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六国论知识点总结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一、通假字1、暴[通“曝”,暴露,冒着]霜露,斩荆棘1、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2、为国者,无[通“毋”,不要]使为积威之所劫哉!3、当[通“倘”,如果]与秦相较二、古今异义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它的实际数目]亦百倍。
2、思厥先祖父[祖辈和父辈],3、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这样以后]得一夕安寝。
4、至于[以致、以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5、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智谋和力量]孤危,6、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事,前例],是又在六国下矣。
7、而犹有可以[可以凭借]不赂而胜之之势。
8、后秦击赵者再[两次]三、词类活用1、赂秦而力亏[使,,亏损,使动用法],破灭之道也。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3、小[形作名,小的地盘]则获邑,大[形作名,大的地盘]则得城。
4、至于颠覆,理[名作状,按道理]固宜然。
5、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作动,坚持正义]不赂秦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之后]亡,7、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使动,使,,退却,击退]之。
8、惜其用武而不终[形作动,坚持到底]也。
9、以事[名作动,侍奉]秦之心,礼[名作动,礼待]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名词作状语,向西]向10、日削月[名作状,一天天,一月月]割,以趋于亡四、一词多义:为:1、至丹以荆卿为[作为]计,始速[招致]祸焉。
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成为]郡3、有如此之势,而为[介词,被]秦人积威之所劫4、为[治理]国者,无使为[介词,被]积威之所劫哉!以:1、不赂者以[介词,因为]赂者丧2、秦以[介词,用]攻战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3、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连词,才,表结果]有尺寸之地。
4、古人云:“以[介词,拿]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5、洎牧以[因为,介词]谗诛,邯郸为郡,6、以[介词,把]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介词,用]事[侍奉]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7、日削月割,以[表结果连词,相当于“而”,以致]趋于亡。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ok

《六国论》知识点整理一、通假字1、暴秦之欲无厌.(“厌”通“餍”,满足)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当”通“倘”,如果)二、古今异义1.思厥先祖父...先古: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今:时间或次序在前的祖父古:祖辈父辈今:父亲的父亲2.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以致 ,以至于;今:表让步的连词3.可谓智力..孤危古:智慧力量;今:智商4.后秦击赵者再.古:两次;今:又一次5.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旧事;今:一种文体6、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古:不去;今:能力差7、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古:咽下咽喉;今:吞咽8、其实..百倍古:那实际上,它实际数量;今:副词,实际上9、六国互.丧:古:交互,由此及彼,由彼及此;今:相互10、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古:这样以后;今:连词11、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古:可,可以凭借;今:表示认可12、始速.祸焉古:招致;今:指速度快。
13、率赂秦耶古:全、都;今:率领14、至于颠覆古:灭亡;今:翻倒三、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①日.削月.割(一日日地、一月月地)②理.固宜然(按道理)2、形容词作动词:①不能独完.(保全)②始速.祸焉(招致)3、形容词作名词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小的方面,大的方面)4、名词作动词:①以地事.秦(侍奉)②义..不赂秦(坚持正义)③礼..天下之贤才(礼遇)④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自取下策)⑤食之不得下.咽(咽下)5、动词作名词盖失强援.(援助)秦以攻.取之外(攻战的方法)6、动词的使动用法:李牧连却.之(使……退却)四、重点词语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攻破)(兵器)2、六国互丧,率.赂秦耶(都,皆)3、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跟、同)4、此言得.之(适宜得当)5、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结交)6、燕赵之君,始.有远略(开始、起初)7、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才)8、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命运、天数)9、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既然这样那么)10、向使..三国各爱其地(从前假使)五、一词多义1.非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不是)②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不能)2.得①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获得)②此言得.之(适宜)③诚不得.已(能够)3.势①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优势)②其势.弱于秦 (势力)4.以①不赂者以.赂者丧(因为)②秦以.攻取之外(凭借)③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才)④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把)⑤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用)⑥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用)⑦洎牧以.谗诛(因为)⑧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用)六、文言句式1.判断句: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六国论知识点

《六国论》知识点姓名一、重点词1、非兵.不利2、率.赂秦耶3、其实..百倍4、暴秦之欲无厌.5、与.赢而不助五国也6、诸侯之所亡.7、始速.祸焉。
8、胜负之数.,存亡之理.9、后秦赵者再.,李牧连却.之10、礼.天下之奇才11.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思厥.先祖父暴.霜露强弱胜负已判.矣。
义.不赂秦诚.不得已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洎.牧以谗诛二、古今异义1.思厥先祖父..古:今:父亲的父亲2.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今:表让步的连词3.可谓智力..孤危古:今:智商4.后秦击赵者再.古:今:又一次5.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今:一种文体6、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古: 今:能力差三.、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 日削月割(2)形容词用作动词: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3)名词作动词: 义不赂秦四、一词多义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而二败而三胜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以①不赂者以赂者丧②秦以攻取之外③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④举以予人⑤以地事秦⑥至丹以荆卿为计⑦洎牧以谗诛⑧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⑨苟以天下之大五、文言句式1.判断句: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2.被动句:a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b为国者无使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c洎牧以谗诛。
3..状语后置: 赵尝五战于秦。
六、句子翻译1、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译文: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译文:3、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译文:4、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译文:5、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译文:6.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六国论知识归纳

六国论知识归纳
一. 重点实词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1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2始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3六国互丧,率赂秦也
4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5暴霜露/暴秦之欲无厌
6故不战胜弱强负已判矣
7此言得之
8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9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10始速祸焉
11洎牧以谗诛
1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二.重点虚词解释加点字的字义
1以不赂者以赂者丧/以有尺寸之地/举以予人/以地事秦
2盖盖失强援
3而与嬴而不助五国也/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4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至丹以荆卿为计/
5苟苟以天下之大
6或或曰……/或未易量
三.古今异义词(写出下列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1其实
2至于
3祖父
4不行
5智力
6然后
7故事
四.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活用方式,并且翻译句子
1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2理固宜然
3义不赂秦
4李牧连却之
5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6并力西向
7日削月割
五。
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子是哪种句式,并翻译)1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2赵尝五战于秦
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4苟以天下之大
5举以予人。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一、通假字1、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2、暴[通“曝”冒着]霜露3、当[通“倘”,假如]与秦相较二、古今异义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那实际上]亦百倍。
2、思厥先祖父[祖辈和父辈],3、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这样以后]得一夕安寝。
4、至于[以致、以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5、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智谋和力量]孤危,6、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事,前例],是又在六国下矣。
7、犹有可以[可以凭借]不赂而胜之之势8、后秦击赵者再. [两次]三、词类活用1、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2、小[形作名,小的战果]则获邑,大[形作名,大的战果]则得城3、至于颠覆,理[名作状,按道理]固宜然。
4、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作动,坚持正义]不赂秦5、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使动,使……退却,击退]之。
6、以事秦之心礼[名作动,礼待]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名词作状语,向西]向7、日削月[名作状,一天天,一月月]割,以趋于亡四、一词多义:为:1、至丹以荆卿为[作为]计,始速[招致]祸焉。
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成为]郡3、有如此之势,而为[介词,被]秦人积威之所劫4、为[治理]国者,无使为[介词,被]积威之所劫哉!故、1、而从六国破亡之故[旧]事2、故[所以]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3、故[特意]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以:1、不赂者以[介词,因为]赂者丧2、秦以[介词,用]攻战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3、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连词,才,表结果]有尺寸之地。
4、古人云:“以[介词,拿]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5、洎牧以[因为,介词]谗诛,邯郸为郡,6、以[介词,把]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介词,用]事[侍奉]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7、日削月割,以[表结果连词,相当于“而”,以致]趋于亡。
8、苟以[介词,凭着]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完整word版六国论知识点整理

苏洵《六国论》一、通假字]餍,满足通“1暴秦之欲无厌[ ]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不要通“毋“2为国者,无[ ]与秦相较“倘”,假如3当[通二、古今异义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古:它的实际数目今:承上文转折,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确实;的确2.思厥先祖父古:祖辈父辈今:父亲的父亲3.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古:这样以后今: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
4.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以致,以至于今:表让步的连词5.后秦击赵者再古:两次今:又一次6.可谓智力孤危古:智慧力量今:智商7.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古:不去今:能力差8.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古:可以凭借今:可能或能够;许可等9.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旧事今:一种文体三.重点词语1、其实百倍它实际上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既然这样那么3、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使四、词类活用.,破灭之道也。
亏损,削弱][使。
]1赂秦而[因而,连词力亏] [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盖[连词,承上文,表原因]2则得形作名,大的战果]小城镇],大[3小[形作名,小的战果]则获邑[ 城]固宜然。
至于颠覆,理[名作状,按道理4 ]不赂秦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作动,坚持正义5 亡,。
之后]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方位名词作状语,在。
之。
退却,击退]。
7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使动,使。
也。
形作动,坚持到底]8惜其用武而不终[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名作动,礼待]][名作动,侍奉秦之心,礼[9以事向]割,以趋于亡日削月[名作状,一月月10五、一词多义1.非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不是)②谪戌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不能)2.得①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获得)②此言得之(适宜)③诚不得已(能够)3.势①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优势)②其势弱于秦(势力)指出加线虚词的含义及用法五、.为1至丹以荆卿为[作为]计,始速[招致]祸焉。
六国论重要知识点整理

《六国论》重要知识点整理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 (1)暴.霜露(通“曝”,曝露)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通“倘”,倘若)(3)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无"通“毋",不要。
)2.古今异义(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今义:实际上(2)思厥先祖父..古义:祖辈和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 (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义:至:到;于:引出结果今义:连词 (4)可谓智力..孤危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 (5)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先例,旧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 (6)后秦击赵者再.古义:两次今义:又,又一次 (7)然后..得一夕安寝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8)刺客不行..古义:不去行刺今义::能力、本事欠缺;水平不高3.词类活用(1) 名词作状语. 日.削月.割(一天天地,一月月地)(2) 名词作动词。
义.不赂秦(坚持正义)(3) 形容词作动词。
不能独完.(保全)/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坚持到最终)/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小的方面,大的方面)4.一词多义(1)兵 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 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 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战争)(2)事 以地事.秦(动词,侍奉)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名词,事情)(3)犹 犹.抱薪救火(动词,像,好象)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副词,仍然,还)(4)始 始.有远略(名词,起初) 始.速祸焉(副词,才)(5)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副词,假使,如果) 并力西向.(动词,朝着,对着)(6)得 较秦之所得.(动词,获得) 此言得.之(动词,适合,得当) 然后得.一夕安寝(动词,获得)二、文言虚词1.而(1) 连词,表因果。
赂秦而.力亏/战败而.亡(2) 连词,表修饰.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3) 连词,表转折。
六国论知识点梳理

六国论知识点梳理《六国论》重要知识点整理一、文言实词1 (通假字(1)暴霜露(通“曝”,曝露)(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通"倘”,倘若)(3)暴秦之欲无厌(通“魇”,满足)(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无”通“毋”,不要。
)2(古今异义(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口倍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今义:实际上(2)思厥先祖父古义:祖辈和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义:至:到;于:引出结果今义:连词(4)可谓智力孤危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5)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先例,旧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6)后秦击赵者再古义:两次今义:乂,又一次(7)然后得一夕安寝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乂发生另一件事情(8)刺客不行古义:不去行刺今义::能力、本事欠缺;水平不高3(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
日削月割(一天天地,一月月地)(2)名词作动词。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自取下策)/义不赂秦(坚持正义)(3)形容词作动词。
不能独完(保全)/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坚持到最终)/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小的方面,大的方面)4(一词多义(1)兵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而秦兵乂至矣)名词,军队)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战争)(2)暴暴霜露(动词,曝露)暴秦之欲无厌(形容词,凶暴,残酷的)(3)事以地事秦(动词,侍奉)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名词,事情)(4)犹犹抱薪救火(动词,像,好象)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副词,仍然,还)(5)终终继五国迁灭(副词,终于)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动词,坚持到最终)(6)始始有远略(名词,起初)始速祸焉(副词,才)(7)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副词,假使,如果)并力西向(动词,朝着,对着)(8)得较秦之所得(动词,获得)此言得之(动词,适合,得当)然后得一夕安寝(动词,获得)二、文言虚词1(而(1)连词,表因果。
赂秦而力亏/战败而亡(2)连词,表修饰。
六国论重要知识点整理(word文档物超所值)

《六国论》重要知识点整理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暴霜露(通“曝”,曝露)(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通“倘”,倘若)(3)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无”通“毋”,不要。
) 2.古今异义(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今义:实际上(2)思厥先祖父古义:祖辈和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义:至:到;于:引出结果今义:连词(4)可谓智力孤危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5)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先例,旧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6)后秦击赵者再古义:两次今义:又,又一次(7)然后得一夕安寝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8)刺客不行古义:不去行刺今义::能力、本事欠缺;水平不高3.词类活用(1) 名词作状语。
日削月割(一天天地,一月月地)(2) 名词作动词。
义不赂秦(坚持正义)(3) 形容词作动词。
不能独完(保全)/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坚持到最终)/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小的方面,大的方面)4.一词多义(1)兵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战争)(2)事以地事秦(动词,侍奉)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名词,事情)(3)犹犹抱薪救火(动词,像,好象)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副词,仍然,还)(4)始始有远略(名词,起初)始速祸焉(副词,才)(5)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副词,假使,如果)并力西向(动词,朝着,对着)(6)得较秦之所得(动词,获得)此言得之(动词,适合,得当)然后得一夕安寝(动词,获得)二、文言虚词1.而(1) 连词,表因果。
赂秦而力亏/战败而亡(2) 连词,表修饰。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3) 连词,表转折。
而秦兵又至矣/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与赢而不助五国也/燕虽小国而后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4) 连词,表并列。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一、通假字1.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2.暴霜露(通“曝”冒着)3.当与秦相较(通“倘”,假如)二、古今异义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那实际上)亦百倍。
2.思厥先祖父(祖辈和父辈)3.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这样以后)得一夕安寝。
4.至于(以致、以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5.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智谋和力量)孤危,6.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事,前例),是又在六国下矣。
7.犹有可以(可以凭借)不赂而胜之之势8.后秦击赵者再(两次)三、词类活用1.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2.至于颠覆,理(名作状,按道理)固宜然。
3.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作动,坚持正义)不赂秦4.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使动,使……退却,击退)之。
5.以事秦之心礼(名作动,礼待)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名词作状语,向西)向6.日削月(名作状,一天天,一月月)割,以趋于亡四、一词多义:(1)为:①至丹以荆卿为(作为)计,始速(招致)祸焉。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介词,被)秦人积威之所劫③为[治理]国者,无使为(介词,被)积威之所劫哉!(2)故:①而从六国破亡之故(旧)事②故(所以)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③故(特意)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3)以:①不赂者以(介词,因为)赂者丧②秦以(介词,用)攻战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③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连词,才,表结果)有尺寸之地。
④古人云:“以(介词,拿)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⑤洎牧以(因为,介词)谗诛,邯郸为郡,⑥日削月割,以(表结果连词,相当于“而”,以致)趋于亡。
⑦苟以(介词,凭着)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4)而:①赂秦而(因而,连词)力亏,破灭之道也。
②战败而(承接连词)亡,诚不得已③起视四境,而(转折连词,可是)秦兵又至矣。
④是故燕虽小国而(转折连词,却)后亡,斯用兵之效也⑤二败而(并列连词)三胜⑥惜其用武而(转折连词,却)不终也。
《六国论》重要知识点整理

六国论》知识点整理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通“倘”,如果 )(2) 暴秦之欲无厌 (通“餍”,满足 ) 2.古今异义(1) 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 今义:实际上(2) 思厥先祖.父.古义:祖辈和父辈 今义:父亲的父亲(3)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义:至:到;于:引出结果 今义:连词(4) 可谓智.力.孤危古义:智谋和力量(5)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不能独完.(保全 )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2) 暴 暴.霜露 (动词,曝露 ) 暴.秦之欲无厌 (形容词,凶暴,残酷的 )(3) 事 以地事.秦(动词,事奉)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名词,事情 )(4) 犹 犹.抱薪救火(动词,像,好象) 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副词,仍然,还 )整理:刘涛 校对:陆亚兵 古义:先例,旧事 (6)后秦击赵者再. 古义:两次(7)然.后.得一夕安寝古义:这样以后 (8)刺客不.行. 古义:不去行刺 3.词类活用 (1) 名词作状语。
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 今义:又,又一次 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今义: :能力、本事欠缺;水平不高 日削月 割(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2) 名词作动词。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自取下策) /义.不赂秦(坚持正义) 而不终.也(坚持到最终) / 惜其用武 (5)动词的使动用法。
4.一词多义 (1)兵 李牧连却.之(使⋯退却) 名词,兵器、武器) 非兵.不利 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 形容词作动词。
(3) (4)形容词作名词。
(5) 始 始.有远略(名词,起初) 始.速祸焉 (副词,才 )(6) 向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副词,假使,如果 )并力西向.(动词,朝着,对着 ).文言虚词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 .得者 而.秦兵又至矣 /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燕虽小国 而.后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 胜之之势二败而.三胜赂秦而.力亏(1) 结构助词,的。
(完整版)《六国论》文言知识点

《六国论》一、古今异义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2、思厥先祖父,3、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4、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二、词类活用5、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6、盖失强援,不能独完7、小则获邑,大则得城8、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9、义不赂秦10、礼]天下之奇才三、文言句式11、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12、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13、洎牧以谗诛14、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15、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16、赵尝五战于秦(赵尝于秦五战)《六国论》一、古今异义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它的实际数目]亦百倍。
2、思厥先祖父[祖辈和父辈],3、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智谋和力量]孤危,4、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事,前例],是又在六国下矣二、词类活用5、赂秦而力亏[使……亏损,使动用法],破灭之道也。
6、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7、小[形作名,小的战果]则获邑,大[形作名,大的战果]则得城8、至于颠覆,理[名作状,按道理]固宜然。
9、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作动,坚持正义]不赂秦10、礼[名作动,礼待]天下之奇才五、文言句式1、被动句: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洎牧以谗诛2、判断句: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3、省略句:较秦(受赂)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之)以予人4、状语后置句:赵尝五战于秦(赵尝于秦五战)《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一、通假字1、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2、为国者,无[通“毋”,不要]使为积威之所劫哉!3、当[通“倘”,假如]与秦相较二、古今异义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它的实际数目]亦百倍。
2、思厥先祖父[祖辈和父辈],3、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这样以后]得一夕安寝。
4、至于[以致、以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六国论知识点

《六国论》知识点(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六国论》知识点(2)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六国论》知识点(3)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无..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一、通假字1、暴[通“曝”,暴露,冒着]霜露,斩荆棘1、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2、为国者,无[通“毋”,不要]使为积威之所劫哉!3、当[通“倘”,如果]与秦相较二、古今异义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它的实际数目]亦百倍。
2、思厥先祖父[祖辈和父辈],3、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这样以后]得一夕安寝。
4、至于[以致、以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5、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智谋和力量]孤危,6、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事,前例],是又在六国下矣。
7、而犹有可以[可以凭借]不赂而胜之之势。
8、后秦击赵者再[两次]三、词类活用1、赂秦而力亏[使……亏损,使动用法],破灭之道也。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3、小[形作名,小的地盘]则获邑,大[形作名,大的地盘]则得城。
4、至于颠覆,理[名作状,按道理]固宜然。
5、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作动,坚持正义]不赂秦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之后]亡,7、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使动,使……退却,击退]之。
8、惜其用武而不终[形作动,坚持到底]也。
9、以事[名作动,侍奉]秦之心,礼[名作动,礼待]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名词作状语,向西]向10、日削月[名作状,一天天,一月月]割,以趋于亡四、一词多义:为:1、至丹以荆卿为[作为]计,始速[招致]祸焉。
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成为]郡3、有如此之势,而为[介词,被]秦人积威之所劫4、为[治理]国者,无使为[介词,被]积威之所劫哉!以:1、不赂者以[介词,因为]赂者丧2、秦以[介词,用]攻战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3、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连词,才,表结果]有尺寸之地。
4、古人云:“以[介词,拿]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5、洎牧以[因为,介词]谗诛,邯郸为郡,6、以[介词,把]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介词,用]事[侍奉]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7、日削月割,以[表结果连词,相当于“而”,以致]趋于亡。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通假字1、暴[通“曝”,暴露,冒着]霜露,斩荆棘2、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3、为国者,无[通“毋”,不要]使为积威之所劫哉!4、当[通“倘”,如果]与秦相较二、古今异义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古义:它的实际数目]亦百倍。
今义:实际上2.思厥先祖父[古义:祖辈和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3.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古义:这样以后]得一夕安寝。
今义:然后4.至于[古义:以致、以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今义:表示另提一事5.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智谋和力量]孤危今义:理解、解决问题的能力。
6.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旧事,前例],是又在六国下矣。
7.后秦击赵者再[古义:两次]今义:又8.刺客不行[古义:不去行刺]今义:没有能力三、词类活用(下列加点字词都有活用现象)(一)名词用作状语1.日削月[名作状,一天天,一月月]割,以趋于亡。
2.至于颠覆,理[名作状,按道理]固宜然。
3.并力西[名词作状语,向西]向。
(二)名词用作动词1.义[名作动,坚持正义]不赂秦2.以事[名作动,侍奉]秦之心,礼[名作动,礼待]天下之奇才3.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名作动,吞下]咽也4.下[自取下策]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三)形容词用作动词1.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保全]2.惜其用武而不终[坚持到底]也3.始速[招致]祸焉(四)形容词用作名词1.小[小的方面]则获邑,大则[大的方面]得城(五)动词的使动用法李牧连却[使......退却,意译为“击退”]之四、一词多义(一)重点实词兵1.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名词,兵器)2.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3.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名词,战争)始1.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副词,曾经)2.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副词,才)3.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副词,起初)4.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曾)游,游于是乎始。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一、通假字1、暴 [ 通“曝”,暴露,冒着 ] 霜露,斩荆棘1、暴秦之欲无厌 [ 通“餍,满足 ]2、为国者,无 [ 通“毋”,不要 ] 使为积威之所劫哉!3、当 [ 通“倘”,如果 ] 与秦相较二、古今异义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它的实际数目]亦百倍。
2、思厥先祖父 [ 祖辈和父辈 ] ,3、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这样以后]得一夕安寝。
4、至于 [ 以致、以至于 ] 颠覆,理固宜然。
5、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智谋和力量]孤危,6、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事,前例],是又在六国下矣。
7、而犹有可以 [ 可以凭借 ] 不赂而胜之之势。
8、后秦击赵者再 [ 两次 ]三、词类活用1、赂秦而力亏 [ 使,, 亏损,使动用法] ,破灭之道也。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 形作动,保全 ]3、小 [ 形作名,小的地盘 ] 则获邑,大[ 形作名,大的地盘 ] 则得城。
4、至于颠覆,理 [ 名作状,按道理 ] 固宜然。
5、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作动,坚持正义]不赂秦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 [ 方位名词作状语,在 ,, 之后] 亡,7、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使动,使,,退却,击退] 之。
8、惜其用武而不终 [ 形作动,坚持到底 ] 也。
9、以事 [ 名作动,侍奉 ] 秦之心,礼 [ 名作动,礼待 ] 天下之奇才,并力西 [ 名词作状语,向西 ] 向10、日削月[ 名作状,一天天,一月月 ] 割,以趋于亡四、一词多义:为:1、至丹以荆卿为 [ 作为 ] 计,始速 [ 招致 ] 祸焉。
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 成为 ] 郡3、有如此之势,而为 [ 介词,被 ] 秦人积威之所劫4、为 [ 治理 ] 国者,无使为 [ 介词,被 ] 积威之所劫哉!以:1、不赂者以 [ 介词,因为 ] 赂者丧2、秦以 [ 介词,用 ] 攻战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六国论知识点归纳整理总结

六国论知识点归纳整理总结《六国论》的知识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内容:
一、荀子的政治思想
1. 天人之别
2. 形而上的统治方法
3. 以信任而非仁爱来治理国家
4. 以德治国
5. 视富贵如粪土
6. 人民需服从权威
二、六国之间的政治关系
1. 魏国的政治策略
2. 齐国强权政治
3. 荀子对于六国政治的评价
三、君子治国之道
1. 仁义与权谋
2. 君子的品德与修养
3. 君子政治的价值观
四、治理国家的基本策略
1. 对国家政治的基本认识
2. 维持地位的策略
3. 治国的方法
五、权谋用兵之道
1. 政治的权谋用兵
2. 善用权谋与用兵之道
3. 政治与军事的关系
《六国论》是儒家思想的典型代表之一,对于中国古代的政治哲学和儒家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可以说,《六国论》是中国古代政治经典之一,对于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为后世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六国论》知识点归纳完整版(学生、教师)

《六国论》知识点归纳完整版(学生、教师)《六国论》是中国古代文化名著之一,是战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孙武所著。
本书主要论述了六个国家(齐、楚、燕、赵、魏、韩)在政治、军事和外交方面的优劣,探讨了如何扩大国家实力、实现统一的问题。
以下是《六国论》的知识点归纳:1. 政治形势:《六国论》首先对六个国家在政治形势上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其中,齐国地势险要,政治稳定,是天下大国;楚国地大物博,但由于国君饮酒沉迷,政治混乱;燕国虽小,但以谋略取胜,政治上灵活;赵国居于边境,战争频繁,政治环境较为紧张;魏国位于中原地区,经济发达,政治较为稳定;韩国比较平庸,政治上没有什么优势。
2. 军事力量:《六国论》还对六个国家的军事实力进行了评估。
其中,楚国以军事力量强大而闻名,但因统治者不善用兵,战争频繁;齐国军队精锐,是一个强大的军事国家;燕国以其灵活机动的战术著称,军队素质较高;赵国为边境国家,拥有较好的军事资源,但由于频繁战争导致军队疲弱;魏国军队实力强大,善于运用兵法;韩国缺乏统一指挥,军队素质较低。
3. 外交策略:《六国论》重点讲述了六个国家之间的外交策略。
其中,楚国倡导与强大国家结盟,以保护自己的利益;燕国主张与国强自立,保持中立;赵国追求与强大国家的合作,以增加自身实力;魏国主张与六国友好相处,避免战争;韩国则保守主义,不愿与其他国家结盟,以保持自己的独立。
4. 统一大业:《六国论》提出了统一大业的重要性。
孙武认为,只有通过统一,才能获得长治久安、经济繁荣的局面。
他强调了统一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提出了一些实现统一的思路和方法。
5. 战争策略:《六国论》中还包含了一些战争策略的讲述。
例如,孙武提出了“奇正相生”的思想,强调在战争中灵活运用各种手段,以达到取胜的目的。
另外,他还提出了“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的原则,强调在战争中找准敌人的弱点,出其不意地攻击。
这些是《六国论》的一些知识点归纳,对于学生和教师来说,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有助于深入理解《六国论》的内容和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1、
2、
3、
《六国论》知识点总结、通假字
暴[通“曝”,暴露,冒着]霜露,斩荆棘
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为国者,无[通“毋”,不要]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当[通“倘”,如果]与秦相较
、古今异义
1 .思厥先祖父.. 古:祖辈父辈今:父亲的父亲
2.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以致,以至于,终究今:表示另提一事
3.可谓智力..孤危古: 今: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
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4.后秦击赵者再. 古:两次今:又一次
5.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古:旧事,前例今: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6、
6.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古:不去今:能力差
7.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古:咽下咽喉今:吞咽
8.其实..百倍古:其,代词,那。
实,副词,实际上。
今: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而含转折)
9.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古:这样以后今:连词
10.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古:可,可以,以,凭借今:表示认可
三、词类活用
1
、
赂秦而力亏[使……亏损,使动用法],破灭之道也。
2
、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
3
、
小[形作名,小的地盘]则获邑,大[形作名,大的地盘]则得城。
4
、
至于颠覆,理[名作状,按道理_]固宜然。
5、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作动,坚持正义]不赂秦
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之后]亡
7、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使动,使退却,击退]之。
8惜其用武而不终[形作动,坚持到底]也。
9、以事[名作动,侍奉]秦之心,礼[名作动,礼待]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10、日削月[名作状,一天天,一月月]害IJ,以趋于亡四、一词多义:
1、至丹以荆卿为[作为]计,始速[招致]祸焉。
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成为]郡
3、有如此之势,而为[介词,被]秦人积威之所劫
4、为[治理]国者,无使为[介词,被]积威之所劫哉!
以: 1、不赂者以[介词,因为]赂者丧
2、秦以[介词,用]攻战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3、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连词,才,表结果]有尺寸之地。
4、古人云:“以[介词,拿]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
5、洎牧以[因为,介词]谗诛,邯郸为郡,
6、以[介词,把]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介词,用]事[侍奉]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7、0削月割,以[表结果连词,相当于“而”,以致]趋于亡。
8、苟以[介词,凭着]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赂秦而[因而,连词]力亏,破灭之道也。
2、战败而[因果连词]亡,诚不得已
3、起视四境,而[转折连词,但是]秦兵又至矣。
4、故不战而[转折连词,但是]强弱胜负已判矣。
有如此之势,而[转折连词,却]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其势弱于秦,而[转折连词,可是]犹有可以不赂而[表转折的连词]胜之之势。
10、苟以天下之大,下也[承接连词]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其[代词,代六国]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5、 是故燕虽小国而[转折连词,却]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6、 二败而[并列连词]三胜。
7、 惜其用武而[转折连词,却]不终也。
之:
1、 子孙视之[代词,它,代土地]不甚惜,举以予人。
2、 则吾恐秦人食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得下咽也。
3、 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代词,代秦国]之[助词,的]势。
4、 苟以天下之[定语后置的标志]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 或[代词,有的人]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2、 当与秦相较,或[或许,副词]未易量。
与:
1、 与[动词,亲附,亲近 ]嬴而不助五国也。
2、 当与[介词,,跟,和]秦相较,或未易量。
亡: 1、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所亡(丧失,丢失,动词)者 2、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灭亡,动词) 1、 向(先前,以前)使三国各爱其地 2、 并力西向(朝着,动词) 犹:
1、 以地事秦,犹 (动词,好象)抱薪救火
2、
良将犹(副词,还)在
9、 其- /、
1、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代词,代燕赵之君]土。
2、 惜其[代词,它,代赵国]用武而不终也。
3、 向使三国各爱其[代词,自己的」地。
4、
3、起视四境,而秦兵(军队,名词)又至矣.
2、此言得(适宜、得当,符合)之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洎牧以谗诛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思厥先祖父,暴(于)霜露,斩荆棘 子孙视之
不甚惜,举(之)以予人 (诸侯)奉之弥繁,
(秦国)侵之愈急
始: 1、
燕赵之君,始(起初,副词)有远略
2、 始(才,副词)速祸焉 终: 1、 终(终于,副词)继五国迁灭 2、 惜其用武而不终(坚持到底,动词)也。
兵:
1、
斯用兵(军事行动,名词)之效也. 2、 非兵(兵器,名词).不利
4
、 状语后置句:赵尝五战于秦
(赵尝于秦五战) 5、 定语后置句:苟以天下之大 得: 1、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获得)城
五、 文言句式
1、 被动句: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2、 判断句:六国破灭,日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3、
省略句:较秦之(受赂)所得与战胜而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