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国际金融期中考试(样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南民族大学期中考试课程论文

《国际金融》

姓名:XXXXX

专业:XXXXX

学号:XXXXX

从高储蓄率看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复苏

摘要:金融危机以来,在中国高储蓄率的支持下,以扩张性财政政策和宽松货币政策为代表的“再杠杆化”政策成为中国成功应对危机的一个显著亮点,使中国成为第一个从全球“大危机”中走出的新兴市场经济体。给定中国的高储蓄结构短期内难以改变这一基本事实,我们认为巨额储蓄不但是中国成功应对危机的有利条件,而且也是未来中国可持续复苏的一个重要推动力量。关键则在于通过国内和国外经济与金融政策的重新布局一方面提高储蓄资金的配置效率,另一方面不断纠正国际收支失衡,从而为经济的复苏奠定稳固内外经济基本面。

关键词: 储蓄率;金融危机;经济复苏;金融“再平衡

一、引言:高储蓄推动下的经济复苏

在这次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应对过程中,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一个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与发达国家“去杠杆化”导致信贷市场冻结形成鲜明对照,中国政府、银行、企业和家庭的高储蓄率为中国预留了“再杠杆化”充分空间,从而为中国经济的强劲复苏奠定了重要基础。

金融危机以来,以积极财政政策和宽松货币政策为代表的“再杠杆化”过程成为中国经济率先复苏的重要条件。2008年底以来,为了应对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衰退,中国迅速实施了包括4万亿政府主导的投资和大规模银行信贷投放等一揽子的经济刺激计划。从目前的效果来看,这种“危机应对型”的“再杠杆化”政策已经释放了较好的效果,我国宏观经济也已成功实现“V”型反弹【1】(P1-3)。更为重要的是,在金融危机的巨大外部冲击下,与西方所经历的被迫“去杠杆化”不同,高储蓄率支持下的中国企业和家庭反而明显扩大了其支出规模,民间投资和居民消费都出现了强劲的增长,这使得中国经济复苏的内生性和可持续性也明显增强。

总体而言,在高储蓄率支持下的“再杠杆化”过程,不但已经成为中国应对危机中的一个显著亮点,也使中国成为从全球“大衰退”中率先走出的重要经济体。

二、可持续的经济复苏:基于高储蓄条件的分析框架

如前所述,高储蓄率不但是中国成功应对危机的有利条件,而且也将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可持续复苏的重要前提,关键问题则在于如何通过金融政策的重新布局提高高额储蓄的配置效率,在促进经济可持续复苏与增长的同时,最大限度地规避复苏进程中的各种风险。

(一)关键在于中国的高储蓄率

长期以来,中国宏观经济中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不断走高的储蓄率,从图1.可以看

出,近年来,特别是2002年以来,中国的储蓄率提高的速度更快,截至2008年底,中国的国民储蓄率为51.3%,而同期美国和日本的水平仅为12.6%、26.6%,事实上,中国的储蓄率不但远远高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也远远高于东亚新兴市场经济体,如印度。

许多学者已经证明高储蓄率是过去30多年,中国模式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正是基于

惊人的储蓄率,中国的大规模投入才成为可能,而中国之所以能长期保持高的增长,并超过东亚高增长经济体,其关键原因也在于中国的储蓄率高于东亚近邻【2】(P23)。

图1.中国国民储蓄率 中国与美国、日本储蓄率对比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局和国研网 然而,中国的高储蓄率却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结果,短期内仍然难以发生彻底改变。因此,如何高效率的使用高额储蓄,使之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复苏与增长的重要动力就显得十分关键。我们认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国内外金融政策的重新调整,即所谓的金融“再平衡”。

(二)基于高储蓄的资产配置:高储蓄的两个流向

在既定的高储蓄率下,高投资就是不可避免的,关键则在于如何权衡投资的成本与收益。鉴于中国庞大的国民储蓄率,整体而言,这些巨额储蓄存在两种流向:1)通过国内金融体系形成投资,从而使资本积累增加;2)通过国际金融市场飘洋过海投资于国外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3】(P78)。由于中国存在比较严格的资本管制,私人海外投资存在诸多限制,因此,中国最大的海外投资者是中央银行,主要投资于以美元债券为主的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资产,从而形成外汇储备积累①。

首先,从国内层面看,一方面如果中国的高储蓄经由国内金融体系转化为固定资产投资,考虑到2008年投资占GDP 的比率已超过50%,以及此轮经济复苏主要是由政府固定资产投

①据测算,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资产中,美元债券约占65%~70%。 0

10

20

30

40

5060

2001200320052007

中国美国日本

010203040506019921994199619982000200220042006国民储蓄率居民储蓄率政府储蓄率

资所推动,2009年中国经济将再现投资主导型增长,因此关于“过度投资”与“产能过剩”的担忧自然会引起关注。从过去的历史经验看,中国所经历的状况往往是一种高投资、高增长和低通胀格局,这说明高储蓄所支持的供给面反映更为迅速。这样以来,未来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复苏之旅中,将高储蓄配置在国内,并避免产能过剩和通胀风险会是一个重要挑战,这既需要经济企稳之后进行有效的结构调整,又需要相关的金融政策作出必要的调整。

其次,从国际层面看,按照最基本的宏观经济学恒等式:CA=S-I,国民总储蓄率与国内总投资的差额即为经常账户的余额。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的国际收支顺差本质上表现为高储蓄未被国内使用的部分。从目前的发展趋势看,中国的出口正在复苏反弹,出口降幅正不断收窄。事实上,我们认为给定中国相当高的储蓄率及中国吸引全球产业转移的优势,在未来的可持续复苏方面,出口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总而言之,给定中国的高储蓄率这一基本约束条件,未来的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复苏本质上将是一个资产配置问题,即在国内实物资产和海外资产之间进行权衡选择。

三、国内政策调整:以高储蓄促进可持续复苏

中国政府、企业和家庭的高储蓄率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复苏的重要条件,当这些巨额储蓄被配置到国内实物资产时,一个核心的主题就是:国内资产配置应为中国长期复苏寻找新的增长点,既要推进高储蓄下的高投资,又要控制“产能过剩”,既要适度扩大政府、银行、企业和家庭的“杠杆率”,又要控制通货膨胀的潜在威胁。因此,国内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应把握这一主线。

(一)高储蓄支持下积极财政政策应侧重调结构、促平衡

金融危机之前的几年来,中国政府的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一直持续上升,远远超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这使得政府的财政状况非常健康。从图2可以看出, 2008年的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仅为0.4%,加上去年底以来实施的4万亿财政刺激支出计划的支出规模,预计2009年的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也仅在3%~4%之间。因此,健康的财政状况为中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预留了较大的“再杠杆化”空间。

总之,以扩张性财政政策为代表的“再杠杆化”政策未来仍可持续一段较长时间。因此,未来的关键问题不在于当前的积极政策可否持续,而在于如何有效利用“再杠杆化”的政策空间转变财政的支出重点,注重调结构、促平衡,使财政政策服务于可持续的经济复苏。

1.财政政策应把握宏大的城市化主题,为长期经济增长寻找新的亮点

根据官方统计数据,2007年中国总人口为13.21亿,其中城市人口5.93亿,城市化率达到44.9%。然而这一数字明显低于东亚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更低于本地区经济比较发达的日本和韩国,与美欧等国家的差距则更大。因此,未来20年,中国存在巨大的城市化空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