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井游记》学案.doc

合集下载

满井游记导学案

满井游记导学案

满井游记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二、学习重难点 (1)三、预习检测 (2)四、中心思想 (3)五、段落划分 (4)六、写作手法 (4)七、读文感知 (5)八、经典语句解读 (6)九、预习检测答案 (8)十、全文翻译 (9)一、学习目标通过深入学习,我们要全面理解并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作者袁宏道笔下的满井风光和游赏的喜悦之情。

文章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早春二月北京近郊的景色,学习时要体会其细腻而生动的写景手法,并尝试在自己的写作中加以运用。

通过对文章的学习,我们要进一步认识到,只有摆脱世俗的纷扰,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才能真正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与宁静,从而培养自己热爱自然、崇尚自由的美好情操。

二、学习重难点一是深入理解并感悟文章所描绘的早春风光及其所蕴含的情感。

作者袁宏道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满井的早春景色,寓情于景,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向往。

二是掌握并学习作者独特的写景手法和生动的语言表达。

文章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得景物描绘更加生动传神。

三、预习检测一、填空题1.《满井游记》的作者是_______,他是_______(朝代)的文学家。

2.作者在文章中提出的“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文学主张,体现了其_______的文学观。

3.《满井游记》是一篇_______(文体),主要描绘了_______(地点)早春二月的景色。

二、选择题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飞沙走砾(lì)倩女(qiàn)髻鬟(huán)B.花朝节(zhāo)乍明(zhà)脱笼之鹄(háo)C.出于匣(xiá)浅鬣(liè)披风(pī)D.茗而歌者(míng)曝沙之鸟(bào)呷浪之鳞(xiā)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点明时间、地点和人物,引出后文的游赏活动。

B.作者通过描绘山水的美丽和游人的欢乐,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

满井游记学案

满井游记学案

29、《满井游记》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的生字词,整理常见实词和虚词的特殊用法,积累文学常识。

2、译诵课文,比较本单元四篇游记的不同情感。

作者介绍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

字中郎,湖广公安(今湖北省公安县)人。

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者。

他生性酷爱自然山水,写下了很多著名的山水游记。

作品风格率真自然,清新清俊。

今人钱伯城整理有《袁宏道集笺校》。

公安派:袁宏道与兄宗道、弟中道合称“三袁”,因籍贯是湖北公安,所以称“公安派”。

“公安派”在创作上坚决反对摹拟古人,强调写自己所想所感的东西,也就是“独抒性灵”。

他们的作品,文字清新活泼,文笔秀逸,意趣盎然。

小品文因而在明代后期兴盛起来。

写作背景袁宏道始终无意于仕途,万历二十年(1592)就中了进士,但他不愿做官,而去访师求学,游历山川。

他曾辞去吴县县令,在苏杭一带游玩,写下了很多著名的游记,如《虎丘记》《初至西湖记》等。

他生性酷爱自然山水,甚至不惜冒险登临。

他曾说“与其死于床,何若死于一片冷石也。

”在登山临水中,他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个性也得到了张扬,文学创作的激情也格外高涨。

1598年,他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的信,只好收敛起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授予顺天府教授。

第二年,升为国子监助教。

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感苦闷,更使他感到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

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游览北京附近的名胜古迹。

《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一、自主预习(诵读课文,疏通文意)1、朗读时注意语速、停顿、重音、节拍。

(可听录音)2、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意(解释以下句中划线词语)。

余寒犹厉冻风时作局促一室之内每冒风驰行廿(niàn)二日天稍和土膏(gāo)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hú)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zhà)明,鳞(lín)浪层层冷光之乍出于匣(xiá)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如倩(qiàn)女之靧(huì)面而髻(jì)鬟(huán)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liè) 寸许泉而茗(míng)者,罍(léi)而歌者,红装而蹇(jiǎn)者风力虽尚劲(jìng),然徒步则汗出浃(jiā) 背。

八年级下册《满井游记》学案.docx

八年级下册《满井游记》学案.docx

八年级卜册《满井游记》学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增强文言语感。

2、感受北方初春呆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能力目标1、重视诵读,在朗读小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风格。

3、体会本文白描和拟人手法的运川以及比喻句的表达效果,引导学牛把握形象生动的写景技巧。

情感目标:感受北方早春宜人的春色,培养学生热爱人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屮流露的思想感悄。

教学难点1. 品读课文,体会木文写景的技巧,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2. 理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丰富意蕴。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与讨论点拨相结合教具准备:多媒休课件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疏通课文一、导语设计我国的南方,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前血•我们在柳宗元的陪同下游览了湖南永州市的小石潭; 与范仲淹相伴,登临岳阳酋北的岳阳楼;在欧阳修的指引下,观赏了安徽滁州的醉翁亭。

今天,我们将“挥师北上”,看看北京东直门的满井一带又有什么好看的景致。

二、朗读课文,整休感知文意。

(一)读课文1、教师示范朗读(多媒体显示)(1)学习巩固主字(2)强调长句了的断句2、学生自读体会3、指名学生读课文要求:学牛听读,并点评(①读音是否正确;②停顿是否分明)(二)译课文1、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发现疑难词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

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多媒体显示)内容如F:①常用实词。

②一词多义。

③难句翻译。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魁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译:游人虽然还不算多,(但)用泉水煮茶喝的,拿着酒杯唱歌的,身着艳装骑驴的,也时时能看到。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译:(我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尝没有春犬,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啊。

满井游记 学案

满井游记 学案

《满井游记》导学案韩爱武一.学习目标:1、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2.体会作者如何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游览时欢愉的心情,熟读成诵,从而得到美的熏陶。

3、品读课文,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4.理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丰富意蕴。

5.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重点,难点:1.课文朗读:反复朗读,体味作者寄情与山水的意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品味作品美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课前预习1、根据课文填空①《满井游记》作者,代文学家。

②是本文画龙点睛之笔。

③文中最能体现作者初返自然的心情是2.与“娟然如拭”中的“然”用法意思不同的一项是A.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B.呷浪之鳞,悠然自得。

C.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

D.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3.与“泉而茗者”中的“茗”字语法功能相同的项是A.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B.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C.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D.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4.与“鳞浪层层”修辞手法不相同的项是A.呷浪之鳞,悠然自得。

B.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C.麦田浅鬣寸许。

D.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5.与“呷浪之鳞”修辞手法相同的项是A.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B.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C.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D.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四.课堂自学。

1、整体把握课文分析每一段写了什么内容第1段:第2段:第3段:2、第一段内容有什么作用?3、阅读第二段,然后回答以下问题①分析每句话写了什么内容第一句第二句第三句“第四句第五句第六、七句,第八句,第九句②作者围绕“满井”写了哪些内容?作者抓住了这些事物怎样的特点?3、本文是写景的小品。

小品是散文的一种,特点是:在说理上深入浅出,在记叙上简明生动。

第二段写景状物上有什么特点?4、第3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愿望?五.合作探究1.这篇文章除了写满井早春景物之外,还写了些什么内容呢?分析他们在表达文章主题上的作用。

《满井游记》语文导学案

《满井游记》语文导学案

《满井游记》语文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满井游记》的作者及作品背景;2. 理解《满井游记》的主要内容;3. 学会运用描写和对比的修辞手法。

二、导学内容1. 阅读《满井游记》。

2. 复述《满井游记》的主要内容。

3. 分析《满井游记》的描写和对比手法。

三、课堂导学1. 导入新课:通过导师的介绍,引起学生对《满井游记》的兴趣。

2. 学习课文:(1) 学生独立阅读《满井游记》全文。

(2) 学生小组合作,复述《满井游记》的主要内容。

(3) 学生展示复述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梳理出《满井游记》的主旨和中心思想。

3. 分析修辞手法:(1) 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

如:“碧潭映绿,蓝氛如染”、“历史的琥珀”、“石阶上翠华繁盛”,等等。

通过描写手法的分析,引导学生感受到了课文中活泼生动的描写语言带来的美感。

(2) 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对比手法。

如:“我生在乡间,究竟是生在天上”、“人间繁华似海,而我却如此偏僻寂寞”,等等。

通过对比,课文中的旅行者更加鲜明地表现了自己与他人的不同,以及对自然景色的难以抵达的渴望。

4. 小结与拓展:总结课文中的描写和对比手法,强调修辞手法对于文学作品的表达效果的重要性。

拓展引导学生寻找其他文学作品中的描写和对比手法的例子,并创作自己的游记。

四、作业根据学习的内容,写一篇自己的游记,运用所学的描写和对比手法。

《满井游记》是中国现代作家萧红创作的一篇散文游记。

萧红,原名谢娇娥,1911年出生于安徽省休宁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

她以其独特的文风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而被誉为“鲁迅之外最具社会责任感的作家”。

在《满井游记》中,萧红以深入浅出的笔触展示了一个偏僻寂寥的村庄中的一口井,以及周围自然和人文景观的美丽和哀愁,引起了读者对于生活和心灵的思考。

《满井游记》以一名旅行者的眼睛讲述了他探访乡间偏僻的村庄,被村民引领到一口琥珀色的井边。

尽管这口井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但它因为周围的环境和历史而显得格外深远,成为了旅行者心中无法忘怀的地方。

满井游记

满井游记

《满井游记》学案学习目标(1)熟练朗读,在朗读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3)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学案导学一、学习过程1、作家简介: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

十六岁:秀才二十岁:乡试中举二十四岁:登进士第二十七岁:任吴县知县,“一县大治”,“吴民大悦”二十九岁:辞去县令,在苏杭一带游玩三十岁: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让他进京。

任顺天府(北京)教授(相当于北京市教育局局长)三十一岁:升为国子监助教(相当于国家教育部官员)三十二岁:补礼部仪制司主事,数月即请告归四十三岁:去世2、朗读课文3翻译课文4、阅读课文,问答思考题(1)第一段描写了何时何地何景?(2)本文是从哪些方面写出城游玩的喜悦之情的?(3)本文要写“满井”,第一段却不着一字,反而抒发作者郁闷的心情,用意何在?(4)找出第二段中与第一段相呼应的景致与情致。

(5)从第二段的景物描写中可看出作者游览满井时是什么样的心情?(6)找出表明全文主旨的句子。

5、合作探究(略)6、展示提升(略)7、当场训练(2011•广西省桂林市)阅读《满井游记》一文(节选),完成14~18题。

(共12分)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能不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初中语文《满井游记》教案学习教案.doc

初中语文《满井游记》教案学习教案.doc

初中语文《满井游记》教课课件知识目标、累积文言词汇,培育文言文语感。

、知人论世,理解作者丰富而奇妙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重视朗读,在朗诵中理解文意,培育学生的自学能力。

、领会本文白描和拟人手法的运用以及比喻句的表达成效,引导学生掌握写景技巧。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感觉北方初春宜人的春光,培育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课要点、感觉文中描述的优美的春季风景,再现课文图景。

、领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生动形象的写景方法。

教课难点、领会作者文中所表露的“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式的人生真理。

、学习抓住光景特色描述光景的方法。

教课过程一、激趣导入同学们,我国南方物华天宝,地灵人杰。

前方我们在柳宗元的陪同下旅行了湖南永州的小石潭;与范仲淹相伴,登临岳阳西北的岳阳楼;在欧阳修的引导下赏析了安徽滁州的醉翁亭。

今日,我们将“挥师北上”,看看北京东直门的满井一带又有什么漂亮的景致,走,我们一同踏青去,走进春的世界,花的大海。

二、预习沟通( 一)认识作者,体裁,写作背景、袁宏道(1568~1610),明朝文学家。

字中郎,号石公,明公安(今湖北人),万历年进士,官至吏部中郎,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公安派”的首创者。

作品真率自然、清爽开朗,内容则多写闲情逸致,部分篇章反应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评。

主张文章要“独抒性灵”。

有《袁中郎集》。

、游记,散文的一种。

以轻盈的笔调解生动的描绘,记述旅途中的见闻,反应某地的山川光景、名胜遗迹、民俗习惯和社会状况等,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文属山川游记,又因其短小,称“山川小品”。

、写作背景万历二十七年(1599),袁宏道再次当官,任顺天府教授,整天又得和拜见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很是愁闷,更使他愁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述。

幸亏袁宏道所担当的职务比较悠闲,有空闲就旅行北京邻近的名胜遗迹。

《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 二)朗诵课文,整体感知、检查预习状况燕地(yān)花朝节(zhāo)飞沙走砾(l ì)廿二日(ni àn)脱笼之鹄(hú)倩女[qiàn]髻鬟(jìhuán)靧面(huì)浅鬣(li è)罍(léi)蹇(ji ǎn)浃背(ji ā)曝沙(pù)呷浪(xiā)堕(huī)恶(wū)、听课文录音,注意字音、重音、节奏、学生自由朗诵三、落实双基、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疏导文意,不理解的地方作上标记。

《满井游记》教案参考

《满井游记》教案参考

《满井游记》精选教案参考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满井游记》的作者、背景及文学价值。

掌握游记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分析并欣赏游记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魅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满井游记》。

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游记中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体会游记中所传递的人文精神和社会关怀。

激发学生对旅游文化和历史遗迹的兴趣和好奇心。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满井游记》是明代文学家袁宏道创作的一篇游记。

游记描述了作者游历北京附近满井时的所见所感。

文章以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感悟展现了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独特见解。

2.2 课文结构:导入:介绍袁宏道及其文学地位。

主体:分析游记的开头、发展、高潮和结尾。

总结:回顾游记的整体结构和主题思想。

第三章:教学重点、难点3.1 教学重点:掌握《满井游记》的基本内容和主旨。

分析游记中的重要词句和修辞手法。

理解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和态度。

3.2 教学难点:解读游记中的深层次含义和象征意义。

分析作者运用语言和描写技巧表现主题的方法。

联系现实生活,探讨游记中的思想价值。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运用案例分析法,解读游记中的关键内容和细节。

采取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分享观点和互动交流。

4.2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的历史背景和图片资料。

提供相关阅读材料,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利用网络资源,了解满井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价值。

第五章:教学安排与评价5.1 教学安排:课时:2课时(90分钟)第一课时:课文简介、结构分析、重点讲解。

第二课时:深入解读、小组讨论、总结反思。

5.2 评价方式:课堂参与度:学生提问、回答问题、小组讨论的表现。

作业完成情况:课后作业和练习题的正确率和质量。

思考与创新:对游记的深入思考和个人见解的展示。

《满井游记》教案

《满井游记》教案

《满井游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 在复习中把握文意,逐步培养理解能力;2. 体会本文拟人、比喻等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把握形象生动的写景技巧;3. 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二)教学重难点:1. 读课文,体会本文写景的技巧,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2. 理解“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成居者未知之也”的丰富意蕴。

(三)教学方法:讨论点拨法。

诵读感悟法。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五)课时安排:第二课时。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欣赏春天图片,在音乐中回忆有关春天的诗句(课件出示幻灯片----板书课题)二、正课:1. 全班齐读课文2. 复习课文重点语句翻译。

幻灯片出示句子,学生回答。

(分组)在翻译中复习课文内容3.老师有感于作者笔下的满井美景,于是尝试着画了几幅满井春色图。

你能根据画面从原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吗?看看谁是我的知音、谁找得快!(幻灯片出示图片,生思考并抢答)4. 这一幅幅画面都是静止的、单个的,谁能给大家描绘一下满井的全景?(生描述略)5. 分析文章结构请学生分析每个自然段各讲了什么及各段的表达方式。

(板书)明确:城中余寒,满井春色,议论作结6.赏析第二自然段,总结分析本文写景的技巧。

学生从第二自然段中找最喜欢的句子,从修辞等方面赏析,说明喜欢的理由。

明确:比喻,拟人,白描,点面结合等(板书)7.赏析“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成居者未知之也”一句,并谈感受。

(课件出示幻灯片6---板书。

)三、总结迁移:1. 在作者笔下,一句话就能给我们展示一幅美丽的画面,让我们也来试试用一两句话为大家展示你眼中或心中的四季美景吧!(课件出示幻灯片7----四季)2. 生口述展示,点评。

三、布置作业:将刚才你展示给大家的或没来得及展示的你眼中、心中的四季描绘出来形成一篇小短文或几幅画,这就是我们今天的作业。

四.板书城中余寒------(叙事)----欲出不得----总:全景---微润、空阔心情---若脱笼之鹄满井春色------(描写)----分:水、山、柳、麦、人、鸟、鱼结束全文-----(议论)-----表明寄情山水的意趣。

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 《满井游记》精品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  《满井游记》精品学案

《满井游记》学案自主预习一目标导入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重点)2.反复诵读课文,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重点)3.品读课文,体会本文写景的技巧,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难点)4.体会作者的感情,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去领略自然中的情趣。

二走近作者袁宏道,明代文学家。

字中郎,号石公,湖广公安(今湖北公安县)人。

与其兄宗道、弟中道都是晚明反复古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当时称“公安三袁”。

他主张文学创作要“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作品语言清新明快,有《锦帆集》、《瓶花斋集》等。

三写作背景袁宏道无意于仕途,他在明神宗万历二十年就中了进士,但不愿做官,而去访师求学,游历山川。

在登临山水中,他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个性得到了张扬,创作的激情也格外高涨。

万历二十六年,他被授予顺天府教授。

第二年,升为国子监助教。

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游览北京附近的名胜古迹。

《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课堂探究步骤一:对照译文原文:燕①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

冻风②时作,作③则飞沙走砾。

局促④一室之内,欲出不得。

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⑤返。

廿二日⑥,天稍和⑦,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

高柳夹堤,土膏⑧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于时⑨冰皮始解,波色⑩乍明,鳞浪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⑫而冷光之乍出于匣⑬也。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⑭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⑮之靧⑯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⑰披⑱风。

麦田浅鬣⑲寸许。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风力虽尚劲⑳,然徒步则汗出浃○21背。

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22之间皆有喜气。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能不以游堕事○23,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而此地适○24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25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满井游记》语文导学案

《满井游记》语文导学案

《满井游记》语文导学案主题:《满井游记》语文导学案一、导入引导学生思考(5分钟)1. 让学生回顾一下《满井游记》的内容,简要复述故事大意。

2. 提问:在故事中,满井是怎样得名的?满井对渔夫有什么要求?二、阅读理解与思考(15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满井游记》的文章,关注细节,理解作者的用意。

2. 提问:为什么满井要求渔夫给他一口水?这样的要求有何特殊之处?3. 提问:在故事中,满井为什么要反复询问渔夫是否满足他的要求?4. 学生分组交流答案,并让代表回答上述问题。

三、深入探究《满井游记》的主题(15分钟)1. 提问:满井的要求和行为传达了什么样的寓意?是什么道德价值观在其中得到体现?2. 引导学生发表个人观点,分析满井的要求和行为所展现的深层含义。

3. 让学生思考满井与自己或身边人的行为有何相似与差异。

四、语言运用与写作拓展(15分钟)1. 学生分组合作,找出故事中有哪些修辞手法,并解释其作用。

2. 提问:你认为故事是否有其他的结局?如果你是作者,你会如何改变故事的结尾?3. 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写作,展开想象,撰写一个改编版的《满井游记》的结尾。

五、总结与展望(5分钟)1. 提问:本文的主题是什么?我们从中学到了哪些知识和道德观念?2. 鼓励学生发表观点,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展望下节课的内容。

六、作业布置1. 要求学生预习下一课时的教材内容。

2. 要求学生完成写作任务,撰写一个改编版的《满井游记》的结尾。

导学案注:以上导学案仅供参考。

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以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

满井,是匪夷所思的存在。

故事中,满井是一个要求渔夫给他一口水的井,但这口井并不渴望得到水的滋润,反而因为满足他这一要求而感到愉悦满足。

满井的要求似乎没有任何实际用途,也没有任何实质的意义,但作者却通过满井的要求,传达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和道德价值观。

满井的要求和行为所展现的深层含义是什么?满井代表了人类贪欲无止境的一面。

满井游记学案

满井游记学案

《满井游记》学案课时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文意。

2.学习景物描写的层次和特点,体会比喻、拟人的妙用。

3.把握作者所表达的意境和感情。

课前自主预习1.《满井游记》的作者是,代文学家,他与、并称“公安三袁”。

2.选择加点字的正确读音,并把生僻的字词在下面的横线上抄写一遍。

①若脱笼之鹄(A hào B hú C gào )②如倩女之贵面(A huì B guì C kuì)③曝沙之鸟( A bào B b ù C pù)④红装而蹇者(A qiān B jiǎn C sài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冻风时作.局促..一室之内土膏.微润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柔梢披.风风力虽尚劲.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此地适.于余近4.翻译下列句子(1)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2)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5.读课文,思考下列的问题找出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字,仔细阅读体会作者在其中渗透了怎样的感情?课中合作探究1. 朗读全文,找出不会读的字和读不准的句子。

2. 再读课文,对照注释,口头翻译课文,然后概括全文大意。

3. 细读第一节,思考有什么作用?4. 细读第二节,提取以下信息。

(1)写景之美:(2)写人之美:(3)写物之美:(4)写情之美:5. 文章结尾说:“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给你怎样的启示?本段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6. 探究问题(1)作者选择典型事物,突出这个特定的时令的特征。

(2)作者描绘春山、春水、春人,除了极为简洁的勾勒外,还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举例分析)课堂达标作业一、基础部分1.下列加粗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廿二日天稍和(ɡān)B.燕地寒(yān)C.若脱笼之鹄(hú)D.恶能无纪?(wū)2.解释加粗的词。

满井游记导学案.doc

满井游记导学案.doc

《满井游记》导学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文中生字词,整理常见实词,积累语言。

2、能力目标:重在诵读,读出文章字里行间蕴涵的情趣,学会细致观察景物, 并能用白描手法,借助修辞表现出来。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的感情,并学会与自然相处,去领略自然中的情趣。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口味语言,体会情感。

【课前准备】1、预习课文,了解大意。

2、查找有关作者袁宏道的有关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自主预习案1、初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飞沙走殍()甘二日()藏地寒()脱笼之hu ()牛浪之鳞()嗥沙之鸟(泉而茗者()WU ()能无纪2、解释各句中的加点词语。

(1)局促一室之内(2)土膏微润(3)娟然如拭(4)泉而茗者(5)红装而蹇者3、指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恶能无纪通,。

(2)夫不能以游堕事通。

4、本文是一篇的游记散文,作者袁宏道,明代文学家,湖广公安人(现在湖北公安),与其兄、弟合称“公安三袁”。

在文学创作上,他们反对, ,主张。

作为文学流派,其取名的依据是他们的。

5、有感情地诵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1)第1段写了城中“”的景象和的苦恼。

(2)第2段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郊游的。

文章最后一段以议论作结,再次表明作者的兴趣。

二、导入新课同学们,山水历来是中国文人最为欣赏的对象,尤其对于那些仕途坎坷的失意文人,山水更是最好的寄托,最好的慰藉。

在自然山水面前,他们自学或无意地忽略了一时的功利计较,将浩茫的心事、低沉的情绪、抑郁的情怀统统倾诉于山水之中。

于是我们今天能有幸读到一篇篇写景抒怀的游记佳作,诗人人生的困厄于山水中得到了解脱,我们从山水景色的描绘中探索诗人的人生历程。

这节课, 将与我们亲密接触的就是明代文学家袁宏道。

三、研读理解(过渡)同学们,中国的古诗文绵延了几千年,保留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

这样美的文字,不诵读,是很难品味出其中的美感的,而且好的朗读是分析、理解、鉴赏诗歌的基础,让我们在朗读中感受本文的美。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满井游记》教案.doc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满井游记》教案.doc

《满井游记》教案一、导入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古代文人喜欢寄情山水。

上节课,我们已初步学习了明代大文学家袁宏道的游记散文《满井游记》,疏通了文字。

下面老师先来检查一下大家掌握的情况。

重点词语----- 词多义一一词类活用一一句子翻译。

(开火车形式冋答)二、引入第二课时我国的南方,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前面我们在柳宗元的陪同下游览了湖南永州的小石潭;与范仲淹相伴,登临了湖南岳阳的岳阳楼;在欧阳修的指引下,观赏了安徽滁州的醉翁亭。

今天,我们将“挥师北上”,看看北京东直门的满井一带又有什么好看的景致?我们跟随袁宏道一起踏青去!集体朗读第二段。

思考:这篇游记描写的是北国早春的景象,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用文中语句冋答)明确:若脫笼之鹄”。

三、赏美景问:现在,假如你就是脱笼之鹄,你最想在作者笔下的哪种景物中驻足流连?(批注阅读:可赏字句,品修辞,想画面)示例:作者这样写道:“麦出浅鬣寸许”:我最想在那一望无际的麦田中盘旋。

因为浅绿的麦苗已经从微润的泥土中探出头来,像短短的马鬃一样。

微风吹来,麦田变成了一匹飞驰的骏马,充满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学牛批注读书。

学生交流冋答。

师小结:让我们闭上眼晴,想象自己就是脱笼之鹄,尽情飞翔在满井早春的上空,时而掠过水面,时而飞过高山,时而择柳而栖,时而俯嗅麦香……四、论真情问:作者笔下的景物清新美丽、赏心悦目,流露出怎样的感情?对春冋大地的喜悦之情,和欣赏山水的闲情逸致。

他的弟弟袁中道曾这样评价他的文章:(出示幻灯片)中郎文章“出自灵窍(慧心),吐于慧舌,写于箔颖(xian ying指毛笔笔尖),萧萧冷冷,皆足以荡涤尘情,消除热恼。

五、思文气问:能写出这样清新脱俗的文章的人,会是个什么样的人呢?结合全文以及你所了解的袁宏道谈谈你的看法。

他是个热爱自然的人。

他是个崇尚自由的人。

他是个很浪漫的人。

他是个很悠闲的人。

他是个高雅的人。

出示作者介绍:袁宏道轻视名利,始终无意于仕途,他二十五岁就中了进士,但不愿做官,“觉乌纱可厌恶之甚”,以为“在官一日,一日活地狱也他生性酷爱自然山水, 在登临山水中,思想得到了解放,个性得到了张扬,创作的激情也格外高涨,引领“存真去伪,独抒性灵”的“公安派”写作风格。

《满井游记》教案

《满井游记》教案

《满井游记》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满井游记》。

(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生词和难点。

(3)了解作者袁中郎的背景和写作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结构,梳理文章思路。

(2)学会欣赏古代散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满井游记》2. 教学重点:(1)生词和难点的掌握。

(2)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3)作者写作风格的特点。

3.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语言理解和翻译。

(2)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袁中郎及其作品《满井游记》。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和意境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决生词和难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结构,梳理文章思路。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生词和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和翻译。

(2)分析作者写作风格的特点,引导学生欣赏课文。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感受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引导学生培养热爱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态度。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满井游记》。

2. 结合课文,分析作者的写作风格特点。

3. 写一篇关于《满井游记》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和学习态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和思考深度。

3. 读后感: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能力,以及对作者写作风格的分析能力。

六、教学资源1. 教材:《满井游记》文本。

2. 辅助材料:注释、工具书、相关背景资料。

八年级语文下册 29 满井游记学案3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学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 29 满井游记学案3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学案

29满井游记一、课前自学(一)读一读,尽量记住下列字词的读音。

廿(niàn)鹄(hú)鬣(liè)罍(léi)蹇(jiǎn)髻鬟(jì)(huán)呷(xiā)妍(yán)靧(huì)浃(jiā)茗(míng)砾(lì)辄(zhé)燕(yān)曝(pù)倩(qiàn)朝(zhāo)(二)知识积累1、看课文第203页注释①,了解袁宏道。

2、游记,散文的一种。

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记述旅途中的见闻,反映某地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俗习惯和社会状况等,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文属山水游记,又因其短小,称“山水小品”。

3、写作背景:万历二十七年(1599),袁宏道再次做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为苦闷,更使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

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附近的名胜古迹。

《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三)请你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了解课文的内容大意。

二、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

2、理清文章结构。

3、理解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写景的妙处。

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教学活动第一课时一、基础练习1、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朝著名家。

湖广公安人,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是“公安派”创始人。

2、解释下列词语。

土膏()娟然()倩女()罍()恶能()茗()3、翻译下面的句子。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二、研习课文(一)朗读感知1、请你用心听录音或教师X读课文。

听时注意字音、节奏、语调及感情。

2、自由大声朗读一遍课文。

读时注意读准字音,把握好节奏等。

(二)字词句过关1、学生自由诵读课文,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翻译课文,画出疑难词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3、教师出示问题,学生分成两组比赛抢答。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①冻风时作.()②未百步辄.返()③土膏.微润()④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⑤柔梢披.风()⑥红装而蹇.者()⑦汗出浃.背()⑧呷.浪之鳞.()()⑨夫不能以游堕.事()⑩泉.而茗者()(2)一词多义①时冻风时.作()于时.冰皮始解()②然娟然.如拭()然.徒步则汗出浃背()③乍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④得欲出不得()悠然自得()(3)翻译①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

满井游记教案设计.docx

满井游记教案设计.docx

《满井游记》教学设计教学口标:1、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的帮助下,疏通文意,掌握文言实词的含义。

2、能清晰、流利的诵读课文。

能正确断句。

3、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1、掌握文言实词,一词多义,准确翻译课文。

2、掌握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

3、体会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方法:自主阅读法、质疑探究法学习方法:小组合作、探究阅读法教学辅助:多媒体导学案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脍炙人口,描写的是江南早春美景,我们一起背一遍?那北方早春又有什么样的魅力呢?《满井游记》将带给你全新的感受。

请同学们说说学习文言文该掌握哪些重点呢?二、明确学习目标(投影展示)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能准确翻译课文,积累常用文言词语。

2、体会本文比喻句的表达效果。

3、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检杳口主先学情况1、正音:要求学生朗读加横线字的读音,并齐读两遍(投影)瑟地Yan 花朝节zhao 脱笼之蟄hu 鲜妍yan髻鬟huan 蹇jidn 苴二日nian汗出決背jia 飞沙走殛li曝沙之鸟pu 醴面hui2、诵读课文(1)(投影)要求学生朗读课文,齐读课文。

满井游记袁宏道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

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

局促一室之内,欲岀不得。

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U-E1X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 若脱笼之鹄。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品品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岀于匣也。

山峦为睛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iffi 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出浅鬣寸许。

游人虽未盛,泉血茗者,疊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浹背。

凡曝沙Z鸟,岬浪Z鳞,悠然白得,毛羽鳞鬣Z间皆有喜气。

始知郊田Z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Z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Z间者,惟此官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满井游记》学案
第29课满井游记山东省XX市银鹰文昌中学王亮【课文导读】这篇记游小品描写了北国早春的气象,既能传山水景物之神,又处处洋溢着作者悠然神往的情感,其闪亮的语言,洒脱的气质,重返自然的喜悦,无不吸引我们,因此反复涵咏很重要,便能够体会作者厌弃喧嚣尘俗的城市生活,寄意于山川草木的潇洒情怀。

可以说本文堪称游记典范。

文章用极精简的文字记游绘景、抒情喻理,描写生动,尤其是独特的比喻,透出京郊早春的芬芳气息,勃勃生机,更为文章增添了许多诗情画意。

【学习重点】1 .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生字新词并了解一词多义现象。

2•品味课文清新自然、优美生动的语言,并熟读成诵,从而得到美的熏陶。

3.体会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掌握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学法指导】本文通篇写景都渗透在洒脱而真挚的感情之中,使文字具有一种清新恬静的田园节奏。

而简练的白描和贴切的比喻,更为行文增添了不少诗情画意。

在具体学习时,要了解作者描写了哪些景色、是采用什么方法来写的、景物有哪些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等问题,力争在课内熟读成诵。

山水游记中的“景”既是现实之景,又是作者心中之景,是作者创造的艺术之景。

阅读时,惟有充分展开想象,对作品中所绘之景,所叙之事,所状之物进行再补充、再创造,才能使这些作品常读常新、获得裨益。

【训
练提升】一、基础巩固 1.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组是()a .茗
ming疊10 i髻鬟j ihu an汗出泱背j id b .偕ji。

膏g ao 娟然juan 飞砂走砾shdo c .蹇j ian磧hui倩女q ian脱笼之鹄hu d .呷xid廿ni an明媚m©i羽鳞鬣li e2.加点词词义不相同的一项是()a.饮少辄醉未百步辄返 b.波色乍明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岀于匣也 c.于时冰皮始解如倩女之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d.冻风时作泉而茗者,疊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e •风力虽尚劲游人虽未盛3 .下列没有用比喻修辞的一句是()a .若脱笼之鹄。

b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c .如倩女之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d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

4•下列对本文赏析错误的一项是()a.本文结构松散自由,是一典型的山水小品。

b.本文文辞清丽简洁,作者直抒胸臆。

c.本文虽然表达了一种封建士大夫的闲情逸致,但也掩饰不了作者失意的苦闷。

d.本文比喻新鲜、贴切,洋溢着作者游览时的轻松喜悦的心情。

5.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1 )表现作者春游满井轻松愉快的心情的句子是:。

(2)描写波光的比喻句是:。

(3)描写山峦为晴雪所洗后的鲜艳明媚的比喻句是:。

6.下列句子译文不正确的是()a.高柳夹堤, 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译文:高大的柳树夹着河堤,肥沃的土地有点湿润,一眼望去
天地显得很开阔,
(我感到自己)好像是一只从笼子里飞出来的天鹅。

b・晶
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译文:(河水)亮晶晶的,好像刚打开镜子,冷光突然从匣子里闪射出来一样。

c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译文: 柳条有舒展开的,没舒展开的,柔嫩的梢头像一件披风披在柳树上,麦苗出土了,刚一寸左右。

d・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来之知也。

译文:(我这)才知道郊田外面未尝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