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满井游记》导学案-答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 29 满井游记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满井游记》教学设计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把握文意。
②积累文言词汇,增强文言语感。
③学会细致观察景物,并能用白描手法,借助修辞表现出来。
过程与方法目标:自主学习,通过朗读赏析美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的感情,并学会与自然相处,去领略自然中的情趣。
学习重点:反复诵读,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学习难点:学会细致观察景物,并能用白描手法,借助修辞表现出来。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一)基础达标1.作者作品介绍:作者__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代文学家,湖广公安人(现在湖北公安),与其兄___________、弟__________合称“公安三袁”。
在文学创作上,他们反对厚古薄今, 主张“不拘格套,独抒性灵。
”作为文学流派,其取名的依据是他们的_______。
2.文体、背景介绍:本文是一篇______________(游记散文),(游记,散文的一种。
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记述旅途中的见闻,反映某地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俗习惯和社会状况等,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文属山水游记,又因其短小,称“山水小品”。
)袁宏道始终无意于仕途,万历二十年(1592)就中了进士,但他不愿做官,而去访师求学,游历山川。
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让他进京。
他只好收敛起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授予顺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
第二年,升为国子监助教。
本文就写于这一年的春天。
3.字音、字形、词语①掌握下列字音字形:廿()鹄()茗()罍()蹇()倩()髻()鬟()浃()乍()澈()靧()曝()②参照注释和以前的积累,解释词语。
东风时作作:___________ 土膏微润膏:___________作则飞沙走砾飞:____________ 走:____________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
于时:________ 波色:______乍:_________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
《满井游记》导学案[]
29.《满井游记》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增强文言语感。
2.重视诵读,在朗读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3.简述作者及写作背景,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4 .揣摩本文白描和拟人手法的运用以及比喻句的表达效果,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形象生动的写景技巧。
5.感受北方早春宜人的春色及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课文背景知识】(1 )作家作品袁宏道(1568〜1610),字,号,公安(今属湖北省)人。
代文学家。
(2 )背景知识袁宏道与其兄宗道、弟中道合称“三袁”,因籍贯是湖北公安,所以称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提出了“性灵说",认为文学应当“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满井是明代北京近郊的一个风景区,每逢早春二月,是郊游的好去处。
作者于明神宗万历二十七年(1599)二月二十二日游满井,写了这篇《满井游记》。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课文结构分析】(1 )层次结构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_(2 )中心意思(3 )写作特点(4 )课文翻译北京一带气候寒冷,过了花朝节,冬寒还没有退尽,经常刮起冷风,一刮冷风就扬起满天沙尘。
(我)只好躲在屋子里,想出去走走也出不去。
每次顶着风坐车出去,总是不到百步就转了回来。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22日那天,略微暖和些,我和几个朋友一块儿出了东直门,到了满井。
高大的柳树成排地分立在堤的两旁,肥沃的土地有些湿润。
放眼望去是一片开阔的景象,(感到自己)好像是从笼子里飞出来的天鹅(无比轻松)。
这时河上的冰开始融化,水波突然闪出亮光,泛起一层一层鱼鳞似的波纹,水清澈极了,可以看到河底,亮晶晶的,好像刚打开匣子,冷光突然从匣子里闪射出来一样。
山峦被融化的雪水洗过后,是那样美好、光洁,呈现出迷人的风姿,好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刚梳好髻鬟一样。
柳条将要伸展却尚未伸展,柔嫩的梢头在风中散开,麦苗出土了,高一寸左右。
语文:第29课 满井游记 导学案02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29 《满井游记》导学案自读课文:首先粗略阅读原文,熟悉文章内容,并在自己感到生疏的字、词、句下面做出标记,借助于工具书和参看课文下边的注释,为生字注音,为生词释义,将全文译成较通顺的现代汉语。
关于满井:明清两朝,满井是北京近邻的一个风景区,这个井的形状,明人王季重的《游满井记》说:“一亭函井,其规五尺,四洼而中满,故名。
”《嘉庆一统志》说:“井经五尺余,清泉涌出,冬夏不竭。
好事者凿栏以束之,水常浮起。
散漫四溢。
”关于作者及“公安派”袁宏道,明朝人。
他是明代后期反对文学复古主义运动的重要人物之一,'公安派'成员主要生活在万历时期,代表人物有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他们的籍贯是湖广公安,世称'公安派',其重要成员还有江盈科、陶望龄、黄辉等人。
他们的文学主张主要有如下几点:一是反对承袭,主张通变。
认为文学应该随时代发展而变化。
二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他们认为文学要抒发真情实感。
三是推重民间小说,提倡通俗文学。
思考:1、细读“高柳夹堤,土膏微润,……麦田浅鬣寸许。
”体会作者是如何以生动而贴切的比喻描绘满井春色的。
本文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因此上面这段描写满井自然景物的文字,即为全文的主体部分。
在这部分文字里,景物写得自然清新、优美动人,这和作者使用大量新鲜贴切、生动形象的比喻是分不开的。
如作者以“脱笼之鹄”为喻抒写自己自由奔放的情怀,此可谓由物生情,缘情状物。
总之,通过一连串恰当的比喻,借助于简洁、准确的文字(“微”、“始”、“乍”、“新”、“将”、“浅”等),作者突出了满井初春景物的特点,也从中巧妙地抒发了郊游的喜悦。
2、本文题为《满井游记》,顾名思义,文章是写作者去京郊满井这个地方游览观光的所见所感。
此处早春景色处处宜人,然而最具特色之处,不能不说还在于“满井”这口不同于一般的井,可是文中似乎无一字正面写井,对此应作如何理解?其实,文中所写的“满井”,是北京东北郊一个很不起眼的地方,算不上什么了不起的名胜。
《满井游记 》三步一体高效课堂导学案(含答案
课题《满井游记》导学案课时:1 教师:导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文中生字词,积累常见实词和虚词。
2.能力目标:重视诵读,读出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情趣,学会细致观察景物,并能灵活地借助修辞表现出来。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的感情,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尽情领略大自然中的情趣。
导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景物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感受作品的优美意境,感受作者钟情于山水的感情。
导学方法诵读感悟法、情境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阅读后积极讨论,品味感情、感悟人生。
导学过程设计一、预习导学(10分钟)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飞沙走砾()廿二日()燕地寒()呷浪之鳞()曝沙之鸟()泉而茗者()lìniànyānxiāpùmínɡ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局促一室之内()②土膏微润()③娟然如拭()④泉而茗者()⑤红装而蹇者()⑥然徒步则汗出浃背()①拘束②肥沃③擦④烧茶⑤骑驴⑥湿遍3.填空。
《满井游记》是一篇记游小品。
当时作者_袁宏道为官清闲,于早春二月出城游玩,感受春回大地的气息。
他是明朝“_公安派_”的代表人物。
4、公安派:明代文学流派。
代表人物为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其籍贯为湖广公安(今属湖北),故世称“公安派”。
二、课堂自主、合作、探究(20分钟)(小组内讨论)(一)、导入本文是一篇文字清新的记游小品。
满井是明、清两朝北京近郊的一个风景区。
文章用极精简的文字记游绘景、抒情谕理。
历历如画的景物描写,透出京郊早春的芬芳气息,勃勃生机。
作者借景抒感,给读者以人生哲理的感悟。
(二)、解题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让他进京。
他只好收敛起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授予顺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
第二年,升为国子监助教。
本文就写于这一年的春天。
(三)、朗读课文。
1.要求:朗读课文,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读出作者喜悦的感情。
29满井游记
29.《满井游记》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袁宏道及写景小品文的特点,学习赏景技巧。
2、重视诵读,力求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增强自身写作能力。
3、感受北方早春宜人的景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资料链接】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公,又字无学,又号六休。
湖广公安(今属湖北)人。
“公安派”主帅,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都有文学成就,被称为“公安三袁”。
袁宏道始终无意于仕途,万历二十年(1592)就中了进士,但他不愿做官,而去访师求学,游历山川。
他曾辞去吴县县令,在苏杭一带游玩,写下了很多著名的游记,如《虎丘记》《初至西湖记》等。
他生性酷爱自然山水,甚至不惜冒险登临。
他曾说“恋躯惜命,何用游山?”“与其死于床,何若死于一片冷石也。
”(《开先寺至黄岩寺观瀑记》)在登山临水中,他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个性也得到了张扬,文学创作的激情也格外高涨。
“公安派”:明代文学流派。
代表人物为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其籍贯为湖广公安(今属湖北),故世称“公安派”。
公安派的文学主张发端于袁宗道,袁宏道实为中坚,是实际上的领导人物,袁中道则进一步扩大了它的影响。
公安派的文学主张主要是:①反对承袭,主张通变。
②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强调非从自己胸臆中流出,则不下笔。
③推重民歌小说,提倡通俗文学。
公安派重视从民间文学中汲取营养。
【课前预学】1、读准加点字音燕.地()廿.()二月花朝.节()呷.()浪鲜妍.()明媚堕.事()恶.能无纪()飞沙走砾.()曝.()沙之鸟浅鬣.寸许()髻鬟..()()靧.面()红装而蹇.()者脱笼之鹄.()汗出浃.()背罍.而歌者()2、本文作者,朝文学家。
字,号,湖北公安人,万历年进士,官至吏部中郎,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派”的创始者。
作品真率自然、清新活泼,内容则多写闲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
八年级《满井游记》导学案(新版)语文版
《满井游记》导学案【学习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掌握积累常用文言词汇和文言句式。
2.了解袁宏道相关情况及写作背景。
3.了解作者写景小品文的特点,学习赏景技巧。
【学习重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掌握积累常用文言词汇和文言句式。
2.了解袁宏道相关情况【温故互查】1.给下列字注音。
辄()廿()鹄()靧()髻()鬟()鬣()茗()罍()蹇()浃()曝()呷()堕()恶()2.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3.通过查找资料,将下面空白补充完整。
袁宏道,字,一字,号,朝文学家,公安人。
与其兄袁宗道、其弟袁中道并称“”,因宏道兄弟诗文风格相近,时人称之为“”。
记是古代的一种,以叙事为主,可记游,可记事,可抒情,可议论,可描写。
【设问导读】两人一组互相听读课文,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吐字清晰;能指出对方在朗读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及改正的方式。
骘蓟蘢辔檢羈呗凿睐哟閿穢躚誒创辏繕訃鹏鯊絢锯鳍囈绋瘅饵镙馭诣轼諤颅鮐峥鲮订玀竖燈枣宾贊燙勝阊鯉蓣饗鋪带聩缓掼阈牆讶納欄飼評榄尋铧祸擴。
听录音或教师范读,给有疑惑的字词注音,划出之前朗读中有问题句子的正确停顿。
然后自读,再次互相听读课文,相互纠正,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
3.同桌合作,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全文。
按照通假字、古今异义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的板块,归纳整理本文的文言词汇和句式。
【当堂检测】1.划出下面句子的节奏。
1)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2)夫能不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巩固练习】1.重点句子翻译。
(一定要直译,抓住重点词语。
)1)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2)如倩女之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3)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拓展延伸】赏析诗句——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语文版八年级上册《满井游记》第二课时导学案【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
29满井游记的导学案2
点明主旨:郊田有春意,只是未出游
结束全文 表明寄情山水的意趣
教学
反思
学生带着激情与渴望走进文本。
课堂预习合作交流完成问题导读单
10分钟
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和相关的文体知识;检查导读单里问题的解答情况。
【旁白】同学们,请把你们了解的作者、写作背景和本文的文体知识告诉大家。
【旁白】这是一篇小论文,请各组的学科长根据老师提供的导读单,把你们本组的预习情况汇报给我们全班。教师点拨。
【旁白】同学们在朗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内容已经比较熟悉。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并完成“生成单”里的问题。
请每组的5号学生把答案在全班交流,教师做适当的点拨、补充。
学生齐声朗读课文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此项任务。
希望同学们能认真听,并及时纠正自己翻译错的句子。
以小组为单位解决问题。希望所有同学们都能积极参与讨论,学科长在本组做好指导工作。
教
学
方
法
1、采用“六字诀”朗读法做好结构化预习3、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关
键
问
题
1、在第二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2、那么,在大家深入分析过《满井游记》之后,能不能对这篇课文有另外一番的领悟呢?
教
学
准
备
一案三单 课本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有效教学导学案
八年级语文学科新课程有效教学导学案
授课
年级
八年级
学
科
语文
课题
《满井游记》
任课
教师
课型
问题解
决 课
课时
1
授课时间
29《满井游记》导学案
29《满井游记》导学案一、学习目标、重点、难点(一)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
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感受北方早春景色,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二)学习重点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难点体会写景的技巧。
二、知识概览图三、新课导引同学们,我国的南方,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前面我们在柳宗元的陪同下游览了湖南永州市的小石潭;与范仲淹相伴,登临岳阳西侧的岳阳楼;在欧阳修的指引下,观赏了安徽滁州的醉翁亭。
今天,我们将“挥师北上”,看看北京东直门的满井一带又有什么好看的景致!四、教材精华课文注解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
[燕(yān):古燕国,这里指北京地区。
花朝(zhāo)节:旧时以阴历二月十二日为花朝节,说这一天是百花的生日。
犹:副词,仍然、还。
厉:猛烈。
]冻风时作,作则飞砂走砾。
[冻风时作:冷风时常刮起来。
作,起。
则:就。
砾(lì):小石块,碎石。
]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
[局促:拘束。
之:结构助词。
欲:想要。
]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驰行:疾行,即快步行走。
辄(zhé):总是,就] (翻译:北京一带气候寒冷,花朝节过后,冬天余下的寒气还很厉害。
冷风时常刮起,刮起就沙土飞扬,碎石子乱滚。
拘束在一室之中,想出去却不能够。
每次冒风疾行,走不到百步就返回来了。
)(在记游之前,先用烘托、反衬的手法,勾画北国的早春。
花朝节这一天人们要到郊外踏青。
可是这一年“花朝节后,余寒犹厉”,为后文作了铺垫,欲扬先抑,把渴望出游与不能出游的矛盾心情暗示给读者;同时,又交代了出游的时间和地点。
此段写北京早春的寒冷和冷风的厉害。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
[廿(niàn)二日:二十二日。
稍和:略微暖和。
偕(xié):同。
东直:北京东直门。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高柳:高大的柳树。
夹堤:分立在堤的两边。
土膏:肥沃的土地。
[Word]满井游记导学案(打印)练习答案.docx
24满井游记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止确、流利、有感情地阴读全文。
2.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情趣。
3.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掌握难字、难词和一词多义。
4.体会本文作者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掌握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为主,体会其文釆美。
学习过程:预习案课前预习设计一、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明确“记”这种文体id:古代的一种文体,以叙事为主,可记游,可记事,可抒情,可议论,可描写。
二、做学法大视野“基础巩固题”第12题课堂学习设计一、导入木文是一篇文字清新的记游小品。
满井是明、清两朝北京近郊的一个风景区。
文章用极精简的文字记游绘景、抒情谕理。
历历如画的景物描写, 透出京郊早春的芬芳气息,勃勃生机。
作者借景抒感,给读者以人生哲理的感悟。
二、解题明神宗万历二-1 •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让他进京。
他只好收敛起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授予顺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
第二年,升为国了监助教。
木文就写于这一年的春天。
三、朗读课文(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重音,读岀作者喜悦的感情。
)1.读准字的音,特别是一些难字。
卄鹄鬣蘑蹇倩髻鬟泱乍澈面曝呷2.对一些较氏的句子能恰当地断句。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如/倩女之礦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3.的用法(见课后第三题)四、疏通文句,落实字词,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重点句子翻译。
(一定要直译,抓住重点词语。
)(1)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2)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午出于匣也。
(3)如/倩女之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照课文注释翻译课文,较典型的疑难在班上提出共同解决。
3、全班快速串译全文。
探究案课前预习设计试着用口己的语言翻译课文课堂学习设计一、品读课文阅读思考:1.北京一带早春气候冇什么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写城屮余寒景彖表达作者什么心情?第1自然段在文屮起什么作用?3.第2自然段描写初春景物,抓住了“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 分析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怎么描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第3自然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愿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本文在记叙、描写中用了很多比喻句。
29满井游记导学案 答案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山中杂诗》29、满井游记学习目标:1、学会借助工具书及书下注视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词汇。
2、体会文中描写景物的方法及比喻句的表达效果。
3、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丰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Ⅰ教材助读】一、走近作者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号石公,湖广公安人,万历进士,明代文学家,公安派代表人物,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都有文学成就,被称为“公安三袁”。
其作品率真自然,清新活泼,内容多写闲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了民间疾苦,对当时的政治现实有所批判,作品有《袁中郎全集》。
二、了解背景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任顺天府教授,不得不收敛起游山玩水的兴致,这使生性酷爱自然山水的他颇为苦闷。
更使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述。
好在他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游览北京附近的名胜古迹。
第三年,他升为国子监助教。
《满井游记》就写于此时。
三、知识链接(1)公安派,明代后期的文学流派。
代表人物为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其籍贯为湖广公安(今属湖北),故世称“公安派”。
其重要成员还有江盈科、陶望龄、黄辉、雷思霈等人。
公安派的文学主张主要有以下三点:1)反对承袭,主张通变。
2)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3)推重民歌小说,提倡通俗文学。
公安派这种文学发展观与创作观,开创了清新活泼、平易近人的文风,发展了散文式样,开拓了杂文和小品文领域,打破了复古派在文坛上一统天下的局面,在当时的文坛上产生了积极影响。
(2)文题解说:满井,明清时北京东北郊的一个游览地,因有一口古井,“井高于地,泉高于井,四时不落”而得名。
题目不但表明了本文是一篇记游散文,而且说明了游览的地点,揭示了全文的基本内容。
【Ⅱ整体感知】1、字音字形廿.二日()靧.面( ) 罍.而歌( ) 曝.沙之鸟( ) 恶.能无纪( ) 浅鬣.( ) 红装而jiăn( ) 波色乍.明( ) xiā浪之鳞( ) 倩.女( ) 泉而míng者()汗出浃.背()飞沙走砾.()鲜妍.()燕.地()料春寒qiào( )余寒犹lì( ) 百步zhé返( ) 土gāo微润( ) 堕.事()花朝.节()鹄.()髻鬟.()2、词类活用作则飞.沙走.砾(动词使动用法,使·····飞,使·····走)泉.而茗.者(名词用作动词,“泉”,汲泉水;“茗”,喝茶)罍.而歌者(名词用作动词,端起酒杯)红装..而蹇.者(名词用作动词,“红装”,穿着艳装;“蹇”,骑驴)娟然如拭.(动词用作形容词,像擦洗过一样)鳞.浪层层(名词用作形容词,像鱼鳞一样)3、特殊句式省略句(1)廿二日天稍和,(余)偕数友出东直(“偕”前省略主语“余”)(2)柔梢披(于)风(“风”前省略介词“于”)倒装句(1)冷光之乍出于匣也(状语后置,应为“冷光之乍于匣出也”)(2)而城居者未之知也(宾语前置,应为“而城居者未知之也”)被动句山峦为晴雪所洗(“为···所···”,表被动)3、根据课文内容,归纳各段段意第一自然段:城中“余寒犹厉”的景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6单元第29课《满井游记》导学案(教师版)
《满井游记》导学案【题目解说】满井,明清时期北京东北角的一个游览地,因有一口古井,“井高于地,泉高于井,四时不落”,所以叫“满井”。
本文是一篇文字清新的记游小品。
【走进作者】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公,又字无学,又号六休。
湖广公安(今属湖北)人。
"公安派"主帅,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都有文学成就,被称为“公安三袁”。
作品有虎丘记》《初至西湖记》等。
【背景链接】万历27年(1599),袁宏道再次作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为苦闷;更使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
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北京附近的名胜古迹。
《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字词全解】⒈生难字词飞沙走砾(lì)辄(zhé)返二日倩(qiàn)女髻(jì)鬟(huán)乍(zhà)明出于匣(xiá)始掠(lüè)披风(pī)泉而茗(míng)者而歌者红装而蹇(jiǎn)者⒉虚词脱笼之鹄(助词,的)之倩女之靧面(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郊田之外(限定关系,以)局促一室之内(限定关系,以)晶晶然如镜之新开(……的样子)然然徒步则汗出浃背(然而)⒊一词多义波色乍(zhà)明(初,始)冻风时作(刮起)①乍②作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突然,忽然)属予作文以记之(写)鳞浪层层(名词作状语,像鱼鳞似地)冻风时作(时常)③鳞呷浪之鳞(代鱼)④时时而献焉(到时候)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鱼鳞,这里指鱼)于时冰皮始解(这时)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虽然)于时冰皮始解(开始)⑤虽⑥始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死则已后矣(即使)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才)欲出不得(能,能够)⑦得悠然自得:(得意)得道多助(施行)今为所识穷乏者得(dã)我而为(wãi)之(通“德”,感激)⒋词类活用泉而茗者:名词作动词煮茶;罍而歌者:名词作动词举杯;红装而蹇者:名词作动词骑着驴;作则飞沙走砾: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飞,使.....走;麦田浅鬣寸许:名词作状语,像兽颈上的长毛一样。
八年级语文下册 29 满井游记学案3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学案
29满井游记一、课前自学(一)读一读,尽量记住下列字词的读音。
廿(niàn)鹄(hú)鬣(liè)罍(léi)蹇(jiǎn)髻鬟(jì)(huán)呷(xiā)妍(yán)靧(huì)浃(jiā)茗(míng)砾(lì)辄(zhé)燕(yān)曝(pù)倩(qiàn)朝(zhāo)(二)知识积累1、看课文第203页注释①,了解袁宏道。
2、游记,散文的一种。
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记述旅途中的见闻,反映某地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俗习惯和社会状况等,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文属山水游记,又因其短小,称“山水小品”。
3、写作背景:万历二十七年(1599),袁宏道再次做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为苦闷,更使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
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附近的名胜古迹。
《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三)请你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了解课文的内容大意。
二、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
2、理清文章结构。
3、理解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写景的妙处。
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教学活动第一课时一、基础练习1、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朝著名家。
湖广公安人,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是“公安派”创始人。
2、解释下列词语。
土膏()娟然()倩女()罍()恶能()茗()3、翻译下面的句子。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二、研习课文(一)朗读感知1、请你用心听录音或教师X读课文。
听时注意字音、节奏、语调及感情。
2、自由大声朗读一遍课文。
读时注意读准字音,把握好节奏等。
(二)字词句过关1、学生自由诵读课文,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翻译课文,画出疑难词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3、教师出示问题,学生分成两组比赛抢答。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①冻风时作.()②未百步辄.返()③土膏.微润()④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⑤柔梢披.风()⑥红装而蹇.者()⑦汗出浃.背()⑧呷.浪之鳞.()()⑨夫不能以游堕.事()⑩泉.而茗者()(2)一词多义①时冻风时.作()于时.冰皮始解()②然娟然.如拭()然.徒步则汗出浃背()③乍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④得欲出不得()悠然自得()(3)翻译①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
满井游记导学案答案
八年级下学期语文导学案编号 29内容:满井游记主备人:-------审核人:使用教师:班级:学生姓名评价:学习目标:1、认识游记的一般写法,学习游记的叙事和写景。
2、反复诵读,感受本文的景物美和语言美,体会篇末议论所蕴含的哲理。
3、培养学生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学习方法:“五步教学法”(2课时)学习过程:第一步:课前预习(一)反复诵读课文,疏通词义,把握文意。
1、给加点字注音:燕.地寒(yān)花朝.节(zhāo)辄.返(zhã)廿.二日(niàn)倩女之靧.面(huì)脱笼之鹄.(hú)浅鬣.寸许(liâ)罍.而歌者(lãi)红装而蹇.者(jiǎn)呷.浪之鳞(xiā)以游堕.事(hiū)恶.能无纪(wū)髻鬟..(jìhuán)学生补充生字:2、熟练而准确的反复诵读课文(读准字音、准确断句)要求:先用铅笔在文中自行断句,做出标记,注意重读音。
试着读准下列句子: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3、词义:(1)找出文中通假字:恶能无纪(记)以游堕事(隳)(2)一词多义时冻风时作( 经常) 然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然而) 于时冰皮始解( 这时)娟然如拭( …的样子)始冰皮始解( 开始) 得欲出不得( 能够) 髻鬟之始掠也( 刚) 悠然自得( 得意)始(才)知郊田之外未始(未尝)无春于于时冰皮始解( 在) 乍波色乍明( 才,刚) 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从) 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突然)(3)解释加点词语冻风时作.( 起) 飞沙走.砾(使…走) 天稍和.( 暖和 ) 如镜之新开.(打开)娟然..如拭(美好的样子 ) 泉.而茗.者(汲水 ) (煮茶) 罍.而歌者(喝酒 )红装而蹇.( 骑驴 ) 呷浪之鳞.( 鱼) 毛羽鳞鬣....(泛指一切动物) (4)词类活用找出文中活用的词: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泉:泉水,名词用作动词。
八年级下册《满井游记》学案
29《满井游记》学案一学习目标:1、熟练朗读,在朗读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文言文自学能力。
2、品读课文,体会本文写景的技巧,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3、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二知识方圆: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一字无学,号石公,公安(今湖北省公安县)人。
明代文学家。
提倡“独抒性灵,不拘俗套”,作品以小品成就最高,内容多写身边琐事和自然景物。
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被称为“公安三袁”。
万历27年(1599),袁宏道再次作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为苦闷;更使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
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北京附近的名胜古迹。
《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三、基础知识:1、请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廿()鹄()鬣()茗()罍()蹇()倩()堕()髻()鬟()浃()乍()澈()靧()曝()恶()2、解释词语中加点字。
东风时作:土膏微润: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娟然如拭: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作则飞沙走砾:呷浪之鳞:夫不能以游堕事:恶能无纪:3、翻译句子。
(1)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2)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3)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4)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四、问题探究:1、理清行文思路:用简洁的语句概括每段的主要内容。
2、第2段描写初春景物,抓住了“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分析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怎么描写的?3、本文在记叙描写中,用了很多比喻句。
有的是以物比人,有的是以人比物,有的是以物比物。
试举例说明。
4、第二段“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是本文的点睛之笔,说一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五、当堂训练:(一)基础练习。
1.下列加粗的字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A.花朝节(zhāo)廿二日(niàn)倩女(jìng)B.麦田浅鬣寸许(liâ)泉而茗者(mǐng)靧面(guì)C.罍而歌者(lěi)红装而蹇者(jiǎn)汗流浃背(jiá)D.曝沙之鸟(bào)呷浪之鳞(xiā)未百步辄返(zhã)2.依据课文填空并理解其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下)语文《满井游记》导学案
班级姓名学号
一、明确学习目标
1、理解并积累文言词句;
2、体会本文白描和拟人手法的运用以及比喻句的表达效果。
二、自主预习
1、了解作者和作品
本文是一篇游记,作者是袁宏道,明代(朝代)著名文学家,是“公安派”的代表作家,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合称“
公安三袁”。
本文通过对满井早春二月自然风光的描绘,表达了作者置身于大自然时舒畅欣喜的心情,也流露出对官场沉闷生活的厌倦。
2、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①砾.(lì)②廿.(niàn)③鹄.(hú)④乍.(zhà)⑤靧.(huì)
⑥髻.鬟.(jìhuán)⑦鬣.(liâ)⑧罍.(lãi )⑨蹇.(jiǎn)⑩堕.(huī)
3、解释加点字
①冻风时作
..(时常)(起)
②辄.返(就)③偕.数友(偕同)
④至.满井(到)⑤土膏.(肥沃)
⑥为.晴雪所洗(被)⑦于匣.也(镜匣)
⑧始掠.(梳掠)⑨靧.面(洗脸)⑩披.风(开,分散)(11)呷.浪之鳞(吸)(12)浅鬣.(形容不高的麦苗)(13)虽.尚劲(虽然)
(14)浃.(jiā)背(湿透)(15)曝.沙之鸟(晒)(16)始.知(才)(17)适.与余近(正好)(18)而.城居者.(可是)(的人)
(19)未之.知(这)(20)以.游堕.事(因为)(坏,耽误)
4、解释下列词语
①稍和(略微暖和)②土膏(肥沃的土地)③于时(在这时)④波色(水波的颜色)⑤鳞浪(像鱼鳞似的波纹)⑥新开(新打开)⑦晴雪(晴空之下的积雪)⑧娟然(美好的样子)⑨倩女(美丽的女子)⑩披风(在风中散开)(11)堕事(耽误公事)(12)恶能(怎能)
三、正确掌握下列词语
1、一词多义
①鳞呷浪之鳞.(代鱼)②之局促一室之.内(的)
鳞.浪层层(像鱼鳞)晶晶然如镜之.新开(取消句子独立性)毛羽鳞.鬣(指鱼类和爬行动物)未知之.者(这)
③于于.时(在)④乍波色乍明(初,始)
乍出于.匣也(从)乍出于匣也(突然)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在)
2、词类活用
①泉.而茗.者名词作动词,泉:汲泉水茗:煮茶
②罍.而歌.者名词作动词,罍:端着酒杯歌:唱歌
③红装
..而蹇.者名词作动词,红装:穿艳装蹇:骑驴四、试指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
①冰皮始解,波色乍明。
(对偶)
②呷浪之鳞。
(借代)
③麦田浅鬣寸许。
(比喻)
④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
(排比)
⑤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比喻)
五、阅读理解
(一)阅读第一段,回答下列问题
1、第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燕地的余寒景象和欲游不得的苦恼。
2、北京一带早春气候有什么特征?
气候特征是“余寒犹厉”“冻风时作”“飞沙走砾”。
3、本文段写城中余寒景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哪一句话最能体现出这种心情?
表达作者的无奈心情。
从“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可得知
4、从全文来看,第一段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写出燕地的气候特征,暗示作者渴望出游的心情,为下文勾画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满井作铺垫。
(二)阅读第二段,回答下列问题
1、第二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郊游所见的满井春色
人间不是没有春光,人生不是没有乐趣。
只是城里的人不知道罢了。
作者用切身体会告诉人们一个道理:美是一种客观存在,
而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常常由于这样那样的限制而看不到它,这是很可惜的。
人们应该自觉摆脱限制,不断扩大视野,去发现生活中本来就有的美好的东西。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城市、官场生活的厌弃和投身大自然的欣喜之情。
(三)阅读第三段,回答下列问题
本文段主要运用什么表达方式?表明了作者什么兴趣?
主要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再次表明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弃,寄情山水的兴趣。
六、课外阅读理解
初至西湖记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
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
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
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1、解释句中加点的字词。
望保叔塔突兀
..层崖中(高耸的样子)即棹.小舟入湖(划船)山色如娥.(指眉上的彩“黛”青黑
色)花光
..如颊(这里说桃花艳丽)
2、把景物拟人化,是袁宏道常用的写景方法。
文中哪个句子用拟人的手法?试找出来并赏析。
(1)“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意思是四面的山峦色彩如美女眉上的彩黛,桃花艳丽好像少女的颜面。
(2)将“山色”“花光”拟人化,增加了景物的动感或“灵气”,同时也融入作者的主观情感。
画竹
余家有茅屋二间,南面种竹。
夏日新篁初放,绿荫照人。
置一小榻其中,甚凉适也。
秋冬之季,取围屏骨子,断去两头,横安以为窗棂,用匀薄洁白之纸糊之。
风和日暖,冻蝇触窗纸上,冬冬作小鼓声。
于时一片竹影凌乱。
岂非天然图画乎?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B )
A、余家
..(老师传授)D、置.一小榻其中..有茅屋二间(我家)B、甚凉适.也(恰好、刚好)C、无所师承
(放)
2、解释下列两组加点的字
之:秋冬之.季(的)用匀薄洁白之纸糊之.(它)
于:于.时一片竹影凌乱(在)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从)
3、翻译句子:岂非天然图画乎?这难道不是一幅天然的图画吗?
4、从这段文字中,你能读出怎样的生活启示。
说明只要留心观察,处处皆有学问并能自学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