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幽州台歌教案设计
最新语文七年级下册 《20古代诗五首 登幽州台歌 》公开课教学设计精选3篇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体味本诗阔大苍凉的意境。
2.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
3.初步学习欣赏诗歌的方法,培育对我国古代诗歌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体味本诗阔大苍凉的意境。
2.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
难点:初步学习欣赏诗歌的方法,培育对我国古代诗歌的喜爱之情。
三、教学方法预设:启发与涵泳品味相结合;查阅资料,拓展延伸。
四、课时:1课时。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明晰方法请学生诵读自己最喜欢的古诗词,谈话导入新课。
读课文前面的《导语》讨论明晰读诗四步法: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结合课下注释,读通诗意;联系作者和创作背景,读出情感;感悟妙处,入情入境,化诵为写。
(二)初读诗歌读准字音学生大声朗读诗歌,然后推荐难读与难写的字词。
(三)再读诗歌读通诗意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意。
重点是理解“古人”“来者”“悠悠”“怆然”。
(四)联系背景读出情感联系作者生平和诗歌的创作背景,感受作者的情感。
1、我对句感受最深,我读出了一个陈子昂。
陈子昂登临幽州台,面对无限的时空,不免产生一种孤寂悲凉之感,再联想到自己的境遇,便产生了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愁苦心情。
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五)入情入境化诵为写1321年前,你就是陈子昂,你从军营里走出,登上幽州台。
写一写: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生交流后入情入境自读诗歌。
(六)拓展延伸布置作业1、提前印发给学生的材料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
【韵译】先代的圣君,我见也没见到,后代的明主,要等到什么时候?想到宇宙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短暂,独自凭吊,我涕泪纵横凄恻悲愁!【赏析】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
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庭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
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这首诗作于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
当时,武则天命建安王武攸宜西征契丹,陈子昂任右拾遗参谋军事。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登幽州台歌》的作者、背景以及创作背景;2.理解《登幽州台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3.掌握《登幽州台歌》的基本要点和语言技巧。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堂讲解、互动讨论、朗读演练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登幽州台歌》激发学生对于家国情怀和感恩精神的认同和感悟。
二、教学重点1.理解《登幽州台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2.掌握《登幽州台歌》的基本要点和语言技巧。
三、教学难点理解《登幽州台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四、教学准备1.多媒体设备;2.课件、教材。
五、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5分钟)1.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登幽州台歌》的音频或视频,激发学生对该诗的兴趣。
步骤二:分组朗读(20分钟)1.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段《登幽州台歌》的诗句进行朗读。
并让学生在朗读之前猜测这段诗句的意义。
2.各小组进行朗读,然后让其他小组猜测朗读的诗句的意义。
3.让学生分析各段诗句的意义,形成对整首诗歌的整体理解。
步骤三:讲解分析(25分钟)1.讲解《登幽州台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思考作者通过描绘幽州台的景色和自然环境来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3.教师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回答:诗人通过描写幽州台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情感?为什么说这首诗是一首咏史之作?如何理解诗中的“家国情怀”?步骤四:课堂讨论(20分钟)1.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幽州台作为北方边塞的一座重要关隘,作者选择在这里写下这首诗歌有何用意?2.引导学生分为不同角色,围绕这个问题进行辩论。
例如,以历史学家的角度分析《登幽州台歌》对于了解唐代边塞形势的重要性,以文学评论家的角度分析诗歌的艺术特点等。
步骤五:总结反思(10分钟)1.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享他们对于《登幽州台歌》的理解和感悟。
2.整理学生的观点和想法,帮助学生总结课堂学习的收获。
3.引导学生思考:对于我们来说,《登幽州台歌》有什么现实的意义?六、课堂作业请学生回家后,撰写一篇关于《登幽州台歌》的读后感,并简单介绍自己对诗中主题的理解。
登幽州台歌优秀教案
登幽州台歌优秀教案
教案内容: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诗人文天祥及其作品《登幽州台歌》的背景和意义。
2.理解《登幽州台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3.培养学生欣赏、鉴赏和表达诗歌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
1.播放《登幽州台歌》的朗诵录音。
2.准备古代诗人文天祥的简介。
3.准备《登幽州台歌》的课文及相关解读材料。
三、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教师放音乐《登幽州台歌》的朗诵录音,让学生感受一下这首诗的音乐韵律和情感表达。
2.识记背景(10分钟):
教师给学生简要介绍古代诗人文天祥的背景,指出《登幽州台歌》是他在被金朝俘虏期间写的。
3.理解课文(20分钟):
教师分段解读《登幽州台歌》,引导学生分析每一段的意义和感情。
4.分组讨论(1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讨论诗歌中表达的主题和情感,并分享他们的观点。
5.欣赏创作(15分钟):
教师要求学生根据《登幽州台歌》的主题和情感写一篇自己的创作,可以是诗歌、散文或其他形式。
6.分享展示(10分钟):
学生可以选择自愿表演、朗诵或朗读自己的创作作品,其他同学可进行点评和交流。
7.总结归纳(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课堂内容,总结《登幽州台歌》的意义和影响,以及学生通过创作表达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延伸:
教师可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文天祥的其他作品,比如《过零丁洋》、《正气歌》等,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场文学赏析活动,让他们分享自己对古代文学的感受和理解。
《登幽州台歌》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
《登幽州台歌》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登幽州台歌》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下册)1一、教学背景分析《登幽州台歌》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文化课程标准必修内容之一,并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诗言简意赅、铿锵有力,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文化阅读素材。
在教学中,应以李白的“诗魂”为突破点,引领学生热爱诗歌、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目标设定(一)知识目标1. 了解《登幽州台歌》的背景和作者李白的生平;2. 通过学习,掌握诗歌的基本构成要素与几种常用修辞手法;3. 学习了解古诗词的意义和价值,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
(二)技能目标1. 能够分析诗歌的意义,归纳描写技巧和修辞方法;2. 能够理解并综合表达语文学科知识;3. 能够培养学生优秀品德和情感体验。
(三)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增强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2. 让学生领会古人崇尚自然、感受生命之美的情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三、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请学生根据图片和生活经验与教师分享喜欢的自然景色,并表达自己欣赏美的方式和体验。
(二)讲授课文1. 基本阅读理解(1)出示《登幽州台歌》全文,让学生跟读并感受其中情感、性格、气韵等方面;(2)解释难词,让学生搭建正确的语篇;(3)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丰富课堂氛围,让学生被赋予了生命的诗歌所感染。
2. 艺术欣赏分析(1)教师为学生播放介绍李白生平和《登幽州台歌》的相关视频,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作者和作品背景;(2)请学生阅读《登幽州台歌》或播放相关视频,体会其中抒情、铿锵、慷慨的意境,了解并感知李白诗歌的意义和价值;(3)透过学习李白的诗,让学生欣赏精神的力量,慢慢感悟人生的深度和无尽的美好。
3. 修辞手法探究及应用(1)引导学生理解几种主要的修辞手法及其运用,如比喻、拟人、夸张等,让学生了解诗歌的构成要素;(2)对比不同修辞手法的表现效果,创设一些情境,在对比练习中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理解修辞手法。
第21课《登幽州台歌》教案
举例:陈子昂生活在唐朝初期,国家繁荣昌盛,但他对国家命运充满担忧,体现在《登幽州台歌》中。
(3)主题思想:把握《登幽州台歌》的主题思想,理解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切。
举例: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兴衰的感慨,以及对民族命运的担忧。
(4)艺术特色:分析《登幽州台歌》的艺术特色,如韵律、修辞手法等,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举例:诗中运用了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展现了诗人激昂的情感。
2.教学难点
(1)生字词理解:部分生字词对学生来说较为陌生,如“幽州”、“怆然”等,需要教师进行详细解释。
举例:“幽州”指的是古代地名,今北京一带;“怆然”形容诗人内心的悲伤。
(2)诗句含义解读:对诗句的深层含义进行解读,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登幽州台歌》的基本内容、背景知识和艺术特色。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诗中情感和哲理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欣赏和传承古典诗词。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句的解析和背景知识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历史背景和诗句含义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登幽州台歌》相关的诗句或情感表达。
2.诗词鉴赏: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诗词鉴赏活动。通过朗读、分析,让学生感受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举例:诗句“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表达了诗人对历史沧桑、国家命运的忧虑,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登幽州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登幽州台歌》的背景及作者,认识这首诗的历史意义。
2.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领悟诗歌的内涵。
3.学会朗读《登幽州台歌》,感受其婉约的音韵之美。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薛涛的情感表达和诗歌的含义。
2.朗读诗歌,感受其音韵美。
三、教学难点1.深度解读薛涛的情感表达和诗歌内涵。
2.感受音韵之美并能准确地朗读诗歌。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2.学习诗歌背景(10分钟)3.理解诗歌内容(15分钟)让学生阅读或听读《登幽州台歌》,并进行小组讨论,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指导学生提取诗中显著的词句,了解薛涛用词的特点,并帮助学生理解薛涛在诗中抒发的愤慨和忧虑。
4.分析诗歌结构(10分钟)引导学生分析《登幽州台歌》的结构,并解读每一节的内涵。
强调诗中抒发出的壮志豪情和忧国忧民之情。
5.感受音韵之美(15分钟)让学生大声朗读诗歌,感受其中的音韵之美。
引导学生注意薛涛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诗歌的韵律,鼓励学生用音乐感受的方式来表达诗歌的情感和内涵。
6.课堂展示(15分钟)让学生根据课前学习的内容,自行设计并展示一段表演《登幽州台歌》的节目。
可以是诗朗诵、舞蹈、歌曲等形式,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通过表演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诗歌的意境。
7.小结与拓展(10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总结《登幽州台歌》的主题和内涵。
鼓励学生继续深入研究薛涛的其他作品,并借此展开自己的文学创作。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对《登幽州台歌》的全面介绍和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希望能够唤起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增加学生对文学艺术的了解和欣赏能力。
此外,通过自主设计展示,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登幽州台歌》文章教案
《登幽州台歌》文章教案登幽州台歌文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登幽州台歌》的背景和内容;2. 掌握《登幽州台歌》的韵律和诗歌表达技巧;3. 培养学生对唐代文学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 学习理解《登幽州台歌》的背景和内容;2. 掌握《登幽州台歌》的韵律和诗歌表达技巧。
三、教学准备1. 教案、幻灯片、多媒体设备;2. 《登幽州台歌》原文和翻译。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利用相关图片或音频,以及简要介绍唐代文学的背景,引发学生对《登幽州台歌》的兴趣。
2. 学习《登幽州台歌》(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读诵《登幽州台歌》原文,并解释其中的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教师可以辅助使用幻灯片,展示诗歌的特点和表达技巧。
3. 理解诗歌背景(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登幽州台歌》的背景,如唐玄宗迁都长安后,幽州的变化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中的情境和意蕴。
4. 分组朗诵与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两个段落进行朗诵和讨论。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情感,阐述诗歌表达的思想和感受。
5. 分析韵律与修辞手法(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登幽州台歌》的韵律特点和修辞手法,如平仄、押韵、对仗等,让学生进一步领悟唐代诗歌的艺术表达。
6. 欣赏其他唐代诗歌(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其他唐代诗歌,让学生感受唐代文学的魅力和多样性。
7. 小结与反思(5分钟)教师对本堂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并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收获与不足。
五、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选择其他唐代诗歌,进行朗诵和解读;2. 学生可以尝试仿写唐代诗歌,培养自己的创作能力。
六、作业布置请学生自行选择一首唐代诗歌,进行朗诵和解读,并写下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在欣赏《登幽州台歌》的同时,能够对唐代文学的特点和韵律有所了解。
通过分组朗诵和讨论,增强了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同时,通过欣赏其他唐代诗歌的方式,丰富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教案)
-情感体验:学生可能难以深入体会陈子昂的忧国忧民之情,教师需通过生动的情境创设、历史故事讲解等方式,帮助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
-词汇理解:一些专业词汇,如“幽州”、“辽阳”等地名,以及古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可能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困难。教师应提供历史背景知识,采用图示、古今对比等方法,降低理解难度。
再来说说诗歌的艺术特色分析,我是否让学生真正领会到了古诗的美?在分析对仗和意境时,我可能过于注重理论知识,而忽略了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和体验。我应该在课堂上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形式,亲身体验古诗的韵律和意境。
此外,课堂互动方面,我注意到在小组讨论环节,有些学生参与度不高,可能是主题不够吸引他们,或者他们对于讨论的内容不够自信。我需要思考如何设计更具启发性和参与性的讨论主题,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
最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我是否真正触动了学生的心灵?通过这首诗,我希望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但我可能还需要通过更多的历史故事、现实联系等方式,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诗人的情感,从而引发他们自己的情感共鸣。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感悟陈子昂的忧国忧民之情,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增强民族自信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歌背景及作者情感:本节课的核心是让学生理解陈子昂在《登幽州台歌》中表达的忧国忧民之情。教师需强调陈子昂的历史背景和个人遭遇,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其创作。
4.句子解析:分析诗中的名句,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探讨作者抒发的感慨。
5.诗意理解:引导学生从全诗角度理解作者陈子昂的抱负和忧国忧民之情。
6.创作技巧:分析《登幽州台歌》的艺术特色,如对仗工整、意境开阔等。
7.情感体验:通过诗歌学习,激发学生对古人英勇事迹的敬仰,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登幽州台歌》的背景和历史;
2.学习《登幽州台歌》的词句和诗意;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
1.《登幽州台歌》的背景和历史;
2.《登幽州台歌》的词句和诗意;
3.诗歌的形式、韵律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过程
1.导入环节
通过与学生交流,引起他们对《登幽州台歌》的兴趣,了解学生对唐诗的了解程度。
2.学习环节
(1)了解《登幽州台歌》的背景和历史:通过教师讲解,让学生了解《登幽州台歌》的作者、写作背景和历史背景。
(2)学习《登幽州台歌》的词句和诗意: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朗读,让学生了解《登幽州台歌》的词句和诗意,让学生体验诗歌的美感。
(3)诗歌的形式、韵律和修辞手法:通过教师讲解和分组讨论,让学生了解《登幽州台歌》的形式、韵律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义和美感。
3.练习环节
(1)诵读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诵读练习,帮助他们更好地记忆诗歌的内容和语言。
(2)表演练习: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登幽州台歌》的表演练习,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情感和意义。
4.总结反思
通过与学生交流,让他们总结所学内容,并提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帮助他们对诗歌的理解更加深入。
四、教学评估
1.课堂表现评估:包括学生的参与度、表现及课堂表现等。
2.作业评估:布置相应的作业,如写一篇诗歌鉴赏感想等,评估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五、教学资源
1.课件、图片等多媒体教学资源;
2.《唐诗三百首》等相关教材;
3.诗歌朗读和表演等教学资源。
《登幽州台歌》教案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幽州台歌》。
(2)理解诗文的内容和背景,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的意境。
(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体会诗文的韵律美。
(3)培养学生的文学批评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作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崇高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学会珍惜时光,激发学生追求卓越、勇攀高峰的信心。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高尚品质。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准确把握,理解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朗读和背诵的技巧。
三、教学难点:1. 诗文背景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2. 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作品,提高文学批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文讲解课件,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资料。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以便记录学习内容。
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文作者陈子昂及《登幽州台歌》的背景。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感受诗文的韵律美。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文的历史、文化背景。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学生闭目倾听教师朗读,感受诗歌的情感氛围。
(2)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教师引导深入理解诗文。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6. 课后作业:(1)学生背诵《登幽州台歌》。
7. 课后反思:六、教学拓展:1. 比较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比较《登幽州台歌》与其他登高诗的异同,如《登鹳雀楼》、《登飞来峰》等。
(2)学生分析不同作品中的意象、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差异。
2. 创作实践:(1)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登高诗,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登幽州台歌教案
登幽州台歌教案一、介绍《登幽州台歌》是中国古代文学名篇之一,由唐代文学家杜甫创作。
该篇作品以雄浑激昂的歌咏形式,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和时局的深深思念和关切之情。
本教案将以《登幽州台歌》为教学素材,设计相关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这篇杰出的文学作品。
二、教学目标1.了解《登幽州台歌》的和创作意图。
2.分析传统文学作品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主题。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4.提升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教学内容1.了解《登幽州台歌》的创作和时代。
2.分析《登幽州台歌》的诗句,解读其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探讨《登幽州台歌》的主题和艺术价值。
4.进行文学创作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创作相关作品。
四、教学活动活动一:介绍和诗句分析1.教师向学生介绍《登幽州台歌》的创作和时代。
2.分组讨论,学生们根据老师给予的诗句,分析其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各小组派出代表,向全班展示诗句分析的结果。
活动二:探讨主题和艺术价值1.教师带领学生分析《登幽州台歌》的主题和艺术价值。
2.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3.各小组派出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
活动三:文学创作1.学生们自由发挥,以《登幽州台歌》为灵感,创作相关的文学作品(如诗歌、散文等)。
2.学生可以独立创作,也可以以小组合作方式进行。
3.学生们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并进行互评和交流。
五、教学评估1.对学生的诗句分析、主题探讨和创作成果给予评估。
2.评估内容包括学生对诗句的理解程度、对主题和艺术价值的分析能力,以及创作作品的独创性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延伸1.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其他唐代文学作品,比如杜甫的其他作品或其他诗词名篇。
2.学生可以学习乐府诗歌的形式和特点,进一步了解古代文学的发展和演变。
七、教学资源1.《登幽州台歌》的原文材料。
2.教学诗集或文学鉴赏书籍,用于学生参考和进一步了解相关知识。
3.课堂展示用的黑板或幻灯片等教学工具。
《登幽州台歌》教案
《登幽州台歌》教案《登幽州台歌》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本首诗,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以读代讲,形象感知诗意,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痛苦,引导学生学会珍惜时光,树立远大志向。
教学重点: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本首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学会珍惜时光,树立远大志向。
2.理解诗句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教案和教学PPT。
2.学生准备笔、纸以及工具书,如字典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曾经学过的古代诗歌,让学生尝试背出其中一些诗句。
2.教师点评学生的背诵,并引出古代诗歌的韵律和节奏,让学生再次体会其中的美感。
3.教师出示本首诗的背景知识,介绍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二、朗读指导1.教师播放录音,让学生听录音进行跟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教师范读,让学生体会教师朗读中的情感和技巧。
3.学生自由朗读,尝试自己掌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4.学生齐读,教师进行点评并指导。
三、诗意解读1.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注释和课后练习,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2.教师针对一些难点字词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意。
3.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句所表现的景象和情感。
4.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诗歌的主题和思想感情。
四、深入品味1.教师引导学生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方面深入品味本首诗。
2.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诗歌中的哲理和思想内涵。
3.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思考诗歌对自己的启示和感悟。
五、拓展延伸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其他与本首诗相关的诗歌或资料。
2.教师鼓励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创作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3.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背诵本首诗并完成相关练习。
七年级《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
七年级《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登幽州台歌》是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作品。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孤独遗世、独立苍茫的落寞情怀。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人教版七年级《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
七年级《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借助注释、课后练习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诵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能凭借语言文字,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了解作者:1、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
而学习古诗能使我们领略古代诗人豪放、婉约的艺术风格,更能让我们领略诗歌描绘的雄壮、优美的意境。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有名的诗——《登幽州台歌》,齐读诗题。
2、你们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3、简介作者,为理解诗情奠下基础。
二、自读诗句,理解诗意。
1、学生细读诗,借助词典,把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掌握,实在不会的则做上记号质疑。
2、指名读。
读出韵味和节奏。
3、说说自己读懂了哪些句子?你展开了哪些想象?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句?4、全班交流。
三、朗读指导,领悟诗情。
1、再读体会,思考:诗中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我们该用什么语气读呢?2、学生自由读,在小组内讨论。
3、情感朗读,赛读。
4、齐读。
四、总结全文:1、总结古诗。
2、总结学法a、学生回忆:我们是怎样学习《登幽州台歌》?b、老师总结学习方法:(1)理解诗句,初步弄懂诗意。
(2)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感情。
(3)熟读吟诵,拓展延伸。
作业设计:读一读陈子昂其他的'诗板书设计: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七年级《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篇2教学目标:1、学习诗歌,培养学生欣赏古诗的能力。
2、指导学生朗读,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体会诗人在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重温经典之《登幽州台歌》教案
重温经典之《登幽州台歌》教案。
一、诗歌的背景《登幽州台歌》是唐代诗人柳宗元所作,诗歌内容描写了他在广陵时在幽州登高远眺,留念往事,感叹时光匆匆的感受。
早在唐代时期,柳宗元就已经成为了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和政治家,其文学作品自成一家,被后世誉为“柳氏文风”。
二、教材分析1、诗歌的体裁《登幽州台歌》是一首七绝诗,通常又称“短绝”。
七绝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体裁之一,它是在五言绝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2、语言风格该诗歌的语言风格朴实无华,文字简洁明了,用词有艺术性和含义深远。
在诗歌的篇章结构方面,柳宗元采用了“倒叙”手法,先写行乐热闹的广陵,再写山水田园的幽州,最后再回忆往事,使诗歌的篇章结构更加紧凑合理。
三、教案设计1、课前导入(10分钟)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学习《登幽州台歌》这首经典的诗歌,了解其历史背景和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化修养。
在课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回答一些问题,如“你们喜欢诗歌吗?为什么?”、“诗歌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是什么?”等,从而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氛围。
2、课堂讲解(30分钟)2.1、教师首先介绍《登幽州台歌》这首诗歌的历史背景和作者柳宗元的生平事迹,让学生对该诗歌内容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2.2、教师分析诗歌的体裁、篇章结构和语言特点,让学生从艺术角度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该诗歌。
2.3、教师解读《登幽州台歌》这首诗歌的内涵和意义,分析作者的情感和思想,使学生对该诗歌的意义有更加全面的认识。
3、课后作业(20分钟)3.1、要求学生阅读诗歌原文,并根据课堂上的讲解,对其中的关键词汇进行分析归纳,并写出自己的理解和思考。
3.2、要求学生根据课上讲解,作出自己的文学鉴赏,例如分析诗歌的技法、体裁、语言特色等。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是通过对《登幽州台歌》这首经典诗歌的讲解和分析,让学生对这首诗歌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认识,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化修养。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例如图片展示、音乐配合、发问激励等,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进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登幽州台歌教案
登幽州台歌教案
《登幽州台歌》是唐代诗人陈子昂所作,是一首描写登高远望的山水诗。
以下是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唐代诗人陈子昂及其代表作品《登幽州台歌》。
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
1.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四、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讲解诗歌的背景、作者及其创作意图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
2.阅读法:让学生自己阅读诗歌,理解其中的意象和情感。
3.分析法:通过分析诗歌中的词语、句子结构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五、教学过程:
1.导入:介绍唐代诗人陈子昂及其代表作品《登幽州台歌》。
2.讲解:讲解诗歌的背景、作者及其创作意图等。
3.阅读:让学生自己阅读诗歌,理解其中的意象和情感。
4.分析:通过分析诗歌中的词语、句子结构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
歌。
5.讨论:让学生就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六、教学评价:
1.学生能够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2.学生能够分析诗歌中的词语、句子结构等。
3.学生能够就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登幽州台歌》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登幽州台歌》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五年级教学课时:2课时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幽州台歌》。
(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
(3)学习生字词,提高字词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解读诗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登幽州台歌》。
(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
2. 教学难点:(1)诗中生字词的理解与运用。
(2)古典诗词的欣赏与鉴赏。
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陈子昂及其作品《登幽州台歌》。
(2)引导学生关注诗文,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注意停顿、语气、情感。
(2)学生结合诗文注释,理解诗文内容,学习生字词。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文的意象、意境、情感。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欣赏与鉴赏(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文中的优美句子。
(2)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诗句,交流感受。
5. 情感体验(1)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教师总结,强调爱国爱家的情感。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登幽州台歌》。
2. 运用诗中的生字词,造句练习。
3. 写一篇关于家乡的短文,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学习态度。
2.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熟读背诵、生字词造句和短文写作。
3. 知识掌握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和学生汇报,评估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七、教学拓展1. 邀请家长参与课堂,共同欣赏《登幽州台歌》,增进家庭对诗歌文化的认识和兴趣。
2. 组织学生参观文学馆或诗歌朗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诗歌的魅力。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通用7篇)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通用7篇)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通用7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篇1教学内容:《登幽州台歌》》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借助注释、课后练习,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借助注释和课后练习,以及相关资料,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素材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屡受排挤,报国无门;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独上高楼,难寻知音。
于是他百感交集,不禁悲从心中来,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的诗。
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领略中华古诗的魅力。
大家知道诗人是谁吗?2、指名回答。
对,就是陈子昂,大家通过预习,对他有了一定的了解。
老师这里也有一份陈子昂的资料,请个同学读一读。
3、这样一位才子,这样一位胸怀大志的诗人写下的诗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呢,今天我们就学习他写的《登幽州台歌》二、初步感知1、板书课题(提醒学生认真看师书写课题,注意字的笔顺笔画,“幽”字中间一竖要写长些),齐读课题2、谁来说说课题的意思。
幽州台在哪儿?(登上幽州台的感受)到底是怎样的感受呢?(心旷神怡、豪气、空旷、不妨融入自己的想象再读课题吧)3、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千古流传的诗吧。
4、初读古诗。
生自由读诗,提出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读出诗的节奏、韵味。
(2)读完后邻座互读,互相正音。
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读,学生评议读得如何?(读准了字音,诗的节奏把握很准,读出了诗的韵味。
《登幽州台歌》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登幽州台歌》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五年级教学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幽州台歌》。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文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3)了解诗文背景,知道诗人陈子昂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文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朗读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幽州台歌》。
2. 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文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难点:1. 诗文背景和作者生平和创作风格的理解。
2. 鉴赏古典诗歌的方法和技巧。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陈子昂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学生自由朗读《登幽州台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 学习诗文(1)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析诗文,解释关键词语和句子。
(2)学生讨论交流,理解诗文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3. 朗读与背诵(1)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文,注意语气和节奏。
(2)学生自由背诵,教师检查背诵效果。
第二课时:4. 诗文鉴赏(1)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欣赏古典诗歌的方法和技巧。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登幽州台歌》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2)学生自主拓展学习,查找其他陈子昂的诗作进行欣赏。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登幽州台歌》。
2. 写一篇关于《登幽州台歌》的观后感,不少于200字。
3. 调查了解我国其他著名的古代诗人及其作品,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3. 知识掌握评价: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检查等方式,评估学生对诗文内容、诗人生平和创作风格的理解程度,以及学生对古典诗歌鉴赏方法的掌握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幽州台歌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理解诗意,感情朗读并背诵。
2、了解古代君子之风骨,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古代君子之风骨,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准备1:背背诗歌。
《敕勒歌》《峨眉山月歌》《子夜吴歌》《秋浦歌》
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1、找规律,板书:歌。
提醒:歌的笔画,生在笔记本上写一个“歌”字。
介绍汉乐府诗集,介绍以后将会学到的《长恨歌》《明日歌》等都是这种体裁的歌。
贴士:标题带有“歌”字的诗一般是古乐府诗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汉武帝时,设有机构专门采集各地歌谣,整理和制订乐谱,这个机构名叫乐府。
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和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到了唐代,这些歌词的乐谱虽然早已失传,但是这种形式却相传下来,成为一种没有严格格律,近于五、七言古体诗的诗歌体裁。
2、出示课题——《登幽州台歌》,讲解幽州台,辨析“州”字。
比较“州”“洲”
州——古代的一种行政区划。
中国的别称是九州。
如:冀州、衮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雍州、青州、梁州。
再如:兰州、杭州、广州。
洲——①水中的陆地如:橘子洲天兴洲珠江三角洲②大陆如:亚洲、欧洲等
3、读题。
注意停顿——登/幽州台/歌
4、学生五分钟预习。
①读准,检查。
②读通,检查。
③读熟,检查。
背诵检查。
④读会,借助注释。
指导点:念——惦记,常常想
指导点:古人、来者
【小贴士】
幽州台,又称燕台,史传为燕昭王为招揽人才所筑的黄金台,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县。
《战国策·燕策一》记载:燕国国君燕昭王一心想招揽人才,而更多的人认为燕昭王仅仅是叶公好龙,不是真的求贤若渴。
燕昭王始终寻觅不到治国安邦的英才,整天闷闷不乐的。
后来有个智者郭隗(kuí)说:“你要招揽人才,首先要从招纳我郭隗开始,像我郭隗这种才
疏学浅的人都能被国君采用,那些比我本事更强的人,必然会闻风千里迢迢赶来的。
”燕昭王采纳了郭隗的建议,拜郭隗为师,为他建造了宫殿,后来没多久就引发了“士争凑燕”的局面。
投奔而来的有魏国的军事家乐毅,有齐国的阴阳家邹衍(yǎn),还有赵国的游说家剧辛等等。
落后的燕国一下子便人才济济了。
从此以后一个内乱外祸、满目疮痍的弱国,逐渐成为一个富裕兴旺的强国。
接着,燕昭王又兴兵报仇,将齐国打得只剩下两个小城。
陈子昂:(约公元661~公元702),唐代文学家,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
“右拾遗”、属唐朝时的小官,是咨询建议官员。
左、右拾遗为从八品官职,微不足道。
类似于我们现在的监察科科长。
译文: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
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人生苦短、时不我待)不觉悲伤地流下眼泪。
5、体会诗情
①了解诗人写作背景
贴士:他的言论切直,常不被采纳,并一度因“逆党”反对武则天的株连而下狱。
而后随武攸(yōu )宜东征契丹,反对外族统治者制造分裂的战争,多次进谏,未被采纳,却被斥降职。
其时。
史料记载1:青年时期,他任侠使气,一心报国,“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
”(感于时世而生报国之思。
奋然拔剑走出乡原。
)二十四岁中进士,升任右拾遗。
史料记载2:武则天当政,信用酷吏,滥杀无辜。
他不畏迫害,屡次上书谏诤。
史料记载3:公元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叛乱,攻陷了营州,陈子昂奉命出征,带兵的将领是个草包,接连打了几次败仗,陈子昂提了很多建议,也未被采纳,眼看着报国的良策无法实现。
有一天他登上了幽州台,想起了战国时广招天下的燕昭王,悲愤之极,写下了这首《登幽州台歌》。
②找对比,体会孤独
远与近的对比:远指圣贤之君太远,昏庸之人太近。
冷热与的对比:冷指现实冰冷,热指满腔热血;
大与小的对比:大指苍穹广大,小指个人渺小;
长与短的对比:长指岁月长河漫漫无期,短指人生苦短,时不我待;
廖廖数字,内涵丰富……
③形成画面:远望原野茫茫,仰视天穹无比浩瀚。
个人在幽州台上显得那么渺小。
④感情朗读。
⑤讲君子之骨
Ø少年之时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明.东林书院
Ø长大没有入仕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明.顾炎武
Ø长大之后入仕带兵打仗则精忠报国——宋.岳飞立于庙堂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宋.范仲淹
Ø国家遇到危难苟以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清.林则徐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三国.曹植
报国之心,死而后已。
——宋.苏轼这些立于天地之间的君子们,是国家真正的栋梁,他们不为自己名利,只为天下苍生;把个人幸福和国家的幸福紧紧联系在一起,所以才会有杜甫的“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陆游临死才会写下“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才会有抗金名将宗泽临死前,用足力气,高喊“过河!过河!过河!”
天地悠悠,人生苦短,空怀壮志,报国无门哪。
能感受到陈子昂的悲愤吗?
区区22个字,字字含泪泣血,短短4句,句句赤子之心,难怪能引起那么多人的共鸣。
小结:壮志未酬的悲愤是理想主义的另一种表现。
它意味着诗人对理想的态度是更加执着和珍惜,而不是放弃和冷漠。
时代条件提供了驰骋的舞台,理想之歌高昂、奔放;时代条件未能提供舞台,浩歌激烈,愤慨悲凉。
这些都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6、写推荐词
师:2011年武汉大学文学院王兆鹏教授等人推出了“唐诗排行榜”前十大唐诗颇有争议。
如果请你为《登幽州台歌》写份推荐词,你准备怎么写?
7、结课
陈子昂越行越远,但他诗歌中表达出的对理想的不懈追求至今熠熠生辉。
多读多记多体会,让这些美好的古诗成为滋养我们精神的营养,让我们在这些诗人的带领下成长为一个精神丰满,人格独立的大写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