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案例分析-海尔

合集下载

海尔案例分析完整PPT课件

海尔案例分析完整PPT课件

LOGO
2019/10/25
21
LOGO
• 第一阶段,名牌战略,紧紧围绕产品质量进行自身 核心能力的构建与培育,很快在国内市场确立了海 尔的名牌产品地位。
• 第二阶段,多元化战略,在名牌战略实现的基础上, 海尔不断为企业的发展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开始 进行相关产业多元化的经营,产品线也迅速由原有 较为单一的冰箱、洗衣机等产品拓展到丰富的家电 产品以及其它产品,如电脑、手机等。
LOGO
海尔变革的原因
1. 公司架构越来越对其走向海外的步伐构成制约。 2. 单一家电产品的竞争已经让位于整体解决方案的竞争。 3. 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效益。 4. 规模扩张,为了防止出现大企业病,让组织更灵活。
本次变革目的:整合、共享资源平台建设等降低成本, 减少内部交易成本,产品经营向服务经营发展,集成 系统产品拓展,增强竞争力。
在张瑞敏的带领下,逐步完善了企业组织管理制度。根据电冰箱的 生产需要,根据专业化的方式逐步健全了各职能部门,组织结构初 具形态
海尔集团经营日趋多元化,职能机构引起的问题逐渐增多;海尔集 团将权限和责任委托给下属的产品经理,建立起以产品为基础的事 业部组织结构
出现了事业部控制危机,于是在企业总部和事业部之间建立超事业 部(本部制),负责下属有关事业部的战略规化和投资回收,并设 立各种职能中心起辅助协调作用。
LOGO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国家政策鼓励企业 兼并重组,一些企业兼并重组后无法持 续下去,或认为应做专业化而不应进行 多元化。海尔的创新是以"海尔文化激 活休克鱼"思路先后兼并了国内十八家 企业,使企业在多元化经营与规模扩张 方面,进入了一个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当时,家电市场竞争激烈,质量已经成 为用户的基本需求。海尔在国内率先推 出星级服务体系,当家电企业纷纷打价 格战时,海尔凭借差异化的服务赢得竞 争优势。

海尔成功的案例

海尔成功的案例

海尔成功的案例【篇一:海尔成功的案例】【篇二:海尔成功的案例】海尔成功案例分析范文一:海尔的成功海尔,2010年6月新获《福布斯》好评,用户至上成就国际品牌。

于是我想在这里说点什么。

海尔的成功不是吹的,确实是有原因。

一个企业做大了,是有很多的原因,和一个人成功一样,运气是很大的成份,然而一个大企业坚持下去,能做得更好,那需要是成熟的管理思想,是远见卓识,我感觉到管理思想的成熟和做好企业的远见卓识。

一个企业要做好,首先是要培养一大批适合企业发展的人,一个制造企业,需要纪律、忠诚、上进心以及员工做好镙丝钉的心态。

那些自以为是没有多少真才实学的人是不适合这样的企业。

海尔的培训就是要磨掉一些年轻大学生浮躁的东西,我相信是很有用,虽然海尔有很高的流动率,这并不错,海尔已经做大了,慕海尔之名而来的人肯定很多,这些人中,是否都是踏踏实实能把事情做好,能融入到海尔这个集体中去,肯定不是所有人,不适合海尔怎么办?可以走人,当然不能让海尔适应他们。

海尔的培训进行了教育、筛选、淘汰,很好。

这样远比一些企业进了一批大学生,就呆下来,甚至一些人把学校那种虚浮的风气也带进来,影响了企业的氛围要好。

我认为,企业的发展有两个阶段,小企业需要的不是制度,而是领导者的魅力,因为制度肯定有另一面,就是不灵活,就是消解人们的协作精神,而小企业可以不依靠制度,只依靠领导的示范力量和人格魅力,领导大家齐心合力奋斗,过于烦琐的制度只能增加麻烦,不会起到很好的效果。

举一个小例子,一个才办两年小企业,有员工迟到,领导一定要批评他,罚他20元钱,他会说昨天我加班到8点,有没有加班费。

没有,那么领导可以装作不知道,迟到多了,提醒一下就可以。

最可怕的是有这样老板,加班我不管,那是你工作你没做好,迟到违反制度不行,那员工再也不会为单位的事,不计报酬去努力了。

企业做大了,领导的人格魅力就没作用了,他不可能影响到几百个,甚至上千个员工。

企业大了,什么样的人都有,那需要的就是制度。

海尔集团案例分析

海尔集团案例分析

海尔集团案例分析海尔集团是中国乃至全球白色家电领域的知名企业,以其卓越的产品质量、创新的技术和良好的售后服务而广受消费者喜爱。

本文将从公司背景、市场定位、产品策略、营销策略、供应链管理、公司文化与价值观、创新与研发、国际化战略、财务表现、竞争优势和未来挑战等方面,全面剖析海尔集团的成功之路。

1. 公司背景海尔集团成立于1984年,由张瑞敏担任CEO。

自创立以来,海尔一直致力于成为全球领先的白色家电制造商。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海尔已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完善的制造和销售网络,为用户提供优质、便捷的家电产品和服务。

2. 市场定位海尔集团的市场定位为中高端市场,以年轻人和家庭为主要目标客户。

在竞争激烈的白电市场中,海尔凭借其创新的产品设计、卓越的品质和良好的售后服务,脱颖而出。

其主要竞争对手包括美的、格力、西门子等国内外知名品牌。

3. 产品策略海尔集团的产品策略注重多元化和个性化。

产品种类涵盖冰箱、洗衣机、空调、热水器、彩电等多个领域,且在每个领域都有所建树。

在产品质量方面,海尔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不断创新产品,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需求。

4. 营销策略海尔集团的营销策略注重品牌建设和渠道拓展。

通过多年的努力,海尔已在全球范围内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

其营销活动主要包括广告宣传、线上线下推广、合作伙伴营销等。

同时,海尔还积极开拓线上销售渠道,如海尔商城、京东、天猫等,以满足消费者不同的购买需求。

5. 供应链管理海尔集团的供应链管理注重协同和高效。

公司采用全球采购策略,与一流的供应商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确保原材料的稳定供应。

同时,海尔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库存的精准管理,降低成本并提高运营效率。

此外,海尔还非常重视供应商的关系维护,通过与供应商的紧密合作,实现双方共赢。

6. 公司文化与价值观海尔集团的公司文化和价值观围绕用户至上、创新创业、合作共赢展开。

公司的使命是致力于为全球用户提供优质的家电产品和服务,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经典案例分析-海尔

经典案例分析-海尔


质量观念、市场观念的创新追求,直接催生了“名牌战略”的实
海尔的崛起堪称一个“神话”。 从1984年底到2000年,海尔创下了营业额年均增长80%的神 奇速度,1995年以来累计上缴税收52亿元,企业品牌价值达到330 亿元,在2000年又创下了全球营业额406亿元、出口创汇2.8亿美元、 利税30亿元这一令人惊叹的数字。而这个“神话”是以张瑞敏为首的 创业者们以百折不挠、争先恐后的共产党人精神、民族企业家精神所 创造的。 1984年,海尔前身——青岛电冰箱总厂还仅是一个集体小厂, 亏空达147万元、年销售收入仅348万元。守着一个烂摊子的600名 职工,已是人心涣散。在连换三任厂长仍然“病入膏肓”的困境之下, 1984年12月26日,35岁的张瑞敏从青岛市家电工业总公司副经理 的位置上,正式走马上任,担任这个小厂的厂长。对那时的张瑞敏来 说,这绝对是一种“临危受命”。 张瑞敏一上任就提出:“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在这样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想指导下,1985年,张瑞敏带头把76台有质量缺陷的冰箱全部砸烂。 如今,在海尔科技馆里的那把“闻名遐迩”的大铁锤,向人们诉说着 质量与品牌的故事。这一锤所砸出的不仅是质量意识,砸出的还是一 种崭新的观念,从此,质量意识结结实实地印在海尔人的心中。
“先难后易”创新思路的实施,直接成为实施国际化战略的先导 海尔要走出国门,如何走出去?张瑞敏提出“先难后易”的思路,敢于 先到要求最严格的国家去销售,去生产,后到发展中国家去。 90年代,海尔为了进入德国市场,认证工作做了一年半,通过认证之后, 将冰箱运到德国。海尔冰箱出口德国市场后,正好碰上德国的检测机构对德 国市场上的全部冰箱进行质量检测,检测结果显示,海尔第一位。他们一共 检测5个项目,每个项目最多就是两个加号,海尔得了八个,第二名得了七个。 在这个阶段,海尔不是靠低价格打进国际市场,而是靠当地的消费者认同海 尔品牌。海尔人就是这样逐渐打进德国市场和美国市场,开始了国际化战略。 在200升以下的海尔冰箱已占到美国市场份额的25%时,张瑞敏又大胆决定, 要在美国当地生产当地销售。如今,设在美国南卡州的海尔工厂,是中国在 美国投资最大、占地面积最大的一家企业。同时海尔在洛杉矶设立了设计中 心,按照美国本土化的要求进行设计。 企业扩大了,张瑞敏又酝酿出“斜坡球体论”,即一个企业在越做越大 的情况下,必须依靠两个力,一个是止动力,不能让球从坡上滑下来,要不 断提升基础管理。另一个是上升力,即创新,继续让球往上滚动。也正是依 靠这种“上升力”。1992年后,海尔大胆决策,筹建了当时国内规模最大的 家电工业园,1995年,张瑞敏率领5000名员工将海尔总部东迁至青岛高新 区,实现了海尔第二次创业的重大战略转移。也正是依靠这种“上升力”, 海尔先后兼并了18个企业,共盘活了包括5亿亏损在内的18亿资产,企业全 部扭亏为盈。红星电器厂原是生产洗衣机的工厂,被海尔兼并时净资产只有 一个亿,但亏损为2.5亿,兼并后海尔只派了三个人去,员工还是原来的员工, 设备还是原来的设备,兼并当月亏损700万,第二个月减亏,到第五个月即盈 利100余万。后来,这个案例便成了哈佛大学教授研究的对象,即“海尔文化 激活休克鱼”案例。

案例分析答案

案例分析答案

案例分析案例一、深深浅浅话海尔(理论来源p37)1.海尔的企业文化是完美无缺的吗?答:否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营长管理活动中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

海尔成功的妙诀是“企业文化”的建造和更新。

企业文化是随着经营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地高速和完善的,因此海洋企业文化并不是完善无缺的。

2.海尔的企业文化是否是全体海尔人共建的?答:海尔的企业文化是全体海尔人共建的。

企业文化是由企业群体构成的,是全体海尔人长期实践的结果,从海尔企业文化的七个层次:表层海尔文化,如。

、浅层次海尔文化,如。

、中层海尔文化,如。

、深层海尔文化,如。

、里层海尔文化,如。

、内层海尔文化,如。

、海尔文化内核,如。

,无不体现全体海尔人集体参与。

3.海尔创建了一套完整的中国企业文化,它为推动海尔走向世界在企业员工中起了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和凝聚作用。

在七个层次的海尔文化中哪一层次是最关键、最重要的?答:关键的层次是海尔文化内核也就是海尔的哲学和价值观,那就是“敬业报国,追求卓越”,“海尔真诚到永远”。

案例二、拟订可考核的目标(p74)1.当他们没有得到集团公司总裁的目标时,分公司总经理能够拟订可考核的目标吗?怎样制定?这些目标会得到下属的认可吗?答:可以。

因为总公司对分公司的管理模式是独立经营、集中核算。

建立企业目标首先要明确企业的使命宗旨,并结合企业内外环境决定一定期限内的工作具体目标。

现代管理学提倡参与制目标设定法,要求企业员工参与目标的设立。

常用的有自上而下的目标制定法和自下而上的目标制定法。

2.对于分公司来说,要制定可行的目标,需要集团公司提供什么信息和帮助?答:集团公司要提供集团公司的战略目标、经营方向,以及下达给分公司的任务3.这位分公司总经理设置目标的方法是否是最佳方法?你会怎么做?答:不是。

不能一人说了算。

(p74)案例三、陷于困境的经理(P152)1. 你认为王先生的问题是什么?答:权力过于集中。

2. 王先生所面临的问题如何能得到解决?答:重新设计组织结构,适当的管理层次、管理幅度,增加中间层次且授权3.授权能帮助王先生吗?他该如何授权?答:能。

案例分析-海尔集团成本控制

案例分析-海尔集团成本控制

(1)直接人工, 指直接参与研究与开发项目的科研人员和服 务于项目人员(科技互助人员、科技管理人员和其他服务于 课题项目人员)的工资费用。包括工资、奖金、津贴和有关 补贴。 (2)仪器设备费, 指从事研究与开发活动所需设备和房屋等 固定资产的折旧费、修理费,以及租设备的租金或使用费 (3) 材料费,指研究与开发活动直接耗用的电器材料、化学 试剂、仪器配件、金属非金属材料、其它各种消耗材料等。 (4)调研费,指研究开发的业务人员出差旅费和其它费用 (5)燃料动力费,指研究与开发活动直接耗用的燃料、动力 费用。 (6)外协加工及现场试验费,指研究开发过程中试制样机、 加工零配件、外委化验分析、测试等费用和支付的生产性试 验和现场试验的费用。 (7)其它,指不属于以上各项的研究和开发费用,如资料费、 新产品(技术)鉴定费等。
经过十几年的不断探索和完善,海尔形成了一套符合 企业特点的、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日清日高管理法, 即OEC管理,形成企业内部的良性运转机制,并造就出一 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
2.1“三E卡”
海尔的每一名员工都有一张“三E卡”, 每日奖罚数据都在 上面的“日清”栏内反映出来。所谓“三E”即英文的 “everyone、everyday、everything”。员工每天必须填写这张 卡,其收入跟这个卡片直接挂钩。根据“三E卡”考核,工人自 计日薪,每个人对自己每日的工作都有明确的了解。这张日清卡, 把整个的工作大目标分解落实到每个人身上,使得产品的质量能 够保证。
因此须根据不同类型企业的产品特征,针对研究和开发成本的组成, 采取措施,以降低研发成本。
下面我们介绍一下海尔公司的新产品研发情况。
海尔集团的优势
1、具有国家级的企业研发中心,研发实施和手段完善。 2001至2005年研发投入占销售总额的3%至5%,而一般国 内企业此费用不到1%,世界公认的潜力投资前景为3%。 2、建立了与国际接轨的研发机制。海尔的核心技术机构 海尔中央研究院通过整合全球资源,实现第二次开发和技 术重组的能力,是海尔成为高新技术的基点。 3、具有较为通畅的成果孵化和产业化通道。领域的技术 进行自主研发和创新:开展制冷技术、网络家电技术、控 制技术、集成电路、环保、节能技术、智能家居集成技术、 新材料、工业设计等的技术研究,已形成基础研究、应用 开发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三位一体”的良好格局。 4、实现战略、组织、信息平台、技术、市场创新5个创新。

海尔集团案例分析

海尔集团案例分析

海尔集团案例分析海尔集团是中国青岛的一家大型的家电制造企业,在世界同行业中处于技术领先水平,海尔品牌是中国最具价值的品牌,海尔集团是中国最具世界竞争力的家电集团,连续多年列中国企业500强前30位。

海尔集团在首席执行官张瑞明确立的名牌战略指导下,先后实施名牌战略、多元化战略和国际化战略,现在海尔在欧美、中东、日本等国家和地区都有子公司或销售网点,已进入全球化品牌阶段。

第一部分:背景介绍一、海尔集团简介:海尔集团的前身是濒临倒闭的青岛电冰箱总厂,1984年引进德国利渤海尔电冰箱生产线后,改组成立海尔集团公司。

在不到16年的时间里创造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国内到海外的卓著的业绩。

在中国,海尔每年有1000万台各种家用电器进入人们的家庭;在海外,海尔产品已出口到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销售了400多万台海尔家电。

海尔16年的发展之路可以浓缩在下面这组数字中:----营业额:2000年实现全球营业额406亿元,而1984年只有348万元,2000年是1984年的11600多倍;----利税:1984年资不抵债,2000年实现利税30亿元,自1995年以来,累计为国家上缴税收52亿元;----职工人数:2000年职工人数达到3万人,而1984年只有800人,2000年是1984年的37.5倍;----品牌价值:2000年海尔品牌价值达到300亿元,是1995年第一次评估时的7.8倍,是中国家电行业第一名牌;----产品门类:1984年只有一个型号的冰箱产品,目前已拥有包括白色家电、黑色家电、米色家电在内的69大门类10800多个规格品种的产品群;----出口创汇:已在海外建立了38000多个营销网点,产品已销往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0年实现出口创汇2.8亿美元,自1998年以来,出口创汇每年以翻一番的速度增长,是中国家电业出口创汇最多的企业。

在山东省,海尔超过专业外贸公司成为进出口额第一的企业。

市场营销案例分析之海尔

市场营销案例分析之海尔

海尔集团成功之道创立于1984年的海尔集团,经过20余年的持续发展,现已成为享誉海内外的大型国际化企业集团。

1984年海尔只生产单一的冰箱,而目前它拥有白色家电、黑色家电、米色家电在内的96大门类15100多个规格的产品群。

海尔的产品出口到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尔已经成为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排头兵,其如此大的发展得益于正确合理的市场营销之道。

(1)海尔20余年的发展历程可分为四个战略阶段。

1984年至1991年,名牌战略阶段。

在这个阶段,企业主要致力于增强质量意识,提升核心竞争力。

1992年至1998年,多元化阶段。

这一阶段企业从整体上增强核心竞争力,在名牌战略成功的基础上进行新的战略创新和转移。

按“东方亮了再亮西方”的战略指导思想,发挥海尔文化的优势,以吃“休克鱼”的方式进行多元化的扩张,由一个名牌产品发展成为全部系列家电名牌产品群,增强了企业的整体实力,最终成长为中国家电第一品牌。

第三阶段是19982003年,年至国际化战略的阶段。

在国内家电行业尚处于一片混战状态时,海尔领导人张瑞敏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国际化的战略,即“走出国门,与狼共舞”。

这个阶段企业旨在增强国际化的核心竞争力,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海尔产品、品牌和企业文化的扩张,以冲击世界500强和创世界化的海尔品牌为目标。

2003 年开始全球化战略。

(2)海尔集团以“为顾客创造价值,为员工创造机会,为社会创造效益”为宗旨,正确处理顾客、企业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

在致力于满足顾客需求的同时,还非常重视企业的社会责任,从而确立起符合时代要求的社会营销观念。

同时,为适应市场变化和竞争的要求,准确把握消费者需求特征及其变化趋势,海尔集团还建立起不断变革和创新的观念,以便把市场需求的变化作为调整企业发展战略和优化资源配置的基本依据,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此外,在具体的营销管理工作中,集团重点培育和贯彻了四项支持性观念,即品牌形象观念、先进质量观念、捕捉商机贵在神速观念和低成本扩张观念,用于指导其具体的营销活动。

海尔案例分析

海尔案例分析


• • •
• 谁说女子不如男
在海尔的管理层中,女性占到了20%多。之所以有这么多的女性走上领导岗 位,不仅与他们自身发奋努力,自强不息、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的精神有关 ,还在于海尔“赛马不相马”的用人机制,为海尔创业的所有女性提供了一 个公开、公正和公平的竞争环境。公司里出现了一大批像杨绵绵、安桂珍、 李素霞等优秀的女性员工和管理层,为企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当今社会 树立齐了新时代的女性群体形象。她们身上体现的正是我们这个时代女性的 拼搏精神,也正是由于有了这种精神,她们才能与海尔的男性一道,打造出 世界的名牌。
问题
1.海尔的干部是如何维护员工的利益的?
海尔护才
• 干部维护员工的利益
• 张敏瑞刚上任时,发现一些员工们经常上班迟到。通过调查他才知 道,员工们普遍住得离厂较远,上下班交通十分不便,于是他立即决 定买一辆大客车,班车每天接送员工上下班。
• 原来冰箱厂没有食堂,干部与员工一起露天吃饭,后来盖了一个食 堂,几千人一起吃也不行,于是海尔决定分批吃饭,员工第一批,干 部最后一批。

• 竞争上岗,末位淘汰
海尔制定了“升迁靠竞争、在位要受控、届满要轮换、末位要淘汰”的用人 制度,变传统的考察委任制为竞争聘任制,打破年龄、资历、身份的界线, 为人才脱颖而出,搭建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展示舞台。 升迁靠竞争,即对干部的选拔实行公开招聘。建立一个明确的竞争体系,让优 秀的人才能够得到更好地发展,使每个人既感到有压力,又能够尽情施展才 华,不至于埋没人才。海尔还设立干部人才库,库中的人员在公开竞聘中得 到优先选择的机会。 在位受控制,两层含义:一是干部在主观上能够自我控制、自我约束,有自律 意识;二是集团要建立控制体系,控制工作方向,工作目标,避免犯方向性 错误。 届满要轮换,对任期届满的中层干部,企业有计划的组织岗位轮换,使这些干 部提高工作积极性和创新能力。增加他们锻炼机会,有利于他们全面熟悉业 务,获得不同岗位的工作经验。 末位要淘汰,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必须有百分之几的人员被淘汰使海尔内部 以竞争保持活力。

《海尔的营销网络》案例分析讲解

《海尔的营销网络》案例分析讲解

《海尔的营销网络》案例分析讲解海尔的营销网络主要依靠其卓越的产品质量、广泛的销售渠道和先进的营销策略,在全球市场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和市场份额。

以下是海尔的营销网络的案例分析和讲解:海尔的产品质量一直以来都是其在全球市场上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海尔始终秉持着创新和品质至上的理念,不断推出高品质的产品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通过充分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并根据市场趋势和竞争情况进行产品研发和创新,海尔不断提升产品的质量和性能,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另外,海尔通过建立广泛的销售渠道,使其产品能够覆盖到全球各个市场。

海尔的销售渠道包括线下渠道,如专卖店、百货店和超市,以及线上渠道,如电商平台和官方网站。

通过线下和线上渠道的有机结合,消费者可以轻松地购买到海尔的产品。

此外,海尔还与其他合作伙伴建立合作关系,通过合作伙伴的渠道和资源来扩大销售网络,进一步提升销售覆盖面。

海尔还采用了一系列先进的营销策略来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市场份额。

海尔注重品牌塑造和市场定位,通过广告宣传和市场推广活动来加强品牌形象和认知。

海尔还以创新的产品设计和功能为消费者提供独特的产品体验,从而在市场上脱颖而出。

此外,海尔还通过扩大产品线,如家电、智能家居和厨房电器等领域的全面布局,满足不同细分市场的需求,增加市场份额。

总结来说,海尔成功的营销网络主要依靠其卓越的产品质量、广泛的销售渠道和先进的营销策略。

这些因素使得海尔能够在全球市场上取得成功,并持续增加其市场份额。

通过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性能,建立多元化的销售渠道,并采用创新的营销策略,海尔不断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提高市场竞争力,保持了持续的增长和发展。

海尔的营销网络案例分析和讲解:海尔是一家总部位于中国的跨国家电器制造公司,致力于提供高品质、创新、功能强大的家电产品。

海尔的成功主要归功于其卓越的产品质量、广泛的销售渠道和先进的营销策略。

在这段文本中,将继续讨论海尔的营销网络,并分析该网络在提升品牌知名度、市场份额和销售额方面的成就。

管理学经典案例分析

管理学经典案例分析
但是,一种优秀的产品,仅仅占领国内市场还不够,
海尔把企业现代化、经营规模化、市场全球化作
国际化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海尔人以昂
1/3”战略,即国内生产国内销售1/3,
1/3,国外生产国外销售1/3。这种战略的提出,
制度创新;坚持创造
给每个人提供充分实现自我价值的发展空

“人人是人才,赛马不相马”——开展公平、公正、公开
1 前进中的海尔
年,人们知道青岛电冰箱总厂引进了德国利勃海尔电冰箱
事件,海尔人
Haier,产品已出口到世界160多个
20年的发展之路可以浓缩在下面这组数字中。营业额:2000
406亿元,2002年实现全球营业额710亿元,2003
802亿元,而1984年只有348万元,2000年是1984
(二)先难后易:先攻占制高点再及其它。
在作为被攻占的客户、客户群市场选择上,海尔同样实施“先
,待“最难客户群”攻打下来之后,再
在全国范围内先攻打上海、北京、广州市场,
(三)先难后易:先把握战略枢纽再及其它。
毛泽东在总结胜利经验时指出:要打胜仗,应当从战略枢纽
大系统,然后再攻具体细节、子系统的。
69大门类10800多个规格品种的产品群;出口创汇:
38000多个营销网点,产品已销往世界上160多个国
2000年实现出口创汇2.8亿美元,自1998年以来,出口
20年的创业之路浓缩了一个世界名牌的发展历史:
1984年至今的20年间,家电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而海尔却始
;在海尔,
:企业如同爬坡的一个球,受到来自市
“先难后易”作为海尔的卓
始终坚持先抓人
企业能力,尤其是核心能力的升级换代;后抓企业发展规模,

海尔案例分析0

海尔案例分析0

海尔催醒"休克鱼"案例分析一海尔背景分析(1.)海尔洗衣机的发展概况。

与Merloni公司合资生产滚筒洗衣机为契机,开始进入洗衣机生产领域.兼并红星电器后在中国全自动波轮式洗衣机市场取得最高份额.(2.)海尔洗衣机在稳定发展战略和发展战略中选择了发展战略。

(3.)战略实施方式三种,海尔在早期的发展中选择的是购并,兼并了爱德洗衣机厂。

本案例中,海尔兼并爱德成功的原因,以及海尔作为兼并方,到底具有哪些优势?问题3.选择被兼并时,对兼并方应着重考虑哪些方面,为什么?①兼并方是否有现实的偿债能力。

这是一个最现实的问题。

只有具有这个能力,才能再去谈企业的更进一步的发展。

②兼并能否帮助企业尽快地走出困境,实现短期的收益。

只有使被兼并企业在短期内走出困境,实现效益,才能使被兼并企业重整旗鼓,才能让企业的员工看到希望,实现激励。

③兼并方企业是否具有产品的竞争力,市场的占有率,广阔的销售渠道。

因为这关系到企业被兼并后能否具有良好的分销市场,得到市场的认可,得到社会的接受。

④兼并方企业是否具有先进的管理制度,资金,技术等条件。

这决定了被兼并企业今后能否良好地发展,产品能否很快的被消费者接受,实现其经济价值,为企业带来利润。

⑤兼并方是否有优秀的管理团队。

利用这支管理队伍通过提高整体效率水平而获利。

在本案例中,海尔集团拥有优秀的领导团队,而爱德集团正是由于缺乏优秀的管理人才而导致企业效率低下。

⑥兼并方的企业文化以及两企业的文化是否有兼容性。

企业文化对企业经营的成败关系极大,优秀的企业之所以优秀,是因为它们具有独特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的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而对于兼并双方来说,他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两个企业之间的文化整合,只有文化整合成功,才能促进企业长久发展。

二.爱德背景分析(1.)爱德洗衣厂的概况。

(2.)爱德陷入困境的原因问题1.爱德洗衣机厂经营不善的原因①使用不合格的零部件。

可以说,这个原因是爱德恶性循环的的开始点。

海尔集团案例分析

海尔集团案例分析

海尔集团案例分析海尔集团是中国青岛的一家大型的家电制造企业,在世界同行业中处于技术领先水平,海尔品牌是中国最具价值的品牌,海尔集团是中国最具世界竞争力的家电集团,连续多年列中国企业500强前30位。

海尔集团在首席执行官张瑞明确立的名牌战略指导下,先后实施名牌战略、多元化战略和国际化战略,现在海尔在欧美、中东、日本等国家和地区都有子公司或销售网点,已进入全球化品牌阶段。

第一部分:背景介绍一、海尔集团简介:海尔集团的前身是濒临倒闭的青岛电冰箱总厂,1984年引进德国利渤海尔电冰箱生产线后,改组成立海尔集团公司。

在不到16年的时间里创造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国内到海外的卓著的业绩。

在中国,海尔每年有1000万台各种家用电器进入人们的家庭;在海外,海尔产品已出口到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销售了400多万台海尔家电。

海尔16年的发展之路可以浓缩在下面这组数字中:----营业额:2000年实现全球营业额406亿元,而1984年只有348万元,2000年是1984年的11600多倍;----利税:1984年资不抵债,2000年实现利税30亿元,自1995年以来,累计为国家上缴税收52亿元;----职工人数:2000年职工人数达到3万人,而1984年只有800人,2000年是1984年的37.5倍;----品牌价值:2000年海尔品牌价值达到300亿元,是1995年第一次评估时的7.8倍,是中国家电行业第一名牌;----产品门类:1984年只有一个型号的冰箱产品,目前已拥有包括白色家电、黑色家电、米色家电在内的69大门类10800多个规格品种的产品群;----出口创汇:已在海外建立了38000多个营销网点,产品已销往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0年实现出口创汇2.8亿美元,自1998年以来,出口创汇每年以翻一番的速度增长,是中国家电业出口创汇最多的企业。

在山东省,海尔超过专业外贸公司成为进出口额第一的企业。

4P营销理论案例分析--海尔

4P营销理论案例分析--海尔
海尔产品定价的目的是树立和维护海尔的品牌和 品质形象。具体的定价策略如下:
(1)撇脂定价。即将价格定得相对于产品对大多数潜 在顾客的经济价值来讲比较高,以便从分额虽小但价 格敏感性较低的消费者细分中获得利润。采用这种定 价策略的前提是公司必须有一些手段阻止低价竞争者 的进攻,如专利或版权、名牌的声誉、稀缺资源的使 用权、最佳分销渠道的优先权等。
2021/6/20
24
(2)海尔产品定价的原则:
1)产品价格即消费者认可的产品价值; 2)消费者关注产品价值比关注产品价格多得多; 3)真正的问题所在是价值,而不是价格。
2021/6/20
25
海尔的价格策略从来都不是单纯的卖产品策略,而是 依附于企业品牌形象和尽善尽美的服务之上的价格策 略。这种价格策略赢得了消费者的心,也赢得了同行 的尊重与敬佩,更赢得了市场。
2021/6/20
18
2)海尔还在其单一品牌战略中采用了企业/品牌同名战略。
实施企业/品牌同名战略有利于减少传播费用,在 宣传企业的同时宣传了品牌,在宣传品牌的同时又宣传 了企业,消费者会将每一次的品牌行为都归结为是企业 的行为,也会将每一次的企业行为都积累到品牌的身上, 这种互动的形式对品牌资产的积累将更加快速有效。
4P营销理论简介
4Ps营销理论(The Marketing Theory of 4Ps)产生于20世纪 60年代的美国,是随着营销组合理论的提出而出现的。1953年, 尼尔•博登(Neil Borden)在美国市场营销学会的就职演说中 创造了“市场营销组合”(Marketing mix)这一术语,其意是 指市场需求或多或少的在某种程度上受到所谓“营销变量”或 “营销要素”的影响。为了寻求一定的市场反应,企业要对这 些要素进行有效的组合,从而满足市场需求,获得最大利润。 营销组合实际上有几十个要素(博登提出的市场营销组合原本 包括12个要素),杰罗姆•麦卡锡(McCarthy)于1960年在其 《基础营销》(Basic Marketing)一书中将这些要素一般地概 括为4类: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 促销(Promotion),即著名的4P。1967年,菲利普•科特勒在 其畅销书《营销管理:分析、规划与控制》第一版进一步确认 了以4Ps为核心的营销组合方法。即:

海尔集团案例分析1.doc

海尔集团案例分析1.doc

海尔集团案例分析1海尔集团案例分析海尔集团是中国青岛的一家大型的家电制造企业,在世界同行业中处于技术领先水平,海尔品牌是中国最具价值的品牌,海尔集团是中国最具世界竞争力的家电集团,连续多年列中国企业500强前30位。

海尔集团在首席执行官张瑞明确立的名牌战略指导下,先后实施名牌战略、多元化战略和国际化战略,现在海尔在欧美、中东、日本等国家和地区都有子公司或销售网点,已进入全球化品牌阶段。

第一部分:背景介绍一、海尔集团简介:海尔集团的前身是濒临倒闭的青岛电冰箱总厂,1984年引进德国利渤海尔电冰箱生产线后,改组成立海尔集团公司。

在不到16年的时间里创造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国内到海外的卓著的业绩。

在中国,海尔每年有1000万台各种家用电器进入人们的家庭;在海外,海尔产品已出口到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销售了400多万台海尔家电。

海尔16年的发展之路可以浓缩在下面这组数字中:----营业额:2000年实现全球营业额406亿元,而1984年只有348万元,2000年是1984年的11600多倍;----利税:1984年资不抵债,2000年实现利税30亿元,自1995年以来,累计为国家上缴税收52亿元;----职工人数:2000年职工人数达到3万人,而1984年只有800人,2000年是1984年的37.5倍;----品牌价值:2000年海尔品牌价值达到300亿元,是1995年第一次评估时的7.8倍,是中国家电行业第一名牌;----产品门类:1984年只有一个型号的冰箱产品,目前已拥有包括白色家电、黑色家电、米色家电在内的69大门类10800多个规格品种的产品群;----出口创汇:已在海外建立了38000多个营销网点,产品已销往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0年实现出口创汇2.8亿美元,自1998年以来,出口创汇每年以翻一番的速度增长,是中国家电业出口创汇最多的企业。

在山东省,海尔超过专业外贸公司成为进出口额第一的企业。

案例分析:《海尔文化激活休克鱼》

案例分析:《海尔文化激活休克鱼》

案例分析:《海尔文化激活休克鱼》案例分析:《海尔文化激活休克鱼》1.你如何评价企业文化在海尔集团发展中的作用?2.你认为海尔文化的长处是什么,短处是什么?3.海尔文化激活"休克鱼",关键靠什么?迄今登上哈佛讲台的中国人就是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

1998年3月25日,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应邀到美国哈佛商学院参与MBA的教学活动,并当场回答学生的提问。

海尔成为哈佛商学院写入哈佛案例的第一个中国企业,哈佛商学院的佩恩教授高兴地说,张先生是我们邀请的第一位来自中国企业的客人,以前我们讲过日本、拉美国家有关企业文化运作成功的案例,但从来没有中国的,第一次引起我对中国兴趣的是海尔,海尔不仅学习借鉴外国好的经验,而且结合中国国情、创造适合中国的一套管理办法,海尔简直是奇迹,我感到十分钦佩!"海尔文化激活休克鱼"的案例正式写进了哈佛大学教材,标志着海尔真正走向了世界。

同时,海尔作为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写入哈佛教材案例的第一家中国企业,开创了我国企业管理科学案例走向世界的先河。

海尔成功兼并原青岛红星电器厂的故事已被写进哈佛案例。

案例中最让人惊异的是,兼并生效之后,海尔派去的第一批人不是出自财务部,而是出自企业文化中心。

他们首先宣讲的是企业文化、管理模式,而不是投资额度、赢利指针。

账面上一时的得失不在他们的视野之内,企业长远的价值才是他们的立足点。

为什么要这样做?张瑞敏的理论是:"企业兼并的目的是以少量资金投入,迅速扩大企业规模。

兼并之后,企业扭亏为盈不是靠大量的资金注入,否则不如建立一家新的企业;主要还是利用自己的无形资产,即所谓品牌运营,并注入文化和管理。

我们的做法是,在被兼并企业里将海尔的模式进行复制,可以形象地总结为吃"休克鱼"的方法。

"什么叫吃"休克鱼"呢?张瑞敏说,从国际上看兼并分成三个阶段:当企业资本存量占主导地位、技术含量并不占先的时候,是大鱼吃小鱼,大企业兼并小企业;当技术含量的地位已经超过资本的作用时,是快鱼吃慢鱼,象微软起家并不早,但他始终保持技术领先,所以能很快地超过一些老牌计算机公司;到20世纪90年代则是一种强强联合,所以鲨鱼吃鲨鱼,美国波音兼并麦道就是这种情况。

第六组海尔案例分析ppt课件

第六组海尔案例分析ppt课件

三、“一流三网〞
实施和完善后的海尔物流管理系统,可以 用“一流三网〞来概括。这充分表达了现 代物流的特征:“一流〞是指以订单信息 流为中心,“三网〞分别是全球供应链资 源网络、全球用户资源网络和计算机信息 网络。围绕定单信息流这一中心,海尔将 遍及全球的分支机构整合之后的物流平台 使得供应商和客户、企业内部信息网络这 “三网〞同时开场执行,同步运输,为定 单信息流的增值提供支持。
在外向物流方面,海尔制造基地周边并没
有废品仓库,废品下线后,立刻直接发送。 除了直发到客户,海尔还在全国设立了42 个配送中心进展直发中转。经过尽量减少 任何一次多余的搬运、装卸与存储,海尔 的供应链速度获得了进一步的提升。
海尔还对直发过程实行全过程条码扫描, 废品下线后扫描一次,装车之前扫描一次, 产品到达配送中心卸货时,再扫描一次, 这样一方面可以断定整个运输过程能否处 于受控范围之内,另一方面也可以实时掌 握一切产品的库龄〔每台产品在配送中心 停留的时间〕,并对库龄过长的产品及时 采取有效措施。
3、实现三个JIT。即JIT采购、JIT配送、JIT 分拨物流的同步流程。
4、计算机网络衔接新经济速度。在企业外部 海尔CRM和BBP电子商务平台的运用起了 与全球用户资源网、全球供应链资源网沟 通的桥梁,实现了与用户的零间隔。
四、存在的缺陷与缺乏
1、程度冲突:是渠道内或渠道间同一层次成 员之间的冲突,好像一级别供应商之间的 冲突,表现方式为跨区域销售,压价销售, 不按规定提供效力等。
2、垂直冲突:是指赞同渠道或者不同渠道中 不同层次之间的冲突,如供应商和经销商, 供应商与零售商之间的冲突等。
如今海尔在选集团范围内曾经实施CIMS〔计算机
集成制造系统〕,消费线可以实现不同型号产品 的混流消费。 如海尔电脑建成国内首条FIMS柔

管理学案例分析——海尔

管理学案例分析——海尔

海尔管理案例分析海尔集团15年来,以平均每年82.8%的速度高速稳定增长,从一个濒临倒闭集体小厂发展成为中国家电第一名牌,在国际市场上享有较高声誉,其经验被美国哈佛大学列为成功管理范例。

张瑞敏介绍:在海尔创业初期采取的是直线职能式管理,它是根据企业当时的情况确定的。

当时工厂有600名员工,由于企业连年效益很差,所以工厂情况十分混乱,采取直线职能式管理,易于控制强化管理和解决混乱局面;在海尔进入多元化的发展阶段,采取的是矩阵结构管理,以项目组为主。

使职能与项目有机地结合,促进企业发展;在新经济时代,海尔采取了“市场链”。

一边整合企业外部资源,一边满足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每个部门、每个员工都面对市场,变职能为流程,变企业利润的最大化为顾客满意度最大化。

新的业务流程从市场获得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信息,然后把这个信息转化为订单:物流根据订单采购;制造系统按订单生产;商流把产品送到用户手中。

由于消费者的需求永远是动态的,因此企业永远保持着非平衡的有序的动态发展状态。

我们来看看海尔几种成功的管理模式——一、OEC管理法。

“OEC”管理法,即英文“Overall、Every、Control and Clear”的缩写。

其内容:O—Overall(全方位)、E—Everyone(每人)、Everything(每件事)、Everyday(每天)、C—Control(控制)、Clear(清理)。

“OEC”管理法也可表示为:“日事日毕、日清日高”即:每天的工作每天完成,每天工作要清理并要每天有所提高。

“OEC”管理法由三个体系构成:目标体系→日清体系→激励机制。

首先确立目标;日清是完成目标的基础工作;日清的结果必须与正负激励挂钩才有效。

这个管理法的执行过程是非常枯燥的。

它的实施需借助于一个叫做3E卡的记录卡,要求每个工人每天都要填写一张3E卡,3E卡将每个员工每天工作的七个要素(产量、质量、物耗、工艺操作、安全、文明生产、劳动纪律)量化为价值,每天由员工自我清理计算日薪(员工收入就跟这张卡片直接挂钩)并填写记账、检查确认后给班长,不管多晚班长都要把签完字的卡拿回来,再签完字交给上面的车间主任,车间主任审核完后再返回来,就这样单调的工作天天填月月填,不管几点钟下班都得完成。

案例分析海尔文化

案例分析海尔文化

海尔文化一、背景海尔集团是在1984年引进德国利勃海尔电冰箱生产技术成立的青岛电冰箱总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集科研、生产、贸易及金融各领域于一体的综合性国家特大型企业。

在公司总裁张瑞敏提出的“名牌战略”思想指导下,通过技术开发、精细化管理、资本运营、兼并控股及国际化等手段,使一个亏空147万元的企业迅速成长为中国家电第一名牌,成为中国家电集团中产品品种最多、规格最全、技术最高、出口量最大的企业。

1997年8月,海尔被国家经贸委确定为中国6家首批技术创新试点企业之一,重点扶持冲击世界的500强之一。

目前集团产品有电冰箱、冷柜、空调器、洗衣机、彩电、计算机、微波炉等42个门类、86oo 多个规格品种,批量出口到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

1998年集团出口创汇达7665万美元,集团内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就有11个。

1999年1—5月份,集团销售收入82.3亿元,利税总额实现5亿元,创汇5510万美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29%、43%、127%。

海尔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84—1991年,即以质量为根本,通过技术开发、精细化管理创名牌阶段;第二阶段为1991年12月一1998年12月,即实施资本营销,通过低成本进行兼并扩张战略阶段。

海尔先后兼并了原青岛空调器厂、冰柜厂、武汉希岛、红星电器公司等18家大中型企业,盘活存量资产达15.2亿元之多、集团资产已从10年前的几千万元发展至66.6亿元,成为中国家电第一特大型企业。

1997年,海尔在低成本扩张方面有较大的行动:3月,海尔集团以控股投资的方式、与广东爱德集团公司合资建起顺德海尔电器有限公司。

4月,控股青岛市第三制药厂。

8月控股山东莱阳家电总厂。

9月,海尔与西湖电子共同出资,在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组建杭海尔电器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生产大屏幕数字电视。

年底,海尔又相继兼并了安徽黄山电子294企业文化有限公司控股贵州风华电冰箱厂。

至此,海尔13年来兼并国内企业18家,是行业规模最大的一支“联合舰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瑞敏简介
张瑞敏,山东莱州人,全球著名企
业家,创建了全球白电第一品牌海尔,现
任海尔集团董Βιβλιοθήκη 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因其对管理模式的不断创新而受到国内外管
理界的关注和赞誉。世界一流战略大师加
里·哈默评价张瑞敏为互联网时代CEO的
代表。张瑞敏连续当选第十六届、十七届、
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
张瑞敏创业史
质量观念、市场观念的创新追求,直接催生了“名牌战略”的实 施
海尔的崛起堪称一个“神话”。 从1984年底到2000年,海尔创下了营业额年均增长80%的神 奇速度,1995年以来累计上缴税收52亿元,企业品牌价值达到330 亿元,在2000年又创下了全球营业额406亿元、出口创汇2.8亿美元、 利税30亿元这一令人惊叹的数字。而这个“神话”是以张瑞敏为首的 创业者们以百折不挠、争先恐后的共产党人精神、民族企业家精神所 创造的。 1984年,海尔前身——青岛电冰箱总厂还仅是一个集体小厂, 亏空达147万元、年销售收入仅348万元。守着一个烂摊子的600名 职工,已是人心涣散。在连换三任厂长仍然“病入膏肓”的困境之下, 1984年12月26日,35岁的张瑞敏从青岛市家电工业总公司副经理 的位置上,正式走马上任,担任这个小厂的厂长。对那时的张瑞敏来 说,这绝对是一种“临危受命”。 张瑞敏一上任就提出:“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在这样的思 想指导下,1985年,张瑞敏带头把76台有质量缺陷的冰箱全部砸烂。 如今,在海尔科技馆里的那把“闻名遐迩”的大铁锤,向人们诉说着 质量与品牌的故事。这一锤所砸出的不仅是质量意识,砸出的还是一 种崭新的观念,从此,质量意识结结实实地印在海尔人的心中。
迎接挑战,创世界名牌。
• 威胁:

海尔.美的.格力家电品牌三雄争霸。伴随着家电企业的不断兴起,技
术的不断完善,海尔必须不断的提高科学技术创新水平,进而提高自己的优
势。
谢谢观赏
结束中… …
张瑞敏,海尔集团党委书记、董事局主席、首席
执行官。1949年1月生于青岛。“文革”中属“老三
届”,接父亲班当了工人。历任班组长、车间主任、
厂长、家电公司副经理。1984年受命,接手青岛电冰
箱厂,在琴岛利勃海尔、琴岛海尔,至今海尔共17年,
与员工共同缔造了今日海尔集团。每天在公司工作12
小时以上,无节假日。出差常选在周四,充分利用双

3.服务优势。1996年6月,海尔集团荣获美国优质服务科学学会颁发的
“五星钻石奖”,这是亚洲家电行业第一家荣获此殊荣的企业。其核心内容
是从产品的设计、制造到购买,以上门设计服务到上门安装,从产品使用到
回访服务,不断满足用户新的要求,并通过具体措施使开发、制造、售前、
售中、售后、回访个环节的服务制度化、规范化。
“先难后易”创新思路的实施,直接成为实施国际化战略的先导 海尔要走出国门,如何走出去?张瑞敏提出“先难后易”的思路,敢于 先到要求最严格的国家去销售,去生产,后到发展中国家去。 90年代,海尔为了进入德国市场,认证工作做了一年半,通过认证之后, 将冰箱运到德国。海尔冰箱出口德国市场后,正好碰上德国的检测机构对德 国市场上的全部冰箱进行质量检测,检测结果显示,海尔第一位。他们一共 检测5个项目,每个项目最多就是两个加号,海尔得了八个,第二名得了七个。 在这个阶段,海尔不是靠低价格打进国际市场,而是靠当地的消费者认同海 尔品牌。海尔人就是这样逐渐打进德国市场和美国市场,开始了国际化战略。 在200升以下的海尔冰箱已占到美国市场份额的25%时,张瑞敏又大胆决定, 要在美国当地生产当地销售。如今,设在美国南卡州的海尔工厂,是中国在 美国投资最大、占地面积最大的一家企业。同时海尔在洛杉矶设立了设计中 心,按照美国本土化的要求进行设计。
海尔做了7年的冰箱,从冰箱扩展到其它的家电产品,当时国内 争论很多,很多人都认为,按现在企业的实力,再做其它产品不一定 能做得好,但张瑞敏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东方亮了再亮西方”。把 冰箱做好了,再做第二个、第三个产品,逐渐扩大规模。
为了做好每一个产品,张瑞敏要求员工“每天比昨天做得更好”。 他打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把一块钱存到银行里,如果它的利率是 1%,按复利计算,到70天的时候,连本带利就变成两块钱。如果每 天工作都能比昨天高1%,70天以后工作效率就会提高一倍。因此, 每一位海尔员工每天把每一件事都要做到位。
后谋利——海尔的战企业如同斜坡上的球市场无处不在,人人都有市 品牌是
帆,用户为师——海尔的品牌营销企业生存的土壤是用户——海尔的服务走
出去、走进去、走上去——国际化的海尔管理的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
“行”——海尔的管理之。海尔在未来的时间里要想取得长足的发展,
必须继续以海尔的企业文化为基准。同时要注重科技创新实现企业信息化。
企业扩大了,张瑞敏又酝酿出“斜坡球体论”,即一个企业在越做越大 的情况下,必须依靠两个力,一个是止动力,不能让球从坡上滑下来,要不 断提升基础管理。另一个是上升力,即创新,继续让球往上滚动。也正是依 靠这种“上升力”。1992年后,海尔大胆决策,筹建了当时国内规模最大的 家电工业园,1995年,张瑞敏率领5000名员工将海尔总部东迁至青岛高新 区,实现了海尔第二次创业的重大战略转移。也正是依靠这种“上升力”, 海尔先后兼并了18个企业,共盘活了包括5亿亏损在内的18亿资产,企业全 部扭亏为盈。红星电器厂原是生产洗衣机的工厂,被海尔兼并时净资产只有 一个亿,但亏损为2.5亿,兼并后海尔只派了三个人去,员工还是原来的员工, 设备还是原来的设备,兼并当月亏损700万,第二个月减亏,到第五个月即盈 利100余万。后来,这个案例便成了哈佛大学教授研究的对象,即“海尔文化 激活休克鱼”案例。
“东方亮了再亮西方”、“斜坡球体论”理念的提出,直接诞生 了“多元化战略”
企业扩大了,张瑞敏又酝酿出“斜坡球体论”,即一个企业在越 做越大的情况下,必须依靠两个力,一个是止动力,不能让球从坡上 滑下来,要不断提升基础管理。另一个是上升力,即创新,继续让球 往上滚动。也正是依靠这种“上升力”。1992年后,海尔大胆决策, 筹建了当时国内规模最大的家电工业园,1995年,张瑞敏率领5000 名员工将海尔总部东迁至青岛高新区,实现了海尔第二次创业的重大 战略转移。也正是依靠这种“上升力”,海尔先后兼并了18个企业, 共盘活了包括5亿亏损在内的18亿资产,企业全部扭亏为盈。红星电 器厂原是生产洗衣机的工厂,被海尔兼并时净资产只有一个亿,但亏 损为2.5亿,兼并后海尔只派了三个人去,员工还是原来的员工,设 备还是原来的设备,兼并当月亏损700万,第二个月减亏,到第五个 月即盈利100余万。后来,这个案例便成了哈佛大学教授研究的对象, 即“海尔文化激活休克鱼”案例。
经典案例分析
市场营销1301 师毛毛
例经案典——海尔
海尔创始人——张瑞敏
目录
• 海尔集团简介 • 张瑞敏简介(海尔集团创始人) • 张瑞敏创业史 • 海尔为什么会成功? • 我认为海尔成功的原因 • 用SWOT分析法分析(优势.劣势.机会.威胁)
海尔集团简介
海尔是全球大型家电第一品牌,1984年创立于青 岛,现任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是海尔 的主要创始人。目前,海尔在全球建立了21个工 业园,5大研发中心,19个海外贸易公司,全球 员工超过7万人。2011年,海尔集团全球营业额 实现1509亿元,品牌价值962.8亿元,连续11 年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榜首。海尔集团援建了 164所希望小学和1所希望中学,制作212集科教 动画片《海尔兄弟》,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全球 唯一白电赞助商。
同时伴随着国际化的趋势越来越强,海尔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海尔的发展机会在于要把握住时代脉搏,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海尔未来的
发展方向主要依靠三个转移。一是内部组织结构的转移;二是国内市场转向
国际市场,不是指产品出口,而是说要海外建厂、办公司;三是要从制造业
转向服务业,做到前端设计,后端服务。在这种情况下,还而应抓住机会,
SWOT分析
优势.劣势.机会.威胁
• 劣势:
• 海尔在传播和公关技巧方面十分欠缺,这将使中国未 来的收购企业十分困难。海尔公关方面欠缺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
海尔在聘任机制上存在一定的问题,只注重对技术,知识的考察忽略 了对个人能力的考察。海尔这些年发展得实在是太快了,以至于我们 毫不怀疑它的国际化。信息化进行得如火如荼,内部的信息化还好说, 外部的信息化,尤其是与国内供应商、分销商的电子数据交换,却一 直处于两难境地,采购和分销成本的降低仍然难以彻底实现。海尔的 愿望是好的,它希望它的供应商和分销商的信息化水平都能够跟上它 自己,但实际情况与预计却是大相径庭,没有人能跟得上海尔的步伐, 海尔最终是孤掌难鸣。试问有哪些家能够真正与海尔实现网上订单? 个别用户的点菜式订货究竟是不是新闻噱头?国情所限,方法必须变 通,结果仍然是回到原来的电话、传真订货流程去,“信息化”徒劳 无功。外部环境的不配套、不同步,是导致海尔外部信息化不成功的 重要原因,这也许是海尔始料未及的,但也可能就算是知道这个结果, 也要硬着头皮上,谁让它是海尔呢!海尔就是要处处争第一!

4.渠道优势。在新经济时代,由于电子商务的发展,靠打价格战发展的
经销商生存空间将越来越小,传统的搬箱子型经销商将会逐渐被淘汰出市场,
为了实现海尔与渠道的双赢,海尔实行个性化营销,根据不同渠道的特点,
进行专业化的分工 。
• 机会:

海尔之所以能取得很大的成就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海尔的企业文化,有
生于无——海尔的文化观 人人是人才,赛马不相马——海尔的人才观先谋势,
休日办事,周一准时回公司上班 。
海尔集团是在1984年引进德国利勃海尔电冰箱生 产技术成立的,成立前的名字叫青岛电冰箱总厂,已 亏损147万元。
15年后,海尔成为一个拥有产品包括42大门类 8600多个品种,企业销售收入以平均每年82.8%的速 度增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