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产业创新生态系统耦合理论综评_张利飞 (1)

合集下载

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形成机理研究

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形成机理研究
20 年第 1 期 08 1
S in e a d T c n lg n g me tR s a c c e c n e科技管理研究 n e e r h h o o y Ma a e
2 o o 1 0 8N . 1
文章 编 号 :10 79 (0 8 1 02 o 0 0— 6 5 20 )1 — 0 8一 4
产过程及其供应链 的上下游找到提高价值和降低成本的途径 , 从而提高竞争力 。欧洲工商 管理 学院战略与管理学教授 罗 恩 阿德纳 ( o de) 把创新 的生 态系统 概括 成 “ R nA nr 一种协 同整合 ,即各个公 司把各 自的产 品整合 起来形成一套协调一 致 的、面向客户的解决 方案。 ”关 注创新 的生 态系统 可 以不 断为企业揭示创新战略 中可能遇到的风险 ,也可 以为企业 的 成功创新机遇。哈佛大学 教授 ,商 业生态理论的创始人 马可 依恩斯蒂在 《 关键优势 :新型商业生态 系统对 战略、创新 和持续性意味着什么》 一书中 ,谈 到了他对 许多公司的 “ 生 态系统 ”观察后得 出的结论 :今天 ,任何不同 的组织或个人
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 系统形成机理研究
贺 团涛, 曾德 明
( 南大学 工商管理 学院,湖 南 长沙 4 0 8 ) 湖 10 2
摘要 :自然界的 生态进化理论对企业创新理论的发展有着重要启 示,高科技 企业创新可以看作是一个生态进 化
系 统。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与 自 生态 系统有 着相似 之处 , 这个创新 生态 系统 内,企业的 边界 是相对 然 在
总体来说 ,理论界对创新生态 系统的研究 可以从 产业和 企业两个方面来进行 总结 。从 产业 角度来论述创新 生态 系统 的思想最早可 以追溯 到 2 0世纪 7 0年代 发展起来 的生命 周期 评价 ( C L A)理论和产业生态系统论 。自 Cod在 19 l u 9 7年首

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运行机制研究

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运行机制研究

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运行机制研究
张利飞
【期刊名称】《中国科技论坛》
【年(卷),期】2009(000)004
【摘要】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是面向顾客需求,以技术标准为纽带,基于配套技术由高科技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形成的共存共生、共同进化的创新体系.系统形成基于平台的开放式创新机制吸引外部创新,形成强有力的技术标准推广机制收割网络外部性带来的丰厚利润,形成生态位决策机制实现企业优势互补,形成利益协调机制防止支持者"用脚投票".
【总页数】5页(P57-61)
【作者】张利飞
【作者单位】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湖南,长沙,41007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76.44
【相关文献】
1.长江三角洲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发展路径与运行机制研究 [J], 严建援;李雅婷
2.创新生态系统背景下移动互联网企业颠覆式创新运行机制研究 [J], 闫瑞华;杨梅英
3.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研究 [J], 甘天成; 可星
4.贵州乡村旅游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形成机理与运行机制研究 [J], 杨世明
5.数字经济背景下数据要素在企业创新生态系统中运行机制研究 [J], 张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技术产业技术标准联盟治理模式分析

高技术产业技术标准联盟治理模式分析

第28卷 第6期2007年 11月科 研 管 理Science Research Manage ment Vol .28,No .6Nove mber, 2007收稿日期:2006-08-14.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技术标准的高技术企业虚拟集群形成与演进机理研究”(项目号:70572058)资助(2006.1-2008.12)。

作者简介:张运生(1977-),男(汉),河南扶沟人,博士,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技术创新管理与新企业治理理论、方法及应用。

张利飞(1979-),女(汉),湖南宜章人,博士,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教师。

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与新企业治理理论。

文章编号:1000-2995(2007)06-006-0093高技术产业技术标准联盟治理模式分析张运生1,张利飞2(1.湖南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湖南长沙 410082;2.湖南大学 经济与贸易学院,湖南长沙 410079)摘要:高技术产业技术标准联盟治理模式的选择包括治理结构的设计与治理机制的确定。

本文以AVS 联盟作为具体研究对象,首先分析高技术产业技术标准联盟契约型治理结构,从交易成本理论、资源依存理论与社会网络理论等角度系统地分析和解释技术标准联盟选择契约型治理结构的优越性。

然后分析高技术产业技术标准联盟治理机制,包括谈判协商机制、决策机制、声誉信任机制和知识产权信息披露机制。

关键词:契约型治理结构;治理机制;技术标准联盟;高技术产业;AVS 联盟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1引言随着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技术标准化垄断的趋势日益明显。

一方面,技术标准具有网络外部性,即使不是最优的技术标准可能凭借广泛的市场用户基础而成为垄断性标准[1];另一方面,高技术产业技术标准往往不可避免的要包括专利,为技术标准的高度垄断化提供先决条件[2-4]。

因此,高技术产业中的各个实体将联合形成技术标准联盟,实现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和标准市场垄断化,其最终目的在于通过技术标准的市场扩散来垄断市场,进而主导整个产业链条。

甘肃省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研究

甘肃省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研究

甘肃省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研究党婕1,杨升1,王新霞1,杜宗明2(1.河西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甘肃张掖734000;2.中国石油甘肃张掖销售分公司,甘肃张掖734000)[摘要]科技创新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科技创新提供有力支撑,二者息息相关并形成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闭环系统。

在构建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甘肃省2013—2020年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耦合协调发展进行实证分析。

结果表明:甘肃省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综合评价指数均呈稳步上升态势,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耦合协调度经历了2013年的濒临失调到2020年的高度协调。

[关键词]科技创新;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甘肃省[中图分类号]F124.3;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043(2024)04-0143-04[作者简介]党婕(1985—),女,甘肃张掖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

[基金项目]2022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甘肃省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研究(S202210740060)。

第2024年第4期(总第572期)商业经济No.4,2024Total No.572一、引言2022年《“十四五”国家科学技术普及发展规划》强调,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同年,党的二十大提出,要坚定不移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质量发展已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将科技创新作为重要手段和关键驱动力。

科技创新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科技创新提供有力支撑,二者息息相关并形成相互依存的闭环系统,即经济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环境优化→科技活动投入增加→科技活动产出增加→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提升→经济高质量发展[1]。

甘肃省作为中国西北地区重要省份,丝绸之路的锁匙之地和黄金路段,近年来,积极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先后出台了《关于提升甘肃省科技创新综合实力若干措施》和《甘肃省促进中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明确提出以加快科技创新基础能力建设、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加强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等为科技创新的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创新驱动发展、优化营商环境等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

《我国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研究》

《我国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研究》

《我国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研究》一、引言在全球化经济的大背景下,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

我国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日益显著,成为了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持续增长的重要路径。

本文将对我国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进行深入研究,并就其重要性、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等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二、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科技创新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

它不仅提升了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还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通过科技创新,我们能够推动产业升级、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同时,科技创新还具有改善民生、保障国家安全等方面的积极意义。

三、我国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状近年来,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以5G、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同时,我国政府也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中国制造2025》、《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等,为科技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不够紧密、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等。

四、我国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问题及原因当前,我国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耦合协调问题。

首先,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融合度有待提高,部分科技成果难以迅速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其次,科技创新的投入与产出不匹配,部分领域存在资源浪费现象。

此外,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以适应经济发展的新要求。

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政策支持力度不够、人才储备不足、市场环境不完善等。

五、解决策略与建议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以下解决策略与建议:1. 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为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政府应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与实践路径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与实践路径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与实践路径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融合,听上去就像是一对默契的舞伴,两人跳得那叫一个带劲。

想象一下,科技就像那位充满活力的年轻人,而产业呢,则是那位经验丰富的老者。

年轻人带来新鲜的创意和无限的可能,而老者则将这些创意变成实际的生产力。

俩人一结合,火花四溅,简直就是1加1大于2的典范。

动力机制到底是什么呢?这可得细细说来。

得有一个良好的环境。

就像种花,需要阳光、土壤和水,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也需要一个适宜的生态系统。

的支持、资金的投入、人才的培养,都是不可或缺的要素。

相关部门、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协作,简直就像一场团结奋进的大联欢。

大家齐心协力,才能把这场舞蹈跳得更加精彩。

再说说实践路径,嘿,这可是个技术活儿。

简单来说,就是得让科技走进产业,产业也要抱紧科技的大腿。

比如,互联网和传统制造业的结合,真是个好例子。

过去那种机械的生产方式,随着智能制造的到来,简直是“华丽转身”。

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仿佛给了传统产业一剂强心针,效率直线上升,成本大幅降低,真是让人拍手叫好。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创新的文化氛围。

企业如果想要搞出一些“大事情”,得先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让员工敢于冒险、敢于失败。

这就好比是给他们打了一针“强心剂”,让他们在尝试中找到乐趣,激发出无穷的创造力。

鼓励跨界合作,往往能碰撞出意想不到的火花。

就像两位素不相识的朋友,聊着聊着,突然间就找到了共同的话题,结果一拍即合,合作愉快,谁都没想到会有这样的化学反应。

科技和产业的融合,不能只靠空谈,得有实打实的案例。

拿电动汽车来说吧,这可是一场技术与产业的完美结合。

电池技术的进步,让电动汽车驶入了千家万户,彻底颠覆了传统汽车市场。

特斯拉就是个典型的代表,凭借着出色的技术和市场策略,迅速崛起,成为行业的佼佼者。

可以说,科技创新在这里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推动了整个产业的变革。

再看看智能家居,哎呀,那简直就是家里的“科技小帮手”。

科技型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构建及其要素间关系探析

科技型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构建及其要素间关系探析

科技型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构建及其要素间关系探析作者:崔洁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17年第30期摘要:科技型企业是推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主力军,是科学技术转化成生产力的主体,引入生态学的要素,对构建科技型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据此,在科技型企业创新生态体系内涵的基础上,构建科技型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模型并深入剖析其构成要素间的相互关系,推动科技型企业持续创新动力,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坚实基础和可靠动力。

关键词:科技型企业;生态学;创新生态系统;运行机制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17.30.007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全球化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迎来了新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依靠创新生存成为科技型企业的突出特征。

消费市场需求呈现出日益多样化、细致化、个性化和随机性,企业原有的市场分工模式向更加紧密的浸入性链条式合作,促使企业创新活动从工程化、机械型走向生态化、有机型,也打破了企业单体创新的自闭性、知识产权的独享性等原有的一般性市场竞争模式。

不同企业通过相互融合、相互补充的一体式创新活动,逐步演化为一种类似生物圈生存繁衍的新型社会生态系统。

这种新型社会生态系统内部按照更加市场化的要求,即独立运行又相互浸入,大家以目标链为基础,以资源整合最大化为依托,创新创造价值和利润为动力,司职明确,携手共赢,最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有机系统。

突出协调和互动。

很多世界一流企业都构建了创新生态系统,并以此为依托不断壮大。

建立中国科技型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掌握其运行机制对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科技型企业创新生态体系的内涵科技型企业产品技术含量比较高,知识密集度高,能通过创新推出满足市场需求的新产品。

在其发展过程中,为了提高动态技术创新的效率,有效利用企业内外部的创新资源,持续降低创新风险,需要与同质企业协作和联盟,企业之间进行资源、人才、服务技术整合,不断完善创新系统,保持科技型企业持续创新的原动力,促进科技型企业高速发展已经成为带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的迫切需求。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原则、指标、模型与方法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原则、指标、模型与方法
第 " 期 ! "##$ 年 % 月 &
中国科技论坛
・ $$・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 原则、 指标、 模型与方法!
王章豹 徐枞巍
! 合肥工业大学,安徽 合肥 "%###( &

要: 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 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科技创新能力是衡量一所高校办学实力、 学术水平和竞争能力
“五个原则 ” “三个模块 ” 的重要尺度。本文在剖析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及其构成要素的基础上, 按照 和 构建了高校科技创新能力 量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同时提出了综合评价的模型与方法。 关键词: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定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 参考权重系数 评价指明标 教师 (含专职科研人员) 队伍总数 研究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 仪器设备资产总值 图书馆藏书量 硕士点、 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数量 国家重点学科数 国家级、 教育部研究基地数 教师人均出席国际、 国内学术会议人次 派遣和接受国外访问学者人数 -./ 全时人员占教师队伍的比例 两院院士、 特聘教授人数 教师队伍中博士教师所占比例 教师人均科技活动经费数 -./ 经费投入总额 教师人均承担纵向科技项目数 国家自然科学、 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数 教师人均发表论文数 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数 0.1、 023、 43、 0023 收录论文数 023、 0023 被引论文次数 202/、 20023 收录论文数 教师人均出版著作数 教师人均专利申请数 发明专利授权数 教师人均获地市级以上科技成果奖数 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数 技术转让实际收入 校办科技产业年销售额 授予硕、 博士学位数和出站博士后数 国家级、 教育部优秀青年人才数 $+$ $+$ 理工农医类 院 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 (+$ "+$ *+$ %+# $+# *+# %+$ *+$ %+# ’+# )+$ $+# 5+$ ", + # $+# ’+# ,# + # $+# ,, + # 人文社科类 院 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创新生态系统研究综述一个层次分析框架

创新生态系统研究综述一个层次分析框架

1、时间维度
时间维度是指企业在不同的时间段内进行商业模式创新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在初创期,企业需要注重寻找市场机会和客户需求;成长期则需要优化自身的运 营模式和盈利模式;在成熟期,企业需要市场竞争的变化并不断创新以保持领先 地位。
2、空间维度
空间维度是指企业在不同的地域和市场中进行商业模式创新所需要考虑的因 素。这包括不同地域的市场需求、政策环境、文化背景等,以及企业在不同市场 中的竞争优势和劣势。
一、创新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特点
创新生态系统是指由多个创新主体(如企业、研究机构、政府、金融机构等) 在特定地域范围内构成的、通过协作创新和资源共享等方式实现可持续创新的系 统。创新生态系统具有以下特点:
1、多样性:创新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具有多样性,包括不同规模、不同行业、 不同所有制形式的企业和研究机构等。
2、中间层:该层次主要包括技术和市场两个方面的内容。技术方面主要涉 及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市场方面主要涉及市场需求信息的获取和 价值实现。中间层是整个创新生态系统的核心,需要加强技术研发、推动技术转 移转化、加强市场开拓等工作。
3、顶层:该层次主要包括政策、文化和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内容。政策方面 主要涉及政府对创新生态系统的支持和引导,文化方面主要涉及创新生态系统的 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社会环境方面主要涉及社会对创新生态系统的认知和支持程 度。顶层是整个创新生态系统的高层指导,需要通过制定政策、营造文化氛围、 改善社会环境等方式来推动整个创新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研究创新生态系统,本次演示将创新生态系统中的要素和 关系分解为不同的层次,并提出一个层次分析框架。具体来说,我们将创新生态 系统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1、基础层:该层次主要包括参与者和资源两个方面的内容。参与者之间通 过互动和协作,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基础层是整个创新生态系统的基础, 需要通过政策引导、搭建平台等方式来促进参与者的合作和资源的共享。

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研究述评_贺团涛 (2)

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研究述评_贺团涛 (2)

0引言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高科技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以“面向客户需求、协作R&D、知识产权许可、技术标准合作、战略联盟”为核心的基于构件/模块的知识异化、共存共生、协同进化的创新体系,具有类似自然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可视为一种“创新生态系统”。

这种创新体系随着跨国技术创新网络的迅速扩张,席卷了全世界高科技行业,推动高科技企业之间的竞争由“单个企业之争”演变成为“供应链之争”,进而升级为各个企业赖以生存的“创新生态系统”之争。

在创新生态系统中,一个企业技术创新的最终成功往往依赖于其他众多企业与之兼容的协作R&D与技术标准合作。

2004年,美国竞争力委员会在《创新美国》的研究报告中认为,21世纪初的创新,出现了一些不同于20世纪创新的新变化。

一度被认为彼此对立的关系,现在正日益演变成互补的、甚至是共生的关系。

创新本身性质的变化和创新者之间关系的变化,需要新的构想、新的方法,“企业、政府、教育家和工人之间需要建立一种新的关系,形成一个21世纪的创新生态系统(Innovationecosystem)”。

因此,如何引入生态学基本研究方法、思路与模型,提出并论证高科技企业融入创新生态系统的基本战略模式、创新生态系统治理结构与伙伴遴选控制体系,以及创新生态系统风险识别与风险控制模式的互动契合框架,为创新生态学关于风险管理体系结构的形成与完善构建基础性研究平台,是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领域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1关于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形成机理的研究近年来,随着科技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与重组的加速,跨国公司逐渐改变在本土从事R&D活动的方式,加速了向海外转移R&D基地的进程。

同时,软件与通信行业、精密汽车零部件、集成电路、电气与智能控制等高科技行业技术创新全球一体化极大地推动了各个企业赖以生存的创新生态系统的形成。

运用生态学、管理学交叉学科理论与方法深入研究高科技企业共存共生、共同进化的协作创新体系形成机理与基本规律一直是理论界研究的崭新领域之一。

生态学视角下的企业技术创新生态域

生态学视角下的企业技术创新生态域

生态学视角下的企业技术创新生态域吕玉辉【摘要】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与生态流域在结构与功能上具有相似性,具有依存制约,协同进化,交错带营养丰富等规律.用生态的眼光去看待企业的创新活动以及它与其栖息的生态系统的互动关系,将给人们提供新视角、新思路、新的更为开阔的视野,能发现以前未曾发现的东西,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成功.【期刊名称】《科技管理研究》【年(卷),期】2010(030)016【总页数】3页(P189-191)【关键词】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创新生态域【作者】吕玉辉【作者单位】洛阳理工学院工程管理研究所,河南洛阳,4710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062.2流域,在地理学上,一般解释为相对河流的某一断面的、由分水线包围的河流集水区。

河流流域是指某条河流及其支流流贯的全部地区。

这两个概念常常是通用的。

每条河流都有自己的流域,一个大流域可以按照水系等级分成数个小流域,小流域又可以分成更小的流域等,另外也可以截取河道的一段,单独划分为一个流域。

河流流域特征包括:流域面积、河网密度,流域形状、流域高度、流域方向或干流方向。

如果把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从创新源、研发、销售到进入市场的流程喻为一条河流,那么,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与周边各个利益相关者、各种环境要素组成的一个虚拟的区域,就是企业的创新生态域。

河流流域与企业创新生态域的对比如表1所示。

企业的创新生态域实际上是一种人工生态系统,是围绕技术创新活动而有目地的人工生态系统,它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有不同的特点(见表2)。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企业的技术创新生态域具有以下特征:(1)虚拟性。

尽管从理论上讲创新域有边界,但这种区域不像河流那样形成地理上的一个区域,它的一条支流可能来自遥远地理界外的世界其它地方。

企业只有同时吸收不同地区的最优生态资源,并进行优化,才能取得技术创新的成功。

往往实力强、规模大的企业技术创新域的面积较大,各种网络密度大,物质、信息流充沛,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资源。

科技创新赋能新质生产力:逻辑、动力与路径

科技创新赋能新质生产力:逻辑、动力与路径

科技创新赋能新质生产力:逻辑、动力与路径目录一、内容综述 (2)1.1 背景与意义 (3)1.2 研究目的与方法 (4)二、科技创新与新质生产力的关系 (5)2.1 科技创新的定义与特点 (6)2.2 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与特征 (7)2.3 科技创新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作用 (8)三、科技创新赋能新质生产力的逻辑分析 (9)3.1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内涵与要求 (10)3.2 科技创新与新质生产力之间的内在联系 (11)3.3 科技创新赋能新质生产力的理论框架 (13)四、科技创新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动力机制 (14)4.1 政策支持与激励机制 (15)4.2 市场需求与竞争压力 (16)4.3 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 (17)4.4 创新文化与环境氛围 (18)五、科技创新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实现路径 (20)5.1 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21)5.2 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 (22)5.3 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与协同创新 (23)5.4 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 (25)六、案例分析 (26)6.1 国内外科技创新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典型案例 (27)6.2 案例分析与启示 (29)七、结论与展望 (30)7.1 研究结论总结 (31)7.2 对未来发展的展望与建议 (32)一、内容综述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对于提高生产力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逻辑、动力和路径三个方面对科技创新赋能新质生产力进行综述。

从逻辑层面分析,科技创新与新质生产力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的。

科技创新通过引入新技术、新方法和新理念,不断拓展生产要素的边界,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

新质生产力的提升又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更广阔的应用场景和更高的要求,进一步激发科技创新的活力。

从动力层面探讨,科技创新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在于创新体系的建设和完善。

这包括加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之间的协同创新,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以及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社会环境等方面。

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技术标准许可定价研究

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技术标准许可定价研究

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技术标准许可定价研究张运生【摘要】面向客户需求,以技术标准为创新耦合纽带,由具有显著"交叉网络外部性"的高科技企业形成的基于构件/模块的知识异化、协同配套、共存共生、共同进化的技术创新体系,具有类似自然系统一般生态关系特征,可视为一种"创新生态系统".将非线性生态动力学、行为生态学等基本研究方法与博弈论、实物期权方法相结合,提出了一套相对完善的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技术标准许可价格结构及非平衡性理论一般性分析框架、要素与思路,通过构建技术标准非线性许可定价方法与模型,动态测算不完全信息条件下技术标准许可"基本价"以及不同市场竞争结构条件下技术标准许可的非平衡定价市场反应函数与最优定价公式.【期刊名称】《中国软科学》【年(卷),期】2010(000)009【总页数】9页(P140-147,172)【关键词】定价;价格结构;技术标准;创新生态系统;高科技企业【作者】张运生【作者单位】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湖南,长沙,41008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70.7当今高科技行业技术的系统集成与模块整合引导企业竞争不再囿于产品与市场竞争,技术标准领先已成为崭新的竞争制高点,掌握技术标准意味着在竞争中掌握了控制权。

由于网络外部性强力效应,掌握技术标准的企业榨取了行业中绝大部分利润,从而达到“赢家通吃”。

国际上DVD3C/6C、MPEG-X、3G等技术标准联盟盈利模式清楚表明,技术标准已成为高科技产业化进程中制定市场游戏规则、营造创新生态系统的重要手段。

技术标准的开发与市场化推动高科技企业之间的竞争由“单个企业之争”演变成为“供应链之争”,进而升级为各个企业赖以生存的“创新生态系统”之争。

在创新生态系统中,一个企业技术创新的最终成功往往依赖于他人,依赖于众多兼容配套技术开发商展开技术标准合作。

面向客户需求,以凸显“专利池”特征的技术标准为创新耦合纽带,由具有显著“交叉网络外部性”的高科技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形成的基于构件/模块的知识异化、协同配套、共存共生、共同进化的技术创新体系,具有类似自然系统一般生态关系特征,可视为一种“创新生态系统”。

产业协同集聚、产业耦合协调与经济高质量发展

  产业协同集聚、产业耦合协调与经济高质量发展

产业协同集聚、产业耦合协调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作者:章润兰刘明慧来源:《商业研究》2022年第06期内容提要:产业协同集聚为产业耦合协调提供空间载体,而产业耦合协调是产业协同集聚的高级阶段,二者共同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本文基于产业协同集聚、产业耦合协调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机理,构建面板联立方程模型,实证检验产业协同集聚、产业耦合协调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

研究发现,产业协同集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产业耦合协调能显著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且产业协同集聚能通过促进产业耦合协调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异质性分析发现,制造业与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助推效应优于其与低端生产性服务业的协同集聚,此外,产业协同集聚对产业耦合协调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存在地区差异。

为此,应因地制宜地推进“双轮驱动”战略,加快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加强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建设,通过与制造业的深度耦合,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由高速度向高质量的转变。

关键词:经济高质量发展;产业协同集聚;产业耦合协调中图分类号:F427;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148X(2022)06-0013-10收稿日期:2021-08-19作者简介:章润兰(1990-),女,湖北荆门人,大连财经学院经济学院讲师,东北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财税理论、产业经济学;刘明慧(1963-),女,辽宁庄河人,东北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财政理论与政策。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9BJY227;辽宁省教育厅项目,项目编号:SYDL202003;大连市社科院重大调研项目,项目编号:2020dlsky249。

一、引言从中共十九大首次提出“高质量发展”,到“十四五”规划强调“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均折射出我国经济运行实现了由高速度到高质量的转变,推动高质量发展已然成为新时代发展的主题。

基于DEA的中国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效率评价

基于DEA的中国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效率评价

1 引言
高 技术产 业 在 世 界 经 济 中 的地 位 日益 重 要 ,已 经成 为 当今世 界 经 济发 展 的 动力 和 世 界 大 国争 夺 的 战略制 高 点 。高 技 术 产 业 的 发 展 离 不 开 自主 创 新 , 自主创新 是发 展 高 技 术 产 业 的基 础 ,也 是 高 技 术 产 业发 展 的核 心 动 力 。一 般 而 言 ,产 业 可 以通 过 两种 途径 提 高 自身 的 自主 创 新 绩 效 :外 延 发 展 和 内涵 发 展 。外延发 展 即通 过 加 大 自主 创 新 资 源 的投 入力 度 来 提 高 自主 创 新 绩 效 ,然 而 ,当更 多 的 投 入 不 能 带 来 相应 的 回报 时 ,这 种 途 径 是 无 效 的 ; 内涵发 展 是 指 在不增 加 投入 的情 况 下 ,通 过 提 高 资 源 的投 入 产 出转化效 率 即 自主创 新 效 率 ,达 到 提 高 自主创 新 绩 效 的 目的 。相 应 地 ,评 价 自主 创 新 活 动 的绩 效 ,可 从两 个角 度 来 进 行 :结 果 绩 效 、效 率 绩 效 。考 虑 到 目前 中 国 的经 济 发 展 和 人 均 资 源 极 度 缺 乏 的现 状 , 可辅助 改善 创新 活动 的效 率 绩 效 评 价 比结 果 绩 效 评 价 更适合 中国集 约经 济发展 模 式 。
ao t o e c n MU poetee cec ruhpoet naa s . bu w i f i t h ni e D s m r f i yt o g rj i l i i v h i n h co n y s
Ke r s:i d p n e t n o a in;DE y wo d n e e d n n v t i o A;e ce c i f in y

高科技产业创新生态系统耦合战略研究

高科技产业创新生态系统耦合战略研究

高科技产业创新生态系统耦合战略研究
张运生
【期刊名称】《中国软科学》
【年(卷),期】2009(000)001
【摘要】创新生态系统是由高科技企业以技术标准为创新耦合纽带,在全球范围内形成的基于构件/模块的知识异化、协同配套、共存共生、共同进化的技术创新体系.高科技产业创新生态系统耦合战略由专利许可、协作R&D、技术标准推广合作3个子战略构成,其中专利许可子战略包括专利交叉许可、专利单边许可、后发制人许可、免费许可四种基本模式,协作R&D子战略包括配套型、平台型、经济型协作R&D 3种基本模式,技术标准推广合作子战略包括行政型、市场型、联盟型技术标准推广合作3种基本模式.
【总页数】10页(P134-143)
【作者】张运生
【作者单位】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长沙,41008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70.7
【相关文献】
1.中国节能产业创新生态系统耦合机理研究 [J], 吕荣胜;叶鲁俊
2.高科技产业创新生态系统耦合理论综评 [J], 张利飞
3.甘肃省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耦合协调度分析及提升策略研究 [J], 王新友;王红艳;刘
淑菊
4.新发展理念下工业企业创新生态系统耦合发展及策略研究 [J], 刘淑菊;王红艳
5.中国省域创新生态系统耦合协调及空间分布分析 [J], 张爱琴;薛碧薇;张海超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依靠创新机制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依靠创新机制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依靠创新机制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佚名
【期刊名称】《中国科技产业》
【年(卷),期】1996(000)008
【摘要】@@ 北大方正集团公司创建于1988年.经过八年的发展,现已成为具有较大产业规模、较强经济实力的大型高科技企业集团,并正在向多元化、国际化的目标迈进.方正以其卓越的高技术产品在计算机行业中赢得盛誉,"北大方正"现已成为在国内外享有崇高荣誉的著名品牌.方正集团的成长和壮大,为我国高新技术的商品化、产业化以及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探索了一条成功之路.
【总页数】2页(P8-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
【相关文献】
1.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社会经济建设——扬州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探索 [J], 余兴友;赵文明;陈荣发;张丹;杨巧林
2.创新管理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创新——以广东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为例 [J], 蒋丹平; 王敬华
3.创新管理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创新——以广东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为例 [J], 蒋丹平; 王敬华
4.依靠技术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J], 随翠霞; 李萍
5.依靠创新机制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J], 郑士贵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科技依靠创新

科技依靠创新

科技依靠创新
章杨
【期刊名称】《沿海企业与科技》
【年(卷),期】2004(000)004
【摘要】创新,是科学技术的本质和灵魂,更是科技进步的根本动力和不竭源泉。

不能想象,没有1903年俄国科学家齐奥科夫斯基发表的第一个火箭运动方程,没有美国科学家戈达德1926年成功发射的世界上第一枚液体燃料火箭,人类能最终实现宇宙航行的梦想?不能想象,没有1953年英国科学家沃森和克里克构建了DNA双螺旋分子模型,没有1973年至1974年科恩和博耶
【总页数】1页(P20)
【作者】章杨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305
【相关文献】
1.资源型企业依靠科技创新走与环境和谐发展的道路——紫金矿业依靠科技进步发展清洁生产 [J], 杨力行
2.依靠科技创新驱动世界城市建设首都科技界热议北京科技创新大会精神 [J], 陈
治光
3.依靠技术创新促进转型升级——群达科技控股有限公司走依靠技术创新,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发展战略经验 [J],
4.依靠科技支撑加快创新驱动全面提升我省林业发展水平——任建中厅长在山西省林业科技创新大会上的讲话摘要 [J],
5.坚持创新核心地位推进科技自立自强依靠科技创新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全国烟草科技创新大会在北京召开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京津冀技术创新、产业结构与生态环境耦合研究

京津冀技术创新、产业结构与生态环境耦合研究

京津冀技术创新、产业结构与生态环境耦合研究
胡悦;刘群芳;陈国鹰
【期刊名称】《资源开发与市场》
【年(卷),期】2018(34)9
【摘要】以京津冀为研究区域,构建技术创新一产业结构—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结合物理耦合模型对2006-2015年京津冀地区技术、产业与环境间耦合关系进行定量辨识.研究结果表明:①技术市场成交额、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常住人口增长率分别对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生态环境子系统贡献率最高.②京津冀在TIE系统的综合水平具有明显的优良等级关系,呈现北京好于天津好于河北状态.③北京市TIE系统耦合与协调度都达到优秀水平,天津与河北目前均处于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滞后于生态环境的转型发展阶段,两地技术创新对产业转型升级及生态环境的支持效用不明显.
【总页数】8页(P1221-1228)
【作者】胡悦;刘群芳;陈国鹰
【作者单位】河北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天津300401;河北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天津300401;河北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天津3004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321
【相关文献】
1.“京津冀都市圈”体育产业结构演化与经济增长的耦合关联研究 [J], 何胜保
2.京津冀地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研究 [J], 刘爽;张鑫龙;侯颖;常文千;郑亚男
3.京津冀城市群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研究 [J], 刘彦彤; 赵爽
4.京津冀"产业结构-生态安全"耦合水平时空演变及对策研究 [J], 刘玲; 丁利杰
5.京津冀高等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耦合协调发展研究——基于2008-2017年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J], 薛欣欣;赵亚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技术创新的生态制约与平衡

技术创新的生态制约与平衡

技术创新的生态制约与平衡
毛荐其;门虹云;邱萍
【期刊名称】《自然辩证法研究》
【年(卷),期】2007(23)2
【摘要】技术创新与其生存环境之间以及技术创新系统内技术之间的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技术创新一方面离不开其所在的生态系统,受其制约;另一方面又不能给其所在的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本文探讨了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特点和市场选择机制,分析了技术创新的生态制约与平衡机制。

【总页数】4页(P55-58)
【关键词】技术创新;生态;生态位;制约;平衡
【作者】毛荐其;门虹云;邱萍
【作者单位】山东工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N941
【相关文献】
1.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及其制约因素 [J], 周永红;杨芝
2.湖北省中小企业生态技术创新现状及其制约因素分析 [J], 李锐锋;罗天强;黄涛
3.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生态平衡的制约因素及其突破研究 [J], 胡立;秦绪华
4.论生态平衡对农业生态经济发展的制约 [J], 王玉瑰
5.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制约因子与应变策略 [J], 黄鲁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2 ] [ 21]
. 党兴华等认为控制耦合、 信
.
引入非线性生态动力学、 信息生态学、 行为生态学微观方法, 建立创
新生态系统演化序参方程 , 分析高科技产业复杂性技术创新的模块化、 兼容化、 标准化、 协同化基本特征 , 探讨创新系统生态化内涵、 创新生态链体系结构、 模块化技术网络共存共生、 共同进化的模式及过程机 理; 重点分析电子技术、 通讯、 计算机、 先进制造等高科技产业, 以 专利池 为核心的技术标准的高私 有性、 高垄断性、 高赢利性等显著特征 , 及与传统产业技术标准的公共性、 强制性、 非赢利性特征的本质区 别 ; 探讨技术标准中技术专利之间互补、 阻碍、 竞争的复杂关系及对企 业间创新耦合进程的影响机理 ; 运用生态位理论与模型 , 重点分析高科技产业复杂性技术模块之间实现协同创新、 共同进化的连接方 式与耦合路径, 深入探讨各技术模块开发商之间配套兼容、 互补协同对技术标准的依赖关系, 及技术标准 对创新生态系统成员构成与博弈关系的影响机理 ; 引入 H utch in son 超体积优化模型、 创新生态位参数 测定公式及协同演化生态学模型 , 探讨创新生态系统成员为实现创新耦合而联合起来开发以 结构、 界 面、 测试规则 为主体的技术标准的合作过程机理, 分析技术标准遵循技术非连续性发展、 主导设计范式 的确立及技术累积变化的形成与演进机理 ; 选择国家重点扶持发展的 , 代表中国计算机、 通信、 软件开 发、 数字家电等产业 80 % 以上产值的 , 领衔高科技企业组成的中国长风 开放标准平台软 件联盟、 中国 TD SCDMA通讯联盟、 中国信息设备资源共享协同服务联盟 ( 闪联 ) 、 中国数字音视频 ( AVS) 联盟、 中国 高清晰彩电联盟等典 型案例, 以及国际上著名 的 DVB、 DVD、 ATSC、 OASIS 、UN /CEFACT、WCDMA、 GS M 等联盟 , 统计分析这些联盟企业如何通过技术标准耦合纽带实现各个创新主体 /模 块之间互补配 套、 协同创新 , 进而形成创新生态系统的阶段特征与过程机理 .
收稿日期 : 2008 11 28 ; 修改日期 : 2009 03 26 .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 70802020) ; 高校博士点基金 ( 20070532001 ); 湖南省社科基金 ( 07Y BB 277 ). 作者简介 : 张利飞 ( 1979 ) , 女 , 博士 , 副教授 , 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 . 耦合 , 物理学上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体系或两种运动形式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以至联合起来的现象 . 本文 借用于研 究高科技企业通过专利许可、 协作 R&D、 技术标准推广合作 , 实现协同创新、 合作共赢的战协作 R&D、 技术标准推广合作 为核心的技术标准化战略为纽带, 由高 科技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形成的基于构件 /模块的知识异化、 协同配套、 共存共生、 共同进化的技术创新体 系 , 具有类似自然系统一般生态关系特征 , 可视为一种 创新生态系统 . 该系统以界面技术的标准化、 核 心技术的模块化、 合作共生的必然性、 合作关系的锁定性、 集群的高度虚拟性、 协同创新的跨国性等显著 特征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企业集群、 虚拟企业、 企业动态联盟、 集群式供应链和地域性工业园区等研究对 象. 早在 20 世纪 90 年代, 飞利浦、 索尼、 汤姆森等公司投入数十亿美元开发出了高清晰视频技术, 但由 于影像制作、 信号压缩、 广播电视等关键性配套技术未及时形成有效的耦合关系 , 致使这些公司未能获 得 R& D 投资回报 . 为避免国外企业巨头威迫收取高昂专利费 , 我国先后成立了 TD SCDMA、AVS、 闪联、 高清晰彩电、 长风平台软件等技术开发联盟, 但终因各个企业技术创新模块之间缺失卓有成效的耦合机 制 , 迄今未能发挥我国高科技行业协同配套创新的竞争优势 . 近年来 , 跨国技术创新网络迅猛扩张, 席卷 了各国高科技产业, 推动高科技企业之间的竞争由 单个企业之争 演变为 供应链之争 , 进而升级为各 个企业赖以生存的 创新生态系统 之争. 在创新生态系统中, 一个企业技术创新的最终成功往往依赖于 他人, 依赖于众多与之兼容配套的协作 R&D 与技术标准合作 , 从而极大地引发了产业界对完善创新生态 系统耦合机制的高度重视 , 亟待学术界深入展开系统研究. 在创新生态系统中, 技术的系统集成与模块整合引导企业竞争不再囿于产品与市场竞争 , 技术标准 领先已成为崭新的竞争制高点 , 掌握技术标准意味着在竞争中掌握了控制权 . 由于网络外部性强力效应 , 掌握技术标准的企业榨取了行业中绝大部分利润, 从而达到 赢家通吃 . 国际上 DVD 3C /6C、 MPEG X、 3G 等技术联盟盈利模式清楚表明, 技术标准已成为高科技产业化进程中制定市场游戏规则、 完善创新耦 合机制的重要手段. 这要求企业在塑造核心竞争力时, 必须从传统视角下的生产与市场向 R& D 与技术标 准领域转移 , 表现出从 R& D 到技术标准的全方位合作 . 协作 R& D 与技术标准合作因其独特竞争力内涵 , 成为大企业融入创新生态系统的首选战略模式 . 现阶段我国高科技企业实力弱小 , 而技术创新趋向复杂 化、 系统化, 面对国际巨头威迫 , 我国高科技企业只有联合起来营造自己主导的创新生态系统实现创新耦 合效应 , 才是提升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
[ 15] [ 16] [ 15]
. 技术复杂性必然推动
. 模块创新效率的实现依赖于模块间的协调与配合 , 通过
[ 17]
某种复杂的模块耦合机制产生联动效应与协同效应
. 高科技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模块间的作用方式及
[ 18]
, 技术标准成为系统模块耦合的基本路径 , 其作用已引起众多学 . 模块创新
者关注 . 全球标准体系的发展使得在同一标准界面内进行模块创新与区域性调整成为可能 一致形成系统性创新
第 21 卷
第 3期
研究与发展管理 R & D M ANAGEM ENT
V o. l 21 N o . 3 Jun. 2009
2009 年 6 月 文章编号 : 1004 8308( 2009) 03 0070 06
高科技产业创新生态系统耦合理论综评
张利飞
( 湖南大学 经济与贸易学院 , 长沙 410079)
[ 8] [ 1] [ 5] [ 3] [ 2]
2 高科技产业创新生态系统耦合的条件与路径
模块化是半自律性子系统按照一定规则与其他子系统相互耦合而成的更加复杂系统的过程
[ 11]
,是
72
研究与发展管理
第 21 卷
实现系统经济的基本形式 , 有助于研究系统的层次结构及演进机理. 模块化作为解决复杂问题的有效方 法 , 有利于促进复杂系统向新的均衡动态演进, 能够实现柔性的专业化分工与互补性合作
[ 1]
.
高科技产业技术出现融合趋势. 如 3C 融合是计算机、 消费类
电子和通信等技术的一体化. 技术融合趋势表明起主导作用的不再是单一技术, 而是通过相互联系、 彼此 渗透、 互相融合组成的技术群落 . 在这种技术群的发展过程中 , 许多技术创新和突破出现在互相交叉融合 的技术领域 , 并产生了一批新的技术前沿 , 技术呈现群体突破的态势 , 这必将导致不同产业间的企业基 于共同技术平台进行广泛的合作创新 . 高科技产品技术的复杂性和创新速度在不断增加. 据统计, 全球 移动通信系统 GS M 专利数已从 2004年的 2 400多件增长到了 3 000多件, 3G 专利总数已达到数万项, 任 何企业都难以独揽全部前沿技术, 技术开发分工合作必须进一步细化. 信息技术成本降低为数据交换、 合 成模拟、 结果分析等技术处理提供了便利 , 使企业基于网络的开放式虚拟化集聚成为可能 , 形成企业间 [ 4] 超越国界的合作创新网络 , 在全球技术创新网络中 , 企业寻求最适合产品 /市 场竞争的技术合作伙伴 . 技术创新能力的增强有赖于企业内外部科技资源的互动频率、 密度与质量. 企业海外 R& D 基地间的 密集互动不仅为各基地彼此快速进入对方的知识场景创造了机会 , 同时也大大增加了企业 知识与资源 池 的价值 . 企业参与全球创新网络的分工和合作可得到一些不参与就得不到的科技资源 , 同时获取了 较高的创新速度 . 高科技产业技术发展的上述特性必将导致众多高科技企业进行高度合作创新, 实现创新一体化 , 极 大地推动各个企业赖以生存的创新生态系统的形成. 运用生态学、 管理学交叉学科理论与方法深入研究 高科技企业共存共生、 共同进化的协作创新体系形成机理与基本规律 , 是当今国际上学术研究的崭新领 域之一 . 1 2 生态学方法在技术创新领域的应用 国内外学者借鉴自然生态系统互惠共生、 协同竞争、 领域共占、 结网群居等特征 , 将生态学方法引入 到技术创新系统的相关研究中 . Adner 认为创新生态系统作为一种协同整合机制 , 将系统中各个企业的 创新成果整合成一套协调一致、 面向客户的解决方案, 创新生态系统的整体创新能力是影响企业绩效的 关键要素 . Adom av ic iu s等认为技术的进化与发展依赖于技术进步的整个生态环境, 他们分析了技术在 [ 6] 技术生态系统进化中的作用 . Kayano 和 Ch ih iro 认为国家创新生态系统是创新系统和制度系统相互促 [ 7] 进、 相互影响的一个共生共存系统, 并运用生态学方法比较分析了美日国家的创新生态系统 . 黄鲁成运 用生态学理论研究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系统 . 刘友金等引入行为生态学理论探讨了企业技术创新集群行 [ 9] [ 10] 为 . 傅羿芳等则运用种群理论和方法研究构成高科技产业集群持续创新生态体系 . 这些研究大多以地理集群方式形成的创新系统作为研究对象 , 集中研究技术创新群落现象和集群行 为 , 在生态学方法应用方面 , 以行为生态学、 种群生态学方法居多, 研究层次仅仅停留在对特定创新系统 的形成、 演化方面 , 还未更多地从技术创新视角深入探讨专利许可、 协作 R& D、 技术标准推广合作进程中 合作伙伴之间的生态关系与耦合机理问题 . 因此, 在技术创新全球一体化进程中 , 各个高科技企业通过模 块 /构 件分工、 技术标准合作等手段形成共存共生、 共同进化的依赖关系 , 如何将生态学中研究生物体之 间及与环境关系的基本理论方法引入到创新生态系统中 , 专门深入研究各个创新合作伙伴之间复杂的协 作关系及耦合机理成为当前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