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幽州台歌教案设计教案资料

合集下载

《登幽州台歌》教案

《登幽州台歌》教案

《登幽州台歌》教案一、导入新课师:战国时期,燕昭王修筑幽州台招徕天下贤士,由此燕昭王成为明君圣主的代表,幽州台也成了明君圣主礼遇贤才的象征。

此后,许多怀才不遇的文人,登上幽州台,凭古吊今,感怀时世。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看看他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板书文题)【设计意图】本环节由燕昭王招贤纳士的故事说起,引导学生了解诗歌创作的相关背景,为体味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做必要的铺垫。

二、预学展示1.作者简介。

(参见《状元大课堂》本课“作者名片”栏目)2.写作背景。

(参见《状元大课堂》本课“背景链接”栏目)三、朗读诗歌,感受节奏由于诗歌体裁的特殊性,学习诗歌时,应先从诵读入手,感受其节奏美。

1.读准字音。

要求声音响亮,字正腔圆。

可结合课文注释和相关工具书读准字音。

2.读出节奏和韵律。

(1)生自由朗读诗歌,自主划分朗读节奏。

(2)师播放朗读录音,明确朗读节奏。

本诗是一首古体诗,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差的楚辞体句法。

前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

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朗读时注意每句的领字要读出延长音。

(3)全班齐读诗歌,感受古体诗的节奏和韵律。

3.读懂古诗大意。

师:读诗,不仅要感受音韵之美,还要读出诗意之美。

请同学们反复诵读诗歌,借助课文注释和相关工具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句的意思。

预设(在幽州台上我向历史长河的前端和后面望去,)向前看不到像燕昭王那样的贤君,向后望不到明主。

想到天地广阔、宇宙永恒,不禁感到孤独寂寞,悲从中来,怅然泪下。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层层推进,营造学习本诗的氛围,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古体诗的诗韵,为后面理解诗人情志做铺垫。

四、知人论世,感悟诗情生再次朗读诗歌,结合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思考下面的问题。

设问1:前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古人”指谁?“来者”指谁?这两句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预设时间角度(前、后)。

第五单元第21课《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第21课《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诗中的生字、生词,整体把握诗歌内涵。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展开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和韵味,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怀才不遇的孤独、悲壮。

二、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三、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审美能力。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感受,互相启发。

3. 情境法: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诗人陈子昂的生平和诗歌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 理解:通过讲解和讨论,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意境。

4. 品味:引导学生品味诗歌中的关键词句,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表达技巧。

5. 拓展:介绍陈子昂的其他诗歌,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其创作风格和思想内涵。

6. 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作者介绍陈子昂(约659—700),唐代文学家,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少年时性格豪爽,好学不拘小节。

从十八岁开始,他遍游北京长安和西蜀各地,二十二岁时考中进士,二十六岁时因主持贡举而得罪权贵,被贬为麟台正字,后升为右拾遗。

三十八岁时,因父老解官回乡,两年后继母去世,他居丧期间,庐墓三年,因哀毁而死。

陈子昂是唐代文坛的先驱者,他的作品反映了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

《登幽州台歌》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唐高宗仪凤三年(678),陈子昂由梓州射洪来到京都长安,次年三月,唐高宗在洛阳举行祭祀太上皇唐太宗的仪式,陈子昂奉命随从侍宴。

随后,唐高宗又将前往东都洛阳,陈子昂又随从前往。

唐高宗因病滞留长安期间,陈子昂多次进谏,还请求让自己担任参预政机、备纳顾问的内职,均未获准。

这一时期他心情抑郁,自己又无法施展才华,于是在长安度过了他的三十五岁生日后,便辞官回乡。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通用12篇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通用12篇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通用12篇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的朗读此诗,能够理解翻译。

最好能当堂背下来。

2、体会诗歌阔达苍凉的意境之美。

3、理解诗人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苦闷情感。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诗歌的朗读背诵和理解翻译2、难点:诗歌的情感意境理解和描绘。

教学过程1、导语:同学们生活中有没有遇到委屈的事情呢?通过同学的回忆,体会委屈的情感,建立一个情感联系,跟诗人感情互通的目的。

比如被父母批评,不被同学朋友理解,因为送同学回家晚了,被家长批评。

跟家长出门,指导的`道路正确却不被采纳等等。

同时调动课堂气氛,让学生通过回忆回答,很快的进入课堂氛围。

那么,历史上,有一个人,比起你的事情来说,是倒霉头透顶了。

——设置悬念,引出此诗的作者和经历,了解此诗的写作背景。

2、介绍作者生平遭遇播放陈子昂图画。

简介:陈子昂幼而聪颖,少而任侠,年十七、八,尚不知书。

后因击剑伤人,始弃武从文,慨然立志,谢绝旧友,深钻经史,不几年便学涉百家,不让乃父。

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24岁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女皇武则天重视,授麟台正字。

后升右拾遗,直言敢谏,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株连下狱。

3、此诗背景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族叛乱,陈子昂随建安王武攸宜出征,参谋军事。

武攸宜轻出兵,致使前军陷没。

陈子昂热情进谏,并自荐分麾下万人为前驱,但武氏以书生轻之,不纳。

数日后,陈子昂再谏,激怒了武氏,将其贬为军曹。

此时的陈子昂,满怀悲愤。

登临幽州台,写了一首诗。

4、播放幽州台景观,指出幽州台地点,引起学生参观吊古的情怀。

谁去过北京?谁去过北京的大兴?凡是去过的学生,对这个问题肯定感兴趣。

而且,因此会加深印象。

5、介绍幽州台幽州,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

幽州台:即燕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

修建黄金台用于招纳贤才,因燕昭王将黄金置于其上而得名,其师郭隗为例,成为当时燕昭王用黄金台招纳而来的第一位贤才。

著名诗人陈子昂也写了一首关于幽州台的诗《登幽州台歌》。

登幽州台歌优秀教案

登幽州台歌优秀教案

登幽州台歌优秀教案
教案内容: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诗人文天祥及其作品《登幽州台歌》的背景和意义。

2.理解《登幽州台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3.培养学生欣赏、鉴赏和表达诗歌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
1.播放《登幽州台歌》的朗诵录音。

2.准备古代诗人文天祥的简介。

3.准备《登幽州台歌》的课文及相关解读材料。

三、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教师放音乐《登幽州台歌》的朗诵录音,让学生感受一下这首诗的音乐韵律和情感表达。

2.识记背景(10分钟):
教师给学生简要介绍古代诗人文天祥的背景,指出《登幽州台歌》是他在被金朝俘虏期间写的。

3.理解课文(20分钟):
教师分段解读《登幽州台歌》,引导学生分析每一段的意义和感情。

4.分组讨论(1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讨论诗歌中表达的主题和情感,并分享他们的观点。

5.欣赏创作(15分钟):
教师要求学生根据《登幽州台歌》的主题和情感写一篇自己的创作,可以是诗歌、散文或其他形式。

6.分享展示(10分钟):
学生可以选择自愿表演、朗诵或朗读自己的创作作品,其他同学可进行点评和交流。

7.总结归纳(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课堂内容,总结《登幽州台歌》的意义和影响,以及学生通过创作表达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延伸:
教师可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文天祥的其他作品,比如《过零丁洋》、《正气歌》等,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场文学赏析活动,让他们分享自己对古代文学的感受和理解。

《登幽州台歌》教案

《登幽州台歌》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登幽州台歌》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五年级教学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幽州台歌》。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文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3)了解诗文背景,知道诗人陈子昂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文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朗读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幽州台歌》。

2. 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文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难点:1. 诗文背景和作者生平和创作风格的理解。

2. 鉴赏古典诗歌的方法和技巧。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陈子昂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学生自由朗读《登幽州台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 学习诗文(1)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析诗文,解释关键词语和句子。

(2)学生讨论交流,理解诗文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3. 朗读与背诵(1)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文,注意语气和节奏。

(2)学生自由背诵,教师检查背诵效果。

第二课时:4. 诗文鉴赏(1)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欣赏古典诗歌的方法和技巧。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登幽州台歌》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2)学生自主拓展学习,查找其他陈子昂的诗作进行欣赏。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登幽州台歌》。

2. 写一篇关于《登幽州台歌》的观后感,不少于200字。

3. 调查了解我国其他著名的古代诗人及其作品,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3. 知识掌握评价: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检查等方式,评估学生对诗文内容、诗人生平和创作风格的理解程度,以及学生对古典诗歌鉴赏方法的掌握情况。

《登幽州台歌》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

《登幽州台歌》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

《登幽州台歌》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登幽州台歌》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下册)1一、教学背景分析《登幽州台歌》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文化课程标准必修内容之一,并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诗言简意赅、铿锵有力,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文化阅读素材。

在教学中,应以李白的“诗魂”为突破点,引领学生热爱诗歌、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目标设定(一)知识目标1. 了解《登幽州台歌》的背景和作者李白的生平;2. 通过学习,掌握诗歌的基本构成要素与几种常用修辞手法;3. 学习了解古诗词的意义和价值,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

(二)技能目标1. 能够分析诗歌的意义,归纳描写技巧和修辞方法;2. 能够理解并综合表达语文学科知识;3. 能够培养学生优秀品德和情感体验。

(三)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增强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2. 让学生领会古人崇尚自然、感受生命之美的情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三、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请学生根据图片和生活经验与教师分享喜欢的自然景色,并表达自己欣赏美的方式和体验。

(二)讲授课文1. 基本阅读理解(1)出示《登幽州台歌》全文,让学生跟读并感受其中情感、性格、气韵等方面;(2)解释难词,让学生搭建正确的语篇;(3)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丰富课堂氛围,让学生被赋予了生命的诗歌所感染。

2. 艺术欣赏分析(1)教师为学生播放介绍李白生平和《登幽州台歌》的相关视频,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作者和作品背景;(2)请学生阅读《登幽州台歌》或播放相关视频,体会其中抒情、铿锵、慷慨的意境,了解并感知李白诗歌的意义和价值;(3)透过学习李白的诗,让学生欣赏精神的力量,慢慢感悟人生的深度和无尽的美好。

3. 修辞手法探究及应用(1)引导学生理解几种主要的修辞手法及其运用,如比喻、拟人、夸张等,让学生了解诗歌的构成要素;(2)对比不同修辞手法的表现效果,创设一些情境,在对比练习中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理解修辞手法。

第21课《登幽州台歌》教案

第21课《登幽州台歌》教案
(2)背景介绍:了解陈子昂及其作品的历史背景,体会诗人所处的时代特征。
举例:陈子昂生活在唐朝初期,国家繁荣昌盛,但他对国家命运充满担忧,体现在《登幽州台歌》中。
(3)主题思想:把握《登幽州台歌》的主题思想,理解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切。
举例: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兴衰的感慨,以及对民族命运的担忧。
(4)艺术特色:分析《登幽州台歌》的艺术特色,如韵律、修辞手法等,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举例:诗中运用了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展现了诗人激昂的情感。
2.教学难点
(1)生字词理解:部分生字词对学生来说较为陌生,如“幽州”、“怆然”等,需要教师进行详细解释。
举例:“幽州”指的是古代地名,今北京一带;“怆然”形容诗人内心的悲伤。
(2)诗句含义解读:对诗句的深层含义进行解读,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登幽州台歌》的基本内容、背景知识和艺术特色。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诗中情感和哲理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欣赏和传承古典诗词。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句的解析和背景知识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历史背景和诗句含义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登幽州台歌》相关的诗句或情感表达。
2.诗词鉴赏: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诗词鉴赏活动。通过朗读、分析,让学生感受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举例:诗句“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表达了诗人对历史沧桑、国家命运的忧虑,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感受品味诗的阔大而悲凉的意境2、背诵诗歌3、理解诗人苍凉悲壮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1、了解古代君子之风骨,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背背诗歌。

《敕勒歌》《峨眉山月歌》《子夜吴歌》《秋浦歌》二、初步感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初读古诗。

生自由读诗,提出要求:提示:这首诗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

(其实这首诗融“楚辞”与汉魏的“歌”两体而成)“上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其式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其式为: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读,学生评议读得如何?(读准了字音,诗的节奏把握很准,读出了诗的韵味。

相机划出诗的节奏)赛读(男女小组)、齐读。

2、作者介绍陈子昂(661-702),字伯玉,射洪人。

他是唐诗革新的先驱者。

诗的代表作为《感遇》38首,旨在抨击时弊,抒写情怀。

他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解和政治才能的文人。

他敢言,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所重视,并曾一度因逆株连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3、背景介绍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

武为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

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谁来课题的意思。

登临:诗人登到高处叫“登临”,临,面对。

登到高处面对开阔的景物,人的心胸会为之一变,于是便有了许多联想和想象,抒发出来,写下来,就是诗文,陈子昂登临幽州台,幽州台在哪儿?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为战国燕昭王所建,故址在今北京市西南的大兴县,当时是战国时候燕国的国都。

高二语文《登幽州台歌》教案

高二语文《登幽州台歌》教案

《登幽州台歌》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陈子昂诗歌创作的背景及《登幽州台歌》的文学价值。

2.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3.培养学生朗诵、鉴赏诗歌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意象、意境。

2.感受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1.分析诗歌的结构、语言特色。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介绍陈子昂及其诗歌创作背景。

2.邀请学生分享对陈子昂及其诗歌的了解。

二、诗歌朗诵1.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老师示范朗诵,指导学生注意语气、节奏、情感。

三、诗歌分析1.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

a.“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描绘了时间的无限延伸,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感慨。

b.“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描绘了空间的无限广阔,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

2.分析诗歌的语言特色。

a.“悠悠”:形容时间的漫长、空间的广阔。

b.“怆然”:形容心情的悲凉、沉重。

四、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情感。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诗歌的意象、意境。

2.学生分享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二、诗歌结构分析1.分析诗歌的结构,引导学生发现诗歌的层次感。

2.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诗歌的结构。

三、诗歌鉴赏1.学生自主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陈子昂诗歌,进行鉴赏。

四、作业布置1.背诵《登幽州台歌》。

2.写一篇关于《登幽州台歌》的鉴赏文章。

五、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诗歌,培养文学素养。

六、课后反思1.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七、教学延伸1.组织诗歌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朗诵水平。

2.开展诗歌鉴赏活动,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八、教学评价1.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朗诵、分析、讨论等方面。

2.评价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关注诗歌,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十、教学拓展1.介绍陈子昂的其他诗歌,引导学生了解更多古代诗人及其作品。

2023年登幽州台歌教案5篇

2023年登幽州台歌教案5篇

2023年登幽州台歌教案5篇登幽州台歌教案登幽州台歌教案时间:2023-03-09 18:43:10教案投诉投稿相关举荐登幽州台歌教案5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老师,经常须要打算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登幽州台歌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登幽州台歌教案1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本首诗歌。

背诵诗歌2、在诵读的`过程中,绽开想象,感悟诗中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本首诗歌。

背诵诗歌。

教学打算:图片、实物投影仪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今日,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名字叫《登幽州台歌》。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自由读诗,学习生字词。

二、自学古诗自由读读古诗,留意把每个字的字音都读准了。

三、整体感知,理解古诗:1、学生自由读诗,借助注释理解古诗2、指名读诗,刚好正音。

3、沟通。

四、借助画面,理解诗意,感情朗读。

1、(实物投影仪:插图)请学生视察,师讲解诗意,并进行范读。

2、学生自由练习感情朗读。

3、指名诵读,指导朗读。

4、全班齐读。

五、指导背诵。

登幽州台歌教案2一、朗读指导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朗读节奏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

幽州台:即燕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

修建黄金台用于招纳贤才,因燕昭王将黄金置于其上而得名,其师郭隗为例,成为当时燕昭王用黄金台招纳而来的第一位贤才。

2、悠悠:渺远的样子。

3、怆然:哀痛凄凉。

4、涕:古时指眼泪。

二、作者介绍陈子昂(661-702),字伯玉,射洪人。

他是唐诗革新的先驱者。

诗的代表作为《感遇》38首,旨在抨击时弊,抒写情怀。

他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解和政治才能的文人。

他敢言,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经常提出指责看法,不为武则天所重视,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下狱,他的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特别苦闷。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教案)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教案)
2.教学难点
-情感体验:学生可能难以深入体会陈子昂的忧国忧民之情,教师需通过生动的情境创设、历史故事讲解等方式,帮助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
-词汇理解:一些专业词汇,如“幽州”、“辽阳”等地名,以及古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可能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困难。教师应提供历史背景知识,采用图示、古今对比等方法,降低理解难度。
再来说说诗歌的艺术特色分析,我是否让学生真正领会到了古诗的美?在分析对仗和意境时,我可能过于注重理论知识,而忽略了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和体验。我应该在课堂上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形式,亲身体验古诗的韵律和意境。
此外,课堂互动方面,我注意到在小组讨论环节,有些学生参与度不高,可能是主题不够吸引他们,或者他们对于讨论的内容不够自信。我需要思考如何设计更具启发性和参与性的讨论主题,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
最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我是否真正触动了学生的心灵?通过这首诗,我希望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但我可能还需要通过更多的历史故事、现实联系等方式,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诗人的情感,从而引发他们自己的情感共鸣。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感悟陈子昂的忧国忧民之情,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增强民族自信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歌背景及作者情感:本节课的核心是让学生理解陈子昂在《登幽州台歌》中表达的忧国忧民之情。教师需强调陈子昂的历史背景和个人遭遇,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其创作。
4.句子解析:分析诗中的名句,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探讨作者抒发的感慨。
5.诗意理解:引导学生从全诗角度理解作者陈子昂的抱负和忧国忧民之情。
6.创作技巧:分析《登幽州台歌》的艺术特色,如对仗工整、意境开阔等。
7.情感体验:通过诗歌学习,激发学生对古人英勇事迹的敬仰,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024年《登幽州台歌》教案

2024年《登幽州台歌》教案

2024年《登幽州台歌》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登幽州台歌》的创作背景和主题思想。

2.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3.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和欣赏能力。

4.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哲理。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2.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欣赏诗歌的音韵美和意境美。

三、教学难点1.诗歌的情感表达和哲理内涵。

2.诗歌的朗读节奏和韵律。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向学生介绍陈子昂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登幽州台歌》的创作背景。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诗歌,感知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三、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2.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四、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情感表达和哲理内涵。

五、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朗读节奏和韵律。

二、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的朗读技巧,如停顿、重音等。

2.分析诗歌的韵律美。

三、课堂实践1.学生分组练习朗读诗歌,注意节奏和韵律。

2.各组展示朗读成果,教师点评并指导。

四、课堂讨论1.学生讨论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哲理。

五、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二、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2.分析诗歌的情感表达和哲理内涵。

三、课堂实践1.学生分组创作诗歌,以《登幽州台歌》为题材。

2.各组展示创作成果,教师点评并指导。

四、课堂讨论1.学生讨论诗歌的创作过程,分享创作心得。

五、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三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朗读技巧。

二、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的朗读技巧,如语气、节奏等。

2.分析诗歌的韵律美。

三、课堂实践1.学生分组练习朗读诗歌,注意语气、节奏等。

幼儿园教案登幽州台歌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幼儿园教案登幽州台歌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幼儿园教案登幽州台歌一、教案概述:本教案以幼儿园幼儿的发展需求和兴趣为出发点,以经典儿童歌曲《登幽州台歌》为主题,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形式,帮助幼儿培养语言表达、音乐感知和创造性思维等综合能力。

二、教学目标:1.培养幼儿的音乐感知能力,聆听和欣赏音乐。

2.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幼儿正确发音和流利表达的能力。

3.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幼儿的艺术创造能力。

4.加深幼儿对中国古典文化的了解,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三、教学内容和流程:1.歌曲欣赏:教师播放《登幽州台歌》音乐,让幼儿聆听并感受音乐的节奏和旋律。

通过有趣的游戏和问答环节,引导幼儿发表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

2.歌曲学唱:教师逐句教唱《登幽州台歌》,并帮助幼儿掌握正确的发音和节奏。

通过反复练习,让幼儿熟练掌握整首歌曲,并展示出自信的表演。

3.绘画创作:教师鼓励幼儿自由发挥,用绘画来表达对歌曲的感受。

可以以自然风景、人物形象等为题材,引导幼儿用色彩和线条来表现歌曲中的情感和意境。

4.表演才艺:教师分组组织幼儿进行歌曲表演,可以设置小品、舞蹈或其他形式,让幼儿展示自己的才艺。

同时,鼓励幼儿自由发挥,在歌曲表演中加入自己的创意和想法。

5.集体游戏:教师根据歌曲的内容设计相关的游戏,如模拟登台、角色扮演等,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歌曲所描述的情境,进一步加深对歌曲的理解。

四、教学评估:通过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度、表现和成果,以及对歌曲理解和发挥的能力进行评估。

同时,可以用心理调查和访谈的方式,了解幼儿对歌曲的认知和喜爱程度。

五、教学延伸:1.可以在班级活动中组织一次音乐会,让幼儿用表演和演唱来展示自己的才艺和对音乐的理解。

2.可以组织一次亲子活动,邀请家长一起参与歌曲学唱、绘画创作等活动,增进亲子间的互动和情感交流。

六、教学反思:从幼儿的发展需求和兴趣出发,本教案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幼儿全面参与和体验歌曲的魅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和激发幼儿的创造力,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想法。

《登幽州台歌》教案稿

《登幽州台歌》教案稿

《登幽州台歌》教案稿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登幽州台歌》。

学生能够分析并解释诗中的关键词和意象。

学生能够了解诗人陈子昂的背景及其对诗歌的影响。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培养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学生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提高文学分析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欣赏古典诗歌的美丽,感受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学生通过学习《登幽州台歌》,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歌背景介绍教师简要介绍诗人陈子昂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

教师讲解《登幽州台歌》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情境。

2.2 诗歌文本解读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感受其韵律和节奏。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

2.3 诗歌翻译与解释教师提供诗歌的翻译,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意义。

教师解答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疑问。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教师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教师简要介绍诗歌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兴趣。

3.2 朗读与感悟学生朗读诗歌,感受其韵律和节奏。

学生通过讨论和分享,表达自己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

3.3 分析与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诗中的关键词和意象,提出自己的解释和观点。

学生向全班分享自己的分析和讨论结果,进行交流和互动。

第四章:作业与评价4.1 作业学生回家后进行诗歌背诵,要求能够熟练背诵整首诗歌。

学生完成一篇关于《登幽州台歌》的短文,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4.2 评价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背诵进行检查和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批改和评价,给予反馈和建议。

第五章:拓展与延伸5.1 相关诗歌推荐教师推荐其他与《登幽州台歌》主题相关的诗歌,供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欣赏。

5.2 诗歌创作活动学生尝试自己创作一首诗歌,以展示对《登幽州台歌》的理解和启发。

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创作,进行诗歌创作展示。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互动游戏设计一个诗歌接龙游戏,让学生通过接龙的方式,加深对诗歌的记忆和理解。

《登幽州台歌》教案

《登幽州台歌》教案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幽州台歌》。

(2)理解诗文的内容和背景,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的意境。

(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体会诗文的韵律美。

(3)培养学生的文学批评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作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崇高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学会珍惜时光,激发学生追求卓越、勇攀高峰的信心。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高尚品质。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准确把握,理解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朗读和背诵的技巧。

三、教学难点:1. 诗文背景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2. 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作品,提高文学批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文讲解课件,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资料。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以便记录学习内容。

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文作者陈子昂及《登幽州台歌》的背景。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感受诗文的韵律美。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文的历史、文化背景。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学生闭目倾听教师朗读,感受诗歌的情感氛围。

(2)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教师引导深入理解诗文。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6. 课后作业:(1)学生背诵《登幽州台歌》。

7. 课后反思:六、教学拓展:1. 比较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比较《登幽州台歌》与其他登高诗的异同,如《登鹳雀楼》、《登飞来峰》等。

(2)学生分析不同作品中的意象、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差异。

2. 创作实践:(1)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登高诗,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登幽州台歌教案设计

登幽州台歌教案设计

登幽州台歌教案设计【教案设计】登幽州台歌【教学目标】1. 了解《登幽州台歌》的背景与作者;2. 学习并理解《登幽州台歌》的主要内容;3. 感受《登幽州台歌》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4.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音乐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登幽州台歌》的含义和诗句的表达;2. 理解《登幽州台歌》的意境和艺术魅力;3. 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情感体验。

【教学资源】1. 《登幽州台歌》教材(印刷或复印件);2. 录音设备(如MP3或CD播放器);3. 课件或PPT(展示相关图片或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利用PPT/课件展示《登幽州台歌》的背景图及简要介绍;2. 教师简要介绍《登幽州台歌》的作者李白及他的创作背景。

二、正文讲解(20分钟)1. 教师讲解《登幽州台歌》的整体结构和内容要点;2. 教师讲解《登幽州台歌》中的重要诗句,并解析其含义;3. 引导学生分析《登幽州台歌》中所表达的主题意境以及诗人的情感。

三、朗诵与演唱(15分钟)1.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登幽州台歌》,要求学生正确发音并注重情感的表达;2. 教师指导学生演唱《登幽州台歌》的相关音乐曲目,以进一步体验诗歌的艺术魅力。

四、师生互动(10分钟)1. 教师与学生互动,询问学生对《登幽州台歌》的理解与感受;2. 学生分享对《登幽州台歌》的个人理解和心情。

五、情感体验(15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形成小组,让他们根据《登幽州台歌》的内容以及自己的理解创作相关的诗句或歌曲;2. 学生进行展示,并互相欣赏、评价对方的作品。

六、总结与延伸(10分钟)1. 教师总结《登幽州台歌》的主要内容和艺术魅力;2. 教师引导学生将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与自己的生活经历相联系;3. 鼓励学生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课后作业】1. 请学生背诵《登幽州台歌》中的重要诗句,加深对诗歌的记忆;2. 让学生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对《登幽州台歌》的理解和感受。

《登幽州台歌》教案

《登幽州台歌》教案

《登幽州台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幽州台歌》。

(2)理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3)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理解。

(2)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3)诗歌背景和作者简介。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内涵。

(2)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陈子昂及其作品《登幽州台歌》。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背景,了解历史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欣赏:(1)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审美情趣。

(2)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诗歌的感悟。

(2)引导学生培养爱国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学生的朗读、背诵和讨论参与度。

(2)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问和回答。

2. 作业完成情况:(1)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2)学生对诗歌背景和作者简介的掌握。

3. 考试成绩:(1)学生对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理解。

(2)学生对诗歌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的分析能力。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登幽州台歌》。

2. 深入了解诗人陈子昂的生平和创作,为课堂讨论做准备。

3.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关于《登幽州台歌》的感悟文章。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内容,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登幽州台歌》教案

《登幽州台歌》教案

《登幽州台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幽州台歌》。

(2)理解诗歌的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培养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

2. 诗歌的意境理解。

3. 诗歌的背景及作者情感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2. 诗歌意境的感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包括诗歌全文、注释、图片等。

2. 学生准备课本、字典等学习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图片内容。

(2)简要介绍诗歌的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注意字词的正确发音。

(2)学生结合课本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诗歌的艺术特色。

4. 诗歌解析(1)教师详细讲解诗歌的字词、意境、背景等。

(2)学生跟随教师思路,深入理解诗歌。

5. 应用拓展(1)学生进行诗歌填空、改写等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选取相关诗歌进行对比学习,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7. 布置作业学生回家后,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反思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以及合作意识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关注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3. 诗歌鉴赏评价:通过课后练习和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诗歌艺术特色的欣赏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朗诵技巧。

2024年《登幽州台歌》教案

2024年《登幽州台歌》教案

2024年《登幽州台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登幽州台歌》。

具体内容包括:诗歌的朗读与欣赏、生字词的学习、诗句的理解与分析、诗人情感与写作背景的探讨。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登幽州台歌》。

2. 掌握本诗的生字词,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情感。

3. 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提高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句的理解与分析,诗人情感的表达。

2.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诗歌,掌握生字词,体会诗人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字典、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诗人陈子昂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2. 朗读:学生集体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学习生字词:学生自学生字词,教师进行讲解与提问。

4. 分析诗句:教师引导学生逐句分析诗句,理解诗句含义。

5. 情感体验:讨论诗人情感,联系写作背景,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6. 随堂练习:设计填空、翻译等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登幽州台歌》2. 诗人:陈子昂3. 生字词:略4. 句子分析:略5. 情感体验: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背诵《登幽州台歌》。

(2)翻译诗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3)根据诗句内容,描绘诗人登台远眺的画面。

答案:(1)略(3)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针对学生掌握不牢固的知识点进行巩固。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陈子昂的其他作品,了解唐代诗歌的特点,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句的理解与分析2. 诗人情感的表达3. 生字词的掌握4. 诗歌的朗读与背诵5. 课后作业的设计与拓展延伸详细补充和说明:一、诗句的理解与分析《登幽州台歌》中的一些句子具有深刻的意蕴,需要引导学生仔细品味。

例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沉思和对未来的忧虑。

《登幽州台歌》教案

《登幽州台歌》教案

《登幽州台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幽州台歌》。

(2)理解《登幽州台歌》的创作背景、诗句的意义和表达的情感。

(3)分析《登幽州台歌》的诗歌形式和艺术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登幽州台歌》。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热爱,培养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登幽州台歌》。

(2)理解《登幽州台歌》的诗意和表达的情感。

2. 教学难点:(1)分析《登幽州台歌》的诗歌形式和艺术特点。

(2)深入理解诗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陈子昂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登幽州台歌》,提问:“幽州台”指的是什么地方?为什么诗人要登高台?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登幽州台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诗后的注释,理解诗句的意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登幽州台歌》的诗歌形式和艺术特点。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登幽州台歌》的诗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分析诗中的意象、象征和修辞手法。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感受。

(2)教师总结,强调诗歌中所表现的爱国情怀。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登幽州台歌》。

2. 分析《登幽州台歌》的诗歌形式和艺术特点,写一篇短文。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诗歌中所表现爱国情怀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是否有所提高,以及如何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古典诗歌。

六、教学策略1. 利用多媒体展示《登幽州台歌》的历史背景和图像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幽州台歌教案设计
登幽州台歌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理解诗意,感情朗读并背诵。

2、了解古代君子之风骨,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古代君子之风骨,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准备1:背背诗歌。

《敕勒歌》《峨眉山月歌》《子夜吴歌》《秋浦歌》
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1、找规律,板书:歌。

提醒:歌的笔画,生在笔记本上写一个“歌”字。

介绍汉乐府诗集,介绍以后将会学到的《长恨歌》《明日歌》等都是这种体裁的歌。

贴士:标题带有“歌”字的诗一般是古乐府诗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汉武帝时,设有机构专门采集各地歌谣,整理和制订乐谱,这个机构名叫乐府。

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和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到了唐
代,这些歌词的乐谱虽然早已失传,但是这种形式却相传下来,成为一种没有严格格律,近于五、七言古体诗的诗歌体裁。

2、出示课题——《登幽州台歌》,讲解幽州台,辨析“州”字。

比较“州”“洲”
州——古代的一种行政区划。

中国的别称是九州。

如:冀州、衮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雍州、青州、梁州。

再如:兰州、杭州、广州。

洲——①水中的陆地如:橘子洲天兴洲珠江三角洲②大陆如:亚洲、欧洲等
3、读题。

注意停顿——登/幽州台/歌
4、学生五分钟预习。

①读准,检查。

②读通,检查。

③读熟,检查。

背诵检查。

④读会,借助注释。

指导点:念——惦记,常常想
指导点:古人、来者
【小贴士】
幽州台,又称燕台,史传为燕昭王为招揽人才所筑的黄金台,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县。

《战国策·燕策一》记载:燕国国君燕昭王一心想招揽人才,而更多的人认为燕昭王仅仅是叶公好龙,不是真的求贤若渴。

燕昭王始终寻觅不到治国安邦的英才,整天闷闷不乐的。

后来有个智者郭隗(kuí)说:“你要招揽人
才,首先要从招纳我郭隗开始,像我郭隗这种才疏学浅的人都能被国君采用,那些比我本事更强的人,必然会闻风千里迢迢赶来的。

”燕昭王采纳了郭隗的建议,拜郭隗为师,为他建造了宫殿,后来没多久就引发了“士争凑燕”的局面。

投奔而来的有魏国的军事家乐毅,有齐国的阴阳家邹衍(yǎn),还有赵国的游说家剧辛等等。

落后的燕国一下子便人才济济了。

从此以后一个内乱外祸、满目疮痍的弱国,逐渐成为一个富裕兴旺的强国。

接着,燕昭王又兴兵报仇,将齐国打得只剩下两个小城。

陈子昂:(约公元661~公元702),唐代文学家,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

“右拾遗”、属唐朝时的小官,是咨询建议官员。

左、右拾遗为从八品官职,微不足道。

类似于我们现在的监察科科长。

译文: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

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人生苦短、时不我待)不觉悲伤地流下眼泪。

5、体会诗情
①了解诗人写作背景
贴士:他的言论切直,常不被采纳,并一度因“逆党”反对武则天的株连而下狱。

而后随武攸(yōu )宜东征契丹,反对外族统治者制造分裂的战争,多次进谏,未被采纳,却被斥降职。

其时。

史料记载1:青年时期,他任侠使气,一心报国,“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

”(感于时世而生报国之思。

奋然拔剑走出乡原。

)二十四岁中进士,升任右拾遗。

史料记载2:武则天当政,信用酷吏,滥杀无辜。

他不畏迫害,屡次上书谏诤。

史料记载3:公元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叛乱,攻陷了营州,陈子昂奉命出征,带兵的将领是个草包,接连打了几次败仗,陈子昂提了很多建议,也未被采纳,眼看着报国的良策无法实现。

有一天他登上了幽州台,想起了战国时广招天下的燕昭王,悲愤之极,写下了这首《登幽州台歌》。

②找对比,体会孤独
远与近的对比:远指圣贤之君太远,昏庸之人太近。

冷热与的对比:冷指现实冰冷,热指满腔热血;
大与小的对比:大指苍穹广大,小指个人渺小;
长与短的对比:长指岁月长河漫漫无期,短指人生苦短,时不我待;
廖廖数字,内涵丰富……
③形成画面:远望原野茫茫,仰视天穹无比浩瀚。

个人在幽州台上显得那么渺小。

④感情朗读。

⑤讲君子之骨
Ø 少年之时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明.东林书院
Ø 长大没有入仕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明.顾炎武
Ø 长大之后入仕带兵打仗则精忠报国——宋.岳飞
立于庙堂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宋.范仲淹
Ø 国家遇到危难苟以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清.林则徐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三国.曹植
报国之心,死而后已。

——宋.苏轼
这些立于天地之间的君子们,是国家真正的栋梁,他们不为自己名利,只为天下苍生;把个人幸福和国家的幸福紧紧联系在一起,所以才会有杜甫的“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陆游临死才会写下“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才会有抗金名将宗泽临死前,用足力气,高喊“过河!过河!过河!”
天地悠悠,人生苦短,空怀壮志,报国无门哪。

能感受到陈子昂的悲愤吗?区区22个字,字字含泪泣血,短短4句,句句赤子之心,难怪能引起那么多人的共鸣。

小结:壮志未酬的悲愤是理想主义的另一种表现。

它意味着诗人对理想的态度是更加执着和珍惜,而不是放弃和冷漠。

时代条件提供了驰骋的舞台,理想之歌高昂、奔放;时代条件未能提供舞台,浩歌激烈,愤慨悲凉。

这些都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6、写推荐词
师:2011年武汉大学文学院王兆鹏教授等人推出了“唐诗排行榜”前十大唐诗颇有争议。

如果请你为《登幽州台歌》写份推荐词,你准备怎么写?
7、结课
陈子昂越行越远,但他诗歌中表达出的对理想的不懈追求至今熠熠生辉。

多读多记多体会,让这些美好的古诗成为滋养我们精神的营养,让我们在这些诗人的带领下成长为一个精神丰满,人格独立的大写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