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波通信的发展历程
短波通信技术发展与分析解析
技术市场从1924年实验室发现了电离层及短波通信实现以后,短波通信以其远距离通信、良好的机动性能、顽固性强及同时具备多种通信能力的特点在战术通信、军事领域、生产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上个世纪80年代之后,随着大规模的集成电路、电子信息技术、数字化信息处理技术、高速度数字信号处理器等一系列科学技术的发展,短波通信正式进入现代化的数字通信时代。
就目前形势而言,短波通信技术虽然大量的应用低速跳频、低速数据传输、声码等,自身的通信能力拥有了一定的抗干扰性,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随着数字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字信息处理技术、扩频通信技术及自适应技术的应用,短波通信技术中长期处于研究阶段的成果正在逐步地迈向实用阶段。
一、短波通信技术的特点分析1.波形短波通信西洞中的自动链路及数据传输将使用相同的突发波,进而起到提高系统灵活性的作用。
2.信道分离短波通信系统把呼叫信道及数据流信道进行分离并让二者之间相邻,以便他们保持传输特性上相近。
信息分离一方面可以让信息流量各自承担,另一方面可以保证信息传送过程中的高效率性及链路建立的快速性。
3.链路建立的同步性第二代短波通信以异步方式建立链路系统,而第三代短波通信技术将异步方式和同步方式都采用。
同步方式相比之于异步方式具有延时更小的特点,电台的驻留信道在在这种方式下某一时间内是确定的。
4.管理业务能力强第三代短波通信技术对各种业务都具备良好的管理能力,在建立链路的同时可以自动的确定通信的双方所采用的抗干扰及数据体制。
同时还具备快速建立链路、同步建立及信息携带的功能。
5.具有可靠地最低限度的通信能力第三代短波通信技术技术与极低速技术结合在一起,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实现最低限度通信。
极低速的链路建立能力可以达到-20dB,定调频和数据通讯在正常的情况下无法实现的极低速可以完成。
二、短波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目前的短波通信技术主要指的是频率自适应技术,而未来的短波通信技术将朝着更全方位的方向发展。
短波自适应通信产生和发展的三个主要阶段
概要介绍了短波自适应通信产生和发展的三个主要阶段,关键信号生成的原理及其监测与识别,详细论述了正在发展的第三代短波自适应通信系统的网络功能和技术特点。
引言短波通信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远距离通信方式,通过电离层反射实现远距离通信。
由于电离层的性能随时间、空间和电波频率变化,引起信号的幅度衰落、相位起伏等,会严重影响短波通信质量;同时天波反射存在严重的多径效应,也造成频率选择性衰落和多径时延,成为短波链路数据传输的主要限制。
另外,短波频段可供使用的频带比较窄,通信容量小,大气和工业无线电噪声干扰严重,也大大限制了短波通信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以来,卫星通信以其信道稳定、通信质量好、容量大等优势,取代了许多原属于短波的重要业务。
短波通信的投入急剧减少,其地位大为降低。
然而,与卫星通信、光缆等通信手段相比,短波通信不需要建立中继站即可实现远距离通信,具有自身的特点,比如建设周期短,维护费用低;设备简单,容易隐蔽;使用灵活,电路调度容易,临时组网便捷,抗毁能力强等。
这些显著的优点,是其他通信手段不可比拟的。
事实证明,曾经设想取代短波通信的卫星通信,并不能满足所有情况下的用户需求。
20世纪80年代起,出于对卫星安全等方面的考虑,短波通信重新受到重视,许多国家加大了对短波通信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近年来,由于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促进了短波通信技术和装备的更新换代,原有的缺点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克服,通信质量大大提高,形成了现代短波通信新技术、新体制,短波通信正走向复兴。
这其中,最重要和显著的技术进步,就是短波自适应技术。
短波自适应通信的概念短波通信主要依靠天波进行,而电离层反射信道是一种时变色散信道,其特点是路径损耗、时延散布、噪声和干扰等都随频率、地点、季节、昼夜的变化不断变化,因此,短波通信中工作频率是不能任意选择的。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短波通信频率的选择是根据频率预测资料来确定的[1]。
但是,电离层的特性每天变化很大,频率预测资料是根据长期观测统计得出的,不能实时反映实际通信时信道参数,而且,长期预报也没有考虑多径效应和电台干扰等因素,造成实际短波通信质量不能令人满意。
短波通信:历史铸就辉煌
•
1949年起,北京电信局承担的无线短波国内广播和国际广播全部为设备出租代 维业务。租用单位有新华社、中国新闻社、中央广播事业局、中央气象局、广 播电影电视部、国家海洋局。截至1980年,北京长途电信局承担的无线短波国 际新闻广播电路通达莫斯科、伦敦、巴黎、罗马等43个城市、国家和地区。 短波通信曾在我国驻外机构、各国驻华使节的通信联络以及国家领导人出访、 外国元首访华的通信联络中发挥过重大作用。1963年12月14日至1964年2月29日, 周恩来总理率领中国代表团出访亚非 14国。周总理访问飞行途中的保安通信联 络,由有关单位使用北京电信部门提供的短波通信设备收发信号保障地空通信 联系。1979年1月29日至2月5日,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访问美国。为保证邓副总 理访美期间的旅途安全,在专机飞行期间,由北京长途电信局临时调通多条电 话专线保障专机与各方面的通信联系。 1985年1月8日,通过第三电台进行的北京至南极无线电话通话成功,这是我国 电信史上最远距离的短波通信,也是短波通信史上的辉煌时刻。1984年末,中 国南极考察队首次考察南极。为确保“向阳红10号”远洋科学考察船首航途中 及建设南极通信站的联络,承担此次任务的第三、四、五电台的技术人员认真 调配短波收发信设备,并进行细致地检修测试。由于“向阳红10号”在航途中 地理位臵不断改变,电台职工密切注视电波传输场强变化,随着考察船航程的 变换,按照预定的使用频率方案及时更换天线、更改波长。在那些日子里,电 台的值机和检修人员每天24小时坚守在收发信机旁,保证通信不间断。1985年2 月20日,中国在南极设立的第一个常年科学考察站——长城站正式建成后,通 过短波电台,北京与长城站迅速建立了通信联络。
• 1949 年 1 月 31 日北平和平解放时,北平电信局共有四个发 信无线电台,两个收信无线电台,且大部分设备陈旧,只 能勉强维持工作。当时的无线通信仅通达南京、重庆及北 平周边的省会城市,开通无线电话及莫尔斯、无线快机、 无线电传等电报电路。 • 北平解放后,北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北平电信局,首 要任务就是抢修短波电台设备,以保障中央领导机关通信 的需要。
短波技术的发展及分析
短波技术的发展及分析摘要:短波通信这一技术已经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历程,其从最开始的萌芽阶段到当前的成熟应用阶段,期间经过了有关科研人员的不断突破和技术上的创新。
当前,短波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特别是军事领域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
转播通信技术和其他的有关技术是与众不同的,其技术的优势是无法替代的,也是不可比拟的,其势必会成为未来科学研究的重要热点之一。
随着短波通信技术进一步的整体发展,其优异的技术特性也会慢慢成为人们未来通信整体发展的大趋势。
关键词:短波通信技术;发展分析自从我国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的科学技术飞跃式的发展,整体经济也在迅猛发展着,也推动了各个行业。
对于通信行业来讲,其发展更是更加迅猛,科学技术作为其重要的第一生产力,通讯技术也顺应着时代以及市场环境的发展。
随着经济的提升以及推进,通信行业也在不断的发展以及成长着。
从20年代的初期,有关人员通过实验发现了短波以及电离层,发现短波通信可以比其他的产品具备更加好的顽固性以及机动性。
一、短波通信技术的特点分析(1)信道的分离。
短波通信技术简单来讲就是一项对音频信道以及数据进行分离,但又可以让两者之间存在着相邻关系的技术系统。
短波通信技术可以让数据以及音频信道保持着相近的传输性能,又可以让流量保持其各自的属性,以实现快速建立以及高效的传输以进一步提升系统整体的灵活性,自动链路可以将同数据在传输的过程当中,用同样的突发波。
第三代的短波通信技术作为当前的主导技术结合了对第二代的异步方式以及现代的同步方式,并对两者进行完善和优化,建立出了新的一项连接系统,让当前同步方式相比于之前大大缩短了时间,增加了传输的整体效率[1]。
(2)管理业务的水平。
对于短波通信这一技术的研究始终是没有中断的,而且随着市场的整体大环境竞争,也越来越受到各个行业的重视,其对于各个领域的特殊性,已经成为了一项热门的研究对象。
因此,对其进行一系列的研究以及讨论还在不断的进行着,也极大的发展了短波通信这一技术。
短波跳频技术的发展历程及研究现状
短波跳频技术的发展历程及研究现状引言短波通信是一种无线电通信技术,其频率范围通常在3至30 MHz之间。
然而,由于电离层的变化和信道特性的限制,短波通信受到了很大的挑战。
为了克服这些挑战,短波跳频技术应运而生。
本文将介绍短波跳频技术的发展历程及研究现状。
一、短波跳频技术的发展历程短波跳频技术是在20世纪中叶提出的。
当时,军队发现传统的短波通信受到了电离层的干扰,容易被敌方侦测和破解。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短波跳频技术被引入。
短波跳频技术的核心思想是在通信过程中频率不断变化,通过频率的跳变来实现抗干扰和抗窃听的目的。
跳频技术最初采用机械式技术,通过使频率机械地跳变来达到通信安全和鲁棒性的要求。
然而,这种机械技术的应用受到了技术和设备限制,不便于大规模使用。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电子跳频技术逐渐取代了机械跳频技术。
电子跳频技术通过使用现代集成电路和数字信号处理方法,使得跳频技术更加灵活、可靠和高效。
同时,电子跳频技术还具备更高的频谱效率和更好的抗干扰能力。
二、短波跳频技术的研究现状目前,短波跳频技术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下面列出了当前短波跳频技术的研究现状:1. 跳频序列设计跳频序列是短波跳频系统的关键。
当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跳频序列的设计和优化上。
研究人员通过设计合适的跳频序列,可以提高通信系统的安全性和抗干扰能力。
2. 抗干扰技术由于短波通信受到电离层的影响,容易受到干扰。
因此,抗干扰技术是研究的一个重点。
当前研究主要集中在设计新的信号处理算法和技术,以提高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3. 跳频系统的性能分析性能分析是短波跳频技术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通过性能分析,可以评估并改进系统的抗干扰性能、通信性能等。
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跳频系统的均衡、解调和干扰对信号质量的影响等方面。
4. 网络化跳频技术随着网络化通信的发展,网络化跳频技术逐渐崭露头角。
网络化跳频技术允许多个跳频设备之间相互配合,实现更高效的通信和抗干扰能力。
短波通信系统课件
发射机输出的电信号通过馈线传输到天线,然后由天线辐射到空间中。
接收机
接收机是短波通信系统中的另 一重要组成部分,负责接收空 间中的电信号并将其还原为原 始信息。
它通常包括天线、高频放大器、 混频器、解调器和音频放大器 等部分,用于接收和处理电信号。
接收机将天线接收到的电信号 处理后输出,供用户使用。
应急通信是短波通信系统的另一个重 要应用领域。在发生自然灾害、事故 灾难等紧急情况时,由于通信设施可 能受到破坏,因此需要依靠短波通信 系统进行应急通信。
短波通信系统在应急通信中主要用于 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和信息传递,如消 防、公安、医疗等部门之间的信息传 递和调度,对于保障应急救援工作的 顺利实施具有重要作用。
天线
天线是短波通信系统中用于辐射和接 收电信号的重要设备。
天线的性能对短波通信系统的通信质 量和可靠性有着重要影响。
它通常由金属导线或金属面构成,能 够将电信号转换为电磁波并辐射到空 间中,或者接收空间中的电磁波并将 其转换为电信号。
终端设备
终端设备是短波通信系统中的用 户设备,用于输入和输出信息。
通信距离
通信距离
短波通信系统的通信距离受到多种因素的影 响,如发射功率、天线高度、工作频率、大 气条件等。在理想条件下,短波通信可以达 到数百公里甚至数千公里的距离。
通信质量
通信距离的远近与通信质量有关。在长距离 通信中,信号可能会受到噪声、干扰和多径 效应的影响,导致通信质量下降。为了提高 通信质量,可以采取适当的信号处理和编码 技术。
航海通信
航海通信是短波通信系统的又一个重要应用领域。在航海领域中,由于船舶经常 处于海洋之中,远离陆地,因此需要依靠短波通信系统进行海上通信。
短波通信系统在航海通信中主要用于船舶与岸上控制中心之间的通信,如航行调 度、气象信息传输、紧急情况报告等,对于保障航海安全和航行顺利具有重要意 义。
短波自适应通信产生和发展的三个主要阶段
概要介绍了短波自适应通信产生和发展的三个主要阶段,关键信号生成的原理及其监测与识别,详细论述了正在发展的第三代短波自适应通信系统的网络功能和技术特点。
引言短波通信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远距离通信方式,通过电离层反射实现远距离通信。
由于电离层的性能随时间、空间和电波频率变化,引起信号的幅度衰落、相位起伏等,会严重影响短波通信质量;同时天波反射存在严重的多径效应,也造成频率选择性衰落和多径时延,成为短波链路数据传输的主要限制。
另外,短波频段可供使用的频带比较窄,通信容量小,大气和工业无线电噪声干扰严重,也大大限制了短波通信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以来,卫星通信以其信道稳定、通信质量好、容量大等优势,取代了许多原属于短波的重要业务。
短波通信的投入急剧减少,其地位大为降低。
然而,与卫星通信、光缆等通信手段相比,短波通信不需要建立中继站即可实现远距离通信,具有自身的特点,比如建设周期短,维护费用低;设备简单,容易隐蔽;使用灵活,电路调度容易,临时组网便捷,抗毁能力强等。
这些显著的优点,是其他通信手段不可比拟的。
事实证明,曾经设想取代短波通信的卫星通信,并不能满足所有情况下的用户需求。
20世纪80年代起,出于对卫星安全等方面的考虑,短波通信重新受到重视,许多国家加大了对短波通信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近年来,由于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促进了短波通信技术和装备的更新换代,原有的缺点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克服,通信质量大大提高,形成了现代短波通信新技术、新体制,短波通信正走向复兴。
这其中,最重要和显著的技术进步,就是短波自适应技术。
短波自适应通信的概念短波通信主要依靠天波进行,而电离层反射信道是一种时变色散信道,其特点是路径损耗、时延散布、噪声和干扰等都随频率、地点、季节、昼夜的变化不断变化,因此,短波通信中工作频率是不能任意选择的。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短波通信频率的选择是根据频率预测资料来确定的[1]。
但是,电离层的特性每天变化很大,频率预测资料是根据长期观测统计得出的,不能实时反映实际通信时信道参数,而且,长期预报也没有考虑多径效应和电台干扰等因素,造成实际短波通信质量不能令人满意。
短波通信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短波通信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发布时间:2021-04-14T14:01:22.827Z 来源:《中国科技信息》2021年4月作者:吕桂茹陈玉莲,吴乒乒,赵阳路,韩靖[导读] 短波通信是一种远距离的通信方式,在通信行业中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进步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短波通信作为先进的科学技术在信息化时代中被广泛应用于各领域中,同时也取得显著的成效。
中国电波传播研究所吕桂茹陈玉莲,吴乒乒,赵阳路,韩靖 266107摘要:短波通信是一种远距离的通信方式,在通信行业中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进步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短波通信作为先进的科学技术在信息化时代中被广泛应用于各领域中,同时也取得显著的成效。
在我国通信技术的不断普及和发展过程中,新的通信技术不断涌现,在一定程度上使短波通信能力得到提高,短波通信技术在通信行业中的应用也逐渐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本文通过短波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具有参考意义。
关键词:短波通信;发展现状;发展趋势1.短波通信的基本概念短波通信是一种远距离的通信方式,应用其进行通信,不用使用中继站,而是直接通过电波进行传输。
时代在发展,新型的无线电通信系统不断出现在大众面前,但是短波作为一种古老的通信方式仍旧被人们所青睐、所重视。
不仅没有因为它的年代久远被淘汰,反而顺应时代的步伐不断翻新,更加快速地发展。
短波通信是利用电离层对天波的反射作用来实现信号的传播的,电离层是60km以上的大气层,这一层大气的特点在于,其受到太阳辐射的作用而产生了电离现象。
由于这一特点,使短波通信具有比较大的通信范围。
1.短波通信的发展现状2.1发展历程短波通信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军方应用阶段,短波通信协议最早是由美国军方发布的,进而在各国军方通信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第二阶段是短波通信载体的更新换代,在这一阶段,短波通信的载体——电离层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与创新,与第一阶段相比,第二阶段的短波通信稳定性能更好,通信效果更好;第三阶段是短波通信中分频调整技术、组科技的发展与创新,这类技术的发展为短波通信活动多种模式的发展提供了技术基础。
短波通信系统和超短波通信系统
智能化发展
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短波通信系统和超短波通信系统的智能化发展成为未来的重要趋 势。通过引入智能化技术,可以实现自适应调制解调、自适应天线调整、自适应信道选择等功能,进 一步提高通信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
智能化发展还可以实现通信系统的自主管理和维护,减少人工干预和故障率,提高整个通信系统的稳 定性和可用性。同时,智能化技术还可以帮助通信系统更好地适应各种复杂环境和应用场景,满足各 种不同的通信需求。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短波通信系统和超短波通信系统
目录
• 引言 • 短波通信系统 • 超短波通信系统 • 短波通信系统与超短波通信系统的比较 • 未来发展趋势
01 引言
通信系统的定义与分类
通信系统定义
通信系统是实现信息传输和交换的设 备、设施和网络的组合,主要用于传 递信息,满足人们通信交流的需求。
通信系统分类
根据传输媒介和工作频段,通信系统 可分为短波通信系统、超短波通信系 统、微波通信系统、卫星通信系统等 。
超短波通信系统
传输质量相对较稳定,信号不易受到干扰和衰落,适用于高 质量的语音和数据传输。
覆盖范围
短波通信系统
覆盖范围较广,可以实现全球范围内的通信。
超短波通信系统
覆盖范围相对较小,通常只能实现较近距离的通信,适用于局域网或城域网的应用。
05 未来发展趋势
融合发展
短波通信系统与超短波通信系统的融合,可以充分利用两者的优势,提高通信的 可靠性和稳定性。例如,在复杂环境中,超短波通信系统可以提供稳定的通信链 路,而在远程通信中,短波通信系统则具有更好的穿透能力和覆盖范围。
短波通信:历史铸就辉煌
• 新中国第一个重点通信建设 工程就是短波项目。1950年 4 月,北京国际电台中央发 信台(第三电台)在东郊兴 建,一年后的6月9日举行落 成典礼。机房大门西侧汉白 玉奠基石上的“邮电部中央 无线发信台”是邮电部副部 长王诤的手书。 • 其承担了大量的新华社国际 新闻文字广播业务,形成了 以国外通讯社、报社为对象 的对外新闻广播网。
• 1949 年 1 月 31 日北平和平解放时,北平电信局共有四个发 信无线电台,两个收信无线电台,且大部分设备陈旧,只 能勉强维持工作。当时的无线通信仅通达南京、重庆及北 平周边的省会城市,开通无线电话及莫尔斯、无线快机、 无线电传等电报电路。 • 北平解放后,北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北平电信局,首 要任务就是抢修短波电台设备,以保障中央领导机关通信 的需要。
•
1949年起,北京电信局承担的无线短波国内广播和国际广播全部为设备出租代 维业务。租用单位有新华社、中国新闻社、中央广播事业局、中央气象局、广 播电影电视部、国家海洋局。截至1980年,北京长途电信局承担的无线短波国 际新闻广播电路通达莫斯科、伦敦、巴黎、罗马等43个城市、国家和地区。 短波通信曾在我国驻外机构、各国驻华使节的通信联络以及国家领导人出访、 外国元首访华的通信联络中发挥过重大作用。1963年12月14日至1964年2月29日, 周恩来总理率领中国代表团出访亚非 14国。周总理访问飞行途中的保安通信联 络,由有关单位使用北京电信部门提供的短波通信设备收发信号保障地空通信 联系。1979年1月29日至2月5日,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访问美国。为保证邓副总 理访美期间的旅途安全,在专机飞行期间,由北京长途电信局临时调通多条电 话专线保障专机与各方面的通信联系。 1985年1月8日,通过第三电台进行的北京至南极无线电话通话成功,这是我国 电信史上最远距离的短波通信,也是短波通信史上的辉煌时刻。1984年末,中 国南极考察队首次考察南极。为确保“向阳红10号”远洋科学考察船首航途中 及建设南极通信站的联络,承担此次任务的第三、四、五电台的技术人员认真 调配短波收发信设备,并进行细致地检修测试。由于“向阳红10号”在航途中 地理位臵不断改变,电台职工密切注视电波传输场强变化,随着考察船航程的 变换,按照预定的使用频率方案及时更换天线、更改波长。在那些日子里,电 台的值机和检修人员每天24小时坚守在收发信机旁,保证通信不间断。1985年2 月20日,中国在南极设立的第一个常年科学考察站——长城站正式建成后,通 过短波电台,北京与长城站迅速建立了通信联络。
短波通信通信系统综述
短波通信系统综述报告一、短波通信系统的起源与发展 (3)短波通信的定义 (3)短波通信起源与发展 (3)二、短波通信系统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4)HF.90H超小型跳频短波电台 (5)CHESS系统 (6)三、短波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与难点 (7)关键技术 (7)自适应选频技术 (7)高速调制解调技术 (8)电子对抗技术(抗干扰技术) (8)与计算机组网技术 (9)短波通信的难点 (9)四、短波通信系统的军事应用情况 (10)五、短波通信系统的优缺点 (11)优点 (11)缺点 (11)一、短波通信系统的起源与发展短波通信的定义定义:利用波长为100~10m(频率为3~30MHz)的电磁波进行的无线电通信。
发射电波要经电离层的反射才能到达接收设备,通信距离较远,是远程通信的主要手段。
传播方式主要有天波和地波两种。
由于电离层的高度和密度容易受昼夜、季节、气候等因素的影响,所以短波通信的稳定性较差,噪声较大。
目前,它在电报、电话、低速传真通信和广播等方面都有广泛应用。
尽管当前新型的无线电通信系统不断涌现,短波这一古老和传统的通信方式仍然受到全世界普遍重视,不仅没有被淘汰,反而还在快速发展。
短波通信起源与发展短波通信的兴起,起源于业余无线电爱好者的一次偶然发现。
1921年,一次大火灾发生在意大利罗马市郊,一台只有几十瓦功率的业余短波无线电台发出救火求援信号,本是想是让附近的消防人员在收到信号后前往救援。
出人意料的是,这个求援信号竟被1 500千米之外的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的一些接收机收到了。
这一发现使得许多业余的无线电爱好者进行类似的试验。
其结果表明,短波比长波更合适远距离通,于是,一些国家开始建立短波通信线路。
1924年,在德国的瑙恩与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之间,第一条短波通信线路诞生。
1926年,英国著名物理学家阿普尔顿发现了阿普尔顿电离层(即F电离层)。
由于他的这一突出贡献,他荣获194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关于短波通信技术发展
关于短波通信技术发展摘要:在经过长达数十年发展历程之后的短波通信技术,从初始的初级阶段到现在的成熟应用,经过多年来不断的技术创新。
如今已经被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尤其是日常及军事领域。
短波通信技术具有与其他相似技术与众不同的特性,其技术优势必将是不可比拟的,必将成为当今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短波通信技术发展分析,以其优异的技术特性来成为未来通信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短波通信;特征;发展方向引言:自2000年以来,科学发展飞跃式的前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一系列的行业,其中通信类行业发展更是速度惊人,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通信技术顺应了市场的发展。
经济的推动力下,通信行业不断地成长与发展。
1925年左右,研究人员通过实验发现了电离层和短波,短波通信具有比其他同类产品更好的机动性和顽固性在三十年前宣告加入数字通信,开启了数字通信的新纪元。
当今,短波通信技术应用范围日益广泛,能力不断提高,不断改善和强化,在数字化越来越先进的今天,数字媒介,频率扩容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短波通信技术不断地向更加实用性发展。
一、短波通信概述短波通信(也称高频通信,Nigh frequency,HF)是国际上军、民最常用的基本通信手段之一,且具有明显的优势和特点。
随着反卫星武器的逐步成熟,军用短波通信及其装备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装备规模很大,应用很广。
短波通信作为战略指挥通信、战役指挥通信、战术指挥通信以及协同通信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有些情况下(比如在卫星通信中断时)甚至是中、远程指挥通信的唯一手段。
随着短波通信战技性能的进一步提高,短波通信的作用地位越来越重要,主要表现在指挥通信和协同通信两个方面。
指挥通信主要分战略通信、战役通信和战术通信三个层次,还有特殊需求的专线通信等。
指挥通信距离近至几十千米,远至数千千米。
由于短波的地波和天波特性,其通信距离能满足指挥通信对通信距离的要求。
在协同通信方面,短波通信比VHF、UHF频段电台表现出了距离上的优越性,因为飞机上天、舰艇出海时,其协同通信下不能依靠VHF、UHF解决问题,比如超低空突防的武装直升机、远程轰炸机等,短波通信几乎是唯一的手段。
短波通信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
短波通信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经济全球化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升级和发展。
在通信领域,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更新,给予了经济发展必要的智力支持。
短波技术在通信技术领域占据一定的地位。
短波应用的环境宽泛,应用领域较多,因其技术上的优势得到多个用户青睐。
短波技术进步依托于在实践中的具体操作,实践给予了短波通信更加现实的技术体验。
在通信质量和通信速率上,短波有了长足进步,并且在未来的通信领域,具有良好的发展趋势。
1 短波通信的应用技术优势和发展过程短波通信技术自诞生以来,逐渐应用在多个领域。
短波通信技术最早应该在军事通信领域。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短波通信开始产生了技术升级和新型技术并用,例如信道自适应技术、差分调频技术和宽带直接序列扩频技术。
在短波通信的技术升级中,通过信息化技术引进,实现了信道编码技术和信道均衡技术的创新。
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更新发展后,短波通信技术取得本质上的进步,短波技术与数字处理技术相结合,运用微处理器,实现了数据传输的高速度和高精神度。
美国、瑞典、澳大利亚都实现了短波电台的现代化管理。
短波通信技术的发展加速了各个领域对短波通信的利用率,在不断的应用实践中,推出了符合各个行业需要的硬件设备系统和软件操作规程,又一次提升了短波通信的应用地位,保障了短波通信的行业地位。
在实践中发现,短波通信的可靠性、稳定性、通信质量和通信速率都已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2 短波通信的发展趋势2.1 短波通信由单一自适应转向全自适应技术自适应技术主要应用的设计理念就是通过连续测量信号和系统变化,利用环境对自动系统的改变结构和参数变化,达到系统能够适应必要的干扰。
短波通信依靠选频和信道建立技术,同时辅以功率自适应技术和传输速率自适应技术,合并调制解调技术和分集、编码技术,将多种技术综合起来应用,实现技术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结构上的完美设计。
单一自适应向全自适应的发展是短波技术的必然道路,能够更多体现短波技术的价值。
短波通信的发展
短波通信的发展短波按照国际无线电咨询委员会(CCIR)的划分是指波长在lOOm-lOm,频率为3MHz-30MHz的电磁波。
以短波形式进行传播的无线电通信称为短波通信又称为高频(HF.High Frequency)通信。
在实际应用中,为了充分利用短波近距离通信时(地波通信)的优点,短波通信实际使用的频率范围被扩展到1.5MHz-30MHz。
20世纪80年代以来,计算机、移动通信和微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促进了短波通信技术和装备的更新换代。
特别是随着微处理器技术、数字信号处理(DSP)技术、自适应技术、扩频通信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短波通信的质量和数据传输速率,增强了自动化能力,提高了自适应与抗干扰能力,形成了现代短波通信新技术、新体制。
这些新技术与新体制概括起来是:现代短波信道技术、现代短波通信终端技术、短波通信装备数字化与网络技术等。
说说现代短波信道技术现代短波信道技术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针对短波变参信道的特点,为了克服短波空间信道的不稳定性对通信质量的影响,提高短波通信质量,特别是短波数据通信的可靠性和有效性而发展起来的,称之为信道自适应技术。
这类技术以短波实时选频与频率自适应技术为主体。
它使短波通信系统能实时地或近实时地选用最佳的工作频率,以适应电离层的种种变化,同时起克服多径衰落影响和回避邻近电台干扰及其他干扰的作用。
可以说,此项技术对于提高短波通信的可靠性与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尽管自适应技术在短波通信中得到了多方面的应用,除频率自适应外还有自适应均衡、自适应调制解调、传输速率自适应等,但在很多场合所说的短波自适应通信或短波自适应技术,实际上就是指短波频率自适应通信或短波频率自适应技术。
另一类是针对短波通信存在的保密(或隐蔽)性不强、抗干扰能力差的弱点,以及电磁对抗的特点和规律,为了提高短波通信在电子战环境中的生存能力,以及抗测向、抗侦察、抗截获、抗干扰等防御能力而发展起来的,称之为短波通信电子防御技术。
短波通信技术发展与核心分析
短波通信技术发展与核心分析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短波通信技术也随之得到了广泛应用。
短波通信是指在3-30 MHz频段内进行的无线电通信方式,它具有广泛的覆盖范围和强大的传输能力,被广泛应用于无线电广播、军事通信、航空通信和海上通信等领域。
本文将对短波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和核心技术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短波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1. 早期短波通信技术的发展短波通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初期,当时美国无线电广播公司WABC在波士顿进行了第一次短波实验广播。
20世纪30年代初期,短波通信技术逐渐得到了改进和完善,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技术实现,例如可变频率的振荡电路和给定带宽的天线等。
随着技术的普及,短波通信开始向国际化方向发展,它成为信息传递的重要方式之一,特别是在战争年代,短波通信成为各国沟通的重要纽带。
2. 技术的进步和成熟20世纪50年代,随着半导体技术的发展和数字化技术的应用,短波通信技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这主要归功于计算机的出现和数字化信号处理技术的广泛应用。
这样的技术进步不仅使短波通信的带宽和传输数据量有了极大的提高,而且还加速了数码化和网络化趋势的发展。
3. 现代化短波通信技术现代化的短波通信设备具有强大的传输能力和调制解调技术能力,能够支持多种信道结构和调制方案,同时还具备高强度、抗干扰等特点。
随着时代的推移,短波通信设备不仅在传统的电信和广播等领域得到了应用,而且在其他领域,如军事、民航、船舶等方面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二、短波通信技术的核心技术1. 调制技术调制是指将信息信号经过编码后与载波信号结合生成的调制信号。
短波通信中的调制技术是指将数字或模拟信号转换成脉冲、AM、FM或者其他调制形式,用以传送信号。
目前,数字调制技术已成为短波通信领域的主流技术,其主要特点是抗干扰能力强、传输效率高和调制效果优良。
2. 码型技术码型技术是现代短波通信的核心之一。
在短波信道上,由于天气、地形以及信道条件等原因,传输信号的质量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为了保证信号的正确传输,码型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短波通信领域。
短波电台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短波电台的起源和发展历史短波电台是一种广播系统,采用较高的频率进行广播传输。
而其起源浏览在20世纪初,随后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要媒体工具。
本文将深入探讨短波电台的起源、发展过程以及其在通信和广播领域的重要性。
短波电台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无线电技术。
当时,人们开始探索更高频率的无线电波,以增强无线电信号的传输能力。
短波这一频段的发现,给无线电通信带来了巨大的创新。
这是因为短波具有很好的传播特性,可以通过地球的电离层反射和折射,使无线电信号覆盖更远的距离。
短波电台的发展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
最早的短波电台是由广播和电信公司建立的,用于跨大洋的长距离通信。
1923年,英国BBC在英国帝国展览会上首次展示了短波广播的潜力。
很快,其他国家的广播公司也开始在国际间建设短波电台。
这些早期的短波电台常常面临技术上的挑战,但仍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短波电台的发展在1930年代迅速加速。
这一时期的技术进步使得短波广播更加可靠和稳定。
事实上,这一时期的短波广播成为了国际间信息传递的重要手段。
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国的军事机构利用短波广播进行国际间的战时通信。
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短波电台技术的发展和普及。
在1940年代和1950年代,短波电台进一步应用于民用广播领域。
世界各国的广播公司开始建设短波广播站,使得广播节目覆盖更大范围的地区。
这一时期的短波广播节目以新闻、娱乐和文化内容为主,成为许多人获取国际资讯的重要途径。
例如,美国的音乐节目、英国的BBC世界服务和澳大利亚的日晚服务等都是非常受欢迎的短波广播节目。
然而,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随着卫星通信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短波广播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这些新兴的通信技术提供了更丰富的内容和更便捷的访问方式,逐渐减少了人们对短波广播的需求。
因此,一些国家的广播公司纷纷减少投入短波广播领域,甚至关闭了部分短波广播站。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短波电台的终结。
短波通信技术发展及分析
短波通信技术发展及分析摘要:短波通信目前依然是不可替代的有效通信方式,其在灾区应急、航海远程通信、军事通信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简要概述了短波通信的发展历程,并给出了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的预测。
关键词:短波通信;电离层;超视距通信;高速率通信;宽带通信1 引言短波通信又称为高频通信,覆盖3-30 MHz 的频率范围,是一种重要的无线通信模式,可通过电离层反射的天波提供超视距的传播,甚至数千公里的全球通信。
短波通信是一种有效的远程无线通信模式,其可避免卫星通信相对较高的成本和战时易摧毁的问题。
短波通信已广泛应用于军事行动、灾区救灾、超视距的船舶通信、及缺乏其他有效通信手段的偏远地区。
短波无线电的独特之处在于可以使用简单廉价的设备在国内外提供远距离通信。
适用于通信基础设施不存在或因自然灾害、军事冲突而无法进入的偏远地区,在不需要中继设施的情况下实现远距离链接的实用手段。
随着卫星通信的出现,提供了更高的数据速率,短波在远程通信中的使用减少了。
然而并非所有情况都能使用卫星通信,随着短波通信更高的数据速率变得可用,其使用率也在增加,从而使传输信息具有较低的成本。
随着短波通信的技术发展,随之而来的是更高的要求,需要更高的数据速率、更低的链路建立延迟和智能抗干扰的能力等。
2 短波通信的发展历程20世纪初,随着无线电数量的迅速增长,为避免相互干扰对窄带短波无线电的需求吸引了大量的研究,那时短波频段的频谱通常分配在 3-kHz信道中。
几十年来,短波天波通信一直被用作提供远程通信服务的主要方法,其中一个关键问题是找到一个可用频率,以支持所需的话音服务,因为可用频率随时间、季节、空间、天气而变化。
在早期的短波通信系统中,可用频率由熟练的无线电操作员手动选择,其并不能提供全时长期的可靠性。
在20 世纪 60 年代,卫星作为超视距通信的替代品被引入,这种通信更加可靠,能够在更宽带宽的微波波段上提供更高的数据速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短波通信的特点
短波按照国际无线电咨询委员会(CCIR,现在的ITU-R),的划分是指波长在l00m~l0m,频率为3MHz~30MHz的电磁波。
利用短波进行的无线电通信称为短波通信,又称高频(HF)通信。
实际上,为了充分利用短波近距离通信的优点,短波通信实际使用的频率范围为1.5MHz~30MHz。
短波通信的发展历程
自从1921年发生在意大利罗马的一次意外事故,短波被发现可实现远距离通信以来,短波通信迅速发展,成为了世界各国中、远程通信的主要手段,被广泛地用于政府、军事、外交、气象、商业等部门,用以传送电报、电话、传真、低速数据和图像、语音广播等信息。
在卫星通信出现以前,短波在国际通信、防汛救灾、海难救援以及军事通信等方面发挥了独特的重要作用。
短波通信可以利用地波传播,但主要是利用天波传播。
地波传播的衰耗随工作频率的升高而递增,在同样的地面条件下,频率越高,衰耗越大。
利用地波只适用于近距离通信,其工作频率一般选在5MHz以下。
地波传播受天气影响小,比较稳定,信道参数基本不随时间变化,故地波传播信道可视为恒参信道。
天波是无线电波经电离层反射回地面的部分,倾斜投射的电磁波经电离层反射后,可以传到几千千米外的地面。
天波的传播损耗比地波小得多,经地面与电离层之间多次反射(多跳传播)之后,可
以达到极远的地方,因此,利用天波可以进行环球通信。
天波传播因受电离层变化和多径传播的严重影响极不稳定,其信道参数随时间而急剧变化,因此称为变参信道。
天波不仅可以用于远距离通信,而且还可以用于近距离通信。
在地形复杂,短波地波或视距微波受阻挡而无法到达的地区,利用高仰角投射的天波可以实现通信。
与卫星通信、地面微波、同轴电缆、光缆等通信手段相比,短波通信也有着许多显著的优点:
1)短波通信不需要建立中继站即可实现远距离通信,因而建设和维护费用低,建设周期短;
2)设备简单,可以根据使用要求固定设置,进行定点固定通信。
也可以背负或装入车辆、舰船、飞行器中进行移动通信;
3)电路调度容易,临时组网方便、迅速,具有很大的使用灵活性;
4)对自然灾害或战争的抗毁能力强。
通信设备体积小,容易隐蔽,便于改变工作频率以躲避敌人干扰和窃听,破坏后容易恢复。
这些是短波通信被长期保留,至今仍然被广泛使用的主要原因。
短波通信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缺点:
1)可供使用的频段窄,通信容量小。
按照国际规定,每个短波电台占用3.7kHz的频率宽度,而整个短波频段可利用的频率范围只有28.5MHz。
为了避免相互间的干扰,全球只能容纳
7700多个可通信道,通信空间十分拥挤。
并且3kHz通信频带宽度,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通信的容量和数据传输的速率。
2)短波的天波信道是变参信道,信号传输稳定性差。
短波无线电通信主要是依赖电离层进行远距离信号传输的,电离层作为信号反射媒质的弱点是参量的可变性很大。
它的特点是路径损耗、延时散步、噪声和干扰,都随昼夜、频率、地点而不断变化着。
一方面电离层的变化使信号产生衰落,衰落的幅度和频次不断变化。
另一方面天波信道存在着严重的多径效应,造成频率选择性衰落和多径延时。
选择性衰落使信号失真,多径延时使接收信号在时间上扩散,成为短波链路数据传输的主要限制。
3)大气和工业无线电噪声干扰严重。
随着工业电器化的发展,短波频段工业电器辐射的无线电噪声干扰平均强度很高,加上大气无线电噪声和无线电台间干扰,在过去,几瓦、十几瓦发射功率就能实现的远距离短波无线电通信,而在今天,10倍、几十倍于这样的功率也不一定能够保证可靠的通信。
大气和工业无线电噪声主要集中在无线电频谱的低端,随着频率的升高,强度逐渐降低。
虽然,在短波频段这类噪声干扰比中长波段低,但强度仍很高,影响着短波通信的可靠性,尤其是脉冲型突发噪声,经常会使数据传输出现突发错误,严重影响通信质量。
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限制了短波通信的发展,而且也不能很好地适应人们日益增长的对数据通信,特别是对高速数据通信业务的需求。
当20世纪60年代卫星通信兴起时,由于卫星通信
与短波通信相比具有信道稳定、可靠性高、通信质量好、通信容量大等优点,短波通信受到严重挑战。
许多原属短波通信的一些重要业务,被卫星通信所取代;对短波通信的投入急剧减少,短波通信的地位大为降低。
至70年代后期,有人甚至怀疑短波通信存在的价值。
然而,实践证明卫星通信的初建费用高,灵活性有限。
曾被设想为可能取代短波通信的卫星通信,并不能满足所有情况下的用户需要。
事实上也不是所有用户都需要宽带线路。
此外,在战争时期,卫星通信容易遭受敌方攻击,信道不易抵御敌方的电磁干扰。
与此相比,短波通信不仅成本低廉,容易实现,更重要的是具有天然的不易被“摧毁”的“中继系统”--电离层。
卫星中继系统可能发生故障或被摧毁,而电离层这个中继系统,除非高空原子弹爆炸才可能使它中断,何况高空原子弹爆炸也仅仅是有限的电离层区域内短时间影响电离密度。
1980年2月,美国国防部核武器局(Defense Nuclear Agency)在一份报告中提出:“一个国家,在遭受原子袭击后,恢复通信联络最有希望的解决办法是采用价格不高,能够自动寻找信道的高频通信系统”。
事实上,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短波通信又重新受到重视。
许多国家加速了对短波通信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陆续推出了一些性能优良的新型设备和系统。
美军在1979年修改的综合战术通信计划中,又突出了短波通信的地位,把它列为第一线指挥控制通信手段之一;80年代
初开始,美军实施了遍及三军的一系列短波通信改进计划;在海湾战争中,美、法等国军队大量运用短波通信,取得了突出的效果。
近年来,其他一些国家的军队,也把短波通信列为重要的通信手段之一。
此外,在民用通信的某些领域,短波通信的应用也有发展的趋势。
特别是近十几年来,由于多种新技术的应用,短波通信技术及装备取得了很大进展,短波通信原有的缺点,已有不少得到了克服,短波通信链路的质量大大提高,无论是电话传输还是数据传输的质量可以与卫星通信相比。
短波通信又重新焕发了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