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教育家有关问题意识的观点

合集下载

关于中国历代教育思想家对学习定义的整理以及学习观的比较

关于中国历代教育思想家对学习定义的整理以及学习观的比较

关于中国历代教育思想家对学习定义的整理以及学习观的比较前言:在中国古时候,一开始学与习是分开的。

“学”是指人的认识活动,主要是各种直接和间接经验的获得;“习”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理解所学内容和巩固知识、技能,有温习、实习、练习之意。

学习是学、思、习、行的总称。

一、历代教育思想家对学习的定义:1.孔子(公前551--前479):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从事教育事业的教育家。

①在《论语》首篇《学而第一》中就有六处提到学,《学而第一》的十六章可以分成四个部分,下面是第一部分: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将“学而时习之”中的“习”理解为实践、实际行动应更合适:将所学的付诸实际行动,才能感到快乐。

②第二部分共四章,针对“学而时习之”中的“习”进行了讨论:什么是“习”以及怎么“习”。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这两章所提及的都是要实实在在去做的事情,不是说一说就可以的。

综合以上四章,可见整个第二部分都是在强调实际行动的重要性,说明了要注重实际行动的道理。

③在讨论了“学而时习之”中的“习”之后,第三部分接着就讨论“学而时习之”中的“学”。

在孔子看来,究竟要学习些什么呢?下面的两章就回答了这个问题:要学习为人处世的道理。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从以上两章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是“学而时习之”中的学就是这里的“学文”,学习以《诗》、《书》、《礼》、《易》等六经为代表的古代文献,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学习(狭义的学习);二是读书是次要的事情,首要的事情是要懂得为人处世,为人处世做好了之后有余力再去读书。

中国历史中的教育家与教育思想

中国历史中的教育家与教育思想

中国历史中的教育家与教育思想中国历史上涌现了众多杰出的教育家,他们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几位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历史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教育家之一,他提出的儒家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强调“教育为国家大事”,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道德品质高尚的君子。

他提倡“以文化治国”,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智慧和礼仪等方面的素养。

孔子主张以“礼”的原则来教育人,通过规范的仪式和行为习惯来塑造学生的品德和道德观念。

此外,孔子还强调教育应该注重实践,他提倡“学以致用”,认为知识的目的在于实际应用。

曾国藩是清朝时期的一位重要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现代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曾国藩主张精细化的教育管理,他提倡“精诚教育”,强调教师的责任和担当。

他主张以德育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家国情怀。

曾国藩还注重学科教学,他提出的“格物致知”思想强调从实践中获取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陶行知是现代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位重要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为中国的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陶行知主张“爱、智、勤、和”的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人格、智力和实践能力。

他提倡“德育为先”,认为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价值观是教育的首要任务。

陶行知还注重发展学生的智力,他主张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此外,陶行知强调教育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他提倡学以致用的教育理念,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如今,中国的教育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教育家们不断探索创新,为中国的教育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作为教育家们的传承者和继承者,我们应该继续传承和发扬中国历史上优秀的教育思想,结合时代的需求和实际情况,推动中国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总结起来,中国历史中的教育家们通过他们独特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为中国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我们应该深入研究和吸取他们的教育思想,结合当代中国的教育现状,不断探索创新,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吕叔湘语文教育思想的问题意识_蒙淑毅

吕叔湘语文教育思想的问题意识_蒙淑毅

中小学语文教育的问题是大家普遍认同的,是在平日的
(2)作文教学的问题
教学中普遍存在的,而在当时只有先生以改革家敏锐的眼光
在作文教学中,期望和实际情况产生冲突。“家长和校
对中小学语文教育产生了质疑并把它提出来。
长乃至社会舆论,都要求教师‘精批细改’,教师也努力
先生从宏观上抓住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少、慢、 ‘精批细改’,可作文的本子多,时间不够,尽管天天开夜
界观、人生观、幸福观、价值观来对照自己,策励自己,我 收文本、作者和其他读者提供的有用信息。待通过“阅读社
们将会得到神能量之后,我们才有资格去超越文本、超
匡正性相结合的意义建构”,是在高度尊重文本又锐意超越 越作者、超越其他读者,这是“社会化阅读”的可贵品德,
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这个问题是不是应该引 全得由教师写在黑板上,让学生照抄。教师不写,学生不答
起大家的重视?是不是应该研究研究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效 应。教学的目的,在学生方面是把教师讲的都记住,把教师写
率,用较少的时间取得较好的成绩?”
的都抄下来,在教师方面是督促学生把这些项目都做好。”
会一种语言的过程的认识不足。
任务’”。
先生强调:“我认为每一个做教学工作的人,必须首先
(3)口语教学的问题
认清他教的是什么。从事语文教学就必须认清语言和文字的
吕叔湘先生明确地指出了口语教学存在的问题,他说:
性质。”他认为:语文就是语言和文字,“语言文字本来只 “学校语文教学由于重视书面语(这是完全应该的),几乎
——对小学语文教育的一点思考
◎洪华平
说明:这篇文章是我在听了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程大琥 教授的报告之后,联系我上小学二年级女儿的实际情况写 的。我女儿从二岁开始上私人幼儿园,现在女儿的普通话在 班上算好的,但至今b、p、n、l分不太清,鼻音发不太清; 天天默写生字,可该认的生字认不了多少;写字不大规范。

古今著名教育家代表作及重要教育思想概述(中国篇)

古今著名教育家代表作及重要教育思想概述(中国篇)

古今著名教育家代表作及重要教育思想概述(中国篇)汤永胜1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人。

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也是私学的创始人。

孔子的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论语》一书中。

孔子的教育思想:一、“性相近”,“习相远”的教育作用论。

认为人的先天素质差别很小,人性的差别主要是由教育和习染的不同而造成的,肯定了教育的作用。

二、“有教无类”的教育对象论。

孔子适应当时新兴士阶层的政治要求,创设私学,把以前贵簇独占的文化传授给平民,只要“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扩大了教育的对象。

三、“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的教育价值论。

教育的价值在于:“克已”、“复礼”、“当仁”。

却克制自己的欲求,按照周礼行事,最后当于“仁”。

四、诗、书、礼、乐的教育内容说。

其中,孔子特别强调了学《诗》的重要性,认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五、教学方法论。

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与思结合、身体力行等几个方面反映的都是孔子在教学方法上的创造。

因材施教讲的是要根据学生个性才能的特点来讲来施教。

启发诱导了学生在认识活动中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学与思结合的名言。

身体力行则强调了为学的功效,不在于言辩,而在于躬行,躬行的严格、要求则是“择善而从”、“过,贝旳惮改”。

六、“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境界论。

2、孟子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孟子受业于子思(孔丘之孙,名伋)之门人,其思想学说成为战国时期儒家八派中的一个重要派别一一思孟学派。

孟子持“性善说”,宣扬“王道”,倡言“仁政”。

孟子持性善论,此其教思想之理论基础。

人性本善,善有“四端”,即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这是人与生俱来的,是人与非人的界线。

“恻隐之心,人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此四“善端”扩而充之,便形成仁、义、礼、智“四德”。

中国五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

中国五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

中国五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中国五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任何一个民族教育的振兴,必然伴随教育家的崛起。

有研究者从公元前469年到20世纪70年代,统计出50名世界教育家,其中中国的教育家有孔子、荀子、朱熹、王守仁、蔡元培五位。

现将他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点摘录如下:一、孔子的教育思想家孔子是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

他创办私学,把文化知识传播到民间,为中国古代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孔子的教育思想非常丰富,值得我们总结和借鉴的东西很多,下面仅从三个方面加以探讨:第一,孔子办教育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服务;第二,教育弟子全面发展,把德育放在首位;第三,教育弟子了解国情,热爱祖国,积极参加改革。

孔子一生认为最理想的社会是尧舜时代和奴隶社会全盛时期的西周。

他的孙子子思说:“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

朱熹注:“祖述者,远宗其道;宪章者,近守其法”。

这就是说孔子远则推崇尧舜时期的政治,近则遵守西周初期文王、武王时的法度。

孔子对西周时代特别推崇,他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这是说西周的政治制度礼制,是吸取夏商二代的经验制定出来的,那是多么美好的制度啊!我愿意推行西周的礼制。

他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如果有谁用他治国,他就要在东方推行西周的政治制度,重建西周那样的国家。

孔子毕生把实行尧舜之政,恢复西周盛世作为他的最高政治理想。

孔子生活在春秋晚期,社会历史正处于大变革时代,奴隶社会正在崩溃,封建社会即将诞生,历史潮流不可逆转。

孔子要历史回到西周奴隶制盛世去是不可能的。

他在鲁国从政与当权者季氏不合,从三十五岁开始招收门徒,培养自己的追随者。

随后又带着弟子遍访东方各国,历尽艰辛地宣传自己的主张,终不被各国执政者所用,最后,他只得痛苦地回到鲁国。

返鲁后,他广招门徒,开门设教,意欲通过办教育培养人才,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服务。

孔子的教育思想是要培养推行德政礼治的人才。

在一个国家推行德政礼治,要靠圣君、贤臣和良民。

教育哲学的探索 从古至今的思考

教育哲学的探索 从古至今的思考

教育哲学的探索从古至今的思考教育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关注的话题之一,而对于教育的哲学问题更是深受学者们的关注。

教育哲学的探索源远流长,从古至今一直在不断地思考和探讨其中的问题。

一、古代哲学思考古代哲学家们对于教育问题有着深刻的思考和探索。

孔子提出“教学相长”的理念,强调了教师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旨在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四个方面的素质。

尤其是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思想,认为教育者应该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差异,在教育中进行个性化的培养。

而另外一位古代哲学家老子则提出了“不言教,教无常”的理念,主张通过言传身教,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二、现代哲学思考现代哲学家们对于教育问题进行了更加深刻的探讨和研究。

教育哲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如何在教育实践中落实公正原则。

约翰·罗尔斯提出了“差异原则”的概念,即在教育分配中应考虑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给予不同程度的关注和回应,真正实现公正。

此外,在现代教育中,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能力也备受重视,教育哲学也跟进提出了“自我实现”和“创新教育”等理念,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

三、未来教育哲学思考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变革,未来的教育哲学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挑战。

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素养。

全球化背景下,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跨文化素养也愈加重要。

教育哲学需要在教育实践中注重和关注,让学生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的全球公民。

另外,在未来的教育哲学中,教育者对于学生的关注也需要更加注重个性化,学生的成长不能只依靠统一的教育模式。

教育哲学需要从教育实践中出发,注重个性化培养,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综上所述,教育哲学的探索从古至今,并不断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教育哲学不仅需要在理论方面深入探讨,更需要在实践中得到实际应用和落地,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

高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论文

高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论文

高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几点思考加强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前提。

只有怀疑,才能摒除陈旧,创造新意。

只有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造意识。

思维从问题意识开始。

一切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

所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核心所在。

一、问题意识启动创造性思维苏格拉底说过:“问题是接生婆,他能帮助新思想诞生”。

近代科学家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中国历代的许多教育家也都十分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每事问”的主张,强调了问题意识在思维和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

古代理学派创始人之一张载认为,“义理有疑,则灌去旧见,以来新意”。

加强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已受到广泛重视。

现在国外许多学校推行“发现学习”、“探索学习”等教学模式和方法,都非常关注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所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键。

现代教育学研究认为,科学和知识的增长是从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既是己有知识之果,又是对新知识的探究和发现。

在对问题的发现、探索、解决的过程中,去体验知识的发现与扩展,才能达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和灵活应用,才能培养出具有个性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意义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创新的基础是提出问题。

创新从提出问题开始,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创新的前提条件。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这是巨人的切身体验和对科学的领悟与概括。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问题意识不仅体现了个体思维的活跃性和深刻性,也反映了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强烈的问题意识,作为思维的动力,促使人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至新的发现-创新。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的起点,学生只有在不断地试图提出问题,克服一切困难,努力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具有科学的探索精神和创新品质。

中教史六大教育家思想总结

中教史六大教育家思想总结

中教史六大教育家思想总结中教史上有许多杰出的教育家,他们的思想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里,我将对其中的六位教育家进行思想总结。

第一位教育家是孔子。

孔子是我国古代教育家的代表,他强调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得到全面的发展,追求仁爱和公德的境界。

他主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并主张通过教育使人成为有道德品质和高尚道德精神的人。

他的思想对中国儒家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基石。

第二位教育家是荀子。

荀子提出了“教化性命”的教育理念,主张通过教育培养人的品德和修养。

他认为教育具有塑造人性的力量,通过教育可以开发人的潜能,让人们得到全面的发展。

他主张“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强调人的修养和心灵的宁静。

他的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教育,也影响了日本和韩国等东亚文化圈的教育。

第三位教育家是朱熹。

朱熹是宋代的教育家和儒家理论家,他的教育思想以经世致用为核心。

他强调学习应该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学习来改变自己,服务社会。

他主张“格物致知”,强调通过实践来发现和理解事物的规律,实现人的自我完善。

他对教育的重视也体现在他的著作《大学》中,他认为教育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需要全力以赴去追求。

第四位教育家是王阳明。

王阳明是明代的教育家和哲学家,他的教育思想以“心学”为核心。

他认为心灵是人的核心,只有通过修身养性才能实现自我完善。

他主张“知行合一”,强调知识和实践的结合,通过实践来培养人的品德和能力。

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后来的“格致学派”。

第五位教育家是陈寅恪。

陈寅恪是现代的历史学家和教育家,他主张“大学”应该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应该全面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他强调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主张“中庸”,以立德为中心,追求人的全面而和谐的发展。

他的教育思想影响了现代中国的教育改革,提出了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第六位教育家是钱穆。

钱穆是现代的历史学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强调培养人的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从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王彩云)

从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王彩云)

从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本斋小学王彩云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

人力胜天功,只在每事问。

”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孩子提出的问题越多,那么他在童年早期认识周围的东西也就愈多,在学校中越聪明,眼睛愈明,记忆力愈敏锐。

要培养自己孩子的智力,那你就得教给他思考。

”可见,提出问题,培养问题意识,对每一个学生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对刚刚步入学校殿堂的小学生来讲,尤其显得重要。

作为教师,我们要真正意识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重视学生的问题。

苏格拉底说过:“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诞生。

”孔子也曾说过:“疑是思之始,学之端。

”所以,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非常重要。

它有利于学生储备丰富的信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题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我们在课堂上要构建真正的平等、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敢问。

教师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鼓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质疑和对老师的超越,赞赏学生富有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只要是学生真切的感受,哪怕是十分幼稚的、肤浅的体会或问题,都要给予积极的肯定,保护其自尊心,树立其自信心。

因为儿童是有待点燃的火把,具有潜在的创造力量,一旦点燃,将熊熊燃烧,生生不熄。

自信心就好似点燃儿童这把火把的“起爆剂”,起爆儿童智慧的火花,起爆儿童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让儿童内在的力量充分展现出来。

尤其是后进生,只要他敢于站起来发问,即便他提出的是一个引人发笑的问题,或者甚至是因为没听讲而重复别人才说过的问题,我都会大加赞赏,绝不武断地轻易掐灭这本来就极其微弱的火星,而是小心拨弄,让它越来越亮,因为我相信总有一天,它会大放异彩。

我们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爱问。

良好的问题情境容易唤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兴趣。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从这种情境中去吸取、分析信息,引发思考,提出相关的问题。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说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说

初中物理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我国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问题是思维的开始,是激起学生追求欲望的开始。

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着手:1、创设情境,循序设问,培养问题意识物理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浓厚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设置问题情境中,由易到难,循序设问。

下面举例说明一下:①电功率意义和定义式的推导一般问题:把40W的灯泡和2000W的电炉子分别与电能表串接在电路中,闭合开关,观察到什么现象呢?学生根据现象很容易得出结论:铝盘转动快慢不一样。

然后又提出:铝盘转动快慢不一样,说明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讨论中允许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因势利导,得到它们消耗电能快慢不一样,从而得出电功率的物理意义。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比较它们消耗电能快慢呢?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进行思考。

通过讨论,有的学生比较相同时间消耗的电能,有的学生比较单位时间消耗的电能。

从而得到电功率的定义:单位时间内消耗的电能叫做电功率。

②机械运动参照物播放足球场比赛的画面。

设置一般问题:场上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知识很容易的得到答案,足球门是静止的,运动员、足球是运动的。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运动的物体对于地面的位置是否在改变呢?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讨论,学生通过思考发现运动的物体相对于地面的位置改变了,因势利导讲解在物理学中,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在得到了机械运动的定义后,引导学生思考:静止的物体是绝对不动的吗?学生的好奇心被调动起来,带着问题积极参讨论,发现静止的球门相对于地面的位置虽然没有改变,但随着地球的运动,相对于太阳的位置改变了。

学生通过以上讨论认识到静止和运动的相对性。

那么相对于哪一个物体位置变化呢?从而引出参照物。

可见设置问题,由易到难,循序设问,能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激发学生求职欲望,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中国古代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

中国古代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

中国古代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A1孔子(公元前551--前479)是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从事教育事业的教育家。

他提出了"有教无类" 的办学方针,并兴办私学。

他" 有教无类" 的理论基础,是"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

更可贵的是他的" 庶、富、教" 思想。

他直观地看到了发展教育事业和社会物质条件的关系,并把教育的地位摆得较为恰当。

他在教育工作中特别注意研究学生,他对学生个性特征有深刻的观察和分析。

由于他的教育因人而异,宋代朱熹把这种教育原则概括为" 孔子教人,各因其材" 。

后人就简称为" 因材施教" 。

在中国教育史上,孔子是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原则的人。

他说:"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孔子很重视立志,立志就是确立目的和理想。

一个人有明确的努力方向,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他说:"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他要求学生立志于学和道。

他还重视学行结合、言行一致,对夸夸其谈、巧言令色的作风表示深恶痛绝。

他最注意" 行" ,提倡"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 耻其言而过其行" 。

他认为评价一个人要" 听其言而观其行" 。

他还认为一个人犯了错误不要怕批评,提出了" 过则勿惮改" 的名言。

他也非常重视道德信念的培养和意志性格的锻炼,要求做到" 磨而不磷" ," 涅而不缁" ," 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不因困难、仓卒而违背道德标准;要" 宁死善道" ,在必要时宁愿" 杀身以成仁" ,也要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

第五章 历代主要教育家的教育思想

第五章  历代主要教育家的教育思想

(2)反对“记诵章句”,主张‘‘贵通’’
2、关于教育作用和教育目的 (1)重视教育作用 (2)培养目标 王充把人才划分成四个层次:鸿儒 、文人 、通人 、儒 生 。鸿儒是理想的培养目标。
鸿儒--“故夫能说一经者为儒生,博览古今者为通人,采掇传书以上书奏记 者为文人,能精思著文连结篇章者为鸿儒。
【译文】仁爱的人,言行合乎正义,不谋个人私利 ,宣明大道而不
计较功利
④ “强勉行道”、“进善诛恶”
董仲舒的“明道”并不限于只在认识道德,而是要“强勉行道”的, 这种“明道”与“行道”相联系的思想是可贵的,是一条正确的道德 原则。 董仲舒在主张“明道”、“行道”中,要求“兴善去恶”和“还善诛 恶”。这可以说是在德育原则上破立兼行的正确见解,是符合德育规 律的。
第一节、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汉代教育家,被誉为“汉代孔子”,代表作:
《春秋繁露 》 1、《举贤良对策》中三大文教政策思想
(1)兴办学校以广教化、育贤才
学制度的确立。
基于董仲舒的建议,汉代在中央设置太学,标志着封建官
(2)行选举以拔擢贤才
董仲舒的建议为汉代察举制度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3)独尊儒术以统一思想
(2)教学内容——诗书礼乐 (3)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①“强勉学问” ;②专一虚静 ; ③湛思审微,博贯多连 。 董仲舒要求学习必须进行思考与研讨。关于思维方法, 他主张“得一端而多连之,见一空而博贯之”的“连贯” 或“一以贯之”的方法,表达了逻辑推理的思想,有可批 判吸取之处。
《颜氏家训》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 富、体系宏大的家训,也是一部学术著 作。阐述立身治家的方法,其内容涉及 许多领域,强调教育体系应与儒学为核 心。文章内容切实,语言流畅,具有一 种独特的朴实风格。

中国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理念

中国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理念

中国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理念中国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理念1.孔子(公元前551--前479)是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从事教育事业的教育家。

他提出了" 有教无类" 的办学方针,并兴办私学。

他" 有教无类" 的理论基础,是"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

更可贵的是他的" 庶、富、教" 思想。

他直观地看到了发展教育事业和社会物质条件的关系,并把教育的地位摆得较为恰当。

他在教育工作中特别注意研究学生,他对学生个性特征有深刻的观察和分析。

由于他的教育因人而异,宋代朱熹把这种教育原则概括为" 孔子教人,各因其材" 。

后人就简称为" 因材施教" 。

在中国教育史上,孔子是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原则的人。

他说:"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孔子很重视立志,立志就是确立目的和理想。

一个人有明确的努力方向,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他说:"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他要求学生立志于学和道。

他还重视学行结合、言行一致,对夸夸其谈、巧言令色的作风表示深恶痛绝。

他最注意" 行" ,提倡"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 " 耻其言而过其行" 。

他认为评价一个人要" 听其言而观其行" 。

他还认为一个人犯了错误不要怕批评,提出了" 过则勿惮改" 的名言。

他也非常重视道德信念的培养和意志性格的锻炼,要求做到" 磨而不磷" ," 涅而不缁" , " 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不因困难、仓卒而违背道德标准;要" 宁死善道" ,在必要时宁愿" 杀身以成仁 " ,也要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

教师招聘备考指导:中国古代教育家教育思想集锦

教师招聘备考指导:中国古代教育家教育思想集锦

教师招聘备考指导:中国古代教育家教育思想集锦中公资深讲师为您总结归纳中国古代教育家教育思想1.孔子孔子是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和弟子的言论专著《论语》中。

即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主张,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不耻下问、身体力行、学思结合、温故知新的教学方法,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态度等,都有重要体现。

孔子的学说是以“仁”为核心的最高道德标准,并且把仁的思想归结到服从周礼上(“克已复礼为仁”);继承西周六艺教育传统,教学纲领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教学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易、春秋;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强调“学而知之”,重视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

2.孟子孟子是我国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在古代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后世把他和孔子的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

(1)孟子在中国教育史上首倡“性善”论。

(2)孟子认为同物则同类,同类则同性,提出了“圣人与我同类者”、“人皆可以为尧舜”的智力平等的思想。

(3)孟子提出教育目的主要是培养“明人伦”的“治人”的“劳心者”。

他把教育当作国政的根本。

(4)孟子提出“教亦多术”的教学原则,实行五种教育方式:①对学习好的,“如时雨而化之”(即如雨露润泽草木一般);②对德行好的,就注意他的德行培养;③对天资较高的,使之成为通达之才;④对一般的,采取“答问”法,以释疑解惑;⑤对于不能登门受业的,使他自学成材。

(5)在德育过程和原则上,他认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先从志与善开始,能分辨善恶,为善不为恶,应以不能为善为耻。

3.老子和庄子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家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

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

他主张“无为”,要求人们顺应自然,反对统治者侵扰百姓。

老子全盘否定文化教育的价值。

《老子》一书有关教育思想的主要论点:第一,文化堕落论;第二,人性“复归”论;第三,“绝圣弃智”论。

我国古代教育思想家中有关批判性思维的思想观点

我国古代教育思想家中有关批判性思维的思想观点

我国古代教育思想家中有关批判性思维的思想观点重视思维的作用,把握课堂教学的核心思维始终贯穿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从教学的目的、过程到教学的总结、反思,其核心活动都是思维。

教师要明确,教学目的、进行课堂教学组织和教学反思等一系列教学活动都需要思维的积极参与。

学生的学习也是和思维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学生要明确学习目标,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对于知识的学习、迁移等都离不开思维活动。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非常重视思考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他认为没有思考的学习会使人迷茫,不是真正的学习,即“学而不思则罔”。

孔子认为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凡事都要不断地思考。

思维是智力和能力的核心,课堂教学应促进学生和教师积极主动地思维,我国古代教育家对于这一点已经有了丰富的思想积淀,给我们当今课堂教学改革以深刻的启示: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树立发展学生思维的意识,从课堂目标的制定到课堂教学过程,直到课堂教学的评价、反思,都应该始终坚持发展学生思维的原则。

另一方面,教师自身也应该具备思考的能力,做一名会思考、能思考的思维型教师。

注重知识积累,奠定学生思维发展的基础思维是以知识经验为基础的对客观事物进行的间接的反应。

知识经验是进行思维的基础,缺少知识经验这一基础,思维就无法进行,课堂教学活动中要保证学生知识的积累。

孔子的名言“思而不学则殆”精辟地阐述了知识对于思考的奠基作用。

如果一个人只是凭空思考,而不学习实际的知识,那么就会心生疑惑,神思疲怠。

他认为知识的学习不仅仅是间接知识的获得,实践得出的直接经验同样重要。

他提倡“博学于文”、“好古敏以求之”的间接知识的学习,也提倡“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的直接经验的获得。

汉朝思想家王充生活的时代“纬神学”盛行,大家都认为“圣人”是“不学自知,不问自晓”。

王充强烈地批判这种思想,他认为“圣人”之所以能够正确地预料事情,“皆缘前因古,有所据状”,“有因缘以准的之”。

中国古代教育家教育及教学思想评介

中国古代教育家教育及教学思想评介

中国古代教育家教育及教学思想评介国古代学前教育思想包括: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朱熹的儿童教育思想;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张履祥的家庭教育思想等。

我国古代的学前教育思想比较少且没有专门的书籍论述,主要散见于一些士大夫的著作中,主要是强调对儿童要尽早教育,教育的内容也主要是言语、生活习惯、礼仪的教育。

1、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1)倡导及早学前颜之推认为家庭教育要及早进行,有条件的还应在儿童未出生时就实行胎教,原因有两条:其一,幼童时期学习效果较好,获益很大。

他说道:人生小幼,精神专利。

孵出已后,思量散失,固须早教,勿博纳县也。

其二,人在年幼时期,心理纯净,各种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尚未形成,可塑性很大。

(2)主张慈严融合应当从严入手,严与慈相结合,不能因为儿童细小而一味溺爱和放任,父母在子女面前要严肃庄重,有一,定威信。

他说:“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他认为善于教育子女的父母,能把对子女的爱护和教育结合起来,便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相反,如果没有处理好两者关系,“无教而有爱”,让孩子任性i放纵,必将铸成大错。

鞭挞是家庭教育不可缺少的有效手段。

2、朱熹的儿童教育思想(1)重视蒙养教育8~15岁为小学教育段,即为蒙养教育段;15岁以后为大学教育段。

他指出这就是两个相互单一制又相互联系的阶段,小学教育就是大学教育的基础,大学教育则就是小学教育的扩展和深化。

(2)要求慎择师友朱熹指出,对于普通的上时大夫家庭,慎择幼儿的教师应自慎择乳母已经开始。

儿童稍长,除须慎择教师外,还应当已经开始特别注意培育儿童党员意识、交游益友的能力。

3、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循序渐进,量力而胡王守仁认为,对儿童进行教育必须注意“从本原上用力,渐渐盈科而进。

”在他看来,任何人的认识水平都有一个由婴儿到成人的发展过程,教育者必须根据儿童这种“精气日足,筋力日强,聪明日开”的成长过程,循序渐进地进行教育,不可躐等。

循序渐进的原则应用到教学上,要求教育者在确定教育内容时,注意量力而施,符合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

孔子、陶行知、叶圣陶的教育思想简介

孔子、陶行知、叶圣陶的教育思想简介

孔子、陶行知、叶圣陶的教育思想简介汪琳人 (中国教育科学学会科研处)教育同行们研究教育教学或发表演讲、论文时,大都喜欢引经据典,尤其是古今中外大教育家们的理论、语句,一则有依有据,二则增添份量。

可有的不但没有锦上添花,反而弄巧成拙。

其实,古为今用、洋为中用都没有错,关键是一不可古今不分、洋中不分、时地不分,二不可愿意不明、断章取义、号脉不准,唯有明宗求意、可植迁移、恰到好处,方显英雄本色。

我们是中国人,还是以祖宗始之。

现简述我国比较重要的有代表性的教育家孔子、陶行知、叶圣陶的教育思想,希望对大家有所裨益。

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

生于公元前551年(周灵王二十一年,鲁襄公二十二年),逝于公元前479年(周敬王四十年,鲁哀公十六年)。

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私学的创始人。

在古代史上,孔子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象征,他的思想早就传及亚洲各国,今天他是为世界所公认的古代大教育家。

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贡献给教育事业的人,他对后世的教育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孔子的生平和教育活动孔子生在一个有贵族血统的家庭,先世为殷人,系宋微子的后裔。

到五世祖木金父时,因其父孔父嘉在宫廷内讧中被杀,木金父亦被降为士,并“绝其世”,即被剥夺去卿大夫的世袭地位。

为了区别公族,他便改姓孔。

其三世祖孔防叔,畏华氏之逼逃亡鲁国(今山东)定居。

孔子像孔子的父亲孔纥(字叔梁)是鲁国贵族孟献子属下一个“有力如虎”的猛士,因立两次战功,提升为陬邑(今山东曲阜南)大夫。

孔纥大约六十几岁时同一个年纪不满二十岁的姑娘颜徵在成婚。

年龄的差距,可以看出其阶级地位的悬殊。

传说他夫妻俩因祈祷山神来不及回家,妻子就在山洞中生下孔子(此洞便以“坤灵洞”和“夫子洞”命名,今尚在。

山即称“尼山”,位于曲阜城南)。

孔子三岁时,先丧其父,十七岁时,又丧其母。

孔子的家教中重视礼仪之教。

生活贫困,促使他较早为谋生做事,学会多种本领,他自称:“吾少也贫,故多能鄙事。

中国古代教育理念(一)(

中国古代教育理念(一)(

中国古代教育理念(一)(第一篇:中国古代教育理念(一)(《易经》是我国古老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是我国古代教育理念的发源地,其辩证思想重视未成年人开蒙教育的优良传统,蒙养教育思想极为丰富。

继承这一笔可贵的遗产,对现阶段我国未成年人的教育尤其是道德养成教育大有裨益。

《易经》中的蒙卦就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古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观念。

【易经】中蒙卦:蒙:亨。

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

初噬告,再三渎,渎则不告。

利贞。

蒙卦(愚味无知):有亨通之德(大智若愚)。

不是我求教蒙味之童,而是童蒙求教于我。

第一次占卦时能得到神灵的告示,再三地占卜就亵渎了神灵,也得不到神的喻示了。

(所以求教于人的道理也是一样,要诚心诚意。

)启蒙就是要培养人的品德纯正,是一种神圣的功业。

天地初开的蒙昧时期,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有那么多的失败?是国为素质不够高,思路不够开阔,心胸不够豁达。

要想改变一个人,只有改变他的知识结构,启迪他的心智。

使他山一样的头颅,流出泉水一样的智慧。

这就是蒙卦的卦象。

山下有水,水就代表了聪明和灵气。

水没有自己的形状。

水依物随形,以附着的形状为自己的形状。

水进河成带,进坑成湖,升天成云,落地成雨,无论是杯壶盆碗,照样装得满满。

好比人,无论高低美丑,都可能有智慧。

某处风景秀丽,必定山水相依;天下仁人志士,必定头脑聪慧。

怎样才能启发蒙昧,方法多种多样,办学校是一种,私塾是不是也是一种?社会教育,比如办报纸出书刊听音乐看电视是一种,家庭教育也不可忽视。

方法不一,目的都是为了人的进步。

主张当婴幼儿智慧蒙开之际就施加正面影响,开发其智慧,促使孩子更好地成材。

这包括两方面:一是胎教‚正本‛。

古人认为,胎教是‚慎始‛的教育,是‚立教之本原‛,故而十分重视。

据刘向《烈女传》记载,早在3000多年前,周王室就十分重视胎教。

此后,汉代贾谊《新书》、戴德《大戴礼记》、王充《论衡》等著作中的一些篇目,以及许多家训都发展了周初的胎教思想。

其中不仅包含优生优育的观念,而且着眼点仍是注重伦理道德的熏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君子“忿思难”,这里“忿”是发怒的意思,“难”后患的意思。也就是说君子要克制自己的情绪,要学会三思而后行,学会忍让。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人们会常常发生情绪用事或感情用事的现象。人发怒时,是感情战胜了理智,难以自控,往往律事不周,极易出错。所以要增强情感修养,提升自控水平,力争做到每临大事有静气。
君子“见得思义”。意思是见到利要想到是否应该得到。君子爱财要取之有道,切不能把道义放两旁,在利益面前,要知道自己坚守的道义。“见得思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千百年来一直推崇。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在孟子看来,义比生命还重要。古有“受人滴水之恩,理应涌泉相报”的说法,讲的是不能忘恩负义,现代社会提倡感恩教育,旨在贯彻民族之大义。“八荣八耻”中“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这是对现代“义”字的最佳诠释。
君子“听思聪”。意思是听就要集中精力去听清楚。要听清楚,就要多听多想,不要听风则雨,要听以致用。即要善于倾听,还要做到博采众长。“听思聪”告诫我们:听要体现刚正大气,切不可苟苟且且,也不能够以获取小道消息为乐,尤其不能够那些望风扑影的市井闲话为据而做出错误的判断和选择。要达到“听思聪”的境界,就必须听大事,听从准确的,千万别偏听偏信。
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对求知的方法谈了许多,其中对质疑求教作用的阐述很深刻,值得后学者学习借鉴。这也是古代看到质疑在学习中如此重要的第一人。
2、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
——战国·邹·孟轲《孟子·告子上》
释义:这句话的意思是:心这个器官职在思考,思考才能获得,不思考便不能获得。他告诉我们在读书时要勤于思考,不能只是表面的学习而不深入思考!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孟子说的是学习必须思考,思考就有所得,反之一无所有。孔子说的更明确,指出了学习不思考的危害:学习了而不深入思考,就会迷惑;但只是去空想而不去学习,那就危险了。
中国历代教育家相关问题意识的观点

1、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孔子《论语季氏篇第十六》
释义: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在《论语季氏篇第十六》中他有这样一句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这“九思”从视听感官、面部表情、言谈举止等人的日常行为方面规定了君子的言谈举止,教会我们在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超越自我方面做得更好。
将有疑问去求解决上升到君子之行,可见孔子对质疑行为在学习中的重视程度。他又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因为只要学习上有疑问就要问,不论地位的高低贵贱,学问的深浅高低,即使地位高学问深,不懂也要问,甚至想地位不如自己高学问不如自己深的人求教,这没有什么羞耻的。他还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这里的“切问”是指所学的知识未理解就要想人询问请教,“仁”也在其行为中,仁是儒家的最高标准,“切问”是高尚必需的行为。他还说“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论语子路》),意思是君子对自己所不知道的,或有疑问的,要多听一听。他还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意思是学生如果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这虽说的是启发式教学方式,但学生的“愤”“悱”的过程也是质疑释疑的过程。
君子视思明。意思是看就要想看得清楚明白。为人要分得清是非,辨得明真假,要把人和事看得通透,看事物要眼界要开阔。要做到站得高,看得远,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视思明”告戒我们:看人要看其表里,看物要看其本末,看事要看其始终。具体操作起来,就是注意集中精力看,利用各种条件看、利用“外眼”看;多角度、多侧面地看,有所侧重地看,使用分析、比较、综合、归纳等方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由一般到特殊,由现象到本质。
君子“疑思问”。意思是遇到疑惑要想到发问。要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就要钻研,钻研了就会发现问题,所以唐朝的教育家韩愈在《师说》里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他告诫我们在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中,不要不懂装懂,不懂装懂反倒害己害人。要有“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态度和“打破沙锅纹到底”的精神,多实践,要善于借助各种工具来查找处理问题的办法。不耻而下问,是一个人良好的品质,也是做学问、为人处事不可缺少的。发明家保尔麦克克里德说得好:“惟一愚蠢的问题是你不问问题。”这话实际上就是说,能抓住问题并即时向人们提出问题才是聪明的表现。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教授曾说:“什么是学问?就是要学会怎么问,就是学会思考问题。”所以在漫漫学程中,应该持续地有所疑惑,有了疑问,才会想到发问,这才是做学问的真谛。要善于好奇、疑问和多问,才能持续地发现问题、持续地思考问题、持续地解决问题、持续地进步。人之所以为人,除了会使用工具以外,就是要善于用脑子,有了疑问就要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不问是不行的。
君子“言思忠”。意思是说君子要求说老实话、说忠诚的话。做人要学会说话,懂得说话,什么时候该说话,什么时候该说什么话。要言行一致,说出的话,掷地有声。
君子“事思敬”。意思就是要很庄重地去做事,这里“敬”是指敬业的意思,每一份事业都需要全心全意,都要全情投入。“事思敬”就是说做事要专心致力,即我们现在常说的要敬业。没有随随便便就能做好的事情,只有仔细思考,周密准备,态度认真,才有可能把事情做好。
君子“色思温”。意思是对人的态度脸色要表现出温和。要使态度平和、文雅,必然需要心态平和。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态度端正,言辞谦和,行为谨慎,不到处捅漏子、闹矛盾、犯错误,才能避免受人指责怨恨……这些就是一种好品质。
君子“貌思恭”。“举止要得体,容貌要想到谦恭。一举手、一投足是行为,也是一个人对事物的理解和修养的反映与表现。真诚待人,就要无论贵贱;对人尊敬,就需要懂得谦和。中华民族为礼仪之邦,温文尔雅,待人以礼,是国人千百年来的外在形象。做人就要做到修身养德,文明谦逊,在任何场合都要做到举止文雅大方,礼节得体,交往中礼让周到,风度翩翩,不卑不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