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诘经》不思议解脱思想研究
含思的成语67个,带解释例句
含思的成语67个,带解释例句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百思不解bǎi sī bù jiě成语解释:百般思索也无法理解。
成语出处: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三:“此真百思不得其故矣。
”例句:百思不解,五夜踌蹰,故乘隙邀君一面,以决中疑。
(清·无名氏《葛仙翁全传》)饱暖思淫欲bǎo nuǎn sī yín yù成语解释:食饱衣暖之时,则生淫欲之心。
例句:自古道:“饱暖思淫欲”,王禄手头饶裕,又见财物易得,便思量淫荡起来。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一)闭门思过bì mén sī guò成语解释:过:过失。
关起门来反省。
成语出处:《汉书·韩延寿传》:“因入卧传舍,闭閤思过。
”三国蜀·诸葛亮《黜来敏教》:“自谓能敦厉薄俗,帅之以义。
今既不能,表退职,使闭门思愆。
”例句:小仙自知身获重罪,追悔莫及,惟有闭门思过,敬听天命。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六回)思患预防sī huàn yù fáng成语解释:想到会发生祸患,事先采取预防措施。
成语出处:《易·既济》:“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
”不可思议bù kě sī yì成语解释:原有神秘奥妙的意思。
现多指无法想象,难以理解。
成语出处:《维摩诘所说经·不思议品》:“诸佛菩萨有解脱名不可思议。
”例句:一片澄澈的蔚蓝色的天宇,高深得不可思议。
(郭沫若《少年时代·黑猫》)才短思涩cái duǎn sī sè成语解释:才:才识。
短:短浅。
涩:迟钝。
见识短浅,思路迟钝。
指写作能力差。
成语出处:宋·楼钥《攻媿集·雷雨应诏封事》:“适当书诏填委之时,才短思涩,目不暇给。
关于维摩诘的介绍
关于维摩诘的介绍维摩诘(诘音乞,参见《乾隆大藏经》),早期佛教著名居士、在家菩萨,梵文Vimalakīrti,音译:维摩罗诘、毗摩罗诘、略称维摩或维摩诘;意译为净名、无垢尘,意思是以洁净、没有染污而著称的人。
1基本信息字意梵文里“维”是“没有”之意,“摩”是“脏”,而“诘”是“匀称”。
即为无垢。
禅道场天开神坛·三王山,是伏羲、女娲、神农的圣地,属于古徽州“三天子都”之一,傅大士游历到此,见千仞壁立,嵯峨怪石,36石门,环布铁围,东边金紫峰普贤菩萨,西边清凉峰文殊菩萨,北边龙塘峰观音菩萨,南边大太坪地藏菩萨,七峰三十六天门成园形环绕,道教与儒家已经在此根植,他看见整座山恰似一个天然的覆钵式白塔,佛法普照,为此改名覆船山,建立以紫薇宫,搁船尖为中心的东方金粟如来·光明白国,经过他的不懈努力,逐渐成为浙西文化的中心而成为中国维摩诘佛的道场。
历史记载据《维摩诘经》讲,维摩诘是古印度毗舍离地方的一个富翁,家有万贯,奴婢成群。
但是,他勤于攻读,虔诚修行,能够处相而不住相,对境而不生境,得圣果成就,被称为菩萨。
维摩诘为诸大菩萨之代表。
直心正念真如,亲证平等实相;见得一切众生心源,具足恒沙烦恼,无量功德。
故起方便教化,使一切众生,除心源上之烦恼,显心源上之功德。
然其为模范与标准者,须依已除已显之佛。
起广大心,证如实相,则能依佛功德为功德也。
有一次,他称病在家,惊动了佛陀。
佛陀特派文殊师利菩萨等去探病。
佛知道维摩诘菩萨只是诈病,所以派去了被誉为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萨。
文殊见到维摩诘后,两位菩萨互斗机锋,反复论说佛法,义理深奥,妙语连珠,使同去探访的菩萨、罗汉们都听呆了。
一场论战后,文殊菩萨对维摩诘倍加推崇,人们对维摩诘菩萨也更加崇敬了。
相关介绍维摩诘是音译,详称为维摩罗诘,或简称维摩,旧译净名,新译无垢称,则为意译。
根据《维摩诘经》记载,维摩居士自妙喜国土化生于娑婆世界,示家居士相,辅翼佛陀教化,为法身大士。
前三三与后三三,是什么意思?
前三三与后三三,是什么意思?前三三与后三三,是⼀公案,出⾃《五元灯会》⽆著⽂喜禅师。
⽂喜禅师往五台⼭,朝礼华严寺。
在⾦刚窟,⽂喜禅师碰到⼀位⽼翁,正牵着⼀头⽜⽽⾏。
那位⽼翁邀请⽂喜禅师到寺⾥坐⼀坐。
刚进寺门,⽼翁便呼“均提”,随即有⼀位童⼦应声⽽出。
⽼翁放下⽜,引⽂喜禅师升堂就座。
只见堂宇皆⾦⾊晃耀。
⽼翁⾃于禅床上踞坐,然后指着⼀个绣墩,命⽂喜禅师坐在上⾯。
⽼翁问:“近⾃何来?” ⽂喜禅师道:“南⽅。
” ⽼翁⼜问:“南⽅佛法如何住持?” ⽂喜禅师道:“末法⽐丘,少奉戒律。
” ⽼翁问:“多少众?” ⽂喜禅师道,“或三百,或五百。
” 说完,⽂喜禅师反问⽼翁:“此间佛法如何住持?” ⽼翁道:“龙蛇混杂,凡圣同居。
” ⽂喜禅师⼜问:“多少众?” ⽼翁道:“前三三,后三三。
” 说完,⽼翁便呼童⼦上茶,并进上酥酪点⼼。
⽂喜禅师品尝着茶和点⼼,顿感⼼意豁然。
⽼翁拈起玻璃盏,⼜问:“南⽅还有这个否?” ⽂喜禅师道:“⽆。
” ⽼翁进⼀步追问:“寻常将甚么吃茶?” ⽂喜禅师⼀时语塞,不知该如何酬对。
这时,天⾊渐晚,⽂喜禅师便问⽼翁:“拟投⼀宿得否?” ⽼翁道:“汝有执⼼在,不得宿。
” ⽂喜禅师道:“某甲⽆执⼼。
” ⽼翁问:“汝曾受戒否?” ⽂喜禅师道:“受戒久矣。
” ⽼翁道:“汝若⽆执⼼,何⽤受戒?” ⽂喜禅师⼀听,不得不告辞。
于是,⽼翁便令童⼦送⽂喜禅师出寺。
路上,⽂喜禅师问童⼦:“前三三,后三三,是多少?” 童⼦便召唤:“⼤德!” ⽂喜禅师应诺。
童⼦问道:“是多少?” 可惜,⽂喜禅师此时尚未契悟其旨,⼜问童⼦:“此为何处?” 童⼦道:“此⾦刚窟般若寺也。
” ⽂喜禅师⼀听,倍感凄然失落,此时他才突然明⽩,那位⽼翁原来就是⽂殊菩萨。
回头再找那位⽼翁,已杳然不可见矣!明代⾼僧憨⼭⼤师(《清凉⼭志》卷⼋):“均提相送出精蓝,⽆著投机事已惭。
莫谓当年⼈不荐,⾄今谁解话三三。
”均提,就是公案中的那位童⼦,⽂喜出,均提送,⼆者对话,已经道出真如实相,所以说是“出精蓝”,投机,可不是现在所说的投机倒把,机是机缘,⽆著见到⽂殊菩萨却不认识,⽂殊菩萨道出真空妙有⽽⽆著禅师悟不透,所以是“事已惭”。
浅谈苏轼诗词中的佛教思想
浅谈苏轼诗词中的佛教思想作者:吴虹憓来源:《大东方》2019年第12期摘要:苏轼的瓷不但充满了佛学禅味,而且还经常以僧人禅院为题作诗词,还多以佛教典故入诗词,可见佛教思想对他诗词创作有着巨大的影响。
本文从苏轼受佛教思想的渊源、苏轼诗词中佛学和佛典为线索分析佛教思想在苏轼诗词中的具体表现。
关键词:诗词;佛学;佛典苏轼作为一代文豪,留下许多不朽诗词篇目,在这些诗词中有大量关于佛教的论述。
作为一个中国古代传统士大夫的代表,苏轼诗歌创作却受到了佛教思想的极大影响,引人注目。
苏轼受佛教思想的渊源苏轼受佛教思想的家庭渊源。
苏轼出生在四川眉州的一个极富文学传统的家庭。
他的祖父苏序好读书,善作诗;父亲苏洵是古文名家、其弟苏辙亦精于文章,父子三人在文学史被尊称为“三苏”;母亲程氏出身官宦世家,有很高的文化素养。
这般浓重的文化氛围必然使他有极深厚的文化底蕴并在这一基础上形成极高的文化情操与修养,因而能够比别人站得更高,全方位、高层次地审视着社会与人生。
同时,苏轼生活在佛教繁盛的四川眉州,依傍着佛教圣地峨眉山,全家都浸染在佛教文化大氛围,家庭的传统信仰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苏轼人生信仰的选择。
苏轼受佛教思想的人生渊源。
启蒙期间,寄居在佛寺读书的苏轼进一步接触了佛学。
苏轼在他的《众妙堂记》中说道:“居天庆观北极院予盖从之三年”;苏辙《龙川志略》中“予幼居乡闾,从子瞻读书天庆观”的记载也印证了这一点,苏轼兄弟所说的天庆观,就是三峰寺。
在香火繁盛的三峰寺学习期间,苏轼不仅在性情上收到佛学熏陶,还研习了《维摩经》、《金刚经》等佛教经典。
除此之外,苏轼一生中还多与僧侣交往,他曾自豪的说道:“吴越多名僧,与予善者常九十”。
这也说明了苏轼对佛教文化向往和认同。
苏轼受佛教思想的社会渊源。
隋唐以后三教合流,以“齐家治国,兼济天下”为追求的中国传统士大夫的观念里开始出现佛、道的思想因素,这也使传统的士大夫的价值选择趋向多样和反复,苏轼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早年苏轼虽然倾心于佛学,但多是出于文学思考的需要,骨子里仍是支持士大夫的理想,苏轼少时作文多重史论、策论,是应举入仕的需要,被后代八股写作所推崇,甚至北宋有流行语: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羮。
不可思议的近义词反义词同义词-字词解析
不可思议的近义词|反义词|同义词-字词解析不可思议的近义词|同义词:1. 不可捉摸( 注释:捉摸:揣测,预料。
指对人或事物无法猜测和估量。
)2. 莫名其妙( 注释:说不出其中的奥妙。
指事情很奇怪,说不出道理来。
)3. 一塌糊涂( 注释:糊涂:混乱。
形容混乱或败坏到了不可收拾的程度。
)4. 一无可取( 注释:没有一点儿可以肯定的地方。
)5. 一无是处( 注释:是:对,正确。
没有一点儿对的或好的地方。
)不可思议的反义词:1. 情有可原( 注释: 按情理,有可原谅的地方。
)2. 可想而知( 注释: 不用说明就能想象得到。
)不可思议的解释:词目不可思议发音bù kě sī yì释义原有神秘奥妙的意思.现多指无法想象,难以理解.出处《维摩诘所说经·不思议品》:“诸佛菩萨有解脱名不可思议.”示例一片澄澈的蔚蓝色的天宇,高深得~.(郭沫若《少年时代·黑猫》)用不可思议造句1 王阳的有些行为让人不可思议。
2 这一家人的愚昧无知真让人不可思议!3 你这次能够拿到这个名额真的是不可思议的。
4 我这次居然不可思议般的拿到了这场比赛的冠军。
5 在这个臭皮囊里仍然活着一位不可思议的三十岁的男子。
6 我想你一定知道原子质量中负荷的不可思议的巨大能量。
7 这么难的数学题,他都能够考满分,真让我觉得不可思议。
8 他平时不听讲,这次考试却得了一百分,真是不可思议。
9 其工程之大,成立之速,真所谓鬼斧神工,不可思议者也。
10 古埃及人用什么方法建筑起金字塔,至今仍让人不可思议。
11 一片澄澈的蔚蓝色的天宇,高深得不可思议。
12 像他这样的酒囊饭袋居然能当主管,太令人不可思议了。
【不可思议的意思是什么】不可思议的意思 .doc
【不可思议的意思是什么】不可思议的意思不可思议的意思不可思议bùkěsīyì原指神秘奥妙的意思。
现多指无法想象,难以理解。
:《维摩诘所说经·不思议品》:“诸佛菩萨有解脱名不可思议。
”不可捉摸神乎其神玄而又玄一目了然洞若观火通俗易懂不可思议造句1)他这个人简直不可思议!2)像这样文理不通的文章,居然也能见报,真不可思议。
3)你必须独立思考。
我总还是感到不可思议,为什么高智商的人不动脑子的去模仿别人。
我从别人那里从没有得到过什么高招。
4)命运是一件很不可思议的东西。
虽人各有志,但往往在实现理想时,会遭遇到许多困难,反而会使自己走向与志趣相反的路,而一举成功。
5)不可思议的想法,很可能就是一个惊天的发现。
6)其工程之大,工艺之精,真所谓鬼斧神工,不可思议。
7)在当今社会上,卓越、非常好只是一般般,我的标准是不可思议、超越非凡。
8)大受小知,他们竟要抢劫,真是不可思议。
9)你这次能够拿到这个名额真的是不可思议的。
10)她当即感到她是世界上最大的笨蛋,真是荒唐至极,不可思议。
11)青春是一个不可思议的伟大力量。
它催发着青年人的躯体,启迪着他们的智慧。
同时它也灌输着热烈的感情和坚强的理智。
12)青春是一个不可思议的伟大力量。
他催发青年人的躯体,启迪他们的智慧。
同时它也灌输热烈的感情和坚强的理智。
13)实际上,人们的联合是不可思议的,是一条神奇的“友爱”纽带把所有的人联系在一起。
14)王阳的有些行为让人不可思议。
15)其工程之大,成立之速,真所谓鬼斧神工,不可思议者也。
16)古埃及人用什么方法建筑起金字塔,至今仍让人不可思议。
17)他说,不可思议的是,有的推销员回到家里,甚至连妻子都不知道他是卖什么的。
18)命运是一件很不可思议的东西。
19)你必须独立思考。
我总是感到不可思议为什么高智商的人不动脑子地去模仿别人。
浅析《维摩诘花语满天》—品南怀瑾先生的佛学感悟
整本 《 维摩诘经》 里面最重点的重点 , 是告诉我们 :佛法就在这个 世间 ,我们就在 自己的身心上 自了。如果求他方世界依赖别人 , 想 了生 死 ,想成佛道 ,是不可能 的。因为外力仅是方便法 门,非究 竟法门。所 以究竟 法门必须要 自度 自了。佛法所说不可 思议 ,是说在修证 上不可 以 用普通意识思想去猜测解释 ,不可 以用凡夫的智能知识来讨论 研究。你 只能用 一个信 的方法来 修持 。或 者是 信净 土念佛 法 门,或者 是信 四念 住、 八 正道 、三十七菩提道 品的法 门。坚定专一地去求证 ,在 求证的过 程中 ,不可以用人世 间的知识或 习惯性 的意识随便解释 ,所 以说是不可 思议 ,并不是说不能思议 。如果是不能思议 ,那么这一部经就 是因思议 所生 ,岂不 自我矛盾 ?究竟不可思议与思议的分别何在 ,这是 佛法 中的 秘密 ,《 维摩诘经》 本身也给 了你答 案。中国有句老话 ,“ 不俗 即仙骨 , 多情 乃佛心 ” ,佛菩萨度一切众 生 岂不是 多情吗?他们 是 已经 把情 、欲 化作慈悲。当然 , 从逻辑 立场 来讲 ,慈悲 就是 有情 ,但是 佛菩 萨 的有 情 ,是对一切众生 大慈大悲 的大有情 。所 以,诸佛菩萨都是 我们的大情 人 ,你念他们 , 他们就会念你 ,会加庇你 。 中国文人 的文 章好 ,多因通 了佛 学 的缘故 。你 能悟 到佛学 的境界 , 虽然写 白话 文 ,照样 可以写得优美 。这就是学佛 的悟性 。佛 经智慧浩如 烟海 ,不是 用写能表达完全 的,所 以中国的禅宗就是不立文 字。真正佛 法本来就没有染污的 , 既然 自 性本来涅椠清净 ,不是凡夫善 恶业果所能 染污上去。假使你 认为 自性是 受染污 的 ,因此我 要去掉 染污 而证 得涅 粲 ,就叉染 污了 ,染 污了清净。虽然去 了恶念 ,又被善念 盖上 ,也是染 污。就 比如我们的眼睛进不 得沙尘 ,纵然是名贵 的黄金粉 ,放 进眼睛也 是受不了。《 维摩诘经》 这里是破除小乘 观点 ,小 乘要去恶 念染污 ,要 断惑证真。大乘是要 努力行 善去掉恶念 ,但 最后善 念也空 ,把 它舍掉 , 善果回向一切众生 ,自己一无所 留 ,善恶两头都不取 ,用不着断惑 , 自 性本来清净。至于很 多人都 熟悉 的 “ 觉悟 ”这两个字 ,我在南怀瑾 先生 那里看到一个很好 的 比喻 ,树上苹果掉下来 ,很多人想 到的是果实可 以 吃了 ,而牛顿想到了地心 引力 ,这就是觉悟 。
何为三界 六道轮回
何为三界六道轮回【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有淫食二欲的众生所住的世界,上自六欲天,中自人畜所居的四大洲,下至无间地狱皆属之;色界是无淫食二欲但还有色相的众生所住的世界,四禅十八天皆属之;无色界是色相俱无但住心识于深妙禅定的众生所住的世界,四空天属之。
此三界都是凡夫生死往来的境界,所以佛教行者是以跳出三界为目的。
一、欲界。
欲有四种:一者情欲,二者色欲,三者食欲,四者婬欲。
此界众生,下极阿鼻地狱,上至第六他化天,包括地狱、饿鬼、畜生、人与欲界六天等,男女相参,多诸染欲,故名欲界。
欲界六天:即四王天、帝释天(中国人常说的玉皇大帝)、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
帝释天主即中国所谓的玉皇大帝,与宗教中的上帝。
四王天处於须弥山的山腰,帝释天则居於须弥山顶;二者称为「地居天」。
夜摩以上四天,与色界十八层天,居空而处,称「空居天」。
单位世界之天顶为初禅天。
小千世界的天顶为二禅天。
中千世界的天顶是三禅天。
大千世界的天顶是四禅天。
一大千世界,由十亿个单位世界所成(详见「世界的形成」)。
换言之,每个大千世界,均有十亿个初禅天,一百万个二禅天,一千个三禅天。
故知,我们所熟悉的玉皇大帝,在娑婆世界即有十亿位。
(玉皇大帝居欲界二天,位初禅天以下。
)欲界第六天他化自在天的天主,名为波旬,亦即常说的「魔王」。
时常率领其眷属向人界的修道者作种种的障碍和干扰。
但从大乘之法门言之,则深位之菩萨,以大方便力现为魔王,教化众生也。
如《维摩经.不思议品》曰:「维摩诘告大迦叶:仁者!十方无量阿僧祇世界中作魔王者,多是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以方便力教化众生,现作众生。
」佛住世到我们现在才2000年越高的天界的寿命就越长,比如说兜率天人寿命4000年,换成人间大概过了有50多亿年,这还是第四层天.魔天是第六层天,寿命更长另外天层次越高,天人的神通力和福就越大,作为欲界最高层他化自在天的果报最大,神通力最强,因此魔王又叫欲界之王生欲界天所具条件:修上品十善而生。
榆林窟第32窟维摩诘经变探究
榆林窟第32窟维摩诘经变探究作者:祁峰宁强来源:《敦煌研究》2024年第02期内容摘要:榆林窟第32窟开凿于曹氏归义军节度使曹延禄时期,该窟主室左壁绘制维摩诘经变。
该经变独特之处是维摩与文殊间增加了“阿修罗护卫须弥山”和《佛国品》的组合图式。
这一特征体现出对《佛国品》的强调,释迦的至尊地位得到进一步强化,或与《佛国品》净土信仰有关,意在引导教化信众修习净土之志。
关键词:榆林窟第32窟;维摩诘经变;组合图式中图分类号:K87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24)02-0061-12A Study on the Vimalakīrti Sutra Illustration in Cave 32 ofthe Yulin GrottoesAbstract:Cave 32 at the Yulin Grottoes was excavated in the ruling period of Cao Yanlu, a military governor of the Gui-yi-jun regime. The left wall of the main chamber of the cave is painted with a unique illustration of the Vimalakīrti Sutra, the most distinctive features of which are an image combination of Asura guarding Mt. Sumeru and an illustration of the chapter on the Pure Land in between images of Vimalakīrti and Manjusri. The presence of the second motif reflects an emphasis on Buddhist Pure Land belief and the further consolidation of Sakyamuni's supreme position in the Buddhism of the time. These themes may have been inspired by the Pure Land belief expressed in the sutra’s“Chapter on the Buddhist Pure Land,” which was intended to guide and enlighten Buddhist followers in practices related to entering the Pure Land.Keywords:Yulin Grottoes cave 32; Vimalakīrti Sutra illustration; image combination榆林窟第32窟(下称第32窟)位于榆林窟西崖壁面南端。
不可思议是什么意思
不可思议是什么意思
解释:
原是佛教用语;指神秘奥妙。
不可用心意思忖;也不能用言语表达。
后形容对事物情况、发展变化或言论无法想象很难理解。
出处:
《维摩诘经不思议品》:“诸佛菩萨有解脱名不可思议。
”慧远义记:“不思据心,不议就口,解脱真德,妙在情妄心言不及,是故名为不可思议。
”
语法:
不可思议偏正式;作谓语、定语、补语;用于人或物。
示例:
一片澄澈的蔚蓝色的天宇,高深得不可思议。
(郭沫若《少年时代黑猫》)
近义词:
不可捉摸、神乎其神、玄而又玄、不堪设想、咄咄怪事反义词:
一目了然、洞若观火、通俗易懂、可想而知、情有可原。
难以置信的近义词是什么
难以置信的近义词是什么
和难以置信相关的近义词有:出乎意料、不可捉摸、始料不及、不可思议、出乎意外。
1、出乎意料
【解释】:指出人意料。
【出自】:毛泽东《发刊词》:“准备对付可能的突然事变,使党和革命不在可能的突然事变中遭受出乎意料的损失。
”
2、不可捉摸
【解释】:捉摸:揣测,预料。
指对人或事物无法猜测和估量。
【出处】:明·谢肇淛《五杂俎·人部四》:“及一厕足,不能自返,而故为不可摸捉之言以掩之。
”
3、始料不及
【解释】:已经准备好了,但是面对时却发生了意料之外的事情,令人措手不及。
指事势的变化发展,是起初意想不到的,没料到的。
【出处】:清·许奉恩《里乘》第三卷:"大盗斯得,我固始料不及此也!"。
4、不可思议
【解释】:原有神秘奥妙的意思,是佛教用语。
现多指无法想象,难以理解。
【出处】:《维摩诘经·不思议品》:"诸佛菩萨有解脱名不可思议。
5、出乎意外
【解释】:用于意想、预料之外。
【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
论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论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我记得;我非常崇敬季羡林先生曾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文章里;对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作过非常精辟的论述..作为一位著名学者他本人并不信佛;但他对印度文化和佛教;以及中国佛教历史有着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即便是一个佛教徒也提不出的深刻见地和学术观点..比如;他说;真正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各方面;社会的各阶层;把宗教意识带给中国人的是从印度输入到中国来的佛教..我们简直可以说;要想了解中国文化;最少应该了解从印度传出来的佛教思想..不了解佛教在中国历史上和文化史、哲学史上所起的作用;否则;我们无法写出什么中国哲学史、中国思想史、中国语言学史、中国音韵学史、中国建筑史、中国音乐史、中国舞蹈史等等..季先生的评价可谓公正精辟..但他老人家也要求我们对于这样的研究“更要细微、具体、事实求是地加以分析;期能作出比较正确的论断”..佛教自汉哀帝元寿元年大月氏博士京口授浮徒经;以及后来的汉永明帝梦金人;派遣使臣迎取佛像、传教士传教;翻译最早的佛经《四十二章经》、修建洛阳白马寺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但是许多人并不十分了解;佛教传入中国并不是直接从佛陀的故乡尼泊尔和印度进来的;而是从今天的中亚;西域传播而来的..其传播路线有二条:一条是北传路线是通过阿富汗、巴基斯坦、新疆的喀什、和田、吐鲁番、河西走廊和丝绸之路进来的;一条是南传线路;既通过印度、斯里兰卡、缅甸、泰国的海上线路..初传佛教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翻译佛经;和如何适应中国化的问题..魏晋南北朝以来;佛经逐渐被翻译成了汉文;但是要想让人们理解和读懂、听懂这些外来的异族思想;首要的任务就是如何用汉语文化的习惯解释佛教的名词概念;如何让我们原有的道家和儒家思想接纳外来的佛教;让其本土化、民族化;这一过程经过了二三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佛教的传入由于得到了历代统治者的大力支持;所以在魏晋六朝时期发展的非常迅猛..通过修建各种大规模的石窟寺;如克孜尔石窟、伯孜克里石窟、云岗石窟、龙门石窟、敦煌石窟、麦积山石窟、天龙山石窟等;创作了难以记数的佛教石刻造像;全国各地兴建了大小不一的寺院;大量的佛经翻译等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可以说;没有佛教建筑的传承就不可能留下这麽多文化遗产;中国历史上的雕塑艺术;基本上就是佛教的雕塑艺术..壁画艺术也是如此..从历史上看;古代中国人的哲学思想对道德的说教色彩较重;而对形而上的思考较少;逻辑性差;我们的古代哲学不但有浓郁的道德说教;也有很多的诗意;直观而且唯美;这种理解很难用西方的哲学概念加以解释..佛教进来后;特别是佛教的唯识、般若思想;对中国传统哲学的逻辑理性;对宋明理学的心性概念;对中国哲学中的思辨精神的提升都有重要的影响.. 又如为了方便给一般不识字的普通信众讲说佛经故事;由此产生了宝卷、讲俗等;后又发展成为通俗的小说;唐宋时期的诗人、词人和画家很少没有不受佛教文化影响的;尤其是宋朝的文人画也受到佛教思想和佛教绘画的影响;敦煌壁画采用了西域的画法;禅宗有南北之分;书法以禅宗的标准来进行区别也有南北之分;书画家董其昌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很多大书法家都抄写过佛经《华严经》、《心经》等;王羲之就是一例..魏晋南北朝时期译经和写经的过程;不仅大大提升了中国的书法艺术的水平;而且也刺激了古代音韵学的发展;佛教的传入对中国的传统节日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比如元宵节也是跟佛教有关的节日;是释迦麽尼降服众妖魔的日子;世界通明一体;灯火辉煌象征着世界的光明和美好;佛教的音乐;在历代也被统治阶层所重视..隋炀帝收入宫廷的礼乐《九部乐》之中;就有不少是来自佛教国家的音乐;唐朝的音乐;尤其受到了佛乐和胡乐的影响..佛教音乐使人听后会有一种神清气爽的感受;今天在民间还是很盛行;特别是五台山、峨眉山的佛教音乐依然非常的盛行..对多数没有佛教信仰或不曾接触过佛教的人来说;佛教似乎离我们的生活非常遥远..事实上;佛教和国人的关系不仅非常密切;且源远流长..2000年;佛教界举办了“佛教传入中国两千年”的纪念活动..作为一种外来宗教;佛教在中国经过两千年的传播;已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佛教和传统文化已水乳交融、密不可分了..关于佛教传入的时间;早期多认为是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其后;学术界经过进一步考证;提出传入时间应为西汉哀帝元昭元年公元前2年;这也是目前教界一致公认的..二、佛教与文学佛教对中国文学影响也十分广泛..佛经浩如烟海;仅《大正藏》便收录了一万多卷经文..佛教中的许多经典;如教界广为流传的《金刚经》、《维摩经》、《法华经》;即使单是从文学角度来看;也足以是传世力作..佛经所展现的时空观;更是国人闻所未闻的..中国人的时空观比较狭窄;正如庄子所言;“六合之外;圣人论而不议”..而佛经阐述的时空;则为我们展现了极为磅礴的气势..在《维摩经》中;维摩诘示病;佛陀派弟子前往问候..其居处虽仅一丈;但数百人进入后并不感拥挤;房间也未曾变大;这就是佛教所说的不可思议的境界..舍利弗进屋后转念:众人前来探病;却连坐处也没有;当于何坐此念方起;维摩诘便询问文殊菩萨:您游于无量千万亿阿僧祇国;何处的座椅最为殊胜庄严文殊菩萨答言:距东方三十六恒河沙国;有须弥相佛国;那里的狮子座高八万四千由旬;庄严美妙堪称一绝..维摩诘便示现神通之力;即刻运来千万狮子座安放于丈室之内..佛经中的叙述;是以整个宇宙为舞台;以无限时空为背景..对于不信佛教的人来说;或许只是当作神话看待..即便如此;它那开放的想象空间;也从另一个角度极大地拓展了国人的思维..佛教典籍的体裁也非常丰富;既有诗歌式、散文式的;也有小说式、戏剧式的..即使不从信仰层面来接受;也可作为文化传承来学习;因而在传统的文人士大夫中非常普及..早在东晋时期;即有十八高贤会集庐山;于高僧慧远法师门下同结莲社;共修净业..及至唐宋;文人好佛之风更盛..著名的王勃、王维、白居易、柳宗元、刘禹锡、范仲淹、王安石、苏东坡等;都是虔诚的佛教徒..文学作品代表着作者对世界的观察、心得及生活积累;同时也是作者思想境界的反映;精神信仰的折射..因此;古代的很多文学作品都蕴涵着佛理;流动着禅意..如果我们不了解佛教;就很难透彻这些作品的底蕴..此外;还有部分作品直接取材于佛教或相关内容;如《西游记》便是以唐僧玄奘三藏西去印度取经的经历为题材..学过历史的同学应该知道;玄奘大师是中国佛教史上的四大翻译家之一;对汉传佛教贡献卓著..《西游记》取材于这段历史;创作中自然渗透了许多佛教思想..遗憾的是;经过部分影视作品的演绎;唐僧反而成了孙悟空、猪八戒的拙劣陪衬;未能再现历史真实..而《阅微草堂笔记》、《聊斋志异》等笔记小说;也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佛教的因果报应思想..至于名著《红楼梦》中;则为读者展现了许多极富禅意的诗作..如果对佛教一无所知的话;势必无法正确解读这些作品..三、佛教与艺术佛教对艺术创作的影响更是不容忽视的..佛教的传入和佛教造像的盛行;极大促进了中国雕塑、建筑、绘画艺术的发展..其中;尤以雕塑领域更为突出..存世作品中;佛教造像不仅数量众多;更有着令世人瞩目的艺术价值..如果没有敦煌、云岗、龙门、麦积山等众多石窟中数以千万计的佛教造像;没有巍峨梵宇中的诸佛菩萨;雕塑艺术宝库将减少一半以上的珍藏;中国雕塑史也决不会象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那么丰厚、那么有份量..而存世的古建筑中;也有相当部分是寺庙建筑..如现存最早的两座唐代古建;均为佛寺殿堂;即南禅寺大殿和佛光寺大殿..至于古塔;基本都是佛教建筑..尤其是那些经典之作;如嵩山嵩岳寺塔、山西应县木塔、大理崇圣寺三塔、苏州云岩寺塔等等;虽然风格造型各异;但都是清一色的佛塔..俗话说;“天下名山僧占多”..名山;既因自然景观而名;亦因人文景观而胜;而佛教名胜正是人文景观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国的绘画、书法作品;同样离不开佛教题材..山水画中;有古寺梵刹、阿兰若处;人物画中;则有诸佛菩萨、金刚罗汉、高僧大德..而各个朝代抄写的经书;则在弘扬佛法的同时;为我们保留了大量的古代书法作品..其中;书法大家的抄经名作便不胜枚举;如王羲之书《遗教经》、张旭书《心经》、柳公权书《金刚经》、苏轼书《圆觉经》、赵孟頫书《妙法莲华经》、林则徐书《阿弥陀经》、欧阳渐书《心经》、弘一大师书《华严经》等等..此外;敦煌还保存有大量唐人写经;既是珍贵的佛教典籍;也是不可多得的书法艺术宝库..在这些作品中;不仅直接以佛教相关题材乃至佛教经文为创作内容;更蕴涵着佛法的境界和精神..我们知道;中国传统绘画的表现方式与西画截然不同..西画重视写实;而国画重视写意;逸笔草草;直抒胸臆..“意”就是一种思想;一种境界..作品的品位有多高;主要取决于创作者的思想境界..如果没有相当的文化和宗教素养;作品如何能有空灵深邃的境界呢正所谓“功夫在画外”..相应的;如果我们不具备佛学修养;也很难追随创作者的创作心路;进入那种意境之中..现代人的心如此浮躁;若不了解作品之后的背景;如何穿越百千年的时空;领略那番禅意、体会那份超然呢佛教是智慧的宗教;这一点对于无论是否真正懂得佛教的中国人;都会基本上认同这一观点..已经接触佛教的自不必说了;没有接触过佛教的;实际上也不可避免地感受到佛教文化对中华文明的重要影响..自佛教从西域传至中国后;就以其独特的魅力赢得国人的青睐;并在已经很完备的儒教、道教思想的夹攻下;卓然自立;形成三教鼎立之势;若没有自身超越的智慧;实难想像二千年来;佛教思想已与中国本土文化水乳交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如建筑、诗歌、书法、绘画、文学等艺术门类中;就有大量以佛教为题材的;特别是佛教中国化后产生的禅宗思想;更是成为后世不竭的思想源泉..。
不知不觉成语诠释
【成语】:不知不觉
【拼音】: bù zhī bù jué
【解释】:知:知道;觉:觉察。
没有意识到,没有觉察到。
现多指未加注意。
【出处】:明·赵弼《两教辨》:“遂使昏愚之徒,听其妖诞,舍正从邪,醉生梦死,不知
不觉。
尧舜三代以前,未闻有此教。
”
【举例造句】:他的残忍和狠毒,时而不知不觉地在老人面前显露出来。
曹禺《王昭君》第二幕
【近义词】:神不知,鬼不觉
【反义词】:惊天动地
【歇后语】:蚂蚁爬山;瞎子打瞌睡
【成语故事】:
不知不觉最早出自于鸠摩罗什所译的《维摩诘经·不思议品》:“若菩萨住是解脱者,以须
弥(山名)之高广,内(纳)芥子中,无所增减,须弥山王本相如故;而四天王、忉利诸天,不觉不
知已之所入。
唯应度者,乃见须弥入芥子中,是名不可思议法门。
”不知不觉的意思是没有意
识到,没有觉察到。
现多用来比喻不是有意识地去做某事或事情悄悄地发生。
慧能对于“禅、定”的创造性诠释与南宗禅教育方式的变革
慧能对于“禅、定”的创造性诠释与南宗禅教育方式的变革内容简介:慧能说:“吾所说法,不离自性。
”慧能本心自性为起点,对于禅定、定、坐禅等概念作了和传统不同的创造性诠释,并在此诠释的基础上,批判了北宗的不和大乘佛教精神的“禅定观”和教育方式,并创造了具有南宗禅特色的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开创了中国佛教的新时代。
关键词:禅定禅宗创造性诠释教育方式《坛经》是禅宗六祖慧能说法的记录,记录者是会能弟子法海等人。
慧能去世以后,《坛经》多有伪本流行,至元代,有德异、宗宝二僧,校订《坛经》,刊行于世,即为传本之《坛经》》除传本外,现还有敦煌本《坛经》传世。
笔者认为,传世文献的义理经过历史的筛滤,其义理价值往往要高于出土文献,因此本文所引皆为传本《坛经》。
在《坛经》中,慧能对丁•佛法的很多概念进行了创造性的全新诠释,比如对于禅定、定、坐禅、戒定慧都作了和传统不同的解释。
慧能从新途释的基础就是他对予“自性”的证悟,这使他能超越神秀等人源于“意识”思维和“住心观净”的见地,直接契合大乘佛法的精髓,并由此开创了具有南宗禅特色的教方式。
一、创造性的诠释的根源--说法不离自性慧能说:“吾所说法,不离自性。
”[1]他以本心自性为起点,随机设教,开创禅宗教育的新面貌。
那么,什么是自性呢?据《坛经》记载,慧能于五祖讲解金刚经之时,大悟自性,就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0性,本不生灭;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自性具有本商清静、本不生灭、本自具足、本无动摇、能生万法诸种体性。
慧能还明指茴性就是“含藏识”,即如来藏阿赖耶识。
他说:“自性能含万法,名含藏识;若起思量,即是转识。
生六识,出六门,见六尘,如是一十八界,皆从自性起用。
” [2](《坛经付嘱品第十》)坛经的自性说这与大乘经典中的如来藏思想是一致的。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二云:“世尊修多罗说,如来藏自性清净,转三十二相,入于一切众生身中,如大价宝垢衣所缠,如来之藏常住不变亦复如是,而阴界入垢衣所缠,贪欲恚痴不实妄想尘劳所污。
释式海——创办佛教弘誓会
释式海——创办佛教弘誓会释式海,俗姓蒋,名永标,出家后法名宏济,号不波,又号慈舟。
浙江省台南县人。
清同治九年(1870)出生。
幼年入私塾读书,十分勤勉好学,十八岁之前,已读尽四书五经,也涉及了诸子百家之学。
十九岁时,父亲因病去世,使他感到人生无常,有离尘出家的想法,开始持斋奉佛,并到各地寺院礼佛,与方外人讨论佛法。
后随静耐长老剃度出家。
光绪十六年(1890),到武林长庆寺,从静安和尚受具足戒,之后随一位从本律师学律,第二年在灵泉寺闭关潜修,阅读经典,研究天台教义。
闭关期满,他又行脚参访,到了光绪二十二年(1896),常乐寺的静耐长老退居,他继任住持。
民国元年(1912),式海在浙江平湖的报本寺讲《维摩诘·不思议品》,又在报本寺设了一所佛学研究所名为"佛教弘誓会"。
以后,式海又回到保本寺,开讲《大乘起信论》、《法华玄义》、《摩诃止观》、《楞严经》。
民国四年(1915),应邀到温州因明寺任任持,也在因明寺创设了佛学研究社,先后在社中开讲《法华经》、《楞严经》等,前往求学的僧侣络绎不绝,使因明寺在浙中也名声大噪。
民国八年(1919),在因明寺重建大讲堂,一年以后落成,在大讲堂开讲《法华经》,学僧甚多。
民国十一年(1922),五十三岁时退居,住在寺后面的"观日山房",进行潜修,仍不时地在大讲堂讲《天台四教仪集注》、《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等,其间还应请到青莲庵等处讲《楞严经》、净土三经等。
民国十四年(1925),他出面筹募经费,重兴雁荡山净名寺,装修佛殿僧寮,使之面目一新。
十六年(1927)在因明寺讲《净土十要》、《法华经》,又募款重修了因明寺的天王殿。
民国二十年(1932),他应雁荡山净名之请,宣讲《维摩诘经》,因疲劳过度,经讲完后就卧病不起,于这年五月圆寂。
世寿六十有三,僧腊四十三年。
式海的一生,全面弘传佛教教义。
他对诗文书昼无不精通,一生著作很多,有佛学、诗文、杂评、传记、讲亨札记等,后人辑为《观日山房集》行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维摩诘经》不思议解脱思想研究
《维摩诘经》是佛教大乘经典之一,于唐代武周时期被传入中国,并且成为禅宗派的经典之一,对于佛教修行和禅宗思想都有很大的影响。
其中,《维摩诘经》中的“不思议解脱”思想更是凸显了其无比的价值。
本篇文章将根据这一主题,探讨《维摩诘经》中的“不思议解脱”思想,并举出五个例子来证明这一思想的深远影响。
一、《维摩诘经》中“不思议解脱”的概念
“不思议解脱”是《维摩诘经》中的核心思想之一。
它强调了一种特定的看待和理解世界的态度,这种态度建立在对生命和存在本质的深刻认知上,以及对个人行为后果的深入理解。
这一思想是由解脱的意义和实现之中蕴含的——这并不是直接的、即时的解答,而是关于生命和存在的永恒真理的领悟。
这一观点在禅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使得禅宗成为了一种全面的、系统化的修行方式。
二、《维摩诘经》中的“不思议解脱”思想对人的生命观的深远影响
1. 具备更高层次的认知能力。
以“不思议解脱”的概念为基础的思考和认知是更加个人化和内省性的,而且不依赖于一些表面的或恒定的历程和知识积累而形成自己的形象视图。
2. 提供对人生深刻的意义和价值的发现,这种意义和价值不局限于个人认知和经验,并且不是由某个社会统一范围内的无意义的细节组成的。
3. 建立起对社会、自然和人类生命的更深入的理解,它不是由一个特定的导师或信念所支配的,并且与经验无关。
4. 改变了人类的理解自己以及自然的方式。
在“不思议解脱”的认知范式中,人们更多地关注与自己、与其他人以及自然之间的联系和关系,而不是单独考虑自身。
5. 突破了人类自身的局限性,进而拓展了人类思想,为现代科学以及其他文化和学科的发展影响了重要的转型。
三、《维摩诘经》中的“不思议解脱”思想对于禅宗的影响
1. 创造了禅宗独特的修行方法。
禅宗独特的修行方法建立在“不思议解脱”的基础上,采取了一套系统化的实践方式,包括静坐、禅思、禅悟等。
2. 提供了禅宗的主要指导原则。
禅宗的主要指导原则是具有广泛适用性的,它使禅宗成为了全面的禅修传统。
3. 创造了禅宗中的一些崇高的理念和任务。
这些理念和任务包括了禅观和追求禅宗的最高境界等等。
4. 鼓励禅宗的实践者追求禅宗的最高境界。
禅宗的最高境界是对“不思议解脱”的深刻认识,禅宗的实践者应该尝试去达到这种境界。
5. 紧密联系了禅宗的理论和实践。
禅宗的理论和实践都源于“不思议解脱”的思想,他们相互影响,不断促进禅宗的发展。
四、《维摩诘经》中的“不思议解脱”思想对佛教鼓励众生得度的启示
1. 鼓励众生修行行善。
无论一个人不论在何时何地,都可以通过修行阅读经书、品牌佛号、行善和通过和一些有经验的导师学习等多种方法实现自己的“不思议解脱”。
2. 建议众生以透彻的思考方式面对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
佛教鼓励众生通过觉察自身以及与自己的联系,以及觉察存在的真
正本质,以实现自己的“不思议解脱”。
3. 强调禅修对于众多人物的追求的重要性。
佛教衷心鼓励众生通过冥想、禅思、禅悟的方式感到自我觉醒,认知获得型最深的解脱。
4. 鼓励众生探索生命深处的内涵与意义,追求最高层次的境界。
佛教认为,众生可以通过内省和自我觉醒感知到真理的存在,以及通过深刻的意识体验该真理的存在,进而追求更高层次的自我境界。
5. 激励众生注重对自己和别人责任的理解和把握。
佛教教导众生,要牢记自己的漏洞,建立对自己和别人的责任感,并且谦虚地敬畏生命的奇妙之处。
五、《维摩诘经》中的“不思议解脱”思想对于现代人的启示
1. 学会了解自己的个性、渴望和内心深处的想法。
现代人应该尝试通过“不思议解脱”的思想来了解自己以及自身与他人和世界的真正本质关系。
2. 建立内在的和谐与和平,以及明晰自己的价值系统。
现代人应该意识到,通过深入思考和自我审视可以获得很多的东西,比如说对个人和全球发展的更好的理解、更强的自我意识、更好的价值观等等。
3. 提高自己的精神层次,增进自己对自我和世界深层次的理解。
现代人应该尝试通过冥想、禅思和学习佛教等方法提高自己的精神层次,并且尝试探索自己的思想世界和潜在的潜质。
4. 建立一个能够全面、公正和深刻的个人和世界观。
现代人应该尝试建立一个更加全面和公正的个人和世界观,深入探索自己和外部世界之间的联系,并且意识到自己和社会环境之间的实质性互动关系以及责任和义务。
5. 鼓励自我探索和价值实践。
现代人应该从自身出发,尝试探索内心深处的想法,积极地寻找和建立自己的价值体系,然后将这些价值体系注入生活的点滴,实现自己的抱负和愿望。
总之,《维摩诘经》中的“不思议解脱”思想深刻地影响了禅宗以及所有最顶端的宗教。
这种思想也在思考和理解世界的当前环境下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我们要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尝试用这个思想来调和我们和外部世界之间的关系,以从我们内心的感觉、内省和个人意识中发掘出一些真正深刻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