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幽州台歌 优秀教学案
《登幽州台歌》教案
《登幽州台歌》教案一、导入新课师:战国时期,燕昭王修筑幽州台招徕天下贤士,由此燕昭王成为明君圣主的代表,幽州台也成了明君圣主礼遇贤才的象征。
此后,许多怀才不遇的文人,登上幽州台,凭古吊今,感怀时世。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看看他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板书文题)【设计意图】本环节由燕昭王招贤纳士的故事说起,引导学生了解诗歌创作的相关背景,为体味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做必要的铺垫。
二、预学展示1.作者简介。
(参见《状元大课堂》本课“作者名片”栏目)2.写作背景。
(参见《状元大课堂》本课“背景链接”栏目)三、朗读诗歌,感受节奏由于诗歌体裁的特殊性,学习诗歌时,应先从诵读入手,感受其节奏美。
1.读准字音。
要求声音响亮,字正腔圆。
可结合课文注释和相关工具书读准字音。
2.读出节奏和韵律。
(1)生自由朗读诗歌,自主划分朗读节奏。
(2)师播放朗读录音,明确朗读节奏。
本诗是一首古体诗,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差的楚辞体句法。
前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
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朗读时注意每句的领字要读出延长音。
(3)全班齐读诗歌,感受古体诗的节奏和韵律。
3.读懂古诗大意。
师:读诗,不仅要感受音韵之美,还要读出诗意之美。
请同学们反复诵读诗歌,借助课文注释和相关工具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句的意思。
预设(在幽州台上我向历史长河的前端和后面望去,)向前看不到像燕昭王那样的贤君,向后望不到明主。
想到天地广阔、宇宙永恒,不禁感到孤独寂寞,悲从中来,怅然泪下。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层层推进,营造学习本诗的氛围,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古体诗的诗韵,为后面理解诗人情志做铺垫。
四、知人论世,感悟诗情生再次朗读诗歌,结合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思考下面的问题。
设问1:前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古人”指谁?“来者”指谁?这两句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预设时间角度(前、后)。
登幽州台歌教案(通用8篇)
登幽州台歌教案(通用8篇)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把握教学进度,合理安排教学时间。
初二教案的实施需要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登幽州台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借助注释、课后练习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诵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能凭借语言文字,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了解作者:1、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
而学习古诗能使我们领略古代诗人豪放、婉约的艺术风格,更能让我们领略诗歌描绘的雄壮、优美的意境。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有名的诗――《登幽州台歌》,齐读诗题。
2、你们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3、简介作者,为理解诗情奠下基础。
二、自读诗句,理解诗意。
1、学生细读诗,借助词典,把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掌握,实在不会的则做上记号质疑。
2、指名读。
读出韵味和节奏。
3、说说自己读懂了哪些句子?你展开了哪些想象?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句?4、全班交流。
三、朗读指导,领悟诗情。
1、再读体会,思考:诗中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我们该用什么语气读呢?2、学生自由读,在小组内讨论。
3、情感朗读,赛读。
4、齐读。
四、总结全文:1、总结古诗。
2、总结学法a、学生回忆:我们是怎样学习《登幽州台歌》b、老师总结学习方法:(1)理解诗句,初步弄懂诗意。
(2)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感情。
(3)熟读吟诵,拓展延伸。
登幽州台歌教案篇二《登幽州台歌》》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借助注释、课后练习,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借助注释和课后练习,以及相关资料,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多媒体素材一课时二次备课一、导入新课2、指名回答。
对,就是陈子昂,大家通过预习,对他有了一定的了解。
老师这里也有一份陈子昂的资料,请个同学读一读。
登幽州台歌优秀教案
登幽州台歌优秀教案
教案内容: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诗人文天祥及其作品《登幽州台歌》的背景和意义。
2.理解《登幽州台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3.培养学生欣赏、鉴赏和表达诗歌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
1.播放《登幽州台歌》的朗诵录音。
2.准备古代诗人文天祥的简介。
3.准备《登幽州台歌》的课文及相关解读材料。
三、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教师放音乐《登幽州台歌》的朗诵录音,让学生感受一下这首诗的音乐韵律和情感表达。
2.识记背景(10分钟):
教师给学生简要介绍古代诗人文天祥的背景,指出《登幽州台歌》是他在被金朝俘虏期间写的。
3.理解课文(20分钟):
教师分段解读《登幽州台歌》,引导学生分析每一段的意义和感情。
4.分组讨论(1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讨论诗歌中表达的主题和情感,并分享他们的观点。
5.欣赏创作(15分钟):
教师要求学生根据《登幽州台歌》的主题和情感写一篇自己的创作,可以是诗歌、散文或其他形式。
6.分享展示(10分钟):
学生可以选择自愿表演、朗诵或朗读自己的创作作品,其他同学可进行点评和交流。
7.总结归纳(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课堂内容,总结《登幽州台歌》的意义和影响,以及学生通过创作表达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延伸:
教师可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文天祥的其他作品,比如《过零丁洋》、《正气歌》等,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场文学赏析活动,让他们分享自己对古代文学的感受和理解。
《登幽州台歌》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
《登幽州台歌》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登幽州台歌》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下册)1一、教学背景分析《登幽州台歌》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文化课程标准必修内容之一,并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诗言简意赅、铿锵有力,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文化阅读素材。
在教学中,应以李白的“诗魂”为突破点,引领学生热爱诗歌、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目标设定(一)知识目标1. 了解《登幽州台歌》的背景和作者李白的生平;2. 通过学习,掌握诗歌的基本构成要素与几种常用修辞手法;3. 学习了解古诗词的意义和价值,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
(二)技能目标1. 能够分析诗歌的意义,归纳描写技巧和修辞方法;2. 能够理解并综合表达语文学科知识;3. 能够培养学生优秀品德和情感体验。
(三)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增强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2. 让学生领会古人崇尚自然、感受生命之美的情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三、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请学生根据图片和生活经验与教师分享喜欢的自然景色,并表达自己欣赏美的方式和体验。
(二)讲授课文1. 基本阅读理解(1)出示《登幽州台歌》全文,让学生跟读并感受其中情感、性格、气韵等方面;(2)解释难词,让学生搭建正确的语篇;(3)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丰富课堂氛围,让学生被赋予了生命的诗歌所感染。
2. 艺术欣赏分析(1)教师为学生播放介绍李白生平和《登幽州台歌》的相关视频,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作者和作品背景;(2)请学生阅读《登幽州台歌》或播放相关视频,体会其中抒情、铿锵、慷慨的意境,了解并感知李白诗歌的意义和价值;(3)透过学习李白的诗,让学生欣赏精神的力量,慢慢感悟人生的深度和无尽的美好。
3. 修辞手法探究及应用(1)引导学生理解几种主要的修辞手法及其运用,如比喻、拟人、夸张等,让学生了解诗歌的构成要素;(2)对比不同修辞手法的表现效果,创设一些情境,在对比练习中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理解修辞手法。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教案
2.教学难点
-词汇理解:课文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和地名,如“碣石”、“辽阳”等,学生可能不熟悉,需要解释其含义和历史文化背景。
-修辞手法:学生可能难以理解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需要通过实例分析来帮助学生理解。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教案
一、教学内容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教案,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1.教材章节:《古代诗歌五首》之《登幽州台歌》;
2.课文内容:选取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进行深入学习;
3.诗歌解析:分析诗歌的背景、意境、韵律、修辞手法等;
4.词汇学习:学习课文中出现的重点词汇,如“幽州”、“辽阳”、“碣石”等地名,“壮志”、“豪情”等表达情感的关键词;
在学生小组讨论中,我尝试作为一个引导者和协助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这种方法让学生们有了更多的自主探索空间,但也暴露出他们在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上的不足。我意识到,我需要在教学中更多地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总的来说,今天的课程让我看到了学生的潜力和兴趣,也让我认识到了教学中的不足。我将继续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努力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古代诗歌的学习中获得乐趣和成长。
-修辞手法:分析“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中的夸张手法,如何通过夸张来表达诗人的愁绪,帮助学生掌握这一修辞技巧。
-情感体验:通过讨论诗人的时代背景和个人遭遇,让学生尝试理解诗人的情感,如对英雄事业的向往和对现实的不满。
-诗歌鉴赏:教授学生如何结合时代背景、作者生平、诗歌形式等多方面因素来鉴赏诗歌,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诗歌的审美价值,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并解决问题。
第21课《登幽州台歌》教案
举例:陈子昂生活在唐朝初期,国家繁荣昌盛,但他对国家命运充满担忧,体现在《登幽州台歌》中。
(3)主题思想:把握《登幽州台歌》的主题思想,理解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切。
举例: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兴衰的感慨,以及对民族命运的担忧。
(4)艺术特色:分析《登幽州台歌》的艺术特色,如韵律、修辞手法等,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举例:诗中运用了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展现了诗人激昂的情感。
2.教学难点
(1)生字词理解:部分生字词对学生来说较为陌生,如“幽州”、“怆然”等,需要教师进行详细解释。
举例:“幽州”指的是古代地名,今北京一带;“怆然”形容诗人内心的悲伤。
(2)诗句含义解读:对诗句的深层含义进行解读,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登幽州台歌》的基本内容、背景知识和艺术特色。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诗中情感和哲理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欣赏和传承古典诗词。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句的解析和背景知识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历史背景和诗句含义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登幽州台歌》相关的诗句或情感表达。
2.诗词鉴赏: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诗词鉴赏活动。通过朗读、分析,让学生感受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举例:诗句“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表达了诗人对历史沧桑、国家命运的忧虑,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高二语文《登幽州台歌》教案
《登幽州台歌》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陈子昂诗歌创作的背景及《登幽州台歌》的文学价值。
2.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3.培养学生朗诵、鉴赏诗歌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意象、意境。
2.感受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1.分析诗歌的结构、语言特色。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介绍陈子昂及其诗歌创作背景。
2.邀请学生分享对陈子昂及其诗歌的了解。
二、诗歌朗诵1.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老师示范朗诵,指导学生注意语气、节奏、情感。
三、诗歌分析1.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
a.“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描绘了时间的无限延伸,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感慨。
b.“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描绘了空间的无限广阔,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
2.分析诗歌的语言特色。
a.“悠悠”:形容时间的漫长、空间的广阔。
b.“怆然”:形容心情的悲凉、沉重。
四、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情感。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诗歌的意象、意境。
2.学生分享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二、诗歌结构分析1.分析诗歌的结构,引导学生发现诗歌的层次感。
2.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诗歌的结构。
三、诗歌鉴赏1.学生自主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陈子昂诗歌,进行鉴赏。
四、作业布置1.背诵《登幽州台歌》。
2.写一篇关于《登幽州台歌》的鉴赏文章。
五、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诗歌,培养文学素养。
六、课后反思1.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七、教学延伸1.组织诗歌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朗诵水平。
2.开展诗歌鉴赏活动,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八、教学评价1.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朗诵、分析、讨论等方面。
2.评价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关注诗歌,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十、教学拓展1.介绍陈子昂的其他诗歌,引导学生了解更多古代诗人及其作品。
《登幽州台歌》文章教案
《登幽州台歌》文章教案登幽州台歌文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登幽州台歌》的背景和内容;2. 掌握《登幽州台歌》的韵律和诗歌表达技巧;3. 培养学生对唐代文学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 学习理解《登幽州台歌》的背景和内容;2. 掌握《登幽州台歌》的韵律和诗歌表达技巧。
三、教学准备1. 教案、幻灯片、多媒体设备;2. 《登幽州台歌》原文和翻译。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利用相关图片或音频,以及简要介绍唐代文学的背景,引发学生对《登幽州台歌》的兴趣。
2. 学习《登幽州台歌》(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读诵《登幽州台歌》原文,并解释其中的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教师可以辅助使用幻灯片,展示诗歌的特点和表达技巧。
3. 理解诗歌背景(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登幽州台歌》的背景,如唐玄宗迁都长安后,幽州的变化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中的情境和意蕴。
4. 分组朗诵与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两个段落进行朗诵和讨论。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情感,阐述诗歌表达的思想和感受。
5. 分析韵律与修辞手法(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登幽州台歌》的韵律特点和修辞手法,如平仄、押韵、对仗等,让学生进一步领悟唐代诗歌的艺术表达。
6. 欣赏其他唐代诗歌(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其他唐代诗歌,让学生感受唐代文学的魅力和多样性。
7. 小结与反思(5分钟)教师对本堂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并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收获与不足。
五、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选择其他唐代诗歌,进行朗诵和解读;2. 学生可以尝试仿写唐代诗歌,培养自己的创作能力。
六、作业布置请学生自行选择一首唐代诗歌,进行朗诵和解读,并写下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在欣赏《登幽州台歌》的同时,能够对唐代文学的特点和韵律有所了解。
通过分组朗诵和讨论,增强了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同时,通过欣赏其他唐代诗歌的方式,丰富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教案)
-情感体验:学生可能难以深入体会陈子昂的忧国忧民之情,教师需通过生动的情境创设、历史故事讲解等方式,帮助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
-词汇理解:一些专业词汇,如“幽州”、“辽阳”等地名,以及古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可能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困难。教师应提供历史背景知识,采用图示、古今对比等方法,降低理解难度。
再来说说诗歌的艺术特色分析,我是否让学生真正领会到了古诗的美?在分析对仗和意境时,我可能过于注重理论知识,而忽略了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和体验。我应该在课堂上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形式,亲身体验古诗的韵律和意境。
此外,课堂互动方面,我注意到在小组讨论环节,有些学生参与度不高,可能是主题不够吸引他们,或者他们对于讨论的内容不够自信。我需要思考如何设计更具启发性和参与性的讨论主题,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
最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我是否真正触动了学生的心灵?通过这首诗,我希望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但我可能还需要通过更多的历史故事、现实联系等方式,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诗人的情感,从而引发他们自己的情感共鸣。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感悟陈子昂的忧国忧民之情,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增强民族自信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歌背景及作者情感:本节课的核心是让学生理解陈子昂在《登幽州台歌》中表达的忧国忧民之情。教师需强调陈子昂的历史背景和个人遭遇,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其创作。
4.句子解析:分析诗中的名句,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探讨作者抒发的感慨。
5.诗意理解:引导学生从全诗角度理解作者陈子昂的抱负和忧国忧民之情。
6.创作技巧:分析《登幽州台歌》的艺术特色,如对仗工整、意境开阔等。
7.情感体验:通过诗歌学习,激发学生对古人英勇事迹的敬仰,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024年《登幽州台歌》教案
2024年《登幽州台歌》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登幽州台歌》的创作背景和主题思想。
2.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3.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和欣赏能力。
4.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哲理。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2.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欣赏诗歌的音韵美和意境美。
三、教学难点1.诗歌的情感表达和哲理内涵。
2.诗歌的朗读节奏和韵律。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向学生介绍陈子昂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登幽州台歌》的创作背景。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诗歌,感知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三、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2.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四、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情感表达和哲理内涵。
五、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朗读节奏和韵律。
二、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的朗读技巧,如停顿、重音等。
2.分析诗歌的韵律美。
三、课堂实践1.学生分组练习朗读诗歌,注意节奏和韵律。
2.各组展示朗读成果,教师点评并指导。
四、课堂讨论1.学生讨论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哲理。
五、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二、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2.分析诗歌的情感表达和哲理内涵。
三、课堂实践1.学生分组创作诗歌,以《登幽州台歌》为题材。
2.各组展示创作成果,教师点评并指导。
四、课堂讨论1.学生讨论诗歌的创作过程,分享创作心得。
五、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三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朗读技巧。
二、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的朗读技巧,如语气、节奏等。
2.分析诗歌的韵律美。
三、课堂实践1.学生分组练习朗读诗歌,注意语气、节奏等。
《登幽州台歌》教案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幽州台歌》。
(2)理解诗文的内容和背景,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的意境。
(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体会诗文的韵律美。
(3)培养学生的文学批评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作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崇高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学会珍惜时光,激发学生追求卓越、勇攀高峰的信心。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高尚品质。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准确把握,理解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朗读和背诵的技巧。
三、教学难点:1. 诗文背景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2. 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作品,提高文学批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文讲解课件,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资料。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以便记录学习内容。
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文作者陈子昂及《登幽州台歌》的背景。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感受诗文的韵律美。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文的历史、文化背景。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学生闭目倾听教师朗读,感受诗歌的情感氛围。
(2)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教师引导深入理解诗文。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6. 课后作业:(1)学生背诵《登幽州台歌》。
7. 课后反思:六、教学拓展:1. 比较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比较《登幽州台歌》与其他登高诗的异同,如《登鹳雀楼》、《登飞来峰》等。
(2)学生分析不同作品中的意象、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差异。
2. 创作实践:(1)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登高诗,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登幽州台歌》教案
《登幽州台歌》教案《登幽州台歌》教案导语:《登幽州台歌》是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作品。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孤独遗世、独立苍茫的落寞情怀。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登幽州台歌》教案,欢迎阅读。
《登幽州台歌》教案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借助注释、课后练习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诵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能凭借语言文字,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了解作者:1、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
而学习古诗能使我们领略古代诗人豪放、婉约的艺术风格,更能让我们领略诗歌描绘的雄壮、优美的意境。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有名的诗——《登幽州台歌》,齐读诗题。
2、你们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3、简介作者,为理解诗情奠下基础。
二、自读诗句,理解诗意。
1、学生细读诗,借助词典,把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掌握,实在不会的则做上记号质疑。
2、指名读。
读出韵味和节奏。
3、说说自己读懂了哪些句子?你展开了哪些想象?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句?4、全班交流。
三、朗读指导,领悟诗情。
1、再读体会,思考:诗中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我们该用什么语气读呢?2、学生自由读,在小组内讨论。
3、情感朗读,赛读。
4、齐读。
四、总结全文:1、总结古诗。
2、总结学法a、学生回忆:我们是怎样学习《登幽州台歌》?b、老师总结学习方法:(1)理解诗句,初步弄懂诗意。
(2)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感情。
(3)熟读吟诵,拓展延伸。
作业设计:读一读陈子昂其他的诗。
《登幽州台歌》教案
《登幽州台歌》教案《登幽州台歌》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本首诗,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以读代讲,形象感知诗意,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痛苦,引导学生学会珍惜时光,树立远大志向。
教学重点: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本首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学会珍惜时光,树立远大志向。
2.理解诗句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教案和教学PPT。
2.学生准备笔、纸以及工具书,如字典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曾经学过的古代诗歌,让学生尝试背出其中一些诗句。
2.教师点评学生的背诵,并引出古代诗歌的韵律和节奏,让学生再次体会其中的美感。
3.教师出示本首诗的背景知识,介绍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二、朗读指导1.教师播放录音,让学生听录音进行跟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教师范读,让学生体会教师朗读中的情感和技巧。
3.学生自由朗读,尝试自己掌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4.学生齐读,教师进行点评并指导。
三、诗意解读1.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注释和课后练习,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2.教师针对一些难点字词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意。
3.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句所表现的景象和情感。
4.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诗歌的主题和思想感情。
四、深入品味1.教师引导学生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方面深入品味本首诗。
2.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诗歌中的哲理和思想内涵。
3.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思考诗歌对自己的启示和感悟。
五、拓展延伸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其他与本首诗相关的诗歌或资料。
2.教师鼓励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创作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3.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背诵本首诗并完成相关练习。
《登幽州台歌》教案
《登幽州台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幽州台歌》。
(2)理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3)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理解。
(2)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3)诗歌背景和作者简介。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内涵。
(2)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陈子昂及其作品《登幽州台歌》。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背景,了解历史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欣赏:(1)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审美情趣。
(2)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诗歌的感悟。
(2)引导学生培养爱国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学生的朗读、背诵和讨论参与度。
(2)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问和回答。
2. 作业完成情况:(1)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2)学生对诗歌背景和作者简介的掌握。
3. 考试成绩:(1)学生对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理解。
(2)学生对诗歌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的分析能力。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登幽州台歌》。
2. 深入了解诗人陈子昂的生平和创作,为课堂讨论做准备。
3.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关于《登幽州台歌》的感悟文章。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内容,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登幽州台歌》教案
《登幽州台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幽州台歌》。
(2)理解诗歌的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培养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
2. 诗歌的意境理解。
3. 诗歌的背景及作者情感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2. 诗歌意境的感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包括诗歌全文、注释、图片等。
2. 学生准备课本、字典等学习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图片内容。
(2)简要介绍诗歌的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注意字词的正确发音。
(2)学生结合课本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诗歌的艺术特色。
4. 诗歌解析(1)教师详细讲解诗歌的字词、意境、背景等。
(2)学生跟随教师思路,深入理解诗歌。
5. 应用拓展(1)学生进行诗歌填空、改写等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选取相关诗歌进行对比学习,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7. 布置作业学生回家后,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反思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以及合作意识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关注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3. 诗歌鉴赏评价:通过课后练习和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诗歌艺术特色的欣赏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朗诵技巧。
《登幽州台歌》教案稿
《登幽州台歌》教案稿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幽州台歌》。
2. 理解《登幽州台歌》的诗意和背景。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分析诗歌的韵律和意象,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通过讨论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作者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2.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背景介绍介绍作者陈子昂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登幽州台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2 课文朗读与背诵带领学生朗读《登幽州台歌》,指导学生正确发音和停顿,帮助学生背诵诗歌。
2.3 课文解析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和意象,解释生词和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以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认为什么是真正的英雄?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英雄的理解。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记出生词和难点,并尝试用自己的话解释诗歌的意义。
3.3 合作学习1. 诗歌的主题是什么?2. 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是如何表达的?3. 作者为何要描写长城和燕然勒石?3.4 课堂讲解根据学生的讨论和问题,进行课堂讲解,解析诗歌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3.5 课堂练习让学生朗读和背诵诗歌,并进行诗歌默写练习。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和讨论的积极性。
4.2 课文理解和应用通过提问和练习,评估学生对诗歌意义和表达方式的理解程度。
4.3 朗读和背诵评估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注意发音、语调和停顿的正确性。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课后作业布置学生写一篇关于《登幽州台歌》的读后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5.2 课堂活动组织一次诗歌朗诵会,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朗诵,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艺术修养。
第六章:教学策略与方法6.1 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
《登幽州台歌》教案
《登幽州台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幽州台歌》。
(2)理解《登幽州台歌》的创作背景、诗句的意义和表达的情感。
(3)分析《登幽州台歌》的诗歌形式和艺术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登幽州台歌》。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热爱,培养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登幽州台歌》。
(2)理解《登幽州台歌》的诗意和表达的情感。
2. 教学难点:(1)分析《登幽州台歌》的诗歌形式和艺术特点。
(2)深入理解诗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陈子昂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登幽州台歌》,提问:“幽州台”指的是什么地方?为什么诗人要登高台?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登幽州台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诗后的注释,理解诗句的意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登幽州台歌》的诗歌形式和艺术特点。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登幽州台歌》的诗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分析诗中的意象、象征和修辞手法。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感受。
(2)教师总结,强调诗歌中所表现的爱国情怀。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登幽州台歌》。
2. 分析《登幽州台歌》的诗歌形式和艺术特点,写一篇短文。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诗歌中所表现爱国情怀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是否有所提高,以及如何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古典诗歌。
六、教学策略1. 利用多媒体展示《登幽州台歌》的历史背景和图像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教案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教课方案【篇一:市评优课登幽州台教课方案】《登幽州台歌》教课方案黄土梁子初级中学秦桂红教课目的:1、有感情地朗诵古诗,理解诗歌的意思。
2、能从不一样的角度对诗歌的语言进行赏析,领会诗人的感情。
教课重难点:有感情的朗诵古诗,领会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情。
一、导入(轻音乐)“登高”作为古典诗歌的一个传统题材,千百年来被历代的文人频频吟咏描绘。
王之涣在登上鹳雀楼后高唱“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杜甫在《登高》里低吟:“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李白在登上金陵凤凰台后感触“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令人愁。
”唐朝有一位文学家陈子昂,他登上了幽州台,又有什么样的感触呢?今日我们来学习他的《登幽州台歌》。
提示学生注意州字的写法。
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筑的。
二、读诗韵1、学生疏组展现朗诵。
2、学生议论,再朗诵。
3、读了这首诗,你领会到了诗人内心有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伤心,孤单,悲伤)如何才能读出那种伤心、孤单呢?听听名家的朗诵,播放视频。
4、再试着深情的读一遍,读出那种伤心和孤单。
学生配乐朗诵。
三、释诗意1、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诗句的表面意思。
2人描绘。
3、古代圣贤之君,详细指的是哪个君王呢?学生讲燕昭王筑黄金台的故事学生介绍写作背景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 ,契丹李效忠、孙万荣等攻下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训,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当顾问,伴同出征。
武为人草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状况紧迫,陈子昂恳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
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陈子昂内心非常悲伤,他单独一人到达邻近的幽州台上,登楼远眺,凭今吊古,写下了这首传世名作。
连接:当年的幽州台还在,但是招揽贤士的燕昭王却早已不见。
自己空有满腹才干,却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怎能不让人心生感触,落泪伤悲呢?请一位同学再来读一下这首诗,一同去领会诗人内心的伤心。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古代诗歌五首之登幽州台歌》优秀教学案例
在讲授新知的环节,我会带领学生逐步解读《登幽州台歌》。首先,让学生自读诗歌,感知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接着,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意义,讲解生僻词汇和成语,如“慷慨”、“高歌”等。在此基础上,深入讲解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如对偶、夸张等,并举例说明这些手法如何表达诗人的情感。
同时,结合诗歌的历史背景,讲解陈子昂在创作这首诗时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了解诗人在诗中表达的忧国忧民之情。通过对比其他边塞诗,让学生认识到《登幽州台歌》的独特魅力,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4.设计创意表达活动,如诗歌创作、角色扮演等,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社会、关爱他人的情感态度,通过学习《登幽州台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2.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奋发向前的人生态度,学习陈子昂不屈不挠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引导学生认识到团结协作、互助互爱的重要性,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会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诗歌中的意象有哪些?它们分别代表了什么?
2.诗人是如何通过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的?
3.你是如何理解“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句话的?
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互相交流,共同解决问题。我会在旁听各组讨论,适时给予指导和提示。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登幽州台歌》的诗意、背景及作者陈子昂的生平简介,了解古代边塞诗的特点和艺术风格。
2.掌握课文中的重要词汇、成语、典故,如“慷慨”、“高歌”等,并能正确运用到日常写作和口语表达中。
3.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和表达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幽州台歌
【学习目标】
1.感受品味诗的阔大而悲凉的意境,理解诗人苍凉悲壮的情怀。
2.背诵诗歌。
【学习重点】
1.感受品味诗的阔大而悲凉的意境。
2.背诵诗歌。
【学习难点】
理解诗人苍凉悲壮的情怀。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解释字词。
悠悠:
怆然:
涕:
(二)说出这首诗的大意。
(三)文学常识。
《登幽州台歌》的作者是代诗人,字。
后世称为陈拾遗。
(四)默写。
1.《登幽州台歌》中表达诗人孤单悲苦心绪的诗句是:
2.《登幽州台歌》中直抒胸臆的诗句是:
3.《登幽州台歌》中表达陈子昂怀才不遇的诗句是:
4.《黄鹤楼》中“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两句传达出诗人登楼时内心的孤寂,与《登幽州台歌》中的“”两句有异曲同工之
妙。
二、课中学习
(一)合作探究。
1.《登幽州台歌》这首诗将人类的渺小与宇宙的浩大相比,运用了的写作手法。
2.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
诗人通过书写的感慨,抒发了的思想感情。
3.“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4.诗人登上,看到,先想到,再想到,不禁。
(二)感受品味。
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人”、“者”是指什么人?
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一句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3.“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有两个“不见”,它们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
4.“独怆然而涕下”属于何种描写?写出了什么?“独”有什么作用?
5.作者在高处观景,为何会“怆然”呢?
6.诗人选择登“幽州台”而歌,有何深意?
7.《登幽州台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