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洋务运动、清末新政看地主阶级改革
评述清末改革
评述清末改革摘要: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空前加重。
这一时期的中国正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变局”。
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中国人民前仆后继,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先后进行了多次变革,这些改革历经了洋务运动、戊戍维新、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四个阶段。
改革的目的虽然只是挽救清王朝的统治,但在客观上,改革是朝着民主化的方向迈进的。
受形势所迫,政府高层不得不发动改革。
此后,改革便成为时代潮流,不可遏阻,而且一次比一次深入。
改革没有达到它的最初与直接目的,但改革的启示、经验教训对现实中国的改革依然具有重大借鉴意义。
引语:清朝末年,内外交困的危局唤起王朝统治者的自救意识,从而上演了一场由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预备立宪四步曲构成的改革运动。
这三场改革运动虽然失败了,但是它迈出了面向近代化的重要一步,其经验教训对于今天中国的改革仍有重大借鉴意义。
关键词: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预备立宪经验教训一、起步——洋务运动中国的近代史是从鸦片战争开始的。
如果说第一次鸦片战争只是惊醒了魏源等少数中下层政府官员,那么第二次鸦片战争特别是圆明园的那把大火则彻底震惊了整个清王朝。
而洋务运动就是在19世纪60年代初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兴起的。
经过两次战争,中国出现了一批较为开明的统治阶级官员,他们较为关心国家命运,探究失败原因,认为外国只是船坚炮利,若学习了西方造船与制造武器技术,中国便不会失败。
虽然他们的思想有很大偏差,但是他们迈出了走出封建的第一步,睁眼看世界由他们开始,限于种种原因,他们的思想并没有付诸行动。
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如奕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堂、张之洞等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接受部分开明思想,他们认为“办洋务,师夷长技,造炮舰,可以剿发捻,勤远略,这是救时第一要务”,在清政府实际掌权者慈禧太后的首肯下,洋务派成员引进、仿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设近代企业,兴办洋务。
地主阶级的改革和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A
(2)官督商办或官商合办的民用性企业
轮 船 招 商 局
上图为开平矿务局的矿井 左图为上海机器织布局
汉阳铁厂
1881年开平矿务局胥各庄修 车厂制造的中国的第一台蒸 汽机车--“龙号”机车。
1894年建成的中国第一座铁 路大桥——滦河铁路大桥
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与民用工业特征一览表
企业类型
谭嗣同评价:“ 今之衮衮诸公, 尤能力顾大局, 不分畛域,又能 通权达变,讲求 实济者,要惟香 帅一人”。伊藤 博文也说:“变 法不从远大始, 内忧外患将至, 中国办事大臣, 惟张香帅一人耳 ”。
(二)洋务运动
1、洋务运动的产生 (1)世界资本主义潮流 (2)太平天国对清权贵势力的打击后果 (3)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对中国自然经济破坏 (4)地主阶级的改革主张作了思想上的准备。
天津水师学堂 天津电报学堂
北洋海军
上海广方言馆
福州船政学堂 福州电气学塾
福建海军
南洋海军
洋务运动B
(4)培养洋务人才
同 文 馆
翻 译 馆
4、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历史地位
(1)洋务运动的性质: 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具有镇压人民和抵御
外侮的双重目的。 (2)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
不自觉地揭开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序幕 不能导致中国近代化,它束缚了中国资本主义 沿着正常途径发展。
(3)中国洋务运动和日本明治维新比较
• 结局不同:日本建立了资本主义社会
中国沦为列强的半殖民地
• 原因何在:
客观原因:起点不同;国际条件不同; 所遇到封建势力的阻力不同;
根本原因:性质不同;领导力量和 社会基础不同;指导思想的不同; 对待外国侵略者的态度不同 。
试论洋务运动与清末新政的比较
试论洋务运动与清末新政的比较摘要:清朝末年,国力衰微,外敌入侵。
千疮百孔的大清皇权像在风雨中飘摇的孤船,谁是都有沉没的危险。
于是,大清朝的掌权者要保住百年的基业,荣华的富贵,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
要活,要生存,无论是顽固派还是洋务派,帝党还是后党,都力图挽救大清于危亡之中。
关键词:思想、政策、人物、主要影响一、主要的历史背景1.1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指1861年(咸丰十年底开始)至1894年,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自强”的改良运动。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统治阶级对如何解决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分裂称为“洋务派”与“守旧派”,洋务派主张利用取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方式发展新型工业,增强国力,以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
对中国迈入现代化也奠定了一定基础。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
统治集团内部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
1860年12月曾国藩上奏折说,目前借外国力量助剿、运粮,可减少暂时的忧虑;将来学习外国技艺,造炮制船,还可收到永久的利益。
第二年他对上述看法加以发挥,主张购外国船炮,访求能人巧匠,先演习,后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成为官民通行之物,那时可以剿发(指太平军)、捻(捻军),勤远略,这是救时第一要务。
1862年李鸿章到上海后,得到外国侵略者帮助训练洋炮队、设洋炮局。
他认为,清军作战往往数倍于外敌,仍不能胜,原因在于武器不行,枪炮寙(yǔ)滥,如能使火器与西洋相埒,则“平中国有余,敌外国亦无不足”,今起重视,最后可达自主(《李文忠公全书》朋僚函稿,第3卷)。
奕 看到曾李两人学造外国船炮,决定派员前往学习,在奏折中说,治国要做到自强,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我能自强,可以彼此相安”《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
1.2清末新政(又称庚子新政、庚子後新政),後继清朝的中华民国称遮羞变法,香港称晚清改革,日本称光绪新政,是清朝末年的一场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运动,也是中国现代化的重大事件之一。
比较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的异同
{历史谈话}比较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的异同(清政府的3次自救运动)洋务、维新、保皇三派的主张和实践都无法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也不能使人民摆脱受压迫受剥削的境况。
概述:19世纪60年代,中国的封建官僚发起了一场“自强”、“求富”的运动,史称洋务运动;1898年中国的资产阶级发起了一场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的变法,即“戊戌变法”;清末新政是在二十世纪初在西太后主持下,在义和团运动后十年间,推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措施,当时习惯称为“新政”。
通过颁谕展开的。
了解这种联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晚清社会的变迁及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
(一)不同点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运动都是发生在民族危机严重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但是这三场运动有着本质上的区别:1、时间不同:洋务运动发生在清政府鸦片战争和镇压太平军起义的内忧外患后,维新变法发生在洋务运动,甲午战争后,发生的民族危机之时;清末新政发生在,义和团爆发后,八国联军侵华瓜分的民族危亡之时。
2、阶级属性不同:前者代表地主阶级,后者代表资产阶级,在后者是统治者自己3、目的不同: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是要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镇压人民革命运动的目的;维新办法是要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
4、领导阶级不同:洋务运动是洋务派(即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些开明官员);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的维新派,清末新政是统治阶级皇族内部5、探索之路不同:洋务运动是走军事器物救国之路;戊戌变法想通过变法图强,清末新政是变法维护其风雨飘摇的反动统治6、从内容来看:都主张学习西方,但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还学习政治制度,发展资本主义。
7、性质不同: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是清朝封建地主阶级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而实行的一场自救改革运动;戊戌变法既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又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也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8、作用不同:洋务运动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洋务运动 戊戌维新 清末新政 明治维新
洋务运动、戊戌维新变法不同之处(一)历史背景不同洋务运动发生于19世纪60年代初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朝统治危机出现,半殖民地逐步加深的情况下,清朝统治者内部部分成员为解决内忧外患(太平天国运动,列强坚船利炮入侵)而引起的;戊戌维新变法运动则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惨败,新的强大的民族危机迫在眼前,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先进分子激起了新的民族觉醒,在内忧外患的冲击和两方文化碰撞中形成了要救国只有维新变法,要维新只有学习外国的新思维;(二)改革指导思想不同洋务运动的日的与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即“中学为体,两学为用”,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术为辅助,并以前者来支配后者,以达到“自强”求富”的目标。
戊戌维新变法是在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儒学结合起来,开民权、设议会、废科举,也就是在一定范围改造“中体”。
如果说前者是新瓶装旧酒的话,后者则是旧瓶装新酒。
(三)性质不同洋务运动是在封建制度下,在封建思想指导下,在维护封建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条件下发展一些近代企业,为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服务。
而戊戌维新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维新突破了洋务派的“中体西用”的局限,主张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制度。
(四)侧重点不同洋务运动中,洋务派侧重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而对封建儒学统治予以坚守,属于器用层面的改革。
而戊戌维新运动侧重于对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的学习与传播,从其最大效果来看,它更是一场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启蒙运动,属制度层面的改革。
(五)过程与结果不同洋务运动由封建统治集团内部实权派推动,首先是采用西方练兵和大量购置西式武器,同时大力仿照西方设厂制造小组的成功贡献自己的力量。
由于分组比较合理,所以合作学习进展得比较顺利,同学们积极参加小组的学习活动,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相同之处(一)历史背景相似二者改革的发生历史背景都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为了整个民族国家的生存发展富强所逼迫产生出来的。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和日本明治维新的比较
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目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一定程度上促进中国近代化进程,抵御外来侵略。
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的改革运动,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宣传维新思想。
清末新政就是清政府的垂死挣扎,名义上是新政,实际上是同改革派拖延时间,没什么作用。
日本明治维新是日本在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冲击的背景下所进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面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是日本近代化的起航,但也使得日本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的比较相同之处:(1)都是在西方列强入侵、殖民地的危险加剧,国内阶级矛盾尖锐的背景下,为摆脱困境而实施的变革。
(2)都是在封建社会的基础上,接受了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在短时期内移植西方的大机器工业,从办军事工业入手,逐渐扩展到民用工业。
不同之处:(1)虽然洋务运动以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为主要内容,但就其倡导者来说,是在列强大炮的轰击下,不得已而为之,在他们的思想深处仍寄希望于列强。
日本明治维新的目的是摧毁幕府为代表的封建势力,使日本摆脱政治经济各方面的危机,走资本主义道路。
(2)洋务运动走的是一条与封建势力、外国资本相勾结的改良之路,必然失败。
而明治维新所推行的政策如“奉还版籍”、“废藩置县”、“地税改革”等较彻底地打击了封建保守势力,逐步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的比较共同点:(1)都是在本国面临着西方列强的全面侵略、社会面临着殖民地化或半殖民地化严重危机时所发生的政治运动。
(2)在本质上都是以带有某种半殖民地化色彩的封建社会为母体,向资本主义过渡的变革。
改革都包括着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等诸方面变革,两个运动所涉及、所要解决的,都不是枝节性的而是社会体制、社会制度问题。
(3)都是由围绕着皇帝的一个政治集团酝酿、引发、组织、施行,自上而下地采取颁布政令、法令等方式进行的。
区别:(1)历史文化背景不同。
日本民族具有开放性地吸收外来文化的历史传统。
从洋务运动清末新政看地主阶级改革
从洋务运动、清末新政瞧地主阶级改革一、洋务运动时间:1861年-1895年背景: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清政府内部痛定思痛,意欲图强。
洋务运动就是一场由失败的封建大地主统治阶级领导的自救运动。
美国汉学家芮玛丽这样评价这一阶段的“自强”运动:“不但一个王朝,而且一个文明瞧来已经崩溃了,但由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一些杰出人物的非凡努力,它们终于死里求生,再延续了六十年。
”1、指导思想洋务运动的最根本的指导思想就是“自强”、“求富”。
其分类思想就就是“师夷制夷”、“中体西用”八个字。
前四个字“师夷制夷”表明洋务运动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的关系,即学习西方的长技用以抵制西方的侵略。
后四个字“中体西用”,表明洋务运动与本国封建主义传统文化的关系,表明中学与西学各自在洋务运动中的地位,即以中学为主体,西学为辅用。
“师夷制夷”、“中体西用”,也就是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处理中西民族国家关系及中西文化交流的基本原则。
在洋务运动时期,从冯桂芬的“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到薛福成的“今诚取西人器数之学,以卫吾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道”,都就是作为一种理论服务于“求强”、“求富”这一洋务运动主导思想的。
2、军事:积极创办新式军事工业,训练新式军队,筹建南洋、北洋与福建三支海军。
洋务运动前期,洋务派以“自强”为旗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在李鸿章等人的主持下,江南制造局、金陵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一批大型近代化军事工业相继问世。
短短几年中,中国就已经具备了铸铁、炼钢以及机器生产各种军工产品的能力,产品包括大炮、枪械、弹药、水雷、与蒸气轮船等新式武器,装备了一些军队。
北洋海军的建立,就是洋务运动军事方面的最高成果之一。
尽管最后北洋海军失败了,但就是它毕竟曾经就是中国可以威慑海洋的先进军事力量,在世界海军史上都占踞了一席之地,并且在培养北洋海军的过程中,还带动了一系列的近代事业发展。
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评价
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评价历史用一种静默的姿态述说着事实,独留下我们这些读史者唏嘘不已。
——题记我时常幻想,若我有一部时光机,我要穿越到哪个时代去大显身手呢?我要去春秋战国,观看百家争鸣的壮观景象;我要去三国,在那枭雄混战的年代,领略英雄气魄;我要去盛世唐朝,听诗人吟唱,看英明女皇如何运筹天下;我要去抗日战争,为中华人民的解放献上自己的满腔热血;我要去……可我唯独不想去的,就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37年抗日战争的这一段时期。
一个古老王国被一群年轻国家肆意践踏掠夺的经历,让我感到生生的痛。
尽管那是一个呼唤英雄的时代,可我去又能干什么呢?我还是站在一旁安静地看历史的发展,思考。
洋务运动历史书上说:洋务运动是清朝封建统治集团中一部分大官僚、大地主,为适应帝国主义和镇压农民革命的需要而推行的一场利用西方生产技术以挽救清朝封建统治的运动。
洋务派们主张以中国之道、用西方之器,以儒家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西方富强之术,借用西方资本主义的甲胄以保护清朝封建主义的躯体。
这些蕴含深厚语文功底,言简意赅的句子我是写不出来的,我就用粗浅的语言说说我对洋务运动的看法吧。
性质和目的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在当时的中国还是很先进的,那时的普通百姓甚至一些官员还把西方的大炮舰船视为怪物、仙术,用他们的语言形容就是“奇技淫巧”,别说主动去学习了,躲避还来不及呢。
可是洋务派官僚们,很聪明地意识到了自己军队的落后,他们想着,如果把清军也装备上外国那样的大炮,打赢义和团应该是没问题的,还能加强海防、边防——对,我们就是要自己造大炮,造大船,生产先进兵器,创建新式海陆军队。
那些西方“蛮夷”能做到的事,我们肯定也能做到,还能做得更好,中国肯定会“自强”。
不过一想到资金问题,嗯,国家还需要有钱,没有money什么都做不成,所以我们还通过办一些民用企业来“求富”。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的责任是要精忠报国,要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当然,官僚们还会考虑自身的利益。
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一种求生本能或王朝 自救意识终于把一个 油干灯枯的颟顸王朝 推上了改革之路。”
——陈旭麓:《近代中 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 1901年4月,清 政府成立督办 政务处,负责 变法事务,清 末新政开始。
2、过程与内容:
(1)1901—1905:政治、教育、经济、军事改革 (2)1905年—1911年:推行宪政
◆经济改革
北洋官立造纸厂试办章程
即“振兴商务,奖励实业”。 1902 年2月23日,清政府颁布上谕,指出 “工商业为富强之根本,自应及时 振兴”,1903年9月成立商务部, 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实业的章程。
“1905-1908年,年均设厂数超过洋 务运动30年的20多倍与甲午后的 2.5倍,投资额分别超过5.7倍与2.9 倍 ——黄逸峰等《旧中国的民族 资产阶级》
江南造船厂
• 山东机器局由山东巡抚丁宝桢 创办于1875年。辛亥革命后, 先后更名为山东兵工厂、济南 新城兵工厂。1953年,改称为 山东化工厂。2002年,整体改 制为山东北方现代化学工业有 限公司,现隶属于中国兵器工 业集团公司,是国家大型一类
企业 。
• 轮船招商局,是晚清 时创建的第一家官督 商办的近代企业。 1872年试办,1873年 1月在上海成立轮船招 商局,为今天招商局 集团的前身。
• 1896年,清廷设铁路 总公司,投资修建卢 汉铁路,1906年4月 全线通车。新中国成 立后,京广铁路(北 京-广州)于1957年 全线建成。
(2)洋务运动是近代中国真正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由于中国的近代化不是中国社会自身运作的结果,而是 外力的压迫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从西方移植资本主义 生产方式的任务,在其始初阶段,便不能不依靠地主阶 级的开明派来完成。因为在当时,只有他们有条件、有 力量从西方引进新式的军事装备、机器生产、科学技术, 从而在封闭的封建殿堂打开一个缺口。没有这一步,就 不会有戊戌维新与辛亥革命的第二步、第三步。历史是
洋务运动与清末新政
洋务运动与清末新政中国近代史是一段屈辱史也是一段抗争史,但是无论任何时代之下历史的车轮是不会停下的,是在曲折中发展的没有一个国家的统治者希望自己的国家走向没落但是历史就是这样,从古至今。
中国近代史也是中国人开始摆脱封建枷锁走向近代化的开端。
无论经济还是政治中国人没有停止他们对未来的探索。
人们总说是西方的船坚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那么引领中国走到今天的又是谁呢?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是腐朽的清王朝在垂亡阶段为延续其统治而做出的挣扎,下面就对二者从多个方面做一下比较。
洋务运动是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分为两个阶段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后期以求富为口号,从鸦片战争的惨败到火烧圆明园的惨状再到太平天国运动的浩大声势,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状不断加深之下。
满清政府深刻认识到了西方工业给他们所带来得巨大之利益,和军事力量的强大。
早期的资本主义思潮萌芽的产生,已经在沿海地区渗透。
开明的士大夫以及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从天朝上国的睡梦中惊醒。
统治阶层开始关注西方学习西方在饱受西方凌辱的时刻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旗帜,以曾国藩等为代表开始开办近代工业,从机械、开矿、等方面开展一场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
清末新政满清政府被列强瓜分殆尽,革命呼声高涨,动荡不安的时代。
有人说是统治者为维护其统治缓和阶级矛盾实行的愚民政策,从皇族内阁的产生来开这样的判定也是无可非议的,然而对于无可救药的清王朝来说,又有谁能支撑这个已经摇摇欲坠的大厦。
洋务运动是清王朝统治阶级为了谋求封建国家的“富强”而进行的改革运动,在客观上具有一定程度的资本主义倾向。
洋务派是这场运动的倡导者和组织者,其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洋务运动的目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同时消除“内忧外患”的严重危机。
核心是创办军事工业和编练新式陆海军的军事活动。
从1865年到1895年,洋务派在各地创办了20多个制造枪炮、弹药和船舰的工厂。
在自制和外购的基础上,19世纪70年代,淮军已“尽弃中国习用之抬鸟枪,而变为洋枪队”。
洋务运动与清末新政之比较
洋务运动与清末新政之比较院系:国际教育学院班级:互联网10-02姓名:汪子闯学号:541012010219洋务运动与清末新政之比较摘要:看待洋务运动与清末新政,需要从横向和纵向来进行分析。
横向分析主要包括其各自的历史原因、背景、涉及内容以及产生的效果,而纵向主要是以清末谋求近代化为主线,在认识层面上一次比一次深入,在变革范围上一次比一次宽泛。
每一次变革都不同程度地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关键词:洋务运动清末新政中国近代化清政府资产阶级革命派新政改革洋务派近代化运动资本主义近代化帝国主义侵略横向对比历史背景:首先,洋务运动的时候,国家还比较强大,没有赔款,自信心也很足。
经历了一次太平天国运动,军队都得到了锻炼。
此时,经过战争的军人将领意识到新式武器的重要性,便开展了洋务运动。
因为有钱,所以很多事情都很好办。
这是干的最有成绩的,甚至还打败了法国、俄国,让列强震惊。
也招来了帝国主义的报复。
清末新政,基本上已经大势已去了。
连京城都被人家攻打下来了,财政部的银子都被日本人拖走了。
战后赔款列国的银子,恐怕要还到1949年。
中央的财力和影响力被大大削弱,此时,搞新政,无非是把死马当活马医,看能不能不发生大变革,能救活这个国家。
清末新政背景:国内危机严重洋务运动:背景事19世纪五六十年代,清政府面临政府统治危机;清政府内部有识之士认识到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重要性。
目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
清末新政:清朝末年列强为了达到占领中国的目的,向清政府施加压力,要求它改变当前的无能状态;清政府和军队已经无法应付当时的政治局势,财政上也出现了严重的亏空,使清朝统治着感到自己的统治地位已经开始动摇。
目的是继续维护清王朝腐朽的统治。
洋务运动的背景:资产阶级萌芽,对外战争和外交上不断失败,人们思想动摇,维新变法派的活动不断壮大目的:富国强兵,维护满清政权,欲求与列强平等新政背景:军队无法应付当前证据,财政巨额亏空,列强和国内压力目的:缓和国内矛盾,维持和巩固其封建统治,适应帝国主义的侵略要求,拉拢上层资产阶级分子,洋务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的开端,清末新政受到了洋务运动很大的影响,许多政策都都与洋务运动相关,1)洋务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
评清末新政_duan
评清末新政摘要:清朝末年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产生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在兴办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足及其原因最后总结原因并介绍历史意义。
关键字:危机、统治、洋务派、维新派、封建统治者、失败。
公元1840年,英国第一个打开中国国门,鸦片战争也打破了清政府天朝大国的幻想,随着一个个中外战争的惨败,巨额赔款大片割让的土地,使百姓苦不堪言,神州大地备受凌辱,伴随民族危机的加重,统治者与一些有志之士为了改变当时状况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请末新政。
以下是对这些改革简单的介绍及评论。
洋务运动兴于19世纪60年代。
早年林则徐就提出过“师夷长技以制夷”只是当时的封建统治太过迂腐这种思想无法被接受,随着中外战争的失败及和洋务有关的事物越来越多,人们逐渐认识到了西方技术的先进性,“中体西用”的思想逐渐被人们认同。
为了改变中国处处挨打的局面加强封建统治,封建统治阶级之中的部分成员如奕 、曾国藩、李鸿章等人主张引进、仿造西方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创设近代企业兴办洋务,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于是洋务运动开始了。
的二次鸦片战争结束时,清政府正在全力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
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兴办的近代企业主要是一些军事企业。
首先为了购买洋枪洋炮镇压农民起义,同时也借此加强海防边防,并趁机发展本集团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
由于洋务派兴办的军事企业的产品并非商品无法盈利所以这些企业的一切经费都是从军饷、关税中来,而且当时由于战争及赔款造成国库空虚,只是这些均是企业的资金供应并不及时。
洋务派在技术和生产资料方面极大的依赖外国:他们依靠外国人做顾问,到外国购买材料,雇佣洋匠。
但这些洋匠也并非精于此术之人,购买的器材业落后外国,种种原因是洋务运动受挫。
在洋务派的军事企业遇到一系列问题时,他们提出“寓强于富”的口号,意思是“为了自强,必先求富”于是洋务派以“求富”为口号开办军事工厂以外的企业。
清末地主阶级的改革和自救运动
清末地主阶级的改革和自救运动
洋务运动:经济上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有利于瓦解自然经济,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政治上引起新的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对抗;思想上冲击了守旧观念,为西学传播创造了条件;另外在军事和教育方面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维新变法运动:它是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的,但封建统治者光绪帝想利用变法从老佛爷手中夺权亲政,同时挽救民族危亡,所以支持变法,并亲自发布变法诏书,最后尽管由于以慈禧、荣禄为代表的顽固守旧势力的阻挠破坏而失败,但也属于一场封建统治阶级的改革自救运动。
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晚清统治者所主持的“新政”与近代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所领导的反清革命运动,是发生于同一历史时空中两个水火不容的重大事件,影响及于后世,非同小可。
从洋务运动、清末新政看地主阶级改革
从洋务运动、清末新政看地主阶级改革一、洋务运动时间:1861年-1895年背景: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清政府内部痛定思痛,意欲图强。
洋务运动是一场由失败的封建大地主统治阶级领导的自救运动。
美国汉学家芮玛丽这样评价这一阶段的“自强”运动:“不但一个王朝,而且一个文明看来已经崩溃了,但由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一些杰出人物的非凡努力,它们终于死里求生,再延续了六十年。
”1、指导思想洋务运动的最根本的指导思想是“自强”、“求富”。
其分类思想就是“师夷制夷”、“中体西用”八个字。
前四个字“师夷制夷”表明洋务运动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的关系,即学习西方的长技用以抵制西方的侵略。
后四个字“中体西用”,表明洋务运动与本国封建主义传统文化的关系,表明中学与西学各自在洋务运动中的地位,即以中学为主体,西学为辅用。
“师夷制夷”、“中体西用”,也是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处理中西民族国家关系及中西文化交流的基本原则。
在洋务运动时期,从冯桂芬的“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到薛福成的“今诚取西人器数之学,以卫吾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道”,都是作为一种理论服务于“求强”、“求富”这一洋务运动主导思想的。
2、军事:积极创办新式军事工业,训练新式军队,筹建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洋务运动前期,洋务派以“自强”为旗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在李鸿章等人的主持下,江南制造局、金陵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一批大型近代化军事工业相继问世。
短短几年中,中国就已经具备了铸铁、炼钢以及机器生产各种军工产品的能力,产品包括大炮、枪械、弹药、水雷、和蒸气轮船等新式武器,装备了一些军队。
北洋海军的建立,是洋务运动军事方面的最高成果之一。
尽管最后北洋海军失败了,但是它毕竟曾经是中国可以威慑海洋的先进军事力量,在世界海军史上都占踞了一席之地,并且在培养北洋海军的过程中,还带动了一系列的近代事业发展。
3、经济:兴办轮船、铁路、电报、采矿、纺织等各种民用企业。
清末新政与洋务运动之比较
清末新政与洋务运动之比较十九世纪下半叶的洋务运动和二十世纪初的清末新政有许多共同之处,亦有许多可探讨的问题。
对这两个历史事件进行对比研究,弄清二者的关系、性质及各自的历史地位是十分必要的。
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两大运动都是由清政府所掀起的近代化运动。
虽然到最后都是以失败而告终的,但它毕竟使封建的中国向资本主义近代化方向前进了一步。
看待洋务运动与清末新政,需要从横向和纵向来进行分析。
横向分析主要包括其各自的历史背景、涉及内容以及产生的效果,而纵向主要是以清末谋求近代化为主线,在认识层面上一次比一次深入,在变革范围上一次比一次宽泛。
每一次变革都不同程度地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历史背景洋务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
统治集团内部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
清末新政:清朝末年,由于国内义和团运动以及列强的政治压力,清政府处境艰难,举步维艰。
财政上也出现了严重的亏空,这使清朝统治着感到自己的统治地位已经开始动摇。
因此,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成为统治者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洋务运动与清末新政都发生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主观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的国家机器,巩固满族贵族的统治。
同时两者又都有迎合帝国主义的表现。
涉及内容洋务运动:“推积弱所由来,叹振兴之不早”,“农工商业,为富强之根本,自应及时振兴。
”目的是“以期渐图富强”。
这期间,洋务派采取官办、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等方式,开办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民用企业。
与此同时,洋务派还开始筹划海防,初步建立起南洋、北洋和福建海军,又进一步扩建北洋舰队,修建旅顺船坞和威海卫军港,巩固国防。
清末新政:清政府在经济上开始振兴商务,奖励实业,允许自由发展实业,奖励兴办工商企业,鼓励组织商会团体;同时也更加注重发展教育,废科举,创办新式学堂, 派遣留学生;在军事方面,编练新军,裁汰旧军。
其中最重要的方面是政治制度方面的变革,包括“裁冗衙” 、“裁吏役” 、“停捐纳” 等,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组建内阁预备立宪。
清末对国家出路的三次探索分别是洋务运动
清末对国家出路的三次探索分别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
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指1861年(咸丰十年底开始)至1894年,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自强”的改良运动。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
统治集团内部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
洋务运动在两次鸦片战争和农民运动的冲击下,清政府内外交困。
一些有权势的官僚,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从19世纪60到90年代,从西方引进机器设备、科学技术和军事装备,在国内创办近代工矿交通企业、创建海军,以及兴办一些教育事业。
从事这些运动的官僚,被称为洋务派。
洋务运动的重要特点是实行“以洋为师”的政策,即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和文明。
在清朝政府的倡导下,大量的人才被派往海外留学,学习外国的先进知识和技术。
同时,大量的外国专家也被引进中国,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支持。
洋务运动还实行了“洋务派”,即招收一批外国专家和中国新式军队中的外籍军官来帮助中国现代化建设。
这些外国专家和军官,不仅带来了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还为中国创造了更好的政治环境和文化背景。
洋务运动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如军事、工业、交通、教育、卫生等。
这些设施的出现,不仅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也促进了地区之间的联系和经济的发展。
在教育领域,许多新的学校得以兴起,为中国的人才培养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在卫生领域,洋务运动也推进了卫生设施的建设,提高了人们的健康水平。
戊戌变法,是指1898年6月至9月21日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主要领导人物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以光绪帝为首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戊戌政变,清末时期的历史事件。
戊戌政变,是指1898年9月21日发生在清政府统治集团内部,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势力向以光绪皇帝为首的维新派势力发动的一场血腥政变。
政变的结果是,持续了百余日的戊戌变法宣告失败,戊戌六君子被杀,康有为、梁启超等逃往国外,光绪皇帝失去了人身自由,被软禁于中南海瀛台,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势力重新掌权。
清末地主阶级的改革和自救运动
清末地主阶级的改革和自救运动它是在19世纪60年代初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兴起的。
主要是由奕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领导。
他们主张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创建近代企业、兴办洋务。
其内容包括三个方面:新建近代企业,建立新式海陆军,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其指导思想正如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所说的:“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但最终以失败告终,这是出于历史的必然性,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
首先,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
它试图在不触动腐朽的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长处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它既不想破坏本身的封建主义,又想学习西方资本主义,这种矛盾,使洋务运动注定是不可能成功的。
其次,洋务运动对外具有依赖性。
洋务运动的目的之一是抵御外侮,但洋务派在主持外交活动中,坚持“外须和戎”,对外妥协投降,他们所创办的近代企业有抵御外侮的作用,但却不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位。
他们企图依赖外国来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无异与虎谋皮。
再次,洋务派本身的阶级局限性,决定了他们既是近代工业的创办者和经营者,也是其摧残者和破坏者,其封建衙门和官僚式的体制,必定导致洋务企业的失败。
洋务派所创办的一些新式企业虽然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但其管理基本上仍是封建衙门式的。
其经营完全由官方控制,不讲效益,造出的桥炮轮船往往质量低下。
官员毕竟不是商人,无法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行。
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从中吸取教训。
总结洋务运动的失败,我们从中得出如下启示。
一、要想富国强国,必须立足国情。
试问,一个封建社会怎样去引进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两种社会制度存在着本质的差别,所以我们必须找到适合本国发展的道路,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二、不要过分依赖。
个人实力尤为重要。
洋务派官员一再主张对外“和戎”,其所兴办的企业一切依赖外国,要想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固然可好,但切不可养成依赖。
洋务运动、清末新政
1.(2012大纲)张謇评论某人时说:“以四朝之元老,筹三省之 海防,统胜兵精卒五十营,设机厂、学堂六七处,历时二十年之 久,用财数千万之多……曾无一端立于可战之地,以善可和之 (B) 局。”张謇评论的是
A.曾国藩
B.李鸿章
C.张之洞
D.袁世凯
【解析】考查重要历史人物及相关活动。李鸿章是道光、咸丰、 同治、光绪四朝元老,19世纪80年代,李鸿章筹办北洋海军,管 辖直隶(今河北)、奉天(今辽宁)和山东三省海域,洋务运动 中创办军事民用企业,兴办新式学堂,耗费巨资筹办的北洋海军 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全军覆没,这与他在战争中的避战求和政策有 关。
洋务运动主要内容 ①以“自强”为口号创办军事工业; ②以“求富”为口号,创 办民用工业; ③创办近代海军; ④创力新式学校,选送留学生。 失败原因 1.在不触动腐朽的封建制度的前提下,试图利用西方资本主义的 某些长处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这种手段和基础的矛盾,是不可 能成功的;洋务运动受到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加大了洋务运动 开展的阻力。 2.洋务派的阶级局限性,决定了他们既是近代工业的创办者和经 营者,也是其摧残者和破坏者,其封建衙门和官僚式的体制,必 定导致洋务企业的失败。 3.洋务运动的目的之一是抵御外侮,但洋务派在外交活动中,坚 持“外须和戎”,对外妥协投降,他们所创办的近代企业有抵御 外侮和“稍分洋人之利”作用,但却不能改变中国半殖半封社会 地位。 4.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即腐朽的清朝统治阻碍着先进生产 力的发展,新的生产力不可能在封建主义的外壳中发展起来的,
辛酉政变 辛酉政变是1861年(咸丰十一年)咸丰帝病死后,发生在内 忧外患背景下的宫廷权力之争。是慈禧太后联合恭亲王奕,在 西方列强的支持下,为夺取清朝最高统治权而发动的政变。通过 辛酉政变,慈禧处置了肃顺等“顾命八大臣”,开始了长达四十 八年的垂帘听政。又称“祺祥政变”,亦称“北京政变”。 影响 一、“辛酉政变”对清朝对内政策的影响 在辛酉政变后,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完成了从肃顺集团到慈禧、 奕集团权力的转移,清朝的掌权者由“主战派”变为了“求和 派”。 由于辛酉政变后清政府没有削弱从前受肃顺集团重用的汉族 地方势力,反而加大对他们的依赖,使晚清政局得到了暂时的稳 定,也为随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以及洋务运动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同时,这种对内政策也造成了中央与地方的一定隔绝。 二、“辛酉政变”对清朝对外政策影响 在辛酉政变以后,清政府认识到了外交上的薄弱,开始培养外 交人员,陆续派出使臣驻欧美各地,尽管这个过程进行得十分缓
洋务运动与清末新政
洋务运动与清末新政的比较试论洋务运动与清末新政的比较摘要:十九世纪下半叶的洋务运动和二十世纪初的清末新政有许多共同之处,亦有许多可探讨的问题。
对这两个历史事件进行对比研究,弄清二者的关系、性质及各自的历史地位是十分必要的. 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都是清政府所搞的近代化运动,虽然这两次运动都没有成功, 这两次新但它毕竟使封建的中国向资本主义近代化方向前进了一步。
政的主要内容都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四个方面的改革,并且都是在重要的对外民族战争以后出现的,这是两次新政的共性所在。
但是这两次新政在其各自的历史原因、在推进过程中的主观目的与客观效果、新政发动者与所处的时代中心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关键词:洋务运动清末新政中国近代化清政府资产阶级革命派新政改革洋务派近代化运动资本主义近代化帝国主义侵略正文:洋务运动是在19 世纪60 年代初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兴起的,主要领导人物是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他们被称为洋务派,他们作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成员为了维护自身在清政府存在前提下获得的利益,我认为他们偶然地肩负起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维护封建统治的继续存在的责任,他们主张引进、仿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立近代企业,兴办洋务。
“师夷长技以制夷”、自强、求富是洋务派的口号。
对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最先做出比较完整表述的是冯桂芬。
他在《校汾庐抗议》一书中说:“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这个思想后来就是后来被进一步概括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所谓“中体西用”,就是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术为辅助,并以前者来支配后者。
洋务运动所举办的洋务事业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一)兴办近代企业(二)建立新式海陆军(三)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洋务运动在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的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洋务运动、清末新政看地主阶级改革一、洋务运动时间:1861年-1895年背景: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清政府部痛定思痛,意欲图强。
洋务运动是一场由失败的封建主统治阶级领导的自救运动。
美国汉学家芮玛丽这样评价这一阶段的“自强〞运动:“不但一个王朝,而且一个文明看来已经崩溃了,但由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一些出色人物的非凡努力,它们终于死里求生,再延续了六十年。
〞1、指导思想洋务运动的最根本的指导思想是“自强〞、“求富〞。
其分类思想就是“师夷制夷〞、“中体西用〞八个字。
前四个字“师夷制夷〞说明洋务运动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的关系,即学习西方的长技用以抵抗西方的侵略。
后四个字“中体西用〞,说明洋务运动与本国封建主义传统文化的关系,说明中学与西学各自在洋务运动中的地位,即以中学为主体,西学为辅用。
“师夷制夷〞、“中体西用〞,也是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处理中西民族国家关系及中西文化交流的根本原那么。
在洋务运动时期,从桂芬的“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到薛福成的“今诚取西人器数之学,以卫吾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道〞,都是作为一种理论效劳于“求强〞、“求富〞这一洋务运动主导思想的。
2、军事:积极创办新式军事工业,训练新式军队,筹建南洋、北洋和三支海军。
洋务运动前期,洋务派以“自强〞为旗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在鸿章等人的主持下,江南制造局、金陵制造局、船政局、XX机器局等一批大型近代化军事工业相继问世。
短短几年中,中国就已经具备了铸铁、炼钢以及机器生产各种军工产品的能力,产品包括大炮、枪械、弹药、水雷、和蒸气轮船等新式武器,装备了一些军队。
北洋海军的建立,是洋务运动军事方面的最高成果之一。
尽管最后北洋海军失败了,但是它毕竟曾经是中国可以威慑海洋的先进军事力量,在世界海军史上都占踞了一席之地,并且在培养北洋海军的过程中,还带动了一系列的近代事业开展。
3、经济:兴办轮船、铁路、电报、采矿、纺织等各种民用企业。
洋务运动后期,洋务派为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打出“求富〞的旗号,兴办了一批民用工业。
1872年,鸿章在建立了轮船招商局。
这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个民用企业。
招商局开办仅三年时间,就为清政府回收了一千三百多万两银子,还将业务开展到外国,打破了外国航运公司的垄断局面。
以后,中国近代矿业、电报业、邮政、铁路等行业相继出现。
轻工业也在洋务运动期间得到大力开展。
1880年,左宗棠创办织呢局,成为中国近代纺织工业的鼻祖。
中国近代纺织业、自来水厂、发电厂、机器缫丝、轧花、造纸、印刷、制药、玻璃制造等等,都是在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场建立起来的。
在洋务运动的推动下,中国的民用工业得到了迅速开展,奠定了中国近代化工业的根底。
4、文化: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培养洋务人才。
1、洋务运动中创办的新式学堂的主要类别:〔1〕外国语性质的学堂,如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1866年后增设算学馆,成为综合性学堂)广方言馆等。
〔2〕军事学堂,如船政学堂、北洋水师学堂等。
〔3〕技术学堂,如机械学堂,XX电报学堂等。
2、选派留学生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来改变清政府落后面貌是洋务派发起留学运动的最初目的。
洋务时期的留学教育较有影响的主要有两次:幼童留美和船政学堂学生留欧,即1872—1875年清政府向美国派遣了四期共120名幼童赴美留学;1877—1897年先后派出四批船政学堂的学生赴欧留学。
3、翻译书籍在洋务运动存续的35年里,文化出版事业的开展到达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
京师同文馆、光方言馆以及江南制造局的译书馆,是当时翻译西方的中心。
译书经历了由单纯的西方科技著作和书籍,向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著作并重,甚至后者略占上风的过程。
京师同文馆曾翻译西书36种。
其中具代表性的有:中国第一部国际法中译本:惠顿的?万国公法?〔1864年〕;第一部外交学中译本:马登的?星柖指掌?〔1876年);第一部经济学中译本:福赛特的?富国策?〔1860年〕。
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是晚清翻译西方著作数量最多,成绩最著的机构,它罗列了众多的学者译家和一些外籍传教士。
大量西学著作的翻译出版及近代中国报刊和出版机构的出现,打破了中西文化的壁垒和传统文化的坚冰,大大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与融合。
4、开创报刊洋务运动时期主要报刊有?申报?和?万国公报?,两者均为该时期创刊。
5、政治:1861年,设立总理衙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总署〞、“译署〞,为清政府办洋务及外交事务而特设的中央机构,于1861年1月20日由咸丰帝批准成立。
总理衙门存在了40年,直到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据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辛丑条约?第12款规定,改为外务部,仍位列六部之上。
总理衙门最初主持外交与通商事务,后来扩大管理办工厂、修铁路、开矿山、办学校、派留学生等,权力越来越大,举凡外交及与外国有关的财政、军事、教育、矿务、交通等,无不归该衙门管辖,成为清政府的重要决策机构。
6、历史影响〔1〕对近代军事的影响:洋务派一致主师夷长技以富国强兵,抵抗外国侵略,挽救民族危机。
洋务运动,是参军事自强开场的,为实现军事自强,洋务派主要抓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近代军事工业;二是建立近代海防海军,同时改良陆军的武器装备和训练;三是建立近代军事学堂,培养新式陆海军人才。
在鸿章等人的主持下,一大批大型近代军事工业相继问世。
1885年设立的海军衙门,统领海军、海防事宜,推进了海军建立和国防的现代化建立。
清军队战斗力有所提高,对外国的侵略势力有一定的抵抗力,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进程。
洋务运动的军事自强,使中国军队以近代新式武器装备投入反对日本侵略的甲午战争。
开场了中国军队的近代化进程。
〔2〕对近代经济的影响:洋务运动兴办军事工业的过程中,最难解决的问题就是资金、原料、交通等方面的问题,于是在“自强〞口号兴办军事工业之后,洋务派又在“富国〞口号之后开场兴办民用企业,着重点在于采矿、冶炼、航运、铁路等一系列配合军事工业的工程。
在洋务派的倡导下,许多达官显贵以兴办洋务为荣,深深的动摇了从商鞅变法开场的,中国几千年文明中“重农轻商〞的概念,促使中国近代经济、资本主义的开展,使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在社会经济中明显增长,对中国近代企业、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开展具有重大意义。
〔3〕对近代政治的影响:洋务运动的创办者自身的封建性和腐朽性导致了洋务运动的失败,而洋务运动的失败使中国近代化过程中其他的有志之士看到了洋务运动的缺陷,刺激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4〕对近代文化的影响:洋务运动是近代教育的开端。
要开场洋务运动,兴办洋务就必须要有精通洋务的人才,但是中国传统的科举制教育却远远无法满足洋务运动队人才的需要。
因此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就成了洋务运动进展下去的一项总要的举措。
开办新式学堂,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共创办24所新式学堂,主要为翻译、工程、兵器、通讯、医务等培养新型人才,虽然学堂规模不大,但是依旧打破了古老的科举制度,培养了一批不同于传统的近代科技知识分子,一定程度上打通了社会文化风气,为后面科举制的废除奠定了一定的根底;派遣留学生,为了更系统的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洋务派向西方派遣200 多位留学生,为洋务事业培养了一大批具有西学知识的新式人才,一方面也对中国的教育近代化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为中国社会迈向近代化准备了最初始的文化条件。
二、清末新政时间:1901年—1911年背景:清朝末年,由于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造成列强大举入侵。
当时的清政府及其军队已经无法应付当时的政治局势,财政上也早已严重亏空,这使清朝统治者感到自己的统治地位已经开场动摇。
加上列强不断给清廷施加压力,要求清政府迅速改变当前的无能状态。
因此,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成为统治者们面临的首要课题。
于是,1901年,慈禧太后正式宣布实行“新政〞。
1、军事编练“新军〞是清政府“新政〞的主要容之一。
清政府对此投入了巨大财力,花费了很大力气。
清末新军建立是中国军事史的重要环节,尽管它最后的开展方向并未与这场军事变革的发动者——清政府所预期的一致,但是新军建立开创了中国近代军事进程的多项先河,是中国军事近代化的重要进步。
新军建立与洋务运动有着本质的区别,洋务运动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思想上根本没有成认西方军事思想和制度的领先,梦想单纯从西方列强手中购置洋枪洋炮、替换清朝军队手中的大刀长矛和土炮就能成为一流军队,而对于真正决定战斗力的军队制度丝毫不作变革,导致清朝军队在镇压国革命运动时还有足够的力量,可是甲午战争当中面对同样经历了学习西方的军事变革的日本军队,清朝军队照样不是对手,因此,洋务运动并没有从本质上改革军队,军队战斗力没有大幅的提升。
反观新军建立,是参军队制度乃至武器装备、官兵培训等方面作了深刻的变革,近代军队司令部、军事学校、军乐队、近代军事编制、后勤制度以及“国防军〞概念等等措施,都是清政府守旧势力不敢想象的变革。
一系列的变革对于提升新军战斗力的效果非常明显,辛亥革命初期,人数上占据优势的旧军面对新军时,大局部一触即溃。
最终南方新军在、黄兴的领导下顺利起义,北方新军在袁世凯指挥下进展逼宫,给予了清王朝致命的一击。
新军的西式军制在清朝灭亡后,经过进一步改良和变革,一直作为国民政府军队的军事制度,而局部军事制度甚至也被后来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所沿用、开展,其意义和影响不可谓不深远。
2、经济1903年9月7日,清政府设立商部,倡导官商创办工商企业。
接着,公布了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方法,这些章程规定,允许自由开展实业,奖励兴办工商企业,鼓励组织商会团体。
这些章程和做法,都有利于民族工商业的开展,有利于社会经济的繁荣。
3、教育清政府推行“新政〞的另一个重要容是废科举,办学堂,派留学。
在思想文化上,通过清末新政,在这方面的变化是十分突出的。
其一,完毕了科举制度的历史。
其二,清末出现了办学热潮。
由于清政府号召办学,又公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加上废除科举制度,于是新式学堂如雨后春笋,到达前所未有的程度。
其三,由于清朝政府的号令及地方官和个人的努力,很快地出现了留学的热潮。
1905至1906年间,仅留日学生就多达8000余人〔一说10000多人〕,这同新政前比拟,增长了100多倍。
其四,政治思想界也有所变化。
随着清末“预备立宪〞的开展,西方资产阶级某些思想得到了一定的传播,在中国封建专制思想体系中透进了一线的霞光。
4、政治在政治上,清末政权机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清末新政前,清政府根本上还是封建的政权机构。
在清末新政期间,却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这种变化不仅表现在1906年前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以及设立商部、练兵处、巡警部、学部等;还表现在1906年11月重新更定官制,除阁、军机处仍旧外,新设立或改名称的有:外务部、学部、民政部、度支部、陆军部、法部、农工商部、邮传部、海军部、军咨府、资政院、审计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