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电力大学电力工程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北电力大学电力工程系

一、专业介绍

电力工程系是华北电力大学1958年建校即成立的骨干系,现有电气工程一级学科(含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电机与电器、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高电压与绝缘技术5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和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硕士学位授予权,具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和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3个本科专业。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为国家级重点学科,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和高电压与绝缘技术为省级重点学科。

电力工程系下设7个教研室,拥有一支教学水平高、责任心强的师资队伍,现有专职教师103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博士生导师14人,教授27人,副教授3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37%;教辅人员19人;管理人员10人。

电力工程系下设7个研究所,拥有一支学术造诣高、创新能力强的科研队伍。依托电力系统保护与动态安全监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电磁场分析测试与电磁兼容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其他实验室,承担了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积极开展与电力企业的合作,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电力工程系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每年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出国进修或访问,鼓励并支持教师参加国际学术活动,经常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进行学术交流。目前,已与美国、瑞士、法国、加拿大、德国、

日本、英国、新加坡、香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电力工程系全体师生秉承“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爱校敬业、追求卓越”的华电精神,努力拼搏、求实创新,为把我校建设成为多科性、研究型、国际化的高水平大学做出更大贡献。

1.电工理论与新技术

华北电力大学“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学科”原名“理论电工学科”,创建于1976年,是“电气工程”一级学科中五个二级学科之一。主要承担电气工程领域中的基本理论、应用基础与新技术的研究任务,并承担我校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电工基础等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

该学科于1978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是国家恢复学位制度后首批获得硕士授予权的单位之一;1993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是当时全国高等院校中四个“理论电工”博士学科点之一。1997年,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调整文件,该学科更名为“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学科,并被电力工业部批准为部级重点学科;1998年获得电气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1年初经国家博士后管理委员会批准建立电气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学科是研究电气工程领域中电磁现象、规律及其应用的基础学科。该学科主要承担电网络、电磁场和电工新技术的理论、方法及其应用的研究任务;它既是电气工程及其相关学科的基础学科,又可成为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生长点。对“电气工程”学科的发展和社会

进步,对二十一世纪电力工业和电工技术的发展和高级技术人才的培养具有重大的学术和技术基础的支撑作用。

该学科在国内具有很高的学术地位和广泛的影响。九五期间,该学科始终关注国际上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研究领域的前沿,并结合我国电力工业实际和发展需要,在电力系统电磁兼容、电磁场理论及其应用、电网络理论分析与电力信息分析、现代电磁测量、电气设备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技术基础等研究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并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经过五年的建设,锻炼和培养了一批骨干教师队伍,形成了一支水平高、结构合理、团结而充满活力的科研教学队伍。该学科现有研究人员48人,其中博士生导师7人,教授11人,副教授15人。学术带头人崔翔教授是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和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常务理事、国际电磁场计算学会理事、IEEE高级会员和COMPEL(国际电气与电气工程计算和数学学报)编委,在电磁场理论及其应用、光纤传感与传输和电力系统电磁兼容等研究方面具有很高的学术造诣。

1996年至2003年,该学科共承担或完成的科研项目60余项,其中省部级以上项目16项,科研合同总经费达890万元,获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2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11项,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出版专著2部,发表学术论文240余篇,其中SCI收录18篇,EI收录55篇,ISTP收录53篇。

与国内同类学科相比,该学科在电力系统电磁兼容和电磁场理论及其应用两个研究方向具有一定的优势,是国内同类学科中唯一装备3米法电磁波暗室、电磁兼容测试系统、三维瞬态、稳态电磁场测量系统和电磁场分析系统的学科。

该学科积极开展国际学术合作和交流,除了积极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外,与日本、俄罗斯、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瑞士等国的大学和有关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互派学者访问学习、进修和讲学,开展了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并聘请了多名本学科的国外知名专家为本学科的顾问教授。

2.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专业

华北电力大学“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学科”原名“理论电工学科”,创建于1976年,是“电气工程”一级学科中五个二级学科之一。主要承担电气工程领域中的基本理论、应用基础与新技术的研究任务,并承担我校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电工基础等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

该学科于1978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是国家恢复学位制度后首批获得硕士授予权的单位之一;1993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是当时全国高等院校中四个“理论电工”博士学科点之一。1997年,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调整文件,该学科更名为“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学科,并被电力工业部批准为部级重点学科;1998年获得电气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1年初经国家博士后管理委员会批准建立电气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学科是研究电气工程领域中电磁现象、规律及其应用的基础学科。该学科主要承担电网络、电磁场和电工新技术的理论、方法及其应用的研究任务;它既是电气工程及其相关学科的基础学科,又可成为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生长点。对“电气工程”学科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对二十一世纪电力工业和电工技术的发展和高级技术人才的培养具有重大的学术和技术基础的支撑作用。该学科在国内具有很高的学术地位和广泛的影响。九五期间,该学科始终关注国际上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研究领域的前沿,并结合我国电力工业实际和发展需要,在电力系统电磁兼容、电磁场理论及其应用、电网络理论分析与电力信息分析、现代电磁测量、电气设备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技术基础等研究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并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经过五年的建设,锻炼和培养了一批骨干教师队伍,形成了一支水平高、结构合理、团结而充满活力的科研教学队伍。该学科现有研究人员48人,其中博士生导师7人,教授11人,副教授15人。学术带头人崔翔教授是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和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常务理事、国际电磁场计算学会理事、IEEE高级会员和COMPEL(国际电气与电气工程计算和数学学报)编委,在电磁场理论及其应用、光纤传感与传输和电力系统电磁兼容等研究方面具有很高的学术造诣。1996年至2003年,该学科共承担或完成的科研项目60余项,其中省部级以上项目16项,科研合同总经费达890万元,获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2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11项,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出版专著2部,发表学术论文240余篇,其中SCI收录18篇,EI收录55篇,ISTP收录53篇。与国内同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