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教案

合集下载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教案(精选10篇)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教案(精选10篇)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教案《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力1、阐明光合作用的概念2、归纳光合作用反应式3、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过程与方法1、运用实验的方法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必需原料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独立探究中培养创新意识2、认同光合作用在生物圈中重要意义,形成爱护植被意识教学重点1、光合作用概念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独立设计完成探究活动准备教师演示实验器材、探究活动器材课时安排二课时过程一课时导言在自然界中,生物的呼吸和燃料的燃烧每天都消耗了空气中大量的氧,空气的氧的含量及所占的比例不足21%。

但我们为什么没有感到缺氧呢?生物圈的空气中氧如此之少,而在自然界中,生物的呼吸和燃料的燃烧每天都消耗了空气中大量的氧。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了氧。

二、分析普利斯特利的实验探讨问题:1.通过这个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植物能更新由于蜡烛燃烧或动物呼吸而变得污浊了的空气。

三、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制造氧气实验【活动目标】检验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释放氧气。

【材料器具】金鱼藻、玻璃水槽、玻璃棒、剪刀、短管漏斗、试管、卫生香牙签、火柴、小木块、碳酸氢钠、清水。

【方法步骤】1、取一个玻璃水槽或20cm直径的标本瓶,注满清水,每100mL水加入0.1g碳酸氢钠,用玻璃棒搅拌,以增加水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2.将采集的金鱼藻在水中剪取若干带顶端的嫩枝,放置在水槽内,并使切口的一端向上,然后用短管漏斗将其倒扣在水槽里,在漏斗下面垫上两个小木条,使漏斗与水槽底部分开。

3.取一支盛满清水的试管,用拇指堵住管口,倒转移入玻璃水槽的水中,套在漏斗短管上,试管内要充满水。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教案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教案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第三单元第五章第一节光合作用释放氧气
教学设计
练习反馈并
总结
板书设计:
第五章第一节光合作用释放氧气
一.光合作用
原料:水、二氧化碳产物:氧气、有机物
光合作用
条件:光场所:叶绿体
反应式:
二.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合理密植
教学反思: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第三单元第三章第一节《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这节内容应该是两个课时完成,为了本人的需要,对标题进行了修改,修改为《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只需一个课时完成。

本节课始终紧紧围绕“光合作用”这条主线展开教学,首先通过情景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再对光合作用探究历程中科学家们的经典实验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实现本节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然后进一步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真真切切感受到光合作用释放了氧气。

尤其是演示实验装置的改进增加了课堂活跃的气氛,也启迪学生在科学研究中要不断创新。

接着,归纳总结光合作用的概念以及表达式,提高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

最后,理论知识结合生产实际,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具有很强的思维挑战性,可以很好地体现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生物科学素养。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光合作用的定义和概念;2.掌握光合作用对环境的影响;3.能够简单描述光合作用的过程;4.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探究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条件二、教学重点1.光合作用的概念和过程;2.光合作用对环境的影响;3.观察和探究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条件。

三、教学难点1.如何进行实验观察和探究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条件;2.学生对光合作用的概念和过程的掌握程度。

四、教学方法1.讲授2.实验教学3.课堂讨论五、教学流程5.1. 热身活动通过简单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分组讨论。

问题如下:光合作用是什么?对环境有什么影响?5.2. 课堂讲授教师通过讲授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和过程,以及光合作用对环境的影响。

5.3. 实验教学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探究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条件。

具体步骤如下:1.实验材料:水蕨、盆、酸水玻璃片、草莓苗。

2.实验步骤:1.准备草莓苗和水蕨,将它们分别浸在盆里。

2.在草莓苗和水蕨的顶端用修长的酸水玻璃片夹住一片叶片,让叶片的中间部位直接暴露在外面,使阳光能够射入叶片中,将其放在太阳下。

3.过一段时间,观察叶片和水蕨对氧气的释放情况。

5.4. 知识深化与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对上面的实验进行讨论,加深学生对光合作用的认识和理解。

5.5.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化学生对光合作用的认识和理解。

六、课后作业综合课上所学内容,完成以下问题:1.什么是光合作用?能否简单描述光合作用的过程?2.光合作用对环境有什么影响?3.你认为实验有什么不足之处?如何进一步完善实验条件?七、教学评价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和过程,掌握光合作用对环境的影响,同时能够进行实验观察和探究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条件。

在教学中,学生积极思考和讨论,完善实验方案,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1节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人教版)

第1节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人教版)
第五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
第一节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教学目标
①归纳出光合作用的概念,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②运用实验法独立设计并完成本章的探究活动。
重点和难点
①认识光合作用。
②探究活动的设计。
课时分配
1课时
教学方法
实验分析法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一、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作为原料
通过课本对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分别进行分析,初步获得光合作用利用了二氧化碳的结论。
利用教师提供的装置制定探究计划,实施探究计划。
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帮助学生养成综合分析问题的意识。
提示学生注意事项,鼓光合作用还能产生氧气
师生共同进行演示实验,学生根据老师做的演示实验,通过分析,讨论得出光合作用的产物还有氧气。
到田间进行观察或访问有经验的老农,了解不同种植密度的植株结果的情况,分析原因,理解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出示三种不同的植株,引导学生从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方面进行讨论,理解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教师进行演示实验,并指导学生对实验进行分析。
三、光合作用
根据光合作用的有关实验,归纳出光合作用的概念和总反应方程式,进而初步认识光合作用对于生物圈的意义。
引导学生归纳光合作用的总方程式和概念。初步分析光合作用对于生物圈的意义。
四、光合作用及其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观察教师出示的三种种植密度不同的植株结的果实,进行讨论,分析原因,理解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第1课时)》教学设计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第1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节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第1课时)1.运用实验法独立设计并完成探究活动“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并进一步培养创新意识。

2.说明绿色植物能够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

运用实验法独立设计并完成探究活动“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

运用实验法独立设计并完成探究活动“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

探究活动的材料用具;《金鱼藻在光下释放氧气》实验视频,多媒体课件等。

新课导入 【教师活动】展示蜡烛燃烧、羊吃草的图片,并提出疑问:空气中氧气所占的比例仅为21%左右,而生物的呼吸和物质的燃烧都会消耗大量氧气。

为什么我们没有感觉到缺氧呢?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活动】思考,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回答。

【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

新知探究一、光合作用利用水和二氧化碳作为原料【过渡】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那么制造有机物的原料是什么呢?【教师活动】展示教材第121页“想一想,议一议”的海尔蒙特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

提出问题: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1.海尔蒙特是如何解释柳树增重的呢?2.他忽略了什么因素呢?【学生活动】阅读教材,了解海尔蒙特实验的过程及现象后,思考并回答问题:1.海尔蒙特认为因为柳树除吸收了土壤中少量无机盐外,还吸收了大量的水,水是合成柳树体内有机物的原料。

2.他忽略了空气的作用。

【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

展示普利斯特利的实验过程,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

提出问题:1.在密闭装置中,蜡烛为什么会熄灭?小白鼠为什么会死掉?2.为什么放入植物后,蜡烛可以继续燃烧,小鼠可以存活呢?3.如果你是普利斯特利的话,观察实验现象后,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学生活动】阅读教材,了解普利斯特利实验的过程及现象后,思考并回答问题:1.蜡烛燃烧或动物呼吸都会使空气变污浊。

2.植物能够更新由于蜡烛燃烧或动物呼吸而变得污浊了的空气。

七年级生物上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生物上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生物上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合作用的定义,理解其在我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中的重要性。
2.掌握光合作用的反应式,并能解释其中的物质变化。
3.理解光合作用中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4.了解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因素,如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温度等。
5.结合所学知识,参加一次课外实践活动,如参观植物园、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等,并撰写活动心得,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作业要求:
1.学生需认真完成作业,注重查阅资料、实地观察和思考。
2.作业提交时间:下周三前。
3.教师将对作业进行批改、评价,并在课堂上对优秀作业进行展示、表扬。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片绿叶,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这片绿叶有什么神奇之处吗?它在阳光下能制造出我们所需的食物和氧气。”由此引发学生对光合作用的思考。
2.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细胞、生态系统等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利用多媒体播放光合作用动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营造良好氛围。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教师挑选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展示、点评,引导学生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回顾,总结光合作用的定义、过程、影响因素和应用等方面。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提出仍存在的疑问,教师进行解答。
3.强调光合作用在生物圈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设想
针对上述重难点,我提出以下教学设想:
1.利用多媒体和实验相结合,突破光合作用过程的理解难题。

六年级生物下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教案、教学设计

六年级生物下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教案、教学设计
教师将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鼓励优秀作业,指导学生改进不足,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经验分享: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光合作用的认识和感悟,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4.教师指导: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他们深入思考。
(四)课堂练习,500字
在课堂练习环节,教师设计以下练习题:
1.选择题:设计关于光合作用的概念、过程和应用的选择题,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
2.填空题:设计填空题,让学生运用生物学术语描述光合作用的相关概念。
3.简答题:要求学生简述光合作用的过程,并解释其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4.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光合作用实验,观察二氧化碳的吸收和氧气的释放,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五)总结归纳,500字
在总结归纳环节,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以下反思:
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光合作用的定义、过程及其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2.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3.感受光合作用在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中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4.强调光合作用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光合作用知识的掌握,培养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特布置以下作业:
1.书面作业:
(1)根据课堂所学,完成教材课后习题,加深对光合作用概念、过程的理解。
(3)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分享,观察他们的合作和交流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表现。
4.教学资源:
(1)充分利用教材、实验手册等纸质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
(2)整合网络资源,如在线课程、教学视频等,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
(3)利用学校实验室、植物园等实地资源,开展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教案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教案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光合作用的定义、实质和过程。

2.通过实验观察,使学生掌握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的过程。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光合作用的过程及其实质。

难点: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的实验操作和现象观察。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植物生长需要什么条件。

(2)提问: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是如何利用光能的?(3)引入新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植物的光合作用。

2.理论讲解(1)讲解光合作用的定义:光合作用是植物在光照条件下,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的过程。

(2)讲解光合作用的实质:能量转化,即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3)讲解光合作用的过程:光反应、暗反应。

3.实验观察(1)实验一:观察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①准备材料:绿色叶片、清水、二氧化碳溶液、小烧杯。

②操作步骤:将绿色叶片放入小烧杯中,加入清水和二氧化碳溶液,置于阳光下照射。

③观察现象:叶片逐渐变为绿色,说明光合作用吸收了二氧化碳。

(2)实验二:观察光合作用释放氧气①准备材料:绿色叶片、清水、澄清石灰水、小烧杯。

②操作步骤:将绿色叶片放入小烧杯中,加入清水,置于阳光下照射。

在叶片附近放入澄清石灰水。

③观察现象:澄清石灰水逐渐变浑浊,说明光合作用释放了氧气。

4.分析讨论(1)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的结论。

(2)讨论光合作用在自然界中的意义。

(2)强调光合作用在自然界中的重要地位。

(3)布置作业:查阅资料,了解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四、课后作业1.简述光合作用的概念、实质和过程。

2.分析光合作用在自然界中的意义。

3.查阅资料,了解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和实验观察,使学生掌握了光合作用的概念、实质和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验,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 3、5、1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教案

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 3、5、1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教案

第五章第一节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一、教学目标1、说明光合作用的实质。

2、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3、通过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①光合作用的实质;②光合作用在农业上的应用。

2、教学难点①光合作用的实质;②分析实验数据。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与演示法相结合课时安排: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地球上凡是生物都要呼吸,而呼吸必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尤其是现在随着工业的发展和能源的开发利用。

大量燃料的燃烧也会大量消耗氧,排出二氧化碳,可我们为什么没有感觉到缺氧呢?氧从哪里来?二氧化碳又到哪去了呢?大自然是怎样调节氧和二氧化碳的平衡的呢?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就能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了。

【讲授新课】下面请大家看大屏幕:PPT课件展示“海尔蒙特实验”,请学生思考:⑴海尔蒙特是怎样解释这一现象的?⑵他是否忽略了其他因素呢?总结:水分是植物制造自身物质的原料。

人们真正对光合作用的认识,是从普利斯特里的实验开始。

PPT展示普利斯特里的实验过程。

思考:⑴密闭装置中,蜡烛熄灭和小鼠死亡的原因是什么?⑵为什么放入植物后,蜡烛可以继续燃烧,小鼠可以存活呢?总结:植物能够更新由于蜡烛燃烧或动物呼吸而变得污浊的空气。

但是有人重复了普利斯特里的实验,却得到了相反的结论。

直到1779年,英格豪斯在重复了500多次同样的实验后,才发现:植物在光照条件下才能够更新空气。

由于受到当时水平的限制,人们并不清楚气体的成分,直到多年后,经过科学家们的不断努力,才证实了使空气变污浊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它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需的原料。

通过前面的实验,我们知道了光合作用需要消耗二氧化碳和水,也就是说二氧化碳和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那光合作用产生了哪些物质呢?引入经典的萨克斯实验(PPT展示实验过程)结论: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

光合作用除了产生了淀粉以外,还有没有其他的物质产生呢?下面的实验能够让大家看到光合作用还产生了什么物质?导入金鱼藻的演示实验(播放超链接视频)。

第五章第一节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人教优质课教学设计精品

第五章第一节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人教优质课教学设计精品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幻灯片,准备卫生香、火柴或打火机,准备一套金鱼藻释放氧气的实验装置提前一天放在大纸盒里,根据学生设计准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实验器材。
学生:提前一天早晨在教室窗台上放上金鱼藻释放氧气的实验装置,并拍下整个过程的照片(包括原始装置、金鱼藻在光下产生气泡、试管收集四分之一或三分之一气体)。
教师:这个实验如果在黑暗中进行,则看不出这一现象,说明金鱼藻只有在光下才能产生氧气。氧气在什么过程中产生的?
教师:可见,光合作用产生了氧气。我们这样把试管中的水排掉,收集气体的方法叫排水集气法,通常用来收集不容易溶于水的气体。
部分学生介绍金鱼藻释放氧气的实验。
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学生观察卫生香的燃烧情况,用语言描述实验结果。
教师:同学们认为绿色植物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时消耗了水和二氧化碳,那你能结合课本给的提示自己设计一个实验,来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
教师指导:要求学生回忆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的实验过程,思考自己实验设计中的问题所在。
讨论交流探究活动
组织、引导
复习已有知识,结合新知识,得出光合作用的反应式。
继续科学史的旅程,引导学生思考光合作用的原料,设计并完成实验。
教师:通过第四章内容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了有机物,本节课通过实验,我们分析了光合作用还释放了氧气。那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是否只有产出,没有原料供应呢?我们继续我们的科学之旅。
教师以课本资料创设情境:比利时科学家海尔蒙特曾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他把一颗2.5千克的柳树苗种在木桶里,每天用雨水浇灌。5年后,柳树质量增加了80多千克,而土壤只减少了不到100克。海尔蒙特认为这是因为柳树除吸收了土壤中少量无机盐外,还吸收了大量的水,水是合成柳树体内有机物的原料。你认同他的观点吗?你认为合成有机物除了需要水以外还需要什么物质?

生物七年级上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教案

生物七年级上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教案
初中 20 -20 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学设计
主备教师
审核教师
授课周次
授课时间
课 题 第五章 第一节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理解光合作用的实质。 2.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 3.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教学重点 进一步探究光合作用的实质并认识绿色植物在维持碳—氧平衡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作为原料 【师】同学们认真阅读 122 页普里斯特利的实验过程,并讨 论: 画面(1)中蜡烛为什么会熄灭? 画面(2)小白鼠为什么会死去? 画面(3)中蜡烛为什么不熄灭?其燃烧时所需的氧气从哪里 来?植物为什么也能很好地生长? 画面(4)中为什么二者放在一起时,却都能正常地活着,它 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普利斯特利的实验是否总能成功?此实验成 功的条件是什么?请分析小鼠为什么能在容器中正常地生活?这 个实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生】植物能够更新由于蜡烛燃烧或动物呼吸而变得污浊了 的空气。 【师】后来的科学实验证明,蜡烛燃烧或动物呼吸都会排出 二氧化碳,消耗氧气,而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够释放氧气,消耗二 氧化碳。除水以外,二氧化碳也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二 氧化碳真的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所必需的原料吗?请同学们小组 合作交流,设计一个可行的实验方案。 【生】小组合作交流并展示实验方案,不当之处教师纠正或 补充。 【师】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植物在光下能释放氧气。下面可 以通过演示实验,验证释放出的气体是不是氧气? 二、光合作用还能产生氧气 演示实验(略)提示:氧气有助燃作用。 【师】快要熄灭的卫生香(或竹签),遇到金鱼藻在光下释放 的气体,立刻燃烧以来。这说明光合作用产生了什么气体? 【生】光合作用产生了氧气。 【师】因此,光合作用的产物除了有机物外,还有氧气。请 大家总结出光合作用的实质是什么? 【生】光合作用实质上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 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

5.1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教案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5.1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教案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第一节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教学目标:1.阐明光合作用的概念。

2.尝试设计实验,完成探究活动“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3.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认同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对于生物圈有重要作用。

教学重难点:重点:阐明光合作用的概念。

难点:尝试设计实验,完成探究活动“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教学方法:讲授法、引导法教学课时:1教学过程:2.学生阅读教材第122页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及教材图3 33。

之后教师提出问题:通过这个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学生观看实验,并讨论问题最终得出:植物能够更新由于蜡烛燃烧或动物呼吸而变得污浊了的空气。

3.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23页中的提示,分小组讨论、分析、交流,回答下列问题。

(1)提出问题: ?(5)实验结果:滴加碘液后,甲装置的叶片变蓝,乙装置的叶片不变蓝。

(二)光合作用还能产生氧气1.向学生展示演示实验(金鱼藻释放氧气),并进行说明,之后出示问题进行讨论:光合作用产生了什么气体?教师提示:氧气具有助燃作用。

学生回答:氧气。

2.教师说明:快要熄灭的卫生香,遇到金鱼藻在光下释放的气体,立刻重新燃烧起来。

这是氧气助燃的特性。

这个实验如果在黑暗中进行,则看不到这一现象。

说明金鱼藻只有在光下才能产生氧气。

可见,光合作用的产物除了有机物,还有氧气。

3.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第124页,并结合图334,提问:光合作用的实质是什么?表达式是什么样的?结合教材,思考后回答:光合作用实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氧气表达式:二氧化碳+水有机物(储存着能量)(三)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上的应用多媒体展示种植农作物过密、过疏、合理密植三种情况的植物生长情况,提问:三种不同的种植方法,植物生长状况会怎样呢?学生思考后回答:过密、过疏都会影响植物生长,合理密植长势最好。

《带三单元 第五章 第一节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教学设计

《带三单元 第五章 第一节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教学设计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光合作用的观点和意义。

2. 掌握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和开释氧气的过程。

3. 能够应用光合作用知识诠释自然界中的相关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机制。

2. 教学难点:二氧化碳如何被吸收,氧气如何被开释,以及这一过程的意义。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实验器械,如显微镜、塑料袋、植物叶片等,用于演示光合作用的过程。

2. 准备PPT课件,用于展示光合作用的观点、过程和意义。

3. 邀请一位学生帮忙教师进行实验演示。

4. 提前安置学生预习相关内容,以便更好地参与教室讨论。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可以先向学生介绍光合作用的重要性以及其对于地球生态系统的意义,引发学生对这一重要生物过程的兴趣。

(2)通过展示图片或动画,让学生了解光合作用的过程,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一过程需要哪些物质和条件。

2. 实验探究(1)教师准备相关的实验器械和材料,如植物、通明塑料袋、放大镜等,指挥学生一起进行实验,观察植物在光合作用过程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变化。

(2)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如:植物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吸收了哪些物质?开释了哪些物质?这个过程需要哪些条件?(3)实验结束后,教师指挥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并引导学生思考光合作用对于植物本身的意义。

3. 深入讲解(1)教师向学生介绍光合作用的具体过程,包括光反应、暗反应等步骤,并诠释各个步骤中的化学反应。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光合作用对于地球生态系统的意义,如:光合作用如何维持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平衡?这个过程对于地球的气候环境有何影响?(3)教师介绍影响光合作用的主要因素,如光照强度、温度、二氧化碳浓度等,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改变这些因素来影响光合作用的过程。

4. 教室互动(1)教师提出一些与光合作用相关的问题,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2)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探讨如何通过改变环境因素来提高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教学设计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教学设计

第一节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备课时间:11、26
授课时间:11、3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说明绿色植物的细胞在光下能够制造淀粉,同时释放氧气。

2、说明二氧化碳和水是绿色植物的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

能力目标:3、阐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提高生物素质。

2、培养学生更加关爱大自然,关爱绿色植物。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重点】
1、说明绿色植物的细胞在光下能够制造淀粉,同时释放氧气。

2、说明二氧化碳和水是绿色植物的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

???
【难点】
光合作用产生淀粉和释放出氧气的实验操作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用课件。

1、把两株蚕豆植株提前一昼夜放到黑暗处。

2、准备实验必需的器材。

3、视频:(1)植物生长需要阳光;(2)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光。

4、FLASH:(1)光合作用产生淀粉实验;(2)光合作用产生氧气;(3)光合作用需要二
氧化碳实验;(4)绿叶在光下产生氧气的实验;(5)光合作用方程式。

【教学过程】
【导入】
[播放视频]:植物生长需要阳光(2个)。

[引言]:绿色植物是一个巨型的生产有机物的天然“工厂”,能在光照条件下,利用二氧化碳和水作为原料生产出产量巨大的有机物,养活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物。

那么,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产物是什么呢?
【新授过程】
个巨质
淀粉是一种
色植物的光
中,漏斗的液在
什么又照光?5.。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精品教案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精品教案
(2)整体感知教学内容
教材中对于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和释放氧气两个实验都可以算作是验证性实验,在整节课的授课过程中,实验的串联可以有效的将生物学知识进行梳理。从海尔蒙特的“柳树实验”分析开始,提出空气的影响因素,而对于植物利用二氧化碳产生氧气在小学科学课已有认识,但缺乏实验的实证,因此,本部分知识通过实验的观察和分析,让学生感受理科课程中的实证思想也是重要目的之一。
通过学生回答问题引出课题
讲授新课
想一想,议一议 海尔蒙特的柳树实验
1.海尔蒙特认为柳树质量的增加来自水。你认为对吗?
2.如果不对,据你分析还有什么因素会影响到实验结果?
图示 回顾叶片气孔结构 引发空气对植物生长是否存在影响的疑虑
阅读、思考并分享
思考并分享
通过对经典实验的识图,提升学生分析、思考能力
由旧知启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索
讲授新课
探究 二氧化碳是产生淀粉的必需原料吗?
需要解决的问题:
1.如果确保二氧化碳的有和无?
2.如何检验淀粉的有无?
组织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汇报并及时给予评价。
分析、讨论、分享
学会确认实验变量和控制变量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讲授新课
演示实验 通过淀粉的有无判定是否与利用二氧化碳有关
讲授新课
图示普利斯特里的实验 提问:
1.普利斯特里实验的四个装置,设计意图是什么?
2.蜡烛熄灭和小鼠死亡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有了植物,蜡烛持续燃烧,小鼠可以存活?
3.由此,你得到的结论是什么?
图示简介英格豪斯类似的实验
小组讨论,分析实验现象和过程,思考并回答问题。
通过对经典实验的识图,提升学生分析、思考能力
讲授新课

第三单元第五章第一节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三单元第五章第一节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
4.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2.通过学习光合作用,使学生认识到生物与环境的密切关系,增强环保意识,关注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3.引导学生理解科学研究的艰辛和重要性,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严谨治学的精神。
4.深入挖掘光合作用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对人类社会的贡献,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对生物学有着浓厚兴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光合作用这一生物学基础概念已有初步了解,但大多停留在表面,对于光合作用的具体过程、原理及其在生物圈中的作用认识尚不深入。此外,学生在科学探究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方面存在一定差异,需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主动探究光合作用的奥秘,提高生物学素养,培养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同时,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关注和指导,使他们在光合作用的学习过程中取得更好的成效。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光合作用的过程,特别是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详细机理。
2.掌握光合作用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以及与二氧化碳和氧气含量变化的关系。
3.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包括实验设计、数据收集和分析、实验报告撰写。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多样化:结合讲解、实验、小组讨论、多媒体辅助等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2.重视学生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进行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指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教案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探究光合作用的产物、原料、条件;归纳光合作用的概念,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让学生学会独立设计并完成本章的探究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不断探究新知识的精神及同学之间的合作精神,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光合作用的实质即光合作用的产物、原料、条件、公式。

教学难点:探究实验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明确任务
1、情境导入:生物的呼吸,燃料的燃烧都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碳。

为什么我们没有感到缺氧呢?光合作用的产物是不是只有有机物?
2、明确任务:探究光合作用的产物、原料、条件;归纳光合作用的概念,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二、合作探究
(一)光合作用的原料
1、想一想,议一议
教师组织学生阅读教材比利时科学家海尔蒙特所做的实验,并让学生思考:
海尔蒙特对柳树苗的生长作出了怎样的解释?
他是否忽略了其他因素,是什么?
学生在教室指导下思考并得出:绿色植物通过气孔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后来证实,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时,从外界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出氧气。

2、普利斯特利的实验
学生阅读教材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并结合图。

之后教师提出问题:
(1)通过这个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2)光作用的原料是什么?
学生观看实验,并讨论问题最终得出:
植物能更新由于蜡烛燃烧或动物呼吸而变得污浊了的空气。

明确:二氧化碳、水
3、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要的原料吗?
(二)光合作用的产物
向学生课件展示演示实验(金鱼藻释放氧气),并进行说明,之后出示问题进行讨论:光合作用产生了什么气体?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提示氧气具有助燃作用)明确讨论的出:氧气。

教师说明:快要熄灭的卫生香,遇到金鱼藻释放的氧气,立刻重新燃烧起来。

这是氧气助燃的特性。

这个实验如果在黑暗中进行,则看不到这一现象。

说明金鱼藻只有在阳光底下才能产生氧气。

可见,光合作用的产物除了有机物,还有氧气。

(三)光合作用的过程
(1)光合作作用的实质是什么?
(2)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吗?
学生明确: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谁转换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释放氧气的过程。

光能
二氧化碳 + 水有机物 + 氧气
叶绿体(储存着能量)
给学生2分钟时间,用自己的方式当堂记忆光合作用的实质。

(四)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上的应用
在农业生产上,要保证作物有效地进行光合作用的各种条件,尤其是光照。

因此,种植农作物时,既不能过稀,也不能过密,应该合理密植(图3-35)。

(五)技能训练
分析实验结果:金鱼藻的实验中,试管离白炽灯的距离不同,产生的气泡个数也不同,观察数据请分析:
1.光源与金鱼藻的距离远近与其产生的气泡数目之间有什么关系?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距离越远,气泡越少,距离越近,气泡越多。

结论:光源越强,光合作用越强。

2.如果这个实验在黑暗中进行,你能预测结果吗?
没有气泡产生
三、归纳与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四、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第一节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一、光合作用的原料:
1、光合作用利用水作为原料。

2、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作为原料。

二、光合作用的产物:
1、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2、光合作用能产生氧气。

三、光合作用的过程
1、概念
光合作用的实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2、光合作用的公式
光能
二氧化碳 + 水有机物 + 氧气
叶绿体(储存着能量)
3、光合作用的实质
(1)物质转化: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和氧。

(2)能量转化: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4、意义
维持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氧含量的相对平衡。

5、光合作用的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合理种植、间种、套种、轮种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