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门寺考古发掘报告共20页文档
法门寺考古发掘报告
+沿革述要:
公元558年,北魏皇室后裔拓跋育 曾扩建,并于元魏二年(494年)首 次开塔瞻礼舍利 。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改称“成实 道场”,仁寿二年(602年)右内史李 敏二次开塔瞻礼。
唐高祖李渊武德七年(625年)敕建 并改名“法门寺”
唐贞观年间曾三次开塔就地瞻礼舍利。 原塔俗名“圣冢”,后改建成四级木塔 。
体会
《法门寺考古发掘报告》对法门寺地宫的出土文 物尤其是唐朝作了详实披露,对塔身和地面遗存 的整体公布,将使人们对中国古代文化史有更新 的认识,不仅看到中国文化从宗教到金银器、丝 绸、饮茶等的全貌,更可以重新认识时下博物馆 的陈列展示,更好地理解古代的政治、经济、文 化和对外交流等。 在这本报告中我们不仅为其中出土的文物之丰富 而感到震撼,也被先民们的智慧所折服。
佛像
明代的13 层宝塔上共有88 个佛龛,每龛一佛,到1939 年整修时只剩下68 尊。后经清 理共有98 尊佛像,许多 都装有佛经,为明代和民国的装藏 地宫《衣物帐》碑 《衣物帐》碑,全称《应从重真寺随真身供养道具及恩 赐金银器物宝函等并新恩赐到金 银宝器衣物帐》。长 115 厘米,宽69 厘米。共四十八行,满行四十二字,共 一千七百余字, 罗列着地宫里2499 件文物清单,现藏于 法门寺博物馆。该碑文详细记载了懿、僖二宗、惠 安皇 太后、昭仪、晋国夫人、诸头等皇室戚贵、内臣僧官供 奉佛指真身舍利的金银宝器、衫 袍衣裙等,是至今首次 发现的唐代衣物帐碑。碑文物主清楚,名称罗列明晰, 有标重类注, 为研究唐代政治、经济以及衣物宝器名称、 制作工艺、衡制、纺织服饰等方面提供了丰富的 资料。
+ 九、盛装第四枚佛指舍利的八重宝函,是世 界上发现的制作最精美、层数最多、等级 最 高的舍利宝函。
舍利与佛舍利的考古发现
舍利与佛舍利的考古发现觉真内容提要:2002年2月23日至3月31日,由法门寺地宫出土的佛指真身舍利,从西安启程赴台,在台湾的各大主要城市展开为期37天的供奉瞻礼。
这一牵动两岸佛教界,重大的宗教佛事活动,倍受瞩目,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
本文将就大家普遍关心的舍利,目前已知中国境内共分布有多少佛舍利,这些焦点问题。
以时间的先后顺序,结合不同时期的考古发现,作一简要介绍。
关键词:舍利考古发现真伪作者:觉真法师,中国佛学院文物专业研究生。
一、舍利释义舍利,是梵文sarira的音译,又有设利罗、室利罗、实利等多种翻译,意译为体、身、身骨或灵骨。
然考其本意,却非如此。
舍利最初的意思只是代表“米粒”。
如日僧空海在其所著的《秘藏记》一书中曾记述:“天竺呼米粒为舍利,佛舍利亦似米粒,是故曰舍利”[1]。
由此可知,舍利最初只是一借代词语,完全是从其形状上立名的。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舍利二字,从广义而言是指尸骨,可是尸骨人人皆有,却不能说舍利人人皆有。
舍利这一称谓,至后世早已脱离了其本意,而是特指佛陀或高僧圆寂后遗留下来的身骨、头发或遗体在火化后结成的珠状结晶体。
《金光明经》卷四云:“舍利者,乃无量六波罗蜜功德所熏,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2]。
《大智度论》卷五十九云:“供养佛舍利,乃至如芥子许,其福报无边乃至苦尽故”[3]。
故而,舍利作为佛教中的圣物,受到了特别的尊崇。
舍利的种类,依据经典所说,有两种分法。
《浴佛功德经》中分舍利为二:[1](日)空海著《秘藏记》,《大正藏》卷八十六。
[2](北凉)昙无忏译《金光明经》,《大正藏》卷十六。
[](后秦)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大正藏》卷二十五。
(1)生身舍利,又称身骨舍利,即指佛陀或修行证道高僧的遗骨;(2)法身舍利,又称法颂舍利,即指佛所遗的教法与戒律,永住于世,可为众生作依止,故相对于身骨舍利而称之法颂舍利,或略称为法舍利(见图1、图2)。
另据《菩萨处胎经》卷三《常无常品》中,亦有全身舍利与碎身舍利之说。
山东汶上圣物《探索发现》
山东省汶上县的宝相寺佛牙舍利很多人知道法门寺有佛骨真身舍利,却不知佛骨舍利并不止这一枚。
近日央视十套播出了山东汶上县太子灵踪塔地宫发现佛牙舍利的经过故事,其中讲述宋代官员沈括第一次见到佛牙的情景尤为神奇:佛牙上突然化生出成百的舍利子迸出,或穿过手掌,而手掌丝毫无损;或蹦到床上砰然作响,穿床掉落地上。
沈括将之记录於《梦溪笔谈》。
找到原文如下:熙宁中,予察访过咸平,是时刘定子先知县事,同过一佛寺。
子先谓余曰:“此有一佛牙,甚异。
”余乃斋洁取视之。
其牙忽生舍利,如人身之汗,疯然涌也,莫知其数,或飞空中,或堕地。
人以手承之,即透过;著床榻,摘然有声,復透下。
光明莹彻,烂然满目。
余到京师,盛传于公卿间。
后有人迎至京师,执政官取入东府,以次流布士大夫之家。
神异之迹,不可悉数。
有诏留大相国寺,创造木浮图以藏之。
今相国寺西塔是也。
片中解说到(大意):沈括是以为学者、科学家,《梦溪笔谈》记录的几百件各种各样的事情,都是严谨翔实的,没有理由不相信这件事。
央视通常对这类神异事件都是否定态度,或归于迷信,或归于讹误,此次正面解说佛牙神迹,前所未有。
山东汶上佛牙舍利神迹山东汶上的佛牙,是有非常确切年份历史文献记载的佛牙。
以前由皇室供奉,后来在开封销声匿迹。
千年后我们终于在汶上的太子灵踪塔中,又得见了他的真容。
同时出土的还有数百颗佛陀真身舍利。
一次出土佛舍利数量之多世所罕见。
政和二年3月15入塔。
1994年3月15发掘出土,巧合还是因缘每年3月15日,天空必定显现日晕佛光,从没有空过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节目《山东汶上圣物》山东省汶上县的宝相寺内有一座佛塔。
这座没有准确名字的佛塔,因塔顶有金黄色琉璃瓦覆盖,在强烈的阳光照射下会发出闪闪金光,所以被当地群众叫做黄金塔。
这座被山东省定为省级重点文物的佛塔,虽有明、清两次修缮的记载,但却查不到建造时间,也查不到塔名。
但就是在1994年对佛塔进行修缮时,考古人员无意间发现了一座瘗藏佛教文物的地宫。
据说看过这部绝色好剧的人,全中国只有极少数
据说看过这部绝色好剧的人,全中国只有极少数表妹为一部剧沉迷,蛋柿,你绝对猜不到表妹在沉迷什么:一部只有GV画质的国!产!老!剧!《法门寺猜想》这部老剧只有短短16集。
画质奇渣,但绝到让人无法自拔。
第一绝,是绝色。
甚至有人觉得,片头那一幕吹尽黄沙的画面,都美哭了。
片头风吹沙飞露出法门寺遗址的画面,一直是我认为在电视剧里看到过的最美的画面。
@巽女主角袁立当时只有24岁,是刚出校门的大学生。
她的扮相只有四个字配得上:惊为天人。
她一人分饰四角:记者元缘、美人伊春、失明的元公主和卖茶的缘妹。
每一个角色都是一种惊艳。
尤其是古装扮相,有一种非今日流量小花可及的古典美。
看看曾经娇俏可人的她,大概谁都想不到,她现在会变成一个在微博上怼天怼地的大妈吧。
第二绝,是绝种。
《法门寺猜想》曾经在中央台播过,口碑优秀。
豆瓣评分今天仍有8.8(其中一半以上给出五星)。
看大家的评价,也是童年回忆系列。
但就是这样一部在广大群众心中留下口碑的好剧,却只在央视匆匆播完了一轮,就彻底绝迹。
“被禁”的原因,据说是因为它宣扬封建迷信——轮回转世的说法。
不过袁立饰演的角色,元缘、元公主和缘妹,确实是一个人(并不想吐槽编剧取名字的方式)。
剧一开头,是1997年的北京。
记者元缘刚结束采访任务,被男朋友岳海(周里京 饰)送回家。
她一直做着一个奇怪的梦,在梦里,她生活在唐朝,而且转世轮回,经历了两世情缘。
正好在今天,她收到了一封来自西安的快件。
急件里是一部手稿:《法门寺猜想》,手稿里写的,就是她的梦!原来,她十年前就去过法门寺,当时她作为记者,报道法门寺地宫考古发掘的全过程。
在那里,她认识了参与发掘工作的考古队员小唐博士(王涛 饰),这部手稿就是他寄给元缘的。
她开始回想起当初见到小唐博士时的情形。
十年前,她在楼观台的卜卦告诉她,有一个跟她彼此追寻了一千年的爱人就在这里。
不用猜,这个人就是小唐。
她和小唐喝茶的时候都喜欢放盐,这是唐朝人喝茶的习惯——也侧面印证了千年说法。
《音韵学教程》读后
《音韵学教程》读后《音韵学教程》是语言学领域中的一部经典著作,由北京大学教授唐作藩先生主编,于2002年出版。
这部教程对音韵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旨在帮助学生掌握音韵学的基本知识,提高音韵学的研究能力。
在阅读完这部教程后,我对音韵学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音韵学教程》共分为九章,从音韵学的基本概念、语音学的基础知识、音韵学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了全面介绍。
其中,重点阐述了音韵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涉及音韵学的性质、任务、历史、主要研究领域等方面。
教程还介绍了国内外音韵学的研究状况,以及对音韵学发展方向的展望。
在分析解读方面,教程强调了音韵学的比较方法和历史考证方法。
通过比较不同语言的语音系统和音韵体系,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各种语言的语音特征和演变规律。
而历史考证方法则能够帮助我们深入探究音韵演变的历史过程和原因,理解语音变化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因素。
在案例分析方面,教程结合实际研究案例,对音韵学的应用进行了阐述。
例如,在讨论古音学中的《诗经》韵律时,教程以《关雎》中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为例,说明了古音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
此外,教程还对现代汉语的音韵学进行了分析,重点讲解了普通话的语音系统和北京话的语音特点。
总的来说,《音韵学教程》是一部非常全面的音韵学著作,系统地介绍了音韵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并通过大量案例分析了音韵学的应用。
这部教程不仅让我深入了解音韵学的本质,还使我对音韵学的研究方法有了全新的认识。
这部教程还让我认识到音韵学在语言学领域中的重要性,以及音韵学研究成果对社会、历史和文化的深远影响。
我相信,这部教程将对我在语言学领域的学习和研究产生深远的影响,并对我对音韵学的理解和应用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西太平洋的航海者》是彼得·马洛托夫所著的一部探险小说。
本书讲述了一群在太平洋小岛长大的年轻人,对海洋的热爱和对探险的渴望驱使他们展开一场西太平洋的航海之旅。
通过这场旅程,他们不仅发现了自我,也找到了归宿。
法门寺出土唐代茶具用途-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法门寺出土唐代茶具用途-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本文将重点研究唐代时期法门寺出土的茶具,并探讨这些茶具的用途。
唐代作为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之一,茶文化在此阶段达到了高峰。
而法门寺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寺庙,其出土的唐代茶具无疑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通过对唐代茶具的特点和用途的深入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当时的茶文化发展和人们对茶的热爱。
此外,本文还将探讨法门寺出土唐代茶具的重要性,以及唐代茶具对现代茶文化的影响和启示。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揭示唐代茶具的历史背景、了解唐代茶具的特点和用途,并进一步认识法门寺出土唐代茶具的重要性以及其对现代茶文化的启示。
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茶文化,同时也为研究唐代茶具的学者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写成以下这样: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展开,来探讨法门寺出土唐代茶具的用途。
首先,将介绍茶具的历史背景,包括茶的起源和演变过程,以及茶具在唐代的地位和重要性。
其次,将详细描述法门寺出土唐代茶具的特点,包括器型、材质、制作工艺等方面的特征。
最后,将深入探讨唐代茶具的用途,包括在宫廷、寺庙、私人家庭等场景下的使用情况,并且分析茶具的功能和意义。
通过这样的文章结构,我们可以全面了解法门寺出土唐代茶具的历史背景、特点及用途,进一步认识茶文化的丰富内涵和传承影响。
最后,结合唐代茶具的研究成果,对现代茶文化的发展和启示进行展望,探索茶文化的未来发展方向。
这样的文章结构可以帮助读者清晰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脉络,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和理解文章的论点和观点。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探讨法门寺出土唐代茶具的用途。
通过研究唐代茶具的历史背景和法门寺出土茶具的特点,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唐代茶文化的发展和茶具在其中的角色。
从而进一步认识到唐代茶具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并探讨唐代茶具对现代茶文化的传承与影响。
在本文中,我们将首先介绍唐代茶具的历史背景,包括茶文化的兴起背景以及茶具的发展演变过程。
蹙金考:一个唐五代诗词名物的文化史解读
第41卷第4期2011年7月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ofZhejiangUniversity(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Vol.41,No.4July2011DOI:10.3785/j.issn.1008‐942X.2011.04.091[收稿日期]20110409 [本刊网址・在线杂志]http://www.journals.zju.edu.cn/soc[在线优先出版日期]20110614[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05BZW017)[作者简介]1.胡可先,男,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唐宋文学研究;2.武晓红,女,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唐代文学研究。
“蹙金”考:一个唐五代诗词名物的文化史解读胡可先 武晓红(浙江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浙江杭州310028)[摘 要]唐五代诗词中经常出现“蹙金”这一织绣名物,法门寺地宫出土的五件蹙金绣是这一常见诗词名物的实物印证,同时也体现出一定的佛教意涵。
“蹙金”是用捻紧的金线以制成皱纹状织品的一种刺绣工艺,蹙金绣是质地最密、形态最美的一种绣品。
这种绣品在唐五代成为皇帝后妃、诸王公主等皇室帝胄和衣冠贵族喜欢服用的生活和装饰用品,故诗人经常用以表现贵族社会和人物的生活情状。
因“蹙金”优于“盘金”、“缕金”和“贴金”,在诗词中的表现作用也就有所不同。
这一特殊的诗词名物具有丰富的文化史内涵。
[关键词]蹙金;唐五代;诗词名物;法门寺;文化史″Cujin″inClassicalPoemsoftheTangandFiveDynasties:APerspectiveofCulturalHistoryHuKexian WuXiaohong(DepartmentofChineseLanguageandLiterature,ZhejiangUniversity,Hangzhou310028,China)Abstract:Theembroideredsubject″Cujin″wasfrequentlymentionedinthepoemsoftheTangandFiveDynasties.Fiveembroideredpiecesofclothesmadewiththeskillof″Cujin″havebeenunearthedfromtheundergroundpalaceofFamenTemple;theyaretherealproofofthisobjectandlendsupporttothenotioninpoems.Atthesametime,theyrevealadegreeofBuddhistsignificance.The″Cujin″isakindofembroiderycraftwhichusestightlytwistedgoldthreadstomakewrinkledfabric.Thiskindofembroideryshowsthemostintensivetextureandthemostbeautifulbody.ItwasverypopularamongtheroyalsandsomenoblesintheTangDynastyandwasoftenusedfordailyuseordecoration.Sopoetsliketouse″Cujin″intheirpoemstoshowthelivingsituationsofthearistocraticsociety.Basedonitssuperiority,″Cujin″makesabigdifferenceinrepresentationinpoemswhencomparedto″Panjin″,″Lüjin″and″Tiejin″.Itcanbeconcludedthatthisspecialobjectinpoemshasarichculturalconnotation.Keywords:″Cujin″;theTangandFiveDynasties;objectinpoems;FamenTemple;culturalhistory一、唐五代诗词中的“蹙金”“蹙金”是用金线绣花而皱缩其线纹,使其紧密匀贴的一种刺绣方法,这在唐代贵族妇女尤其是宫廷妇女的服饰中甚为流行,也是与唐代贵族社会流行用金的习尚紧密关联的。
八重宝函
龙源期刊网 八重宝函作者:余生来源:《环球人文地理》2016年第02期1987年5月5日,考古学家在陕西省宝鸡市法门寺地宫内发现了4套瘗(yì)藏佛骨的容器,分别安置于前、中、后室以及后室的秘龛中。
在前室中发现的是汉白玉阿育王塔、铜浮屠和鎏金伽陵频迦纹银棺;中室里是一套汉白玉双檐灵帐、顶铁函和鎏金双凤纹银棺;后室秘龛里是一套铁函、鎏金四十五尊造像顶银函、银包角檀香木函、嵌宝水晶椁和门座玉棺。
而这批文物中最珍贵的,当属出土于后室中的一套由唐懿宗供奉的八重宝函。
八重宝函是大唐天子为放置佛骨舍利而特意制作的金银盒函,而所谓的“佛骨舍利”,是佛祖释迦牟尼去世后,弟子将其尸体焚化而得的遗物。
由法门寺地宫出土的这4套容器,分别供奉着4枚佛骨,其中3枚为影骨,1枚为灵骨。
放置在八重宝函中的,便是3枚影骨之一。
影骨并非真正的舍利骨,而是为保护舍利骨而特意制作的,与舍利骨具有相同价值。
当时,唐懿宗为使佛教更符合中国的传统习俗,特意铸造了这4套容器,并按照中国儒家的最高礼仪埋葬于黄土之下。
据记载,为迎奉佛骨,队仪庄严、浩大,沿途顶礼膜拜者由长安(西安)延至凤翔(宝鸡),成为一时盛况。
“八重宝函”由内至外,共有八重,第一重为宝珠顶单檐四门纯金塔;第二重为金筐宝钿珍珠装珷玞石宝函;第三重为金筐宝钿珍珠装纯金宝函;第四重为六臂观音纯金盝顶宝函;第五重为鎏金如来说法盝顶银宝函;第六重为素面盝顶银宝函;第七重为鎏金四天王盝顶银宝函;第八重为银棱盝顶檀香木宝函。
其中第一重即藏立舍利之所,也是最小的宝函,外形为一座宝珠顶单檐四门纯金塔,高7.1厘米,月台长宽均为4.8厘米,垫板长宽各5.4厘米,重184克,塔内立有一根银柱,高度仅11毫米,用以套置佛骨舍利;而第八层宝函为顶级檀香木所造,出土时已严重腐朽,但仍可见余下的盒壁四周雕刻着“释迦尼佛说法图”、“极乐世界”、“礼佛图”等极为壮观的画面,但因损毁程度过重,无法修复,遂如今宝函只见七重。
【纪录片】《法门寺》第二集 惊世
【纪录片】《法门寺》第二集惊世科教频道《法门寺》《法门寺》第二集惊世《法门寺》第二集惊世1981年8月24日,一个风雨交加的下午,随着一声炸雷,伫立在法门寺中的佛塔一边轰然倒塌,这座巍然屹立了372年的佛塔东北边的部分几乎完全坍塌,而剩下的西南一边,恍如一节残指,虽然出现倾斜,却仍然神奇的矗立着,情形异常诡异。
这一消息通过印度新德里电台,迅速传遍世界,引起世界佛教界的极大关注。
这座重修于明代万历年间的佛塔共有十三级,为八棱砖塔,佛塔最初出现的年份已经无从查考,人们只能大概推证它始建于东汉桓帝时期。
在中国历史上,那不是一个显赫的年代,许多史实今天都已经无从查考,但人们可以由此推算,佛塔的修建已经有1700年的历史了。
因塔而建的法门寺,自古以来香火不断,大雄宝殿前的这个香炉,见证了无数次虔诚的祈愿。
善男信女慕名而来,除了佛寺漫长的历史,还有一个原因,其中事关这个古老塔寺最为神秘的一个传奇,传奇的主角就是佛祖释迦牟尼的真身舍利。
据传说:舍利就被供养在法门寺一个神秘的地宫里。
释迦牟尼圆寂后的162年,即公元前324年左右,一个强权者依靠自己的实力,在摩揭陀国的基础上,建立了印度历史上第一个强大而统一的大帝国。
55年后,他的孙子继承了王位,这就是着名的阿育王。
阿育王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桀骜不驯,智慧超群,在成功征杀的途中,释迦牟尼的思想感化了这位伟大的国王。
阿育王成为佛教信徒眼里千古难见的“转轮法王”。
阿育王利用他至高无上的权威,掀起了一场空前规模的弘法运动。
佛教从释迦牟尼时期起,一直到阿育王即位之前,二百多年的时间里,一直是一个流行于恒河上游一带的地方性宗教,阿育王改变了这个现状。
杨增文(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阿育王信奉佛教,那么佛教就开始往外传播,逐渐成为世界性的宗教。
比如说南传斯里兰卡,当时叫锡兰或者叫狮子国,然后向旁边传,向缅甸,还有向中亚传播,已经超出了印度的本土,开始成为世界性的宗教。
法门寺考古发掘报告
宋代法门寺承袭了唐代皇家寺院之宏阔气势, 被恢复到最大规模,宋徽宗曾手书“皇帝佛国”四 字于山门之上。
金元之际,法门寺仍是关中名刹,“藏经碑” 中有寺僧抄写大藏经5000卷之记载。
明清以后,法门寺逐渐衰落。明隆庆三年 (1569),历经数百年历史的唐代四级木塔崩 塌。明神宗万历七年(1579),地方绅士杨禹 臣、党万良等捐资修塔,历时30年建成八棱十 三级砖塔,高四十七米,极为壮观。
高宗显庆年间修成瑰琳宫二十四院,建 筑极为壮观。
唐代200多年间,先后有高宗、武后、中 宗、肃宗、德宗、宪宗、懿宗和僖宗八位 皇帝六迎二送供养佛指舍利。咸通十五年 (874)正月四日,唐僖宗李儇最后一次送 还佛骨时,按照佛教仪轨,将佛指舍利及 数千件稀世珍宝一同封入塔下地宫,用唐 密曼荼罗结坛供养。佛塔被誉为“护国真身 宝塔”。
体会
《法门寺考古发掘报告》对法门寺地宫的出土文 物尤其是唐朝作了详实披露,对塔身和地面遗存 的整体公布,将使人们对中国古代文化史有更新 的认识,不仅看到中国文化从宗教到金银器、丝 绸、饮茶等的全貌,更可以重新认识时下博物馆 的陈列展示,更好地理解古代的政治、经济、文 化和对外交流等。 在这本报告中我们不仅为其中出土的文物之丰富 而感到震撼,也被先民们的智慧所折服。
+ 三、地宫文物陈列方式,是世界上目前发现 的最早的唐代密宗之金胎合曼曼荼罗。
+ 四、地宫27000 多枚钱币中,13 枚玳瑁开元 通宝是世界上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绝无仅 有 的玳瑁币。
+ 五、地宫出土的一整套宫廷茶具,是目前世 界上发现的年代最早、等级最高、配套最 完 整的宫廷茶具。打破日本茶文化起源说。
+ 六、地宫中出土的双轮十二环大锡杖,长 1.96 米,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年代最早、体 型最大、等级最高、制作最精美的佛教法器。
山东汶上圣物《探索发现》
山东省汶上县的宝相寺佛牙舍利很多人知道法门寺有佛骨真身舍利,却不知佛骨舍利并不止这一枚。
近日央视十套播出了山东汶上县太子灵踪塔地宫发现佛牙舍利的经过故事,其中讲述宋代官员沈括第一次见到佛牙的情景尤为神奇:佛牙上突然化生出成百的舍利子迸出,或穿过手掌,而手掌丝毫无损;或蹦到床上砰然作响,穿床掉落地上。
沈括将之记录於《梦溪笔谈》。
找到原文如下:熙宁中,予察访过咸平,是时刘定子先知县事,同过一佛寺。
子先谓余曰:“此有一佛牙,甚异。
”余乃斋洁取视之。
其牙忽生舍利,如人身之汗,疯然涌也,莫知其数,或飞空中,或堕地。
人以手承之,即透过;著床榻,摘然有声,復透下。
光明莹彻,烂然满目。
余到京师,盛传于公卿间。
后有人迎至京师,执政官取入东府,以次流布士大夫之家。
神异之迹,不可悉数。
有诏留大相国寺,创造木浮图以藏之。
今相国寺西塔是也。
片中解说到(大意):沈括是以为学者、科学家,《梦溪笔谈》记录的几百件各种各样的事情,都是严谨翔实的,没有理由不相信这件事。
央视通常对这类神异事件都是否定态度,或归于迷信,或归于讹误,此次正面解说佛牙神迹,前所未有。
山东汶上佛牙舍利神迹山东汶上的佛牙,是有非常确切年份历史文献记载的佛牙。
以前由皇室供奉,后来在开封销声匿迹。
千年后我们终于在汶上的太子灵踪塔中,又得见了他的真容。
同时出土的还有数百颗佛陀真身舍利。
一次出土佛舍利数量之多世所罕见。
政和二年3月15入塔。
1994年3月15发掘出土,巧合还是因缘每年3月15日,天空必定显现日晕佛光,从没有空过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节目《山东汶上圣物》山东省汶上县的宝相寺内有一座佛塔。
这座没有准确名字的佛塔,因塔顶有金黄色琉璃瓦覆盖,在强烈的阳光照射下会发出闪闪金光,所以被当地群众叫做黄金塔。
这座被山东省定为省级重点文物的佛塔,虽有明、清两次修缮的记载,但却查不到建造时间,也查不到塔名。
但就是在1994年对佛塔进行修缮时,考古人员无意间发现了一座瘗藏佛教文物的地宫。
13-03-20 _a_考古-捻金线()
《考古》2013年第2期:97-104法门寺地宫出土唐代捻金线的制作工艺杨军昌张静姜捷关键词:唐代丝绸捻金线织金锦蹙金绣Keywords: Tang silk, twining gold thread, Zhijinjin (gold-woven jin-silk), Cujinxiu (gold couching embroidery)摘要:法门寺地宫出土唐代丝织品种类齐全、工艺精湛,被誉为“中国唐代丝绸的宝库”,尤以用捻金线的织金锦和蹙金绣最为珍贵,形成了法门寺丝织品的一大特色,成为研究唐代金线装饰工艺、艺术和历史的珍贵资料。
本文选择法门寺地宫出土捻金线为研究对象,通过显微镜和SEM的观察,反映了捻金线和芯线的形貌,揭示了捻金线和芯线的结构特征,并测量了相关尺寸等;通过EDS分析检测,对捻金线的合金成分进行了检测,为系统研究古代纺织品中的用金技术提供了科学依据。
1987年法门寺塔基地宫的考古发掘中,出土大量丝织品,其中有一部分使用了捻金线作为装饰材料「1」,因而形成了法门寺丝绸织造技术和装饰技法的一大特色,成为研究唐代捻金线装饰工艺、艺术和历史的珍贵实物资料。
由唐代捻金线派生的织金锦和蹙金绣等工艺,对后世纺织品中的用金技术产生了重大影响,比如唐锦、蜀锦、宋锦、云锦等,尤其是云锦,以用金线为其特色。
2007年4月出版的《法门寺考古发掘报告》中,收录38件纺织品标本(见表1),其中大多为残块,这其中包括蹙金绣制品9件(其中之一见图1)、织金锦制品6件(其中之一见图2),还有1件“土红色地刺绣夹包袱”应用了捻银线。
2001年开始,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与德国美茵兹罗马-日尔曼中央博物馆合作开展纺织品的保护修复,建立科学的古代纺织品保护实验室,其保护修复的纺织品文物主要是法门寺地宫出土的丝织品。
2002年,中德纺织品保护小组在编号为T68的包块中,揭展开7件衣物,其中就发现有捻金线丝织品(图3)和捻金捻银线丝织品(图4)「2」。
【2018最新】山西云冈石窟考察报告-精选word文档 (10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山西云冈石窟考察报告篇一:考察报告.doc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外出考察报告一、考察地点:洛阳龙门石窟,华山,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大唐芙蓉园,钟鼓楼广场、回民小吃一条街、仿古一条街,法门寺文化旅游风景区,曲江池遗址公园、曲江新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大雁塔北广场,陕西历史博物馆,清明上河园。
二、考察时间:201X年4月14日—201X年4月18日三、考察形式:实地考察四、考察内容:1. 概述201X年4月14日早上五点半我们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三个班的同学,在带队老师的带领下,坐上旅行社的长途大巴踏上了考察的路途,虽然一路颠簸,却是无比的兴奋!2. 考察基本情况14日,到达洛阳已是下午一点钟,用过午餐后,我们去了第一站——位于洛阳市南郊伊河两岸的龙门山与香山上的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另外三大石窟为:山西云冈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和甘肃麦积山石窟。
龙门石窟早在1961年既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1X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龙门石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01X年1月被中央文明办、建设部、国家旅游局联合授予“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
201X年4月,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全国首批“5A级旅游景区”。
201X年,龙门石窟被中国世界纪录协会收录为中国现存窟龛最多的石窟,创造了现存窟龛数量中国之最。
石窟售票处离公交车站还有一段距离,要经过一条购物(旅游纪念品)步行街。
龙门石窟的门票120元,括西山石窟、东山石窟、香山寺和白园四个景点。
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等朝代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南北长达1公里,今存有窟龛2345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余品。
《文物》杂志2008年第2期--_法门寺考古发掘报告_读后_李志荣
《法门寺考古发掘报告》读后李志荣(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讲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法门寺博物馆、宝鸡市文物局、扶风县博物馆联合编著的《法门寺考古发掘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于2007年4月由文物出版社出版发行。
《报告》分上、下两册。
上册包括线图和拓片的报告正文,共六章。
第一章发掘概况,共五节:法门寺沿革述要;塔身、塔基和地宫发掘的缘起和分期;明代塔基;唐代及唐以前遗迹;唐代地宫的构筑、结构及遗物之分布。
全章内容占全书篇的10%。
第二章塔体建材中和寺院内所见刻铭砖、碑竭及刻石。
第三章塔身所出造像和经卷。
第四章地宫出土遗物,以材质,如金银器、铜铁器、琉璃器、瓷器、石刻珠玉宝石、纺织品、漆木骨器、佛指舍利等分八类编次,内容几占全书篇幅之半。
第五章结语,讨论法门寺塔塔身和地宫部分文物的年代、类别及价值,以论述法门寺塔所反映中国古代舍利瘗藏制度的变迁结束。
正文之外有《唐代法门寺地宫出土遗物一览表》等十个附表和《陕西扶风法门寺唐代地宫考古大事记》等三个附录。
此后为著者后记,交代了《报告》的主要作者和责任者。
篇末附英、日、法三种文字极为简略的《报告》简介。
下册为依正文编次的图版。
1987年法门寺地宫的发现曾引起学术界的高度关注,至今二十年间探究不断[1]。
然而,在真实、客观并尽可能多地记录和保存遗址信息的考古报告正式出版之前,研究工作都会因不全面掌握遗址情况而受到限制。
因此,《报告》的出版深为学界所期待。
法门寺遗址历史背景复杂,出土遗物数量繁富、价值高、内涵丰富、涉及学科门类多,编纂考古报告需要多方面的知识准备。
因此,《报告》编纂虽历时长达二十年,却是可以理解的。
然而,当《报告》以煊赫的形式刊行之后,作为一个普通读者,阅读的感受,却有些出乎意外。
于是不揣浅陋,谈谈阅读《报告》后的点滴意见。
一《报告》体例问题1.篇章布局据《报告》第一章第二节,法门寺考古发掘工作以1987年2月至4月正式成立考古队为界,分前后两段:前段主要是陆续清理法门寺舍利塔地面废墟和残迹中的经、像遗物(并寺院遗迹中的一些传世碑铭[2]);后段则是对舍利塔塔基和地宫的正式发掘及遗物的提取和整理。
北京大学历史遗迹考察报告
北京大学历史遗迹考察报告历史遗迹考察报告历史遗迹考察报告xx年7月9日开始了我们学校组织的历史遗迹考察活动,为期四天,我们先后参观了法门寺,秦始皇陵兵马俑及博物馆,华清池,咸阳博物馆,茂陵,昭陵,陕西省博物馆,大雁塔,小雁塔,这一路上,我们目睹了各样的文物古迹,收获颇丰。
7月9日,早上6:00坐车出发,车沿褒河一路走,我坐的那辆车是王老师带的队,车一边开,老师一边给我们讲解。
听老师说,由于褒河水平面上升,以前的褒斜道现在部分已经处于水中了,从窗子望出去,依然可以看见栈道淹在水中痕迹。
就这样我们开始了第一天的考察活动。
中午12:00到了宝鸡,吃了午餐之后,就出发去法门寺了,远远就可以看见合十舍塔。
一.法门寺进入法门寺后,在佛光大道两边均是佛像,慈眉善目,形态各异。
法门寺始建于东汉末年恒灵年间,距今约有1700多年历史,有“关中塔庙始祖”之称。
法门寺中的佛骨舍利就藏在地宫中,1981年8月24日,宝塔半边倒塌。
1986年政府决定重建,1987年2月底重修宝塔,在沉寂了1113年之后,2499件大唐国宝重器,簇拥着佛祖真身指骨舍利重回人间!在1987年5月5日至12日,舍利地宫打开期间共发现有4枚舍利。
其中两枚为白玉所制,另一枚为一高僧的舍利。
法门寺中的大量唐代宝藏也均由地宫的显露而重现人间。
法门寺地宫中珍藏的金银器多达1xx年以来,在陵园东1.5公里处发现从葬兵马俑坑三处,成品字形排列,面积共达2万平方米以上,出土陶俑8000件、战车百乘以及数万件实物兵器等文物; 其中一号坑为“右军”,埋葬着和真人真马同大的陶俑、陶马约6千件; 二号坑为“左军”,有陶俑、陶马1,300余件,战车89辆,是一个由步兵、骑兵、战车等三个兵种混合编组的曲阵,也是秦俑坑的精华所在; 三号坑有武士俑68个,战车1辆,陶马4匹,是统帅地下大军的指挥部。
这个军阵是秦国军队编组的缩影。
1980年又在陵园西侧出土青铜铸大型车马2乘。
法门寺
法门寺法门寺因供奉着现存国内唯一的释迦牟尼佛指舍利,在佛教界享有崇高的地位。
1981年8月24日上午10时,突然一声巨响,法门寺真身宝塔在度过400多个年头后,无力支撑,西半边轰然坍塌。
1986年秋,拆除重建工程开始。
此前人们一直怀疑法门寺地宫可能是明代的,当看到第一道石门门楣上刻着两只唐代朱雀图案,才恍觉这竟然是唐代的地宫,且从未被开启。
2014年9月3日,电影《法门寺》的研讨筹拍会召开,著名诺奖作家莫言出任总编剧,吸引了不少媒体的注意力。
法门寺不止一次成为影视剧、戏曲和小说的题材,最有名的大概是京剧《法门寺》,毛泽东就很爱看,在延安看过多次,重庆谈判时蒋介石招待看戏,他挑的其中一出就是《法门寺》。
剧中的小人物太监贾桂,也因毛的多次公开点评“不要学贾桂奴才相”,一时在中国家喻户晓。
法门寺广受青睐,与其悠久的历史和附着的浓郁传奇色彩,莫不相关。
它被誉为“关中塔庙始祖”,因供奉着现存国内唯一的释迦牟尼佛指舍利,在佛教界享有崇高的地位。
位于宝鸡扶风县的法门寺,其地宫出土的绝世珍稀,即使与近邻西安丰富的顶级文物馆藏作比,也毫不逊色,有专家将其称为继秦始皇兵马俑之后陕西省最重要的考古发掘工程。
大唐珍藏重返人间八百里秦川上空乌云密布,电闪雷鸣,秋雨已连绵不绝下了十几个昼夜。
1981年8月24日上午10时,突然一声巨响,法门寺真身宝塔在度过400多个年头后,无力支撑,西半边轰然坍塌。
是修复还是拆了重建,当时有两种意见,因塔身破损严重,政府最终选择了后者,不想为将来的发现埋下了伏笔。
1986年秋,拆除重建工程开始,人们在发掘中发现在明代塔基下面还有一层唐代地基。
1987年4月3日,考古队清理地基时,一把洛阳铲插入土层中碰到了一块石板!刨开扰土层,石板下露出一条十几厘米长、3厘米宽的缝儿,一位工作人员扒在缝边往下看,大叫起来:“全是金子!”关于法门寺的种种传说,霎时浮上人们心头,群情激动。
次日,省考古所的专家赶赴工地,按考古惯例,果然在南边找到了宫门。
浅谈法门寺地宫的考古发现及其意义以及法门寺现状
浅谈法门寺地宫的考古发现及其意义以及法门寺现状法门寺位于陕西省扶风县法门镇,据传始建于东汉明帝十一年(公元68年),周魏以前原名叫阿育王寺,隋改称成实道场,唐初改名法门寺,被誉为皇家寺庙,因安置释迦牟尼佛指骨舍利而成为举国仰望的佛教圣地。
寺中有一座佛塔,塔在佛教中是埋藏舍利的标志,法门寺塔就是一座佛教舍利塔。
史籍中记载着法门寺塔下有地宫,里面埋有释迦牟尼的一节指骨舍利和无数珍宝,但后人一直无法断定这是真实的存在还是虚幻的传说。
1981年,法门寺塔在暴雨的冲刷下倒塌了,塔的倒塌给了考古学家一个揭示秘密的机会。
下面,我将从自己去法门寺参观时的所见和从课上所放纪录片中的介绍等方面来浅谈一下法门寺地宫的考古发现及其意义以及法门寺现状。
一、法门寺地宫的考古发现的过程及珍贵文物介绍(1)地宫考古发掘过程简介1981年8月24日,因年久失修,曾经威武的法门寺佛塔终于不堪重负,在一场暴风雨中遭到严重破坏,中部出现裂缝,东北部基本上已经坍塌,只剩倾斜的西南角依然伫立在那里。
当时负责残塔修复工作的部门对此极为重视,并列出了两个可选方案。
A方案是把塔拆除后重新修建,B方案则是保护半边塔。
B方案经过论证,发现执行起来困难重重,如何把土坯保护起来从技术层面上来讲就相当有难度,况且造价不菲。
所以,最后专家们一致选择重建佛塔并进行考古发掘工作。
1987年4月3日,现场工作人员无意在浮土下面发现了一块白玉石板,石板上面还刻有一尊雄狮浮雕。
谁也不会料到,因为重修,一个埋藏了有1000多年的绝世秘密就要重见天日。
考古队员立刻赶到白玉石旁,推开放在旁边的碎石板,一个狭小幽深的洞口出现在大家眼前。
莫非传说中的佛骨舍利就埋藏于此?在挖掘出19级青石台阶后,一道石门显露出来,考古队员更是在前面大殿后发现一个漫步踏道,如果没有猜错,这应该是通往地宫的出入口。
紧接着,考古人员巧妙地将石门上面的铁锁打开,这把锁因年代久远,早已锈蚀。
4月9日,地宫第一道门被打开。
有关法门寺旅游文化发展的调查报告
有关法门寺旅游文化发展的调查报告2013年7月28号,怀揣着喜悦的心情来到了我国佛教圣地—法门寺,在导游的带领下对法门寺旅游文化景区进行实践调查,在调查的过程中了解到法门寺是一个“对外宣传,对内调整,对上参谋,对下指导’’的佛教圣地,是一个聚宗教旅游文化为一体的佛教圣地,以宗教文化特色为基础,在原有的资源上进行自主开发,自主创新,全面展示世界文化、历史文化和唐代地宫珍宝之精华。
真可谓是“千载佛家圣地,万世人文经典”一、法门寺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
(一) 法门寺创建缘由1、始建于东汉末年恒灵年间,距今约有1700多年历史,有“关中塔庙始祖”之称。
法门寺因舍利而置塔,因塔而建寺,法门寺因痉贮佛骨而修塔,又因修塔而建寺,塔寺闻名世界。
原名阿育王寺。
释迦牟尼佛灭度后,遗体火化结成舍利。
公元前三世纪,阿育王统一印度后,为弘扬佛法,将佛的舍利分成八万四千份,使诸鬼神于南阎浮提,分送世界各国建塔供奉,中国共有十九处,法门寺为第五处。
(二) 法门寺发展历程。
1、公元558年,北魏皇室后裔拓跋育曾扩建,并于元魏二年首次开塔瞻礼舍利。
仁寿二年,右内史李敏二次开塔瞻礼。
唐贞观年间曾三次开塔就地瞻礼舍利。
2、高宗显庆年间修成瑰琳宫二十四院3、唐代200多年间,先后有高宗、武后、中宗、肃宗、德宗、宪宗、懿宗和僖宗八位皇帝六迎二送供养佛指舍利。
使法门寺成为皇家寺院及举世仰望的佛教圣地,佛塔被誉为“护国真身宝塔”。
4、1654年因地震塔体倾斜裂缝,1939在爱国志士朱子桥先生的主持下,完成了晚明以来最大规模的维修。
文革期间,良卿法师点火自焚,用自己的生命保护了塔下珍宝。
5、1981年8月24日,宝塔半边倒塌。
1987年2月底重修宝塔。
同时发现2499多件大唐国宝重器及稀世珍宝,簇拥佛祖释迦摩尼的真身指骨舍利重回人间。
6、2006年,新组建的法门寺文化景区按照“千载佛家圣地,万世人文经典”的定位,巨资打造一流景观、一流文化、一流环境、一流服务的世界级景区。
法门寺塔历史
法门寺法门寺位于陕西省扶风县北10公里的法门镇,东距西安120公里,西支宝鸡96公里。
1987年4月,法门寺地宫被发掘,出土了佛指舍利及一大批唐朝稀世珍宝,其中有121件璀璨夺目的金银器,17件玲珑玉润的琉璃器,16件已失传的“秘色瓷”器,还有700多件锦、绫、罗、纱、绢、绮等各类纺织品。
这批文物种类之繁、数量之多、质量之优、制作之精、等级之高、保存之完好,在国内外都是罕见的。
这一考古发现立刻在国内外引起巨大轰动,专家们指出:法门寺的的佛指舍利和文物出土是陕西继秦兵马俑坑之后的又一重大发现。
据专家考证,法门寺始建于北魏时期约公元499年前后,现寺内尚存的北魏千佛残碑就是立塔建寺后不久树立的。
当时称“阿育王寺”(或“无尤王寺”)。
隋朝时,改天下佛寺为道场,阿育王寺改为“成宝寺”。
唐朝是法门寺的全盛时期,它以皇家寺院的显赫地位,以七次开塔迎请佛骨的盛大活动,对唐朝佛教、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武德二年(619年),秦王李世民在这里度僧80名入住法门寺,宝昌寺僧人惠业为法门寺第一任住持。
唐朝贞观年间,把阿育王塔改建为四级木塔。
唐代宗大历三年(786年)改称“护国真身宝塔”。
自贞观年间起,唐朝政府花费大量人力财力对法门寺进行扩建、重修工作,寺内殿堂楼阁越来越多,宝塔越来越宏丽,区域也越来越广,最后形成了有24个院落的宏大寺院。
寺内僧尼由周魏时的五百多人发展到五千多人,是“三辅”之地规模最大的寺院。
贞观五年(631年),唐太宗第一次开示佛骨。
佛指舍利的重现,掀起了一股崇佛热潮。
显庆四年(650年),宫廷主持佛事活动的僧人智悰、弘静向高宗建议再示法门寺佛骨,高宗敕准前往开示,并赐钱五千、绢五十匹以充供养,后又赐绢三千匹作为造佛像、修宝塔的资金。
佛指舍利再现人间时,道宣律师目睹手摸,他这样记述:“如小指初骨,长寸二分,内孔正方,外楞亦尔。
下平上圆,内外光净。
余内小指于孔中,恰受。
”这就是1987年4月在法门寺塔基地宫发掘的四枚舍利中的一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