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免疫学实验(胡四海,曾铁兵主编)思维导图
B细胞及其介导的免疫应答思维导图,脑图

B细胞及其介导的免疫应答B淋巴细胞分化发育在中枢免疫器官中的分化发育1. 祖 B 细胞(pro-B cell)--表达 Igα/Igβ 异源二聚体2. 前 B 细胞(pre-B cell)--表达 μ 链及替代轻链,表达 pre-BCR3. 未成熟 B 细胞(immature B cell)--表达 BCR,为 mIgM4. 成熟 B 细胞(mature B cell)--同时表达 mIgM 和 mIgD——活化后只表达一种在中枢免疫耐受的形成克隆清除未成熟B细胞表达mIgM,若与自身抗原结合,导致B细胞凋亡,发生克隆清除,称为B细胞的阴性选择。
生物学意义:清除自身反应性B细胞克隆,产生自身耐受。
受体编辑部分完成VH、VL基因重排的未成熟的自身反应性B细胞识别自身抗原后,未被克隆清除,而引起VH或VL基因再次重排,改变原来的BCR特异性,增加了BCR的多样性。
若受体编辑不成功,则B细胞发生凋亡。
表面分子BCR-IgαIgβ复合物BCR识别抗原,Igα、Igβ 转导 BCR 接受的抗原刺激信号。
1. 膜表面免疫球蛋白(mIg)B细胞抗原受体(BCR)B细胞特异性表面标志BCR包括 mIgM 和 mIgD2、Igα/Igβ(CD79a/CD79b)胞质区较长,含有ITAM结构,转导抗原与BCR结合所产生的信号。
B细胞共受体促进BCR对抗原的识别及B细胞的活化CD19、CD21 和 CD81 非共价相联,形成 B 细胞的多分子共受体,增强 BCR 与抗原结合的稳定性并与 Igα/Igβ 共同传递 B 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
共刺激分子CD40分子与活化T细胞表面CD40L结合后传递第二信号,导致B细胞活化、增殖和分化;促进抗体类别转换组成性表达于成熟B细胞;CD80和CD86分子(B7)静息B细胞不表达,活化B细胞高表达;与T细胞表面CD28相互作用,活化T细胞;与T细胞表面CTLA-4相互作用,抑制T细胞活化。
免疫与计划免疫思维导图(八年级下册)

过敏反应
排斥反应
血液传播 母婴传播
艾滋病是一种免疫缺陷阵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 ,综合症简称A I D S病原体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简称H I V
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 识别自己和非己的成分 从而破坏排斥进入体内的抗原物质。
清除体内衰老死亡或损伤的细胞 ,抵御抗原的侵入防止疾病的产生 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异常的细胞如肿瘤细胞。
免疫与计划免疫思维导图
2020年2月27日 星期四 下午3:14
计划免疫是指根据某些传染病的发生规律,将各种安全有效的疫 苗,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给儿童接种,以达到预防控 制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
人体的三道防线
计划免疫
疫苗
免疫与计划免疫
第一道防线 第二道防线 第三道防线
疫苗通常是用失活或减毒 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
免疫
概念
反应
功能
皮肤与粘液
杀菌物质 吞噬细胞
免疫细胞 免疫器官
作用
阻挡大多数病原体侵入人 体。
先天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
作用
杀菌物质中的溶菌酶 能溶解病菌吞噬细胞 能吞驱除抗原当抗原再 次侵入人体时,产生大量相应 抗体,将抗原清除
传播途径
艾 滋 病
性接触传播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第三节 寄生生活对 寄生虫形态、生理的 影响
第四节 寄生虫与宿 主的相互作用关系
小结
第五节 寄生虫病的 实验室诊断与防治
原则
思考与练习
1
第一节 线虫
2
第二节 吸虫
3
第三节 绦虫
4
小结
5
思考与练习
1
第一节 叶足虫
2
第二节 鞭毛虫
3
第三节 孢子虫
4
小结
5
思考与练习
第一节 医学节 1
小结
第五节 冠状病毒
思考与练习
01
第一节 脊 髓灰质炎病 毒
02
第二节 轮 状病毒
03
第三节 柯 萨奇病毒和 埃可病毒
04
第四节 肠 道病毒的防 治原则
05
小结
06
思考与练习
01
第一节 甲 型肝炎病毒
02
第二节 乙 型肝炎病毒
03
第三节 丙 型肝炎病毒
04
第四节 其 他肝炎病毒
05
小结
06
思考与练习
03
第三节 B 细胞介导的 体液5
小结
06
思考与练习
第一节 非特异性免 疫
第二节 特异性免疫
小结 思考与练习
01
第一节 Ⅰ 型超敏反应
02
第二节 Ⅱ 型超敏反应
03
第三节 Ⅲ 型超敏反应
04
第四节 Ⅳ 型超敏反应
05
小结
06
思考与练习
第一节 免疫缺陷病 第二节 自身免疫病
01
第一节 人 类免疫缺陷 病毒
02
第二节 虫 媒病毒
免疫系统

免疫系统思维导图免疫系统胸腺淋巴结脾淋巴组织免疫细胞淋巴细胞抗原呈递细胞生发中心免疫系统详细信息主要淋巴细胞1.T 细胞(胸腺依赖淋巴细胞):产生于胸腺, 淋巴细胞的75%,体积小,胞质含少量溶酶体。
参与细胞免疫。
2.B 细胞(骨髓依赖淋巴细胞):产生于骨髓, 约占10-15%,体积略大, 不含溶酶体, 有少量RER。
分化为浆细胞, 产生抗体, 参与体液免疫。
3. NK 细胞(自然杀伤细胞):产生于骨髓,约占10%, 中淋巴细胞, 溶酶体较多。
细胞毒性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cytotoxic T cell,Tc细胞)30%,表面CD8抗原受体,能识别MHC-I1)Tc细胞能直接攻击进入体内的异体细胞、带有变异抗原的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
它们和靶细胞接触后,释放穿孔素(perforin),嵌入靶细胞膜内形成有孔的聚合体,细胞外液进入,膨胀破裂死亡。
2)Tc细胞分泌颗粒酶(grsnzyme),从小孔进入,诱导细胞凋亡10%,表面表达CD4、CD25膜分子细胞核表达Foxp3分子免疫无反应性和免疫抑制性•接触•分泌抑制性细胞因子抑制抗原特异性T细胞的增殖、分化及其活性,减弱、抑制免疫应答辅助性T细胞65%,表面CD4膜分子·能识别MHC-II分子·分泌多种细胞因子·种类:Th1细胞:参与细胞免疫及迟发性超敏性炎症反应Th2细胞:辅助B细胞分化为抗体分泌细胞,参与体液免疫·艾滋病:Th细胞被破坏而导致免疫功能瘫痪B细胞B细胞与体液免疫感应阶段·抗原侵入·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暴露抗原决定簇·呈递给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刺激B细胞反应阶段·增殖分化形成效应B细胞(浆细胞)·部分成为记忆细胞效应阶段·浆细胞产生抗体与抗原特异结合·后续等被吞噬消化NK细胞成熟的NK细胞不表达T细胞和B细胞的膜分子和受体•无需抗原提呈细胞的中介•可不借助抗体,直接杀伤病毒感染细胞和肿瘤细胞淋巴细胞再循环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内的淋巴细胞可经淋巴管进入血液,循环于全身,又可通过弥散淋巴组织内的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再返回淋巴器官或淋巴组织。
固有免疫细胞及其应答思维导图脑图

激活物
细菌细胞壁的多糖成分(内毒素、LPS)
·酵母多糖、葡聚糖等
③旁路(替代)途径
活化过程
·启动阶段(形成C3转化酶) ·活化阶段(形成C5转化酶) ·攻击阶段(与经典途径完全相同)
激活途径
生理状态 激活状态
汇总
固有免疫细胞及其应答
免疫分子
针对经典途径前端反应
按途径分
·抑制信号缺失,活化信号占主导→杀伤靶细胞
中性粒细胞
功能
·响应多种趋化因子和活化细胞因子的募集和激活
·表达Fc受体,响应ADCC效应
·对靶细胞进行致死打击
·分泌CCL3、CCL4、GM
-CSF(这些为趋化因子)招募单核/巨噬细胞
约占白细胞总数的 60%-70%。胞质颗粒中含有过氧化物酶(MPO)、酸性磷酸 酶、碱性磷酸酶、溶菌酶和防御素等杀菌物质。主要通过氧依赖和氧非依赖系统 杀伤病原体,还有特有的 MPO 杀菌体统。其具有很强的趋化和吞噬能力。
成熟 DC 高表达 MHC II 类分子和共刺激分子,可有效提呈抗原、激活初始 T 细 胞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
DC 是唯一能诱导初始 T 细胞活化的抗原提呈细胞,是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始动 者。
浆细胞样DC(pDC)
识别病毒核酸并产生大量的IFNc/β,抗病毒能力强。
功能
抗原提呈并激活T细胞 诱导T细胞的极化
促进M募集至炎症部位和活化
主要生物学功能
清除(水解酶)
大部分胞吐排出 小部分MHC提呈
杀伤胞内寄生菌和肿瘤等靶细胞
Mφ 活化后,能有效杀伤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也可在抗体介导下,发挥
ADCC 效应。 ADCC:是抗体
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是指抗体的Fab段结合病毒感染
免疫学思维导图第十四章免疫调节

抗原
抗原种类 抗原剂量
抗原进入机体的途径
抗体
封闭抗原 介导抑制性受体交联
免疫复合物的调节作用
分子水平
补体
补体调节蛋白
补体活化片段
调控免疫细胞分化发育
细胞因子
双向免疫调节作用
正调节作用
负调节作用
调控免疫应答类型
激活性受体
抑制性受体
免疫细胞自身调节作用
被动死亡 活化诱导的细胞死亡
自杀
他杀
T细胞亚群的免疫调节作用
免疫系统对神经—内分泌系 统的调节作用
群体水平的免疫调节
MHC的多态性与免疫调节
BCR/TCR多样性与免疫调 节
膜表面低表达共刺激分子/ 高表达抑制分子
分泌具有免疫负调节作用的 酶类物质
巨噬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
NK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
独特型-抗独特型网络的免 疫调节作用
独特型—抗独特型网络及其 形成
独特型—抗独特型网络的免 内分泌系统对免疫系 统的调节作用
整体和群体水平的免疫调节
调节性T细胞(Treg)的免 疫调节作用
自然调节性T细胞 (nTreg)
适应性或诱导型调节T细胞 (aTreg或iTreg)
细胞水平
免疫细胞亚群的免疫调节作 用
B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 DC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
作为抗原提呈细胞,活化, 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 抗体
分泌抑制性细胞因子,诱导 Treg细胞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