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济喜《魏晋风度与现代人生》阅读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魏晋风度阅读答案

魏晋风度阅读答案

魏晋风度阅读答案【篇一:山西省太原市2015年高三年级模拟试题(一)语文试卷】class=txt>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第1卷1至8页,第Ⅱ卷9至10页。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与答题卡相应的位置。

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的觉醒与魏晋风度李泽厚魏晋时期,社会变迁在意识形态和文化心理上的表现,是占据统治地位的两汉经学的崩溃。

代之而兴的是门阀士族地主阶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其基本特征,就是人的觉醒。

《古诗十九首》以及风格与之极为接近的苏李诗,在对日常人事的咏叹中,直抒胸臆,深发感喟:?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被钟嵘推为?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的这些?古诗?中,却有多少个字用于这种人生无常的慨叹! 它们与友情、离别、相思、怀乡、行役、命运、劝慰、愿望、勉励……结合糅杂在一起,愈显其沉郁和悲凉。

这种感喟,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

生命无常、人生易老本是古往今来一个普遍命题,魏晋诗篇中这一命题的咏叹之所以具有如此感人的审美魅力,与其所包含的具体时代内容密不可分。

从黄巾起义前后起,整个社会日渐动荡,接着便是战祸不已,疾疫流行,死亡枕藉,连大批的上层贵族也在所不免。

于是,如何有意义地自觉地充分把握住这短促而多苦难的人生,便突现出来了。

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

正因为如此,才使那些公开宣扬?人生行乐?的诗篇也抒发着一种向上的、激励人心的意绪情感:在?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底下的,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老骥长嘶,建安风骨的人生哀伤是与其建功立业?慷慨多气?结合交融在一起的。

魏晋风度的书法体征阅读答案

魏晋风度的书法体征阅读答案

魏晋风度的书法体征阅读答案魏晋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战国之后的第二个思想大解放时代。

“魏晋风度”成为这一时期的一个文化符号而载入史册。

就书法而言,正如文学进入自觉时代一样,魏晋时期的书法也从实用目的性逐渐转化为审美目的性阶段,因而也成了书学自觉的时期。

汉代的书法可以说是各种书体臻于完备,其基本格调是以实用做出发点,章法规整,追求整齐典雅,用笔严谨,其中所包蕴的苍茫混沌的自然美,成了后人孜孜以求的目标,尤其东汉时期书家们渴求从草书的墨迹中获得精神快感,认识到了书法可以体现人的品格与风节,并得到魏晋士人的继承和弘扬。

魏晋士人面对社会,作出了“全身远害”的政治性退避,从而把精力投注到书法艺术上来,从对书法的爱恋中寻觅人生的归宿和寄托。

在许多文人士子的笔下,书法已不再是信手随意的书写,而提升到一种更深沉的人生态度和思想文化的境界。

与汉代书法比较而言,一种真正抒情的“纯”书法成熟了。

“魏晋风度”在书法上的体现,王羲之是毫无疑问的代表人物。

王羲之的重要贡献在于:他在前人无数功绩的基石之上,加以融会、贯通和改进,使纯粹出于自然发展的书法,走进玄远精致的神韵境界。

其作品的神韵有二:一是表现多变的技法之美;一是表露种种人格之美。

从技法上讲,王羲之书法已变汉代质朴书风而为妍美流变的新体。

南齐书家王僧虔在《笔意赞》中提出的“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可以说是对王羲之及其这个时代书法作品基本特征的准确地概括。

从表露人格之美上,王羲之行草书的外在形态率真朴实,章法气韵流畅自然,而内在却涌动着欲罢不能的动荡感,恰好表现了魏晋名士表面风流潇洒,内心却充满哀怨不平的心理和情绪。

“神韵”还体现在书法理论上。

这一时期书法理论著述相继问世,内容广泛且具有开创意义,代表作有:索靖的《草书势》、卫恒的《四体书势》、卫铄卫夫人的《笔阵图》、王羲之的《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书论》、《笔势说十二章》等。

探其肇端,卫夫人和王羲之的书论来源于东汉蔡邕,蔡邕对书法艺术的本质认识包括三个层面,即“神”、“势”、“形”,三者通过创作主体的努力,是能够协调起来并在书法作品中得到充分表现的。

袁济喜《魏晋风度与现代人生》阅读练习及答案

袁济喜《魏晋风度与现代人生》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魏晋风度,一般理解为当时的名士风度,实际上指的是在中国魏晋时代产生的一种人格精神与生活方式的统一体。

包括哲学思辨、人格境界、文学创作、审美追求等方面。

谈到魏晋风度,不能不与当时兴起的士族阶层相联系。

士族,或者叫做世族是东汉末年兴起的世家大族,他们垄断做官的权力,有着自己的政治特权与庄园经济,可以与皇权平分秋色,比如东晋时就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

在中国历史上,唯一可以与皇权分庭抗礼的,就是魏晋南北朝年代的士族阶层。

魏晋风度的名士大部分是世家大族的人物,比如王谢家族,他们既是政治与经济上的大族,也是文化的大族,谢氏是诗歌家族,王氏是书法大族。

所以魏晋风度既是名士的精神贵族的产物,也是凭借经济与政治上的特权而形成的。

东汉末年,社会陷入了空前的战乱之中,南北分裂,生灵涂炭,老庄人生无常,企求解脱的学说走进人们的心灵之中。

王瑶先生在《中古文学史论集》中曾指出,感叹人生无常是汉魏以来文学的主旋律。

这种时代情绪又因了当时文化的主体士族的崛起形成为特定的思想体系。

当时,对人生苦难的解脱,对逍遥境界的寻求,成了魏晋以来人生哲学的重大课题。

名士冲决礼法,率真自得,狂诞任放的轶事。

他们的行动有着明确的追求,这就是抛弃了传统儒家哲学中过于拘执的一些道德说教,而以自己的生命意志来支配行为,通过偶发性的情节来组织行为,形成创作。

兰亭集会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酒是魏晋风度的典型写照。

曹操诗中就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叹。

最典型的便是“竹林七贤”的好酒狂饮。

“阮籍胸中垒块,故须酒浇之。

”刘伶作《酒德颂》,酒无疑成为他生命中的欢乐颂。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诗中总是有酒,他专门写有《饮酒》,“有疑陶渊明之诗篇篇有酒。

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为迹焉。

”(萧统《陶渊明集序》)。

魏晋名士追求精神的境界,而酒有助于这种境界的创造与形成。

酒有助于形神相亲的合一,而艺术境界往往通过酒的刺激来创成。

魏晋人喜欢清谈。

当代美学家宗白华先生《美学散步》中有一篇《论〈世说新语〉与晋人的美》,篇末附有《清谈与析理》一文,其中对于清谈这样评价道:“被后世诟病的魏晋人的清谈,本是产生于探求玄理的动机,王导称之为‘共谈析理’。

《“魏晋风韵”为何难以超越》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湖北省随州市中考题)

《“魏晋风韵”为何难以超越》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湖北省随州市中考题)

《“魏晋风韵”为何难以超越》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湖北省随州市中考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评论,完成1~4题。

“魏晋风韵”为何难以超越 嵇绍玉①书法史上的魏晋时期留下了无尽的辉煌,以清雅、高逸、流美、洒脱为特征的“魏晋风韵”,一直被后期书家苦苦追索。

书法演进有种奇特现象:一种审美风格的形成,从萌动、滋生、繁茂、壮大到成熟,往往经过漫长时间的孕育,高峰形成后又迅速坍塌。

同样,“魏晋风韵”在隋唐后便跌入低俗,虽也不乏书家踵其前贤而光耀千秋,但水准始终难以接近、持平或超越,只能空发仰慕之思。

②书法特别垂青于魏晋,魏晋书家才情早熟,素养宽博,韵致别具,人才辈出各领风骚。

我们从书家行为与心路历程便可知晓“魏晋风韵”产生的本质和动因。

魏晋时期书家大多放浪形骸,举止超脱,不滞于物,不拘于事。

这种外界表现缘于他们充沛的内在感情。

他们情感丰富,易于动情,对事对物一往情深,执著而痴迷。

而这种情感体认与把握,又缘于他们对生命意识的高度敏感。

一方面,他们哀叹生命之仓促短暂。

王献之《桃叶歌》中的“春花映何限,感郎独采我”,对人生短促一唱三叹深感于怀,人生如梦、所欣皆为陈迹的悲凉始终萦绕胸际。

另一方面,他们感受到生命反复无常。

那个时代,谁都可能瞬间抓住偶然的机遇而登朝入室,谁都可能因不测之际而面临灭顶之灾,世事动荡成为人们存活的强大而酷烈的异己力量。

《三国志·钟繇传》中记载:“人当道情,爱我者一何可爱,憎我者一何可憎!”正是社会炎凉极好的写照。

再一方面,他们欷歔生命之虚空无依。

谢安在《与支遁书》中说:“人生如寄耳,顷风流得意之事,殆为都尽。

”生命随波逐流、风雨飘摇,使得趁时纵欲、及时行乐心态甚嚣尘上。

为此,他们反复叩问生命真谛与意义,在心灵深处自觉地认识到,真正的人生就是要以自己的风度、智慧和思想来证明自身的存在与价值,用宽广旷达的胸怀深情拥抱这个世间。

③这种自觉的“生命之思”,直接导致“魏晋风韵”的形成和发展。

《魏晋士人矛盾中迸发的艺术与人格的纯美》阅读练习及答案

《魏晋士人矛盾中迸发的艺术与人格的纯美》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魏晋是美的成就极高的时代。

这个美既是充满玄想和人文情怀的艺术美,也是率性风流、苦难悲惨的人格美。

东汉统治瓦解使中国历史由此进入一个近400年的分裂时期。

乱世总能激活很多东西。

春秋战国催生了诸子百家的治世治国思想,而魏晋时代催生出的却是对个体生命的关怀和对美的极致追求;春秋战国的人们关注时事,迎合战场的需要推出新思想,魏晋士人却对战场漠不关心,躲在山林里建造自己的桃花源。

这决定了魏晋士人作为矛盾体的苦闷生活。

魏晋时期的门阀制度,使门阀士族垄断高级官职,统治集团奢侈腐化,而九品中正制又导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并不是士人自寻解放,只是政局昏暗,过去苦心孤诣学来的规矩方圆,到时全无用场,倒不如放浪形骸自求真趣。

于是,人格逐渐走向清介超逸。

士人们认为若要得到逍遥,就应返回人的自然本性。

要么像陶潜那样在浑然的状态中过真性情的生活,要么像嵇康那样任性不羁地生活,如此生活为的是回避官场的污浊。

在艺术方面,北魏佛教石窟中大量出现舍身饲虎、割肉贸鸽等悲惨而迷狂的艺术题材,正好反映出士人因混乱、迷茫而显出放荡的人生。

书法方面,魏晋以后任情恣性的楷书、行书流行,逐渐取代了汉朝严谨的隶书。

政治教化的束缚是极端的,为了冲破它,魏晋士人对审美的追求也不得不疯狂一些,以至于产生了对形式美的强调和对病态美的欣赏。

对美的刻意追求,外加放诞的药、酒、姿容、神貌正好构成了魏晋风度。

文章写作以骈文最盛,强调辞藻的运用。

佛像具有的是瘦削的身躯,显示出一种病态美。

士人们喜好修饰容貌。

魏晋士人由内而外,全方位摆脱各种禁锢。

另外,魏晋士人们对外在权威存在的怀疑和否定,促使他们内在人格的觉醒。

由于战争频繁,皇帝威信下降,道德的约束减弱,士人们有机会抛弃腐儒气味,冲破礼教的藩篱。

这一时期出现了反对君主专制,否定独尊儒术的思想闪光。

于是,艺术成为了士人追求精神自由的自觉活动。

绘画不再属于宫廷儒术,描绘对象由圣贤、忠臣、孝子转向现实人物。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阅读答案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阅读答案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阅读答案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阅读答案汉末魏初这个时代是很重要的时代,在文学方面起一个重大的变化,因当时正在黄巾和董卓大乱之后,而且又是党锢的纠纷之后,这时曹操出来了。

小编精心为你整理了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阅读答案,希望对你有所借鉴作用哟。

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的演讲中指出“用近代的文学眼光来看,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其本意为嘲讽新月派与创造社“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主张,孰料这一讽喻时事、有感而发的观点竟在传播中异化。

有人提出魏晋有所谓“人的觉醒”,并把魏晋时期“人的觉醒”与“文的自觉”结合起来,“魏晋文学自觉说”在学界影响愈加广泛。

实则不同于18世纪末以来西方流行的“纯文学”观念,中国古代文学自产生就自觉担负起传承道义的社会教化重任,“魏晋文学自觉说”乃至“文学的自觉”并不适宜用来描述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正如程水金教授所说,“文学的自觉”成立的前提是有一个亘古不变且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文学”概念,实际上这一概念并不存在。

虽然中国古代“文学”的内涵有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新的文体也不断涌现,但正如曹丕《典论·论文》所说:“文本同而末异。

”言志载道的传统是“本”,具体文体和文辞的变化是“末”,根本点并没有发生过动摇。

近代以前,中国文人的主要学习及研究对象是经史、诸子、辞赋等著作,但20世纪以来,中国受西方文学观念尤其是19世纪初法国女作家斯达尔夫人《论文学》的影响,认为文学的特质为抒情性、形象性与典型性。

照此标准,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如六经、诸子就不是文学,至多含有文学因素。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者更侧重符合西洋近代文学分类的诗歌、小说、戏曲等文学种类的研究,这种现象限制了学者研究的范围,破坏了中国文学历时三千年的完整性和包容道统价值的深刻性。

这种典型的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学观是对中国古代文学及其价值的否定。

2022-2023学年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七校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2-2023学年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七校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七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考生注意: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交卷时只交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词的研读是支持我走过优惠的一种力量。

”叶嘉莹先生在口述自传的结尾这样说。

在最痛苦的时候,叶先生靠写作诗词疗愈自己。

叶先生拮取的这条线索,在解读东坡词时体现得最为鲜明。

苏轼的坎坷造际和乐观性格为大家所熟知,而叶先生这次讲茶轼,不是强调苏轼如何旷达地应对外界打击,而是在苏轼的痛苦面前停一停、凝心看一看,那到底是什么样的痛苦?“似花还似非花”(《永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是苏轼被贬到黄州时写下的,叶先生讲:“古人常常以为柳絮就是柳树开的花,这个花不是万紫千红地开在树上,它只要一张开,马上就被风吹走了。

它也叫花,可是它没有万紫千红的色彩,也不能留在树上。

”而苏轼本人的经历,正是二十二岁中进士以后,几年间母亲、父亲相继离世,苏轼守孝六年,再回京时已是新党当政。

他不肯委蛇附和,直陈新法之弊的结果是被新党一眨再眨,从杭州到密州再到湖州,乌台诗案九死一生之后又被弃置黄州,此时看见“也无人惜从教坠”的杨花,感慨自然很深。

叶嘉莹先生并不停驻在对痛苦深渊的凝视中,更进一步看到词人将苦痛向审美体验转化、升华的努力。

苏轼像春末柳絮一样身经风吹雨打,却“不恨此花飞尽”,没有因此封闭自己、日日舔舐伤口,而是“恨西国,落红难缓”。

此处叶先生特别提醒道,“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不能只顾及意思就点断为“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一定要按照词牌的牌调断为三句,“杨花点点”之后停顿,且末四字注意“是/离人泪”的停顿,用抑扬顿挫的语调吟诵出来,才足以传达东坡词中缠绵悱恻、欲语还休的情意。

因有苦痛,才会努力拂拭心上阴影;抟揉苦痛为辞章,心影在吟唱中渐渐变得通透,像天上的云影一样不再翳蔽日光,而是与日色交相辉映,共成一幅可以欣赏玩味的景象。

《魏晋风骨》语文阅读和答案

《魏晋风骨》语文阅读和答案

《魏晋风骨》语文阅读和答案《魏晋风骨》语文阅读和答案在整个士族社会阶段,魏晋的精神风貌最为特殊。

魏晋士人的精神风骨,在从秦朝到晚清几千年间,独一无二,空前绝后。

魏晋士人纵性任情,饮酒啸歌,其风度一直被后人追慕。

孙登布衣蔬食,绝人间事,“夏则编草为裳,冬则被发自覆”。

阮籍“或闭门视书,累月不出,或登山水,经日忘归。

博览群籍,尤好庄老,嗜酒能啸,善弹琴。

”许多士人的纵情越礼达到怪诞骇俗的程度。

历史上最有名的片段是,刘伶“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之荷锸而随之,谓曰:‘死便埋我’”。

阮籍“邻家处子有才色,未嫁而卒,籍与无亲,生不相识,往哭尽哀而去”。

这些都令后世读者心向往之而行不敢至。

他们公然蔑视礼法,阮籍当众放言:“礼岂为我辈设也!”他们中的很多人视仕途为污秽之地,在权力面前表现出的傲慢令人吃惊:为拒做官,嵇康忍痛与山涛绝交;为拒权贵,阮籍曾一醉六十余日。

《晋书·王羲之传》说,“王羲之既少年时期就有美誉,朝廷公卿皆爱其才器,频招他为侍中、吏部尚书,皆不就。

”传统中国社会以功名利禄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体系在魏晋时代坍塌了。

魏晋时代,南渡的士人中,流行着一种时髦的活动,叫做“清谈”。

其形式类似于现在的辩论会,人们挑选一个清幽安静的场所,比如园林重屋之中,或者山水之畔,坐在胡床之上,铺开棋子方褥,靠着斑丝隐囊,手拿麈尾(和拂尘差不多)娓娓而谈。

他们激烈地辩论人究竟该怎样活才算快乐?究竟什么样的人格才是最理想、最完美的?如何协调个体和社会、“自然”和“名教”的关系?这种辩论往往通宵达旦,数日不休。

因此,魏晋时代第一次出现了人的觉醒,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

这一时期的文学,主题集中在对人生意义的追寻,对死亡的思索和哀伤。

像曹氏父子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

”如《古诗十九首》中的“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飘尘。

”这种对彼岸世界的思考,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时代的士人无暇也无意顾及的。

《魏晋风度文的自觉》阅读理解答案

《魏晋风度文的自觉》阅读理解答案

《魏晋风度文的自觉》阅读理解答案《魏晋风度文的自觉》阅读理解答案魏晋风度——文的自觉李泽厚①鲁迅说:“曹丕的一个时代可以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

”②鲁迅又说:“汉文慢慢壮大是时代使然,非专靠曹氏父子之功的,但华丽好看,却是曹丕提倡的功劳。

”曹丕地位甚高,后来又做了皇帝,极人世之崇荣,应该是实现了人生的最高理想了吧,然而并不。

他依然感到“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两者并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帝王将相、富贵功名很快便是白骨荒丘,真正不朽、能够世代流传的却是精神生产的东西。

显赫一时的皇帝可以湮没无闻,华丽优美的词章并不依附什么却被人们长久传诵。

可见曹丕所以讲求和提倡文章华美,是与他这种对人生“不朽”的追求(世界观人生观)相联系的。

③这样,文学及其形式本身,其价值和地位便大不同于两汉。

④在汉代,文学实际总是宫廷玩物。

司马相如、东方朔这些专门的语言大师乃是皇帝弄臣,处于“俳优畜之”的地位。

那些堂哉皇也的皇皇大赋,不过是歌功颂德、点缀升平,再加上一点所谓“讽喻”之类的尾巴以娱乐皇帝而已。

至于绘画、书法等等,更不必说,这些艺术部类在奴隶制时代更没有独立的地位。

⑤在两汉,文学与经术没有分家。

《盐铁论》里的“文学”指的是儒生,贾谊、司马迁、班固、张衡等人也不是作为文学家而是因具有政治家、大臣、史官等身份而有其地位和名声的。

两汉的门阀大族累世经学,家法师传,是当时的文化保护者、垄断者,当他们取得不受皇权任意支配的独立地位,即建立起封建前期的门阀统治后,这些世代沿袭着富贵荣华、什么也不缺少的贵族们,认为真正有价值有意义能传之久远以至不朽的,只有由文学表达出来的他们个人的思想、情感、精神、品格,从而刻意作文,“为艺术而艺术”,确认诗文具有自身的价值意义,不只是功利附庸和政治工具,等等,便也是很自然的了。

⑥所以,由曹丕提倡的这一新观念极为迅速地得到了广泛响应和长久的发展。

自魏晋到南朝,讲求文词的华美,文体的划分,文笔的区别,文思的过程,文作的评议,文理的探求,以及文集的汇篆,都是前所未有的现象。

《“魏晋风韵”为何难以超越》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湖北省随州市中考题)

《“魏晋风韵”为何难以超越》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湖北省随州市中考题)

《“魏晋风韵”为何难以超越》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湖北省随州市中考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评论,完成1~4题。

“魏晋风韵”为何难以超越 嵇绍玉①书法史上的魏晋时期留下了无尽的辉煌,以清雅、高逸、流美、洒脱为特征的“魏晋风韵”,一直被后期书家苦苦追索。

书法演进有种奇特现象:一种审美风格的形成,从萌动、滋生、繁茂、壮大到成熟,往往经过漫长时间的孕育,高峰形成后又迅速坍塌。

同样,“魏晋风韵”在隋唐后便跌入低俗,虽也不乏书家踵其前贤而光耀千秋,但水准始终难以接近、持平或超越,只能空发仰慕之思。

②书法特别垂青于魏晋,魏晋书家才情早熟,素养宽博,韵致别具,人才辈出各领风骚。

我们从书家行为与心路历程便可知晓“魏晋风韵”产生的本质和动因。

魏晋时期书家大多放浪形骸,举止超脱,不滞于物,不拘于事。

这种外界表现缘于他们充沛的内在感情。

他们情感丰富,易于动情,对事对物一往情深,执著而痴迷。

而这种情感体认与把握,又缘于他们对生命意识的高度敏感。

一方面,他们哀叹生命之仓促短暂。

王献之《桃叶歌》中的“春花映何限,感郎独采我”,对人生短促一唱三叹深感于怀,人生如梦、所欣皆为陈迹的悲凉始终萦绕胸际。

另一方面,他们感受到生命反复无常。

那个时代,谁都可能瞬间抓住偶然的机遇而登朝入室,谁都可能因不测之际而面临灭顶之灾,世事动荡成为人们存活的强大而酷烈的异己力量。

《三国志·钟繇传》中记载:“人当道情,爱我者一何可爱,憎我者一何可憎!”正是社会炎凉极好的写照。

再一方面,他们欷歔生命之虚空无依。

谢安在《与支遁书》中说:“人生如寄耳,顷风流得意之事,殆为都尽。

”生命随波逐流、风雨飘摇,使得趁时纵欲、及时行乐心态甚嚣尘上。

为此,他们反复叩问生命真谛与意义,在心灵深处自觉地认识到,真正的人生就是要以自己的风度、智慧和思想来证明自身的存在与价值,用宽广旷达的胸怀深情拥抱这个世间。

③这种自觉的“生命之思”,直接导致“魏晋风韵”的形成和发展。

2025届福建省泉州第五中学高三第五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2025届福建省泉州第五中学高三第五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2025届福建省泉州第五中学高三第五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5.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1、养心殿中,道光皇帝屏退了众人,殿内一点斑驳的烛光映照着御笔,留下了细长的影子。

御案一旁,是决定大清未来发展的立储鐍匣。

暮色已至,整个紫禁城里都很静,各个宫门也都下了钥,“小心火烛”喊过了两遍了。

往日这个时候,皇帝早已经歇下了,寝殿外四个八个的有那么几名太监。

唯独今天,这里依然有烛火,却没什么人气。

这几个字是他刚刚在“中正仁和”匾额前“溜达”一百二十四圈决定出来的。

殿门口侍立着伺候他的太监穆水方,他爱管他叫“小方子”。

小方子远远地看不着道光在“立储名单”上到底写了什么,但那毕竟是秘密立储嘛,秘密的东西,是个人都愿意去偷偷瞟一眼。

只见道光深思熟虑后,叹了口气,写了些什么。

小方子只见他的其中一笔是长长的一竖。

小方子心里知道,这太子立的是六爷了。

大家都知道,这未来的储君不是四爷奕詝就是六爷奕诉。

既然其中一笔是“丨”,不是六阿哥又会是谁呢?但小方子心里清楚,他不会像当年和珅那样,在乾隆爷禅位大典前一天晚上,偷偷跑入嘉庆爷的潜邸,告诉他被选为“继承人”的好消息——毕竟,和珅死的太惨了,小方子当年可是听说过的。

道光撂下笔,等着墨迹干透了,才小心翼翼地把密旨卷好,封进了鐍匣内。

招了招手,指了指东面。

小方子会意,知道皇上要把鐍匣放到乾清宫正大光明的牌匾之后。

直到道光皇帝驾崩那一日,小方子都没有说出这个谜底。

江西省新余市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含解析)

江西省新余市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含解析)

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其次次段考语文试卷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谈到魏晋风度时指出:在布满动荡、混乱、灾难与血污的社会和时代中产生的如此潇洒不群、飘逸得意的魏晋风度,表面看来是潇洒风流,而其骨子里却深埋着巨大的苦恼、恐惊和烦扰。

时代心理对整个社会文化形成、进展与完善的影响是尤为深刻的,人们能够较为直观地感受到时代文化现象与心理特征之间的联系。

中国悠久的历史进展进程与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得时代文化现象与心理特征之间的联系尤为紧密。

②晋宋易代的社会现实需要文人们在几乎来不及思考的瞬间就要做出自己政治及人生的选择。

陶渊明是一个格外有哲思、对人生有反省的诗人,他选择了归去田园。

陶渊明之所以归隐,其主要的缘由是陶渊明不情愿和那些不遵守儒家纲常的人同流,其行为是对自己人格的坚守。

所谓独立人格是指人的独立性、自主性、制造性。

它要求人们既不依靠于任何外在的精神权威,也不依附于任何现实的政治力气,在真理的追求上具有独立推断力量,在政治的参与中具有独立自主精神。

中国古代隐士是一群对自由、独立和自我实现等生命抱负有着猛烈渴望的人,他们有高于常人的自我意识和价值取向,追求人格的独立与自主,这就注定了他们与现实政体之间的冲突。

对中国古代文人来说,生活在高压专制统治时代,要么服从皇权统治,要么放弃功名欲望,两难的选择使中国古代文人的人格动机布满了尖锐的冲突冲突。

③然而归隐的生活,使他们发觉了自然,也发觉了自己。

陶渊明的“归去”是从政治和世俗社会向自然和自我本性的回归,这种回归很坚决,其中伴随着诗人本身的潇洒、自适的本性。

陶渊明是出于对自己人格和人生道路的坚守而做出的主动选择,他留意表达自己对抱负人格的坚守。

鉴于吵闹、污浊的社会现实与自己人格抱负的冲突,隐士皈依山水自然最重要的动机就在于他们发觉了自然中有与他们自己的人格追求相契合的“真”“静”“深”“幽”“旷”“远”等品性,而隐士的文化活动又进一步丰富、提升了这些精神品性,并使之在山水艺术的制造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现代文阅读题)阅读答案:《不可复制的魏晋风度》(含答案解析)

(现代文阅读题)阅读答案:《不可复制的魏晋风度》(含答案解析)

《不可复制的魏晋风度》(含答案解析)现代文阅读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不可复制的魏晋风度张宏杰魏晋士人纵性任情,饮酒啸歌,其风度一直被后人追慕除却清淡一面。

孙登布衣蔬食,绝人间事,夏则编草为裳,冬则被发自覆。

阮籍或闭门视书,累月不出,或登山水,经日忘归。

博览群籍,尤好庄老,嗜酒能啸,善弹琴。

许多士人的纵情越礼达到怪诞骇俗的程度。

历史上最有名的片段是刘伶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之荷锸而随之,谓曰:死便埋我。

阮修则常步行,以百钱挂杖头,至酒店,便独酣饮。

阮籍邻家妇,有美色,当垆酤酒。

阮与王安丰常从妇饮酒,醉便眠其妇侧。

邻家处子有才色,未嫁而卒,籍与无亲,生不相识,往哭尽哀而去。

这些都令后世读者心向往之而行不敢至。

他们公然蔑视礼法。

阮籍当众放言:礼岂为我辈设也!他在《大人先生传》中说出这样大逆不道之言:无君而庶物定,无臣而万事理。

他们中的很多人视仕途为污秽之地,在权力面前表现出的傲慢令人吃惊:为拒做官,嵇康忍痛与山涛绝交;为拒权贵,阮籍曾一醉六十余日。

《晋书王羲之传》说,王羲之既少年时期就有美誉,朝廷公卿皆爱其才器,频招他为侍中、吏部尚书,皆不就。

吏部尚书实在是不算低了,而且还是频招,可王羲之却皆不就,传统中国社会以功名利禄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衡量体系在魏晋时代坍塌了。

从这些言说、举动和故事中,我们能分明感受到春秋战国时代士人的傲视天地和独立不羁。

如果说士族社会中的汉朝和唐朝更像贵族时代的西周,整饬有序,礼乐辉煌,文化雍容大度,那么魏晋就像贵族时代的春秋战国,是一个个性和才情能得以充分展示,因此极富创造力的时代。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魏晋时代的社会背景,与春秋战国时代高度相似。

这个时代战争连绵,动乱不断,皇帝如同走马灯一样换来换去。

与皇权的不稳定形成鲜明对照的,则是世家大族的稳定性。

许多世家大族势力急剧膨胀,甚至发展到百室合户、千丁共籍的类似领主状态。

许多士族富厚过于王侯。

东晋士族庄园遍布江左,他们势力倾于邦君,储积富乎公室,僮仆成军,闭门成市,牛羊掩原隰,田池布千里,金玉满堂,妓妾溢房。

《魏晋风度二十讲序言》阅读答案

《魏晋风度二十讲序言》阅读答案

《魏晋风度二十讲序言》阅读答案《魏晋风度二十讲序言》阅读答案①魏晋风度是个不易捉摸的概念,因而也是个纷扰不已的话题。

说简单点,是这个时代的士人们在自觉地追求活得更漂亮些。

②所谓漂亮,显然不仅仅指外在的仪表容颜,还有内在的精神情韵,表现在行事中,第一:尤其是在突然而至的变故前惶然失措,这说明缺乏坚定的自我认同能力,而容易受到外在压力的干扰,以致一挤则垮,尊严尽丧,于此当然说不上什么风度了。

因此,彼时的舆论特别看重人在生死、荣辱等关口的表现,把此境之下所流露出的从容不迫、镇定自如视为优雅和高贵之举,称之为“雅量”。

《世说新语》这部“名士教科书”专列“雅量”一门,收罗了不少此类逸事。

譬如嵇康安然弹琴,无视死亡的迫近;谢安接到淝水一役的捷报,默然无动于衷,都足以展现斯人的`翩然风姿。

唯有高贵才是美的,这是魏晋名士们的共识。

③所谓漂亮,第二点:美妙的生活姿态应该是自在、舒缓、闲适、雅致、随心、任情,而不必刻意自我约束与激励以趋附某种外在价值,尽管后者可能引人崇仰。

这与东汉士人气节、然诺、忽生死、富贵、大义、护纲常的作风显然两样。

人生除了道德,还有艺术,或许艺术更为重要。

魏晋名士们把生活艺术化了,他们热衷清谈,但不为寻求理论的成果而是享受智慧的隽永精妙;他们耽玩山水,但不为排遣失意的落寞而是体验情感的清雅高致……总之,唯有自然才是美的,这也是魏晋名士们的共识。

④所谓漂亮,还有第三点:适度的诙谐不但可以化解因生活的过于严肃所造成的拘谨、沉闷和尴尬,还可调度起沉酣中的想象力去呼应学识以作创造性发挥,散发生命的活力。

《世说新语》中记载有许多名士相互调侃机辩的事迹,这构成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对谐趣的欣赏实质上是对生活情趣的推崇,这样的人显然有风度。

唯有生趣才是美的,这同样是魏晋名士们的共识。

⑤高贵、自然、生趣这些构成了魏晋风度的内涵,它最终指向的是名士们对自由境界的向往。

(节选自《魏晋风度二十讲·序言》)题目:1.细读全文,选取恰当的短语给这篇文章命题。

《魏晋风度》阅读题及答案

《魏晋风度》阅读题及答案

《魏晋风度》阅读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6分,每题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魏晋风度魏晋时期是地道的乱世,因此文人的普遍心理即是思治,这就促使魏晋名士开始探究宇宙自然与人生本体的关系,并开始追求新的思辨哲理。

在这种背景下,“文的觉醒”与“人的觉醒”时代到来,思想开放与自由论辩的风气成为当时文人名士的生活常态,而“魏晋风度”正是在这种氛围中应运而生的。

“魏晋风度”所代表的这种文化,由何晏、王弼首发其端,他们酷爱庄老,而起清谈之风;进展至“竹林七贤”时代,这一群体成为魏晋风度的典型代表。

“竹林七贤”即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成、向秀和王戎等七人,他们都是当时的文人名士,他们大都崇尚老庄之学,对社会现实有着无比清楚的认识。

然而,由于身处乱世,虽有济世报国之才,却没有值得辅佐的明主,只好用形骸放浪、不拘小节的行为来掩饰内心的痛楚,用不合事宜的言行来表达对朝政的不满。

魏晋名士用自己的言行、诗文等外化行为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详细表现为不同常人的放旷、真率与聪慧。

这种艺术的人生是自然的,是个人的真实境况与心境的流露。

正是由于残酷的政治迫害和生命的命悬一线,使得魏晋士人的人生充斥了无尽的忧虑恐惊和深重的哀伤。

这构成了魏晋风度深刻沉重的一面。

玄学是这个时期文人的思想灵魂与源泉。

他们用老庄的哲学思想说明儒家经典。

在空谈中探讨自然与人本体的关系,探求更本质的人生意义,将关注点从无能为力的政治转向了自身存在价值的争论。

《周易》《老子》和《庄子》被奉为玄学经典。

玄学给两汉以来保守腐朽的儒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给中国的哲学文化领域带来了一种不同以往的自由、理性、思辨的哲学思维,同时是魏晋名士们自我确定的剧烈自信与率性自由的外化表现。

魏晋名士以率性率真的人性来品尝玄趣,由此生发出一种由外知内、以形显神的美学观念,这使他们开始转向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与探究,以空灵之心端详山水自然的大道之美。

正是这种超越形的束缚的情怀,使自然山水被给予了人性化的灵性与无穷的玄趣。

2020-2021学年枣庄市第一中学西校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0-2021学年枣庄市第一中学西校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0-2021学年枣庄市第一中学西校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娱乐价值与社会价值是词之为体的双重价值“诗言志”是我国诗歌发展史中的一个传统的观念。

就《诗经》而言,它在古代诸侯外交中是被用来“言志”的,这就赋予了《诗经》以神圣的光环。

“言志”的功能与古代诗人自觉的社会责任感、道德感共同铸就了诗歌的严肃面目。

综观历代诗歌,伟大的诗人无不以胸襟和抱负而彪炳千秋,如屈原用诗歌歌唱对国家的热爱和对君主的忠贞,杜甫用诗歌抒发兼济天下的博爱精神,李白用诗歌表达对仕途的渴望与无奈。

与诗相比,词就轻松得多。

它是用来助兴的,这就决定了它必须是轻松、愉快、悦人的。

再加上歌妓的女性身份,更使词有一种软媚的情态。

如身为一朝重臣的欧阳修,在作诗与作词时的两种截然不同的面目,不单单是其人格分裂使然,也是诗与词两诗体的不同体性造成的。

词的这种娱乐性的天职,使得欧阳修等词人在作词时可以抛却思想内容方面的顾忌,而专注于艺术技巧的锤炼。

从史的角度来看,词的思想性的发展是比不上其艺术性的发展之快、之深、之精的。

宋代的词选大多数反映了这种倾向,这是由其娱乐价值所决定的。

然而,任何文学样式都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映形式,词亦然。

南宋时期,民族矛盾渐趋激化,一些有识之士开始用词来抒写这种民族激情,爱国词人大量涌现。

爱国词篇放射出耀眼光芒,使得选词者不得不睁眼面对现实,于是《花庵词选》以比较新的面目在词坛上出现了。

在《花庵词选》中,辛弃疾一人就入选四十三首。

他那些被张炎等认为“非雅词也,于文章余暇,戏弄笔墨,为长短句之诗耳”的慷慨激昂的爱国词作,纷纷入选。

这表明了爱国词的地位得到了词坛的承认,一部分词论家已经开始重视词的思想性了。

黄昇介绍张元幹时,特别指出:“绍兴戊午之和,胡澹庵上书乞斩时相,坐谪新州。

仲宗以词送行,后并得罪。

”并全录了他送胡铨、寄李纲的两首《贺新郎》。

广东省广州市桥兴中学高一语文测试题含解析

广东省广州市桥兴中学高一语文测试题含解析

广东省广州市桥兴中学高一语文测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传记,完成18-20题。

嵇康中国历史上,魏晋风度名气很大。

竹林七贤是魏晋风度的一个缩影,其中走在最前面的是嵇康。

魏晋之交皇权更迭,嵇康不肯趋附,拒绝进入权力核心层,于是得罪了权臣钟会和司马昭。

嵇康最终死于两样东西:名气太大,性格太直。

直接的死因是两封绝交书,其中一封是写给高官兼老友山涛。

性格决定命运,嵇康可能是最好的例子。

嵇康是谯郡人,他和诸葛孔明都长得高大英俊,举止潇洒,都是弹琴的高手。

孔明“面如冠玉”,嵇康喝醉酒时“若玉山之将崩”。

两人都是自学成材,看书从不死记硬背,凭着极高的悟性,一个“观其大略”,一个“学不师授”。

嵇康是曹操集团的人,父亲嵇昭、哥哥嵇喜官职显赫,他本人“龙章凤质”,相貌才华都是超一流。

本指望追随父兄一展鸿志,不幸碰上司马昭乱政。

曹氏司马氏两大权力集团明争暗斗,他不像阮籍夹在中间,他的态度很明确:食君之禄,忠君之事,不搞吃里扒外。

嵇康担任的中散大夫是个闲职,俸禄有限,他打铁挣钱,既补贴家用,又为朋友们聚会买酒喝。

他不打兵器,专打农具。

史称他“性绝巧而好锻”,是生活中的能工巧匠,类似制造木牛流马的诸葛孔明。

当时的世族弟子,一般都会谋求当大官,但嵇康拒绝这样做,家园难免有些破败。

不过他有酒,有琴,高朋满座。

朝廷大员也仰慕他,不学他“固穷”,却希望有他的名气。

有一天钟会来了,钟会自幼博学多才,堪称神童,长大了,背弃父亲做了司马昭的大红人。

他傲视天下,平生只忌惮两个人:大权在握的司马昭,大名鼎鼎的嵇康。

钟会来的时候,嵇康正在打铁,没理他。

一个衣饰华贵,神色倨傲;一个赤膊抡铁锤,面无表情。

很长时间谁也不开口,而蝉在叫,铁花在飞。

钟会撑不住,转身要走,嵇康徐徐说:“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说:“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

”说完愤然而去。

钟会对司马昭进谗言:嵇康是条卧龙,日后要掀大浪,您须防着他。

2020-2021学年广东省揭阳市占陇中学高一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

2020-2021学年广东省揭阳市占陇中学高一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

2020-2021学年广东省揭阳市占陇中学高一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生生不息的人生境界论袁济喜①人生境界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亘古长存的人文话题。

谈到“境界”一词,我们生活中常说某人思想道德高尚,就称赞他境界高;有时也指人在某件事物上的处境。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强调人生境界是文学境界的前提,没有人生境界就写不好诗词。

我以为,中国文化视野中的人生境界论是理想与现实、永恒性与当下性的统一。

②在传统文化中,人生境界与人格境界直接相关。

中国人自古至今,较多地从道德的层面上去看待人格现象。

中国古代虽没有人格这个名词,但儒家经典(《礼记》中有所谓“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是以生则不可夺志,死则不可夺名。

”这里所说的“格”也就是指内在道德与外在行为的统一。

③从孔子到孟子的《中庸》、《大学》,推崇的是内心的真诚无伪,慎独养心,直到今天,我们中国人最恨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两面派。

所谓人格,更多的是指内外合一的道德境界。

中国古代推崇的人格境界,就是一种有着自我体认的道德精神与坚定意志的能力,达到了与天地并流,与宇宙合一的超越境界。

《易传》上提出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就是这种坚毅厚重人格境界的写照,一直到今天依然成为我们的精神训条。

④没有心灵火光的照亮,就达不到人格境界的高尚。

心灵攀登游历所达到的层次叫做“境”,即境界,它是指对于世俗利益解脱之后,达到的心灵修养境致。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认为道德的境界有三种,第一种是了解与知道,第二种是喜好,第三种才是乐以为之。

这分明说的是三种道德境界的依次攀登升华。

⑤对人生境界,古人常用“胸次”、“胸怀”、“.怀抱”来形容之,认为这是一个人道德层次与人生修养的显现。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人生的历练,当人经历了许多沧桑,往往对于人情世故有些看穿,胸次超然。

古人一再强调,做学问如果没有胸襟器度,肯定是做不成大学问的。

河南省南阳六校2022年秋期南阳市六校第一次联考高一年级语文试题答案

河南省南阳六校2022年秋期南阳市六校第一次联考高一年级语文试题答案

高一年级语文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19分)1.B(A.强加因果;C.原文“……未得到足够重视”;D.“成为审美客体”是作者观点)2.B(没有对比论证)3.D(没有时间词、方位词、数量词的体现)4.【答案】材料一——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先提出问题“谢诗如何做到境界阔大深邃与深细清丽之统一”,然后分别从时间词、方位词、数量词三个角度分析原因,最后在身世及思想角度补充说明。

(2分)材料二——先指出现象“萧统《文选》在山水美学建构上的价值未被足够重视”,然后以“游览类”入选诗为例,论证其价值。

(2分)5.【答案】意义:创作出别具一格的山水诗,恢宏豪宕、深邃厚重,为后世推崇。

(3分)启示:在失意时学会自我调节,可向外探索,找寻新的寄托,消解世俗生活带来的烦恼,善于发现自然界的美,拓宽心灵的境界,以实现人生价值。

(3分)(意思对即可)(二)现代文阅读Ⅱ(16分)6.A(“为下文他资助贫困学生埋下伏笔”错误,二者形成对比)7.A(应是“插叙”)8.【答案】①结构上,和结尾遥相呼应,使上下圆合。

②形象上,象征了赵老师始终不改初心的坚守。

③主旨上,表达了对赵老师坚守初心的赞美。

(4分,每点2分,答出2点即可)9.【答案】①此处表面上是小叶榕树,实指赵老师的无私,赞美赵老师像安静的小叶榕树一样默默奉献。

②此处表面上是香樟树,实指赵老师的温暖,赞美赵老师像高大的香樟树一样对困难学生的守护。

③此处表面上是常青树,实指赵老师的初心,赞美赵老师的初心像“常青树”一样始终不改本色。

(6分,每点2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20分)10.D(做人臣的要忠诚正直地规劝其君主的原因,并不是为了自己,而是想要纠正君主的过错,改正君主的失误。

看见君主有过失而不进行规劝,这是轻视君主的危急存亡。

高一年级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4页)技巧:句式——所以……者,……也;对称结构——匡君之过,矫君之失)11.D(两个字含义相同,轻,以……为轻,看轻)12.C(“当即被任命为相”错误,对应信息“明日,授苏从为相”)13.【答案】(1)这三个家伙都是一定想要得到它们眼前的利益,却没有回头看它们身后有祸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魏晋风度,一般理解为当时的名士风度,实际上指的是在中国魏晋时代产生的一种人格精神与生活方式的统一体。

包括哲学思辨、人格境界、文学创作、审美追求等方面。

谈到魏晋风度,不能不与当时兴起的士族阶层相联系。

士族,或者叫做世族是东汉末年兴起的世家大族,他们垄断做官的权力,有着自己的政治特权与庄园经济,可以与皇权平分秋色,比如东晋时就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

在中国历史上,唯一可以与皇权分庭抗礼的,就是魏晋南北朝年代的士族阶层。

魏晋风度的名士大部分是世家大族的人物,比如王谢家族,他们既是政治与经济上的大族,也是文化的大族,谢氏是诗歌家族,王氏是书法大族。

所以魏晋风度既是名士的精神贵族的产物,也是凭借经济与政治上的特权而形成的。

东汉末年,社会陷入了空前的战乱之中,南北分裂,生灵涂炭,老庄人生无常,企求解脱的学说走进人们的心灵之中。

王瑶先生在《中古文学史论集》中曾指出,感叹人生无常是汉魏以来文学的主旋律。

这种时代情绪又因了当时文化的主体士族的崛起形成为特定的思想体系。

当时,对人生苦难的解脱,对逍遥境界的寻求,成了魏晋以来人生哲学的重大课题。

名士冲决礼法,率真自得,狂诞任放的轶事。

他们的行动有着明确的追求,这就是抛弃了传统儒家哲学中过于拘执的一些道德说教,而以自己的生命意志来支配行为,通过偶发性的情节来组织行为,形成创作。

兰亭集会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酒是魏晋风度的典型写照。

曹操诗中就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叹。

最典型的便是“竹林七贤”的好酒狂饮。

“阮籍胸中垒块,故须酒浇之。

”刘伶作《酒德颂》,酒无疑成为他生命中的欢乐颂。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诗中总是有酒,他专门写有《饮酒》,“有疑陶渊明之诗篇篇有酒。

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为迹焉。

”(萧统《陶渊明集序》)。

魏晋名士追求精神的境界,而酒有助于这种境界的创造与形成。

酒有助于形神相亲的合一,而艺术境界往往通过酒的刺激来创成。

魏晋人喜欢清谈。

当代美学家宗白华先生《美学散步》中有一篇《论〈世说新语〉与晋人的美》,篇末附有《清谈与析理》一文,其中对于清谈这样评价道:“被后世诟病的魏
晋人的清谈,本是产生于探求玄理的动机,王导称之为‘共谈析理’。

嵇康《琴赋》里说:‘非至精者不能与之析理’,‘析理’须有逻辑的头脑,理智和良心和探求真理的热忱。

青年夭折的大思想家王弼就是这样一个人物。

”宗白华先生对于清谈与王弼给予很高的评价。

我认为玄学与清谈的动力在于人文与智慧的融合,是魏晋风度的表现,对于我们现代人的精神生活有着重要的参照作用。

在清谈对话中,因为种种原因的激发,谈者机锋迭出,呈现出一些新的思想,对话中思想突发,感兴相接,已开禅宗妙悟之先河。

(选自袁济喜《魏晋风度与现代人生》,有删减)
1、下列有关“魏晋风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魏晋风度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哲学思辨、人格境界、文学创作、审美追求等多个方面。

B、魏晋风度就是当时的名士风度,它代表着中国魏晋时代名士们的人格精神与生活方式。

C、魏晋风度与当时兴起的士大夫阶层有很大关系,魏晋士族可以与皇权平分秋色,拥有一定的特权。

D、魏晋风度虽是精神贵族的产物,但也是凭借世家大族在经济与政治上的特权形成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老庄人生无常、企求解脱的学说在民生凋敝、战乱频仍的特定时代背景下深入人心,魏晋名士们常常感慨万端,寻求逍遥境界。

B、嗜酒是魏晋名士的显著特征之一,他们不仅以酒为主题作诗作文,还常常借酒浇胸中块垒,甚至让酒成为生命中的欢乐颂。

C、魏晋名士不拘礼法,率性而为,他们不愿意受到传统儒学哲学的道德说教的束缚,向往自由,追求凭自己的意愿做事。

D、魏晋名士多出自世家大族,他们的家族往往不仅在政治与经济上地位较高,在文化上地位也较高,王谢家族就是如此。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魏晋名士们以自己的生命意志来支配行动,通过集会、宴饮、清谈等偶发性的情节来组织行为,借此或言志,或抒情。

B、魏晋名士追求精神的境界,而他们爱酒或许就是因为酒有助于形神相亲的合一,有助于这种精神境界的创造与形成。

C、当代美学家宗白华对于被后世诟病的魏晋人的清谈极为赞赏,他认为,魏晋清谈是因为魏晋名士探求玄理而产生的。

D、玄学与清谈是魏晋风度的表现,对我们现代人的精神生活有着参考作用,因此魏晋名士所追求的精神境界,实际上也就是我们现代人的理想境界。

1、B “魏晋风度就是当时的名士风度”说法错误,原文是“一般理解为当时的名士风度”
2、C“他们不愿受到……的束缚”有误,原文是“他们抛弃传统儒学哲学中一些过于拘执的道德说教”。

3、D“因此魏晋名士所追求……理想境界”说法过于武断。

“有着参照作用”并不意味就是现代人的理想境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