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国际关系学派的本体论和方法论简析

合集下载

女性主义详细总结综述

女性主义详细总结综述

女性主义一.女性主义的缘起1.女性主义与女权主义在feminism一词中包含有“女性”与“女权”的双重含义,故又译“女权主义”,随着近现代以争取妇女参政和男女平权的妇女运动而兴起的思想潮流。

(王先霈:637)朱刚认为,学术界一度把“feminism”翻译为“女权主义”,这个译法值得商榷。

欧美学术界通常用“feminism”泛指一切争取、维护女性权益的活动,其历史跨度延绵数百年,内容非常庞杂,极难准确定义。

而中文的“女权”的含义则比较明确,指历史上女性为了获得自身“权益”而进行的努力,其目标明确,颇有声势,涌现过不少知名的女权活动家和积极分子。

确切地说,女权主义真正兴起于19世纪的欧美,也称“妇女解放运动”,二十世纪初随着女性权益的逐渐实现,女权运动也基本完成了使命。

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的“feminism”要求的已经不是传统的女性权益。

因此,二十世纪初之前的feminism可以成为女权主义,之后则可称为女性主义,女权主义是女性主义的先驱。

(朱刚:336)2.父权时代的妇女处境在旧石器时代,男女皆以采集植物和狩猎为生。

由于女性十分珍贵及在生育中所承担的角色,且由于男性尚未意识到自己的性自尊,妇女地位较高,崇拜“母神”的现象较为普遍,这从大量出土的石器时代的女性小雕像可见一斑。

虽然纯粹的“母权制”在那一时期是否存在尚有不少争议,但可以肯定,女性的地位还是比较高的,这可找到大量的考古学的证据、生物学的证据、心理学的证据、人类学的证据以及用希腊语、罗马字及希伯来语等记载的诗歌、神话等“书写的证据”。

到公元前五千年至前三千年,由于频繁的战争、金属及交通工具的运用,男人在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也由于人口增多、粮食积累、劳动分工及畜牧业的出现而导致奴隶制的发展,妇女在社会中的地位日渐衰落,男人对女人的统治与控制的父权社会逐渐形成。

(林树明:7-8)父权制社会的发展摧毁了女性不可复得的伊甸园,并将女性压入社会的底层。

女性主义理论与流派

女性主义理论与流派

女性主义理论与流派第一章绪论在人类的历史上,不分地区、种族与阶级,女性都是一种附属的地位。

自从十五世纪开始,西方开始有了专门论及妇女的权利与价值的文章。

但真正开始具有社会运动的雏形,却是迟到1789年法国大革命,革命女志士古杰所发表的「妇女权力宣言」,妇女运动到此才有明确的抗争对象与目的。

所以,虽然妇女运动到今日只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可是他带给世人的启发与迷惑却是最具震撼性的。

第一节女性意识的觉醒在父权体制长期的宰制之下,一直将女性视为男性的私有财产,而不能展现其之聪明才智,在中古欧洲,比较聪明的女性可能会被冠上女巫的标志,在古代的中国,也一直强调「女子无才便是德」,更有所谓的三从四德,女性一直不备当成是一个完整的个体,而只是一个附著在男性身上的菟丝花,就连大文豪卢梭也是如此的认为。

沃尔斯考夫特(Mary Wollstonecraft,1759-1797)在1792年发表了「女权的辩护」一文中,对卢梭有诸多的批评,卢梭认为,一个女子永远也不能自认自己可以独立,他应当被恐惧、害怕、胆小所控制,表现出可爱乖巧的一面,无论何时男子想要轻松休闲的时刻,他要风情万种地做出卖弄的姿态,成为富於诱惑力的尤物,才是男子的良伴。

沃尔斯考夫特认为这种说法实在荒谬之至,一个伟大的人物,竟会在此种主题上,充满男性自大与肉欲的思想。

他认为女人应该被视为具有理性动物的行为能力,不应将他们视为依赖他人而存在的畜类,教养他们应该涵养他们的心智,给予崇高的原则与训练,使其经由自觉而依赖人性本身的尊严,教育他们如同男子一般,接受挑战而非满足需要,使他们成为更好的一性。

米尔(John S. Mill,1806-1873)与他的妻子泰勒(Harriet Taylor)在1861年共同完成了「论妇女的附属地位」。

文中提到,婚姻使女人成为合法的奴隶;在吴尔芙(Virginia Woolf,1882-1941)的「莎士比亚的妹妹」一文中,莎士比亚的妹妹茱底丝,她和莎士比亚一样是非常聪明、一样富有才华。

女性主义理论

女性主义理论

一、女性主义理论“女性主义”一词起源于 19 世纪的法国。

虽然自古以来女性已处于边缘地位,但随着三次女权运动浪潮的催生,大众才逐步意识到性别区隔的矛盾与不公义。

西蒙娜·德·波伏娃〔2004〕在其著作《第二性》中说明了性别是后天制约的,而不是天生自然而成的,女性被视为“他者”,其地位是因男性主体的关系来定位的。

“被动”、“依赖”,甚至“臣服”被塑造成女性的“应然”特质,造成了女性在历史上的边缘地位。

第一次女性主义浪潮,将女性反抗的声音第一次全面地正式地引入到政治生活中,在此之后的一个多世纪里,众多被唤醒的女性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从争取政治权利、教育权利、工作权利到批判及反抗父权制意识形态压迫,对以性别压迫为基础的社会不平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反抗。

第一波运动中出现的自由主义女性主义非常重视女性平等参与社会的时机,其基本立场可以被表述为一种社会正义的立场:在一个公平的社会里,每一个成员都应该获得平等发挥自己潜力的时机,男女两性应该拥有同等的竞争时机。

其主要目标就是为女性争取到与男性平等的政治权利,即在现有社会结构之内为女性争取男性所享有的公民权利。

之后的激进女性主义开始用父权制来描述男性对女性的系统压迫,通过这套话语体系,女性被被严格限定在家庭中的妻子、母亲的角色。

激进女性主义革命性地提出了一个口号“个人的就是政治的”,女性经历的困扰和痛苦不只是个人生活的苦难,更是性别关系的权力压迫下的结果。

在第二次女性主义浪潮还有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后者认为,女性问题在工人运动、社会民主运动和马克思主义运动中将得到根本的解决。

女性解放最主要的途径是进入社会主义劳动市场。

对女性参与有薪工作的提倡首先建基于对家庭神圣性的破除,这让女性从从属地位走出来,并显示出了家务劳动对于家庭利益的价值。

而后现代女性主义的出现则对之前的女性主义有了一个颠覆性的冲击。

有的理论家甚至将这一新流派的出现称为女性运动的“第三次浪潮”。

女性主义_本体论认识方法论PPT课件

女性主义_本体论认识方法论PPT课件
欢迎指正!!
考评项目赋标准分,对照考评内容和 考评办 法对考 评项目 进行考 评,评 出各考 评项目 的考评 实际得 分,考 评类目 下各考 评项目 考评实 际得分 之和为 该考评 类目的 考评实 际得分
任何理论立场都取决于哲学的三个基础部分: 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
• 本体论为我们提供了理解世界的基础
• 认识论指导我们怎样进行科学地进行研究
考评项目赋标准分,对照考评内容和 考评办 法对考 评项目 进行考 评,评 出各考 评项目 的考评 实际得 分,考 评类目 下各考 评项目 考评实 际得分 之和为 该考评 类目的 考评实 际得分
方法论、认识论及本体论
汇报人:陈慧灵
考评项目赋标准分,对照考评内容和 考评办 法对考 评项目 进行考 评,评 出各考 评项目 的考评 实际得 分,考 评类目 下各考 评项目 考评实 际得分 之和为 该考评 类目的 考评实 际得分
Levels of Abstraction(抽象的层次)
考评项目赋标准分,对照考评内容和 考评办 法对考 评项目 进行考 评,评 出各考 评项目 的考评 实际得 分,考 评类目 下各考 评项目 考评实 际得分 之和为 该考评 类目的 考评实 际得分
方法:人们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所内容和 考评办 法对考 评项目 进行考 评,评 出各考 评项目 的考评 实际得 分,考 评类目 下各考 评项目 考评实 际得分 之和为 该考评 类目的 考评实 际得分
案例
以经验主义者看来,由于很多地方的富人居住在好的地区,而穷人居住在差 的地区,通过观察和对观察事实的归纳,可以得出个人经济收入、消费能力的差 异产生了居住地的分异,所以人群因为经济收入的原因产生了居住地的分离,这 成为一种普遍的规律。
• 方法论是即根据“存在”特性,针对性建立一套研究规则、程序、手 段、方法技巧。 (王爱民,地理学思想史)

女性主义理论

女性主义理论

女性主义相关理论女性主义理论可以被划分为宏观理论和微观理论两大类。

女性主义宏观理论包括一些对世界和历史加以阐释的宏大叙事,如:世界体系理论。

这一理论原本只是将世界区分为中心地域、半边缘地域和边缘地域,分析这些地域之间的权力关系,完全忽略了女性主义的因素。

但是经过女性主义的改造,增加了一些新的理论要点,其中包括不再把女性仅仅作为男性家长家庭的一个成员;不再认为家庭成员的利益总是一致的;分析女性独立的经济贡献,女性在全球经济中作为非正式劳动力、家庭工人、食品生产者的角色。

马克思主义的妇女理论。

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对妇女社会地位的演变、妇女的社会作用、妇女的社会权利和妇女争取解放的途径等基本问题作出科学分析和概括。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主要内容包括:(1)妇女压迫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的社会现象。

(2)妇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尺度,妇女压迫是阶级压迫的特殊形式,妇女解放必须伴随全体被压迫阶级的解放而实现。

(3)人们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归根结底是由其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决定的,参加社会劳动是妇女解放的一个重要先决条件。

(4)妇女解放长期的历史过程,不仅受生产关系制约,也受生产力水平制约;不仅受物质生产水平的影响,也受精神文明程度的影响。

(5)妇女在推动人类文明、社会发展中有伟大作用;在人类自身生产中,妇女更具有特殊的价值,作出了特殊的贡献,因此应该受到尊重和保护。

女性主义的微观理论,主要有:女性主义社会性别理论:社会性别(Gender)这一概念发轫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女权运动中,是指社会对两性及两性关系的期待、要求和评价。

社会性别常常在社会制度(如文化、资源方面、经济体制等)以及个人社会化的过程中得以传递、巩固。

社会性别理论是女权主义理论的核心概念,是西方女性主义学者对女性主义文学研究的重要贡献,它标志着西方女性主义学者的理论自觉。

社会性别理论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传入中国。

女权主义与国际关系的关联

女权主义与国际关系的关联

女权主义与国际关系的关联近年来,女权主义在全球范围内崛起,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女权主义的兴起不仅改变了国家内部的性别关系,也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女权主义与国际关系之间的关联,并分析女权主义对国际关系的挑战和影响。

一、女权主义:定义与重要理念女权主义是一种旨在争取性别平等和消除性别歧视的社会运动和政治理念。

女权主义主张,男女应该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等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女权主义者倡导废除所有的性别不平等的法律、规定和文化实践,推动性别平等的实现。

女权主义的核心理念包括:平等主义、平权主义、权利主义和政治主义。

平等主义强调男女平等待遇和享有平等的权利。

平权主义追求消除性别歧视和不平等的社会结构。

权利主义关注女性权益和人权。

政治主义则呼吁女性在政治决策中的平等参与。

二、女权主义与国际关系的挑战女权主义对国际关系提出了一系列挑战。

首先,女权主义挑战了国际体系中的男性主导结构。

传统上,国际关系的决策和权力都由男性主导,女性的参与和发言权较为有限。

女权主义的兴起呼吁打破这种男性主导的格局,促使女性在国际决策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其次,女权主义挑战了国家间的性别不平等。

性别不平等不仅存在于国内,也渗透到国际关系中。

女权主义主张,所有国家应该平等对待女性,消除性别歧视,并在国际合作中为女性权益争取更多的保障。

这对传统国际关系的规范和合作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女权主义还挑战了国际关系中的文化差异和传统观念。

不同国家和地区对性别平等的看法存在差异,一些国家仍然存在对女性的歧视和束缚。

女权主义通过推动跨国对话和文化交流,促进了性别平等观念的传播和接受,有助于改变传统观念对女性的限制。

三、女权主义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女权主义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体现在多个层面。

首先,女权主义促进了国际合作的范式转变。

传统国际关系更加注重权力和竞争,而女权主义呼吁建立基于合作和平等的国际秩序。

女权主义的价值观渗透到国际合作中,对现有规范和机构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改革。

女性主义理论全解

女性主义理论全解

女性主义理论全解女性主义理论是指从女性解放的角度,以探讨性别平等和女性权利为主要目标的一种理论体系。

女性主义理论起源于19世纪初期的英国和美国,当时,妇女们开始争取自己的权利,包括投票权和接受教育的权利。

女性主义理论的发展历经多个阶段,现代女权主义可分为三个主要流派:自由女权主义、文化女权主义和社会主义女权主义。

自由女权主义自由女权主义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该流派主张个人自由,强调女性的权利和选择,并反对传统的性别角色和刻板印象。

自由女权主义认为女性应该有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追求自己的幸福的权利,如选择自己的职业和生育方式。

该流派的代表人物包括格洛丽亚·斯泰纳姆和贝蒂·弗里登。

文化女权主义源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关注女性所处的文化环境和文化角色。

该流派认为,性别是一种文化构建,女性在社会文化中处于弱势地位,需要反对女性在文化中的被压迫和边缘化地位。

文化女权主义强调女性参与文化生产,强调女性的文化创造力和独特的女性观点。

代表人物包括贝拉·胡克斯和朱莉娅·克里斯特娜。

社会主义女权主义社会主义女权主义起源于19世纪,该流派主张以阶级斗争为基础,认为性别不平等是一种阶级问题。

更具体地说,这意味着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男性控制生产资料,并在家庭和社会中占统治地位,导致女性处于劣势地位。

为了抵消这种不平等,社会主义女权主义强调社会所有制的改变和经济结构的重新组织。

该流派的代表人物包括安格拉·戴维斯和西尔维娅·弗雷德里克。

结论女性主义理论既包括对权利和自由的渴求,也强调文化和社会构建中的性别问题。

不同的流派强调了不同的方面,但所有流派都认为,改善女性的社会和文化地位是必不可少的,以确保女性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平等和自由。

女性主义理论的发展是女性权利和性别平等进步的重要标志,但它也继续面临挑战和反对,如反对女性堕胎权利的反堕胎运动。

国外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理论梳理·观点评析·殊异甄析

国外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理论梳理·观点评析·殊异甄析

基础理论
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以马克思 主义理论为基础,认为性别不 平等是社会经济关系的结果, 主张通过革命实践推动性别平
等。
核心观点
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认为,生产 关系和阶级斗争是理解性别不平 等的钥匙,父权制是维持性别不 平等的机制。
理论贡献
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提供了分析和 理解性别不平等的独特视角,挑战 了传统的女权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认为性别不平等是社会关系和阶级关系的产物,主张通 过阶级斗争和妇女解放来实现性别平等。它强调妇女在生产力和社会关系中 的地位,认为妇女应积极参与政治和经济领域的斗争。
对不同流派观点的评析
激进女权主义
激进女权主义认为性别不平等是根深蒂固的社会问题,主张通过激进手段解决。它强调女性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压迫和剥削 ,反对男性中心主义和性别的刻板印象。
组织建设
国外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强调建立严密的妇女组织,将广大妇女群众团结起来,形成强大的力量。中国可以借鉴这种组织建 设经验,加强妇联和其他妇女组织的建设,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
斗争策略
国外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注重斗争策略的选择,如罢工、示威、抗议等,以引起社会关注并推动变革。中国妇女可以借鉴 这些斗争策略,结合国情进行创新应用,推动妇女权益的保障和提升。
文化女权主义
文化女权主义关注性别在文化和社会中的角色和地位,主张通过文化变革实现性别平等。它认为性别不平等是由文化传统 和意识形态造成的,主张重新审视和批判传统文化和价值观。
后现代女权主义
后现代女权主义关注性别差异和多元性,主张通过后现代主义方法论批判父权制和二元性别结构。它认为性别是一个流动 和多元的概念,反对本质主义和二元论。
国外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 理论梳理·观点评析·殊异甄

国际关系理论中的女性主义

国际关系理论中的女性主义

国际关系理论中的女性主义展开全文女性主义理论女性主义理论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它最早出现在有关发展政治与和平的研究中,并形成了若干分支。

80年代末,女性主义理论的第一个分支,自由女性主义提出了“国际政治中妇女的位置在哪里”的问题,开始阐释妇女如何被卷入世界政治。

从根本上来说,自由女性主义者要求女性享有同男性一样的权利与机会,要求女性在世界政治理论认为具有重要性的事务中扮演一个完全的角色。

女性主义的第二个分支是社会主义或马克思主义的女性主义。

这一理论分支认为,物质力量,特别是经济力量,是决定妇女生活的根本因素。

妇女地位之所以不平等,原因就在于资本主义制度。

要实现妇女的平等,就必须推翻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的女性主义者注意到,在社会主义也存在着这种现象,因此她们提出第二种物质的原因,即男性居支配地位的家长制。

这种理论认为,资本主义体系与家长制权力导致女性与男性相比在体制上处于不利地位,而世界政治理论应当关注这样一种模式。

第三个分支是后现代主义的女性主义。

这一派别所关注的不是妇女而是性别。

该理论认为,性别关系到男女差别的社会建构,关键性问题是世界政治的结构与过程给男性与女性建构了怎样的社会角色。

例如,有关女性与同性恋者在军队中服役的争论都涉及了这一理论。

第四个分支是观点女性主义。

该理论想要改正男性统治有关世界的知识的局面,目标是按照女性的观点,对现实进行再叙述。

该理论认为,由于现今有关世界的知识一直是男性的知识,因此这种知识是片面的。

安·蒂克纳对于摩根索的现实主义六原则的第一原则进行了再叙述。

蒂克纳认为,汉斯·摩根索对所谓的人性的客观,是和男性相联系的。

人性不只基于男性,也基于女性。

女性主义研究在女性主义看来,传统的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在其形成过程中,主要由西方白种男人所支配,女性被排除在世界政治之外,因此,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所叙述和讨论的是性别化的国家和具有性别等级的世界,是带有性别偏见的国际政治知识。

国际关系学理论综述

国际关系学理论综述

国际关系理论主要有哪些?纵观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史,真可谓流派众多,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目前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尚处于不发达的阶段,只有通对认识国际关系理论有哪些,才有助于形成带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

本文首先阐明各位学者的国际关系理论,再谈谈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倪世雄认为国际关系理论可分为三对对立的理论(即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科学行为主义与传统主义、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

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分歧主要围绕着人的本性。

理想主义认为人可以通过客观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人总是在不断进步和向好的方向发展。

现实主义则认为人性本恶,世界是不完善的,它是人类本性中固有因素发生作用的结果。

科学行为主义与传统主义的分歧在于研究方法的不同。

科学行为主义重视数量分析,不再视国际关系行为体的差异仅仅是质量上的差别。

传统主义主张用“历史”和“现实”的方法分析国际现象,即强调性质方面的分析。

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在理论观点和方法上的区别,首先表现在国际关系的角色上。

新现实主义强调以国家为中心。

而新自由主义在承认国家角色的重要性同时,更重视跨国公司、国际组织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

其次,在军事安全问题上。

新现实主义认为军事实力是国际关系中最重要的因素,而新自由主义认为国际关系日趋缓和,军事实力作用相对减弱,国际合作领域明显扩大。

再次,双方都重视经济因素,但新现实主义强调为维持自身实力,可以付出较高的经济代价。

新自由主义则视经济利益与国家安全同样重要。

1我们认为这种对比划分法非常清晰地展现出各种理论本质特征以及区别。

这三对对立理论还存在着继承发展的关系,使国际关系理论的演变过程一目了然。

而且我们发现这三对对立理论争论的焦点分别是国际关系研究取向,研究方法和现实问题,层次清晰,使人印象深刻。

但除了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以外,其余都是古典国际关系理论,我们还需要知道当今国际关系理论主要流派。

冷战后国际关系理论倪世雄主要提到了女性主义。

国际关系理论归纳

国际关系理论归纳

国际关系理论归纳国际关系理论是研究各国之间相互关系以及国际体系的学科,它旨在解释国际政治行为的原因和动力,并提供对国际体系的结构和演变的理论框架。

在这个领域中,有许多不同的理论流派和观点。

下面将对一些主要的国际关系理论进行归纳。

一、现实主义理论现实主义是国际关系理论中的主要流派之一。

它强调国家的自利性和权力斗争,认为国际体系是由于国家之间的相互竞争和争夺权力而形成的。

现实主义者相信,国家是国际关系的主要参与者,它们通过追求自身利益来推动国际事务,并通过实力的竞争来维护自身地位。

二、自由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则强调国际合作和互惠关系的重要性。

自由主义者认为,国际体系是由国家之间的合作和共同利益所驱动的。

他们主张通过国际组织、法律和规则来促进国家之间的合作,并通过互惠关系来实现共同利益。

三、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强调观念、信念和规范对于国际关系的影响。

建构主义者认为,国际关系不仅仅是国家之间的力量博弈,还受到思想、文化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他们认为国际体系是由社会构建的,并通过不同的观念和信仰来塑造国际行为。

四、制度主义理论制度主义理论强调国际制度对于国际关系的影响。

制度主义者认为,国际体系中的规则和机构可以影响国家之间的行为和合作。

他们主张通过制度建设和合作来实现国际稳定和和平。

五、依赖理论依赖理论关注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关系。

依赖理论者认为,发展中国家受到发达国家的经济、政治和军事依赖,导致其在国际体系中处于弱势地位。

他们主张通过减少对发达国家的依赖,实现自主发展。

六、文化理论文化理论认为,国际关系不仅取决于国家之间的权力和利益,还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

文化理论者认为,不同文化之间的认知差异和信仰冲突可能导致国际冲突和合作的不同模式。

七、后现代主义理论后现代主义理论挑战了传统国际关系理论的基本假设和方法论。

后现代主义者认为,国际关系是多元和复杂的,并且受到权力和话语的争夺所驱动。

他们主张多样化和包容性的观点,并对传统理论提出批评和反思。

女性学的核心理论与观点

女性学的核心理论与观点

女性学的核心理论与观点女性学是一门研究女性在社会、文化、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地位和角色的学科领域。

它通过对性别差异和女性经验的分析,探讨和呈现了一系列核心理论和观点。

这些理论和观点对于我们理解和推动性别平等至关重要。

本文将重点介绍女性学的核心理论与观点。

一、性别概念与性别建构性别概念是女性学研究的重要出发点。

它指的是社会对于什么是“男性”和“女性”的理解和定义。

性别概念强调性别是社会建构的,而非生物决定的。

女性学认为,性别是通过社会化过程中的逐渐习得和内化形成的,而非与生俱来的特征。

性别概念的建构是在社会和文化的环境中进行的,并且会随着时间和地域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二、女性主义理论女性主义是女性学的核心理论之一。

它主张性别平等和性别正义,并呼吁消除性别歧视和压迫。

女性主义的观点分为多个流派,如自由主义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后现代女性主义等。

尽管不同流派有不同的理论基础和重点议题,但它们都关注女性权利、女性解放和女性经验的可见性。

三、父权制与性别不平等女性学研究还揭示了父权制对性别不平等的重要作用。

父权制是一种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制度,它通过规范和规定性别角色和性别期望,导致了男性的优越地位和女性的次要地位。

女性学指出,父权制对于维持社会和性别秩序起到了关键作用,同时,也限制了女性的权力和自由。

四、身体政治与女性性别女性学的另一个重要观点是关于身体政治和女性性别的。

身体政治是指对于身体的控制和操控,其中包括对于女性身体和性别的社会规训。

女性学研究将性别视为一种社会制度,通过研究女性的身体和性别,揭示了身体政治对于女性自我认同、性别表达和权力运作产生的重要影响。

五、女性经验与个体主义女性学关注女性经验的研究是为了揭示女性作为个体的真实体验和独特视角。

女性经验理论关注女性在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下的体验,强调了个体主义和差异的重要性。

女性学认为,通过关注女性的经验,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性别差异和性别对个人生活的影响。

女性主义理论流派综述

女性主义理论流派综述

女性主义理论流派综述摘要:女性主义是一股影响力相当大的思潮,近年来国内学者开始逐渐的关注西方的女性主义问题,并发表了许多的文章对这些不同的流派进行介绍。

本文选取了西方女性主义影响力较大的几个理论流派,并概述了一些学者对这些流派的评价与看法。

关键词:女性主义;性别差异;不平等引言在人类的历史上,不论是西方社会还是中国社会,女性一直处于被压制的状态之下。

在父权体制长期的宰制之下,女性一直被男性视为私有财产,且不能发挥其聪明才智。

在中古时期的欧洲,才智出众的女子会被冠以女巫的标志,而中国自古便宣扬女子无才便是德和三从四德等伦理。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当中,女性并不是一个完整的个体,她们依附于男性而存在。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观念的进步,女性对于权利、平等和自由的要求和呼声也越来越高。

最终,女性意识的觉醒逐渐触发了女性主义的浪潮。

第一次女性主义浪潮爆发于18世纪下半叶至1925年,运动的目标在于争取与男性平等的政治权利,包括话语权、教育权、就业权和反对一夫多妻制等。

一般来说,第二次女性主义浪潮产生于二战后的60-70年代,其基调是要强调两性间分工的自然性并消除男女等工不同酬。

要求忽略把两性的差别看成是在两性社会关系中,女性附属于男性的基础的观点。

要求分领域对相应适可公众开放,等等。

第三次女性主义浪潮产生于世纪之交,具有地方性、人身性、差异性的特点。

这次浪潮把注意力放到主体性和活生生的身份认同上,号召在各个相异的人群之间要有真诚的倾听和交流,而并不是把自己的解释图示强加给别人。

这次运动中还使女性主义者认识到,要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不仅需要世界范围内广大女性的支持,还必须争取作为人类另一半的男性的支持与配合。

前后的三次女性主义浪潮中不断的产生了纷繁复杂、观点各异的女性主义理论。

这些理论不仅直接的推动了女性主义的浪潮,同时也带给了人们一种全新的研究视角。

一、女性主义概念界定女性主义的英文是Feminism,是源自于法国的Feminisme。

女性主义社会学方法论探析

女性主义社会学方法论探析

女性主义社会学方法论探析张宛丽提要:女性主义社会学挑战了原有的社会学和社会科学知识,其最重要的价值在于方法论层面,即她开辟了与以往的知识体系所不同的另一种认识视角及领域。

本文就女性主义社会学研究最具价值的方法论层面做一初步的探析。

关键词: 女性主义 女性主义社会学 方法论作者张宛丽,女,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学研究》编辑。

(北京 100732) 女性主义社会学研究,源自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西方女性主义文化思潮在学术界各学科领域掀起的一场“性别革命”———其主旨在于揭示西方传统学术中的性别偏见和男性中心的(androcentric )假设,将被忽略和排斥的女性经验有形化、合理化,使女性成为研究的主体和知识获取中的主体;并以性别化(gen 2dered )理解的方式重新诠释现有知识框架和社会现象,建构一种不同于西方主流学术的女性主义学术(femi 2nist scholarship )。

社会学较早涉猎,并在方法论上受到女性主义学术观的挑战①。

20世纪70年代,米尔曼(Marcia Millman )和坎特(Rosabeth Moss K anter )在一本著名的女性主义社会学论文集《另一种声音:关于社会生活和社会科学的女性主义观点》(A nother V oice :Feminist Perspectives on So 2cial L if e and Social Science.)中,集中列举了女性主义者对社会学和社会科学中六个核心假定的批评:② 1.社会研究的一些重要领域由于某种传统模式的界定而遭到忽略,另一种模式的选择将打开考察男人和女人的新领域; 2.社会学将焦点集中于公共的、官方的、显性的,或戏剧性的角色伴演者和情景界定,但非官方的、支持性的、私人的、更少戏剧性的和隐性的社会生活和组织领域可以是同样重要的; 3.社会学经常假设一个“单一的社会”(single society ),其普遍性可以对所有参与者有效,而没有考虑到实际上男人和女人可能生活在两个不同的社会世界中; 4.在一些研究领域,性别没有作为行为中的一个因素加以考虑,然而性别可能是其中最重要的变量; 5.社会学常常对地位状况作出解释,以便为现存的权力特性提供理性化依据,但是社会科学应该探索社会需要的变革并鼓励更加公正、人性的社会; 6.某些方法论(如量化的方法)和研究情景(如让男性社会科学家研究包括女性的社会)会系统地阻碍某些信息的纪录,而这些未被发现的信①②lman And Rosabeth Moss Kanter eds.,A nother V oice :Femi nist Perspectives on Social L if e and Social Science.NewY ork :Octagon ,1976.吴小英:《女性主义社会学初探》,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编,《中国社会学年鉴(1995.7~199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国际政治学第二章国际关系理论的主要流派

国际政治学第二章国际关系理论的主要流派

自由主义之新自由制度主义
▪ 背景:1960年代世界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全 球相互联系的增加与欧洲共同体的产生。
▪ 主要内容与观点:(1)国家并不是国际关 系中唯一行为体,国际组织、跨国公司以 及个人等都有一席之地。(2)国际政治的 议程日益复杂多样,不再有高低之分,经 济、社会和生态问题与国家安全和军事权 力同等重要,其中经济福利是首要的目的。
▪ 思想渊源:社会建构思想、法兰克福学派
▪ 代表人物:[美国]亚历山大·温特:《国际 政治的社会理论》(1999)
▪ 评价:(1)对历史的解释力大于对现实和 未来的解释。(2)由于过分强调观念,故 缺乏稳定性。(3)含有一定程度的理想色 彩。
二、总体评价
▪ 任何理论都有其产生的合理性和现实时代的需要 性与解释性,同时也有其存在与发展的缺陷性。 理论高于现实,但理论内在地受制于现实,因为 理论产生于现实,现实不断地修正和发展理论。
▪ 评价:(1)新自由制度主义看到了国际合作的 一面,但忽视国际冲突与战争的那面,所以它的 解释力是有限的。(2)新自由制度主义对国际 制度的观念与理想主义是一致的,故其仍然含有 一定成分的应然情结,继承了理想主义的主要精 神。
现实主义之古典现实主义
▪ 背景:1919-1939年的二十年危机,以及 第二世界大战的爆发。
政府、裁军非战、贸易平等、公理正义等,其核
心是民主、正义与法律,其实质是建立一种美国
领导下的世界秩序。威尔逊主义是美国登上国际
政治舞台后第一次为世界和平设计的蓝图,有较 大的吸引力和市场。
▪ 评价:首先,理想主义的许多观念是值得肯定的, 至今仍有意义。(1)理想主义强调维护世界和 平要靠人民和公众力量的观点是正确的。(2) 理想主义强调普遍民众在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中 的作用,反对少数人对国家外交政策的垄断,促 进了国际政治研究和参与的大众化进程。(3) 理想主义强调国际政治中道德的重要性是适时的。 政治不能完全用道德来解决,但必须受道德的制 约。当前的伊拉克战争的反思,以及国际制度的 作用。

女性主义理论

女性主义理论

4、性——男女支配关系的关键
许多激进女性主义者认为在性的实践上,透过“在性方面,男人 天生是有侵略性和支配性的,而女人生来是被动而顺从的”这样的臆 断,男性对女性的暴力被正常化和合法化了。激进女性主义代表人物 麦金农的名言是:“性对于女性主义就是工作之于马克思主义:既属 于自己,又被剥夺。”他们不认为有正确的法律与政治制度,异性关 系就会平等;她们也不认为只要有正确的经济制度,异性恋关系将不 会是剥削的、疏离的、压制的,激进女性主义者相信,除非性能够重 新加以构思、重新加以建构,否则女人将永远附属於男人。 激进女性主义将其理论重心放在男性针对女性的暴力行为以及男 性对女性在性和生育领域的控制上;它视男性群体为压迫女性的群体, 要在一个男性中心的社会争取女性的中心地位。这一理论的极端形式 是攻击异性恋、性暴力和淫秽色情品的制造与销售。它认为,女性受 压迫的基本根源是男性对女性身体的统治,这种统治是通过两种途径 来实现的,一是通过意识形态途径,其中包括淫秽色情品的制售,贬 低女性的思维定式,性别主义的幽默玩笑等;二是通过实践的途径, 其中包括男性中心的婚姻和财产法,剥夺女性的生育权利,性暴力等。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代表人物
• 早期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沃尔斯通克拉夫特(Mary Wollstonecraft)和穆勒(John Stuart Mill)。 • 沃斯通克拉夫特是早期自由主义女性主义最主要的代表人物。她的代 表作是《为女权辩护》。在这部名著中,她批判了卢梭的女性观。她 的主要观点是:首先,否认女性在理性和理智方面的能力低于男性; 其次,提倡男女两性受同等的理性教育;再次,她认为,男女两性的 道德水准是相同的,都可以对品德做出自由的理性的选择;最后,她 明确提出,两性的价值平等必然会导致两性的权利平等。她认为,理 性是公民资格的基础,理性包含着克服或控制爱情与热情的能力。虽 然她承认女性的性存在,但却坚决认为,同爱情一样,女性的性欲也 必须服从于理性,因此,女性的结婚和生育必须建立在理性的选择之 上。

女性主义研究方法

女性主义研究方法

女性主义对实验研究的批判
•第一,实验设计背后的理念是实证主义,任何事物都有一个 因果关系在后面,这依然是19世纪“理性”学术的延续。 •第二,实验往往脱离了被研究者的背景,而那个背景也 许是非常重要的,有的时候背景决定了结论。
•第三,主持实验者往往认为通过试验获得了一个“真 理”,但是并不考虑这个“真理”如何形成。
后实证主义
对实证主义的修正,他们 仍然坚持研究对象具有客 观实在性,但不再认为现 实是完全可知的,而是认 为现实只能被不完整地认 知和了解,因此,知识总 是猜测性的,绝对真理远 不可及;研究所得到的证 据也是永远不可能是完备 的,并有可能是错误的。
CONTENTS
批判理论
认为现实是客观存在的, 但它是在时间绵延的过程 中被塑造出来的,是由社 会、文化、政治、经济、 种族、性别等一系列因素 经过结晶化沉积而形成的 一系列结构,这个结构被 认为是真实存在的,但是 这种结构并非是一成不变 的,也并非是必然的。
首先,质性研究的工作被认为是非科学的,或只是探索性质的,或完 全是个人行为。
其次,质性研究的样本往往比较小,只聚焦于某一地区,定量研究者质 疑其样本的代表性,认为这样的研究产生的“知识”完全是个别的、地 方性的,不足以代表普遍的情况,也不能得出确定的规律,因而没有学 术的意义和价值。
再次,因为女性主义者警察希望能消解研究者和被研究 者之间的界限,而这种越界行为被认为会引起偏差,所 以,定量研究者常常抨击质性研究中充满偏见。
其次,女性主义者对 原先数据的二次分析 能挑战先前的解释
二、质性研究
qualitative research不是 指单一的一种方法,质性研 究是多种方法的集合,涉及 一种针对所研究题材开展的 解释性的自然主义研究方法。 这意味着质性研究者们在自 然环境下做研究,试图了解 或解释人们赋予现象的意义。

女性主义理论流派

女性主义理论流派

激进女权主义将其理论重心放在男性针 对女性的暴力行为以及性对女性身体的统治, 它视男性群体为压迫女性的群体,要在一个 男性中心的社会争取女性的中心地位。这一 理论的极端形式是攻击异性恋、性暴力和淫 秽色情品的制造与销售。它认为妇女受压迫 的根源是男性对女性身体的统治,这种统治 是通过两种途径来实现的,一是通过意识形 态途径,包括淫秽色情品的制造,贬低妇女 的思维定势等;二是通过实践的途径,包括 男性中心的婚姻和财产法,剥夺女性的生育 权利,性暴力等。
三、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
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是在审视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产生的, 分为古典的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和非古典的马克思主义女 权主义。
古典的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以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决定论和 阶级压迫论为唯一标准来分析女性受压迫的根源,把妇女 解放置于人类解放中的一个次要地位,代表人物,波伏娃, 卢宾 。
女性社会学的理论流派
教学目的——了解和掌握女性社会学主要理论 流派,为分析女性问题做理论准备
教学重点与难点 ——西方女性主义的四大大主 要派别
西方女性主义思想流派
女性
• 自由主义女权主义 理性与感性
主义
• 激进女权主义
生理与文化
理论
• 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 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
的基

• 社会主义女权主义
八、多元化和全球女性主义
多元化和全球女性主义不仅同意后女性主义者关于“自 我”是破碎的、分裂的观点,而且认为所谓支离破碎的自 我,并不在于性、心理和语言文字,其根源主要在于文化、 种族和民族。
多元化和全球女性主义承认世界各地女性经历的各种 压迫之间是有联系的,提出女性通过两种途径联合起来, 一是发展姐妹情谊,加强不同种族、文化、阶级和族裔的 女性之间的友谊;二是包容差异,鼓励女性之间相互接受 和容忍对方并成为朋友。

国际关系三大体系理论概述

国际关系三大体系理论概述

国际关系三大体系理论概述国际关系三大体系理论概述——对秦亚青《权力·制度·文化》的整理总结文/念治呈国际关系学科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但是,西方国际关系学开始成为一门科学的学科则是从一战后结束后才开始的。

1919年英国威尔士大学设立了第一个国际关系教席是国际关系学科成立的标志。

随后在不同时期曾出现不同学术理论在国际关系学术界主导的局面。

国际关系学脱胎于国际公法学和世界史学的娘胎中,后又受经济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的影响,逐步形成一门横跨众多学科,并穿越时空的学科。

因此,对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历史进行梳理就显得大有裨益。

所谓国际关系,即国家间关系以及国家与非国家行为体的关系,但在国际政治学的理论研究中,一般拥有主权的近现代民族国家之间的关系,包括彼此的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外交和安全关系,但在国际政治学研究中,一般更加关注其政治和军事安全。

因此,国际关系学的知识谱系的主题是冲突与合作,或曰战争与和平,发展宏线是从现实主义成为国际政治学研究的主轴逐渐发展成为当今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和社会建构主义三足鼎立的局面。

一、国际关系理论发展的历史沿革一战的惨痛代价引起了人们的深刻反思,人们希望建立一个没有战乱的国际社会,这种夙愿集中反映在威尔逊总统1918年提出的“十四点计划”之中,其理想主义的核心是要建立一个可以维护世界和平的超国家组织,具体表现为国际联盟的建立。

威尔逊理想主义中的民族自决、自由贸易、国际组织等观念极大地影响了后来自由主义的发展。

但他理想主义多为一些国家关系思想和政策建议,要发展成为现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理论还有一段距离。

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可以用下图表示:国际关系理论的初创阶段表现为理想主义的兴起,即1919—1948年,但在其第一个阶段发生了一个重大的“断裂”,这就是1939年现实主义大师卡尔《二十年危机》的出版,此书矛头直接指向威尔逊的理想主义下国际联盟在制止侵略方面遭到失败的典型事例,指责威尔逊理想主义是与现实主义完全对立的乌托邦主义,忽视现实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亦即“实然”问题,而去一味考虑“应然”问题,即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女性主义理论.doc

女性主义理论.doc

女性主义简单来说就是实现全人类男女平等。

主张女性主义的学者普遍认为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认知、观念、伦理、家庭等各个领域都处于与男性不平等的地位,而这种不平等的地位并非自然形成的;而是由社会和文化背景人为建构起来的。

女性受到压迫,并非由于她们属于某个阶级或处于某种地位而构成的,而还仅仅因为身为女性而遭遇的。

男性主义是造成女性受压迫的根本原因,所以女性主义从某种层面上讲是和男性主义相对的。

女性主义反对认为一个社会应由男性统治,以男性男性中心。

提倡女性在社会中,无论在政治、经济、法律、宗教、教育、军事、家庭领域中都理应有资格占据权威的位置,并被认可自己的价值。

女性主义理论可以被划分为宏观理论和微观理论两大类。

宏观理论包括对世界和历史加以阐释,分析女性独立的社会贡献,及女性在各个领域重要角色。

而微观理论也是门类繁多,如网络理论:一个人的社会地位是他的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男女两性由于从儿时起结识的人就不同,后来的关系网络也不同,所以造成了两性发展机会的巨大差异。

角色理论:当女性的家庭与工作的双重角色发生冲突,女性往往要服从家庭角色,因此丧失了大量的工作和升迁的机会,因此变得价值较低,报酬也较低。

地位期望理论:男女两性在进入性别混合的目标动力群体时,由于群体对男性的期望值高于女性,就降低了女性在群体互动中的自信心、威望和权力。

如果某位女性想反潮流而动,群体内的两性都会反对她,敌视她。

这种情况下,性别期望模式得到了巩固。

符号互动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人的心灵、自我和社会都是通过符号交流和话语制造出来的。

女性往往在社会教化的过程中接受了社会对男尊女卑的符号定义,于是遇事常常会自责,取悦和讨好男性以避免惩罚,久而久之就造成了两性之间的巨大差别。

虽然女性主义理论千差万别,但是在一点上保持高度一致,那就是:男权制既不是自然的,也不是永恒的,它是人为建构的,是可以改变的。

在女性主义思想史中,被列为女性主义奠基作品的共有七部:较为突出的第一部是Christine de Pizan的The Book of the City of Ladies女性之城,1405出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女性主义立场论从女性真实的生活状态出发,探寻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地位和作用,以对抗具有至高特权的男性知识立场。有关学者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无产阶级虽然受到统治阶级的重重欺压,却具有前者难以匹敌的丰富洞察力,女性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中所处的位置也使之对各种问题的认识较男性更为准确和深刻。它主张科学研究从透视女性的生活开始,因为它可能引导出新的概念和理论,并从整体上揭示男性中心主义的本质。女性主义立场论要求女性通过争取和维护自身尊严的斗争,将自己的认知方式转变为认识论和政治立场,使它们由学科的边缘进入其主流。
女性主义经验论在自由主义女性主义中有着突出的表现。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发端于启蒙时代,堪称为女性主义内部所有派别的起点。受天赋人权和自由、平等、博爱等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它认为男女生而平等,女性的一些能力低于男性是长期的社会压迫和错误教育的结果。自由主义女性主义者视争取男女平等的各项权利为消除性别歧视之关键,积极倡导两性接受同等的教育,要求政府赋予女性与男性同等的权利和机遇,同时呼吁女性通过个人奋斗展现自己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不亚于男性的能力和才干。表现在国际关系领域,有关妇女活动家要求使涉外岗位上的女性完全享有相关组织内部的各项权利,并有机会进入高地位、高工资的男性领域。 #p#分页标题#e#
挖掘女性在国际关系领域中长期被埋没的贡献是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纠正该领域根深蒂固的社会性别偏见的另一条途径。
在《香蕉、基地与海滩:建立对国际关系的女性主义理解》一书中,辛西娅安罗以社会性别转动世界为主题,描述和分析了全球各地不同民族、不同阶层的女性在国际关系中鲜为人知的经历,表明了国际关系通常所研究的政府之间的结盟与对抗、贸易往来与竞争等仰仗的不仅是资本和武器,还包括对作为消费者、工人、提供情感上的安抚及具有某种象征意义的女性的控制。[6]上世纪中叶,美国为了更有效地控制拉丁美洲,以好邻居政策取代炮舰外交,巴西女演员卡门米兰达(Carmen Miranda)在好莱坞的走红成为美国此项政策调整的一个象征。美国联合果品公司(United Fruit Company)仿照她在有官方背景的制片商摄制的展现拉美风情的影片中的形象,创作了一个女性的香蕉卡通人,后者被打扮得和米兰达一样,通过广告音乐向美国的家庭主妇推销该公司进口的拉美香蕉。美国商界以此协助政府执行新拉美政策,其经销的水果品牌和香蕉卡通人连同卡门米兰达本人一起,被用来培养美国人的一种文化上的傲慢,强化美国与拉丁美洲之间的等级关系。在一些大国驻海外的军事基地,男性士兵光顾当地妓院,以树立自己的男子汉形象。这一看似寻常的护的权力关系。菲律宾、斯里兰卡等第三世界国家的女性大批赴海外谋生,在有钱有势的雇主家中饱受欺凌,而她们的母国依靠她们的汇款增加外汇收入或偿还外债。安全部门官员的妻子必须通过承受婚姻中的紧张和不满为国分忧,外交决策者的工作依靠本部门工作人员中占绝大多数的女性的辅助。但女性对国际关系究竟有何想法却极少有人过问,她们仅仅是男性精英的工具。她认为,从女性的切身体验的角度考察国际关系,其内涵较各主流学派展示的图景远为丰富和复杂。
在这一背景下,女性主义学说不仅努力伸张妇女在国际政治生活中的权利,而且要求使长期以来被同女性相关联,并和她们一样被压制、被摒弃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提升到与一直受到褒扬的男性特征同等重要的位置,同时向世人展示,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的划分完全是人为的。通过打破僵硬的、具有明显的等级制含义的社会性别界限,女性主义揭示了建立在自我/他者、国家/个人、 高级政治/低级政治、西方/非西方等之间 中心/边缘关系基础上的主流国际关系学说的缺陷,使进入该领域的所有男性和女性都能够多角度地审视由各种既相互矛盾又无法彼此割裂的因素组成的错综复杂的国际现象,从而令国际关系学真实地反映国际社会多样化的本来面目,推动该学科进一步走向成熟。
在国际关系学中,占主导地位的男性学者对女性在该领域理论与实践中的经历和建树往往视而不见,尽管国际关系史上并不乏女性知名人士,如一些主权国家的建立离不开女性的帮助,她们通过王室联姻维护了国土的安全。其中有些人还在领主不在的情况下亲身参与了保卫领土的战斗等,但其带给国际关系学界的思想、挑战及建议鲜为人知,只因拥有这些观点的人被称为女人或女性。[3]冷战结束前后,人们对德国西部大多数男性领导者表现出来的非难外国人的现象兴趣浓厚,却对1989年推着婴儿车穿过柏林墙的女性漠然视之,因为她们无法改变国际体系中的权力结构。[4]另外,国家、国际制度等国际关系行为体完全按照典型的西方白人中产阶级的男性特质设计。这无一例外地造成了女性同国际关系无关的假象。辛西娅安罗(Cynthia Enloe)指出:如果我们仅仅采用常规的、没有性别的眼光去建构国际政治学,我们就会预期地进入由男性尤其是精英男性绘制的社会图景。[5]
关键词 女性主义国际关系 女性主义经验论 女性主义立场论 后现代女性主义
中图分类号:D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812(2007)01000916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国际关系学第三次争论向纵深的发展,女性主义开始成为该学科的一个新兴学派。它把社会性别分析引入这一领域,将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包括国际关系背景下建构的两性之间的社会关系作为分析的重点,在本体论和认识论上表现出对传统的大胆突破。
二、女性主义认识论和女性主义国际关系学派的主要分支
女性主义认识论包括女性主义经验论、女性主义立场论和后现代女性主义三大派别,它们构成了女性主义国际关系学派内部各分支的思想基础。
1.女性主义经验论
女性主义经验论认为,按照人们的常规设想,包括国际关系学在内的传统知识体系所依托的科学世界观及其所恪守的客观、价值中立等原则理当提供正确认识世界的有效工具,然而,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中,由于研究者未能摆脱社会性别偏见的影响,科学受到了玷污。如果我们在现时代把科学视做经济、政治和社会控制的操控者,那么这种发生器的操作者都是男性,他们不经过详细的考虑和科学有效的论证,就以其他男性为全人类的原型,因为在社会中男性被假定为是有活力的人种,[2]致使性别偏见在社会上广为蔓延。
一般地说,自由主义女性主义并没有挑战国际关系学传统知识体系中有关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的划分及其所体现的价值观念,它将男性特质视为男女平等的标准,表明了其对主流学派通过男高女低、男尊女卑加以体现的等级制二元对立思维模式及其男性中心主义的认同,与之相应的是,女性主义经验论要求在现行的主流理论框架内关注女性利益,而忽视了后者所依托的排他的线性思维本身是将女性作为男性心目中的他者加以敌视的。但难以否认的是,女性主义经验论以社会性别为切入点,通过描述全球各国不同阶层的女性的各种经历,对抽象的国际关系结构进行具体的剖析,敦促学界思考,倘若忽视社会性别,对该学科的考察是否还称得上全面和完整,这使女性主义经验论具有了超越人们包括其自身通常预设的价值。
一、关系国际
美国著名女性主义学者克瑞斯汀丝维斯特(Christine Sylvester)在《女性主义与后现代国际关系》中,以关系国际(relations international)来表达女性主义国际关系学派的本体论特点:我们的领域是关系国际的领域关系国际将重点放在各种各样的联系上,包括政治,并跨过了各种防线、障碍、壁垒、想象、言论、政治及全世界的移民局和海关。其中某些联系在国际关系研究中已很著名了,他们被称为相互依存、战争、平衡、制度等等。然而有一部分却鲜为人知,因为他们与官方没有什么联系。这个领域中的性别关系就是一个例证。除非我们从这些联系开始,并质问它们的形式,我们才会在第三次争论中出击最好能尝试把女性和女性主义的关注带进国际关系,以引导我们进入以前研究较少的关系中。如果我们先观察国际,再观察关系,就会继续犯本末倒置的错误。[1]
摘 要 上世纪80年代末起,女性主义成为国际关系学中的一个新兴学派。它通过将社会性别分析引入该领域,对传统进行大胆的突破。有关学者以关系国际表达女性主义不同于主流学派的本体论特征;女性主义认识论的三大流派女性主义经验论、女性主义立场论和后现代女性主义在彼此间的争鸣中相互渗透,使女性主义成为一个多面的整体,其内部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正是其发展的动力。
激进女性主义早期曾把女性地位的低下归咎于她们的生理特征,后来转向谴责男性的生理状态,认为男性对女性的侵犯乃其与生俱来的本性,突出女性特质的优越性,提出要创造一种女性文化取代男性价值观的要求。[9]在激进女性主义看来,母爱是女性生命活动的核心,不管我们事实上是否生育并且抚养了自己的孩子,激进的唯物主义者都将女性描述成爱的载体,并将之推及为公众中的爱好和平者和正确的价值观念以及真正的人道主义观念的一贯维护者。[10]一些女性和平组织正是基于上述理念,开展了反对军国主义和军备竞赛的非暴力示威活动。国际关系学界的一些持上述立场的学者认为,女性应当更多地进入该领域的重要岗位,因为她们所具有的爱与关怀等行为方式将会改变整个世界的公共机制和个人关系。
女性主义立场论在激进女性主义和文化女性主义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激进女性主义以父权制(patriarchy) 作为自己的核心概念,将其定义为男尊女卑的系统化机制,声称自己是关于女性的、由女性创造的和为女性创造的理论。[8]它将性别视作使女性在所有的社会中都屈从于男性的根源所在,认为男性对女性的奴役是人类最基本的压迫形式,其它形形色色的压迫都与之相关。因此,女性必须超越阶级和种族、民族的界限,建立全球范围内的广泛联合,共同为消除男性统治而奋斗。
与以民族国家为出发点的国际关系不同,关系国际系指社会性别关系在国家间交往中的体现,它不仅通过探寻男女两性之间的社会关系的现实表现,使具有不同社会性别身份的个人进入向来被认为仅仅以主权国家为主体的国际关系领域,而且将由社会文化建构的性别差异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的关系及其同阶级之间、民族之间、国家之间等关系的错综复杂的联系放在重要位置,提请国际关系学界注意这样一个现象,即某一个性别的成员将另一个性别当作另类,把其自身所具有却不为自己所看好的行为方式和品质投射到对方身上,变成相互对立的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女性的他者地位导致后者始终被有意无意地排斥,促成了对国际关系的片面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