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过程类专题复习—地质作用过程的分析与描述(详实、可直接用)
地形地貌地质作用过程类答题模板——2023届高考地理专题复习+
地形地貌地质作用过程类答题模板1.三角洲形成过程①入海口附近河段的输沙量大,流水沉积提供物质保障。
河流输沙量的大小会受流域的植被、地面坡度、土质、降水以及河流上遊河段泥沙沉积数量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②入海口附近河段底部坡度小,利于降低河流速度,促進河流泥沙沉积。
③波浪和潮流的侵蚀、搬运作用弱,与河流泥沙沉积对抗作用弱,有利于三角洲的发育。
因此三角洲形成的必要条件:①河口有泥沙可堆积;②河口处水流速度减缓;③水下坡度较缓,有沉积的空间;2.辫状水系形成过程①洪水期:在流水侵蚀、搬运作用下,洪水从上游带来大量的泥沙,并沿许多深泓线堆积,形成水下浅滩。
②洪峰过后的枯水季节:许多浅滩出露水面,成为沙岛,沙岛与沙岛之间是多股的河道,它们忽分忽合,交织如辫。
③再次洪水来时:有些沙岛不被淹没,有些被淹没的可能被水流斜切而过,其上形成新的槽道。
3.冲积洪积平原形成过程在山区,地势陡峭,洪水期水流速度快,携带大量的砾石和泥沙;当水流流出山口时,由于地势突然变缓,河道变开阔,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搬运的物质在山麓地带堆积,形成冲(洪)积扇;冲(洪)积扇不断扩大而彼此连合,形成广阔的洪积—冲积平原4.河曲以及嵌入式河曲形成过程河曲的形成:①环流作用使河流一岸受冲刷,另一岸堆积,形成河曲。
②河床底部泥沙堆积形成障碍,使水流向一岸偏移,形成河曲。
④由于河床两岸岩性不一致或构造运动造成两岸差异侵蚀而形成的河曲嵌入式河曲:先是在由松散沉积物组成的平原和盆地中形成了“蛇曲”,后地壳的持续抬升,河流下蚀增加,隆升的地壳形成山地,而蛇曲则保持原形嵌在山谷之中。
5.丹霞地貌形成过程丹霞地貌:含铁的碎屑物在地势低洼处沉积并固结,形成红色砂砾岩;地壳抬升与挤压形成(垂直节理发育)中低山脉;流水沿岩层裂隙侵蚀,并在重力崩塌、风力侵蚀等外力作用下,形成山体相互分离,四壁陡立的丹霞地貌形态。
雅丹地貌:地壳抬升,湖盆出露干涸(或气候干旱,蒸发旺盛),物理风化,形成裂隙,风力侵蚀,平坦地面被吹蚀成各种形状。
【精品】论地质作用的现象及类型
【关键字】精品论地质作用的现象及类型论文摘要地质作用的根本是在力的作用下引起的,在漫长的地球演化历史过程中,地壳是再不断的运动、发展和变化。
例如,地震和火山喷发,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大规模的改变地表的面貌,山崩、地滑、泥石流的突然爆发,也可改变局部地区的面貌。
这类地质作用的力来自地球本身,从而称为内力作用。
也有一些变化则相对平静而缓慢,短期内不易察觉,需经一段时间方可显示出来,其规模也很宏大。
如演示和土壤的分化,河流,冰川对地面形态的改造,地下水的活动导致地下溶洞的发展和石钟乳的形成等。
这类地质作用为外力地质作用。
外力地质作用的能源主要来自太阳的辐射,有了太阳的热能的大气才会运动,形成各种天气现象。
水圈内的水才会形成大小循环。
动、植物才能生长。
所以象风、河流、地下水、冰川、湖泊、海洋以及生物这些营力,从根本上来说都是不同形式的太阳能的表现。
本论文主要描述的是在各类地质作用下产生的现象及原因。
正文一、地质作用的概括及分类引起地壳组成物质,地壳构造,地表形态等不断的变化和形成的作用,通称地质作用。
地质作用的自然力是地质营力。
力是能的表现,按照能的来源不同,地质作用可分为外力作用和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按照方式不同分为风化作用,包括物理作用、化学作用和生物作用。
剥蚀作用,包括机械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搬运作用,包括机械搬运和化学搬运作用两类.堆积作用,包括机械,化学,生物三类。
内力作用,它们既发生于地表,也发生于地球内部。
有的强烈急促,如地震;有的微弱缓慢,如风化作用。
地球的地表现状是地质作用对地球表面长期改造的结果。
二、内力地质作用的概括及分类(一)内力地质作用的概括内力地质作用是因地球内部能产生的地质作用,这类地质作用主要发生在地下深处,有的可波及到地表。
它使岩石圈发生变形、变位,或发生变质,或发生物质重熔,以至形成新岩石。
外力地质作用是因地球外部能产生的,它主要发生在地表或地表附近。
外力地质作用几乎都有重力能参与。
2020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微专题:地质作用过程描述
2020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微专题:地质作用过程描述2020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微专题:地质作用过程描述1.根据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央谷地(位置见图)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中部,海岸山脉与内华达山脉之间,为南北狭长的平原。
谷地南方的耕地占了全谷地的2/3,而北方的水资源占了全谷地的2/3。
谷地东部河网密集且径流量稳定,西部河网稀疏且流量的季节变化大。
原来,中央谷地只能作为畜牧用地,随着加州水道系统的共建,中央谷地成为美国重要的水果和蔬菜生产基地。
该地经济主体是农业,但有着94%的城镇人口。
简述中央谷地的形成过程。
2.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天然沥青是由地下石油和天然气长期与泥沙等物化合而成。
沥青湖就是露出地面的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沥青矿床。
沥青有遇冷变硬的习性,主要应用于铺垫公路与建筑物的防水处理等。
特立尼达岛西南角的彼奇湖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沥青产地。
据图乙描述该沥青湖(彼奇湖)的形成过程。
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巴尔喀什湖是位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东南部的一个内流湖。
该湖西半部湖水的平均含盐量为1.48‰,东半部平均含盐量高达10.4‰。
湖泊北岸为著名的铜矿带,炼铜工业发达,且与哈萨克斯坦和中亚重要城市有铁路连接。
材料二如图为巴尔喀什湖及其周边部分地理事物分布示意图。
分析甲河河口地貌的形成过程。
4.桌山位于南非开普敦附近,主峰海拔1087米,山顶如削平的桌面,被称作“上帝的餐桌”。
桌山是地质历史浅海海底断裂后整体上升形成,山体由石灰岩(沉积岩)构成。
山顶溪湖绝迹,植被低矮稀少,景象荒芜。
夏季在海陆风的作用下,晴天时山顶常有大片云团环绕,被称为“上帝的桌布”。
图1桌山位置示意图,图2为桌山景观。
描述桌山主峰“桌面”形成的地质过程。
5.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大钦岛位于黄、渤海交汇处,与大陆相隔50多公里。
每年大钦岛风力≥6级的大风日数有200多天。
该岛50%以上的海岸为基岩海岸,多峭壁、海蚀崖。
地质作用2
32
内力地质作用——岩浆作用
(3)岩脉: 岩浆沿垂直于层面的裂隙侵入,与层理斜交。 直立或近于直立的岩脉—岩墙。岩脉的规模
大小不一。
33
内力地质作用——岩浆作用
2)浅成侵入作用 是指距地表0—3km范围内的岩浆侵入活动。
(1)岩盘和岩盆 岩浆沿断裂上升侵入到岩层中,冷凝成一个上凸
下平的透镜状侵入体—岩盘(岩盖),其规模不大。 若中央凹下,四周高起—岩盆,规模较大。
34
内力地质作用——岩浆作用
(2)岩床:岩浆顺岩层层面侵入而形成的板状侵入体。
35
36
火 成 岩 岩 墙
37
内力地质作用—变质作用(metamorphism)
中心式火山作用形成的火山锥
28
内力地质作用——岩浆作用
1、喷出作用eruption (火山作用volcanism )
▪ 火山喷出物
▪
火 山
气态喷出物:主要为水蒸气,其次为CO2、N2、SO2、CO、 H2、F2、S2、Cl2
喷 出 物 的 类
液态喷出物:火山的液态喷出物就是熔融状态的熔岩 (浆),熔岩主要成分为硅酸盐根据熔浆中SiO2 含量将 其分为基性熔浆(SiO2 45-52%)、中性熔浆(SiO2 5265%)、酸性熔浆(SiO2 >65%) 。
40
2、变质作用的方式
岩石在固态状态下,同一种矿物经过 有限的颗粒溶解、组分迁移,然后又 重新结晶成较粗大颗粒的作用,在这 一过程中矿物成分不发生变化。
A
重结晶作用
指在原岩总体化学成分基本不变化的 条件下,形成新矿物或新矿物组合的 作用。
2024高考地理专练地质作用过程性
2024高考地理专练地质作用过程性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浙江缙云县大洋山石鼓尖海拔1477m,在其山顶花岗岩表面发现大量直径几十厘米至1m左右、深度10cm至45cm的坑穴。
经研究:石鼓尖山顶花岗岩坑穴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每年12月至翌年3月的寒冻物理风化作用(寒冻物理风化过程可以分为寒冻剥裂过程、寒冻劈裂过程、寒冻楔入过程等3种不同方式),现场常可见风力吹蚀带动坑穴中细岩屑对坑穴内壁产生加速旋转磨蚀作用。
下面为大洋山地理位置图(a)和石鼓尖东北坡山脊上的坑穴示意图(b)。
(1)说出石鼓尖形成的地质过程。
(2)在寒冻物理风化的三种不同方式中,任选其中两种描述其过程的差异。
(3)简析风力吹蚀带动坑穴中细岩屑对坑穴所产生的影响。
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河流演变在沙地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左图为科尔沁沙地中教来河河谷中沙丘群的形成过程示意图。
在河流和风力共同作用下,河谷中先形成沙丘,再演变成沙丘群,经长期的发展演化形成大范围的沙地;同时,在河流演变过程中,也会夷平一部分已成沙丘。
但由于沙丘群本身的障碍作用、植被的积极作用和河流改道的不均匀性,本区的地表过程以沙丘群的形成为主。
河流的部位及其与风向的对应关系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会有很大差异。
右图为教来河横断面地貌示意图。
(1)根据材料推测该河谷地区沙地的形成过程。
(2)AB 断面中河流右侧湿地和CD 断面中河流左侧湿地在演变过程中都形成了线状沙带,但形成过程有所不同,请分析两地沙带形成过程的差异。
(3)分析部分沙丘被夷平的原因。
3.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青弋江(下左图)位于安徽省南部,发源于黄山山脉,是长江下游地区右岸的一级支流。
其从辫状水系到稳定河谷的发育过程(下右图)与黄山北麓断层激活和夏季风阶段性减弱高度相关。
(1)描述青弋江从辫状水系到稳定河谷的发育过程。
(2)分析黄山北麓断层激活对青弋江稳定河谷塑造过程的影响。
(3)分析夏季风阶段性减弱对青弋江稳定河谷塑造过程的影响。
解密05 地质演化过程和冲淤平衡(课件)-2023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义+课件+分层训练(全国通用)
注意:在宏观理解地貌的地质作用方式,也要能从微观的尺度,结合小区域 的特点以及材料描述的地理事物的特点进行具体分析。例如2022年高考海南 卷8-9(对应2-3题),如果分析是高山地区,很多同学会选择冰川侵蚀作用。
再例如雅鲁藏布江中游出现的爬升沙丘的出现? 误区:河流的堆积 正解:风力的堆积
考点
(1)分析当今恒河河口地貌由下切河谷→河口湾→ 三角洲演变的原因。
①前期海平面上升(海岸线后退,海水入侵), 原下切河谷被淹,形成河口湾; ②当今河口处落差变小,流速变慢,泥沙易淤积; ③后期海平面趋于稳定,恒河输沙量大,泥沙大 量淤积逐渐形成三角洲。
【真题探究】 地质过程的推演
10.(2021·福建·统考高考真题)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河口地貌的演变与 海平面、河流输沙量等密切相关。2万年以来,恒河流域地壳相对稳定,但由于气候变 暖,海平面上升约120米;恒河年入海输沙量在距今约1.1万年时达到顶峰(约25亿吨, 当今约10亿吨);距今约0.7万年,海平面开始趋于稳定。当今恒河河口(下图)原为 下切河谷,2万年以来经历了下切河谷→河口湾→三角洲的演变。
(3)有学者预测恒河三角洲未来将萎缩,分析该 预测成立的条件。
①气候变暖,会导致海平面继续上升; ②西南季风变弱,使恒河流域降水量减少,输沙量减少; ③生态退耕、修建水库等人类活动,使河流含沙量减少, 输沙量减少; ④沉积速率小于侵蚀速率。地壳下降,且下降速率快于 泥沙淤积速率。
考点二 地质过程的推演
海退属于陆相沉积环境,特点是以碎屑为主, 颗粒大小不定,类型多样。
(二)考察形式
地形、地貌景观图
或者
区域图
某种矿产资源分布
形成
确定 地貌 分析 主要作用力 解释 过程
高考一轮复习 地理小百科25-地质作用的形成过程
地理小百科25-地质作用的形成过程常见内力作用(为主)地貌的形成过程①花岗岩(山体)露出地表过程:地壳运动,岩层断裂,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外力风化侵蚀,花岗岩露出地表。
如:花岗岩风化球的形成过程、黄山花岗岩体的形成等。
②火山(玄武岩山体)的形成过程:(是否位于板块交界线附近)地壳断裂,岩浆喷出,火山灰堆积形成山体。
如:日本的富士山、非洲的乞力马扎罗山等。
③断块山或断层高原:先是看是否位于板块交界线附近,地壳断裂抬升形成地垒或高原,后是外力作用形成现有地貌,以内力为主。
如:华山、庐山、泰山、贺兰山、阴山、鄂尔多斯高原等。
④断层平原和谷地:地壳断裂下陷形成谷地,流水堆积形成平原。
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东非大裂谷。
⑤断层湖的形成过程:地壳断裂下陷,积水成湖。
如:贝加尔湖、非洲东非大裂谷附近的湖泊(马拉维湖、坦葛尼喀湖、维多利亚湖)、云南洱海等⑥褶皱山的形成过程:地壳运动(挤压),岩层向上弯曲变形,形成褶皱山。
如:喜马拉雅山、安第斯山、阿尔卑山、海岸山脉等均处于板块消亡边界附近,受板块挤压形成。
典型例题:[例1]根据材料和图14,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云南苍山洱海地区山清水秀、林茂粮丰,大理古城宛如一颗明珠镶嵌在青山绿水之间,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图1(1)图中A地、B地的地貌分别为▲、▲,从内外力作用的角度分别说明它们形成的主要过程。
(12分)[答案与解析]解析:据图可知,图中B处于断层陡坡范围内,A处于其外的点苍山山上。
不难看出,洱海在内的范围应该属于断裂下陷构造,即地堑。
A处的点苍山则属于地垒山(断块山)。
B处为耕地,周边河流较多,双处于断块山脚,可以推测为冲击平原。
再按照相关地貌类型成因作答即可。
答案:断块山洪积—冲积平原内力作用形成断层,断裂面两侧岩体以垂直方向运动为主;A侧岩体相对上升,形成断块山;B侧岩体相对下降,形成谷地,同时流水等外力不断将风化、侵蚀产物搬运到谷地边缘堆积,形成洪积—冲积平原。
[全]高中地理(地质作用、沉积、侵蚀、岩浆侵入)考点详解
高中地理(地质作用、沉积、侵蚀、岩浆侵入)考点详解判断沉积、侵蚀、侵入作用的先后顺序,是高考地理的难点。
一般来说,按照“倒叙”来判断。
以下图为例:(1)寻找贯穿地层的地质作用,即为最后发生的。
图中左侧,有一条稍微倾斜的直线(断层),贯穿地层。
因此断层作用是最后发生的。
(2)判断岩浆侵入作用下图中有两个岩浆侵入:黑色、斑点色。
其中斑点色的岩浆“打断”了黑色岩浆,且被左侧断层折断。
因此发生先后顺序为:黑色岩浆侵入>斑点岩浆侵入>断层(3)判断褶皱与沉积作用下图中,最上层的圆圈状砂岩与下层褶皱地层的接触面,较为平整,先形成褶皱,后形成沉积作用,即褶皱>沉积(4)判断褶皱、成绩作用和岩浆侵入如下图所示,黑色岩浆穿过了最上方的沉积砂岩。
因此褶皱>沉积>黑色岩浆侵入。
(5)综合全部顺序褶皱>沉积>黑色岩浆侵入>斑点岩浆侵入>断层图1 地质活动的顺序高考地理——真题图2 例题答案:D精讲精析:(1)读题,确定最先发生的地质事件。
仔细读题,题目中表明,地层首先发生褶皱,也就是说,图中的“格子”(沉积岩Ⅱ)为首先发生的地层。
(2)判断作用于褶皱的外力。
褶皱发生后,应该是弯弯曲曲的起伏,但图中的最底层的褶皱却是非常平的,因此首先受到了侵蚀作用。
(3)判断沉积于侵入的先后。
观察上图,花岗岩垂直插入到沉积岩Ⅰ和沉积岩Ⅱ中,因此肯定是先行成了沉积岩Ⅰ和沉积岩Ⅱ,然后再被岩浆侵入。
因此是先沉积,后侵入。
(4)判断整个地质过程的顺序。
①整个地层,先在内力的作用下发生褶皱,产生背斜和向斜;②此后被外力作用侵蚀,使得表面比较平整;③此后在平整的表面发生了新的沉积;④最后演讲自下而上,穿透沉积岩Ⅰ和沉积岩Ⅱ。
总结判断地质作用的发生先后时,如果不发生底层反转,一般可有以下技巧:①下方地质作用先形成,上方后形成,贯穿岩层的地质作用,最后形成;②岩浆侵入哪个岩层,则这个岩层形成的时间,早于岩浆;③褶皱的表面被抹平,代表着进行了侵蚀作用;④一层层平行的、平直的岩层,为沉积作用的产物。
高一地理地质作用知识点
高一地理地质作用知识点地质作用是指地球内部和地表所发生的各种各样的作用,包括构造作用、岩石圈内部的变动与地表变动等。
地质作用对地球表面的地貌、岩石和矿产资源具有重要影响。
下面将介绍高一地理课程中常见的地质作用知识点。
一、构造运动地球的表面由大陆和海洋构成,它们的形成和分布与构造运动密切相关。
构造运动是指地球表面岩石和陆地的形成和分布过程中发生的变动。
1. 地壳运动地壳运动是地壳的变动,包括地壳的隆起和下沉。
由于地下岩石的变动,地壳表面形成了山脉、高原、盆地等地形。
2. 构造地貌构造地貌是地壳变动形成的地表地貌,包括山地、高原、平原等。
二、火山作用火山作用是指地球上火山喷发造成的各种变化,包括火山喷发、喷发物堆积等。
1. 火山喷发火山喷发指地底下的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火山口。
火山喷发会释放出火山物质,如岩浆、熔岩、火山灰等。
2. 火山喷发对环境影响火山喷发会对周围环境产生重要的影响,如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硫等气体,对大气造成影响;火山喷发会产生火山碎屑流、岩浆流等,对周围地区造成破坏。
三、地震地震是地球内部地壳发生的震动现象。
1. 地震发生原因地震的发生是因为地壳内部的岩石发生位移,释放出巨大能量造成地震。
2. 地震震级地震的大小是用地震震级来衡量的,常见的震级有里氏震级、莫霍面震级等。
四、地表风化与侵蚀地表风化和侵蚀是指地表岩石、土壤等受到风、水、冰等自然力量的影响而发生的变化。
1. 风化类型地表风化主要分为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两种类型。
物理风化是指岩石受到自然力量破碎、磨蚀等过程,如风蚀、冻融破碎等。
化学风化是指岩石受到化学物质的侵蚀和分解,如水解、氧化等。
2. 侵蚀作用地表的侵蚀作用主要来自于水流、冰川和风等自然力量的作用,通过切割、挟运、沉积等过程改变地表地貌。
五、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是指由地质作用引发的,对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威胁的灾害事件。
1. 地震灾害地震灾害是由地震造成的,包括地震破坏、地震引发的海啸等。
高考地理三轮复习课件解题基本功地貌地质过程
第四部分:案例解读2,张家界地貌
Q1:什么是张家界地貌?
张家界地貌,是石英砂岩在风化、重力崩塌、流水侵蚀等作用下,形成的以高大石柱林为主的地貌景观。 该地貌主要分布在中国湖南省西北部,贵州高原与湘西北低山过渡的武陵山脉腹地,因在湖南省张家界市境内最为典型, 故称为“张家界地貌”。
PS: 1,张家界地貌并不是只在张家界才有。 石英砂岩峰林峡谷地貌=张家界地貌。 近年来,中国学者还在广西大瑶山、贵 州独山,甚至北京平谷黄松峪发现了类 似的地貌。 2,张家界这个地方也不只有张家界地 貌,还有喀斯特(岩溶)地貌等其他的 地貌类型。
第二部分:案例解读1,嶂石岩地貌
Q2: “长墙”是如何形成的?
图中的岩廊是水平掏蚀的结果,非人为
第二部分:案例解读1,嶂石岩地貌
Q2: “长墙”是如何形成的?
地貌的变化不会停止,还会继续进入新的循环,底部岩层会继续被风化侵蚀,上部岩 层会继续出现重力崩塌(如下图)。
第二部分:案例解读1,嶂石岩地貌
2. 推测嶂石岩地貌形成的主要过程。
2. 构成嶂石岩地貌的石英砂岩形成于海洋沉积环境;随岩层断 裂地壳抬升,石英砂岩出露地表;气候的冷暖变化和干湿交替 使山地风化和侵蚀强烈,由于岩墙组成岩石岩性差异,岩石重 力崩塌加剧,流水使地表物质迁移,共同塑造了嶂石岩地貌。
第三部分:嶂石岩地貌 Q5:习题
嶂石岩地貌广泛发育于太行山中南段断裂带,主要由在水平方向 上绵延可达数千米的岩墙峭壁构成,岩墙高数百米,呈棱角分明 的块状结构。岩墙形成于距今18亿至15亿年的海洋沉积环境,以 岩性坚硬的红色石英砂岩为主,下层为岩性较软的紫色页岩和泥 岩,在重力崩塌作用下呈阶梯状。部分地区岩墙上方覆盖数百米 高的灰白色石灰岩层,在两者之间常形成宽广的平台。图(上) 示意南太行山地质地貌典型结构,图(下)为嶂石岩地貌景观图。
地质作用过程(精品课件)
形态、物质结构、位置关系等方面不断发展演变的具体过程。
(二)地质思维的掌握 大部分地理现象的产生是发生在大的时间尺度,如生物灭绝、成 岩作用、海陆漂移等,观察者无法亲身历。对地质事件的恢复 和演化规律的认识,是建立在对现存地质构造现象合理分析推导 的基础上的(将今论古),因而,正确合理的地质思维,是我们 认识地质现象,推导地球发展演化的重要思维工具。
演化历史主要记录在地壳岩石中,在 空间上有不同分布,分布记录着地球 各个不同地区地壳运动历史。 且对于层状岩层(沉积岩),通常先 形成的岩层位于下面,后形成的岩层 位于上面,称为“地层层序律”。
2.循环性 循环是指事物周而复始地运动或变化
循环原理在地壳运动及其所形成的地质现象中较为广泛,如火成岩由岩 浆冷凝形成,在不同的空间和时间接受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变质 等作用后,再重熔再生回归岩浆,岩浆重新冷凝成岩后,再接受新一轮 的外力风化、侵蚀、搬运等过程,这就是明显的岩石圈物质循环运动。
(5)根据生物进化规律判断:
由于生物进化总是由简单到
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因此
保存复杂、高级生物化石的
岩层总比那些保存简单、低
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新。
(四)考点突破 2.地质构造及先后顺序
(1)因地质构造会通过岩层的形态呈现出来,所以可根据岩层形成 的先后顺序判读地质构造形成的早晚。例如褶皱构造之前要有沉积。
如果是海底岩石,则离海岭越 近,其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晚, 离海岭越远,其形成的地质年 代越早;或者说离海沟越近, 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早,离海沟 越远,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晚。
(四)考点突破 1.地质剖面图中岩层新老关系判断
(3)看岩浆岩:岩浆岩形成晚于其所切穿(或侵入)的岩层; (4)看变质岩:变质岩受岩浆岩影响而形成,变质岩的形成晚于其相 邻的岩浆岩。
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地质作用过程分析技巧
技巧(一)根据题目的区位,环境特点及岩石特征,判断岩石类型。
要求掌握三大类岩石的形成条件和特点,以及它们和岩浆之间相互转化的规律(图3)。
1、岩浆岩是由岩浆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冷凝形成坚 硬致密的 侵入岩(如花岗岩),或多气孔的喷出岩(如玄武 岩); 2、沉积岩是由地表被侵蚀的物质,由外力搬运后沉 积下来, 固结成岩而成,有层理结构,可能含有化石及化石 燃料; 也包括石灰岩(化学沉淀物)和珊瑚礁(珊瑚虫遗 体堆积)。 3、岩石在地下高温高压下发生变质作用而形成,如 石灰岩变 为大理岩,页岩变为板岩。
借助岩层的新老关系才能得出正确结论:A—背斜,B—向
斜,C—背斜,D—向斜。
3.断层的判断:看断层面的完整程度。如果断层面把所有岩
石断开,且断层面完整,则断层发生时间较晚,晚于其所
断开的岩层;如果果断层面不完整,则说明断层之后又发
生了某种地质活动;
4.根据地质构造之间的叠加和影响来判断:晚形成的地质
解析:岩石圈物质循环图的判断关键是根据已知信息和箭
头指向,联系岩石圈物质循环规律逐步推导。第(1)题,
由沉积物只能变成沉积岩D,沉积岩变成变质岩E,变质
岩熔于岩浆A,岩浆冷凝形成侵入岩B和喷出岩C。
二、地质剖面图中岩层新老关系判断
例3(内力作用+判断岩层新老关系+岩石形成条件逻辑思维)
图5示意某地的沉积岩层与火成岩体的相互关系,各岩 层、 岩体的生成时代由老至新的顺序依次是( ) A.火成岩l、沉积岩l、沉积岩2、火成岩2、 沉积岩3 B.沉积岩3、火成岩l、火成岩2、沉积岩2、 沉积岩l DC..沉沉积积岩岩33、、沉火积成岩岩2l、、火沉成积岩岩l2、、火火成成岩岩22、、沉沉积积岩岩l l 解析:根据沉积岩的顺序由老到新应是沉积岩3、沉积 岩2,而火成岩侵入地壳的定义可判断火成岩l、火成岩2 晚于沉积岩3和沉积岩2,且火成岩2晚于火成岩1。所以 选D。
地质作用形成过程
设问3:指出甘肃中部黄河石林与云南石林的区别。
设问3参考答案: 甘肃中部黄河石林形成过程:
岩浆活动
岩浆侵入岩石圈 上部或喷出地表
岩浆喷出经 冷凝形成火山
地震
地表下岩层的断裂、 错动,引起震动
造成地壳的断裂和错 动,引起海陆变迁和
地势起伏
2、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作用 (1)风化作用:岩石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地方在温 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的影响下发生的由整体到 破碎的过程。 (2)侵蚀作用:风、流水、冰川、海水等对地表岩 石及其风化物的破坏作用。 (3)搬运作用:风、流水、冰川等将风化和侵蚀的 碎屑物转移离开原来位置的作用。 (4)沉积作用:被搬运的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发生 堆积的过程。 (5)固结成岩作用
1、描述“地质作用形成过程”的四个要求:
(1)遵循发生、发展、演变的先后顺序; (2)明确因果联系; (3)保证过程的连贯性,环节的完整性; (4)描述的精细化。 2、解题的方法步骤:
(3)反推过程
(1)分析现状
(2)了解过往
(4)组织作答
课后作业
完成本节课学案练习
小结归纳: 描述“地质作用形成过程”的四个要求:
1.遵循发生、发展、演变的先后顺序; 2.明确因果联系; 3.保证过程的连贯性,环节的完整性; 4.描述的精细化。
典例再现
图2示意某条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该河流两岸依次
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T0、T1、T2、T3,平坦面上均堆 积着河流沉积砾石。砾石的平均粒径T3>T0>T2>T1。洪水期河水 仅能淹没T0。据此完成下题。
新高考地理地质作用地壳运动地质构造构造地貌
考点地质作用、地壳运动、地质构造、构造地貌地质作用——是指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壳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地壳运动——主要是指地球内部动力作用所引起的各种地壳运动和变化,是内力作用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分为水平运动和升降运动两种。
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的“足迹”,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岩石(或岩层)的变形和错位,它包括两种最主要的基本构造类型——褶皱和断层。
构造地貌——是地质构造在地表的形态和地貌特征,例如背斜成岭、向斜成谷、断崖、块状山地等。
【拓展提升】图尔卡纳湖(下图)位于肯尼亚北部,是东非大裂谷干旱沙漠地区的内陆湖。
甲地是一处全年都能提供发电条件的“风洞”,风能资源丰富。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关于图尔卡纳湖的说法,正确的是()A.属于火山口湖B.盐度南高北低C.深度北深南浅D.盐度逐年降低2.甲地风能资源丰富的原因是()①狭管效应显著①距离冬季风源地近①常年受东北信风控制①湖陆风显著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答案】1.B 2.C【解析】1.由材料可知,图尔卡纳湖是东非大裂谷干旱沙漠地区的内陆湖,属于断陷构造湖,A错误;湖泊北部由唯一的长年支流奥莫河注入湖泊,淡水注入,湖无出口,因此,盐度南高北低,B正确;北部河流携带大量泥沙沉积,湖泊深度北浅南深,C错误;属于内陆湖,盐分不断累积,盐度逐年增大,D错误。
故选B。
2.甲地两侧等高线密集,甲地等高线稀疏,位于两山地之间,狭管效应显著,①正确;位于赤道附近,没有冬季风影响,①错误;湖泊位于东非高原,四周高中间低,地形封闭,湖盆除北部外,气候炎热干旱,东北信风影响不到,①错误;湖泊水面狭窄,湖泊东西两岸湖盆宽阔,湖陆风显著,风能资源丰富,①正确。
故选C。
阿塔巴斯卡瀑布位于加拿大班夫国家公园的阿塔巴斯卡河上。
每年夏季有大量的冰雪融水注入阿塔巴斯卡河。
经过上万年的冲刷,河床上的石英砂岩被水流切割出25米深的峡谷,塑造出壮丽的瀑布奇观。
【2022高考地理】微专题四 地质作用过程分析 备战2022年高考地理总复习重要微专题讲解集录
微专题四:地质作用过程分析地理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写到:“……解释地理事物和现象发生、发展的过程……”;课标在“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建议”提到“对‘地理过程与变化’一类内容的考查,要突出对地理空间动态过程的观察、规律概括与趋势预测等学科思维模式、探究方法与技能的运用”。
所以近几年的高考突出考查地理事物的形成过程。
而这部分内容,往往又是学生的“软肋”。
一、高考曾这样考过(2016年全国I卷)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
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
据此完成(1)~(3)题。
(1)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A.向陆地方向推进B.向海洋方向推进C.位置稳定D.反复进退(2)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
由此()A.形成新的贝壳堤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C.形成河口三角洲D.迫使河流改道(3)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
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解析】(1)C,(2)B,(3)D。
以渤海西岸贝壳堤位置变迁为情境,考查贝壳堤的形成、变化过程(沉积作用与地貌)。
第(1)题,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
贝壳堤的形成需要大量的贝壳在同一海岸地带堆积,形成时间长,这就要求海岸线位置稳定,故选C。
第(2)题,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形成新的海岸。
长期堆积,使得贝壳堤与海岸线的距离变大,故选B。
第(3)题,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由多条贝壳堤的位置变动可说明河流入海口位置多次变动,河流带来的泥沙沉积量大,故选D。
二、微点突破1、以时间为主线,分析地质作用过程地理过程是指地理现象或地理事物发生、发展的演变过程。
“动态变化过程”在地质作用中的考查主要以地质剖面图为载体,分析不同地质构造在形成过程中的先后顺序及对地貌的影响。
2021届高三地理复习指引(10)地质作用(内力作用)(共52张PPT)
地形倒置 背斜成谷 向斜成山
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槽部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示意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示意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示意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示意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示意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示意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示意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示意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示意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示意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示意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示意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示意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示意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示意
背斜谷
向斜山
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内力作用;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外力作用
2、地形倒置的原因★
背斜成谷原因:背斜顶部受_张__力__,容易受_侵___蚀__,反而成为谷地 向斜成山原因:向斜槽部受_挤__压__,不易被_侵___蚀__,反而形成山岭。
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三大类岩石
岩浆岩
岩浆冷却凝固而成 花岗岩(地下)、玄武岩地表
沉积岩
沉积物固结成岩,, 1,具有层理结构, 2,可能含有化石
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
变质岩 变质作用而成 大理岩、板岩
石英砾岩
大理岩
2、物质循环过程
岩浆岩
冷 凝
岩浆
沉积岩
变质作用
变质岩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一)三大类岩石
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地质构造岩层形态岩层新老构造地貌地形倒置背斜向上拱起中心老两翼新山地背斜成谷向斜向下弯曲中心新两翼老谷地向斜成山外力作用内力作用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示意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示意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示意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示意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示意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示意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示意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示意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示意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示意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示意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示意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示意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示意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示意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示意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示意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示意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示意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示意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示意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示意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示意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示意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示意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示意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示意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示意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示意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示意背斜谷背斜谷向斜山向斜山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内力作用
2022届高考二轮专题复习 课件 地质作用与地貌(过程类)
嶂石岩地貌广泛发育于太行山中南段断裂带,主要由在水平方向上绵延可达数千米的岩墙峭壁构 成,岩墙高数百米,呈棱角分明的块状结构。岩墙形成于距今18亿至15亿年的海洋沉积环境,以岩性 坚硬的红色石英砂岩为主,下层为岩性较软的紫色页岩和泥岩,在重力崩塌作用下呈阶梯状。部分地 区岩墙上方覆盖数百米高的灰白色石灰岩层,在两者之间常形成宽广的平台。下图A示意南太行山地 质地貌典型结构,图B为嶂石岩地貌景观图。
浅滩。洪峰过后,许多浅滩出露水面,成为沙岛;沙岛与沙岛
之间是多股的河道,它们忽分忽合,交织如辫。
• 再次洪水来时,有些沙岛不被淹没,有些被淹没的可能被水流 斜切而过,其上形成新的槽道。这样,到下一次枯水位时就会
看到槽道的分布面目全非,有的槽道作了大幅度的迁移,因此
这种河道也称为游荡型河道。
辫状水系的形成条件有: 1.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大,暴涨暴落; 2.河流含沙量很大且粒度粗而不均一; 3.河床平坦宽阔,泥沙易沉积。
考点(二):冰川地貌(羊背石)
1、概念:是在冰床上由冰蚀作用形成一 种地貌形态,它是由基岩组成的小丘,通 常成群分布,远远望去犹如匍匐在地面上 的羊群,故名。
2、形态:羊背石在平面上呈两端不对称 的椭球形,其长轴与冰川运动方向平行: 迎冰的一端由于受到的是冰川的磨蚀作用, 坡度较缓,表面光滑有擦痕;朝向冰川流 动的一端受到的是冰川的侵蚀作用,坡度 较陡,表面坎坷不平。
(2)简要说明丹娘沙丘形成的过程。 (10分)
冬春季节(10月—次年3月),气候干旱,大风天气多(2分),大风经过地区植被稀少,对 地面保护性差(2分),加上经过江面,受阻挡较少,形成涡旋上升气流(2分),气流携带 沙洲和河滩上的沙粒(2分),受江边山地地形阻挡,风速减缓,沙粒堆积于山坡(2分)日 积月累形成沙丘。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__知识点
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知识点一、地质作用1.地质作用概念:由自然力引起的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
2.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主要是由地球内能引起的,主要是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能量。
内力作用表现形式:岩浆活动、地壳运动、变质作用;外力作用:外力作用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风力、流水、冰川)。
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沉积。
二、.岩浆活动:岩浆活动:人们认为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
岩浆活动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岩浆上升到一定位置,在地壳中冷凝而结晶,岩浆侵入地壳形成花岗岩;另一种是岩浆冲破上覆岩层喷出地表,形成火山,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玄武岩。
1、常见的岩石变质岩受到地壳运动和岩浆活动等影响,在一定温度、压力下,原来的成分、结构发生了改变,形成了新的岩石大理石、板岩石英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在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中,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外力作用可夷平地表。
(2012·山东卷)下图为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
图中甲地层褶皱后,该区域先后发生了 ( )。
A.沉积作用、侵蚀作用、岩浆侵入B.岩浆侵入、侵蚀作用、沉积作用C.岩浆侵入、沉积作用、侵蚀作用D.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岩浆侵入三、地壳运动地壳运动又称构造运动,一般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地壳运动的结果称为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分为褶皱和断层,褶皱分为背斜和向斜,断层分为地垒和地堑。
地质构造示意图岩层形态地表形态实践意义内力作用外力作用褶皱背斜中心岩层向上拱起形成山岭顶部受到张力作用,容易被侵蚀成为谷地良好的油气构造,开凿隧道通常选背斜,原因:背斜成拱形,安全稳定,不易积水。
向斜中心岩层向下弯曲成为谷地槽部受挤压不易侵蚀反成山岭良好的储水构造断层地垒中间岩块上升,两侧岩块相对下降形成块状山地,如华山、庐山、泰山工程建设遇断层要避开,以免诱发地震、滑坡、渗漏、坍塌等地质灾害。
描述丹霞地貌形成的地质作用过程
描述丹霞地貌形成的地质作用过程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描述丹霞地貌形成的地质作用过程丹霞地貌是一种由红色砂岩和砾岩组成的特殊地貌,形成于亿万年前的地质过程中。
地理过程类专题复习—地质作用过程的分析与描述(详实、可直接用)
地理过程专题系列之《地质作用过程的分析与描述》讲义一、考情深度解读1.新课标与考纲要求新课标的“三维目标”中明确提到“过程与方法”这一目标,《2012年湖北普通高考地理考试说明》中也明确规定“表达出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与结果”,说明了“过程”的重要性,并在历年高考试题中有充分体现。
这说明考生在复习备考过程中需要将地理过程的复习作为高考复习的重点内容之一,使自己具备地理过程的简单预测与合理想象能力。
根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关于地理过程的知识点要求,结合高考地理复习要求,可大致归纳出以下需要强化的基本地理过程:(1)地球周年运动的过程(2)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3)内外力作用下的海陆地貌演变过程(4)大气受热过程(5)大气运动过程(6)天气变化过程和气候形成过程(7)水循环过程(8)洋流的形成与运动过程(9) 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传递的过程(10)聚落形成的过程(11)人口增长与迁移过程及影响(12)区域产业转移过程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3)旅游活动的过程(14)某种自然灾害产生的机制与发生过程2.考点分布“地质作用过程”的考查可分为三个考点:“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内外力作用下的各种地貌景观的形成过程”及“主要地质灾害的形成过程”。
3.高考重点与盲点本考点是高考的重要考点,在近几年的高考试卷中是频繁出现,但学生得分请况并不理想。
如“2010年大纲版全国文综卷1”中第36题第(2)小题“分析乙地葡萄种植园地表鹅卵石堆积的原因”,得分情况:0分率80.6%,2分率14.825%,4分率4.21%,6分率为0.42%,8分率为0.0384%。
4.命题趋向对历年高考试题分析,本专题“注重对地理过程自身的基本原理规律考查”“运用地理思维,注重对地理事物动态演变过程的考查”及“注重综合能力的考查”。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的考查多以选择题形式出现,强调对原理的考查;而“内外力作用下的各种地貌景观的形成过程”及“主要地质灾害的形成过程”多以问答题形式出现,强调对过程的分析与描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过程专题系列之《地质作用过程的分析与描述》讲义一、考情深度解读1.新课标与考纲要求新课标的“三维目标”中明确提到“过程与方法”这一目标,《2012年湖北普通高考地理考试说明》中也明确规定“表达出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与结果”,说明了“过程”的重要性,并在历年高考试题中有充分体现。
这说明考生在复习备考过程中需要将地理过程的复习作为高考复习的重点内容之一,使自己具备地理过程的简单预测与合理想象能力。
根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关于地理过程的知识点要求,结合高考地理复习要求,可大致归纳出以下需要强化的基本地理过程:(1)地球周年运动的过程(2)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3)内外力作用下的海陆地貌演变过程(4)大气受热过程(5)大气运动过程(6)天气变化过程和气候形成过程(7)水循环过程(8)洋流的形成与运动过程(9) 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传递的过程(10)聚落形成的过程(11)人口增长与迁移过程及影响(12)区域产业转移过程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3)旅游活动的过程(14)某种自然灾害产生的机制与发生过程2.考点分布“地质作用过程”的考查可分为三个考点:“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内外力作用下的各种地貌景观的形成过程”及“主要地质灾害的形成过程”。
3.高考重点与盲点本考点是高考的重要考点,在近几年的高考试卷中是频繁出现,但学生得分请况并不理想。
如“2010年大纲版全国文综卷1”中第36题第(2)小题“分析乙地葡萄种植园地表鹅卵石堆积的原因”,得分情况:0分率80.6%,2分率14.825%,4分率4.21%,6分率为0.42%,8分率为0.0384%。
4.命题趋向对历年高考试题分析,本专题“注重对地理过程自身的基本原理规律考查”“运用地理思维,注重对地理事物动态演变过程的考查”及“注重综合能力的考查”。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的考查多以选择题形式出现,强调对原理的考查;而“内外力作用下的各种地貌景观的形成过程”及“主要地质灾害的形成过程”多以问答题形式出现,强调对过程的分析与描述。
而问答题的呈现方式又主要有三种“直问式”、“隐性式”与“间接式”。
5.对考生的基本要求熟记和理解地质作用的过程与原理,掌握分析和描述地理过程的基本方法与技巧:“四个要求、三个技巧、三个问题”。
二、专题复习过程探究(一)内外力作用下的各种地貌景观的演变过程1.回顾主要的地貌景观类型:风化地貌、各种侵蚀和堆积地貌及主要的构造地貌。
2.考点解读本小考点一直是考生的得分瓶颈,多以问答题考查方式呈现,答题要求考生从“地质作用过程”角度,按各种地貌在形成过程中发生、发展、演变的先后顺序,有因果联系地描述地质作用过程,要保证过程的连贯性,环节的完整性,答案的精细化。
3.知识回顾:案例分析(河谷的演变)演变过程:在河流发育初期,河流落差大,流速快,能量集中,河流侵蚀作用以向下和向源头侵蚀为主,使河谷不断加深和延长。
这时的河谷深而窄,谷壁陡峭,横剖面呈V”型。
“V”型河谷形成后,河流落差小。
这时河流向下的侵蚀作用减弱,向河谷两岸的侵蚀作用加强。
河流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使河流更为弯曲,河谷拓宽。
经过漫长的过程,河谷展宽,横剖面呈宽而浅的“U”型。
总结归纳描述“地貌景观形成过程”的四个要求:1.遵循发生、发展、演变的先后顺序;2.明确因果联系;3.保证过程的连贯性,环节的完整性;4.答案的精细化。
4.本考点的问题类型与解题技巧本小考点问题呈现形式主要分三种:直问式、隐性式和间接式,问题形式不同,但本质一样,均要求学生掌握所考查地貌景观的形成过程。
同时要掌握以下解题技巧:1.分析地貌景观的位置和地理环境特点,明确形成该地貌景观的主要地质作用;2.按地质作用的先后顺序罗列提纲,保证地理过程合乎逻辑;3.依据“地理过程要求”完善答案。
“直问式”特点:问题呈现的直接性,问题表达语句中直接带有“过程”二字,如2009年安徽文综卷题“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说明三角洲位置变化的主要过程”,2012年湖北武汉二月联考文综卷“说明祁连山北麓的沙土被搬运到黄土高原的过程”等。
【典例呈现】(2012·湖北武汉二月联考文综卷)材料一:早期的石羊河和弱水流域面积较现在大很多,是祁连山北麓的两大水渠。
材料二:相关研究表明,阿拉善高原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是中国黄土地区粉尘堆积的主要物源区,并且两者均来自于祁连山北麓高山作用(风化剥蚀和冰川作用)形成的碎屑物质。
(1)说明祁连山北麓的沙土被搬运到黄土高原的过程。
(8分)【分析】地理过程:祁连山(岩石风化作用)——河流(侵蚀、搬运、堆积作用)——西北风(风力侵蚀、搬运、堆积)——腾格里沙漠(风化、侵蚀作用)——西北风(搬运作用、堆积)——黄土高原(优化答案)参考答案:祁连山北麓的碎屑物质被河流(石羊河和弱水)带至下游地区(阿拉善高原)形成大面积的冲积扇和洪积平原;(2分)西北干旱的大环境下,近地面风(西北风)再将冲积扇和洪积平原较细小的颗粒物质带离原地,形成(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沙漠,(2分)并通过西北风将粉尘继续向东南方向搬运,(2分)途中受太行山、秦岭等山的阻挡,大量的粉尘沉积在黄土高原。
(2分)即时训练(2012·湖北第二次八校联考)根据图文材料及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略)从成因上分别说出张家界武陵源峰林与黄山峰林的岩石类型。
并从地质作用的角度,简述张家界武陵源峰林的形成过程。
【分析】石英砂岩属于沉积岩,花岗岩属于岩浆岩。
地理过程:地壳抬升——流水侵蚀(优化答案)参考答案:沉积岩岩浆岩地壳缓慢(或间歇性)抬升,经流水长期侵蚀切割而形成。
“隐性式”特点:问题呈现不带有“过程”二字,但其实质问的是该地貌景观的形成过程,因此对该类题型要仔细审题。
问题的表达方式常见为“分析(说明、解释、简述、推测等)XX地貌景观的形成原因”,“…多XX地貌景观,试分析(说明、解释、简述、推测等)形成原因”。
如2010年大纲版全国文综卷1“分析乙地葡萄种植园地表鹅卵石堆积的原因”,2012年湖北武汉二月联考文综卷“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侧多峡湾,试分析其原因”等。
这类题只需将“过程表达清楚”,就完成了“原因分析”,属于“地理过程的原因分析”。
【典例呈现】(2010·大纲版全国文综卷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葡萄的糖分含量越高,酿制出的葡萄酒酒精度越高。
葡萄生长过程中,特别是成熟期的光照及昼夜温差与其糖分积累呈正相关。
图5a中甲、乙两地均为优质葡萄产地。
图5b为乙地典型的葡萄种植园景观。
世界上酒精度最高(16.2度)的优质葡萄酒就是使用乙地及其附近所产的葡萄酿制而成的。
(2)分析乙地葡萄种植园地表鹅卵石堆积的原因。
(8分)【分析】观察图中乙地的位置,位于河流出山口处,而乙地有大量鹅卵石堆积,应属于流水沉积地貌景观,这与山麓冲积扇的形成过程非常相似。
解题可以从山麓冲积扇的形成过程方面突破。
山麓冲积扇的形成过程:地理过程:流水侵蚀——流水搬运——流水堆积(优化答案)参考答案:在山区,由于地势陡峭,洪水期水流速度快,携带了大量砾石和泥沙。
当水流流出山口时,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在山麓地带堆积下来,形成扇状堆积地貌。
推导出本题的答案:乙地位于(罗讷河)河流出山口附近。
河流出山口前,穿行于峡谷,水流急,可携带砾石;河流出山口后,流速变缓,携带的砾石首先在此处堆积。
即时训练:(2011·湖南联考)图8为北半球某岛屿的地质地貌结构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地壳运动和地质构造的角度解释该岛屿的成因。
参考答案:海底地壳受地壳运动产生的水平挤压,岩层向上拱起形成背斜,地势高露出海面形成岛屿。
(2)简述甲河谷的形成原因。
参考答案:甲谷地位于背斜顶部,在背斜形成过程中受张力作用,岩层疏松容易受外力侵蚀,在流水等外力的长期作用下形成谷地。
“间接式”特点:问题的指向并未明确地理过程,看似一般的原因分析类问题。
但要回答好这类问题,必须明确地理过程。
如2008年全国文综卷1“指出G河没有形成明显三角洲的原因,并加以分析”,要求考生能在理解三角洲形成过程的基础上进行逆向思维来反证,如果不明确三角洲的形成过程,只会造成答案的片面性而大量失分。
这类题目具有间接考查地理过程的特点。
【典例呈现】(2008年全国文综卷1)读图6,完成下列要求。
⑶指出G河没有形成明显三角洲的原因,并加以分析。
(16分)【分析】先考虑三角洲的形成过程,再分析G河没形成三角洲的原因。
三角洲形成过程:地理过程:流水侵蚀——流水搬运——流水沉积(优化答案)参考答案:当携带着大量泥沙的河流进入海洋时,河流入海处水下坡度平缓,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河水流速减慢,河流所携带的泥沙便会堆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
分析:上游地区“流水侵蚀”强,一般与流速大、植被覆盖率低相关,很明显,G河没有形成明显三角洲必与“植被覆盖率”有关(水土保持好);“流水搬运”是全程都发生的,而搬运泥沙量多少与三角洲形成关系密切,而搬运量与水土流失和流速有关,很容易想到在刚果盆地内部由于地势低平,流速小,搬运作用减弱,故又能想到一个得分点;“流水沉积”一般发生在山口处、河口处、河流下游及流速小的河段,故很容易把目标转移到G河河口处,河口处流速大,沉积作用弱,这样又能多想到一个得分点。
本题参考答案:①入海口附近,泥沙不易沉积,因为地形高差大,河流落差大,流速大。
②入海泥沙量较少,因为G河在M点以上多流于盆地中,流速较小,易于泥沙沉积;且从纬度位置和地形看,流域内热带雨林广布(植被覆盖率高),水土流失较轻。
5.方法归纳“四个要求,三个技巧,三个问题”地理过程要求:1.遵循发生、发展、演变的先后顺序;2.明确因果联系;3.保证过程的连贯性,环节的完整性;4.答案的精细化。
解题技巧:1.分析地貌景观的位置和地理环境特点,明确形成该地貌景观的主要地质作用;2.按地质作用的先后顺序罗列提纲,保证地理过程合乎逻辑;3.依据“地理过程要求”完善答案。
问题呈现形式:直问式、隐性式和间接式。
一般方法:“过程要求的普遍性,解题技巧的适用性,问题呈现的同一性”(二)主要地质灾害的形成过程需要重点强化的过程:地震的形成过程,火山的形成过程,滑坡的形成过程,泥石流的形成过程。
【典例呈现】例一(2010·新课标版全国文综卷1)某段高速公路(G)经过单面山(顺向山)地区,地质剖面如图8所示。
为防止滚石、滑坡等灾害,对施工立面H进行了加固,还在L坡面上打入“岩锚”。
以固定表层岩层。
2010年春,该单面山的上部山体大规模滑落,导致约200米长的公路被毁。
分析这次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