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毒物危害及预防实用版
常用危化品危害及防范措施
常用危化品危害及防范措施下面将对常用危化品的危害以及相应的防范措施进行详细介绍。
1.酸碱类物质:酸碱类物质具有腐蚀性,能够损伤皮肤、眼睛和呼吸系统。
在使用过程中,应戴上防护手套、防护眼镜和口罩,并确保通风良好的环境。
同时,应远离明火和其他易燃材料。
2.氧化剂:氧化剂能够加速燃烧和氧化反应,具有火灾和爆炸的危险。
在处理和储存氧化剂时,需要与易燃物分开存放。
同时,应注意保持通风,并远离明火和热源。
3.可燃物:可燃物具有易燃性和易爆性,容易引发火灾和爆炸。
在处理和存储可燃物时,应采取防火措施,避免与氧化剂和火源接触。
同时,要确保储存区域通风良好,并配备适当的消防设备。
4.有毒气体:有毒气体能够对人体产生严重的危害,如中毒和窒息。
在接触有毒气体时,应佩戴防护面罩、防护手套和防护服,并确保空气流通良好的环境。
同时,要注意及时疏散人员,并寻求专业的医疗救助。
5.放射性物质:放射性物质会释放出放射性射线,对人体组织和器官造成伤害。
在使用和处理放射性物质时,必须遵守相关的防护措施和规定,并使用适当的防护设备,如防护服、护目镜和手套。
6.挥发性有机物:挥发性有机物具有易燃性和毒性,可能引发火灾和中毒。
在接触挥发性有机物时,应保持通风,并佩戴适当的防护设备。
同时,要避免与明火和热源接触,并注意储存和处理的温度控制。
7.麻醉剂和致幻剂:麻醉剂和致幻剂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作用,具有镇静、催眠和幻觉效果。
在处理和使用这些物质时,应严格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确保安全使用,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如佩戴防护手套和面罩。
在处理和储存常用危化品时,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防范措施:1.储存区域选择:选取离居民区、水源和火源远离的储存区域,并根据化学品的性质进行分类储存。
2.安全防护设备:提供适当的个人防护设备,如防护服、防护手套、防护眼镜、面罩等,并确保其正常使用和维护。
3.安全操作指南:制定详细的操作规范,包括正确使用化学品、防火措施、泄漏处理、紧急应急措施等。
化学危险物品伤害和预防范文(二篇)
化学危险物品伤害和预防范文化学危险物品是指在生产、存储和运输过程中可能产生爆炸、燃烧、中毒或其他不良影响的物质。
它们具有极高的危险性,一旦不正确使用或管理,就可能导致重大伤害甚至灾难性后果。
因此,了解化学危险物品的伤害机制,并采取预防措施,非常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化学危险物品的伤害方式,并提供相应的预防方法。
首先,化学危险物品的伤害方式可以归纳为四类:爆炸、燃烧、物理伤害和毒性。
一、爆炸:化学危险物品的爆炸是由于其在储存或使用过程中发生不可逆反应,释放出大量能量所致。
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和飞溅物可以造成严重的物理伤害。
此外,爆炸还会导致火灾和毒性气体的释放,进一步加剧伤害程度。
二、燃烧:有些化学危险物品在受到热源或火焰刺激时会发生燃烧反应。
燃烧产生的高温和火焰可以引发火灾,并释放出毒性烟雾和气体。
火灾不仅会造成人身伤害,还会破坏设备和建筑物,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三、物理伤害:物理伤害是指通过化学危险物品的物理性质产生的伤害。
例如,一些腐蚀性物质可以腐蚀皮肤和眼睛,导致化学灼伤。
此外,一些物质可能具有较高的温度或压力,当它们接触人体时,会引起灼伤或爆炸。
四、毒性:许多化学危险物品具有毒性,即使是很小的暴露也有可能导致中毒。
毒性物质可以通过吸入、皮肤接触或误食进入人体,对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等造成损害。
一些化学物质甚至具有致癌性或致畸性,长期暴露可能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
针对以上伤害方式,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预防措施,以减少化学危险物品造成的伤害。
一、合理储存和管理:确保化学危险物品存储符合相关规范,避免堆放过量物品或混合存放不相容的物质。
应将危险物品储存在专门的储存区域,保证容器标识清晰可读,避免误用或混淆。
定期检查储存区域的安全状况,及时处理泄露或损坏的容器。
二、注意火源控制:化学危险物品是易燃或可燃物质,因此要注意严格控制储存和使用区域内的火源。
禁止在危险物品储存区域内吸烟或使用明火。
在可能引发火灾的工作场所,应配备灭火器和其他灭火设备,并确保员工接受相关的灭火培训。
化学危险物品伤害和预防
化学危险物品伤害和预防化学危险物品是指那些能够对人体健康、环境和财产安全构成威胁的化学物质。
在工业生产、实验室和家庭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化学危险物品,因此了解化学危险物品的伤害和预防措施至关重要。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些常见的化学危险物品伤害。
化学物质可以通过吸入、皮肤接触和食入等途径进入人体,并对人体的各个系统和器官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化学危险物品伤害情况及其预防措施。
1. 吸入伤害:某些化学物质可能释放有毒气体或粉尘,当人们吸入这些有害物质时,会对呼吸系统造成伤害。
因此,在处理化学物质时,应注意使用适当的防护设备,如呼吸面罩或防尘口罩。
此外,应确保通风设备的正常运作,保持室内空气的新鲜和循环。
2. 皮肤接触伤害:某些化学物质可能对皮肤造成刺激、灼伤或过敏反应。
在处理这些化学物质时,应穿戴适当的防护服装,如实验服或防护手套,以减少化学物质对皮肤的接触。
如果皮肤接触到化学物质,应立即用清水冲洗,并寻求医疗帮助。
3. 食入伤害:某些化学物质可能通过食物或饮水进入人体,并对消化系统造成损害。
在处理化学物质时,应注意个人卫生,避免食品与化学物质的接触。
在实验室或工厂中,应严格遵守食品与化学物质的分开储存和使用规定。
另外,预防措施也是非常关键的。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预防化学危险物品伤害的方法。
1. 提高安全意识:在处理化学危险物品时,要时刻保持高度的安全意识,遵守相关的安全操作规程。
针对不同的化学危险物品,要了解其危害性和安全操作方法,并按照正确的程序进行操作。
2. 使用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在处理化学危险物品时,应穿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如安全眼镜、防护面罩、防护服、防护手套等。
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适合的防护装备,并确保其正常使用和维护。
3. 建立良好的通风系统:在实验室、工厂等场所,应建立良好的通风系统,确保室内空气的流通和清新。
定期检查和维护通风设备,保持其正常运作。
4. 分离存储和处理:化学危险物品应根据其性质进行分类和分离存储,以防止不同化学物质相互作用或泄漏。
化学毒物危害及预防
化学毒物危害及预防化学毒物是指化学物质对生命体产生有害作用的物质,它们可以通过吸入、食入、接触皮肤等途径进入人体,对人体的健康造成危害。
化学毒物的种类繁多,包括有机化合物、无机化合物、重金属、农药、化工产品等。
化学毒物危害主要表现为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
急性中毒是指短时间内大剂量接触到有毒物质,导致人体症状迅速发作,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
慢性中毒是指长期暴露在低浓度有毒物质中,日积月累地引起不可逆转的损害,如肝脏、肾脏、神经系统等器官功能受损。
化学毒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非常严重,因此预防化学毒物危害是至关重要的。
以下是预防化学毒物危害的一些措施:1.了解有害物质:了解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中可能接触到的化学物质,了解其毒性、性质和危害程度,以便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2.正确使用化学品:在使用化学品时,要严格按照正确方法和用量进行使用,避免误用或过量使用。
3.戴好防护用具:在接触有害物质时,要佩戴防护用具,如手套、护目镜、口罩等,避免有害物质直接接触皮肤和呼吸道,减少毒物的吸入和吸收。
4.加强通风换气:工作场所要保持良好的通风条件,及时排除有害气体和异味,避免有害物质在空气中积聚。
5.定期体检:对于易接触有害物质的人群,应定期进行体检,及早发现和治疗中毒的早期症状。
6.培训和教育:工作场所应定期组织培训和教育,培养员工正确使用化学品的意识和技能,增强他们对化学毒物危害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7.应急处理:对于发生意外中毒的情况,要及时进行应急处理,如洗眼、洗手、漱口等,以减少毒物在体内的吸收。
8.安全储存和处理:化学品要妥善储存,避免与其他物质混合,防止泄漏和事故发生。
废弃的有害物质要正确处理,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在预防化学毒物危害方面,除了个人和工作场所的防护措施外,还需要政府和相关部门的监督和管理。
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化学品的注册和登记,检验和监测体系的建立,对于保护公众的健康和安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常见化学毒物危害及防护要点
常见化学毒物危害及防护要点化学毒物在生活和工作中无处不在,能够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为了防止化学毒物的伤害,我们需要了解常见的化学毒物危害及相应的防护要点。
1. 有机溶剂:有机溶剂广泛应用于印刷、染料、涂料等行业,其对人体的危害主要体现在吸入、接触和吞食等方面。
常见的有机溶剂包括苯、甲醛、二甲苯等。
防护要点:- 选择合适的工作服和防护手套等个人防护用品,以减少肌肤接触。
- 在通风良好的环境下工作,以减少溶剂的蒸发浓度。
- 避免使用火源,以免引起溶剂的燃烧或爆炸。
- 在使用溶剂时,佩戴防护眼镜和口罩,以防止吸入和接触。
2. 重金属污染物:重金属污染物如铅、汞、镉等,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主要体现在吸入、接触和食物污染等方面。
重金属毒性较高,可引发中毒甚至致命。
防护要点:- 充分了解所在工作环境是否存在重金属污染,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 使用合适的个人防护用品,如防护手套、防护服等,以减少接触。
- 保持工作场所的良好通风,降低重金属蒸发的浓度。
- 避免将食品和饮水放置在可能受到重金属污染的环境中。
3. 化学农药:化学农药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但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也不可忽视。
常见的农药有机磷、氨基甲酸酯等,这些化学物质对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有明显的损伤作用。
防护要点:- 在使用农药时,要佩戴防护服、手套和口罩等防护用品,以减少接触和吸入。
- 在使用农药前要仔细阅读使用说明,遵循正确的使用方法。
- 在使用农药时,保持室内良好的通风,避免集中暴露于高浓度的农药气体中。
- 使用农药后要及时清洗个人防护用品,避免残留物对人体的影响。
4. 臭氧和二氧化硫:臭氧和二氧化硫是常见的大气污染物,能够对人体呼吸系统和眼睛等造成损害。
夏季的臭氧污染和冬季的二氧化硫污染都需要引起注意。
防护要点:- 根据当地的空气质量状况,合理安排室外活动,尽量避开高污染指数的地区。
- 在高污染指数的日子里,尽量减少户外运动的时间和强度。
- 增加室内的通风,保持室内空气的流动。
职业化学毒物的危害及预防方法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使用空气净化器,过滤空气中的有害物质
定期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安装排风设备,及时排除有害气体
加强个人防护,佩戴防毒面具或呼吸器
PART FOUR
呼叫救援或寻求帮助
定期检查设备运行状况,及时发现潜在问题
明确应急预案的目的和意义
制定应急预案的流程和内容
确定应急预案的适用范围和对象
定期进行应急演练和培训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职业病,确保身体健康
佩戴个人防护装备:如防护服、手套、口罩等,以减少化学毒物与皮肤的接触
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了解化学毒物的危害,避免在危险环境下长时间停留
总结:总结职业化学毒物的危害及预防方法的重要性,强调加强监管和防范措施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各种渠道向员工普及职业化学毒物的危害和防护知识,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
加强培训:定期组织员工参加职业化学毒物的危害和防护培训,提高员工的防护技能和应对能力。
建立完善的监测和报告制度:及时发现和处理职业化学毒物对员工健康的危害,保障员工的健康和安全。
症状:头晕、恶心、呕吐、腹痛、呼吸困难等
严重程度:根据中毒剂量和时间,可导致死亡或永久性损伤
预防措施:加强职业安全教育,佩戴防护用品,定期进行体检
定义:长期接触职业化学毒物引起的慢性中毒
症状:头痛、头晕、乏力、失眠、记忆力减退等
危害:影响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等
预防方法:加强通风、佩戴防护用品、定期检测等
化学危险物品伤害和预防范文
化学危险物品伤害和预防范文化学危险物品是指在储存、运输、使用或处理过程中,由于其化学性质可能对人体、环境或财产产生损害的物质。
化学危险物品的使用和操作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预防化学危险物品伤害至关重要。
本文将重点介绍化学危险物品的伤害特点和预防措施,并提供一些实用建议。
一、化学危险物品伤害特点1.毒性伤害:许多化学物质对人体具有毒性作用,可通过吸入、皮肤吸收、食入等途径进入人体,导致中毒甚至死亡。
2.腐蚀伤害:一些化学物质具有强酸、强碱性质,可对皮肤、眼睛等组织造成化学灼伤。
3.爆炸伤害:一些化学物质具有易燃、易爆特性,一旦受到外部刺激,可能引发爆炸事故,给人员和设备造成重大伤害。
4.燃烧伤害:一些易燃物质在遇到火源或高温条件下,可发生燃烧,释放大量热能和有害气体,对人体和环境造成损害。
5.环境污染:化学危险物品的泄漏或不当排放可能对土壤、水体、大气等环境造成污染,危害生态系统的平衡和人民的身体健康。
二、化学危险物品伤害预防措施1.选用安全的化学品:尽量选用非危险性或低危险性的化学品,降低潜在的风险。
在选购化学品时,应查看其安全数据表和化学品标签,了解其危险性及正确使用方法。
2.合理储存:化学危险物品应储存在专门的储存区域,远离易燃物、易爆物和有机物质等。
储存区域应具备良好的通风条件,防止气体积聚和挥发。
储存容器应符合相关标准要求,并标明物质名称和危险性。
3.正确操作:使用化学危险物品时,操作人员应穿戴个人防护装备,如防护眼镜、防护手套、工作服等。
遵循正确的操作规程和操作程序,禁止随意调配和混合不同化学品。
注意防止物质的滴漏和飞溅,避免吸入有害气体和吞食有毒物质。
4.应急预案:建立完善的化学危险物品事故应急预案,明确责任分工和行动流程。
应急预案应包括紧急撤离程序、报警通知方式、危险物品的气象条件下的泄漏模拟等内容,提高应对突发事故的能力。
5.排放控制:严格控制和监测化学危险物品的排放,遵守环境保护法规,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污染。
危险化学品危害特性及其防护措施(完整版)
危险化学品危害特性及防护措施1、一氧化碳的理化性质及产生泄漏后的危害理化性质:无色、无臭、无刺激性的窒息性有毒性气体,分子量28.01,相对密度0.967,燃点609℃,难溶于水,在空气中燃烧呈淡蓝色火焰,是易燃易爆气体,其爆炸极限为12.5~74.2%。
泄漏后会导致人员中毒,中毒表现:剧烈头痛、头昏、心悸、恶心、耳鸣、视物不清、四肢无力、呕吐等症状。
发生一氧化碳中毒时,应立即将患者移至空气新鲜处,使其脱离中毒场所,松开衣领,保持呼吸畅通,并注意保暖。
轻度中毒者吸入新鲜空气后迅速好转,中度或重度中毒者,应进行人工呼吸抢救,如果心脏停止跳动,应同时施行胸外心脏挤压术进行抢救,直至医护人员到来为止。
2、甲醇的理化性质及产生泄漏后的危害理化性质:甲醇(CH3OH)为无色透明、易然、易挥发的液体,略有酒精气味。
误服能引起中毒,失明。
分子量32.04;沸点64.5℃;熔点-97.1℃;相对密度0.792;蒸汽相对密度1.11;易与水、酒精和多数有机溶剂混合;爆炸极限为6~36.5%。
侵入途径:呼吸道、胃肠道、皮肤。
中毒表现:甲醇进入人体,常有8~36小时或更长时间的潜伏期。
轻度:可有头昏、头痛、乏力、恶心、呕吐、视力模糊、步态不稳如醉酒状态,一般可在数日内恢复。
中度:严重者出现意识朦胧,精神失常,记忆力丧失等。
重度:可发生剧烈的头痛、呕吐、眩晕、意识障碍、双目失明、心动过缓,并很快昏迷,呼吸衰竭而死亡。
甲醇致死量为30毫升,口服5-10毫升,即可引起严重中毒,可使双目失明。
预防措施:接触甲醇岗位应配备3型褐色过滤器防毒面具及防护眼镜、橡胶手套等个人劳动保护用品。
检修设备时,应选用长管防毒面具,并做好现场监护工作。
急救方法:在作业环境中大量吸入甲醇气而发生中毒时,应使患者迅速脱离事故现场、脱除被甲醇污染的衣物、注意保暖并保持安静,尽量使其处于避光处。
发生口服甲醇中毒,立即通知急救车送医院治疗。
甲醇泄漏后要防止甲醇起火,应对泄漏区的甲醇进行围堵和稀释,防止静电火花引起火灾。
2024年化学毒物危害及预防(三篇)
2024年化学毒物危害及预防一、毒物的来源、形态、分类、毒性(一)来源——生产中使用或产生的物料1、原料、辅助材料(投入物)2、中间产物(过程物)3、成品、副产品、废物(产出物)4、夹杂物(杂质)(二)形态与接触机会1、固态,块状、粉末状。
2、液态,常压下液态、加压液化、溶液。
3、气态,含易挥发液体的蒸气。
4、雾,液体微粒悬浮在空气中。
5、尘,固体微粒悬浮在空气中。
呈现块状固体且不升华或液体且难挥发则不易扩散到空气中,则接触机会小于气、雾、尘。
(三)分类1、按化学性质及其用途相结合的分类2、按作用性质分类3、按受损害的器官、系统分类(四)毒性——引起生物体损害的能力1、毒性的指标以引起实验动物某种反应的剂量来衡量毒性大小绝对致死剂量(LD100)或浓度(LC100)半数致死剂量(LD50)或浓度(LC50)最小致死剂量(MLD)或浓度(MLC)最大耐受剂量(LD0)或浓度(LC0)2、毒性的分级按毒性大小为5级(1)剧毒(4)低毒(2)高毒(5)微毒(3)中等毒3、毒物危害程度分级按生产与使用中危害性大小为4级Ⅰ级(极度危害)Ⅱ级(高度危害)Ⅲ级(中度危害)Ⅳ级(轻度危害)二、毒物对人体的危害(一)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1、经呼吸道吸入2、经皮肤吸收3、经消化道食入(二)毒物在体内的过程1、吸收,毒物进入血循环。
2、分布,随血流分布至各器官。
3、转化,毒物经生物化学过程转变为代谢产谢。
4、排出,经肾、肝胆、肺、唾液腺、汗腺、乳腺排出体外。
(三)损害作用中毒、局部刺激、腐蚀、致敏、致癌、致畸、致突变(四)中毒1、急性中毒:短时、大量毒物进入人体,发病急、变化快2、慢性中毒:长时、少量毒物进入人体,较长时间才出现症状3、亚急性中毒:介于急性与慢性之间(五)症状1、呼吸系统2、消化系统3、心血管系统4、神经系统5、泌尿系统6、生殖系统7、皮肤8、其他(六)中毒的条件及相关因素1、中毒发生的条件:接触剂量超过人的耐受力2、外因(1)接触机会(2)接触状况:接触的方式、时间、浓度和劳动强度。
常用危化品危害及防范措施
常用危化品危害及防范措施一、乙醚:1、危害特性:无色透明液体。
有特殊刺激气味。
带甜味。
极易挥发。
其蒸汽重于空气。
在空气的作用下能氧化成过氧化物、醛和乙酸,暴露于光线下能促进其氧化。
当乙醛中含有过氧化物时,在蒸发后所分离残留的过氧化物加热到100℃以上时能引起强烈爆炸;与无水硝酸、浓硫酸和浓硝酸的混合物反应也会发生猛烈爆炸。
溶于低碳醇、苯、氯仿、石油酸和油类,微溶于水。
相对密度0.7134。
熔点-116.3℃。
沸点34.6℃。
折光率1.35555。
闪点(闭杯)-45℃。
易燃、低毒。
2、防范措施:(1)贮于低温通风处,远离火种、热源。
与氧化剂、卤素、酸类分储。
(2)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工具。
(3)灭火:抗溶性泡沫、二氧化碳、干粉、砂土。
(4)密闭操作,质检员在通风橱下操作。
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防静电工作服,戴橡胶耐油手套。
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
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
避免与氧化剂接触。
灌装适量,应留有5%的空容积。
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5)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
库温不宜超过26℃。
包装要求密封,不可与空气接触。
应与氧化剂等分开存放,切忌混储。
不宜大量储存或久存。
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
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
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的收容材料。
(6)质检员不外带,不另作他用,做好药品使用记录,质检室主任不定时抽查。
二、乙醇1、危害特性:(1)无色澄清液体。
有特殊香味。
易流动。
极易从空气中吸收水分,能与水和氯仿、乙醛等多种有机溶剂以任意比例互溶。
能与水形成共沸混合物(含水4.43%),共沸点78.15℃。
相对密度5204)0.789。
熔点-114.1℃。
沸点78.5℃。
折光率(n20D)1.361。
闭杯时闪点(在规定结构的容器中加热挥发出可燃气体与液面附近的空气混合,达到一定浓度时可被火星点燃时的温度)13℃。
化学毒物危害及预防范本
化学毒物危害及预防范本引言:随着化学工业的迅速发展,各类化学物质在生产、生活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给人们带来了很多便利。
但与此同时,化学物质也给人体健康和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本文将介绍化学毒物的危害及预防范本,以提高对化学毒物的认识和预防能力。
一、化学毒物的危害1.对人体健康的危害:(1)直接伤害:某些化学物质能直接损害人体组织,如腐蚀性物质能导致皮肤烧伤;酸雾、碱雾等可引起眼睛、呼吸道等器官的损伤。
(2)慢性中毒:长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会引起慢性中毒,如砒霜、铅等重金属的长期接触可能导致神经系统、血液系统等多种疾病。
(3)致突变和致癌作用:某些化学物质具有致突变和致癌作用,如苯、二甲苯等可引起白血病和头颈部肿瘤。
2.对环境的危害:化学物质的排放和处理不当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如工业废水中的有机物、重金属等污染物会对水体生态系统产生毒害作用;工业废气中的有机物、硫化物等会造成大气污染,破坏大气层;危险废物的处理不当会导致土壤受到污染,对植物生长及土壤微生物造成伤害。
二、化学毒物的预防1.法律法规的制定: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化学危险品的管理和监管,明确责任和标准,加大惩罚力度,以保护人体健康和环境安全。
2.预防措施的采取:(1)正确使用化学品:严格按照使用说明和安全操作规程使用化学品,避免接触皮肤和吸入有害气体,戴好个人防护装备。
(2)储存和处理化学品:化学品应储存在专门的仓库中,分类存放,避免混合存放;废弃物应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置,并进行正确标识和包装。
(3)加强通风设施建设:在生产和储存场所中,应建立良好的通风系统,保证室内空气流通,降低有害气体浓度。
(4)加强职业卫生监测:定期对工作场所进行职业卫生检测,及时发现和控制有害因素,保障工人的健康。
(5)个人防护和培训:提供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并定期进行培训,提高员工对化学危害物的认识和预防能力。
三、化学毒物事故应急预防1.事前预防:(1)加强安全教育:定期进行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应急意识,使其能够正确应对危险情况。
化学类毒物职业危害的防护范本
化学类毒物职业危害的防护范本引言:化学类毒物是指在人的工作环境中常见的能够对人体组织和器官造成直接或间接损害的化学物质。
它们存在于各个工作场所中,包括实验室、化工厂、医院等。
由于其具有毒性和危险性,必须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来保护职工的健康与安全。
本文将介绍化学类毒物职业危害的防护范本,以提供给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一、了解化学类毒物危害特点在防护化学类毒物职业危害之前,首先需要深入了解毒物的危害特点,包括其毒性、危险程度、作用途径、作用机理等。
只有对毒物的特性有所了解,才能有效地制定防护措施。
1.毒性分类:根据毒物对人体的作用方式和毒性程度,将毒物分为以下几类:刺激性毒物、腐蚀性毒物、窒息性毒物、致突变性毒物、致畸形性毒物、致癌性毒物等。
不同类型的毒物对人体的危害程度和作用方式不同,需要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2.作用途径:化学类毒物可以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皮肤等途径进入人体。
了解毒物的作用途径,有助于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例如使用呼吸器防护呼吸道途径的毒物。
3.累积效应:许多化学类毒物具有累积效应,即在人体内积累到一定浓度后,会引发毒性反应。
因此,在进行化学类毒物工作时,需要注意控制毒物的浓度以避免累积效应的发生。
二、制定工作操作规范为了降低职业毒害的风险,在进行化学类毒物工作时,应制定适合的工作操作规范。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操作规范范本,供参考:1.实验室操作规范:- 在操作化学类毒物前,必须佩戴适当的防护装备,包括实验室外套、护目镜、手套等。
- 在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实验室通风良好,以减少化学物质的浓度。
- 尽量选择无毒或低毒的替代品,减少毒物的使用。
- 操作结束后,要将实验台面、仪器和工具进行清洁,严禁将污染物带出实验室。
2.化工厂操作规范:- 在化工厂作业之前,需进行必要的培训和学习,掌握相关化工知识和防护措施。
- 根据化学物质的性质和危险等级,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包括佩戴防护服、呼吸器等。
常见化学毒物危害及防护要点(三篇)
常见化学毒物危害及防护要点化学毒物是指那些在一定情况下可能对人类健康和生命产生危害的化学物质。
它们可以引起急性中毒、慢性中毒以及致畸和致癌等严重后果。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化学毒物及防护要点。
1. 有机溶剂:有机溶剂是指在常温下能溶解有机或无机物的有机化合物,如苯、甲苯、醇类、醚类等。
它们在工业生产和实验室中广泛使用,但长期接触或大量吸入这些溶剂可能导致皮肤刺激、呼吸系统疾病和肝脏损伤等。
主要防护要点包括佩戴防护手套、安全眼镜和呼吸防护设备;在通风良好的地方操作;避免长时间暴露于溶剂中。
2. 酸碱物质:强酸和强碱是常见的化学品,如硫酸、盐酸、氢氧化钠等。
它们可能造成严重的皮肤灼伤、眼睛损伤和呼吸系统刺激。
防护要点包括佩戴酸碱防护手套、面罩或呼吸器;穿戴防护眼镜;在通风良好的环境中操作;事故发生时及时用大量清水冲洗患处,并寻求医疗救助。
3. 重金属:重金属是一类具有高密度和毒性的金属元素,如铅、汞、镉等。
常见的重金属中毒症候包括铅中毒、汞中毒和镉中毒等。
这些毒物容易通过食物、空气和水进入人体,造成神经系统损害、肾脏损害和癌症等疾病。
防护要点包括佩戴防护手套和面罩;定期测量工作环境中重金属浓度;遵守相关操作规程和安全操作程序。
4. 气体毒剂:气体毒剂是指那些以气体形式存在且对人体有害的化学物质,如氨气、氯气、硫化氢等。
这种毒剂一般具有较强的刺激性和毒性,吸入或接触后可能导致眼睛、呼吸系统受损甚至窒息。
防护要点包括佩戴防毒面具或呼吸器;在通风良好的环境中操作;当气体泄漏时尽量迅速撤离,并寻求医疗救助。
5. 放射性物质:放射性物质是指具有放射性的化学元素或化合物,如铀、钚、放射性核素等。
它们可以通过空气、水和食物进入人体,引起辐射性疾病,如白血病、甲状腺癌等。
防护要点包括佩戴防护手套、眼镜、呼吸器等个人防护用品;遵循正确的防护措施,如远离放射源、加强通风等;接触放射性物质后要及时洗手并注意个人卫生。
总之,化学毒物对人体健康和生命构成重大威胁,因此在接触这些物质时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2024年化学危险物品伤害和预防(三篇)
2024年化学危险物品伤害和预防化学危险品很多由于具有各种特殊的理化特性在各种生产活动中都广泛使用,它们发挥着重要的甚至是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其中有很多都是属于有毒有害的物品,一旦引起了事故,会带来十分严重的后果。
在化学危险品的生产,储藏,运输和使用的过程中,应该知道它的伤害和预防措施。
一、化学危险物品的定义及分类具有易燃、易爆、腐蚀、毒害、放射性等危险性质,并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引起燃烧、爆炸和导致人体中毒、灼伤、死亡等事故的化学物品及放射性物品,统称为化学危险物品。
化学危险物品分为爆炸品、氧化剂(含有机过氧化剂)、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易燃液(固)体、自燃和遇湿易燃物品、毒害品、腐蚀品、放射性物品等八类。
根据它们引发事故性质的区别,这些物品又概括为四大类型。
1.易燃易爆品这类物品在一定的条件下,极易引起十分严重的燃烧爆炸(爆炸燃烧)的事故,并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后果,其中包括:(1)爆炸物品。
凡是受到摩擦、撞击、震动、高热或其他因素的激发,能产生激烈的化学变化,瞬间放出大量的热和气体,同时伴有光、声等效应的物品,统称为爆炸物品。
(2)氧化剂。
氧化剂化学性质比较活泼且具有强烈氧化性能,遇酸、碱、潮湿、高热或与还原剂、易燃物品等接触,或经摩擦撞击均能迅速分解,放出氧原子和大量的热,故有燃烧爆炸的危险。
氧化剂按其危险程度和化学组成共分四级:1.一级无机氧化剂。
2.一级有机氧化剂。
3.二级无机氧化剂。
4.二级有机氧化剂。
(3)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
它们具有易燃、易爆、助燃、剧毒等性质,在受热、撞击等作用下,易引起爆炸、燃烧或中毒事故。
根据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的性质可分为剧毒气体,易燃气体,助燃气体和不燃气体。
(4)自燃物品。
不需要外界火源的作用,本身与空气氧化或受外界温度影响,发热并积热不散,达到自燃点而引起自燃的物品。
自燃物品分为一级自燃物品(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在空气中易氧化或分解,从而产生热量达到自燃点)与二级自燃物品(大都是含油类的物质,它们的化学性质虽然比较稳定,但在空气中能氧化发热,引起自燃)。
化学毒物危害及预防范文
化学毒物危害及预防范文化学物质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不正确或者不安全的处理化学物质可能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严重危害。
本文旨在介绍化学毒物的危害以及如何预防化学毒物危害。
化学毒物指的是那些能够危害生物体的化学物质,包括有毒气体、有毒液体、有毒固体等。
化学毒物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许多化学物质对人体健康有直接或间接的危害。
例如,有些化学物质可能导致中毒,如有机溶剂、重金属离子等;有些化学物质可能引发过敏反应,如某些药物、食物添加剂等;还有一些化学物质可能是致癌物,如苯、甲醛等。
这些化学物质的毒性不同,有些可能是急性毒性,即一次接触即可导致严重危害,有些则是慢性毒性,长期接触可能引发慢性疾病。
2.对环境的危害:化学毒物不仅对人类健康有害,还对环境造成危害。
例如,有些化学物质会污染空气、水源和土壤,导致大面积的环境污染,并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有些化学物质会影响生物多样性,使得某些物种灭绝或者数量减少。
为了预防化学毒物的危害,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措施:1.合理使用化学物质:首先,我们应该了解和研究化学物质的毒性,了解其在不同环境下的行为特性,以便在使用和处理化学物质时避免危险情况的发生。
其次,我们应该在使用化学物质时注意剂量和浓度的控制,尽量避免超出安全范围。
此外,我们还应该了解和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操作规程,使用和处理化学物质时必须要按照规定进行。
2.加强工作安全防护措施:对于那些需要长期接触化学物质的工作岗位,如化工厂、实验室等,应该加强工作安全防护措施。
例如,采取有效的通风设备来保持空气清新;佩戴适当的防护用品,如口罩、手套等;使用合适的工作装备和高效的设备来降低风险。
3.加强教育宣传:教育和宣传是预防化学毒物危害的重要手段。
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化学毒物的了解和认知,增强大众的安全意识,教育和启发人们使用和处理化学物质的正确方法。
4.加强监管和管理:政府和相关机构应该加强对化学物质的监管和管理。
化学毒物危害及预防范文(二篇)
化学毒物危害及预防范文化学毒物在现代社会中广泛存在,并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因此加强化学毒物危害的预防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化学毒物的种类及其危害、化学毒物的预防措施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化学毒物的种类及其危害化学毒物是指能够对人体产生直接或间接的毒害效应的物质。
它们分为无机化学毒物和有机化学毒物两大类。
无机化学毒物主要包括重金属、酸碱等。
重金属污染是当前环境中常见的一种问题,包括铅、汞、镉等元素。
这些重金属具有较强的毒性,在人体内积累过程中会对神经系统、血液系统、肝脏、肾脏等器官造成损害,甚至导致严重的中毒症状。
有机化学毒物主要包括有机溶剂、杀虫剂、农药等。
有机溶剂的使用广泛,但长期接触会造成损伤肝脏、中枢神经系统等,并可能导致癌症等严重疾病。
杀虫剂和农药在农业生产中被广泛使用,但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容易导致皮肤炎症、呼吸道损伤和中毒症状。
化学毒物的危害不可忽视,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都会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来减少化学毒物的威胁。
二、化学毒物的预防措施1. 加强化学品管理高度重视化学品的管理,建立健全的化学品危险性评估体系,明确危险化学品的使用、储存和处理要求。
同时,加强对化学品的监管和检查力度,以确保其合规性和安全性。
2. 促进环保产业发展加强对化学毒物的环境监测和治理,推动环保产业的发展。
优先发展绿色环保产业,提倡使用无毒、环保的替代品,减少对化学毒物的依赖,降低环境污染的风险。
3. 提升职业健康安全意识加强对从事化学毒物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职业健康安全意识。
重点加强对化学毒物的认识和防范知识的宣传,让他们认识到化学毒物的危害性,掌握正确的使用和处理方法,提高工作场所的安全性。
4. 强化个人防护意识加强个人防护措施,佩戴合适的防护装备,如防毒面具、防护手套、防护服等。
在接触化学毒物时,要注意保护自己的眼睛、皮肤和呼吸道,避免直接接触和吸入。
5. 减少化学毒物的使用优先选择无毒、低毒的替代品,减少对化学毒物的使用。
危险化学品的健康危害与防护措施
危险化学品的健康危害与防护措施危险化学品是指在生产、储存、运输和使用过程中可能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伤害的化学物质。
它们具有潜在的毒性、易燃性、腐蚀性等特点,因此正确了解危险化学品的健康危害以及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一、危险化学品的健康危害1. 毒性:危险化学品可能对人体造成急性或慢性中毒。
急性中毒表现为短时间内剧烈的生物反应,如头晕、呕吐、失去意识等。
慢性中毒则是长时间暴露于低浓度有毒物质,可能造成的不可逆转的健康伤害。
2. 致癌性:一些危险化学品被认为是致癌物质,长期暴露可能导致癌症。
如苯、甲醛等。
3. 神经系统损害:某些危险化学品能够损害神经系统,导致神经性疾病,如氯仿、苯酚等。
4. 皮肤病变:接触某些危险化学品可能引起皮肤炎症、过敏反应等,如酸、碱等。
二、危险化学品的防护措施1. 安全储存:危险化学品应储存在专门设计的储存设施中,远离火源和易燃物。
储存区域应干燥、通风良好,并定期对储存容器进行检查,确保其完好密封。
2. 使用防护装备:在接触危险化学品时,应穿戴适当的防护装备,如防护服、手套、护目镜、面罩等。
这些装备能够隔绝危险物质对皮肤、眼睛和呼吸系统的损害。
3. 遵守操作规程:操作危险化学品时,要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避免产生误操作导致的事故。
需要定期接受相关培训,熟悉化学品的性质及正确处理方法。
4. 通风措施:在工作场所中设置良好的通风系统,确保空气流通,及时排除有害气体的残留。
避免有害气体在室内滞留,减少污染物对人体的影响。
5. 预防性医学检查:对于长期从事危险化学品接触的工作人员,应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范与处理。
6. 废弃物处理:正确处理危险化学品产生的废弃物,避免污染环境。
严禁将危险废弃物随意倾倒,应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妥善处理。
三、结语正确了解危险化学品的健康危害与防护措施对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只有加强对危险化学品的管理与监控,采取有效的预防与保护措施,才能最大程度地降低危险化学品对人体和环境造成的危害。
化学毒物危害及预防
化学毒物危害及预防化学毒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是不可忽视的。
化学毒物可通过吸入、接触、摄入等途径进入人体,对人体的器官和系统造成损害,严重的甚至可导致死亡。
因此,了解化学毒物的危害性,并采取预防措施非常重要。
化学毒物的危害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呼吸系统的危害:许多化学毒物可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对呼吸系统造成损伤。
例如,工业生产中常见的氨气、氯气等有刺激性和腐蚀性,对呼吸道黏膜和肺组织造成损伤,引起咳嗽、气喘、呼吸困难等症状。
2.对皮肤的危害:一些化学毒物可以通过皮肤直接吸收进入人体,或者引起皮肤炎症和溃疡。
例如,有机溶剂如苯、甲苯等可导致皮肤干燥、脱屑,接触重金属如铅、汞等可引起皮肤变黑、起疹子。
3.对消化系统的危害:部分化学毒物可通过口腔或胃道进入人体,对消化道造成损伤。
例如,食品中常见的化学添加剂如硫磺、萘、苯胺等可引起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甚至引发肠炎、肝炎等严重疾病。
4.对神经系统的危害:一些化学毒物可通过血液循环进入神经系统,对大脑、脊髓等部位造成损害。
例如,重金属如铅、汞、镉等可引起神经衰弱、头晕、失眠等症状,高浓度的有机溶剂如苯、三氯乙烯等可导致中毒性脑病。
为预防化学毒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需要采取以下预防措施:1.正确佩戴和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在接触可能产生化学毒物的工作环境中,应配备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如呼吸器、防护手套、防护服等,确保工作人员的安全。
2.加强通风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在化学毒物可能存在的场所,应增强通风设施,确保室内空气的流通和净化,降低化学毒物的浓度。
3.规范使用化学物质: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应合理选用化学物质,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使用,避免产生有害物质或过量释放有害物质。
4.培训和教育工作人员:提高工作人员对化学毒物的认识和防护意识,学习正确的使用方法和紧急处理措施,增强事故应急能力。
5.加强监测和检测:定期对可能存在化学毒物的场所进行监测和检测,确保环境和工作场所的安全和健康。
常见化学毒物危害及防护要点实用版
YF-ED-J3331可按资料类型定义编号常见化学毒物危害及防护要点实用版In Order To Ensure The Effective And Safe Operation Of The Department Work Or Production, Relevant Personnel Shall Follow The Procedures In Handling Business Or Operating Equipment.(示范文稿)二零XX年XX月XX日常见化学毒物危害及防护要点实用版提示:该操作规程文档适合使用于工作中为保证本部门的工作或生产能够有效、安全、稳定地运转而制定的,相关人员在办理业务或操作设备时必须遵循的程序或步骤。
下载后可以对文件进行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调整使用。
1、氯气危害及防护要点氯气作为一种基础化工原料,主要用于化工生产和自来水生产企业,应用十分广泛。
A.危害:氯属II级高度危害毒物,高浓度吸入可发生“电击样”死亡,吸入可引起呼吸道粘膜症、肺水肿、眼和皮肤灼伤。
B.逃生:(1)沿侧风向逃离泄漏源。
--氯气比空气重,氯气泄漏后沿地面扩散和逃生时可登高逃离氯气危害。
(2)逃离时最好戴防毒面具或用湿毛巾、衣物等捂住口鼻。
C.急救:(1)氯气遇水呈酸性,眼睛、皮肤受到刺激后,应使用0.2%~0.15%碳酸氢钠溶液冲洗不少于30分钟,紧急情况下可以使用自来水冲洗。
(2)呼吸道吸入引起急性中毒后,应及时使用“消泡净”防止肺水肿,必要时施行心肺复苏术、吸氧。
(3)吸入氯气量较大者应卧床休息,给以“舒喘灵”气雾剂,或5%碳酸氢钠加地塞米松雾化吸入。
2、氨气危害及防护要点氨气(液氨)可作为制冷剂使用。
A.危害:氨属IV级毒物,对皮肤、粘膜有刺激和腐蚀作用,高浓度吸入可引起窒息死亡,吸入、接触并可引起灼伤、冷灼伤。
B.逃生:(1)氨气发生泄漏应及时戴好防毒面具。
(2)氨气较空气轻,逃生时先看准风向,沿侧风向逃生。
化学危险品的危害及防护范本
化学危险品的危害及防护范本化学危险品是指具有燃烧性、爆炸性、腐蚀性、刺激性、毒性等性质的物质,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具有潜在的危害。
在使用和处理化学危险品时,需要采取正确的防护措施,以降低事故和危害的发生。
本文将介绍化学危险品常见的危害和防护范本。
一、化学危险品的危害1. 燃烧性:许多化学危险品都具有燃烧性,可以引起火灾和爆炸。
例如,易燃物质如汽油、丙烷等,当与火源接触时容易燃烧。
燃烧过程会产生大量热量和有毒气体,对人体和周围环境造成危害。
2. 爆炸性:一些化学危险品具有爆炸性,当受到外界刺激或发生不正常反应时,可能发生爆炸。
例如,硝化油和火药等可在受到撞击、摩擦或高温条件下发生爆炸。
爆炸会释放大量能量,造成人员伤亡和设备损坏。
3. 腐蚀性:一些化学危险品具有腐蚀性,能够腐蚀人体组织和设备。
例如,盐酸、硫酸等对皮肤、眼睛和呼吸道造成损伤。
腐蚀性物质还可以腐蚀金属表面,导致设备损坏和泄漏。
4. 刺激性:一些化学危险品具有刺激性,可以引起皮肤、眼睛和呼吸道的刺激反应。
例如,氨气、氢氟酸等会引起刺激性效应,如眼睛疼痛、皮肤过敏等。
5. 毒性:一些化学危险品具有毒性,可以对人体造成中毒。
毒性物质通过吸入、摄取、接触等途径进入人体,对内脏、神经系统、生殖系统等造成损害。
例如,铅、汞等重金属对人体有慢性毒性,苯、甲醛等有机化合物对呼吸系统有急性毒性。
二、化学危险品的防护范本在使用和处理化学危险品时,需要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以降低事故和危害的发生。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防护范本:1. 工程控制措施:采用工程措施是防止事故和危害的首要步骤。
例如,对于易燃和爆炸性物质,应设立良好的通风系统,确保室内空气流通,排除火源。
对于腐蚀性物质,应将其存放在特殊的防腐蚀柜中,避免与其他物质接触。
此外,还需为设备和管道提供安全保护措施,以防止泄漏和事故发生。
2. 个人防护措施:在接触化学危险品时,应采取适当的个人防护措施,减少危害。
例如,工作人员应穿戴防护服、手套、护目镜、口罩等个人防护装备,避免化学物质与皮肤、眼睛和呼吸道接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YF-ED-J7056
可按资料类型定义编号
化学毒物危害及预防实用
版
Management Of Personal, Equipment And Product Safety In Daily Work, So The Labor Process Can Be Carried Out Under Material Conditions And Work Order That Meet Safety Requirements.
(示范文稿)
二零XX年XX月XX日
化学毒物危害及预防实用版
提示:该安全管理文档适合使用于日常工作中人身安全、设备和产品安全,以及交通运输安全等方面的管理,使劳动过程在符合安全要求的物质条件和工作秩序下进行,防止伤亡事故、设备事故及各种灾害的发生。
下载后可以对文件进行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调整使用。
一、毒物的来源、形态、分类、毒性
(一)来源——生产中使用或产生的物料
1、原料、辅助材料(投入物)
2、中间产物(过程物)
3、成品、副产品、废物(产出物)
4、夹杂物(杂质)
(二)形态与接触机会
1、固态,块状、粉末状。
2、液态,常压下液态、加压液化、溶液。
3、气态,含易挥发液体的蒸气。
4、雾,液体微粒悬浮在空气中。
5、尘,固体微粒悬浮在空气中。
呈现块状固体且不升华或液体且难挥发则不易扩散到空气中,则接触机会小于气、雾、尘。
(三)分类
1、按化学性质及其用途相结合的分类
2、按作用性质分类
3、按受损害的器官、系统分类
(四)毒性——引起生物体损害的能力
1、毒性的指标
以引起实验动物某种反应的剂量来衡量毒性大小
绝对致死剂量(LD100)或浓度(LC100)
半数致死剂量(LD50)或浓度(LC50)
最小致死剂量(MLD)或浓度(MLC)
最大耐受剂量(LD0)或浓度(LC0)2、毒性的分级
按毒性大小为5级
(1)剧毒(4)低毒
(2)高毒(5)微毒
(3)中等毒
3、毒物危害程度分级
按生产与使用中危害性大小为4级Ⅰ级(极度危害)
Ⅱ级(高度危害)
Ⅲ级(中度危害)
Ⅳ级(轻度危害)
二、毒物对人体的危害
(一)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
1、经呼吸道吸入
2、经皮肤吸收
3、经消化道食入
(二)毒物在体内的过程
1、吸收,毒物进入血循环。
2、分布,随血流分布至各器官。
3、转化,毒物经生物化学过程转变为代谢产谢。
4、排出,经肾、肝胆、肺、唾液腺、汗腺、乳腺排出体外。
(三)损害作用中毒、局部刺激、腐蚀、致敏、致癌、致畸、致突变(四)中毒
1、急性中毒:短时、大量毒物进入人体,发病急、变化快
2、慢性中毒:长时、少量毒物进入人体,较长时间才出现症状
3、亚急性中毒:介于急性与慢性之间
(五)症状
1、呼吸系统
2、消化系统
3、心血管系统
4、神经系统
5、泌尿系统
6、生殖系统
7、皮肤
8、其他(六)中毒的条件及相关因素
1、中毒发生的条件:接触剂量超过人的耐受力
2、外因
(1)接触机会
(2)接触状况:接触的方式、时间、浓度和劳动强度。
(3)毒物固有特性:毒物的化学结构、理化性质、联合作用。
3、内因——人的耐受能力
(1)性别(2)年龄(3)营养状况
(4)健康状况(5)遗传缺陷
4、职业禁忌症
5、职业卫生标准GBZ2002-2
三、预防中毒的措施
(一)预防中毒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实行分类管理、综合治理。
(二)技术措施
1、工艺措施:采用无毒、低毒的工艺、物料。
2、合理布局:生产与生活分开,有毒与无毒分开、高毒隔离。
3、生产过程密闭:生产连续化、设备密闭化、输送管道化、操作机械化、控制自动化。
4、隔离操作:通过隔离室将人与排放毒物
的设备隔离。
5、通风净化:通过风通系统将毒物排走并净化处理。
(三)个人防护措施
1、呼吸防护
2、皮肤防护
(四)卫生保健措施
1、健康检查
2、增强体质,提高防病能力
3、倡导良好个人卫生习惯
4、配备现场医疗救护
(五)组织管理措施
1、设立机构、配备专业人员。
2、落实责任制、健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并严格执行。
3、进行职业卫生教育、增加防范能力。
4、加强生产现场检查。
5、定期监测和评价。
6、建立职业卫生档案和健康监护档案。
7、制定中毒事故应急救援预案、配备装备、人员。
四、高毒作业管理
1、作业场所要求
2、特殊管理措施
3、作业人员管理
五、急性中毒的现场抢救
1、确保救护人员安全。
2、使中毒者尽快脱离接触,促使毒物排出。
3、呼吸、心跳停止的立即并持续进行心肺
复苏。
4、检查有否外伤、注意保暖。
5、迅速通知医疗救护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