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海尔集团的成功案例
海尔集团案例分析
海尔集团案例分析【篇一:海尔集团案例分析】ppt制作:张帅资料整理:朱笑生资料搜集:陈文洁 ppt宣讲:吕望公司慨况公司慨况企业简介企业历程企业架构经营成果成功之道成功之道市场定位分析发展战略企业文化管理特色新型理念其他其他公益事业启示海尔集团是世界白色家电第一品牌、中国最具价值品牌。
在全球建立了29个制造基地, 8个综合研发中心,19个海外贸易公司,全球员工总数超过6万人,已发展成为大规模的跨国企业集团。
在首席执行官张瑞敏确立的名牌战略指导下,先后实施了名牌战略、多元化战略和国际化战略,并于2005年底,进入了第四个战略阶段——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
经过创业24年的拼搏努力,海尔品牌在世界范围的美誉度已大幅提升。
自2002年以来,海尔品牌价值连续8年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榜首。
海尔品牌旗下冰箱、空调、洗衣机、电视机、热水器、电脑、手机、家居集成等 19个产品被评为中国名牌,其中海尔冰箱、洗衣机还被国家质检总局评为首批中国世界名牌。
目前海尔已跻身世界级品牌行列,其影响力正随着全球市场的扩张而快速上升。
2008年大事记董事长推进本部监事会主席资金流入本部物流推进本部商流推进本部产品本部技术装备本部商用空调产品本部洗衣机产品本部信息产品本部电冰箱产空调产品本部董事长秘书独立董事副董事长董事总经理副总经理职工监事监事财务负责人组织结构职能对应关系类型时间奖项名称奖项说明品牌 2009.06.09 市场年度销量第一品牌海尔洗衣机蝉联08年中国洗衣机市场销量第一品牌。
2009.05.19 中国空调市场品牌三强海尔空调在专家评价分析的五项指标上不仅综合得分明显高于其他国产品牌,为海尔空调进入中国空调市场品牌三强一举奠定胜局。
也大大缩小了与日本国际化大品牌的差距。
2009.05.15 国家机关政府采购招标综合排名第一在“2009-2010年度中央国家机关空调集中采购项目”中,凭借领先的省电技术、卓越的产品质量以及完善的售后服务,海尔省电空调在此次投标的10 多家国内外企业中脱颖而出,成为中标型号最多且综合排名第一的企业。
海尔成功的案例
海尔成功的案例【篇一:海尔成功的案例】【篇二:海尔成功的案例】海尔成功案例分析范文一:海尔的成功海尔,2010年6月新获《福布斯》好评,用户至上成就国际品牌。
于是我想在这里说点什么。
海尔的成功不是吹的,确实是有原因。
一个企业做大了,是有很多的原因,和一个人成功一样,运气是很大的成份,然而一个大企业坚持下去,能做得更好,那需要是成熟的管理思想,是远见卓识,我感觉到管理思想的成熟和做好企业的远见卓识。
一个企业要做好,首先是要培养一大批适合企业发展的人,一个制造企业,需要纪律、忠诚、上进心以及员工做好镙丝钉的心态。
那些自以为是没有多少真才实学的人是不适合这样的企业。
海尔的培训就是要磨掉一些年轻大学生浮躁的东西,我相信是很有用,虽然海尔有很高的流动率,这并不错,海尔已经做大了,慕海尔之名而来的人肯定很多,这些人中,是否都是踏踏实实能把事情做好,能融入到海尔这个集体中去,肯定不是所有人,不适合海尔怎么办?可以走人,当然不能让海尔适应他们。
海尔的培训进行了教育、筛选、淘汰,很好。
这样远比一些企业进了一批大学生,就呆下来,甚至一些人把学校那种虚浮的风气也带进来,影响了企业的氛围要好。
我认为,企业的发展有两个阶段,小企业需要的不是制度,而是领导者的魅力,因为制度肯定有另一面,就是不灵活,就是消解人们的协作精神,而小企业可以不依靠制度,只依靠领导的示范力量和人格魅力,领导大家齐心合力奋斗,过于烦琐的制度只能增加麻烦,不会起到很好的效果。
举一个小例子,一个才办两年小企业,有员工迟到,领导一定要批评他,罚他20元钱,他会说昨天我加班到8点,有没有加班费。
没有,那么领导可以装作不知道,迟到多了,提醒一下就可以。
最可怕的是有这样老板,加班我不管,那是你工作你没做好,迟到违反制度不行,那员工再也不会为单位的事,不计报酬去努力了。
企业做大了,领导的人格魅力就没作用了,他不可能影响到几百个,甚至上千个员工。
企业大了,什么样的人都有,那需要的就是制度。
海尔案例分析
海尔案例分析一、海尔营销案例(电器行业)创立于1984年的海尔集团,经过19年的持续发展,现已成为享誉海内外的大型国际化企业集团。
1984年海尔只生产单一的电冰箱,而目前它拥有白色家电、黑色家电、米色家电在内的96大门类15100多个规格的产品群。
海尔的产品出口到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03年,海尔全球营业额实现806亿元。
2003年,海尔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第一名。
2004年4月31日,世界五大品牌价值评估机构之一的世界品牌实验室编制的《世界最具影响力的100个品牌》报告揭晓,海尔排在第95位,是唯一入选的中国企业。
2003年12月,全球著名战略调查公司Euromonitor公布了2002年全球白色家电制造商排序,海尔以3.79%的市场分额跃升至全球第二大白色家电品牌。
2004年8月号《财富》中文版评出最新“中国最受赞赏的公司”,海尔集团紧随IBM中国有限公司之后,排名第二位。
冰箱、空调、洗衣机等产品属于白色家电。
作为在白色家电领域最具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之一,海尔有许多令人感慨和感动的营销故事。
1996年,一位四川成都的一位农民投诉海尔洗衣机排水管老是被堵,服务人员上门维修时发现,这位农民用洗衣机洗地瓜,泥土大,当然容易堵塞。
服务人员并不推卸自己的责任,而是帮顾客加粗了排水管。
顾客感激之余,埋怨自己给海尔人添了麻烦,还说如果能有洗红薯的洗衣机,就不用烦劳海尔人了。
农民兄弟的一句话,被海尔人记在了心上。
海尔营销人员调查四川农民使用洗衣机的状况时发现,在盛产红薯的成都平原,每当红薯大丰收的时节,许多农民除了卖掉一部分新鲜红薯,还要将大量的红薯洗净后加工成薯条。
但红薯上沾带的泥土洗起来费时费力,于是农民就动用了洗衣机。
更深一步的调查发现,在四川农村有不少洗衣机用过一段时间后,电机转速减弱、电机壳体发烫。
向农民一打听,才知道他们冬天用洗衣机洗红薯,夏天用它来洗衣服。
这令张瑞敏萌生一个大胆的想法:发明一种洗红薯的洗衣机。
企业管理论文浅析海尔之成功
企业管理论文浅析海尔之成功第一篇:企业管理论文浅析海尔之成功浅析海尔之成功海尔集团,公司创立于1984年,1994年成立了美国分部。
公司现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也是道·琼斯中国88指数之一。
前身“青岛电冰箱总厂”,是一家总部位于中国青岛的白色家用电器制造商,是全球第三大白色家电制造商,也是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之首。
旗下拥有240多家法人单位和上市公司,在全球30多个国家建立本土化的设计中心、制造基地和贸易公司,全球员工总数超过五万人,重点发展科技、工业、贸易、金融四大支柱产业,2007年,海尔集团全球营业额实现1180亿元人民币。
2011年7月28日,海尔宣布收购三洋家用的商用洗衣机和家用冰箱业务以及三洋在东南亚4国的白电销售业务。
海尔之所以成功,原因是多方面的海尔文化。
海尔文化的核心是创新。
它是在海尔二十年发展历程中产生和逐渐形成特色的文化体系。
海尔文化以观念创新为先导、以战略创新为方向、以组织创新为保障、以技术创新为手段、以市场创新为目标,伴随着海尔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从中国走向世界,海尔文化本身也在不断创新、发展。
员工的普遍认同、主动参与是海尔文化的最大特色。
当前,海尔的目标是创中国的世界名牌,为民族争光。
这个目标把海尔的发展与海尔员工个人的价值追求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每一位海尔员工将在实现海尔世界名牌大目标的过程中,充分实现个人的价值与追求。
海尔兄弟海尔的新标志由中英文组成,与原来的标志相比,新的标志延续了海尔20年发展形成的品牌文化,同时,新的设计更加强调了时代感。
英文标志每笔的笔画比以前更简洁,共9划,“a”减少了一个弯,表示海尔人认准目标不回头;“r”减少了一个分支,表示海尔人向上、向前决心不动摇。
个人的速度都要求更快。
英文标志的风格是简约、活力、向上。
英文新标志整体结构简约,显示海尔组织结构更加扁平化;每个人更加充满活力,对全球市场有更快的反应速度。
汉字海尔的新标志,是中国传统的书法字体,它的设计核心是:动态与平衡;风格是:变中有稳。
海尔集团案例分析
海尔集团案例分析海尔集团是中国乃至全球白色家电领域的知名企业,以其卓越的产品质量、创新的技术和良好的售后服务而广受消费者喜爱。
本文将从公司背景、市场定位、产品策略、营销策略、供应链管理、公司文化与价值观、创新与研发、国际化战略、财务表现、竞争优势和未来挑战等方面,全面剖析海尔集团的成功之路。
1. 公司背景海尔集团成立于1984年,由张瑞敏担任CEO。
自创立以来,海尔一直致力于成为全球领先的白色家电制造商。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海尔已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完善的制造和销售网络,为用户提供优质、便捷的家电产品和服务。
2. 市场定位海尔集团的市场定位为中高端市场,以年轻人和家庭为主要目标客户。
在竞争激烈的白电市场中,海尔凭借其创新的产品设计、卓越的品质和良好的售后服务,脱颖而出。
其主要竞争对手包括美的、格力、西门子等国内外知名品牌。
3. 产品策略海尔集团的产品策略注重多元化和个性化。
产品种类涵盖冰箱、洗衣机、空调、热水器、彩电等多个领域,且在每个领域都有所建树。
在产品质量方面,海尔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不断创新产品,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需求。
4. 营销策略海尔集团的营销策略注重品牌建设和渠道拓展。
通过多年的努力,海尔已在全球范围内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
其营销活动主要包括广告宣传、线上线下推广、合作伙伴营销等。
同时,海尔还积极开拓线上销售渠道,如海尔商城、京东、天猫等,以满足消费者不同的购买需求。
5. 供应链管理海尔集团的供应链管理注重协同和高效。
公司采用全球采购策略,与一流的供应商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确保原材料的稳定供应。
同时,海尔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库存的精准管理,降低成本并提高运营效率。
此外,海尔还非常重视供应商的关系维护,通过与供应商的紧密合作,实现双方共赢。
6. 公司文化与价值观海尔集团的公司文化和价值观围绕用户至上、创新创业、合作共赢展开。
公司的使命是致力于为全球用户提供优质的家电产品和服务,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海尔集团的国际化经营的成功案例
案例海尔集团的国际化经营一.海尔集团概况海尔集团是以电冰箱、冷柜、空调、洗衣机、电视机、电热水器等为主流产品,兼营房地产、信息产品、金融投资、生物工程等业务的产品多元化、经营规模化、市场国际化的大型企业。
1999年海尔集团实现销售收入268亿元,其中工业收入212亿元。
目前集团下设企业100多家,产品包括42大门类8600多个品种。
电冰箱、冷柜、空调、洗衣机、电热水器、吸尘器等产品市场占有率均居全国首位。
在国际化战略的指导下,目前海尔出口国家和地区达87个,1999年出口创汇1.38亿美元。
除出口业务以外,海尔的对外直接投资也取得了长足发展,先后在南斯拉夫、菲律宾、印度、马来西亚、美国等地投资建立海外生产基地,在东京、阿姆斯特丹、洛杉矶、硅谷、里昂、蒙特利尔建立海外设计分部,专门开发适合海外消费特点的家电产品。
二.海尔集团的国际化发展过程海尔从最初的引进国外技术设备开始,逐步发展到产品出口和对外直接投资,其国际化程度在不断提高。
其国际化发展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1.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实施名牌战略(1984-1991年)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家电行业冰箱厂蜂拥而起,海尔集团的前身青岛电冰箱总厂濒临倒闭,管理混乱,缺乏竞争优势。
为摆脱亏损,取得有利的竞争地位,青岛电冰箱总厂决定引进世界上最先进的电冰箱生产技术,生产世界一流的冰箱,创冰箱业的中国名牌。
1985年,青岛电冰箱厂与原西德利勃海尔工程有限公司签订合同引进利勃海尔电冰箱散件,生产琴岛—利勃海尔电冰箱。
这一阶段,海尔狠抓质量管理,1988年获得了中国冰箱行业历史上第一枚国家级质量金牌,标志着名牌战略初步成功。
1992年,海尔获得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成为中国家电行业第一个通过此项认证的企业。
2.相关多元化发展战略(1992-1998年)所谓“相关多元化”发展战略,是指企业进入成本链相关的多个业务。
相关多元化使企业在各业务之间保持了一定的统一,技能转移和成本分担使多元化企业获得比独立运作时更多的利润,产生协同效应,从而节约成本、提高效率、促进技术转移,并成为竞争优势的基础。
附表-案例分析-海尔的崛起
海尔的崛起一、案例介绍2005年,海尔集团在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舍弃大量竞争力不高的订单的情况下,全年预计实现全球营业额1039亿元,同比净增30亿元,其中海尔品牌产品的出口和海外生产产品销售预计达28亿美元,同比增长40%。
实现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增长的转变。
2005年海尔现利税约36亿元,创业21年来,累计为国家上缴税收160多亿元。
同年8月31日,英国《金融时报》评选“中国十大世界级品牌”,海尔荣登榜首。
国家质检总局首次评选三个“中国世界品牌”,海尔冰箱,洗衣机双双入选。
海尔自主品牌连续四年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榜首。
海尔已经成为“中国造”的一面旗帜。
人们惊叹之余,不免要思索海尔是如何从一个严重亏损的小型国有企业走向成功和辉煌的呢?让我们沿着海尔成长的轨迹,看看其成长历程吧。
1.艰难的起步(1983-1988)1984年时海尔集团创业史的开端。
海尔集团前身是由两个小厂合并而成的青岛电器总厂,由于技术落后、管理不善、人员素质差,企业举步维艰,1984年亏损达147亿元。
新任厂长张瑞敏受命于危难之际,在大量市场调查的基础上,他们选准目标,根据市场和自身情况制定了相应的目标。
同年青岛电冰箱厂被确认为中国最后一个电冰箱定点生产厂,由此拉开了海尔集团创业的序幕。
经过市场分析,该厂发现,尽管市场上冰箱产品繁多,但尚未形成中国的名牌冰箱,若本场能够率创出名牌产品,必将立于市场不败之地。
因此,他们提出了“要么不干,要干就要争名牌”的口号,确立了场名牌冰箱的企业发展战略。
名牌战略的核心是高质量。
海尔理解全面质量管理的精髓是:改变质量的价值观。
张瑞敏提出“有缺陷的产品就等于废品”的新概念。
改变企业面貌和方向的最难点是人的观念问题。
在企业走上正轨,蒸蒸日上时,海尔又提出了“创中国冰箱品牌”、“无私奉献、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
高质量还得考高水准的管理。
该厂为尽快改变管理的混乱状态,出台了管理措施《十三条》。
管理学展示-海尔的成功
案例分析——海尔的腾飞
(二)蓄势腾飞 当许多厂家把眼光全放在扩产上, 质量不再成为 热点, 更谈不上售后服务。海尔则不然, 它既不放松质量, 又重点抓了服务。张瑞敏突然决定将本厂所有产品提价 10% 出, 海尔却冷静地坚守名牌战略, 制定了“ 先进入 发达国家和地区市场, 创出名牌后, 再进入发展中国家和 地区市场。海尔这一举措成功了。1991 年海尔集团公司 正式成立, 随着产量的稳步增加, 海尔更注重正确处理规 模扩张与质量控制的关系, 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思路, 产生 了“ 日日清” 及海尔特色的OEC 管理模式, “ 竞争上 岗、三工轮换” 的科学用工制度, “计效联酬” 的分配 制度等一系列有效的管理手段及体系。
从领导重要性进行分析
管理者领导: ——参与型领导方式: 鼓励下属参与任务目标决策并解决具体问题。
管理者决策
• 服务与质量两手抓 • 所有产品提价10%出厂
OEC管理方法分析
• OEC”管理法,即英文“Overall、Every、 Control and Clear”的缩写。 • 其内容: O—Overall(全方位)、E—Everyone (每人)、Everything(每件事)、Everyday (每天)、C—Control(控制)、Clear(清理)。 “OEC”管理法也可表示为:“日事日毕、日清日 高”即:每天的工作每天完成,每天工作要清理 并要每天有所提高。
海尔的OEC 管理模式, 由全方位目标系统、日 清控制系统和有效激励系统三方面构成, 它立 足于海尔的三项制度改革, 使海尔的各项制度 相互衔接, 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囊括了企 业管理的诸项要素: 目标、责任、考核、奖惩、 监督、分配、晋升等。这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管 理, 旨在调动职工积极性, 开发其智慧, 发挥 其创造力。这是企业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良 性循环的精细化管理方法, 达到了企业管理的 一种高境界, 是海尔文化的核心内容。
海尔品牌的成功
海尔品牌成功的案例分析一、案例描述(一)海尔品牌取得成功的根本因素:一流质量今天海尔产品的质量,是当年张瑞敏用铁锤砸出来的。
这一砸,砸醒了海尔职工的质量意识。
从那时起,质量一直是海尔的生存之本。
高标准、精细化、零缺陷,这是海尔追求的质量目标。
在海尔人看来,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
所以海尔人对质量精益求精,那怕一个螺丝钉也不能含糊。
(二)海尔品牌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优质服务海尔对待消费者的态度用他们那句著名的话可以概括:真诚到永远。
海尔一直认真履行自己的诺言。
海尔的服务宗旨是:用户永远是对的。
海尔星级服务创新模式是:对内部用户一票到底的流程,对外部用户一站到位的服务。
事实上,海尔星级服务已经经历了多次升级。
海尔空调的服务用户中流传着“海尔空调服务——三次上门心不烦,社区服务美名传。
” 的感人故事。
(三)海尔品牌取得成功的根本动力:不断创新创新是一个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海尔人真正认识到了这一点,无论在产品生产、企业管理还是在售后服务方面都力求创新。
在海尔科技成果中,我们看到了海尔创新的一系列产品,例如海尔智慧眼空调、能洗地瓜的洗衣机、泡菜冰箱、追时彩电、润眼电脑等。
截止2008年,海尔集团自主创新的专利申请达到8795项! 海尔的创新并不局限于产品的创新,是全方位的创新,例如管理的创新和服务的创新等。
海尔在管理方面的创新就提出了“SBU”理论。
在服务创新方面例如海尔空调无尘安装也是很好的例证。
综上所述,无论是一流质量、优质服务还是不断创新,其实质都体现了海尔的一种核心思想:以人为本。
海尔真诚面对消费者,处处为消费者着想,以其一流质量、优质服务和不断创新创造了世界名牌。
但是,海尔并没有从此高枕无忧,躺在名牌上睡大觉,而是悉心地去维护名牌,这实际上是一种高瞻远瞩的做法。
也正因为如此,海尔不仅维护了自己的知名度,也赢得了消费者对其品牌较高的信誉度、美誉度和忠诚度。
二、案例(讨论)问题:1.海尔品牌取得成功的因素有哪些?2.海尔品牌取得成功带给我们的启示?三、案例(讨论)结果与分析:(一)海尔品牌成功的因素1.海尔品牌取得成功的根本因素:一流的质量当张瑞敏用铁锤砸毁了那些不合格的冰箱的同时也砸醒了海尔职工的质量意识和内部凝聚力。
海尔集团案例分析
01
招聘与选拔
海尔集团拥有一套科学完整的招 聘与选拔体系,以确保招聘到高 素质人才。该体系包括校园招聘 、社会招聘、内部推荐等多种渠 道,并重视人才评估和选拔标准 的制定与实施。
03
02
绩效管理
培训与发展
海尔集团重视员工培训与发展,通 过制定培训计划、建立培训体系和 评估培训效果,以提高员工素质和 技能水平。此外,海尔集团还注重 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为员工提供多 元化的晋升通道。
客户需求
海尔集团为满足不同国家和地区消费者的需求, 开始实施国际化战略。
国际化战略的步骤和措施
建立海外分支机构
合作与并购
海尔集团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雇佣当地员 工,提高公司在当地市场的知名度。
海尔集团通过与当地企业合作和并购,提升 品牌在当地市场的认可度。
研发创新
建立全球供应链
海尔集团注重技术创新和研发,满足不同国 家和地区消费者的需求。
海尔集团案例分析
汇报人:XXX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海尔集团概况 • 海尔集团的国际化战略 • 海尔集团的创新发展 • 海尔集团的财务管理 • 海尔集团的人力资源管理 • 海尔集团的未来发展
01
海尔集团概况
公司背景
1 2 3
1984年成立
海尔集团起源于1984年,由张瑞敏担任CEO, 以生产冰箱起家。
以人为本
海尔集团注重将员工视为企业最 重要的资源,充分尊重和关注员 工的成长和发展,以激发员工的 创造力和潜能。
战略导向
海尔集团的人力资源管理紧密结 合企业发展战略,以支撑企业实 现可持续发展。
市场化和全球化
海尔集团积极应对市场变化,推 动人才全球化,培养具有国际视 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人才。
海尔成功的事例
海尔成功的事例海尔作为如今电器行业的巨头,它的成功有目共睹,再其中又有哪些成功的事例呢?以下是店铺精心为大家搜集整理的海尔成功的事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海尔成功的事例篇1:在美国建厂1999年,张瑞敏决定投资3000万美元,在美国南卡罗莱纳州建立海尔美国工业园,生产家电。
一石击起千层浪。
国内很多人认为海尔是在盲目扩张,而为其担忧,甚至不少人明确对此持批评态度。
人们批评的依据,就是美国的优势在于技术领先,劣势在于人力成本高而且市场饱和,去美国无异以己之短攻人之长。
有本杂志以《提醒张瑞敏》为题,为海尔在美国建厂的前景担忧。
可是,海尔决策层却像“下雨打伞”一样认为去美国办厂是理所当然的事。
“到美国建厂有风险;但是不到美国建厂是否就没有风险?!”海尔人要在风险中抓机遇。
当然,敢于冒风险不等于没有预防风险的措施。
在这方面,海尔做了充足预算:在市场方面,海尔的理念是“先有市场,再建工厂”。
当时的海尔向美国出口冰箱已经达到50万台,而实际上达到29万台,就可达到建厂的盈亏平衡点。
在成本上,美国劳动力年薪2.5万美元,中美两地工薪差别达到8~10倍。
但海尔进一步分析后认为事实并非如此简单:一是中国低工薪优势其实完全被运费抵消了,而且今后运费有走高的趋势。
二是在美国建厂还可以就地收集信息,就地技术开发。
三是可以节省从中国到美国集装箱运输时间30天,另外又节省从接订单到生产的30天,这对生产需求的快速反应至关重要。
四是“美国制造”的标签是个卖点,对美国零售商很有吸引力,可以平等地与美国企业竞争,其优势是很大的。
如今在美国,年轻一代都知道海尔是一个很好的家电品牌,已经不知道它是来自中国的品牌,海尔品牌正在成为美国本土的品牌。
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起航,海尔的国际化行动已毫无疑问成为中国企业出海的领航者。
海尔成功的事例篇2网络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如何发展,是一个崭新而迫切的的问题。
海尔从1999年4月开始了“三个方向的转移”。
海尔公司案例分析
海尔公司案例分析海尔公司是中国家电行业的领军企业,也是全球最大的家电制造商之一。
作为一家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海尔公司的成功经验不仅在中国,也在全球范围内备受瞩目。
本文将对海尔公司的成功经验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在市场竞争中的策略和实践。
首先,海尔公司在产品创新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
作为家电行业的领军企业,海尔公司一直致力于产品创新和技术研发,不断推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
例如,海尔公司在空调领域推出了智能空调产品,通过智能控制和节能技术,满足了消费者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
此外,海尔公司还在冰箱、洗衣机等产品领域不断进行创新,不断提升产品的品质和性能,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
其次,海尔公司在营销策略上具有独特的优势。
海尔公司注重品牌建设,通过全球化的营销网络和创新的营销策略,将产品销售至全球各地。
海尔公司还注重与消费者的互动,通过社交媒体和线下活动,与消费者建立起良好的关系,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此外,海尔公司还注重渠道建设,通过与各大零售商合作,拓展销售渠道,提高产品的市场覆盖率。
再次,海尔公司在企业文化和管理模式上具有独特的优势。
海尔公司提出了“自主创业、自主创新、自主运营”等管理理念,鼓励员工积极创新和创业,激发员工的工作激情和创造力。
海尔公司还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内部激励机制,通过股权激励和绩效考核,激励员工为企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此外,海尔公司还注重企业文化建设,倡导“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的品质,赢得了消费者的信赖。
综上所述,海尔公司之所以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关键在于其不断创新的产品、独特的营销策略和先进的管理模式。
作为中国家电行业的领军企业,海尔公司的成功经验值得深入研究和借鉴,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海尔公司会继续保持竞争优势,实现更加辉煌的业绩。
海尔集团管理案例
海尔集团管理案例篇一:管理学案例分析——海尔海尔管理案例分析海尔集团15年来,以平均每年82.8的速度高速稳定增长,从一个濒临倒闭集体小厂发展成为中国家电第一名牌,在国际市场上享有较高声誉,其经验被美国哈佛大学列为成功管理范例。
张瑞敏介绍:在海尔创业初期采取的是直线职能式管理,它是根据企业当时的情况确定的。
当时工厂有600名员工,由于企业连年效益很差,所以工厂情况十分混乱,采取直线职能式管理,易于控制强化管理和解决混乱局面;在海尔进入多元化的发展阶段,采取的是矩阵结构管理,以项目组为主。
使职能与项目有机地结合,促进企业发展;在新经济时代,海尔采取了“市场链”。
一边整合企业外部资源,一边满足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每个部门、每个员工都面对市场,变职能为流程,变企业利润的最大化为顾客满意度最大化。
新的业务流程从市场获得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信息,然后把这个信息转化为订单:物流根据订单采购;制造系统按订单生产;商流把产品送到用户手中。
由于消费者的需求永远是动态的,因此企业永远保持着非平衡的有序的动态发展状态。
我们来看看海尔几种成功的管理模式——一、OEC管理法。
“OEC”管理法,即英文“Overall、Every、Control and Clear”的缩写。
其内容: O—Overall(全方位)、E—Everyone(每人)、Everything(每件事)、Everyday(每天)、C—Control(控制)、Clear(清理)。
“OEC”管理法也可表示为:“日事日毕、日清日高”即:每天的工作每天完成,每天工作要清理并要每天有所提高。
“OEC”管理法由三个体系构成:目标体系→日清体系→激励机制。
首先确立目标;日清是完成目标的基础工作;日清的结果必须与正负激励挂钩才有效。
这个管理法的执行过程是非常枯燥的。
它的实施需借助于一个叫做3E卡的记录卡,要求每个工人每天都要填写一张3E卡,3E卡将每个员工每天工作的七个要素(产量、质量、物耗、工艺操作、安全、文明生产、劳动纪律)量化为价值,每天由员工自我清理计算日薪(员工收入就跟这张卡片直接挂钩)并填写记账、检查确认后给班长,不管多晚班长都要把签完字的卡拿回来,再签完字交给上面的车间主任,车间主任审核完后再返回来,就这样单调的工作天天填月月填,不管几点钟下班都得完成。
海尔—企业战略管理成功案例
小结
海尔集团一直以来的清晰的发展战略, 可见海尔的国际化发展是预先就制定好了 的,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具备了国际 化条件之后,才实施国际化战略,而国内 目前的很多企业的国际化,在很多程度上 十以抓机遇为核心的自发国际化,对国际 化的选择不是很周全。海尔的发展战略指 导了企业的发展,给企业带了巨大的市场 机遇和更广大的发展空间,实施了由”海 尔的国际化“到”国家化的海尔“的飞跃。
【二】海尔---中国企业多元化战略 成功典型
海尔的多元化战略阶段大致分为5个: 1 单一产品------电冰箱 2 制冷家电------电冰箱、电冰柜、空调 3 白色家电------制冷家电、洗衣机、微波炉、热水器等 4 全部家电------白色家电、黑色家电 5 进军知识产业 众所周知,海尔集团最早的产品只是单一的电冰箱系列,在稳固了自 己在冰箱产业的地位后,海尔集团根据自身优势,将自己的产品范围 延伸到了指控冷家电,这样一个阶段我们可是视为横向的扩张。在将 自己的产品范围延伸到制冷家电之后,海尔极端并没用止步不前,而 是将自己的产品范围进一步的延伸到了白色家电和全部家电,这实际 上是一种纵向的扩张。最后,海尔集团在稳固了自己在家电行业的地 位之后,进行了一种脱离产业集群式的扩张----进军只是产业。
2002年海尔实现全球营业额711亿元,是84年的20000多倍; 2002年,海尔跃居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之首。 18年前,工厂职工不足800人;2002年,海尔不仅职工发展到了 3万人,而且拉动就业人数30多万人。 1984年只有一个型号的冰箱产品,目前已拥有包括白色家电、黑 色家电、米色家电、家居集成在内的86大门类13000多个规格品种的 产品群。在全球,很多家庭都是海尔产品的用户。
海尔的大脚印成功案例分析
6S大脚印”方法是海尔在加强生产现场治理方面 独创的一种方法。它由日本的5S发展而来,日本企 业治理者认为5S是现场治理之基石,5S做不好的企 业不可能成为优秀的企业,因此将坚持5S治理作为 重要的经营原则。海尔在5S的基础上加了一个S即 安全(Safe),形成了独特的“6S大脚印法”。 6S含义如下 整理,留下必要的,其他都清除掉; 整顿,有必要留下的,依规定摆整洁,加以标识; 清扫,工作场所看得见看不见的地方全清扫干净; 清洁,维持整理、清扫的结果,保持干净亮丽; 素养,每位员工养成良好习惯,遵守规则,有美誉 度; 安全,一切工作均以安全为前提。
在海尔,最让人感动的就是很多普普通
通在平凡工作岗位上的员工,能够用心 去做自己的工作,一些生产线上普通的 工人为了提高生产效率,搞一个技术改 革,自己回家拿出钱用自己的业余时间 去做。如果每个人都能够用心去创造、 去发明,去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把自己 的工作再提高一点,不管什么困难都能 克服!
任何事情都是在不断变化的,做
第三个发展是从自我批评到经验总结
一开始,海尔只让工作中出了问题的员工站到大脚 印上进行反省,以改进工作为目的,就事论事,制 度公开,执行公正,这种当众自我批评的方式,对 规范员工行为,起了显著作用,受到员工的普遍接 受。 2000年以后,海尔开始在海外建立工厂,由于文化 差异,海尔在美国南卡工厂的美国员工们不愿意站 在大脚印上充当“反面教员”,他们说,让员工站 在“6S大脚印”上,是对员工的一种侮辱。经研究, 工厂决定,变有问题反省为有成绩表扬,鼓励工作 优秀员工站在“6S大脚印”上,与大家分享经验。
一开始海尔只让工作中出了问题的员工站到大脚印上进行反省以改进工作为目的就事论事制度公开执行公正这种当众自我批评的方式对规范员工行为起了显著作用受到员工的普遍接2000年以后海尔开始在海外建立工厂由于文化差异海尔在美国南卡工厂的美国员工们不愿意站在大脚印上充当反面教员他们说让员工站在6s大脚印上是对员工的一种侮辱
海尔集团案例分析1.doc
海尔集团案例分析1海尔集团案例分析海尔集团是中国青岛的一家大型的家电制造企业,在世界同行业中处于技术领先水平,海尔品牌是中国最具价值的品牌,海尔集团是中国最具世界竞争力的家电集团,连续多年列中国企业500强前30位。
海尔集团在首席执行官张瑞明确立的名牌战略指导下,先后实施名牌战略、多元化战略和国际化战略,现在海尔在欧美、中东、日本等国家和地区都有子公司或销售网点,已进入全球化品牌阶段。
第一部分:背景介绍一、海尔集团简介:海尔集团的前身是濒临倒闭的青岛电冰箱总厂,1984年引进德国利渤海尔电冰箱生产线后,改组成立海尔集团公司。
在不到16年的时间里创造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国内到海外的卓著的业绩。
在中国,海尔每年有1000万台各种家用电器进入人们的家庭;在海外,海尔产品已出口到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销售了400多万台海尔家电。
海尔16年的发展之路可以浓缩在下面这组数字中:----营业额:2000年实现全球营业额406亿元,而1984年只有348万元,2000年是1984年的11600多倍;----利税:1984年资不抵债,2000年实现利税30亿元,自1995年以来,累计为国家上缴税收52亿元;----职工人数:2000年职工人数达到3万人,而1984年只有800人,2000年是1984年的37.5倍;----品牌价值:2000年海尔品牌价值达到300亿元,是1995年第一次评估时的7.8倍,是中国家电行业第一名牌;----产品门类:1984年只有一个型号的冰箱产品,目前已拥有包括白色家电、黑色家电、米色家电在内的69大门类10800多个规格品种的产品群;----出口创汇:已在海外建立了38000多个营销网点,产品已销往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0年实现出口创汇2.8亿美元,自1998年以来,出口创汇每年以翻一番的速度增长,是中国家电业出口创汇最多的企业。
在山东省,海尔超过专业外贸公司成为进出口额第一的企业。
事业部制成功案例
事业部制成功案例
那咱就来说说海尔集团这个事业部制的成功案例呗。
海尔以前啊,就像个大杂烩似的,啥产品都有,但是管理起来特别乱,就跟好多线缠在一起的耳机似的,解都解不开。
后来呢,人家就搞事业部制了。
海尔把自己分成了好多小的事业部,比如说冰箱事业部、洗衣机事业部啥的。
这就好比把一个大家庭拆分成了一个个小家庭,每个小家庭都有自己的当家人,也就是事业部的负责人。
这些负责人啊,权力可不小呢,就像小王国的国王一样,从产品的研发、生产,到销售、售后,都归他们管。
冰箱事业部的人就一门心思琢磨冰箱的事儿。
他们想着怎么把冰箱的功能搞得更酷炫,外观设计得更漂亮,成本还能降下来。
因为他们就负责冰箱这一块,所以特别专注,不像以前那样,还要操心洗衣机、空调那些事儿。
而且啊,每个事业部都有自己的考核标准,就像比赛似的。
干得好呢,那奖金大大的,大家都喜气洋洋;要是干得不好,那可不行,得想办法改进。
这就逼着每个事业部都得拼命往前跑,可积极了。
海尔通过这种事业部制啊,让各个事业部之间还有点小竞争呢。
你想啊,冰箱事业部看到洗衣机事业部搞得风风火火的,心里肯定也痒痒,就想着怎么超过他们。
这种竞争可不是那种互相使绊子的,而是良性的,大家都在比着谁能把产品做得更好,谁能让顾客更满意。
这样一来,海尔就像一辆多轮驱动的汽车,每个轮子(事业部)都转得飞快,带着整个海尔跑得又快又稳。
现在海尔在全球都特别有名,这事业部制可真是功不可没啊。
海尔成功的营销案例解析
海尔成功的营销案例解析海尔集团创立于1984年,从开始单一生产冰箱起步,拓展到家电、通讯、IT数码产品、家居、物流、金融、房地产、生物制药等领域,成为全球领先的美好生活解决方案提供商。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海尔成功的营销案例解析,欢迎阅读!海尔集团简介:2014年,海尔全球营业额2007亿元,利润总额150亿元,利润增长3倍于收入增长,线上交易额548亿元,同比增长2391%。
2016年1月5日,海尔青岛市中德生态园新建的水机互联工厂开工。
2016年1月21日至24日,苏宁再次携手海尔起航,打造专属品牌节。
海尔集团是全球领先的整套家电解决方案提供商和虚实融合通路商。
公司1984年创立于青岛。
创业以来,海尔坚持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创新体系驱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从一家资不抵债、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家用电器制造商之一。
2014年,海尔全球营业额实现2007亿元,同比增长11%;实现利润150亿元,同比增长39%,利润增幅是收入增幅的3倍;同时线上交易额实现548亿元,同比增长2391%。
据世界权威市场调查机构欧睿国际(Euromonitor)发布2015年全球大型家用电器品牌零售量数据显示:海尔大型家用电器2015年品牌零售量居全球第一,这是自2009年以来海尔第7次蝉联全球第一。
同时,冰箱、洗衣机、酒柜、冷柜也分别以大幅度领先第二名的品牌零售量继续蝉联全球第一。
2008年3月,海尔第二次入选英国《金融时报》评选的“十大世界级品牌”。
2008年6月,在《福布斯》“全球最具声望大企业600强”评选中,海尔排名13位,是排名最靠前的中国企业。
2008年7月,在《亚洲华尔街日报》组织评选的“亚洲企业200强”中,海尔集团连续五年荣登“中国内地企业综合领导力”排行榜榜首。
2008年海尔入选世界品牌价值实验室编制的《中国购买者满意度第一品牌》,排名第四。
海尔已跻身世界级品牌行列,其影响力正随着全球市场的扩张而快速上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技学院2012届本科论文浅析海尔集团的成功案例学科专业:_ _学生姓名:学号:中国﹒贵州﹒贵阳浅析海尔集团的成功案例摘要海尔的管理不是世界首创,他并不在于创新,而在于贵在坚持。
企业的管理关系着整个企业的未来,每个企业的管理都是至关重要的。
正确的成功的管理能指引企业欣欣向荣,反之,企业在发展之路上只能是举步维艰。
正确的管理得到实施并一直坚持下去,这才是成功的秘诀。
关键字:“OEC”;斜坡球体定律;人才;市场链;“休克鱼”海尔集团是世界白色家电第一品牌、中国最具价值品牌。
海尔在全球建立了29个制造基地,8个综合研发中心,19个海外贸易公司,全球员工总数超过6万人,海尔集团2010年实现全球营业额135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9%,其中海尔品牌出口和海外销售额55亿美元。
2010年海尔品牌价值已达207.65亿元,连续六年蝉联《中国品牌500强》。
海尔集团,一个创建不到30年,真正发展时间仅仅十年的企业,今天已经成为中国首批世界名牌企业。
海尔品牌旗下冰箱、空调、洗衣机、电视机、热水器、电脑、手机、家居集成等19个产品被评为中国名牌,其中海尔冰箱、洗衣机还被国家质检总局评为首批中国世界品牌。
它是怎样做到这点的呢?他的成功管理能给其他的企业有启示呢?一、OEC管理法。
“OEC”管理法,即英文“Overall、Every、Control and Clear”的缩写。
其内容:O—Overall(全方位)、E—Everyone(每人)、Everything (每件事)、Everyday(每天)、C—Control(控制)、Clear(清理)。
“OEC”管理法也可表示为:“日事日毕、日清日高”即:每天的工作每天完成,每天工作要清理并要每天有所提高。
“OEC”管理法由三个体系构成:目标体系→日清体系→激励机制。
首先确立目标;日清是完成目标的基础工作;日清的结果必须与正负激励挂钩才有效。
这个管理法的执行过程是非常枯燥的。
它的实施需借助于一个叫做3E卡的记录卡,要求每个工人每天都要填写一张3E卡,3E卡将每个员工每天工作的七个要素(产量、质量、物耗、工艺操作、安全、文明生产、劳动纪律)量化为价值,每天由员工自我清理计算日薪(员工收入就跟这张卡片直接挂钩)并填写记账、检查确认后给班长,不管多晚班长都要把签完字的卡拿回来,再签完字交给上面的车间主任,车间主任审核完后再返回来,就这样单调的工作天天填月月填,不管几点钟下班都得完成。
据说海尔就这样一直进行了16年,并且到目前为止还丝毫没有准备放弃的迹象!OEC管理法中的“一核心”、“三原则”、“四阶段”。
一个核心:市场不变的法则是永远在变,根据变化的市场不断提高目标;三个基本原则:闭环原则——凡事要善始善终,都必须有PDCA循环原则,而且要螺旋上升。
比较分析原则——纵向与自己的过去比,横向与同行业比,没有比较就没有发展。
不断优化的原则——根据木桶理论,找出薄弱项,并及时整改,提高全系统水平;PDCA四阶段:P-PLAN(计划)D-DO(实施)C-CHECK(检查)A-ACTION(总结)P阶段——根据用户要求并以取得最佳经济效果为目标,通过调查设计试制,制订技术经济指标、质量目标、管理项目,以及达到这些目标的具体措施和方法。
D阶段——按照所制订的计划和措施付诸实施。
C阶段——在实施了一个阶段之后,对照计划和目标检查执行的情况和效果,及时发现问题。
A阶段——根据检查的结果,采用相应的措施,或修正改进原来的计划或寻找新的目标,制定新的计划。
1999年7月中旬,美国洛杉矶地区的气温高达40多度,连路上也少有人在这么热的天气里走动。
一次,因运输公司驾驶员的原因,运往洛杉矶的洗衣机零部件多放了一箱,这件事本来不影响工作,找机会调回来即可,但美国海尔贸易有限公司零部件经理丹先生不这么认为,他说:当天的日清中就定下了要调回来的内容,哪能把当日该完成的工作往后拖呢?!于是丹先生冒着酷暑把这箱零部件及时调换了回来。
从上例可以看出海尔人的素质。
因为这张所谓“日清卡”,使他们把工作、目标分解落实到了每个员工身上,每个零部件都有一个责任人,要使产品保质保量,每个员工的素质都尤其关键。
有专家认为,OEC管理对任何企业都适合,但要坚持做才行,要有几百次、成千上万次重复做同一件事的韧性和恒心,企业中每个人要具备这样的素质。
很多企业要求的管理目标和人员素质的差距一直解决不好,什么原因?我们分析认为,要把一般员工的素质提高起来,管理人员要天天下功夫去做这件事才行,不是出了事或有了危机感便狠抓一阵,后又不了了之,这件事还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企业中员工的素质是靠高素质管理人员肯下大功夫抓出来的。
这种管理模式并不是每一个企业都能拿来就用的,很多企业反映“海尔的管理模式到我们企业根本就落实不下去,员工受不了如此严格的管理”。
其实,海尔实行OEC管理是以海尔的企业文化作为基础的,不同的管理制度需要不同的文化背景。
也就是说,文化不同,落实这种管理可能会“水土不服”。
另有资深专家认为,之所以有的企业坚持不下来,是因为执行OEC太困难,太累。
此管理法要和企业里的每个人发生关系。
相对而言,与敌人(对手)斗争很容易,但和自己斗争特别是和自己顽固的思想斗争则是非常枯燥非常累的,更何况还得坚持。
这是一场自我挑战、自我革新、自我超越,其难度可想而知了。
当然不是不可实现的,关键是企业要首先战胜自己。
二、斜坡球体定律。
即为“海尔定律”,企业发展的加速度,与企业发展动力之和与阻力之和的差值成正比,与企业的规模成反比。
公式:A=F(合)/ M 。
这里,A——企业发展的加速度;M——企业的质量,即规模;日事日毕解决基础管理问题,使F动1>F阻1。
日清日高解决加速度的问题,使F动2+F动3>F阻2。
这个理论主要是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而提出的。
中国企业里,最麻烦的问题就是一种标准的贯彻或一种规章制度的要求,今天达到了明天就可能达不到,个人没有“可持续性”,导致团队没有“可持续性”,一个企业也就没了“可持续性”!比如要求某员工把桌子擦干净,今天他擦干净了,明天就差点,后天可能就不擦了。
而在外国发达企业里,这种情况就很难看到。
所以经营中国的企业,就要不停地要求员工,海尔把这叫做“反复抓,抓反复”。
“斜坡论”形象地说就是,基础工作稍微差一点,就要滑下去,一旦滑下去,这个名牌就完了。
因为就名牌而言,如果每个人的工作都差一点,这个名牌就差太多了,所谓小差距和大差别,就差一点,恰恰看出了一个企业在管理和人员素质上的巨大差异。
所以,海尔的这个“斜坡理论”就是要顶住,不要让它滑下去,在这个前提下,才能谈别的。
三、领导素质及人力资源赛马机制。
竞争上岗选人才,“赛马场上挑骏马”,实行管理人员公开招聘。
即建造人才机制,给每个人相同的竞争机会,像运动比赛一样,赋予每个人参与竞争的可能,关键看你的能力。
海尔设有干部处,他们的任务不是去发掘干部,而是研究现行机制能不能把所有人的潜能发挥出来。
他们的干部每年都有调整,都有人上来,有人下去。
在这里对企业领导人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他们认为企业的领导者,其任务不是去发现人才而是建立一个可以发现人才的机制,这个人才机制自身就能源源不断地产生人才,对于一个大型企业来说,这种机制的建立要比老板具有敏锐的发掘能力更为重要。
将来企业成败靠的是人才,谁有高素质人才,谁就可以在竞争中获胜,光明白这个道理没用,当务之急是要建立一个完善的、适合本企业的人力资源机制。
海尔对企业领导人提出的素质要求有:1、善于把握大局的能力。
在一堆事里你能找出一个最关键的问题,找出制约发展的根本性问题;2、对一件事一抓到底的韧劲。
每天只抓好一件事就足够了,因为每件事都不是孤立的,抓好一件事就等于抓好了一批事;3、树立“柔弱胜刚强”的思想。
弱可以转强,小可以转大,领导人把自己放在一个“弱者”的位置,就有了目标,就可以永远前进。
四、SST市场链体系。
“SST”即索酬、索赔、跳闸。
海尔成功实施市场链,并用计算机辅助管理,从而使企业中的每个人都与市场挂在了一起。
海尔的供应体系采用了供应链工程,是一个垂直纵向的供应链,其中外国供应商就有几百家,属于世界500强的有几十家,如果没有物流管理系统,就无法和他们对话。
另外,海尔的海外公司如果没有这些管理,就无法在国外开展工作。
海尔“市场链”的提出,受启发于哈佛波特教授的“价值链”理论,两者的不同是,前者是以边际效意最大化为目标的,后者是以顾客满意度最大化为目标的。
张瑞敏说,“能够最大程度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利润自然就在其中了。
”建立这种相互咬合的“市场链”的关键在于每项工作要落到实处。
首先,海尔人意识到,SST仅是市场链的形式,市场链的目标是创市场美誉度,赢得用户的心,其形式要能很好地为目标服务。
海尔要到国际市场上竞争,企业必须上规模,而规模就是信誉,有了规模,如果再能机动灵活,这种企业无往而不胜。
海尔“市场链”的建立,就是为企业获取信誉度服务的。
其次,把工作分解到每个人的每一天,抓落实主要包括1、指标的合理性;2、数据的真实性;3、激励的公正性;4、让每一个员工参与;4、创立即时激励机制。
五、“休克鱼”理论。
吃“休克鱼”是一种兼并模式。
鱼处于休克状态,比喻企业的思想、观念有问题,但只是“休克”,其肌体并没有腐烂,所以被兼并企业的硬件还好。
海尔要吃符合这些条件的企业,只要注入其管理文化,它就会活起来了。
海尔兼并红星电器,没有投入一分钱,还是原来的人,原来的设备,只派了3个人去,而且他们第一次进入的并不是财务部门,而是企业文化中心,讲海尔的经营理念,管理模式,革新其管理层人经营观念……顺理成章就搞定了一个亏损企业。
他们认为兼并能否成功,关键是看自己的企业有没有一个过硬的经营模式。
海尔有,这方面麦当劳有非常成功的经验,它在全世界都利用不可改变的模块——经营模式。
在那里用餐,享受到的服务全世界都是一样,极其严格;其次自己的管理模式要非常成功,否则兼并别的企业将是一种灾难。
海尔在兼并企业时,灌输一种重要的原则:80/20原则。
即在企业里,管理人员是少数,但他是关键的;员工是多数,但从管理角度上说,却是从属地位的。
也就是说,关键的少数制约着次要的多数。
因此企业出了问题,管理人员要负80%的责任。
如果把管理人员抓住了,就把系统抓起来了,所谓纲举目张,整个企业就有效运转了。
海尔不断兼并和成立一些新的企业,都是按照海尔的这套管理模式做的,这其中就要求企业高管层要有“咬定目标不放松”的精神,不断和自己较劲儿,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大部分企业显然缺乏这样一种顽强的持之以恒的耐力。
深圳某企业的厂长是美国某大学MBA毕业,为学习海尔而推行的是7S管理,比海尔的6S还多1S,有关企业理念及企业精神的横幅挂满企业各处,写得非常好,光从这些表面可以觉得这是一个很优秀的企业,但是一了解根本不是这回事,事实上这个企业的7S管理完全是口号,企业内部贪污腐败,管理一塌糊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