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之美八年级下册单元主题阅读
第一单元同步阅读拓展(民风民俗类文章阅读)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阅读主题及要求阅读主题:民俗是民间流行的习俗风尚,是由民众创造并世代传承的民间文化。
本单元的课文,或表现各地风土人情或展示传统文化我们能够从中看到一幅幅民俗风情画卷感受到多样的生活方式和多彩的地域文化更好地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阅读要求:学习本单元,要注意体会作者是如何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还要注意感受作者寄寓的情思,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解读:本单元课内文章在内容上以表现民风民俗为主,在阅读题型和手法上,重点在于品味语言(即理解句子和赏析词句)、分析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的技法、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和表现的思想。
因此,本教案重点设计了以下内容:1、梳理民风民俗类文章涉及到的大致类型;2、梳理民风民俗类文章表达的主题(包括情感和思想);3、梳理民风民俗类文章常用的写作手法;4、简要梳理本单元重点阅读题型的做题方法,包括赏析词句、理解句子含义、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等。
5、对应题型和知识点的阅读练习(共四篇)课堂导入: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课内阅读文章,有如下几篇:思考这几篇文章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回答较多的是“都和回忆相关”)那么来看课文前面的导语或课后阅读提示部分:《社戏》:社戏是中国农村举行地迎神赛会或岁时节庆时所演的戏,在江南尤为盛行。
《在延安》:这首诗用陕北民歌“信天游” 的形式写成。
使用了富有地方色彩的词语,展示出浓郁的陕北风情,朗诵全诗,体会这样的特点,并感受诗人对母亲延安” 的深情。
《灯笼》:灯笼,在如今人们的心中,只是孩童的玩具和节日喜庆的象征;但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时代,却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
手中灯笼点亮,指引人们返回温暖的家中;村口红灯高照,慰藉着孤行客“四面虚惊”的心;宅第红灯高挂,则显示着主人的地位和权势。
作者写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的这篇文章,以散文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自己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八年级语文下册单元主题阅读一民风民俗说课稿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单元主题阅读一民风民俗说课稿新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单元主题阅读一《民风民俗》精选了我国不同地区的民俗风情,反映了我国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
这一单元的内容丰富多样,包括民间故事、民间传说、民间歌谣等,旨在让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本单元的教学,既要注重对民俗风情的介绍和解读,又要强调语文知识的运用和能力的培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对民间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一些特定的民俗风情和语文知识点的理解仍有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他们的语文实践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阅读本单元的文章,了解各地的民俗风情,增长见识;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提高语文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信息提取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民俗风情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培养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内容,了解各地的民俗风情;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教学难点:对一些特定的民俗风情和语文知识点的理解,如民间故事、民间传说的特点等。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他们的语文实践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简要介绍本单元的主题——民俗风情,引导学生关注民俗文化的魅力。
2.自读: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了解文章内容,感受民俗风情。
3.讲解:针对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
4.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交流对民俗风情的理解和感悟,分享学习心得。
5.展示:各组代表发言,展示本组的学习成果。
6.总结:对本单元的学习进行总结,强调民俗风情的重要性和传统文化的价值。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主题阅读(民族风情)
第一单元主题阅读(民族风情)
他的眼睛充满光辉,脸上透出神圣,手臂像钢棍一 样坚强起来,在轻轻地敲打了鼓沿几下后,双臂猛 一挥,一声石破天惊的巨响倏地刺进了我的耳膜和 心脏,接着小鼓铜锣一起轰鸣,一股原始混沌的神 秘冲动和古老意念的混乱音符猛地从地底蹿出来通 过双脚直抵进了我的心中,使我有了一种脱胎换骨 般的剧痛的快感。
第一单元主题阅读(民族风情)
⑧乡村的生活在孩子们的心中是平静的,它那 明媚的阳光、土地与炊烟般的质朴让孩子们无所牵 挂。白天和夜晚把孩子们的心截然地分开,那是不 同的两个世界,在我们的想象中,夜将神秘的事物 掩盖起来,那些黑暗中大地的絮语,那些闪动的遥 远的星星,使我们总是充满了幻想。
第一单元主题阅读(民族风情)
第一单元主题阅读(民族风情)
(二)乡间的庙会 林莽
①在华北的农村,有一种传统的习俗,每个村子每 年都有定时的庙会。相邻的村子不会同时举行,在相 对的农闲时节,它们各有自己的节日。
②每逢庙会时节,村里张灯结彩,空地上用苇席搭 起了戏台,台口用彩绸装饰,大红大绿的别有一番情 趣。五十年代的乡村还没有电灯,几只比马灯大许多 的汽灯挂在戏台上,把乡村里平淡的日子都照亮了。
第一单元主题阅读(民族风情)
3.本文有不少精彩的句子,请在画线的[A]、[B]两处 任选一句作点评。
( A )句,点评:
__“卖__”_是__卖__弄__,__“__逞__”_是__炫__耀__,__“__不__可__一__世__”是__形__容__极__其___ _狂__妄__自__大__,__这__三__个__词__语__原__是__贬__义__,__这__里__贬__词__褒__用__,__表__ _现__出__汉__子__们__打__鼓__时__的__精__神__抖__擞__、__气__势__非__凡__。__B_._一__连__串__ _的__排__比__,__将__鼓__神__击__鼓__的__姿__势__、__动__作__描__绘__得__栩__栩__如__生__,__ _气__势__磅__礴__。__又__借__助__比__喻__和__对__比__,__表__现__出__鼓__声__的__变__化__多__ _端__,__使__读__者__如__临__其__境__、__如__闻__其__声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单元群文阅读:民风民俗 导学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群文阅读:民风民俗【单元主题回顾】篇目体裁主要内容阅读重点《社戏》小说通过“我”这个外来少年的新奇眼光,体察水乡平桥村的村民生活、自然风光,感受水乡的敦厚和睦的民风。
作品围绕“社戏”展开情节叙述,事件集中,人物鲜活,夜间水乡之景非常有意境。
把握文学形象、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
分析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回延安》诗歌通过“我”回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感来表现延安的风土人情和新面貌。
感受诗人饱满的情感,感知诗作中明亮、瑰丽而带有乡土气息的意象,理解诗作采用的陕北民歌写作方法。
《安塞腰鼓》散文通过写陕北高原、高原腰鼓、打腰鼓的人,展示高原的民风民俗,以及高原人奔放雄健的精神气质。
领会本文在语言运用和修辞方法方面的独特之处。
《灯笼》散文以“灯笼”为话题,串联起早年乡村生活的诸多记忆,表现旧时的乡村民风民俗,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同时还以小见大,借“灯笼”这一形象表达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愿为保卫国家充当“马前卒”的意志和热情。
理解抒情散文写作的切入点(“灯笼”)。
理解散文的构思章法,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品味散文优美而精巧的语言。
人文主题:领略风土人情和传统文化习俗,理解课文中所表现的民俗的意义和价值,增进对民俗文化、民族文化的理解和热爱。
语文要素:(1)注意体会作者是如何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
(2)感受作者寄寓的情思,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群文阅读训练】(一)社火①色色马未都①社火起源于何时已无从考证了,远古时代的人们对生死、对许多自然现象不解,于是祭祀祈福盛行,以求在巫术咒语和图腾崇拜中获得快感,得到解脱,这就是社火形成的初因。
②“社”为土神、“稷”为谷神,二者合一,尊为“社稷”。
历代君主帝王都亲祭“社稷”,后“社稷”一词借指国家。
自《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以来,江山社稷的兴替成了中国历史的幻灯片,秦亡汉兴,唐消宋长,元去明来……王朝迎来送往,百姓却要照常生活,生活就需要社火,需要风调雨顺,需要国泰民安。
第1单元 单元主题阅读(一) 民风民俗
语文
年货,无论是吃的、玩的、看的、使的,全部火红碧绿、艳 紫鲜黄,亮亮堂堂。那些年年此时都要出现的图案,一准全 冒出来——松、菊、蝙蝠、鹤、鹿、老钱、宝马、肥猪、喜 鹊、刘海、八仙、聚宝盆,谁都知道它们暗示着富贵、长 寿、平安、吉利、好运与兴旺。它们把你围起来,掀动你的 热望,鼓舞你的欲求,叫你不知不觉地把心中的祈望也寄托 其中了。不管今年的希望明年是否落空,不管老天爷的许诺 是否兑现,祖祖辈辈们照样活得这样认真、虔诚、执着。唯 有希望才能使生活充满魅力。
语文
②奶奶的细碎的步伐,踩一地晨露的湿润,粗糙的手掌 摩挲着我绒软的头发,我想在清凉的晨风中再赖会儿床,可 端午的歌谣已在奶奶的厨房里吟唱,睡意便在那芬芳之中忽 而散去。
语文
③端午的香先是粽叶的清香,墨绿的叶子有竹叶可爱的 形状和艾草气味的清爽,奶奶将两束叶子散乱地铺在白瓷的 盆里,再浇一壶滚烫的水,水汽升起,携裹着袅袅清香,如 同沸水冲茶,将叶里蕴着的香气点染出来,那香气就像活了 一般,在奶奶手里,清香原来可以生长。
语文
1.联系全文,说说“年意”有哪些内涵。
年意是一种热烈的情绪,年意是人们心中美好的祈愿,年意 是一种圆满过年的生活传统。 2.开篇为什么写伏天和腊月里看《大过新年》木版年画的 事? 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年意的奇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这句话使用短句,节奏感强;“火红碧绿、艳紫鲜黄”明写 年货的颜色,暗写年货种类之多,形象地写出了年意的到来 是不声不响的。
语文 ⑦我在端午的歌谣中成长,门前的小树隔年盈尺,奶奶
却在我的鲜嫩反衬下日渐白头。我后来吃过八宝粽、蛋黄 粽、鲜肉粽,却都不及奶奶的粽子有着最纯粹的清香;我后 来见过长长的竹筒粽、缠着五彩线的迷你粽,却都不及奶奶 那裹着错落搭开的三层粽叶的粽子。奶奶的粽子在每个端 午,温柔敲打我回忆的味蕾。 ⑧端午的歌谣又响起,奶奶的粽子隔着时光和故乡,与 我相思凝望。
单元主题阅读1民俗文化讲练课件——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④弗我鲁真 格倒不开相始信组点这织样中野的外蔫科味老学头家能搜,敲寻击它甚出们什的是么下花落样。凄来。惶可怜,甚至到了春节年关还不敢作归乡的打算。
王丁在中国被称为“白鳍豚先生”,他是从1980年开始喜欢上这种动物的。
②春节的气氛越来越浓,鞭炮声、鼓锣声从街巷小院传来,听得人 本文有不少精彩的句子,请在画线的A、B两处任选一句作点评。
姑不论戏码怎生地瞎编乱造,台上的老包却唱得十二分地卖力,血气 沸腾,声贯丹田,包括那一招一式都功夫极深,成熟到家。豫剧毕竟姓 豫。据说“民国”三十一年,河南密县有个崔庙,四个月竟连演了380 个不同剧目,一时传为美谈。
作为中国“四大梆子”之一的豫剧,是拥有剧团最多的全国第一大 剧种。它的腿最长,生命力最强。它不像京剧有那么多的老框老套,也 不像昆曲那样的高深古雅,它的全部特征个性,就在于它的不搭架子, 不囿陈法,土极且又俗极。由于河南地处中原,五方杂居,便在客观上 形成了豫剧兼收并蓄的优点。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鼓 神 从“不敢作归乡的打算”,到“该回家过年”,“我”为什么改变了主意?(4分)
⑦我站在这群肃立的山民之间,观看眼前出现的不可思议的奇迹,大鼓在响,小鼓在响,铜锣、铜钹铿铿锵锵,而指挥这支创造奇迹的鼓队的老人他已不再是一个蔫耷汉,而是一
个飘逸的精灵!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百日之劳,一日之乐”,对于土生土长的他们,土梆子戏不仅是劳 作之余的娱乐,且是一种文化给养,精神升华的表征。望着他们那大 仰脖、圆瞪眼,全副投入的样子,我很生发一些感慨……我似乎突然 明白了这“高粱棵里的玩意儿”,何以会有永恒的生命力?我似乎终 于懂得了,从人生,从底层民众的角度去搞艺术,是最原始的,却也 是最本质最不朽的这一伟大真理了。
八下一单元民俗群文阅读
打春丁立梅不知是不是古人的性子比今人的急,春天还离得老远,冬天的冰寒还在,他们就张罗着迎春了。
怎么迎?早早用桑木做了牛的骨架,冬至节后,取土覆盖其上,塑成泥牛。
立春这天,众人皆盛装而出,载歌载舞,用彩鞭鞭打塑好的泥牛,祈求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礼毕,抢得泥牛碎片归家,视为吉祥。
起初,这也仅仅是皇室行为,每逢这天,皇帝亲自出马,主持这场仪式。
史书有记载,泥塑的春牛“从午门中门入,至乾清门、慈宁门恭进,内监各接奏,礼毕皆退。
”那场景,浩大隆重,庄严神圣。
后来,这种仪式流传至民间,成为全民运动,代代相传,谓之,打春。
这里的“打”字,极有意思,透着欢腾,透着喜庆。
在过去很多年代里,农事其实就是牛事。
没有牛耕地,哪来的土地松软,五谷丰登?而一冬的歇息,农人们早就急不可耐了,他们日日与土地亲,哪里经得起一冬的闲置?骨头都歇得疼的。
我的母亲就是这样的,带她来城里过两天舒坦日子,她浑身不对劲,软绵绵的,仿佛生了病。
放她一回乡下,她啥事也没有了,精神抖擞,眉开眼笑,地里的活儿多得数不尽,她哪里有空闲生病?照我母亲的话说,劳动惯了,歇不下来的。
牛呢?整个冬天,它都卧在牛屋里享福,长膘了,身子骨也懒了。
这个时候,需要敲打敲打它,给它提个醒,伙计,是时候了,该活动活动筋骨,下田春耕了。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的劳作,至此,轰轰烈烈拉开了帷幕。
其实,在彩鞭挥打中,不单单透着欢腾,还透着亲昵。
哪里是真打?而是轻轻拍打,带着疼惜,带着宽容。
像唤一个贪睡的孩子,你看,厨房里有那么多好吃的,外面有那么多好玩的。
吃?不,不,这还不足以吸引孩子,玩才是顶重要的。
风起了。
风暖了。
屋外的鸟叫声多起来,风筝可以飞上天了。
孩子睁开睡得惺忪的眼,窗外的热闹,招惹得孩子心里痒,孩子一跃而起。
我以为,春天一定也是这么一跃而起的。
它从沉睡的土地上,从沉睡的河流上,从沉睡的枝头上,从万物沉睡的眉睫上,一跃而起。
哎呀,一拍打,浑身都是劲,它伸胳膊踢腿,满世界地撒着欢。
让民俗之花朵朵绽放——统编语文教材八(下)第一单元拓展阅读
初学习•拓展阅读
让民俗之花朵朵绽放
—统编语文教材八(下)第一单元拓展阅读
张雪琴
张雪琴: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江苏省镇江市中青年骨干教师,镇江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现任教于镇江市索普初级中学。
才主持人语
亲爱的同学们,本单元是以民俗为主题的单元。
民俗又称民间文化,是民间流行的风尚和习俗,也是一种文化遗产,具有一定的民族性。
我国是历史悠久、疆域辽阔的多民族国家,传统文化习俗极为丰富,如除夕吃团圆饭,元宵节赏花灯,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等。
各民族的节日也很多样,如彝族的火把节、傣族的泼水节等。
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很多民俗文化日渐消亡。
我们多了解和学习一些民俗知识,对延续、传承民间文化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本单元中.《社戏》运用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叙述了“我”到赵庄看社戏的过程,描绘了一幅美好的水乡风情画卷,刻画了一批热情淳朴的农村小伙伴形象;《回延安》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歌颂延安,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展示了陕北的浓郁风情;《安塞腰鼓》用铿锵有力的短句,以及排比、反复等手法,描绘了安塞腰鼓的粗犷豪放、刚健雄浑;《灯笼》则抒写了作者关于灯笼的童年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整个民族的重要意义。
同学们,学习这些文章,要反复朗读文章的语句,赏析其中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在了解各地民俗风情的同时,感受作者蕴含在文中的情感,深入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为了配合本单元的学习,初初精心挑选了几篇文章和大家分享,让我们一起开启本次的阅读之旅吧!
I
17。
八年级语文下册现代文阅读练习——民风民俗主题阅读
八年级语文下册现代文阅读主题:民风民俗第一部分:主题阐述广袤的中华大地滋养着许多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它们是由民众创造并传承的民间文化。
书本第一单元选取了多篇关于“民风民俗”主题的文章,或表现了各地的风土人情,或展示了传统文化习俗。
本份练习也围绕“民风民俗”这一主题选取文章,帮助各位使用者巩固提升,进一步了解多方面的民风民俗,并揣摩文章背后的深沉情感。
第二部分:民风民俗主题文章常见主旨情感作者通过对过去/小时候某种民风民俗的回忆,表达作者对民风民俗的喜爱,(①具体某种活动的喜爱②对于老风俗的留恋--具体某种风俗上升为地区的风俗的情感)对坚守风俗的某人的赞美/对农村人的淳朴善良的赞美。
对故乡的怀念,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上面几种比较常见,学生也容易回答)对这种文化消逝的惋惜,(某个民风民俗逐渐消失-物/活动消失-文化的消逝-对这种现象的惋惜/思考)对未来担忧或者思考,呼吁珍惜、保护、传承。
第三部分:精讲精练(一)秦腔贾平凹①我曾经在西府①走动了两个秋冬,所到之处,村村都有戏班,人人都会清唱。
在黎明或者黄昏的时分,一个人独独地到田野里去,远远看着天幕下一个一个山包一样隆起的十到那村口的尘土里,一头叫驴的打滚是那么有力,猛然发现了自己心胸中一股强硬的气魄随同着胳膊上的肌肉疙瘩一起产生了。
②每到农闲的夜里,村里就常听到几声锣响:戏班排演开始了。
演员们都集合起来,到那古寺庙里去。
寺庙里有窗无扇,屋梁上蛛丝结网,夏天蚊虫飞来,成团成团在头上旋转,薰蚊草就墙角燃起,一声唱腔一声咳嗽。
冬天里四面透风,柳木疙瘩火当中架起,一出场一脸正经,一下场凑近火堆,热了前怀,凉了后背。
排演到什么时候,什么时候都有观众,有抱着二尺长的烟袋的老者,有凳子高、桌子高趴满窗台的孩子。
庙里一个跟头未翻起,窗外就哇地一声叫倒好,演员出来骂一声:谁说不好的滚蛋!他们抓住窗台死不滚去,倒要连声讨好:翻得好!翻得好!排演到三更鸡叫,月儿偏西,演员们散了。
八年级语文下册单元专项解析散文阅读民俗文化篇典例解析课件(新版)新人教版
3.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考点解析散文中的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方法,是烘托人 物心情的重要手段,是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的重要手法,还起 描绘典型环境等重要作用。 参考答案运用动作描写(或用视觉和嗅觉描写,或细节描写),具体生 动地写出“我”搓麦粒、吃麦粒的过程,表现出“我”当时吃麦粒时的 愉悦幸福之情。
单元专项解析
散文阅读(民俗文化篇)典例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6题。 又到麦浪翻滚时 周 霞 ①蜗居小城,终日上班下班,做饭吃饭,庸庸常常,忙忙碌碌。傍晚, 出去散步,信步走远了些,不知不觉就远离了车马人喧,走上了一条 土路。A走着走着,田野里就有一阵阵植物的气息飘荡过来,那是 【甲】麦子的味道,暮色里,一片金黄的暖色吸引了我,只不过是一 小片麦地,却在一瞬间弥漫开来,一直弥漫到老家那翻滚着的无边 麦浪里。
5.这篇文章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在朴实的语言中蕴含着深厚的情 感。请你以第④段或第⑤段为例,说说这一特点是如何体现的。 (不超过140字) 考点解析此题是阅读延伸题。历年中考侧重对人物形象或景物描 写的赏析,多以描写、修辞等角度切入。本题在此基础上稍有变化, 切入的角度不是常见的修辞等,而是“朴实的语言”。 参考答案第④段“累了,就直起腰,抹抹汗,甩甩手,再埋头继续干”等 语句通过细节描写写出了劳作的辛苦。第⑤段运用衬托的手法,用 麦收时的劳累突出了午休时一家人一起做饭吃饭的惬意。作者就 是这样用朴实的语言将家人间的亲密与麦子相联系,写出了一家人 淳朴、温馨的情感,寄托了对那段亲切而久远的日子的怀念。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⑥麦收时节,大人们总是让自家的娃们去帮老师割麦子,于是,我 和伙伴们就组织起来,在麦田里穿梭,师生你追我赶,割得快的同学 会善意地取笑一下比他们大不了几岁的老师,不到半天时间,几亩 地就割完了。今年春节,和儿时的伙伴通电话,说起当年每到开镰 时麦地里弥漫着的【丙】麦子的味道,觉得是那样美好。是呀,那 时真好,那时的麦子好,那时的空气好,那时的师生关系也和谐自然。 偶尔的田间劳作,给了我们美好的回忆。 ⑦那时的感情是那么淳朴,那么温馨,亲切而悠远,令我至今难忘。 于是,我拨通了老家的电话,想从乡音里捕捉【丁】麦子的味道。 (有删改)
八年级语文下册单元主题阅读一民风民俗.ppt..
25
单元主题阅读
1.本文的行文线索是什么? 奶奶的粽子。
2.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文章开头先用歌谣点明端午节吃粽子的习
俗,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与结尾互相呼 应;然后用环境描写渲染了故乡端午节清 晨的美好景象,自然引出下文对童年的怀 念,为奶奶早起包粽子作铺垫。
2019年5月30日
你是我心中最美的云朵
的。这种走亲家,人们称它为“上庙”。穿了
新装的孩子们把村子装点得鲜活了起来。商家
和小贩们也赶了来,为乡村里的节日增加了另
一种氛围。庙会上有卖艺的,有卖衣服和布匹
的,还有卖居家用品和各种农具的。我记忆最
深的是吹糖人,还有卖芝麻糖和甘蔗的。
2019年5月30日
你是我心中最美的云朵
4
单元主题阅读
庙会要比人们重视的春节、八月十五等传统的
2019年5月30日
你是我心中最美的云朵
14
单元主题阅读
4.你怎样理解作者今天对“庙会”的认识。
①作者今天对庙会的认识比儿时对庙会的 认识更加深入,作者为多少年来农民生活 的贫乏而感到哀伤。 ②表现了作者对农民生活状态的关注与同 情。
2019年5月30日
你是我心中最美的云朵
15
单元主题阅读
(二)奶奶的粽子 韩逸萌
2019年5月30日
你是我心中最美的云朵
24
单元主题阅读
我后来见过长长的竹筒粽、缠着五彩线的迷你 粽,却都不及奶奶那裹着错落搭开的三层粽叶 的粽子。奶奶的粽子在每个端午,温柔敲打我 回忆的味蕾。 ⑧端午的歌谣又响起,奶奶的粽子隔着时光和 故乡,与我相思凝望。
2019年5月30日
你是我心中最美的云朵
早就用条凳占上了地方。开场锣鼓响过三遍,
2019人教部编版八下语文:第1单元 单元主题阅读(一) 民风民俗(共34张PPT)
单元主题阅读(一) 民俗 民风
(一)锣鼓声处是故乡 陈志光 几次回乡,当目光还没有翻越村前那高高的水渠,捕捉 到家乡的轮廓之时,总是在很远处先听到阵阵熟悉的锣鼓 声,仿佛在欢迎游子的归来。顷刻间,心弦被拨动,心潮在 奔涌,下意识判断,锣鼓声处,定是故乡。
家乡的锣鼓原始而又奔放,虽然没有安塞腰鼓的气势恢 宏,也没有山东大鼓的曲调高昂,但是经过一代代锣鼓师傅 的千锤百炼,也很别具一格,魅力难挡,既是一种与父老乡 亲和悦共生、血脉相通的民间艺术,也是一处与泥土混于一 体、与山水相融的风景。锣鼓声回响在屋瓦错落的村巷里, 飘荡在广阔无垠的田野上,穿梭在葳蕤苍翠的树林间,也萦 绕在漂泊异乡的游子心中。
我赶紧捧过来,细细地看,满心满眼地喜欢。我也试图包一 个,铺好粽叶,弯成小圆锥,放米和枣,却总是捏不住粽 叶,缠不紧线,总是漏了米,或者包成了三个角的平面。奶 奶笑着说:“俺妮儿手小,不是干活的命,一定清清闲闲享 一辈子福。”端午的阳光照在奶奶的背上,我坐在奶奶投下 的影子里想,享一辈子福是不是每天都可以吃奶奶包的粽 子……
⑥粽子在锅里咕嘟咕嘟地响,是端午的歌谣最贴切的唱 腔,香气从厨房溢出,氤氲在整个院子上空,我不住地扒在 门口张望,奶奶说,妮儿不急,越煮越香。奶奶的粽子包了 三层叶,煮的时间越长,米越软糯,越能浸透叶的清香。奶 奶把火烧得细长,我在过午的温热中睡去……醒来时,粽子 便已煮好,奶奶已经凉在盘里。
我轻轻捧起一只粽子,我觉得奶奶的粽子像是有生命,要用 “只”来作量词,轻轻拉一下,线绳便解落,展开粽叶,精 致的四个角的粽子煮得透亮,微微地染了青绿,第一口是叶 的清香,第二口是米的甜糯,我不爱吃红枣,奶奶用筷子轻 轻划出,只留下那被枣浸得微红甜香的米。奶奶说小孩儿吃 了肚胀,便用那粗粗硬硬的手轻轻揉着我吃得圆滚滚的肚 子……
【群文阅读精品论文】群文阅读之民俗意义探究——八年级下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于灯笼的民俗内容。本设计呈现的是第六课时, 旨在扣住教学点,引导学生全面感受不同文体、 不同表达方式下所蕴含的多样的民俗风情文化、 作者情思,进一步深入探究传统民俗的意义和 价值。
【教学目标】 1. 概括、综合多篇文章的相关内容。 2. 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理解多种表达 方式及所蕴含的情思。 3. 感受多彩的地域文化和多样的生活方式, 理解传统民俗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过程】 一、汇报交流游学感受 PPT 展示游学照片,制作的游学视频,采 访同学谈阅读及游学感受。 导入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刚才这些 同学,分享了自己利用假期走出去游学,观看 北京独具的建筑风格,品尝特色美食,领略老 北京风土人情,或感受某一地域的民俗,丰富 了人生体验,加深了对书本知识的认识 ;也有 些同学比较遗憾,因为种种原因,没有走出去。 不 过, 有 句 古 话“ 秀 才 不 出 门, 便 知 天 下 事 ”, 靠 的 是 —— 读 书, 教 材 第 一 单 元 有 四 篇 课 文, 介绍的是民俗文化,我们也可以靠读书来了解,
手巾红腰带,吃—— 白米面油馍,用—— 木炭火,
唱—— 信天游。
问题二 :课前同学们自读了《老北京的小
胡同》《北京的门墩》《压轿》《本命年的回想》《观
灯》等文章,它们分别是从哪些角度写的什么
民俗?
点拨 :从文本中找依据,看看和课内四篇
文章有没有角度相同的,是否还有其他角度。
预设 :《老北京的小胡同》《本命年的回想》
三、品味语言,理解蕴涵的情思 问题一 :本单元的四篇文章,分别是什么 文体?是否只使用一种表达方式? 点拨:文体包括小说、诗歌、散文、说明文, 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明确 :《社戏》是小说,《回延安》是诗歌, 《 安 塞 腰 鼓 》《 灯 笼 》 是 散 文。 每 篇 文 章 都 是 叙 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多种 修辞以及表现手法的综合运用。比如《安塞腰鼓》 以描写为主,也兼用叙述、抒情、议论。 问题二 :批注赏析,从本单元四篇文章中任 选一篇,画出你喜欢的语段,从修辞或者表达方 式等角度,品味作者在展现民俗时所寄寓的情 思,并介绍给大家。 示例 1 :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 夜 似 的 好 豆, —— 也 不 再 看 到 那 夜 似 的 好 戏 了。——《社戏》 这段话运用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写看戏 的曲折经历、独特的“偷豆”体验,有小伙伴 的陪伴、水乡迷人的美景,表达了作者鲁迅对 水乡美景的喜爱、淳朴民风的赞美以及对童年 往事的怀念。 示例 2 : 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 急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它使你 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 和强盛。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 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 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 ——《安塞腰鼓》 这段话中,“搏击”一词反复出现,并加上 “ 有 力 地 ”“ 急 速 地 ”“ 大 起 大 落 地 ” 等 修 饰 语,
“民俗”主题阅读
萦绕不去的情愫---“民俗”主题阅读“生于斯,长于斯”,故乡给予了我们生命,故乡的民俗文化给予了我们丰富的营养。
回想起来,恐怕每个人都要留恋童年时代卖货郎那韵味深远的一声吆喝,留恋村间那趣味横生的一场乡戏,留恋过节时那啪啦作响的一串鞭炮,留恋母亲那亲手烹饪的年糕……民俗作为一种文化,它就像血液一样注入了我们的身体,不需要注意到它的流动,而它却无处不在,维持着我们的生命。
一、阅读下文,完成1—4题。
江南的叫卖声◎徐海燕踏上江南的土地,从狭窄的弄堂中传来一声“阿要白兰花”的悠悠叫声,顿时使你有浸润心田的那种柔肠温情,让人感受到江南的神韵和水乡的款款风情。
你会从绵绵的烟柳中,翘角的飞檐上,披满青藤的石拱桥下,领悟到水乡这块土地的灵气,连卖花女子的叫卖声也像水磨糯米粉那样妩媚销魂。
“水红菱要吗?”又是一声清脆入耳的叫卖声,它拖着吴侬软语的长腔,湿漉漉也像从水中捞上来。
如今年轻姑娘上街卖红菱已不多见,但从这些身扎碎花围兜的中年妇女身上似乎也隐约感到水乡女子那迷人的风采,“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也许更像一幅水圣中国画,淡墨重彩总相宜。
你要是称上一斤翘角的水红菱,剥皮入口,似乎一下子吮吸到了大地的乳汁,记忆永远定格在小桥边。
江南的叫卖从根本上区别于北方的吆喝,它没有那么粗犷热烈,它像一首唐诗那样婉约舒缓,像春雨拍打着璃壳的长窗,更像垂柳轻拂堂前,让你身心飘逸如水,仿佛在听着一支拖着悠悠长腔的昆曲。
在你心灵不设防中缓缓走到她身边,也许你自己还没有完全明白过来,钱已经掏出了口袋。
江南的叫卖能打开老人尘封的思绪,回到蹦跳的童年。
也许是某一天的放学后,“香炒热白果,香亦香来,糯亦糯,一个铜板卖3个”,于是口袋中一个铜板换来了3个烫手的热白果,留下一只挖去中问的果实,成了一只响亮的果哨。
似乎哨声犹在,双鬓已经斑白,一声叹息,多少事可以重来?江南的叫卖含蓄而又耐听。
北方的大蒜长得又粗又大,襄上面饼咬上一口脆生生的,而南方的小葱长得又细又纤,白花花的根须一根不乱,像“窈窕淑女”,更像“小家碧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俗之美》
——八年级(下)第四单元主题阅读
安徽省阜阳铁二处学校胡付彪教学目标:
1、了解本单元表现的祖国各地风俗之美。
2、揣摩品味本单元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子,注意语言的感悟和积累。
(重点)
3、比较鉴赏,学习五位作家各具特色的语言和构思。
(难点)
4、感受各具特色的民风民俗,体验中国地方文化的魅力。
挖掘阜
阳民风民俗,使语文学习更加鲜活,有趣。
教学方法:
速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课前准备:
1、充分阅读本单元文章,勾画圈点评注。
2、搜集阜阳本地特产,询问长辈风俗特点。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出示阜阳特产——枕头馍、恋丝萝卜、格拉条、剪纸。
2、引用苏轼的:“人之寿夭在元气,国之长短在风俗。
”引入正
题。
二、认识目标(幻灯展示)
1、了解本单元表现的祖国各地风俗之美。
2、揣摩品味本单元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子,注意语言的感悟和积累。
(重点)
3、比较鉴赏,学习五位作家各具特色的语言和构思。
(难点)
4、感受各具特色的民风民俗,体验中国地方文化的魅力。
挖掘阜
阳民风民俗,使语文学习更加鲜活,有趣。
三、三流读者读情节
你认为这五篇课文共同表现了什么主题?具体内容上又有什么不同?
学生交流后展示:
都是表现本地风俗之美。
《云南的歌会》通过描绘三个唱歌场合的情景,表达作者云南民俗文化的喜爱和赞美。
《端午的鸭蛋》作者在小小咸蛋里尝出了生活的滋味,进而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吆喝》作者对旧北京大街小巷吆喝声的回忆,表现老北京地道的民风民俗.也表达其怀念童年之情。
《春酒》则是一篇诗化的散文。
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故乡浓浓的风土人情,抒发了对童年、故乡和对母亲的无限追思之情。
《俗世奇人》在文意中作者以两位手艺人的高超手艺为话题,借一件极富戏剧性的小事窥见人物的大本领大智慧,组成了一幅幅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卷。
四、二流读者读语言
这个单元的作家,语言讲究,精炼传神,请结合你们的勾画圈点先小组交流你们够花的精彩句子,再班内展示你们在语言方面的收获。
可以用这样的句子说话。
1、我喜欢这个句子(这段话),因为……
2、我喜欢这篇文章的语言,因为……
教师再进行总结:
沈从文的用词简约,喜用叠词,特别善于使用富有表现力的副词,使他的文章特别有张力。
看似质朴,细读便觉得典雅优美。
这正是他对自然质朴人性的向往和尊重的体现。
——《云南的歌会》
汪曾祺的语言,熔书面语与口语于一炉,将文言与白话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平实、自然之中又时时流露出典雅雍容,幽默风趣。
语言富有有张力,往往能抓住事物的特色神韵一字传神,于平淡中透出无穷的韵味。
——《端午的鸭蛋》琦君以中国传统温柔敦厚的情怀,以细腻温婉的笔致,多用细节,刻画鲜明的人物形象,语言富有情趣。
将新年、童年、乡邻、母亲营造成了一个属于她自己艺术世界。
--- 《春酒》冯骥才的文章吸取了天津方言中的精华,具有浓郁的“天津”风味;其次,本文的语言极具造型能力,生动地写出了世俗风情、传神地刻画出人物的动作和神态。
此外,全文语句短小精粹,活泼幽默,大有单口相声的风味。
——《俗世奇人》
3、我喜欢这篇文章的构思,因为……
这几篇被选入这一单元,编者除了要表现各地风俗以外,还因为这几位大家的构思别具一格,请大家再细心读文,深入思考各自构思上有什么特色?然后再交流一下你们的发现。
沈从文选取三个典型歌会场面,各有侧重,从乡村的民风民情中发掘人性中优美、自然、鲜活的生命形态;从民俗现象中探究这种生命形态的成因和文化传承。
——《云南的歌会》汪曾祺凭着对事物的独到的颖悟和审美发现,从“小视角”楔入,运用联想和想象,细细地咀嚼生活中的“小事情”,展示了生活的本质,创造了真境界,传达了真感情,引导人们从生活中的去发现美,去体验人生的乐趣。
——《端午的鸭蛋》萧乾从人们忽视的吆喝里发掘出浓浓的京味,小中见大,不但抒发了对童年深深地怀念,还有对老北京底层小贩们的敬意和赞美。
——《吆喝》《春酒》是一篇诗化的散文。
琦君用细腻的笔触,多用细节,感情真挚。
写喝春酒、喝会酒、酿春酒,通过浓浓的春酒里,展现了故乡浓浓的风土人情,抒发了对童年、故乡和对母亲的无限追思之情。
——《春酒》《俗世奇人》作者以两位手艺人的高超手艺为话题,从一个小角度切入,一人仅写一事(借一件极富戏剧性的小事窥见人物的大本领大智慧)却写得形神兼备,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人物的神韵。
表现民间艺人精湛的技艺和高尚的人格。
五、一流读者读人生
会读文章的人总能从书中读出自己,学了这一单元,你有哪些启发?
先小声在组内说说,再集体展示。
(预料)
1、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一个情趣的人,去体验生活,品味人生,才是真正幸福的人。
2:当我们有计划、有步骤的去观察生活,去会发现生活中处处都有美。
3、美需要我们去发现,更需要我们去表现,去创造。
4、……
六、结语
出示中国文化遗产图标,深情讲诉:
生活中从来都不缺乏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无论是街头巷尾经常回荡着的商贩的吆喝,还是淳朴自然的云南民歌;无论质细而油多的高邮鸭蛋,还是让人垂涎欲滴的春酒;还有那天津卫的俗世奇人……在无心人看来,或许不值一提。
但在有生活情趣的人看来,却是别具一格的美,是一种应当被记载在史册中的
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