《东方红》,名曲背后的史料

合集下载

东方红的故事串词

东方红的故事串词

东方红的故事串词
一、故事起源:毛泽东思想的传播和影响
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毛泽东思想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广泛传播和深入人心的影响。

毛泽东被视为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他的思想和理念成为全国人民奋斗的行动指南。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词作者李焕之感受到了人民群众对毛泽东的敬仰之情,创作了《东方红》这首歌。

二、事件发展: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推动
随着《东方红》这首歌的传唱,毛泽东思想进一步深入人心,影响了我国社会政治的走向。

在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期间,毛泽东思想被作为指导思想,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然而,这一时期也出现了严重的社会政治问题,如浮夸风、个人崇拜等,导致国家和人民承受了巨大的痛苦。

三、故事高潮:毛泽东逝世和四人帮倒台
1976年,伟大领袖毛泽东逝世,全国人民陷入悲痛之中。

同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这一事件成为东方红故事的转折点,我国开始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四、故事结局:改革开放和新时期的反思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在经历了那段特殊历史时期后,人们开始反思过去的错误,总结经验教训。

在这个过程中,《东方红》这首歌也逐渐从一个政治符号转变为一种民间记忆,成为历史的见证。

【结尾】
东方红故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历程。

这段历史教训告诫我们,要坚定信仰,但不能盲目崇拜;要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但不能走向极端。

东方红歌曲背景故事介绍

东方红歌曲背景故事介绍

东方红歌曲背景故事介绍“东方红”是一首耳熟能详的歌曲,承载着许多人对中国革命时期的回忆和感慨。

它作为中国著名的革命歌曲之一,被广为传唱和演唱,不论是在国内还是海外,都备受欢迎。

那么,“东方红”歌曲背景故事是什么呢?下面我们就来一步步深入剖析一下。

第一步:歌曲创作背景“东方红”这首歌曲诞生于1965年,当时正值中国境内化解与苏联之间的矛盾,开始引进工业援助协议。

在这个背景下,中国革命的翻天覆地改变已经显现出来,也使得人民游击战争转变为正规的战争。

党中央意识到,只有能够像外国一样用歌曲、音乐等文艺形式来推动革命的发展。

由此,党中央组织了一支由众多作曲家和词作家组成的编委会,来创作中国革命的红色歌曲,其中“东方红”便是这支编委会中的佳作之一。

第二步:歌词翻译与表现“东方红”歌曲的原题为《欢送毛主席》,是为了迎接毛主席的访问而作。

但其随后被调整为了《东方红》,因为它更加具备纪念意义。

歌词包含了许多关于革命的元素,引导人们把目光投向未来,来迎接更加美好的日子。

风雨同舟,济济一堂,劈波斩浪,前程万里,一词一句都充满了力量和信仰,象征着中国革命愈加红火,在全球范围内发挥影响力。

第三步:歌曲综合讲解歌曲自首次问世以来,就因其表现出来的革命精神、强烈的主题和优美的旋律,深受观众的喜爱和追捧。

它被广泛使用于各个场合,无论是政府活动还是民间场合,都能听到这首激动人心、耐人寻味的歌曲。

可以说,东方红这首歌曲以其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意义和感人至深的表现形式,被世人推崇为一个集历史、文艺、感动和收藏等众多功能于一身的文化瑰宝。

它激励无数的后来者,通过中国革命不断进步,助力于国家和社会的繁荣昌盛。

《东方红》名曲背后的史料

《东方红》名曲背后的史料

《东方红》名曲背后的史料报告里说,“李有源,陕西佳县张家庄人……他是一个出色的农民文艺爱好者,爱画画,爱拉板胡、弹三弦,尤其爱好秧歌,是个编秧歌的能手。

党中央毛主席到达陕北以后,这个深受贫苦生活折磨的农民歌唱家在思想上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对党和毛主席表现出无比的热爱和信赖,更加积极地用秧歌来歌颂党歌颂毛主席。

”“李增正说”来自很权威的媒体,而且那是第一次关于《东方红》的报道。

1944年3月11日延安出版的《解放日报》刊发了题为《移民歌手》的报道。

记者陈伯林报道说,陕北葭县(后为佳县)1942年遭旱灾,政府组织七十多位贫困农民向南移民开发荒山,李增正是副队长,路上有的移民想家,平时擅编秧歌的李增正说:“咱们在路上红火些,大家就不想家了。

毛主席领导穷人翻身,咱就编个《毛主席领导穷人翻身》(即《移民歌》)的歌来唱吧。

”记者陈伯林在报道李增正时,还将歌曲的九段歌词和所用《骑白马挂洋枪》的曲谱(即《白马调》)发表在《解放日报》上。

关于李有源与李增正的关系,1961年的陕西省委报告里介绍说:李有源在1942年冬天创作出《东方红》以后,接着为了春节闹秧歌,他又根据当时宣传缴公粮的意义,创作了《缴公粮》。

在1943年春节,《东方红》和《缴公粮》就同时由秧歌队演唱;在演唱时,又把《东方红》和《缴公粮》连在一起,而且把《东方红》作为第一段,即先唱出党和毛主席的英明伟大,第二段才开始唱其他的事情。

因此在流传中,就曾有人误认为《东方红》就是《缴公粮》。

其实《东方红》的创作更早,而《缴公粮》的创作较迟。

李锦旗是葭县(陕西佳县的前称)黑水坑村人。

1941年,李锦旗毕业于延安边区师范学校,后回葭县通镇完小任语文教员兼音乐教员。

2022年9月30日《人民政协报》上有署名吴志菲的文章就“李锦旗说”包括李锦旗与“佳县二李”的关系有详细介绍:采访进行得很热烈,大家还特地请他俩唱一唱所编的那个歌儿。

李家叔侄立刻拉开了嗓门、坐在炕头上唱起来:“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歌曲《东方红》的创作故事

歌曲《东方红》的创作故事

歌曲《东方红》的创作故事摘要:一、歌曲《东方红》的创作背景二、歌曲《东方红》的歌词解析三、歌曲《东方红》的历史意义四、歌曲《东方红》在当代的影响力正文:一、歌曲《东方红》的创作背景歌曲《东方红》是一首起源于中国民间的歌曲,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

这首歌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群众对领袖毛泽东的敬仰和热爱之情达到高潮的背景下创作的。

词曲作者希望通过这首歌,表达广大人民群众对领袖的感激和崇敬之情。

二、歌曲《东方红》的歌词解析《东方红》的歌词简洁明了,易于传唱。

歌词中,“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描绘了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群众对领袖毛泽东的敬仰之情。

歌词中的“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我们心中的红太阳”表达了人民群众对领袖的感激和热爱。

这首歌采用了中国民间音乐的旋律,使得歌曲更加接地气,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三、歌曲《东方红》的历史意义歌曲《东方红》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代表了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群众对领袖的崇敬和感激之情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这首歌成为了中国民间音乐和红色文化的代表,影响了几代人。

在毛泽东时代,它被广泛传唱,成为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象征。

四、歌曲《东方红》在当代的影响力尽管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歌曲《东方红》仍然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在许多重要的国家场合,这首歌仍然会被演奏和传唱,提醒人们不忘初心,牢记历史。

同时,这首歌也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代表着中国民间音乐和红色文化的传承。

总之,歌曲《东方红》是一首具有深厚历史背景和独特文化内涵的歌曲。

它见证了新中国的成立和发展,成为了中国民间音乐和红色文化的代表。

开国大典齐奏《东方红》背后的故事

开国大典齐奏《东方红》背后的故事

龙源期刊网
开国大典齐奏《东方红》背后的故事
作者:
来源:《文萃报·周五版》2018年第39期
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会议一结束,毛泽东等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即乘车出中南海东门(即西苑门),进入北长街南头和南长街北头之间的横街,直对西华门,然后穿过阙右门,来到天安门城楼的北面。

下车后,便沿着天安门北侧西边用大城砖砌的百级台阶,登上了天安门城楼。

毛泽东的前脚刚刚踏上天安门城楼最后一个台阶的刹那间,军乐队立即高奏起《东方红》乐曲。

当时,毛泽东是从天安门西侧登上城楼的,而军乐队是站在城楼上的东侧,根本看不见毛泽东登上城楼的情形,当时还没有如今这些现代化的电讯电传设备,为什么毛泽东前脚登上天安门城楼,军乐队就能立即奏起《東方红》乐曲呢?原来是负责组织这项活动的张致祥和军乐队指挥罗浪“巧妙”安排的。

张致祥和罗浪约好,由张致祥事先站在城楼西侧一眼就能看到毛泽东登上城楼的地方,他见毛泽东的前脚一踏上城楼立刻晃动手中的红旗;罗浪一见红旗晃动,便立即指挥军乐队奏起《东方红》乐曲。

东方红和国际歌的背景故事

东方红和国际歌的背景故事

东方红和国际歌的背景故事
《东方红》,中国人最熟悉的旋律之一。

这首中国人家喻户晓、激昂雄浑的经典老歌曾激励了几代人。

对于出生于上世纪的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而言,这是沁入血液的记忆。

在那个大多数人捧着广播听世界的年代,晨间一曲《东方红》、暮色下《国际歌》奏罢后再关上那个方匣子,这颇具仪式感的一天才算完整,“对我们那代人来说,《东方红》是最熟悉的旋律。


关于《东方红》的创作起源,说法众多。

有说法认为它的最初原型是一首叫做《你叫妹妹不放心》的陕北民歌,有人则认为,它其实起源于另一首流传于陕北和晋西北的民歌《芝麻油》。

然而,对比这两首歌曲不难发现,歌词虽然大不相同,曲调却相差无几。

没有人说得清,这曲调诞生于何时、创作者是谁、它的第一版歌词是什么。

这首曲子已经在黄土高原的山坳坳里,在黄河两岸,流传了几个世纪。

晋、陕大地上的一代代后生,在贫瘠的土地上,在黄土高原的梁梁峁峁上,吊起嗓子唱着那一句句亲昵的歌词,抒发着心中的情爱喜乐。

到达陕北后,领导农民打土豪、分田地,穷苦人翻身做了主人,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黄土地上的老百姓开始过上了好日子。

而以信天游为代表的陕北民歌开始融入革命色彩,讴歌火热的边区生活,纷纷用歌声表达对共产党和毛主席的拥护。

音乐家等人为这曲小调重新填词创作了一首反映抗日内容的《骑白马》:“骑白马,挎洋枪,三哥哥吃了的粮,有心回家看姑娘呼儿黑
哟,打日本就顾不上”。

几年之后,以《骑白马》为范本,日后唱响全中国的那首《东方红》在延安以北200多公里外的一个小县城里开始萌芽。

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台前幕后的故事

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台前幕后的故事

⾳乐舞蹈史诗《东⽅红》台前幕后的故事2019-09-14“东⽅红,太阳升……”在中国,这是许多孩⼦学会的第⼀⾸歌。

⼤型⾳乐舞蹈史诗《东⽅红》,在中国,这是许多⼈⼼中的红⾊狂欢。

那种激情和辉煌,仿佛直到今天,都没有散场。

那是我们最特别的记忆之⼀―虽然背后的故事,现在的年轻⼀代没有多少⼈真正清楚。

上世纪60年代初的中国,国内国外,都⾯临着许多困难。

在那个时候诞⽣的⼤型⾳乐舞蹈史诗《东⽅红》,被后⼈赞叹为“⼆⼗世纪华⼈⾳乐舞蹈经典”。

它从⼀点点萌芽开始酝酿,到昼夜排练、成功演出,以及最后的轰动全国,经历了⼀些颇令⼈难忘的历程刘亚楼从朝鲜带回来的灵感开始的开始,应该从1960年讲起。

时任空军司令员的刘亚楼随时任解放军总参谋长的罗瑞卿出访朝鲜。

在⼀个很⼤的机库⾥,3000名朝鲜⼈民军将⼠,上演了⽓势磅礴的⼤型歌舞《三千⾥江⼭》。

观看了这场表演的刘亚楼,久久难以忘怀那些美妙动⼈的旋律和舞蹈。

他想,要是我们也把⼀些优秀歌舞汇集起来表演,该多好啊!巧的是,那次刘亚楼归途中,路过沈阳。

沈阳军区在招待他们的时候,也举办了⼀场晚会,还演唱了4⾸⾰命历史歌曲。

这4⾸歌曲也给刘亚楼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他在⼀次会议期间,就对空政歌舞团的同志说,现在的年轻⼈没有经历过战争,应该把战争年代的⼀些歌舞汇集起来,也搞⼀个⼤型歌舞,让年轻⼈受教育。

于是,空军政治部⽂⼯团党委作出决定:放下所有⼯作,集中精⼒完成⼀台⼤型歌舞晚会。

到了年底,词曲作家张⼠燮、朱正本、姚学诚、陈杰等为主的采风创作⼩组,赴江西等⾰命⽼区搜集整理⾰命歌曲。

这⼀⾏⼈先后到了井冈⼭、吉安、永新等地,《⼯农兵联合起来》、《送郎当红军》这些歌曲,从红军⽼战⼠的嘴⾥唱了出来,被作家记录下来。

张⼠燮等⼈在回北京后,还拜访了原总政治部主任谭政⼤将的夫⼈王长德。

听说是征集⾰命歌曲,她⾮常⾼兴,当时就唱起了《⼋⽉桂花遍地开》。

就这样,空政歌舞团的艺术家们⼜把在1959年全军第2届⽂艺汇演中的《葵花舞》、《飞夺泸定桥》和反映红军过草地的双⼈舞《艰苦岁⽉》进⾏了加⼯整理,也加了进来。

东方红中国人民的骄傲

东方红中国人民的骄傲

东方红中国人民的骄傲东方红,是一支激昂奋进的歌曲,它通过歌声唱响中国人民的自豪与自信。

作为党务工作者,我深感东方红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伟大记忆与崇高情感。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历史背景、歌曲内容以及骄傲的内涵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展现东方红对中国人民的重要意义。

一、历史背景东方红诞生于1950年代,正值中国解放战争的胜利与新中国成立之初。

这段历史时期是中国人民集体奋斗和牺牲付出的结果,人民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东方红诞生并传唱开来。

二、歌曲内容歌曲《东方红》的歌词简洁明快,旋律婉转动人,主要表达了中国人民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对伟大事业的热情奋斗。

歌曲中描绘了中国人民的艰辛、团结、奋斗和胜利,使人们回味起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时刻,激励人们不断追求进步与发展。

三、骄傲的内涵东方红作为一首歌曲,不仅代表了中国人民的骄傲,更彰显了中国人民的自信和自豪。

这种骄傲来自于我们伟大祖国的不断崛起、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技创新的突飞猛进,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等。

这些成就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以及广大人民的辛勤努力,东方红成为了我们心中的豪迈之歌。

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坚守中华民族的骄傲,牢记人民的期待,努力打造更加美好的社会。

通过推动党的事业和党务工作,我们要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东方红的精神,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怀,推动着国家发展的步伐。

总之,东方红是一首使人振奋的歌曲,它代表着中国人民的骄傲与自豪。

回顾历史,我们将充分认识到这首歌曲的伟大意义,深刻感受到东方红鼓舞人心的力量。

只有通过坚持人民立场、勇于改革创新,我们才能让东方红持续奏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东方红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成为中国人民骄傲的象征。

《东方红》歌曲简介内容

《东方红》歌曲简介内容

《东方红》歌曲简介
一、歌曲背景
《东方红》是一首广受欢迎的中国经典歌曲,创作于20世纪40年代。

这首歌曲的歌词简洁明了,旋律优美动听,成为了中国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

二、歌曲影响
《东方红》的影响力非常广泛。

它不仅在音乐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还成为了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一部分。

2019年,该曲入选中宣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优秀歌曲100首”,这足以证明它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三、歌曲意义
《东方红》的意义非常深远。

它不仅仅是一首歌曲,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和历史的见证。

这首歌曲表达了人们对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主席的敬爱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中国人民在革命战争中的艰苦奋斗和英勇牺牲的精神。

四、社会影响
《东方红》的社会影响也非常广泛。

它不仅在音乐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还成为了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一部分。

这首歌曲的传唱度非常高,人们通过这首歌曲表达了对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主席的敬爱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中国人民在革命战争中的艰苦奋斗和英勇牺牲的精神。

此外,《东方红》还成为了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一部分,被广泛用于各种场合和活动中,如庆祝活动、纪念活动、文艺演出等。

总之,《东方红》是一首具有重要历史和文化价值的歌曲,它的影响力不仅在音乐领域,还延伸到了社会各个方面。

歌曲《东方红》诞生背后的扑朔迷离

歌曲《东方红》诞生背后的扑朔迷离

史料解码SHILIAOJIEMA黏《东方红》诞生背后的棚牖◎余玮“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他为人民谋幸福,呼儿咳哟……”20世纪40年代初,经典民歌《东方红》用朴实的语言,唱出了人民群众对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及其领导的中国共产党的深情。

半个多世纪后,这首红歌中的经典曲目成为中国陕北民歌维也纳2010新春音乐会的首曲曲目。

可是,一般听众并不知晓《东方红》诞生背后的谜团及《东方红》登陆西方世界背后的真情。

词作者署名的变迁共和国成立以来,《东方红》词作者的署名出现过传奇性的变化。

1949年至1950年只注明“陕北民歌”。

1951年新文艺出版善一下态度,我们的关系就会改善'”很明显,毛泽东是在明确表示希望中英关系从半建交关系发展到建交关系。

关于法国,毛泽东表示:“我们对戴高乐有两方面的感觉:第一,他还不错;第二,他有缺点。

”“说他还不错是因为他有勇气同美国闹独立性。

”“另一方面他的缺点很大。

他把他的军队的一半放在阿尔及利亚进行战争,使他的手脚被捆住了。

”“我们希望你们两个国家能够合作。

”毛泽东的这番话并非无意而言,由于事先已知道蒙哥马利在访华后不久将要见到戴高乐,毛泽东的这番话显然有让蒙哥马利捎话的意味。

果然,蒙哥马利见到戴高乐后,社出版的《陕北民歌选》中收录的《东方红》前身《移民歌》的作者是李增正。

1952年上海万叶书店印刷的《中国革命民歌选》和1953年新音乐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革命民歌选》中所收录的《东方红》的作者仍是李增正。

1944年3月11日《解放日报》刊载的文章《移民歌手》中,全文“披露”了李增正编写的9段歌词。

据记者陈伯林报道,陕北葭县(今佳县)1942年遭旱灾,政府组织70多位贫困农民向南移民开发荒山.李增正是副队长,路上有的移民想家,平时擅编秧歌的李增正说:“咱们在路上红火些,大家就不想家了。

毛主席领导穷人翻身,咱就编个《毛主席领导穷人翻身》(即《移民歌》)专门谈到了对中国之行的印象。

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创作与诞生的历程

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创作与诞生的历程

伟的《 二 三 千里江山》 的大型舞蹈剧 , 其演 的 形式表现了中国革命艰苦 的斗争历程。这种 中一 场重 要 的 内容 , 反 映 了 中国 共 产 党诞 生
气势非常宏大, 且很多内容都是来源于抗美 规模 宏大 的演 出在 中 国文艺历 史上 还是 第一 的大事件。 当时还没找到适合该事件 的歌曲, 援朝战争。 于是, 在他的思想中便产生了一个 次 , 同时对以后 中国歌舞表演艺术的发展与 当从音乐研究所找来 E 方吹来十月的风》 这 创作大型革命舞蹈剧的念头。 他认为 , 在长期 提高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该剧作的成功演 首曲 目时, 周恩来非常高兴 , 并认为其能更好 的革命 战争 中, 在中国革命根据地及解放 区 出为音乐舞蹈史诗《 东方红》 的创作提供 了重 地说明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关系。 另外 , 他 都流传着很多的革命歌曲, 并在人民群众 中 要的参考与借鉴。当时的陈毅市长陪同坦桑 还亲 自为这首曲目设计了舞台背景。 有着深远的影响。 当时正赶上三年经济困难 , 尼亚客人观看了演出。 当看到第一场《 东方的
艺舞 台上上演 了大型的音乐舞蹈巨著《 东方 命历史歌 曲表演唱》 便是《 东方红》 的首创部 建议 , 他认 为, 该剧 以大合唱《 东方红 》 为结
红》 ,赢得了当时国际友人及广大观众的盛 分, 二十年后 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 中国革命 尾 , 所以, 名称最好定为《 东方红》 。这个建议
赞。该舞蹈剧概括了从上世纪初以毛泽东为 之歌》 便是其后续部分。 首 的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大众 进行 革命 斗 很快得到周恩来总理的批准。 同时 , 作为该剧 周恩来 为《 东方红》 倾 为迎接新 中国建国十五周年 , 上海市在 作的总策划及总导演 ,
争的历史故事 , 成为了一部能够经得住历史 万人 文化 广场 举办 了第 五届 “ 上海 之春 ” 音乐 注 了大 量 的心血 。 在 忙完 一天 的 国务活 动后 ,

东方红歌曲讲述内容

东方红歌曲讲述内容

东方红歌曲讲述内容
东方红是一首由聂耳作词、尹世铎作曲的红色歌曲,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的革命歌曲之一。

歌曲描述了中国共产党进入中国革命主导地位的历程,表达了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所付出的艰苦斗争和牺牲奉献。

歌词中引用了红军长征时期出现的“东方红,太阳升”的壮丽场景,以及革命先辈们的英勇事迹,激励人们为了共产主义的胜利而奋斗。

同时,歌曲还表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对于解放事业信心的坚定和对前途的无限向往。

该歌曲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经典歌曲之一,曾广泛传唱,并成为中国革命歌曲的代表之一。

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问世的真实背景及反对目标

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问世的真实背景及反对目标

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问世的真实背景及反对目标张放陈义凤1962年9月,毛泽东在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上发出了“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号召,强调对阶级斗争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

毛泽东还在大会上念了康生就历史小说《刘志丹》写的条子:“利用小说进行反党活动,是一大发明”。

毛泽东针对小说《刘志丹》的问题提醒全党“要抓意识形态领域里的阶级斗争”,因为“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要先造成舆论,总要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

毛泽东的话让上海市委第一书记柯庆施看到了方向。

柯庆施是一个政治嗅觉十分灵敏的封疆大吏,他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赴苏联莫斯科学习。

回国后,担任过中共安徽省委书记、中共中央秘书长。

柯庆施在延安中央党校工作时,结识了已成为毛泽东夫人的江青。

那时,柯庆施担任中共中央党校“党与群众工作研究室”主任(后升为副校长),而江青则是中共中央党校学员,柯庆施算是江青的老师。

柯庆施解放后曾任南京市市长和江苏省委书记,1954年到上海任市委第一书记。

1958年之后的柯庆施,进入他政治生涯顶峰期。

他在中共八届二次会议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

同时兼任中共中央华东局第一书记、中共上海市委第一书记、上海市市长,是响当当的“上海王”。

在1965年,他还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

1963年1月4日,在上海文艺会堂举行的上海文艺界元旦联欢晚会上,柯庆施发表了“大写十三年”的讲话。

柯在讲话中说:“今后在创作上,作为指导思想,一定要提倡和坚持…厚今薄古‟,要着重提倡写解放后十三年,要写活人,不要写古人、死人。

”柯庆施武断地认为,“只有写社会主义时期的生活才是社会主义文艺”,只有写十三年、以新中国十三年的现代生活为题材,“才能算是宣传社会主义思想”。

时任上海市委书记处书记的陈丕显回忆说:柯庆施讲话中这个事关重大的命题没有经过上海市委集体讨论,它把文学艺术的创作领域,限制在一个很窄的范围里,是不利于繁荣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的。

这个讲话一出笼就引起了各级领导和文学艺术界的强烈反感。

《东方红》:颂扬党和领袖的不朽赞歌

《东方红》:颂扬党和领袖的不朽赞歌

词作者几易其名汇众而成一直以来,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歌曲《东方红》原创词作者有多种说法,莫衷一是。

1951年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陕北民歌选》中收录的《东方红》的前身《移民歌》作者是李增正。

1952年上海万叶书店印刷的《中国革命民歌选》和1953年新音乐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革命民歌选》中所收录的《东方红》的作者仍是李增正。

1952年,陕西省委与绥德专区召开文艺创作者代表大会,李增正的叔叔李有源在会上作曲调始源于民间后有所完善三天不见想死个人,呼儿嗨哟,三哥哥病得粗又长。

这是一首典型的西北高原民歌,被当地的男男女女不知唱了多少个世纪。

后来,到了1938年,在战火纷飞、血雨腥风的抗日战争时期,国共合作抗战,需要鼓动士气,诗人安波等人就走捷径,顺手为它重新填上了新词,演变成了一首反映抗日内容的民歌《骑白马·挎洋枪》:骑白马,挎洋枪,三哥哥吃了八路军的粮,有心回家看姑娘,呼儿嗨哟,打日本我顾不上。

要穿灰,一身身灰,肩膀上要把枪来背,哥哥当兵抖起来,呼儿嗨哟,家里就留下小妹妹。

这歌曲中的主角依旧是“三哥哥”,只是原来的“情长”换成了新的“气壮”,在当年那样的气氛中,很快流行开来。

随后,由李锦旗再次填词将其改成《移民歌》,由移民模范李有源和李增正叔侄传唱出来,其中李有源是这首歌的重要传唱人。

诞生陕北或沈阳可谓接续有些人认为《东方红》诞生在黄土高原的山坳里,而一些人则认为是诞生在东北沈阳,各执一词,到底哪个对呢?1944年冬,公木同鲁迅艺术学院戏音系的孟波、刘炽、于兰和唐荣枚4位同志一道赴绥德地区,下乡闹秧歌并采录民歌,当时采录到了在那一带群众中传唱的《移民歌》。

1945年春夏之际,公木(署名张松如)与何其芳将这首歌收进了他们共同加以整理、编著的《陕北民歌选》一书中。

入编时,并没有以《东方红》为歌名,仍然是以《移民歌》称之。

此外,这首《移民歌》也曾被多位延安的文艺工作者通过不同途径采录下来,而且这首歌词还在当时延安出版的文艺杂志上刊出过,足见它受到多少人的喜闻乐见!1945年9月2日,公木作为“东北文艺工作团”中的一名成员,随团从延安出发,浩浩荡荡地向东北进军。

《东方红》的词作者究竟是谁

《东方红》的词作者究竟是谁

一、李锦旗将“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写为歌词并演唱新中国成立以来,《东方红》在词作者的署名上出现过多次的变化:1949年至1950年只署名“陕北民歌”;1951年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陕北民歌选》中收录的《东方红》的前身《移民歌》词作者是李增正(陕西省葭县张家庄人,葭县于1964年改写为“佳县”);1952年上海万叶书店印刷的《中国革命民歌选》和1953年新音乐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革命民歌选》中所收录的《东方红》的词作者仍是李增正。

1952年,陕西省委与绥德专区召开文艺创作者代表大会,李有源(农民歌手,陕西省葭县人,李增正的叔叔,1903—1955)在会上作了题为“我是怎样编写《东方红》的”发言,随之成为新闻人物。

1952年以后,李有源取代李增正成为《东方红》的当然“词作者”。

1953年《人民画报》第七期发表了著名作家徐迟采访李有源的文章,同时配以“《东方红》词作者李有源”的大幅照片。

1976年,在李有源墓前被立了一块上书“《东方红》作者李有源之墓”的墓碑。

其实,李有源并不是《东方红》歌词的首创者,只不过是一个“传唱者”。

现综合所搜集的史料,把《东方红》歌词作者的来龙去脉考证如下,还原历史的真面目。

在西北高原,黄河两岸,很久以前就有一首曾经流行于晋西北和陕北地区的名为《芝麻油》(又名《谁都不要卖良心》)的情歌。

这首传唱了多个世纪的情歌的歌词有多个版本。

如:“荞麦花白圪生生,三妹妹长的实在俊,毛花眼眼水圪淋淋,呼儿嗨哟,看的哥哥我动了个心。

”再如:“芝麻油,白菜心,要吃豆角抽筋筋,三天不见想死个人,呼儿嗨哟,哎呀我的三哥哥。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在延安的“红军剧社”有个老演员方宪章,加入剧社前在沿黄河两岸卖艺时曾唱过《芝麻油》。

到1938年,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工作的音乐家安波等人就用方宪章曾经唱过的《芝麻油》的曲调填上新词,演变成了一首反映抗日内容的民歌,并取名为《骑白马》。

新词的前两段是:“骑白马,挎洋枪,三哥哥吃了八路军的粮,有心回家看姑娘,呼儿黑哟,打日本就顾不上。

东方红歌曲背后的故事

东方红歌曲背后的故事

东方红歌曲背后的故事《东方红》是一首广为人知的中国革命歌曲,它不仅在中国大地上被广泛传唱,也在国际上产生了巨大影响。

这首歌的背后有着激动人心的故事,作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标志性歌曲之一,它代表着中国革命的力量和胜利。

《东方红》诞生于1939年抗日战争时期,由聂耳创作,毛泽东改编而成。

当时,中国正深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摧残,国家面临着巨大的危机。

歌曲的词曲以乐观、昂扬的口吻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的斗志和坚定信念,向全国人民传递了团结抗日、保家卫国的重要讯息。

《东方红》歌曲背后的故事更加感人。

词曲创作者聂耳是中国音乐界的瑰宝之一,他以讴歌祖国、民族自豪感的作品而闻名。

然而,他在1935年因病去世,年仅二十七岁,这使得中国音乐界损失了一位杰出的音乐人才。

聂耳的离去给《东方红》这首歌曲增添了一层深刻的哀思。

歌曲的改编者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主席和中国革命的伟大领导者。

他通过改编《东方红》使得这首歌曲更具革命色彩和政治意义,将其与中国共产党的斗争紧密结合起来。

毛泽东的贡献使得《东方红》成为中国革命的代表性作品,激励了几代中国人为国家的独立和解放而奋斗。

随着时间的推移,《东方红》逐渐扩展其影响力,成为了中国各个时期的象征性歌曲之一。

这首歌曲既被用于教育青少年,也成为国家特殊场合的演奏曲目。

它刻画了中国人民在困境中坚韧前行、坚决抗争的精神,激励着无数人为国家的发展献身奉献。

总之,东方红歌曲背后的故事是关于中国革命的荣耀和坚毅。

这首歌曲通过词曲的结合,表达了中国人民和共产党对抗帝国主义侵略的决心和信念。

它不仅是中国革命历程中的一座里程碑,也是国际上了解中国革命史的窗口之一。

无论从其创作背景,还是其深远影响力来看,《东方红》都是中国历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艺术瑰宝。

东方红创作背景及相关知识

东方红创作背景及相关知识

东方红创作背景及相关知识东方红,这一首家喻户晓、响彻大江南北的歌曲,承载着无数中国人的情感与记忆。

要说这东方红的创作背景啊,那得回到上个世纪的陕北。

当时的陕北,生活条件艰苦,老百姓们在黄土地上辛勤劳作,却依然饱受着贫穷和苦难的折磨。

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渴望着光明,渴望着改变。

李有源,一位普普通通的陕北农民,他怀着对新生活的憧憬和对党深深的敬意,创作出了这首《东方红》。

就像一颗种子在贫瘠的土地里顽强生长,最终绽放出绚烂的花朵,《东方红》也是在艰难的环境中诞生,却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希望和力量。

你想想,在那片黄土地上,日头高高升起,农民们弯腰在田地里耕种,汗水滴落在土地里。

他们的心中有着对未来的期盼,而《东方红》就像是他们内心的呼喊,喊出了对共产党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歌曲的旋律简单却动人,歌词质朴又饱含深情。

它没有华丽的修饰,却有着最真挚的情感。

就如同我们平日里的家常话,虽然平平淡淡,却能直抵人心。

《东方红》可不是一首普通的歌,它见证了中国的变迁。

从革命战争年代到新中国的成立,再到如今的繁荣昌盛,它一直伴随着我们。

每当那熟悉的旋律响起,是不是就像有一股暖流在心中流淌?它就像一面旗帜,引领着我们前进;又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

在困难的时候,给我们力量;在喜悦的时候,让我们心怀感恩。

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美好的时代,享受着和平与繁荣。

但我们不能忘记《东方红》所代表的那段历史,不能忘记先辈们的付出和努力。

《东方红》不仅仅是一首歌,它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象征,是我们永远的骄傲!让我们永远铭记它,传唱它,让这动人的旋律永远在中华大地上回响!。

《东方红》歌词鲜为人知的故事

《东方红》歌词鲜为人知的故事

《东方红》歌词鲜为人知的故事作者:粱俊英来源:《老友》2014年第10期(一)谈到《东方红》歌词的创作。

不能不提及两个人:李有源和李增正。

李有源、李增正是叔侄关系,当时都是陕北佳县唱民歌的好手。

查看解放初期出版的一些音乐杂志和民歌选集,《东方红》词作者的署名大都是李增正。

1952年,陕西省委与绥德专区召开文艺创作者代表大会,李增正的三叔李有源在会上作了“我是怎样编写《东方红》的”发言。

自此,李有源取代了李增正,成为《东方红》的当然词作者。

关于李有源创作歌词的过程,民间流传着多个版本。

其中,大家比较认同的一个版本是:1942年初春,邻村屈家庄有支秧歌队进城,秧歌中有两句唱词引起了李有源的注意:“毛主席好比一盏灯,照得全家明又明。

”他觉得这词很好,但又感到像是少了点什么。

晚上回到窑洞里,他又想了想,认为一盏灯只能照一家一户,毛主席可是要照全中国哪!他下决心要编个更好的歌词。

这年冬天的一个早晨,李有源挑着粪担进城。

此时,他看见一轮红日冉冉升起,想起前几天到县里办事,县委秘书兰川升的本子上写着“东方红”三个字,现在自己眼前不就是“东方红”么。

毛主席不就是红太阳吗?顿时,4句秧歌词脱口而出:“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他为人民谋生存,他是人民大救星。

”歌词想好后,李有源又想:秧歌词再好,一年才能唱一次,因为只有过年才闹秧歌啊。

如果配上民歌调子,能随时都唱才好。

于是,他就把这4句词套在当地流行的民歌《白马调》上,《东方红》就这样诞生了。

他的侄子李增正有一副天生的好嗓子,是秧歌队的“伞头”(即打伞领唱的人),李有源把自己写的《东方红》歌词交给了他。

第二年春节闹秧歌时,这首歌就在李增正的带领下,在佳县县城唱响了。

1943年底,边区政府组织了一批农民向南移民开发荒山,陕北人把这叫“走南路”。

李增正是副队长,路上有的人想家,平时擅编秧歌的李增正说:“咱们在路上红火些,大家就不想家了。

毛主席领导穷人翻了身,咱就编个毛主席领导穷人闹翻身的《移民歌》来唱吧。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方红》,名曲背后的史料《东方红》,一首仅有17个小节的民间小调在七十年时间里经过如同过山车般的经历,迄今仍给我们留下许多话题。

创作:谁是词作者关于《东方红》的词作者是谁不是一个新话题。

早在1961年陕西省委就专门派人就此做出调查,并经省委常委开会讨论,形成文件,并在当年4月10日上报中央。

今日通行版本上,《东方红》的词作者署的都是“李有源”,这就是1961年调查后统一了的结果。

这份调查报告一共四个部分,前两个部分就是介绍李有源的生平及介绍李有源创作《东方红》的过程。

报告里说,“李有源,陕西佳县张家庄人……他是一个出色的农民文艺爱好者,爱画画,爱拉板胡、弹三弦,尤其爱好秧歌,是个编秧歌的能手。

党中央毛主席到达陕北以后,这个深受贫苦生活折磨的农民歌唱家在思想上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对党和毛主席表现出无比的热爱和信赖,更加积极地用秧歌来歌颂党歌颂毛主席。

”关于《东方红》的创作,“省委报告”中说,那是“李有源在1942年冬天创作的,在此之前,他曾编写过歌颂党歌颂毛主席的歌词,但总觉得没有能深刻反映出他和广大劳动人民对党对毛主席无比热爱和信赖的心情。

他朝思暮想,到处留神,想着如何创作一首歌颂党歌颂毛主席的歌子。

1942年冬天的一个早上,他去上佳县县城,走在路上,太阳刚从东方升起,红光普照着大地,他忽然想到,把毛主席比作太阳是最好不过了。

接着又从佳县县政府秘书兰田升的笔记本上,发现‘东方红’三个字,于是他便联想到党和毛主席的英明伟大。

后来,他又在街上看到标语写着‘毛主席是中国人民的救星’这更丰富了他的想象。

就在这年冬天,他便根据民歌《骑白马》的曲调,出了一首新歌。

这首歌的歌词就是:‘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生存,他是人民大救星。

’这就是《东方红》歌曲的雏形”。

关于《东方红》的词作者,这就是经过组织认可的“正版”的“李有源”说。

陕西省委的这次调查有其原因。

新中国成立初期刊登《东方红》的不少音乐文献上,词作者一栏署的都是“李增正”。

比如,我收藏的这一件:1952年5月10日初版,1953年1月20日再版,两印总数达到17000册的《中国革命民歌选》。

这本歌选是由中央音乐学院研究部所编,作为“中央音乐学院研究部资料丛刊”,由万叶书店在上海出版。

这册民歌选的第一首就是《东方红》,在很规范的“词作者或采集者”一栏里印的就是“李增正作词”。

“李增正说”来自很权威的媒体,而且那是第一次关于《东方红》的报道。

1944年3月11日延安出版的《解放日报》刊发了题为《移民歌手》的报道。

记者陈伯林报道说,陕北葭县(后为佳县)1942年遭旱灾,政府组织七十多位贫困农民向南移民开发荒山,李增正是副队长,路上有的移民想家,平时擅编秧歌的李增正说:“咱们在路上红火些,大家就不想家了。

毛主席领导穷人翻身,咱就编个《毛主席领导穷人翻身》(即《移民歌》)的歌来唱吧。

”记者陈伯林在报道李增正时,还将歌曲的九段歌词和所用《骑白马挂洋枪》的曲谱(即《白马调》)发表在《解放日报》上。

关于李有源与李增正的关系,1961年的陕西省委报告里介绍说:李有源在1942年冬天创作出《东方红》以后,接着为了春节闹秧歌,他又根据当时宣传缴公粮的意义,创作了《缴公粮》。

在1943年春节,《东方红》和《缴公粮》就同时由秧歌队演唱;在演唱时,又把《东方红》和《缴公粮》连在一起,而且把《东方红》作为第一段,即先唱出党和毛主席的英明伟大,第二段才开始唱其他的事情。

因此在流传中,就曾有人误认为《东方红》就是《缴公粮》。

其实《东方红》的创作更早,而《缴公粮》的创作较迟。

“报告”里介绍说,李有源的侄子李增正有一副天生的好嗓子,会唱许多秧歌,是秧歌队的“伞头”(即打伞领唱的人)。

李有源创作的《东方红》等许多歌曲大都是经过他的演唱很快传播出去的。

《东方红》和《移民歌》编出后,李增正带领移民大队去了延安。

移民队到了延安以后,边区的音乐工作者根据李增正的演唱,对《移民歌》做了记录,记录时也是把《东方红》前一段录在《移民歌》之前,并在《解放日报》公开发表。

1952年,陕西省委与绥德专区召开文艺创作者代表大会,李有源在会上作了“我是怎样编写《东方红》的”发言,随之成为新闻人物,当时的《人民画报》做了专题报道,有关他与《东方红》的故事被编入中小学教材,这个故事还被拍成电影。

1955年5月,李有源病逝,时年52岁。

1975年,文化部为佳县划专款修葺了李有源墓,在所立的墓碑上书“《东方红》作者李有源之墓”。

李增正于1977年去世,时年59岁。

而有关李锦旗是《东方红》词作者的信息是李增正去世十五年后出现的。

1992年,《火花》杂志第七期发表了署名谷威的《东方红词曲“原籍”新考》。

该文最早提出:据“刘炽同志考证”,“移民模范李有源和他的侄儿李增正唱的六段《移民歌》是佳县一语文老师所作。

”这个老师,指的就是李锦旗。

从该文发表开始,《东方红》歌词作者出现了“李锦旗”一说。

李锦旗是葭县(陕西佳县的前称)黑水坑村人。

1941年,李锦旗毕业于延安边区师范学校,后回葭县通镇完小任语文教员兼音乐教员。

2010年9月30日《人民政协报》上有署名吴志菲的文章就“李锦旗说”包括李锦旗与“佳县二李”的关系有详细介绍:1944年秋的一天,延安的一批文艺工作者为创作一部反映移民工作的歌剧《下南路》,到陕北葭县体验生活。

进入乌龙堡,忽然,附近什么地方传来一阵雄壮的歌声,曲调亲切、新鲜。

他们循着声音找去,看到两位青年人正站在一群老乡面前教唱:“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教唱歌的青年就是当时的“移民模范”李有源、李增正叔侄俩。

于是,延安文艺工作者对他们进行采访。

参加采访的有贺敬之、刘炽、张水华、于蓝、张鲁、关鹤童、马可等。

<!--endprint--> <!--startprint--> 采访进行得很热烈,大家还特地请他俩唱一唱所编的那个歌儿。

李家叔侄立刻拉开了嗓门、坐在炕头上唱起来:“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他为人民谋生存,呼儿咳哟,他是人民大救星……”时任延安鲁艺音乐系助教的刘炽到民间采风有一个习惯,衣袋里朝夕不离地装着一本用粗马兰纸装订的搜集民歌的小笔记本。

刘炽一直认为,民族民间音乐是取之不尽的、用之不竭的源泉。

采访了李家叔侄后,刘炽他们认为,李家叔侄唱的《移民歌》正好与移民有关,就把它用在了《下南路》中。

后来到了葭县,在演出之余,刘炽给他们唱“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时,葭县县立中学的一位音乐教师说:“这首歌我们早就唱过,是我家附近的一所小学教语文的李老师写的。

”一听,刘炽愣住了,细一问,这个李老师叫李锦旗。

值得注意的是,提出“李锦旗说”的首先不是李本人,而是著名作曲家刘炽。

1994年7月,刘炽在应邀回陕西拍摄专题时,特意前往长安县青海省第二干休所拜访他提出的《东方红》原始作者、已经离休的原青海省西宁市农牧局局长李锦旗。

据李锦旗回忆,“《移民歌》歌词是在葭县通镇完小工作时编写的。

调是采用了《骑白马・挂洋枪》的调唱的。

”他创作《东方红》的想法始于1943年三四月间。

他说,当时就想写一首歌颂党和领袖的歌曲……歌名定下来了,就考虑下面的词,最终写了四段: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生存,他是人民大救星。

共产党,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哪里有了共产党,哪里人民得解放。

八路军在前方,辛辛苦苦打东洋,和那友军比较来,还是咱们辛苦的“太”。

毛主席像太阳,马列主义放光明,他的思想照四方,照得人民亮堂堂。

词写完后,经过校领导和县委宣传部同志看过,都认为很好。

李锦旗回忆说,三百多名完小学生很快学会了这首新歌,并在佳县城内传唱开来。

当时也在完小读书的李增正也喜欢唱这首歌。

二十多年来,关于《东方红》词作者的辨察成了音乐史上一个不大不小的“问题”。

2003年陕西省档案局甄生枝等作者在撰写《东方红歌曲词作者到底是谁?》时认为:媒体中关于李锦旗创作《东方红》的说法,主要依据的是李锦旗本人的观点。

李锦旗自己讲他创作《东方红》的想法始于1943年三四月间,此时,李有源创作的《东方红》歌曲早已在佳县一带唱红了。

我们以为,李有源是《东方红》歌曲第一段歌词作者的历史事实应确信无疑。

这首歌曲在演唱中得到了群众和音乐工作者的不断修改、补充、完善,最终形成广为传唱的“三段式”的《东方红》。

“三段式”的《东方红》,李有源是歌词创作之源。

至于在李有源之后,又有人构思创作了相同的《东方红》,这或许是历史的巧合,但这毕竟未成公论。

这也就是说,李锦旗所说写作《东方红》的1943年春,晚于李有源“创作”的1942年冬。

鉴于“三段式”《东方红》的第一段歌词出自李有源,所以李有源是此歌的“创作之源”。

《东方红》的民歌渊源是没有疑问的,问题是它的歌词创作属谁。

由于《东方红》成了几十年间大陆音乐的“头牌”,这便多少成了一个荣誉,需要搞清楚该哪个人来“挂”的。

实话说,我对“李有源说”的唯一性是存疑的。

首先,逻辑上“李锦旗”说只是源于“他本人的观点”,实质上“李有源说”也只是源自他本人的言说,不过是比较早的言说而已。

在《东方红》已成“头牌”,“李有源说”已成定论的背景下,“冒充”作者很难说有什么实际意义。

何况“李锦旗说”首先并不是由李本人提出,而是由当年的采集者间接提到的。

其次,在“创作时间”上,李有源的1942年冬天看见太阳升起萌生创作动机,与李锦旗的1943年三四月间写下四段歌词,都是缺乏文献或旁证证明的。

能够证明的是1943年以后李增正们在移民队里的演唱,1944年3月《解放日报》的报道和1944年秋延安文艺工作者的采风。

凡在这些时间前的“创作”都可能成立。

第三,创作者的文化程度当然是值得考虑的。

正常情况下,农民歌手长于传唱,可以即兴进行歌词改编,但进行新作品完整创作的几率是不高的。

“省委报告”中提到李有源“13岁在外婆家读过一个冬天的私垫”,“东方红”几个字还要从别人那里看到才获得启发,而李增正只“读过一两个月的冬学”,这是1947年出版的《移民歌》的注释中说到的。

而李锦旗毕业于边区师范学校,并且担任学校语文和音乐教师,而且李增正是李锦旗的学生――这个特殊因素不能不被我们注意到。

第四,关于社会联系。

李增正是这里的关键环节,他作为著名民间歌手李有源的侄子,秧歌队的“伞头”,是《东方红》最初最重要的传播者;他又是最早接触记者、接触音乐采风艺术家的人,无论什么原因,一开始他就被认为是“创作者”,并没有人提出李有源的“版权”。

李增正还是李锦旗的学生,按老师说,是最初唱过那歌的三百名学生之一,而且恐怕是唱得最好的学生。

李增正是唯一能准确说清《东方红》版权的人。

但他已经不在了。

改编:“芝麻油”“骑白马”之外的不同填词据1944年《解放日报》的报道,李有源叔侄和李锦旗都说到,《东方红》的歌词是依据当年陕北流行的一首民歌《白马调》填词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