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城市的血管·排水设施【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以及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近年来,各级地方政府都加快了对于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城市更美好、更快捷方便的环境提供了重要保障。但是,随着中小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我们看到城市对于基础设施的需求与现阶段对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仍然还存在着差距,城市基础设施还仍然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尤其是近几年出现的“城市内涝”“城中看海”的现象,严重威胁着城市的发展。回顾最近几年,暴雨似乎频频光临北京:2004年“7·10”城区暴雨,2011年“6·23”城区特大暴雨,2011年“7·24”密云、平谷山区特大暴雨……每一次都造成巨大损失。为什么会频繁出现这种严重危害人身安全财产损失的事件呢?为什么大量雨水会囤积在市区排不出去?这一系列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关键字】基础设施城市发展城市内涝排水设施
一.城市内涝形成的原因
7月21日,北京遭遇61年一遇的特大暴雨,损失惨重。不仅北京,近年来,长沙、武汉、杭州、西安等国内许多城市均因暴雨频发内涝。对暴雨我们已能提前预报、提前准备,为何还会给城市带来巨大损失?城市内涝是否成了大城市的通病?我们知道随着全球气候
变暖,水循环发生变化,大气环流出现异常,造成了异常天气气候事件不断发生的复杂局面,强降水等灾害性天气的频次、强度有增多、增强的趋势。城市自身也具有“放大”气象灾害的作用。研究显示,当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由于人类活动密集,城市下垫面(指与大气下层直接接触的地球表面)和地貌的改变,会使城市局地气候特点和生态环境发生变化,使城市气象灾害打上人类活动的印迹。城市干岛、湿岛、热岛效应的存在,都与此有密切关联。暴雨洪涝是城市面临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在城市高层建筑集中区,热岛环流有利于城市上空的热对流发展,容易引发暴雨。此外,城市上空排放的大量污染物,有利于凝结核的形成,可能使城区降水量比郊区更多一些。
随着城市化的加快,城市规模的扩大,使现在道路工程建设越来越好,原来的土路都变成了现在的钢筋混凝土、水泥路面,每当遇到暴雨,,整个城市的渗透性也就变差了,雨水无法渗透下去,雨水大量在道路聚集,形成局部内涝。加上城市绿地的面积被住宅用地占据而越来越少,导致绿地所具备的滞水作用也减弱了,所以城市内涝变得更加严重。
城市是人口最密集的地区,大量人口的聚集肯定会带来大量的生活垃圾,城市又是工业聚集区,同时也会带来大量工业垃圾,不管是生活垃圾还是工业垃圾如果管理不善,没有明确的管理制度,造成垃圾乱丢,遇到下雨,随水流动,飘到雨水出水口堵塞,造成排水不畅。有时雨水排泄口被当作为垃圾口,有的居民将垃圾杂物倒入雨水排泄口,因为管理不善,雨水口内的杂物得不到及时清理,遇到雨势较大的天气,雨水不能正常泄入排水管沟,由此造成地面局部积水,慢慢发展成全城内涝。所以在城市发展中,不能仅仅只把经济发展作为唯一指标,还要努力去教育提高普通百姓的文化精神素质,是他们养成好的生活习惯,爱护身边的环境,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只有这样我们的城市才会成为发展最快、经济增长最迅速、最美丽的家园。
二城市内涝造成的严重后果
7月21日,北京发生的特大暴雨,降雨总量之多、强降雨历时之长、局部雨势之强大
都是历史罕见,成为北京市61年一遇的特大暴雨,暴雨过程导致北京受灾面积16000平方公里,受灾人口190万人,1万多辆汽车受损,据初步统计全市经济损失近百亿元[1]。另一方面,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北京市资产和人口高度集中,在基础设施条件一定的情况下,承受自然灾害的脆弱性也在不断增大,也就是说,同样的暴雨天气,在今天造成的影响可能要比10年前更广泛。因为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已经成为了一个发展迅速,市区规模巨大,人口超过2000万的国际大都市,人口大量聚集,市区基础设施严重超负荷,在面临自然灾害的时候,排水设施承载力超过上限,所以在同样基础设施的基础上,现在承受自然灾害的能力肯定弱于10年以前。城市内涝不止只发生在北京,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0年对国内351个城市排涝能力的专项调研显示,2008年—2010年间,有62%的城市发生过不同程度的内涝,其中内涝灾害超过3次以上的城市有137个;在发生过内涝的城市中,57个城市的最大积水时间超过12小时[2]。经过这一场暴雨也让我们看到北京城市建设中让人尴尬的一面,地面上的现代化设施让人目不暇接,而地下保障的基础设施却脆弱得不堪一击。当一个个下水井盖被雨水顶起来,甚至形成喷泉奇观时,我们知道,北京的排水系统已经严重和城市发展脱节了。事实上,最近几年北京几乎年年都会出现内涝。当然,对北京的排水系统进行全面改进绝非一日之功,但是要有关部门重视,只要下决心尽快去做,很多问题是可以得到改进的。
三城市排水设施建设滞后的原因
(1)近年来城市内涝呈现发生范围广、积水深度大、滞水时间长的特点,这直接反映出目前城市排水管网覆盖率、设施排涝能力偏低等问题。北京市近10年来,城市建成区面积增加了一倍,但地下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却没有跟上,排水管网系统早已不堪重负,城市基础设施中的排水管道系统成为衡量城市发展中越来越重要的指标。我国在建国初期,城市的排水系统,大都沿用苏联的理念,与欧美和日本的地下廊道式不同,当时的中国综合国力落后,资金不足,人才缺乏。在此基础上我国的设计注重节约,旨在解决眼前的问题。而苏联地处高寒地区、降水量小,俄联邦的降水偏少,年平均降水量为530毫米。山地的降水量一般比平原多,降水量最充沛的北高加索地区高达2500毫米。从俄罗斯平原到东西伯利亚,年降水量从500-700毫米降到200-300毫米。平原的中部地带,以北纬60°附近降水量为最大,往南降水量逐渐递减。冬季,俄罗斯全境普遍降雪,积雪期和积雪的厚度随纬度的不同而变化。在西伯利亚苔原北部,全年有260天积雪。根据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可以看出,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为东南多、西北少从东南向西北递减。大巴山和淮河一线以南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北方仅长白山局部地区可达到1000毫米左右)其中华南沿海、云南南部、西藏东南部以及东南丘陵许多地区还可超过1500-2000毫米。我国最多雨的地方是台湾基隆南侧的火烧寮其年平均降水量高达6558毫米。东超大兴安岭西到中尼边境的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把我国分为东南和西北两部分西北部年降水量均小于400毫米其中内蒙古、宁夏及其以西的西北内陆地区降水量均在200毫以下柴达木、吐鲁番和塔果木等盆地年降水量均在25-50毫米以下吐鲁番分地中的托克逊年降水量仅5.9毫米,是我国年降水量最少的地。对于我国来说,东南沿海地区是人口密集、城市规模较大、经济发展快速的地区,沿海地区水陆交通便利,面向海洋容易接受境外的信息、技术劳动力丰富,劳动力素质高,科技水平高,市场广阔。对于这样身处如此优势的地区,城市的发展必定一日千里,城市的规模越来越大对于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此密集的降水对于排水设施的要求势必更高。大部分老城区建设初期都采用前苏联的模式,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排水基础设施的建设,当时没有认识到中国和前苏联的气候特点以及降水分布的不同点,没有因地制宜的建设适合中国城市的排水基础设施,当时是全盘仿照前苏联的排水设计,以至于在现在每逢雨势较大或者较集中时,城市内涝的现象已经屡见不鲜了,以前设计建造的排水设施已经不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