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与黄河流域的自然人文情况对比研究
中国的黄河与长江文明的较量
中国的黄河与长江文明的较量黄河和长江是中国两大重要河流,背负着千百年来的文化积淀和历史记忆。
它们之间的较量不仅仅是地理上的对比,更是文明间的碰撞与交流,展现了中国独特的文化多样性。
一、源头之争:黄河的傲慢与长江的智慧黄河自青藏高原发源,奔流而下,带来了丰沛的水资源,也因此形成了辽阔的黄土高原。
然而,黄河的水质泥沙混浊,十分凶猛,常常引发洪灾,给周边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灾害。
黄河文明以其奔腾澎湃的气势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也留下了“黄河父子”的悲壮。
相比之下,长江的源头来自青海的冰川,水质清澈,流淌悠远。
长江流经的地区气候温和,土地肥沃,孕育了繁荣的江南文明。
长江文明以其灵巧聪明的特点,表现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二、古代文化比拼:黄河的创造力与长江的积淀古代的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孕育了良渚、龙山、夏商周等众多古代文化。
黄河文明注重农业和工业的发展,培育了丰富的农耕文化和铁器文化。
黄河流域的古代国家逐渐形成,争霸中原,催生了著名的帝王文化和兵器文化。
长江流域则是古代中国南方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和文物。
长江文明注重航海贸易,孕育了丝绸之路的繁荣。
长江流域的文化多元性和开放性,为中国带来了丰富的文化资源。
三、现代文明展现:黄河的挑战与长江的活力在现代,黄河流域面临着水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挑战,黄土高原的生态恢复也成为重要议程。
然而,黄河的傲慢与顽强的精神使得人们对黄河充满敬意,也促使着人们不断努力保护这片土地。
黄河文明通过对苦难的抗争,彰显了中国人民的不屈精神。
长江流域在经济、科技和文化等方面展现出了巨大的活力。
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达,创新力量不断涌现。
上海作为长江流域的代表城市,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崛起和现代化进程。
长江文明的活力和开放性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和谐发展的对策:黄河与长江的合作与交流黄河与长江的文明较量并非对立,而是和谐发展的关系。
两条重要的河流在发展过程中可以相互借鉴,共同推动中国的进步。
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发展比较
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发展比较中国古代是一个主要以农耕文明为基础的社会,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两个重要的农耕文明发源地。
本文将对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发展进行比较,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农业生产、社会组织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地理环境比较黄河流域位于中国北方,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河流域之一,地势平坦,河水泥沙较多,土壤肥沃。
而长江流域则位于中国中南部,地势复杂,河流起伏较大,河水慢流,土壤肥沃程度略低。
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两个流域在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具有一定差异。
二、气候条件比较黄河流域位于中国的北方,气候寒冷干燥,冬季漫长且寒冷,夏季短暂而炎热。
而长江流域则位于中国的中南部,气候湿润,四季分明,温度适宜。
由于气候条件的差异,两个流域在农业生产的种植作物、农牧业结构以及农业生产方式上均存在一定差异。
三、农业生产比较在农业生产方面,黄河流域主要以小麦、大豆、棉花等粮食和经济作物为主要种植对象,同时也兼有一定的农牧业结合的特征。
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主要依靠灌溉和河川的水资源,通过引黄灌区的水利工程,实现了农业生产的比较稳定与高产。
而长江流域则主要以水稻种植为主,同时也兼有一定的经济作物产量。
长江流域地势复杂,多河流交汇,水资源丰富有利于种植水稻。
因此,两个流域在农业的作物种类、农产品产量上存在一定差异。
四、社会组织比较黄河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相对较早形成了贵族统治的奴隶社会制度。
社会组织以王权为核心,奴隶主掌握着土地资源和生产资料,农民处于被剥削的地位。
而长江流域则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中心之一,相对较晚形成了封建社会制度。
封建社会中,土地集中在封建地主手中,农民以租佃关系依附于地主。
两个流域的社会制度在农业生产、土地使用和社会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发展在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农业生产和社会组织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黄河流域以冬小麦、大豆、棉花为主要农作物,依靠灌溉工程实现农业生产的稳定与高产;而长江流域则主要以水稻种植为主,水资源丰富有利于种植水稻。
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历史和文化
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历史和文化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中国两大重要的流域,其历史和文化底蕴深厚,经过沧桑岁月的洗礼,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本文将深入探究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历史和文化特点,带大家回溯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
黄河流域黄河流域地处中国的北部,是中国重要的流域之一。
黄河被誉为“中国母亲河”,孕育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和民众的生命。
黄河流域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早在中国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就在这里生存或作为过境之地。
黄河流域的历史因源远流长而复杂。
在黄河流域,早期的文明就出现了,其特色就是饮食、服饰、住房、武器等方面较为落后,但在水利方面有很高的智慧,比如灌溉农田的相互调节、运河的开凿等等。
与此同时,黄土高原的风化作用也让黄河的水变得浑浊不堪,黄河及其支流因此形成了独特的自然风景。
黄河流域历史上的文化遗产也是非常丰富的。
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有许多文化遗址,如永乐宫遗址、壶口遗址、二里头文化遗址等等。
这些遗址见证了早期文化的发展和演变。
其中,二里头文化遗址是黄河流域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文明之一,它典型地反映出了早期华夏民族发展演变的历史图景,被认为是文明史上的里程碑。
长江流域长江流域位于中国的南部,是中国第一大河流。
它是中国的重要水源地,流经中国南方地区,周围环境鲜美,风景优美。
在这里,大量的人类历史和文化都从这里起航。
长江流域是华夏民族的发源地之一,同时也是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之一。
长江流域的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文明的重要发源地。
长江上游地区是中华文明发源地之一,到了商、周时期,长江下游地区就正式进入了奴隶社会。
汉朝时期,长江流域首都南京就是当时的文化中心,周边地区也发生了许多重要文明事件,如文艺复兴和科学文化的高峰。
长江流域的文化遗产也是非常丰富的,如三国文化、楚文化、吴文化、湘文化等等。
其中,三国文化是长江流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了三国时期的历史,留存了大量的文化遗产。
比如,三国时期著名的蜀汉文化就在江南地区得以发扬,成为了华夏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对比长江与黄河在治理与开发方面的异同点
对比长江与黄河在治理与开发方面的异同点长江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们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长江与黄河都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需要进行治理与开发。
本文将对比长江与黄河在治理与开发方面的异同点。
一、长江与黄河的自然特点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全长约 6300 千米,流域面积约 180 万平方千米。
其水量丰富,年径流量约 9600 亿立方米,流经我国地势的三级阶梯,水能资源极为丰富。
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全长约 5464 千米,流域面积约 75 万平方千米。
黄河的水量相对较少,年径流量约 580 亿立方米。
其流经黄土高原,含沙量大,下游形成了举世闻名的“地上河”。
二、治理方面的异同1、防洪治理长江的防洪治理重点在于中下游地区。
由于中下游地势平坦,河道弯曲,水流不畅,容易发生洪涝灾害。
治理措施包括加固堤防、整治河道、修建分蓄洪区等。
同时,加强气象监测和洪水预报,提高防洪的科学性和预见性。
黄河的防洪重点在下游。
由于“地上河”的存在,一旦决堤,后果不堪设想。
治理措施主要有加固大堤、修建水利枢纽调蓄洪水、进行河道清淤等。
相同点:都注重加固堤防和修建水利枢纽,以提高防洪能力。
不同点:长江侧重于整治河道和分蓄洪区的建设,黄河则更注重解决“地上河”的问题。
2、水土流失治理长江流域的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上游地区,特别是西南山区。
治理措施包括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建设水土保持工程等。
黄河流域的水土流失主要集中在中游的黄土高原地区。
采取的治理措施有小流域综合治理、打坝淤地、修建梯田等。
相同点:都通过植树造林和水土保持工程来减少水土流失。
不同点:治理的重点区域不同,长江在上游,黄河在中游。
3、水资源保护长江水资源丰富,但也面临着水污染和水资源浪费的问题。
治理措施包括加强污水治理、推广节水技术、建立水资源保护制度等。
黄河水资源相对短缺,水资源保护的重点是合理分配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同时加强水污染治理。
比较长江和黄河的概况
比较项目
黄河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长江
发源地
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
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冬雪峰
长度
5400多千米
6300多千米
地位
中国第二长河,黄河中下游地区是世界著名的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是孕育中华民族的摇篮
水量丰富,支流众多,滋润着全国近20%的国土,是中国当之无愧的第一大河,长江流域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作用
黄河流域一般降水不足。农业生产离不开灌溉,早在两千多年前,这里的人民就书写了引黄灌溉的历史。千百年来,黄河水哺育、滋养了两岸亿万儿女。新中国成立后,这里又修建许多水利工程和水电站,加强了对黄河水资源的利用。
长江给予我们航运、发电、灌溉等诸多便利。长江干流江阔水深,终年不冻,宜宾以下可以四季通航。长江水道将长江延岸地带地区与沿海地区连为一体,以它便捷的交通运输条件、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良好的工业基础,吸引着国际资金和技术进入。(黄金水道)
主要问题
水土流失严重,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下游成为“地上河”。
容易造成洪涝灾害。
原因
黄河中游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泥沙入河,泥沙淤积在河底,使下游河床不断抬高,加大了保堤防洪的难度。
长江流域降水丰沛,干流水量大,容易造成洪涝灾害。由于近年来人们不合理地占用河道、围湖造田,使河流、湖泊的行洪能力大大降低,更加大了沿江地带发生严重水灾的可能性。
雅砻江、岷江、嘉陵江、乌江、湘江(洞庭湖)、汉江和赣江(鄱阳湖)
主要景观
黄河第一坝——龙羊峡大坝、开封附近的“悬河”、壶口瀑布、“塞上江南”——宁夏平原、黄河入海口
长江发源地——各拉丹冬雪峰、三峡工程、古代水利工程——都江堰、武汉港、著名峡谷——虎跳峡、长江入海口。
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比较,黄河流域发展整体上落后于长江流域.
详解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发展黄河流域经济相对落后于长江流域,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自唐宋以来,南方经济就全面反超北方,直到当代,长江流域的经济水平依旧远远超过黄河流域。
之所以产生这样的现象,有自然原因,也有社会原因,造成了人口重心的转移,引起了经济重心的转移。
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差异:自然地理环境差异影响区域社会经济发展。
长江流域大部分位于较低纬度地区,大部分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水热条件好地形以低山丘陵和平原为主红壤为主,平原地区水稻土湖泊众多,河网密布矿产资源中有色金属矿资源丰富。
农业生产发达,主要农作物有水稻、油菜等,作物一年两熟到三熟渔业发达轻重工业发达,有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沪宁杭工业基地。
黄河流域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地形以平原为主,黄土地矿产资源丰富,煤炭、石油、铁矿资源、海盐资源丰富。
主要农作物有冬小麦、棉花等,作物一年两熟或者两年三熟轻重工业发达,有我国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京津唐工业基地。
中华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之所以发源于黄河中游,主要是因为远古时代世界气候温暖,整体气温水平明显高于当代。
因为黄河流域在远古时期气温水平相当于现在长江流域的水平,甚至还略有超出。
比如甲骨文中记载,商代国王在都城郊外狩猎,猎杀到象。
显然,这里提到的肯定是野生大象,商代的都城在黄河流域,可想而知,当时的黄河流域气候至少相当于今天的云南南部,而当时的长江流域更是非常湿热的。
黄土高原土壤是风力堆积形成的,土质相对疏松,而南方土质则黏重。
在生产力低下的石器时代,黄土高原也就更适合土地开发与农业生产。
所以中华文明诞生在黄河中游,炎黄部落逐渐击败周边的部落(联盟),成为华夏的主体。
在随后的几千年里,北方经济一直是要好于南方的,从夏商周到秦汉时代,北方,特别是关中地区一直是天下的粮仓,经济的重心。
秦国因关中而国力强盛,横扫六国。
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的异同比较
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的异同比较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而在这悠久的历史长河中,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无疑是两大文明的代表。
两大文明经历了各种风雨,历经沧桑,但却依旧熠熠生辉。
然而,在两大文明中,又存在着哪些异同之处呢?一、地理位置的不同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的地理位置有很大的不同。
黄河文明主要聚集于黄河流域,其中包括河南、陕西、山西、山东、河北等地,也就是我们所称的中原地区。
而长江文明则主要是以长江流域为中心,包括江苏,湖南,安徽,广东,江西等省份,是南方地区的重要文明聚集地。
这样的差异也为两大文明的区域发展带来了不同的历史背景和生态环境,从而在文化发展和经济局面上造就了许多不同的表现形式。
二、水利灌溉技术的差异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在水利灌溉技术上也存在一些差异。
在种植作物方面,黄河文明以大麦,小麦,杂粮为主,而长江文明以水稻为主导。
这些作物性质的不同,以及所在地的气候差异,导致了两大文明在灌溉和水利方面技术的区别。
在黄河文明中,人们用河流中的水开凿了渠道,采用了闸门控制的方法来调节水量。
同时,他们也掌握了利用泥沙淤积的一系列技术,防止河道淤积引起的水患。
而在长江文明中,由于水量更大,人们采用了某些更为创新性的灌溉技术。
例如:堤防围田,隔离水源和农田,避免了洪水过年,同时又通过排水排泄的方法减轻了水土流失的压力。
三、生活方式和文化的差异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在生活方式和文化上也存在较大差异。
黄河文明人的生活比较朴素,主要是耕作和养殖为主,同时崇尚家族、家道和家风,有较为严格的家族谱系和世系。
而长江文明则比较繁荣,文化艺术建筑等领域更为富庶和成熟。
此外,长江文明人民崇尚自由,有自己的思想理论和哲学体系,深刻反映于他们的建筑、家具、服饰等生活的各个方面。
四、政治和历史的差异在政治和历史多个方面,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也存在差异。
黄河文明有个贵族地位,世袭政治制度的政治模式优于长江文明,而长江文明则更倾向于民主和自由观念。
长江黄河_精品文档
长江黄河长江和黄河是中国两大最重要的河流,也是中国文明的两大摇篮。
它们一起构成了中国的自然地理基础,对中国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长江和黄河的地理特点、经济价值、文化传承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长江和黄河的地理特点。
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全长约6397公里,是世界第三长河流。
它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11个省份,最终注入东海。
而黄河则是中国第二长的河流,全长约5464公里,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9个省份,最终注入渤海。
由于两大河流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差异,它们的水质、水量和水流速度都存在一定的区别。
其次,长江和黄河的经济价值是不可忽视的。
长江流域是中国最重要的农业生产区之一,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
长江流域的农业以稻谷、蔬菜、水果和茶叶等为主,为中国的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供给发挥着重要作用。
此外,长江还拥有丰富的水力资源,支撑着中国的发电产业。
黄河流域则是中国的黄金农业区,以小麦、玉米、棉花和油菜籽等作物的种植为主,也是中国重要的农产品供应基地之一。
黄河还是中国的重要水利枢纽,为灌溉、发电和防洪提供了巨大的支撑。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长江和黄河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长江流域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国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自古以来,长江流域就有许多古代文化名城,如三峡、武汉、南京等。
这些城市不仅有着独特的自然风景,还有众多历史遗迹和文化景观,吸引着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
黄河也是中国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黄河流域孕育了中华民族的源远流长的历史。
黄河上游的秦岭、黄土高原等地区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出土了大量历史文物和古代遗址,如兵马俑、司母戊鼎等。
然而,长江和黄河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也不容忽视。
长江的水污染和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凸显,尤其是近年来长江下游地区频发的水污染事件引发了广泛关注。
黄河也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这严重威胁到了河流的生态环境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为了保护长江和黄河的生态环境,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加大了环境保护的力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加强水污染治理、推动节水措施以及推动沿岸开发的可持续发展等。
长江文化与黄河文化之比较
1 9 97
年第
11
期
与 黄河 文 化 之 比 较 长江 文 了 匕
一 一 一 一
`
,一 ,
-
洲一 州
一
川
:
) ;
月扮
一
州 吮 沙
一 一 :
: 沙 侧沙
一
: 卜 川 卜 月:
`
一
洲 一: 扮 巧 卜 峨卜
一汁
,
} 犷
甘
;
只
一
{
洲 纷份 汾 冲
{
:
:
: 沂
斌
汗
勺
汗
,
{ :井
扮扮
从
{挤
“
. , , , 、 , 。
“
“
”
,
因 此 在黄 河 流 域 出现 了一 种 独 特
。
,
,
黄 牛 庙 的 别 称 是 为 纪念 大 禹 治 水 而 修 建 的 与
“ ”
。
”
,
,
的 文 化现 象 即 许 多 地 名 和 文 物 古 迹 都 与 中 华 民 族 古代 传说 中 的先 祖有 关 如 甘 肃 天 水 的 伏羲 庙
,
活 动于 长 江流 域 的 氏 羌 巴 蜀 昊
。
等 族 都 是 中 华先 祖 的 后世 子 孙
: “
,
据《山海 经
, ,
海
二 从 文 化发 展 次序 来看 黄 河 文 化在 先 长 江文 化 在 后
。
,
内经 》 伯 夷 父 生 西 岳 西 岳 生 先 龙 先 龙 是 始 生 氏羌
“ ”
。
伯夷 父 为 黄 帝之 子 这就 是 说 活 动 于 长江
长江文化与黄河文化的异同点与渊源
长江文化与黄河文化的异同点与渊源长江文化与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发展的两大源头,对于中国历史的演化及文化传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以探究长江文化与黄河文化的异同点和渊源为主要线索,对两大文化的历史渊源、基本面貌、文化传承等方面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和阐述。
一、历史渊源长江文化和黄河文化都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大致可以追溯到约8000年前。
其中长江文化起源于四川和江西的几种族群,而黄河文化则起源于黄河流域的母系社会。
随着时代的发展,两大文化都逐渐向周边地区扩散,形成了诸多分支和细胞。
值得注意的是,长江文化和黄河文化在文化传承和武器农具制造上呈现出明显的分化,表现在诸多细节上。
二、基本面貌从文化基本面貌来看,长江文化突出了母系社会、原始农业、通用性宗教、兽面人像等特点。
长江流域地形较为合适,丰富的水源、肥沃的土地为人类生存和繁衍提供了自然优势。
由于环境的影响,长江流域的人们过着以农耕为主、渔猎兼备的生活。
早期的长江文化人们大都信奉祖先的灵魂走向神秘的天国;在艺术方面,典型的长江文化表现方式是兽面人像,这是对兽的崇拜和超自然力量的一种崇敬和表现。
相比之下,黄河文化更强调了父系社会、早期集中形态、城市化、骨刻绘画等特点。
黄河流域地形靠近高原,地形崎岖、气候干旱,相对比较贫瘠。
由此,黄河流域早期社会依靠的是狩猎、采集、渡河捕鱼为主的生产方式。
在建筑方面,黄河文化的代表作品是秦始皇兵马俑,显示出了中华文明千百年来在艺术方面的非凡成就。
三、文化传承长江文化和黄河文化对中华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思维方式、工艺艺术、信仰民俗等多个方面来看,这两个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若没有了长江文化和黄河文化的地道特色和历史积淀,中国文化不可能如此博大精深,也就不可能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长江文化和黄河文化的文化传承各有千秋,从两种文化的各项特色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民族对安居乐业的重视。
长江文化的穿青甲和黄河文化的农耕工具等,便是两种文化对这种希望的表达。
浅谈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
春 秋 战 国 时期 出现 了 城 市 , 时 各 诸 侯 国 的 都 当 城为地区性的城 市 ,史记》 汉 书》 《 和《 中提到 的城 市 有 2个, 3 其中号 称都会 的有 1 个 , 空 间分 布看 , 3 从 黄 河 中下 游 有 9个 , 江 中下 游 有 3 。 由此 可 见 , 长 个 自春 秋 战 国 至秦 汉 , 方 地 区 的 城 市 在 数 量 上 占 有 北 绝对 的优势 , 尤其是都城。 都 城 作 为一 种 特 殊 的城 市 , 往 集 政 治 、 济 、 往 经 文 化 等 功 能 于一 身 。帝 王 择 都往 往 是 在 自然 条 件 优 越 、 济 基 础 雄 厚 、 略 地 位 重 要 之 地 , 城 对 周 边 经 战 都 地 区社 会 经 济 发 展所 起 到 的辐 射 带 动 作用 也 是 不 言
难剖 点析
■ 孙桂 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而喻的。 二 、 方地 区 南 1 气 候 、 通 . 交
北方 地 区 1 自然 环境 ,
、
黄 河 流 域 , 其 是 黄 河 中 下 游 地 区 属 于 典 型 的 尤 温带 季 风 气 候 , 热 同 期 , 宜 农 作 物 生 长和 人 类 的 雨 适 生存。 黄 河 是 塑 造 华 北 平 原地 形 的主 要 外 力 之一 。黄 河 流经 黄 土 高 原 , 因黄 土 质 软 疏 松 , 因而 在黄 河 中上 游 以侵 蚀 、 运 为 主 , 搬 下游 的堆 积 作 用则 形成 华 北 平 原 。黄 土 是 第 四 纪 的 松 散 堆 积 物 , 以在 黄 河 流 域 所 形 成 的棕 壤 、 土 、 垆 土 、 土 等 都 不 同 程 度 地 受 褐 黑 潮 到 成 土母 质 — — 黄 土 的 影 响 , 地 疏松 , 机 质含 量 质 有 高 , 合 耕 作 。所 以 , 方 的 土 壤 比 南 方 粘 重 的 红 适 北 壤 、 壤 、 红壤 更 适 宜 耕 作 。 黄 砖
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文化的异同
过着定居的生活:建筑房屋,建立了农业村落,从
事原始农业和畜牧业。
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
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
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
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
绘画
反映了当时人们怎样的生活情况?
新石器时代,对土地女 神即丰产女神的崇拜日益盛 行。土地耕种者们认为,农 作物丰收,家畜兴旺,妇女 们多生儿女,都归功于丰产 女神;生命与健康,每年的 生死循环,最终也是取决于 她。
影响 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对人类的
1、生产工具进步,进入新石器时代 2、手工业发展 3、定居并产生村落
思考:在世界农业、畜牧业起源时期,世界主要农作物 和驯化动物的整体空间分布有什么特点?
石犁
耕地
石耜(sì)
松土
石镰
收割庄稼
石磨及磨棒 加工谷物
手工业 从这些陶器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已经出现了原始的
古老的村落
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的异同 (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文化的异同)
生活区 自然环 建筑形 农作 驯养的 制作的
域
境特征 式
物 动物 陶器
半坡 遗址
黄河 气候干燥 半地穴式 流域 河流少 圆形尖顶
粟
猪、狗 彩陶
河姆 渡遗 址
长江 流域
气候湿润 河网密布
干栏式
水稻
牛猪
黑陶
相同点:
都生活在新石器时代:使用磨制石器和陶器,
原始
宗教
重力平衡原理,形成了科学知识的萌芽。
艺
音乐
术
舞蹈
精 神
方 面
绘画 饰物
家
园
宗教信仰的萌芽及图腾崇拜
业和畜牧业的产生
(磨制石器)
长江、黄河文化大不同
作为中华文明的又一摇篮,长江流域孕育了与黄河流域完全异质的地域文化。
春秋以前,长江流域流行的语言都与中原很不一样。
荆楚文化信巫尚鬼,与北方朴实的文化特征判然有别。
秦汉以后,由于交流日趋增强,南北方文化异质成分愈来愈少,但风格的差异一直很显著。
发现于云南元谋县的元谋猿人,是长江流域、也是中国最早的古人类。
比北京猿人时代稍早,长江中游又栖息着郧县猿人,发现于湖北郧县梅铺。
在晚期直立人时代,长江流域又有发现于安徽和县的和县人,其年代与北京人相当。
到早期和晚期智人阶段,又分别有长阳人、资阳人,分别发现于湖北长阳、四川资阳。
这些资料充分表明,长江流域也是中国重要的古人类发祥地。
到新石器时期,长江中游的汉水流域、江汉平原由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青龙泉三期遗存构成一个文化序列,而长江下游太湖平原和杭州湾地区的序列,则为河姆渡文化、马家滨文化、良渚文化。
其中,青泉龙三期遗存、良渚文化最初曾分别被称作“湖北龙山文化”、“浙江龙山文化”,后来考古界逐渐认识到这些文化与龙山文化其实属于不同的文化系统。
上游的四川盆地,从新石器到商周时期则有著名的三星堆遗址。
与黄河文明以粟作农业为基础有所不同,长江文明的基础是稻作农业。
进入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时期以后,长江流域的地域文化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
上游四川盆地有巴蜀文化,中游有荆楚文化,下游有吴越文化,这一格局对后世地域文化的分异一直有着深刻的影响。
南方文化相对于北方中原文化,两者内涵的差异当然是十分显著的,例如衣食住行方面,俗称南米北面、南船北马,但更深层的差异在于,南北文化的意趣、风格迥然不同。
先秦时期,南国的荆楚文化以其奔放明丽、新奇浪漫的特性,与北方文化的质朴厚重形成鲜明对比。
到南北朝时,南北的学派也各有其特征:“南人约简,得其英华,北学深芜,穷其枝叶”。
这一差异直到晚近仍很显著。
如果我们注意观察南方文化的一些代表性人物,如老庄、屈原、陶潜、李白,他们都有一些共同的文化特征,诸如亲近自然、富于想象,有炽热的情感,清新、浪漫,与道家的思想倾向比较接近;而北方的文化特征则与“不语怪力乱神”的儒家思想较为契合。
长江与黄河流域的自然人文情况对比研究
长江与黄河流域的自然人文情况对比研究摘要:长江和黄河是中国最重要的两条河流,两河孕育着不同的文化,养育着不用的人,形成着不同种类的城市,发展着不同类型的经济。
这些人文现象差异与自然地理要素的差异是息息相关的,而在这些自然地理内部也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内涵,因此对长江、黄河流域进行对比研究是相当有必要的,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现象的本质,揭示现象背后的深刻原理。
关键词:长江;黄河;人文;自然;对比一、长江、黄河流域自然地理情况对比基本概况和地形地貌对比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主峰格拉丹东雪山西南侧,全长6300余km,总落差5400m左右,横跨中国西南、华中、华东三大经济区。
流域总面积18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8.75%。
由河源至河口,整个地势西高东低,形成三级巨大台阶:第一级阶梯由青南、川西高原和横断山高山峡谷区组成,一般高程在3500—5000m;二级阶梯为秦巴山地、四川盆地和鄂黔山地,一般高程在500—2000m;三级阶梯由淮阳山地、江南丘陵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组成,一般高程均在500m以下。
流域内的地貌类型众多,有山地、丘陵、盆地、高原和平原。
据统计,流域的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84.7%,平原占11.3%,河流、湖泊等水面占4%。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海拔4500m的约古宗列盆地,干流河道全长5464km。
流域面积79.5万km2(包括内流区4.2万km2)。
与其他江河不同,黄河流域上中游地区的面积占总面积的97%;长达数百公里的黄河下游河床高于两岸地面之上,流域面积只占3%。
黄河流域幅员辽阔,黄河流域幅员辽阔,地形地貌差别很大。
从西到东横跨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黄淮海平原四个地貌单元。
气候水文情况的对比长江流域气分别属于青藏高寒区、西南热带季风区和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其中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面积约占流域的2/3。
青藏高寒区大部分地区风大、气温低、空气稀薄、垂直差异大;西南热带季风区冬暖夏凉、四季如春;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夏季风明显交替,四季分明。
中华文明的黄河与长江文化特点
中华文明的黄河与长江文化特点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文明之一,而黄河和长江则是中华文明的两大母亲河。
黄河流经华夏大地,长江穿越中国南方,它们不仅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资源,更孕育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本文将从历史、地理和文化等方面对中华文明的黄河与长江文化特点进行探讨。
首先,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黄河和长江都承载了中华民族的古老历史。
黄河流域是中国最早的农耕文明发祥地之一,自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就有人类在黄土高原开展农业生产活动。
同时,黄河还是中国古代帝王们建立政权的重要基地,不仅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农耕文化,也孕育了众多的政治、军事和经济中心,如中原、洛阳、开封等。
而长江流域则在夏、商、周等朝代形成了重要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形成了以楚、越、吴、齐等为代表的南方文化。
长江流域还经历了秦、汉、唐等众多朝代的统治,对中华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次,从地理的角度来看,黄河和长江都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地理作用。
黄河源自青海的昆仑山,流经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河南、河北等七个省份,最终注入渤海。
黄河带来了丰富的水土资源,使得黄河流域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农业区之一,同时也造成了黄河流域的频繁水患。
这种气候特点和环境条件对当地的居民形成了勤劳、坚韧的性格特点,并从而形成了黄河文明的基因。
长江则是中国最长的河流,全长约6300多公里,它流经云南、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九个省市,最终注入东海。
长江流域地理环境优越,水土肥沃,气候温和,这为农业生产、渔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同时也为文化的繁荣打下了基础。
最后,从文化的角度来看,黄河和长江各自孕育了独特的文化特点。
黄河流域以古老文化遗址、悠久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资源而闻名,如郑州的二里头文化遗址、河南的嵩山少林寺以及山西的平遥古城等。
黄河文化在中原地区形成了多元、繁荣的文化体系,不仅有中国古代的礼乐文化、农耕文化和商道文化等,还孕育了诸多文化名人如孔子、孟子、司马迁等。
黄河与长江的水文特征比较分析
黄河与长江的水文特征比较分析黄河与长江是中国两大重要河流,它们拥有独特的水文特征。
黄河是中国第二长的河流,几乎横贯了全国,而长江则是中国最长的河流,流经多个省份。
本文将对黄河与长江的水文特征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其差异和共同点。
首先,我们来看黄河。
黄河的特点之一是其水含沙量极高,被誉为“中华母亲河”。
这是因为黄河流域土地贫瘠,极易产生沙尘暴,并将沙土带入河道。
因此,黄河的水色呈淤黄色,而且呈现出周期性的漂浮物沉积。
这种水质特点使得黄河的水利用价值相对较低,也给治理和利用黄河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与之相比,长江的水文特征相对稳定。
长江的水含沙量较低,水色偏绿,水质相对较好。
这是因为长江流域土地肥沃,水源丰富,颗粒物较少。
长江无论是供水、农业灌溉还是航运都具有优势,也为周边地区的农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除了水质特征外,黄河与长江在水量方面也存在差异。
由于黄河下游地势平坦,水量较少,导致黄河在夏季水位下降,水流减缓。
而在冬季,由于降雪和融雪的影响,黄河流量一度增大,甚至会引发洪水。
相比之下,长江水量相对稳定,流量在年内变化较小,淡水资源相对充足。
这使得长江成为了重要的水系,为各种用水需求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此外,黄河与长江的分布区域也导致了其水文特征上的差异。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西北干旱地区,再注入渤海。
这导致黄河的水流长度较长,流经多个陡峭的峡谷,河流弯曲,水流湍急。
而长江则流经华东地区,形成了宽阔平缓的河谷地带,河流更加稳定。
这些地理差异也为两河流域的治理和利用带来了不同的挑战。
综上所述,黄河与长江拥有各自独特的水文特征。
黄河水质淤黄,水含沙量高,水量变化大,而长江水质清澈,水量相对稳定。
这些特征直接影响着两条河流的利用和治理。
针对黄河的高水沙含量,需要采取河道整治、水土保持和生态补偿等措施,以改善河水质量,保护河流生态。
而长江则要注重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水源地生态环境,避免过度开发和污染。
同时,黄河与长江也可以从彼此的经验中学习。
探讨长江、黄河水文特征的异同点及对应措施
探讨长江、黄河水文特征的异同点及对应措施摘要:长江黄河都源头来说都来自于我国青藏高原地区,高原地区的雪融化之后形成了长江和黄河的源头地区,两条河从第一阶梯进入到第二阶梯,经过第三阶段的平原地区汇入东海,长江和黄河作为我国的母亲河,哺育这我国两岸的广大人民群众。
本文就主要针对长江黄河地区的水温特征的异同点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分析了长江和黄河出现的灾害和现状,并且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长江;黄河;水文特征;异同点;对应措施1.黄河地区近几年来,在开发和治理黄河的科学技术水平上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无论是扬水、疏浚,还是铸闸、建坝,都在原有规模上扩大了许多。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依赖现代科学技术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在我国黄河下游地区水土保持以及相关的河流到了整治都取得了良好的成果,例如小浪底控沙区域,龙羊峡大型水电站等等,但由于我们对黄河缺乏整体认知,工程建设缺乏针对性,导致各项措施之间产生了冲突,在进行开发和治理时,总会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最终受到了大自然的惩罚和报复。
从地质层面上来看,黄河流域是以黄土高原为主,依靠移山填海才有了一定的地质基础,黄土高原在经过常年冲刷之后,才形成了今日的华北平原。
在华北平原和大海中,有绝大部分的泥沙资源、水资源等都是来自于黄河的。
由此可以看出,黄河的淤积过程完全取决于当地的自然条件,这也就是它能成为地上河的根本原因。
在对于黄和地区中游和上游地区的黄土高原进行开发的过程的进程不断加快,这就导致了上游地区的水土流失现象越发的严重,并且因为在下游地区实施的筑堤束水方案,导致了黄河下游地区的流路在不同的情况下行程了完全不一样的情况。
由于当时的生产技术过于落后,所以这条河道也就形成了善徒、善决、善淤的特性。
人们在多年治理过程中总结出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在下游采取不用堤防束缚、上宽下窄的河道以及“宽河固堤”的办法,使黄河的淤积速度得以控制下来,绝口数量也大大降低,目的就是为了让黄河各流路的寿命能够延续下去。
比较起来,黄河流域环境艰苦,长江流域相对温和很多,为什么孕育了古代中华文明的是黄河而不是长江?
比较起来,黄河流域环境艰苦,长江流域相对温和很多,为什么孕育了古代中华文明的是黄河而不是长江?实际上,人类群体性意识突变(认知突变)往往就发生在地球气候突变时期,从最近的地球气候突变引发的欧洲文艺复兴,近现代科学诞生,再将时间往前推,就会发现公元前500年前后同时出现在中国、西方和印度等地区的人类文化突破现象,德国思想家卡尔·雅斯贝尔斯称之为“轴心时代”:从地球历史的角度上可以说几乎同一时间,在地球上几乎同一纬度的不同文明上,同时诞生了一批影响人类文明的思想家:老子、孔子、墨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释迦摩尼。
1843年,德国天文学家斯玻勒在研究黑子纬度分布时发现:1645~1715年的七十年间,几乎没有黑子记录。
1894年,英国天文学家蒙德在总结斯玻勒的发现时﹐把1645~1715年这一时期称为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
人们将这一时期命名为“蒙德极小期”,这段时期全球气候进入一个新的“小冰期”。
1644年中国的明王朝在南北夹击中覆灭,同期欧洲也发生了几乎波及整个欧洲的“三十年战争”,1648年战争双方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约双方分别是统治西班牙、神圣罗马帝国的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和法国、瑞典以及神圣罗马帝国内勃兰登堡公国、萨克森选侯国、巴伐利亚等诸侯邦国,以前至少形式上还将欧洲大部分地区统一起来的神圣罗马帝国,变成几十个拥有对等主权且力量相对均衡的政治格局,这一格局也影响了后来的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
极其寒冷的小冰期更是引发战争的因素,中国当时北方的少数民族因为寒冷供给不足,需要向发达地区进攻,或许食物等资源。
因为这段时期跨中国明、清两朝,所以在中国也称'明清小冰期'。
这次小冰期给中国农业社会带来巨大的打击,甚至成为战争爆发的导火索,在明代中叶北方少数民族族频繁入侵,其中就有'土木堡之变',而1640-1700年是这次小冰期中最冷的时期,清军南下入关。
中 国的黄河与长江文明的较量
中国的黄河与长江文明的较量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黄河与长江宛如两条巨龙,奔腾不息,孕育了璀璨的中华文明。
它们不仅是地理上的重要水系,更是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重要源泉。
然而,在历史的长河中,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之间存在着一场无形的较量。
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之一,其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老的新石器时代。
在黄河流域,气候相对干燥,土地较为肥沃,适宜早期农业的发展。
在这片土地上,人们率先学会了种植粟、黍等农作物,开启了农业文明的篇章。
由于农业的发展,人们逐渐定居下来,形成了村落和城镇。
黄河文明在政治方面也有着显著的成就。
从夏朝开始,中国历史上的多个朝代都在黄河流域建都,如商朝的殷墟、周朝的镐京等。
这些政治中心的形成,使得黄河流域成为了国家权力的核心区域,也促进了政治制度、法律体系和行政管理的发展。
在文化方面,黄河文明孕育了丰富的思想和文化传统。
儒家思想的诞生就与黄河流域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孔子强调的仁爱、礼义等观念,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黄河流域还诞生了众多的文学作品,如《诗经》等,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情感和思想。
相比之下,长江文明同样有着独特的魅力和优势。
长江流域气候湿润,水网密布,自然资源丰富。
这里的人们很早就发展了稻作农业,水稻的种植为人们提供了稳定的粮食来源。
长江文明在经济方面表现出色。
由于水运交通的便利,长江流域的商业贸易十分繁荣。
长江沿线的城市如扬州、苏州等,成为了重要的商业中心。
手工业也在长江流域得到了迅速发展,丝绸、陶瓷等产品闻名遐迩。
在科技方面,长江文明也有着不可忽视的贡献。
例如,在水利工程方面,长江流域的人们修建了众多的水利设施,如都江堰等,展现了高超的工程技术水平。
然而,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之间的较量并非是简单的竞争关系,而是相互交流、融合和促进的过程。
在历史上,随着政治格局的变化和人口的迁徙,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不断相互影响。
例如,在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繁,大量人口南迁,将黄河流域的农业技术、文化传统带到了长江流域,促进了长江流域的开发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江与黄河流域的自然人文情况对比研究
摘要:
长江和黄河是中国最重要的两条河流,两河孕育着不同的文化,养育着不用的人,形成着不同种类的城市,发展着不同类型的经济。
这些人文现象差异与自然地理要素的差异是息息相关的,而在这些自然地理内部也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内涵,因此对长江、黄河流域进行对比研究是相当有必要的,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现象的本质,揭示现象背后的深刻原理。
关键词:长江;黄河;人文;自然;对比
一、长江、黄河流域自然地理情况对比
基本概况和地形地貌对比
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主峰格拉丹东雪山西南侧,全长6300余km,总落差5400m左右,横跨中国西南、华中、华东三大经济区。
流域总面积18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8.75%。
由河源至河口,整个地势西高东低,形成三级巨大台阶:第一级阶梯由青南、川西高原和横断山高山峡谷区组成,一般高程在3500—5000m;二级阶梯为秦巴山地、四川盆地和鄂黔山地,一般高程在500—2000m;三级阶梯由淮阳山地、江南丘陵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组成,一般高程均在500m以下。
流域内的地貌类型众多,有山地、丘陵、盆地、高原和平原。
据统计,流域的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84.7%,平原占11.3%,河流、湖泊等水面占4%。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海拔4500m的约古宗列盆地,干流河道全长5464km。
流域面积79.5万km2(包括内流区4.2万km2)。
与其他江河不同,黄河流域上中游地区的面积占总面积的97%;长达数百公里的黄河下游河床高于两岸地面之上,流域面积只占3%。
黄河流域幅员辽阔,黄河流域幅员辽阔,地形地貌差别很大。
从西到东横跨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黄淮海平原四个地貌单元。
气候水文情况的对比
长江流域气分别属于青藏高寒区、西南热带季风区和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其中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面积约占流域的2/3。
青藏高寒区大部分地区风大、气温低、空气稀薄、垂直差异大;西南热带季风区冬暖夏凉、四季如春;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夏季风明显交替,四季分明。
流域内的降水,大都以降雨为主。
多年平均降雨量约1100mm,降雨空间分布趋势为由西北向东南递增;时间分布多集中在5-10月;约占全年70%--90%以上。
长江流域水文与降水相适应,青藏区径流补给有一半左右来自冰雪融水和地下水;西南区与华中区径流补给主要来自降水。
长江流域多年平均径流量约9616亿m3,仅次于亚马逊河和刚果河,居世界第三位。
长江干流悬移质泥沙多年平均输沙量自直门达971万t,沿程递增至宜昌为53000万t。
宜昌以下有所减少,大通站多年平均输沙量为47200万t。
黄河全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466mm,总的趋势是由东南向西北递减,降水最多的是流域东南部湿润、半湿润地区,如秦岭、伏牛山及泰山一带年降水量达800mm~1000mm;降水量最少的是流域北部的干旱地区,。
流域内大部分地区旱灾频繁,历史上曾经多次发生遍及数省、连续多年的严重旱灾,危害极大。
流域内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面积43.4万km2,其中年平均侵蚀模数大于5000t/km2的面积约15.6万km2。
流域北部长城内外的风沙区风蚀强烈。
严重的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使脆弱的生态环境继续恶化,阻碍当地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而且大量泥沙输入黄河,淤高下游河床,也是黄河下游水患严重而又难于治理的症结所在。
黄河的突出特点是“水少沙多”,全河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580亿m3,仅占全国河川径流总量的2%,居我国七大江河的第四位,小于长江、珠江、松花江。
流域内人均水量593m3,为全国人均水量的25%;耕地亩均水量324 m3,仅为全国耕地亩均水量的17%。
再加上邻近地区的供水需求,水资源更为紧张。
黄河三门峡站多年平均输沙量约16亿t,平均含沙量35kg/m3,在大江大河中名列第一。
二、对长江、黄河流域自然地理情况的分析
通过对两个流域主要的自然地理要素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地形方面二者没有明显的差异,从西到东大致为高原、山地、盆地、平原,海拔由西向东逐渐降低。
但是在共性中还有不同之处,黄河流域途径高原、山地较多,丘陵和平原地区很少,而长江地区丘陵平原地区多于黄河流域。
这样的地形因素差异导致了人口、文化、经济的情况。
黄河流域的气候主要为干旱的大陆性气候,降水少,为黄河流量的补给相对较少,导致流量较小,另外黄河途径的地区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因此导致黄河含沙量较大。
而长江流域的气候多为湿润的亚热带的季风气候,降水较多,加上支流数量多,流量大,因此对河流流量的补给较多。
无论是河流的流量、含沙量还是流量的年际变化,二者都有极大差异,这种差异对农业、工业、旅游业、运输业等行业有很大影响。
总体来说,一个自然地理要素的差异会导致其他更多要素的差别,而自然地理上总体的差异会对人文地理有直接的影响。
三、对长江、黄河人文地理情况的对比
长江流域人口长江流域横跨中国的西南、华中和华东三大经济区,截至1995年底,全流域共有人口4.12亿,占全国总人口的34%,其中农业人口3.22亿,占流域内总人口的78%。
长江流域产业长江流域自然条件优越,历史发展悠久,人口稠密,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和城镇建设发展全面,是中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之一。
1995年全流域工农业总产值37965亿元,占全国的34%,其中工业总产值31594亿元,占83.2%,农业总产值6371亿元16.8%。
长江全流域设有城市186个,其中人口超过200万人的城市有重庆、武汉、南京、上海4个。
上述四个中心城市已成为综合性的工业基地,还有其他大中小城市各自形成了有生产特色,联系着自己腹地的各种城市载体和城市带,拥有众多的钢铁、有色金属、机械、石油化
工、电力、纺等工业基地。
据1990资料统计,黄河流域人口9781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8.6%。
耕地面积1.79亿亩,占全国的12.5%。
黄河流域很早就是中国农业经济开发地区。
上游的宁蒙河套平原、中游汾渭盆地以及下游引黄灌区都是主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
目前黄河上中游地区仍比较贫困,加快这一地区的开发建设,尽快脱贫致富,对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重心由东部向中西部转移的战略部署具有重大意义。
历史上黄河流域工业基础薄弱,新中国成立以来有了很大的发展,建立了一批能源工业、基础工业基地和新兴城市,为进一步发展流域经济奠定了基础。
能源工业包括煤炭、电力、石油和天然气等,目前,原煤产量占全国产量的一半数以上,石油产量约占全国的l/4,已成为区内最大的工业部门。
铅、锌、铝、铜、铂、钨、金等有色金属冶炼工业,以及稀土工业有较大优势。
四、对长江、黄河流域人文地理情况的对比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清晰看出长江与黄河流域人口数量和经济水平上的差异,在这样人口和经济差异现象背后是与两个流域之间自然地理差异有关。
首先是地形地貌因素的影响,黄河流域途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的地势高,地形相对崎岖,土质疏松,多黄土和泥沙覆盖。
该地形地貌情况导致居住和农业、工业用地较少,不利于人类活动和经济的发展。
而长江流域则是丘陵、山地为主,人们居住在山间平原和丘陵地带,既可以方便居住,又利于生产活动与出行,因此居住人口相对较多,经济较为发达;其次是河流的水文因素的影响,长江流域水量大,含沙量较少,河面宽,利于农业灌溉,造船工业,运输业,旅游业的发展,产业的发展带动了人口的增长,人口又反作用于经济的发展,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制约。
五、结论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长江、黄河在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方面有着巨大的差异,自然地理的差异对人文地理方面的差异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其人口、城市、经济等方面有着极大的影响。
然而人文方面的因素又反作用于自然地理,间接的影响自然地理因素,对其造成影响。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
参考资料
[1]张士锋, 贾绍凤, 刘昌明, 等. 黄河源区水循环变化规律及其影响. 中国科学 E 辑: 技术科学, 2004, 34(增刊Ⅰ): 117–125
[2]秦年秀, 姜彤, 许崇育. 长江流域径流趋势变化及突变分析.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5, 14: 589–594
[3]田尚.黄河河源探讨.地理学报,1981,36(3):338-343.
[4]邵玉红,张海玲.长江黄河源头地的气候特征.青海环境,1998,8(2):68-72
[5]王飞,李锐,杨勤科.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的人为影响程度研究综述[J].泥沙研究,2003, (5):7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