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九校2017届高三联考文综历史试题(含答案)

合集下载

江西省金太阳2017届高三全国百所名校大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江西省金太阳2017届高三全国百所名校大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1. 春秋时期,鲁国季氏家臣南蒯叛乱,事败后逃至齐国,齐景公呵斥其为“叛徒”!南蒯解释道:“我是想帮助鲁国君王夺回政权啊。

”齐国大夫韩晳指出:“身为季氏的家臣,却奢言加强鲁国公室的权力,罪过没有比这个更大的了。

”由此可见当时A. 士阶层日益成为重要力量B. 齐国积极维护周大子权威C. 礼乐制度仍有社会约束力D. 宗法制度已被诸侯破坏【答案】C点晴:解题时需要能够透过史料现象获取历史本质,紧扣材料中“鲁国季氏家臣南蒯叛乱”的历史现象,从礼乐制度对社会的约束力分析归纳即可。

2. 下面是某学者对古代中国主要朝代耕地、粮食及人口的信息统计表。

对表中信息合理的解释是A. 抑商政策阻碍了农业商品化发展B. 耕地增多推动人口增长C. 明清时南北方经济发展严重失衡D. 人地矛盾逐渐得以缓解【答案】B【解析】题干中的表格是关于“古代中国主要朝代耕地、粮食及人口的信息统计表”的内容,与农业商品化无关,故A项排除;结合表格中全国耕地面积、粮食总产量以及全国总人口的数据变化可以看出,随着全国土地面积的不断增多,粮食产量不断提高,人口也在不断增多,据此可以得出耕地增多推动了人口的不断增长,故B项正确;据表格中数据可以看出明清时期北方与南方耕地面积有差距,但也不至于严重失衡,故C项排除;材料中数据无法得出人地矛盾的缓解,故D项排除。

3. 二程、朱熹也知道今世非古时可比,不存在一套能强迫人人顺服的体制。

因此,他们向佛法禅学借来了“修心”的理念,宣扬“改良个人为改良社会之本”。

这说明程朱理学A. 致力于社会稳定B. 意在束缚人的行为C. 融儒释道为一体D. 主张改良社会体制【答案】A4. 明代《天工开物》一书记载了我国某一时期的活塞式鼓风技术,活塞的反复运动可产生连续的风力,从而大大提高冶金的炉温。

该技术有助于A. 打破西方科技垄断B. 大大提高冶金业的规模C. 中国农业技术革命D. 金属工具的进一步推广【答案】D【解析】题干中所叙述的是中国在冶铁技术上的提高,没有对西方科技进行阐释,更得不出来打破西方科技垄断,故A项排除;依据“从而大大提高冶金的炉温”可得出会提高冶炼的质量,与规模无关,故B项排除;材料中阐释的冶炼技术,无法看出农业技术革命,故C项排除;“活塞式鼓风技术”的运用可以提高金属的质量,似的金属工具进一步得到推广,故D 项正确。

江西省南昌市十所省重点中学命制2017届高三第二次模拟突破冲刺文综历史试题(九)含答案

江西省南昌市十所省重点中学命制2017届高三第二次模拟突破冲刺文综历史试题(九)含答案

江西省南昌市十所省重点中学命制2017届高三第二次模拟突破冲刺文综历史试题(九)含答案南昌市2017届高三年级交流试卷文科综合历史24、孟子认为:“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孟子·公孙卫上》)对此阐释,最合题意的是A.政治生活是伦理道德生活的廷伸B.强调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C.重视德教在仁政施行中的作用D.德行是王位继承的主要考量因素25、西汉建立前期,推行休养生息政策,轻摇薄赋,农业税征收比例曾低至1/30,组然促成了工农业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但又远远不能满足王朝财政需要。

为解决这一矛盾,此后西汉政府A.提高农业税和商业税比例 B.大量裁减政府机构和人员C.加强了对经济资源的垄断 D.严厉打击用积居奇的商人26、阅读图5,对其解读不正确的是A.均田制满足了部分农民对土地的需求 B.均田制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C.均田制的推行加剧了土地兼并D.均田制未根本改变农民的处境27、唐末五代,对关羽的信仰主要限于民间,故其社会地位并不高。

入宋以后,宋朝皇室封关羽为王,立庙祭祀,与宋对峙的金朝也下令重修关庙。

关羽神灵的社会地位迅速提高。

这反映出A. 时代精神与儒家思想的结合 B. 小说繁荣促进关羽形象普及C. 理学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D. 民族融合推动了民间信仰变革28、清代的木兰秋狝(秋天打猎),是在入关前努尔哈赤、皇太极和入关后顺治各朝经常出猎的传统基础上形成的一项国家大典,可谓清朝的“秋季运动会”。

康熙帝在某次行围时强调,从前有人“以朕每年出口行围劳苦军士条奏者,不知国家承平虽久,岂可遂忘武备”;乾隆宜称其行猎目的有三:一是遵循祖制;二是习武练兵,三是怀柔蒙古。

由此可见A.木兰秋狝是清朝一直推行的重要政治制度B.木兰秋弥主耍是为了满足君主的娱乐需求C.木兰秋狝的举行有其特定的军事政治意图D.木兰秋狝的制度化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加强29、禁止“良贱通婚”是延续了千百年的传统婚姻制度的最基本的要点,但是在宣统二年颁布的《现行刑律》中,在婚姻类删除了“良贱为婚姻”这一条。

2017年高考文综真题试题(历史部分)(新课标全国Ⅲ卷)(Word版+答案+解析)

2017年高考文综真题试题(历史部分)(新课标全国Ⅲ卷)(Word版+答案+解析)

2017年高考文综真题试卷(历史部分)(新课标Ⅲ卷)一、选择题(共12题;共24分)1.下图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 文字的频繁使用B. 书写材料的不同C. 各国变法的实施D. “书同文”的推行2.《史记》记载,西汉时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

这反映了当时()A. 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B. 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C. 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D. 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3.下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

据此可知,当时该地()A. 自耕农经济盛行B. 土地集中现象突出C. 均田制破坏严重D. 农业生产效率提高4.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

《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

这反映出()A. 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B. 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C. 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D. 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5.1897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

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小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

”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B. 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C. 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D. 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6.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

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

这反映了当时上海()A. 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B. 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C. 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D. 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7.1949年,渡江战役即将发起时,英国军舰擅自闯入长江人民解放军防线。

江西省九江市2017届高三第一次联合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

江西省九江市2017届高三第一次联合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

历史九江市2016年高三第一次联合考试历史考试时间:____分钟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____分,共____分。

)1.西汉后期大臣王嘉称赞汉文帝时,“吏居官者或长子孙,以官为氏,仓氏、库氏则仓库吏之后也。

其二千石长吏亦安官乐职,然后上下相望,莫有苟且之意。

”东汉初年大臣朱浮也赞叹其时的做法“吏皆积久,养老于官,至名子孙,因为氏姓."这主要体现了汉文帝时期()A. 宗法与皇权结合促进了国力强盛B。

官僚队伍的稳定增强了中央权威C。

官吏任用制度化形成良好的吏治D. 官员久任其职推动国家长治久安2。

《汉书·地理志》记载,全国设铁官四十九处,有六处在今天河南境内,并且规模都比较大。

如今发现汉代冶铁遗址共30多处,近半在河南.这反映出汉代()A。

河南手工业最发达B。

冶铁由官府垄断经营C. 冶铁技术相当成熟D. 中原地区的经济领先3。

老子是一个史官, 生活在春秋时代,当时周朝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正面临着全面瓦解。

从《老子》产生的时代背景判断,《老子》第三章中的“不尚贤,使民不争”主张的合理解释是( )A。

老子反对下层平民间的斗争B。

老子反对墨子的“尚贤”C. 老子主张奴隶社会的“亲亲"D. 老子反对世袭为官制度4。

中美《望厦条约》第33条规定:“合众国民人凡有擅自向别处不开关之港口私行贸易及走私漏税,或携带鸦片及别项违禁货物至中国者,听中国地方官自行办理治罪,合众国官民均不得稍有袒护;若别国船只冒合众国旗号做不法贸易者,合众国自应设法禁止."此规定出台的主要原因是()A. 美国商业利益原则制约B。

美国国家力量有限C. 欧洲列强极力干涉阻挠D. 美国传教士的反对5。

1902年8月12日,《申报》载:“考泰西各国,人才之所以胜于中国者,取士之法不同也,今中国宜仿其法,人才概取诸学堂,方可用世。

”该报认为科举应被停废的立足点是()A。

科举本身的历史积弊B. 西方国家无科举有学校C。

江西省九江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含答案

江西省九江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含答案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九江一中2017届高三第二次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命题人:高三文综备课组审题人:高三文综备课组注意事项:1。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题前,考生务必在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试卷上无效.3。

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卸载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将答题卡交回.第Ⅰ卷(选择题共140分)24.汉和帝永元十三年诏曰:“幽、并、凉州,户口率少,边役众剧,束修良吏,进仕路狭。

抚接夷狄,以人为本。

其令缘边郡,口十万以上,岁举孝廉一人;不满十万,二岁举一人;五万以下,三岁举一人。

"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巩固儒家思想统治地位B.改变人才分布南北失衡C.防止地方选官滥竽充数D.笼络边远地区百姓人心25.侯建新在《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和中国》中指出:“他们(徽商)一方面耗费巨额利润来促使自己缙绅化,另一方面又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领域,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等……这样的商品经济,实质上只能补充和强化自然经济。

”该材料意在反映明清时期A.商人政治地位空前提高B.重农抑商政策发生逆转C.社会转型根本动力缺乏D.封建伦理道德得到强化26.近代西方列强侵略中国并取得了很多特权和利益,严重践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

下列对应分析不正确的是A.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经济主权B.领事裁判权——破坏了中国的贸易主权C.割香港岛给英国-—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D.军舰“巡查贸易”——破坏了中国的领海主权27.1899年督办铁路大臣盛宣怀在奏折中写道:“入手而能用,著耳而得声,坐一室而可对百朋,隔颜色而可亲謦欬,此亘古未有之便宜。

故创行未三十年,遍于各国。

其始止达数十里,现已可通数千里.”盛宣怀记述的科技产品是A.火车B.电话C.电报D.电影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28.1937年德国《共和报》曾载文称:“上海乃世界最富庶城市之一,在日本垂涎已久,在中国必以死力抵御,原属意料中事。

江西省九江市十校2017届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附答案)$730183

江西省九江市十校2017届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附答案)$730183

九江市2017届高三年级“十校”第一次联考试卷 历史 试卷说明:考试时间:100分钟 满分:100分 第I卷(选择题) 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列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有学者认为,分封制在原始社会末期开始孕育,夏、商二代开始形成和发展,西周渐趋

完备,是一种由部落联盟转变而来的“联邦”或“邦联”式的国家结构形式。该学者强调了分封制的哪一特点( ) A.集权性 B.分权性 C.松散性 D.落后性 2.西汉末年,王莽篡权,进行土地改革,宣布恢复“井田制”,废除土地私有制,私人不得

买卖土地。家有男丁八口,可受田九百亩,男丁不足八口,若超过九百亩者,须将多出部分分给宗族邻里。三年后,改革在一片反对声中失败。其主要原因在于改革( ) A.受制于政权的非正统 B.损害了地主的切身利益 C.加剧了土地兼并现象 D.激化地主与农民的矛盾 3.东汉末年,由于中央集权的衰落,少数民族开始进入中原,农牧经济格局逐渐受到冲击。

西晋灭亡后,游牧民族大批进入中原,畜牧带大幅度向南推移。由此推断魏晋时期( ) A.北方形成农牧并重局面 B.南北经济的互补性增强 C.少数民族完成汉化过程 D.北方生态环境相对恢复 4.阅读下列根据《中国古代职官》编制的表格,对表格内容带来影响分析正确的是( ) 时期 两宋 明清

比例 50%以上的进士 43%的进士

任官前出身 平民 贫寒家庭

A.巩固了封建统治 B. 扭转了传统等级观念 C. 严重摧残了人才 D.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 5.中国历史上,中央集权的加强往往推动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如多次出现监察区转为行

政 区的现象。下列行政区的出现属于这一现象的是( ) A.秦朝郡 B.汉代州 C.宋代府 D.元代行省 6.下表是1843年与1858年中国进口棉花及棉纺织品税率比较表。这一现象造成( ) 货物 单位 1843年税率 1858年税率 棉花 担 6.54% 5.72% 印花布 匹 14.25% 4.98% 棉纱 担 6.94% 4.86% A.中国海关关税自主权逐渐丧失 B.中国传统棉纺业受到严重冲击 C.中国日趋沦为西方的原料基地 D.西方列强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7.“大清国国家允定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中国民人,概不准在

江西省九江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含答案

江西省九江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含答案

九江一中2017届高三第三次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命题人:高三文综备课组审题人:高三文综备课组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题前,考生务必在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试卷上无效.3。

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卸载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4. 考试结束,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140分)24。

春秋时期,晋国的郤氏“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军",鲁国的季氏“富于周公”。

时人预感“大夫皆富,政将在家”。

据此分析,以下结论正确的是A.经济地位的变化引发诸侯国间的争霸战争B.生产力的发展引起诸侯国经济地位的变化C.经济地位的变化引发政治权力格局的变化D.经济地位的变化推动封建社会的快速转型25.秦政府规定:官吏必须经过国家正式任命才能奏效;未经任命而先行任职,或受私人派遣任职者均要受到法律治罪。

官吏一经任命,必须服从调遣,且不准带随员赴任;到了新任职位之后,也不得随意除其故官佐,更以之新官……违者依法治罪。

这些规定,旨在A.加强中央集权B.规范官吏从政C.树立法律权威D.强化君主专制26.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灿烂辉煌,曾经长期领先于世界。

下列有关我国古代科技成就表述正确的是A.成书于西汉的《九章算术》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基础数学著作B.元朝郭守敬的《夏小正》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历法C.氾胜之的《农政全书》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D.中国古代医药学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生态度27.史学家陈旭麓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历史环节。

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是A.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B.批判传统与全面引进西方文化的统一C.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D.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28.下图为中国近代某时期政府发布的文告。

江西省重点中学盟校2017届高三第一次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江西省重点中学盟校2017届高三第一次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江西省重点中学盟校2017届高三第一次联考文综试卷答案历史:24.A 25.B 26.C27.D【解析】材料显示地主潘绍光向英国出租土地时‘要求英国支付搬迁补偿费和租金,说明其拥有所有权并且收取租金,故D项正确。

材料不涉及英国人侵犯农民利益、中方被迫划割和国人痛恨租界之事,排除A、B、C项。

28.D29.D【解析】从1927年一l936年国民政府进行了经济建设运动,材料反映的铁路里程的增加,正说明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成效显著,D项正确;A、B项与材料所提供的地点信息不相符合,排除。

C项不符合史实,当时工农武装割据,日本侵华,社会并不稳定,排除C。

30.A【解析】材料信息反映了日本控制的原本属于私人企业的民族工业,国民政府乘抗战胜利之机,将这些企业接收后并没有归还私人,而是归为了国营企业,这说明国民政府在借接收之机扩充资本,A项正确;当时日本侵略中国,日本控制的工业原本属于私人企业的民族工业,不应该归还日本,B错误,排除;国民政府的资本不等于官僚资本,C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说明民族工矿企业走向崩溃,且与史实不符,D项错误。

31.D 32.D 33.C34.A【解析】材料意在否定法国当时的资本主义制度,发泄对当时社会的“所有的王室成员、元帅、大主教、法官和一万个游于好闲的产业主”的不满,没有体现对新制度的探索或实验,故答案选A项。

35.D40.(1)答案:度量衡的管理走向规范化、法制化;度量衡单位制的规定统一化;度量衡器具的制造标准化,单位量值日趋稳定;度量衡器具的使用越来越方便,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每点3分)(2)答案:变化:唐宋时期中国独立自主管理,实现了度量衡的统一;(2分)近代中国被迫引进西方度量衡,中国丧失度量衡管理的独立自主权,度量衡制度不统一,具有强烈的半殖民地色彩。

(4分)原因:西方列强的侵略使中国由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通商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海关自主权逐渐丧失;列强为便于对华经济侵略,极力引入西方度量衡制;晚清政府的腐败衰弱无力统一中国的度量衡制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西省九校(分宜中学玉山一中临川一中南城一中南康中学高安中学彭泽一中泰和中学樟树中学)2017届高三联考文综合历史试卷24.在中国古代,“文”与“化”联缀使用最早见于先秦时代的《易经》中,“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而“文化”一词正式出现是在西汉刘向的《说苑•指武》中,“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

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据此可以推知,将"文化"二字合为一词的本义是A.先秦创造的精神文明成果B.儒学中治国平天下的内容C.以道德礼乐去教化、感染D.起用知识分子以治理国家25.明末清初学者唐甄在《潜书·室语》中说:“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杀一人而取其匹布斗粟,犹谓之贼;杀天下之人而尽其布粟之富,而反不谓之贼乎?”王夫之指出:“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夷狄盗贼逆之所可私,而抑非一家一姓之私也。

”,“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

”上述两人的思想主张从根本上反映了A.社会治安恶化导致民不聊生 B.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的诉求C.民本思想代替君主专制观念 D.反封建的民主思想成为主流思潮26.廉政文化是政治文化的一个分支,它以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并构建了一定的政治结构为前提。

中国古代王朝在廉政文化建设措施方面对于当今最有借鉴意义的是A.“裁之以法”B.“饶之以财”C.“约之以礼”D.“使民以劝,绥谤言”27.张之洞在1898年发表的《劝学篇》其基本思想,是说教育首先要传授中国传统的经史之学,这是一切学问的基础,要放在率先的地位,然后再学习西学中有用的东西,以补中学的不足。

下列能反映他主张的是A.中学的内容概括为经、史、子、集,尤其强调"明纲",以此主张君主立宪B.把西学概括为西史、西艺、西政三部分,借此强化封建君主专制C.否认有"生而知之"的"天才",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提出了要顺应自然规律D.立足于人权思想,提倡自由平等,肯定人民为国家主人,同时号召人民舍身卫国28.某生在整理归纳中国近现代外交关系史时,粗略地绘制了中美关系发展趋势图,下列对a、 b、c、d四段关系出现起伏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A.a段是由于美国长期坚持独立的侵华政策B.b段是由于中美战时同盟关系和“铁幕”演说C.c段是由于美国对新中国的敌视和孤立政策D.d段是由于世界局势的变化和中日关系的推动29.下表数据整理自《中国经济网》,以此为史料探究民生问题,可以得出的结论是2008年---2013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及城镇登记失业人数表(单位:万人)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113 1103 1168 1221 1226 1310城镇登记失业人数886 921 908 922 917 926C.城镇化过快增强了失业风险D.保障就业乃改善民生之本30.2014年7月,人民日报网评论文章:“邓小平理论体系为中国梦的实现,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夯实了物质文化基础。

”下列相关说法与材料主旨相符的是①指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②解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③分析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合理性④破除姓“公”姓“私”框框,冲破了“所有制崇拜”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31.2016年9月4日夜晚,G20峰会文艺演出《最忆是杭州》震撼盛放。

在最自然的美景与全息高科技的辉映中,在东西方文化的完美交融里,这台“既有国际范儿,又有中国风,更有杭州味道”的水上交响乐实景演出,美妙绝伦,摄人心魄。

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在东西方文化的交融里,中华文化始终处于领先地位B.文艺演出向世界展现了中国文化和艺术的最高水平C.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不同民族的文化能够相互融合D.中国借助文化活动向世界传递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2.下面是1901年、1981年印度妇女就业分布简表。

表格信息客观上反映了印度时间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A.现代化技术的引进 B.妇女受教育程度不断降低C.经济发展水平下降 D.经济发展使妇女回归家庭33.反全球化运动犹如一面镜子,将全球化的各种负面影响或弊端及时映照出来,促使全球化推动者在推进全球化的同时,也不得不关注全球化所带来的消极后果,并由此对全球化的规则、进程、方向等方面进行调整,从而促使全球化世界通过“真正的全球治理”,朝人性的全球化、公正的全球化、平等的全球化、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化方向迈进。

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A.反全球化运动是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必然现象B.反全球化运动阻碍全球化C.经济全球化弊病重重D.反全球化运动积极制衡经济全球化34.学者托尼·朱特在《沉疴遍地》中写道:新一代的保守主义者才有胆量挑战他们的前任的“国家主义”,提出激进的方案,来解决他们所称的野心过大的国家的“硬化”及其对私人主动性的缓冲作用。

这表明A.斯大林模式受到广泛重视 B.对凯恩斯主义产生了质疑C.主张国家对经济全面干预 D.经济大危机使人总结教训35.“除了心灵情感的神圣性和想象力外,一切都不可靠。

啊!来到这个世界上首先是为了感情而非思想。

”与材料相同流派的作品是A. 鲁迅《狂人日记》B. 罗贯中《三国演义》C. 海明威《老人与海》D. 雪莱《西风颂》40.(25分)货币体系的变迁既是经济发展的反映,又对经济发展造成了深远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到1600年,(中欧)这种贸易造成每年大约有20万公斤的白银流入从宁波到广州的华南和东南沿海地区。

对丝绸的旺盛需求引发了土地使用方式的重大变化……到1700年大约一半的森林植被遭到破坏。

(低处种植桑树、棉花、甘蔗和水稻,高处种植玉米和红薯)。

——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材料二 1976 年1 月,IMF“国际货币制度临时委员会”在牙买加首都金斯顿召开会议,达成了关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新协定,史称《牙买加协定》。

《牙买加协定》的主要内容有三条,一是取消各国货币平价和各国货币围绕货币平价与美元形成的中心汇率,承认浮动汇率合法并允许成员国自由选择汇率制度;二是黄金非货币化,取消黄金官价;三是增加成员国缴纳的基金份额,成员国可以自由进行特别提款权(SDR)交易。

由于缺乏能够取代美国提供新制度安排的国家,牙买加体系事实上仍然以美国为核心制度提供者。

美国的权利在市场化旗号下得到了事实上的增强,但同时其义务却弱化甚至虚化了。

——洪波、虞红丹《从制度经济学角度看牙买加体系的特点与问题》材料三俄罗斯总理普京表示:美国就是世界经济的"寄生虫"。

尽管美国国会民主、共和两党就提高债务上限问题达成一致,但这只是推迟了更加综合解决方案的采用。

"14万亿甚至更高的巨额债务,说明美国在靠举债生活,这对于世界主要经济体之一来说是非常糟糕的。

这意味着,他们入不敷出,并把自己问题的部分负担转嫁到全球经济头上……过着寄生虫的生活。

"普京同时表示,美国债务问题一旦发生,……一些国家,如俄罗斯和中国的外汇储备持有大量美国债券,将会因此遭受重大损失。

普京透露说,一些专家认为,美国的兴趣在于据此宣布美元贬值,并为自己国家主导型出口行业创造更加优惠的条件和解决国内问题。

——中国新闻网⑴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的原因及其对中国社会思想文化的影响?(10分)⑵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布林顿森林体系与牙买加体系的内容有何不同?(6分)⑶结合材料二、三与所学历史知识回答,美国成为世界经济的"寄生虫"具体依靠的是什么?(3分)美国债务问题一旦发生,俄罗斯、中国等国将会遭受重大损失的原因有哪些?(6分)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国家权力的实质是社会利益的分配权。

国家权力如何保障资本追求利润,同时又化解民生问题的风险?1888年,悉尼·韦伯指出“三百年前,由于害怕那连绞刑也消灭不了的‘健壮的乞丐群’,明智的塞西尔想出了建立普遍的贫民救济制度的办法,即扣除一部分租金和利息来救济那些不能直接享有它们的人。

”旧济贫法本质上属于封建时代的社会救济范畴,并不意味现代社会保障职能,但留下了一个以后可资利用的政策工具。

——摘编自吴必康《英国执政党与民生问题:从济贫法到建立福利国家》结合材料与所学历史知识,围绕“民生规划与效果”自行拟定论题,并作简要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必须有史实依据)请考生在第44、45、46三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44.(15分)【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一条鞭法”是明朝嘉靖时期确立的赋税及其徭役制度,由张居正于明朝万历九年(1581年)推广到全国。

其内容是:“总括一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一概征银,官为分解,雇役应付”。

“自条鞭之法行,则夏税、秋粮、均徭、带征,确有定额。

里胥无由飞洒,奸豪无从规避,简易均平”。

刘光济在江西推行一条鞭法,“父老预算无亲徭之苦,无鬻产之虞,无贿赂侵渔之患”。

但《通鉴》说,“自嘉靖以来行一条鞭法,颇称简便,然诸役冗费名罢实存,有司追征如故”。

⑴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明朝赋役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6分)⑵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分析指出明朝赋役制度改革的影响。

(9分)45.(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成长起来的一代美国作家被称为“迷惘的一代”,是盛行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文学流派,属于这个流派的大都是青年作家,他们对战争厌恶、恐惧,但又找不到思想出路。

他们不相信资产阶级虚妄的道德标准,常常按自己的本能和观感行事。

海明威真正闻名并成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是他的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

材料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和平主义运动在英国广泛兴起。

20世纪30年代,面对现实的困惑……英国人对国联的信任度一再降低。

和平主义者针对时局做出了极端的反应,即拒绝一切战争,不惜任何代价保住和平,即使损失自己的利益。

为此,英国人成立多个“和平组织”,反对战争,维护和平。

⑴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革命史观和社会史观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的影响(10分)⑵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战”后英国和平主义运动的起因及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5分)46.(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醇亲王爱新觉罗·载沣于1901年被委派充任头等专使大臣赴德国道歉谢罪,拒绝德皇跪拜要求。

1908年11月其子溥仪入承大统,载沣任监国摄政王,次年代理陆海军大元帅。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被迫辞去摄政王职,闭门家居,次年被迫同意儿子溥仪退位。

1928年迁往天津幽居,后又去东北,拒绝日本人劝降要求,并怒斥其子溥仪投靠日本,之后返回关内居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