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释义学对历史哲学的贡献
论当代解释学观照下的语文阅读教学设计
如 何才 能 指 导 学生 有 效地 理 解 文本 内容 呢 ? 以 “ 解 ”为核 承 , 是 每 代 人 与历 史 联 结 的纽 带 ; “ 目的前 见 ”指 个 人 理 盲 心 的 当代 解释 学 ,是人 文 学 科领 域 内普 遍有 效 的 方 法 论 ,它 在 现 实 生 活 中 不 断接 触 吸 收 的 、可 以 消 除 的见 解 和 观 念 , 与语 文 教 学 有 着密 切 的关 系 :
以推 翻 的 , 但 是 没 有 这 种 “ 理 解 ”就 不 可 能达 到 对 文 本 前 结 构 的 完 满 理 解 , 理 解 是 在 “ 见 ”基 础 上 沟 通 了过 去 、 前
现在和 未来。
( 精 神 学 科 ) 的解 释 学 哲 学 。 或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的 “ 前理解 ”对理解课文是非
者的原意一致 。当代解释学是指 由海德格尔为其奠定基础并 间 可 能会 存 在 一 定 的差 距 ,学 生需 要有 丰 富 的 文化 、经 验 、
由伽达 默 尔加 以发 展和 完善 的 哲 学解 释 学 。 它对 传 统 解释 学
知 识 等储 备 才 能 很好 地 理 解 。而 实 际情 况 是 ,学 生 由于 其年
于 个 人 的理 解 之 中 , 是理 解 者 在 理 解 过 程 中 主 观 建 构 起 来 能 使 其 很 好 地 理解 课 文 内容 时 , 就 要 给 学 生 提 供 相 关 的历 的 ,具 有 创 造 性和 多元 性 。 n语 文 阅 读教 学 的文 本 内 容主 观 史 、 文化 背 景 及 概念 等 ,为 学 生搭 建起 与文 本 沟通 的桥 梁 : 性 很 强 ,因 此 ,这 种 理 解 观 对其 教 学 设 计 有众 多启 示 。 当学 生缺 乏 相 应 的 体验 时 ,应 从教 学 需 要 出发 ,制 造 或 创 设
西方哲学考研名词解释、简答和论述试题总结
西方哲学考研名词解释、简答和论述试题总结名词解释古希腊部分范畴(亚里士多德)1洞穴说2四因说18产婆术9实体(亚里士多德)6智者与智者运动2伊壁鸠鲁的快乐论伦理学2理念说10中道1知识即美德5认识你自己1理想国3数(毕达哥拉斯)3存在(巴门尼德)7实践智慧(亚里士多德)2太一(普罗提诺)5哲学源于诧异1属性和样式1无定(阿那克西曼德)2六本原说1普纽玛2原子论3第一哲学第二哲学3始基3回忆说3米利都学派4犬儒学派1蜡块说1种子说4原子和虚空4二分法(芝诺)1努斯1理智(阿那克萨哥拉)1波菲利问题3飞矢不动3泰勒斯2人是万物的尺度4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2分有说1模仿说1和谐(毕达哥拉斯)1悬搁(皮浪)1斯多亚派伦理学1爱利亚学派1德谟克里克的影像说1四根说3流溢说2四弦断比喻2高尔吉亚1芝诺四悖论1怀疑主义1真理之路(巴门尼德)1第二实体(亚里士多德)1知识与意见(柏拉图)11现实与潜能1中世纪奥康剃刀8神正论1温和怀疑论1教父哲学3上帝的本体论证明3因信称义(马丁.路德)2阿奎那"上帝存在的五个证明"3 马丁路德1托马斯经院哲学的基本观点1 经院哲学3光照说2中世纪信仰与理性的关系1哲学是神学的婢女1阿拉伯尔"概念论"11近代部分休谟:物是观念的集合2存在就是被感知8习惯是人生的指南5知觉1休谟1观念的关系和事实1休谟问题3不可知论1康德:先天综合判断6道德律1自在之物4二律背反3实践哲学1人为自然立法2不可知论1时空说1认识论1黑格尔:否定辩证法1实体即主体3绝对精神11三一式1存在即合理1逻辑学的三个组成部分1 绝对命令5异化2主奴关系2启蒙运动:孟德斯鸠1百科全书派31社会契约论42人是机器1地理环境决定论2启蒙运动的精神1反省(洛克)1物质(卢梭)1启蒙运动3人文主义6白板说8公意(卢梭)1三权分立4偶性(霍布斯)1物体(霍布斯)1启蒙1第一性第二性(洛克)6自然状态(卢梭)1人类不平等1笛卡尔:我思故我在23普遍怀疑2二元论2莱布尼茨:偶然真理1天赋观念1前定和谐11双重真理1单子论12培根:1新工具1四假象说17经验归纳法3其他人物:费希特:自我4 知识学的三条原理1费尔巴哈:自然1 人本主义3 费尔巴哈1思维与存在的统一1 谢林:天启哲学1 绝对统一性3斯宾诺莎:实体学说3自然神论5自由与必然1现代部分语言行为理论1烦1面向事情本身1列维.斯特劳斯1哲学解释学1大全(雅斯贝尔斯)1经验(杜威)1自我本我超我2解释学循环1利比多1一切历史都是现代的历史1世界是我的表象1自为存在1工具理性1帕格森的两种时间1范式(库恩)5正义(罗尔斯)2萨特的自由观1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1图像论1悬搁(胡塞尔)2心理主义1充足理由率的四重根1科学革命(库恩)1文德尔班的价值世界1生活世界(胡塞尔)1帕格森理智与直觉1社会有机体论(斯宾塞)1现象1现象学2存在主义1逻辑实证主义3证伪主义3在世(此在)8各行其是1语言游戏5文本(解释学)1存在先于本质3摹状词理论及批评3视界融和(伽达默尔)1宽容原则(卡尔纳鲁)1绝对经验(布拉德雷)1原则同格论1海德格尔1结构主义1成见(伽达默尔)1括号法(胡塞尔)1常规哲学(库恩)1逻辑经验主义科学哲学1彻底的经验主义(詹姆士)2所指2解释学2逻辑原子主义3实用主义2卢卡奇1人化自然1三个世界1语言学转向1描述性的形而上学(斯特劳森)1意志(叔本华)2存在与存在者1交互主体性与交往行为(胡塞尔,哈贝马斯)1 绵延4试错法(波谱)1经验主义的两个教条1解构(德里达)1自然之境(罗蒂)1家族相似性1本体论承诺2人学辩证法1社会的多远决定论1思维经济原则1权力意志2名义本质和实在本质1重估一切价值2否定的辩证法(阿多诺)1生命之流1拒斥形而上学(卡尔纳普)1效果历史知识1人类理智发展的三阶段1皮尔士原则1制定法则的科学和描述特征的科学1 意向性(胡塞尔)2科学共同体2逻辑实用主义1祁克果人生道路三个阶段1私人语言1唯意志主义1荒谬(加缪)1爱的宗教2人道教1其他意见支配世界1反思1至善1良心论1唯我论1印象11因果观念是存在性的联想1上帝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1真理是过程2先验幻想3怀疑论1扬弃1异类相知说12通种论1统觉3偶因论2人士环境的产物2理性的狡计1认识论1唯名论1唯理论1逻格斯10唯实论5第一哲学第二哲学2实在论2上帝的本体论证明3逻格斯中心主义1主体与客体1简答火本原思想及分析苏格拉底对智者学派在人性论上的批判前苏格拉底哲学的古希腊哲学本源学说柏拉图理念论的理论来源辨析亚里士多德的"潜能"和"现实"认识你自己的哲学意义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尺度的内涵无物存在;如果有物存在,人也无法认识它;即使可以认识它,也无法告诉别人.德性即知识与无人有意作恶人是生而自由的,但无不在枷锁之中.国家是大写的人.柏拉图关于理念世界和可感世界关系的思想新柏拉图主义亚里士多德关于实体原因的学说柏拉图理念论的基本内容简述古希腊罗马原子唯物论丛德谟克里特到伊壁鸠鲁在到卢克莱修的发展过程赫拉克利特的罗格斯思想柏拉图前后期思想的差别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理念论的继承和改造古希腊哲学的基本特征从赫拉克利特的"一切皆变,万无常往"以及逻格斯学说到巴门尼德严格区分真理之路与意见之路,这中间存在着怎样的内在的思路上的联系?由此我们能否确认:哲学何为.何谓"善"理念或至善,在理想国中,柏拉图是如何通过著名的"日喻,线喻以及洞喻"来说明善理念在人的认识和觉悟过程中的不可或缺性简述古希腊哲学中的罗格斯和努斯形式因和质料因巴门尼德的存在论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怎样理解柏拉图的灵魂学说及其政治哲学意义苏格拉底对话法巴门尼德真理与意见以奥尼亚派的自然哲学思想并分析评价这个世界,……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柏拉图哲学的思想渊源(巴门尼德,赫拉克利特,毕达哥拉斯,苏格拉底)论述柏拉图关于可见世界和可知世界的区分柏拉图通种论的基本内容比较毕达哥拉斯和赫拉克利特关于世界本原的思想亚里士多德关于美的思想柏拉图的“洞穴”比喻说明了“理念论”的哪些观点?上帝即人的本质奥康剃刀皮科对人的定位关于上帝存在的宇宙论证明和目的论证明唯实论和唯名论奥斯丁的语旨力理论托马斯关于上帝存在的五个证明奥古斯丁的时间学说以奥古斯丁和阿奎那为例,说明基督教是如何对待理性与信仰,哲学与神学的安瑟伦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中世纪证明上帝存在主要有哪些方式,你如何看待理解这些证明,为什么托马斯关于知识与信仰关系的学说托马斯关于共相与殊相的关系理论经院哲学中对共相问题的争论中世纪唯名论与唯实论之争除了哲学真理以外还需要神学真理(托马斯)上帝的人格性,本身不外乎就是人之被异化了的、被对象化了的人格性思想和广延都是神的属性唯名论唯实论之争的核心问题评述安瑟伦与托马斯阿奎那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的不同近代经验论和唯理论关于认识对象和认识方法,真理标准上的的争论斯宾诺莎实体学说的主要内容法国启蒙学派的主要哲学观点弗兰西斯.培根对经验哲学的批判及其经验论原则法国启蒙哲学家的社会历史观休谟对经验论,唯理论的"因果学说"的批判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及其基本内核"我思故我在"的涵义及哲学意义休谟对于因果关系的理解有四种假象扰乱人心,困扰科学费希特关于自我的三条原则斯宾诺莎关于自然的观点爱尔维修的幸福观培根的三表法休谟问题费尔巴哈的我与你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思想贝克莱是如何根据洛克的哲学来提出其物是观念的集合的思想的霍布斯的主要观点莱布尼茨前定和谐说自然神论与泛神论的区别和联系休谟因果观的主要观点简述近代唯理论实体学说从笛卡尔到斯宾诺莎再到莱布尼茨的发展过程按照自然而生活简述培根的四假相说洛克对天赋观念论的批判爱尔维修的肉体感受性理论为什么斯宾诺莎将他的哲学著作冠名为笛卡尔和休谟都以数学为真正知识的典范,然而同样的认识却在他们的哲学研究中,发生了什么样的不同作用乃至引出了什么样的不同结论如何理解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对十七世纪唯物哲学的发展近代经验派是如何一步一步完成对物质实体和心灵实体的否定的,这种否定在哲学上有什么意义简述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及其在哲学史上的意义简述贝克莱的存在即被感知试述谢林的绝对同一霍尔巴赫的无神论思想莱布尼茨"有花纹的大理石"卢梭关于人类不平等起源的学说人文主义基本精神及其内涵怎样理解洛克的"实在的本质"和"名义的本质"贝克莱的共相学说包括哪些内容费尔巴哈是怎样看待宗教的本质的休谟对于实体的看法笛卡尔认为上帝是惟一的实体,为什么又称他的思想为心物二元论?简述洛克的白板说及其双重经验说。
简论历史学的客观性及其后现代释义
简论历史学的客观性及其后现代释义
王 昆
摘
一
要
客观性作为历史学的根本属性, 是历史学存在和发展的基石。兴起于二十世纪后半叶的
后现代 主义 , 烈冲击 了现代 历 史 学 , 强 尤其 是对 历 史 学的客观 性全 面 质疑 , 为史 学就是 如 同文学 式 的 认 种 虚构 。然而 , 质疑 并不 能真 正否定 历史 学本身 的客观 性 。 当然 , 其 历史 学 的客 观性其 实 只能处 于 一 种 弹性状 态。 关键 词 历 史学 客观 性 后 现代 主义 新 思维
历 史学 之所 以是 一 门科 学 ,其 根本 的基 石就 是历 终 ”l 史学 的客 观性 只 能是相 对 于约 束 主观性 的程 _ 7 ,历 史学 自身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历史学的科学性一直是 度 而言 。 历 史认 知活 动 的媒 介 、 “ “ 主体 和方法 的客 观性 , 以 自然科 学 的科学 性 为依托 ,以 同样 按 照 自然科 学模 就决 定 了历史认 知 活动 的客观性 及其 程度 ” 。 在最直 阎“ 式 建构 的社会 学和 经济学 等社会 科 学来加 固。 【 是 , 接 的意义 上 , ”怛 t 客观性 即非 主 观性 ” “ ,消除 主观性 因素是 上世纪 6 、0年代 以来 ,西 方 后现代 主义思潮 对 人文 历 史认 识 客观性 分 析 的基本 思路 ”1 O7 [ 9 。而要 做 到历 史认 学 科特别 是 历史 学科 的 “ 客观 中立性 ” 行 了猛烈 地解 识 的客观 性 , 进 在现 在看来 , 史 学家学 术 良知 的一 种衡 是 构 和挑 战 。 量 尺度 。 同样 , 们对 于历史 认识 的客 观性也 是从 不 同 我 层 面上 考 虑 的 , 例如 “ 历史 事 实 客 观性 的要 求 ” “ 、对历 、对 t| 鬻 | 蕊囊等 ; l g | | 撅 l l 0 | 史 叙 述 客 观 性 的 要 求 ” “ 历 史 解 释 客 观 性 的 要 l l _。但 是要 做 到 以上 几 点是很 不 容 易 的 , 以在史 l ] 所 沃 尔什 曾经将 历史 学 的客 观性称 之 为 “ 判 的历 求 ”0 批 我们 期 待研究 具 有一 定 的客 观性 , 而我们 进 史 哲学 中最 重要 的而 又是最 棘 手 ” 的 问题 。王学 典在 学研 究 中 , 阁 在 此之上 探寻更 高层 次 的主体性 。 《 往知 来 》 也说 道 ,历史 学 中的客 观性 是 个 弹性 概 述 “ 念, 具有 量 的而不 是 质 的属性 ”l l 3 。在《 历史哲 学— —导 论》 书中, 一 沃尔 什认 为 所谓 的历史 客 观性 就 是 “ 每一 个 进行 认 真 调查 研 究 的人 都 必定 会 加 以接 受 ” 的东 历 史学 客 观性 的基 本保 证 就来 自两个 方 面 :一方 西 。沃 尔什 对历 史 客观性 的看 法是 以他 对什 么是 历史 面是经 由批判 性 的检验 而确 保史 料 的可 靠 ;另 一方 面 事 实 的认 证 为基础 的。 而历史 学 的客 观性概 念 , 实际上 则 是 史 学 家 要 在 研 究 过 程 中剔 除个 人 的和 主 观 的 因 借 助 于 自然科 学 。 “ 自然科 学 客观性 的 重要条 件 , 乃是 素 , 而保 持严格 的 中立和不 偏不 倚 的态度 。 古往 今来许 人们的普遍同意。”我们永远无法要求历史学像 自 I 5 ] 然 多 历史学 家都 极力 强调 历史 学 的客观 性 ,比如西 方 的 科 学一 样 客观—— 从 同样 的材 料或证 据 出发 ,按 照严 “ 学之 父 ” 罗多 德在传 世 之作 《 史》 史 希 历 中指 出 ,我 的 “ 格 的实 验操 作 或是 推 理 过程 就 可 以得 到 相 同 的结 果 。 职 责是把 我所 听到 的一切记 录下 来 ,但 我并 没有 任何 由于历 史具 有流 动性 、 易逝 性 和不 可重 复性 , 因而历史 义务来相 信 每一件 事情 ”l 1 [。 9世纪 后期 , 国史学 家 1 1 法 的客观性 则 比 自然科 学要 复杂 得多 , 如果 以“ 人们 的普 古 朗治 演讲 结 束之 后 在 听众 的欢 呼声 中说道 :请 不要 “ 遍 同意 ” 尺度 的话 , 为 历史 学简 直没 有客 观性 可 言 。同 为 我鼓掌 , 是我 在 向你们 讲话 , 不 而是 历 史通 过 我 的 口 时 ,历史 资料 的残 缺性 、 完善 性 , “ 不 历史 过程 自身 的未 在 讲话 。” 是 2 纪 5 代 以来 , 现代 主 义 在 可 0世 0年 后 完成性 ” , 使得 历史学 的客 观性变 得扑 朔迷 离 。 同也 但历 当代 西方 五花 八 门 、 派纷 呈 的文化 思潮 中异 军 突起 , 流 史 本身 确确 实实存 在 ,不 管我 们是 否 知道及 是 否能够 以其激烈 的反 传统 姿 态引起 人 们 的广 泛关 注 。例如詹 知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道它 的存 在 ,所 以历史 学 当然 又有 自己的客 观性制 金 斯 曾说 :后现 代 主义 并 非一 个统 一 的运 动 。 而是 应 “ 约。 历史 学 中的“ 观性 ” 自然 科学相 比 , 客 与 只有 在一种 时势 的需 要 , 族 的 、 产 阶级 的 和左 派 的理 论 家 们 , 贵 资 弱 化 了的次要 的意 义上 才是 可能 的。 在诸 多领 域 内所不 得不 进行 的重新评 价 ,其 评 价 的基 历 史学 长期 以来建 立 的 “ 观性 ” “ 客 、求真 ” 的形 象 , 础 根植 于更 为宽广 的社 会— — 经济 的 、 治 的 、 政 文化 的 虽然具 有真 实可 信 的 内核 , 但从 总 体上 看 , 实 只是一 变迁之 中 。” 从本 质上 看 , 现代 主义 是一种 思想 文 其 l“ l 后 种 在追 求客 观性 的 强烈意 志支 配下 的 主观愿 望 ,只是 化 领域 中 的激进 主义 的典 型思 维方 式 ,是对 现 代 主义 个被 夸大 了 的关 于客 观性 的神话 。 由于人 的认 识 能 的全面挑 战 和反叛 。”卅 “ l他们 抨 击历史 主义 和其 关 注的 1 力 的有 限性 和认识 的主观 性贯 穿 于历史 研究 工作 的始 重 心—— 人 , 为 “ 史 不 是 以直 线 形 式展 现 , 史 要 认 历 历
解释学简介
解释学简介解释学简介一、概述(一)解释学的概念解释学(Hermenneutik,Hermeneutics,又译“诠释学”、“释义学”)一词来源于希腊神话中的赫尔默斯(Hermes),他是诸神的信使。
(二)解释学的历史发展在中世纪,解释学成为专门学科,是对《圣经》进行诠释的学问。
普遍解释学的观念只有在施莱尔马赫那里才得以真正实现。
F.D.E.Schleiermacher(1768-1834),德国哲学家和神学家,解释学史上最重要的代表之一。
施氏的普遍解释学有两个传统:先验哲学和浪漫主义。
从这两个传统中他提出这样的问题:有效解释的可能性条件是什么?(类似康德的提问:数学知识何以可能?)理解过程究竟是什么?他的回答是:(1)解释之所以可能是因为解释者可以通过某种方法使自己置身于作者的位置,使自己的思想与作者的思想处于同一层次;(2)理解过程只是一种创造性的重新表述、重构过程。
狄尔泰为精神科学奠定了认识论基础。
威廉.狄尔泰(Wilhelm Dilthey1833-1911),德国哲学家、解释学重要代表人物。
曾跟随黑格尔学者库诺.费舍进行哲学研究,后受历史学派的影响,要求对精神科学的哲学基础进行认识论分析。
他试图进行历史理性的批判。
他指出:“历史科学可能性的第一个条件在于:我自身就是一种历史的存在,探究历史的人就是创造历史的人。
”关于精神科学之所以可能的问题,他认为,精神科学所探讨的对象乃是我们人类这个主体的精神的创造,因此不像在探究自然界那样要去解决主客体的同一性问题,因为精神科学中的客体就是主体的精神客观化产物,我们在那里发现的是我们自己的本质。
狄尔泰区分了自然科学和精神科学,前者是对外界事物的说明,后者是用心理学方法对社会、历史现象的理解。
他认为理解是比自然科学的方法更基本的普遍方法。
狄尔泰以前的解释学是古典解释学。
而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1889-1976)以后的解释学为哲学解释学。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的解释——解释学方法及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的解释——解释学方法及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容提要:本文在简要勾勒解释学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上,集中探讨了解释的客观性和解释循环两个理论问题,并以马克思哲学文本研究为例,论述了解释学方法在运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文献研究时,应该遵循的若干原则。
关键词:解释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文献研究方法论在当代条件下开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文献的研究,实际上就是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文本作出新的解释:一方面揭示其本来意义,澄清由于历史的原因而附加其上的种种误解和误读;另一方面阐扬和彰显其当代价值,实现其与时俱进的发展。
笔者认为,自觉地借鉴并合理地运用现代解释学的理论与方法,对于有效地开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文献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提出几个问题,与识者共同探讨。
一解释学(hermeneutics,又译为释义学、诠释学等)不是一个特定的哲学流派,而是一种关于意义、理解和解释的哲学理论。
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希腊,当时是一门如何把隐晦的神意转换为可理解的语言的技术;中世纪的奥古斯丁等人在解释《圣经》和宗教教义过程中逐渐使之系统化;宗教改革时期,马丁·路德又使它逐渐发展成为一门诠释经文和法典的技术性学科。
但是,作为一门专门研究意义、理解和解释的哲学理论,现代解释学是19世纪以后的产物。
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是其先驱,生命哲学家狄尔泰是它的开创者,其他主要代表人物有海德格尔、伽达默尔、哈贝马斯和利科等。
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解释学已经发展成为人文科学领域内普遍有效的方法论(当然其意义不限于此)。
人们一般把解释学划分为古典和现代两种类型,这固然有时间因素的考虑在内,但更重要的是性质上的差别,因为这里的“古典”和“现代”都是在现代解释学范围内的区分。
从历史上看,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Friedrich Schleiermach,1768?834)首次提出了有关正确理解和避免误解的普遍解释学理论。
他认为,对文本的理解和解释不仅仅是一个语言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创造性的心理过程。
解释学发展简述——兼谈解释学研究对象的变革
为经 典 注释 与 文献 学 的古代 专 门解 释 学变 成 一 种 普 遍 解释 学 , 被誉 为 “ 释学 的康 德 ” 他 认 为 . 在两 类 解 。 存
解释 . 即语 法 的解释 和技 术 的解释 。语 法 的解 释是 建 立 在某 种文 化共 同具 有 的话语 特征 上 : 技术 的解 释 则
重庆科 技学 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1年 期 01 第5
Junl fC ogi nvrt o c ne ad T cnl ySc lSi csE io) N . 2 1 ora o hnq g U i sy fSi c n eh o g (oi c ne di n e i e o a e tn o5 0 1
中 图分 类号 : 8 B0 9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3 9 9( 0 1 0 —0 3 — 2 1 7 —1 9 2 1 ) 5 0 3 0
作 者 简 介 : 琳 (9 2 , , 苏 常 州人 , 州 大 学 ( 苏 苏 州 2 5 2 1 政 治 与 公 共 管 理 学 院博 士研 究 生 , 事 哲 学解 孙 18 一)女 江 苏 江 1 13 ) 从
、
二 、 学 解 释 学 的代 表 人 物 哲
哲 学解释学是 在专 门解 释学和一 般解 释学后发展 起来 的 . 这里不得不提 到狄 尔泰 、 海德格尔及伽达默尔
( ) 尔 泰 的 解 释 学 一 狄
解 释学 H rI e t e的来 源 由于年代久远 . 古代流 eI nui T e c 从
是 针对 作 者信息 的个 性 。 者 的解释 是 “ 前 客观 的 ” “ 、否 定 的 ” 指 出 了理解 的 限 度 ; 者 的解 释 是 “ 术 的 ” . 后 技 , 因为它 所要 达到 的是 说话 人 的主观 世 界 莱 尔 马赫 施 认为 , 即使 这两 类 解 释拥 有 同等地 位 , 它们 也 不 能 同 时 被我 们所 达 到 .因为考 虑共 同语 言 就是忘 记 作者 . 而理解 作 者又 必须 忘记他 的语 言 . 我们 要 么理 解共 同 性 , 么理 解特 殊性 。 以 , 要 所 他认 为解 释学 的真 正任 务 在 第 二类 解 释 .解 释 学 的真 正 目的是 解 释作 者 的原
解释学
解释学解释学,又称诠释学(hermeneutics),是一个解释和了解文本的哲学技术。
它也许被描述作为诠释理论并根据文本本身来了解文本。
“文本”的概念“文本”的概念被扩展为书面文件。
例如:讲话、表现、艺术作品和事件。
因此,任何一个人都在细说或者诠译“社会文本”。
西方哲学、宗教学、历史学、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以及文艺理论中有关意义、理解和解释等问题的哲学体系、方法论或技术性规则的统称。
有关解释学的研究可以上溯到古希腊。
它作为一种哲学学派形成于20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西方学术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释义学" 早在人类远古文明时期就已存在如何理解卜卦、神话、寓言意义的问题。
古希腊时代亚里士多德的学说已涉及理解和解释的问题。
“解释学”一词的词根hermes就来自古希腊语,其意为"神之消息"。
当时,人们已把如何使隐晦的神意转换为可理解的语言的研究看作一门学问。
中世纪的A.奥古斯丁、卡西昂等哲学家在对宗教教义进行新的解释时,逐步把以往对解释问题的零散研究系统化。
16世纪的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提出如何直接理解圣经本文的原则与方法的问题,对解释学研究起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此外在法学、历史学、语言修辞学等传统研究中也一直涉及解释学的问题。
“解释学”一词于1954年首次出于J.丹豪色的著作中。
但在18世纪以前,有关如何正确理解文意内容的研究往往被称作"释义学"。
这类研究往往从实用性出发,实际上是一些零散解释规则的汇集。
亦泽“阐释学”、"释义学”、“诠释学”。
广义指对于文本之意义的理解和解释的理论或哲学。
涉及哲学、语言学、文学、文献学、历史学、宗教、艺术、神话学、人类学、文化学、社会学、法学等问题,反映出当代人文科学研究领域的各门学科之间相互交流、渗透和融合的趋势。
既是—门边缘学科和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又是一种哲学思潮。
狭义指局部解释学、一般解释学、哲学解释学等分支、学派。
解释学
利科的解释学现象学是通过文本理论而实现的。 自我通过客服与文本之间的间距,通过与文本的认 同的辩证运动过程,从而在新的自我的基础上达到 对文本的重新理解。利科所谓的文本就是“通过书 写而确定下来的言论”,这就是说,文本由“言论 ”和“文本”两方面构成。文本作为言论,它和具 体的情景有关,体现了语言的流动性;另一方面, 文本具有稳定的方面,即言论的意义。从言论到文 字则会使言论本身的性质发生重要变化。在书写中 ,文本远离了言谈的具体情景使得言论获得了相对 于作者的独立性,同时也获得了相对读者的独立性 。这就是他所说的“间距化”。
2.2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2.2.1施莱尔马赫
施莱尔马赫致力于圣经释义学中的科学性和 客观性问题的研究,提出了有关正确理解和避免误 解的普遍性理论,使神学的解释成为普遍解释理论 的一种具体运用。他指出,由于词义和知识的变化, 典籍文本直接呈现的东西并非作者真实的原意,研 究者必须通过批评的解释来恢复本文产生时的历史 情境和揭示原作者的心理个性,从而达到对作品的 真正理解。施莱尔马赫确立了语言的基础地位 , 指 出解释学的唯一对象是语言 : “语言是解释学的唯 一预设。”
利科区分了文本的含义和文本的意义。前者指文 本的内部结构和内部关系 ; 后者指本文的语义可能性 的实现 , 是文本的现实化、当下化。文本的现实化使 文本重新向一个语境和主体运动。利科强调文本的意 义。文本的含义是通过结构主义语言学的阅读来获得 的 , 它属于说明的模式。它便是文本的静力学分析。 文本的意义是指文本的开放性、文本的重新语境化。 它是文本在谈话中的实现, 文本重新找回了自己的读 者的过程。它属于解释的模式。它是文本的动力学分 析。二者解释了文本的不同方面和维度 , 但并不是对 立的。
海德格尔作为解释学本体论化的奠基人,把人的 理解、领悟安置在人的“此在”结构中,从而使解释 的生成、理解、表达具体为人的基本存在论。然后在 此基础上,进一步把解释运作的机制显示出来:其静 态结构是“前理解”前理解包含三种要素: 1. 前有: 解释前对事物有所领会; 2. 前见:解释前先有的角度 和倾向; 3. 前把握:对事物预先的概念把握。动态结 构是“生存一理解一语言”的“解释学循环”。 “解释学循环”这一著名理论,认为解释者对被解 释对象的“认识预期”是待解释的意义的一个部分, 理解活动的完成因而依赖于理解的“前结构”,即一 组在理解之前已存在的决定理解的因素。于是,这一基 本“循环性”始终存在于“前结构”与解释者的“情 境”之间。不过 , 他强调这不是一个“恶性循环”,而 是“此在”进行认识活动的基本条件。
现代西方哲学主要流派
现代西方哲学主要流派简介绪论第一章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主义一、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主义概况二、尼采的权力意志哲学第二章实用主义一、实用主义概况二、杜威与实用主义的发展第三章分析哲学一、分析哲学概况二、罗素的逻辑原子主义第四章现象学一、现象学概况二、胡塞尔现象学第五章海德格尔哲学一、海德格尔的生平活动及其哲学的革命意义二、此在及其存在的基本结构存在及其在世三、自由、沉沦和异化:人的本真存在和非本真存在四、海德格尔的真理观第六章萨特的存在主义一、萨特其人——萨特的生平活动二、自由理论存在主义和人道主义三、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第七章弗洛伊德主义一、弗洛伊德主义概况二、弗洛伊德早期的两大“发现”三、两大“发现”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广泛应用第八章西方马克思主义一、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二、霍克海默的社会批判理论绪论一、西方哲学从近代到现代的转折二、现代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三、现代西方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四、现代西方哲学与当代中国哲学的发展第一章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主义包括唯意志主义在内的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潮,是在19世纪中期德国古典哲学走向终结、整个西方哲学的发展发生了重大的方向性转折的背景下形成的;它强调人的情感意志、本能冲动等非理性的活动在人的整个精神和物质存在中的决定作用,批判传统理性主义对人的个性、创造性和生命本能的扼杀和压抑以及造成人的异化,以非理性的情感、意志等活动和倾向取代传统理性主义的实体而作为哲学的出发点,对此后的西方哲学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一、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主义概况一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主义的含义二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主义的思想来源就个别的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主义思想观点来说,从西方思想和精神发展的最初阶段起就已存在了;三对传统理性主义的批判与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潮的形成包括唯意志主义在内的非理性主义作为一种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并在整个哲学发展中具有较大影响的哲学思潮,是随着19世纪中期德国古典哲学走向终结、整个西方哲学的发展发生了重大的方向性转折的背景下形成的;从文艺复兴以来,理性取代信仰成为西方哲学发展的主轴;然而到19世纪中期英法德主要西方国家资本主义革命先后结束、资本主义制度先后确立后,在西方各国掀起了一个范围广泛、表现强烈的批判传统理性主义的浪潮;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潮以批判和超越传统理性主义并强调人的情感意志、本能冲动等非理性活动在人的整个精神和物质存在中的决定作用为其最一般的特征;因而往往被列入“人本主义”哲学思潮;二、尼采的权力意志哲学一尼采的生平活动及其思想的基本倾向现代西方哲学的开拓者——尼采F.W. Nietzche’s , 1844-1890,是对西方哲学由近代向现当代转型发生过重大影响的德国哲学家;尼采的主要着作:悲剧的诞生1872、人性的,太人性的1878、快乐的知识1882、札拉图士特拉如此说1883-1891,亦译苏鲁支语录、超越善恶1886、道德的谱系1887、偶像的黄昏1888、看哪这人1888、权力意志:论重新估价一切价值;二尼采对传统价值的批判1、重估一切价值“重新估价一切价值”是尼采提出来作为其全部理论出发点的着名口号,其含义就是要求批判被理性主义和基督教传统当作真理的以往思想文化、道德观念,破除它们的权威,这也就是对由理性主义支配的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尼采要求建立一种能够发现和表达人的生命和本能这种深层存在的哲学;他从酒神狄俄尼索斯Dionysus的形象中找到了这面镜子;2、认识和真理正是从狄俄尼索斯精神出发,尼采认为哲学不应当译认识论为中心,而应以人的生活和行为为中心,使哲学成为伦理学意义上的实践哲学;“我是哲学家狄奥尼索斯的弟子;我宁肯做一个酒色之徒,而不愿意做一个圣者;”——尼采但与传统哲学认识论的主观主义的不同在于,他对作为主体的人作了非理性主义的解释;3、主人道德和奴隶道德尼采对欧洲理性主义传统的批判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对基督教以及与基督教教义密切相关的传统道德观念的批判;尼采在超越善恶中指出两种主要道德类型:主人道德和奴隶道德;三权力意志“这个世界就是强力意志——岂有他哉;”生命意志就是表现、释放、改善、增长生命力本身的意志,即“权力意志”Der Wille ZurMacht;尼采由人的生命取决于权力意志,进而推论出生物的本质也是权力意志;海德格尔在高度评价尼采哲学的同时又称尼采是“最后一个形而上学家”;四尼采的超人学说尼采认为真正的哲学应当成为关于人的哲学,而超人则是人的目标和理想,因此真正的哲学应当成为超人哲学;从一种意义上说,尼采的超人是用来取代基督教的上帝和传统理性派哲学的绝对理性概念的;超人是人的生命力即权力意志的理想化和人格化,是与理性派哲学和基督教传统所确立的人的价值相反的新的价值观念的理想化和人格化,或者说是狄饿尼索斯精神的理想化和人格化;第二章实用主义一、实用主义概况一实用主义的基本特点实用主义是19世纪末以来在美国流行的一个哲学流派,也是现代美国各派哲学中对该国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影响最大的哲学流派;其最主要代表是皮尔士、詹姆士和杜威;二美国实用主义的背景实用主义产生于美国,活动中心也在美国,被认为是美国民族精神和生活方式的理论象征;它最能体现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美国社会的生活的特点;三实用主义的产生和流传二、杜威与实用主义的发展一杜威的生平活动杜威John Dewey,1859-1952:美国实用主义的最大传播者,着名的政论家、社会学家和教育家;主要着作:伦理学合着,1908、我们怎样思维1910、实验逻辑论文集1910、哲学的改造、经验与自然1925、确定性的追求1929、逻辑:探索的理论1938、人的问题1946、认知与所知合着,1949;二经验自然主义杜威以改造以往哲学为己任,试图建立一种以人的生活、行动、实践为核心而贯通心物主客的新哲学;杜威用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代替詹姆士的意识流,更加强调经验只是作为一种活动过程,而不是精神事物;三实践与方法杜威的生活、行动、实践是指人作为生物有机体适应环境的行为;人不应在环境目前显得无能为力,而应主动地使环境适应自己的需要;人怎样用“创造的智慧”来适应和改造环境呢他的方法论常被称为试验-探索方法理论,它接近皮尔士的“怀疑-信念”的探索理论;他提出了思想五步说;四工具主义广义地说,工具主义是杜威实用主义哲学的别称,狭义地说指他关于认识和真理的理论;其基本观点是认为思想、观念、理论是人的行为的工具,它们的真理性的标准在于能否指引人们的行动取得成功;任何思想、概念都只能看作是运用的假设,是人们为了达到预期目的而设计的工具;工具无所谓真假,只有有效或无效、适当或不适当、经济或不经济之分;五社会政治理论“民主与自由的哲学家”归根到底,民主主义的问题是个人的尊严与价值的道德问题;应通过道德教育这一根本途径,把民主思想渗透于人的本性之中,使民主的思想与行为的习惯变成人民素质的一部分,使民主成为个人和社会的生活方式;第三章分析哲学一、分析哲学概况产生于20世纪初的分析哲学,是20世纪西方哲学中的主要思潮之一,在英语国家长期居于主导地位,除了在哲学领域的巨大影响之外,还对文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一分析哲学的形成与基本特征二分析哲学的发展历程三分析哲学与“语言的转向”二、罗素的逻辑原子主义一罗素的生平与思想发展罗素Bertrand Russell,1872-1970 是20世纪英国最着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分析哲学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二逻辑分析方法罗素对分析哲学的最大贡献是他提出的逻辑分析方法;逻辑分析方法主要是一种下定义的方法,包括“实在定义”和“语境定义”;三逻辑原子主义逻辑原子主义是罗素把另据分析方法应用于解决本体论问题而提出的,由他和他的学生维特根斯坦共同创建;罗素的逻辑原子主义是从逻辑哲学的角度出发研究世界的构造,他的研究动机在于追求知识的确定性,企图把复杂的、不确定的知识逐步分解为一些简单的、能够得到经验证实的原子命题;四摹状词理论摹状词理论显示了逻辑分析在哲学中的作用,它强调了自然语言结构与逻辑命题结构的差异性,取消了肯定虚构事物的本体论,指出了专有名词是实体的灵魂,突出了罗素关于逻辑是哲学的本质的基本论点;摹状词理论作为一种逻辑理论,已经被现代逻辑所采纳,它被分析哲学家们誉为“哲学分析的楷模”;第四章现象学一、现象学概况和胡塞尔的哲学活动现象学是德国哲学家胡塞尔Edmund Hussel,1859-1938开创的一种广泛的哲学思潮;它对整个当代西方哲学产生过重大影响 ;广义的现象学包括舍勒、海德格尔、萨特、梅洛-庞蒂等人的哲学;本章主要介绍胡塞尔的现象学;德国哲学家胡塞尔Edmund Hussel,1859-1938胡塞尔生于当时属奥匈帝国的摩拉维亚,是犹太血统的德国人;主要着作有算术哲学、逻辑研究1900-1901、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1913、内在的时间意识的现象学的讲演19291928、形式的和先验的逻辑、欧洲科学的危机和先验现象学1936等;胡塞尔的目标是使哲学成为一门严格的哲学;为此他寻求建立一种可以用来这样的哲学的可靠方法;二、对心理主义的批判心理主义哲学思潮的主要观点是把逻辑当作一种思维艺术,把逻辑概率归结为经验的心理活动的规律,认为真理是相对于这些规律而言的,因而只有相对真理,没有绝对真理;胡塞尔断定心理主义必然导致怀疑论和相对主义;三、意向性理论一逻辑研究中的意向性理论二观念中的意向性理论四、现象学方法一现象学的中止判断中止判断epoche这个术语表示对给予的东西是否存在暂不表态;其功用主要有两点:1用于帮助寻找可靠的开端;2、用于防止转移论题,防止在反省问题过程中重新运用间接知识,防止循环论证;胡塞尔时常用“加括号”表示中止判断;二本质还原的方法本质直觉的方法就是以获得非经验的、无预先假定的本质和本质的规律为目标的方法;本质直觉的方法的基本原则是“面向事物本身”,在此事物不是指物理事物,而是指“直接的给予”或“纯粹现象”;本质还原要求把对个别东西的存在的信念悬置起来,但不要求把对意识的存在的信念悬置起来;三先验还原的方法先验的还原是指把那种有关世界是自在地、客观地存在的观点还原为世界是相对于先验的主体而存在的观点;五、生活世界和目的论的历史解释方法一目的论的历史解释方法之概略胡塞尔的目的论的历史解释方法是一种释义学,它有助于理解自在生活世界中展现出来的历史的目的、人生的意义和人类的根本任务;二胡塞尔对生活世界的解释胡塞尔对生活世界的解释的出发点是一个类似于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的理论”科学和哲学的理念世界,实践活动的生活世界,纯粹自我和纯粹意识的世界;严格地说,胡塞尔反对“三个世界”的理论,因为还原的结果表明只存在一个世界,即实践的生活世界;胡塞尔企图通过目的论的历史解释把抽象的理念化了的世界还原为作为实践活动之总和的生活世界;三目的论的历史解释方法与先验还原和本质还原的关系胡塞尔的目的论的历史解释方法对当代释义学,特别是伽达默尔的释义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当代不少哲学家认为目的论的历史解释方法比现象学的本质还原和先验还原方法意义更加重大;六、胡塞尔的现象学与存在主义的关系胡塞尔的现象学是存在主义的思想渊源之一,但另一方面胡塞尔在晚年又曾激烈地批判存在主义;胡塞尔认为实证主义导致欧洲人性危机,而存在主义由于背弃理性主义从另一方面加深了这种危机;第五章海德格尔哲学一、海德格尔的生平活动及其哲学的革命意义黑森林小路上的哲学家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1889-1976生于德国巴登州;二、海德格尔对西方形而上学传统的批判海德格尔的根本问题是以对“存在”本身的研究为核心的本体论问题;他认为真正的哲学是存在哲学,他要用现象学方法建立新的存在哲学,他前期经常谈论的基础本体论正是这种存在哲学的典型形态;由于只有先弄清存在者的存在的意义才能懂得存在者的意义,因而哲学对科学和知识具有始源意义;三、对现象学方法的继承和超越海德格尔的现象就是存在者的存在的显现;现象学方法就是揭示存在者的存在的方法;他的现象学方法是一种直接显示存在的意义的结构的方法,也就是解释学的方法;海德格尔在这点上与胡塞尔的主要区别,在于他排除了胡塞尔的先验主体以及由其建立的世界;他比胡塞尔更加彻底地贯彻了超越主客二分和主体性的方向他使现象学方法完全消除认识论的痕迹,成为存在论化的方法;他认为应当按存在本身的显现来揭示存在的意义,让“存在”自己显现,在“存在”的显现中体验存在的意义;存在、现象、显现具有同等意义;四、此在及其存在的基本结构存在及其在世一此在的含义及其优先地位海德格尔肯定,任何一个存在者均有其存在;只有人这种特殊的存在者才能在其存在过程中提出和追问存在问题,揭示存在者的存在的意义;人这种特殊的存在者被他称为此在Dasein,即先于主客心物之分的、没有规定性的原始状态下的人的存在;此在的存在称为生存Existenz;二此在的基本存在结构——在世此在的存在,即生存的原始的基本结构是“在世界之中存在”;此在的在世意味着它与其世界处于一种浑然一体的关系之中;此在的这种在世结构是此在与其他存在者处于某种空间关系之中的先决条件;哲学所谈论的世界只能是与此在浑然一体并为其所领悟和揭示的世界,它毋宁说是作为此在的存在状态的世界,是此在存在的敞开状态;三在世的存在状态——烦此在的基本此在结构是在世,而在世的存在状态是烦;此在的此在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或环节,它们构成一个统一的结构整体,这个结构整体即是烦;此在彻头彻尾地被烦所支配;烦分为烦忙和烦神;烦忙指与他物发生关系的存在状态;烦神指此在与他人发生关系的存在状态;海德格尔关于此在及其在世的学说突出地表现了他以存在论本体论思维方式取代认识论思维方式的基本倾向;四此在的时间性在海德格尔哲学中,时间是一个与存在同样重要的概念;此在的存在,即生存的意义就在于其时间性;此在的时间性为“原始的本真的时间性”,它不同于经验意义上的时间性;此在的存在、人生是不间断的绵延过程,其过去、现在与将来不可分割;此在的过去和现在的意义都在于其向将来的超越,也就是都出自将来;五、自由、沉沦和异化:人的本真存在和非本真存在一人的自由和超越海德格尔认为此在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先行于其自身的此在;这也意味着自由是此在的先天特性,人注定了是自由的,注定了必需自由选择;二人的沉沦和异化这样此在就成了非本真的存在;在非本真存在的方式下,此在以“常人”的标准看待自己;这种状况即为此在的沉沦;沉沦的特性之一是异化;异化状态就是此在在沉沦中离开了自己的本真的存在,或其本真的存在被遮蔽起来的状态;人们不能不生活于日常生活之中,而日常生活意味着此在的沉沦和异化;三此在的基本情绪——畏此在在世的基本结构是烦,而烦的展开状态是通过畏来现身和领会的;畏作为此在的基本情绪是先天地固有的,它不同于怕;因此对畏的情绪的揭示同时又是对此在的存在的揭示;海德格尔由此把畏看作是沉沦和异化的根源;由于畏是此在的本真的、原始的存在方式,只要此在在世,畏就永远在此;因此,任凭此在如何逃避到麻木的、沉沦的日常生活中去,畏永远追逼着它;因此人生怎么也避免不了惶惶不可终日的命运;四“先行到死中去”死亡概念由此成为海德格尔基础本体论中的一个关键概念;海德格尔所谓找出先行到死中去的具体结构,指的是揭示死的本体论意义,即分析死对领会生此在的生存的作用;死是此在人生的终结,是使此在失去其本身的东西;然而死又是此在的存在的一种可能性;所谓“本真的为死而生”或“先行到死中去”意思正是把死看作此在的最本己的、无涉的、不可超越的和不确定的可能性;总之,“先行到死中去”是海德格尔的基础本体论的关键命题;他不仅企图用之来解释人的真正存在,也用它来恢复受到社会和外部世界制约的人的个性和自由,使人摆脱沉沦和被异化的境况;五良心的呼唤“先行到死中去”只是供此在自由选择的可能性,只有当此在实际做出选择时,他的可能性才成为现实;良心本来是一个伦理学范畴,但海德格尔赋予它以本体论的意义,将其当作此在体现其本真存在的一种内在呼声;海德格尔不是要求废除任何伦理学,而是要建立以此在的本真状态为基础的所谓原始伦理学,后者与他所要建立的以此在的存在为基础的本体论实际上是一回事;为什么良心的呼唤是此在的本真的存在的体现呢这是因为呼唤者、呼唤所向者、呼唤出来者均是此在;总的说来,海德格尔关于良心的理论不只是一种非道德的道德理论,也是他的基础本体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六、海德格尔的真理观——存在的真理、思想和语言一超越此在在1947年出版的论人道主义中,关于超出此在的界限的存在的真理问题已成了其哲学的核心问题;这样,关于存在的真理问题、思和语言的本来意义及它们与诗的关系的问题就成了其后期哲学的主要问题;二存在的真理真理本质上是存在的真理,对真理的揭示就是对存在的揭示;存在本身作为人的意识之外的力量和过程决定了人的生存;既然真理是存在的真理,因此真理的本质揭示自由;三存在的“天命”作为真理的本质的自由不是人所具有的某种属性,更无伦理或政治含义,而仅仅是存在的一种打开敞开领域的力量,是使一切存在者得以存在的无可名状的、神奇的力量;海德格尔有时干脆称之为存在的“天命”;四思想和语言思想通过语言呈现存在;语言是存在的家;语言就是思中之在,即把思所思的存在说出来;五哲学的终结和思想的复兴海德格尔认为,传统哲学的主要错误就是在存在者状态下看待思想和语言,不把它们当作存在的直接呈现,而当作知识,或者说对它们作了技术性和工具性的解释;“思”的时代到来了;而后者的根本特点是超越主客二分、超越对知识和确定性的追求,而去直接谛听存在的声音,去澄明、显示存在本身的意义;诗人的语言是抒发性的而非描述性的,未受到概念和逻辑思维的扭曲;从中可以谛听到存在的信息;在海德格尔看来,诗并不只是一种艺术形式,更重要的是具有本体论意义;正像传统形而上学的时代被“思”的时代所取代一样,传统本体论将被时化本体论所取代;“思”的时代就是诗的时代;第六章萨特的存在主义一、萨特其人——萨特的生平活动萨特Jean Paul Sartre,1905-1980是法国着名作家、社会活动家、存在主义的最大代表;主要着作有:自我的超越1936、胡塞尔现象学的一个基本思想:意向性1939、影像论1936、存在与虚无1943、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1946、唯物主义与革命1946、共产党人与和平1952、辩证理性批判1960等;二、现象学本体论一现象的一元论现象作为存在的直接显现的系列现象的存在只能是有限的,而存在本身可以显现的系列存在的现象在原则上却是无限的;现象的存在和存在的现象的区分意味着存在本身除了现象的存在之外还有未显现的即超现象的“东西”存在;它们构成现象的条件的两个方面:一是意识,也就是使存在得以显现的东西;一是存在本身,即意识所显现的东西;二反思前的我思反思的意识是把意识本身当作对象的意识;反思的意识可以是是第二位的;反思前的意识则直接指向对象而不是关于对象的意识,因此它是原始的、第一位的;萨特强调在进行哲学思维之前必须是意识净化,即排除掉通常的意识中所包含的各种具体内容,是意识还原为纯粹意识;再由纯粹意识揭示直接呈现于意识的事实,这种事实也。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笔记—解释学与接受理论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笔记—解释学与接受理论140.解释学是什么?(1)解释学文论是现代哲学阐释学的一部分,揭示了文本理解与解释的本体论和生存论意义,从而将“历史性”和“时间性”引入了哲学思维,同时为文学研究的读者立场及历史态度奠定了基础。
解释学文论作为哲学解释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主导意旨是哲学。
(2)发展概况:①西方解释学的初始样态是出现在中世纪后期的经文释义学和文献考证学。
②到了18世纪,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从具体的解释学经验中抽取出一般的方法和原则并以之为研究对象,从而建立了一般的方法论解释学,传统的经文释义学和文献考证学则成了它的具体应用。
③稍后德国哲学家狄尔泰进一步阐发了施莱尔马赫的思想,认为一般解释学就是区别于自然科学方法论的整个精神科学的方法论。
(3)本体论解释学:①从方法论解释学到本体论解释学的转向是海德格尔引发的,在伽达默尔的理论中真正建立起来。
②对艺术的思考成为了哲学解释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导致了艺术理论的研究始于从科学认识论向哲学解释学的现代转向。
(4)代表人物:施莱尔马赫和狄尔泰是18世纪方法论解释学的代表,美国文论家赫施也是传统解释学的代表;而海德格尔、伽达默尔以及法国哲学家利科等。
(5)影响评价:①解释学文论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其后产生了很大影响,在后期的接受美学和70年代的解构主义文论中都有一定影响。
②在宽泛的意义上来看,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是解释学文论的一部分,尤其是姚斯的接受美学但接受美学的思想来源不仅有解释学还有俄国形式主义现象学和存在主义等。
③由于解释学文论和接受理论的卓越探索,西方文论实现了从作者中心和作品中心向读者中心转变的现代转向,为文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范式。
④但解释学和接受理论也存在一定的局限和问题:a如何摆脱以传统为中心的形而上学又不至于陷入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b如何将美学方法与历史方法结合起来又不失于机械拼合;c如何处理审美经验的肯定性和否定性之间的关系,等。
与语言哲学相关的历史事件
与语言哲学相关的历史事件2001年,全国第二届“分析哲学与中国哲学”研讨会在苏州召开,会议试图运用训诂学、语用学、形而上学、逻辑学以及文化人类学的方法,通过对本体论、语言哲学、道德哲学的分析,来研究中国哲学的合理性、必要性和现实性。
1998年,《语言哲学名著选辑·英美部分》(涂纪亮著)由三联书店出版。
1997年5月13日,以国家语委语用所为主的一些单位的学者以“多样化:语言生活的大趋势”为题开展了一次语言哲学对话。
1997年1月10日,部分学者在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和语言学研究所进行语言哲学对话,讨论“怎样发展我国的语言学”。
邢福义说:中国语言学的发展,已经到了需要更多地进行理论思考的阶段。
1997年1月10日,萧国政在《语言哲学对话——怎样发展我国的语言学》的讨论会上,提出语言学是关于“语言和语言哲学”的科学,语言学应包括语言本体研究、语言应用研究和语言哲学研究三个方面。
自1996年10月起,于根元在北京、武汉等地主持了“语言哲学对话”活动。
在这个活动过程中,中国部分学者开展了语言观的讨论,主要是《语言文字应用》1994~1996年的讨论和部分学者的“语言哲学对话”1993年,涂纪亮主编《英美语言哲学》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1991年3月7日至12日,来自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以及澳大利亚的30余位学者参加了由香港中文大学主办的“分析哲学与语言哲学研讨会”1990年9月8日至12日,全国第二届欧洲大陆语言哲学讨论会在湖北省十堰市召开。
1998年,阿尔斯顿《语言哲学》(刘鸿辉译)由三联书店出版。
作者在保持释义学的本体论视界的同时,还吸收英美语言哲学的成就,阐述释义学的方法论规则。
1981年,哈贝马斯发表的《交往行动理论》以语言逻辑为工具推动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从意识哲学转向语言哲学。
1979年,美国语言哲学家塞尔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其核心是实施一种发话行为,间接地实现另一种不同的发话行为。
中国当代学者对世界学术的贡献
中国当代学者对世界学术的贡献中国当代学者在世界学术界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在各个学科领域中积极探索、开拓创新,为世界学术进步和全球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以下将从多个方面阐述中国当代学者对世界学术的贡献。
一、哲学领域中国当代学者在哲学领域中有着重要的贡献。
他们通过对传统哲学的研究和继承,以及对西方哲学的借鉴和吸收,不断探索和发展中国哲学。
其中,钱穆先生提出的“大道至简”哲学观,具有极强的现代化思想,深受国际哲学界的推崇。
李泽厚先生的“欲望”哲学思想,引起了西方哲学界的关注和研究。
成甲先生的“破除儒家经典中的封建约束”,开启了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的多元思考。
以及庄子研究专家刘勇先生在哲学领域的贡献,得到了国际哲学专家的高度评价等等。
中国哲学的现代化建设,正在不断得到推广和发展。
二、文学领域在文学领域中,中国当代学者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他们对中国文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挖掘了各个层面的意义和价值。
例如,莫言先生的小说作品,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挖掘和运用,使得中国文学在国际上更具影响力;钱穆先生在文学领域中的贡献也不容忽视,他的文学批评思想和文艺复兴的思想,为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创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三、社会科学领域中国当代学者在社会科学领域中,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例如,中国经济学家朱之文、中国政治学家王洪波等学者,对中国的改革开放、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等领域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思考,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郭文信等中国当代历史学家也在历史领域中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们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研究和分析,还原了历史真实的面貌,使得世界可以更加准确地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
四、自然科学领域在自然科学领域中,中国当代学者也有着重要的贡献。
例如,华罗庚先生的数学成果,在世界上具有极高的影响力和地位;张先炎等物理学家的贡献也得到了国际物理学界的高度评价;另外,中国在化学、生物学等科学领域中也有着不少杰出的学者。
海德格尔的哲学释义学(精)
【标题】:海德格尔的哲学释义学【主题】:本体论的释义学理解和解释释义学循环【内容】:海德格尔的哲学释义学一、释义学的现象学释义学在本世纪经历了一次根本性的转折--本体论转折,其结果是哲学释义学的应运而生和释义学问题的扩大与深化。
这个转折的发动者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的全部哲学尽管博大精深,但始终贯穿着一个基本动机--追寻存在的意义。
存在的意义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但是,两千多年的西方哲学传统在这个问题上都走错了路:他们把存在当作存在者来研究。
因此,首先必须区分存在与存在者。
这倒并不难。
然而,一经区分了存在与存在者之后,我们马上就面临如何去追寻存在的意义的问题。
因为存在是无法定义的,"存在就是存在本身。
……'存在',这不是上帝,不是世界的根基。
"因为"存在并不是一种实在,存在者的存在不是实体本身。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伦敦1962年,第266页。
)另一方面,存在虽然不能归结为某一存在者,但它不能离开存在者而存在,因为"存在总是存在者之存在。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伦敦1962年,第29页。
)存在"是确定存在者作为存在者的那种东西"。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伦敦1962年,第25页。
)一句话,存在是使存在者得以可能的条件和基础。
但是,"存在的意义必须以自身的方式展示出来,这不同于存在者被发现的方式。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伦敦19602年,第26页。
)因此,研究存在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方法,这种方法在海德格尔看来只能是"现象学",或更确切地说,"释义学的现象学"。
"释义学的现象学"这个词既表明了海德格尔的"现象学"与胡塞尔的现象学的联系,又指明了它们之间的根本不同。
作为胡塞尔的学生和助手,胡塞尔的现象学对于海德格尔自己的哲学思想的产生确实有过重要的启发和影响。
哲学解释学的”理解”观对教育史研究的启示
解释学 , 又称 为释义学或诠释学 , 源于 史的 、相对的 , 起 也是过 程的 。在伽达 默尔看 古希腊。解释学是关于理解的学说 , 由于 不同 来 , “ 我们 在理解 活动时 , 不可能 不带有理 。 先 的人对理 解有不 同的看法 , 就有了一般解释学 解 的 意 图” 由此 “ 见 ” 不再 是 需 要 着 和哲学解 释学 的区别 。一般 解释 学家施 莱尔 力加以 克服的 障碍 , 而是为丰 富的理 解创造 马赫和狄 尔泰认为理解是意义的复原 , 理解就 “ 极 的 建 设 性 ” 的 可 能 性 。 积 是 消 除 误 解 , 示 作 品 的 原 意 。而 哲 学 解 释 学 揭 第 四 , 解是 效 果 历 史 意 识 理 家 认 为 理 解一 种 意 义 不 断 创 造 和 生 成 的 过 程 , 伽达默尔在对 已有解释学循环的分析 中, 其理 解观是 主张本体 论的 , 存在 的意 义出 提出只有时 间距离才使解释学 的真正批判性 从 发 , 重新 审 视 一 切 , 不 断加 深 我 们 对 “ 来 在 理 问题得 以解决 , 所以 “ 真正的历史对象根本就 而是 自己和他者的统 一体 , 或一种 解 ”理解的 同时 , 拓宽 了我 们看 世界 的视 不是对象 , 也 域。 因而哲学解释学的 “ 理解”观对教 育史研 关 系, 在这种关系 中同时存在着历史的实在以 ” 在 究文本 , 育史研究者和研究方法都提供了很 及历史 理解 的实在 。 因此 解释 学必须 “ 教 好的借鉴。 理解本身 中显 示历史 的实在性” 伽达默尔称 ( 为效果历史)并且理解从本质上是一种效果历 , 史事件 。 1 哲学解释 学的 “ 理解 ”观 哲学 解释 学 的 “ 解 ” 是 对 文本 的 理 理 , 第 五 , 解是辩 证 的、超越 性的 “ 理 视界 解 。 本 作 为 理 解 对 象 , 方 面 表 现 为 符 号 系 融合” 文 一 。 统 , 一 方 面 表 现 为 意 义 , 解 的 实 质 则 是 把 另 理 “ 视界 ”在哲 学解 释学 中具有 特殊 的哲 握 文 本 的 意 义 具 体 来 说 就 是 一 下 几 方 面 。 学意义, 是指一个人在其 中进行领会或理解的 第一 , 解是 意义生 成 。 理 构架或视野。哲学解释学认为 , 每个人作为一 海德 格 尔对 “ 理解 ” 的诠 释如 下 : 作 个 历史的存在者都处于某种传统和文化之 中, “ 为 理 解 , 在 在 可 能 性 的 基 础 上 筹 划 它 的 存 历史 、传统及语 言从一开始就形 成了理解者 此 也 视 , 在 。……理解的筹划有它 自己的可能性— — 的 一 个 意 向 性 的 视 野 , 就 是 “ 界 ” 而 人 也 在 视界”中生活 发展 自身的可能性 , 理解的这种发展我们称之 因此而 居于某 个视界之 中, “ 不 为‘ 解释 ’ 在这个发展 中, 。 解释理解地 同化 了 和理解 , 存在与人的特殊视 界无关的理解 。 就在于双方的视界不断遭 被 它所理解的东西 。 在解释 中, 理解并 没有成 理解之 所以能实现 , 为 不 同 的 东 西 , 正 为 自己 。 它 ”这 就 是 说 此 在 遇、 交融和沟通 , 不断生成 、 扩大和丰富 , 向一 的意义就是整个世界 的意义 , 这个意义不是被 种向更高的视界提升 , 于是新的意义不断产生 这 伽 理解后才呈现 在理解者面前 , 而是随着理解者 和 获 得 , 种 不 同 视 界 不 断 融 合 的过 程 , 达 的理解而 展开生成的意义 。这 个生成 的意义 默 尔 称 之 为 “ 界 融 合 ”。 视 只是一个 可能的世界 , 品有 它 自己的世界 , 作 解释者也 有他 自己的世界 。这两个世界 在解 2哲学解释学对教育史研究的启示 ( ) 唤 “ 解 ”的教 育史文 本研 究 1呼 理 释者的理解中发生了接触后 , 融合生成 了一个 新 的可 能 的 世 界 — — 意 义 。 在教 育 中 , 理解 ”被 认 为是 某种 认知 “ 第 二 , 解 是 主 体 性 的 自我 理 解 理 方式的派生 , 存在于某种具 体的认知过程 中, 学 ,懂 ,掌握” 等具有同等意义 哲 学解 释 学认 为 一切 解 释 都 是 自我 解 是和 “ 会” “ 了” “ 释 。理 解是人的存在方式 , 人在理解 中存在 , 的此 , 或者是等 同于 “ 情感 上 的沟通和一致 。 在存在 中理解 , 德格尔把理解和人的存在牢 对于教育史的研究就停 留在 “ 了”的阶段 , 海 懂 牢捆绑 在一起 , 因而人 “ 在解释 中 , 解并没 并没有深入 探讨。哲学解 释学强调从人的存 理 理解 ” 是一种生成的意 , 有成为 不同的东西 , 他成 为 自己” 。至于如何 在 、文本的存 在来 “ 达到 自我理解 , 伽达默尔看来 ,解释学过程 思, 在 “ 进行教育史的研究要对教育史文本(p U 教育 作 肯 确定我 的真正现 实依我看来不仅 包客了被 解释的对 史料) 自我 理解 , 定其存 在的价值 , 进 象, 而且包容了解 释者的 自我理解 ” 自我理解 们研 究它的 意义 , 而 明确 教育史研 究的 目 , 发展着 自我 “ 可能”的经验世界 , 个过 程是 的。 这 永 无止境 的。 ( ) 确对 待 “ 见”的 教育 史研 究者 2正 成 哲学解释学认为 , 任何理解都是带着成 见 第三, 理解 是 历史 的 、相 对 的过 程 。 哲学解释学 对于一般解释学 所一贯 拒绝 的理解 。 教育史的研究也不例外 , 各个史学家 成 , 的“ 先见 和 “ 见 进行 了系统地辩护 。对 对史料 的理 解都带有他们 的 “ 见” 因为所 偏 哲学解释学来说 ,先 见” “ “ 和 偏见 ”不仅不是 处时代 、 背景 、 价值观等的不同形成他们对史 障碍 , 相反 , 它们恰恰是解 释和理解得 以可能 料理解的前理解 , 出现在对同一个史 实有不 就 的条件和前提 。 现代哲学解释学 强调 : 理解者 同的理解 。 “ 成见 ” 作为人的 历史存在 , 不仅 无法摆 脱历史和传统的制约 。因而理 解是历 是理解的前提 , 而且在时 间中通过理解展示 出
从释义学音乐哲学视角论音乐表演的本质和意义
从释义学音乐哲学视角论音乐表演的本质和意义作者:汪月丽来源:《北方音乐》2017年第14期【摘要】释义学是以对意义如何进行理解和解释为研究对象,并在十九世纪后期逐渐形成的一种作为西方近现代人文科学的理论。
本文对释义学理论的历史发展进行了简要的梳理,结合“历史重建”和“视界融合”的理论对音乐表演的本质和意义进行阐述。
【关键词】释义学;历史重建;视界融合【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释义学(hermeneutics)是以对意义如何进行理解和解释为研究对象,并在十九世纪后期逐渐形成的一种作为西方近现代人文科学的理论。
追溯源头,早在古希腊时代与释义学相关的思想和理念已经萌芽,经过长期的发展,十九世纪后期在德国形成一种人文学科的方法论。
释义学在德语里叫:hermeneutik,它来源于拉丁语的词根:hermes,赫尔墨斯是古希腊神话里天神宙斯的儿子,他多才多艺精通音乐。
他肩负着向人类传递众神信息的任务,并能对众神谕旨的含义加以解释。
所以hermeneutik这个词就具有解释的含义。
一、释义学的形成和发展释义学从古希腊、中世纪时期到文艺复兴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被不同的学者赋予了不同的内容,到十八世纪资产阶级启蒙运动时期,对此学说产生重要影响的代表人物是维柯(G·B·Vico,1668—1744),他认为:理解和解释历史事物时,应坚持历史主义原则把事物放在它们所属的历史背景下去解释,不应将现代人所持的观念和思想去衡量历史中的事物。
进入十九世纪后,释义学发展为一种带有哲学意味的研究意义和解释的方法论,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施莱尔马赫(F·D·Schleiermach,1768—1834),他的主要观点是:一部艺术作品的意义只有在产生这部作品所处的环境那里才能得到真正的理解。
欣赏者必须根据他们的历史知识重建(rekonstraktion)产生作品的那个世界,回到创造这部作品的作者的精神世界中去。
西方解释学的典型案例
西方解释学的典型案例English Answer:Hermeneutics is a field of philosophy that studies the interpretation of texts and other forms of communication.It is concerned with the ways in which we understand and make sense of the world around us. Western hermeneutics has a long and rich history, dating back to the ancient Greeks. Som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Western hermeneutic philosophers include:Friedrich Schleiermacher (1768-1834): Schleiermacher was a German theologian and philosopher who is considered to be one of the founders of modern hermeneutics. He argued that the goal of interpretation is to understand theauthor's original intent.Wilhelm Dilthey (1833-1911): Dilthey was a German philosopher who is known for his work on the history of hermeneutics. He argued that there are two types ofunderstanding: historical understanding and psychological understanding. Historical understanding is concerned with the understanding of past events, while psychological understanding is concerned with the understanding of human beings.Martin Heidegger (1889-1976): Heidegger was a German philosopher who is considered to be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thinkers of the 20th century. His work on hermeneutics has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field. Heidegger argued that interpretation is not simply a matter of understanding the author's original intent. Rather, itis a matter of understanding the world in which the text was written.These are just a few of the many Western hermeneutic philosophers who have made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to the field. Hermeneutics is a complex and challenging field of study, but it is also a rewarding one. By studying hermeneutics, we can learn how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world around us and how to make sense of our own experiences.中文回答:释义学是一个研究文本和其他交流形式的解释的哲学领域。
理解:历史性和语言性——哲学释义学简述
理解:历史性和语言性——哲学释义学简述
张汝伦
【期刊名称】《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1984(000)006
【摘要】<正> 释义学,又有人译为解释学、诠释学或阐释学。
它可宽泛地定义为研究对于意义的理解和解释的理论或哲学。
近年来,释义学已成了西方社会科
学哲学、艺术和语言哲学及文学批评中的一个中心课题。
它无论在方法上或在内容上都吸取了当代西方社会科学各学科的新研究成果,反映了各门学科之间互相交流、渗透和融合的趋势。
从古希腊人对荷马和其他诗人作出解释开始,欧洲的古典学者
就有诠释古代文献的传统。
到了中世纪后期,又形成了有关圣经经文和法律条文解
释的“阐释学”和考证古代典籍的文献学。
但首先把
【总页数】5页(P37-40,57)
【作者】张汝伦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55
【相关文献】
1.理解的历史性:问题与出路--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研究 [J], 魏强
2.“理解”与存在——对伽达默尔释义学“理解”的理解 [J], 唐忠伟
3.从现代哲学释义学角度来看钢琴作品的理解问题 [J], 迟冰
4.理解与实践──对现代西方哲学释义学的几点剖析 [J], 郭安;
5.哲学释义学的发展——利科的哲学释义学 [J], 张汝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利科从语言的入口处进入释义学领域后,解释的对象文本就展现在我们面前。文本有它自己的世界,人们从分析文本世界到实现自我理解,必须通过反思这个层次,对文本进行解释,将对文本的理解主观化,即同化为自我理解,人们只有在这个过程结束后,才能意识到自我是什么,达到本体论意义上的释义。
利科的释义学理论以本体论为前提,同时也看到方法论对于最终达到本体论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对文本的解释最终得出自我理解的结论,这是利科思考最富魅力之处。我们对自己的理解,思考自己的在往往是产生于对我以外的文本的理解和解释,而现实的文本只是在文本世界中实现的一种可能性,解释必须认清这一点,即文本还有其它的存在可能性,因此,解释者对文本的理解只能受文本的摆布,甚至作为我的解释者本身也是相对的,他只实现了一种可能性。我所具有的内容实际上就是我理解的文本的可能性的总和。
一
分析的历史哲学里已经包含了释义学的许多思想,不过那都是认识论阶段的释义学思想。狄尔泰的释义学思想与分析的历史哲学浑然一体,然而,在释义学从认识论走向本体论的道路中,海德格尔与伽达默尔就与分析的历史哲学分道扬镳了。本体论释义学的思想中有关历史性和历史意义的部分对于能充分体现历史性的历史和历史学来说,为我们寻求二者的意义提供了全新的解释。
根据视界融合理论,每一次新的融合,都产生一个释义学的新的处境,理解就是我们试图阐明这种处境,可是理解本身是在处境内发生的,因此,客观的认识就不可能达到,我们的任务就成了永久性的了。我们对历史的解释,实际上遵循的就是视界融合理论,即使同一件事,由于我们的视界不断与其它视界融合而发生变化,我们对它的理解也会是不同的。历史的意义是由历史进程的总体性决定的,但历史的进程是永无止境的,历史因此也就永远不会存在固定的意义,历史的意义只能相对地存在于理解者的理解中,对历史的意义的追求是理解者与历史永无止境的对话中产生的。所以人们说每一个时代都必须重写历史。
论西方哲学思潮中,释义学有其独特的地位,它将意义的寻求作为自身的目标,为其它哲学流派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当代释义学从狄尔泰手中接过接力棒,经由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等人完成了释义学从认识论到本体论的转变;利科紧接着又将本体论与认识论、方法论结合起来,意义终于有了相对完满的解释。意义问题在历史哲学中也是最基本的问题,一是要解释历史的意义,二是要说明历史学的意义。狄尔泰以来的分析的历史哲学主要以认识论的形式存在,避开了对历史的意义这种本体论问题的解释。从逻辑的观点看,只有当历史的存在具有意义时,作为解释其意义的历史学的存在才有意义。分析的历史哲学先是将本体论问题误解为历史发展过程的因果联系是怎样,有没有规律?随后又将它抛弃,转向历史认识何以可能的问题,最终因认识者的主观性而陷入相对主义的困境。正是在这种境遇中,当代释义学的发展为解决分析的历史哲学造成的难题提出了新的思路,即从意义的寻求入手,这样,历史哲学就有可能步上正轨,开拓一片新天地。
伽达默尔的释义学思想是本体论的,恰恰如此,他的视界融合思想也就为认识的相对评论在本体论上找到了依据。历史相对地存在于人们的理解中和视界中,但我们始终应以理解历史的意义为目标,既使历史的意义由于理解而变动不定。
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通过对人文科学的前提加以质疑,揭示了存在和理解的本质,使认识论的释义学跨入了本体论阶段,释义学成了哲学;再者,释义学追求意义,这使它和许多学科在本体论问题上有了共同的兴趣,哲学释义学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在这个思想大转变的时代,它似乎指明了其它学科的方向。然而,哲学释义学就此达到了完美吗?释义学还有发展的余地吗?新的释义学为历史和历史学又提供了什么有价值的思想呢?历史和历史学的意义在相对主义的袭击下,还存在吗?这就是我们下面要回答的。
海德格尔认为,任何事物只有能被人所用时,才有意义,那么历史要想有意义,就必然能为理解者所用。当理解者筹划历史作为某种对他有用的东西时,历史就具有了意义。作为组建着解释〔6〕, 在解释历史的作为结构之前,历史必须先行具有,它应该先存在于理解者的观念中;我们在解释历史时,总是依靠原来已有的见解作为解释的入口处,这叫做先见;进入解释时,我们预先总有一个假设,即先设,然后才将被解释者的作为结构揭示出来。先有、先见、先设三者合称为理解的前结构。它是解释的基础。可是问题也出现在这儿,当我们对历史进行解释时,要从理解的前结构中取得历史的作为结构,即通过已获得理解的历史去解释历史,这样,解释有什么意义呢?释义学循环在这出现了,而海德格尔却认为决定性的事情不是从循环中脱身,而是依照正确的方式进入这个循环。〔7〕其理由在于, 理解的前结构是解释的必要条件,要进行解释,就必须承认这些条件,它是一切认识的基础。从理解的前结构说明历史的意义,也可以说它作为某某东西有用的可能性必须从理解者的理解前结构中揭示出来,它与理解者是紧紧结合在一起的。只有当历史对于理解者来说有用时,历史才有意义。
伽达默尔在分析理解的过程中,创造性地提出了视界融合的理论。如在对历史文本的释义中,我们想要达到的使历史事件重演,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而且也是没有意义的,理解的结果只应是视界融合。理解者处在当下环境中,他有自己的视界,文本有其产生时的视界,在理解过程中,两种视界遭遇了,他们不是由一个克服另一个,因为这两种视界不存在哪种对,哪种错,而是达到一种融合。在融合中包含着一种更高的普遍性获得,这种普遍性不仅克服了理解的特殊性,也克服了文本的特殊性。融合使理解者产生了一种新的视界,它在以后的理解中又再一次融合,所以说:人类生活的历史就在于:它绝不会完全地固着于任何一个立足点上,因而也就绝不会有一种真正封闭的视界。不如说,视界就是我们运动于其中而它随我们运动的东西。〔12〕
二
如果说本体论的释义学首先关注的是意义的性质是什么,那么利科则在此基础上还想知道意义是如何获得的。当然,意义是事先存在的,可我们不能一下子就达到本体论的阶段。我们必须通过某种途径将意义的存在展现出来,这就不能象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那样,忽视释义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的问题。利科释义学思想的主旨就是将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三者结合为一体,将释义学设置在一个新的境域,以图避免本体论释义学可能造成的困难。
建立在本体论上的释义学面对由传统哲学导出的问题从新的角度提供了答案,历史哲学的困难在海德格尔的释义学思想中也出现了柳暗花明的景象。海德格尔认为此在的存在在时间性中发现其意义。然而时间性也就是历史性之所以可能的条件。在此一向如它已曾是的那样存在并作为它已曾是的东西存在。〔3〕对此在时间性的研究导致海德格尔的研究必定要涉及历史和历史学的意义研究。事实上,海德格尔也说过:存在本身是历史的,所以,对存在者的这一番最本已的存在论澄照就必得成为一种历史学的阐释。〔4〕假如从广义的历史来考虑,海德格尔的在就等同于历史,但我们一般的历史学概念是狭义的。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将海德格尔所说的名词在狭义的历史学中找到对应物,如在即历史,此在即历史的理解者(简称为理解者),这样,将海德格尔的释义学思想直接引入历史研究中,也许有助于我们寻求历史和历史学的意义。
一般认为,真正使释义学成为一种系统的哲学的是伽达默尔。伽达默尔是海德格尔的学生,海德格尔的释义学思想成了他的哲学释义学的理论基础。伽达默尔强调理解的普遍性,同时,又将一切现象当作可以被理解的文本,人从文本的理解中理解自身的存在。伽达默尔的释义学目的就在于揭示一切理解现象的基本条件,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才被称作哲学释义学。
就历史学而论,对在的意义的追求就是对历史的意义的追求,理解也就成了历史和理解者之间的本体论关系。理解者只要存在,他就理解自己,他筹划的是自己的可能性,并根据这种可能性来理解自己,使自己处在历史的敞开状态中。理解者的理解就是被理解的东西同化,成为它自身。解释则是为了把理解中筹划的可能性整理出来。海德格尔认为,以往我们不讨论在的意义是因为传统,传统把承袭下来的东西当作是不言自明的,并堵塞了通达源始源头的道路。它把此在的历史性连根拔除。〔5〕就象历史学一样,它一贯把历史事件, 历史过程当作研究目的,靠对他们的兴趣掩盖历史学的无根基状态,即一直忽视了历史的意义的探讨。历史学的意义在于它是追问历史的意义的理解者的存在方式,因此,关键还在于历史的意义是什么,它是如何被理解者理解的。
伽达默尔的释义学思想集中纳入了美学领域、历史领域和语言领域。他对狄尔泰和海德格尔的思想进行反思,形成了独特的理论,其中历史意识的理论,如利科所说:标志着伽达默尔对精神科学基础进行思考的最高成就〔10〕。伽达默尔把他关于历史意识的观点称为效果历史的意识。他认为:真正的历史对象根本就不是一个客体,而是此与彼的统一体,或说一种关联,一种名副其实的解释学必须展示出处于理解本身之中的历史的效果性。我将把这称为效果历史。理解,从根本上说,乃是一种效果历史的关联。〔11〕#p#分页标题#e#
既然利科追求的是承认释义学能对各门具体的学科有指导作用,他就需要从各学科中寻找某种普遍作为由方法论到本体论这条曲径的起点,这就是语言。海德格尔曾将语言作为存在的家,伽达默尔则把它当作任何意义体现在其中出现的普遍媒介。〔13〕利科认为,一切实体的或本体论的理解首先总是在语言中获得表现的。他为此想通过语义学研究,使本文的结构分析与文本的解释互相沟通。利科在语义学研究中主要讨论了象征和解释,象征是意义的结构,其中有多重意义,解释就是将多重意义揭示出来。语言在利科这儿,不仅具有象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所认为的本体论地位,而且坚持语言还有方法论和认识论的意义,只有语言分析,真理和方法才不会分离。
海德格尔的释义学是要对此在之在进行理解、解释,分析存在的存在性。理解是此在与在的本质关系,理解在是此在的本体论条件,因为理解所处位置的重要性,它就不是一种狭义的方法论,而是关系到本体论的方法论,实际上就是本体论。释义学因此也获得了本体论意义。海德格尔认为此在的现象学就是释义学,因为通过诠释,存在的本真意义与此在本已存在的基本结构就向居于此在本身的存在之领悟宣告出来。〔2〕
历史是有用的,因此历史有意义,那么历史学又是怎样获得它的意义的呢?海德格尔一贯的观点是作为历史性的此在造就了历史学。〔8〕此在的历史性不仅是历史学的生存论基础, 甚至历史事实本身都根植于此在的历史性之中。历史学因为被此在的历史性规定着,所以它能成为进一步追问的此在存在方式,〔9〕历史学的意义也就在于它能说明理解者的存在,通过对历史的解释,历史学可以得知历史事件的主体,即人的历史性,揭示人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