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用版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五论述类文本阅读训练一选择题的选择技巧教案
2020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命题特征一、观点鲜明1、题目就是中心论点的简单概括(或论题)2、开头第一段可能就提出中心论点3、结尾回扣中心论点二、结构清晰1、分论点置于段首或独立成段2、分论点之间要注意过渡衔接3、阅读文本的选择:题材侧重艺术、科学、文化、现实等等4、选择题的设置:部分设题是原文的相关内容的直接转换。
部分选择题需要适度的迁移。
不少设题不再是较多地照搬原文或稍加改造的思路,不再纠缠于考查局部的、字面上语词概念内涵的细微差别辨析,更多的是着眼于文本内容的整体理解,着眼于繁杂信息的把握、筛选。
采用一种有一定跨度的信息筛选整合方式,语言表达形式的转换中常常还包含了一定的因果推断意味,隐含了一定的能力迁移要求。
这种能力迁移可以看作是以文本的说法(核心概念)为依据,来判断、理解文本未有提及,但又与之相似的某些情形。
解题指导一、通读全文,思考四个问题①文本主要谈的是什么问题或就什么事情阐述道理;②作者的基本立场、观点、情感和态度是怎样的;③本文依照怎样的顺序布局谋篇、组织文章,其段落之间的关系如何;④行文中为突显立意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段和材料二、阅读备考中的突出问题(“五缺”)缺乏整体感知和整体把握意识缺乏结构意识,不善于借助层次分析把握内容要点缺乏文本意识,作答过于主观随意或盲目缺乏提炼整合手段,有效分析往往不足缺乏作答规范意识,错字语病频频出现三、选择题解答一般方法第一、比照原文弄清概念把握句意辨析筛选.设题情形有三种:形同意同(信息吻合直接判断)形异意同(有所转换实质一致)形似意异(迷惑性大格外留意)第二、懂得审辨标志性词语。
可以作为标志性词语的有:顺序词、关联词、指代词、范围词,类别词、过渡词。
此外还有文中不同地方反复出现的同义或近义的词语。
以下的关键词在读文本时要圈划出来:1、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提示信息的词语(1)年代时间(多次出现时间) 、数据(多个数据)及其概语(如多数、少量、部分、凡、凡是、所有、都、全、几乎、仅仅、等表范围的词语)(2)重要的修饰限制词语(基本、根本、重要、最、十分、非常、总共等表程度的词语)(3)已然未然(迄今为止、到目前为止、现在所见的等表时间的词语)或然必然(如果、可能、也许、一定、必然等表判断的词语)2、有助于理清文章思路,避免逻辑错误的词语:(1)因果(因为、因此、……的原因是、因而、由于、从而)(2)转折(但是、反而、其实、实际上)(3)并列或递进(也、又、不再是……而是、不仅……还)(4)分类分层(首先、其次……“;”等等)(5) 举例子(例如、如、人名)[类型题拓展]抓住关键词要注意:1、尽量落实到词,集中注意焦点;2、可以用符号将有用信息作好标记;3、若有题目根据题目把握全文的中心,若没有题目找出现频率较高的词,尽快弄清文章的论题及观点;4、注意把握全文的顺序,边读边理清思路,读完全文要整理出全文的中心主旨。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 解题技巧(附练习题及答案)
8.关系混乱(1)必要(条件)充分(条件)混淆:必要条件一般用关联词“只有……才……”来表示,充分条件一般用关联词“只要……就……”来表示。
两者语意不同,如果混用,就会出现错误。
(2)因果关系混乱:一是强加因果,即把没有因果关系的内容说成有因果关系;二是因果倒置,即将原因说成结果,或将结果说成原因。
当选项的表述出现因果关系时,要注意其是否恰当。
(3)条件结果混乱:一是条件结果不对应,即本来是甲条件造成甲结果,乙条件造成乙结果,却错误地说成甲条件造成乙结果或乙条件造成甲结果;二是条件结果颠倒。
当选项的表述出现条件关系时,要注意其是否恰当。
(二)第2题必备知识:3大要素掌握牢1. 论点论点,又叫论断,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的见解、主张。
它是整个论证过程的中心,担负着回答“论证什么”的任务。
2.论点位置:(1)在文章的标题。
(2)在文章的开头。
(3)在文章的中间。
(4)在文章的结尾。
2.论据: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
(1)事实论据。
包括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具有典型性。
它在论述过程中的作用是通过典型的事实,凸显道理、突出论点。
(2)理论论据。
可以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名言、警句、俗话、谚语、定理、公式等,也可以是为社会普遍认可的道理。
运用时要做到精确,不篡改歪曲,能和论点建立必然联系,能恰当证明论点。
3.论证(1)论证方法附:专题训练题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3小题。
(每小题3分,共9分)(信息监测卷)劳动教育的本质在于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学生获得身心二元的全面解放。
劳动教育在现代社会实现自觉转型是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前提的,这在劳动教育上就体现为现代性的转换。
劳动教育的现代性转换首先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人和自然的关系,站在人类生存发展的高度思考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现代工业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现代儿童的童年远离大自然,他们的生活大多偏离了自然本性的轨道。
2020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考纲要求】分析综合能力要求: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考纲要求】分析综合能力要求: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考纲要求】论述类文本,主要包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议论和说明类文章。
【知识梳理】答题技巧与方法指导解答科技说明文要做到快速、准确,可以用用三遍阅读法来完成:第一遍:从头到尾仔细阅读争取完全读懂,在读的过程中,如果有个别语句不能够读懂,可以跳过不管,一般来说,个别词语对整篇的文章理解关系不大。
读完这一遍,要基本理解文章的内容。
也许有同学认为这样阅读会浪费时间,其实是为后面作题节省了时间。
如果第一遍不读懂,在作题的过程中,你会花更多的时间。
第二遍:阅读题干和选项,要一字一句数着读,找出考查的信息和设置题目的角度。
然后结合题干提供的信息,有重点地阅读全文,划出与选项有关的信息。
第三遍:把选项和选项有关的信息结合起来,仔细比较,每个题目中设置的干扰项,都是可以从原文中找出依据排除的。
在确定选择一个选项过程,就是排除其它三个选项的过程,一定要找出排除的依据,才能做到做题准确。
基本方法如下:(1)复位验证法。
在理解文中的重要概念时,如果对自己的选择没有十分的把握,可把选出的答案“复位”到原文中“验证”一下,如果语意连贯、意思准确则该项即为正确答案。
(2)事理分析法。
在论述类文章中,常会遇到事理之间的逻辑关系,如因果关系、条件关系、假设关系、选择关系等,要紧紧抓住表示事理之间逻辑关系的关键词语,作出正确的判断。
(3)巧用选项法。
在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命题中,命题者常常在句中确定两个考查点,每个考查点按两种理解列为四个选项。
遇到这种题目,可以巧妙地利用选项提供的“方便”,根据自己对某一个考查点的正确理解,排除错误的选项。
2020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考纲要求】分析综合能力要求: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考纲要求】分析综合能力要求: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考纲要求】论述类文本,主要包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议论和说明类文章。
【知识梳理】答题技巧与方法指导解答科技说明文要做到快速、准确,可以用用三遍阅读法来完成:第一遍:从头到尾仔细阅读争取完全读懂,在读的过程中,如果有个别语句不能够读懂,可以跳过不管,一般来说,个别词语对整篇的文章理解关系不大。
读完这一遍,要基本理解文章的内容。
也许有同学认为这样阅读会浪费时间,其实是为后面作题节省了时间。
如果第一遍不读懂,在作题的过程中,你会花更多的时间。
第二遍:阅读题干和选项,要一字一句数着读,找出考查的信息和设置题目的角度。
然后结合题干提供的信息,有重点地阅读全文,划出与选项有关的信息。
第三遍:把选项和选项有关的信息结合起来,仔细比较,每个题目中设置的干扰项,都是可以从原文中找出依据排除的。
在确定选择一个选项过程,就是排除其它三个选项的过程,一定要找出排除的依据,才能做到做题准确。
基本方法如下:(1)复位验证法。
在理解文中的重要概念时,如果对自己的选择没有十分的把握,可把选出的答案“复位”到原文中“验证”一下,如果语意连贯、意思准确则该项即为正确答案。
(2)事理分析法。
在论述类文章中,常会遇到事理之间的逻辑关系,如因果关系、条件关系、假设关系、选择关系等,要紧紧抓住表示事理之间逻辑关系的关键词语,作出正确的判断。
(3)巧用选项法。
在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命题中,命题者常常在句中确定两个考查点,每个考查点按两种理解列为四个选项。
遇到这种题目,可以巧妙地利用选项提供的“方便”,根据自己对某一个考查点的正确理解,排除错误的选项。
2020高考语文江苏专用版大二轮讲义:专题五 论述类文本阅读 训练一
训练一 选择题的选择技巧练前提醒对于论述类选择题,首先,了解答题原则,仔细比对,符合原文内容的就是正确的;反之,就是错误的。
原文是唯一的依据,可以改变句式和顺序,但不能改造原意。
其次,选项错误点很细小,要仔细比对,关注命题人常用的设误手段,如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改变范围、以偏概全等。
最后,作选择时,记住:没有最对,只有更对。
一定不要先入为主,要注意同中选优,即使自己认为该选项是正确选项,也要注意与其他选项再比较一下。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12分)标签:学术论文+中西宇宙观对比从庄子哲学的对境来说,恢弘的气象乃表现于不以人类为中心,不以自我为中心,而能推及广大的自然界。
庄子思想的最高境界是“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一方面表现出民胞物与的胸怀,另一方面又呈现着艺术精神的和谐观照。
很显然,庄子取消了天地万物和我——客观和主体——的对立关系。
这种主客一体的宇宙观,实为中国哲学的一大特点,和西方哲学主客对立的宇宙观迥然不同。
庄子不仅要打破主客对峙的局面,进而达到二而合一的境界,他还要进一步达致物我两忘的境界。
在这里,庄子充分表现出大艺术家的精神。
主客合一的宇宙观,只是对自然做某种程度的观赏,而缺乏开发自然界的精神。
中国在科学知识与科学技术方面的贫乏,这种宇宙观实有重大的影响;正如中国民族在文学艺术上的辉煌成就,也是受这种宇宙观的重大影响。
在西方,人在开拓自然的过程中,已有惊人的成就,这是值得骄傲的,也无须赘言。
然而若从另一个观点来看人和自然的关系,西方则呈现着深沉的危险,尤其是人如何在自然界中安排其地位问题。
西方传统哲学大抵为二元化的倾向——物我完全对立,自然与人事对峙,亦即划分客体与主体。
然而由于西洋哲学重客体,往往习惯将人类客体化,结果常使人埋藏于物界而丧失其自然的地位;同时也有人汲汲于求永恒客观的存在,把自然界看成一个变动流逝的感觉界而加以鄙弃;中世纪则更视自然人为罪人,自然界为罪恶之区,而将价值停滞于高远缥缈处。
(江苏专版)2020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五论述类文本阅读课件
第三步
将选项与选项进行比较,选出最错误或者最正确的一项。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花黄”也称“花子”“额黄”,是古代妇女面部的一种额饰。它以彩色光 纸、绸罗、云母片、蝉翼、蜻蜓翅乃至鱼骨等为原料,染成金黄、霁红或翠 绿等色,剪作花、鸟、鱼等形,粘贴于额头、酒靥、嘴角、鬓边等处。《木兰 诗》中描写木兰得胜归家,“对镜帖花黄”的场景,说明南北朝时期,在脸上 贴装饰物,已然成为一种风尚。宋代上层妇女也继承前代遗风,在额上和两颊 间贴金箔或彩纸剪成的“花子”。这种“花子”背面涂有产于辽水间的呵 胶,用口呵嘘就能粘贴。晚唐词人温庭筠的《菩萨蛮》中描写道“小山重叠 金明灭”,一说指女子额前的装饰物有所脱落而造成的或明或暗的效果。这
些装饰物,使得词人笔下的女子更添妩媚动人之态。“梅妆”也是宋代较为 流行的一种贴面妆容,“梅妆”即“梅花妆”。这种装扮相传始自南朝,宋武 帝的寿阳公主在正月初七醉卧于含章殿下,一朵梅花落在她的额上粘住,三天 后才落去,因而作“梅花妆”。 (摘编自梁牧原《妆容与服饰在宋词中的作用》)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花黄”作为古代妇女面部的一种额饰,制作原料丰富、色彩鲜艳、形状 多样。这些装饰物,使得词人笔下的女子更妩媚动人。 B.早在南北朝时期,妇女在脸上粘贴装饰物,就已经成为一种风尚。《木兰 诗》中描写木兰得胜归家,“对镜帖花黄”的场景就是证据。 C.晚唐词人温庭筠的《菩萨蛮》中,“小山重叠金明灭”一句可以说是在写 女子的妆容。有说法认为,“金”指女子额前的装饰物。 D.“梅花妆”是由南朝宋武帝的寿阳公主首创的一种贴面妆容,她因醉卧时 一朵梅花偶然落在额上粘住,从而受到启发而作“梅花妆”。
写字发展到相当兴盛之后(尤其到唐代),爱好写字的人们,一天比一天多了起 来,就产生出一批好奇立异、相信自己、不大愿意守法的人,各人使用各人的 手法,各人创立各人所愿意的规则。凡是人为的规则,它本身与实际必然不能 十分相切合,因而它是空洞的、缺少生命力的,因而也就不会具有普遍的、永 久的活动性,因而也就不可能使人人都满意地沿用着它而发生效力。在这里, 自然而然地便有书家和非书家的分别了。 有天分、有修养的人们,往往依他自己的手法,也可能写出一笔可看的字,但 是详细检察一下它的点画,有时与笔法偶然暗合,有时则不然,尤其是不能各 种皆工。既是这样,我们自然无法以书家看待他们,至多只能称之为善书者。
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
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阅读论述类文本时一定要联系语境,其次要画出要点以便提高做题效率,最后要对自己画出的要点进行筛选领悟。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1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明确考纲要求。
1、理解(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2、分析综合(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3、圈划选项信息源。
在作答过程中先用铅笔在原文找出选项信息源,并做标记。
4、将选项与选项信息源做比较。
比较点多为:1)句意逻辑是否一致。
2)表意范围是否发生扩大或缩小。
3)是否发生张冠李戴。
4)是否绝对。
5)是否无中生有。
5、有效利用排除法,由易到难。
2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方法1 思路:阅读论述类文本时一定要联系语境,其次要画出要点以便提高做题效率,最后要对自己画出的要点进行筛选领悟。
2 规范解答:点题.分条(很重要,防止遗漏关键点,提高老师对你的印象分。
).升华(由小我到大我,由小家到大家,由家庭到社会等等。
)3 举例解答:连自己生命都不怜惜的人最可怕,所以李逵还是活在书中的好。
这句话如何理解?(08江苏卷)理解:1.要珍惜自己生命,珍惜他人生命。
2.反对崇尚武力.滥用暴力。
3.李逵破坏性太大,有警醒作用。
(3点全部由斜体得出) 3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小技巧1.概括每一段的段落大意,特别注意每一段的第一句和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基本上这就是文章的中心2.看标题,先将文章大致看一下,然后去看题目,带着问题去找答案。
这样比较有针对性,目标明确3.不管是题目还是文章都要将关键字圈起来,特别是时间,概括性词语例如:几乎,大概,一般,全,都,凡是这类词4.找出文章表程度的词语例如:总共 .基本.大致.最5.找出有逻辑性的关联词例如:表转折,表因果,分层分类,举例子,并列或递进6.文章反复出现的句子,特别注意跟文章一样的句子,因为有可能张冠李戴4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小方法1 剔除文本中做论据的文字,概括段意论述类文本重在阐述观点和事理,为了阐明观点事理,就会引用一些资料,列举一些事例。
2020高考语文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
2020高考语文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古体诗,亦名古诗、古风或往体诗,指的是产生于唐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试体。
它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声律,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
不过唐人的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杂言也多以七言为主体。
五七言古诗自汉魏以来已经有了悠久的传统,至唐代又发生了新变。
唐代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人的思想感情的复杂化,要求诗歌作品在表现范围上有较大的开拓,加上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的近体诗走向定型化,更促使这种少受时空限制的古诗朝着发挥自己特长的道路迈进。
一般说来,较之魏晋六朝诗歌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唐人的古诗则趋向笔力驰骋、气象峥嵘、边幅开阔、语言明畅,不仅抒写波澜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动,还直接叙述事件,刻画人物,铺捧场景,发生议论,使诗歌表情达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发挥。
唐代诗人中也有接近于汉魏古诗含蓄淳厚作风的,如王、孟、韦、柳,但较为少见。
不构成唐人古诗的主流。
另外,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
所以明代格调论者以唐人古诗为汉魏以来古诗的“变体”,并不算错。
只是他们从伸正黜变、荣古虐今的传统观念出发,贬抑唐人古诗的成就,甚至宣言“唐无五言古诗”(李攀龙《唐选诗序》),那就太过分了。
清王士禛《古诗选》在五言古诗部分选了一百多位汉魏六朝作家的作品,于唐人只取陈于昂、张九龄、李白、韦应物、柳宗元五家,还说是“四唐古诗之望,可以略暗焉”(《古诗选。
五言诗凡例》),显示出同一偏见。
倒是明末许学夷在《诗源辨体》中强调指出“唐人五古自有唐体”,它以敷陈充畅为特色,不能拿汉魏古诗委婉含蓄的作风来硬加绳尺,可谓通达之见。
至于同属唐人古体,五言和七言又有所差别,这个问题比较微妙,须细心体察。
江苏专版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精准训练精准训练-考场选择题的选择技巧非连续性文本部分
精准训练一考场选择题的选择技巧(非连续性文本部分)练前提示非连续性实用文本共设两道单选题,分值重要,考场上必须拿下这两道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材料一:近年来,近百部古装剧涌进荧屏,中国灿烂的历史成为创作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库。
然而与此成反比的,却是精品剧难见,而华丽空洞的视听垃圾居多。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历史文化博大精深。
传承历史文化,传播历史文化,古装剧是一个很好的载体。
但是,既然选择了拍摄古装剧,就应该好好研究历史,认真推敲时代,让古装剧能真正把观众带进真实的古代,让观众了解历史、认识历史、丰富历史文化知识。
千万不可让现代人穿上古代的服装说现代话、做现代事,这样的“古装剧”就没有“古代模样”,只有“滑稽模样”罢了。
拍摄古装剧是为了传承古代文化,启迪今日征程,丰富公众精神生活。
拍摄古装剧不能背离“古代模样”,只有回归古代“初心”,才能赢得今人“爱心”。
(摘自《尊重历史,传承文化》,作者:张琼) 材料二:不论是“戏说”还是“历史正剧”,早年的清宫剧几乎都有共同的价值指向——从宫廷斗争透视家国命运,更多体现的是对国家命运以及民族未来的一种思考和想象,借古鉴今的目的比较明显。
而近些年的清宫剧逐渐趋向内在、特别是演变为“后宫女人”的争宠戏后,不仅失去了从前清宫戏宏大的历史叙事和人文情怀,反而以架空历史的方式来讲一些小情小爱、勾心斗角,借此隐射当下职场的那点“小九九”和是是非非,而这也正是当下生活即刻化、碎片化的一种投射。
文艺要讲好中国故事,必然呼唤现实主义传统、求真务实的制作态度的回归。
而这里所说的中国故事,既包括当下的社会现实,也包含了中国历史故事。
需要指出的是,优秀古装剧即便不是严谨的历史再现,也需要通过虚构情节之下的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底蕴来昭彰历史,抵达一种虚拟外壳下的真实内核,从而获得观众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肯定。
这中间,见章法、见功力,也见人心。
(摘自《光明日报》,作者:张凡)材料三:历史剧在“大事不虚”的前提下,应允许必要的虚构和杜撰。
2020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考纲要求】分析综合能力要求: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考纲要求】分析综合能力要求: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考纲要求】论述类文本,主要包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议论和说明类文章。
【知识梳理】答题技巧与方法指导解答科技说明文要做到快速、准确,可以用用三遍阅读法来完成:第一遍:从头到尾仔细阅读争取完全读懂,在读的过程中,如果有个别语句不能够读懂,可以跳过不管,一般来说,个别词语对整篇的文章理解关系不大。
读完这一遍,要基本理解文章的内容。
也许有同学认为这样阅读会浪费时间,其实是为后面作题节省了时间。
如果第一遍不读懂,在作题的过程中,你会花更多的时间。
第二遍:阅读题干和选项,要一字一句数着读,找出考查的信息和设置题目的角度。
然后结合题干提供的信息,有重点地阅读全文,划出与选项有关的信息。
第三遍:把选项和选项有关的信息结合起来,仔细比较,每个题目中设置的干扰项,都是可以从原文中找出依据排除的。
在确定选择一个选项过程,就是排除其它三个选项的过程,一定要找出排除的依据,才能做到做题准确。
基本方法如下:(1)复位验证法。
在理解文中的重要概念时,如果对自己的选择没有十分的把握,可把选出的答案“复位”到原文中“验证”一下,如果语意连贯、意思准确则该项即为正确答案。
(2)事理分析法。
在论述类文章中,常会遇到事理之间的逻辑关系,如因果关系、条件关系、假设关系、选择关系等,要紧紧抓住表示事理之间逻辑关系的关键词语,作出正确的判断。
(3)巧用选项法。
在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命题中,命题者常常在句中确定两个考查点,每个考查点按两种理解列为四个选项。
遇到这种题目,可以巧妙地利用选项提供的“方便”,根据自己对某一个考查点的正确理解,排除错误的选项。
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选择题技巧
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选择题技巧选择题在语文考试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掌握一些技巧可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应对选择题。
下面将介绍一些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选择题的技巧。
首先,对于阅读理解题,我们要做到抓住重点。
在阅读理解中,通过快速读懂文章的中心思想,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阅读时间。
在阅读过程中,要注意标注关键信息,包括人物、事物、时间、地点等,尤其是那些与问题有关的部分。
通过快速获取关键信息,可以在选题时更准确地定位答案。
其次,分析选项也是解答选择题的一种重要技巧。
在遇到较长的选项时,可以将其进行简化,减少选项的复杂性,然后再与原文进行对比。
同时,要注意排除干扰项,有时候正确答案会隐藏在干扰项之中。
通过仔细分析选项,可以更好地判断出正确答案。
此外,背景知识的运用也是解答选择题的关键。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积累一些关于文化、历史、文学等方面的知识是很有帮助的。
通过对背景知识的运用,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思,理解作者的观点,从而准确选择答案。
另外,注意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也是解答选择题的关键。
在阅读文本时,要仔细理解每个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包括因果关系、转折关系、并列关系等。
通过把握句子间的逻辑联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结构和思路,进而准确选择答案。
总结起来,解答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选择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抓住文章的重点,快速获取关键信息;其次,分析选项,简化复杂的选项,排除干扰项;然后,充分运用背景知识,理解文章的意思和作者的观点;最后,注意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理解文章的结构和思路。
通过掌握这些技巧,可以在语文考试中更好地解答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选择题。
江苏专版2020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五论述类文本阅读含解析20200710266
论述类文本阅读近9年来,论述类文本一直是高考江苏卷每年必考的内容。
这种文本以理性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具有理论性强、逻辑性强、针对性强的特点。
论述类文本主要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来阐述观点、说明道理、分析事实、辩驳旧说、介绍新见。
经过一轮的复习,考生对论述类文本已有所了解,但是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准确、快速地答题也比较困难。
因此,在二轮复习中,考生应把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复习重点放在如何快速读懂选文、准确分析题干要求和准确答题上。
第1讲论述类文本高效读文2步骤论述类文本阅读历年选文都凸显了思路清晰、说理透彻、持之有据的良好文风,要求考生具备独立思考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理论分析能力以及条分缕析的表述能力,2018年所选文本《中国建筑的希望》更是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
如果考生初读文章不能理清文本思路、把握中心论题,建议重新阅读文本,从而确认文章的中心论点,不建议在不理解文章中心的前提下答题,那样可能会南辕北辙、得不偿失。
为使考生能更好地作答论述类文本,我们设计了“高效读文2步骤”,具体如下:一、析文章之“目”——分析标题,揣测文章论述中心考生看到试题文本后,首先要看标题并对标题加以分析,因为标题能或隐或现地显示论述中心。
所选文章的标题有时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而有的标题不是,只是选文论述中心的缘起。
因而理解标题,明确文章论述的中心问题与作者的观点态度显得尤为重要。
如2016年江苏卷《成人不自在》,标题就是中心论点;而2017年的考试文本《从脸谱说起》,由标题可知文章论述的中心不是“脸谱”,通读文章后方知:文章论述的中心是“舞台艺术要做到‘有规律的自由’”,考生如果能够理解标题,明了文章论述的中心,“有规律的自由”的内涵就自然而然地清楚了。
二、理文章之“脉”——把握论点,理清文章论述思路在这一步中,要注意根据论述类文本特征,把握文本中心论题(或分论点),阅读时随手用笔圈出关键句,特别是中心句,最终理清论述思路。
(江苏专用)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二板块高考题型五论述类文本阅读第1讲选择题速解技巧课件
时态)
未然变已然,或然变必然,必然变或然。
曲解文意
选项中的观点歪曲了原文内容,与原文观点不 符。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以偏概全
改换表范围大小、程度轻重的关键词,主要包 括以个别代一般,以部分代整体等;或反之。
武断绝对 不管差异,一律以一种说法概之。
无中生有 凭空捏造,原文中无此依据或内容。
混淆因果
将“因”与“果”颠倒或将无因果的事物硬加 “因此”“所以”的关联词说成有因果关系。
[思维定向]
句中关键词
易设陷阱
范围词
全、都、一些、部分等
以偏概全
程度词 必须、一定,非常、十分,更、极 其,比较等
武断绝对
频率词
通常、总是、有时、偶尔等
以偏概全 武断 绝对
时态词 已经、将、曾经、过去、现在、目 前、尚等
混淆时态
指代词
之、其、此、这、它、那等
偷换概念 张冠 李戴
以偏概全 是非词 必定、的确、有、无、是、无非等
偷换概念 解释某个概念时,故意换成另一个近似的概念。
将题目中的选项内容与筛选出的原文信息进行比对,仔细选 出两者之间的差异,然后根据前文提到的设误陷阱分析判断。具 体来说,可以采用“3级比对法”。
(一)检索定位,比对句中词语 因为命题者在命题时采用删词、添词、改词的手段来设 置部分选项,所以抓住选项或原文中的这些词语比对,就能 迅速地排除部分选项。
曲解文意
并列关系转 把并列关系或转折关系的前后语 折关系 句转换成了其他关系。
曲解文意
[典例示法] (2019·江苏高考T16—C)
苏东坡天分高,修养深,意造的书画自有天然之趣, 选项
但率先破法,放任不羁,成为后世不守法度的借口。
高三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选择题拿高分的方法
高三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选择题拿高分的方法高校幻想的实现从高考开头,十二年的拼搏收获从考场开头,对你的考验和磨练从考试开头,我的祝愿从现在开头,祝你高考成果优异,高校幻想早日圆。
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高三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选择题拿高分的(方法),盼望大家喜爱!一、阅读方法有考生认为,做选择题只是找与比的问题,与读关系不大。
其实,把握了读,下两步的找与比才会事半功倍。
这里的读包括两点:1.通读,整体把握全文。
先总体扫瞄(文章),边读边画出关键词语和(句子),快速地理清文章的思路,基本抓住主要内容。
2.精读(文段)。
这里的精,不是精细,而是精明,只有精明地读,才能精确吸纳推断。
什么叫精读呢?只读该读的(与选项对应的内容),紧抓勿松,读得精确;不该读的不读,置之不理,弃得坚决;和解题无多大关系的,读过后就不再读。
方法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解法。
但做论述类文本、有用类选择题,除此之外,还要用好比对法。
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仔细、认真地比较、对比,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
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1.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实行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转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便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
因此,比对的第一层是词语比对,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全都。
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①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
示例:(2023安徽卷第1题D项)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科学家运用的不表达愿望、善恶等感情的概念,是现代西方思想所特有的。
原句:它为建立它的贯彻全都的体系所用到的概念是不表达什么感情的。
附带地说,这个特点是渐渐进展起来的,而且是现代西方思想所特有的。
(江苏专版)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精准训练精准训练一考场选择题的选择技巧(含解析)
精准训练一考场选择题的选择技巧练前提示考场上,做论述类文本选择题最基本的方法是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进行从内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从基本内涵来说,所谓科学中的理性,可以理解为人类通过自觉的逻辑思维把握客观世界规律的能力,以及运用这种能力认识世界的活动。
所谓非理性,一是指心理结构上的本能意识或无意识,二是指非逻辑的认识形式,前者如想象、情感、意志、信仰等,后者如直觉、灵感、顿悟等。
作为心理现象,非理性既然是一种本能意识或无意识,那就是未经理性驾驭或不能进行确切的理性分析的。
从功能发挥的角度来说,理性在科学研究活动中往往起着必不可少甚至关键的指导性作用。
众所周知,科学自近代产生以来,就形成了以认识论的理性主义和方法论的演绎主义为基本特征的科学认识理念。
在过去的几百年里,科学中的理性尤其是其中的分析传统已成为科学研究活动中占主导地位的认识模式,也因此取得了许多伟大的科学成就。
然而,理性由于只是一种工具性的东西,故并不具备积极能动的力量。
没有情欲、本能和冲动的推动,理性就是一些僵死的形式。
所以,理性的活动只能仰仗非理性的能量。
传统的科学主义者认为理性高于非理性,并将科学的理性方法绝对化,无条件地推广至各门非自然学科及社会问题的研究中;相反,非理性主义者则坚持非理性高于理性,甚至将非理性方法绝对化,声称它是研究人和世界本质的唯一方法。
事实上,就科学活动而言,理性与非理性往往是共同发挥作用的。
一方面,理性作用的实现有赖于非理性的参与。
例如,爱因斯坦就非常重视直觉的作用,他认为从直接经验到理论体系“不存在任何必然的逻辑联系,而只有一个不是必然的直觉的联系”,“这一过程实际上也是属于超逻辑的”。
当代科学家们在研究中已深切体验到:新知识的获得并不只靠逻辑性和客观性,巧辩、宣传、个人成见之类的非理性因素也起了作用。
另一方面,非理性因素的实现也有赖于理性因素的作用发挥。
任何积极的意志、信仰、信念要在人的活动中有效发挥作用,就必须借助于理性来为其规定目标和方向,并以理性的形式表达出来。
苏教版高中语文2020江苏高考二轮复习专题: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策略(34张)-优秀课件
D.“爱好派”水平参差不齐,常显示出主观臆断及个人化色 彩,所以易转化评论对象,多聚焦于艺术从业者的道德、 修养等问题。
回归原文:“爱好派”的主要问题首先是良莠不齐,其次 是带有强烈的主观臆断和个人化色彩,且评论者又容易转 化评论对象,有时候甚至不去聚焦艺术作品本身而转主评 论艺术从业者的道德、修养等问题。
一重比对——比对关键词语
例:2019年高考江苏卷论述类文本《书家和善书者》
下列关错于误类原型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错,误不类正型确:的一项是
C. 苏无东中坡生天有分高,修养深,意范造围的扩书大画自有天然之趣,但 率先破法,放任不羁,成为后世不守法度的借口。
回归原文:第4段:宋代的苏东坡,大家都承认他是个书家,但他因 天分过高,放任不羁,执笔单钩,已为当时所非议。他自己曾经说 过:“我书意造本无法。”黄山谷也尝说他“往往有意到笔不到 处”。就这一点来看,他又是一个道地的不拘拘于法度的善书的典 型人物,因而成为后来学书人不须要讲究笔法的借口。……我尝看 见东坡画的枯树竹石横幅,十分外行,但极有天趣,米元章在后边 题了一首诗,颇有相互发挥之妙。
有条不紊,科学解题
阅读心态:静心、耐心、细心 阅读用时:15分钟以内 阅读原则:文本意识第一 阅读步骤:一、关注标题,快速把握。
二、圈点勾画,理清思路。 三、比对辨析,筛选整合。 四、审清题意,规范表达。
提分策略一:回归原文,精准比对,做对选择题。
三重比对
一、比对关键词语 二、比对句子关系 三、比对三大要素
把握变化,有的放矢
2019年江苏语文卷的题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论述类 文本阅读由三道主观表述题变为两道客观选择题和一道主观 表述题,共计12分。
(江苏专版)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复习任务群五论述类、实用类文本阅读任务(十三)整体把握
任务(十三) 整体把握,精准提炼,答好论述类文本主观题任务情境自从2019年高考卷题型变为两道选择题加一道主观题后,江苏卷论述类文本阅读主观题的命题走向格外令人关注。
2019年高考卷考查的是归纳概括内容要点,那么,2020年高考卷是否会考分析概括论述思路或者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意呢?都有可能。
因此,我们在训练时不可心存侥幸,应该踏踏实实地把这三类主观题训练好,这样才能真正应对高考。
自主检测,自我诊断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文学社群与文学流派张涛在文学流派研究学术史上,文学流派与文学社群是怎样的关系,学术界争议颇大。
吴奔星《文学风格流派论》指出,“文学社群不等于文学流派”,“不能把文学社群和文学流派等同起来”,“文学社群是否为文学流派,必须具体分析”。
当下文学流派研究有必要澄清二者关系,这是研究地域文学流派的先决条件。
“社”起源于中国古代先民对土地繁殖生命能力的一种宗教崇拜,后逐渐演变为中国古代民间春秋两季祭祀“社神”、祈求丰收的风俗习惯。
到了明代,人们把具有共同兴趣和信仰的文人士子组织在一起从事一定的有组织有目的活动的群体组织称为“社”。
而文学派别,陈文新教授《中国文学流派意识的发生和发展:中国古代文学流派研究导论》认为主要源于先秦之《诗经》与《楚辞》。
他以南朝梁钟嵘《诗品》关于建安以降的五言诗“源出于某某”为依据,把文学流派溯源至先秦《诗经》之《国风》与《小雅》,以及战国之《楚辞》。
随着建安以来文学独立地位的凸显,文学流派才得到充分发展,国风派、小雅派与楚辞派三种文学流派在这一时期首次出现。
文学社群一般具备严格的组织体系,如必须具备大家推举的社长、制定的社约、严格吸收的成员、定期开展的社群活动,等等。
而文学流派则更多表现为一种观念上的文人集合。
也就是说,文学流派不必像文学社群那样有严密的组织实体,只要某一特定文人群体围绕某一文坛领袖形成共同的创作风格,并在文坛产生一定的影响力,就往往把这一文人群体称为某一文学流派,至于是否具备严格的组织体系并不重要。
(江苏专用)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五 论述类文本阅读 训练一 选择题的选择技巧教案不分版本
(江苏专用)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五论述类文本阅读训练一选择题的选择技巧教案不分版本训练一选择题的选择技巧练前提醒对于论述类选择题,首先,了解答题原那么,仔细比对,符合原文内容的就是正确的;反之,就是错误的。
原文是唯一的依据,可以改变句式和顺序,但不能改造原意。
其次,选项错误点很细小,要仔细比对,关注命题人常用的设误手段,如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改变范围、以偏概全等。
最后,作选择时,记住:没有最对,只有更对。
一定不要先入为主,要注意同中选优,即使自己认为该选项是正确选项,也要注意与其他选项再比拟一下。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12分)标签:学术论文+中西宇宙观比照从庄子哲学的对境来说,恢弘的气象乃表现于不以人类为中心,不以自我为中心,而能推及广阔的自然界。
庄子思想的最高境界是“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一方面表现出民胞物与的胸怀,另一方面又呈现着艺术精神的和谐观照。
很显然,庄子取消了天地万物和我——客观和主体——的对立关系。
这种主客一体的宇宙观,实为中国哲学的一大特点,和西方哲学主客对立的宇宙观迥然不同。
庄子不仅要打破主客对峙的局面,进而到达二而合一的境界,他还要进一步达致物我两忘的境界。
在这里,庄子充分表现出大艺术家的精神。
主客合一的宇宙观,只是对自然做某种程度的欣赏,而缺乏开发自然界的精神。
中国在科学知识与科学技术方面的贫乏,这种宇宙观实有重大的影响;正如中国民族在文学艺术上的辉煌成就,也是受这种宇宙观的重大影响。
在西方,人在开拓自然的过程中,已有惊人的成就,这是值得骄傲的,也无须赘言。
然而假设从另一个观点来看人和自然的关系,西方那么呈现着深沉的危险,尤其是人如何在自然界中安排其地位问题。
西方传统哲学大抵为二元化的倾向——物我完全对立,自然与人事对峙,亦即划分客体与主体。
然而由于西洋哲学重客体,往往习惯将人类客体化,结果常使人埋藏于物界而丧失其自然的地位;同时也有人汲汲于求永恒客观的存在,把自然界看成一个变动流逝的感觉界而加以鄙弃;中世纪那么更视自然人为罪人,自然界为罪恶之区,而将价值停滞于高远缥缈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训练一选择题的选择技巧练前提醒对于论述类选择题,首先,了解答题原则,仔细比对,符合原文内容的就是正确的;反之,就是错误的。
原文是唯一的依据,可以改变句式和顺序,但不能改造原意。
其次,选项错误点很细小,要仔细比对,关注命题人常用的设误手段,如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改变范围、以偏概全等。
最后,作选择时,记住:没有最对,只有更对。
一定不要先入为主,要注意同中选优,即使自己认为该选项是正确选项,也要注意与其他选项再比较一下。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12分)标签:学术论文+中西宇宙观对比从庄子哲学的对境来说,恢弘的气象乃表现于不以人类为中心,不以自我为中心,而能推及广大的自然界。
庄子思想的最高境界是“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一方面表现出民胞物与的胸怀,另一方面又呈现着艺术精神的和谐观照。
很显然,庄子取消了天地万物和我——客观和主体——的对立关系。
这种主客一体的宇宙观,实为中国哲学的一大特点,和西方哲学主客对立的宇宙观迥然不同。
庄子不仅要打破主客对峙的局面,进而达到二而合一的境界,他还要进一步达致物我两忘的境界。
在这里,庄子充分表现出大艺术家的精神。
主客合一的宇宙观,只是对自然做某种程度的观赏,而缺乏开发自然界的精神。
中国在科学知识与科学技术方面的贫乏,这种宇宙观实有重大的影响;正如中国民族在文学艺术上的辉煌成就,也是受这种宇宙观的重大影响。
在西方,人在开拓自然的过程中,已有惊人的成就,这是值得骄傲的,也无须赘言。
然而若从另一个观点来看人和自然的关系,西方则呈现着深沉的危险,尤其是人如何在自然界中安排其地位问题。
西方传统哲学大抵为二元化的倾向——物我完全对立,自然与人事对峙,亦即划分客体与主体。
然而由于西洋哲学重客体,往往习惯将人类客体化,结果常使人埋藏于物界而丧失其自然的地位;同时也有人汲汲于求永恒客观的存在,把自然界看成一个变动流逝的感觉界而加以鄙弃;中世纪则更视自然人为罪人,自然界为罪恶之区,而将价值停滞于高远缥缈处。
及于近代,西方经验科学的长足发展产生如下的特殊现象:一、把人类压缩成物理平面;二、把人类列入“动物级数”,或从“鼠”辈的试验解剖中来衡量人类的行为;三、天文学家将亚里士多德至中世纪的有限宇宙开展而为无穷宇宙,人面临这无穷新世界,有如沧海一粟,渺小的人类固然可借知性作用在宇宙中安排自处,但人类的苦闷不安,则于其畏怯与自大的交织下表露无遗。
总之,西方哲学的宇宙观始终是在一种不协调或割离的情状中影响于人生观的。
同时,传统西洋哲学家几乎都在全心全意地建造大体系,把所有个体融入抽象的全体之中,因而个体的特殊性便被抽象的全体消解和吞噬。
反观庄子,他一方面肯定大自然的完美性,不如西方哲学总想逃离这一自然界,而构幻另一虚无缥缈的超自然;同时,庄子也肯定人类的尊严性,而西方哲学却以人性为微末。
在庄子看来,广大的自然皆为生命游行的境域,人类处于自然中,其渺小程度虽如“毫末之在于马体”,然其思想光芒则可流布于苍穹。
在今日急速的动力生活中,人心惶然不安,精神病患者日增。
对于这样的时代,庄子哲学也许有一份清醒的作用,作为调整人心的清凉剂。
(节选自陈鼓应《庄子浅说》,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哲学的特点是主客合一的宇宙观,自然界只是观赏的客体,却不是征服的对象。
B.主张主客二元、人与自然对立的西方哲学在人类征服自然的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C.从亚里士多德到中世纪,天文学家的发现让人类眼中的有限宇宙已拓展为无穷宇宙。
D.部分西方哲学家鄙视自然,认为自然界变动流逝,他们热衷于追求永恒存在的超自然。
答案 C解析“天文学家的发现让人类眼中的有限宇宙已拓展为无穷宇宙”错,原文是“天文学家将亚里士多德至中世纪的有限宇宙开展而为无穷宇宙”。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西方科学技术的辉煌成就和文学艺术上的贫乏,与西方哲学主客对立的特点密切相关。
B.尽管近代经验科学长足发展,借由动物试验得出的结论却未必适用于对人类行为的解释。
C.庄子哲学视宇宙中的人类如马体之毫末,这与西方哲学以人性为微末的观点似同实异。
D.人类置身于无垠的宇宙,畏怯自大,矛盾重重,这种惶惑苦闷不是单凭理智能够解决的。
答案 A解析“西方科学技术的辉煌成就和文学艺术上的贫乏”无中生有。
3.依据文意,庄子哲学为何能成为“调整人心的清凉剂”?请概括回答。
(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庄子哲学肯定大自然的完美性,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②肯定人类的尊严性,使人认识到人类的思想价值;③持有主客合一的宇宙观,使人在无穷宇宙中安然自处。
(每点2分)解析根据第一段“庄子思想的最高境界是‘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一方面表现出民胞物与的胸怀,另一方面又呈现着艺术精神的和谐观照”,第六段“反观庄子,他一方面肯定大自然的完美性,不如西方哲学总想逃离这一自然界,而构幻另一虚无缥缈的超自然;同时,庄子也肯定人类的尊严性,而西方哲学却以人性为微末。
在庄子看来,广大的自然皆为生命游行的境域,人类处于自然中,其渺小程度虽如‘毫末之在于马体’,然其思想光芒则可流布于苍穹”分析概括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12分)阅读文签:学术论文+“断舍离”影响经济学当下的经济世界出现了两个严重的错位:一个是家庭和外部社会的错位,即外部社会继续狂热生产和家庭内部物质产品严重过剩之间的失衡;一个是家庭和物质产品的错位,即家庭由物质产品的主人转变成仆人的颠倒。
历史和逻辑都告诉我们,扭曲终究是要归位的。
终于,“断舍离”爆发。
山下英子的“断舍离”本是解决自己居家问题的。
不买进不需要的东西,处理掉手里没用的东西,让家的空间宽敞起来。
不曾料及的是,一个让家庭成员获取舒适感的举动,赢得的不只是大的居住空间,还有内心的自由自在,因为从此不用再对过多的物质产品牵肠挂肚、劳心费神。
更不曾料及的是,山下英子不止一个,而是成千上万,聚合起来就是一个时代。
要知道,那些“断舍离”的东西,曾经满足过无数山下英子的欲望,转眼便无情地束缚了她们的心灵。
心无自由,便无舒适,更谈不上幸福。
山下英子们痛下决心“断舍离”,理所当然。
这个由日本家庭妇女启动的日常生活习惯的改变,实际上是一场关系到经济生活模式的巨大革命,它预示着人类从物质产品拥有的“极度偏好”转向“适度”;这也是一次人类经济发展目标的重新定位,一味扩张生产的高速增长将为平衡生产的适度增长所代替;这更是一种人类理解自由和幸福真义的启蒙,拒绝物质产品对人的奴役,回归自由自在的状态将主导人类的精神生活。
相应地,“断舍离”也预示着一场经济学革命的到来。
这场革命的表现形式,是纠正过往经济学偏重的“生产理论”或“供给学说”,真正从供给与需求相互制约的视角,理解经济现实,总结经济运行,提炼经济逻辑,构建新的经济学理论;这场革命的深层本质,则是围绕现实经济生活中的人,实现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从“生产之事”到“生活之人”的转变,推动经济学的研究目的从服务各种经济体向服务人类的自由和幸福靠拢,开启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从具体细微事实到一般宏观逻辑的探索。
“断舍离”的案例告诉我们,一个山下英子微观的鲜活生活故事,聚合出了千万个山下英子对物质产品需求的宏观经济大局,那么,从真实的经济生活里,去发现“断舍离”类的小事,理解并分析其中人类追求自由和幸福的成分,以及这种成分可能的广泛代表性,进而预测“小事”合为“大势”的走向,就是未来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内在要求。
这就是由“解剖麻雀”而认知全体麻雀,甚至于认知同种鸟类的方法,以及“由小见大”或“见微知著”的类比逻辑演进方法。
这种方法与以往经济学最大的不同在于,真实的经济生活是经济学的起点;经济生活的历史演进轨迹,同时就是经济学的逻辑发展路线。
换言之,经济学的方法,与其说是经济学家头脑里的思维构建,不如说是经济学家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发现和总结。
作为带有划时代特征的经济现象,“断舍离”类的经济生活故事,迟早会成为经济学家们言说的话题;人类对自由和幸福的追求,也必将为经济学家所热衷探讨。
然而,及早地在这类经济生活现象里,去发现共性,总结规律,提炼逻辑,构建全新的经济学学说,比起那不得不说时的“事后诸葛亮”理论,更有益于我们认识、改造这个世界,造福于人类。
(节选自《断舍离和经济学》,有删改)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断舍离”的爆发在于经济世界中的两个错位,其中家庭和社会的错位即社会生产和家庭需求的失衡。
B.“断舍离”最初只是山下英子改变日常生活习惯的个体事件,却发展成了带有划时代特征的经济现象。
C.“断舍离”预示着经济学研究方法的改变,将从以往的研究具体细微事实转向而今的探索一般宏观逻辑。
D.“断舍离”虽然只是一个微观的经济生活案例,却能让我们见微知著,认识宏观经济大局,预测大势走向。
答案 C解析原文第四段提到“断舍离”“开启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从具体细微事实到一般宏观逻辑的探索”。
意思是说研究经济学要能从小事件中预测大势走向,而不是说以往研究的是小事,现在要研究宏观。
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遭遇居家困扰的不只是山下英子,还有成千上万的家庭主妇,正是她们主导了这场经济学的巨大革命。
B.从对物质产品的“极度偏好”到“断舍离”,体现了人们对自由和幸福的时代解读与以往有所不同。
C.人类经济发展的目标一度定位为扩张生产的高速增长,这与以往经济学偏重“生产理论”是分不开的。
D.经济学家应敏锐地观察经济生活现象,及时总结经济发展规律,以便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答案 A解析“主导”错,应是她们倡导的生活习惯的改变“关系”到经济革命。
6.“断舍离”对经济学研究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
(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研究视角的转变,从偏重生产和供给转向供给、需求相互制约;②研究对象的转变,从“生产之事”到“生活之人”;③研究目的的转变,从服务各种经济体到服务人类的幸福和自由;④研究方法的转变,从学者的思维构建到依据现实经济生活发现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