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
《登幽州台歌》教案
《登幽州台歌》教案一、导入新课师:战国时期,燕昭王修筑幽州台招徕天下贤士,由此燕昭王成为明君圣主的代表,幽州台也成了明君圣主礼遇贤才的象征。
此后,许多怀才不遇的文人,登上幽州台,凭古吊今,感怀时世。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看看他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板书文题)【设计意图】本环节由燕昭王招贤纳士的故事说起,引导学生了解诗歌创作的相关背景,为体味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做必要的铺垫。
二、预学展示1.作者简介。
(参见《状元大课堂》本课“作者名片”栏目)2.写作背景。
(参见《状元大课堂》本课“背景链接”栏目)三、朗读诗歌,感受节奏由于诗歌体裁的特殊性,学习诗歌时,应先从诵读入手,感受其节奏美。
1.读准字音。
要求声音响亮,字正腔圆。
可结合课文注释和相关工具书读准字音。
2.读出节奏和韵律。
(1)生自由朗读诗歌,自主划分朗读节奏。
(2)师播放朗读录音,明确朗读节奏。
本诗是一首古体诗,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差的楚辞体句法。
前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
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朗读时注意每句的领字要读出延长音。
(3)全班齐读诗歌,感受古体诗的节奏和韵律。
3.读懂古诗大意。
师:读诗,不仅要感受音韵之美,还要读出诗意之美。
请同学们反复诵读诗歌,借助课文注释和相关工具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句的意思。
预设(在幽州台上我向历史长河的前端和后面望去,)向前看不到像燕昭王那样的贤君,向后望不到明主。
想到天地广阔、宇宙永恒,不禁感到孤独寂寞,悲从中来,怅然泪下。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层层推进,营造学习本诗的氛围,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古体诗的诗韵,为后面理解诗人情志做铺垫。
四、知人论世,感悟诗情生再次朗读诗歌,结合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思考下面的问题。
设问1:前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古人”指谁?“来者”指谁?这两句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预设时间角度(前、后)。
最新语文七年级下册 《20古代诗五首 登幽州台歌 》公开课教学设计精选3篇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体味本诗阔大苍凉的意境。
2.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
3.初步学习欣赏诗歌的方法,培育对我国古代诗歌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体味本诗阔大苍凉的意境。
2.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
难点:初步学习欣赏诗歌的方法,培育对我国古代诗歌的喜爱之情。
三、教学方法预设:启发与涵泳品味相结合;查阅资料,拓展延伸。
四、课时:1课时。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明晰方法请学生诵读自己最喜欢的古诗词,谈话导入新课。
读课文前面的《导语》讨论明晰读诗四步法: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结合课下注释,读通诗意;联系作者和创作背景,读出情感;感悟妙处,入情入境,化诵为写。
(二)初读诗歌读准字音学生大声朗读诗歌,然后推荐难读与难写的字词。
(三)再读诗歌读通诗意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意。
重点是理解“古人”“来者”“悠悠”“怆然”。
(四)联系背景读出情感联系作者生平和诗歌的创作背景,感受作者的情感。
1、我对句感受最深,我读出了一个陈子昂。
陈子昂登临幽州台,面对无限的时空,不免产生一种孤寂悲凉之感,再联想到自己的境遇,便产生了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愁苦心情。
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五)入情入境化诵为写1321年前,你就是陈子昂,你从军营里走出,登上幽州台。
写一写: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生交流后入情入境自读诗歌。
(六)拓展延伸布置作业1、提前印发给学生的材料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
【韵译】先代的圣君,我见也没见到,后代的明主,要等到什么时候?想到宇宙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短暂,独自凭吊,我涕泪纵横凄恻悲愁!【赏析】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
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庭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
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这首诗作于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
当时,武则天命建安王武攸宜西征契丹,陈子昂任右拾遗参谋军事。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通用12篇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通用12篇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的朗读此诗,能够理解翻译。
最好能当堂背下来。
2、体会诗歌阔达苍凉的意境之美。
3、理解诗人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苦闷情感。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诗歌的朗读背诵和理解翻译2、难点:诗歌的情感意境理解和描绘。
教学过程1、导语:同学们生活中有没有遇到委屈的事情呢?通过同学的回忆,体会委屈的情感,建立一个情感联系,跟诗人感情互通的目的。
比如被父母批评,不被同学朋友理解,因为送同学回家晚了,被家长批评。
跟家长出门,指导的`道路正确却不被采纳等等。
同时调动课堂气氛,让学生通过回忆回答,很快的进入课堂氛围。
那么,历史上,有一个人,比起你的事情来说,是倒霉头透顶了。
——设置悬念,引出此诗的作者和经历,了解此诗的写作背景。
2、介绍作者生平遭遇播放陈子昂图画。
简介:陈子昂幼而聪颖,少而任侠,年十七、八,尚不知书。
后因击剑伤人,始弃武从文,慨然立志,谢绝旧友,深钻经史,不几年便学涉百家,不让乃父。
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24岁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女皇武则天重视,授麟台正字。
后升右拾遗,直言敢谏,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株连下狱。
3、此诗背景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族叛乱,陈子昂随建安王武攸宜出征,参谋军事。
武攸宜轻出兵,致使前军陷没。
陈子昂热情进谏,并自荐分麾下万人为前驱,但武氏以书生轻之,不纳。
数日后,陈子昂再谏,激怒了武氏,将其贬为军曹。
此时的陈子昂,满怀悲愤。
登临幽州台,写了一首诗。
4、播放幽州台景观,指出幽州台地点,引起学生参观吊古的情怀。
谁去过北京?谁去过北京的大兴?凡是去过的学生,对这个问题肯定感兴趣。
而且,因此会加深印象。
5、介绍幽州台幽州,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
幽州台:即燕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
修建黄金台用于招纳贤才,因燕昭王将黄金置于其上而得名,其师郭隗为例,成为当时燕昭王用黄金台招纳而来的第一位贤才。
著名诗人陈子昂也写了一首关于幽州台的诗《登幽州台歌》。
登幽州台歌优秀教案
登幽州台歌优秀教案
教案内容: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诗人文天祥及其作品《登幽州台歌》的背景和意义。
2.理解《登幽州台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3.培养学生欣赏、鉴赏和表达诗歌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
1.播放《登幽州台歌》的朗诵录音。
2.准备古代诗人文天祥的简介。
3.准备《登幽州台歌》的课文及相关解读材料。
三、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教师放音乐《登幽州台歌》的朗诵录音,让学生感受一下这首诗的音乐韵律和情感表达。
2.识记背景(10分钟):
教师给学生简要介绍古代诗人文天祥的背景,指出《登幽州台歌》是他在被金朝俘虏期间写的。
3.理解课文(20分钟):
教师分段解读《登幽州台歌》,引导学生分析每一段的意义和感情。
4.分组讨论(1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讨论诗歌中表达的主题和情感,并分享他们的观点。
5.欣赏创作(15分钟):
教师要求学生根据《登幽州台歌》的主题和情感写一篇自己的创作,可以是诗歌、散文或其他形式。
6.分享展示(10分钟):
学生可以选择自愿表演、朗诵或朗读自己的创作作品,其他同学可进行点评和交流。
7.总结归纳(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课堂内容,总结《登幽州台歌》的意义和影响,以及学生通过创作表达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延伸:
教师可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文天祥的其他作品,比如《过零丁洋》、《正气歌》等,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场文学赏析活动,让他们分享自己对古代文学的感受和理解。
《登幽州台歌》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
《登幽州台歌》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登幽州台歌》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下册)1一、教学背景分析《登幽州台歌》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文化课程标准必修内容之一,并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诗言简意赅、铿锵有力,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文化阅读素材。
在教学中,应以李白的“诗魂”为突破点,引领学生热爱诗歌、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目标设定(一)知识目标1. 了解《登幽州台歌》的背景和作者李白的生平;2. 通过学习,掌握诗歌的基本构成要素与几种常用修辞手法;3. 学习了解古诗词的意义和价值,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
(二)技能目标1. 能够分析诗歌的意义,归纳描写技巧和修辞方法;2. 能够理解并综合表达语文学科知识;3. 能够培养学生优秀品德和情感体验。
(三)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增强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2. 让学生领会古人崇尚自然、感受生命之美的情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三、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请学生根据图片和生活经验与教师分享喜欢的自然景色,并表达自己欣赏美的方式和体验。
(二)讲授课文1. 基本阅读理解(1)出示《登幽州台歌》全文,让学生跟读并感受其中情感、性格、气韵等方面;(2)解释难词,让学生搭建正确的语篇;(3)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丰富课堂氛围,让学生被赋予了生命的诗歌所感染。
2. 艺术欣赏分析(1)教师为学生播放介绍李白生平和《登幽州台歌》的相关视频,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作者和作品背景;(2)请学生阅读《登幽州台歌》或播放相关视频,体会其中抒情、铿锵、慷慨的意境,了解并感知李白诗歌的意义和价值;(3)透过学习李白的诗,让学生欣赏精神的力量,慢慢感悟人生的深度和无尽的美好。
3. 修辞手法探究及应用(1)引导学生理解几种主要的修辞手法及其运用,如比喻、拟人、夸张等,让学生了解诗歌的构成要素;(2)对比不同修辞手法的表现效果,创设一些情境,在对比练习中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理解修辞手法。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教案
2.教学难点
-词汇理解:课文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和地名,如“碣石”、“辽阳”等,学生可能不熟悉,需要解释其含义和历史文化背景。
-修辞手法:学生可能难以理解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需要通过实例分析来帮助学生理解。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教案
一、教学内容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教案,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1.教材章节:《古代诗歌五首》之《登幽州台歌》;
2.课文内容:选取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进行深入学习;
3.诗歌解析:分析诗歌的背景、意境、韵律、修辞手法等;
4.词汇学习:学习课文中出现的重点词汇,如“幽州”、“辽阳”、“碣石”等地名,“壮志”、“豪情”等表达情感的关键词;
在学生小组讨论中,我尝试作为一个引导者和协助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这种方法让学生们有了更多的自主探索空间,但也暴露出他们在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上的不足。我意识到,我需要在教学中更多地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总的来说,今天的课程让我看到了学生的潜力和兴趣,也让我认识到了教学中的不足。我将继续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努力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古代诗歌的学习中获得乐趣和成长。
-修辞手法:分析“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中的夸张手法,如何通过夸张来表达诗人的愁绪,帮助学生掌握这一修辞技巧。
-情感体验:通过讨论诗人的时代背景和个人遭遇,让学生尝试理解诗人的情感,如对英雄事业的向往和对现实的不满。
-诗歌鉴赏:教授学生如何结合时代背景、作者生平、诗歌形式等多方面因素来鉴赏诗歌,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诗歌的审美价值,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并解决问题。
第21课《登幽州台歌》教案
举例:陈子昂生活在唐朝初期,国家繁荣昌盛,但他对国家命运充满担忧,体现在《登幽州台歌》中。
(3)主题思想:把握《登幽州台歌》的主题思想,理解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切。
举例: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兴衰的感慨,以及对民族命运的担忧。
(4)艺术特色:分析《登幽州台歌》的艺术特色,如韵律、修辞手法等,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举例:诗中运用了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展现了诗人激昂的情感。
2.教学难点
(1)生字词理解:部分生字词对学生来说较为陌生,如“幽州”、“怆然”等,需要教师进行详细解释。
举例:“幽州”指的是古代地名,今北京一带;“怆然”形容诗人内心的悲伤。
(2)诗句含义解读:对诗句的深层含义进行解读,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登幽州台歌》的基本内容、背景知识和艺术特色。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诗中情感和哲理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欣赏和传承古典诗词。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句的解析和背景知识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历史背景和诗句含义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登幽州台歌》相关的诗句或情感表达。
2.诗词鉴赏: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诗词鉴赏活动。通过朗读、分析,让学生感受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举例:诗句“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表达了诗人对历史沧桑、国家命运的忧虑,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登幽州台歌》文章教案
《登幽州台歌》文章教案登幽州台歌文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登幽州台歌》的背景和内容;2. 掌握《登幽州台歌》的韵律和诗歌表达技巧;3. 培养学生对唐代文学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 学习理解《登幽州台歌》的背景和内容;2. 掌握《登幽州台歌》的韵律和诗歌表达技巧。
三、教学准备1. 教案、幻灯片、多媒体设备;2. 《登幽州台歌》原文和翻译。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利用相关图片或音频,以及简要介绍唐代文学的背景,引发学生对《登幽州台歌》的兴趣。
2. 学习《登幽州台歌》(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读诵《登幽州台歌》原文,并解释其中的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教师可以辅助使用幻灯片,展示诗歌的特点和表达技巧。
3. 理解诗歌背景(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登幽州台歌》的背景,如唐玄宗迁都长安后,幽州的变化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中的情境和意蕴。
4. 分组朗诵与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两个段落进行朗诵和讨论。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情感,阐述诗歌表达的思想和感受。
5. 分析韵律与修辞手法(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登幽州台歌》的韵律特点和修辞手法,如平仄、押韵、对仗等,让学生进一步领悟唐代诗歌的艺术表达。
6. 欣赏其他唐代诗歌(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其他唐代诗歌,让学生感受唐代文学的魅力和多样性。
7. 小结与反思(5分钟)教师对本堂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并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收获与不足。
五、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选择其他唐代诗歌,进行朗诵和解读;2. 学生可以尝试仿写唐代诗歌,培养自己的创作能力。
六、作业布置请学生自行选择一首唐代诗歌,进行朗诵和解读,并写下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在欣赏《登幽州台歌》的同时,能够对唐代文学的特点和韵律有所了解。
通过分组朗诵和讨论,增强了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同时,通过欣赏其他唐代诗歌的方式,丰富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2023年登幽州台歌教案5篇
2023年登幽州台歌教案5篇登幽州台歌教案登幽州台歌教案时间:2023-03-09 18:43:10教案投诉投稿相关举荐登幽州台歌教案5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老师,经常须要打算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登幽州台歌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登幽州台歌教案1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本首诗歌。
背诵诗歌2、在诵读的`过程中,绽开想象,感悟诗中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本首诗歌。
背诵诗歌。
教学打算:图片、实物投影仪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今日,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名字叫《登幽州台歌》。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自由读诗,学习生字词。
二、自学古诗自由读读古诗,留意把每个字的字音都读准了。
三、整体感知,理解古诗:1、学生自由读诗,借助注释理解古诗2、指名读诗,刚好正音。
3、沟通。
四、借助画面,理解诗意,感情朗读。
1、(实物投影仪:插图)请学生视察,师讲解诗意,并进行范读。
2、学生自由练习感情朗读。
3、指名诵读,指导朗读。
4、全班齐读。
五、指导背诵。
登幽州台歌教案2一、朗读指导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朗读节奏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
幽州台:即燕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
修建黄金台用于招纳贤才,因燕昭王将黄金置于其上而得名,其师郭隗为例,成为当时燕昭王用黄金台招纳而来的第一位贤才。
2、悠悠:渺远的样子。
3、怆然:哀痛凄凉。
4、涕:古时指眼泪。
二、作者介绍陈子昂(661-702),字伯玉,射洪人。
他是唐诗革新的先驱者。
诗的代表作为《感遇》38首,旨在抨击时弊,抒写情怀。
他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解和政治才能的文人。
他敢言,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经常提出指责看法,不为武则天所重视,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下狱,他的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特别苦闷。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教案)
-情感体验:学生可能难以深入体会陈子昂的忧国忧民之情,教师需通过生动的情境创设、历史故事讲解等方式,帮助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
-词汇理解:一些专业词汇,如“幽州”、“辽阳”等地名,以及古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可能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困难。教师应提供历史背景知识,采用图示、古今对比等方法,降低理解难度。
再来说说诗歌的艺术特色分析,我是否让学生真正领会到了古诗的美?在分析对仗和意境时,我可能过于注重理论知识,而忽略了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和体验。我应该在课堂上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形式,亲身体验古诗的韵律和意境。
此外,课堂互动方面,我注意到在小组讨论环节,有些学生参与度不高,可能是主题不够吸引他们,或者他们对于讨论的内容不够自信。我需要思考如何设计更具启发性和参与性的讨论主题,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
最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我是否真正触动了学生的心灵?通过这首诗,我希望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但我可能还需要通过更多的历史故事、现实联系等方式,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诗人的情感,从而引发他们自己的情感共鸣。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感悟陈子昂的忧国忧民之情,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增强民族自信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歌背景及作者情感:本节课的核心是让学生理解陈子昂在《登幽州台歌》中表达的忧国忧民之情。教师需强调陈子昂的历史背景和个人遭遇,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其创作。
4.句子解析:分析诗中的名句,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探讨作者抒发的感慨。
5.诗意理解:引导学生从全诗角度理解作者陈子昂的抱负和忧国忧民之情。
6.创作技巧:分析《登幽州台歌》的艺术特色,如对仗工整、意境开阔等。
7.情感体验:通过诗歌学习,激发学生对古人英勇事迹的敬仰,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登幽州台歌》教案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幽州台歌》。
(2)理解诗文的内容和背景,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的意境。
(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体会诗文的韵律美。
(3)培养学生的文学批评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作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崇高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学会珍惜时光,激发学生追求卓越、勇攀高峰的信心。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高尚品质。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准确把握,理解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朗读和背诵的技巧。
三、教学难点:1. 诗文背景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2. 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作品,提高文学批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文讲解课件,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资料。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以便记录学习内容。
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文作者陈子昂及《登幽州台歌》的背景。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感受诗文的韵律美。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文的历史、文化背景。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学生闭目倾听教师朗读,感受诗歌的情感氛围。
(2)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教师引导深入理解诗文。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6. 课后作业:(1)学生背诵《登幽州台歌》。
7. 课后反思:六、教学拓展:1. 比较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比较《登幽州台歌》与其他登高诗的异同,如《登鹳雀楼》、《登飞来峰》等。
(2)学生分析不同作品中的意象、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差异。
2. 创作实践:(1)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登高诗,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登幽州台歌》教案
《登幽州台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幽州台歌》。
(2)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情感。
(3)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
(2)学会珍惜时光,追求真理,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诗歌的背诵与理解。
(2)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难点:(1)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2)诗歌意境的感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诗人陈子昂及《登幽州台歌》。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中的关键字词、意象。
(2)解析诗歌的情感内涵和主题思想。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感悟。
(2)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正确把握诗歌的情感。
6. 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 背诵《登幽州台歌》。
2. 写一篇关于《登幽州台歌》的读后感。
3. 选择一首类似的古典诗歌进行欣赏和分析。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寻找答案。
2. 利用案例分析法,以《登幽州台歌》为例,分析古典诗歌的创作特点。
3. 采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4. 运用比较教学法,引导学生将《登幽州台歌》与其他诗歌进行比较,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登幽州台歌》教案
《登幽州台歌》教案《登幽州台歌》教案导语:《登幽州台歌》是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作品。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孤独遗世、独立苍茫的落寞情怀。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登幽州台歌》教案,欢迎阅读。
《登幽州台歌》教案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借助注释、课后练习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诵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能凭借语言文字,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了解作者:1、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
而学习古诗能使我们领略古代诗人豪放、婉约的艺术风格,更能让我们领略诗歌描绘的雄壮、优美的意境。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有名的诗——《登幽州台歌》,齐读诗题。
2、你们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3、简介作者,为理解诗情奠下基础。
二、自读诗句,理解诗意。
1、学生细读诗,借助词典,把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掌握,实在不会的则做上记号质疑。
2、指名读。
读出韵味和节奏。
3、说说自己读懂了哪些句子?你展开了哪些想象?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句?4、全班交流。
三、朗读指导,领悟诗情。
1、再读体会,思考:诗中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我们该用什么语气读呢?2、学生自由读,在小组内讨论。
3、情感朗读,赛读。
4、齐读。
四、总结全文:1、总结古诗。
2、总结学法a、学生回忆:我们是怎样学习《登幽州台歌》?b、老师总结学习方法:(1)理解诗句,初步弄懂诗意。
(2)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感情。
(3)熟读吟诵,拓展延伸。
作业设计:读一读陈子昂其他的诗。
《登幽州台歌》教案
《登幽州台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幽州台歌》。
(2)理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3)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理解。
(2)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3)诗歌背景和作者简介。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内涵。
(2)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陈子昂及其作品《登幽州台歌》。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背景,了解历史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欣赏:(1)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审美情趣。
(2)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诗歌的感悟。
(2)引导学生培养爱国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学生的朗读、背诵和讨论参与度。
(2)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问和回答。
2. 作业完成情况:(1)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2)学生对诗歌背景和作者简介的掌握。
3. 考试成绩:(1)学生对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理解。
(2)学生对诗歌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的分析能力。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登幽州台歌》。
2. 深入了解诗人陈子昂的生平和创作,为课堂讨论做准备。
3.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关于《登幽州台歌》的感悟文章。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内容,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登幽州台歌》教案
《登幽州台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幽州台歌》。
(2)理解诗歌的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培养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
2. 诗歌的意境理解。
3. 诗歌的背景及作者情感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2. 诗歌意境的感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包括诗歌全文、注释、图片等。
2. 学生准备课本、字典等学习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图片内容。
(2)简要介绍诗歌的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注意字词的正确发音。
(2)学生结合课本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诗歌的艺术特色。
4. 诗歌解析(1)教师详细讲解诗歌的字词、意境、背景等。
(2)学生跟随教师思路,深入理解诗歌。
5. 应用拓展(1)学生进行诗歌填空、改写等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选取相关诗歌进行对比学习,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7. 布置作业学生回家后,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反思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以及合作意识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关注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3. 诗歌鉴赏评价:通过课后练习和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诗歌艺术特色的欣赏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朗诵技巧。
《登幽州台歌》教案稿
《登幽州台歌》教案稿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幽州台歌》。
2. 理解《登幽州台歌》的诗意和背景。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分析诗歌的韵律和意象,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通过讨论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作者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2.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背景介绍介绍作者陈子昂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登幽州台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2 课文朗读与背诵带领学生朗读《登幽州台歌》,指导学生正确发音和停顿,帮助学生背诵诗歌。
2.3 课文解析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和意象,解释生词和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以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认为什么是真正的英雄?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英雄的理解。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记出生词和难点,并尝试用自己的话解释诗歌的意义。
3.3 合作学习1. 诗歌的主题是什么?2. 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是如何表达的?3. 作者为何要描写长城和燕然勒石?3.4 课堂讲解根据学生的讨论和问题,进行课堂讲解,解析诗歌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3.5 课堂练习让学生朗读和背诵诗歌,并进行诗歌默写练习。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和讨论的积极性。
4.2 课文理解和应用通过提问和练习,评估学生对诗歌意义和表达方式的理解程度。
4.3 朗读和背诵评估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注意发音、语调和停顿的正确性。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课后作业布置学生写一篇关于《登幽州台歌》的读后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5.2 课堂活动组织一次诗歌朗诵会,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朗诵,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艺术修养。
第六章:教学策略与方法6.1 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
登幽州台歌教案
登幽州台歌教案
《登幽州台歌》是唐代诗人陈子昂所作,是一首描写登高远望的山水诗。
以下是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唐代诗人陈子昂及其代表作品《登幽州台歌》。
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
1.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四、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讲解诗歌的背景、作者及其创作意图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
2.阅读法:让学生自己阅读诗歌,理解其中的意象和情感。
3.分析法:通过分析诗歌中的词语、句子结构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五、教学过程:
1.导入:介绍唐代诗人陈子昂及其代表作品《登幽州台歌》。
2.讲解:讲解诗歌的背景、作者及其创作意图等。
3.阅读:让学生自己阅读诗歌,理解其中的意象和情感。
4.分析:通过分析诗歌中的词语、句子结构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
歌。
5.讨论:让学生就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六、教学评价:
1.学生能够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2.学生能够分析诗歌中的词语、句子结构等。
3.学生能够就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登幽州台歌》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登幽州台歌》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五年级教学课时:2课时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幽州台歌》。
(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
(3)学习生字词,提高字词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解读诗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登幽州台歌》。
(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
2. 教学难点:(1)诗中生字词的理解与运用。
(2)古典诗词的欣赏与鉴赏。
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陈子昂及其作品《登幽州台歌》。
(2)引导学生关注诗文,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注意停顿、语气、情感。
(2)学生结合诗文注释,理解诗文内容,学习生字词。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文的意象、意境、情感。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欣赏与鉴赏(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文中的优美句子。
(2)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诗句,交流感受。
5. 情感体验(1)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教师总结,强调爱国爱家的情感。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登幽州台歌》。
2. 运用诗中的生字词,造句练习。
3. 写一篇关于家乡的短文,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学习态度。
2.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熟读背诵、生字词造句和短文写作。
3. 知识掌握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和学生汇报,评估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七、教学拓展1. 邀请家长参与课堂,共同欣赏《登幽州台歌》,增进家庭对诗歌文化的认识和兴趣。
2. 组织学生参观文学馆或诗歌朗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诗歌的魅力。
《登幽州台歌》教案
《登幽州台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幽州台歌》。
(2)理解《登幽州台歌》的创作背景、诗句的意义和表达的情感。
(3)分析《登幽州台歌》的诗歌形式和艺术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登幽州台歌》。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热爱,培养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登幽州台歌》。
(2)理解《登幽州台歌》的诗意和表达的情感。
2. 教学难点:(1)分析《登幽州台歌》的诗歌形式和艺术特点。
(2)深入理解诗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陈子昂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登幽州台歌》,提问:“幽州台”指的是什么地方?为什么诗人要登高台?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登幽州台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诗后的注释,理解诗句的意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登幽州台歌》的诗歌形式和艺术特点。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登幽州台歌》的诗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分析诗中的意象、象征和修辞手法。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感受。
(2)教师总结,强调诗歌中所表现的爱国情怀。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登幽州台歌》。
2. 分析《登幽州台歌》的诗歌形式和艺术特点,写一篇短文。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诗歌中所表现爱国情怀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是否有所提高,以及如何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古典诗歌。
六、教学策略1. 利用多媒体展示《登幽州台歌》的历史背景和图像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初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通过诗歌的语言和诗中的形象体会诗人在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课前演讲:
一、导语:
古之文人大多是孤独的,古来圣贤多寂寞吗。
孤独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内心酸楚,孤独是“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怀才不遇,孤独是“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的百无聊赖……其实孤独既是一种心境,一种感伤,也是一种超然。
现在我们就去感受一位大唐诗歌中起到承前启后作用的中坚人物内心的那份孤独。
二、学习《登幽州台歌》
1.朗读指导
学生自由读,再找学生朗读。
在读时用心揣摩诗的内容和情感。
陈子昂(661~702),唐代文学家。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自幼具有豪侠浪漫的性格。
少年时代曾闭门读书,遍览经史百家,树立了远大的政治抱负。
24岁举进士,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拜麟台正字,转右拾遗。
他曾在26岁、36岁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军事问题提出过一些有远见的建议。
38岁后解职回乡,为县令段简所诬,入狱,忧愤而死。
他的诗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柔靡之风。
有《陈伯玉集》。
6 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犯边,武后派建安王武攸宜率军出征,陈子昂随军参谋第二次来到边塞。
武攸宜亲贵出身,全然不晓军事。
陈子昂屡献奇计,不被理睬,反遭贬斥,降为军曹,因而抑郁不得志。
蓟丘是春秋时燕的旧都,燕昭王姬平曾在这里修碣石宫,筑黄金台,卑身厚币以招天下贤豪之士,乐毅、邹衍、剧辛等人先后到燕,助昭王大败齐国,称雄一时。
3.“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受?
向前看,像燕昭王那样的古代贤君再也见不到了;向后看,后代的贤君又在哪里呢?一种茫然与无奈自然涌上诗人的心头。
4.诗人为什么会“怆然而涕下”?在这泪中还包含着什么深层的精神?
诗人立足于幽州台这个时间与空间的交汇点。
眼观天地,空间无边无际,而个人何其渺小!神游今古,时间无始无终,而一生何其短暂!再加上明君贤臣、英雄豪杰难追难待。
于是一种沉重和孤立无援、独行无友的孤独袭上心头,不禁“怆然而涕下”!诗歌中所表达的不只是客体的浩渺,更有诗人在怆然流涕后的抗争与进取,诗歌中蕴含着诗人力图为国建功的积极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