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中国行心得体会课改心得体会范文
课改中国行公益师训会心得体会湖北
课改中国行公益师训会心得体会湖北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新课程改革也将全面展开,为了新课改的需求,也为了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完善自身的业务素质,我积极参加了这次远程培训。
悉心听取了各位老师的精彩的视频讲解,感触颇多,也使我对新课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下面简单谈一下我对此次远程培训的几点认识和体会。
1.“课程标准”取代了“教学大纲”。
用“标准”代替“大纲”,这决不是一个名称上的变化,它更反应了课程理念的转变。
“大纲”的重点是对教学内容的规定,规定针对的教师。
而“课标”是一种基本的、共同的标准,对具体的教学内容不再作规定,主要是对学生在经过某一学段、某门课程学习之后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制定的只是某一学段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
2.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教师由原来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帮助者,要求教师只起画龙点睛、引导启发者的作用。
3.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传统的课堂中,没有问题就是最好的教学。
而今天,新课改强调的是要给学生留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开动脑筋、敢于质疑、亲自动手、大胆探究,充分地进行创造性思维。
4.教学观念有所改变,教学思想有所更新。
新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着力体现四个课程理念:提高数学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和要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观念要进行相应的改变。
我觉得有以下一些方面值得注意:(1)、以问题为主线,积极开展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在好奇心驱使下的、以问题为导向的、学生在高度智力投入且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
因此,教师应启发学生善于质疑,并且引导学生以问题为中心展开探究性学习。
(2)、设计情景式数学教学。
情景式数学教学以培养学生兴趣为前提,以情景共鸣为基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减轻学习负担;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感受性,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愉悦,享受学习的快乐。
课程改革心得体会(9篇)
课程改革心得体会(9篇)课程改变心得体会篇一一、课改过程中的三大误区误区之一:课改是“作秀”,是“赶时髦”许多教师认为,课程改变体现在讲公开课、优质课的教学研究性活动中,是为教学研究需要而“作秀”,是赶课程改变大潮的时髦,是错误的。
因为课程改变是用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去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开掘学生自身的内在潜力,以便更好地实现教育教学目标,它应该存在于每一节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并不是为了某种目的而“作秀”。
同时,它也是平实的,并不是为了“哗众取宠”,更不是也不应该是“赶时髦”。
如果把课改看作是“作秀”和“赶时髦”,那就背离了课程改变的宗旨,是毫无意义的。
当然,在教学研究活动中,我们所看到的诸如名师的课堂实录、优秀的教学设计等成果都是“秀”出来的,但我们并不能反过来推断课改是为教学研究“作秀”。
误区之二:“穿新鞋走旧路”课改大潮滚滚而来,冲击着我们每一个一线的教师,在课改的冲击下,许多教师奋勇搏击,争做弄潮儿,涌现出了许多的名家大师,但也有为数不少的老师将课改看作是教学手段的变革,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完全抛弃了新的教育理念,只是采用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将大容量的知识灌输给学生。
不客气地说,这是穿着现代化信息技术这双“新鞋”,走的是传统教学模式的“旧路”。
我们必须承认,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但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是起了操作多媒体的“导演”作用,而让学生“进行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进行研究性学习,只不过是在应接不暇、眼花潦乱的多种媒体变换使用中,让学生看到了其实应该是显而易见却非要搞得复杂化的不同表现形式,这些表现方式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吸引学生的感官,但不能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样一来,课程改变就是“雷声大雨点小”,收效甚微。
误区之三: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就是落后在课程改变过程中,如何对待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中有一部分改变先锋认为: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都过了时,是陈旧的,落后的,应该抛弃,这也是错误的认识。
课改心得体会范文
课改心得体会范文近年来, 我国教育改革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其中一项重要的改革举措就是课程改革。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 我有幸参与了这一阶段性的课程改革工作。
在这个过程中, 我深刻认识到课程改革对教育的重要性, 并对此有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 在课程改革中, 我明确了课程的核心地位。
课程是教育的核心, 也是实施教育目标的关键环节。
通过课程, 学生可以接触到各个学科的知识, 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和技能, 培养综合素质。
因此,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课程的重要性, 并将其放在教育改革的核心位置。
只有从课程入手, 才能真正推动教育的发展。
其次, 在课程改革中, 我强调了课程的质量优先原则。
课程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发展潜力, 也关系到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
因此, 在进行课程改革时, 我们要以提高课程质量为出发点和归宿点, 注重课程目标的设置和达成度的评价, 注重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注重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和多样性。
只有确保课程的质量, 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发展潜力。
此外, 在课程改革中, 我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 他们具有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兴趣需求, 有着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欲望。
因此, 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性, 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 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和资源, 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只有让学生成为课程的参与者和主人, 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标。
最后, 在课程改革中, 我重视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中坚力量, 他们应该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和教育理论, 掌握先进的教育技术和教育方法。
因此, 我们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培养, 提供优质的学习机会和发展空间, 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
只有不断提升教师的教育能力和专业素养, 才能真正推动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
通过参与课程改革工作, 我深刻认识到了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课程改革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发展潜力, 也关系到教育的质量和未来。
2024年课改心得体会范文(2篇)
2024年课改心得体会范文课改是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促进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我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参与了课改工作,并深刻体会到了这一改革带来的巨大变化。
在这里,我将针对课改心得体会进行总结和分享。
一、了解课改在参与课改之前,我首先对课改进行了深入的了解。
我明白课改是追求教育的现代化、科学化和人性化的必然要求,是推动教育改革的重要手段。
通过学习相关理论和经验,我对课改的目标、原则和路径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二、理解课改背后的理念在课改过程中,我逐渐理解了课改背后的理念。
课改强调的是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倡多元评价和因材施教。
这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纸上谈兵的教学模式有了明显的区别。
三、转变教学观念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渐转变了自己的教学观念。
我不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他们探索和发现,培养他们的创新和合作精神。
我逐渐意识到,教育不仅仅是传输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四、构建课堂变革在课改过程中,我逐渐构建了符合课改理念的课堂模式。
我注重利用多媒体、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
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鼓励他们参与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培养他们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我注重多元评价,不再只看重学生的考试成绩,而是注重发现和培养学生的潜能和特长。
五、面对困难和挑战在课改过程中,我也面临了许多困难和挑战。
首先是教材的选择和制定,传统的教材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缺乏教育的思想和方法。
其次是教学资源的不足,尤其是在农村和贫困地区,教育条件相对较差。
再次是家长和学生的不适应,他们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对于课改持观望态度。
面对这些困难,我要坚持方向,积极寻找解决办法,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六、取得的成果和收获通过课改,我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收获。
首先是学生的改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他们变得更加主动、积极参与。
课改工作感想
作为一名教师,我有幸参与并见证了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
在这段时间里,我深刻感受到了课改带来的巨大变化,也对教育改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此,我想分享一下自己在课改工作中的感想。
首先,课改使教育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被动接受者。
而课改则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这种教育观念的转变,让我意识到,作为教师,我们的责任不仅是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
其次,课改对课程内容进行了优化。
在课改前,教材内容繁杂,学生负担较重。
课改后,教材内容更加精炼,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这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同时,课改还增加了实践性、探究性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知识,提升能力。
再次,课改对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课改过程中,教师需要转变教学方式,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转变为启发式、探究式教学。
这要求教师具备更高的教育教学能力,能够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性。
此外,课改还加强了教育评价改革。
过去,我们过于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课改后,教育评价更加多元化,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还关注学生的思想品德、身心健康、社会实践等方面。
这有助于全面了解学生的成长状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课改工作中,我也有以下几点体会:1. 教师要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素质。
课改要求教师具备更加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教学技能,因此,我们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2.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潜能,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3. 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课改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这就要求教师与学生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课程改革心得体会(精选18篇)
课程改革心得体会(精选18篇)课程改革篇120xx年课改至今,这几年我一直在思考,课堂教学改革工作开展这么久了,学生适应了吗?老师有什么新思路吗?就这一轮课改后,我做了如下总结。
在新课堂教学中,我始终坚持学生先学后教、探究性学习、参与式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这几种学习方式,建立适合学生自主发展、发挥学生主动、互助的教学模式,对出现的问题积极应对。
比如对在课堂上存在的“假互动”现象、如何把握“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对学生“质疑“的处理、小组合作学习什么时候合作,什么问题需要合作,怎样合作?等问题进行了研讨,并明确对自己提出教学应注意的”十点“即:作业少一点,轻松多一点;作业少一点,轻松多一点;同学交流点,课后活动点;学得深一点,扩得广一点;纪律好一点,学得多一点。
在教学中热爱每一个学生,建立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中健康成长。
再就是课后积极进行反思,一是进行一节课后反思:一节课结束后,回顾教学过程,体会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成功之处,得到什么启发,总结成功的经验,并分析在合作互动中存在哪些“假互动”、“假问题”,什么地方遏止了学生的思维?什么地方出现“低效现象”; 二是对某一阶段的教学工作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进行反思。
对于从作业、辅导、讲评中反馈回来的信息,都要进行全面的分析,认真思考自学的实际效果,积累成功经验,找出有待改进的地方。
我所教本班学生活泼好动,贪玩,但有较强的责任心,集体观念性强。
从学习成绩来看,优生占的比例少,中游生和学习困难的学生占的比数较大,课堂上能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只有几个人,课堂气氛不活跃,有部分学生存在思维能力较差,记忆力差,不肯动脑筋思考问题,上课不举手回答问题。
个别学生如朱雨生、朱坤、朱晓阳尽管完成作业,但学习应付、自制能力差,记忆力差,有个别同学上课好动、随便、精力不集中等。
大多数同学的阅读和习作是弱项,测验时就这两项失分多,其中有四名同学不会。
高中课改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时光荏苒,转眼间,我国的高中课改已经进行了多年。
作为一名高中教师,我有幸见证了这场教育变革的整个过程,并在其中不断成长、收获。
在此,我想分享一下我在高中课改过程中的感悟和心得体会。
一、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新课程理念高中课改的核心是转变教育观念,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以下几点:1. 教师角色的转变。
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
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 教学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倡导探究式、合作式、讨论式等教学方式。
教师需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升能力。
3. 评价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改革要求评价方式多元化,注重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
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使评价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
二、优化教学设计,提升教学质量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我努力优化教学设计,提升教学质量。
以下是我的一些做法:1. 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升能力。
2. 注重学法指导。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例如,通过引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总结学习心得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 加强课堂管理。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我注重课堂管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通过表扬优秀、纠正错误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关注学生发展,实现全面发展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下是我在这方面的一些做法:1. 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
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等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看新课改的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新课程改革(以下简称“新课改”)应运而生。
自新课改实施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感新课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现将我在新课改中的感悟心得体会与大家分享。
一、新课改的核心价值观新课改的核心价值观是“以人为本,全面发展”。
这一理念强调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新课改的引领下,我国基础教育实现了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新课改带来的变革1. 课程改革新课改对课程体系进行了全面改革,强调课程内容的科学性、人文性和实践性。
在课程设置上,增加了选修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课程,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此外,课程实施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 教学方法改革新课改倡导“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采用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合作学习等,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评价方式改革新课改对评价方式进行了改革,强调评价的多元化、过程性和发展性。
评价方式不再局限于考试成绩,而是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
评价过程中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和教师评价,为学生提供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
三、新课改中的感悟与体会1. 教师角色转变新课改要求教师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的引导者和合作者。
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教师需要具备以下素养:一是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二是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特长;三是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课改工作心得体会(6篇)
课改工作心得体会(6篇)课改工作心得体会1近几年我参加了新课程培训。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了课改的必要性,急迫性,初步了解课改的一些内容。
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空间。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
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
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情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式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树立。
课改实践告诉我们,没有坚定的新课程理念,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是不可能的。
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个案研究和收集,要牢记验证课标和检验教材的实验任务。
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以下几点作法: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公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质,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科学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2、我还将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产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课程改革心得体会范文
课程改革心得体会范文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的日益加快和人们对教育的需求的不断提高,我国的课程改革也日益深入实施。
作为一名教师,我有幸参与了这场课程改革的实践,通过亲身实践,我收获了许多心得体会。
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经验,分享一些关于课程改革的心得体会。
首先,课程改革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
而课程改革要以学生为主体,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发挥到最大程度。
在实施课程改革时,我注重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到课程设计和教学活动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例如,在课堂上,我经常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共同研究问题、讨论答案,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此外,我还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来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不仅能主动地学习,而且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内容。
其次,课程改革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忽视了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
在课程改革中,我注重针对学生的个体需求进行教学设计。
例如,我会根据学生的兴趣选择和设计适合他们的教学材料和活动,引导他们通过感兴趣的课程内容去探索和学习。
此外,我还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外活动,通过课外活动来培养他们的兴趣和发展他们的特长。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并且能够更好地发掘和发展自己的潜力。
再次,课程改革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当前社会的发展对创新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缺乏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在课程改革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我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提问,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我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倾听、沟通和协作。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够更好地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使他们具备成为社会创新人才的基本素质。
中国教师报“课改中国行”培训感想
中国教师报“课改中国行”公益讲座有感2019年5月11日的清晨,我怀着莫名激动的心情提前赶到南阳一高会场,因为中国教师报“课改中国行”公益活动走进了我们河南南阳,即将给我们一线教师带来一场听觉盛宴。
在这里,我们与大师邂逅,与名家对话,与先进理念碰撞,与“静悄悄”的课堂深度接触,领悟“学习共同体”最新理念,学习如何做未来好老师,洞察如何建未来好课堂。
用学习和知识投资自我,用思考唤醒初心,这样的经历必定是终身难忘的记忆!活动伊始,首先,我们南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教育中心主任焦松涛代表示范区,对中国教师报对示范区教育发展的关心厚爱,表示衷心的感谢!向不远千里来宛传经送宝的课改专家表示热烈的欢迎!焦松涛主任表示在推进生本教育教学改革中,不管遇到什么困难,目标不会变,信念不会改,决心不会移。
同时他希望南阳教育界的各位同仁要珍惜此次学习机会,认真学习,虚心求教,深入反思,更新观念、提升素质、凝聚力量,推动南阳基础教育课改和教育质量再上新的台阶。
活动中,上海浦东教发院副研究员、学习共同体研究院院长陈静静,学习共同体执行院长谈杨,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教育局副局长林忠玲,吉林大学附属中学化学教师秦亮,分别从不同层面介绍了“学习共同体”。
学习共同体是向深度学习的学习设计,老师要有飞鸟之眼、蜻蜓之眼、蚂蚁之眼;教师角色要有转变,成为倾听者与设计者;教师要放下身段,宁静内心,温暖接纳,还要等待串联和反刍;人际环境营造要温暖关切,平等倾听,互相学习;学习空间设计让学生学会倾听;学习机会设计,平等学习权和话语权。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教育局副局长林忠玲的演讲,他在《为孩子重塑课堂》主题演讲中提出,世界的课堂正在发生静悄悄的革命,而中国病态丛生的课堂里,却是一群患有急躁症、软骨症、贪食症、亢奋症的失控的老师,教育一群患有失语症、孤独症、渐动症的迷茫的学生。
治疗这种课堂之病,必须要靶向发力,构建以倾听关系为主的新课堂。
关于教育课改的心得体会(3篇)
第1篇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育改革已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教育改革,积极推进课程改革,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有幸参与了教育课改的实施过程,现将自己在教育课改中的心得体会分享如下。
一、教育课改的背景与意义1. 背景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我国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
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2. 意义教育课改旨在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教育质量,为我国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改变传统教育观念,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2)优化课程结构,加强课程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联系;(3)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4)创新教育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教育课改的实施过程1. 制定改革方案教育课改首先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明确改革目标、原则和措施。
在制定方案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兼顾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特点。
2. 培训教师教师是教育改革的关键因素,教师素质的提高直接关系到教育改革的效果。
因此,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能力。
3. 改革课程体系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
要优化课程结构,加强课程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 创新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要注重启发式、探究式、合作式等教学方法的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5. 改革教育评价体系教育评价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三、教育课改中的心得体会1. 教育观念的转变教育课改让我深刻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教学中,我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他们的个性,激发他们的潜能。
2. 教学方法的创新教育课改要求教师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
学习课程改革心得体会范本
学习课程改革心得体会范本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教育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与创新。
课程是教育的核心,课程改革更是带动着整个教育体制的转变。
我有幸参与了学校的课程改革工作,从中获得了一些宝贵的心得体会。
在这里,我将针对学习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所获得的一些思考和观点进行总结和分享。
首先,课程改革需要以学生为中心。
过去的教育强调的是教师的教学,而学生的学习成为了被动的接受者。
而现在的课程改革则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我参与的课程改革中,我们注重课程目标的设定,强调学生的发展和成长。
我们通过调查研究、学生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兴趣,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发展需求来设计课程。
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通过启发性问题、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我们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活动,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课程中,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
通过这样的改革,学生的学习成为了主动的探索和发现,让他们在学习中得到了更多的成长和满足。
其次,课程改革需要注重跨学科融合。
传统的课程设置往往是按照学科划分的,不同学科之间很少有联系和关联。
而现在的课程改革则更加注重学科之间的融合和交叉。
在我们的课程改革中,我们通过整合不同学科的内容和教学资源,设置了跨学科的课程。
例如,我们在语文课程中融入了艺术、体育和科学等,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和解析来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审美能力,通过艺术创作和体育锻炼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身体素质。
我们也在数学课程中融入了科学、信息技术等,通过问题解决和数学模型的建立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信息素养。
通过这样的跨学科融合,学生能够在不同学科的学习中获得更多的启发和连接,培养了他们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再次,课程改革需要注重多元评价。
传统的课程评价主要依靠一次性的考试,往往只注重学生的记忆和应试能力,忽略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
而现在的课程改革则更加注重多元化评价。
学习课程改革心得体会范文(三篇)
学习课程改革心得体会范文课程改革是教育事业的一项重要任务,它对于培养21世纪未来的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我校也积极推进课程改革,我有幸参与其中,并从中获得了一些心得体会。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课程改革的理解和体会。
首先,我认为课程改革应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为目标。
传统教育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和应试技巧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培养和能力素质的培养。
在课程改革中,我们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等综合素养。
通过跨学科的融合和项目化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我认为课程改革应注重学生的兴趣和发展需求。
传统的课程设置往往过于单一和固化,很难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兴趣和发展需求。
在课程改革中,应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课程,并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机会。
例如,开设选修课程和兴趣小组,让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领域进行深入学习和研究。
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也能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另外,我认为课程改革应加强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的内容。
传统教育往往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实践操作和实际应用的机会。
而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可以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和技能,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
在课程改革中,我们应加强实验课程的设置,提供实际案例和问题解决的机会,让学生能够亲自实践、动手操作,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另外,我认为课程改革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21世纪是一个多元化和高度互联的时代,学生们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具备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能够关注社会问题并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课程改革可以通过设置社会实践课程、开展志愿者活动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让他们从小就明白自己的社会责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最后,我认为课程改革应加强师生互动和学生参与的机会。
传统教育往往是教师主导的,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课改中国行心得体会
课改中国行心得体会经历了数月时间的课改中国行,我终于有机会在这里表达一下自己的体会与认识。
这个过程中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上的丰富和经验上的积累,更重要的是对教育的认识与体悟。
我深爱教育,也曾充满着希望与梦想地步入这个职业。
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也经常会感到无能为力和茫然不知所措。
然而,在课改中国行中,我收获了许多,也有了许多更深的认识。
回想起这次中国行,最深刻的感受就是:教育无处不在。
从一个人的生命开始,直至离世,教育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而我所参加的课改之旅,正是在探索和改进教育,让更多的人能够获得更好的教育,获得更好的生命体验和价值的实现。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更深刻地体悟到:未来的教育,必将是个性化、差异化、优质化和智能化的。
而我们需要以更加创新的教育模式来需要更适应未来的一切挑战和机遇。
在接触到许多教育专家和教育机构的过程中,我也更加明确了:教育的根本目的不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人如何去学习、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创造。
在这个意义上,未来的教育教育模式应该是让学生自主学习,掌握自主思考的能力,培养自主创新的思维和能力。
从教育现状到教育未来,这次的课改之旅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教育的本质是让人们获得更好的人生体验。
因此,未来的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应该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和教育模式。
同时,课改中国行也让我意识到,要想要打造一条让学生顺利成长的道路,需要的不仅仅是教育专家的建议和机构的安排。
更有必要众志成城,发扬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创造力,智慧科技是未来教育的关键所在,但更需要的是人们的积极参与和创新思维。
教育需要走出象牙塔,真正的与人民群众相通。
课改中国行虽然结束,但我对教育的深思和认识,对未来教育的展望与期许并没有终止,它将会在我的生命的各个角落中不断蔓延。
希望我们所有的教育者和教育爱好者能够携手前行,打造一个更加美好、自主、开放的教育新时代。
课改中国行学习心得
课改中国行学习心得“学习共同体”,为全体学生,尤其是为学习困难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课堂参与机会,增强了主体参与性。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了,参与欲提高了,由过去的“要我学”的被动局面转变为今天的“我要学”、“我乐学”的自主学习局面。
增加了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机会,学生获得的表现机会要比传统的的教学方法更多得多。
并注重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使他们动口、动程手、动脑、团结协作,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同时“学习共同体”,可以使不愿意动脑思考的学生在小组学习的氛围中能提出自己的意见,又可使思考意结果不正确的学生及时得以纠正,从而提提高了学习的正确率。
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找出了问题的答答案,从而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教学质量也会随之而提高。
小组合作后的汇报,有利于开展有竞争的合作,还可以可将小组共同的认识成果转化为全班共有,能激发创新,拓展,思维,提高了教学时效。
学习共同体和一般性学习组织的最大区别,正如炭和金刚石,两者所组成的元素是一致的,但由于排列组合的方式不同,导致其硬度和物理特性有巨大差异。
学习共同体,就如同一种催化剂,它打破旧有组合,经过重新组合,做到搭建新平台,创设新环境,激发新动力,启迪新思维,促进深度学习。
学习共同体使学习由个体学习转变为团队合作。
俗话说,“要想走得快,就一个人走;要想走得远,就结伴而行”。
学习共同体使学生的学习由个体的单打独斗转变为团队成员的相互协作。
有共同理想和价值追求的集体才叫团队。
在这样的团队中,不仅学生的学习得以深入,更关键的是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得以激发。
在学习共同体中,更多是基于学生自愿和学习需要组成的团队。
在这样的团队中,每名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每名学生都得到成长,每名学生都享有尊严。
学习共同体使学习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在学习共同体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是确定研究对象和学习内容的主体,而不是由教师或家长来指定或强加于学生的。
这样的研究对象和学习内容,学生更感兴趣,更贴近学生实际,更适合学生的成长需要,学生的参与欲望和探究意识也更加强烈。
课改中国行心得体会
课改中国行心得体会课改心得体会自2021年参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我们一路走得很辛苦。
然而有付出就会有收获,在学习和具体实践的过程中,我们收获的更多。
除了各级教师培训中接触最新观念和了解学科前沿,观摩其他老师研究成果外,学校组织的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动,也为我们的常规教学提供了一个交流平台,指导着我们每一次的教学活动。
我们也因此能取人之长,补已之短,不断丰富自身的教育教学经验,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
在此谈谈自己的几点感想和收获,希望能够引起老师们共鸣。
一、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提高新课程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但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开发自身潜力,发挥自己能力的机遇。
每一位教师在这场改革中都需要重新认识定位自己的角色,重新改进自己的教学。
为了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老师们都付出了不少心血去探索、寻求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
我是学英语的,担任地理教学,在知识水平以及地理的教学经验方面有很多不足,但通过每周的教研活动以及自已的不断学习,地理教育教学水平提高了很多,感觉已经能基本胜任地理教学了。
二、教师是活动的指导者,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因材施教是一项古老的教育教学原则,全面、深入地了解每一个学生,是实施因材施教,进行有效教学的基础。
教师需要通过多种多样的课堂和课外活动,关心关注每一个学生,了解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才能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和指导。
传统的教学,课堂是教师预设好的课堂,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
学生根据教师的思路一步一步来掌握知识,教学过程基本忽略了学生的存在,是学生适应教师的过程。
而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
课堂教学重在学生怎么学而不是老师怎么教,活动过程要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活动成功与否,关键取决于是否让学生主动参与了学习的过程,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我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各种能力。
例如,在讲解地球公转时,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引起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如果教师只是凭空讲理论,学生听得云里雾里,总是认为很难很难。
新课程改革学习心得标准范文(3篇)
新课程改革学习心得标准范文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教育也在不断发展和进步。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教育部推出了新课程改革。
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我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深入学习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并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收获了许多宝贵的学习心得。
首先,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师往往是主导者,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传授。
但在新课程改革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则是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
这样的改革使学生能够更自主地学习和思考,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在我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我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让他们自主探索和发现,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逐渐习惯了主动学习的方式,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其次,新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在过去的教育中,我们注重传授学生知识,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然而在新的时代,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了一个人才的重要素质之一。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理念,鼓励学生通过实践、探究和创新的方式来学习。
我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探究,让他们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培养了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他们学会了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提出了许多创新的观点和想法。
再次,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科的整合和跨学科的学习。
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科之间常常是割裂的,学生只是从一个学科学习一些知识,缺乏对知识的综合和整合能力。
新课程改革提倡学科整合,通过学科的交叉和融合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我在教学中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和讲解。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和理解所学知识,提高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应用能力。
最后,新课程改革强调评价的多样性和个性化。
在过去的教育中,我们往往只注重学生的成绩,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
心得随笔课改中国行学习心得
心得随笔||课改中国行学习心得课改中国行学习心得浐灞十八小学王森2021年8月,在“课改中国行·暑假公益云端研修”培训活动中,祝禧老师为我们上了生动而又深刻的一课,让我获益匪浅,同时也为我即将开展的教学工作指引了方向。
祝禧老师从主题阅读的教学故事出发,由一节主题阅读课说起,讲述了情境教育的课堂启迪,聚焦于统编教材的单元主题阅读教学活动。
围绕阅读的核心追求——“以文化人”这一主题,从综合、生活、情境、活动等基本操作原则,从确立主题、梳理资源、编写《阅读手册》或主题读本、情境体验式阅读、构建整体阅读的模式等行动策略中,重点分享了学生如何在自主阅读中发展直觉智慧、在整理联系中生长逻辑智慧、在反省体验中启迪想象智慧、在比较建构中开发创造智慧等主题阅读中养成行动的智慧的方法。
祝老师的精彩讲解,让我对新课改下的阅读教学有了更系统、更深刻的认识。
新课改强调新的教育模式,我们需要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中只是单纯注重知识传递的教学观念,注重培养、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生存、合作等精神。
对小学语文而言,学科特色就是文中有情,学中生情。
所以,教师应时刻注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特的情感体验。
这并不是靠教师重复的说教来实现的,而是要靠教师的熏陶感染,为学生树立一个榜样,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感受中慢慢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此外,要打造高效有趣的语文阅读课堂,除了老师生动有趣的教学引导外,也少不了学生的主动投入。
在教师进行阅读引导时,学生也需积极主动地对课文进行分析,使其有所投入,有所体会。
通过情感的熏陶,启迪学生对文章的感悟。
在课堂上应突出学生作为主体,善于利用阅读合作的方式来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解决阅读中出现的问题。
在新课标改革的环境下,小学语文的教学应当不仅仅局限于传统课堂的阅读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开展教学活动,创设一个优良的情景,开阔学生的视野,令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知识具体化、实物化,变成直观、生动、活泼的视觉信息。
同时还可以配上文字与声音,图、文、声、画并茂,全方位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
“课改中国行”学习心得体会
“课改中国行”学习心得体会作为新教师的我对“课改中国行”这个名词总感觉很陌生,但是经过一下午的聆听和洗礼,我终于理解了它的深刻含义,也深刻理解了做为一个新时代的教师应该要走和必须走的路线。
这次培训不但让我获益匪浅,而且让我对教师的观念有了特大的转变。
一、注重学习、转变观念、以推动新课改的顺利进行。
新的课程、新的标准、新的教学模式,需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来支撑,而这些理论的实践者,就是教师。
二、改变学习状态就是课改: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好起来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把学习还给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尊重思路、包容错误、鼓励创新,注重“三开”:开放、开窍、开心。
开放才能解放、解放才能“开窍”、开窍才能“开心”。
课改新理念教师的关注必学由单一的学习效果转为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
具体做法是:1、确立一个思想,即“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做预备”的思想。
学生的发展,我们主要夸大应该是全体学生;而不是部分学生,应该是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是重智力轻其他;应该是个性发展而不是同一模式,应该是可持续发展,而不是限于当前的发展,教师的每节施教必须从这点做起,这是我们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
2、落实两个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课改中我们要创设情境让学生们想,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做,异质同组、同质结对,分组合作、生生互动兵教兵。
3、进行三个转变(1)教师角色的转变;(2)学生地位的转变;(3)教学手段的转变;4、采取四种方法(1)激发学习爱好,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教会学生学习、发展学生的自主性。
(3)营造创新教育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4)面向全体,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
三、新课程给我带来的思考1、教师的教育观念开始发生变化,教师熟悉到教材只是教学的载体,教师不再是只受教材的框框限制,而是千方百计地利用教材启发拓展。
课堂教学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能把平时积累的知识有机地融进课堂,重视研究性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改中国行心得体会课改心得体会范文课改心得体会自2002年参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我们一路走得很辛苦。
然而有付出就会有收获,在学习和具体实践的过程中,我们收获的更多。
除了各级教师培训中接触最新观念和了解学科前沿,观摩其他老师研究成果外,学校组织的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动,也为我们的常规教学提供了一个交流平台,指导着我们每一次的教学活动。
我们也因此能取人之长,补已之短,不断丰富自身的教育教学经验,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
在此谈谈自己的几点感想和收获,希望能够引起老师们共鸣。
一、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提高新课程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但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开发自身潜力,发挥自己能力的机遇。
每一位教师在这场改革中都需要重新认识定位自己的角色,重新改进自己的教学。
为了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老师们都付出了不少心血去探索、寻求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
我是学英语的,担任地理教学,在知识水平以及地理的教学经验方面有很多不足,但通过每周的教研活动以及自已的不断学习,地理教育教学水平提高了很多,感觉已经能基本胜任地理教学了。
二、教师是活动的指导者,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因材施教是一项古老的教育教学原则,全面、深入地了解每一个学生,是实施因材施教,进行有效教学的基础。
教师需要通过多种多样的课堂和课外活动,关心关注每一个学生,了解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才能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和指导。
传统的教学,课堂是教师预设好的课堂,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
学生根据教师的思路一步一步来掌握知识,教学过程基本忽略了学生的存在,是学生适应教师的过程。
而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
课堂教学重在学生怎么学而不是老师怎么教,活动过程要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活动成功与否,关键取决于是否让学生主动参与了学习的过程,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我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各种能力。
例如,在讲解地球公转时,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引起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如果教师只是凭空讲理论,学生听得云里雾里,总是认为很难很难。
我在课前准备了一个简单的道具,就能让学生直观地分析出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用两根细铅丝绑成垂直状态,一根表示晨昏线,另一根用红线绕起来且可上下移动,表示直射光线。
教师演示给学生看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引起晨昏线的相应移动。
让所有学生随意拿两支笔就可做同样的演示。
演示过程中学生就能看出:晨昏线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相应移动,而晨昏线的移动引起全球昼夜长短的变化;同时,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引起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如此轻而易举就能让学生领悟地球公转的意义。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动手动嘴动脑,全部精力集中于学习中,一次性就能带动学生掌握重点难点知识,在迎刃而解的基础上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三、教师与学生的和谐关系师生关系的和谐,首先在于教师对学生的爱。
老师对学生的那份爱是溢于言表的,是没有对学生的隔阂,也没有偏爱。
这种爱是无私的、公正的、是面向全体学生的。
其次,也是更为重要的,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民主、合作的。
马斯洛健康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健康人心里都有一些需要,当满足了基本需要,一个更高的需要才得以出现。
当学生满足了师生间的平等、互尊、合作的需要,学生才会因此发展了自尊、自重。
当学生的情感需要得到满足,在和谐的学习环境里,感到自身的价值、人格得到尊重、承认,才会轻松地、愉快地投入学习,避免了无谓的争端、烦恼以及恐惧。
四、团结协作,培养学生与人相处的能力“很难想象一个不会与人相处的人在当今的社会将如何生存。
”美国商界某知名人士的这一感叹,无疑给教育提出了新的命题:必须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会交往的人。
有分工、有协作的合作练习,不仅增长了学生的技能,提高了课堂效率,更重要的是在潜意识里教会学生如何与人相处,促进了学生之间情感的交流。
开展合作学习,让他们并肩作战,一起完成任务,这样可以让每个学生都认识到对方的重要性,体会到集体智慧的力量,从而无形中培养了学生团结互助的好品德,让他们乐于与人交往,善于与人交往。
课改心得体会学习新课标最切身的体会就是教师教育理念和师生主角的转化!1、教育理念的转化新课程要求教师确立新的教学观,克服教育生涯中的惯性,使教学方式显现多样化的格局。
在很多教师的概念中,教学就是讲课,就是把书本知识传递给学生,把学生作为知识的容器进行灌输,填鸭式教学是某些教师惯用的教学方法。
在新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中,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潜力,把自我定位于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而不是知识的化身,以权威自居。
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是起辅导、帮忙、引导作用的人,而不是支配学生的控制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
教学的目的是帮忙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要透过讨论、实验、探究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用心主动地学习。
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用心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潜力。
2、要正确认识新的学习方式新的学习方式主要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
自主学习就是自我作为学习的主人,而不受他人支配的学习方式。
它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自控性,关注学习者的兴趣和职责,有助于弘扬主体性和自主精神。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职责分工的相互性学习。
它强调学习的交往性、互动性、分享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群众观念。
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身生活中选取和确定专题,透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
它强调学习的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有助于构成学生的内在的学习动机,批判的思维品质和思考问题的习惯。
自主、合作、探究性等学习方式,能够更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用心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内在的学习动力,更能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潜力。
大力提倡这样的新的学习方式,是现实的要求和未来的需要。
总之无论我们多么习惯和喜欢从前的教学模式,无论有多大的艰难险阻,新课标已经为我们指明了新的方向,只有跟着新课标的方向,我们也才不会迷失自我的方向!课改心得体会3月24日,中心校在我校组织了课改课观课议课活动,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课改课、小组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下面就来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深化,我们广大数学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一样,在课程改革的浪潮中,一路走来,接受着诸多的冲击与洗礼。
在此期间,我们有过成功的体验,也有颇多问题的困惑。
几年来,教师的知识观、质量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原来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到注重学生态度、情感、人格、能力的发展,由过分追求学科的严密性转到注重数学教育的育人性;由注重学生学习的结果转到注重学生实践探索和交流的主动学习。
互动、和谐、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逐步形成,学生已基本形成探索性学习方式,养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但学会了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懂得了如何与他人合作、交流,还学会了评价、质疑与反思;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了培养,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与此同时,新课程改革下的数学课堂也存在一些问题。
所有的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深刻的反思,下面就具体谈谈课改几年来的收获和困惑。
一、课改中的收获(一)教师素质整体提高在课改过程中,教师自觉地进行新理念的学习,不仅理论水平有了显著提高,课堂教学中的理性思考逐渐增多,并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真正体现用教科书教学生,而不是教教科书的理念。
新课程的实验促进了教师的成长,为教师个性化教学提供发展的空间,提高了教师的素质,使我们从普通的教书匠成为研究者,设计者。
(二)课堂教学发生可喜变化教师在课堂上放下了教师的尊严,以平等、民主、和蔼的态度引领学生开展学习,教室内从以往的“教”堂变成了“学”堂,教师在教学中以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的角色出现在学生面前。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也普遍喜欢学习数学,善于提出问题,对问题有自己独特的想法,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是课改前的学生远不及的。
课改使学生开阔了思维,丰富了语言,课堂上再不是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局面,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情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学得轻松,学得愉快,课堂真正成了孩子们的天地。
课堂教学凸显。
(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课改中的数学教师为课程实施所付出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学生能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获得必要的数学,在数学上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
几年的课改表明,孩子们身上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我们的愿望逐步得到实现。
学生们逐渐形成了乐学、爱学、兴趣浓厚、善于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并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以及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习,获得成功体验。
二、问题与思考1、新教材注重解题策略的多样性与教学中个别学生知识掌握不扎实的矛盾。
新教材信息的呈现形式多样且有可选择性,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性,强调思维的多层次、多角度、全面性,答案不唯一而有开放性。
这在很大程度上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教师在教学实际中发现,思维能力强的学生,课堂学习中能掌握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对学困生可能是一种方法也没有掌握。
久而久之两级分化的现象出现。
2、新教材重视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和解题策略多样化,但对于纯计算题的练习相对少,以至产生学生算得慢,容易错,计算能力较薄弱的问题不可忽视。
3、新教材有的内容编排较难,跨度大,超出孩子的认知规律。
对于学生是难点,课时又少,难掌握。
4、教学班规模大,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还存在许多商榷的问题。
要给学生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但有限的45分钟时间若留给学生足够的合作与讨论的时间又与课时进度发生矛盾,如何把握给予“时间”的度?是我们值得商榷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