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登幽州台歌》教案
《登幽州台歌》教案
《登幽州台歌》教案一、导入新课师:战国时期,燕昭王修筑幽州台招徕天下贤士,由此燕昭王成为明君圣主的代表,幽州台也成了明君圣主礼遇贤才的象征。
此后,许多怀才不遇的文人,登上幽州台,凭古吊今,感怀时世。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看看他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板书文题)【设计意图】本环节由燕昭王招贤纳士的故事说起,引导学生了解诗歌创作的相关背景,为体味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做必要的铺垫。
二、预学展示1.作者简介。
(参见《状元大课堂》本课“作者名片”栏目)2.写作背景。
(参见《状元大课堂》本课“背景链接”栏目)三、朗读诗歌,感受节奏由于诗歌体裁的特殊性,学习诗歌时,应先从诵读入手,感受其节奏美。
1.读准字音。
要求声音响亮,字正腔圆。
可结合课文注释和相关工具书读准字音。
2.读出节奏和韵律。
(1)生自由朗读诗歌,自主划分朗读节奏。
(2)师播放朗读录音,明确朗读节奏。
本诗是一首古体诗,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差的楚辞体句法。
前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
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朗读时注意每句的领字要读出延长音。
(3)全班齐读诗歌,感受古体诗的节奏和韵律。
3.读懂古诗大意。
师:读诗,不仅要感受音韵之美,还要读出诗意之美。
请同学们反复诵读诗歌,借助课文注释和相关工具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句的意思。
预设(在幽州台上我向历史长河的前端和后面望去,)向前看不到像燕昭王那样的贤君,向后望不到明主。
想到天地广阔、宇宙永恒,不禁感到孤独寂寞,悲从中来,怅然泪下。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层层推进,营造学习本诗的氛围,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古体诗的诗韵,为后面理解诗人情志做铺垫。
四、知人论世,感悟诗情生再次朗读诗歌,结合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思考下面的问题。
设问1:前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古人”指谁?“来者”指谁?这两句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预设时间角度(前、后)。
《登幽州台歌》诗歌鉴赏教案
《登幽州台歌》诗歌鉴赏教案。
【教材解读】1.诗歌名称:《登幽州台歌》2.作者:陈子昂(约公元619年-约公元673年),字称“昂吉”,唐代著名诗人,号称“子昂”、“昌宗”,唐高宗时期曾任平章事。
3.创作背景:诗歌创作的背景是唐朝玄宗年间,受吐蕃政府的压迫,唐朝派遣陈子昂前往幽州维持边疆稳定,称为“安抚使”,他于公元689年写下这首诗歌,怀念家园,表达自己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
4.诗歌结构:诗歌共分五首,每首四句,共20句,其中十六句为七言绝句,四句为六言绝句,各句之间表现出相互联系,联贯紧密的特点。
5.内容概述:该诗歌以平淡的语言,折射了陈子昂坚韧不屈的品格和对祖国的忠诚,声咽哽噎,“冥寂无声”。
6.主题:爱国情怀和豁达坚毅的英雄精神。
【教学目标】1.了解《登幽州台歌》这首唐诗的作者、创作年代、背景、形式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2.能理解《登幽州台歌》这首唐诗所蕴含的爱国和英雄主义精神。
3.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登幽州台歌》的正面价值和美学特征。
4.能在欣赏和写作上结合考题解析,全面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教学内容和方法】1.教学内容:爱国情怀和英雄主义精神2.教学方法:(1)讲授:讲述唐代文化背景、《登幽州台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唐代诗歌的特点、诗歌艺术鉴赏等方面的知识。
(2)体验:组织学生进行倾听音乐、观看图片等体验活动,尝试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3)训练:结合全文阅读和理解课程训练学生分析和理解《登幽州台歌》的正面价值和美学特征。
(4)写作:根据老师布置的作文题目进行批改,并进行点评。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教师通过展示一张唐朝风貌的图片,向学生讲述唐朝文化的背景和特点,分析唐代文化的兴起和发展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第二步:核心知识讲述讲授《登幽州台歌》这首唐诗的作者、创作背景和历史文化背景、形式等方面的基本知识,通过各种资料、音频、视频等方式呈现给学生。
第三步:诗歌欣赏请学生默读《登幽州台歌》,结合授课内容,尝试理解诗歌的艺术价值和精神内涵,提高学生诗歌欣赏的能力。
最新语文七年级下册 《20古代诗五首 登幽州台歌 》公开课教学设计精选3篇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体味本诗阔大苍凉的意境。
2.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
3.初步学习欣赏诗歌的方法,培育对我国古代诗歌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体味本诗阔大苍凉的意境。
2.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
难点:初步学习欣赏诗歌的方法,培育对我国古代诗歌的喜爱之情。
三、教学方法预设:启发与涵泳品味相结合;查阅资料,拓展延伸。
四、课时:1课时。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明晰方法请学生诵读自己最喜欢的古诗词,谈话导入新课。
读课文前面的《导语》讨论明晰读诗四步法: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结合课下注释,读通诗意;联系作者和创作背景,读出情感;感悟妙处,入情入境,化诵为写。
(二)初读诗歌读准字音学生大声朗读诗歌,然后推荐难读与难写的字词。
(三)再读诗歌读通诗意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意。
重点是理解“古人”“来者”“悠悠”“怆然”。
(四)联系背景读出情感联系作者生平和诗歌的创作背景,感受作者的情感。
1、我对句感受最深,我读出了一个陈子昂。
陈子昂登临幽州台,面对无限的时空,不免产生一种孤寂悲凉之感,再联想到自己的境遇,便产生了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愁苦心情。
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五)入情入境化诵为写1321年前,你就是陈子昂,你从军营里走出,登上幽州台。
写一写: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生交流后入情入境自读诗歌。
(六)拓展延伸布置作业1、提前印发给学生的材料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
【韵译】先代的圣君,我见也没见到,后代的明主,要等到什么时候?想到宇宙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短暂,独自凭吊,我涕泪纵横凄恻悲愁!【赏析】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
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庭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
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这首诗作于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
当时,武则天命建安王武攸宜西征契丹,陈子昂任右拾遗参谋军事。
登幽州台歌教案幼儿园5篇范文
4、提问: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这首诗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见所感,抒发作者怀才不遇、寂寞苦闷的愁苦情怀。所见:时空的无限;所感:怀才不遇,生不逢时。(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千金市骨,意为用重价购买千里马的骨头,比喻重视人才,渴望求得人才的愿望。《战国策·燕策一》记载,燕昭王“卑身厚币以招贤者”,郭隗就给他讲了一个用五百金买了付千里马的骨架,使得一年之内得到多匹千里马的故事。也作“千金买骏骨”。历史背景燕昭王即位时,燕国正被被齐国打得大败,国家濒临灭亡。昭王下决心不惜一切代价招纳贤才,帮助他治理国家,使燕国尽快强大起来,报仇雪恨。他亲自拜访老臣郭隗,向他请教寻求贤才的方法。郭隗并未急于告诉昭王怎样求贤,却向他讲了一个寻找千里马的故事:从前有位国君,不惜用千金求购千里马,三年过去了,还是没有买到。有位侍臣对国君说:“请让我去寻找千里马吧!”国君就派他去了。过了三个月,侍臣打听到某地有匹千里马,但可当他急忙赶到时,千里马已经死了。侍臣便用五百金买下千里马的骨头,带回来见国君。国君大怒,厉声斥责道:“我要的是活的千里马,谁让你花五百金买来了马骨?”侍臣回答说:“大王请息怒。我用五百金买回马骨的消息传扬出去,天下的人都知道大王真爱千里马,难道还怕没有人送上门来吗?活的千里马很快就要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登幽州台歌教案幼儿园篇二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借助注释、课后练习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登幽州台歌教案(通用8篇)
登幽州台歌教案(通用8篇)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把握教学进度,合理安排教学时间。
初二教案的实施需要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登幽州台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借助注释、课后练习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诵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能凭借语言文字,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了解作者:1、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
而学习古诗能使我们领略古代诗人豪放、婉约的艺术风格,更能让我们领略诗歌描绘的雄壮、优美的意境。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有名的诗――《登幽州台歌》,齐读诗题。
2、你们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3、简介作者,为理解诗情奠下基础。
二、自读诗句,理解诗意。
1、学生细读诗,借助词典,把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掌握,实在不会的则做上记号质疑。
2、指名读。
读出韵味和节奏。
3、说说自己读懂了哪些句子?你展开了哪些想象?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句?4、全班交流。
三、朗读指导,领悟诗情。
1、再读体会,思考:诗中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我们该用什么语气读呢?2、学生自由读,在小组内讨论。
3、情感朗读,赛读。
4、齐读。
四、总结全文:1、总结古诗。
2、总结学法a、学生回忆:我们是怎样学习《登幽州台歌》b、老师总结学习方法:(1)理解诗句,初步弄懂诗意。
(2)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感情。
(3)熟读吟诵,拓展延伸。
登幽州台歌教案篇二《登幽州台歌》》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借助注释、课后练习,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借助注释和课后练习,以及相关资料,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多媒体素材一课时二次备课一、导入新课2、指名回答。
对,就是陈子昂,大家通过预习,对他有了一定的了解。
老师这里也有一份陈子昂的资料,请个同学读一读。
登幽州台歌优秀教案
登幽州台歌优秀教案
教案内容: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诗人文天祥及其作品《登幽州台歌》的背景和意义。
2.理解《登幽州台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3.培养学生欣赏、鉴赏和表达诗歌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
1.播放《登幽州台歌》的朗诵录音。
2.准备古代诗人文天祥的简介。
3.准备《登幽州台歌》的课文及相关解读材料。
三、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教师放音乐《登幽州台歌》的朗诵录音,让学生感受一下这首诗的音乐韵律和情感表达。
2.识记背景(10分钟):
教师给学生简要介绍古代诗人文天祥的背景,指出《登幽州台歌》是他在被金朝俘虏期间写的。
3.理解课文(20分钟):
教师分段解读《登幽州台歌》,引导学生分析每一段的意义和感情。
4.分组讨论(1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讨论诗歌中表达的主题和情感,并分享他们的观点。
5.欣赏创作(15分钟):
教师要求学生根据《登幽州台歌》的主题和情感写一篇自己的创作,可以是诗歌、散文或其他形式。
6.分享展示(10分钟):
学生可以选择自愿表演、朗诵或朗读自己的创作作品,其他同学可进行点评和交流。
7.总结归纳(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课堂内容,总结《登幽州台歌》的意义和影响,以及学生通过创作表达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延伸:
教师可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文天祥的其他作品,比如《过零丁洋》、《正气歌》等,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场文学赏析活动,让他们分享自己对古代文学的感受和理解。
《登幽州台歌》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
《登幽州台歌》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登幽州台歌》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下册)1一、教学背景分析《登幽州台歌》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文化课程标准必修内容之一,并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诗言简意赅、铿锵有力,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文化阅读素材。
在教学中,应以李白的“诗魂”为突破点,引领学生热爱诗歌、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目标设定(一)知识目标1. 了解《登幽州台歌》的背景和作者李白的生平;2. 通过学习,掌握诗歌的基本构成要素与几种常用修辞手法;3. 学习了解古诗词的意义和价值,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
(二)技能目标1. 能够分析诗歌的意义,归纳描写技巧和修辞方法;2. 能够理解并综合表达语文学科知识;3. 能够培养学生优秀品德和情感体验。
(三)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增强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2. 让学生领会古人崇尚自然、感受生命之美的情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三、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请学生根据图片和生活经验与教师分享喜欢的自然景色,并表达自己欣赏美的方式和体验。
(二)讲授课文1. 基本阅读理解(1)出示《登幽州台歌》全文,让学生跟读并感受其中情感、性格、气韵等方面;(2)解释难词,让学生搭建正确的语篇;(3)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丰富课堂氛围,让学生被赋予了生命的诗歌所感染。
2. 艺术欣赏分析(1)教师为学生播放介绍李白生平和《登幽州台歌》的相关视频,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作者和作品背景;(2)请学生阅读《登幽州台歌》或播放相关视频,体会其中抒情、铿锵、慷慨的意境,了解并感知李白诗歌的意义和价值;(3)透过学习李白的诗,让学生欣赏精神的力量,慢慢感悟人生的深度和无尽的美好。
3. 修辞手法探究及应用(1)引导学生理解几种主要的修辞手法及其运用,如比喻、拟人、夸张等,让学生了解诗歌的构成要素;(2)对比不同修辞手法的表现效果,创设一些情境,在对比练习中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理解修辞手法。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教案
2.教学难点
-词汇理解:课文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和地名,如“碣石”、“辽阳”等,学生可能不熟悉,需要解释其含义和历史文化背景。
-修辞手法:学生可能难以理解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需要通过实例分析来帮助学生理解。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教案
一、教学内容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教案,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1.教材章节:《古代诗歌五首》之《登幽州台歌》;
2.课文内容:选取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进行深入学习;
3.诗歌解析:分析诗歌的背景、意境、韵律、修辞手法等;
4.词汇学习:学习课文中出现的重点词汇,如“幽州”、“辽阳”、“碣石”等地名,“壮志”、“豪情”等表达情感的关键词;
在学生小组讨论中,我尝试作为一个引导者和协助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这种方法让学生们有了更多的自主探索空间,但也暴露出他们在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上的不足。我意识到,我需要在教学中更多地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总的来说,今天的课程让我看到了学生的潜力和兴趣,也让我认识到了教学中的不足。我将继续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努力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古代诗歌的学习中获得乐趣和成长。
-修辞手法:分析“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中的夸张手法,如何通过夸张来表达诗人的愁绪,帮助学生掌握这一修辞技巧。
-情感体验:通过讨论诗人的时代背景和个人遭遇,让学生尝试理解诗人的情感,如对英雄事业的向往和对现实的不满。
-诗歌鉴赏:教授学生如何结合时代背景、作者生平、诗歌形式等多方面因素来鉴赏诗歌,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诗歌的审美价值,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并解决问题。
第21课《登幽州台歌》教案
举例:陈子昂生活在唐朝初期,国家繁荣昌盛,但他对国家命运充满担忧,体现在《登幽州台歌》中。
(3)主题思想:把握《登幽州台歌》的主题思想,理解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切。
举例: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兴衰的感慨,以及对民族命运的担忧。
(4)艺术特色:分析《登幽州台歌》的艺术特色,如韵律、修辞手法等,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举例:诗中运用了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展现了诗人激昂的情感。
2.教学难点
(1)生字词理解:部分生字词对学生来说较为陌生,如“幽州”、“怆然”等,需要教师进行详细解释。
举例:“幽州”指的是古代地名,今北京一带;“怆然”形容诗人内心的悲伤。
(2)诗句含义解读:对诗句的深层含义进行解读,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登幽州台歌》的基本内容、背景知识和艺术特色。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诗中情感和哲理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欣赏和传承古典诗词。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句的解析和背景知识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历史背景和诗句含义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登幽州台歌》相关的诗句或情感表达。
2.诗词鉴赏: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诗词鉴赏活动。通过朗读、分析,让学生感受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举例:诗句“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表达了诗人对历史沧桑、国家命运的忧虑,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高二语文《登幽州台歌》教案
《登幽州台歌》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陈子昂诗歌创作的背景及《登幽州台歌》的文学价值。
2.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3.培养学生朗诵、鉴赏诗歌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意象、意境。
2.感受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1.分析诗歌的结构、语言特色。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介绍陈子昂及其诗歌创作背景。
2.邀请学生分享对陈子昂及其诗歌的了解。
二、诗歌朗诵1.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老师示范朗诵,指导学生注意语气、节奏、情感。
三、诗歌分析1.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
a.“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描绘了时间的无限延伸,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感慨。
b.“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描绘了空间的无限广阔,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
2.分析诗歌的语言特色。
a.“悠悠”:形容时间的漫长、空间的广阔。
b.“怆然”:形容心情的悲凉、沉重。
四、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情感。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诗歌的意象、意境。
2.学生分享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二、诗歌结构分析1.分析诗歌的结构,引导学生发现诗歌的层次感。
2.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诗歌的结构。
三、诗歌鉴赏1.学生自主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陈子昂诗歌,进行鉴赏。
四、作业布置1.背诵《登幽州台歌》。
2.写一篇关于《登幽州台歌》的鉴赏文章。
五、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诗歌,培养文学素养。
六、课后反思1.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七、教学延伸1.组织诗歌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朗诵水平。
2.开展诗歌鉴赏活动,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八、教学评价1.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朗诵、分析、讨论等方面。
2.评价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关注诗歌,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十、教学拓展1.介绍陈子昂的其他诗歌,引导学生了解更多古代诗人及其作品。
《登幽州台歌》文章教案
《登幽州台歌》文章教案登幽州台歌文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登幽州台歌》的背景和内容;2. 掌握《登幽州台歌》的韵律和诗歌表达技巧;3. 培养学生对唐代文学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 学习理解《登幽州台歌》的背景和内容;2. 掌握《登幽州台歌》的韵律和诗歌表达技巧。
三、教学准备1. 教案、幻灯片、多媒体设备;2. 《登幽州台歌》原文和翻译。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利用相关图片或音频,以及简要介绍唐代文学的背景,引发学生对《登幽州台歌》的兴趣。
2. 学习《登幽州台歌》(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读诵《登幽州台歌》原文,并解释其中的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教师可以辅助使用幻灯片,展示诗歌的特点和表达技巧。
3. 理解诗歌背景(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登幽州台歌》的背景,如唐玄宗迁都长安后,幽州的变化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中的情境和意蕴。
4. 分组朗诵与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两个段落进行朗诵和讨论。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情感,阐述诗歌表达的思想和感受。
5. 分析韵律与修辞手法(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登幽州台歌》的韵律特点和修辞手法,如平仄、押韵、对仗等,让学生进一步领悟唐代诗歌的艺术表达。
6. 欣赏其他唐代诗歌(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其他唐代诗歌,让学生感受唐代文学的魅力和多样性。
7. 小结与反思(5分钟)教师对本堂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并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收获与不足。
五、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选择其他唐代诗歌,进行朗诵和解读;2. 学生可以尝试仿写唐代诗歌,培养自己的创作能力。
六、作业布置请学生自行选择一首唐代诗歌,进行朗诵和解读,并写下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在欣赏《登幽州台歌》的同时,能够对唐代文学的特点和韵律有所了解。
通过分组朗诵和讨论,增强了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同时,通过欣赏其他唐代诗歌的方式,丰富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2023年登幽州台歌教案5篇
2023年登幽州台歌教案5篇登幽州台歌教案登幽州台歌教案时间:2023-03-09 18:43:10教案投诉投稿相关举荐登幽州台歌教案5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老师,经常须要打算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登幽州台歌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登幽州台歌教案1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本首诗歌。
背诵诗歌2、在诵读的`过程中,绽开想象,感悟诗中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本首诗歌。
背诵诗歌。
教学打算:图片、实物投影仪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今日,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名字叫《登幽州台歌》。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自由读诗,学习生字词。
二、自学古诗自由读读古诗,留意把每个字的字音都读准了。
三、整体感知,理解古诗:1、学生自由读诗,借助注释理解古诗2、指名读诗,刚好正音。
3、沟通。
四、借助画面,理解诗意,感情朗读。
1、(实物投影仪:插图)请学生视察,师讲解诗意,并进行范读。
2、学生自由练习感情朗读。
3、指名诵读,指导朗读。
4、全班齐读。
五、指导背诵。
登幽州台歌教案2一、朗读指导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朗读节奏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
幽州台:即燕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
修建黄金台用于招纳贤才,因燕昭王将黄金置于其上而得名,其师郭隗为例,成为当时燕昭王用黄金台招纳而来的第一位贤才。
2、悠悠:渺远的样子。
3、怆然:哀痛凄凉。
4、涕:古时指眼泪。
二、作者介绍陈子昂(661-702),字伯玉,射洪人。
他是唐诗革新的先驱者。
诗的代表作为《感遇》38首,旨在抨击时弊,抒写情怀。
他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解和政治才能的文人。
他敢言,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经常提出指责看法,不为武则天所重视,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下狱,他的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特别苦闷。
2024年《登幽州台歌》教案
2024年《登幽州台歌》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登幽州台歌》的创作背景和主题思想。
2.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3.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和欣赏能力。
4.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哲理。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2.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欣赏诗歌的音韵美和意境美。
三、教学难点1.诗歌的情感表达和哲理内涵。
2.诗歌的朗读节奏和韵律。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向学生介绍陈子昂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登幽州台歌》的创作背景。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诗歌,感知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三、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2.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四、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情感表达和哲理内涵。
五、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朗读节奏和韵律。
二、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的朗读技巧,如停顿、重音等。
2.分析诗歌的韵律美。
三、课堂实践1.学生分组练习朗读诗歌,注意节奏和韵律。
2.各组展示朗读成果,教师点评并指导。
四、课堂讨论1.学生讨论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哲理。
五、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二、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2.分析诗歌的情感表达和哲理内涵。
三、课堂实践1.学生分组创作诗歌,以《登幽州台歌》为题材。
2.各组展示创作成果,教师点评并指导。
四、课堂讨论1.学生讨论诗歌的创作过程,分享创作心得。
五、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三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朗读技巧。
二、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的朗读技巧,如语气、节奏等。
2.分析诗歌的韵律美。
三、课堂实践1.学生分组练习朗读诗歌,注意语气、节奏等。
《登幽州台歌》教案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幽州台歌》。
(2)理解诗文的内容和背景,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的意境。
(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体会诗文的韵律美。
(3)培养学生的文学批评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作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崇高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学会珍惜时光,激发学生追求卓越、勇攀高峰的信心。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高尚品质。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准确把握,理解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朗读和背诵的技巧。
三、教学难点:1. 诗文背景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2. 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作品,提高文学批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文讲解课件,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资料。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以便记录学习内容。
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文作者陈子昂及《登幽州台歌》的背景。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感受诗文的韵律美。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文的历史、文化背景。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学生闭目倾听教师朗读,感受诗歌的情感氛围。
(2)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教师引导深入理解诗文。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6. 课后作业:(1)学生背诵《登幽州台歌》。
7. 课后反思:六、教学拓展:1. 比较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比较《登幽州台歌》与其他登高诗的异同,如《登鹳雀楼》、《登飞来峰》等。
(2)学生分析不同作品中的意象、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差异。
2. 创作实践:(1)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登高诗,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登幽州台歌》教案
《登幽州台歌》教案《登幽州台歌》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本首诗,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以读代讲,形象感知诗意,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痛苦,引导学生学会珍惜时光,树立远大志向。
教学重点: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本首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学会珍惜时光,树立远大志向。
2.理解诗句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教案和教学PPT。
2.学生准备笔、纸以及工具书,如字典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曾经学过的古代诗歌,让学生尝试背出其中一些诗句。
2.教师点评学生的背诵,并引出古代诗歌的韵律和节奏,让学生再次体会其中的美感。
3.教师出示本首诗的背景知识,介绍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二、朗读指导1.教师播放录音,让学生听录音进行跟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教师范读,让学生体会教师朗读中的情感和技巧。
3.学生自由朗读,尝试自己掌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4.学生齐读,教师进行点评并指导。
三、诗意解读1.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注释和课后练习,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2.教师针对一些难点字词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意。
3.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句所表现的景象和情感。
4.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诗歌的主题和思想感情。
四、深入品味1.教师引导学生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方面深入品味本首诗。
2.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诗歌中的哲理和思想内涵。
3.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思考诗歌对自己的启示和感悟。
五、拓展延伸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其他与本首诗相关的诗歌或资料。
2.教师鼓励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创作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3.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背诵本首诗并完成相关练习。
《登幽州台歌》教案稿
《登幽州台歌》教案稿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幽州台歌》。
2. 理解《登幽州台歌》的诗意和背景。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分析诗歌的韵律和意象,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通过讨论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作者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2.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背景介绍介绍作者陈子昂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登幽州台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2 课文朗读与背诵带领学生朗读《登幽州台歌》,指导学生正确发音和停顿,帮助学生背诵诗歌。
2.3 课文解析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和意象,解释生词和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以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认为什么是真正的英雄?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英雄的理解。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记出生词和难点,并尝试用自己的话解释诗歌的意义。
3.3 合作学习1. 诗歌的主题是什么?2. 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是如何表达的?3. 作者为何要描写长城和燕然勒石?3.4 课堂讲解根据学生的讨论和问题,进行课堂讲解,解析诗歌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3.5 课堂练习让学生朗读和背诵诗歌,并进行诗歌默写练习。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和讨论的积极性。
4.2 课文理解和应用通过提问和练习,评估学生对诗歌意义和表达方式的理解程度。
4.3 朗读和背诵评估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注意发音、语调和停顿的正确性。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课后作业布置学生写一篇关于《登幽州台歌》的读后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5.2 课堂活动组织一次诗歌朗诵会,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朗诵,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艺术修养。
第六章:教学策略与方法6.1 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
登幽州台歌教案
登幽州台歌教案
《登幽州台歌》是唐代诗人陈子昂所作,是一首描写登高远望的山水诗。
以下是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唐代诗人陈子昂及其代表作品《登幽州台歌》。
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
1.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四、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讲解诗歌的背景、作者及其创作意图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
2.阅读法:让学生自己阅读诗歌,理解其中的意象和情感。
3.分析法:通过分析诗歌中的词语、句子结构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五、教学过程:
1.导入:介绍唐代诗人陈子昂及其代表作品《登幽州台歌》。
2.讲解:讲解诗歌的背景、作者及其创作意图等。
3.阅读:让学生自己阅读诗歌,理解其中的意象和情感。
4.分析:通过分析诗歌中的词语、句子结构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
歌。
5.讨论:让学生就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六、教学评价:
1.学生能够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2.学生能够分析诗歌中的词语、句子结构等。
3.学生能够就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2024年《登幽州台歌》教案
2024年《登幽州台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登幽州台歌》。
具体内容包括:诗歌的朗读与欣赏、生字词的学习、诗句的理解与分析、诗人情感与写作背景的探讨。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登幽州台歌》。
2. 掌握本诗的生字词,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情感。
3. 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提高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句的理解与分析,诗人情感的表达。
2.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诗歌,掌握生字词,体会诗人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字典、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诗人陈子昂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2. 朗读:学生集体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学习生字词:学生自学生字词,教师进行讲解与提问。
4. 分析诗句:教师引导学生逐句分析诗句,理解诗句含义。
5. 情感体验:讨论诗人情感,联系写作背景,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6. 随堂练习:设计填空、翻译等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登幽州台歌》2. 诗人:陈子昂3. 生字词:略4. 句子分析:略5. 情感体验: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背诵《登幽州台歌》。
(2)翻译诗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3)根据诗句内容,描绘诗人登台远眺的画面。
答案:(1)略(3)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针对学生掌握不牢固的知识点进行巩固。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陈子昂的其他作品,了解唐代诗歌的特点,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句的理解与分析2. 诗人情感的表达3. 生字词的掌握4. 诗歌的朗读与背诵5. 课后作业的设计与拓展延伸详细补充和说明:一、诗句的理解与分析《登幽州台歌》中的一些句子具有深刻的意蕴,需要引导学生仔细品味。
例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沉思和对未来的忧虑。
《登幽州台歌》教案
《登幽州台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幽州台歌》。
(2)理解《登幽州台歌》的创作背景、诗句的意义和表达的情感。
(3)分析《登幽州台歌》的诗歌形式和艺术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登幽州台歌》。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热爱,培养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登幽州台歌》。
(2)理解《登幽州台歌》的诗意和表达的情感。
2. 教学难点:(1)分析《登幽州台歌》的诗歌形式和艺术特点。
(2)深入理解诗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陈子昂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登幽州台歌》,提问:“幽州台”指的是什么地方?为什么诗人要登高台?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登幽州台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诗后的注释,理解诗句的意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登幽州台歌》的诗歌形式和艺术特点。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登幽州台歌》的诗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分析诗中的意象、象征和修辞手法。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感受。
(2)教师总结,强调诗歌中所表现的爱国情怀。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登幽州台歌》。
2. 分析《登幽州台歌》的诗歌形式和艺术特点,写一篇短文。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诗歌中所表现爱国情怀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是否有所提高,以及如何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古典诗歌。
六、教学策略1. 利用多媒体展示《登幽州台歌》的历史背景和图像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幽州台歌 1 课时教学目标:1. 感受品味诗的阔大而悲凉的意境,理解诗人苍凉悲壮的情怀。
2. 背诵诗歌。
教学课时:1 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 要求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陈子昂的资料2. 教师补充并介绍写作背景陈子昂(约659-700)唐代文学家。
字伯玉,射洪(今属四川)人。
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
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
24 岁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武后重视,授麟台正字。
后迁右拾遗。
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被株连下狱。
在26 岁、36 岁时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颇有些远见。
38 岁科辞官还乡,后被县令段简迫害,冤死于狱中。
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前驱者。
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张九龄、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都从中受到启迪。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训,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
武为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遗万人作前驱以击适,武不允。
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二、多种形式朗读课文三、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
(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四、通过这首诗的品读,你认为作者当时登上幽州台的时候,诗人有怎样的感想呢?前代的贤君既不可复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而自己却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时间绵长、空间辽阔)五、文章第四句表现了诗人怎么样的情怀?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六、诵读课文七、教师小结:从诗歌看,指诗歌本身看,指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以及对赏贤任能的英明君王的渴盼,也表达了人生的孤独感。
八、作业布置:背诵古诗。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易水歌》·荆轲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雁门太守行》·李贺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春江花月夜》·张若虚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前赤壁赋》·苏轼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每当我读这首诗的时候,眼前总仿佛有一位诗人的形象,他象一座石雕孤零零地矗立在幽州台上。
那气概,那神情,有点象屈原,又有点象李白。
风雅中透出几分豪情,愤激中渗出一丝悲哀。
他的眼睛深沉而又怅惘,正凝视着无尽的远方。
他为自己的不幸而苦恼着,也为一个带有哲理意味的问题而困惑着。
这,就是陈子昂。
于是,在我耳边响起了他的喊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由于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
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诛连而下狱。
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
武为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
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与《登幽州台歌》是同时之作,其内容可资参证。
《蓟丘览古》七首,对战国时代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隗,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表示无限钦慕。
但是,象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本篇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
本篇在艺术表现上也很出色。
上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
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
念这首诗,我们会深刻地感受到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而在这个图景面前,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因而深深为之激动。
在用辞造语方面,此诗深受《楚辞》特别是其中《远游》篇的影响。
《远游》有云:“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
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
”本篇语句即从此化出,然而意境却更苍茫遒劲。
同时,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
上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其式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其式为: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字(“之”和“而”),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
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陈子昂是在统一的唐帝国建立以后成长起来的一个知识分子,他胸怀大志,才情四溢,梦想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二十四岁中进士,擢为麟台正字。
此后屡次上书指论时政,提出许多颇有见识的主张,但因“言多直切”而不见用,一度还因“逆党” 牵连被捕入狱。
公元696 年,契丹攻陷营州,武攸宜出讨,陈子昂以参谋随军出征。
第二年军次渔阳,前锋屡败,三军震慑。
陈子昂挺身而出,直言急谏,并请求率领万人为前驱,武攸宜不允。
他日又进谏,言甚切至,复遭拒绝,并被降为军曹。
陈子昂报国无门,满腔悲愤,一天登上蓟丘(即幽州台)。
这附近有许多燕国的古迹,它们唤起诗人对燕国历史的回忆,特别是燕昭王礼贤下士的故事深深地触动了他的心,他于是作了《蓟丘览古七首》。
接着又“泫然涕下” ,唱了这首《登幽州台歌》。
在这首歌里,诗人说:古代那些明君贤士早已逝去,只留下一些历史的陈迹和佳话供人凭吊追忆,再也见不到他们了。
即使今后再有那样的英豪出现,自己也赶不上和他们见面(当今这般碌碌之辈,如同尘芥一样,还值得一提吗)。
从战国以来,天地依旧是原来的天地,它们的生命多么悠久。
相比之下,人的一生却是太短暂了!自己的雄心壮志来不及实现,自己的雄才大略来不及施展,就将匆匆地离开人世。
想到这里,怎能不怆然涕下呢?诗人的孤独和悲怆,是那个压抑人才的封建社会造成的。
他的这首浸透着泪水的诗就是对那黑暗社会的控诉。
然而,这首诗还有更普遍的意义和更大的启发性。
“古人”和“来者” ,不一定只限于指燕昭王和乐毅那样的明君贤臣,也可以在一般的意义上理解为“前人”和“后人”。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这是一声人生短暂的感喟。
诗人纵观古往今来,放眼于历史的长河,不能不感到人生的短促。
天地悠悠,人生匆匆,短短的几十年真如白驹之过隙,转瞬之间就消失了。
这种感唱既可以引出及时行乐的颓废思想,也可以引发加倍努力奋斗的志气。
自古以来有多少仁人志士并不因感到人生短暂而消沉颓唐,反而更加振作精神,使自己有限的一生取得接近无限的意义。
正因为陈子昂抱着这种积极态度,所以他才“怆然涕下” 。
也正因为在悲怆的深层,蕴蓄着一股积极奋发欲有所作为的豪气,所以才能引起我们的共鸣。
对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究竟有几重感慨的解读“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的这首《登幽州台歌》,历来不知有多少人为之感叹,为之沉思,为之研究;虽短短的二十二字,却字字珠玑,透出了人生的许多感悟和哲理,可谓千古绝唱!对于这首诗的研究历来有数不胜数的作品或论文。
纵观这些作品或论文,很多都只是从一个角度去研究陈子昂的,比如有从艺术魅力去研究的、有从时空概念去研究的,更多是从陈子昂当时的政治遭遇去研究的。
而我每每解读,与陈子昂似有感同身受。
陈子昂当时写这首诗其实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几多忧患几多愁的复杂心情和叹生不逢时、报国无门的百感聚集。
因此,笔者一方面综合历来学者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结合自己的感受,对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究竟有几重感慨进行解读。
一、陈子昂创作《登幽州台歌》的原因陈子昂(公元659年-公元700 年)[1],二十四岁中进士,二十九岁时曾向武则天上谏《答制问事八条》,主张减轻刑罚,任用贤才,延纳谏士,劝功赏勇,减轻徭役等,但因“言多直切”,不讨武则天喜欢,因而罢职。
几年后,又因牵连“逆党” 之事,被捕入狱。
695 年出狱后,在洛阳任右拾遗。
696 年, 东北边地契丹族乘李尽忠叛变之机, 起兵南侵,攻陷幽州、冀州和营州。
武则天命建安王武攸宜率军征讨,然武攸宜不谙军事,屡战屡败。
陈子昂时任军中参谋,多次向武攸宜进言,不纳;又主动请军万人为前锋,以遏敌势,武不但不听,反而将陈子昂降为军曹。
陈子昂就是在这种满腔抱负和爱国热情受到严重打击的情况下,遂登上幽州台“怆然而涕下”!这是创作的直接原因。
陈子昂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指出:“⋯⋯文章道敝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
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采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窃思古人。
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
”[2]陈子昂就是在这篇《序》中,吹响了反斥当朝淫艳颓糜的“宫体诗”、恢复“汉魏风骨”的号角,成为中国古代打起复古旗帜的第一人。
陈子昂写下这篇《序》时,当时的文坛又是怎样的形势呢?较陈子昂稍前以王勃为代表的“初唐四杰”也进行了文风革新,但两者在“骨气”、“文章之道”以及改革的方向和措施等方面却有很大的差异[3],而且在陈子昂提倡文风运动时,“初唐四杰”基本作古了。
与陈子昂同时代的占文坛统治地位的沈佺期、宋之问以及“文章四友”李峤、苏味道、崔融、杜审言却是“⋯⋯绝大多数诗篇,都是应制,奉和诗作⋯⋯这些作品显然远远地离开了人民,对于整个国家和社会状况,他们极少关心,甚至漠不关心的。
”[4]又如《新唐书. 宋之问传》说:“于是张易之等蒸呢宠甚,之问与阎朝隐、沈佺期、刘允济倾心媚附,易之所赋诸篇,尽之问、朝隐所为,至为易之奉溺器。
”这些反映了当时占统治地位的文坛代表们贪图富贵、谄媚权威的心态,因而其作品也就缺乏艺术感染力和积极健康的内容,他们主要对律诗的定型有着重要的贡献。
沈宋虽曾有过超出应制、奉和的圈子的作品,但基本是他们被流放岭南时所作。
如沈佺期的《渡汉江》、《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宋之问的《度大庾岭》,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