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施意见计划方案.doc
宝鸡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意见的通知
宝鸡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宝鸡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6.09.04•【字号】•【施行日期】2006.09.0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宝鸡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意见的通知各县、区人民政府,市级各有关部门:现将《加快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意见》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二○○六年九月四日加快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意见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市委、市政府制定的《宝鸡市农民科技文化教育实施纲要》精神,加快提高我市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特制定以下实施意见。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重点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已经步入新的发展阶段。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求在“十一五”期间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和管理民主的标准,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支撑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在于培养数以亿计的观念新、有文化、讲文明、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广大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没有农民的参与,没有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失去可持续发展的依托。
目前,我市农村劳动力资源总数达156万人,实际从业人员139万人,从产业结构看:从事第一产业95万人,占从业人员的68%;从事第二产业24万人,占17%;从事第三产业20万人,占15%。
从文化程度看:高中以上25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16%;初中84.2万人,占54%;初中以下46.8万人,占30%。
从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看,农村外出劳动力中接受过职业教育或技能培训的比重仅为18.6%。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汇报人:日期:CATALOGUE 目录•前言•农村经济建设•农村社会建设•农村环境建设•实施保障措施前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目的任务实施方案的目的和任务创新机制、激发活力深化农村改革,创新农村发展机制,激发农村发展活力,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持续动力。
政府引导、农民主体发挥政府在政策引导、资金投入等方面的作用,同时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和主体地位,调动农民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制定统一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同时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确定建设重点和实施措施。
突出重点、全面推进集中力量解决当前农村发展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同时全面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
实施方案的基本原则农村经济建设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03加强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01优化农村工业布局02培育新兴产业促进农村工业发展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强农村金融风险管理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农村社会建设改善农村教育条件提高农村学校师资力量改善农村学校教学设施推广现代教育技术1 2 3健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升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加强农村疾病预防控制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多层次农村社会保障体系01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02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管理03农村环境建设生态优先倡导绿色发展提升生态意识030201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基础设施改善环境整治绿色建筑推广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发展清洁能源,推广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改善农村能源结构。
能源结构优化科技创新驱动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实施保障措施明确部门职责各级政府部门要明确自身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职责,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和措施,确保各项任务得以顺利推进。
设立专门领导小组成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指导督促各项工作。
村新农村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村新农村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为了推动农村建设工作取得更大成效,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我们制定了以下村新农村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一、加强组织领导
1. 设立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协调、部署和推动新农村建设工作。
2. 每季度召开一次新农村建设工作会议,总结经验、分析问题、研
究解决方案。
二、打造宜居环境
1.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道路、供水、供电等设施。
2. 推动农村绿化工作,建设农村公园、绿地,打造宜居环境。
3. 加强农村环境整治,治理农村垃圾、污水等环境问题,提升农村
环境质量。
三、发展农村经济
1. 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引导农民发展种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等产业。
2. 加强农村电商发展,促进农产品销售,增加农民收入。
3. 支持农村创业创新,提供创业扶持政策,激发农民创业热情。
四、改善农村民生
1. 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农村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
等医疗机构。
2. 加强农村教育工作,提升农村教育质量,改善农村教学条件。
3. 推动农村文化建设,举办文化活动、建设文化设施,丰富农民文
化生活。
五、加强组织推进
1. 成立新农村建设督导组,对新农村建设工作进行全程监督、检查。
2. 建立新农村建设档案,及时记录新农村建设工作进展情况,为下
一阶段农村建设工作提供参考。
通过以上实施方案,我们相信能够有效推动村新农村建设工作,助
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目标。
中共河南省委文件新农村建设
中共河南省委文件豫发(2009)28号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建设的意见(2009年11月9号)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快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省委、省政府决定,在全省范围内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建设,以点带面,推动全局。
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示范村建设的重大意义近年来,全省各级各部门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部署,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深入开展抓试点、争致富、办实事活动,采取有力措施,扎实稳步推进。
全省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粮食生产捷报频传,现代农业快速推进,农民收入稳步增加,村容村貌日新月异,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特别是各地在工作实践中紧密结合实际,积极开拓创新,探索出了不少好经验,涌现出了许多好经典,走出了符合当地实际、具有不同特色的好路子。
全省的新农村建设在摸索中前进,在创新中提高,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
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建设,是全面贯彻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的实际行动,是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客观需要,是改善农村民生、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是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引向深入的必然要求,是省委、省政府在全面总结新乡等地经验、审时度势而作出的重大决策。
组织开展好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建设,既有利于改善广大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又有利于拉动农村投资和消费;既有利于促进人口向城镇集聚,又有利于城市基础建设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覆盖;既有利于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又有利于农民减少住宅建设投入;既有利于促进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又有利于城乡和区域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建设事关全局、涉及面广,时间紧、任务重。
全省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站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的高度,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中原崛起的高度,站在有效应对危机、实现“四保”目标的高度,深刻认识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努力开创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
运城市委、运城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施意见
运城市委、运城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运城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字号】•【施行日期】•【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村镇建设正文运城市委、运城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施意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
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于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建立新型城乡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持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具有十分重大意义。
为了认真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确保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十一五”时期打下坚实基础,特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1、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认真贯彻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以建设全省高效生态农业基地为目标,以农业产业化、经营现代化、农民知识化、村镇园林化和管理民主化为重点,以“百村试点千村治理”工程为抓手,全力推动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基层党组织建设,2010年力争使全市80%的村在“新产业、新经济组织、新农民、新家园、新风尚”五方面取得明显突破,逐步把广大农村建设成经济繁荣、政治民主、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2、基本原则--突出中心,协调推进。
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壮大特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同时协调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基层党组织建设。
--深化改革,创新机制。
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继续深化农村改革,破除体制性障碍,不断激发农村内在的发展活力。
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
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2006年3月9日)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号),结合我省实际,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1)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长期历史任务。
我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占全省总人口近70%。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点难点都在农村。
只有实现农业发达、农村繁荣、农民富裕,才能真正实现中原崛起的宏伟目标。
“十一五”时期是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各级党委、政府要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积极、全面、扎实地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真正使新农村建设成为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德政工程、发展工程、民心工程。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指导思想。
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始终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揽农村工作全局,加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
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为切入点,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主要内容,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坚持的原则。
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坚持科学规划和分类指导,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推进;坚持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不断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坚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不断增强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以农民为主体和发挥各方面积极性相结合,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
吉林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实施意见
吉林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实施意见吉林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实施意见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的意见》(吉发〔2009〕29号文件)、《吉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吉办发〔2009〕35号文件)和《吉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建设指导标准》(吉办发〔2009〕36号文件)精神,切实加快我市新农村建设步伐,现制定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以新农村建设统领“三农”工作,突出发展农村经济和关注民生两个工作重点,动员全市力量,集中所有要素,城乡联动,率先突破,“千村示范”争一流不折不扣,“万村提升”创排头坚定不移,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提高新农村建设质量,全面完成我市新农村建设任务。
二、工作任务(一)建设10个样板村。
按照高于省示范村标准,建设具有引领借鉴意义的全省一流示范村。
(二)示范村建设标准◆农村经济发展(由各级农业部门负责牵头组织实施)1.主导产业。
根据示范村资源禀赋,本着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特则特的原则,建设“一村一品”主导产业。
主导产业经济总量占全村40%以上,其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0%以上。
2.农民收入。
形成多渠道、多元化增收格局,三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递增率达到12%以上,高于全市平均水平4个百分点,农民收入快速增长。
3.集体经济。
通过盘活集体资产,开发兴办农村二、三产业,培育集体经济增长点。
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
4.农民专业合作社。
示范村有2—3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户达到60%以上。
◆基础设施建设(由各级政府相关部门负责牵头组织实施)5.道路建设。
在完成村村通的基础上,力争实现村至屯通硬化路。
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二
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二根据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要求,制定了以下实施方案:1. 发展特色产业:根据农村资源禀赋和农民的专业技能,确定一至两个适合当地发展的特色产业,如特色农产品种植、养殖业、乡村旅游等,并制定相应的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支持,引导农民从事该产业,提升农民收入和农村经济发展。
2. 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加大对农村公路、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确保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和提升。
特别是要重点解决农村道路状况不好、供水、供电不足以及通信覆盖不全面等问题,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
3. 推动乡村教育事业发展:优化农村学校布局,提高乡村教育质量,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引进优秀教育资源,改善乡村学校办学条件,提高教师的待遇和专业水平。
同时,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和贫困家庭学生的教育资助力度,确保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到良好的教育。
4. 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加强农村医疗、养老、文化等社会事业建设,提高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保障水平。
重点建设农村卫生院和养老院,引进医生和护士等专业人才,提供全面的医疗和养老服务。
同时,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
5. 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加大对农田水利建设、农业非点源污染治理、农村垃圾处理等环境保护工作的投入力度,提高农村生态环境质量,保护农田、水源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6. 强化农村组织建设:加强农村党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建设,推动农村自治水平的提高。
加强村级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基层农村干部的能力和素质。
7. 引导农民增加收入: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就业创业能力。
同时,推广农业科技成果和现代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和效益。
加大农村金融支持力度,为农民提供贷款和融资服务。
以上即为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二的主要内容。
通过实施该方案,将逐步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社会事业进步、生态环境改善等目标,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品质,推动新农村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文章来山课件w w 5k J.om 7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号)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若干意见》(苏发〔2006〕1号)精神,全面启动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两个率先”进程,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市委九届九次全体会议精神,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以发展农村经济、加快农民增收为核心,以推进农村环境建设、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为重点,以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为依托,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建设目标 建设新村镇。
继续推进小康村建设“十村示范,百村先行”工程,加快集中居住点建设,在金沙、三余、石港、兴仁、兴东、川港、先锋、开发区等镇(区)各选择1—2个村先行开展集中居住点建设,作为市级试点,尽快形成样板。
其它镇也要因地制宜,创造条件,确定1-2个农民集中居住点,搞好示范建设。
力争到2010年,全市有7.8万户入住集中居住区,达全市总户数的20%。
发展新产业。
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发展民营经济为手段,加快我市现有优势产业发展。
新农村建设工作方案范文
新农村建设工作方案范文一、选址规划与建设目标(一)选址规划1. 选址要求新农村建设的选址应符合以下要求:(1)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2)基础设施完善,供水、供电、供气等设施齐全;(3)环境优美,生态环境保护好;(4)与乡村特色相适应,符合农民的生产生活需求。
2. 选址原则(1)生态原则:选址应遵循生态保护优先的原则,确保新农村建设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2)综合原则:综合考虑经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以达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3)可持续原则:选址应考虑未来发展需求,确保可持续发展。
(二)建设目标1. 经济目标(1)以农村产业发展为核心,推动农村经济转型升级;(2)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3)建立健全农村金融体系,促进农村金融发展。
2. 社会目标(1)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改善农村居民环境条件;(2)促进农村文化建设,传承乡土文化;(3)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水平。
3. 环境目标(1)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提高农村生态环境质量;(2)推动农村生态农业发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3)加强农村环境监测与评估,确保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环境污染不超标。
二、项目建设与实施方案(一)基础设施建设1. 交通设施建设(1)修建和改建农村道路,提高农村交通运输能力;(2)建设农村公交车站,改善农村居民出行条件;(3)修建农村排水系统,解决农村交通的排水问题。
2. 水电气供应设施建设(1)建设新的水厂和供电站,增加水和电供应能力;(2)修建农村燃气管道,改善农村居民使用燃气的条件;(3)推广太阳能和风能利用,增加清洁能源供应。
3. 通信设施建设(1)建设农村宽带网络,提高农村网络通信能力;(2)修建农村邮电局,方便农村居民办理邮政和电信业务;(3)推广手机信号覆盖,解决农村通信信号弱的问题。
(二)农村产业发展1. 农业产业发展(1)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2)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农产品;(3)加强农产品加工和销售,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关于加强农村爱国卫生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意见
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关于加强农村爱国卫生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公布日期】2006.07.05•【文号】全爱卫发[2006]4号•【施行日期】2006.07.05•【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卫生医药、计划生育综合规定正文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关于加强农村爱国卫生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意见(全爱卫发[2006]4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爱卫会: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切实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的健康素质,全国爱卫会就加强农村爱国卫生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以下指导意见:一、充分认识加强农村爱国卫生工作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1. 爱国卫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卫生工作方式。
它以爱国为核心、以卫生为内容、以广泛发动群众参与为主要方式。
几十年实践证明,广泛深入地开展以改水改厕、亿万农民健康促进和卫生村镇创建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爱国卫生工作,着力解决农民饮用安全卫生水、使用卫生厕所、改善居住环境、倡导良好的卫生习惯,在有效地预防控制农村的地方病、传染病和人畜共患疾病的发生与流行等工作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保护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2. 我国农村环境卫生状况整体上依然存在很多问题。
目前,全国还有3亿多农民没有饮用上安全卫生水,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仅为31%,多数农村无污水处理系统,生产生活污水直接排放,生活垃圾没有规范地收集、清运和处理。
“脏、乱、差”的环境状况,造成了部分地区传染病、地方病和人畜共患疾病的发生和流行。
3.农民群众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意识还不强,有的农村陈规陋习还不少,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等破坏公共卫生的不文明行为仍很普遍。
农民中存在的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既影响了农村的环境卫生质量,又危害了农民的身体健康,阻碍了农村文明程度的提高。
新农村建设工作方案范文
新农村建设工作方案范文近年来,随着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的日益凸显,新农村建设任务愈发紧迫。
为此,制定一项全面而具体的新农村建设工作方案至关重要。
本方案旨在解决新农村建设中的各项问题,加快农村现代化进程,实现城乡发展协调。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
必须加大对农村道路、供水、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体系,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二、推进农田水利建设。
农田水利建设是农村现代化的基础。
要加强对农田水利工程的规划和建设,提高农田水利设施的效益,保障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
三、加强农业科技支持。
农业科技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
要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加强对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四、加强乡村环境治理。
农村环境问题严峻,治理亟待加强。
要加大对农村环境治理的投入,保障农村环境的整治和改善,提高农民的生活环境。
五、推进乡村产业发展。
农村产业是农民增收的关键。
要加大对乡村产业的扶持,多渠道开发乡村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就业创业,增加农民收入。
六、加强农村社会事业建设。
健康、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是农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加大对农村社会事业的投入,提高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水平,满足农民的基本需求。
七、完善农村治理体系。
农村治理体系是农村现代化的基础。
要加强对农村治理体系的建设,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农村治理水平。
八、加强农民自治建设。
农民自治是农村发展的动力。
要加强对农民自治组织的建设,提高农民自治的广泛性和有效性,促进农民自治制度的健康发展。
九、加强领导组织和保障措施。
领导组织和保障措施是新农村建设的保障。
要强化各级领导组织的统筹协调作用,提高新农村建设的组织保障水平。
十、加强宣传教育工作。
宣传教育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
要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宣传教育力度,引导农民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
以上就是新农村建设工作方案的主要内容。
新农村建设实施意见附新农村建设基本要求
新农村建设实施意见附新农村建设基本要求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村文明程度,提升农村土地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进程,经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在全市开展以“村美、民富、班子强”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建设。
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一、充分认识新农村建设对推进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问题依然存在,城乡差距扩大的趋势没有根本扭转,特别是农村普遍存在的环境脏、村貌乱、设施差、布局散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农村的文明进步,影响了农村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大力开展新农村建设,为农村发展构筑新的平台,是我们做好“三农”工作的当务之急。
各地、各有关部门必须充分认清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思想上高度重视,行动上狠抓落实。
首先,新农村建设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开展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社会事业建设,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环境,是事关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一项民心工程,符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要求,体现了农村现代化的发展方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农村具体生动的实践。
其次,新农村建设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需要。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举措。
要破解农村发展难题,必须按照十六大提出的要求,以统筹发展的新思路,加快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的步伐,进一步发挥城市化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龙头作用,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有效实现农村与城市统筹发展、城市化与工业化联动发展、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
再次,新农村建设是推进“两个率先”的根本要求。
全面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加快推进“两个率先”是当前我市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中共武汉市委、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农村“家园建设行动计划”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
中共武汉市委、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农村“家园建设行动计划”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武汉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6.02.23•【字号】武发[2006]1号•【施行日期】2006.02.2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村镇建设正文中共武汉市委、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农村“家园建设行动计划”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武发[2006]1号2006年2月23日)为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实施农村“家园建设行动计划”,推进具有武汉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特提出如下意见:一、总体要求1、目标任务: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以建设会主义新农村统领农村工作,以科学和谐、城乡统筹、依靠自身、综合发展,建设适宜创业和生活的农村新社区为目标,在全市农村推进致富门道明晰、基础设施完善、社保体系建立、社会和谐稳定等“四到家园”,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发展,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使农村面貌有一个大的变化。
力争“十一五”期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一10%,农村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明显改善,农民生活质量普遍提高,农民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2、基本原则:一是规划先行原则。
根据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结合卫星城、建制镇建设规划和产业布局规划,认真编制村湾建设规划,科学调整村湾布局,合理确定建设项目。
特别要坚持城镇化、土地集约化经营方向,积极稳妥地做好小城镇和中心村建设规划。
二是自愿参与原则。
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实行政府引导、农民自愿、分级负责、民办公助,引导农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党和政府的领导及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下建设自己的美好家园。
三是因地制宜原则。
根据各地自然条件、发展水平和人文风俗,在统一要求、严格标准的基础上,选择具备条件的村进行试点,探索各具特色的家园建设模式。
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
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6.03.23•【字号】云发[2006]5号•【施行日期】2006.03.2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村镇建设正文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云发[2006]5号2006年3月23日) 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扎实推进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步伐,现结合云南实际,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形势(一)农业农村发展进入了新阶段。
多年来,我省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结合实际认真贯彻中央的方针政策,采取一系列支农惠农的政策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农业农村经济呈现出稳定发展的趋势,经济社会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在更宽领域、更高层次展开,农村改革向纵深推进,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展,基层组织和民主政治建设得到加强,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农村经济运行机制、公共产品供给机制、乡村治理方式和农业农村工作领导方式等方面正在发生重大变化。
但必须看到,我省农业基础设施脆弱,生产经营方式落后,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扩大,制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农业农村仍然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与全国相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更加艰巨。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
党中央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集中反映了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信心和决心,代表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强烈愿望和根本利益,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确保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新农村建设方案
新农村建设方案一、总体要求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注重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加强政府引导和协调。
在新农村建设中,要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让农民获得实惠和尊重。
二、主要目标1.建设美丽宜居的新农村,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2.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实现农业现代化。
3.保护农村文化遗产,弘扬乡土文化。
三、具体举措1. 建设美丽宜居的新农村在新农村建设中,要注重规划设计,贯彻生态环保理念,重视公共设施建设和卫生环保,实现农民家乡美丽宜居的幸福生活。
•优化农村规划设计,在村庄建筑风格上体现地域文化特点,坚持保留历史建筑和环境特色。
•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水利、清洁能源等。
•加强农村环保,建立农村污染治理系统,加强农村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
•强化农村文化建设,发掘和挖掘每个村庄的乡土文化和历史遗产,建立文化遗产保护制度。
2. 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要通过多种手段帮助农民实现增收。
•加强农业技术研究和推广,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实施农村金融服务,让农民能够获得贷款和金融支持。
•发展特色产业,把地方特色产品打造成为品牌,提高产值和销售渠道。
•引导农民走向城市,提供职业培训、社保等服务。
3. 保护农村文化遗产保护农村文化遗产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加强。
•完善乡村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建立保护规划和管理制度。
•发掘和纪录农村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充分发挥乡土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加强农村文化交流,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推广中华优秀文化。
四、新农村建设中的政府角色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起着重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其主要职责是:•制定新农村建设的战略和规划,制定政策、标准、资金等保障措施。
•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督促农村环保治理和卫生保障,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扶持农村特色产业,支持农民增收致富。
•倡导和推广农村文化,加强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
五、结语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需要长期投入和持续努力的过程,只有全社会的参与和共同努力,才能把我们美丽宜居的新农村建设好。
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可编辑版】
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1号)和省、市实施意见,结合xx实际,现就“十一五”时期新农村建设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统一思想认识,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重大历史任务。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是全面建设小康xx、构建和谐xx的必然要求,是推进xx跨越式发展、实现奋力崛起的迫切需要。
各级各部门要从政治、战略、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切实把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2、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好“三农”工作。
“十一五”时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也是“三农”工作取得突破进展的关键时期。
各级各部门要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发展农业农村经济为中心,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农村综合改革为动力,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确保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一个良好开局。
二、发展产业化经营,加快建设现代农业3、加强基地建设。
突出区域特色,注重规模开发,重点建设八大主导产业基地,因势利导发展油茶、葛业、高山蔬菜、水产养殖等特色产业基地。
本着“八大产业、各有侧重,突出特色、分类指导,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的方针,毛竹、桑蚕、百合建管并重,突出新栽;茶叶、板栗、中药材以管为主,突出低改;畜禽、鳗鱼抓好大户,突出规模。
各主导产业牵头单位要建立1-2片具有一定规模和特色的县级示范基地,乡镇区域内的每个主导产业要建立1个以上乡级示范基地,以点带面,推动发展。
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
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为我省做好新阶段“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
近几年来,我省认真落实中央部署,坚持“推进产业化、全面建小康”的思路,切实加强“三农”工作,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有效地推动了农业和农村发展。
农村经济持续增长,农民收入大幅提高,农村改革不断深化,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基层组织建设得到加强,社会保持稳定。
但也应当看到,我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较差、农民收入水平偏低、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发展差距扩大等矛盾依然突出,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
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
只有加快发展农业经济,突出抓好农村建设,切实改善农民生活,才能促进我省经济持续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
各级党委、政府要按照中央的战略部署,始终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切实推进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步伐。
一、明确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2)“十一五”时期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
推进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十一五”时期要取得重大进展,打下坚实基础。
———农村经济有新发展。
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显著增强,产业化水平明显提高。
农业基础设施加强,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
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以上,主要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
农村经济结构得到优化,二、三产业快速发展。
———农民生活有新改善。
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基本建立,多元化收入格局逐步形成,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以上。
农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明显改善,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初步形成,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农村社会事业有新进步。
九年制义务教育全面普及,职业教育网络全面覆盖。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基本普及,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农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2篇对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意见(参考)
2篇对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意见(参考)2 篇关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参考)篇一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及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农村现代化进程,根据《关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结合我区实际,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性和紧迫性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问题依然存在,农村基础设施脆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呈继续扩大之势。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决策,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必须把新农村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以促进产业繁荣、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基础设施、保护生态环境、整洁村容村貌、打造文明乡风、完善社会保障、创新发展机制、提高农民素质、搞好民主管理、建设五好班子、实现社会和谐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确保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新农村建设工作。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3.指导思想: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具体要求,以加快推进全面小康建设为目标,以乡村规划建设为龙头,以村庄整治为突破口,以文明村创建为载体,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为根本,科学规划,整合资,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分步实施,整体推进,力争把我区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农民富裕,管理民主,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现代化新农村。
建设新农村工作计划
建设新农村工作计划
建设新农村工作计划是一个重要的农村发展规划,旨在推动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建设新农村的工作计划通常涵盖以下内容:
1. 农村产业发展:制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计划,引导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农副业和乡村旅游等产业,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2.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桥梁、水利设施、电力、通信等,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3. 农村环境改善:推动农村环境整治和治理,加大农村环境保护力度,提高农村生态环境质量。
4. 农民生活改善:实施农村社会保障政策,提高农民医疗、教育、文化、住房等方面的待遇,增强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5. 农村治理体系建设: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改进农村基层治理体系和能力,提升乡村社会管理水平。
以上是建设新农村工作计划的主要内容,通过全面实施这些举措,可以加快农村现代化进程,提高农村综合实力,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施意见_计划方案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社会主义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指明了“三农”工作的努力方向。
根据《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具体要求和县委十届八次全会精神,为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特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深刻领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科学内涵、基本特征和重大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在“十五”期间我国工业和城镇发展较快,目前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力度扶持“三农”的能力和条件。
而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具体表现在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经济差距大,“三农”问题成了现代化进程中的难点,农村全面发展成为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
因此,必须坚持城乡统筹发展的方针,加快改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缩小城乡差距,才能达到城乡统筹发展和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发展全局的要求,最终建设和谐盐津的奋斗目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的强大动力,是全面实现农村小康的根本举措,是实现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发
展的重要支撑,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对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内容丰富、含义深刻。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的总体要求,内容相当丰富、含义十分深刻。
“生产发展”主要是要求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重点发展生产力,构建新型生产关系,使农村经济充满生机活力,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和核心。
“生活宽裕”主要是要求搞好社会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变,使农民享受到殷实生活的氛围,这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标。
“乡风文明”主要是要求抓好精神文明方面的创建活动,树立新风、除掉旧习,使农村形成学科学、用科学、文明、诚信、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文明氛围,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特征。
“村容整洁”主要是要求抓好农村住宅、道路、饮水、生态、环境卫生等方面的改善,彻底改变农村传统生产方式、落后的生活方式,实现农村面貌大改观,使农村农民尽可能地享受到新农村建设的成果,与城市居民共享现代文明,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指标。
“管理民主”主要是要求抓好村级组织建设,完善村民自治、民主选举、民主监督机制,使农民享受到更加充分的民主权利和合法权益,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
保证。
二、我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基本原则和具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城乡统筹发展的方针,认真贯彻落实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方略。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生产发展为根本,广大农民经济持续增收为目的,改变农村生活方式,实现农民生活富裕为目标;树立农村现代文明新风,构建和谐社会氛围为灵魂;农民生活环境改善和美化,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为动力;推进村民自治、民主管理为力量。
采取组织发动、政策引动、产业拉动、基础设施促动、城镇带动、新风鼓动、民主推动、社会各界联动的方式,用科学规划、分批进行、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的方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同步发展,加快推进我县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二)目标任务
按照中央提出的“五句话”要求和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农特产品基地县、能源化工基地县、关隘生态旅游县”战略目标,围绕“建设新型农村、推进工业进程、增强三产活力、夯实基础设施、发展社会事业、构建和谐盐津”的工作思路,在“十一五”末期建成县级22个、乡级20个各具特色、规格较高的新农村示范点,建成“三村一体”自然村30—50个,使全县所有村组都能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示范带动下有所促动。
具体任务是:在大力推广科技种粮,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努力构建新型的生产关系,分批做强做大做优“三大主导产业”,即:以茶、桑、竹、果、菜为主的
[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