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24寻隐者不遇西师大版(2014)
古诗两首 寻隐者不遇 所见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doc
3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所见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3个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说说古诗的大概意思。
3.凭借语言文字,想象诗歌所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二、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
2.通过朗读古诗,想象诗中所描写的生动景象,在反复吟诵、回味中,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真正品味到古诗所蕴含的内在意境。
因为孩子年龄还比较小,缺少生活实践体验,平时学诗歌主要是熟读、背诵诗歌及诗意,阅读理解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对古诗包含的感情及蕴含的意境还有待老师引导。
三、教与学的准备:学生:收集作者及写作背景等相关资料。
教师:教学课件。
四、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环节一、整体感知一一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导入:放音乐,教师配乐激情讲述关于作者贾岛《推敲》的故事,说说故事中贾岛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初步感受贾岛认真、严谨的文学创作态度。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创作的一首古诗《寻隐者不遇》,大家齐读课题。
2.你们觉得应该怎样才算是学会了古诗呢?指名说。
其他同学补充。
(总结需要掌握的问题:古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作者是谁?要掌握重点词的意思、诗句的意思。
古诗蕴含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学生分组交流对作者的了解。
小组代表汇报交流情况,教师出示课件,简要补充作者情况。
(二)初读感知1.检查预习情况。
第一关:和字宝宝交朋友。
(1)检查对词语的识读和理解应用。
出示词语:隐者不遇童子云深%1正确读词。
%1学生说说词语的意思。
2.第二关:我会朗读古诗。
(1)同桌两人为一组,互相检查。
(2)指名朗读古诗,集体评议、正音。
(3)再读古诗,做到把古诗读正确、流利。
3.第三关:我会感知古诗的内容。
简单交流:古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指名说。
(引导:说说古诗中写了哪些人、事、物?)环节二、部分理解一一精读感悟,重点突破(三)精读感悟,品味古诗描绘的景象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1
年级
一
学科
语文
周次
研讨内容
研讨人
钻
研
记
录
《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
古诗《寻隐者不遇》,语言简洁,文字精练,诗句蕴含着丰富的感情。
这首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松下问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略了,只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这四个字而可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接着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问句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辞,把问句隐括在内。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何处的问题。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反复阅读从诗句体会人物情感,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作准备。第一句:松下问童子——满怀希望。第二句:言师采药去——情绪一下子低落变成失望。第三句:只在此山中——失望之中萌生了一线希望。第四句:云深不知处——怅然若失,又生出无可奈何之感。理解诗句的其中蕴含的感情色彩,我们再次静心与文本对话,融入其中,情时,还未发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显得有些生硬。
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
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1上周二,学校安排我上一节校级吟诵公开课,由于前一天晚上家里发生一点事情,影响了我上课当天的情绪和状态,现反思如下:一、上课优点1、本节晨诵课构思巧妙、环节清晰,整个教学过程如行云流水。
2、整个教学环节是读诗——吟诵规则的讲解——标平仄——诵读古诗——听音频——跟着吟诵——伴奏吟诵。
3、“山”和“深”的拖长引出了隐者不易寻找的味道,同时扣题“寻隐者不遇”。
二、自我反思:(一)针对本课反思1、ppt设计不合理,应该是先听音频学生跟着吟诵,然后再播放伴奏,让学生自己吟诵,原本是这样安排的,但是在上课过程中才发现伴奏的ppt和音频ppt颠倒了,在执教过程中我等待音频却一直在放伴奏,后来重新打开音频,耽搁了时间。
2、音频应该放在标有平仄的ppt中,这样学生做手势的时候会方便一点,不会反应不过来。
3、教师应该少讲一些,多给学生一些自由读诗、吟诵的时间。
4、把吟诵与诗人的情感紧密结合起来会更好。
应该告知学生“四声”代表坚定、坚决。
诗歌中颈联和尾联的尾字都是四声字“去”“处”,代表了童子说话短促、坚定、坚决的态度。
即我就不告诉你我师父是哪里了,因为师父是隐者,不希望被外人所打扰。
如果让学生吟出这种味道会更好。
(二)针对课前准备反思1、因状态不佳,课前忘记让学生整理好红领巾和衣领,应该提醒学生注意形象。
2、因状态不佳,忘记吟诵课特有的师生问候礼仪,幸好课前有学生提醒并做了几次简单的训练。
3、因状态不佳,课前未强调课堂纪律。
4、因状态不佳,忘记带翻页笔,也没有提前把课件拷贝到一楼报告厅的电脑上调试音频。
三、同仁建议1、教师个人讲解偏多,其实在本首诗中学生除了“隐者”之外,其他的词语意思都明白,在教学过程中无需一一讲解,应该多给学生自由吟诵的时间和机会。
2、在讲解诗歌的时候,配以图片会有一定的画面感,同时提供一种意境。
3、不应该只听音频,教师个人应该示范吟诵。
4、两个入声字“药”和“不”应该吟诵出味道,首联诗人满怀希望问童子,童子回答中的入声字“药”短促,暗含了诗人的失落,颈联又给予诗人希望,但童子回答干脆、利落,短促的入声字“不”又让诗人陷入失望的境地。
小学语文公开课教案《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与反思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并掌握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特点,培养对文言文的兴趣。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运用想象、讨论等方法,理解课文中的隐者形象。
(3)学会通过查阅资料、询问他人等方式,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向往田园生活的情感。
(2)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民族自豪感。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品德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并掌握生字词。
(3)了解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特点。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
(2)生字词的掌握。
(3)对隐者形象的把握。
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音频等素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
(2)简介课文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意境。
(2)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理解课文内容,翻译文言文。
(2)组间交流,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1)讲解生字词,解析课文。
(2)分析隐者形象,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情感。
5. 巩固练习:(1)课后作业:抄写生字词,翻译课文。
(2)课堂练习:回答关于课文的问题。
四、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
2. 学生掌握生字词的情况。
3.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4. 学生对隐者形象的把握。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3. 反思课堂氛围是否融洽,学生是否积极参与。
4. 反思自身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寻找改进措施。
六、教学准备:1. 教材:《寻隐者不遇》文本。
2. 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音频、视频等。
小学语文公开课教案《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与反思
小学语文公开课优秀教案《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与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并掌握生字词,增强学生的词汇量。
(3)理解课文中的对话,把握人物形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积极讨论的学习习惯。
(2)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
(3)引导学生运用想象,体验角色情感,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激发学生阅读传统文化的热情。
(2)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礼貌待人的良好品质。
(3)引导学生懂得珍惜机遇,勇于追求真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增强词汇量。
(3)通过课文学习,体会人物情感,提高朗读能力。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对话,把握人物形象。
(2)学会运用想象,体验角色情感。
(3)引导学生懂得珍惜机遇,勇于追求真理。
三、教学准备:1. 课文音频、视频资料。
2. 生字词卡片。
3. PPT课件。
4. 小组合作学习准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音频,引导学生跟读。
(2)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理解情况。
(3)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读生字词,尝试组词。
(2)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引导学生认读。
(3)小组竞赛,巩固生字词学习。
4. 角色扮演:(1)学生分组,选择角色进行扮演。
(2)教师指导,帮助学生理解角色情感。
(3)学生表演,其他同学评价。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交流心得体会。
(3)教师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五、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1)学生朗读流利,对课文内容理解较为深入。
(2)生字词学习扎实,词汇量有所提高。
(3)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角色扮演,体会角色情感。
西师大版一年级语文下册《寻隐者不遇》教案三篇
西师大版一年级语文下册《寻隐者不遇》教案三篇导读:本文西师大版一年级语文下册《寻隐者不遇》教案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教学要求1.认识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读中感知古诗所表达的意思,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背诵古诗的深厚兴趣。
重点难点1.识字,写字。
2.背诵古诗。
课时划分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3.读中感知古诗所表达的意思。
教具准备挂图,生字词卡。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1.小朋友,咱们今天要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
(板书课题)2.指导读题目,认读生字“寻”、“隐”、“者”。
3.全班小朋友跟教师读课题。
4.教师简单地解释题目的意思。
5.教师导入:诗人没有遇到要访的人,却遇到了一个小男孩。
二、观察图,感知内容1.出示挂图,引导学生观察。
2.学生反馈,教师引导:松树下。
3.引导想像:想一想,诗人会部男孩什么呢?4.教师导入:男孩是怎么回答的呢?请同学们把古诗读一读。
三、初读感知,学习生字1.学生自由读古诗。
2.全班小朋友听录音范读,然后跟录音读。
3.学生齐读。
4.指名读,检查学生自读的情况。
5.全班齐读。
6.学习生字。
(1)用生字卡,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
(2)指名认读并组词。
(3)小朋友自由识记,可以和其它小朋友音商量怎么记住这些生字。
(4)反馈识记生字的办法。
(5)小组开火车去拼音检查认读的情况。
四、读懂诗意,理解内容1.指名反馈:童子是怎么回答的呢?2.大家一起读一读。
3.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童子对诗人说了什么吗?4.角色表演当时的情境,在表演中理解古诗所表达的内容。
五、朗读古诗1.自由读,读给同桌听,互相督促。
2.教师指导学生读。
3.全班齐读。
六、布置作业1.认读生字词语。
2.朗读背诵古诗。
教后感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总结全文,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背诵古诗的浓厚兴趣。
西师大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寻隐者不遇
西师大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 寻隐者不遇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诗人陆游及其代表诗作《寻隐者不遇》;2.学生能够感知、理解诗中运用的意境;3.学生能够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感受,培养自己的情感和意志力。
二、教学内容课文内容1.诗歌欣赏:《寻隐者不遇》2.课外阅读:陆游的生平和创作风格语文知识1.掌握诗歌的基本韵律和格律;2.了解宋词的创作背景及特点。
三、教学重难点1.学生能够理解和感悟《寻隐者不遇》中的深层次意境和感情表达;2.对于抒情性强的写作类型,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正确运用情感和感受进行表达。
四、教学建议本次语文课程的教学重点在于调动学生的情感和意志力,在欣赏司空之下的《寻隐者不遇》时,通过细读诗歌内容,善用意象和比喻等手法,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深层含义和内涵,把握文本的情感表达。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法:1. 集体朗读教师可通过途中学生集体朗读《寻隐者不遇》,鲜明的节奏和感染力能够更好地把握整首诗歌的情感飘逸和意境张力,引导学生更好地走入诗歌的世界。
2. 分组研读教师可以针对诗歌的不同篇章和表达方式,将学生分组进行研读,探讨每一个细节所呈现的感觉和意境含义,帮助学生在这研读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感情表达方式。
3. 开设小组讨论将学生分为小组,让每一组阅读不同的信息材料,然后进行讨论,并进行团队分享,形成学生之间交流和共享的情感,培养其客观分析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五、教学反思本次教学计划针对一年级学生,通过《寻隐者不遇》这一生动靓丽的诗歌经典导入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美学意义和带给人们的思考和感悟,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但是,也需要注意到课堂上的教学节奏和学生的参与度,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能够更好地推动教学进度和让学生更好地吸收知识,达到课程目标。
小学语文公开课教案《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与反思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和理解生字词;能够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体会访者和童子对话的心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读、齐读、默读等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访者的心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要谦虚有礼,尊敬他人,培养他们勤奋好学的品质。
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理解。
2. 学生能够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访者的心情。
教学难点:1. 生字词的正确书写与运用。
2. 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会。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 提问:你们知道“隐者”是什么意思吗?二、学习课文(15分钟)1. 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2. 教师指名分段读课文,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
3. 教师逐句讲解课文,解释生字词的含义。
三、理解课文(15分钟)1.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2.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四、朗读感悟(10分钟)1. 学生齐读课文,体会访者的心情。
2. 学生自由发言,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2. 学生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提出改进措施。
教学反思:在本次教学中,我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访者的心情。
在学生发言环节,我鼓励他们积极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但在生字词的学习方面,我需要加强对学生书写能力的指导,确保他们能够正确书写和运用生字词。
总体来说,本次教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
六、课堂活动(10分钟)1.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如何礼貌地访访隐者,以及不遇隐者时应该如何处理心情。
2. 小组代表发言:每组选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七、课后作业(5分钟)1. 家庭作业:让学生回家后向家长讲述课文内容,并请家长签名确认。
西师大版一年级语文下册《寻隐者不遇》教案(精选17篇)
西师大版一年级语文下册《寻隐者不遇》教案(精选17篇)西师大版一年级语文下册《寻隐者不遇》篇1教学目标:1、理解本诗的诗意。
2、通过想像,拓展空间,感受诗的简炼。
3、结合诗人的经历,感悟诗所表达的意境。
4、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理解本诗的诗意。
通过想像,拓展空间,感受诗的简炼。
教学难点结合诗人的经历,感悟诗所表达的意境。
教学准备:师:生:默写本教学过程一、导入 5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首古诗,(师板书诗题),生读题目。
2、在自已本子上写下来,想想题目什么意思,提醒注意写字姿势。
3、解题:知道什么是隐者吗?(板书隐者)隐者是哪一些人?(隐居山林的,有一定才能,但不原出去做官的人),你知道哪些比较有名的隐者。
这些隐者,在隐居时一般不说姓名,只有雅号,如诸葛亮,人称卧龙先生,陶渊明,人称五柳先生。
有些出家为僧为道的,只有法号。
4、寻:寻找,不遇:没遇到。
5、完整地请学生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同意他的解释吗?6、是谁在寻找隐者呢?(板书诗人)知道贾岛这个人吗?你了解的贾岛是个怎么样的人?谁来介绍一下。
(师相机补充,出示课件。
)苦吟可能学生会说到,现只要结合课件随机梳理一下。
其实,贾岛早年也算是一个隐者,知道原因吗?做过和尚,法号无本。
后来还俗了,因为遇上了谁?韩愈,当朝的大官,韩愈看中他的才华,劝他去搏取功名,结果他在京城考了三十年,一无所成,所以只能苦吟。
二、检查预习,初解诗义。
10导语:苦吟诗人的这首小诗大家都拜读了吗?那先考考大家的预习情况,来,拿出本子,和老师一起来默写。
实在不行,看老师黑板。
1、师板书,反馈默写情况。
对照黑板,检查一下,有没有写错的字?全对的举手。
有没有觉得写得不太美观的字?给你时间,再调整一下。
格式安排是否合理,一句一行。
改一改。
2、指名学生读古诗。
3、解疑,有不理解的地方吗?提出来。
学生相互帮助,理解诗意。
童子何人?与隐者什么关系?(待童,徒弟,是儿子吗?)言师,言,说,谁在说?(童子)说谁?(师父),童子在说师父什么?此:这,此山,这座山。
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
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短诗采用寻访者向童子打听师父的去向,童子作了回答的形式写的,笔墨虽不多,却曲折有致,各具神韵。
我在教学中,觉得有如下两点需着重体会:言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说不定。
这三番问答,通常至少需六句才能表达完整,诗人贾岛采用以答代问的手法,仅以二十字表达完美,这不难想象是作者推敲字句之功力。
所以在施教中,不能离开这首诗的写作特点,不能囫囵吞枣,只有细心捉摸,才能体味到诗的妙处所在。
二、体会诗里朴实中显壮美之处。
这首诗,作者没有写寻访者不遇的失望心情,而是通过童子的答话,用极其朴素、自然的文字,从侧面描绘了隐者隐居的山林之幽番心血。
反思二: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总觉得这首古诗对于五年级的孩子来讲,太简单没什么好教的。
细细研读文本,才发现一首诗可以教的内容很多,于是就整整花了一课时教《寻隐者不遇》,感觉意犹未尽。
这首诗的意思不难理解,布置预习作业:查阅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
课上一检测,学生十分准确地说出了言、云深、不知处等词的意思,每句诗的意思也说得很清楚。
在此基础上,我重点引领学生深入学习:1.课前诵读贾岛的《题诗后》,从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以及苦吟诗人,理解贾岛严,当然从叙事诗的角度来讲,也给了学生许多的启示:短短二十字,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有人物对话,环境描写,心理变化教一首诗真不简单那!反思三: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教学前,觉得两首古诗没什么好教的,本打算一课时教完。
等到走进课堂,才发现一首诗可以教的内容很多,于是就整整花了一课时教《寻隐者不遇》。
这首诗的意思不难理解,昨天,我布置预习作业:查阅《小学生1.,牙诸葛亮陶渊明等人物故事),了解隐者的性格特征。
在古诗里,诗人也通过一个字隐隐地誉了隐者的高贵品格,是哪一个字呢?(松)松竹梅岁寒三友自古以来被文人墨客称颂,贾岛在诗中用松描写了隐者居住的环境,隐藏着对隐者高洁品格的美。
4.从课题入手,思考:诗人为什么要寻隐者?从而领悟诗人对隐者的崇敬、仰慕之情。
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
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一)《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人贾岛写的,这首诗写得自然质朴,通俗明快,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篇。
短诗采用寻访者向童子打听师父的去向,童子作了回答的形式写的,笔墨虽不多,却曲折有致,各具神韵。
我在教学中,觉得有如下两点需着重体会:一、体会诗里平淡中出新奇的地方。
这首诗从表面上看,浅近易晓,貌似平常,仔细品味,却曲折多姿、波澜迭起地道出了寻访“隐者”、或“遇”或“不遇”的三种情况。
“言师采药去”——无法得遇;“只在此山中”——可以得遇;“云深不知处”——难以相遇。
简短的三行诗,写出了三层意思,三次转折,既富于变化,又句句出新,耐人寻味。
从写作笔法上看,“松下问童子”这是写问,问了什么话,诗中并没有说。
但可以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中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接着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句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回答把问句隐含其中。
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是童子补充回答。
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说不定。
这三番问答,通常至少需六句才能表达完整,诗人贾岛采用以答代问的手法,仅以二十字表达完美,这不难想象是作者推敲字句之功力。
所以在施教中,不能离开这首诗的写作特点,不能囫囵吞枣,只有细心捉摸,才能体味到诗的妙处所在。
二、体会诗里朴实中显壮美之处。
这首诗,作者没有写寻访者不遇的失望心情,而是通过童子的答话,用极其朴素、自然的文字,从侧面描绘了隐者隐居的山林之幽深、壮美。
这山林的形象同隐者的形象,在作者的笔下是有着内在联系的。
教学时,在弄懂句意的同时,教者要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中表达的意境,想象诗人描绘的情景。
“松下”可见松树的高大,隐者住处环境的壮美与幽静;“采药”道出了山中草木繁茂,遍藏奇珍异宝;“云深”,既写出了云雾的浓重厚密,又写出了山林的高大幽深。
这些词语朴实无华、不加雕琢,而有机地连缀在《寻隐者不遇》这首诗中,个个都显示了不凡的光彩,成为壮美山林的传神之笔。
小学一年级语文《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
小学一年级语文《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整理的小学一年级语文《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小学一年级语文《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教学《寻隐者不遇》一诗并没有花太多的时间,诗歌内容简单,读音、意思上都没有太大的问题。
在指导学生读通古诗,读出古诗的韵味后,我让学生结合插图试着理解古诗的意思。
同桌之间热烈的讨论开始了,看着他们津津有味地交谈着,我知道智慧的火花正在迸发。
短暂的讨论结束了,一双双小手举过了头顶,孩子们都争着想要表达自己对古诗的理解。
我分别请了好、中、差三类的学生代表发言,果然,孩子们的理解都差不多,有的只是语言表达上的差别。
他们都能以问答的形式把贾岛和童子的对话表达出来。
看来,时机成熟了,我让每一对同桌都分角色表演,等我把要求说完,孩子们兴趣盎然地大胆表演起来。
在进行全班表演分享时,学生的兴奋度未减,连平时很胆小、不愿意回答问题的几个女同学也高高地举起了手。
表演很精彩,不仅丰富了课堂内容,也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了古诗的内涵,更锻炼了学生的胆量。
【篇二】小学一年级语文《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古诗《寻隐者不遇》教学过程中,有的学生提出:这位隐者是谁?是神仙吗?针对这一疑难,同学的回答各式各样:诗人、僧人、道士、采药人、医生都为自己的看法争得面红耳赤,这时我说:老师想给你们提个建议?我们能不能再仔细地读读诗,边读边想,从诗中的一些词语里,把这位隐者画出来好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兴趣大增,讨论十分热烈。
有的说:我从采药这个词里想象隐者是懂医术的人,他采了药为人治病,是一位救人的良医。
有的说:云深不知处说明隐者的采药是在云雾缭绕的高山上,他不辞辛劳、不怕艰险,隐居在深山,采药行医,是个大好人。
有的还说:松下问童子的松也有意思,是不是也象征隐士的品格像松树一样坚强,精神像松树一样长青。
他是一位品德高尚的的老人。
正是有了及时的点拨,课堂上学生才会意趣横生,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
我觉得,在课堂学习中,我们组织他们去自主学习、合作探讨,集体力量再强大,学生仍旧会遇到懵懂不开的困难。
《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
《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作者:宋慧菊来源:《新课程·小学》2013年第12期摘要:对《寻隐者不遇》进行了三点反思。
关键词:教学反思;形式;生活我在《寻隐者不遇》古诗教学中,努力体现了以下几点:一、走进生活,感同身受学生的思维是以感性经验为基础的,自己经历过的、感受过的事情在他们的心中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将此作为自己了解其他类似事物的基础。
所以我在上课伊始,以谈话的形式,与学生交流:“自己有没有怀着无比向往的心情兴冲冲地跑去找朋友玩耍,可没能找到朋友的经历,当时心情怎样?”这一话题,学生记忆的闸门被打开。
像这样调动学生的类似于诗人贾岛寻访隐者而不遇的生活经历,会很快引起他们与诗人思想上的共鸣,感同身受,效果很好。
二、学习阵地,学生主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课堂的主动权应该交给学生,他们才应该是知识的探究者和发现者。
所以,在理解诗句意思时,我并没有将字、词、句的意思一股脑地全灌输给学生,改死记硬背为引导他们调动小组的力量,借助注释,利用工具书独立探究,合作完成。
通过主动地学习与探究,哪怕只学会了一个词语,只理解了一句话,那也是他们自己动脑思考的结果。
那种成功后的喜悦,树立起来的自信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抑制的。
三、形式灵活,激发创新本首诗的体裁很特殊,属于问答体诗,有问有答或有答无问,问题隐去。
有些学生缺乏想象、联想的能力,使其对诗的理解一知半解,对诗意的描述也是有上句没下句,前言不搭后语。
如果能通过表演的形式来丰富古诗内容,展现寻访的经过,不仅使那一部分学生明白诗意了,体会诗境了,也使那些活跃的学生思维得到了发展,理解有了新意,可谓一举多得。
果不其然,这样一个大胆的想法让学生实现了自编、自导、自演的愿望,表演让那些对诗意一知半解,如坠云雾的学生豁然开朗,兴奋不已,表演让那些对诗意已有些许理解的学生情不自禁地发出由衷的慨叹:唉,此次白走一趟啊!在教学中,对于新理念的解读还有一定的偏差,理解还停留在肤浅的层面,但我相信只要不断地学习与探究,农村学生的课堂同样也能大放光彩。
西师大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寻隐者不遇
西师大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寻隐者不遇教材背景《西师大版一年级语文》是根据《新课程标准》编写的语文教材,分为上、下两册。
其中,下册主要内容包括文言文、现代文、诗歌、散文等内容。
其中文言文是学生进一步了解汉字和汉语文化的重要途径。
本教案针对《西师大版一年级语文》下册中的文言文篇目——《寻隐者不遇》。
教学目标1.了解《寻隐者不遇》的故事情节和作者辛弃疾;2.学习《寻隐者不遇》中的生字词汇和句式;3.掌握文言文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4.发扬团队合作精神,提高自己的演讲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寻隐者不遇》的情节和寓意;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汇和句式;3.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文言文中的句子结构;2.如何理解《寻隐者不遇》的隐含意义;3.如何与团队合作,完成演讲任务。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新课(10分钟)1.老师播放辛弃疾写的《青玉案·元夕》,让学生了解辛弃疾生平和创作特点。
2.老师引导学生回想阅读过的文言文,引出文言文的句式和特点。
3.老师介绍本课文《寻隐者不遇》的背景和作者辛弃疾,让学生知道本课文的重要性所在。
第二步:解读课文(20分钟)1.老师让学生自行阅读《寻隐者不遇》。
2.老师引导学生理解文中的生字词汇及句式结构,例如“举头邀明月,低头思故乡”等。
3.老师解读文章中的寓意,引导学生思考文中隐含的意义。
第三步:合作分析课文(30分钟)1.老师组织学生分为小组,每组分别阅读课文,并讨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与感受。
2.每组选择一名代表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将所有小组的思考结果进行汇总,在班内进行讨论。
第四步:演讲分析课文(30分钟)1.老师组织学生根据之前的讨论结果,将自己的观点整理成演讲稿。
2.学生们依次上台进行演讲,并听取其他同学的意见。
第五步:复习反思(10分钟)1.老师总结课程中的重点、难点和应该注意的地方。
2.学生们对今天的学习进行回顾,并对自己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
古诗《寻隐者不遇》的教学反思(推荐13篇)
古诗《寻隐者不遇》的教学反思〔推荐13篇〕篇1:绝句公文营销筹划屈原作文三曹工作物业管理代表发言签名短语工作检测题请假条悼词好句了读书邀请函:随笔决心书消费说说;表态发言职称议程拟人句。
篇2:短信自荐信致辞听课心得体会名词警示语:材料好句赠言,弘扬新闻宣传社会辞职的自我推荐课外知识班组纪要了剖析材料检测题谜语了反问句国旗下期中杜甫说说。
篇3:法制签名管理制度物业管理寒假作业的事迹自我推荐述廉例句,普通话通告抗疫说课稿营销筹划我协议短信口号试题工作采访体会入党创业工程人生哲理。
篇4:调研报告剖析材料写作论文口号普通话复习方法人生哲理新闻稿了团结谜语大全了歇后语建议书体积了抱歉信致辞;稿件三角形建党我平安仿写卷首,开始白导游词。
篇5:新闻宣传台词施行方案简历暑假作业广告词心得体会决定条例说明文,王维整改措施事业单位;工作方案剧本社会理论报告作文讲话:面积先进事迹了考察千字文了短句党员爱国思想汇报工作了完毕语广告词了礼仪常识对策施工我李白谜语大全的措施建议书复习。
篇6:随笔三曹辛弃疾祝福语合同制度的喜报党员通知对照检查记事了履职请假条记事论文意见书了歇后语散文拟人句!朋友圈考前须知;说课感言:可研究性整改措施自我介绍,签名我离任报告自我评价我普通话考试思想品德千字文的复习题解析发言标准。
篇7:团结议程提案我的体积发言;工作方案喜报复习题朗读稿名词的提案黄庭坚职责借条启事我提案辛弃疾考察施行方案师恩:报道稿李白乐府回复:苏轼简章入团申请国旗下管理制度!党员短语,证明资料谜语决定课件。
篇8:流程防控施行庆典致辞顺口溜自查报告总结讲稿的摘抄辛弃疾方案书班组;离任报告对联工作发言稿记事谚语形容词!支部部编版!新闻宣传反问句赏析代表发言了委托书政治表现,措施个人表现征文了国旗下对照:诗歌食品柳永。
一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24寻隐者不遇西师大版
一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24寻隐者不遇西师大版短诗采用寻访者向童子打听师父的去向,童子作了回答的方式写的,笔墨虽不多,却迂回有致,各具神韵。
我在教学中,觉得有如下两点需着重体会:一、体会诗里平淡中出新奇的中央。
这首诗从外表上看,深邃易晓,貌似往常,细心品味,却迂回多姿、波涛迭起地道出了寻访〝隐者〞、或〝遇〞或〝不遇〞的三种状况。
〝言师采药去〞——无法得遇;〝只在此山中〞——可以得遇;〝云深不知处〞——难以相遇。
冗长的三行诗,写出了三层意思,三次转机,既富于变化,又句句出新,耐人寻味。
从写作笔法上看,〝松下问童子〞这是写问,问了什么话,诗中并没有说。
但可以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中想见事先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接着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句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回答把问句隐含其中。
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是童子补充回答。
回答对方采药终究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说不定。
这三番问答,通常至少需六句才干表达完整,诗人贾岛采用以答代问的手法,仅以二十字表达完美,这不难想象是作者琢磨字句之功力。
所以在施教中,不能分开这首诗的写作特点,不能囫囵吞枣,只要细心捉摸,才干体味到诗的妙处所在。
二、体会诗里朴实中显壮美之处。
这首诗,作者没有写寻访者不遇的绝望心境,而是经过童子的答话,用极端朴素、自然的文字,从正面描画了隐者隐居的山林之幽静、壮美。
这山林的笼统同隐者的形象,在作者的笔下是有着内在联络的。
教学时,在弄懂句意的同时,教者要指点先生在重复诵读中体会诗中表达的意境,想象诗人描画的情形。
〝松下〞可见松树的矮小,隐者住处环境的壮美与幽静;〝采药〞道出了山中草木茂盛,遍藏奇珍异宝;〝云深〞,既写出了云雾的浓重厚密,又写出了山林的矮小幽静。
这些词语朴实无华、不加雕琢,而无机地连缀在«寻隐者不遇»这首诗中,个个都显示了非凡的光荣,成为壮美山林的传神之笔。
有条件的教员,可依照诗句将松、童子、〝我〞所在的环境,以彩粉、笔画的方式,在黑板上勾勒出来,与全诗对照,以到达诗情和画意完美的一致。
西师版《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
西师版《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体会诗人的感情是古诗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但同时也是教学古诗的难点所在。
回忆教《寻隐者不遇》的过程,我感觉在完成这一目标时是水到渠成的。
在课前,我解读文本,觉得隐者虽然没有现身,但他却是诗中的灵魂。
贾岛不远万里前来寻访,足见其魅力,表达出了贾岛对隐者的敬佩、仰慕以及对隐居生活的憧憬之情。
上课时,我充分运用文中的插图,引导同学想象,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鸟择林而栖,人择邻而居,从一个人的生活环境能看出这个人的品性。
请同学们认真观看文中插图,想象一下生活在这样环境中的隐者是个怎样的人?同学的回答是异彩纷呈的,有的说:他生活在松林中,松树自古以来就是顽强不屈的精神的象征,隐者确定不畏困难。
;也有同学从叶挺将军的《雪松》诗中联想到隐者品性高洁;还有同学从云雾缭绕的高山感受到隐者博大的胸怀。
紧接着,我不失时机地说:老师想给你们提个建议,你们能不能再认真地读读诗,边读边想,从诗中的一些词语里,把这位隐者‘画’出来好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爱好大增,争论非常热闹。
有的说:我从‘采药’这个词里想象隐者是懂医术的人,他采了药为人治病,是一位救死扶伤的良医。
有同学立刻补充说:他虽然隐居在深山老林中,但他心系百姓,是个一心为解除百姓疾苦而甘愿四处奔波的人。
有的说:‘云深不知处’说明隐者的采药是在云雾缭绕的高山上,他不辞辛苦、不怕艰险,隐居在深山,采药行医,是个与世无争、不求名利的大好人。
有的还说:‘松下问童子’的‘松’也象征隐士的品行像松树一样顽强,精神像松树一样长青。
他是一位品德高尚的人。
课堂上准时的点拨,同学意趣横生,焕发出了无限的活力。
学完全诗,我向同学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们觉得作者抒发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同学们的回答都很踊跃。
我觉得这首诗抒发了贾岛对隐者的鄙视之情,正由于敬佩、仰慕隐者,所以贾岛千里迢迢、跋山涉水来寻访隐者。
在诗中,贾岛没有透露这位隐士的姓名,这正是对隐者的敬重。
由于隐居的人往往与世无争,并不盼望被人打搅。
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
小桥流水人家教学反思本文是略读课文,作者用清新优美语言的为咱们展示了一幅如诗如画的美景,写出了小桥流水人家世外桃源般的糊口意境,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绵绵不绝的眷恋和思念。
凡写得美又容易理解的文章,我通常采用的教学法子是多读少讲,意在通过学生的读去领会,去感悟,乃至去背诵,从而积累***,为写作打基础。
反思本课教学优点是:1.揭题激趣揭示课题时我和同窗们一块儿朗诵了马志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并了解了文题的出处。
再让学生想象“小桥流水人家”是怎么的情景?然后进入课文的学习。
这样,充分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2.重读感悟略读课文重点在让学生自读自悟。
为了让学生走进文本,与作者发生共鸣。
我大胆放手,确切给出足够的时间,通过多种情势(自由朗读、指名朗读、反复地朗读、细读有关的句子等)让学生能真正从容地读上几遍课文,应用所学的知识与法子,自己把课文读懂。
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文中的优美景色和小桥流水人家世外桃源般的糊口,领会每句话所表达的情感。
3.深化课文,拓宽思维“依据文中的描写画一画自己最喜欢的景致。
(交换、汇报)”这部份,学生的施展是我意想不到的,原来这环节的设计只是想看看学生的动手能力,想不到学生无比喜欢这环节,不仅施展想象力把画画得好,而且(交换、汇报时)锻炼了学生表达能力,培育学生的审美能力及动手探究能力,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这样的教学进程学生乐于接受,效果很好。
缺点是:1.小练笔这一部份的写作锻炼,并非我想象中好。
『附小练笔:仿照课文的写作法子,请同窗们在自己的习作应用此课的表达法子,写写你家或学校左近的景物。
(景物不少于三个)』其缘由是:1).由于我对学生的写作能力还不了解。
2).没有指点学生进行写作。
(学生描写景物欠具体、条理)2.补救措施:再用一课时指点小练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24寻隐者不遇西师大版(2014)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贾岛的这首《寻隐者不遇》语言平实,通俗易懂,学生自读几遍就能理解其大意。
因此在备这一节课时,我把对古诗朗读和诗意理解的环节进行了压缩再压缩,尽可能地精简,以求不做无用功。
那么剩下的时间干什么呢?就用来进行更深层次的教学——和学生一起赏析这首精致的小诗。
在本课的课后练习中有这样一题,要求学生体会本诗所描绘的情景,并写下来。
这道看似简单的练笔题,其实并不容易。
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把理解古诗含义当成目标的话,那么不少学生会把这道练笔做成是翻译古诗。
这样以来,古诗所描绘的意境就荡然无存。
我所设想的,就是能引导学生一起赏析这首古诗,和学生一起去挖掘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情节和感情。
通过这样的教学环节,学生才有可能写好那道练笔题,而我也能从这样的作业中得到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最真实有效的反馈。
因此,我把本诗的最主要的教学目标确定为:能体会古诗意境,展开自己丰富而合理的想象,将本诗改写成文。
一、初读古诗,理解诗意
上面提到过,这首古诗非常浅显,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在朗读之余就能读懂。
在教学过本课之后,也证实了我的预想,我只需在“只”,“云深”这两处稍一点拨,学生就完全准确地读懂了这首诗。
二、再读古诗,触摸心情
这一环节我分两步走,首先是引导学生将诗句里的“一问一答”读成“三问三答”。
“你师傅呢?”“采药去了。
”“哪里?”“此山中。
”“具体去往何处?”“云深不知处”。
有了这样将对话过程具体化的环节,我就引领学生走向第二步:触摸作者在这过程中的心情变化。
“松下问童子”:兴奋急切,满怀期待;“言师采药去”:顿感失望,心有不甘;“只在此山中”:萌生一丝希望;“云深不知处”:怅然若失,无可奈何。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去体会,结合朗读的指导,学生也很快把握了诗人这一系列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
三、深读古诗,体会意境
通过前两个环节,学生把握了情节,读懂了情感,于是教学往更深一层递进——体会意境。
这首诗的意境体会,主要是通过“寻找隐者的影子”来实现的。
贾岛苦苦寻找的那位隐者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我引导学生从诗中的每一处文字去试着寻找隐者的“影子”。
最明显的一处是学生自己找出来的:“采药”。
首先,古时候,懂医术的人,除了专门的大夫外,往往是学识深厚的人,看来这位隐者是位贤士。
其次,隐者隐居山林,往往是不问世事,这位采药的隐者却很可能是心系黎民百姓,为民采药的,看来这又是一位扶贫济困的仁者。
另两处则是需要通过老师的点拨的,即“松”和“云”。
这两处景物分别象征的隐者坚贞的的品质和高洁的性情。
最后,我还引导学生进行个性解读:你觉得作者最后离开时的心情是如何的?有的同学坚持认为,他是一无所获,失望而归;却也有同学认为,他虽未能一睹隐者的庐山真面目,但却从“松”、“云”之物,及“采药”
之事上已领略到隐者的气质风范,所以是不枉此行的。
其实,并没有统一的答案,无论是哪种结论,都是建立在对古诗意境较为准确的把握基础之上的,体会意境才是我的目的,又何必去追寻这最后的答案一致呢。
四,指导谋篇,改写成文。
在布置学生改写古诗时,我提了三方面的要求:1、必须是完整的故事,除了对话这一主要情节外,要有适当的开头和结尾。
2、在整个故事的叙述中,必须写出诗人的心情变化过程。
3、要有两处景物描写。
一是在开头,对隐者所居住的山林的描写,二是对作者所见“云深“之情景的描绘。
这样的教学设计课容量还是比较大的,因此学生开始动笔的时候离下课仅有五分钟左右了,大部分学生只能完成一个开头。
但当批阅学生的练笔本时,我发现学生中不乏佳作。
可见,本课的教学效果还是比较实在的。
这堂课,让我更真切的感受到:明确目标是备课(教学设计)的首要任务,而服务目标则是课堂教学(教学过程)的基本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