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的立场论研究述评

合集下载

女性主义详细总结综述

女性主义详细总结综述

女性主义一.女性主义的缘起1.女性主义与女权主义在feminism一词中包含有“女性”与“女权”的双重含义,故又译“女权主义”,随着近现代以争取妇女参政和男女平权的妇女运动而兴起的思想潮流。

(王先霈:637)朱刚认为,学术界一度把“feminism”翻译为“女权主义”,这个译法值得商榷。

欧美学术界通常用“feminism”泛指一切争取、维护女性权益的活动,其历史跨度延绵数百年,内容非常庞杂,极难准确定义。

而中文的“女权”的含义则比较明确,指历史上女性为了获得自身“权益”而进行的努力,其目标明确,颇有声势,涌现过不少知名的女权活动家和积极分子。

确切地说,女权主义真正兴起于19世纪的欧美,也称“妇女解放运动”,二十世纪初随着女性权益的逐渐实现,女权运动也基本完成了使命。

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的“feminism”要求的已经不是传统的女性权益。

因此,二十世纪初之前的feminism可以成为女权主义,之后则可称为女性主义,女权主义是女性主义的先驱。

(朱刚:336)2.父权时代的妇女处境在旧石器时代,男女皆以采集植物和狩猎为生。

由于女性十分珍贵及在生育中所承担的角色,且由于男性尚未意识到自己的性自尊,妇女地位较高,崇拜“母神”的现象较为普遍,这从大量出土的石器时代的女性小雕像可见一斑。

虽然纯粹的“母权制”在那一时期是否存在尚有不少争议,但可以肯定,女性的地位还是比较高的,这可找到大量的考古学的证据、生物学的证据、心理学的证据、人类学的证据以及用希腊语、罗马字及希伯来语等记载的诗歌、神话等“书写的证据”。

到公元前五千年至前三千年,由于频繁的战争、金属及交通工具的运用,男人在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也由于人口增多、粮食积累、劳动分工及畜牧业的出现而导致奴隶制的发展,妇女在社会中的地位日渐衰落,男人对女人的统治与控制的父权社会逐渐形成。

(林树明:7-8)父权制社会的发展摧毁了女性不可复得的伊甸园,并将女性压入社会的底层。

谈《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女性主义立场

谈《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女性主义立场

谈《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女性主义立场处于五四时期的女作家丁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女性作家。

丁玲深入挖掘女性心理,展现出作者与众不同的审美理想,用独特的语言表现出对女性命运的思考,大胆地、尽情地去书写女性内心的欲望和忧虑,真实刻画了女性内心的挣扎和艰难。

丁玲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发表于1928年。

小说发表以后,文艺界立刻做出了反应。

这部作品体现了她作为领导女性思想解放的先驱性和革命性,对今天有着积极的影响和启迪作用。

一、女性主义和女性主义文学女性主义通常以18世纪的启蒙时代思想家为起源,它的兴起标志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从母系时代的母权制度到父系时代的父权制度后,进入了全面向父权制度挑战以实现人类男女平等的‘平权时代’”。

男性向来处于社会的中心,女性只是作为从属的边缘的附带的人而存在。

女性主义文学创作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表达出时代女性渴望政治、文化独立和解放,获得与男性同等地位的呼声。

女性主义作家努力挖掘女性意识和女性的自我价值,表达出女性自己对社会、对政治、对人生的诠释,促进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他们展现着时代的气息,用笔对传统的男女地位模式进行有力的宣战与反叛,展现出女性的自尊与抗争精神。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华裔教授王德威说:“谈论中国女作家的创作及早期女性主义者的活动,丁玲每每是不可或缺的要角。

”二、莎菲形象的女性主义解读《莎菲女士的日记》中,谈到这里的女权主义思想,要首先从爱情谈起。

作者真实生动地描写了一个心高气傲、而又希望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依靠自身去获得完美爱情的理想主义者——莎菲,莎菲女士对于爱情是积极主动的:她对苇弟的拒绝和对凌吉士的追求都是大胆而主动的。

其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又展现出一个小资产阶级女性矛盾、复杂而充满艰辛的心路历程。

茅盾曾评论说:“‘父与子’的斗争在全国各处的古老家庭里爆发,一些反抗的青年女子从‘大家庭’里跑出来,抛弃了深闺小姐的生活,到‘新思想’发源的大都市内找求她们理想的生活来了。

女性主义立场论对后现代主义挑战的回应.doc

女性主义立场论对后现代主义挑战的回应.doc

女性主义立场论对后现代主义挑战的回应以下是对后现代主义挑战的女性主义立场的小汇编。

欢迎哲学毕业生从中学习!摘要:女性主义立场理论对后现代女性主义差异观的批判做出了积极回应:修正和统一了女性主体的身份,探索了不同女性群体主体与个体主体之间的关系;坚持女性认知优势理论,重塑价值负载的客观性,使知识的客观性最大化,避免相对主义;呼吁妇女从对抗转向对话,并努力实现主体间性宣传这些调整有助于女性主义立场理论的超越和发展。

关键词:女性主义立场理论后现代主义差异相同女性主义立场理论以统一的女性经验和立场为出发点,以女性认知优势理论为载体,试图建构女性主义后续科学,促进女性的全面自由发展。

随着抛弃相同寻求差异的后现代范式影响的扩大,这一理论受到后现代女性主义差异观的猛烈冲击,这种差异观既强调性别差异,也强调女性内部差异,因而陷入了认同或差异的两难境地。

后现代女权主义者如何用差异挑战女权主义立场?女权主义者如何应对这一挑战?澄清这些问题,对于深入理解女性主义立场的本质及其与后现代主义的分离,正确处理妇女解放运动中女性之间的理解和政治分歧,具有重要意义。

后现代女性主义差异观审视和批判女性主义立场理论女性主义立场对主体身份的责难后现代女性主义认为,立场理论的主要同一性观点是僵化的:封闭和任意的本质主义倾向:1是性别体验和认知风格的普遍预设首先,统一男女群体之间的二元对立后现代女性主义认为,立场理论将男性和女性视为具有共同经历和统一立场的同质群体,主张女性拥有更多的认知优势。

然而,它仅限于普遍主义和二元论。

这不仅不利于性别平等的实现,而且强化了二元等级的性别结构。

第二,女性身份的差异被掩盖了后现代女性主义指责强调统一女性群体,忽视不同族群的差异:阶级、能力、性取向、女性身份及其地位和经历的多样性,以及不同身份女性独特的认知方式缺乏包容性。

如果女性认知优势理论是在这个基础上构建的,那么只有占主导地位的白人中产阶级女性认知特权才能得以维持。

从《巴黎圣母院》到《玩偶之家》——论以女性主义立场解读经典文学作品

从《巴黎圣母院》到《玩偶之家》——论以女性主义立场解读经典文学作品

从《巴黎圣母院》到《玩偶之家》——论以女性主义立场解读经典文学作品摘要:女性主义是现代社会中重要的思想流派之一,它提出了很多对女性权利和地位的探讨和反思。

在文学领域,女性主义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本文通过对《巴黎圣母院》和《玩偶之家》两部文学作品的女性主义解读,发现女性主义思想在这两部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论文旨在从女性主义的角度重新审视这两部文学作品,并深入探讨它们所传递的女性主义信息和思想。

关键词:女性主义、文学、性别、权利一、前言(一)引言女性主义思想起源于20世纪初,自此以来不断发展和壮大。

女性主义者通过各种方式探讨女性在社会、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的地位和权利,并提出了很多新的观点和解决方案。

女性主义在文学领域的应用和发展,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

因此,本论文将通过对经典文学作品的解读,探讨女性主义在文学中的应用和价值。

二、女性主义批评在文学批评中的地位首先,女性主义批评提出了“女性文学”的概念。

女性主义批评认为,女性文学是具有女性主题和女性视角的文学作品。

这些作品通常反映女性的经验和生活,涉及女性身体、性别、家庭、职业等问题。

女性主义批评通过研究女性文学,强调女性在文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也使得女性文学得到更多的关注和认可。

其次,女性主义批评提出了“女性意识流”的概念。

女性主义批评认为,女性意识流是女性思考和感受的一种独特方式。

这种思考和感受与男性不同,它关注的是女性自身的经验和问题。

通过研究女性意识流,女性主义批评试图探究女性在文学中的表现方式和独特的创作思维方式,以此理解女性创作的内在动机和创作过程。

第三,女性主义批评提出了“女性化阅读”的概念。

女性化阅读是一种针对女性读者的阅读方式,它强调情感的体验和感受,关注文学作品对女性的启示和启发。

女性化阅读试图从女性读者的角度出发,重新审视文学作品,发掘其中可能被忽略或者被低估的女性主题和女性角色。

最后,女性主义批评通过重构文学史,强调女性作家和女性文学的重要性。

西方女权主义国际政治理论述评

西方女权主义国际政治理论述评

西方女权主义国际政治理论述评〔内容提要〕20世纪80年代末,西方女权主义者将社会性别分析与国际政治研究结合起来,开创了女权主义国际政治这一学科。

本文主要介绍了西方女权主义国际政治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学科发展的历程,包括三个主要发展阶段及其阶段的主要研究成果;以及西方国际政治理论的三个主要流派。

文章在最后对西方女权主义国际政治理论进行了评价。

关键词:理论/国际政治/社会性别/妇女/女权主义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社会性别”(Gender)社会性别是一个与性别(sex)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的概念。

性别是指男性和女性在生理上的差别;社会性别则是指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属于男性或女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

男性特征(masculinity)和女性特征(femininity)是对于男子和妇女的群体特征(共性)的极端的表述,两者构成并且衍生出一系列二元对立关系。

参见:李英桃:《从“社会性别”视角审视现实主义国际政治理论中的“权力”概念》,《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年第7期。

成为西方女权运动第二次高潮的核心概念,向19世纪以降在西方自盛行的“生物决定论”提出了有力的挑战,成为妇女运动的锐利武器,对于提高妇女地位、改变男女不平等的社会权力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社会性别研究在国际政治理论中从未占据重要地位,甚至可以说,在国际政治理论中没有社会性别分析的位置。

80年代末,一些西方女权主义者和国际政治学者将社会性别分析与国际政治研究结合起来,开创了女权主义国际政治此学科名称的缩写形式是FIRs(FeministInternationalRelations),一般被译做“女权主义国际关系”。

但这一领域的一些研究者也用InternationalPolitics,WorldPolitics和GlobalPolitics等命名自己的著作,事实上并未达成一致。

笔者较倾向于在中文语境中使用“女权主义国际政治”。

这一学科。

以社会性别作为分析范畴对国际政治进行分析,是西方女权主义国际政治理论的重要特点,也是女权主义理论对国际政治理论与实践的重要贡献。

试论西方叙事学理论演变与吴尔夫小说中的女性主义立场

试论西方叙事学理论演变与吴尔夫小说中的女性主义立场

[论文关键词]女性主义叙事学;叙述者;叙事权威;弗吉尼亚·吴尔夫[论文摘要]运用女性主义叙事学代表人物之一苏珊·兰瑟关于叙事权威的理论来解读弗吉尼亚·吴尔夫的经典小说《到灯塔去》可以看到,吴尔夫在小说的公开叙事层构建了一个“自我消抹”的叙述者形象,而在隐蔽叙事层,却勾勒出一个无处不在的叙述者形象。

通过分析探讨小说的叙述者在隐蔽叙事层的所作所为,可以证明《到灯塔去》的叙述者就好比是19世纪经典现实主义小说所推崇的那种高高在上、无所不能的“上帝”,这样一个“上帝”型叙述者依靠和分享了男性作家的叙事权威,而吴尔夫本人对叙事权威的追求和依赖决定了她缘何可以在现代派和女权主义运动中树立自己的双重地位。

《到灯塔去》是现代派小说家和女权运动先驱弗吉尼亚·吴尔夫的经典作品。

自1927年问世以来,广受评论家和读者的青睐与追捧。

不难发现中外评论家对小说的研究是多角度、多方位的,但迄今为止鲜有从女性主义叙事学的角度对其进行解读,而本文则试图从这些角度对作品进行分析探讨并得出新的结论。

一西方经典叙事学上承俄国形式主义,中经英美新批评,下接法国结构主义,旨在建构叙事语法或诗学,聚焦于被叙述的故事,对叙事作品的构成成分、结构关系和运作规律等展开研究,着重对叙事文本作技术分析。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为起源于妇女解放运动的女性主义摇旗呐喊,伊莱恩·肖沃尔特认为它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早期为女性形象批评,反思传统文本中的“厌女症”,揭示菲勒斯中心主义;中期建构妇女文学史,并纳入黑人和同性恋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近期向理论建构纵深发展,反思以男性文学为基础的传统文学理论,提出建设“女性美学”(female aesthetics)设想。

其中,法国学派受拉康、福柯、德里达的影响,关注语言、再现、心理和哲学问题,如克里斯蒂娃、西苏、伊利格瑞提出女性书写(ecriture feminine)和女性行为批评(gynesis)的理论;英美学派关注主题、母题和人物等传统批评观念,重在社会历史研究。

21世纪国内生态女性主义研究述评

21世纪国内生态女性主义研究述评

21世纪国内生态女性主义研究述评一、生态女性主义的兴起生态女性主义作为一种新兴的批评理论近年成为一种显学,也成为批评理论的学术前沿。

自从诞生以来,它便显示出一种生机勃勃的活力,吹绿了学术界。

生态女性主义是在人类生存环境日益遭到破坏、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背景下产生的,它是一种结合了生态主义和女性主义双重视角的批评理论,它批判了对女性和自然的双重剥削。

美国生态女性主义哲学家麦茜特认为,对妇女和自然的双重剥削开始于16、17世纪的科学革命时期。

那时,现代科学的机械主义世界观取代了以有生命的、女性的大地为中心的有机论世界观。

在这种机械论的倡导下,人类为了自身利益,在不断膨胀的欲望驱使下,对大地母亲肆意践踏,对自然进行掠夺和破坏。

人类为此终于付出了代价,遭到了自然的惩罚。

许多环境问题不断出现,生态危机日益严重,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人类的可持续性发展。

生态女性主义正是在这样的语境下诞生的。

面临生态危机,人类开始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一些生态学家开始对这一问题进行严肃的思考。

1962年,美国女生态思想家蕾秋?卡森(Rachel Carson)的《寂静的春天》(Silent Sprtng)出版。

卡森在该书中对人类中心主义以及人类对自然的掠夺进行了批判。

一些生态学家把女性与自然联系起来,认为二者在生育与养育功能方面有极为相似之处,而且女性与自然都处于被统治、被支配的地位。

1974年,‚生态女性主义‛一词在法国学者弗朗西丝娃?德奥博尼(Francolse d‘Eaubonne)的著作《女性主义或者死去》中首次出现。

1978年,她又出版了《生态女性主义:革命或者转变》。

德奥博尼认为我们需要掀起一场生态女性主义革命,因为‚(生态女性主义的)目的不是建立一个所谓的更美好和更公平的社会,而是生存,让历史得以继续,而不是让我们像大洪水前的动物和鸟类那样消失。

‛这体现了生态女性主义对人类生存的终极关怀。

‚生态女性主义‛这一概念后来由伊内斯特拉?金(Ynestra King)提出,并因为1980年以‚地球上的女性与生命:80年代的生态女性主义‛为主题的阿默斯特会议而形成为一场运动。

国外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理论梳理·观点评析·殊异甄析

国外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理论梳理·观点评析·殊异甄析

基础理论
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以马克思 主义理论为基础,认为性别不 平等是社会经济关系的结果, 主张通过革命实践推动性别平
等。
核心观点
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认为,生产 关系和阶级斗争是理解性别不平 等的钥匙,父权制是维持性别不 平等的机制。
理论贡献
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提供了分析和 理解性别不平等的独特视角,挑战 了传统的女权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认为性别不平等是社会关系和阶级关系的产物,主张通 过阶级斗争和妇女解放来实现性别平等。它强调妇女在生产力和社会关系中 的地位,认为妇女应积极参与政治和经济领域的斗争。
对不同流派观点的评析
激进女权主义
激进女权主义认为性别不平等是根深蒂固的社会问题,主张通过激进手段解决。它强调女性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压迫和剥削 ,反对男性中心主义和性别的刻板印象。
组织建设
国外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强调建立严密的妇女组织,将广大妇女群众团结起来,形成强大的力量。中国可以借鉴这种组织建 设经验,加强妇联和其他妇女组织的建设,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
斗争策略
国外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注重斗争策略的选择,如罢工、示威、抗议等,以引起社会关注并推动变革。中国妇女可以借鉴 这些斗争策略,结合国情进行创新应用,推动妇女权益的保障和提升。
文化女权主义
文化女权主义关注性别在文化和社会中的角色和地位,主张通过文化变革实现性别平等。它认为性别不平等是由文化传统 和意识形态造成的,主张重新审视和批判传统文化和价值观。
后现代女权主义
后现代女权主义关注性别差异和多元性,主张通过后现代主义方法论批判父权制和二元性别结构。它认为性别是一个流动 和多元的概念,反对本质主义和二元论。
国外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 理论梳理·观点评析·殊异甄

浅谈女权主义

浅谈女权主义

浅谈女权主义浅谈女权主义摘要:女权主义是西方社会重要的政治思潮之一,是近、现代西方妇女运动的意识形态。

自第一次女权运动以后,女权主义在政治领域赫然崛起,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后来几经挫折,但由于女权主义在研究对象、思想方法、价值观念、政治观点诸方面始终独树一帜,总体政治影响不断扩大。

女权主义以两性关系为政治研究的中心议题,反对性别的歧视、压迫、剥削,追求两性的平等和妇女的解放,对自由主义、保守主义等以男性为主题的其他各种政治思潮形成了挑战和冲击。

关键词:女权主义;政治。

1女权主义的形成与发展虽然“女权主义”一词出现于19世纪末,但是女权运动的发端却要早得多,最早可以追溯到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当时,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妇女的处境非但没有提高,反而在一个长时期内不断下降。

与此同时,资产阶级革命所提出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使得西方妇女愈益无法忍受现实中的两性差别。

她们开始以种种方式争取与男子相同的政治和法律地位,诸如受教育、财产、就业、离婚等方面的权利。

1.1第一次女权运动世纪中叶兴起的女权运动被称为第一次女权运动,或第一次女权运动高潮。

它的高潮一直延续到20世纪20年代末。

这是妇女争取与男子同等的政治法律权利的运动。

斗争矛头指向资本主义国家,指向那些将妇女排斥在受教育权、就业权、参政权以及其他权利之外的国家法律。

第一次女权运动主要有三个目标:①争取女性选举权。

世界各国妇女在争取选举权的过程中遇到了强大的阻力,例如,美国男权主义者曾宣称:“如果给妇女选举权,你就得在每个县建立疯人院,在每座城镇建立离婚法庭。

女人太神经质和歇斯底里,不能介入政治。

”尽管遇到了强大的阻力,妇女运动还是取得了胜利。

自1848年7月,美国女权运动发表了《妇女伤感宜言》后,美国女权主义者全力组织妇女参加争取参政权的运动。

1917年,美国妇女运动团体“妇女国会同盟”和“妇女党”组织了连续24小时对白宫的示威。

192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宪法第19号修正案.明确规定妇女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妇女获得了完全的选举权。

女权研究报告

女权研究报告

女权研究报告女权主义研究报告女权主义是一种社会运动和思想体系,旨在争取女性平等权益和性别平等。

女权主义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早期,但在过去几十年间,女权主义的影响和意识日益增强。

女权主义的核心理念是认为男女应该在社会、经济和政治等领域中享有相同的权利和机会。

女权主义反对任何形式的性别歧视和压迫,并提倡将女性的利益和权益置于同样重要的地位。

女权主义研究是对女权主义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和解释。

研究人员通过对历史文件、社会现象和文化产品等进行分析和解读,来理解和探讨性别和权力的关系,以及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

女权主义研究有多个分支和流派,其中一些主要的流派包括自由女权主义、社会主义女权主义和后现代女权主义。

这些流派在理论和实践上有所不同,但彼此之间也存在交叉和互补。

自由女权主义强调个体权利和自由,主张通过消除法律和制度层面的性别歧视来实现性别平等。

社会主义女权主义则更注重社会经济结构和阶级问题,认为经济的平等分配是实现性别平等的关键。

后现代女权主义则关注权力和身份的多样性,强调批判和颠覆传统的性别二元对立。

女权主义研究还涉及到一系列的研究领域,包括女性和劳动力市场、性别和媒体、家庭暴力和性侵犯等。

研究人员通过实证研究和理论探讨,揭示和分析这些现象的原因和影响,以期促进性别平等的进程。

在中国,女权主义研究也逐渐兴起。

学者和研究人员通过对中国社会的性别关系和女性地位进行研究,试图揭示和解决性别歧视和压迫问题。

女权主义理论和实践在中国也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和争议,但它在推动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综上所述,女权主义研究是一门重要的学术领域,它有助于理解和解决性别不平等和歧视问题。

通过对历史、社会和文化的分析和解释,女权主义研究为促进性别平等的实现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支持。

读书心得——自女性主义立场论出发分析《哈姆雷特》中展现的社会现实

读书心得——自女性主义立场论出发分析《哈姆雷特》中展现的社会现实

读书心得——自女性主义立场论出发分析《哈姆雷特》中展现的社会现实一、《哈姆雷特》女性角色与认知特权概述《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文学家莎士比亚创作的的戏剧人物。

其描写的虽是丹麦的历史故事,但他力图借助《哈姆雷特》中的悲剧反映出人文主义精神与17世纪的英国现实之间不可解决的矛盾,真实的展示了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社会的风貌。

尽管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戏剧都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①”。

因而贯穿于书中对于人“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的歌颂赞美却也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社会澎湃着的人文主义思想。

将人类看作是宇宙的中心,这一思想无疑是人文主义的体现,然而戏剧中对“人”这一“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的展现与歌颂在本质上却仍旧只是对于男性的进行肯定和赞美。

相反的,女性则被边缘化。

而艺术作品中所展现的生活景象“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反应的产物②”由此即使是人文主义广为传播时期的,对于女性形象的看待仍旧带有旧时代的眼光。

女性地位仍旧受到父权与夫权的制约,压迫。

除去哈姆雷特外,其他角色长期处于一种被忽视的状态,对于他们的内心较少挖掘,而仅仅关注在剧情中所起到的推动作用,仅看作情节的推动物。

尤其是作品中出现的两位女性角色,奥菲利亚与王后乔特鲁德。

不同于中国传统悲剧中的女性形象,如窦娥等多为处于社会中下层的妇女。

《哈姆雷特》中的女性明显都是当时贵族上流社会的成员:乔特鲁德是前后两任丹麦王的妻子,奥菲利娅的父亲是丹麦大臣,而她本身又是丹麦王子的情人。

毫无疑问,王后与奥菲利娅这两位女性角色同哈姆雷特一样也都是悲剧性的结局——死亡,却仅仅是作为主要人物的陪衬出场,以至于在很多人看来她们只是推动情节发展的机器。

而事实上女性在西方封建社会过渡到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较长的一段时期内,相较于男性,的确总是处于较为边缘的社会,沦为社会运行中的被排斥到角落的弱势群体。

但是因此“女人所处的情境比男人所处的情境更能体现出较真的知识③”,也就有着更完整认识的潜能。

认识与特权-女性主义立场论中的认知特权论研究

认识与特权-女性主义立场论中的认知特权论研究

认识与特权-女性主义立场论中的认知特权论研究
认识与特权-女性主义立场论中的认知特权论研究
女性主义立场论主张,认知具有特权性.认知特权论的理论来源是黑格尔的主奴辩证关系和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立场论.认知特权表现在:压迫地位、中心性、认知类型和集体自我意识四个方面.弱势群体的立场和经验具有认知特权的原因主要在于能提供新的研究问题,更少偏见和歪曲,更具客观性.特权立场具有后天获得性、多样性和拥有的非完全排他性等特点.认知特权论在知识论和政治实践两个方面都受到了质疑.
作者:曹剑波魏开琼作者单位:曹剑波(厦门大学哲学系)
魏开琼(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刊名:人文杂志PKU CSSCI英文刊名:THE JOURNAL OF HUMANITIES 年,卷(期):2008 ""(1) 分类号:C913.68 关键词:女性主义立场论认知特权立场。

国内外女权主义研究述评

国内外女权主义研究述评

科技视界 S c i e n c e&T e c h n o l o g y V i s i o n
S c i e n c e& Te c h n o l o g y Vi s i o n
科 技 视 界
科技・ 探索・ 争鸣
初中物理教学初探
孟京 红
( 秦 皇 岛市海 港 区教 育局 招生 办公 室委 员会 , 河北 秦 皇 岛 0 6 6 0 0 0 )
物质根源的 . 并 由此认真详实 地批判 了“ 资产阶级的女权运动 ” 的阶级 [ 1 ] 李银河. 女性主义【 M] . 济南 : 山东人民出版杜 , 2 0 0 5 : 5 . 2 4 .( 下转第 2 4 3页)
作者简介 : 张孟琪 ( 1 9 8 9 一) , 女, 汉族 , 山东人 , 山东大学( 威海) 马克思列宁主 义教 学研究部研 究生。
针对西方女权主义流派的研究也有不少书籍如何的20世纪60年代美国激进女权主义研究以美国激进女权主主线重点阐述了60年代美国激进女权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基论和具体实践对美国社会的冲击和影响以及70年代后所遭到击
并技・ 棵索・ 争| | l
S c 科 i e n c e & 技 T e c h 视 n o l o g y 界 V i s i o n
【 摘 要】 在如今 素质教 育的改革大潮 中, 作 为实施者——教 师 , 则更应该积极探 索以适应新教材的改革 , 社会的需要。物理学具有的 实践 性、 应 用性和创新性 , 为物理教 学提供 了极 其丰富的创新 内 容, 中学物理 以其学科 的特 点 , 在培养 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 的优 势。 【 关键词 】 物理 ; 实验 ; 生活
方女权主义的理论主张为我国 中国共产 党在女性权利、 男女平等发展上提供 了理论依据。 【 关键词 】 女权主义 ; 国外研 究; 国内研 究 自 从2 0 世纪六七十年代 以来 .妇女运动和妇女研究从西方世界 开始勃兴 , 如今 已遍及全世界 , 妇女的地位有 了极大 的提高 , 人们 的观 念也有 了很大的改变。在女权 主义运动 中, 各大女权 主义流派纷纷建 立, 在运 动中表现得非常活跃。

《朱丽叶·米切尔女性主义思想研究》范文

《朱丽叶·米切尔女性主义思想研究》范文

《朱丽叶·米切尔女性主义思想研究》篇一一、引言朱丽叶·米切尔(Juliet Mitchell)是当代女性主义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她的女性主义思想对于推动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的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朱丽叶·米切尔的女性主义思想,探讨其理论框架、核心观点及其在当代社会的影响和价值。

二、朱丽叶·米切尔的生平与背景朱丽叶·米切尔是一位活跃在学术界的女性主义者,她的学术背景和人生经历为其女性主义思想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她曾在多个知名学术机构工作,并发表了大量关于性别、权力、社会不平等等领域的论文和著作。

她的思想深受马克思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思想的影响,同时也关注着女性在各种社会角色中的地位和权益。

三、朱丽叶·米切尔的女性主义思想框架朱丽叶·米切尔的女性主义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性别不平等的社会根源:朱丽叶·米切尔认为,性别不平等是社会结构和制度性问题的产物,而不是单纯的文化或个人问题。

她强调了性别与权力、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密切联系,认为必须从宏观层面分析性别不平等的根源。

2. 女性主体的多元性:朱丽叶·米切尔关注女性的多元性,她认为不同阶层、种族、年龄的女性面临着不同的困境和挑战,因此需要从多个角度来探讨女性的地位和权益。

3. 批判与解放:朱丽叶·米切尔的女性主义思想强调批判与解放的统一。

她认为,只有通过批判和反抗现有的社会制度和观念,才能实现女性的解放和自由。

四、朱丽叶·米切尔的核心观点及影响朱丽叶·米切尔的核心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反对性别刻板印象:她认为性别刻板印象是造成性别不平等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需要打破这些刻板印象,推动性别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

2. 强调女性的经济地位:朱丽叶·米切尔认为,女性的经济地位是衡量性别平等的重要指标之一。

从女性主义立场分析假面 伯格曼

从女性主义立场分析假面 伯格曼

从女性主义立场分析假面伯格曼
女性的视角去展现这个家族的故事,本质上却是在塑造符合父权社会传统定义的“母亲”,电影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抨击了父权社会的
冷漠与隔阂,却始终未能摆脱父权社会加诸在女性身上的的道德框架。

有相当数量的女权主义评论家认为伯格曼使女人没有感情色彩,而是用生物学主义和本质主义来看待女性。

坚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有玛丽亚·伯格姆一拉森、康斯坦斯·彭利和琼·梅林,拉森在她的
陈述中表达了她的理解: “对于伯格曼,女人几乎没有例外地是‘自
然的’。

女人被限定在繁育后代的领域,女人就是‘性’。

”在《呼喊与细语》中,玛丽亚的性需求被批判为放荡,卡琳的性体现为自我阉割;安娜的性带有些许同性之爱的意味,但实际上表达的是一种无需羞愧的母爱;而安内斯的性则是被压抑的,她与安娜间的互动表明了母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性的缺失。

伯格曼并没有吝啬于花大手笔用大量的画面去展现这些女性的身体和欲求,玛丽亚和卡琳所代表的缺乏母性的性却是被批判和阉割的,只有安娜这样带有母性光辉、对孩子充满爱意的身体,才是被传统价值所认可的,才是可以展现给观众且能够被赞美的。

女性主义视角下范氏怀作品的叙述分析

女性主义视角下范氏怀作品的叙述分析

女性主义视角下范氏怀作品的叙述分析越南女作家范氏怀于80年代后期开始进入当代越南文坛,1988年以长篇小说《天使》的问世而受到评论界的关注。

范氏怀的作品大都彰显了强烈的女性意识,并且带有后现代主义的思想倾向。

但在越南,范氏怀并未位居主流女作家之列,对其文学创作的研究寥若星辰。

近几年来,学术界开始注意到范氏怀作品中独特的行文方式和语言结构,并借用后现代主义以及游戏论等相关理论进行分析探究。

然而,越南学术界似乎很少从女性主义视角对范氏怀作品进行深入研究,所选用的研究对象也较为单一,学术界热衷于探究的是范氏怀较有影响力的长篇小说《Thiên s》和短篇小说《Man N ng》。

本篇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借鉴叙述学、女性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相关理论作为分析架构,以此为基础关注范氏怀作品中后现代主义的创作特点,特别是其作品中女性私人话语的建立;在文本分析上使用了叙述学的相关理论,从人称、视角以及叙述声音等方面对范作品中女性人物的重塑进行了探讨。

这种将语言学和文学相关理论杂糅的研究方法对更准确分析解读女性文本提供了一定的现实意义。

与此同时,本篇论文的研究对象囊括了范氏怀两篇长篇小说和七篇短篇小说,基本涵盖了范氏怀各个时期的作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范氏怀作品进行更为系统、全面的研究。

本篇论文以范氏怀的女性叙事文本为考察研究的对象,以文学、语言学等相关理论为基点借鉴叙述学和女性主义的相关理论作为分析架构,主要运用文本解读与分析等方法,通过对范氏怀文本中女性叙述技巧的分析,探究范氏怀作品中女性主体的重塑问题。

本文共分五章。

第一章绪论简要介绍了论文《女性主义视角下范氏怀作品的叙述分析》的选题原因、研究综述及研究的框架与内容、研究运用的理论与方法。

第二章主要概述了女性主义、叙述学及后现代主义文学理论并阐述了三者之间相互融合的关系。

第三章对范氏怀小说叙述话语进行研究,通过对文本中词语隐喻,长句应用及女性私人话语三个方面的研究,总结了范氏怀小说中呈现出的叙述特点。

美国黑人女性主义述评

美国黑人女性主义述评

美国黑人女性主义述评李秀清(青岛大学公共外语教学部,山东青岛266071)“女性主义”一词源于英语feminism,泛指欧美国家中主张男女平等的各种思潮。

在当代美国,女性主义有不少学派,比如自由主义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社会主义女性主义、激进女性主义、精神分析女性主义、后现代派女性主义等,这些女性主义研究的视角不同,但多局限于表达美国白人中产阶级妇女反对性别歧视的主张和策略,没有把黑人女性所遭受的种族与性别的双重压迫纳入研究范畴,导致了黑人女性主义者的不满和批评。

一、美国黑人女性主义与主流女性主义的分野美国的民权运动、妇女运动及女性主义思潮改变了人们对于性别的传统认识。

根据女性主义理论,性别(gender)是社会建构的,而不是生理的性(sex)。

社会性别思想的鼻祖当推美国人类学家、心理学家,文化心理学派代表人物之一玛格丽特·米德(Margaret Mead)。

她研究并发现虽然不同的社会群体为不同性别分配不同的任务、责任与权利,但是在不同文化中同一性别承担的任务有很大差异,绝非男主外、女主内之简单区别,但相同点是在不同的文化中,男性所从事的事务被赋予更高的社会地位及认可。

肇始于19世纪,西方妇女权利先驱者们以追求妇女的社会权利为目标推行妇女运动,及至20世纪初期,这场运动以西方社会关于妇女财产权、选举权等法案的通过而取得了标志性胜利。

然而,这些方案的通过并没有能够保障妇女的物质与精神生活的独立,因而没有彻底解决妇女问题。

美国女性主义批评坚持以社会性别为中心角度,将历史上被压抑的妇女的声音、被埋藏的妇女的历史、被忽视的妇女所关心的问题,由边缘推向中心。

然而,在此过程中,女性主义者并没有把种族问题对妇女的影响提上批评日程,如伊莱恩·肖瓦尔特(ElaineShowalter)只关注到了女性主义的世界性和普遍性,忽略了种族主义等因素对妇女的影响。

“这些女性主义的重要代表站在女性主义权威的角度探索具有普遍意义的批评理论。

社会主义女性主的义的理论立场及其文学批评策略

社会主义女性主的义的理论立场及其文学批评策略

社会主义女性主义的理论立场及其文学批评策略第37卷第2期V o1.37NO.2西南大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ofSouthwest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2011年3月Mar.,2O11社会主义女性主义的理论立场及其文学批评策略曾翔(IN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610064;四川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公共课教学部,四川I德阳618000)摘要:阶级和性别不仅是社会主义女性主义批评的理论立场,也展示了女性受压迫的两种模式,二者是辩证统一的而不是相互分割的,这也正是社会主义女性主义突破过去所有类型女性主义的地方.社会主义女性主义批评将阶级作为核心观念,并结合诸多观念和理论,诸如心理分析,语言学,符号学,以及公共领域理论,文化生产观念等,发展起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批评策略.关键词:社会主义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阶级;性别;公共领域;文化生产中图分类号:Io—o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841(2011)02—0144—06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发展到今天似乎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以男女二元对立作为基本立足点,关注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压迫,倡导个体性,甚至如激进女性主义倡导同性恋,显得单一而缺少变化.随着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出现,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开始关注女性受压迫的社会因素,关注因经济基础不同而带来的女性社会阶级地位的差异.然而,由于过多地强调经济因素,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女性个体差异带来的性别差异,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应运而生.目前国内对社会主义女性主义的关注还非常少,将其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相结合的就更少了.本文的目的在于阐释其含义并梳理其发展,同时探讨其文学批评的理论立场,以期推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发展.一,社会主义女性主义的兴起与含义社会主义女性主义作为女性主义的一个分支,常常被误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或唯物主义女性主义,其实,社会主义女性主义是不同于二者的另一个分支.社会主义女性主义最早出现在1969年,起源于对女性流产权力的争取,是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与激进女性主义相结合的产物.1973年,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将对女性社会地位的分析与性经验意识结合起来.l975年,在荷兰建立了”女性主义社会主义论坛”(FenimistSocialismPlatform),将左翼激进女性主义结合起来.同年,国际社会主义女性主义会议在俄亥俄州安提俄克大学召开,来自高加索的女同性恋者激情陈辞:”我们中的许多人,包括同性恋与异性恋者,来到这里,是因为我们坚信发展一种社会主义与女性主义的综合性理论与实践的时代到来了,来到这里,是因为我们深深地知道,社会主义需要女性主义,女性主义需要社会主义.”l1]l970年代中期,最早也最成功的女性主义自由联盟在芝加哥成立,致力于为性别和社会阶级体制而奋斗.从此,社会主义女性主义不再是单纯的女性运动,而更是一种思想,一种观念,并且是”与人们生活的物质历史条件相关的,而这些条件是由资本主义与父权制所界定的-Eel.社会主义女性主义的兴起与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不无关系.从根本上说,二者是一致的,都是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女性受压迫的境况,寻求最终解放女性的途径.但二者也有不同.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44收稿El期:20100727作者简介:曾翔(1974),女,四川眉山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I~t)ll司法警官职业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文学理论与文化批评.以经济基础不同所造成的阶级压迫作为女性受压迫的根源,认为只要消除了经济上的不平等,消除了阶级压迫,女性受压迫的状况自然也就消除了.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更关心公共领域的工厂劳动,关心薪酬劳动,关心带来剩余价值的劳动,而不关心家务劳动,爱,性暴力以及女性缺少政治权利的问题.与之不同的是,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在吸收了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思维的同时,认为当今女性的社会地位既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结果,也是父权制性别体制的直接后果,社会与心理的差异也是重要的因素.在关注的焦点上,社会主义女性主义不仅关心女性生活的公共领域,还关心女性生活的私人空间,尤其是关心母亲式的无偿劳动,关心女性的家务劳动,从这个角度说,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关心的核心主要是作为人的女性.对于社会主义女性主义者这一名称,有人并不满意.正如芭芭拉?艾伦瑞奇(BarbaraEhrenreich)说:”一方面,这个术语太长了;一方面,对于那些社会主义国际主义反种族歧视,反异性恋的女性主义者来说,又太短了.”l3然而,这是目前能够与其他女性主义相区别的最好名称了.社会主义女性主义的早期纲领性文章是芭芭拉的《什么是社会主义女性主义?》,但该文在论述中又不时将社会主义女性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两个术语混用.1978年,齐拉?爱森斯坦(ZillahR.Eisenstein)主编了《资本主义父权制与社会主义女性主义事件》一书,”把资本主义父权制界定为对资本主义阶级构成与性别结构之间所存在着的强有力辩证关系的描述”l4].该书被誉为”社会主义女性主义立场的精湛讨论’’l,这不是马克思主义与女性主义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综合运用,”旨在理解生产中的阶级关系与社会中性别等级关系的动态发展”[6.2003年,南茜?赫姆斯特姆(NancyHolmstrom)的《社会主义女性主义课题》(TheSocialistFeministProject)一文,将社会主义女性主义与其他女性主义区分开来,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释.1970年代以来,许多女性不满当时流行的对女性压迫的分析,认为自由女性主义强调个体性而不够激进,激进女性主义又过于强调父权制而忽略了经济现实,于是,当性别成为一种政治策略之时,担心阶级意识会再一次抹杀性别问题.为了更好地将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与激进主义女性主义结合起来,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就在这一大背景下产生了.”由于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不知道怎样把各种形式的压迫统一整合起来,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只得将自己从马克思主义阵营中分离出来,而不必相互贬低,这虽然不是最好的选择,但是却没有其他多元体系可以替代它了.”[7l4因此,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具有交叉性,认为女性的社会地位是阶级,种族以及性别等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一种多元化,全球性的理论.南茜说:”那种多元化,全球化的女性主义可能是更广泛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女性主义.,,E7143其实,早在1980年代,艾丽森?贾格尔(AlisonJaggar)就说过,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可能是一种更和谐完美的马克思主义.当然,这种划分也不是绝对的,其目的是彰显社会主义女性主义的特点.罗斯玛丽?通(RosemarieTong)说:”不是每一个人都同意把女性主义分为’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和’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因为尽管有可能对二者进行区分,但那是相当困难的.-E8]她又说:这个术语”显示了两个倾向,一是社会主义女性主义试图取代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倾向,一是对源于马克思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对性别忽视的不满”lgj.二,社会主义女性主义的理论立场:阶级与性别?自由女性主义为了凸显女性地位,强调男女平等,认为父权制是造成女性压迫的罪魁祸首.激进女性主义一味抬高女性,贬低男性,形成了一场本质主义意识形态的再造运动.在社会主义女性主义眼里,所有性别都是阶级的性别,她们把性别放到阶级的视野中来审视,打破了单一的男/女二元对立模式,把女性放到更广阔的社会生活中,”紧紧抓住女性主体性与阶级身份之问的关系,,f加fj跎.激进女性主义者认为传统马克思主义作为历史理论和压迫理论是失败的,因为忽略了男权统治的根源,结构及动因,也就忽略了性别压迫是最基本的压迫形式.作为激进女性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相结合而产生的社会主义女性主义,与激进女性主义一样,认为传统马克思主义没有清楚地指出性别压迫的根源和结构.不同于激进女性主义的是,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理论以及145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维度,作为一种政治理论,社会主义女性主义的动机就是竭尽所能去揭露父权制压迫下的阶级和种族差异,以及这些因素与利益机制之间的潜在冲突.将激进女性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进行最佳结合的是琳达?菲尔普斯(IindaPhelps)所创立的”父权制资本主义”(PatriarchyandCapitalism)这样一个”二元论体系”(dualtheorysystem),她认为,女性所承受的是双重压迫体系:父权和资本(即经济).父权代表的是性别的压迫,经济代表的是阶级的压迫,父权制模式为我们提供的是女性受压迫的形式,而资本主义则为我们提供的是女性受压迫的具体内容以及变革的动力.阶级和性别作为女性受压迫的两种模式,是辩证统一的而不是互相分割的,这也正是社会主义女性主义突破过去所有类型女性主义的地方.性别和种族不仅仅是身份,而且是与阶级一样”嵌入”政治的话语,彼此不能分割,要讨论的就是阶级,性别种族与性征之间的复杂性和矛盾性:由于二元论体系的出现,社会主义女性主义总是在阶级与性别关系上纠缠不清,究竞父权制与资本主义是相互独立的还是彼此关联的?如果我们拒绝社会主义的”阶级唯一”的方法,或”阶级优先”的原则,集中探讨阶级和性别的相互关系;如果我们不是割裂地去分析资本主义与父权制,而是历史地分析父权制资本主义的具体形式;如果我们研究资本主义制度的性别特征和性别的阶级属性,越过种种界限去深入讨论二元论体系;那么,我们将无情地批判那种将阶级和性别分割开来的做法,正如Harris所说,阶级优先的方法过于强调阶级利益,从而不可避免地忽略了阶级中具体的性别属性和种族经验.El1],在马克思主义视野中,阶级总是处于优先地位.在社会主义女性主义者看来,阶级和性别是无法割裂的两个维度,既要分析阶级的性别属性,也要分析性别的阶级属性.父权制资本主义理论的创立者菲尔普斯也说:如果性别歧视展示了男人统治女人这样的社会关系,那么父权制就描述了源于男女这种最基本的关系体系中的整个社会关系体系,就像资本主义是建立在资本家和工人关系基础上的一样,父权制和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交织而形成的两种迥异又彼此联系的关系体系.Et2]在她看来,女性与男性的关系以及女性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关系,就像是工人与资本家的关系,因为父权制产生具体的女性压迫,而资本主义的生产模式和阶级关系则产生阶级压迫,同时将女性排除在生产之外.相较于菲尔普斯,爱森斯坦的论述更直接地显示了二者的不可分离性和相互依赖性,她认为二者是一个整体的进程,彼此需要:父权制与资本主义相互依赖的观念不仅显示了父权制对资本主义的需要,也显示了资本主义对父权制的需要.当我们说为了进行有效的操纵,资本主义需要父权制时,那就意味着作为一种性别霸权体系,男权优势为资本主义提供了必要的秩序和控制力量……在某种程度上,对利益的关注与对社会操控的关注就不可避免地相互联系起来了(但是不能相互贬低),父权制和资本主义变成了一个整体的进程,每一个系统的具体元素都被对方所需求.Elan]可以说,正是女性的生理性质注定了女性是生育后代的”工具”,也就成了劳动力再生产的一个环节,在这种劳动力再生产中,女性无法工作,失去经济来源,这就构成了女性在阶级社会中受压迫的基础,因为”女性在生育期间男性为其提供生活资料,而不是性别分工本身构成了阶级社会中女性从属地位的物质基础”u.还有许多社会主义女性主义者对此进行过讨论,比如米歇尔?巴勒特(MicheleBarrett)的《当今的女性压迫》(Women’SOppressionToday,1980),当代文化研究中心妇女研究小组的《妇女问题》(WomenTakeIssue,1978),特别是有着社会主义女性主义传统的《女性主义评论》(FeministReview),都曾集中讨论过这一问题,认为马克思主义由于缺少系统的主体性理论,而拉康心理学和罗兰?巴特符号学的引入则可以填补这一缺失,因而主张用心理学和符号学的方法,从阶级,种族的视角去揭示文本的意识形态.146三,社会主义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策略随着社会理论的多元化,除了运用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之外,女性主义吸收了弗洛伊德和拉康心理分析的方法,以解构现存的权利关系和政治关系.虽然女性主义已经有了一种极具说服力的自治性分析,但是在社会等级制度,女性主体性分析,心理分析,语言分析等方面还不够完善,特别是自由女性主义批评由于强调统一的女性主体,忽视阶级和种族,使得”其他的社会结构关系都在隐退和消失,给我们留下的唯一重要的戏剧脚本则是赤裸裸的性差异.……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推崇性别,将其与其他的社会决定形式分隔开来,就性差异在话语中起到的作用问题为我们提供了同样片面的解读,成为抽掉了最棘手,最具意义的内容的一种解读”l1o]”.这是大多数女性主义批评所存在的问题.与之不同的是,社会主义女性主义批评显示出了极大的包容性,她们不仅仅局限于性别视角,也不局限于文本分析,从性别,阶级和种族立场出发分析文学文本以及生产条件,从而能够更好地理解性差异及其隐含的社会和心理意义,突出女性叙事和女性主人公背后的社会和经济因素,并尽量将其心理部分社会化,还运用现代语言学理论分析异质性语言视野下女主人公是如何被语言所建构的.”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分析的焦点应放在文学内部的异质性上,放在产生社会和心理意义的所有范畴之间明显的紧密关系上,这并不意味着仅仅关注内容,而且也要考虑文本建构主体性并为其设定位置的语言过程.”...社会主义女性主义作为一种文学批评方法,并没有得到普遍运用,具有代表性的学者也不多,其中最重要的研究者是科拉?卡普兰(CoraKaplan),珍妮?巴切内(JennieBatehelor)等.前者在对女性主体性的论述中充分运用了精神分析学和语言学方法,对女主人公进行阶级和性别的分析,认为阶级是性别的阶级,性别是阶级的性别.后者作为18世纪文学研究中心主任,致力于研究18世纪女性写作中的帝国意识,特别是简?奥斯丁作品中帝国意识的呈现.在两人合编的《英国18世纪的女性写作》中,还突出了l8世纪文学文本的生产问题,认为18世纪的女性”不仅是小说作家,还广泛进入剧本创作,诗歌,翻译,儿童书籍,回忆录,旅游书,政治类作品,不仅是作家,还是印刷出版者”_1副.应该说,社会主义女性主义批评在西方特别是英美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形成了行之有效的社会主义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策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阶级分析法.性别与阶级是社会主义女性主义的基本理论立场,但这同样可以作为文本分析的策略,文学文本成为生产阶级意义的重要场所,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经济和政治的决定因素考虑到性别差异中.正如文学的本质是审美意识形态,但审美意识形态同样可以作为一种文本分析方法_1.资产阶级女性主义批评常常强调男/女二元对立,忽视因阶级区分而带来的社会差异,在19世纪的小说文本中,性差异和社会差异的双重刻写是最常见的典型文本,在这些文本中,妇女之问的差异与性别之间的差异同样重要,都是用来再现阶级和性别的手段.从《曼菲斯尔德庄园》到《苔丝》等一系列作品都有一个常见的主题,那就是阶级是性别身份的一个重要来源,性别身份成为阶级的一个象征.从1890年代启蒙时期最流行的安?拉德克利夫的哥特式小说《尤多尔佛的秘密》中,可以明显地看出这一主题.来自意大利的女主人公艾米丽,为了逃脱主人的胡搅蛮缠,离开了上流社会,可是在仓促中忘记了戴帽子.在那个上流社会中,帽子是女性纯洁的象征,不戴帽子就意味着淫荡,必将遭受歧视.当艾米丽在一个农家女的手里买到一顶小草帽时,她又恢复了女性纯洁与高贵的身份.科拉?卡普兰在《潘多拉的盒子:社会主义女性主义批评中的主体性,阶级和性征》一文中说:”妇女的阶级主体性及其性别身份就这样在19世纪的话语中结合在一起,呈现了新的和具有欺骗性的意义维度.统治阶级传统上把妇女的性和持家美德作为衡量其道德权威的手段.通过聚焦于女性性行为的表现和形象,可以置换统治阶级的经济和政治问题.”l_】列第二是精神分析法.由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是对歇斯底里的精神病人进行分析的理论结晶,大多数女性主义批评者因此并不愿意使用心理分析法,她们认为这是对女性的贬低,直到拉康发展了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方法之后,女性主义特别是后现代女性主义才开始广泛将心理分析法运用到文学批评中,尤其是拉康的女弟子西苏,克里斯蒂娃等.路易?阿尔都塞认为,拉康成功地建立了马克思主义与心理分析之间联系的大门.兼有心理分析与社会主义女性主义者身份的朱丽叶?米歇尔(JulietMitchel1)的《心理分析与女147性主义:弗洛伊德,帝国,莱思与女性》(PsychoanalysisandFeminism.Freud,Reich,IMngandWomen,l974年初版;2000年再版时更名为《心理分析与女性主义:对弗洛德精神分析学的激进再评价》,PsychoanalysisandFeminism:ARadicalReassessmentofFreudianPsy choanalysis),将一般认为不可调和的心理分析与社会主义女性主义进行了有效的融合.她认为,马克思主义可能为无父权结构下对孩子的教育提供了一种有效模式,如果家庭缺乏浪漫主义,那么孩子在成长中就可能会缺少俄狄浦斯情结.米歇尔坚持认为要把女性从根深蒂固的从属地位中解放出来,就必须减少她们的阴茎嫉妒和被阉割的感觉,只有这样女性才能真正解放.”在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内部,一场关于精神分析理论范式应用价值的激烈而未见分晓的争论在继续着,争论的焦点是精神分析理论范式的非历史性.在那些对精神分析学抱有敌意的人看来,精神生活的意义,幻想和欲望——前两个世纪的小说和诗歌所执迷的主题一…一似乎特别难以阐释.”uo]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小城》(Vellitte)也是一个典型的描写女主人公心理的小说,玛丽?雅克布运用精神分析学方法,对小说中女主人公的主体性分裂进行了再现,并将这种心理分析与社会意义分析结合起来进行诠释,把女性和女性主义之间的张力联系起来,将文本中的断裂解读成一种心理叙事,将其历史地置于19世纪的社会状况和思想文化中.科拉?卡普兰指出:”《小城》的社会意义在’强有力的幻想面前’隐退并最终消失了,这种幻想’赋予《小城》以活力,使一部分读者得到满足,这些读者也常常渴望为一个顺从的,可控制的,自恋式愉悦的自我形象及其与世界的关系而摒弃现实’.按照雅克布的阐释,心理,欲望和幻想代表被压抑的,一种已经被忘记的女性主义的肯定因素,,而社会则代表维多利亚时代社会规范的白日世界.”17~,84社会主义女性主义者在运用心理分析方法的过程中,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究竟在何种程度下,心理分析为女性提供了社会变革模式?心理分析是否暗示了女性不可避免的宿命?为了更清晰地掌握女性是如何形成女性主体身份的,心理分析是否必须进行理性分析?心理分析是否真正让我们对性和性属进行了有效区分?”必须改变那种家庭内外的工作环境,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我们的内心和我们的’口袋’(经济),才不至于因为是女性而受到无尽的轻蔑.-E18~这就不仅消解了资产阶级女性主义常见的男女二元对立分析模式,也同时消除了那种理性与激情的二元划分.第三是语言符号学方法.文学创作显然不只是一种文学生产,更是对世界的阐释,是创作主体用语言表达特殊意识形态的方式,因为文学是社会各部门与文化其他部分之间的关系表达,是人类经验与社会历史之问的关联,是各种文化形态之间的关系总和,而文学的所有这些都是靠语言符号来表达的.符号学介入女性主义的可能性,在语言学家和心理分析学者朱丽叶?克里斯蒂娃(JuliaKristeva)的叙述中最为明确,她认为符号与弗洛伊德作品中所说的婴儿的前俄狄浦斯情结密切相关,英国对象关系学派的精神分析学和拉康的前镜像阶段都是感情的领域,都与直觉紧密相关,存在于语言的断裂与罅隙之间,而不在于语词的所指意义中,因此,在这个意义上,符号象征与严格意义上的数学意义是相关的.她举例说,作品中的”落魄,屈辱”就是这样的概念,涉及到排斥的心理力量,直接指向母亲形象.她甚至说:”对母亲强烈的依赖转化成了符号之间的关系,他者的法则总是在交流语境中产生的,进入符号系统就意味着进入了社会第一审查体系,正如主体以想象进入外部世界一样,主体在符号意义中开始遭遇阉割.-E]9-]精神分析法与符号学在20世纪西方人文科学中的运用极为普遍,如果说一般的精神分析法主要关注无意识,性属,性征以及欲望,同性恋,异性恋等,关注女性特质,关注恋父情结和俄狄浦斯情结;那么,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对精神分析法的运用就侧重于打破心理分析的封闭模式,将心理分析与社会机制和阶级属性结合起来,展示不同阶级,种族的女性不同的心理文化,并最终关注女性的经济状态,为女性的解放和社会的变革而努力.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对符号学的引入,不仅关注文本符号的能指与所指,关注符号的审美意义,关注符号所阐释的社会关系,还与精神分析结合起来,探讨符号所展示的女性心理意义与女性的阶级属性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0年第2期·80·女性主义的立场论研究述评戴雪红【内容提要】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女性主义立场论是认识论的一项成就,它有助于解决一些在资本主义父权制社会中遭到歪曲的论题。

本文首先界定了立场概念的基本内涵,然后重点阐明女性主义立场论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渊源关系,指出女性主义立场论植根于马克思主义,是从马克思的立场出发建构起来的。

本文详细论述了女性主义立场论的主要特征及其政治和实践策略,剖析了女性主义立场论研究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这体现在与本质主义、后现代主义之间的紧张关系上。

本文试图为国内学界深入而细致地了解女性主义立场论研究的现状、问题及其争议提供参考。

【关键词】女性主义 立场论 马克思主义 思想渊源作者戴雪红(1968-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江苏南京 210093)。

女性主义是一场政治运动。

在一般人看来,政治只会阻碍与损害科学知识的生产。

不过,女性主义立场论(f eminist standpoint theory)挑战了这个预设。

起源于1970-1980年代的女性主义立场论,即是对知识生产与权力实践之间的关系进行批判的理论。

女性主义立场论不仅作为一种解释的理论,而且作为一种方法或者方法论指导了女性主义研究。

一、立场概念的基本内涵立场论主张只有从恰当的“立足点”或“立场”出发,才能得到正确的知识。

立场理论的基本概念在于指出我们对于所处的生活世界之所以有不同的认知,主要是源于所处的社会位置的差异。

立场论深入分析了个人的位置对其生活的影响方式。

它侧重于性别、种族和阶级等影响社会地位的方式以及这些地位所带来的种种体验。

立场论强调社会由等级制度中的不同地位构成。

因为文化赋予不同阶级、不同种族以不同价值,但每个人的体验都只能基于其所属的某一个种族、某一个阶级。

一个人在社会中的立场会影响其所知、所想和所为,还会决定其对社会生活的整体认识。

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中讨论的“主人与奴隶”的辩证关系是立场论的来源。

任何社会只要存在权力关系,观察社会生活的视角就不会局限于一种。

每个人都是以其所属社会群体的视角来观察社会的,而且每种视角都有其局限性。

“立场论隐含的一个重要意义是,尽管所有观察社会生活的视角都有其局限性,但是其中一些视角的局限性大于另一些视角。

等级制度中的当权者在维护其地位中享有既得利益,因此他们的社会生活观念被歪曲的程度比那些从现有权力关系中所得甚少甚至一无所得的人更为严重。

导致从属群体的认识更加全面的另一个原因是,他们既要明白自己的想法,女性主义的立场论研究述评也要明白当权者的想法。

为了生存,被压制者必须了解当权者,但当权者则无须了解被压制者。

”①因此“立场”的建立与确立其实是对主流霸权话语的对峙、对抗、乃至于可以对话而不再否定与漠视的过程。

立场论认为,相对于传统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主流文化中的男性而言,处于社会边缘的群体,如女性、少数民族、同性恋者、社会和经济地位低下者、双性人以及其他处于文化中心以外的人,被视为“他者”或是“边缘份子”,而在社会体系与机制的运作中,这些“他者”往往成为被主流优势群体所忽视与压迫的“外人”。

但是“他者”对于社会的运行方式具有独到见解,观察社会的视角可能比那些处于中心立场的人更真实、更公正、更有层次,社会边缘群体的视角可以让我们了解社会的运行方式。

立场论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认为个体在社会中的位置影响他们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及其角色、活动、优先计划和情感。

这个观点特别有意义,因为女性和男性一般占据社会中不同的立场。

女性立场理论即聚焦于女性,从其日常生活中作为“她者”的经验出发,以能检视出社会结构中隐而未现的深层结构。

然而,女性立场理论并不视所有的“女性”为一全体,它其实承载了多重情境中不同的女性经验。

也正因为情境的分析极为重要,因此有越来越多女性立场理论的研究,逐渐从马克思所言的“单一”女性立场转变到多元女性立场的呈现。

换句话说,女性共有的、历史的、在被统治环境下的社会再生产关系是女性立场的基础,但在社会权力的每日运作上,性别、种族、阶级、地域与年龄的不平等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复杂的、权力不平等的群体立场系统,其透过同盟与压迫的变动而互相联结。

女性主义哲学家桑德拉·哈丁(Sandra Harding,2003)总结了立场论中的几个中心主题:“首先,社会如何构造具有认识论的意义……物质生活既使人们能够逐渐认识自己以及周围世界,但同时也限制了人们对自身和周围世界的认识。

”“其次,当物质生活按照等级来组织时,就像社会是由阶级、性别、种族或民族、宗教或其他形式的压迫和歧视来构建时,‘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对这种等级关系的理解在某些方面通常是完全相反的,而占主导地位的群体对这种等级关系的理解则往往是歪曲的。

”因此,“第三,压迫者的这种错误而片面的观点被当作‘真实的’并被付诸实施,因为所有人都被迫生活在为满足压迫者对自己和社会的理解而设计的社会结构和各种机构中。

这些等级结构和机构都参与到概念化实践和意识形态中来,并将其固化和传播开来,认为它们是自然的、不可避免的和令人满意的,从而强化着它们持续不断的权力。

”“第四,因此,这就需要科学和政治学从压迫者的制度化视野‘之后’、‘之下’或者‘之外’来观察世界。

这样看来,采取一种立场就是一种成就,而不是一种归属。

它必须为反对由主导群体使之成为‘自然’而‘明显’的实在而斗争,为反对仍在进行的政治上对受压迫群体的剥夺而斗争。

”“第五,获得某种立场就会带来解放的可能性。

”②二、女性主义的立场论探究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女性主义立场论,由南希·哈特索克(Nancy Hartsock)、阿莉森·贾格尔(Alisson Jaggar)、桑德拉·哈丁、唐娜·哈拉维(Donna Haraway)、多罗西·史密斯(Dorothy Smith)、简·弗拉克斯(Jane Flax)、希拉里·罗斯(Hilary Rose)等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女性主义者所发展,植根于马克思主义,是从马克思的立场出发建构起来的。

简单地说,女性主义立场论① 朱丽亚·T.伍德:《性别化的人生:传播、性别与文化》,徐俊、尚文鹏译,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4-35页。

② 桑德拉·哈丁:《立场方法论如何影响社会科学哲学》,特纳、罗思主编:《社会科学哲学》,杨富斌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329、330、331页。

·81·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0年第2期认为女人生活所处的情境比男人生活所处的情境更能产生较真的知识;主张男人的统治位置会导致片面、荒谬的认识,女人的从属立场则有更完整认识的潜能。

女性主义的立场论认为,立场论是建立在通过明确地把女性及其直接经验作为分析的核心这种方法而得到的有关认识论和方法论原则的基础上的。

以立场为主导的理论家认为他们能运用女性的经验分析和社会关系,用这种方法可以克服启蒙运动提出的“实证主义”的以单一性别为中心的两分法——例如文化对自然、理性想法对非理性情感、客观性对主观性、公共性对私人性——这种两分法也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中建构了知识产品。

①总之,女性主义立场论是认识论的一项成就,它有助于解决一些在资本主义父权制社会中遭到歪曲的论题。

1.女性主义立场论的思想渊源一般说来,女性主义的立场论是在马克思的无产阶级立场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女性主义理论。

它源自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卢卡奇的思想。

卢卡奇指出,工人阶级的先进思想构成了无产阶级立场,但是,无产阶级立场不是某个个别工人的生活经验和信仰。

卢卡奇认为,“无产阶级立场在认识论方面与资产阶级相比更为可取,因为无产阶级立场促使工人阶级打破资本主义社会的神话,并形成了一种新的世界观,这一世界观更为清晰地反映出社会生活的真实规则,并且揭示了包括它自身统治地位在内的那些现实的潜在原因。

”②换言之,应该偏重那些利益最接近人性的阶级立场——无产阶级的观点在认识论上优于资产阶级的观点,其原因是无产阶级观点使现实不神秘,并且解释了支配背后的潜在原因。

卢卡奇指出,立场是建立更美好的社会的理论远见,而不是某个阶层日常生活实践的总结以及在这种总结基础上选择的立足点。

卢卡奇讨论的主要是作为受压迫群体的无产阶级,他们具有一种不受一般法规节制的认识或立场认识论。

在卢卡奇看来,这主要起因于生产过程中的共同改变;不过,这种观念的隐含思想是,无产阶级的批判意识根源于创造使用价值的生产的记忆和理想,而这种生产是以手工业为基础的。

但是如果女性作为一个群体不能“无意识地”认同立场认识论,那么提高思想意识的组织就是必需的,或者激励女性作为一个阶级必须提高觉悟(即意识觉醒)。

哈特索克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她指出,女性存在的物质基础是女性觉悟的要素。

尽管女性也为攒钱而工作,但按照习俗,她们的主要工作是家务劳动和育儿。

她断定这类活动带来了一种关联的、综合性的、取决于环境的以及肯定生命的意识,它同“抽象的男性气质”相对立,后者是产生于资本主义商品交换世界中的男性活动。

女性意识为“女性主义立场”奠定了基础,人们可以依据“女性主义立场”批判父权制意识形态和惯例。

③但今天的女性主义理论家更倾向于把立场论当作批判和改造意识形态的工具,因为她们认为,女性立场的潜在颠覆性超过了实际的颠覆性。

这是一个不同于卢卡奇和传统马克思主义的策略。

受到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影响,女性主义立场论提出:“女权主义理论聚焦于性别的差异,聚焦于女性与男性境遇之间的差异。

那些能够利用这些差异的人就此获得了科学的优势。

”④换言之,女性主义立场论之所以来自于马克思主义的知识论传统,一方面是因为马克思主义与女性主义都认为知识是坐落于特定社会情境中、反映该社会中的价值与利害或权力关系;如果一个社会及其知识的生产被优势的阶级性别所主导,那么该社会所生产的知识必然会反映出特定的社会利害与价值。

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其知识观点乃来自“马克思主义或无产阶级的立场”,亦即被压迫者的立场;而由于压迫者的生活形态与所从事的社会实践和被压迫者完全相反,故而限制了压① Sandra Harding, The Science Question in Feminism,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6, p.136.② 阿莉森·贾格尔:《女权主义政治与人的本质》,孟鑫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543页。

③参见约瑟芬·多诺万:《女权主义的知识分子传统》,赵育春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25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