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产业创新生态系统耦合理论综评_张利飞 (1)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2, 13]
, 模块系
[ 14]
统的利益结构由规模经济、 局部经济与范围经济的对立转向规模经济、 差异经济与网络经济的兼容
.
技术创新的模块化思想推动了美国电子信息与计算机产业迅猛崛起 , 并逐步引发了全球生物工程、 新材 料、 精密机械制造等高科技领域技术创新模式的全面革命. 系统创新的实现依赖于技术模块之间的结构、 界面、 测试规则等联接机制 高科技企业通过技术模块分工进行协作 R& D 耦合路径依赖于事先规定的技术标准
[ 8]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1] [ 5] [ 3] [ 2]
2 高科技产业创新生态系统耦合的条件与路径
模块化是半自律性子系统按照一定规则与其他子系统相互耦合而成的更加复杂系统的过程
[ 11]
,是
72
研究与发展管理
第 21 卷
实现系统经济的基本形式 , 有助于研究系统的层次结构及演进机理. 模块化作为解决复杂问题的有效方 法 , 有利于促进复杂系统向新的均衡动态演进, 能够实现柔性的专业化分工与互补性合作
[ 19 ]
标准日益成为创新生态系统形成的重要动力与纽带. 技术标准将各企业的模块化技术创新同步化, 协调 . 模块化作为标准化的高级形式, 应该整合标准化
[ 20]
. 技术标准指导下模块的独
立设计、 兼容互通性问题得以有效解决. 为减少系统不确定性, 增强模块协同效应 , 创新系统模块化重点 在于设计促进模块有效耦合的技术标准. 现有文献对复杂性技术创新系统模块耦合的要素、 方式与路径的相关研究较为鲜见. 相关研究主要 集中在耦合强度的争论上 , 大部分学者支持建立松散的耦合关系, 少数学者支持建立紧密耦合关系. 也有 学者认为如果环境稳定, 相互之间依赖关系明确则可以通过非耦合系统进行管理 . 唐方成等认为和谐管 理网络结点的耦合机制具有局部最优与全局最优之间 适应性游走 特征 息耦合、 关系耦合是创新网络结点耦合的重要方式 有待于深入研究的基本问题 :
收稿日期 : 2008 11 28 ; 修改日期 : 2009 03 26 .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 70802020) ; 高校博士点基金 ( 20070532001 ); 湖南省社科基金 ( 07Y BB 277 ). 作者简介 : 张利飞 ( 1979 ) , 女 , 博士 , 副教授 , 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 . 耦合 , 物理学上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体系或两种运动形式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以至联合起来的现象 . 本文 借用于研 究高科技企业通过专利许可、 协作 R&D、 技术标准推广合作 , 实现协同创新、 合作共赢的战略模式 .
面向客户需求, 以 专利许可、 协作 R&D、 技术标准推广合作 为核心的技术标准化战略为纽带, 由高 科技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形成的基于构件 /模块的知识异化、 协同配套、 共存共生、 共同进化的技术创新体 系 , 具有类似自然系统一般生态关系特征 , 可视为一种 创新生态系统 . 该系统以界面技术的标准化、 核 心技术的模块化、 合作共生的必然性、 合作关系的锁定性、 集群的高度虚拟性、 协同创新的跨国性等显著 特征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企业集群、 虚拟企业、 企业动态联盟、 集群式供应链和地域性工业园区等研究对 象. 早在 20 世纪 90 年代, 飞利浦、 索尼、 汤姆森等公司投入数十亿美元开发出了高清晰视频技术, 但由 于影像制作、 信号压缩、 广播电视等关键性配套技术未及时形成有效的耦合关系 , 致使这些公司未能获 得 R& D 投资回报 . 为避免国外企业巨头威迫收取高昂专利费 , 我国先后成立了 TD SCDMA、AVS、 闪联、 高清晰彩电、 长风平台软件等技术开发联盟, 但终因各个企业技术创新模块之间缺失卓有成效的耦合机 制 , 迄今未能发挥我国高科技行业协同配套创新的竞争优势 . 近年来 , 跨国技术创新网络迅猛扩张, 席卷 了各国高科技产业, 推动高科技企业之间的竞争由 单个企业之争 演变为 供应链之争 , 进而升级为各 个企业赖以生存的 创新生态系统 之争. 在创新生态系统中, 一个企业技术创新的最终成功往往依赖于 他人, 依赖于众多与之兼容配套的协作 R&D 与技术标准合作 , 从而极大地引发了产业界对完善创新生态 系统耦合机制的高度重视 , 亟待学术界深入展开系统研究. 在创新生态系统中, 技术的系统集成与模块整合引导企业竞争不再囿于产品与市场竞争 , 技术标准 领先已成为崭新的竞争制高点 , 掌握技术标准意味着在竞争中掌握了控制权 . 由于网络外部性强力效应 , 掌握技术标准的企业榨取了行业中绝大部分利润, 从而达到 赢家通吃 . 国际上 DVD 3C /6C、 MPEG X、 3G 等技术联盟盈利模式清楚表明, 技术标准已成为高科技产业化进程中制定市场游戏规则、 完善创新耦 合机制的重要手段. 这要求企业在塑造核心竞争力时, 必须从传统视角下的生产与市场向 R& D 与技术标 准领域转移 , 表现出从 R& D 到技术标准的全方位合作 . 协作 R& D 与技术标准合作因其独特竞争力内涵 , 成为大企业融入创新生态系统的首选战略模式 . 现阶段我国高科技企业实力弱小 , 而技术创新趋向复杂 化、 系统化, 面对国际巨头威迫 , 我国高科技企业只有联合起来营造自己主导的创新生态系统实现创新耦 合效应 , 才是提升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
摘
要 : 创新生态系统是由高科技企业以技术标准为创新耦合纽 带 , 在全 球范围内 形成的基于 构件 /模 块的知
识异化、 协同配套、 共存共生、 共同进化的技术创新体系 . 运用生态学、 管理学交叉学科 方法模型 , 深入分 析实现 创新生态系统中各个高 科技企业之间创新耦合的纽带与基本路径 ; 围绕技术 标准形成机理 , 较 为系统地 探讨高 科技企业如何实 施专利许可、 协作 R& D 、 技术标准 推广合作战略 . 探讨创新生态 系统组织模式、 伙伴遴选、 收益 分配制度安排对高科技 企业之间实现创新耦合的作用机理 , 是当今学术界正 在深入研究的热点问题 . 关键词 : 创新生态系统 ; 耦合 ; 技术标准化 ; 高科技产业 中图分类号 : F 062. 3 文献标识码 : A
第 3期
张利飞 : 高科技产业创新生态系统耦合理论综评
71
1 高科技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形成机理
1 1 高科技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形成的必然性 近年来 , 软件与通信、 高精密汽车零部件、 集成电路、 电气与智能控制等高科技产业的技术发展呈现 一些新特点 , 极大地推动企业间频繁、 紧密的合作创新 . 高科技产品的互补性、 功能多样性以及产品之 间的兼容互通性 , 导致高科技产业技术的关联性和配套性不断增强, 企业必须把相关技术纳入到同一技 术体系中, 通过协同整合相关技术, 致力于提供顾客一整套技术解决方案. 因此 , 高科技企业在创新过程 中必须密切关注技术创新的上下游环节以及互补产品的技术创新 , 与相关企业进行合作创新 , 形成各企 业共存共生、 共同进化的创新生态系统
[ 22 ] [ 21]
. 党兴华等认为控制耦合、 信
.
引入非线性生态动力学、 信息生态学、 行为生态学微观方法, 建立创
新生态系统演化序参方程 , 分析高科技产业复杂性技术创新的模块化、 兼容化、 标准化、 协同化基本特征 , 探讨创新系统生态化内涵、 创新生态链体系结构、 模块化技术网络共存共生、 共同进化的模式及过程机 理; 重点分析电子技术、 通讯、 计算机、 先进制造等高科技产业, 以 专利池 为核心的技术标准的高私 有性、 高垄断性、 高赢利性等显著特征 , 及与传统产业技术标准的公共性、 强制性、 非赢利性特征的本质区 别 ; 探讨技术标准中技术专利之间互补、 阻碍、 竞争的复杂关系及对企 业间创新耦合进程的影响机理 ; 运用生态位理论与模型 , 重点分析高科技产业复杂性技术模块之间实现协同创新、 共同进化的连接方 式与耦合路径, 深入探讨各技术模块开发商之间配套兼容、 互补协同对技术标准的依赖关系, 及技术标准 对创新生态系统成员构成与博弈关系的影响机理 ; 引入 H utch in son 超体积优化模型、 创新生态位参数 测定公式及协同演化生态学模型 , 探讨创新生态系统成员为实现创新耦合而联合起来开发以 结构、 界 面、 测试规则 为主体的技术标准的合作过程机理, 分析技术标准遵循技术非连续性发展、 主导设计范式 的确立及技术累积变化的形成与演进机理 ; 选择国家重点扶持发展的 , 代表中国计算机、 通信、 软件开 发、 数字家电等产业 80 % 以上产值的 , 领衔高科技企业组成的中国长风 开放标准平台软 件联盟、 中国 TD SCDMA通讯联盟、 中国信息设备资源共享协同服务联盟 ( 闪联 ) 、 中国数字音视频 ( AVS) 联盟、 中国 高清晰彩电联盟等典 型案例, 以及国际上著名 的 DVB、 DVD、 ATSC、 OASIS 、UN /CEFACT、WCDMA、 GS M 等联盟 , 统计分析这些联盟企业如何通过技术标准耦合纽带实现各个创新主体 /模 块之间互补配 套、 协同创新 , 进而形成创新生态系统的阶段特征与过程机理 .
第 21 卷
第 3期
研究与发展管理 R & D M ANAGEM ENT
V o. l 21 N o . 3 Jun. 2009
2009 年 6 月 文章编号 : 1004 8308( 2009) 03 0070 06
高科技产业创新生态系统耦合理论综评
张利飞
( 湖南大学 经济与贸易学院 , 长沙 410079)
[ 15] [ 16] [ 15]
. 技术复杂性必然推动
. 模块创新效率的实现依赖于模块间的协调与配合 , 通过
[ 17]
某种复杂的模块耦合机制产生联动效应与协同效应
. 高科技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模块间的作用方式及
[ 18]
, 技术标准成为系统模块耦合的基本路径 , 其作用已引起众多学 . 模块创新
者关注 . 全球标准体系的发展使得在同一标准界面内进行模块创新与区域性调整成为可能 一致形成系统性创新
[ 1]
.
高科技产业技术出现融合趋势. 如 3C 融合是计算机、 消费类
电子和通信等技术的一体化. 技术融合趋势表明起主导作用的不再是单一技术, 而是通过相互联系、 彼此 渗透、 互相融合组成的技术群落 . 在这种技术群的发展过程中 , 许多技术创新和突破出现在互相交叉融合 的技术领域 , 并产生了一批新的技术前沿 , 技术呈现群体突破的态势 , 这必将导致不同产业间的企业基 于共同技术平台进行广泛的合作创新 . 高科技产品技术的复杂性和创新速度在不断增加. 据统计, 全球 移动通信系统 GS M 专利数已从 2004年的 2 400多件增长到了 3 000多件, 3G 专利总数已达到数万项, 任 何企业都难以独揽全部前沿技术, 技术开发分工合作必须进一步细化. 信息技术成本降低为数据交换、 合 成模拟、 结果分析等技术处理提供了便利 , 使企业基于网络的开放式虚拟化集聚成为可能 , 形成企业间 [ 4] 超越国界的合作创新网络 , 在全球技术创新网络中 , 企业寻求最适合产品 /市 场竞争的技术合作伙伴 . 技术创新能力的增强有赖于企业内外部科技资源的互动频率、 密度与质量. 企业海外 R& D 基地间的 密集互动不仅为各基地彼此快速进入对方的知识场景创造了机会 , 同时也大大增加了企业 知识与资源 池 的价值 . 企业参与全球创新网络的分工和合作可得到一些不参与就得不到的科技资源 , 同时获取了 较高的创新速度 . 高科技产业技术发展的上述特性必将导致众多高科技企业进行高度合作创新, 实现创新一体化 , 极 大地推动各个企业赖以生存的创新生态系统的形成. 运用生态学、 管理学交叉学科理论与方法深入研究 高科技企业共存共生、 共同进化的协作创新体系形成机理与基本规律 , 是当今国际上学术研究的崭新领 域之一 . 1 2 生态学方法在技术创新领域的应用 国内外学者借鉴自然生态系统互惠共生、 协同竞争、 领域共占、 结网群居等特征 , 将生态学方法引入 到技术创新系统的相关研究中 . Adner 认为创新生态系统作为一种协同整合机制 , 将系统中各个企业的 创新成果整合成一套协调一致、 面向客户的解决方案, 创新生态系统的整体创新能力是影响企业绩效的 关键要素 . Adom av ic iu s等认为技术的进化与发展依赖于技术进步的整个生态环境, 他们分析了技术在 [ 6] 技术生态系统进化中的作用 . Kayano 和 Ch ih iro 认为国家创新生态系统是创新系统和制度系统相互促 [ 7] 进、 相互影响的一个共生共存系统, 并运用生态学方法比较分析了美日国家的创新生态系统 . 黄鲁成运 用生态学理论研究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系统 . 刘友金等引入行为生态学理论探讨了企业技术创新集群行 [ 9] [ 10] 为 . 傅羿芳等则运用种群理论和方法研究构成高科技产业集群持续创新生态体系 . 这些研究大多以地理集群方式形成的创新系统作为研究对象 , 集中研究技术创新群落现象和集群行 为 , 在生态学方法应用方面 , 以行为生态学、 种群生态学方法居多, 研究层次仅仅停留在对特定创新系统 的形成、 演化方面 , 还未更多地从技术创新视角深入探讨专利许可、 协作 R& D、 技术标准推广合作进程中 合作伙伴之间的生态关系与耦合机理问题 . 因此, 在技术创新全球一体化进程中 , 各个高科技企业通过模 块 /构 件分工、 技术标准合作等手段形成共存共生、 共同进化的依赖关系 , 如何将生态学中研究生物体之 间及与环境关系的基本理论方法引入到创新生态系统中 , 专门深入研究各个创新合作伙伴之间复杂的协 作关系及耦合机理成为当前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
, 模块系
[ 14]
统的利益结构由规模经济、 局部经济与范围经济的对立转向规模经济、 差异经济与网络经济的兼容
.
技术创新的模块化思想推动了美国电子信息与计算机产业迅猛崛起 , 并逐步引发了全球生物工程、 新材 料、 精密机械制造等高科技领域技术创新模式的全面革命. 系统创新的实现依赖于技术模块之间的结构、 界面、 测试规则等联接机制 高科技企业通过技术模块分工进行协作 R& D 耦合路径依赖于事先规定的技术标准
[ 8]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1] [ 5] [ 3] [ 2]
2 高科技产业创新生态系统耦合的条件与路径
模块化是半自律性子系统按照一定规则与其他子系统相互耦合而成的更加复杂系统的过程
[ 11]
,是
72
研究与发展管理
第 21 卷
实现系统经济的基本形式 , 有助于研究系统的层次结构及演进机理. 模块化作为解决复杂问题的有效方 法 , 有利于促进复杂系统向新的均衡动态演进, 能够实现柔性的专业化分工与互补性合作
[ 19 ]
标准日益成为创新生态系统形成的重要动力与纽带. 技术标准将各企业的模块化技术创新同步化, 协调 . 模块化作为标准化的高级形式, 应该整合标准化
[ 20]
. 技术标准指导下模块的独
立设计、 兼容互通性问题得以有效解决. 为减少系统不确定性, 增强模块协同效应 , 创新系统模块化重点 在于设计促进模块有效耦合的技术标准. 现有文献对复杂性技术创新系统模块耦合的要素、 方式与路径的相关研究较为鲜见. 相关研究主要 集中在耦合强度的争论上 , 大部分学者支持建立松散的耦合关系, 少数学者支持建立紧密耦合关系. 也有 学者认为如果环境稳定, 相互之间依赖关系明确则可以通过非耦合系统进行管理 . 唐方成等认为和谐管 理网络结点的耦合机制具有局部最优与全局最优之间 适应性游走 特征 息耦合、 关系耦合是创新网络结点耦合的重要方式 有待于深入研究的基本问题 :
收稿日期 : 2008 11 28 ; 修改日期 : 2009 03 26 .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 70802020) ; 高校博士点基金 ( 20070532001 ); 湖南省社科基金 ( 07Y BB 277 ). 作者简介 : 张利飞 ( 1979 ) , 女 , 博士 , 副教授 , 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 . 耦合 , 物理学上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体系或两种运动形式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以至联合起来的现象 . 本文 借用于研 究高科技企业通过专利许可、 协作 R&D、 技术标准推广合作 , 实现协同创新、 合作共赢的战略模式 .
面向客户需求, 以 专利许可、 协作 R&D、 技术标准推广合作 为核心的技术标准化战略为纽带, 由高 科技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形成的基于构件 /模块的知识异化、 协同配套、 共存共生、 共同进化的技术创新体 系 , 具有类似自然系统一般生态关系特征 , 可视为一种 创新生态系统 . 该系统以界面技术的标准化、 核 心技术的模块化、 合作共生的必然性、 合作关系的锁定性、 集群的高度虚拟性、 协同创新的跨国性等显著 特征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企业集群、 虚拟企业、 企业动态联盟、 集群式供应链和地域性工业园区等研究对 象. 早在 20 世纪 90 年代, 飞利浦、 索尼、 汤姆森等公司投入数十亿美元开发出了高清晰视频技术, 但由 于影像制作、 信号压缩、 广播电视等关键性配套技术未及时形成有效的耦合关系 , 致使这些公司未能获 得 R& D 投资回报 . 为避免国外企业巨头威迫收取高昂专利费 , 我国先后成立了 TD SCDMA、AVS、 闪联、 高清晰彩电、 长风平台软件等技术开发联盟, 但终因各个企业技术创新模块之间缺失卓有成效的耦合机 制 , 迄今未能发挥我国高科技行业协同配套创新的竞争优势 . 近年来 , 跨国技术创新网络迅猛扩张, 席卷 了各国高科技产业, 推动高科技企业之间的竞争由 单个企业之争 演变为 供应链之争 , 进而升级为各 个企业赖以生存的 创新生态系统 之争. 在创新生态系统中, 一个企业技术创新的最终成功往往依赖于 他人, 依赖于众多与之兼容配套的协作 R&D 与技术标准合作 , 从而极大地引发了产业界对完善创新生态 系统耦合机制的高度重视 , 亟待学术界深入展开系统研究. 在创新生态系统中, 技术的系统集成与模块整合引导企业竞争不再囿于产品与市场竞争 , 技术标准 领先已成为崭新的竞争制高点 , 掌握技术标准意味着在竞争中掌握了控制权 . 由于网络外部性强力效应 , 掌握技术标准的企业榨取了行业中绝大部分利润, 从而达到 赢家通吃 . 国际上 DVD 3C /6C、 MPEG X、 3G 等技术联盟盈利模式清楚表明, 技术标准已成为高科技产业化进程中制定市场游戏规则、 完善创新耦 合机制的重要手段. 这要求企业在塑造核心竞争力时, 必须从传统视角下的生产与市场向 R& D 与技术标 准领域转移 , 表现出从 R& D 到技术标准的全方位合作 . 协作 R& D 与技术标准合作因其独特竞争力内涵 , 成为大企业融入创新生态系统的首选战略模式 . 现阶段我国高科技企业实力弱小 , 而技术创新趋向复杂 化、 系统化, 面对国际巨头威迫 , 我国高科技企业只有联合起来营造自己主导的创新生态系统实现创新耦 合效应 , 才是提升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
摘
要 : 创新生态系统是由高科技企业以技术标准为创新耦合纽 带 , 在全 球范围内 形成的基于 构件 /模 块的知
识异化、 协同配套、 共存共生、 共同进化的技术创新体系 . 运用生态学、 管理学交叉学科 方法模型 , 深入分 析实现 创新生态系统中各个高 科技企业之间创新耦合的纽带与基本路径 ; 围绕技术 标准形成机理 , 较 为系统地 探讨高 科技企业如何实 施专利许可、 协作 R& D 、 技术标准 推广合作战略 . 探讨创新生态 系统组织模式、 伙伴遴选、 收益 分配制度安排对高科技 企业之间实现创新耦合的作用机理 , 是当今学术界正 在深入研究的热点问题 . 关键词 : 创新生态系统 ; 耦合 ; 技术标准化 ; 高科技产业 中图分类号 : F 062. 3 文献标识码 : A
第 3期
张利飞 : 高科技产业创新生态系统耦合理论综评
71
1 高科技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形成机理
1 1 高科技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形成的必然性 近年来 , 软件与通信、 高精密汽车零部件、 集成电路、 电气与智能控制等高科技产业的技术发展呈现 一些新特点 , 极大地推动企业间频繁、 紧密的合作创新 . 高科技产品的互补性、 功能多样性以及产品之 间的兼容互通性 , 导致高科技产业技术的关联性和配套性不断增强, 企业必须把相关技术纳入到同一技 术体系中, 通过协同整合相关技术, 致力于提供顾客一整套技术解决方案. 因此 , 高科技企业在创新过程 中必须密切关注技术创新的上下游环节以及互补产品的技术创新 , 与相关企业进行合作创新 , 形成各企 业共存共生、 共同进化的创新生态系统
[ 22 ] [ 21]
. 党兴华等认为控制耦合、 信
.
引入非线性生态动力学、 信息生态学、 行为生态学微观方法, 建立创
新生态系统演化序参方程 , 分析高科技产业复杂性技术创新的模块化、 兼容化、 标准化、 协同化基本特征 , 探讨创新系统生态化内涵、 创新生态链体系结构、 模块化技术网络共存共生、 共同进化的模式及过程机 理; 重点分析电子技术、 通讯、 计算机、 先进制造等高科技产业, 以 专利池 为核心的技术标准的高私 有性、 高垄断性、 高赢利性等显著特征 , 及与传统产业技术标准的公共性、 强制性、 非赢利性特征的本质区 别 ; 探讨技术标准中技术专利之间互补、 阻碍、 竞争的复杂关系及对企 业间创新耦合进程的影响机理 ; 运用生态位理论与模型 , 重点分析高科技产业复杂性技术模块之间实现协同创新、 共同进化的连接方 式与耦合路径, 深入探讨各技术模块开发商之间配套兼容、 互补协同对技术标准的依赖关系, 及技术标准 对创新生态系统成员构成与博弈关系的影响机理 ; 引入 H utch in son 超体积优化模型、 创新生态位参数 测定公式及协同演化生态学模型 , 探讨创新生态系统成员为实现创新耦合而联合起来开发以 结构、 界 面、 测试规则 为主体的技术标准的合作过程机理, 分析技术标准遵循技术非连续性发展、 主导设计范式 的确立及技术累积变化的形成与演进机理 ; 选择国家重点扶持发展的 , 代表中国计算机、 通信、 软件开 发、 数字家电等产业 80 % 以上产值的 , 领衔高科技企业组成的中国长风 开放标准平台软 件联盟、 中国 TD SCDMA通讯联盟、 中国信息设备资源共享协同服务联盟 ( 闪联 ) 、 中国数字音视频 ( AVS) 联盟、 中国 高清晰彩电联盟等典 型案例, 以及国际上著名 的 DVB、 DVD、 ATSC、 OASIS 、UN /CEFACT、WCDMA、 GS M 等联盟 , 统计分析这些联盟企业如何通过技术标准耦合纽带实现各个创新主体 /模 块之间互补配 套、 协同创新 , 进而形成创新生态系统的阶段特征与过程机理 .
第 21 卷
第 3期
研究与发展管理 R & D M ANAGEM ENT
V o. l 21 N o . 3 Jun. 2009
2009 年 6 月 文章编号 : 1004 8308( 2009) 03 0070 06
高科技产业创新生态系统耦合理论综评
张利飞
( 湖南大学 经济与贸易学院 , 长沙 410079)
[ 15] [ 16] [ 15]
. 技术复杂性必然推动
. 模块创新效率的实现依赖于模块间的协调与配合 , 通过
[ 17]
某种复杂的模块耦合机制产生联动效应与协同效应
. 高科技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模块间的作用方式及
[ 18]
, 技术标准成为系统模块耦合的基本路径 , 其作用已引起众多学 . 模块创新
者关注 . 全球标准体系的发展使得在同一标准界面内进行模块创新与区域性调整成为可能 一致形成系统性创新
[ 1]
.
高科技产业技术出现融合趋势. 如 3C 融合是计算机、 消费类
电子和通信等技术的一体化. 技术融合趋势表明起主导作用的不再是单一技术, 而是通过相互联系、 彼此 渗透、 互相融合组成的技术群落 . 在这种技术群的发展过程中 , 许多技术创新和突破出现在互相交叉融合 的技术领域 , 并产生了一批新的技术前沿 , 技术呈现群体突破的态势 , 这必将导致不同产业间的企业基 于共同技术平台进行广泛的合作创新 . 高科技产品技术的复杂性和创新速度在不断增加. 据统计, 全球 移动通信系统 GS M 专利数已从 2004年的 2 400多件增长到了 3 000多件, 3G 专利总数已达到数万项, 任 何企业都难以独揽全部前沿技术, 技术开发分工合作必须进一步细化. 信息技术成本降低为数据交换、 合 成模拟、 结果分析等技术处理提供了便利 , 使企业基于网络的开放式虚拟化集聚成为可能 , 形成企业间 [ 4] 超越国界的合作创新网络 , 在全球技术创新网络中 , 企业寻求最适合产品 /市 场竞争的技术合作伙伴 . 技术创新能力的增强有赖于企业内外部科技资源的互动频率、 密度与质量. 企业海外 R& D 基地间的 密集互动不仅为各基地彼此快速进入对方的知识场景创造了机会 , 同时也大大增加了企业 知识与资源 池 的价值 . 企业参与全球创新网络的分工和合作可得到一些不参与就得不到的科技资源 , 同时获取了 较高的创新速度 . 高科技产业技术发展的上述特性必将导致众多高科技企业进行高度合作创新, 实现创新一体化 , 极 大地推动各个企业赖以生存的创新生态系统的形成. 运用生态学、 管理学交叉学科理论与方法深入研究 高科技企业共存共生、 共同进化的协作创新体系形成机理与基本规律 , 是当今国际上学术研究的崭新领 域之一 . 1 2 生态学方法在技术创新领域的应用 国内外学者借鉴自然生态系统互惠共生、 协同竞争、 领域共占、 结网群居等特征 , 将生态学方法引入 到技术创新系统的相关研究中 . Adner 认为创新生态系统作为一种协同整合机制 , 将系统中各个企业的 创新成果整合成一套协调一致、 面向客户的解决方案, 创新生态系统的整体创新能力是影响企业绩效的 关键要素 . Adom av ic iu s等认为技术的进化与发展依赖于技术进步的整个生态环境, 他们分析了技术在 [ 6] 技术生态系统进化中的作用 . Kayano 和 Ch ih iro 认为国家创新生态系统是创新系统和制度系统相互促 [ 7] 进、 相互影响的一个共生共存系统, 并运用生态学方法比较分析了美日国家的创新生态系统 . 黄鲁成运 用生态学理论研究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系统 . 刘友金等引入行为生态学理论探讨了企业技术创新集群行 [ 9] [ 10] 为 . 傅羿芳等则运用种群理论和方法研究构成高科技产业集群持续创新生态体系 . 这些研究大多以地理集群方式形成的创新系统作为研究对象 , 集中研究技术创新群落现象和集群行 为 , 在生态学方法应用方面 , 以行为生态学、 种群生态学方法居多, 研究层次仅仅停留在对特定创新系统 的形成、 演化方面 , 还未更多地从技术创新视角深入探讨专利许可、 协作 R& D、 技术标准推广合作进程中 合作伙伴之间的生态关系与耦合机理问题 . 因此, 在技术创新全球一体化进程中 , 各个高科技企业通过模 块 /构 件分工、 技术标准合作等手段形成共存共生、 共同进化的依赖关系 , 如何将生态学中研究生物体之 间及与环境关系的基本理论方法引入到创新生态系统中 , 专门深入研究各个创新合作伙伴之间复杂的协 作关系及耦合机理成为当前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