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岛金融危机前后的政府政策及其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冰岛金融危机前后的政府政策及其影响
国家风险部
编者按:正当各国都在密切关注金融风暴将会如何摧残各欧美大国之时,一个极地边“世外桃源”般的小国家——冰岛却拉响了更为刺耳的警报。10月6日,冰岛总理宣布,国家可能将要破产。一时间,世界舆论大惊:这个小国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仅有32万人口的冰岛,是经合组织最小的经济体,国家地热水利资源和海洋渔业资源丰富,但是农牧业相对薄弱,经济单一,高度依赖进出口。本世纪以来冰岛的金融业超常发展,并超过渔业成为本国的支柱产业,资本快速扩张,冰岛银行的投资业务遍及全球,在国外大量发放贷款和掀起并购热潮,国家GDP由此快速增长,2007年人均GDP名列世界第五,人类发展指数全球排名第一。但是这片繁荣景象在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的摧枯拉朽下已成明日黄花,冰岛人曾引以为豪的金融业领军的“冰岛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
冰岛这次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之深令世人侧目,2008年10月,在短短几天内冰岛三大银行连续倒下。反而思之,这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其实并不在于银行本身,而在于危机前后冰岛政府相关政策与应对措施的非合理性和连续失误。
一、过于激进的政策为冰岛金融危机埋下了隐患
为了追求本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冰岛政府选择了虚拟经济为支柱产业,按照欧洲金融业的运作规范,制定了高利率低管制的
开放金融政策。其金融业在几年间迅速向全球扩展,而实体经济的发展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和扶持。其金融业的崛起主要来自于对国际信贷的高度依赖,把整个国家的发展建立在依赖于其它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缺乏本身的真正国力作支撑。一旦国际借贷利率上升、资本流动性骤减,冰岛将首当其冲成为国际链条中最为脆弱的国家之一。
(一)冰岛产业政策
资源匮乏的冰岛作为小的经济体,经济上发展困难重重。单纯依赖以渔业为主的实体产业来发展经济显然无法实现冰岛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繁荣。近年来,冰岛政府盲目跟从欧洲一些国家的经济发展策略,抛弃了一贯以渔业立国为主的实体经济发展模式,积极发展金融产业,快速带动冰岛经济增长。特别是自 2004年以来,冰岛金融业开始快速向海外扩张,金融业在很短时间内取代渔业成为冰岛主导产业,其虚拟经济规模快速超过实体经济(见图1),而且严重脱离实体经济,经济结构呈现出倒金字塔形。冰岛的银行业已经成为国家股票交易市场的主要部分,而80%的股份是由外国投资人持有。到2008年9月,其资本总值高达GDP的8倍。
冰岛政府显然对于国际金融市场的繁荣和发展过于乐观,未能客观认识到其本身的抗风险能力远远比英美弱,极具冒险性的经济发展政策把冰岛的繁荣建立在虚拟的泡沫之上。而且欧洲金融机构应对金融危机比美国要脆弱得多。美国银行每放贷96美
分需有1美元存款为基础,而不少欧洲银行每放贷1.4欧元往往只有1欧元存款支持,其余差额由金融市场借贷补齐。虚拟经济本身的投机性和高风险性给冰岛带来了一度的经济繁荣。但是当虚拟经济完全脱离实体经济极度膨胀时,一旦发生国际资本市场信贷萎缩,融资停滞,这些虚拟资本将会成倍贬值,进而对国家的整体经济产生严重冲击。而政府没有足够的资金量救市,将给国家带来灾难性的债务危机。
图1 冰岛产业结构
(二)金融政策和监管体系
冰岛银行欠缺具有现代银行管理经验的人。与此同时,作为管理和监督部门的央行和财政部几乎放手对金融行业的有效管制。在冰岛银行私有化伊始,银行家和监管者都不熟悉投资银行风险和游戏规则。2001年7月,央行和政府签署协议,央行货币政策调控的任务是控制通货膨胀水平,其调控手段被限制在单一的基准利率调整,几乎放弃了对银行和储备的监管。
冰岛央行一直以调整利率来控制通货膨胀为其主要政策目标,弱化了其它相应的监管调控手段。一旦通货膨胀率上升,政府就相应提升基准利率,通货膨胀居高不下(见图1),从而导致
冰岛的基准利率不断攀升,央行屡次调高基本利率的做法收效甚微。2008年6月,通胀率达12.7%,为18年来最高水平。8月份,冰岛通胀率继续攀升,达14.5%,通货膨胀率已持续12个月上涨。冰岛央行10月又将关键利率从12%上调至18%的历史高点,居欧洲国家之首。实质上冰岛的通胀和利率在同步上涨。高利率吸引了大量的国际热钱进入冰岛,同时也导致了本币克郎的不断升值,促使冰岛国内投资者到国际市场借入外币债务,而后以本币还债。
冰岛政府高估了自身的基础国力和国际金融形势,制定了高利率和低管制的开放金融政策大量吸引海外资本,而且其运作模式类似于私人投资基金而非政府。国力有限的冰岛无法从国际上吸引长期资本和产业资本,冰岛逐渐发展并形成从借贷短期资本和投资长期资本的利差来获取利润的模式。在国际借贷市场大量借入日元等低利短债,然后投入高收益的金融项目,进而在全球资本流动增值链中获利。其操作手段类似对冲基金,通过大量借贷而不是国内储备,扩展银行融资、商业投资及炒作业务。这种依托国际信贷市场的杠杆式发展,收益高但风险也很大。一旦全球金融危机导致金融市场信贷紧缩,货币市场融资停滞,其生命力自然会衰退。在经济繁荣期,虚拟资本会成倍增值,但是遇到衰退则可能成倍贬值。冰岛金融业此前的良性发展基本建立在对国际金融体系稳定趋好的预期上。但是一旦出现金融危机,长短期利率出现倒挂现象,短期资金贷出者会从银行抽回资本,长期
金融投资将会遭受惨重损失,随之必然是银行体系的破产和金融体系的崩溃。冰岛没有实体经济的发展做后盾,当危机发生时没有足够的资金救市,政府缺乏拯救经济的能力,只能以让渡更多金融主权为代价,寻求IMF以及其它国家及组织的援助。
冰岛银行通过“杠杆”形式,在国际借贷市场获得大量融资,同时购入快速增长的国外银行及企业股份,在短期内获取大量利差,银行业利润来源大量向国际市场倾斜,而且大部分来自于高风险的证券市场。2006年第一季度三大银行资产增长已经超过全年GDP,2008年第一季度资产已达约1 760亿美元,相当于2007年GDP的11倍,总债务约达1 660亿美元(见图2)。在此期间,冰岛国民经济得到快速增长,GDP年均增长4%,2006年达7%,人均GDP超过6万美元,冰岛成为世界上最繁荣的国家之一,生活质量和指标位居世界前列。2008年第一季度,Landsbanki的近一半资产,Glitnir 和Kaupthing的约三分之二的资产位于海外(见图3)。到2008年第一季度,冰岛三大银行仅有21%以本币计值的资产和15%以本币计值的负债,主要业务都是以外币结算。其中外币债务大于外币资产。冰岛银行三分之一的资金来自于储蓄,其它三分之二则来自于国际借贷市场。2001至2007年,冰岛银行业过度运用资金杠杆,资产在6年里增长了数十倍,所欠外债超过1383亿美元,相当于2007年冰岛GDP 的10 倍。 冰岛中央银行所能动用的流动国外资产仅有40亿欧元。一旦银行资金链发生问题,将置整个冰岛于金融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