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普通高校录取后新生不报到现象的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普通高校录取后新生不报到现象的思考

摘要:自高等教育扩招以来,录取新生不报到现象日趋严重,它不仅影响国家招生计划和人才培养任务的完成与落实,而且严重影响高校的教学秩序和办学效益。为此,对高校新生不报到现象进行了研究与分析,探究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标签:高校录取;新生不报到;原因;对策

随着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不断深入,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特别是2001年国家教育部在《2001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实施意见》中取消了对高考学生“上一年被普通高校录取,无正当理由不报到”这一限考条件,意味着取消了对上一年度被高校录取不报到考生停考一年的处罚。这一政策的出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但政策实施以来,却出现了大量考生被普通高校录取后不报到的现象,对我国高校招生的有序运行、高校教学及考生本人的成长成才均产生了不利影响。

一、高校录取后新生不报到的负面影响

首先,影响高等教育发展速度。新生录取不报到导致国家不能正常完成每年的招生计划,导致大量的招生计划浪费,必将扰乱高等教育发展规划的正常实施,进而影响高等教育发展的进程和速度。其次,浪费高等教育资源。目前,我国国民教育的高校招生计划受到相关主管部门的审核,招生计划一旦审核通过后,高校就会针对当年的招生计划进行相应的教育资源配置,有的甚至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考生录取后不报到,将直接导致高校不能完成当年的招生计划,对于高校针对招生计划所进行的教育资源配置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资源浪费。第三,损害了当年其他考生的升学权益,同时对下一届考生造成了竞争上的不公平。录取后不报到的考生,不仅占用了当年的招生录取名额,使许多苦于招生计划数录满而想上大学的考生失去了机会。此外,大部分录取不报到的考生都会选择复读,他们的复读不仅挤占了下一届考生的基础教育资源,同时也给下一届考生增加了高考竞争压力。第四,对录取不报到考生本人及家庭的影响。每一个经历过高考的学生及家庭,都经受了备考期间的巨大精神压力。当选择放弃报到重新复读时,考生本人及其家庭都将面临不可预知的风险,对人的心理和精力都是一种考验。第五,与当下全社会倡导的诚信观念相违背。录取考生放弃报到的事情本身反映了这些考生诚信意识缺乏。考生一旦报考某校即表明了考生与高校之间确立了合同关系,就高校而言,在录取时必须按照考生所填志愿录取,否则将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对于考生而言,高校按其志愿录取后,他们却可以随心所欲地放弃报到,高校对此却无能为力,束手无策,在这个问题上,高校与考生的权利和义务明显不对等。

二、高校录取后新生不报到的原因分析

导致录取新生不报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

1.从宏观角度来看,国家招生政策的调整和高考扩招是导致录取新生不报到的直接原因。首先,从2001年开始,国家取消了原来“凡已被普通高校录取而不报到满一年的考生不得报名参加第二年的高考”的规定,另外,还规定高考不再限制年龄和婚否,这种相对宽松的录取政策为考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但同时对提高高校新生报到率带来了较大的压力,直接导致了考生不报到人数的增加。其次,从1999年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高校的连年扩招使考生上好大学的机会增多,上名牌大学的难度降低,他们的期望值不再局限于上大学的初衷,而变成了上名牌大学、读热门专业,他们不再仅仅满足于读一般本科院校,对民办高校、二级学院更是不屑一顾,对于那些没有被理想高校录取的考生,他们宁愿选择复读也不到录取院校报到。

2.从微观层面来看,考生及家长对高校、专业认识的肤浅及社会就业导向的偏差和就业形势的严峻是导致录取新生不报到现象的重要原因。首先,从考生及家长的层面分析,事实上每一位考生及家长对填报志愿都是非常慎重和认真的,但由于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他们对所报高校及专业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高考志愿的填报往往处于一种盲目的、缺乏针对性的状态,从而难以保证所填志愿符合考生的实际情况。目前,各高校所提供的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就业方向等信息资料,没有统一规范的文本,考生及家长很难进行概括和比较,进而影响考生填报志愿时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其次,当前社会就业导向的偏差和严峻的就业形势也是造成录取新生不报到的重要因素。随着毕业生就业市场化,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大多数考生在填报志愿时选择院校及专业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与将来的就业挂钩,这本身无可厚非,但社会上的一些偏见及不良导向,一定程度上干扰了考生志愿的填报。如,以单位性质、工资待遇作为衡量成功与否的标准;用人单位看重名牌大学、青睐热门专业学生等等。以上这些偏见和不良导向使得考生及家长在填报志愿时不得不考虑学校的知名度及专业的社会认可度。一旦录取的学校或专业不理想,许多考生便会放弃当年上学的机会而选择不报到。

三、解决高校录取新生不报到问题的对策

对高校录取新生不报到现象,应在充分认识其负面影响的基础上,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防范和疏导,从源头上遏制造成新生不报到的因素,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招生资源和教育资源的效用。

(一)适度控制高等教育发展规模,放缓扩招步伐

高等教育在经历了连续多年的大幅度扩招后,高校的教育资源利用已基本处于满负荷运转的状态。从高等教育可持续和科学发展的角度出发,今后一段时期,高等教育应适度控制发展规模,逐步放缓扩招步伐,注重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要正确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要努力解决由于扩招给高等教育发展带来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加大办学投入,改善办学条件,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从而使高等教育沿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法制建设,进一步完善招生录取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

目前,高校招生录取工作已实行计算机远程网上录取,招生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录取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的力度,进一步完善远程网上录取工作程序及环节,确保按考生志愿顺序准确投档。要严格按照考生的志愿录取,对于专业调剂,态度要慎重,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应及时与考生取得联系,征求其志愿,尽可能满足考生的志愿,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考生因不满意专业而放弃报到入学。

(三)加强诚信教育,进一步加大对考生填报志愿的指导力度,降低盲目性和随意性

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对指导考生填报志愿的中学老师进行集中专业培训,让他们了解国家的招生政策和录取原则。在指导过程中,既要使考生认清形势,了解招生政策和录取原则,从而提高录取机率,同时也要加强对考生的诚信教育。长期以来,存在这样一种认识,即考生被录取后不报到是他们对学校和专业选择权利的体现,不可剥夺。但我们也应通过教育使学生懂得,权利与义务是相辅相成的,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填报高考志愿时,对于不愿上的院校及专业不能随意填报;凡被自己所填院校及专业录取的考生,应按时报到入学,不能随意放弃。对此,建议为考生建立诚信档案,将录取不报到的考生记入档案,待下一年录取时,将其提供给招生院校作为参考。

(四)加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适当放宽高校内部转专业政策

对于新生的专业不宜分的太细,可以按学科大类分专业,也可以不分专业,先学基础课程,等一年后,再按学生的意愿通过一定的方式与途径把他们分流到相关专业。学生通过一年的大学学习,对专业的认识更加理性,在这种情况下分专业,可以使学生与专业之间的契合度更高。适当放宽转专业政策,给填报志愿不理想的考生一次转专业的机会,可以稳定他们的情绪,从而扭转考生因专业不满意而放弃入学报到的局面。为此,教育主管部门应在宏观上把握转专业的总体规模和操作原则。就各个具体高校而言,应结合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转专业的实施细则,并在招生章程中向社会公布。当下,许多高校已有转专业的实际运作,但在操作流程和透明度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五)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坚持正确的就业导向,努力开拓就业渠道

从社会层面讲,要大力推进就业制度改革,坚持正确的就业导向,培育公开、公平、公正的就业市场。用人单位应转变用人观念,改变过去以文凭论英雄的状况。从高校角度讲,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毕业生就业工作,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就业率高低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高校应把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进一步加大毕业生就业指导教育力度,加强与社会各界的联系,不断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真正扭转以往重招生轻就业的倾向,使招生与就业工作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总之,解决和处理好新生不报到问题事关高等教育的科学与可持续发展,是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促进高校加强人才培养战略研究的基础。解决好录取考生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