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导读(课件)
政治经济学批判 序言 课件
![政治经济学批判 序言 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bbc56cb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6ecb758.png)
2021/5/27
20
解读:
• 这两个论述是第六个层次,主要讲的是“两个决不会”和人类的历史 任务。
• 因此,这层次与上一层次是转折关系。实际上,马克思“两个决不会” 和“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的论断,反映了社会历史 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的思想。马克思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的矛盾运动推动着社会形态不断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这是合 乎历史发展规律的自然历史过程,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 归根到底,旧的社会形态的灭亡和新的社会形态的产生都是由生产力 的发展客观状况决定的。
2021/5/27
12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原文: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而是人 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2021/5/27
13
解读:
• 这是第三个层次,主要讲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 系问题,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基本问题,也是两种历史观的分水岭。
•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指物质生活 资料的生产及其方式。因此,肯定了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在社会生活、政 治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的决定地位,一定程度上就肯定了社会存在对社会意 识的决定作用。
报》的生活,于1850年流亡到了伦敦。无产阶级的社会革命在转
入低潮之时,也正是资本主义进入一个相对和平的发展时期。马
克思恩格斯认为,这是历史赐予资产阶级的“一个纯粹的喘息时
机”,同时也是无产阶级总结革命经验、创立和丰富革命理论,以
迎接新的社会革命的准备时机。因此在随后的十年里,马克思在
伦敦大英博物馆里以惊人的毅力和严谨的态度研究了大量的资产
2021/5/27
23
解读: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2PPT课件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2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cefe3aa7c1cfad6195fa761.png)
18
• 资本——————资本家 • 土地所有制————? • 雇佣劳动————无产者 • 国家 • 对外贸易 • 世界市场
19
• 研究方法————从个别到一般 • 叙述方法————从一般到个别与从个别
1842——1843年间的马克思正处 于黑格尔主义阶段,这个时期的 马克思还是个黑格尔主义者。
9
• 第二方面:理论上批判空想 共产主义的需要。
马克思当时的政治立场已经转向 了共产主义,对共产主义思潮一 些错误的、肤浅的思想的批判是 促使马克思进行经济学研究的另 一个原因。 马克思严谨的学术态度
10
与社会对抗、“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 2)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
最后一个对抗形式。
16
(四)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 的经过(5——7段)
•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立的过程,也 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位革命导师共同战 斗的历程。
17
思考题:
• 1、促使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动因是 什么?
• 2、马克思怎样揭示了社会形态的一般结 构?
7
(二)马克思研究经济学的动因
(第3段)
• 第一方面:现实斗争的需要。
在一些现实的问题的讨论中,诸如 关于林木盗窃法、关于摩塞尔地区 的农民状况、关于自由贸易和保护 关税等等问题的辩论上,马克思感 觉到自己的经济学知识不够,于是 开始研究经济学,“是促使我去研 究经济问题的最初动因。”
8
“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 益发表意见的难事。”
• 第三,现实契机。
1843年3月,马克思退出《莱茵 报》编辑部,《莱茵报》被关闭, 从而马克思能够集中精力进行政 治经济学研究。
政治经济学批判 导言 研读笔记 ppt课件
![政治经济学批判 导言 研读笔记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3e3413c0740be1e640e9a25.png)
ppt课件
1
一、理清《政治经济学批判》与 《资本论》的关系
• 《资本论》是一部政治经济学著作,
“政治经济学批判”是其副标题。 《资本 论》是1859年发表的《政治经学批判》的 续篇。
ppt课件
2
知识链接:《资本论》创作的三个阶段:
• 1、1857年-1858年,撰写50印张手稿(包括《导
• 3、1863-1883 正式以《资本论》为标题进行写
作。1867年9月, 《资本论》第一卷发表。
ppt课件
3
二、写作目的和时代意义
• (一)、目的:一是为了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危
机的原因和实质;二是为了批判当时国民经济 学和庸俗经济学的一些错误观点。
• (二)、意义:《导言》是马克思留下的唯一
的一篇系统论述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的文稿。在理论上具有独立的意义,是马克思 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珍贵文献。
1.以孤立个人为研究的出发点是错误的。 2.孤立个人观点产生的阶级根源和历史根源。 3、孤立个人观点的局限性 。 4.阐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批 判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在研究对象上的错误观点。
ppt课件
7
在政治经济学对象问题上,马克思同资 产阶级经济学家存在着根本的分歧:
• 1、研究的出发点根本不同。 • 2、研究的对象不同。 • 3、研究的目的根本不同 。
总之,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一定社会性质的物 质生产,研究对象是一定社会发展阶段 上的生产关系。 而研究的本题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
ppt课件
8
(二)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的一般关系
• 本小节从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考察生产关系。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导读PPT参考课件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导读PPT参考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c3726b348d7c1c709a1452c.png)
2021/3/10
授课:XXX
12
马克思认为,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物质生产都是
“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这就是说,不同社会形
态的生产有某些“共同标志”、“共同规定”,它
们都表现为劳动者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改
变自然界的物质现象的具体形式,以适合人们某种
需要的过程,即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在任何
《导言》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哲学的经典 文献
2021/3/10
授课:XXX
4
二、《(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写作的历史背景
19世纪上半时,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和无 产阶级的阶级矛盾已经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 盾。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系列急剧变化向人们 提出了一些深层次的理论问题,即
潜藏在这一急剧变化背后的根本力量是什么? 资本主义向何处去?
2021/3/10
授课:XXX
10
马克思批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割裂 生产同分配、交换、消费之间的内在 联系,把资本主义生产看作永恒的 “一般生产”,认为发生变化的只是 分配方式,因而往往把分配关系当作政 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的错误观点。
2021/3/10
授课:XXX
11
马克思从他自己创立的唯物主义历史观 出发,阐明了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强调指出了生产 的决定性作用及其历史阶段性,并指出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首先是物质生 产”。
2021/3/10
授课:XXX
6
1857年爆发了席卷欧洲大陆的世界性经济危机。 危机期间,马克思居住在伦敦,恩格斯在曼彻 斯特,他们两人一直保持着密切的通信联系, 马克思在1857年12月8日写给恩格斯的信中说: “我现在发狂似的通宵达旦总结我的经济学研 究,为的是在洪水之前至少把一些基本问题搞 清楚。”从这里可以看出马克思当时把主要时 间和精力都用在进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上,以 期能够从理论上阐明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本质。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导读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导读](https://img.taocdn.com/s3/m/e94a9b13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9f52e56.png)
“法律……是事物旳法旳本质旳普遍和真正旳体现 者.所以,事物旳法旳本质不应该去迁就法律,恰恰 相反,法律倒应该去适应事物旳法旳本质.“
——马克思《第六届莱茵省议会旳辩论(第三篇论文)》
“国家旳真正旳‘社会教育作用’就在于它旳合 乎理性旳社会旳存在。国家本身教育自己组员旳 方法是:使他们成为国家旳组员,把个人旳目旳 变成大家旳目旳,把粗野旳本能变成道德旳意向, 把天然旳独立性变成精神旳自由;使个人和整体 旳生活打成一片,使整体在每个个人旳意识中得 到反应。”
第一册:《资本》; 第二册:《土地全部制》;
第三册:《雇佣劳动》;
第四册:《国家》;
第五册:《对外贸易》;
第六册:《世界市场》。
第一册《资本》涉及第一篇《资本一般》、第二篇 《竞争》、第三篇《信用》和第四篇《股份资本》。
第一篇《资本一般》涉及3章(1)商品,(2)货币, (3)资本一般。
1859年出版旳《政治经济学批判》仅是这一“六册计 划”中第一册旳第一篇,即《资本一般》旳前两章 (“商品”和“货币” )。
• 《克罗茨纳赫笔记》有关历史、政治与国家旳研究
• 费尔巴哈哲学旳影响
哲学旳秘密是人本学,是颠倒旳世界观。黑格尔把 绝对理念看作主体,实际上现实旳人才是真正旳主 体。不是现实服从理念,而是理念服从现实,不是 理念决定现实,而是现实决定理念。
“我旳研究得出这么一种成果法旳关系正像国家旳
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了解,也不能从所
2、马克思在此实际上建立了一种意识形 态诠释学。让我们深刻旳认识到多种 人们当做公理旳意识形态观念是具有 历史性旳,是有其经济基础旳。确立 了正确解释人类意识旳原则。
对个人主义意识形态旳解构
被斯密和李嘉图当做出发点旳单个旳孤立旳猎人和渔 夫,应归入18世纪鲁滨逊故事旳毫无想象力旳虚 构………一样,卢梭旳经过契约来建立天生独立旳主 体之间旳相互关系和联络旳社会契约论,也不是奠定 在这种自然主义旳基础上旳。这是错觉…….这倒是对 于十六世纪以来就进行准备,而在十八世纪大踏步走 向成熟旳“市民社会”旳预感。在这个自由竞争旳社 会里,单个旳人体现为了摆脱了自然联络等等,后者 在过去历史时代使他成为一定旳狭隘人群旳附属 物。…….这么旳错觉是到目前为止旳每个新时代所具 有旳。…….产生这种孤立个人旳时代,正是具有迄今 为止最发达旳社会关系……旳时代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导言导读-7页文档资料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导言导读-7页文档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046f4c66312b3169a451a4f6.png)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第一讲《〈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是马克思拟撰写的政治经济学巨著的总的导言。
马克思在《导言》中详细地阐述了关于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的思想。
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割裂生产同分配、交换、消费之间的内在联系,把资本主义生产看作永恒的“一般生产”,认为发生变化的只是分配方式,因而往往把分配关系当作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马克思批判了这种观点,从他自己创立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出发,精辟地阐明了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强调指出了生产的决定性作用及其历史阶段性,并指出研究的对象“首先是物质生产”,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生产。
他说,现代资产阶级生产事实上是“我们研究的本题”。
马克思阐述了政治经济学的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指出它是“科学上正确的方法”,同时批评了黑格尔关于这一方法的唯心主义观点。
按照马克思对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解释,作为理论分析的出发点的具体,在研究的结果中表现为多样性的统一、许多规定的综合。
马克思理论中的科学抽象,是同作为它们的前提的具体现实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而从简单到复杂的抽象思维的进程,总的说来也是同现实的历史发展相一致的。
马克思还从社会经济基础出发,考察了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他论述了艺术作为社会意识形式所具有的特征。
他以古希腊艺术和莎士比亚的创作为例说明,艺术的发展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这是由错综复杂的情况决定的。
艺术和文学一样,它的兴盛并不是必然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完全一致的。
马克思说:“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去解释。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解读 (讲课)ppt课件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解读 (讲课)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4a25adbcc1755270622083e.png)
表。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第1分册
的《序言》中说明了这个手稿没有写完和
没有发表的原因:“我把已经起草好的一
篇总的导言压下了,因为仔细想来,我觉
得预先说出正要证明的结论总是有妨害
的。”
最新版整理ppt
5
一、写作背景、时代意义
• 1857年爆发了席卷欧美的世界性经济危机,马克
思写作《导言》的目的是:
最新版整理ppt
13
如何分析? 从物质生产入手分析:
• p137第二段-138第二段 • 分析生产的主体:人 • 人总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而
不是单个的、孤立的人;
• 人作为社会的存在,不能以孤立的个 体形式存在,只能以群体形式存在。
最新版整理ppt
14
• 市民社会:(最早的含义是相对于野 蛮社会而言的,黑格尔是从相对于家 庭和国家角度定义的,现代政治学理 论则是相对于政治国家来适用的)。 市民社会是“表示国家控制之外的社 会和经济安排、规则、制度”,是指 “当代社会秩序中的非政治领域”。
• 马克思在广义指社会历史各时期的经
济制度,即决定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的物质关系的总和;狭义指资产阶级
社会的物质关系。 最新版整理ppt
15
• 斯密、李嘉图、卢梭和洛克的人性 论被看做原子主义:把人看作象原 子一样孤立的个体。
• 《导言》认为研究人不能从人本身 和孤立的个人出发,相反只能从社 会出发。
• 一是为了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原 因和实质;
• 二是为了批判当时国民经济学和庸俗 经济学的一些错误观点,把政治经济 学的一些基本问题搞清楚。
最新版整理ppt
6
一、写作背景、时代意义
• (二)时代意义 • 《导言》是马克思留下的唯一一篇
本科经典第三讲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PPT课件
![本科经典第三讲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56377d87e21af45b307a8d1.png)
筑,其中,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
量。
16
(二)论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原理
第一,整个社会生活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马
克 思
第二,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物质生活的生产方
主 式是决定力量,它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
义 原
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著
选 读
第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17
(三)揭示社会革命的根源,阐明了社
18
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尖锐化,在阶级社会
马 克
表现为阶级矛盾的激化,表现为代表生产力发展要
思 求的先进阶级同代表旧的生产关系的落后阶级之间
主 义
的阶级斗争。通过阶级斗争推动社会的变革。
原 著
5、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经济基础的变革,
选 读
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快或慢地发生变革,于是
第四,由此,经济基础直接规定了社会的性质。
15
4、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马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
克 思
建筑的矛盾,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主 义
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
原 著
三个层次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了社会形态
选 读
的般结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相对于上
层建筑是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
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1、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社
马 会发展变化的物质根源。
克
思 主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生产方式的
义 原
内部矛盾。其中,生产力是内容,是最活跃、
著 选
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关系是形式,是相对稳
读 定的因素。于是这就构成了生产方式内部生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最新课件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最新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bf93145a8956bec0975e30d.png)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二、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一般关系 中心是考察了社会生产的内部结构,分析
了社会生产各个方面的相互关系,个体地
研究了生产的现实运动及其规律。
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Shandong University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1、资产阶级经济学在生产、分配、交换和 消费关系问题上的错误观点
的错误观点。
• 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把生产的物质形式看 作政治经济学的对象。 • 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割裂生产、分配、交 换消费四个环节的错误观点。
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Shandong University
教学难点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生产和消费的 辩证关系
生产决定分配handong University
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Shandong University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马克思批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把生产
和消费完全等同起来的错误观点,阐明了
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对立,以及生产决定消 费的原理 。
生产与消费关系理论及现实意义
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Shandong University
和现实意义?
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Shandong University
• 四、生产。 • 生产资料和生产关系 • 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 • 国家形式和意识形式同
生产关系个交往关系的关系
• 法的关系 • 家庭关系
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Shandong University
思考题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1、《导言》是怎样论述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 辩证关系原理的?掌握这一原理有何现实意义? 2、《导言》是怎样论述政治经济学研究方法的? 3、《导言》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有何理论价值
最新《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讲解精品课件
![最新《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讲解精品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e22e70fba0d4a7303763ac0.png)
内容简介
2、马克思阐述了研究政治经济学 的方法。
马克思科学研究方法的一个极为 重要的特点是,不是先说出结论, 而是通过对大量事实材料的剖析和 研究,再得出结论,这就是从个别 上升到一般的方法。马克思认为 “预先说出正要证明的结论总是有 妨害(fánghài)的,读者如果真想 跟着我走,就要下定决心,从个别
(1)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 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xiānghù)关系的 原理。
第十三页,共44页。
马克思指出:“人们在自己生 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fāshēng) 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 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 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 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 和构成社会经济结构,即有法律 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 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 应的现实基础。” 第十四页,共44页。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政治经济学批判(pī pàn)>序言》
讲解
第一页,共44页。
一、背 景 介 绍
此篇序言是马克思对 他在1857年至1858年 间写好的手稿重新进 行修改整理,以《政 治经济学批判》为名 出版时写下的。文章 (wénzhāng)发表于 1859年1月。
第二页,共44页。
第二十二页,共44页。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的物质生活过 程,主要是指物质资料是社会生产 方式(shēngchǎnfāngshì),即生产力 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
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过 程,它包括社会的、人的一切意识 要素和观念形态。
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根源性的, 社会意识是第二性的、派生的。社 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对社 会存在具有绝对的依赖性。
第二十三页,共44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
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
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 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 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 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导读
河北省委党校哲学社会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河北省第八次党代会报告起草组成员,河北中青年社科专家 “五十人”工程人选;
河北省委党校优秀教学奖获得者,校首届青年科研标兵;
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和社会管理学的教研工 作,出版著作《自然之道:老子生存哲学研究》、《社会管 理创新研究》等。
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 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 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 这里所说的对抗,不是指个人的对抗,而是指从个人的社 会生活条件中生长出来的对抗;但是,在资产阶级社会的 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 条件。因此,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这种社会形态而告 终。
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历史唯物主义基本 原理和方法论进行第十一次集体学习
返本开新 导读:A,弄清本来意思;
B,对当下的启迪。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孔子)
此篇序言是马克思对他在
1857至1858年手稿重新进 行修改整理,以《政治经济 学批判》为名出版时写下的, 文章发表于1859年6月。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节选)
▪ 人类社会的一般结构:
▪ A,生产力; ▪ B,生产关系(经济基础); ▪ C,上层建筑(包括社会意识)
▪ 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
▪ A,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 ▪ B,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 ▪ C,政治法律上层建筑、社会意识
形式也要适应生产力。
▪ 2、“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 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 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 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 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 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 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 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 产生。
精神生活
政治生活 物质生活
注意: “制约”
举例:自然崇拜
“总的结果”:六层意思
1、“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
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
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
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词:“生产关系”、“经济基础”
▪ 关键词:“生产方式”
▪ 用什么样的方式、手段来进行生产生活 ▪ 生产力(以劳动工具为标志,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 生产关系(劳动中的社会关系,生产过程的结合方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 物质内容 + 社会形式
▪ 举例:农业社会//工业社会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 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1)生产关系:
A,客观性; B,阶段性; C,与生产力相适应性
(2)经济基础:
A,生产关系的总和; B,其上竖立着政治制度、国家法律等上层建筑; C,社会意识要与之相适应。
举例:人类初期的母系氏族 释疑:经济结构//经济基础
1段话指明了人类社会的一般结构和内在关系
上层建筑 (包括社会意识) 生产关系(经济基础) 生 产力
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
“史”:
历史,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
“物”:
物质,人类生产生活的物质基础;
“唯”:
不是唯一、只有,而是基础性、决定性、根本性、本原性。
物质生产是一个民族时代和整个人类社会的基础,国家制度、意识
形态、法律观念、艺术宗教等,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也
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相反。
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 地发生变革。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 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 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 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 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我们判 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 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 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
河北省委党校
主要讲授“提高领导干部战略思维能力”、“培育和践行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道家人 文思想与人生智慧”等专题课。
yingjiew1006@126.c om
13126193685
重读马哲经典
学哲学、用哲学,是我们 党的一个好传统。
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特别 是高级干部,要原原本本 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努 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 自己的看家本领。”
我所得到的、并且一经得到就用于指导我的研究工作
的总的结果,可以简要地表述如下: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 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 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 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 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一、内容讲解:
“我所得到的、并且一经得到就用于指导我的研究 工作的总的结果,可以简要地表述如下:”
关键词: “总的结果”
“总的结果”得之不易; “苦恼的疑问”的解答; 两大发现之一: “唯物史观”
《序言》是对马克思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简明而精辟的论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上占有重要分量和特殊地位,是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必读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