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农民工阶层特征分析
农民工劳动力市场中的底层群体
农民工劳动力市场中的底层群体在中国,农民工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他们是来自农村地区的劳动者,在城市中从事各种体力劳动,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他们在农民工劳动力市场中往往被认为是底层群体,面临诸多问题和困境。
本文将探讨农民工劳动力市场中底层群体的特点、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途径。
一、底层群体的特点农民工劳动力市场中的底层群体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首先,底层农民工劳动力群体的收入相对较低。
由于缺乏技能和教育背景,他们往往只能从事体力劳动或简单的操作工作,收入较低,很难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
其次,底层农民工劳动力群体的工作条件较为恶劣。
他们往往面临长时间工作、低工资、缺乏社会保险和福利待遇等问题,工作环境也常常不合理,存在安全隐患。
再次,底层农民工劳动力群体的社会地位低下。
由于户籍制度和城乡差距的存在,他们在城市中的社会地位较低,面临着诸多歧视和不公平待遇。
最后,底层农民工劳动力群体面临就业困难。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供需错位导致农民工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就业压力,城市中的工作岗位有限,而农民工的技能和素质往往不适应新兴产业的需求。
二、底层群体面临的挑战在农民工劳动力市场中,底层群体面临着多重挑战。
首先,底层群体难以改变自身的教育和技能水平。
由于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的不足和农民工生活环境的限制,他们难以获得良好的教育机会,进而难以提高自身技能水平,限制了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中的竞争力。
其次,底层群体在寻求更好的工作和收入上面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由于他们缺乏信息渠道和社会关系,往往难以得到更好的工作机会和福利待遇,容易受到不公平的待遇。
再次,底层群体面临社会保障和权益保护的问题。
由于缺乏社会保险和福利待遇,一旦遇到工伤或意外事故,他们往往无法获得及时的救助和补偿,使得他们的基本权益无法得到保障。
最后,底层群体的就业机会相对有限。
随着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底层农民工往往在就业过程中无法适应新需求,抢占优质岗位的机会较少,导致他们的就业问题愈发突出。
农民工群体的生活状况与社会地位
农民工群体的生活状况与社会地位近年来,中国农民工群体逐渐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劳动力群体。
他们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他们的生活状况和社会地位却备受关注。
本文将探讨农民工群体的生活状况以及对他们社会地位的影响。
一、农民工生活状况的现实问题分析农民工群体由于长期在城市工作,他们面临诸多生活困境。
首先,农民工群体的工资待遇普遍偏低。
他们往往从事体力劳动或低技能工作,工资支付不稳定且少有福利待遇。
其次,农民工的工作环境条件较差,缺乏安全保障和劳动保护。
他们通常面临着长时间的工作、住宿条件差以及职业安全风险。
再次,农民工远离家乡,与家人分离,心理和情感上都面临着很大的压力。
此外,农民工的子女教育问题也是一个严重的困扰。
二、农民工生活状况对社会地位的影响农民工生活状况的困境不仅仅影响到他们的个人生活,也对他们的社会地位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首先,工资待遇的偏低造成了农民工群体在经济上的较低地位。
他们往往难以改善自己和家庭的生活水平,经济压力使得他们在社会中的地位较为边缘化。
其次,工作环境的差异和劳动保护的缺失,使农民工难以融入城市社会,很少有机会参与到社会经济和文化活动中去。
再次,心理和情感上的压力也导致了他们与城市居民之间的交往和理解上的障碍,使得他们的社会地位遭到了一定程度的忽视。
最后,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使得他们在教育资源上存在不平等的现象,这使得农民工群体的下一代的社会地位也可能受到限制。
三、提高农民工生活状况与社会地位的对策为了改善农民工群体的生活状况和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社会各界可以采取一系列的对策措施。
首先,加强对农民工的法律保障和劳动力市场监管,确保他们的工资待遇和劳动权益的保护。
其次,提供更好的工作环境和住宿条件,保障农民工的人身安全和身体健康。
再次,加强对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关注和支持,为他们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和资源。
此外,加强农民工的心理咨询和社会支持,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城市生活。
当代农民工的特点
当代农民工的特点在当今社会,农民工已经成为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他们背井离乡,怀揣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城市的各个角落辛勤劳作。
与过去相比,当代农民工呈现出了许多新的特点。
当代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
过去,农民工大多来自农村贫困地区,受教育机会有限,文化水平相对较低。
但随着国家对农村教育的重视和投入不断加大,如今的农民工群体中,拥有初中及以上学历的比例显著增加。
这使得他们在工作中具备了更强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能够更快地掌握新技术、新工艺,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职业选择更加多样化。
以往,农民工主要集中在建筑、制造等劳动密集型行业,从事简单、重复、高强度的体力劳动。
而现在,随着城市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服务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开始涉足物流、餐饮、家政、电商等新兴行业。
他们不再仅仅满足于出卖体力,而是凭借自己的一技之长和努力,在更广泛的领域寻找发展机会。
维权意识明显增强。
在过去,由于法律意识淡薄和维权渠道不畅,许多农民工在遭遇工资拖欠、工伤事故等问题时往往选择忍气吞声。
然而,如今的农民工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到自己的合法权益,并懂得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的利益。
他们会主动要求签订劳动合同,关注工资支付方式和社会保险的缴纳,当权益受到侵害时,也会勇敢地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或寻求法律援助。
对城市生活的融入愿望更加强烈。
过去,农民工来到城市只是为了赚钱,工作之余的生活相对单调,与城市居民的交流也较少。
但现在,他们渴望真正融入城市,享受城市的公共服务和文化生活。
他们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在城市接受良好的教育,希望能够在城市拥有稳定的住所和社交圈子。
这种融入愿望的增强,也促使他们更加注重自身素质的提升,努力改变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
信息获取能力大幅提升。
在互联网普及的时代,当代农民工能够通过手机、电脑等工具便捷地获取各种信息。
他们可以在网上了解就业岗位、工资待遇等情况,提前做好就业规划。
以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的角度分析农民工现象
以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的角度分析农民工现象农民工现象是中国社会现实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涉及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两个方面。
从社会分层的角度来看,农民工被认为处于社会底层。
他们通常是农村地区的居民,由于农村就业机会有限,因此选择外出务工来谋求更好的生活。
然而,不同于城市居民,农民工通常缺乏正规教育和技能培训,往往只能从事体力劳动和低技能工作,收入相对较低,生活条件较为艰辛。
同时,农民工在城市的社会地位和名誉也往往较低,面临着缺乏保障、受歧视和不公平对待的问题。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农民工的社会地位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他们也存在一定的社会流动性。
一方面,通过自身努力和不断提升技能,一些农民工能够逐渐摆脱贫困,改变自身的生活境况。
他们利用工作积累的资金,回乡创业或者转行就业,建立起自己的事业或发展自己的技能,实现了小康甚至更好的生活。
另一方面,农民工的下一代也存在上升通道。
随着中国农村对教育的重视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农村孩子得到了良好的教育机会,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些孩子有可能获得更多机会,成为城市中的白领或者技术人员,改善整个家庭的社会地位。
然而,农民工现象也存在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
首先,农民工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往往没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无法获得高技能的工作机会,导致他们在社会分层中长久处于底层。
其次,由于农民工的居住和工作条件相对较差,城乡二元分割的现象比较明显,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距进一步加深。
农民工的工资水平很低,缺乏社会保障和福利保障,如医疗保障、养老保障等。
此外,农民工在城市中面临的歧视和不公平对待问题依然存在。
为解决农民工现象所带来的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问题,政府和社会应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通过加大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机会,为他们提供更多的上升通道。
其次,加强职业培训,提升农民工的技能和竞争力,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就业机会。
同时,建立健全农民工工资保障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为他们提供更好的福利保障。
当代中国农民及其阶层分析
山东社会科学2/1999当代中国农民及其阶层分析李卓鹏 内容提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阶层的现状、特点及未来发展趋向对整个国家的繁荣稳定 至关重要。
本文认为,农民的生产方式或职业,决定着农民阶层的经济状况;农民阶层在社会经济的发展进程中,日益与整个社会结成一体并形成统一的文化价值观与市场价值观;农业产业化、商品化、专业化和现代化将极大地影响农民阶层的发展趋向;目前中国农村及农民阶层各方面比较落后的状况,只有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相协调才可能有根本性的改观。
虽然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工业化有了很大的进展,但就目前的现状和今后发展的趋势来看,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时期内,我国以农业为主的农业国状况不会有明显的改变,农民在我国人口中的比重也不会有显著的减少。
自改革开放的1978年以来,农村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下降。
在1978年,农村人口有79014万人,占当时社会总人口96259万人的82.08%;到1997年,农村人口为86637万人,占社会总人口123626万人的70.08%,平均每年仅下降1.2%,而且农村人口的绝对数量除1984年和1992年两年有所下降外,仍呈上升趋势。
农民的原意是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
根据目前理论界和实际生活中的具体应用,我们在本文中将农民的概念规定为:1)那些目前长期居住在农村、以土地为主要生产资料进行生产经营的人们;2)以及为上述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各种服务和收入来源的人们;3)和以他们为生活主要依赖的农村居住者的总称。
农民目前为自己和社会其他阶级、阶层提供了基本的农产品资料,为其他行业的工业化和现代化提供劳动力及其生产和生活资料的市场,并成为整个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础。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民的现状、特点及今后发展的方向与道路无疑对整个国家的繁荣稳定与发展至关重要,而且对整个社会阶级阶层的变化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邓小平在1984年曾经指出:“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我们首先解决农村问题。
当代中国农民工阶层特征分析
当代中国农民工阶层特征分析当代中国农民工阶层特征分析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与变迁过程中,社会阶层结构经历了空前深刻的分化与整合,涌现出一系列新的社会阶层。
在诸多新的社会阶层中,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尤为引人注目。
其阶级属性和社会地位,成为人们关注和讨论的热点。
中共中央2004年1号文件强调指出:“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这一新的社会阶层毕竟不同于传统的产业工人,具有自己的显著特点。
阐明和揭示其特点,对于党和政府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维护进城就业农民工的利益,团结和带领他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进城就业农民工的经济地位进城就业的农民工,是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群体。
与传统产业工人一样,他们也在城市就业,从事非农业劳动,同属非农业劳动者。
他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活资料,已经不是主要来自农业劳动收益,而是非农劳动的工资性收入。
因此,就其生产方式和取得生活资料的来源来说,他们是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统计,2003年全国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已达9820万人,在第二产业中已占从业人员总数的57.6%,在第三产业中已占从业人员总数的52%以上。
但是与作为城市居民的产业工人相比,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在经济地位上又有明显不同。
1.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同农业、农村、农民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传统的产业工人一般都长期生活在城市,具有城市户口和相对稳定的工作,而进城就业的农民工没有城市户口,尽管在城市就业和生活,但其社会身份仍旧是农民,在农村还保留着承包土地。
他们虽然已经主要从事非农业劳动,但大多还要在农忙季节返乡从事农业生产。
他们属于亦工亦农者阶层。
他们的工作完全由劳务市场需求调节,与所供职的企业或雇主之间没有长期的固定契约关系,两者之间的雇佣关系往往随着一项工程或业务的完成而终结。
这种关系一旦终结,就需要重新寻找工作。
他们的职业具有临时性、季节性、流动性等特点。
他们是一个介于产业工人与传统农民之间的双向交叉的社会群体,经常在城市和乡村之间流动、颠簸。
农民工社会阶层地位的调查报告
该文献对农民工的职业发展和培训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 农民工在城市就业市场上面临诸多困难,并提出了促进农 民工职业发展的建议。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02
大部分农民工的收入水平低于当地平均水平,生活较为困难。
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
03
农民工在养老、医疗、工伤等方面的社会保障权益尚未得到充
分保障。
研究展望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政府应加强农民工权益保护的法律法规制定和实施,为农民工提 供法律保障。
加强教育培训与职业发展
政府和企业应加大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发展支持力度, 提高其就业能力和收入水平。
加大对政策执行的监督力度,确保政策落地 生根,发挥实效。
提高政策针对性
根据农民工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制定更加具 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提高政策的实施效果 。
05
研究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农民工社会地位相对较低
01
在所调查的地区,农民工普遍被视为社会底层群体,其社会地
位和职业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收入水平普遍偏低
03
农民工政策现状
目前,各级政府已经出台了一系列农民工政策,包括就业、社保、教育
、医疗等方面,以改善农民工的生活条件和社会地位。
农民工政策评价
政策实施效果
评价现有农民工政策的实施效果,包括就业机会、社会保障覆盖 率、子女教育等方面。
政策存在问题
分析当前政策的不足之处,如政策执行不力、覆盖面不全、缺乏针 对性等相对 较低,普遍存在就业不稳定、收 入不高、社会保障不完善等问题
。
农民工在城市中的社会融入程度 较低,与城市居民相比存在一定
的社会隔阂。
农民工的社会地位也与其所从事 的职业、教育程度、城市归属感
当代农民工的特点
当代农民工的特点第一,数量庞大。
中国是人口大国,农民工数量庞大。
据统计,截至2024年,全国农民工总数已超过2900万人。
这一庞大的数量使得农民工成为了中国城市中的重要劳动力,为城市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第二,主要来自农村地区。
农民工大多数来自中国的农村地区,他们通常是农村中的劳动力储备。
由于农村地区的就业机会有限,而城市的发展需求劳动力,因此农民工选择离开家乡来到城市寻找更好的就业机会。
第三,劳动密集型行业就业集中。
农民工主要从事劳动密集型行业,如建筑工地、家政服务、制造业等。
这些行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大,同时对技术要求相对较低,农民工凭借较低的成本和较强的吃苦耐劳精神,成为了这些行业的主要劳动力。
第四,收入水平相对较低。
农民工的收入普遍较低,尤其是初来乍到的农民工。
由于缺乏技术技能和工作经验,农民工往往只能从事底薪较低的工作,收入水平很难提高。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验的积累,一些农民工逐渐通过技术提升和工作机会的转变,获得了较高的收入。
第五,缺乏社会保障和权益保障。
与城市职工相比,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和权益保障相对薄弱。
农民工往往面临着没有劳动合同、工资拖欠、工伤保险缺失等问题。
这些问题使得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较为边缘化,面临较高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第六,忍耐力及吃苦耐劳精神强。
农民工从事的工作往往辛苦、及其吃苦耐劳,需要长时间的工作和艰苦的工作条件。
农民工通常会为了更好的生活而坚持,他们体现了中国农民长期以来培养的努力奋斗的精神。
总的来说,当代农民工是中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背景下的特殊群体。
他们的数量庞大,主要来自农村,从事劳动密集型行业,收入水平相对较低,缺乏社会保障和权益保障,同时具备强大的忍耐力和吃苦耐劳精神。
在城市化进程中,我们应该重视农民工的权益保障,促进他们的持续发展和融入城市社会。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与社会流动性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与社会流动性现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对中国社会阶层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传统的社会阶层划分正在发生变化,新的社会群体正在崛起。
与此同时,社会流动性也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对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以及社会流动性的现状进行讨论。
一、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1.1 农民工群体的兴起中国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农民工群体的兴起成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一大特点。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从事低技能、低收入的工作。
农民工作为一个新的社会群体,由于缺乏良好教育和职业技能,他们往往处于社会阶层的底层。
1.2 新兴中产阶级的崛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迅猛,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新兴中产阶级的崛起成为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一个重要变化。
这一阶层通常具备较高的教育水平和职业技能,拥有稳定的收入来源,生活水平相对较高。
他们在社会中的地位逐渐提升,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
1.3 教育的重要性在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中,教育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知识经济成为主导,高等教育得到了大力发展。
通过获得更高的学历和专业技能,人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提升自身的社会地位。
二、社会流动性的现状2.1 家庭背景对社会流动性的影响在当代中国社会,家庭背景对个体的社会流动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出生在富裕家庭的人更有可能接受优质的教育,获得更好的工作机会,从而实现社会阶层的跃迁。
相反,出生在贫困家庭的人可能面临教育资源的不足和职业机会的限制,将很难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
2.2 城乡差距与社会流动性城乡差距是影响中国社会流动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由于城市发展相对较快,经济收入和教育资源更加集中,城市居民更有机会实现社会阶层的跃迁。
与此相反,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教育资源不足,社会流动性也相对较低。
2.3 教育机会与社会流动性教育机会是提升社会流动性的关键。
社会学_当前我国社会阶级阶层现状分析
社会学_当前我国社会阶级阶层现状分析当前我国社会的阶级阶层现状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体系,由于长期的开放和社会转型过程,我国的社会结构和阶级分布发生了较大变化。
现阶段,我国的社会阶级主要包括下面几个方面:
一、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
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是我国社会阶层中最主要的两个阶级,也是我国社会的劳动者。
虽然工人阶级在传统意义上的工业产业中所占比重有所下降,但工人阶级整体数量仍然庞大。
尽管中小城市职工劳动力发展迅速,但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和非农产业的兴起,农民工和外来务工人员也成为当前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新兴中产阶级。
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我国的中产阶级逐渐崛起。
这些人主要是高级和中层管理人员、自由职业者、私营企业主等。
他们有相对稳定的收入和较高的社会地位,拥有一定的财产和文化资本。
他们的出现使得整个社会阶级结构更加复杂多元化。
五、企业家阶层。
企业家阶层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社会阶层,他们主要是私营企业的所有者和高级管理人员。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家拥有较高的经济实力和相对较高的社会地位,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以上几个阶级是当前我国社会阶级阶层现状的主要内容,但这并不是一个静态的体系,在社会变革和发展的过程中,阶级结构也会发生变化。
此外,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我国的社会阶级分布在一些方面存在不平衡和不公正的现象,但随着社会进步和政策的推进,政府和社会各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促进社会公平和谐的发展,为不同阶级提供更多的机会,并希
望通过各种手段,提升底层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地位,实现社会的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当代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分析(截止2023年)
当代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分析(截止2023年)中国当代社会包含了各种不同的社会阶层和群体,其特点和问题也各不相同。
以下是对中国当代社会各阶层的简要分析:城市中产阶层:这一阶层在中国的城市中日益壮大,通常包括高级白领、中高层管理人员、自由职业者等。
他们通常有较高的教育水平和相对高的收入。
这一阶层的生活水平较高,享受着现代城市生活的便利和舒适。
他们可能面临的挑战包括工作压力、高房价、教育成本等问题。
城市中产阶层是中国当代社会中一个备受瞩目的社会群体,其特点和影响力日益显著。
这个阶层的崛起反映了中国长期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和变革。
城市中产阶层,通常被定义为在城市中拥有相对高收入、高学历、较稳定职业的人群。
他们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不断增强,是中国社会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城市中产阶层的崛起源于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
这一政策改变了中国的经济体制,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为私人企业和外资进入中国创造了机会。
许多城市中产阶层成员是创业者、企业家,他们通过创新和企业家精神获得了成功。
同时,改革开放也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这有助于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白领人才。
其次,城市中产阶层的兴起与城市化进程密切相关。
中国城市不断扩张,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这为中产阶层提供了更好的生活条件。
他们通常能够享受到现代城市生活的便捷,包括高品质的教育、医疗、文化娱乐等服务。
这一阶层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他们可以购买房产、汽车、国际旅行等,这些在过去是奢侈品。
第三,城市中产阶层对中国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他们不仅在经济上贡献巨大,还在社会责任和慈善事业方面积极参与。
一些成功的企业家和富豪成立了慈善基金会,支持教育、环保、贫困帮扶等领域的项目。
他们的社会参与度有助于缓解社会问题,推动社会进步。
然而,城市中产阶层也面临一些挑战和争议。
一方面,他们的财富和地位引发了贫富差距扩大的担忧。
社会不平等问题逐渐凸显,这引发了一些社会不满情绪。
社会学视角下的农民工群体分析
社会学视角下的农民工群体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农村到城市的人口流动日益增加,这也促成了农民工群体的形成。
作为中国国内劳动力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工群体的生存状态和活动方式备受关注。
然而,在社会经济转型期,农民工群体的地位和发展面临诸多挑战,需要深入分析和探讨。
本文将从社会学视角,通过对农民工群体的生存环境、生存策略、社会认同和非正式组织参与等方面进行剖析,以期更加深入地理解农民工群体的生存状态和发展趋势。
一、生存环境农民工群体由于生活在城市中,与本地居民有较大的差异,受到了较多的歧视。
其工作环境多为非正规职位,劳动强度大,薪水低,社会保障待遇匮乏,安全卫生条件恶劣等不利因素。
这使得农民工群体在城市中也有许多困难和生存压力,遭遇过贫困、拖欠工资、被辞退等不公正待遇。
在现代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居民对农民工群体的歧视并不罕见。
由于来自农村的背景、语言等差异,许多农民工群体融入城市的难度极大。
他们往往遭遇社会和环境方面的种种问题。
有些城市社区聚集了大量的外来农民工,由于低难度职位的限制和就业提升途径的不足,农民工群体往往容易形成相对密集的群体,从而可能产生种族和文化差异,在种种方面受到剥夺。
城市化进程亦使得许多农民工单亲家庭的数量增加,由于没有安定的租房和家居条件,逐渐形成了一个无家可归的群体。
二、生存策略农民工群体在城市的生存策略,主要是通过劳动能力换取生活保障及社会基本服务。
由于观念与习惯的改变,许多农民工先前可能是农民,并没有城市居民的意识,因此,他们可以通过雇主或就业中介公司搭桥为桥,在群体内形成利用薪水便宜、能承受低居住标准等特征,构筑起一个自我维持的微型社会。
在一个由资本支配的社会中,许多农民工需要通过卖劳力换取生存。
然而,致使外来劳动者和少数民族白领工作者与上市企业经营者之间的交流是表面性的,并且此时农民工往往是处于更加繁重的生活压力之下的,甚至可能会面临侵权的风险。
然而,针对农民工群体生存问题,社会上不同的人和组织也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策略。
我国新生代农民工的特征分析
我国新生代农民工的特征分析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农民工群体逐渐成为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其中,新生代农民工更是展现出了与以往不同的显著特征。
新生代农民工通常指出生于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年龄在 16 周岁以上,在异地以非农就业为主的农业户籍人口。
他们在成长环境、受教育程度、就业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与老一辈农民工存在较大差异。
首先,从成长环境来看,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成长在改革开放后的相对较好的物质生活条件下,他们没有经历过老一辈农民工所经历的艰苦生活。
这使得他们对工作和生活的期望更高,更注重工作环境的舒适度和生活质量。
在受教育程度方面,新生代农民工普遍接受了更多的教育。
相比老一辈农民工,他们中的许多人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甚至还有相当一部分接受了高中、职业技术教育或高等教育。
这使得他们具备了更强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也对工作的技术含量和发展空间有了更高的要求。
就业观念上,新生代农民工不再仅仅满足于为了赚钱而从事艰苦、危险的体力劳动。
他们更倾向于选择有技术含量、能够提升自身能力和发展空间的工作。
他们渴望在城市中获得稳定的职业和社会地位,不再将自己仅仅视为城市的过客。
同时,他们对工作的选择更加自主和灵活,不再像老一辈那样盲目跟从同乡或亲友的选择。
在生活方式上,新生代农民工更加追求与城市居民相似的生活方式。
他们熟悉互联网和现代通讯技术,喜欢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娱乐和社交。
他们注重个人形象和时尚,消费观念也更加开放和多元化。
在城市中,他们愿意参与各种文化活动,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
然而,新生代农民工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他们在城市中难以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教育、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
这使得他们在城市中的生活面临较大的压力,也影响了他们的归属感和稳定性。
在职业发展方面,尽管他们受教育程度有所提高,但在一些行业和企业中,仍然存在着对农民工的歧视和不公平待遇,限制了他们的职业晋升空间。
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分析
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分析中国社会的各阶层分析,可以从农民工、城市工人、知识分子、商人、职业经理人、政府官员等多个角度进行。
首先,农民工是中国社会中最底层的一个群体。
农民工通常来自农村地区,为了生计而去城市务工。
他们的劳动条件艰苦,工资低廉,待遇较差,缺乏权益保障。
农民工在城市尤其是发达地区承担了大量的低端劳动力工作,为城市的建设和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然而,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他们在城市中享受的权益和福利远不及城市居民,包括医疗、教育、社会保险等。
其次,城市工人是中国社会的主要劳动力群体之一、他们通常在城市企事业单位从事一般工种的劳动工作,享受相对较好的工作环境和一定的福利待遇。
城市工人的收入相对较高,具有一定的社会保障和住房福利待遇。
然而,随着经济转型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城市工人也面临着工资增长缓慢、工作稳定性下降等问题。
知识分子是中国社会中又一个重要的阶层。
他们通常具有较高的教育背景和专业技能,从事各种知识型工作,如教师、科研人员、医生、律师等。
知识分子在中国社会中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既是国家发展的智力支撑力量,也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推动者。
然而,知识分子也面临着就业竞争激烈、待遇不稳定等问题。
商人是中国社会中的一个重要群体,他们主要从事商业活动和金融服务。
商人在中国社会的地位逐渐提高,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重要力量。
他们通常以经济资本和商业运作能力为支撑,参与市场交易和企业运营。
然而,商人也面临着市场风险、竞争压力和政策变动等挑战。
职业经理人是中国社会中一个不断兴起的新阶层。
随着中国企业和国际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企业需要职业经理人来管理和运营。
职业经理人通常具备较高的管理知识和经验,承担企业决策和运营管理的重要职责。
他们在企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企业的发展和竞争力具有重要影响。
政府官员是中国社会中最具权力和影响力的群体。
他们主要来自政府机构,承担公共事务和决策管理的职责。
政府官员在中国社会中享有特权和地位,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优厚的福利。
《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 知识清单
《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知识清单一、农民工现象的产生背景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建设和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
城市对劳动力的需求大幅增加,而农村的生产力得到释放,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向城市转移,这便是农民工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
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使得农民有了更多的自主经营权和劳动时间,为他们外出打工提供了可能。
同时,城市中的基础设施建设、制造业、服务业等行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而城市原有的劳动力资源无法满足需求,这就为农民工提供了就业机会。
二、农民工的群体特征1、年龄结构农民工的年龄跨度较大,既有年轻力壮的青年,也有中年甚至接近老年的劳动者。
但总体来说,以青壮年为主,他们具有较强的劳动能力和适应能力。
2、教育程度大部分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缺乏专业技能和知识。
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就业选择和职业发展。
3、就业领域农民工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行业,如建筑、制造、服务等。
在建筑行业,他们从事着艰苦的体力劳动,如搬砖、砌墙等;在制造业,他们多在生产线上从事简单重复的工作;在服务业,常见于保洁、保安、餐饮服务等岗位。
4、收入水平农民工的收入普遍较低,且工作强度大、工作时间长。
他们往往面临着工资拖欠、劳动保障不足等问题。
三、农民工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1、推动城市建设城市的高楼大厦、基础设施建设离不开农民工的辛勤付出。
他们在建筑工地上挥洒汗水,为城市的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
2、促进工业发展在制造业中,农民工是生产线上的重要力量,他们为企业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保证了产品的生产和供应,推动了工业的发展。
3、带动农村经济农民工通过外出打工,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收入。
这些收入带回农村,用于改善家庭生活条件、投资农业生产等,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4、丰富城市服务在服务业领域,农民工为城市居民提供了各种便利的服务,如餐饮、保洁、快递等,使城市生活更加便捷和丰富多彩。
四、农民工面临的问题1、就业不稳定由于缺乏专业技能和稳定的就业渠道,农民工往往面临着频繁的失业和再就业,工作稳定性差。
当代中国农民的阶层特征研究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Journal of Beijing Jiaotong U niversity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 l. 9 No 1 Jan. 2010
当代中国农民的阶层特征研究
高
摘
建
民
( 北京大学 光 华管理学院 , 北京 100871) 要 :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村经济社 会的不断变革 , 当代中国农民阶层化特征越来越明显 , 依据经
[ 4] ( P5)
二、 当代中国农民的阶层特征分析
综合考虑经济基础、 生产方式、 生活方式等几 个方面的因素, 以农村具备劳动能力的人员为主 体( 婴幼儿、 在校生、 失去劳动能力的老人不在分 类范围 ) , 大体上可以把当代农民分为七大阶层: 农业劳动者、 在乡农民工、 进城农民工、 农村企业 管理者、 农村服务业者、 农村手工业者、 农村基层 组织管理者 。 ( 一) 农业劳动者 ( 传统意义上的农民) 农业劳动者指具有农村户籍 , 以土地为主要 生产条件 , 承包集体所有的耕地进行家庭经营, 在 农村生产生活 , 以个体生产为主要生产方式 , 以农 ( 林、 牧、 渔 ) 业耕作收入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农民, 包括从事农林牧渔业等大农业生产活动的农民, 即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农业劳动者是中国社会最 大的职业群体 , 也是最大的弱势阶层, 这个阶层的 劳动者在农民中所占比重是逐步下降的 , 农林牧 渔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 从业人口的比重由 1952 年的 87 44% 降至 2006 年的 42 24% [ 5] 第二次全 国农业普查显示, 2006 年末 , 全国农村住户中农 业从业人员为 34 246 万人, 占农村住户中本村户 籍人口 81 994 2 万人的 41 8% , 占全国农村劳动 力资源总量的 64 5% 。河北省第二次农业普查 显示, 全省农村住户中农业从业人员 2 229 8 万 人, 占农村住户中本村户籍人口 5 118 8 万人的 43 6% , 占全省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 61% 。
当代中国农民工阶层特征分析
龙源期刊网
当代中国农民工阶层特征分析
作者:阎德民
来源:《中州学刊》2004年第05期
摘要:进城就业的农民工不仅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主体。
但他们具有不同于传统产业工人的显著特点。
在经济上,他们同农业、农村、农民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职业具有临时性、季节性、流动性的特点,大多从事报酬低廉的简单劳动,生活普遍比较窘迫;在政治上,他们尚未形成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尚不具有严密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在所供职的单位中缺乏主人翁地位,被不合理的制度安排排斥在了城市政治生活之外;他们的社会地位低下,处在城市社会的最底层,经常受到各种歧视;离开农村来到城市以后,他们不能经常与家人、亲戚、朋友进行面对面的亲情互动,又无法融入城市社会,在情感方面失却了宣泄的机会与场所,故而在社会流动与漂泊中产生种种心理不适,长期处于情感需求与情感实现的矛盾冲突之中。
这些特点,决定了进城就业的农民工是游离于城乡之间的边缘性群体,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阶层。
关键词:农民工;阶层;产业工人;社会分层
中图分类号:D013
文献标识码:A。
农民工的阶层特点
1.农民工阶层的概念
农民工阶层一般统称那些具有农村户口身份,而在城镇或非农领域务工的劳动者阶层。
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者之所以被称为农民工,是因为他们在现行的制度框架下还不能取得与拥有城镇户口身份的劳动者平等的地位,也不能享受相应的市民权益。
2.农民工阶层特点
(1)以初中文化的青年为主;
(2)以自发性外出为主;
(3)以来自中西部为主;
(4)以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就业为主;
(5)以到东部地区和大中城市就业为主;
(6)以在城乡间双向流通为主;
总之,农民工是一个规模庞大,身份特殊,经济社会地位较低,就业不稳定与流动性强,权益受损明显,与当地居民与政府的关系不太理想,从而是政府与社会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和关注的一个社会群体。
3.农民工阶层的内部分化
在现代产业分工体系的作用下,流入到都市的农民工群体已出现了二次分。
所谓二次分化,是指改革之后,在原来意义上的农民工分化为若干职业群体后,再分化为若干类别群体或等其内部级群体的过程。
经二次分化后,农民工已基本上重组为以下四大职业层:
(1)业主层,可分为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主;
(2)个体劳动者阶层;
(3)雇佣工;
(4)不正当职业者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xx 农民工阶层特征分析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与变迁过程中,社会阶层结构经历了空前深刻的分化与整合,涌现出一系列新的社会阶层。
在诸多新的社会阶层中,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尤为引人注目。
其阶级属性和社会地位,成为人们关注和讨论的热点。
中共中央2004年1号文件强调指出:“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这一新的社会阶层毕竟不同于传统的产业工人,具有自己的显著特点。
阐明和揭示其特点,对于党和政府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维护进城就业农民工的利益,团结和带领他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进城就业农民工的经济地位进城就业的农民工,是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群体。
与传统产业工人一样,他们也在城市就业,从事非农业劳动,同属非农业劳动者。
他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活资料,已经不是主要来自农业劳动收益,而是非农劳动的工资性收入。
因此,就其生产方式和取得生活资料的来源来说,他们是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统计,2003年全国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已达9820 万人,在第二产业中已占从业人员总数的57.6%,在第三产业中已占从业人员总数的52%以上。
但是与作为城市居民的产业工人相比,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在经济地位上又有明显不同。
1.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同农业、农村、农民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传统的产业工人一般都长期生活在城市,具有城市户口和相对稳定的工作,而进城就业的农民工没有城市户口,尽管在城市就业和生活,但其社会身份仍旧是农民,在农村还保留着承包土地。
他们虽然已经主要从事非农业劳动,但大多还要在农忙季节返乡从事农业生产。
他们属于亦工亦农者阶层。
他们的工作完全由劳务市场需求调节,与所供职的企业或雇主之间没有长期的固定契约关系,两者之间的雇佣关系往往随着一项工程或业务的完成而终结。
这种关系一旦终结,就需要重新寻找工作。
他们的职业具有临时性、季节性、流动性等特点。
他们是一个介于产业工人与传统农民之间的双向交叉的社会群体,经常在城市和乡村之间流动、颠簸。
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尚处在一种双向流动过程中,能在城里找到工作就往城市流动,找不到工作就往家乡流动。
他们常年在全国各大中城市漫游,苦苦寻求着各种就业机会。
由于户口在农村,因此他们的许多权利和义务都与户籍所在的农村发生联系。
农村是他们的输出地,往往又是他们的归宿地。
找不到工作或者患了疾病,便重新回到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劳动。
尽管不在农村谋生,但他们的根还在农村,他们的家庭、心理寄托与感情牵挂都系于农村,自我感觉上也还是一个农民。
农业虽不再是他们的主要职业,但还要兼而从之,以此作为自己和家庭成员的最后生活保障。
尽管他们已身在城市,从事着非农业劳动,但还带着农业、农村、农民的脐带。
2.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多为报酬低廉的简单劳动者进城就业的农民工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缺乏起码的职业技能。
在谋求某一职业时,绝大多数农民工根本拿不出相关的技能证书。
在激烈的职业竞争中他们只能甘居下风,去从事一些城里人不愿干的脏、重、苦、险的简单劳动。
迫于养家糊口的压力,出于挣钱谋生的热望,他们宁肯放弃自己的某些权益,接受雇主苛刻的条件,去谋求一份报酬非常低廉的工作。
一项调查结果显示,98.7%的雇主没有为农民工办理养老金、住房公积金和医疗保险金,93.4%的雇主没有为他们办理工伤保险。
更有甚者,多数农民工不敢提出签订劳务合同的要求。
他们往往在缺乏劳动保护和安全保障的恶劣环境下工作,不惜以牺牲健康为代价。
有报道称,在广州接触职业危害的40 多万工人中,70%以上是农民工。
恶劣的工作环境,使他们成为“最容易受伤”的群体。
相当多的农民工被任意延长劳动时间,却得不到相应报酬。
他们的劳动报酬原本就非常低廉,还常常受到企业主的克扣和恶意拖欠。
新华社记者曾在北京、浙江、安徽随机抽样访问了80 名农民工,其中竟有72.5%的农民工的工资不同程度地遭到拖欠。
作为城市居民的产业工人在从业方面可能也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与进城就业的农民工相比,境况毕竟要好得多。
3.进城就业农民工的生活普遍比较窘迫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原本就是来自农村的贫困阶层。
他们一般都是带着对城市文明的向往和改变眼下生活状况的渴望,来到城市打工谋生的。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往往生活在城市的最下层。
他们一般居住在城乡结合部,在建筑工地打工者则大多就地住在工棚内,也有不少住在自己用各种建筑废料搭建的棚屋内。
其居住条件的共同特点是:居住拥挤、采光和通风条件较差、潮湿,往往成为城市中的卫生死角。
为了尽可能地节约在城市中的开支,农民工的饮食一般比较简单,他们是农贸市场低档蔬菜和街头路边饮食摊档的主要顾客。
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是自行车,他们是旧自行车的主要销售对象。
他们想尽办法节衣缩食、省吃俭用,为的是在过年的时候,能够多带几个钱回家。
农民工是城市中失业最为频繁的群体。
他们中有不少人经常处于失业状态。
一份调查结果显示,2002 年农民工遇到过失业问题的比例高达45.4%,有45.5%的人遇到了3 个月或更长时间的失业。
失业对他们来说,意味着连那点微薄收入也没有了。
由于享受不到城里人所普遍享受的医疗保障,因此对于他们来说,最可怕的是受伤或害病。
一份调查结果显示,2002 年有46%的农民工生过病,17%的人生病在3 次以上。
他们一旦生病,就意味着要支付高昂的医疗费用。
二、进城就业农民工的政治地位作为当代中国产业工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尽管同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但由于诸多原因,他们在政治地位上与传统的产业工人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
1.他们还尚未形成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进城就业的农民工是顶着纯粹农民的脑壳进城的。
在这个脑壳里,满满地装着带有浓郁的泥土与乡村气息的思想意识。
短暂的非农业劳动尚不足以改变他们原有的思想意识。
他们还没有完全融入到产业工人队伍中去。
对于大多数农民工来说,他们对工人阶级的阶级性质和历史使命还没有认识。
进城就业以前,他们一心想的只是怎样打工挣钱,没有任何来做产业工人的思想准备。
加之进城就业时间有限且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因此他们还不可能有什么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甚至连朴素的阶级意识都没有。
2.他们尚不具有产业工人所应当具有的那种组织性和纪律性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文明的发展进步和制度体制的嬗变跃迁,日益改变着中国农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催生着他们的现代文明意识。
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就是这种改变与催生的产物。
他们不再恪守“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千里迢迢来到城市打工就业。
这本身就是现代文明意识的一种觉醒,是对传统思想观念的一种反叛。
然而,人们思想意识的觉醒同社会的嬗变跃迁并不是同步的,往往表现出一定的历史惯性。
这种历史惯性的存在并发生作用,使得传统的东西远未从人们的思想观念中彻底淡出,还时常地支配人们的行为方式。
尽管进城就业的农民工程度不同地接受了现代城市文明特别是工业文明的熏陶,参与了社会化大生产的实践,但这毕竟还只是初步的,尚未能锤炼出他们严密的组织性、纪律性。
3.他们在所供职的单位中是主人翁地位的缺失者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多数就业于个体私营企业,他们同雇主之间的关系,是完全按市场游戏规则形成的纯粹的雇佣关系。
目前,尽管国有企业职工的主人翁地位在实践中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还存在职工个人不同的具体职业感受,但作为一种总体意义上的政治判断,其主人翁地位是一种客观事实。
然而在多数农民工就业的个体私营企业,甚至连职工代表大会这样的职工参与企业管理、行使民主监督权利、维护合法权益的组织形式都没有。
在这些企业里,基本没有农民工的主人翁地位可言。
正是由于农民工同雇主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雇佣关系,因而他们的利益和企业的命运之间不存在密切的关联关系。
他们在企业里完全处于一种无权的地位,所以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和效益的关切度也根本不可能有国有企业职工那么高。
除了出力干活挣得工资以外,他们根本不去关心所在企业的前途命运。
在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之余,他们只是躺在床铺上思念自己久别的家人,根本无暇去关心企业的经营状况和效益。
因此,置身于这种环境和氛围之中的农民工也不可能萌生主人翁意识当然,也有一部分农民工从业于国有企业。
即便是这部分农民工,也没有多少主人翁地位可言。
职工在国有企业中的主人翁地位,原本是基于保障固定在国有企业工作的城市产业工人的各种民主权利的一种政治上的制度安排,并没有考虑临时受雇于国有企业的农民工的问题。
由于农民工同所在国有企业的关系也是一种雇佣关系,加之他们在企业里的身份被统称为临时工,因而不可能被当作企业发展的依靠力量,不仅不被吸收来加入企业工会,参加职代会,参与企业民主管理,而且也根本享受不到本企业城市职工所享受的各种福利待遇,甚至连工资级别也完全与城市职工分属两个体系。
同时,农民工自己在心理感受上,也从来没有把自己看成是单位人,没有心思去管企业的事。
4.他们被不合理的制度安排排斥在了城市政治生活之外依照法律规定,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和城市职工一样,享有平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享有参与政治和管理国家的权利,享有法定的表达自己意愿的言论自由。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他们的这些政治权利往往受到诸种制约。
按照有关法律规定,选民实际上已经迁居外地但是没有转出户口的,在取得原选区选民资格的证明后,可以在现居住地的选区参加选举。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作为非当地户籍的外来暂住人员,远离户籍所在地的农民工一般宁肯放弃自己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也不愿去办理这些繁琐的选民资格手续。
因为办理这些手续,他们一要中止好不容易才谋到的工作,冒失去这份工作的危险;二要付出较高的办理成本,其中包括误工工资和往返的差旅费用。
因此,在办理选民资格手续和放弃参加选举二者之间,他们通常会选择后者而不是前者。
当然,作出这种选择,并非是因为农民工们缺乏参政的热情,而是制度安排没有考虑非当地户籍的外来暂住人员取得选民资格证明要付出多大的成本,是这种有缺陷的制度安排,把他们被排斥在了城市政治生活之外。
在现阶段,我国社会还缺乏让农民工阶层表达自己利益诉求的渠道,缺乏使政府能够倾听到农民工呼声的机制。
三、进城就业农民工的社会地位在城市社会分层体系中,农民工的社会地位比较低下,处在城市社会的最低层。
清华大学社会学专家的调查结果表明,在城市社会分层体系全部100 种职业的排位中,农民工居于第94 位,而且排在最后10 个位次的职业都与农民工不无关系。
进城就业的农民工每日含辛茹苦地劳动,为城市创造了巨大财富,提供了巨额税收,但他们在城市社会生活中却经常地、普遍地遭受到歧视。
目前,农民工在城市社会生活中所遭受到的歧视大体可分两类:一类是公共歧视,另一类是个体歧视。
所谓公共歧视,即在公共场所遭受歧视,如在公交车上遭受司乘人员的歧视,在商店遭受店员的歧视,在其他公共场所遭受各类管理人员、执法人员的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