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审分览·任数

合集下载

眼见为实的例子

眼见为实的例子

眼见为实的例子篇一:眼见为实,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耳听为虚——读《科学失误故事》有感爸爸妈妈会利用周末时间带我去图书馆。

这是我每个星期最为期待的时刻。

终于又是一个周末的来临,一大早兴高采烈的来到图书馆。

呀!书店书店里有许多的新书,是一批科学书,我看到了一本叫《科学失误故事》的书,书中主要讲述了科学历史上许多的科学家实验中失误的小故事,在科学历史上,失误与失败的例子是举不胜举的,但是前人的失误也给了我们不少的教训,我们一定能从前人的失误中得到启迪而有所收获,从而能进步。

《科学失误故事》里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的故事我印象最深刻,他写成了“电磁理论”,但没有受到人们的认同。

一天,他准备在剑桥大学发表演讲。

没想到的是只有2个人来听,但是他并没有气馁,依旧把自己的理论认真得讲给2名听众,他还是要把不同凡响的电磁理论向全世界宣读。

由于麦克斯韦的理论太超前,当时的人们根本理解不了,他的理论受到了冷落。

当时的人们把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讽刺的说成是“纸上发现”的失误。

过了几年后,他在所提到的电磁波,被德国的物理学家赫兹发现了,到处证实了这个理论,并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因此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和“无线电时代”,而在我们生活的今天,所以我们才知道了雷达这个高科技东西。

无线电通信,电脑,手机,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科学研究有时候不像科学应用那样得立竿见影的作用,开始是无作用的,但是随着社会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快速发展,它一定会发挥它自己巨大的作用。

平时的生活中,当有问题不会时,不能光听别人说,万一别人说的是错误的观念呢,一定要自己动脑思考,自己亲身体验,并己动手研究而得到答案。

所以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我们一定要用实践检验真知。

篇二:从科学哲学看眼见为实从科学哲学看“眼见为实”原则文章摘要:“眼见为实”原则深刻地渗透我们的生活,但是基于科学哲学的相关理论,本文从理论与观察是否独立,整体论的限制以及客观性的内涵三个方面对该原则进行了批判,从而提出“眼见不一定为实”,并在此基础上讨论当今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吕氏春秋·审分览原文

吕氏春秋·审分览原文

吕氏春秋审分览(6)原文审分览(6)【译文】能明察的君主,不是普遍地明察万事万物,而是明察君主所应掌握的东西。

有道术的君主,不是一切都亲自去做,而是要明瞭治理百官的根本。

明瞭冶理百官的根本,所以事情少而国家太平。

明察君主所应掌握的东西,因而大权蚀揽,奸邪止息。

奸邪止息,那么游说的不来,而真情也能了解了。

真情不加虚饰,而事实也能显现了。

这就叫做最完美的政治。

政冶最完美的社会,人民不好说空话假话,不好流言邪说。

贤德的与不贤德的各自都恢复其本来面目,依照真情行事,对自己的本性不加雕饰,保持敦厚纯朴的品行,以此来侍奉自己的君主。

这样,对灵巧的,拙笨的、愚蠢的、聪明的,勇敢的、怯懦的,就都可以因此而变动他们的官职。

变动了官职,他们各自就能胜任自己的职务了。

所以,对有职位的人就要求他们安于职位,不听他们的议论,对没有职位的人就要求他们的实际行动,用以检验他们的言论。

这两种情况都明察了,那么无用之言就不能进入朝廷了。

君主依照天性行事,去掉爱惜之心,以虚无为根本,来听取有用之言,这就叫做听朝。

凡是听朝,都是君臣共同招致理义,共同确立法度。

君主依照天性行事,那么讲求理义的人就会到来了,法度的效用就会确立了,乖僻邪曲之人就会退去了,贪婪诈伪之徒就会远离了。

所以,治理天下的关键在于除掉奸邪,除掉奸邪的关键在于治理官吏,治理官吏的关键在于研习道术,研习道术的关键在于懂得天性。

所以子华子说:君主应该求深入而不求广博,谨慎地守住根本,喜爱正性。

与众人不相同,而要致力于学得驾驭臣下的能力。

完全学到了这种能力,四方就会平定.只有那些符合天道的人,不求相同却能达到相同。

这就是神农之所以兴盛,尧、舜之所以名声卓著的原因。

君主认为自己聪明却认为别人愚蠢,认为自己灵巧却认为别人笨拙,这样,那么愚蠢笨拙的人就请求指示了,灵巧聪明的人就要发布指示了。

发布的指示越多,那么请求指示的就越多。

请求指示的越多,就将无事不请求指示。

君主即使灵巧聪明,也不能无所不知。

古诗吕氏春秋翻译赏析

古诗吕氏春秋翻译赏析

古诗吕氏春秋翻译赏析《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吕不韦召集门下宾客,“兼儒墨,合名法”,集体编纂而成的一部书。

吕不韦,生卒不详,战国后期卫国人。

本是阳翟富商,在邯郸经商时,结识了在赵国做人质的秦公子嬴楚,他深知奇货可居,设法使嬴楚成为秦国的太子,待嬴楚登位,他亦被拜为丞相,封为文信侯,由此弃商从政。

秦始皇执政后,尊其为相国,号仲父,但不久即被免职,迁往蜀郡,忧惧自杀。

吕不韦身为秦相国时召集门客撰写《吕氏春秋》,有很深的用意,实际上是吕不韦提出的一套施政大略,反映了吕不韦对社会文化和人文文化的多方位体认。

全书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三个部分,共一百六十篇,撮取儒、道、名、法、墨、兵、农、阴阳等诸家之说,内容涵盖政治、经济、军事、农业、外交、伦理、道德、修身等各个方面,同时涉及天文、历法、地理、乐律、术数等等,成为一本体系庞大而复杂的学术著作,既有指导实践之用,又有知识教育之功,且蕴含着耐人深思的哲学意味,可谓先秦诸子百家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实践经验以及各种文化观念、哲学思想的提取和浓缩。

而在总体思想构架上,则如汉代高诱《吕氏春秋序》所述:“以道德为标的,以无为为纲纪,以忠义为品式,以公方为检格,与孟轲、孙卿、淮南、扬雄相表里也。

”是为糅合儒、道、法、墨为骨干,但尚未形成有机贯通的整体思想体系,所以《汉书·艺文志》将之列入“杂家”类。

《吕氏春秋》写成后,相传吕不韦曾布之于咸阳门,有能增损一字者赏千金,时人无能动一字者。

当然,这或许是慑于吕不韦的权势,并非真的一字不能改易,但也说明吕不韦对《吕氏春秋》的自重和自信。

惜乎吕不韦很快失势,《吕氏春秋》当时并未大行于世,但其影响却始终不绝,汉代以后的历代统治实际上都是儒、道、法三家思想的互补为用,《吕氏春秋》可谓最早透露了这种统治思想结构的萌芽,对后世具有某种启迪之功。

因此,《吕氏春秋》是研究先秦思想史的重要资料,同时也是研究先秦文化史的可贵资料。

《论语》第六讲 立身之道第六讲 立身之道

《论语》第六讲  立身之道第六讲  立身之道

《论语》第六讲立身之道社会是复杂的,想在社会上立身处世,就在要学会辨别是非与善恶,与人相处一定要知人识人,能够透过外表看到他的内在本质,从而为继续相处和交往奠定基础。

有一个寓言说的是真理和谬误一起去河边洗澡,谬误先上岸,将真理的衣服穿跑了,说自己就是真理。

人们都相信它,而真理穿着谬误的衣服,不论怎么说自己是真理,却没人相信,都认为它就是谬误。

这就是没有做到透过现象看本质。

俗话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要算看清楚一个人,不能只看他的表现象,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样才能少走弯路,看清是非。

一个猎人走进森林,看到一只受伤的鹿,旁边有一头狮子守候着,猎人毫不犹豫举起猎枪,射杀了狮子,鹿被猎人救回,而草丛里,隐秘的地方,躲着一只狼,猎人走后,狼出来,吃掉了狮子。

其实,故事的本身是:狼咬伤了鹿,而狮子的守护正是为了鹿不被狼吃。

在当今的社会里,很多事实,其实是掌握在当事人的手里的,人们往往被表象的东西蒙蔽,疏不知,表象往往又蒙蔽了事实,而每一件事物的本质,却是深不见底的。

我们有多少人能够理智的透过现象去看本质?对人?对事?对工作?孔子误会了颜回孔子到了郑国,吃了郑声公的闭门羹,原以为郑国君年轻有为,很想辅佐他富国强民,没想竟如此年轻气盛,目中无人。

然后又到了陈国,陈国国君对他是敬而不用,孔子只好到楚国碰碰运气,陈、蔡两国怕孔子被楚国重用对自己不利,就派兵阻拦孔子于荒野。

由是有了孔子误会了颜回的故事,干粮吃完了就以野菜充饥,断粮第七天子贡用首饰向守兵换来了一些大米,大家高兴及了,颜回小心地把米淘好,放进锅里煮,饭熟了,米饭的香味出来了,引得有七天的时间没有尝过米饭的滋味的师生们直咽口水,所以大家虽在听讲却不时回头张望,饭该出锅了吧……,然而这时孔子和几个弟子同时看到颜回居然用手抓取锅中的饭吃。

孔子故意装作没有看见,当颜回进来请孔子吃饭时,孔子站起来说:刚才梦里祖先告诉我,食物要先献给尊长才能进食,岂可自己先吃呢?颜回一听,连忙解释说:老师您误会了,刚才我是因看见有煤灰掉到锅中,所以把弄脏的饭粒拿起来吃了。

《吕氏春秋》审应览原文及翻译

《吕氏春秋》审应览原文及翻译

《吕氏春秋》审应览原文及翻译导语:《吕氏春秋》大量吸收道家虚静无为之说,并把它运用于为君之道的政治理念中,以道家学术贯穿全书。

下面是《吕氏春秋》审应览原文及翻译,欢迎参考:原文:【审应】一曰:人主出声应容,不可不审。

凡主有识,言不欲先。

人唱我和,人先我随,以其出为之入,以其言为之名,取其实以责其名,则说者不敢妄言,而人主之所执其要矣。

孔思请行,鲁君曰:“天下主亦犹寡人也,将焉之”孔思对曰:“盖闻君子犹鸟也,骇则举。

”鲁君曰:“主不肖而皆以然也,违不肖,过不肖,而自以为能论天下之主乎凡鸟之举也,去骇从不骇。

去骇从不骇,未可知也。

去骇从骇,则鸟曷为举矣”孔思之对鲁君也,亦过矣。

魏惠王使人谓韩昭侯曰:“夫郑乃韩氏亡之也,愿君之封其後也。

此所谓存亡继绝之义。

君若封之,则大名。

”昭侯患之,公子食我曰:“臣请往对之。

”公子食我至於魏,见魏王,曰:“大国命弊邑封郑之後,弊邑不敢当也。

弊邑为大国所患。

昔出公之後声氏为晋公,拘於铜鞮,大国弗怜也,而使弊邑存亡继绝,弊邑不敢当也。

”魏王惭曰:“固非寡人之志也,客请勿复言。

”是举不义以行不义也。

魏王虽无以应,韩之为不义,愈益厚也。

公子食我之辩,适足以饰非遂过。

魏昭王问於田诎曰:“寡人之在东宫之时,闻先生之议曰:‘为圣易。

’有诸乎”田诎对曰臣之所举也。

” 昭王曰:“然则先生圣于”田诎对曰:“未有功而知其圣也,是尧之知舜也;待其功而後知其舜也,是市人之知圣也。

今诎未有功,而王问诎曰‘若圣乎’,敢问王亦其尧邪”昭王无以应。

田诎之对,昭王固非曰“我知圣也”耳,问曰“先生其圣乎”己因以知圣对昭王。

昭王有非其有,田诎不察。

赵惠王谓公孙龙曰:“寡人事偃兵十馀年矣,而不成,兵不可偃乎”公孙龙对曰:“偃兵之意,兼爱天下之心也。

兼爱天下,不可以虚名为也,必有其实。

今蔺、离石入秦,而王缟素布总;东攻齐得城,而王加膳置酒。

秦得地而王布总,齐亡地而王加膳,所非兼爱之心也。

此偃兵之所以不成也。

”今有人於此,无礼慢易而求敬,阿党不公而求令,烦号数变而求静,暴戾贪得而求定,虽黄帝犹若困。

吕氏春秋·审分览·任数PPT课件

吕氏春秋·审分览·任数PPT课件
锅里,扔掉沾着烟尘的食物不吉利, 所以我抓出来吃掉了。”
12
孔子叹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 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 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
恃:依靠
信:相信
孔子叹息着说:“所相信的是眼睛, 可是眼睛看到的还是不可以相信;所 依靠的是心,可是心里揣度的还不足 以依靠。学生们记住:了解人本来就 不容易呀。”
2
写作背景 《吕氏春秋》是在吕不韦任秦国丞相期间
编写的。吕不韦开始任丞相在秦庄襄王元 年(前249),罢相在始皇十年(前237), 正是秦统一全国的前夜。当时秦的变法已 有百年历史,但六国中反对变法的大有人 在。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焚书”, 就是由齐人淳于越提出“师古”引起的。 这篇文章就是针对“师古”的主张写的。
9
孔子起曰:“今者梦见先君,食洁而 后馈。”
馈:向人送食物 先君:死去的父亲 孔子起身说:“今天我梦见了先君,
把饭食弄干净了然后祭祀先君。”
10
2019/12/31
11
颜回对曰:“不可。向者煤炱(tái)入 甑中,弃食不祥,回攫而饭之。”
煤炱:烟尘 佯:假装 饭:吃 向:先前 颜回回答说:“不行。刚才烟尘掉到
食。孔子假装没有看见颜回抓饭吃,起身说:“今天我梦见了先君,把饭食
弄干净了然后祭祀先君。”颜回回答说:“不行。刚才烟尘掉到锅里,扔掉
沾着烟尘的食物不吉利,所以我抓出来吃掉了。”
15
孔子叹息着说:“所相信的是眼睛,可是 眼睛看到的还是不可以相信;所依靠的是 心,可是心里揣度的还不足以依靠。学生 们记住:了解人本来就不容易呀。”所以, 对一个人有所知并不难,掌握知人之术就 难了。
16

《吕氏春秋》审分览原文及翻译.doc

《吕氏春秋》审分览原文及翻译.doc

《吕氏春秋》审分览原文及翻译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吕氏春秋》审分览原文及翻译,供您参考,更多国学经典请点击国学频道()查看。

原文:【审分】一曰:凡人主必审分,然後治可以至,奸伪邪辟之涂可以息,恶气苛疾无自至。

夫治身与治国,一理之术也。

今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迟也。

主亦有地,臣主同地,则臣有所匿其邪矣,主无所避其累矣。

凡为善难,任善易。

奚以知之?人与骥俱走,则人不胜骥矣;居於车上而任骥,则骥不胜人矣。

人主好治人官之事,则是与骥俱走也,必多所不及矣。

夫人主亦有居车,无去车,则众善皆尽力竭能矣,谄谀诐贼巧佞之人无所窜其奸矣,坚穷廉直忠敦之士毕竞劝骋骛矣。

人主之车,所以乘物也。

察乘物之理,则四极可有。

不知乘物,而自怙恃,夺其智能,多其教诏,而好自以,若此则百官恫扰,少长相越,万邪并起。

权威分移,不可以卒,不可以教,此亡国之风也。

王良之所以使马者,约审之以控其辔,而四马莫敢不尽力。

有道之主,其所以使群臣者亦有辔。

其辔何如?正名审分,是治之辔已。

故按其实而审其名,以求其情;听其言而察其类,无使方悖。

夫名多不当其实,而事多不当其用者,故人主不可以不审名分也。

不审名分,是恶壅而愈塞也。

壅塞之任,不在臣下,在於人主。

尧、舜之臣不独义,汤、禹之臣不独忠,得其数也;桀、纣之臣不独鄙,幽、厉之臣不独辟,失其理也。

今有人於此,求牛则名马,求马则名牛,所求必不得矣,而因用威怒,有司必诽怨矣,牛马必扰乱矣。

百官,众有司也;万物,群牛马也。

不正其名,不分其职,而数用刑罚,乱莫大焉。

夫说以智通,而实以过悗;誉以高贤,而充以卑下;赞以洁白,而随以污德;任以公法,而处以贪枉;用以勇敢,而堙以罢怯。

此五者,皆以牛为马、以马为牛,名不正也。

故名不正,则人主忧劳勤苦,而官职烦乱悖逆矣。

国之亡也,名之伤也,从此生矣。

白之顾益黑,求之愈不得者,其此义邪!故至治之务,在於正名。

名正则人主不忧劳矣,不忧劳则不伤其耳目之主。

吕氏春秋全文及翻译

吕氏春秋全文及翻译

吕氏春秋全文及翻译(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作文大全、试题答案、职业规划、原文赏析、小学阅读、初中阅读、高中阅读、诗词阅读、文言文阅读、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essay writing, test questions answers, career planning,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primary school reading, junior high school reading, high school reading, poetry reading, classical Chinese reading,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吕氏春秋全文及翻译吕氏春秋全文及翻译《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著作,又名《吕览》。

吕氏春秋卷十七

吕氏春秋卷十七

吕氏春秋卷十七审分览任数【原文】凡官者,以治为任,以乱为罪。

今乱而无责,则乱愈长矣。

人主以好暴示能,以好唱自奋,人臣以不争持位②,以听从取容,是君代有司为有司也,是臣得后随以进其业。

君臣不定,耳虽闻不可以听,目虽见不可以视,心虽知不可以举,势使之也。

凡耳之闻也藉于静,目之见也藉于昭,心之知也藉于理。

君臣易操,则上之三官③者废矣。

亡国之主,其耳非不可以闻也,其目非不可以见也,其心非不可以知也,君臣扰乱,上下不分别,虽闻曷闻,虽见曷见,虽知曷知,驰骋而因④耳矣,此愚者之所不至也。

不至则不知,不知则不信。

无骨者不可令知冰。

有土之君,能察此言也,则灾无由至矣。

【注释】①任数:指要掌握和运用驾驭臣下的权术、方法。

②唱:通“倡”,倡导。

奋:矜伟。

争:同“诤”,谏。

③三官:指耳、目、心三个器官。

④因:顺应,因循。

【译文】凡是当官的,治理得好就被任用,治理得混乱就加罪。

现在治理得混乱却没有责任,那么混乱就更为严重了。

国君通过好炫耀来显示自己的才能,通过好做先导来逞强,下臣通过不去进谏来保存自己的位置,通过听从国君的话来获取国君的欢喜,这是国君代替群臣来做群臣要做的事,这样下臣只要跟在国君的身后就能得到晋升。

君臣的位置本分不定,耳朵虽然听见也不能听得清,眼睛虽然看得见也不可以看得清,心里虽然知道但也不可以作出决定,这是君臣颠倒的情势造成的。

大凡耳朵听声音要借助宁静,眼睛看事物要借助光明,内心的理解要借助道理。

君臣的责任颠倒了,那么上面列举的三种器官的功能也就废除了。

亡国的君主,耳朵并不是不能听到声音,眼睛不是不能看到事物,他的心也并不是不能理解道理。

君主和下臣的职责混乱,上下不能分清区别,即使去听又能听到什么?即使去看又能看到什么?即使去想又能想到什么?任凭万物在自然中驰骋而顺应自然,这就是愚昧的人所不能达到的境界。

不能达到这种境界就不能了解这种境界,不能了解这种境界就不会相信它。

没有骨头的虫不可能知道什么是冰。

从“天工人其代之”看《尚书》“受命”观的实践要义

从“天工人其代之”看《尚书》“受命”观的实践要义

从“天工人其代之”看《尚书》“受命”观的实践要义“受命”作为一种具有独特涵义的观念,屡见于《尚书》经文表述,如:《洛诰》之“诞保文武受命”,《召诰》之“以小民受天永命”,《梓材》之“用怿先王受命”,等等。

尽管从思想史角度可以主张,“受命”之表述产生于殷周易代之际,或“受命”之说由周初圣贤明确提出,但与“受命”观之实践呈现内在相应的(而非单纯外在关联于诸种历史机缘的)洞见及客观问题,即通过实践确立人间秩序的必然性与必要性,自尧、舜时代起就被历代圣贤反复思考和申述。

实际上,在作为一个整体性的经义系统的《尚书》内部,“受命”是通贯多篇经文脉络的重要观念,而见于《皋陶谟》的“天工人其代之”又是理解“受命”观之实践要义的一项关键论断。

一、“天工人其代之”:开显“天—人”秩序的必由进路在《尚书·尧典》中,人间秩序,或曰整个人伦—政治实践领域的客观秩序,通过关于尧之帝业的记述得以充分彰显。

经云:曰若稽古帝尧,曰放勋。

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

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

平章百姓,百姓昭明。

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

关于“曰若稽古”的涵义,伪孔《传》解云:“若,顺。

稽,考也。

能顺考古道而行之者帝尧。

”郑玄则“训‘稽’为‘同’,训‘古’为天,言能顺天而行,与之同功”。

二者一解“古”为“天”,一解为“古道”,说虽不同,却都肯认一种“顺”的秩序或曰条理。

进一步讲,“顺考古道”与“顺天而行”的实践涵义并不矛盾,乃至并无二致。

近儒曹元弼发明此义云:“郑据《书》家所传微言大义引申字训,以‘稽’有‘合’义,天为古道所自出,故云‘稽古同天’。

盖上古圣人继天而作,以先觉觉民,后圣增修其道,备物致用以利天下。

稽古所以同天,所以德合天地而帝道备也。

”故尧之帝业的本原,可用孔子之语概括,即“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而此所谓“则”即蕴涵了一种贯通“天”“人”的秩序性。

尧对“天”或“古道”的遵循与践行,从根本上讲是在一个客观的、包含不同等次分位或曰不同分位等次的“人伦—政治秩序建构”之总体实践形态中来具体呈现、落实的。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
《春纪》主要讨论养生之道,《夏纪》论述教学道理及音乐理论,《秋纪》主要讨论军事问题,《冬纪》主 要讨论人的品质问题。八览,有63篇,八十三篇,八览者,{有始}、{孝行}、{慎大}、{先识}、{审分}、{审应}、 {离俗}、{恃君}。显然脱去一篇。内容从开天辟地说起,一直说到做人务本之道、治国之道以及如何认识、分辨 事物、如何用民、为君等。六论,共36篇,六论者,{开春}、{慎行}、{贵直}、{不苟}、{似顺}、{士容}。杂论 各家学说。《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21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纂的杂家著作, 又名《吕览》,在公元前239写成,当时正是秦国统一六国前夜。
《吕氏春秋》(6张)待到一切准备就绪,吕不韦就令门下凡能撰文者,每人把自己所闻所见国历史上第一部有组织按计划编写的文集,上应天时,中察人情,下观地利,以道家思想 为基调,坚持无为而治的行为准则,用儒家伦理定位价值尺度,吸收墨家的公正观念、名家的思辨逻辑、法家的 治国技巧,加上兵家的权谋变化和农家的地利追求,形成一套完整的国家治理学说。
《吕氏春秋》肯定法家的重要性和变法的必要性,明确指出:“有金鼓,所以一耳;必同法令,所以一心也; 智者不得巧,愚者不得拙,所以一众也;勇者不得先,惧者不得后,所以一力也;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 异则危。”“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不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事易时移,变法宜矣。”这些观点显然与 商、韩的思想有直接的。但是《吕氏春秋》对于法家“惨礉少恩”的一面,对于《韩非子》中的种种阴谋权术, 是拒斥不取的。
相对道、儒二家,《吕氏春秋》对墨家思想吸收较少。墨家的尊天、明鬼、非攻、非乐等主张,它基本摒弃 或予以驳斥。但对尚贤、兼爱之说,还是有所吸收的。《爱类》篇说:“贤人之不远海内之路而时往来于王公之 朝,非以要利也,以民为务故也。”“仁人之于民也,可以便之,无不行也。”《精通》篇强调:圣人“以爱利 民为心”。《圜道》篇赞赏尧、舜“以贤者为后,不肯与其子孙”,也与墨子“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有能则举 之,无能则下之”的尚贤主张相一致。《吕氏春秋》中有一篇《节葬》,吸收并改造了墨子“薄葬短丧”的思想, 主张:人死虽不为鬼,亦无知觉,但出于活着的亲人在感情上的需要,送死仍要有一定的仪节,然而“自古及今, 未有不亡之国也;无有不亡之国,是无不扬之墓也”,故此厚葬是无益的。那么社会上何以盛行厚葬之风呢?《节 葬篇》说:“今世俗:大乱之主,愈侈其葬,则……生者以相矜尚也。侈靡者以为荣,俭节者以为陋……此非慈 亲孝子之心也。”这一见解比起墨子的节葬观,更显得理智和深刻。另外,《吕氏春秋》提出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名实观,注重类比推理的正确运用,批驳诡辩的名辩思想,显然也是吸收、继承了《墨经》中的优秀思想。

孔子和颜回的故事

孔子和颜回的故事

孔子和颜回的故事(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孔子和颜回的故事孔子和颜回的故事(精选8篇)颜回是孔子的学生,在颜回存世的短短四十年里,大部分的时间是作为孔子的学生,追随着孔子走在寻求儒家思想实现的路上,颜回没有留下太多的故事,也没有做过官,其言行大多是在记载孔子和弟子言行的《论语》中,用现在世俗的眼光来看,颜回的一生是失败的,因为颜回甚至连自己的生活都不能维持。

吕氏春秋·审分览(6)原文

吕氏春秋·审分览(6)原文

吕氏春秋·审分览(6)原文审分览(6) 【译文】能明察的君主,不是普遍地明察万事万物,而是明察君主所应掌握的东西。

有道术的君主,不是一切都亲自去做,而是要明瞭治理百官的根本。

明瞭冶理百官的根本,所以事情少而国家太平。

明察君主所应掌握的东西,因而大权蚀揽,奸邪止息。

奸邪止息,那么游说的不来,而真情也能了解了。

真情不加虚饰,而事实也能显现了。

这就叫做最完美的政治。

政冶最完美的社会,人民不好说空话假话,不好流言邪说。

贤德的与不贤德的各自都恢复其本来面目,依照真情行事,对自己的本性不加雕饰,保持敦厚纯朴的品行,以此来侍奉自己的君主。

这样,对灵巧的,拙笨的、愚蠢的、聪明的,勇敢的、怯懦的,就都可以因此而变动他们的官职。

变动了官职,他们各自就能胜任自己的职务了。

所以,对有职位的人就要求他们安于职位,不听他们的议论,对没有职位的人就要求他们的实际行动,用以检验他们的言论。

这两种情况都明察了,那么无用之言就不能进入朝廷了。

君主依照天性行事,去掉爱惜之心,以虚无为根本,来听取有用之言,这就叫做听朝。

凡是听朝,都是君臣共同招致理义,共同确立法度。

君主依照天性行事,那么讲求理义的人就会到来了,法度的效用就会确立了,乖僻邪曲之人就会退去了,贪婪诈伪之徒就会远离了。

所以,治理天下的关键在于除掉奸邪,除掉奸邪的关键在于治理官吏,治理官吏的关键在于研习道术,研习道术的关键在于懂得天性。

所以子华子说:君主应该求深入而不求广博,谨慎地守住根本,喜爱正性。

与众人不相同,而要致力于学得驾驭臣下的能力。

完全学到了这种能力,四方就会平定.只有那些符合天道的人,不求相同却能达到相同。

这就是神农之所以兴盛,尧、舜之所以名声卓著的原因。

君主认为自己聪明却认为别人愚蠢,认为自己灵巧却认为别人笨拙,这样,那么愚蠢笨拙的人就请求指示了,灵巧聪明的人就要发布指示了。

发布的指示越多,那么请求指示的就越多。

请求指示的越多,就将无事不请求指示。

君主即使灵巧聪明,也不能无所不知。

《穿井得一人》《孔子穷乎陈蔡之间》阅读练习及答案

《穿井得一人》《孔子穷乎陈蔡之间》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乙)孔子穷乎陈蔡之间,黎羹不斟,七日不尝粒。

昼寝,颜回索米,得而焚之,几熟。

孔子望见颜回攫其甑中而食.之。

选间食熟谒孔子而进食,孔子佯装为不见之。

孔子起曰:“今者梦见先君,食洁而后馈。

”颜回对曰:“不可,向者煤灰入甑中,弃食不祥,回攫而饭之。

”孔子叹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

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

”故.知非难也,孔子之所以知人难也。

《吕氏春秋.审分览.任数》注释:攫:用手抓饭甑:古代蒸饭的炊具选间:一会儿18.划分句子的停顿(1处)。

回攫而饭之19.解释加点字词的意思。

(1)及.其家穿井____________(2)国人道.之____________(3)攫其甑中而食.之____________(4)故.知非难也____________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2)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21.两篇短文带给你哪些启示?【答案】18.回攫/ 而饭之19.等到讲述吃所以20.(1)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

(2)你们要记住,要了解一个人不容易啊21.眼见未必真实,要想了解一个人,必须要做深入的了解【解析】18.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做“断句题”要通读全句,理解句子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

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

这句话的意思是:就抓来吃了。

可以根据句意停顿。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

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吕氏春秋》及全文翻译

《吕氏春秋》及全文翻译

《吕氏春秋》及全文翻译《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

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

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家、法家、墨家、农家、兵家、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于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

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秦统后的意识形态。

但后来执政的秦始皇却选择了法家思想,使包括道家在内的诸子百家全部受挫。

《吕氏春秋》集先秦道家之大成,是战国末期杂家的代表作,全书共分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吕氏春秋》作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思想为主体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兵农诸家学说而贯通完成的一部著作。

但主要的宗旨属于道家。

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

高诱说《吕氏春秋》“此书所尚,以道德为标的,以无为为纲纪”,这说明最早的注释者早已点明《吕氏春秋》以道家为主导思想之特征。

《吕氏春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有组织按计划编写的文集,上应天时,中察人情,下观地利,以道家思想为基调,坚持无为而治的行为准则,用儒家伦理定位价值尺度,吸收墨家的公正观念、名家的思辨逻辑、法家的治国技巧,加上兵家的权谋变化和农家的地利追求,形成一套完整的国家治理学说。

《吕氏春秋》卷一·孟春纪·孟春【原文】孟春之月:日在营室,昏参中,旦尾中[1]。

其日甲乙。

其帝太皞[2]。

其神句芒[3]。

其虫鳞。

其音角。

律中太蔟[4]。

其数八。

其味酸,其臭[5]膻。

其祀户,祭先脾。

东风解冻。

蛰[6]虫始振。

鱼上冰。

獭[7]祭鱼。

候雁北。

天子居青阳左个,乘鸾辂[8],驾苍龙,载青旃,衣青衣,服青玉,食麦与羊。

其器疏以达。

是月也,以立春。

先立春三日,太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春,盛德在木。

"天子乃斋。

立春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

还,乃赏公卿诸侯大夫于朝。

命相布德和令,行庆施惠,下及兆民。

庆赐遂行,无有不当。

吕氏春秋·审分览原文

吕氏春秋·审分览原文

吕氏春秋·审分览原文审分【原文】一曰:凡人主必审分,然後治可以至,奸伪邪辟之涂可以息,恶气苛疾无自至。

夫治身与治国,一理之术也。

今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迟也。

主亦有地,臣主同地,则臣有所匿其邪矣,主无所避其累矣。

凡为善难,任善易。

奚以知之?人与骥俱走,则人不胜骥矣;居於车上而任骥,则骥不胜人矣。

人主好治人官之事,则是与骥俱走也,必多所不及矣。

夫人主亦有居车,无去车,则众善皆尽力竭能矣,谄谀诐贼巧佞之人无所窜其奸矣,坚穷廉直忠敦之士毕竞劝骋骛矣。

人主之车,所以乘物也。

察乘物之理,则四极可有。

不知乘物,而自怙恃,夺其智能,多其教诏,而好自以,若此则百官恫扰,少长相越,万邪并起。

权威分移,不可以卒,不可以教,此亡国之风也。

王良之所以使马者,约审之以控其辔,而四马莫敢不尽力。

有道之主,其所以使群臣者亦有辔。

其辔何如?正名审分,是治之辔已。

故按其实而审其名,以求其情;听其言而察其类,无使方悖。

夫名多不当其实,而事多不当其用者,故人主不可以不审名分也。

不审名分,是恶壅而愈塞也。

壅塞之任,不在臣下,在於人主。

尧、舜之臣不独义,汤、禹之臣不独忠,得其数也;桀、纣之臣不独鄙,幽、厉之臣不独辟,失其理也。

今有人於此,求牛则名马,求马则名牛,所求必不得矣,而因用威怒,有司必诽怨矣,牛马必扰乱矣。

百官,众有司也;万物,群牛马也。

不正其名,不分其职,而数用刑罚,乱莫大焉。

夫说以智通,而实以过悗;誉以高贤,而充以卑下;赞以洁白,而随以污德;任以公法,而处以贪枉;用以勇敢,而堙以罢怯。

此五者,皆以牛为马、以马为牛,名不正也。

故名不正,则人主忧劳勤苦,而官职烦乱悖逆矣。

国之亡也,名之伤也,从此生矣。

白之顾益黑,求之愈不得者,其此义邪!故至治之务,在於正名。

名正则人主不忧劳矣,不忧劳则不伤其耳目之主。

问而不诏,知而不为,和而不矜,成而不处,止者不行,行者不止,因刑而任之,不制於物,无肯为使,清静以公,神通乎六合,德耀乎海外,意观乎无穷,誉流乎无止。

【名师讲题】《庄子 山木》《孔子家语 困厄》(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名师讲题】《庄子 山木》《孔子家语 困厄》(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阅读文言文段,完成7-11小题。

材料一:孔子围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

大公任往吊之,曰:“子几死乎?”曰:“然。

”“子恶死乎?”曰:“然。

”任曰:“予尝言不死之道。

东海有鸟焉,其名曰意怠。

其为鸟也,翂翂翐翐,而似无能;引援而飞,迫胁而栖;进不敢为前,退不敢为后;食不敢先尝,必取其绪。

是故其行列不斥,而外人卒不得害,是以免于患。

直木先伐,甘井先竭。

子其意者饰知以惊愚修身以明污,昭昭乎如揭日月而行,故不免也。

昔吾闻之大成之人曰:‘自伐者无功,功成者堕,名成者亏。

’孰能去功与名而还与众人!道流而不明居,德行而不名处;纯纯常常,乃比于狂;削迹捐势,不为功名。

是故无责于人,人亦无责焉。

至人不闻,子何喜哉!”孔子曰:“善哉!”辞其交游,去其弟子,逃于大泽,衣裘褐,食杼栗,入兽不乱群,入鸟不乱行。

鸟兽不恶,而况人乎!(《庄子·山木》)材料二:墨子曰:“孔子厄于陈、蔡之间。

子路烹豚,孔子不问肉之所由来而食之;剥人之衣以沽酒。

孔子不问酒之所由来而饮之。

”(孔鲋)诘之曰:“所谓厄者,沽买无处,藜羹不粒,乏食七日。

若烹豚饮酒,则何言厄乎?斯不然矣。

且子路为人,勇于见义,纵有豚酒,不以义,不取之,可知也。

又何问焉?’(《孔丛子·诘墨第十八》)材料三:孔子穷乎陈、蔡之间,藜羹不斟,七日不尝粒。

昼寝。

颜回索米,得而爨之,几熟,孔子望见颜回攫其甑中而食之。

选间,食熟,谒孔子而进食。

孔子佯为不见之。

孔子起曰:“今者梦见先君,食洁而后馈,”颜回对曰:“不可。

向者炱臭入甑中,弃食不祥,回攫而饭之。

”孔子叹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

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

”(《吕氏春秋·审分览·任数》材料四:孔子厄于陈、蔡,从者七日不食。

子贡以所贵货,窃犯围而出,告杂于野人,得米一石焉。

颜回、仲由炊之于壤屋之下,有埃墨堕饭中,颜回取而食之。

子贡自井望见之,不悦,以为窃食也。

入问孔子曰:“仁人廉士穷改节乎?”孔子曰:“改节即何称于仁廉哉?”子贡曰:“若回也,其不改节乎?”孔子曰:“然。

古文学习之孔子在陈蔡

古文学习之孔子在陈蔡

古⽂学习之孔⼦在陈蔡孔⼦在陈蔡之间是儒家的⼀件⼤事,有关这段经历有着⽐较丰富的记载,相互印证应该是准确的信息了。

以下选⾃孔⼦集语,这最能代表儒家的的精神世界,这也是中国⼈为什么没有漫长中世纪的原因之⼀吧。

1. 所信者⽬也,⽽⽬犹不可信;所恃者⼼也,⽽⼼犹不⾜恃。

孔⼦陈蔡受难,七天没粮,(饿得没有⼒⽓),⽩天(躺着)睡觉。

颜回讨(来)⽶,做(饭)吃。

孔夫⼦远望见颜回就着锅抓着吃。

⼀会,饭好了,徒弟呈饭给师傅,孔⼦装没看见颜回(偷⾷),说我梦见先⼈,先给(奉献)他们吃⼲净的饭,他(应)会赐给我们⾷物。

颜回道:“不(可以给他们献奉), 飞灰掉进锅⾥,丢掉不祥, 我就抓着吃过了,(已经不洁,颜回也吃过了).”孔⼦叹⽈:"所信者⽬也,⽽⽬犹不可信;所恃者⼼也,⽽⼼犹不⾜恃。

2. 孔⼦受难,⼦路问,⼈常说“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不善者天报之以祸”。

如今夫⼦你“累德、积义、怀美”(⾏善)很多年了,怎么会这样呢?《荀⼦·宥坐》孔⼦南适楚,厄于陈、蔡之间,七⽇不⽕⾷,藜羹不糁,弟⼦皆有饥⾊。

⼦路进问之⽈:"由闻之: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不善者天报之以祸。

今夫⼦累德、积义、怀美,⾏之⽇久矣,奚居之隐也?"孔⼦⽈:"由不识,吾语汝。

汝以知者为必⽤邪?王⼦⽐⼲不见剖⼼乎?汝以忠者为必⽤邪?关龙逢不见刑乎?汝以为谏者为必⽤邪?伍⼦胥不磔姑苏东门外乎?夫遇不遇者,时也;贤不肖者,材也。

君⼦博学深谋不遇时者多矣。

由是观之,不遇世者众矣,何独丘也哉!夫芷兰⽣于深林,⾮以⽆⼈⽽不芳。

君⼦之学,⾮为通也。

为穷⽽不困,忧⽽意不衰也,知祸福终始⽽⼼不惑也。

夫贤不肖者,材也;为不为者,⼈也;遇不遇者,时也;死⽣者,命也。

今有其⼈不遇其时,虽贤,其能⾏乎?苟遇其时,何难之有?故君⼦博学深谋修⾝端⾏以俟其时。

孔⼦⽈:"由,居,吾语汝。

昔晋公⼦重⽿霸⼼⽣于曹,越王句践霸⼼⽣于会稽,齐桓公⼩⽩霸⼼⽣于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知非难也, 故知非难也 , 孔子之所知人难 也 。 所以,对一个人有所知并不难, 所以,对一个人有所知并不难, 掌握知人之术就难了。 掌握知人之术就难了。
【翻译】 翻译】 孔子被困在陈国、蔡国之间,只能吃些没有米粒的野菜,七天没有吃粮 孔子被困在陈国、蔡国之间,只能吃些没有米粒的野菜, 孔子白天躺着睡觉。颜回去讨米,讨到米后烧火做饭,饭快要熟了, 食。孔子白天躺着睡觉。颜回去讨米,讨到米后烧火做饭,饭快要熟了,孔 子望见颜回抓取锅里的饭吃。过了一会,饭熟了, 子望见颜回抓取锅里的饭吃。过了一会,饭熟了,颜回谒见孔子并且献上饭 孔子假装没有看见颜回抓饭吃,起身说: 今天我梦见了先君, 食。孔子假装没有看见颜回抓饭吃,起身说:“今天我梦见了先君,把饭食 弄干净了然后祭祀先君。 颜回回答说: 不行。刚才烟尘掉到锅里, 弄干净了然后祭祀先君。”颜回回答说:“不行。刚才烟尘掉到锅里,扔掉 沾着烟尘的食物不吉利,所以我抓出来吃掉了。” 沾着烟尘的食物不吉利,所以我抓出来吃掉了。
孔子叹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 孔子叹曰: 所信者目也, 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 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 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 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 恃:依靠 信:相信 孔子叹息着说: 所相信的是眼睛, 孔子叹息着说:“所相信的是眼睛, 可是眼睛看到的还是不可以相信; 可是眼睛看到的还是不可以相信;所 依靠的是心, 依靠的是心,可是心里揣度的还不足 以依靠。学生们记住: 以依靠。学生们记住:了解人本来就 不容易呀。 不容易呀。”
写作背景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是在吕不韦任秦国丞相期间 编写的。 编写的。吕不韦开始任丞相在秦庄襄王元 249),罢相在始皇十年( 237), ),罢相在始皇十年 年(前249),罢相在始皇十年(前237), 正是秦统一全国的前夜。 正是秦统一全国的前夜。当时秦的变法已 有百年历史, 有百年历史,但六国中反对变法的大有人 秦始皇三十三年( 214) 焚书” 在。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焚书”, 就是由齐人淳于越提出“师古”引起的。 就是由齐人淳于越提出“师古”引起的。 文章就是针对 这篇文章就是针对“师古”的主张写的。 这篇文章就是针对“师古”的主张写的。
孔子起曰:“今者梦见先君,食洁而 孔子起曰: 今者梦见先君, 后馈。 后馈。” 馈:向人送食物 先君: 先君:死去的父亲 孔子起身说: 今天我梦见了先君, 孔子起身说:“今天我梦见了先君, 把饭食弄干净了然后祭祀先君。 把饭食弄干净了然后祭祀先君。”
颜回对曰:“不可。向者煤炱(tái)入 (tá 颜回对曰: 不可。 甑中,弃食不祥,回攫而饭之。 甑中,弃食不祥,回攫而饭之。” 煤炱: 煤炱:烟尘 佯:假装 饭 :吃 向:先前 颜回回答说: 不行。 颜回回答说:“不行。刚才烟尘掉到 锅里,扔掉沾着烟尘的食物不吉利, 锅里,扔掉沾着烟尘的食物不吉利, 所以我抓出来吃掉了。” 所以我抓出来吃掉了。
孔子叹息着说:“所相信的是眼睛,可是 孔子叹息着说: 所相信的是眼睛, 眼睛看到的还是不可以相信; 眼睛看到的还是不可以相信;所依靠的是 可是心里揣度的还不足以依靠。 心,可是心里揣度的还不足以依靠。学生 们记住:了解人本来就不容易呀。 所以, 们记住:了解人本来就不容易呀。”所以, 对一个人有所知并不难, 对一个人有所知并不难,掌握知人之术就 难了。 难了。
【原文】 原文】 孔子穷乎陈、蔡之间,藜羹(lí ng)不 孔子穷乎陈、蔡之间,藜羹(lí géng)不 七日不尝粒。昼寝。颜回索米, 斟,七日不尝粒。昼寝。颜回索米,得而爨 (cuān)之,几熟,孔子望见颜回攫(jué)其甑 (cuān)之 几熟,孔子望见颜回攫(jué ng)中而食之 选间,食熟, (yè 中而食之。 (zèng)中而食之。选间,食熟,谒(yè)孔子 而进食。孔子佯(xiāng)为不见之 孔子起曰: 为不见之。 而进食。孔子佯(xiāng)为不见之。孔子起曰: 今者梦见先君,食洁而后馈(kuì “今者梦见先君,食洁而后馈(kuì)。”颜回 对曰: 不可。向者煤炱(tái)入甑中 入甑中, 对曰:“不可。向者煤炱(tái)入甑中,弃食 不祥,回攫而饭之。 孔子叹曰: 不祥,回攫而饭之。”孔子叹曰:“所信者 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 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 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 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故知 非难也,孔子之所知人难也。 非难也,孔子之所知人难也。
选间,食熟, (yè 孔子而进食。 选间,食熟,谒(yè)孔子而进食。 选间:片刻, 选间:片刻,一会儿 谒:拜见 过了一会,饭熟了, 过了一会,饭熟了,颜回谒见孔子 并且献上饭食。 并且献上饭食。
孔子佯为不见之。 孔子佯为不见之。 佯:假装 孔子假装没有看见颜回抓饭吃。 孔子假装没有看见颜回抓饭吃。
中心
相信的是眼睛,可是眼睛看到的 相信的是眼睛, 还是不可以相信;所依靠的是心, 还是不可以相信;所依靠的是心, 可是心里揣度的还不足以依靠。 可是心里揣度的还不足以依靠。对 一个人有所知并不难, 一个人有所知并不难,掌握知人之 术就难了。 术就难了。
赏析
文章写了孔子误解颜回的事情。说明了有时候眼睛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的, 文章写了孔子误解颜回的事情。说明了有时候眼睛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的, 心里揣度的还不足以依靠,一定要了解事物本身再去评价。 心里揣度的还不足以依靠,一定要了解事物本身再去评价。要以多方面角度 看世界。 看世界。
谢谢
吕氏春秋·审分览· 吕氏春秋·审分览·任数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 【战国末年】吕不韦 战国末年】
吕不韦简介 吕不韦(?-公元前235年),姜姓 (?-公元前 姜姓, 吕不韦(?-公元前235年),姜姓, 吕氏,名不韦。战国末年著名商人、 末年著名商人 吕氏,名不韦。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 思想家,后为秦国大臣,卫国濮阳 家、思想家,后为秦国大臣,卫国濮阳 今河南濮阳滑县) (今河南濮阳滑县)人。吕不韦是阳翟 河南省禹州市 的大商人, (今河南省禹州市)的大商人,故里在城 南大吕街,他往来各地,以低价买进, 南大吕街,他往来各地,以低价买进,高 价卖出,所以积累起千金的家产。 价卖出,所以积累起千金的家产。他以 奇货可居”闻名于世, “奇货可居”闻名于世,曾辅佐秦始皇登 任秦朝相邦, 上王 位,任秦朝相邦,并组织门客编写了 著名的《吕氏春秋》 其门客有三千人。 著名的《吕氏春秋》,其门客有三千人。 吕览》 也是杂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杂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即《吕览》。也是杂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孔子穷乎陈蔡之间, (lí 不斟, 孔子穷乎陈蔡之间,藜羹(lí géng)不斟, 七日不尝粒。 七日不尝粒。 春秋时的陈国, 陈,蔡:春秋时的陈国,蔡国 野草, 藜:野草,这里指野菜 羹:汤 斟:舀取 孔子被困在陈国、蔡国之间, 孔子被困在陈国、蔡国之间,只能吃 些没有米粒的野菜,七天没有吃粮食。 些没有米粒的野菜,七天没有吃粮食。
课后积累
(一)通假字 1 详——佯,假装 ——佯 孔子佯为不见之。 孔子佯为不见之。 (二)一词多义 食:1吃 2饭
1食熟 2 而食之
(三)古今异义 被困; 穷;古:被困;今:贫穷
(四)古汉语句式 1判断句,“也”表判断 判断句, 孔子叹曰: 所信者目也, 孔子叹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 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 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 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பைடு நூலகம் 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
昼寝。 昼寝。 寝:睡觉 孔子白天躺着睡觉。 孔子白天躺着睡觉。
颜回索米, (cuā 几熟, 颜回索米,得而爨(cuān)之,几熟, 孔子望见颜回攫(jué)其甑(zèng)中而 (jué 食之。 食之。 爨:烧火做饭 攫:用手抓取 甑:古代蒸食的炊具 颜回去讨米,讨到米后烧火做饭, 颜回去讨米,讨到米后烧火做饭,饭 快要熟了, 快要熟了,孔子望见颜回抓取锅里的 饭吃。 饭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