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 第二节 滑轮 教案 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二章第二节滑轮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二章第二节滑轮教案

第二节滑轮●教学目标:1.识与技能〔1〕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2〕知道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作用〔3〕会根据要求使用和组装滑轮〔4〕了解其他简单机械〔轮轴、斜面等〕的一些应用2.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究定滑轮、动滑轮工作特点的过程,进一步掌握用观察、比照来研究问题的方法。

〔2〕经历组装滑轮组的过程,学会按要求组装滑轮组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关心生活、生产中有关滑轮、轮轴、斜面的实际使用。

〔2〕对实践中的滑轮、轮轴、斜面的工作特点具有好奇心。

〔3〕具有利用简单机械改善劳动条件的愿望。

〔4〕具有对现实生活中简单机械的应用是否合理进展评价的意识。

〔5〕通过了解简单机械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开展的作用。

●教学过程:由学校升旗杆顶部装置引入新课。

一.定滑轮:滑轮的轴固定不动。

性质:不能省力,但能改变力的方向实质:等臂杠杆二.动滑轮:滑轮的轴随重物一起移动性质:能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实质:动力臂是阻力臂两倍的杠杆三.滑轮组:由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而成。

性质: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新应用:使用滑轮组时,动滑轮和重物由几段绳子承当,提起重物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

轮轴:动力作用在轮上可省力。

例如:方向盘,自行车把手。

斜面:省力。

并且斜面越长越省力。

四.练习:一课一练。

五.作业:P73 1六.教学后记:励志小故事觉得苦你不送外卖有人送、觉得累你不开滴滴有人开、觉得难你不干有人干、觉得贵你不买有人买、觉得工资低你可以滚出公司。

这种逻辑:表面上是对人的激励和鞭策。

本质上会造成底层工人之间无限恶性竞争、无限的降低底线、无限的向资本和垄断妥协、无限的向剥削和压榨妥协。

从而无限拉低底层人的工资水平、福利待遇、消费水平、生活品质、生活环境、心理素质。

这种逻辑,表面上是正能量,本质上是洗脑和摧残。

让工人阶层的恶性竞争、工资水平无限下降;才能让贪婪的资本节约更多成本,获得更多利润。

穷人的一次失败,为了还债可能一辈子都翻不了身,为还债一辈子送外卖。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12.2滑轮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12.2滑轮教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2.2 滑轮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物理教材,第12章第2节“滑轮”。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1. 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定义和特点。

2. 掌握滑轮组的概念及其省力特点。

3. 掌握滑轮的使用方法,能够正确计算滑轮的省力效果。

二、教学目标1. 能够说出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定义和特点,了解滑轮组的概念。

2. 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滑轮的省力特点,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定义和特点,滑轮组的省力特点。

难点:滑轮组的省力计算,滑轮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滑轮组模型,绳子,重物。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上课之初,教师可以演示一个滑轮的实验,如用滑轮组提升重物,让学生观察和感受滑轮的省力特点。

2. 概念讲解: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滑轮的构造,讲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定义和特点,如定滑轮固定位置,动滑轮随物体移动等。

3. 滑轮组讲解:教师讲解滑轮组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滑轮组的使用方法,如如何省力,如何改变力的方向等。

4. 例题讲解:教师可以举例讲解滑轮组的省力计算,如给定重物和滑轮组,让学生计算所需用力的大小。

5. 随堂练习: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一个滑轮组,使物体提升一定高度所需用力最小。

6. 滑轮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滑轮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吊车、电梯等。

六、板书设计1. 滑轮的定义和特点2. 滑轮组的省力特点3. 滑轮组的应用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请描述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定义和特点。

2. 请解释滑轮组的省力特点,并给出一个例子。

答案:1. 定滑轮固定位置,动滑轮随物体移动;定滑轮改变力的方向,动滑轮省力。

2. 滑轮组通过多根绳子承担同一重物,能够省力;例如,一个重200N的物体,用一个动滑轮提升需要用力200N,而用两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提升,只需要用力100N。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教案第12章第2节《滑轮》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教案第12章第2节《滑轮》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教案第12章第2节《滑轮》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对于教案设计有着丰富的经验。

下面是我设计的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教案第12章第2节《滑轮》的内容。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掌握滑轮的原理和应用。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滑轮的构造、工作原理和特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滑轮的构造、工作原理和特点,能够运用滑轮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滑轮的构造、工作原理和特点。

难点:滑轮组的设计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滑轮组、绳子、重物、剪刀、胶带等。

学具:笔记本、彩笔、剪刀、胶带等。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滑轮小游戏,引发学生对滑轮的兴趣,然后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滑轮应用,如吊车、滑轮组等,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介绍滑轮的构造、工作原理和特点,通过示例和图示进行讲解,让学生理解滑轮的工作原理。

3. 实践:让学生分组进行滑轮组的制作,使用剪刀和胶带将滑轮固定在合适的位置,然后用绳子和重物进行实验,观察滑轮组的工作效果。

4. 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制作的滑轮组的工作效果,讨论滑轮组的优缺点,以及如何改进滑轮组的设计。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滑轮的构造、工作原理和特点。

难点:滑轮组的设计和应用。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掌握了滑轮的构造、工作原理和特点,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在实践环节,学生分组进行滑轮组的制作和实验,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在讨论环节,学生分享了自己的制作经验,讨论了滑轮组的优缺点,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意识。

12.2滑轮(教学教案)-初中八年级下册物理同步教学(人教版)

12.2滑轮(教学教案)-初中八年级下册物理同步教学(人教版)

教案:12.2 滑轮初中八年级下册物理同步教学(人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初中八年级下册物理第12章第2节“滑轮”。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滑轮的定义、分类和特点,滑轮组的省力特点,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应用,以及滑轮组的使用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滑轮的定义、分类和特点,掌握滑轮组的省力特点及使用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滑轮组的省力特点及应用。

2. 教学重点:滑轮的分类、特点和滑轮组的使用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滑轮组模型、绳子、重物、多媒体设备。

2. 学具:笔记本、笔、测量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滑轮装置,如吊车、晾衣架等,引导学生思考滑轮的作用和原理。

2. 知识讲解:介绍滑轮的定义、分类和特点,讲解滑轮组的省力特点及使用方法。

3. 例题讲解:运用多媒体展示滑轮组的使用实例,讲解滑轮组的工作原理和计算方法。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滑轮组实验,测量不同滑轮组的省力效果,并计算力的大小。

6. 知识拓展:介绍滑轮组在现代科技领域的应用,如航空航天、交通运输等。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滑轮1. 定义:利用轮轴原理,实现力的传递和变换方向的装置。

2. 分类:定滑轮、动滑轮、组合滑轮。

3. 特点:能减小力的大小,改变力的方向。

滑轮组1. 省力特点:力的乘积原理,多段绳子承担同一力,力的大小减小。

2. 使用方法: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滑轮组,计算力的大小和方向。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一个重200N的物体,通过一个定滑轮提升5m,求拉力的大小。

(2)一个重100N的物体,通过一个由两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提升10m,求拉力的大小和方向。

2. 答案:(1)拉力大小为200N。

(2)拉力大小为50N,方向向上。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和实验,使学生掌握了滑轮的定义、分类、特点和滑轮组的使用方法。

第2节 滑轮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 第2节 滑轮教案教案

第2节 滑轮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  第2节 滑轮教案教案

滑轮【教材分析】本节是在杠杆的基础上,学习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探究这些滑轮的特点,激发学生继续探索各种简单机械原理的兴趣。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探究,已经知道杠杆的分类及其作用,已基本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

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探究能力,并且明确了观察探究在物理学习中的重要意义,对观察探究的兴趣比较高。

本节探究的滑轮是继杠杆之后的又一种简单机械,多数学生虽然见过滑轮,但平时并未仔细观察研究过。

本节的探究学习可进一步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各种简单机械原理的兴趣。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定滑轮、动滑轮。

2.知道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作用。

3.会根据要求使用和组装滑轮组。

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究定滑轮、动滑轮工作特点的过程,进一步掌握用观察、对比来研究问题的方法。

2.经历组装滑轮组的过程,学会按要求组装滑轮组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关心生活、生产中有关滑轮的实际使用。

2.对实践中的滑轮工作特点具有好奇心。

3.具有利用简单机械改善劳动条件的愿望。

4.通过了解简单机械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点】探究滑轮的作用。

【教学难点】探究滑轮的作用。

【教学器材】学生器材:滑轮(单2个双2个),铁架台,钩码,细线,弹簧秤,刻度尺。

学生两人一组。

教师器材:多媒体设备及课件,另一套同学生使用的器材。

【教学过程设计】一、引入新课用多媒体动画演示课本漫画的全过程。

提出问题:这有什么科学道理?这样用动画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物理与生活习习相关。

二、进行新课(1)学生实验探究理解定滑轮、动滑轮。

①教师出示滑轮,介绍:这就是滑轮,你们能否用手边的一个滑轮将桌上的钩码用不同的方法吊起来?②学生活动。

学生探索着完成任务,并且出现两种方案。

学生完成后教师选出其中不同的两种方案,让该组同学演示。

使全体学生明确可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将钩码吊起。

③教师提问:这里两种提起钩码的滑轮,一个叫定滑轮,一个叫动滑轮,大家分析一下,哪一个是定滑轮,哪一个是动滑轮?你是怎样分析得出的?④学生实验、比较、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2.2滑轮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2.2滑轮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2.2滑轮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滑轮的定义和原理。

2.掌握滑轮的分类和使用方法。

3.能够分析和解决滑轮运动中的相关问题。

4.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滑轮的分类和使用方法。

2.滑轮运动中的问题分析和解决。

三、教学内容1. 滑轮的定义和原理滑轮是一种简单机械,由一个或多个圆形的轮子构成,有时还包括一个能容纳轮子的滑动架。

它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和大小,常用于提升重物。

滑轮的原理是利用滑轮的转动来改变力的方向。

当需要提升重物时,力可以通过滑轮绳索上的滑轮向上拉动,从而使重物向上移动,实现提升的目的。

2. 滑轮的分类滑轮根据轮子的个数可以分为单轮滑轮、多轮滑轮和复合滑轮。

单轮滑轮只有一个轮子,常用于改变力的方向。

多轮滑轮由多个轮子组成,主要用于提升重物。

复合滑轮由多个滑轮和滑动架组成,可同时兼有改变力的方向和提升重物的功能。

3. 滑轮的使用方法滑轮的使用方法包括固定滑轮和自由滑轮。

固定滑轮是将滑轮固定在一个位置,用来改变力的方向。

自由滑轮是将滑轮连接到一个绳索上,自由滑动,用来提升重物。

4. 滑轮运动中的问题分析和解决在滑轮运动中常常会遇到以下问题:滑轮的大小对提升重物的效果有何影响?滑轮的个数对提升重物的效果有何影响?如何选择合适的滑轮组合来提升重物?如何计算滑轮的力比和效率?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来进行解决。

通过实验,可以改变滑轮的大小和个数,观察重物的提升效果;通过计算力比和效率,可以评估滑轮的使用效果。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观察和思考,引出滑轮的概念和作用。

例如,提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是否使用过滑轮,有哪些例子。

2. 理解滑轮的定义和原理通过教师讲解和示意图,介绍滑轮的定义和原理。

让学生理解滑轮是一种简单机械,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和大小,并能够通过滑轮的转动来提升重物。

3. 掌握滑轮的分类和使用方法通过教师示范和学生操作,让学生亲自体验不同类型滑轮的使用方法。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2.2滑轮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2.2滑轮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1. 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定义和特点。

2. 掌握滑轮组的概念,以及滑轮组的省力特点。

3. 掌握滑轮组绳子的绕法,以及如何判断滑轮组的省力情况。

4. 会运用滑轮组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定义、特点和应用,能够判断滑轮的类型。

2. 使学生理解滑轮组的省力特点,能够运用滑轮组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定义、特点和应用;滑轮组的省力特点及绳子的绕法。

难点:滑轮组的省力情况判断;运用滑轮组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滑轮组模型、绳子、剪刀、胶带等。

学具:学生手册、笔记本、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上课之初,教师可以展示一个滑轮组模型,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个模型是如何工作的?它有什么特点?2. 讲解与演示:教师讲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定义、特点和应用,并进行演示。

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感受滑轮的工作原理。

3. 滑轮组的讲解与演示:4. 例题讲解:教师选取一道有关滑轮组的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滑轮组解决实际问题。

5. 随堂练习:教师给出几道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

教师及时批改,给予指导和讲解。

6.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应包括:1. 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定义、特点。

2. 滑轮组的省力特点及绳子的绕法。

3. 滑轮组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判断下列滑轮组是省力还是费力,并说明理由。

题目一:一个重为10N的物体,通过一个动滑轮和一个定滑轮组成的滑轮组提升,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为2m。

题目二:一个重为20N的物体,通过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提升,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为3m。

2. 应用滑轮组解决实际问题。

题目:一桶水重20N,请设计一个滑轮组,使得提起桶水的力最小。

答案:1. 题目一:省力;题目二:省力。

第十二章第2节滑轮第2课时教案2023-2024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第十二章第2节滑轮第2课时教案2023-2024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第十二章第2节滑轮第2课时教案2023-2024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在设计这个物理课时,我旨在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滑轮的原理和应用。

课程以实验和观察为主,让学生亲手操作,亲身体验,从而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滑轮的类型、特点和应用,能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我希望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提高对物理的兴趣,培养他们观察生活、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是滑轮组的省力特点,重点是滑轮的原理和应用。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滑轮组、绳子、重物等。

活动重难点在于学生能否理解滑轮组的省力特点,以及如何运用滑轮的原理来解决实际问题。

为了帮助学生克服这个难点,我会设计一些随堂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的知识。

课后,我会让学生反思他们在课堂上的学习,思考他们是否真正理解了滑轮的原理和应用。

同时,我也会鼓励他们将在课堂上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拓展他们的学习。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我希望能够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让他们在学习中体验到物理的乐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的教学设计中,我认为有几个重点和难点需要特别关注。

滑轮的原理和应用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

滑轮的原理涉及到物理学中的力学原理,而滑轮的应用则涉及到实际生活中的各种场景。

因此,如何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滑轮的原理,以及如何将原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滑轮组的省力特点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滑轮组的省力特点涉及到物理学中的力学原理,学生需要理解滑轮组是如何通过改变力的方向和大小来简化力的使用。

这个概念对于学生来说可能比较抽象,因此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亲手操作,亲身体验,从而加深他们的理解。

再次,如何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是本节课的另一个重点和难点。

滑轮的应用涉及到生活中的各种场景,如吊车、电梯等。

学生需要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这些场景中,理解滑轮在这些场景中的作用和意义。

八年级物理下册 12.2 滑轮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教案

八年级物理下册 12.2 滑轮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教案

第2节滑轮【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能够识别生活和生产中常见的滑轮。

2.会根据要求使用和组装滑轮组。

3.能够根据滑轮及滑轮组的特点解决简单问题。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结构。

2.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定滑轮、动滑轮以及滑轮组的特点和作用。

3.通过实验探究,学习数据信息处理的方法,有初步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实验探索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分析数据,感受收集数据信息的重要性。

2.通过了解滑轮及滑轮组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重点:研究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

难点:判断滑轮组的省力情况,会根据实际要求组装简单的滑轮组。

【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演示法、归纳总结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滑轮、铁架台、弹簧测力计、直尺、钩码、细线等。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屏幕展示图片(四幅图片),边指着图上的滑轮,边讲述:升国旗时,要用到滑轮;起重机上有滑轮;晾衣架上有滑轮;升降机上要用到滑轮;滑轮有哪几种呢?使用滑轮能给我们带来哪些好处呢?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个新知识。

(二)进行新课1.定滑轮和动滑轮:(1)认识滑轮。

由于多数学生不认识滑轮,因此可先出示滑轮实物,让学生认识滑轮是一个周边有凹槽,可以绕轴转动的轮子。

教师可分别用定滑轮和动滑轮实物组装提升重物的装置,让学生观察定滑轮和动滑轮工作时的特征。

也可配合观看视频或者动画,让学生发现它们的区别。

有一种滑轮在提升重物时,始终固定在支架上不动,这种滑轮叫做定滑轮。

还有一种滑轮在提升重物时,会整体随着重物一起上升,这种滑轮叫做动滑轮。

(2)探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实验方案,然后分组实验,让学生经历实验研究的过程。

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使用动滑轮可以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3)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实质及应用:①定滑轮:实质是个等臂杠杆。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二章第2节 滑轮 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二章第2节 滑轮 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二章第2节滑轮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滑轮的概念和原理。

2.能够运用滑轮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3.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测量,探究滑轮的运动规律。

二、教学准备1.教学设备:滑轮、绳子、载重物、各种材质的小物块、测力计、计时器等。

2.教学资源:课本、多媒体设备。

三、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或举实例的方式,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学习的内容,例如:什么是简化机械?简述简化机械的作用。

步骤二:引入滑轮概念(15分钟)1.教师呈现滑轮的图片,解释滑轮的概念:滑轮是一种简化机械,由一个可以上下转动的轮子和与之配合的一个绳子组成。

2.教师展示不同类型的滑轮,并让学生观察和比较,引导学生发现滑轮的特点和用途。

3.教师通过实例和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滑轮可以帮助我们做什么?在生活中哪些场景中会用到滑轮?步骤三:滑轮原理(15分钟)1.教师通过多媒体设备或板书,给出滑轮的工作原理图,并解释滑轮的原理:当有人用力拉绳子的时候,上面系著重物的绳子与下面捆著手的绳子拉力相等,因此,人用的力只要提供两条绳子上的摩擦阻力,就可以使重物移动和举起。

2.教师让学生观察滑轮实验,记录下实验数据,并进行统计和分析。

学生可以自己设计实验,探究滑轮的原理。

3.教师通过问题和回答的方式,引导学生加深对滑轮原理的理解:为什么使用滑轮可以减小力的大小?为什么使用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步骤四:滑轮的运动规律(15分钟)1.教师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并记录滑轮在不同情况下的运动规律,例如:拉动绳子的方向和力的大小对滑轮的运动有什么影响?2.教师通过问题和讨论,引导学生总结和归纳滑轮的运动规律:当两个滑轮连接时,上下滑轮的半径相同时,施加在附着物上的力与绳上的力相等;当两个滑轮连接时,上下滑轮的半径不同时,施加在附着物上的力与绳上的力成正比;当两个滑轮连接时,上下滑轮的半径相同时,滑轮速比为1。

步骤五:小结与展示(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

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二章第二节滑轮(教案)

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二章第二节滑轮(教案)

滑轮教案【教材分析】本节是在杠杆的基础上,学习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探究这些滑轮的特点,激发学生继续探索各种简单机械原理的兴趣.【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探究,已经知道杠杆的分类及其作用,已基本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 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探究能力,并且明确了观察探究在物理学习中的重要意义,对观察探究的兴趣比较高. 本节探究的滑轮是继杠杆之后的又一种简单机械,多数学生虽然见过滑轮,但平时并未仔细观察研究过. 本节的探究学习可进一步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各种简单机械原理的兴趣.【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定滑轮、动滑轮.2.知道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作用.3.会根据要求使用和组装滑轮组.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究定滑轮、动滑轮工作特点的过程,进一步掌握用观察、对比来研究问题的方法.2.经历组装滑轮组的过程,学会按要求组装滑轮组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关心生活、生产中有关滑轮的实际使用.2.对实践中的滑轮工作特点具有好奇心.3.具有利用简单机械改善劳动条件的愿望.4.通过了解简单机械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教学重点】探究滑轮的作用.【教学难点】探究滑轮的作用.【教学器材】F 1学生器材:滑轮(单2个双2个),铁架台,钩码,细线,弹簧秤,刻度尺.学生两人一组.教师器材:多媒体设备及课件,另一套同学生使用的器材.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新课生活中常见的滑轮抢修现场用到的滑轮 旗杆上的滑轮 吊车上的滑轮 二、新课教学 一、滑轮周边有槽、能绕轴转动的轮子. 滑轮的分类:滑轮在使用时,根据轴的位置是否移动,又分为定滑轮和动滑轮两种. 1、使用时,轴固定不动,叫定滑轮. 2、使用时,轴和重物一起移动,叫动滑轮.探究活动一 定滑轮的使用特点: (1) 能否改变用力方向? 定滑轮可以改变用力方向. (2) 能否省力? 定滑轮不能省力. (3) 能否省距离? 定滑轮不能省距离. 受力分析: 物体匀速上升: F 1 = G 物理论上 不省力也不费力. F 1>G 物 绳子与定滑轮之间有摩擦,拉力略大.假如摩擦忽略不计,使用定滑轮,既不省力也不费力.F 1G 物 F 1杠杆的支点在O 点处ll 1=理论分析: 转轴固定不动,相当于支点 O ,拉力相当于动力,物体对绳子的拉力相当于阻力.定滑轮相当于一个等臂杠杆. 缺点: 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也不费力 优点: 但可以改变动力的方向探究活动二: 动滑轮的使用特点: (1) 能否改变用力方向? 动滑轮不能改变用力方向. (2) 能否省力? 动滑轮能省力. (3) 能否省距离? 动滑轮不能省距离. 理论分析: G ·R = 2R ·F ; F = GR/2R = 1/2 G 优点:在使用动滑轮拉物体时,可以省力. 缺点:拉力的方向不能改变.实质:是一个动力臂等于阻力臂2倍的省力杠杆. 思考:定滑轮虽然能改变动力的方向,使我们工作方便,但不能省力;而动滑轮虽然能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使用时经常感觉不方便.怎样才能既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呢? 二、滑轮组: 定滑轮与动滑轮的组合.探究活动L 1 = L 2 F 1 = F 2 F 2 = G 物F = G2动G G F +=3动G G F +=方法一方法二三 滑轮组-绕线播放flash 课件,总结滑轮组的工作特点滑轮组:由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而成. 性质: 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应用:使用滑轮组时,动滑轮和重物由几段绳子承担,提起重物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1) 一动一定滑轮组绕线(2) 探究一动一定滑轮组的使用特点使用此滑轮组可以改变拉力的方向 使用此滑轮组不能改变拉力的方向 思考:有几段绳子对研究对象施加拉力? 不计轮与轴间的摩擦及绳重 匀速提升物体时3动G G F +=2动G G F +=思考:有几段绳子对研究对象施加拉力? 若不计轮与轴间的摩擦及绳重 匀速竖直拉绳子的自由端时 实际在使用时,不计轮与轴间摩擦及绳重,匀速提升 ,滑轮组省力但费距离 总结:当定滑轮和动滑轮个数相同时,滑轮组有两种绕线方式,已知吊在动滑轮上绳子的段数为n , 当n 为偶数时,绳的起始端应先结在定滑轮上,向动滑轮绕线.GF当n 为奇数时,绳的起始端应先结在动滑轮上,向定滑轮绕线.思考题:在右图所示的滑轮组中,分析:图中吊起动滑轮的绳子段数为5 (a) 若动滑轮重G /不计,拉力F 是多少? F=1/5 G(b) 若动滑轮重G /不能忽略,那么图中的拉力F 应等于多少? F =1/5 (G+G /)如图所示,拉力F 的大小等于 F=1/3 f . 探究活动四 滑轮组—力的计算1、不计摩擦、绳重时:2、不计摩擦、绳重和动滑轮的自重时: 四、滑轮组的组装组装原则:奇动偶定;一动配一定,偶数减一定,变向加一定.FF例:一根绳子只能承受100N 的力,要把330N 的物体拉起,怎样组装滑轮?绳子的股数必须是整数,因此需要4股符合条件的滑轮组的组装形式课堂小结: 1.定滑轮:(1)特点:可以改变动力的方向,不省力也不费力;不省距离也不费距离. (2)实质:等臂杠杆. 2.动滑轮:(1)特点:能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动力的方向;要多移动一倍距离. (2)实质:动力臂是阻力臂二倍的杠杆. 3.滑轮组1)s =nh (2)优点:既可省力,又可改变动力的方向;但不能既省力又省距离.动滑轮被几股绳子吊起,所用力就是物重和动滑轮的几分之一. (3)公式:F=G总/n =(G物+G动滑轮)/n (不计滑轮摩擦) 拓展知识:轮轴与斜面简单的机械还包括轮轴与斜面,轮轴由一个轴和一个大轮组成,斜面也是大家经常接触的,下面我们给出了常见的轮轴与斜面的图例:水龙头(轮轴) 自行车轮(轮轴)杠杆、滑轮都是简单机械,它们还可以变形为轮轴.播放斜面的视频,斜面也是一种简单机械,使用斜面能够省力.n = --- = ---- = 3.3(股) 330N100NF=?F=G/4斜面的应用习题巩固1.根据绕线确定F与G 的大小关系(不计摩擦、绳重和动滑轮重)2、根据F 与G 的大小关系画出绕线F=1/2GF=1/3GF=G/5绳子的绕法:当n为偶数时,绳子的起端(或末端)在定滑轮上;当n为奇数时,绳子的起端(或末端)在动滑轮上.。

人教版物理八下12.2《滑轮》教学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下12.2《滑轮》教学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下12.2《滑轮》教学教案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始终坚持以幼儿的兴趣和需求为导向,设计有趣且富有教育意义的课程。

本次活动的设计意图是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和观察,让幼儿了解滑轮的原理和特点,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幼儿能够理解滑轮的定义和作用,学会使用滑轮组改变力的方向。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操作,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他们积极探索的精神。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掌握滑轮的原理和特点,学会使用滑轮组改变力的方向。

难点:让幼儿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理解滑轮的工作原理。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滑轮组、绳子、重物、剪刀、胶带等。

2. 学具:每个幼儿准备一张纸、一支笔,用于记录实验结果。

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有趣的滑轮小动画,引起幼儿的兴趣,然后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有什么作用?”引导幼儿思考和讨论。

2. 讲解:简要介绍滑轮的定义和作用,解释滑轮组如何改变力的方向。

3. 实验一:让幼儿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滑轮组的工作原理。

实验过程中,引导幼儿观察滑轮的运动情况,感受力的变化。

4. 实验二:让幼儿自己设计一个滑轮组,解决一个问题,如:如何用滑轮组提升一个重物?实验过程中,引导幼儿思考和解决问题。

6. 课后拓展:让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找一个生活中的滑轮例子,观察和记录其工作原理,并在下次课上分享。

活动重难点:重点:让幼儿能够理解滑轮的原理和特点,学会使用滑轮组改变力的方向。

难点:让幼儿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理解滑轮的工作原理。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拓展方面,我让幼儿们回家与家长一起寻找生活中的滑轮例子,相信这不仅能够巩固他们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还能够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注重培养幼儿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让他们在探索中不断成长。

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 第二节:滑轮及其应用(教学设计)

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 第二节:滑轮及其应用(教学设计)

第二节:滑轮及其应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理解定滑轮、动滑轮的作用。

2.会根据要求使用和组装滑轮组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得出定滑轮、动滑轮的工作特点;2.通过自制教具以及杠杆的平衡条件,对定滑轮、动滑轮的工作特点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观察能力,得出定滑轮是一种等臂杠杆、动滑轮是一种省力杠杆的变形;3.在对实例的分析和解释中进一步理解定滑轮、动滑轮的应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意识到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提高探究简单机械的兴趣;2.运用学过的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滑轮,进一步感受到生活和科学的关系;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定滑轮、动滑轮及滑轮组的作用及特点。

难点:1.定滑轮是一种等臂杠杆、动滑轮是一种省力杠杆的变形;2.找动滑轮的支点。

教学过程一.引入:演示:杠杆提水的实验在杠杆的一端施加一个向下的动力,发现杠杆已经碰地了,小桶还没有离开井口。

提问:该怎么办呢?将杠杆向上移动,就能使杠杆继续转动,小桶就会继续被举高。

(边讲边做)如果杠杆能够连续转动,小桶就可以被举得更高。

(演示)提问:杠杆要是连续转动起来的话,大家想象一下,会是怎样的情况呢?操作:转动红色的等臂杠杆现象:看到它形成了一个圆。

操作:用自制教具改装。

讲授:像这样改装好的装置就叫做滑轮,滑轮实际上就是杠杆的变形,它也是一种简单机械。

在现代化生产中,人们使用的往往是复杂的机械,但复杂机械中的许多部件就是由杠杆、滑轮等简单机械组合起来的。

今天我们就开始学习滑轮。

二.新课教学:请学生观察:滑轮由哪些部分组成呢?(PPT出现一个滑轮)学生:有轮子(轮子的边缘有什么特点呢?)学生:有凹陷(我们把它称为槽。

)教师:轮子会不会转呢?(会)教师:绕着什么转?(绕着圆心)教师:也就是绕着通过圆心的轴转动。

教师:轴用框固定。

教师:框的上下还各有一个钩子。

引入定义:像这样能够绕轴转动的,边缘有槽的轮子就叫做滑轮。

板书:一、滑轮1.定义:能够绕……2.组成部分:轮轴框钩滑轮画法:(用PPT)先画轮,再画轴,然后框,最后钩。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12.2 滑轮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12.2 滑轮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12.2 滑轮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12章第2节,主要内容包括:1. 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原理。

2. 掌握滑轮组的省力特点。

3. 探究滑轮组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能够说出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原理,理解滑轮组的省力特点。

2. 会计算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能够运用滑轮组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计算方法及应用。

2. 教学重点: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原理,滑轮组的省力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滑轮组模型、绳子、重物、计算器。

2. 学具:笔记本、笔、测量工具(如尺子、天平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展示一个滑轮组模型,让学生观察并描述滑轮组的工作原理。

2. 知识讲解:教师讲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原理,动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而定滑轮则不能。

同时,讲解滑轮组的省力特点,即使用滑轮组可以减小所需的力。

3. 例题讲解:教师出示一道有关滑轮组的例题,如:“一个重20N的物体,通过一个动滑轮和一个定滑轮组成的滑轮组,提起物体所需的力是多少?”教师引导学生一起解决这道题目,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4.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进行随堂练习,运用滑轮组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5. 滑轮组机械效率的探究: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定滑轮:工作原理:改变力的方向,不省力也不费力。

动滑轮:工作原理:改变力的方向,省力但费距离。

滑轮组:省力特点:使用滑轮组可以减小所需的力。

机械效率:计算方法:机械效率 = 有用功 / 总功。

七、作业设计1. 题目:一个重10N的物体,通过一个动滑轮和一个定滑轮组成的滑轮组,提起物体所需的力是多少?2. 答案:提起物体所需的力为5N。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滑轮组的理解程度如何,是否需要加强巩固。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2.2滑轮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2.2滑轮教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2.2滑轮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物理教材,第12章第2节,主要讲述了滑轮的原理和应用。

具体内容包括:1. 了解滑轮的定义和分类;2. 掌握滑轮的工作原理和特点;3. 学习滑轮组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4. 探索滑轮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能够说出滑轮的定义和分类,理解滑轮的工作原理和特点;2. 能够运用滑轮组解决问题,提高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实验观察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滑轮的定义和分类,滑轮的工作原理和特点;难点:滑轮组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滑轮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滑轮组模型,绳子,重物;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笔记本,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请同学们观察生活中常见的滑轮,试着说出滑轮的定义和分类。

2. 知识讲解:介绍滑轮的定义和分类,讲解滑轮的工作原理和特点。

3. 实验演示:用滑轮组模型进行实验,展示滑轮组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a. 滑轮组是如何工作的?b. 使用滑轮组时应注意什么?5. 例题讲解:讲解滑轮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滑轮提升重物的问题。

6. 课堂讨论:请同学们举例说明滑轮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讨论滑轮的优缺点。

7. 板书设计:板书滑轮的定义、分类、工作原理和特点,以及滑轮组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8. 作业设计:题目1:请同学们画出一种滑轮组的示意图,并说明其工作原理。

题目2:解答滑轮提升重物的问题。

答案:题目1:见附件;题目2:见附件。

六、板书设计滑轮定义:……分类:……工作原理:……特点:……滑轮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七、作业设计题目1:请同学们画出一种滑轮组的示意图,并说明其工作原理。

答案:见附件。

题目2:解答滑轮提升重物的问题。

答案:见附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使同学们对滑轮有了直观的认识,通过实验演示和随堂练习,使同学们掌握了滑轮组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二章第二节滑轮教学设计3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二章第二节滑轮教学设计3

教学设计3: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二章第二节——滑轮一、教学内容1. 滑轮的定义和分类:了解滑轮的概念,区分动滑轮和定滑轮,掌握等臂滑轮和杠杆的关系。

2. 滑轮的工作原理:通过实例分析,理解滑轮的工作原理,掌握滑轮组的使用方法。

3. 滑轮的优缺点:分析滑轮的优点和缺点,了解滑轮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滑轮的定义、分类和特点,能够正确使用滑轮组。

2. 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让学生理解滑轮的工作原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滑轮组的使用方法,滑轮工作原理的理解。

2. 教学重点:滑轮的定义、分类和特点,滑轮组的使用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滑轮组、绳子、重物、杠杆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滑轮,引导学生思考滑轮的作用和原理。

2. 知识讲解:讲解滑轮的定义、分类和特点,通过示例让学生了解滑轮组的使用方法。

3. 实验演示:进行滑轮组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滑轮的工作原理。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滑轮组的重力等。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滑轮的优缺点,以及滑轮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1. 滑轮的定义、分类和特点2. 滑轮组的使用方法3. 滑轮的优缺点及实际应用七、作业设计1. 请描述一下动滑轮和定滑轮的区别,并说明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答案:动滑轮可以随物体一起移动,而定滑轮则固定在某个位置。

动滑轮常用于提升重物,如吊车;定滑轮常用于改变力的方向,如滑轮组。

(1)如果用一个滑轮组提升一个10N的重物,需要多长的绳子?答案:需要10N的绳子。

(2)如果用一个滑轮组提升一个20N的重物,需要多长的绳子?答案:需要20N的绳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让学生掌握了滑轮的基本知识,但在实验过程中,部分学生对滑轮组的使用方法还不够熟练,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二章第2节滑轮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二章第2节滑轮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二章第2节滑轮教学设计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对于孩子们的教育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见解。

我始终坚信,孩子们应该在快乐中学习,在游戏中成长。

下面,我将以第一人称,向大家分享我设计的一次幼儿园教学活动。

一、设计意图:我设计的这节课,主要围绕滑轮展开。

我希望通过这节课,让孩子们了解滑轮的原理,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同时,我也希望通过这节课,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在游戏中成长。

二、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了解滑轮的定义和原理。

2.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滑轮的定义和原理。

难点:如何让孩子们理解和掌握滑轮的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滑轮模型、绳子、重物。

2. 学具:每个孩子准备一个滑轮模型、绳子和重物。

五、活动过程:1. 引入:我通过一个简单的滑轮小游戏,让孩子们初步接触到滑轮。

我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有什么作用呢?”孩子们纷纷举手回答,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滑轮。

2. 讲解滑轮的原理:我拿出滑轮模型,向孩子们讲解滑轮的定义和原理。

我通过实际的操作,让孩子们看到滑轮是如何改变力的方向和大小的。

在这个过程中,我鼓励孩子们积极提问,解答他们的疑惑。

3. 动手实践:让孩子们自己动手,用滑轮模型、绳子和重物进行实践。

我指导他们如何正确地使用滑轮,观察滑轮的作用。

在这个过程中,我巡回指导,帮助孩子们解决遇到的问题。

4. 团队协作:我将孩子们分成小组,让他们团队合作,用滑轮模型、绳子和重物完成一个任务。

这个任务旨在让孩子们在实践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滑轮的原理,同时也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活动重难点:1. 重点:滑轮的定义和原理。

2. 难点:理解和掌握滑轮的原理。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反思这节课的优点和不足。

优点在于孩子们积极参与,动手能力强,团队协作良好。

人教版初中物理《第2节滑轮》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物理《第2节滑轮》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物理《第2节滑轮》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12.2《滑轮》学科:物理专业:物理学使用对象:八年级学生【教学背景】学生在学习了杠杆等简单机械和了解生活中部分简单机械的基础上,对滑轮充满了好奇心,对深入的了解简单机械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什么是定滑轮?什么是动滑轮?2.定滑轮的特点是什么?3.动滑轮的特点是什么?4.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实质是什么?5.什么是滑轮组?6.滑轮组的特点是什么?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结构。

2.通过探究,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进一步掌握用观察、对比来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对实践中的滑轮的工作特点具有好奇心。

2.具有利用简单机械改善劳动条件的愿望。

3.通过了解简单机械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点】研究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及实质,滑轮组省力情况的判断。

【教学难点】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是变形的杠杆。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理论分析法观察对比法讲授法【教学用具】铁架台、砝码一盒、弹簧测力计、滑轮若干、细绳、多媒体课件等。

引入新课教师活动五星红旗冉冉升起,让人肃然起敬,在五星红旗缓缓上升的过程中,有一种神秘的机械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它是什么?引出课题《滑轮》学生活动学生观察思考设计意图创设情境五星红旗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课内探默读大屏幕的学习目标学生默读明确本节究一.滑轮动手摸一下实验桌上的小轮,知道滑轮的定义?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分类课的学习学生动手思目标,并考,学生展围绕着学示自己的想习目标展思考:这两个滑轮的不同?将滑轮分为定滑轮和动滑轮。

法开学习探究生动反映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

二.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通过动学生思考回画展示答让学生能自己概括出滑轮的定义生动形象的动画,能让学生更好的了利用桌上的实验器材,通过滑轮来提升钩码,分组实验,探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重力和拉力,利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移动的距离h 和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滑轮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
(2)知道简单机械的一些应用
(3)知道轮轴和斜面也能省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结构
(2)通过探究,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了解简单机械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结构、特点及作用
难点: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
教学准备
定滑轮、动滑轮、钩码、细绳、测力计、铁架台、刻度尺。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让同学们观看课本P81小漫画书上的漫画。

问:为什么瘦子却拉不住这个物体?
二、进行新课
(一)、定滑轮和动滑轮
1、介绍滑轮
周边有槽,能绕轴转动的轮子。

2、请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区别:
定滑轮:提升物体时滑轮不随物体一起移动。

动滑轮:提升物体时滑轮随物体一起移动。

3、探究:定滑轮与动滑轮的特点
学生自己动手探究,明确探究目的,
设计数据表格,通过分析得出结论。

如右图,在学生自己探究时,引导是非常
重要的,强调学生在提升物体时一定要匀速
分析:定滑轮不能省力,但能改变力的方向;
动滑轮不能改变力的方向,但能省一半力。

动滑轮在省力的同时,却费了一倍的距离。

此时,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用杠杆的知识分析一下,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

另外:在探究过程中,由于滑轮本身有重力,和绳子有摩擦,结果可能不太一样,教师应交
待清楚。

并提出在动滑轮中:F=G 物+G 动2
(二)、滑轮组
动滑轮可以省力,却不能改变力的方向;定滑轮能改变力的方向,却不能省力。

有什么办法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吗?引入滑轮组。

将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滑轮组。

让学生自己组装,教师巡视指导。

(要求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
再让学生用测力计测量一下,归纳其特点:
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

F=1/n G 总
F —拉力的大小—N
n —吊着动滑轮绳子的段数
G 总——物体和动滑轮受到的重力—N
三、小结
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有哪些收获?
四、作业布置
补充题目和动手动脑学物理
五、板书设计
第二节、滑轮
1、定滑轮和动滑轮
定滑轮:提升物体时滑轮不随物体一起移动。

动滑轮:提升物体时滑轮随物体一起移动。

2、滑轮组
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