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诊断标准精编版

合集下载

类风湿的诊断标准

类风湿的诊断标准

类风湿的诊断标准
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主要依据美国风湿病学会1987年修订的分类标准,具体如下:
1. 晨僵至少持续1小时(≥6周)。

2. 有3个或3个以上的关节肿胀(≥6周)。

3. 腕、掌指、近端指间关节区中,至少一个关节区肿胀(≥6周)。

4. 对称性关节肿胀(≥6周)。

5. 有类风湿结节。

6. 手X线片改变,至少有骨质疏松和关节间隙的狭窄。

7. 类风湿因子呈阳性。

以上标准中,符合其中的四项即可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

但需要注意的是,类风湿因子并不是特异性的表现,部分其他疾病也可能导致其呈阳性。

同时,对于早期诊断的问题,需要特别谨慎,既要避免过度诊断、过度用药,也不能耽误治疗。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标准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标准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标准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慢性炎性关节病,全身性诊断标准(2010年版)可用于诊断RA。

诊断标准包括:1. 精确定义的弥漫性关节炎活动(至少4周)- 对应弥漫性关节炎列表(synovial joint lists)4项或更多关节的活动性的发炎。

2. 同一时间至少有1个细胞培养定量检测(Radiographic Quantitative Assay,RQA)阳性反应- 血清共行联合抗体(CommonAssociated Immunoglobulin,CAI-IgG或IgA)蛋白水平较正常检测值增高,或,用现代囊膜色素(Modern Mucopigment)测试显示抗体滴度大于常值。

3. 同时有至少2处活动性骨质结核损伤- 可用X光检查、磁共振成像(MRI)或其他影像学检查,根据发病规律判断多处骨质结核损伤。

4. 其他相关的免疫性和血清学检查的阳性反应- 这些检查包括: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高于正常范围;粪便抗IgA抗体检测(Fecal Antibody Test for IgA)阳性;180度双侧抗体评估测定(Double Blind Assessment,DBA)阳性;RQA测定的抗体IgG水平高于常规检查值;血清促炎因子(Serum Inflammatory Factors,SIF)测定高于正常范围;RA抗原(Rheumatoid Antigen)水平增高;抗核抗体(Anti-nuclear Antibody, ANA)阳性;抗类风湿抗体(Anti-Rheumatic Antibody,ARA)阳性。

以上8个检查项目,至少满足4条标准,同时兼具以上4个特征可以诊断RA。

另外,还需要更详细的检查,如血常规检查,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粪便抗体测定,以及对病因的进一步研究,如肿瘤基因突变检查等。

类风湿诊断标准

类风湿诊断标准

类风湿诊断标准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侵犯关节,导致关节炎症和破坏。

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

因此,正确的类风湿诊断标准对于临床医生来说至关重要。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三个方面。

根据美国风湿病学会(ACR)和欧洲风湿病学会(EULAR)的共识,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关节炎症的持续时间,根据ACR/EULAR的共识,诊断RA需要关节炎症持续时间至少6周。

二、关节受累的数量和部位,关节受累的数量和部位是诊断RA的重要依据之一。

根据共识,RA通常表现为对称性多关节受累,主要侵犯手、腕、脚和膝关节。

三、血清学指标,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血清学指标通常包括类风湿因子(RF)和抗循环肽蛋白(ACPA)。

这两种指标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四、急性期反应指标,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急性期反应指标通常包括C反应蛋白(CRP)和红细胞沉降率(ESR)。

这些指标对于评估疾病活动度和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五、影像学检查,X线、超声和磁共振等影像学检查对于评估关节破坏和疾病活动度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关节炎症的持续时间、关节受累的数量和部位、血清学指标、急性期反应指标和影像学检查。

临床医生在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时应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尽早明确诊断,并进行规范的治疗,以改善患者的预后。

希望本文能够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标准有所帮助,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疾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

类风湿关节炎诊断及评价标准

类风湿关节炎诊断及评价标准

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与评价标准一、诊断标准:1. ACR(美国风湿病学会,1987)诊断标准:(1)晨僵,持续至少1小时。

(2)至少三个关节区的关节炎:关节肿痛涉及双侧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腕关节、肘关节、跖趾关节、踝关节、膝关节共14个关节区中至少3个。

(3)手关节炎。

关节肿胀累及近端指间关节,或掌指关节,或腕关节。

(4)对称性关节炎。

同时出现左、右两侧的对称性关节炎(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及跖趾关节不要求完全对称)。

(5)皮下结节。

(6)RF阳性(所用方法在正常人的检出率<5%。

(7)手和腕关节X线片显示骨侵蚀或骨质疏松。

注:表中1-4项必须持续超过6周,符合表中7项中至少4项者可诊断为RA 但是,不除外符合标准者合并另一种疾病的可能性。

2. 国内诊断标准(全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类疾病学术会议修订,1988):①症状:以小关节为主,多为多发性关节肿痛或小关节对称性肿痛(单发者须认真与其他鉴别,关节症状至少持续6周以上),晨僵。

②体征:受累关节肿胀压痛,活动功能受限,或畸形,或强直,部分病例可有皮下结节。

③实验室检查:RF(类风湿因子)阳性,ESR血沉)多增快。

④X线检查:重点受累关节具有典型类风湿性关节炎X线所见。

对具备上述症状及体征的患者,或兼有RF阳性,或兼有典型X线表现者均可诊断。

并有如下分期:①早期:绝大多数受累关节有肿痛及活动受限,但X线仅显示软组织肿胀及骨质疏松。

②中期:部分受累关节功能活动明显受限,X线片显示关节间隙变窄及不同程度骨质腐蚀。

③晚期:多数受累关节出现各种畸形或强直,活动困难,X线片显示关节严重破坏、脱位或融合。

3. ACR/EULAR美国风湿病学会/欧洲风湿病防治联合会,2010)新标准:冀节受累血淸学【至少需要1采》(0-3^)0RF和ACPA均阴性02-1M大关节1FJF和/缺(:册底漓度阳件2小天廿{椁成车伴太黄节受累)2RF和/或ACPA高橋度處过正常垃3儕以上)阳性34 7叶小黄节佛敢甲侔大黄节曼JS)3冋0牛关节【至少一节小天节哽累)ZA5益性时相反应物(至少需要1条}需裁(0-1^)龊狀持读时间CRPM ES RHjiEB0<6ffl0CRP 或ESRJfl 高11总得分6分以上可确诊RA注:名词解释:①受累关节数:指评价时压痛和肿胀的关节数但不包括DIP、第一腕掌关节、第一跖趾关节;②关节大小的定义:中大关节指肩、肘、膝、髋、踝;小关节指MCP PIP、第一指间关节、跖趾关节2-5及腕;③滴度的定义:高滴度阳性指RF或抗CCP K体中至少1项高于正常上线3倍或以上;低滴度阳性指RF 或抗CCP抗体中至少1项高于正常上线但不超过正常上线3倍.二、评价标准:目前并没有统一的评估方案,因此可以说对疾病的活动性也没有统一的标准来加以衡量,但是总的原则是一致的,即炎症程度、骨侵蚀的加剧和功能的快速减低均提示病情处于活动状态。

类风湿的诊断标准

类风湿的诊断标准

类风湿的诊断标准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的疾病,主要以关节炎为特征,同时还可累及多个器官系统。

早期诊断对于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

那么,什么是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标准呢?首先,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需要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三方面的结果。

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关节炎的持续时间、炎症的部位和数量、以及早晨僵硬等。

实验室检查方面,类风湿因子(RF)和抗循环肽酶(ACPA)是类风湿关节炎的特异性标志物,它们的阳性率有助于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

此外,C反应蛋白(CRP)和血沉也是常用的炎症指标。

影像学检查主要包括X线、超声和MRI,可以帮助评估关节的破坏程度和软组织的受累情况。

其次,根据美国风湿病学会(ACR)和欧洲风湿病学会(EULAR)的诊断标准,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需要满足以下条件,①关节炎持续时间≥6周;②满足关节炎的诊断标准,包括关节肿胀、关节疼痛、晨僵等;③实验室检查中RF和/或ACPA阳性;④X线检查显示关节破坏;⑤排除其他关节炎的可能性。

另外,近年来,EULAR还提出了新的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标准,将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进行了综合评分,分数≥6分时可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

这一新的诊断标准更加注重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有助于提高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

总之,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标准是多方面的,需要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的结果。

早期诊断对于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因此医生和患者都应该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标准有所了解,以便及时进行诊断和治疗。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能够更加了解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标准,为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标准;

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标准;

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标准;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通常表现为对多个关节的慢性炎症,其诊断标准在不同时间点和地区可能有所不同。

目前,欧洲风湿病学会(EULAR)和美国风湿病学会(ACR)推出了RA的诊断标准,该标准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以有效支持RA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EULAR/ACR诊断标准包括四大类别,主要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分类和评估。

诊断标准如下:第一类别:关节受侵犯特点至少有一个关节满足下述特点:1. 产生非过度使用性的关节疼痛或肿胀或者僵硬感2. 必须经过至少6周后才能检查到上述临床表现3. 关节受累应该由医生确定,包括体格检查,影像学(如X射线,MRI等)和其他相关检查。

第二类别:血清分子分析至少符合下列其中一项:1. 阳性的类风湿因子(RF),需满足当前限制水平2倍以上。

第三类别:临床表现1. 早期晨僵,持续4个小时以上。

2. 患者有手指多处关节受损的表现。

3. 对称性受损,即同一部位的对称性受到伤害。

第四类别:持续时间持续时间应至少为6个月。

根据以上四个类别的标准,RA的病程可以分为两大类型:典型的RA和非典型RA。

典型的RA指的是满足1(至少一处受损)、2(居中或高水平类风湿因子或抗CCP抗体)、3(早期晨僵或对称性受损)这三个类别的病人,其中第四个类别不包括。

非典型RA指的是至少满足1-3个类别中的任意两项,同时也包括第四类别。

RA的早期诊断对于治疗结果和患者预后至关重要。

然而,RA的早期阶段症状往往不太明显,可能被错过。

因此,对于有可能患RA的病人,如久咳不愈,咳出痰是黄色粘痰,大小便情况不正常,如出现回不来的记忆模糊,言语不清,非常怕热之类的相关症状,请及时就医,并按照国际标准进行综合评估和治疗。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标准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标准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标准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对称性多关节炎、关节周围组织炎症和系统性病变。

对于RA的诊断,临床医生需要综合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的信息进行判断。

目前,国际上对RA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美国风湿病学会(ACR)和欧洲风湿病学会(EULAR)提出的标准。

下面将详细介绍RA的诊断标准。

一、临床症状和体征。

RA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对称性多关节炎、晨僵、关节肿胀、关节畸形、关节活动度受限、全身不适、疲乏等。

患者通常会出现关节痛、肿胀,特别是手指、手腕、脚踝等小关节的受累较为明显。

此外,还可能出现皮肤红斑、皮下结节、眼部炎症等额外关节表现。

二、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是RA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

血清类风湿因子(RF)和抗循环肽蛋白(CCP)抗体是RA的特异性标志物,阳性率较高。

此外,白细胞计数、血沉、C反应蛋白等指标也可以反映炎症程度。

影像学检查如X线、超声、磁共振等可以帮助发现关节破坏、软组织肿胀等病变。

三、诊断标准。

根据ACR和EULAR提出的标准,RA的诊断需要满足以下条件,1)关节炎持续时间≥6周;2)满足关节炎的诊断标准,包括关节肿胀、关节疼痛、晨僵等;3)实验室检查显示RF或CCP抗体阳性;4)关节X线检查显示关节破坏等特征。

四、其他辅助检查。

除了上述标准外,临床医生还可以结合其他辅助检查来帮助诊断,如关节穿刺液检查、骨密度检查等。

关节穿刺液检查可以帮助排除感染性关节炎,骨密度检查可以评估骨质疏松情况。

总之,RA的诊断需要综合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的信息进行判断。

临床医生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结合诊断标准进行综合分析,以便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和早期治疗。

希望本文能够对RA的诊断有所帮助。

类风湿诊断标准

类风湿诊断标准

类风湿诊断标准1.1西医诊断标准1987 年美国风湿病学会提出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标准有下述7项中的4 项者,可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1、晨僵至少持续1 小时;2、有3 个或3 个以上的关节同时肿胀或有积液。

这些关节包括双侧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腕关节、肘关节、膝关节和趾关节。

3、掌指关节、近端指间关节或腕关节中至少有1 个关节肿胀或有积液。

4、在二项所列举的关节中,同时出现对称性肿胀或积液的关节。

5、皮下类风湿结节。

6、类风湿因子阳性(所用方法在正常人群中的阳性率不超过百分之五)。

7、手和腕的后前位X 线照片显示有骨侵蚀或有明确的骨质疏松。

第2--5 项必须有医师观察认可。

第2--4 项必须持续存在6 周以上。

此标准在国外的敏感性为百分之九十一到百分之九十四,特异性为百分之八十九。

国内经初步检验此标准的敏感性为百分之九十一,特异性为百分之八十八。

以下内容参考:(8)骨隆起部或关节附近伸侧的皮下结节(为医生所看到)。

(9)滑膜液中粘蛋白凝固不佳。

(10)具有下述滑膜病理学改变中的三个或更多:明显的绒毛增生;表层滑膜细胞增生及呈栅栏状;明显的慢性炎细胞(主要为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及形成淋巴结的趋势;表层或间质内致密的纤维素沉积;灶性坏死。

(11)皮下结节中的组织学改变应显示中心区细胞坏死灶,围绕着栅栏状增生的巨噬细胞及最外层的慢性炎症细胞浸润。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特征:双侧近端指间关节和掌指关节受损而远端指间关节常不受累,是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重要特征之一。

约80%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有腕部多间隙受累,尺骨茎突处肿胀并有触痛和背侧伸肌腱鞘有腱鞘炎,这些都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早期征象。

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足部关节也常受累。

跖趾关节常发生炎症,而远端趾间关节很少受累。

跖骨头向足底脱位时可形成足趾翘起来的畸形。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累及滑膜组织。

该病无独特的生化、免疫或组织学方面的异常作为确诊的依据。

类风湿性关节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

诊断标准类风湿是免疫系统疾病,是由于人体自身免疫系统紊乱所导致,患病初期是治疗的最佳时期,但很多早期患者在诊断确诊时存在很大的误诊性,所以导致错过最佳时期的治疗,胡泽民中医类风湿病医院主任胡泽民为大家讲解类风湿诊断的标准。

美国风湿病学会在1987年制定的标准:1:晨僵,持续至少 1 小时。

2:有 3 个或 3 个以上的关节部位的软组织肿胀(关节炎)。

3:掌指关节、近端指间关节或腕关节肿胀超过 6 周或12 周。

4:对称性肿胀(关节炎),即身体两侧相同关节同时或先后发病。

5:皮下类风湿结节。

6:X 线片显示手和(或)腕关节软骨面呈糜烂样和(或)关节周围骨质稀疏改变。

7:类风湿因子阳性。

备注:以上1~4 条必须持续出现至少 6 周或12 周。

具备 4 条或 4 条以上者,可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

类风湿因子阳性并不能一定确诊为类风湿。

特点类风湿关节炎的特点是什么?类风湿性关节炎我们又称它为类风湿,随着科技医疗的发展,人们对类风湿性关节炎也认识越来越多,它是一种病因尚未明了的慢性全身性炎症性疾病,以慢性、对称性、多滑膜关节炎和关节外病变为主要临床表现,属于自身免疫炎性疾病。

疼痛起来别具特色。

类风湿性关节炎疼痛有哪些特点呢:类风湿性关节炎疼痛具有转移性,在早期无肿胀时关节疼痛转移间期短,出现关节肿胀后经1-3个月可转移到其他关节,转移后,该关节肿痛症状减轻。

类风湿性关节炎疼痛转移具有规律性,多由手或足趾末端向膝、踩、肘关节转移,继而走向髋关节、胸骨,或由踩关节走向膝、髋关节再走向腕指关节。

类风湿性关节炎肿胀、疼痛经常呈双侧对称,且关节炎的转移也是对称性的。

ra病人中除早期转移性疼痛之外,单关节炎较少见。

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疼痛还有一种互相制约现象,即一个关节肿痛转移到另一关节上之后,该关节的肿痛较快减轻,数周至数月后可完全消退。

互相制约现象的特点是:手重足轻或相反,上肢重下肢轻或相反,左重右轻,外周关节重则中轴轻,内脏病变重则关节轻。

类风湿2010 标准

类风湿2010 标准

类风湿2010 标准是美国风湿病协会制定的评分标准。

类风湿2010诊断标准主要分为以下四方面:
•受累关节。

根据受累关节数可以累积积分0~5分,如果一个大关节或者中关节受累不积分,十个以上关节受累,同时包括一个小关节受累最多可以记到5分。

•自身抗体情况。

根据受累关节情况,再根据患者自身抗体的情况积分0~3分。

如果这些自身抗体阳性,并且升高到正常的3倍以上就积3分,如果阳性不到3倍就积2分。

•炎性指标。

主要是急性期反应性蛋白,包括血沉、C反应蛋白明显升高就积1分,如果正常是0分。

•症状持续时间。

根据症状持续时间是否超过6周来积1分和0分。

如果积分≥6分就可以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

类风湿关节炎的分类标准

类风湿关节炎的分类标准

类风湿关节炎的分类标准
类风湿关节炎的分类标准主要有两种:
1.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分类标准:
晨僵至少1小时,持续6周以上;
至少有3个关节肿胀,持续6周以上;
至少有1个关节活动受限或畸形(手部关节);
类风湿因子阳性(滴度>正常值);
手腕、掌指关节或近端指间关节的X线改变。

当满足上述5项中的4项时,可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

2.2010年美国风湿病学会/欧洲抗风湿病联盟(ACR/EULAR)分类标准:这是一个综合积分系统,包括以下几方面:
关节症状:小关节受累、对称性关节炎;
血液学指标:类风湿因子和/或抗环瓜氨酸肽抗体(Anti-CCP)阳性;
血沉(ESR)或C反应蛋白(CRP)升高;
X线或超声检查显示关节侵蚀或骨质破坏;
持续病程>6周。

根据以上各项指标得分,当总分≥6分时,可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

相较于1987年的标准,2010年的标准更早且准确地识别出RA患者,尤其是早期RA患者。

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与评价标准

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与评价标准

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与评价标准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与评价标准⼀、诊断标准:1。

ACR(美国风湿病学会,1987)诊断标准:(1)晨僵,持续⾄少1⼩时、(2) ⾄少三个关节区得关节炎:关节肿痛涉及双侧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腕关节、肘关节、跖趾关节、踝关节、膝关节共14个关节区中⾄少3个、(3)⼿关节炎。

关节肿胀累及近端指间关节,或掌指关节,或腕关节、(4)对称性关节炎。

同时出现左、右两侧得对称性关节炎(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及跖趾关节不要求完全对称)。

(5)⽪下结节。

(6)RF阳性(所⽤⽅法在正常⼈得检出率﹤5%)。

(7)⼿与腕关节X线⽚显⽰⾻侵蚀或⾻质疏松。

注:表中1—4项必须持续超过6周,符合表中7项中⾄少4项者可诊断为RA、但就是,不除外符合标准者合并另⼀种疾病得可能性、2。

国内诊断标准(全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类疾病学术会议修订,1988):①症状:以⼩关节为主,多为多发性关节肿痛或⼩关节对称性肿痛(单发者须认真与其她鉴别,关节症状⾄少持续6周以上),晨僵。

②体征:受累关节肿胀压痛,活动功能受限,或畸形,或强直,部分病例可有⽪下结节。

③实验室检查:RF(类风湿因⼦)阳性,ESR(⾎沉)多增快。

④X线检查:重点受累关节具有典型类风湿性关节炎X线所见。

对具备上述症状及体征得患者,或兼有RF阳性,或兼有典型X线表现者均可诊断。

并有如下分期:①早期:绝⼤多数受累关节有肿痛及活动受限,但X线仅显⽰软组织肿胀及⾻质疏松。

②中期:部分受累关节功能活动明显受限,X 线⽚显⽰关节间隙变窄及不同程度⾻质腐蚀。

③晚期:多数受累关节出现各种畸形或强直,活动困难,X线⽚显⽰关节严重破坏、脱位或融合、3、ACR/EULAR(美国风湿病学会/欧洲风湿病防治联合会,2010)新标准:总得分6分以上可确诊RA。

注:名词解释:①受累关节数:指评价时压痛与肿胀得关节数但不包括DIP、第⼀腕掌关节、第⼀跖趾关节;②关节⼤⼩得定义:中⼤关节指肩、肘、膝、髋、踝;⼩关节指MCP、PIP、第⼀指间关节、跖趾关节2-5及腕;③滴度得定义:⾼滴度阳性指RF或抗CCP抗体中⾄少1项⾼于正常上线3倍或以上;低滴度阳性指RF 或抗CCP抗体中⾄少1项⾼于正常上线但不超过正常上线3倍.⼆、评价标准:⽬前并没有统⼀得评估⽅案,因此可以说对疾病得活动性也没有统⼀得标准来加以衡量,但就是总得原则就是⼀致得,即炎症程度、⾻侵蚀得加剧与功能得快速减低均提⽰病情处于活动状态。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标准及治疗原则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标准及治疗原则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标准及治疗原则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标准:
1、晨僵持续至1小时(每天),病程至少6周;
2、有3个或3个以上的关节肿,至少6周;
3、腕、掌指、近指关节肿,至少6周;
4、对称性关节肿,至少6周;
5、有皮下结节;
6、手X线片改变(至少有骨质疏松和关节间隙的狭窄);
7、类风湿因子阳性。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原则:
1、控制关节及其他组织的炎症,缓解症状。

2、保持关节功能和防止畸形。

3、修复受损关节以减轻疼痛和恢复功能。

4、晚期患者可行关节畸形矫形外科手术。

供稿:内三姜聪编辑:彭永宾。

类风湿诊断金标准

类风湿诊断金标准

类风湿诊断金标准
类风湿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影响关节和周围软组织。

诊断类
风湿需要综合考虑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表现等方面的信息。

目前,欧洲风湿学会(EULAR)提出了一套最新的类风湿诊断金标准,称为2010年ACR/EULAR诊断标准。

此标准采用“积分系统”,将患者的不同表现打分,总分达到一定值
即可诊断为类风湿。

这些表现包括:关节受累、血液学指标、急性相
应指标、慢性关节病变及免疫学指标。

具体来说,诊断类风湿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1.至少有1个关节受累,其中包括手指、腕、肘、肩、膝、踝或跖骨
关节。

2.关节症状持续时间需超过6周。

3.CRP或ESR等急性相应指标必须明显升高,或者血清类风湿因子或
抗环瓜氨酸肽抗体存在。

4.被肿大的关节软组织附着物称为肿胀,并符合以下标准之一:① 至
少两个关节肿胀;② 肿大关节的周围软组织长期肿胀;③ 两个以上小关节对称性肿大。

如果符合这些条件,患者的总积分需要达到6分或以上,即可诊断为
类风湿。

需要注意的是,此标准并非全能,对于早期轻度类风湿的诊断有一定
的局限性。

因此,在诊断类风湿的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和影像学表现。

总之,2010年ACR/EULAR诊断标准是目前诊断类风湿最可靠的方法之一。

医生们需要在临床实践中积累宝贵经验,以帮助提高准确率,
并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

类风湿关节炎确诊标准

类风湿关节炎确诊标准

类风湿关节炎确诊标准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Arthritis,RA)是一种以慢性关节炎症状为主,伴有全身症状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它是一种常见的风湿病,全球范围内患病率约为1%。

RA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但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免疫功能异常等因素均与其发病有关。

RA的治疗需要早期诊断和及时干预,因此,确诊标准对于RA的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RA的确诊标准主要分为临床诊断标准和实验室检测标准两个方面。

一、临床诊断标准1.关节炎症状RA的主要症状是关节炎症,表现为多个关节的疼痛、肿胀、僵硬和运动障碍。

RA的关节炎症状通常呈对称性分布,即两侧相同的关节同时受累。

RA的关节炎症状通常发生在手、腕、脚和膝关节等小关节,但也可以累及大关节,如肩关节、髋关节和脊柱等。

关节炎症状通常在晨起或长时间静止后加重。

2.全身症状RA的全身症状包括疲劳、厌食、体重下降、发热和贫血等。

这些症状通常与关节炎症状同时出现或出现在其前期。

3.关节炎持续时间RA的关节炎持续时间是一个重要的诊断标准。

根据美国风湿病学会的定义,RA的关节炎持续时间应该超过6周。

4.类风湿因子阳性类风湿因子(RF)是一种自身抗体,可以在RA患者的血液中检测到。

RF阳性可以提示RA的可能性,但并不是RA的必要条件。

约70%的RA患者具有RF阳性。

5.抗环瓜氨酸肽抗体阳性抗环瓜氨酸肽抗体(Anti-CCP)是一种更特异的自身抗体,可以在RA患者的血液中检测到。

Anti-CCP阳性可以提示RA的可能性,但并不是RA的必要条件。

约80%的RF阳性的RA患者也具有Anti-CCP 阳性。

二、实验室检测标准1.血沉和C反应蛋白升高RA患者的血沉和C反应蛋白(CRP)通常会升高,这表明慢性炎症的存在。

血沉和CRP的升高程度与RA的病情严重程度有关。

2.关节液检查RA患者的关节液通常呈非特异性炎症反应,表现为液体量增多、黏稠度降低、白细胞计数增多和蛋白质含量升高。

3.影像学检查RA患者的关节通常会出现关节面的骨质疏松、关节间隙的狭窄和关节周围软组织的肿胀等影像学表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类风湿诊断标准
1.1.1西医诊断标准
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提出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标准
有下述7项中的4项者,可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
1、晨僵至少持续1小时;
2、有3个或3个以上的关节同时肿胀或有积液。

这些关节包括双侧近端
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腕关节、肘关节、膝关节和趾关节。

3、掌指关节、近端指间关节或腕关节中至少有1个关节肿胀或有积液。

4、在二项所列举的关节中,同时出现对称性肿胀或积液的关节。

5、皮下类风湿结节。

6、类风湿因子阳性(所用方法在正常人群中的阳性率不超过百分之五)。

7、手和腕的后前位X线照片显示有骨侵蚀或有明确的骨质疏松。

第2--5项必须有医师观察认可。

第2--4项必须持续存在6周以上。

此标准在国外的敏感性为百分之九十一到百分之九十四,特异性为百分之八十九。

国内经初步检验此标准的敏感性为百分之九十一,特异性为百分之八十八。

以下内容参考:(8)骨隆起部或关节附近伸侧的皮下结节(为医生所看到)。

(9)滑膜液中粘蛋白凝固不佳。

(10)具有下述滑膜病理学改变中的三个或更多:明显的绒毛增生;表层滑膜细胞增生及呈栅栏状;明显的慢性炎细胞(主要为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及形成淋巴结的趋势;表层或间质内致密的纤维素沉积;灶性坏死。

(11)皮下结节中的组织学改变应显示中心区细胞坏死灶,围绕着栅栏状增生的巨噬细胞及最外层的慢性炎症细胞
浸润。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特征:双侧近端指间关节和掌指关节受损而远端指间关节常不受累,是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重要特征之一。

约80%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有腕部多间隙受累,尺骨茎突处肿胀并有触痛和背侧伸肌腱鞘有腱鞘炎,这些都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早期征象。

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足部关节也常受累。

跖趾关节常发生炎症,而远端趾间关节很少受累。

跖骨头向足底脱位时可形成足趾翘起来的畸形。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累及滑膜组织。

该病无独特的生化、免疫或组织学方面的异常作为确诊的依据。

其诊断主要是依靠其特征性的临床表现。

AKA\APF\CCP是近几年来很重要的化验依据。

其他类型的慢性关节炎有时可酷似类风湿性关节炎。

而类风湿性关节炎本身,尤其是在疾病早期也可不典型。

RA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加以综合分析,才能做出正确诊断。

1.1.2.1RA分期:
1、早期:绝大多数受累关节有肿痛及活动受限,但X线片仅显示软组织肿胀及骨质疏松。

2、中期;部分受累关节功能活动明显受限,X线片显示关节间隙变窄或不同程度骨质侵蚀。

3、晚期:多数受累关节出现各种畸形,或强直,活动困难,X线片显示
关节严重破坏、脱位或融合。

1.1.2.2RAX线分期标准
Ⅰ期:1.X线检查无破坏性改变。

2.可见骨质疏松的X线证据。

Ⅱ期:1.骨质疏松的X线证据,有或没有轻度的软骨下骨质破坏,可有轻度的软骨破坏。

2.可见关节活动受限,但无关节畸形。

3.邻近肌肉萎缩。

4.有关节外软组织病损,如结节和腱鞘炎。

Ⅲ期:(严重期)
1.骨质疏松加上软骨或骨质破坏的X线证据。

2.关节畸形,如半脱位、尺侧偏斜或过度伸展,无纤维性或骨性强直。

3.广泛的肌萎缩。

4.有关节外软组织病损,如结节或腱鞘炎。

Ⅳ期:1.纤维性或骨性强直。

2.Ⅲ期标准内各条。

1.1.3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1993年卫生部制定发布的《中药新药治疗痹病的临床研究指导
原则》及2002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重新修订的《中药新药治疗类风湿
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
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和1988年全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类疾病学术会议拟订
的诊断标准[7],并结合临床实际,制定本研究的证候诊断标准。

(1)寒
湿阻络证。

主症:①关节冷痛重着,屈伸不利;②关节拘急,局部畏寒,
皮色不红。

次症:①神疲畏寒;②遇天寒雨湿之时发作,得热则减,遇寒则增。

舌象:胖,质淡暗;苔白腻或白滑。

脉象:弦紧或弦缓。

诊断:主症2项+舌脉象或主症1项+次症1项+舌脉象;(2)湿热阻络证。

主症:关节红、肿、热、痛、重着。

次症:发热、口渴、不欲饮、烦闷不安、溲黄。

舌象:质红,苔黄腻。

脉象:濡数或滑数。

诊断:主症+舌脉或主症+次症+舌脉;(3)寒热错杂证。

主症:①关节疼痛,局部触之发热,但自觉畏寒;②关节疼痛,触之不热,但自觉发热。

次症:全身热象不明显。

舌象:苔或黄或白,或黄白相兼。

脉象:弦数。

诊断:主症1项+次症1项+舌脉;(4)肝肾亏损、痰瘀痹阻证。

主症:①关节骨蒸潮热,或拘急,腰膝酸软无力;②关节刺痛、固定不移;③关节疼痛,局部紫黯,肿胀,按之稍硬;④关节顽麻或重着。

次症:①头晕目眩,形体消瘦,盗汗,五心烦热,口燥咽干,失眠多梦;②畏寒喜暖,手足不温,自汗,或小便频数;③男子遗精,女子月经少;④关节僵硬变形,或关节附近有硬结或瘀斑或面色黧黯。

舌象:质紫黯或有瘀斑,苔白或滑。

脉象:沉细弱或沉细涩。

诊断:主症①②或①③或①④+次症1项+舌脉。

1.1.4RA的病情活动标准
采用欧洲抗风湿联盟(EULAR)制定的改良疾病活动性标准(3变量)简称DAS28-3。

DAS28-3=[0.56×(压痛数)1/2+0.28×(肿胀数)1/2+0.70×ln(血沉)]×1.08+0.16。

缓解期:DAS28-3<2.6;低活动性:DAS28-3≤3.2;
中等活动性:3.2<DAS28-3≤5.1;高活动性:DAS28-3>5.1。

1.1.5关节功能分级标准
Ⅰ级:功能状态完好,日常活动不受限制;
Ⅱ级:能从事正常活动,但有一个或多个关节活动受限或不适;
Ⅲ级:关节有明显的活动受限,只能胜任一小部分或完全不能胜任一般职业性任务,或不能很好地照料自己;
Ⅳ级:大部分或完全丧失活动能力,患者被迫卧床或只能坐在轮椅上,很少或不能自理生活。

1.2.1四诊信息
(1)问诊内容18项,它们是关节疼痛、关节肿胀、关节压痛、屈伸不利、关节发热、关节怕冷、肢体麻木、肢体困重、精神疲乏、发热、烦闷不安、畏寒、手足不温、口渴、腰膝酸软、眩晕、小便黄浊、夜尿多等。

按照症状的程度分为4级。

(2)望诊中的望舌色和舌苔11项,它们是舌淡、舌淡红、舌红、舌紫暗、舌有瘀斑瘀点、苔薄、苔厚、苔黄白相间、苔腻、苔白和苔黄;(3)切诊中的常见脉象6项:脉弦、脉数、脉沉、脉细弱、脉涩、脉紧。

1.2.3疾病诊断和疗效评价指标7项:
(1)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C反应蛋白、血沉、晨僵、双手X线分期、类风湿因子。

(2)免疫球蛋白和血常规检测7项: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红细胞、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小板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