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氏菌病

合集下载

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病
(Brucellosis)
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Brucellosis)引起的人畜共患病(简称布病),家畜中以牛、羊、猪最常发生。

牛、羊、猪的布鲁氏菌都能感染人,以羊布鲁氏菌对人的危害最严重。

本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消化道感染,也可通过损伤的皮肤和黏膜感染。

人可因接触病畜(如接产、剥离胎衣、冲洗子宫)、病畜产品(挤乳时,创口接触带菌乳;屠宰加工时,创口接触病畜产品)、饮用未经彻底消毒的带菌鲜乳及其制品、食用未煮熟的病畜肉等被感染。

【症状与病理变化】妊娠母畜主要症状是流产、胎衣停滞、阴道炎、子宫内膜炎。

流产胎儿多为死胎,有的还出现畸形胎、木乃伊胎,常伴发胎膜发炎,常见胎膜出血,或坏死性、化脓性炎型,引起胎衣停滞,从阴道流出污秽不洁的红褐色恶臭分泌物。

病公牛常发生睾丸炎或附睾炎,引起其一侧或两侧肿大,有的同时发生关节炎、黏液囊炎,常侵害膝关节、腕关节,有的见髋关节损害。

畜群检疫常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用于筛选畜群和个体动物。

【卫生处理】本病被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1.产地检疫发生个体感染,应予以隔离或扑杀,以保护健康畜群。

2.宰前发现本病时,不准屠宰。

宰后对病胴体、内脏销毁处理。

3.病畜的同群畜及怀疑被其污染的胴体和内脏高温处理。

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病
(2)多汗是本病的突出症状,每较其他热性病为著。常于深夜清晨热急骤下降出现大汗淋漓,大多患者感乏 力、软弱。
检查
1.周围血象 白细胞计数正常或稍偏低,淋巴细胞相对或绝对增多。血沉在急性期增速,慢性期亦偏高。贫血不清,仅见 于严重患者或有延徒性病灶者。 2.细菌培养 需时较长,4周后仍无生长方可放弃。骨髓培养的阳性率高于血液,慢性期尤然。急性期阳型患者的血培养阳 性率可达60%~80%。 3.免疫学试验 (1)血清凝集试验试管法乃直接检测脂多糖抗原的抗体,效价≥1:160为阳性,但注射霍乱菌苗后也可呈阳 性,故应检查双份血清,若效价有4倍或以上增长,乃提示近期布氏杆菌感染。 (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该法的阳性率高于凝集试验,且检测IgM及IgG的敏感性相似。因慢性患者 的抗体属IgG型,故本法可同时用于急、慢性病人的诊断。近来有采用亲和素酶联试验,较ELISA更敏感。 (3)2-巯基乙醇(2-ME)试验本法可检测IgG,用于鉴别自然感染与菌菌免疫。
谢谢观看
布鲁氏菌病
01 流行病学
03 检查
目录
02 临床表现 04 诊断
05 治疗
07 其他活动
目录
06 预后
布鲁氏菌病在国内,羊为主要传染源,牧民或兽医接羔为主要传播途径。皮毛、肉类加工、挤奶等可经皮肤 黏膜受染,进食病畜肉、奶及奶制品可经消化道传染。不产生持久免疫,病后再感染者不少见。
流行病学
1.传染源 羊在国内为主要传染源,其次为牛和猪。 2.传染途径 牧民接羔为主要传染途径,兽医为病畜接生也极易感染。此外,剥牛羊皮、剪打羊毛、挤乳、切病毒肉、屠 宰病畜、儿童玩羊等均可受染,病菌从接触处的破损皮肤进入人体。实验室工作人员常可由皮肤、黏膜感染细菌。 进食染菌的生乳、乳制品和未煮沸病畜肉类时,病菌可自消化道进入体内。此外,病菌也可通过呼吸道黏膜、眼 结膜和性器官黏膜而发生感染。 3.易感人群 人群对布鲁菌普遍易感。

布鲁氏菌病情况说明

布鲁氏菌病情况说明

布鲁氏菌病情况说明布鲁氏菌病,又称布鲁氏病或布鲁菌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

该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通过与带菌动物接触,比如牛、羊、猪和狗等。

布鲁氏菌可以通过吸入感染、食物感染、直接或间接接触带菌动物的分泌物和排泄物等方式传播给人类。

布鲁氏菌病的病原体是布鲁氏菌,这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细菌。

当人类感染布鲁氏菌后,该细菌主要定植在淋巴组织、脾脏、肝、骨髓和生殖系统等部位。

该疾病具有慢性迁延性的特点,临床表现多样且症状不明显,容易被忽视,由此给布鲁氏菌病的早期诊断与治疗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布鲁氏菌病的潜伏期一般为1-3周,但也可以长达数月。

感染初期,患者可能会出现发热、乏力、全身不适、盗汗、肌肉酸痛等非特异性症状。

这些症状呈慢性迁延性,可能反复出现,导致患者常被误诊为其他疾病。

在疾病的晚期,患者可能会出现关节痛、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神经系统损害、心血管系统损害、生殖系统损害等症状。

布鲁氏菌病的确诊依靠实验室检测,包括血清学检测和细菌学检测。

血清学检测主要依靠检测患者的血清中是否存在布鲁氏菌相关的抗体,包括IgM、IgG和IgA。

细菌学检测主要是通过分离和培养布鲁氏菌,如骨髓、血液、尿液、脑脊液、胎盘、胎儿等标本。

布鲁氏菌病的治疗主要采用抗生素治疗,一般以多西环素、阿米卡星和链霉素等为首选。

合理的抗生素治疗可以有效缩短疾病的持续时间和减轻症状。

此外,对于有关接触动物的个体,如牧童和兽医等,也需要进行相应的治疗和隔离,以避免病情复发或传播。

预防布鲁氏菌病的措施主要包括:1.养殖业者要严格控制布鲁氏菌在养殖动物中的传播,采取隔离、灭菌和卫生措施,定期进行动物体检和病原学检测,避免未经检疫动物进入养殖区域。

2.动物饲养和屠宰要求卫生规范,保证食品安全,避免通过食物途径感染布鲁氏菌。

3.养殖从业人员要做好个人卫生,尤其是进行动物接触后及时洗手、消毒,避免病原体的传播。

4.对于有关接触动物的人员,如兽医、农民、屠夫等,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和抗体检测,及早发现感染,以便及时治疗和隔离。

《布鲁氏菌病》课件

《布鲁氏菌病》课件

国际合作与交流
01
02
03
分享经验与技术
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分享防 控布鲁氏菌病的经验和技 术,共同提高防控水平。
参与国际合作项目
参与国际组织如世界卫生 组织、世界动物卫生组织 等开展的布鲁氏菌病防控 合作项目。
加强信息交流
及时了解全球布鲁氏菌病 疫情动态,加强信息交流 与合作,共同应对全球公 共卫生挑战。
例。
实验室检查
包括细菌学检查、血清学检查和分 子生物学检测等方法,其中细菌学 检查和血清学检查是常用的诊断方 法。
鉴别诊断
需要与其他类似疾病进行鉴别,如 结核病、风湿热等。
治疗方法
一般治疗
其他治疗
注意休息,遵医嘱治疗,保持良好的 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
如对症治疗、免疫治疗等,根据患者 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慢性期头痛较为常见, 多为轻至中度。
睡眠质量差,易醒,多 梦。
不典型症状
胃肠道症状
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 泻等。
皮疹
如斑疹、丘疹、结节等,可出 现在病程的任何时期。
神经系统症状
如头晕、头痛、颈项强直等。
心血管症状
如心悸、气促、心前区疼痛等 。
03
布鲁氏菌病的诊断与治疗
诊断方法
临床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 验室检查进行综合分析,确定疑 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确诊病
总结词
了解布鲁氏菌病的地理分布和流行情况有助于更好地制定预防和控制策略。
详细描述
布鲁氏菌病主要分布在非洲、亚洲、欧洲和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在这些地区,布鲁氏菌病在牲畜和野生动物 中广泛流行,导致人类感染的风险增加。在某些地区,布鲁氏菌病已经成为地方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对当地居民 的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2024布鲁氏菌病

2024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病目录CATALOGUE•布鲁氏菌病概述•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与预防控制•并发症与危害•研究进展与展望01CATALOGUE布鲁氏菌病概述定义与发病机制定义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病,属于乙类传染病。

发病机制布鲁氏菌通过皮肤黏膜、消化道和呼吸道等途径侵入机体,引起菌血症和毒血症,进而导致多个器官和系统的损害。

流行病学特点传染源患病的动物和人是布鲁氏菌病的主要传染源,其中羊、牛、猪等家畜是最常见的传染源。

传播途径布鲁氏菌主要通过接触传播,如接触患病动物的分泌物、排泄物、流产物等,也可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

易感人群人群对布鲁氏菌病普遍易感,但从事畜牧业、屠宰业、兽医等职业的人群更容易感染。

临床表现与分型临床表现布鲁氏菌病的临床表现多样,包括发热、多汗、乏力、关节痛、肝脾肿大等。

此外,还可出现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生殖系统等并发症。

分型根据病程和临床表现的不同,布鲁氏菌病可分为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三种类型。

其中,急性型起病急骤,症状严重;亚急性型症状相对较轻,但病程较长;慢性型病程迁延不愈,可反复发作。

02CATALOGUE诊断与鉴别诊断实验室确证检测试管凝集试验(SAT )滴度为1∶100及以上;或补体结合试验(CFT )滴度1∶10及以上;或抗人免疫球蛋白试验(Coomb's )滴度1∶400及以上。

流行病学史发病前与布鲁氏菌病相关的动物或物品有接触史,或生活在布鲁氏菌病疫区,或从事布鲁氏菌培养、检测或布鲁氏菌疫苗生产、使用等流行病学史。

临床表现出现持续数日乃至数周发热(包括低热),多汗,肌肉和关节酸痛,乏力,肝、脾、淋巴结和睾丸肿大等可疑症状及体征。

实验室初筛检测平板凝集试验、虎红平板凝集试验、半定量凝集试验、荧光偏振凝集试验等任一项阳性或可疑。

诊断标准及流程从血液、骨髓、其他体液及排泄物等任一种培养物中分离到布鲁氏菌。

细菌培养免疫学检测分子生物学检测血清学凝集试验、补体结合试验、抗人免疫球蛋白试验等。

布鲁氏菌病研究

布鲁氏菌病研究
对畜牧业的影响
该病可导致动物流产、死胎、不孕等繁殖障碍,严重影响畜牧业生产和发展。
研究意义
深入研究布鲁氏菌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和防控技术,对于保障人类健康和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 意义。同时,该病作为一种人畜共患病,其研究也可为其他类似疾病的防控提供借鉴和参考。
02
病原学与发病机制
布鲁氏菌种类及特点
布鲁氏菌病研究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CONTENCT
• 布鲁氏菌病概述 • 病原学与发病机制 • 诊断方法与标准 • 治疗措施与方案 • 预防措施与控制策略 • 总结与展望
01
布鲁氏菌病概述
病症定义与名称由来
病症定义
布鲁氏菌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 起的动物源性传染病,人类通过 接触感染动物或食用被污染的食 品而感染。
血清学检查
包括凝集试验、补体结合试验等,用于检测患者血 清中的特异性抗体。
分子生物学检测
如PCR技术,可快速、灵敏地检测布鲁氏菌的DNA 片段。
诊断标准与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
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流行病学史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具体标准 可能因地区和机构而异。
鉴别诊断
需要与风湿热、结核病等具有相似症状的疾病进行鉴别。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 、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可以排除其他疾病,从而确诊布鲁氏菌病。
临床表现诊断
01
02
03
04
发热
布鲁氏菌病患者通常会出现长 期发热,多为低热或不规则热 。
多汗
患者在夜间或凌晨时出汗较多 ,汗液黏稠。
关节痛
常侵犯大关节,呈游走性,疼 痛剧烈。
肝脾及淋巴结肿大
部分患者可出现肝脾肿大及淋 巴结肿大。

布鲁氏菌病科普知识

布鲁氏菌病科普知识
病畜肉、奶及奶制品中可能含有布鲁氏菌,人类食用 后可能感染该病。
为了预防消化道传染,应加强食品监管,避免食用未 经检疫或来源不明的畜产品;同时,注意个人卫生习
惯,饭前便后洗手,避免病从口入。
03
临床表现与诊断方法
典型症状及体征识别
发热
布鲁氏菌病最常见的症状是发热,热 型不一,可呈现波浪热、不规则热等 。
抗生素使用注意事项
注意过敏反应
在使用抗生素前,需要了解患 者是否存在药物过敏史,并进 行必要的过敏试验,以避免过 敏反应的发生。
监测肝肾功能
部分抗生素对肝肾功能有一定 影响,因此在使用过程中需要 密切监测患者的肝肾功能指标 。
避免滥用和误用
抗生素是处方药,需要在医生 指导下使用,避免滥用和误用 导致的不良后果。
发病原因及危险因素
01
02
03
04
发病原因
布鲁氏菌感染,主要通过与感 染动物的直接接触或食用被污 染的食品而传播。
职业暴露
如牧民、兽医、屠宰场工人等 与动物密切接触的人群。
饮食习惯
食用未经煮尤其是与动物共居一室或接触 密切。
国内外流行现状及趋势
02
加强垃圾处理和污水排放管理,防止病原体通过环境污染传播

鼓励采用生物安全技术,如使用益生菌等微生物制剂净化环境
03
,降低布鲁氏菌病的发生风险。
疫苗接种政策宣传普及
加大布鲁氏菌病疫苗接种政策 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疫苗 接种的认识和接受度。
对高风险人群,如牧民、兽医 、屠宰工人等,实施免费疫苗 接种政策,降低感染风险。
布鲁氏菌病科普知识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CONTENCT
• 布鲁氏菌病概述 • 布鲁氏菌病传播途径 • 临床表现与诊断方法 • 治疗原则与方案选择 • 预防措施与公共卫生管理 • 总结反思与未来展望

布鲁氏菌病简介

布鲁氏菌病简介

布鲁氏菌病简介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一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人畜共患的传染病,人类感染布病后,病程长,反复发作,长期不愈,家畜感染则出现流产和不育,严重危害畜牧业生产和人类健康。

传播途径本病主要是经消化道传播,食用被病菌污染的饲料(食品)、饮水或食生乳以及未熟的肉、内脏而感染;可经皮肤黏膜接触传染,直接接触病畜或其排泄物,阴道分泌物或流产物等,也可间接接触病畜污染的环境及物品而感染;也可经呼吸道传染;此外,也可通过结膜、交媾及吸血昆虫进行传播,Alton等1988年从头部淋巴结、生殖系统及关节病变部位等分离到病菌。

临床症状本病的潜伏期长短不一,短的两周,长的可达半年之久。

家畜患病后症状基本相似,多数病例为隐性感染。

早期出现结膜炎和体温升高等。

妊娠母畜流产(多在妊娠2~8个月),多为死胎或弱仔。

但大多数流产经两个月后可以再受孕。

畜群中关节炎、子宫内膜炎、胎衣不下和不孕症增多。

公畜睾丸肿大,触之热、痛。

鸡、鸭等家禽的症状表现为腹泻和虚脱,有时产蛋量下降。

人患布病潜伏期为1~3周,易转为慢性。

轻者出现低热、无力、疲乏,全身酸痛,关节肿大、疼痛,焦躁不安和神经过敏。

颈部和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脾脏肿大用手可摸到。

男性患者常见单侧睾丸或附睾炎;女性患者有时可发生特异性乳腺炎、卵巢炎、子宫内膜炎,孕妇可发生流产。

多数病例有长期起伏的发热,称“波状热”。

防治对易感动物牛、羊、猪、鹿等要全部实施检疫,阳性畜进行扑杀等无害化处理,阴性畜免疫,也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控制该病。

布病的防治工作要坚持以“预防为主”的方针。

采取以监测、检疫、阳性畜扑杀、阴性畜免疫为主的综合性防制措施,也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控制这一人畜共患传染病的发生。

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病

(3)凝集反应 细菌侵入机体后,经7-15天血液中就出现 凝集抗体,随后凝集滴度逐渐增高。病畜流产 后10天以上,大多数血凝滴度升高,阳性反应 可保持几个月甚至2-3年以上。因此,流产后 采血时间要在7-10天以后为好。目前,广泛采 用凝集反应,常用的有血清玻板凝集反应和血 清试管凝集反应。
(4)全乳环状试验: 取被检乳样1ml于灭菌小试管中,加布鲁菌病全乳环状抗 原1滴于乳样中,充分混匀,置37℃水浴中60min,取 出判定结果。 强阳性:乳脂层形成明显蓝/红的环带,乳柱白色,临界 明显; 阳性:乳脂层的环带呈蓝/红,不显著,乳柱略带颜色; 弱阳性:乳脂层的环带颜色较浅,但比乳柱颜色略深; 疑似:乳脂层的环带颜色不明显,与乳柱分界不清; 阴性:乳柱上层无任何变化,乳柱着色,颜色均匀。
• 严格消毒 流产胎儿、胎衣深埋或烧毁,污染 圈舍、场地、用具用2%热氢氧化钠或 10%石灰乳消毒,粪便堆积发酵,乳制 品加热后使用,皮毛消毒后方可运出。
• 免疫接种 猪布鲁菌2号弱毒疫苗,适用于牛、 羊、猪都可作口服免疫。牛免疫期1年、 绵羊1.5年、山羊、猪1年;马耳他布鲁 菌5号弱毒疫苗用于牛、羊免疫。
3、布鲁菌属共有6个种 马尔他布鲁菌 (羊布鲁菌,3个生物型) 流产布鲁菌 (牛布鲁菌,9个生物型) 猪布鲁菌 (5个生物型) 犬布鲁菌 沙林鼠布鲁菌 绵羊布鲁菌
马尔他布鲁氏菌主要感染绵羊、山羊,也能感染牛、 猪、犬、兔和人等; 流产布鲁氏菌主要感染牛,也能感染羊、猪、犬、 兔和人等; 猪布鲁氏菌主要感染猪,也能感染牛、羊、犬、人 等; 犬布鲁菌、沙林鼠布鲁菌、绵羊布鲁菌除感染本属 动物外,对其他动物致病力很弱或基本无致病力。
二、流行病学
1、易感动物:牛、羊(绵羊、山羊)、猪最 易感。此外,马、狗、猫、狼、狐狸、 猴、野兔、鸡、鸭及一些啮齿动物等以 及人都可自然感染。 一般情况下,初产动物最为易感, 流产率也最高,随着产仔胎次的增加易 感性也逐渐降低。

布鲁氏菌病诊疗方案 (2023 年版)

布鲁氏菌病诊疗方案 (2023 年版)

布鲁氏菌病诊疗方案(2023年版)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 ,简称布病)又称〃波状热〃,是由布鲁氏菌(Brucella )感染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我国主要在北方地区流行,近年来南方地区的流行强度亦有所增加,局部地区时有疫情发生。

布鲁氏菌病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

为进一步规范临床诊治工作,在2012年原卫生部印发的《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试行)》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和诊疗经验,制定本诊疗方案。

一、病原学布鲁氏菌属是一组微小的球状、球杆状、短杆状细菌,共有12个种,包括羊种、牛种、猪种、犬种、沙林鼠种、绵羊附睾种、鲸种、鳍种、田鼠种、人源种和赤狐种。

其中羊种、牛种、猪种和犬种布鲁氏菌可造成人感染。

电镜下羊种布鲁氏菌为明显的球形,大小约为0.3 ~ 0.6μm ,牛种和猪种布鲁氏菌多呈短杆状或球杆状,大小约为0.6~2.5μm.布鲁氏菌没有鞭毛,不形成芽胞和荚膜。

布鲁氏菌形态易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改变,呈现多态性,细胞壁可增厚,也可变薄,或者脱落。

布鲁氏菌对湿热、紫外线、常用的消毒剂等比较敏感;对干燥、低温有较强的抵抗力。

55湿热1小时或者60湿热10 ~ 20分钟、75%酒精、0.1%新洁尔灭和含氯消毒剂可将其灭活。

二、流行病学(一)传染源。

感染的羊、牛、猪是主要传染源,其次是鹿、犬、啮齿动物等。

(二)传播途径。

L接触传播:主要通过皮肤黏膜直接接触带菌动物的组织(如胎盘或流产物等)、血液、尿液或乳汁等感染,也可通过间接接触污染的环境及物品感染。

2 .消化道传播:食用含菌的生奶、水及未加工熟的肉制品等食物感染。

3 .呼吸道传播:可通过吸入病菌污染环境中的气溶胶感染。

(三)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

农牧民、兽医、皮毛加工及屠宰工的感染率比一般人群高。

三、发病机制布鲁氏菌侵入人体后,被巨噬细胞吞噬,在局部淋巴结生长繁殖并形成感染灶,约2 ~ 3周后突破淋巴结屏障而侵入血液循环产生菌血症,表现出发热、乏力等感染中毒症状。

布鲁氏菌病的诊断标准

布鲁氏菌病的诊断标准

布鲁氏菌病的诊断标准
布鲁氏菌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病,临床上症状多样,易被误诊,因此准确的诊断对于病患的治疗和预防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布鲁氏菌病的诊断标准,以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诊断和治疗该疾病。

一、临床表现。

1.急性期,患者可出现发热、乏力、头痛、关节痛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寒战、高热、出汗等。

2.慢性期,患者可出现长期疲劳、食欲不振、体重减轻、关节炎等症状。

二、实验室检查。

1.血清学检查,包括凝集试验、补体结合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阳性结
果有助于诊断。

2.细菌学检查,从患者的血液、骨髓、脑脊液、尿液等标本中分离出布鲁氏菌,有助于确诊。

3.组织病理学检查,对于可疑病灶进行活检,观察组织病理学改变,有助于诊断。

三、影像学检查。

X线、CT、MRI等影像学检查可发现肝脾肿大、骨关节损害等特征性改变,
对诊断有一定帮助。

四、流行病学史。

了解患者的职业、生活环境、接触史等,对于布鲁氏菌病的诊断也具有一定辅
助作用。

五、其他辅助检查。

包括血培养、骨髓培养、尿培养等,有助于发现患者体内的布鲁氏菌。

综上所述,布鲁氏菌病的诊断需要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
流行病学史等多方面信息,以确保准确诊断。

对于疑似病例,应及时进行相关检查,以便早日发现和治疗该疾病,减少病患的痛苦和传播的风险。

希望本文对临床医生在布鲁氏菌病的诊断上有所帮助,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和
诊断水平,为病患的治疗提供更好的支持。

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病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的传染病,简称布病。

主要传染源是患布病的家畜以及患布病啮齿类动物,如羊、牛、猪、鹿、马、骆驼、狗、鼠、家兔、猫等。

本病流行广泛,几乎遍布全国各地。

布鲁氏菌不耐热,在60℃下30分钟即被灭活,阳光照射数分钟也能杀死它,它对干燥抵抗力强,在干燥土壤和皮毛中能生存2-4个月。

常用消毒剂能很快杀死本菌。

动物发病的特征是生殖器官和胎膜发炎,引起流产、不育和各种组织的局部病灶。

例如在羊只中,以母羊流产,公羊发生睾丸炎为其主要特征,一般母羊比公羊易感,性成熟羊比未性成熟羊易感。

本病流产多发生在怀孕3-4个月的时候,严重时流产率高达50%以上。

流产前3天病羊精神不振,食欲减退,阴门流出黄色黏液,流产后10-15天内伴有体温升高。

有时病羊发生关节炎而出现跛行,少数病羊还发生支气管炎及角膜炎等症状。

公羊睾丸肿大,有时化脓、坏死,后期萎缩。

人患此病以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痛、睾丸炎、卵巢炎为特征。

潜伏期一般为7-60天,平均2周。

少数患者可长达数月或1年以上。

若得不到及时诊治,就会转为慢性而经久不愈,表现为乏力,不发烧也不能劳动,成为能吃不能干活的“懒汉”。

布鲁氏杆菌一般在病畜的大小便中,乳腋和流产物中存在,因此病畜是主要的传染源。

例如,病羊流产胎儿、胎衣、病羊乳汁及公羊精液等也可成为传染源。

主要经消化道感染,配种也可感染。

本病常呈地方性流行,发病无明显季节性,羊群中起先只有少数羊流产,而后流产羊渐渐增多,严重时高达50%以上。

多数羊仅流产一次。

人布病的传染源也是患病的动物,一般不由人传染给人。

人类被传染的途径:一是经皮肤粘膜直接接触感染,如接产员、贩运、兽医、饲养、放牧、皮毛加工、屠宰、挤奶人员,从事布病防治的医生、检验人员等;二是经消化道感染,主要是食入被污染的水或食物,经口腔、食道粘膜进入体内。

如吃生拌或未经煮熟的肉类,不洗手直接拿食物吃等。

三是经呼吸道感染,人吸入了被布氏染的飞沫、尘埃。

布鲁氏菌病演示课件

布鲁氏菌病演示课件
有反复发作、疼痛呈游走性等特 点,发作后无变形遗留,用肾上 腺皮质激素及青霉素等治疗有一
定效果。
类风湿关节炎
本病常呈对称性关节炎,伴晨僵, 反复发作,类风湿因子阳性,与布 鲁氏菌病不同。
脊柱结核
有低热、盗汗等结核症状,进展很 快,X线平片可见骨破坏累及椎弓根 ,椎间隙高度正常,与布鲁氏菌病 表现不同。
流行病学特点
传染源
易感人群
主要是患病的动物及其制品,如羊、 牛、猪等家畜。
人群普遍易感,但从事畜牧业、屠宰 业、兽医等职业的人群感染风险更高 。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接触传播,如接触患病动物 或其排泄物、分泌物、娩出物;也可 通过消化道传播,如食用未煮熟的患 病动物肉类或奶制品。
临床表现与分型
临床表现
常见并发症类型及处理原则
1 2 3
关节炎
布鲁氏菌病常引发关节炎,表现为关节疼痛、肿 胀和功能障碍。处理原则包括休息、关节保护和 抗炎治疗。
心内膜炎
感染布鲁氏菌后,细菌可能侵犯心脏瓣膜,引发 心内膜炎。治疗需使用抗生素,并密切监测心脏 功能。
脑膜炎
布鲁氏菌病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导致脑膜 炎。治疗需使用有效抗生素,并降低颅内压,预 防并发症。
临床表现
患者发病前2-3周与患病动物(羊、牛)或 其制品、布鲁氏菌培养物有密切接触史或 生活在疫区的居民等。
出现持续数日乃至数周发热、多汗、乏力 、肌肉关节疼痛等典型症状。
初筛试验
确诊试验
平板凝集试验或虎红平板凝集试验结果为 阳性。
试管凝集试验或补体结合试验结果为阳性 ,滴度1:100及以上。
实验室检测方法
免疫调节剂应用
免疫调节剂种类
常用的免疫调节剂包括干扰素、 白细胞介素等,可增强机体免疫

布鲁氏菌病防治基本知识

布鲁氏菌病防治基本知识

布鲁氏菌病防治知识一.什么是布鲁氏菌病?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又称地中海弛张热,马尔他热,波浪热或波状热,是由布鲁氏菌属的细菌侵入机体,引发传染--变态反映性人兽(畜)共患的传染病。

其临床特点为长久发热、多汗、关节痛及肝脾肿大等。

二.布病的传染源现在已知有60 多个家畜、家禽,野生动物是布鲁氏菌的宿主。

与人类有关的传染源重要是羊、牛及猪,另首先是犬。

他们都能从不同途径(从奶、尿、便、精液、阴道分泌物)向外排出布氏菌,尤为重要的是怀孕母畜在生产时或流产时可排出大量布氏菌。

人接触到这些带菌物质时就可能被感染。

家畜与畜产品与人类接触亲密,从而增加了人类感染的机会。

患者也能够从粪、尿、乳向外排菌,但人传人的实例极少见到。

在普通状况下,布病病人不会将布病传染给别人或家畜。

三.布病传输途径在普通状况下,布氏菌能够从呼吸系统(从鼻、咽、气管、肺)进入机体,也能从消化系统(经口、食道、胃肠)进入体内,布氏菌也能从皮肤、粘膜直接侵入机体。

因此,布氏菌可从多个途径传输。

病菌污染环境后形成气溶胶,可发生呼吸道感染。

食用被病菌污染的食品、水或食生乳以及未熟的肉、内脏而受染。

直接接触病畜或其排泄物,阴道分泌物,娩出物;或在喂养、挤奶、剪毛,屠宰以及加工皮、毛、肉等过程中没有注意防护。

可经皮肤微伤或眼结膜受染;也可间接接触病畜污染的环境及物品而受染。

四、人群易感性:各类人群(不同年纪、性别、人种、民族、地区等)对布氏菌都易感。

病后可获得一定免疫力,不同种布鲁氏菌间有交叉免疫,再次感染发者有 2~7%,疫区居民可因隐性染病而获免疫。

就是说不同类别人群都可能得布病,不同类别人群对布氏菌易感性无何区别。

但是,确实看到,在不同人群中布氏菌感染率,患病率等有很大差别。

如,在兽医、牧工、家畜喂养员、挤奶工、屠宰工、皮毛收购员、毛纺工、制革工等患布病的人数明显高于其别人群。

这个现象不是人群对布氏菌易感性差别,而是不同职业与牲畜及其产品接触机会不同。

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病后,其凝集反应通常出现较 牛患布鲁氏菌病后, 其次是补体结合反应,变态反应出现较晚, 早,其次是补体结合反应,变态反应出现较晚, 但保持的时间最长。 但保持的时间最长。
1、血清凝集试验 、
操作简便、应用广泛。 操作简便、应用广泛。 a) 试管凝集试验 我国生产的布鲁氏菌凝集抗原, 我国生产的布鲁氏菌凝集抗原,是按联合国世 界卫生组织和粮农组织布鲁氏菌病专家委员会规定 的标准标定的,其应用液(即抗原原液1:20稀释液) 稀释液) 的标准标定的,其应用液(即抗原原液 稀释液 对国际标准布鲁氏菌阳性血清的凝集价恰为1 对国际标准布鲁氏菌阳性血清的凝集价恰为1:1000 二个加号。而国际血清每毫升恰含凝集素1000个IU, 二个加号。而国际血清每毫升恰含凝集素 个 , 我国抗原进行检验所获得的凝集价正好等于凝集素 单位数。 单位数。故可用凝集价来表示被检血清所含的凝集 素单位。 素单位。
布氏杆菌病 一 侧睾丸硬肿, 侧睾丸硬肿,切 面实质坏死, 面实质坏死,失 去原型( ), 去原型(1), 周围反应带 ),其他组 (2),其他组 ), 织(3)全为纤 ) 分不清界限。 维,分不清界限。 淋巴结不肿, 淋巴结不肿,对 侧睾丸尚完整
布氏杆菌病 公牛 坏死性睾丸炎, 坏死性睾丸炎,实 质化脓灶(1),鞘 ),鞘 质化脓灶( ), 膜囊积多量渗出物 (2) )
病 变
• • • •
子宫绒毛膜的间隙中有污灰色或黄色无气味的胶样渗出物。 子宫绒毛膜的间隙中有污灰色或黄色无气味的胶样渗出物。 绒毛膜的绒毛有坏死病灶,表面覆以黄色的坏死物。 绒毛膜的绒毛有坏死病灶,表面覆以黄色的坏死物。 胎儿的病变主要为败血症的病变。 败血症的病变 胎儿的病变主要为败血症的病变。浆膜和粘膜有出血点和出 血斑,皮下结缔组织发生浆液——出血性炎症。 出血性炎症。 血斑,皮下结缔组织发生浆液 出血性炎症 流产之后常继发子宫炎。这是由于胎盘滞留不下, 流产之后常继发子宫炎。这是由于胎盘滞留不下,化脓性细 菌趁机侵入而引起的。 菌趁机侵入而引起的。

布鲁氏菌病防控

布鲁氏菌病防控

病防控水平。
积极参与国际公共卫生应急机制建设,为全球公共卫生安全作
03
出贡献。
THANK YOU
感谢聆听
信息共享
加强部门间的信息沟通与共享,协同做好布鲁氏菌病的防控工作。
医务人员培训与个人防护
医务人员培训
对医务人员进行布鲁氏菌病防控知识的 培训,提高其诊疗和防控能力。
VS
个人防护
医务人员需增强自我防护意识,严格遵守 消毒隔离制度,确保自身不被感染。同时 ,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指导其做好个人 防护,防止疾病的传播。
产品应储存在干燥、通风、阴 凉的仓库中,避免阳光直射和 高温潮湿环境。
从业人员健康监测制度
对从业人员进行健康检查,确保其身体健康、无 传染病和其他可能污染食品的疾病。
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食品安全知识和卫生操作培 训,提高其食品安全意识和卫生操作水平。
建立从业人员健康档案,定期更新其健康状况和 体检结果,及时发现并处理健康问题。
保护易感人群,实施疫苗接种
开展疫苗接种工作
对高危人群和易感人群进行布 鲁氏菌病疫苗接种,提高人群 免疫力。
建立免疫屏障
通过大规模疫苗接种,建立人 群免疫屏障,降低布鲁氏菌病 的传播风险。
加强疫苗接种宣传
通过媒体宣传、社区动员等方 式,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疫苗接 种工作。
加强监测预警,及时发现疫情
建立完善的监测体系
06
社会参与及政策支持
政府部门职责与协调机制
02
01
03
明确各级政府在布鲁氏菌病防控中的职责,包括制定 政策、提供资金支持、建立监测体系等。
加强部门间协调机制,形成多部门联动、信息共享、 协同高效的防控体系。
推动政府将布鲁氏菌病防控纳入公共卫生体系,提高 重视程度和资源投入。

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病
三.加强对儿童布鲁菌病的认识; 四.对于以发热、关节痛伴肝损害
症状就诊患者,予常规治疗1周 无效时,对疑似病例尽早行布鲁 杆菌凝集试验以协助诊断。
预 防 措 施
养殖户要做到科学养殖、规范屠宰。 养殖区与生活区要分开,牲畜圈舍要 定期消毒处理,清理圈舍要湿式作业, 加强粪、水管理,防止病畜、患者的 排泄物污染水源。做好个人防护,防 止气溶胶传播。接触羊只后要洗手, 不要在圈舍内吃食物,不玩羊羔。做 好养殖场卫生工作,流产胎羔应加生 石灰深埋。
较 之 S AT , 更 适 合 用 于 慢 性 、 有 并 发 症 、 复 发 和 持 续 性 感 染 患 者的检查,但对技术和设备都有要求。
病原学检查 血液、骨髓、关节液、脑脊液、尿液、淋巴组织等培养分离
到布鲁氏菌。急性期血液、骨髓、关节液阳性率较高,慢性期阳 性率较低。
诊断标准
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目前使用的是2019年 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 WS269-2019》。本标准规定了人间布鲁氏 菌病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和鉴别诊 断。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 构及其医务人员对布鲁氏菌病的诊断。
四. 诊断
01
疑似病例:符合1,并同时符 合2。
02
临床诊断病例:符合疑似病例 并同时符合3.1中任一项。
03
确诊病例:符合疑似或临床诊 断病例并同时符合3.2中任一项。
04
隐性感染:符合1,并同时符合 3.2中任一项,且不符合2。
鉴别诊断
主要应与风湿热、伤寒、副伤寒、结核病、风湿性关节炎、脊柱炎、脑膜炎、睾丸炎等疾病
3. 肌肉和关节疼痛:是布鲁氏菌病常见的临床表现, 为全身肌肉和多发性、游走性大关节疼痛(骶髂、髋、 膝等)。疼痛的性质可如锥刺痒或为顽固性钝痛,疼 痛剧烈,一般镇痛药不能凑效。疼痛出现的时间多 与发热有关,开始发热时疼痛加重,体温下降时疼 痛随之缓解。一些病例还可有脊柱(腰椎为主)骨 关节受累,表现为疼痛、畸形和功能障碍等。肌肉 疼痛多见于两侧大腿和臀部,可见痉挛性疼痛。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布鲁氏菌病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Brucella)的细菌(简称布氏菌)侵入机体,引起传染-变态反应性的人畜共患的传染病。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报告的乙类传染病。

自1887年(Bruce)首次从因布病死亡士兵脾中分到布氏菌迄今已百余年。

据80年代末的报告,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已有160多个存在人畜布病,分布于世界各大洲。

我国自1905年首次在重庆报告两例布病以来,现已在全国29个省市区发现有不同程度的流行。

於50~60年代在我国人畜中有较重流行,自70年代布病疫情逐年下降,至90年代初人间感染率仅为0.3%,发病率只有0.02/10万。

这个状况明显好于某些发达国家的布病疫情。

但自1993年布病疫情出现了反弹,1996年我国部分省区疫情明显回升。

1991年我国布病暴发点为零,1996年上升为76个;这个现象与世界上部分地区的布病疫情遥相呼应。

该状态已引起世界和我国有关部门的关注。

一、病原学1、布氏菌的形态和染色特点布氏菌是一组微小的球状、球杆状、短杆状细菌。

包括猪种、牛种、羊种、犬种、绵羊附睾种和沙林鼠种6个种。

普通显微镜下,常呈单个排列,极少数呈两个相连或短链状、串状排列。

布氏菌可被所有的碱性染料所着色,革兰氏染色阴性,姬姆萨染色呈紫红色。

2、布氏菌的培养特性布氏菌培养的最大特点是生长缓慢。

适宜的PH为6.6~7.4,适宜温度20~40℃,最适温度37℃,超过42℃不生长。

绵羊附睾种和牛种菌的某些生物型菌(5~10%),其余菌种均在普通大气环境生长。

需严格的CO23、布氏菌的抵抗力布氏菌对干燥、低温有较强的抵抗力,对湿热、紫外线、常用的消毒剂、抗生素等比较敏感。

布氏菌对湿热非常敏感,湿热100℃1~4分钟便可将其杀灭。

0.1%新洁尔灭、3%来苏儿、2.5%漂白粉溶液均能在5分钟内杀死布氏菌。

4、布氏菌毒力和致病性一般说来,羊、牛、猪种布氏菌各生物型的某些菌株多为强毒株。

犬种布氏菌具有一定的毒力,绵羊附睾种和沙林鼠种布氏菌毒力较低。

羊种、牛种、猪种和犬种布氏菌都能感染人,绵羊附睾种和沙林鼠种布氏菌还没有致使人感染发病的报道。

二、临床表现潜伏期为1~3周,平均2周。

最短仅3天,最长可达一年。

1、主要临床症状(1)发热发热常伴有寒战、关节肌肉酸痛、头痛及大量出汗等症状。

发热持续时间长短不等,平均为2-3周。

(2)多汗多汗是布病患者的主要症状之一,尤其急性期患者为甚,出汗相当严重,多与发热相伴,体温下降时更为明显。

(3)乏力大多数布病患者均有乏力症状,乏力的程度轻重不一。

(4)骨关节和肌肉疼痛急性期疼痛多呈游走性,主要在大关节。

慢性期关节疼痛一般局限于某一部位,也以大关节为多见,为持续性钝痛或酸痛。

(5)头痛为急性期的常见症状之一,个别头痛剧烈者常伴有脑膜刺激症状。

2、主要临床体征(1)淋巴结肿大:由于局限性或多发性淋巴结炎,淋巴结多发生肿大。

(2)肝、脾肿大:由于肝脏损坏,患者可出现黄疸。

经过治疗肿大的肝、脾常恢复正常,这可作为考核疗效的指标之一。

慢性布病患者的肝、脾肿大,往住较难恢复。

3、布病临床分期(1)急性期:发病3个月以内,凡有发热和明显其他症状、体征(包括慢性期患者急性发作),并出现血清学阳性反应者。

(2)亚急性期:发病在3-6个月,凡有低热和其他症状、体征(即有慢性炎症),并出现血清学阳性反应者。

(3)慢性期:发病6个月以上,体温正常,有布病症状、体征,并出现血清学阳性反应者。

(4)残余期:体温正常,症状、体征较固定或功能障碍,往往因气候变化、劳累过度而加重者。

三、流行病学1、传染源羊(山羊和绵羊)、牛、猪既是动物布病的主要传染源,也是人类布病的主要传染源。

鹿、犬和其他家畜居次要地位。

啮齿动物如豚鼠、小白鼠、家兔是敏感试验动物,也可以作为传染源。

布病病人可以从乳汁、浓汁、尿、阴道分泌物排出布氏菌已得到细菌学证实。

但是,在我国经对大量布病病例的调查分析,未发现有确切的证据证明通过病人传染而引起的病例,因此,人做为传染源的意义不大。

2、传播途径布氏菌可以通过体表皮肤粘膜、消化道、呼吸道侵入机体。

3、易感人群人类对布氏菌普遍易感。

不同人群布病感染率的高低,取决于接触牲畜及其产品等传染源机会的多少,不同人群不存在易感性的差异。

4、流行特征(1)职业:有明显的职业性,凡与病畜、染菌畜产品接触多者发病率高。

(2)性别:人对布氏菌易感,无性别差异,主要取决于接触机会多少。

(3)年龄:各年龄组均有感染发病报道。

(4)季节: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发病高峰在3—8月份。

羊种布氏菌流行区有明显的季节性高峰,牛种菌布病则夏季稍多些,猪种菌布病季节性不明显。

(5)地区:布病的发生和流行由于感染机会不同可出现地区差别。

一般情况下,在牧区和农区,人与家畜接触频繁感染机会多,城市病人则多集中在一些皮毛、乳肉加工企业。

四、诊断1、诊断依据(1)流行病学史发病前病人与家畜或畜产品、布氏菌培养物有密切接触史,或与菌苗生产、使用和研究有密切关系者,或生活在疫区的居民等。

(2)临床症状和体征①出现持续数日乃至数周发热(包括低热),多汗,乏力,肌肉和关节疼痛等。

②多数患者淋巴结、肝、脾和睾丸肿大,少数患者可出现各种各样的充血性皮疹和黄疸。

(3)实验室检查①血清学初筛试验平板凝集试验(PAT)、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或皮内变态反应试验阳性或可疑。

②血清学确证试验试管凝集试验(SAT)滴度为1∶100(++)及以上(或病程一年以上者SAT 滴度为1∶50(++)及以上,或对半年内有布氏菌苗接种史者,SAT滴度虽达1∶100(++)及以上,过2~4周后应再检查,滴度升高4倍及以上)。

补体结合试验(CFT)滴度1∶10(++)及以上。

抗人免疫球蛋白试验(Coomb's)滴度1∶400(++)及以上。

③细菌分离从病人血液、骨髓、其他体液及排泄物等任一种培养物中分离到布氏菌。

2、诊断标准(1)疑似病例:具有流行病学接触史和临床症状或体征,且血清学初筛试验任意一项阳性者。

(2)确诊病例:具有流行病学接触史和临床症状或体征,且血清学确证试验任意一项或细菌分离阳性者。

(3)隐性感染:具有流行病学接触史,且血清学确证试验任意一项或细菌分离阳性,但无临床症状或体征者。

五、治疗1、治疗原则(1)早期用药,彻底治疗对确诊的布病患者,尤其是急性期病人,应及时用药并保证足够的剂量和疗程。

(2)综合疗法在治疗时必须采用综合疗法,单一治法是难以奏效的,应采用联合用药方法,对症治疗。

(3)中西医结合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可以提高疗效。

特别是对于慢性期病人的治疗,可以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2、急性、亚急性期布病抗生素治疗(1)四环素类抗生素,并用链霉素治疗:四环素类抗生素药物有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

最常用的是四环素,每日2克,分四次口服,21日为一疗程,可再重复1—2个疗程,一般疗程间隔5—7天。

第一疗程并用链霉素。

成人每日1克,分两次肌注。

应用此治法,一般治疗后48—72小时,体温开始下降,平均退热期为5—7天。

(2)利福平并用强力霉素治疗利福平成人每天600—900毫克,分两次口服;并且每天早晨口服强力霉素200毫克,连续给药最短6周。

(3)孕妇的抗菌治疗首选药物是利福平,如果利福平无效,只给四环素。

禁忌用链霉素。

六、防控措施(一)控制传染源1、检疫检疫既是针对传染源的措施之一,又是评价防治效果的重要方法。

家畜检疫包括疫区检疫、运输检疫、市场检疫和港口检疫。

2、疫点、疫区、受威胁区的划分疫点:是指患病动物所在的地点。

一般是指患病动物的同群畜所在的畜场(户)或其他有关屠宰、经营单位。

疫区:是指以疫点为中心,半径3—5km范围内的区域。

疫区划分时要注意考虑当地的饲养环境和天然屏障(如河流、山脉等)。

受威胁区:是指疫区外顺延5—30km范围内的区域。

3、疫区封锁暴发或流行时(一个乡镇30d内发现10头以上病牛或检出10头以上阳性牛,或羊50只以上),要对疫区依法实施封锁。

在封锁期间,停止疫区内易感动物及其产品的交易活动。

4、畜群隔离(1)对受威胁的畜群(病畜的同群畜)实施隔离,选用圈养和固定草场放牧两种方式。

(2)隔离饲养用草场,远离居民点或人、畜密集的地区。

5、病畜、阳性畜扑杀(1)扑杀的对象血清学(未免疫或免疫18个月以上动物)或病原学阳性畜全部扑杀。

(2)扑杀无害化处理方法对扑杀的阳性畜采取焚烧或深埋等无害化处理。

6、健康家畜免疫(1)免疫接种对象牛、羊、猪、鹿等。

各省根据当地疫情流行情况,确定重点免疫对象。

(2)免疫接种的范围和疫苗疫区内易感畜全部用猪2号布氏菌苗(以下简称S2菌苗)、羊5号布氏菌苗(以下简称M5菌苗)、牛19号布氏菌苗(以下简称S19菌苗)或粗糙型M111菌苗免疫。

(3)免疫接种时间牛、羊首免S2、M5或S19菌苗后,间隔1—2年再免1次。

(二)切断传播途径1、防止经皮肤和粘膜感染(1)防止由家畜流产物引起感染接羔助产人员,在接羔助产和处理流产胎儿、死羔时,应做好个人防护。

家畜的流产胎儿、胎盘、胎衣或死胎等,不要随意丢弃,要深埋或焚烧等无害化处理。

(2)皮毛消毒剪毛、收购、保管、搬运和加工皮毛的人员,工作时应做好个人防护,不要赤手接触皮毛,工作场地应及时清扫、消毒,及时处理手上的伤口。

(3)防止经粘膜感染主要是指性器官粘膜,布氏菌很容易经性器官粘膜感染发病。

①人工授精:防止家畜经性器官粘膜感染的一个重要方法是采用人工授精的方法。

选择无布病的健康种公畜的精液。

②病人禁止在急性、亚急性期发生性活动:夫妻之间不论男女在布病急性期或亚急性期,都禁止发生性生活,防止经粘膜交叉感染患布病。

2、防止经消化道感染(1)奶和奶制品的消毒各种奶及其制品必需经消毒处理后,才能食用。

(2)屠宰厂和食品加工企业的管理屠宰厂严禁宰杀病畜销售,畜产品加工企业也严禁用病畜的肉、乳等进行加工和销售。

(3)防止由于饮水传播布病要加强对水源的管理,饮用水井的地方,加井盖,建井房,定期消毒。

饮用河沟水,池塘水甚至是不流动涝巴水的地方,周围要设木栅栏,不让牲畜进入,定期消毒。

3、防止经呼吸道感染从事布氏菌菌苗研制、生产和使用人员以及实验室检验人员等,在工作时应按规定着装,特别是应戴好口罩,防止经呼吸道感染发病。

管好粪便,家畜的圈舍经常起晒,消毒和清扫。

家畜的粪便要经过生物发酵作用杀死布氏菌后,用于农田。

(三)保护易感人群1、健康教育有针对性的开展防治知识宣传和科学饲养方式的培训,促进健康概念、卫生习惯、防病意识的形成,能够有效地控制传播和传染源的流动,保护易感人群。

(1)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农牧民、兽医、屠宰加工人员及与畜产品接触的人员是宣传教育的重点人群。

(2)健康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布病健康教育的内容以布病防治的基本知识为主,教育群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科学饲养家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