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提纲范文.doc
心理学提纲
1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a人脑是心理的器官,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科学证明,大脑是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心理活动是大脑的机能。
人脑产生心理,可以从正反两方面得到证明。
双头人。
大脑发生损伤者。
b客观现实是心理的内容,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人脑是心理的器官,但不能自行产生心理,只有在客观现实的作用下,人脑接受外来刺激,产生应答反应,才是心理活动的开始。
因此,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日月山川天然自然,工农产品人造自然,社会现象社会生活中社会关系等,心理现象不论简单还是复杂的都不会产生。
3马斯洛七:生理安全归属和爱尊重认知审美自我实现需要相互联系,可以由低到到高排成等级。
只有其他需要都的到基本满足才会产生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注重正常人的社会需求,反映了客观现实,在各行各业中的得到广泛应用。
对教育有很大启示:首先,向教育提供内容框架,即学校除了要向学生提供安全保障,教授知识,培养能力,满足安全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等之外,还要让学生能够在教育中体验归属感,感受爱,学会爱人,尊重自己和他人。
其次,他构建了一个人性化的教育氛围,为新型师生关系提供了借鉴。
4 德心理学家最早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根据测量所得数据,绘制了艾宾浩斯曲线,表明: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后的最初一段时间内遗忘的很快,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逐渐缓慢下来。
原因:衰退干扰(前摄抑制指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动机同化5 信息加工理论记忆就是对输入信息的编码,贮存和提取的过程。
A感觉记忆:外界信息首先经过感觉器官进入感觉记忆,保持时间短。
B短时记忆:指信息保持在一分钟以内的记忆,容量有限5到9个组块。
C长时记忆:在短时记忆中的信息,经过复述,能长时间的保存在记忆中的叫做长时记忆。
容量巨大,在这里的信息是一有组织的状态被贮存起来的。
善于识记,增进记忆:直观形象法,分类记忆法,谐音记忆法,歌诀记忆法,联想记忆法科学复习,克服遗忘:及时复习,分散复习,复习多样化,适当过渡学习。
心理学提纲
第一章绪论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现象(包括人与动物)及其发展规律二、心理学研究内容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心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心理现象心理状态:注意状态、睡眠状态等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核心)产生:心理学有短暂的历史-----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产生。
四、心理学体系构造主义心理学(冯特)机能主义心理学(詹姆斯)心理学体系行为主义(华生,桑代克,托尔曼、斯金纳等)精神分析(弗洛伊德,阿德勒,霍妮等)认知心理学(皮亚杰、勒温、费斯汀格等)五、心理学的性质:1、心理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2、心理学是介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中间学科或边缘学科.3、心理学具有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的性质.六、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自然观察法)2、调查法:书面调查(问卷法)口头调查(晤谈法)3、个案研究4、测验法5、实验法:自然实验实验室实验第二章科学的心理观一、心理是人脑的机能1、反射:有机体借助神经系统对刺激物有规律的应答。
2、反射的种类:无条件反射:是不学而能的先天性反射。
条件反射:有机体在后天习得的反射。
条件反射形成条件:1、以无条件反射为基础;2、无关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强化);3、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
3、两种信号系统(1)第一信号系统:由具体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2)第二信号系统:由语言文字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谈梅止渴、望梅止渴、偿梅止渴)两种信号系统的关系:(1)区别a.所属不同:第一信号系统是人和动物共有的,第二信号系统是人所独有的b.基础不同:第一信号系统是在无条件反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第二信号系统是在第一信号系统基础上建立起来的c.广度和丰富性不同:第一信号系统限于具体刺激物,第二信号系统代表一类刺激物(2)联系a.第二信号系统以第一信号系统为基础b.第二信号系统对第一信号系统有调节作用二、心理是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的反映1、人的心理是物质世界发展的结果2、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客观现实指主体意识以外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
心理学提纲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是一门与人们日常生活和社会领域密切相关的学科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心理活动规律,采用各种方法与措施,以维持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的教育冯特是实验心理学的创始人,是心理学之父。
1.心理学的任务—— 1.描述心理事实;2.控制和预测;3.揭示心理规律。
2.学习心理学的意义——有助于提高教学工作的质量;有助于提高思想教育工作的效果;有助于进行教育科研工作;有助于促进自身的发展。
3.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自然观察法) ; 2.调查法:问卷调查、访谈调查;口头调查(晤谈法);3.个案研究法:一个人、家庭、班级或工厂;4.实验法:自然实验实验室实验。
二.感觉和知觉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
3.知觉的特性(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4.感受性的变化规律(1)感觉适应:由于刺激物对感觉器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受性提高或降低的现象。
(2)感觉对比:①同时对比: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感受器时产生同时对比。
②先后对比: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会产生先后对比现象。
(3)感觉间的相互作用:①相互影响②相互补偿③联觉5.知觉的种类:一,物体知觉,1)空间知觉2)时间知觉3)运动知觉二,社会知觉,1)他人知觉2)自我知觉3)人际知觉三。
错觉6.他人知觉的偏差:第一印象,晕轮效应,刻板印象,近因效应,投射效应8.错觉是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必然产生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歪曲的知觉9.错觉分为类:视错觉,行重错觉,运动错觉,时间错觉,方位错觉10、提高社会知觉的能力,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1)正确对待第一印象2)公正的对待学生,防止发生晕轮效应3)消除刻板印象4)重视运用近因效应P47三.记忆1、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事物的反映,.是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是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信息加工的观点)2、记忆分类:(1)根据记忆材料在头脑中保持的时间①瞬时记忆(感觉记忆):感觉刺激停止之后所保持的瞬间映像。
心理学提纲[1]
第一章绪论○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心理现象及其规律。
○二科学心理学的建立1879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用实验的手段来研究心理现象,这被公认为是心理科学独立的标志。
三心理学的发展(一)心理学的流派1.构造主义心理学2.技能主义心理学3.格式塔心理学4.行为主义心理学5.精神分析学说6.认知心理学7.人本主义心理学(二)心理学的研究领域1.基础研究领域基础研究领域主要研究心理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包括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生理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比较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等。
2.应用领域心理学的应用分支主要有教育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工业心理学、军事心理学、司法心理学、运动心理学等。
一心理学的任务(一)描述心理事实(二)揭示心理规律(三)预测和控制○二心理学的性质由于心理现象具有特殊的质的规定性,因而心理学也具有相应的特殊性质。
它是一门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科学,这是因为:从心理现象发生的主体上看,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从心理现象发生的器官上看,人脑固有的自然属性是在人的社会生活方式的影响下变化和发展起来的,其机能也是自然与社会的统一;从心理现象的形式上看,人的心理过程具有人类的共同性,表现出更多的自然制约性,二人的个性心理则具有人类的个别性(其中包括社会历史性、阶级性、民族性等),表现出更多的社会制约性,因而两者也反映自然制约性和社会制约性的统一;从心理现象的实质上看,人的心理是社会的产物,也是自然的产物,“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这一科学命题本身就蕴含了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
三学习心理学的意义(一)有助于提高教学工作的质量(二)有助于提高思想教育工作的效果(三)有助于进行教育科研工作(四)有助于促进自身发展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实验法第二章心理的本质: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二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反射(一)反射概述1.反射:反射是指有机体借助于神经系统对刺激有规律的应答活动。
心理学专业论文提纲
心理学专业论文提纲心理学研究涉及知觉、认知、情绪、人格、行为、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等许多领域,也与日常生活的许多领域——家庭、教育、健康、社会等发生关联。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心理学专业论文提纲,欢迎阅读!摘要:撒谎行动的成长可以说是儿童社会化的一个进程,是以儿童对撒谎的认知及儿童本身撒谎行动的发生成长惹起了浩瀚研讨者的存眷。
有关正常儿童撒谎概念的品德懂得和评价,和撒谎行动成长的研讨曾经获得了很多结果,然则有关瞽者撒谎行动的成长研讨今朝简直照样一片空白。
本研讨旨在商量视觉经历缺少的瞽者撒谎行动和撒谎才能的成长及其影响身分,同时试图寻觅瞽者撒谎时的脸色变更特点。
本研讨共分为三个部门,研讨一商量瞽者撒谎行动的景象学,采取改编的“抵抗引诱情形”的试验范式,研讨瞽者背规及撒谎行动发生及其影响身分。
研讨二商量瞽者撒谎才能及其影响身分,经由过程年夜先生辨认瞽者撒谎与说实话的录相从正面懂得瞽者的撒谎才能。
研讨三商量瞽者撒谎脸色特点及其影响身分,经由过程必定的编码体系进一步对盲童撒谎时的脸部脸色举措停止剖析,比拟撒谎与说实话时某些脸色举措的产生频率,从而找出瞽者撒谎时的一些脸部脸色特点。
结论以下(1)在抵抗引诱情境下,有35%的瞽者被试涌现偷摸背规行动,18岁以下的盲童偷摸人数比率跟着年纪的降低而降低,瞽者的偷摸背规行动与他们的进修成就有必定相干关系,成就差的瞽者被试更偏向于涌现偷摸的背规行动。
(2)涌现偷摸背规行动的瞽者中,71。
4%的被试在试验者讯问时选择撒谎,瞽者撒谎的比率存在年纪差别,16岁以上瞽者撒谎比率低于6一10岁组和11一15岁组。
(3)依据瞽者撒谎有没有战略撒谎程度的成长,55。
6%的瞽者学会了有战略性的撒谎,且跟着年纪增加他们愈来愈会应用有战略性的假话。
(4)年夜先生鉴别瞽者撒谎的精确率仅为49。
6%,低于猜想程度,年夜先生不克不及很好的差别瞽者撒谎照样说实话,关于后天盲和后天盲的瞽者撒谎和说实话的辨别精确率不存在差别。
心理学复习总结提纲
心理学复习提纲第一、二章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2.心理现象的内容:分为两类:心理过程个性心理心理过程:(1)认识过程(2)情感过程(3)意志过程个性心理:(1)个性倾向(2)个性心里特征3.学习心理学的意义:理论意义:1、有助于学好教育科学理论2、有助于建立科学世界观实践意义:1、有助于掌握学习规律、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2、有助于搞好教学工作3、有助于自我意识的发展4、有助于提高心理素质,保持心理健康1879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创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被公认为是心理学科独立的标志。
4.心理学研究的原则:(1)客观性(2)发展性(3)实战性5.心理学的方法:(1)观察法:是在日常生活的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观察和记录被试的外部表现,以了解其内部心理活动的方法。
(2)实验法:是有目的地严格控制或创造一定条件来引起某种心理现象的方法,它是心理学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
6.反射种类:俄国生理学家巴浦洛夫在20世纪初通过条件反射实验研究了大脑皮层的机能,开辟了高级神经活动生理学的研究领域,创立了高级神经活动学说。
分为:无条件反射条件反射从条件反射又分为:第一信号:是以具体事物作为信号刺激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系统第二信号:凡是以语言、文字作为信号刺激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系统第三章感觉和知觉1.感觉的概念: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的概念: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2.感觉与知觉的区别:(1)反映的内容不同(2)产生的生理机制不同(3)影响因素不同感觉与知觉的联系:(1)两者同属认识活动的初级形式,都是对当前事物的直接反映(2)感觉是知觉的基础(3)知觉并不是感觉的机械相加3.感觉的作用1)感觉是其它一切较高级、较复杂心理活动的基础2)感觉提供内外环境信息,保证了有机体的正常活动。
(通过感觉提供的信息来了解集体内部状态和外界事物)3)感觉保证了有机同环境的信息平衡,维持了心理活动的正常进行。
心理学提纲
1概念:性格是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2 性格形成的影响因素:生物学因素,家庭环境,主观因素(自我意识)3 性格的结构:理解,区别哪一个一个方面特征性格的态度特征:表现在对现实的倾向性上的个人特征,具体是在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方面。
性格的意志特征:表现在自觉调节自己行为的方式和水平上的性格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是人在情绪活动时在强度、稳定性、持续性和主导心境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
性格的理智特征(认知特征):是人在认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
第十一章气质1概念:气质是个人生来就具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是指不以人的活动的动机、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2 气质的特征:天赋性、稳定性、可变性3 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P145的表格4 气质类型的基本特征:(区分是哪一种,理解) 没有好坏之分的多血质在行为上,这种气质类型的人热情、活泼、敏捷、精力充沛,适应能力强,善于交际,常能机智地摆脱窘境。
他们肯动脑筋主意多,常表现出机敏的工作能力和较高的办事效率,对外界事物有广泛的兴趣王熙凤粘液质这种气质类型的人行为表现为缓慢、沉着、镇静、有自制力、有耐心,刻板,内向。
他们不易接受新生事物,不能迅速地适应变化了的环境,与人交往适度,情绪平稳。
唐增胆汁质这种气质类型的人行为表现常常是反应迅速、行动敏捷,在言语、表情、姿态上都有一种强烈的热情,在克服困难上有坚忍不拔的劲头。
张飞孙悟空抑郁质这种气质类型的人行为表现为孤僻,避免同陌生的、刚认识的人交往。
在新的情况下,他们容易惶惑不安,在强烈和紧张的情形下容易疲劳,在熟悉的环境下表现很安静,动作迟缓、软弱。
他们具有高度情绪易感性,情绪体验方式少,但体验深刻、强烈而持久且不显露。
这种气质类型的人行为表现为孤僻,避免同陌生的、刚认识的人交往。
在新的情况下,他们容易惶惑不安,在强烈和紧张的情形下容易疲劳,在熟悉的环境下表现很安静,动作迟缓、软弱。
心理学基础(整理提纲)
心理学基础一、初中生的认知发展(一)感知1.初中生感知活动发展的特点初中生是指11、2岁到14、5岁的儿童。
初中阶段又可称为少年期、青春期或学龄中期。
青少年期生理发生迅猛的变化,正处于生理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
(1)感觉的发展。
由于教学和活动的要求的提高,学生的感觉能力不断发展。
与小学生相比,初中生的各种感觉发展日趋完善。
研究表明,15岁左右的少年,视觉和听觉的敏锐度甚至可以超过成人。
感觉的迅速发展,对学习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因此在教学中,要发展学生各种感觉的感受性,但同时不要忘记对各种感觉器官的保护,尤其是对眼睛的保护,预防近视眼的出现。
(2)知觉的发展。
首先,知觉的有意性和目的性更加提高, 能自觉地根据教学要求去知觉有关事物。
其次,知觉的精确性和概括性进一步发展起来。
他们不仅善于感知事物的外部特征,而且能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全面深入地去进行概括。
在空间知觉上,带有更大的抽象性。
比较熟练地掌握三维的空间关系。
在时间知觉上,可更精确理解较短的单位,如,月、周、时、分等,而对“世纪”、“年代”这样的历史时间单位,虽然也可开始理解,但常不太精确。
在观察力发展上,初中生观察的目的性、持久性、精确性和概括性都有显著发展。
初二是观察力概括性发展的一个转折点。
在观察中,他们观察细节的感受力、辨别事物差异的准确率、理解事物的抽象程序均在不断地发展。
初中学生已经具备了知觉整体性的特点。
在教学活动或日常生活中他们能对存在一定缺欠的事物进行修补。
但是由于知识和生活经验所限,初中生常忽视弱刺激部分而过分注重强刺激,从而常作出不完全甚至是错误的反应。
初中学生已能根据经验,对事物加以组合、补充、删简或替代,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解。
但初中生运用这几种加工方式的时候还很幼稚,很大程度依靠主观想象,表现出更多随意性,有时对知识的理解就显得牵强附会,如果没有正确指导和更合理解释,他们还会把这种理解顽固地坚持下去。
在知觉恒常性方面,由于受逻辑思维发展水平的限制,初中学生比起高中学生有所差距。
心理学提纲整理范文
心理学提纲整理范文I.简介A.定义和目的B.发展历程C.心理学的应用领域II.心理学的主要观点和流派A.结构主义心理学1. Wilhelm Wundt的贡献2.实验心理学的起源B.功能主义心理学1. William James的贡献2.功能主义对实验心理学的影响C.行为主义心理学1. John B. Watson和B.F. Skinner的贡献2.影响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实验条件反射研究D.认知心理学1. Jean Piaget和Lev Vygotsky的贡献2.认知实验心理学的发展与深化3.研究注意力、记忆和问题解决的重要性E.心理动力学1. Sigmund Freud的贡献2.潜意识的作用和心理防御机制的概念III.主要研究方法与工具A.实验研究方法1.控制变量的重要性2.双盲实验的原理与应用B.调查研究方法1.问卷调查的设计与分析2.面访调查的技巧与程序C.个案研究方法1.个案分析的原理与应用2. 心理测量工具如MMPI和Rorschach测试D.纵向研究方法1.追踪研究的设计与分析2.统计工具如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的应用IV.主要领域和应用A.发展心理学1.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理论和研究2.成人发展的关键阶段和影响因素B.社会心理学1.群体行为和集体决策的心理机制2.人际关系和社交心理学的研究C.临床心理学1.精神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D.教育心理学1.学习和记忆的心理机制2.教育评估和教学策略的设计与实施E.健康心理学1.心身相互作用和健康行为的研究2.压力和应对策略的心理机制V.心理学的道德和伦理问题A.伦理准则和保护人类权益B.研究伦理的挑战和限制C.求知欲和伦理责任的平衡VI.心理学的未来发展趋势A.跨学科研究和合作的重要性B.科技的进步对心理学的影响C.心理学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作用结论:通过对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的全面梳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的思维、情感和行为。
心理学的发展将继续为人类的福祉和社会进步作出重要贡献。
心理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心理学的对象、任务和方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什么是心理学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心理学古老而年轻:亚里斯多德《论灵魂》是最早的一部最早论述心理学思想的著作。
1879年冯特(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心理学实验室是心理学作为独立的科学的开端。
艾宾浩斯(德国心理学家)说:心理学有一个漫长的过去,却只有一个短暂的历史。
3、科学性质: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有关系的边缘科学。
二、人的心理现象1、心理现象研究的两个方面:心理活动过程、个性心理特征。
心理现象是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统一体。
2、心理(活动)过程:指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
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人的大脑在一定的时间内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
包括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1)认识过程:人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形式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联系、关系的过程。
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人对事物的各个属性、各个部分以及对它们之间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直接反映。
记忆:是经验的印留、保持和再作用的过程。
思维: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与规律的概括、间接的反映。
想象: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2)情绪情感过程:人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对待所认识的事物总是持有一定的态度,人对这种态度的体验就是情绪和情感。
(3)意志过程: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意志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充分体现。
(4)注意:人在各种心理活动过程中,还伴随着一种心理状态,即为注意。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注意不是一种心理过程,而是心理过程的一种特性。
认识过程与情感过程:一方面,认识过程是情感过程的基础,一方面,认识过程是意志活动的前提。
意志过程与情感过程:第一,情感对意志行动有一定影响。
心理学提纲8K
心理学提纲第一章一、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心理学成为独立的科学。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二、(1)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心理活动(也称心理现象),其范围包括心理活动过程与个性两大部分。
(2)心理过程又包括:(1)认识过程(含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2)情绪与情感过程;(3)意志过程。
三、个性又包括:(1)个性倾向性(含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2)个性心理特征(含能力、气质和性格);(3)个性的自我调节系统(含自我认知、自我情感体验、自我意向等成分)。
认识、情感与意志是各不相同又密切联系的;心理过程与个性是完整统一心理活动的两个不同方面。
四、科学的心理学观点正确地揭示人的心理的实质。
认为“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这种理解包括如下内容:(一)、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机能:(1)、脑是心理的器官,(2)人的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1.神经元(神经细胞)由细胞体和突起(含树状突与轴突)组成;2、外周神经系统(含12对脑神经、3l对脊神经和交感、副交感神经);3、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脊髓低级中枢和脑高级中枢,脑分小脑、脑干(延脑、桥脑、中脑、间脑等)、大脑两半球与大脑皮层(分为额叶、顶叶、颞叶、枕叶等区)。
(3)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反射,也是心理活动的产生方式。
其主要内容:1、反射和反射弧;2、无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3、第一信号的条件反射与第二信号的条件反射。
(二)、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1)、反映、心理、意识的演化。
反映是物质的普遍属性、物质发展水平不同反映水平不同:无机物只有机械物理,无机化学反映;植物与单细胞生物开始有感应性:动物开始有感受性(感觉)、知觉、具体思维;人类开始有意识、抽象逻辑思维;(2)、心理对客观现实的依存性;(3)、人的心理反映的主观性与能动性特点;(4)、人的心理反映的社会制约性特点。
第二章一、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开端,是最简单的心理现象。
普通心理学复习提纲
普通心理学内容提要1、侧抑制是指临近的感受器之间能够互相抑制的现象。
由于侧抑制作用,一个感受器细胞的信息传出,不仅取决于它本身的输入,而且也取决于临近细胞对它的影响。
2、视觉感受野是指网膜上的一定区域或范围。
当它受到刺激时,能激活视觉系统与这个区域有联系的各层神经细胞的活动。
网膜上的这个区域就是这些神经细胞的感受野。
3、知觉恒常性是自然选择给予人的知觉系统一种重要特性。
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人们的知觉映象在相当程度上都保持它的稳定性。
它是人们知觉客观事物的一个重要特征。
4、似动似动是指在一定的时间或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上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
5、原型是指范畴中最能代表该范畴的典型成员。
从典型性的主观评定来看,同一概念范畴,其成员的典型性程度有差别;从概念结构来讲,原型模型认为概念是由原型加上原型特征有相似性的成员组成的。
6、定势是指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
7、投射测验投射测验以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的人格理论为依据,人的行为受无意识的内驱力推动,这些内驱力不为人觉察,但影响着人们的行为。
因此给被试一些摸棱两可的问题,那么他的无意识欲望有可能通过这些问题投射出来。
8、信度和效度信度指测验的可靠程度,它以反复测验时能否提供相同的结果来说明。
效度指测验能测量到所需要测的东西,即测验的有效性。
9、情绪与情感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a.情绪主要指感情的过程,即个体需要与情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也就是脑的神经生理机制活动的过程。
具有较大的情景性、激动性和暂时性。
情绪代表了感情的种系发展的原始方面。
b.感情是具有稳定的、深刻的社会意义的感情,情感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
(2)联系:情绪和情感是与人的特定的主观愿望或相联系的,统称为感情(Affection)。
稳定的情感是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而且又通过情绪来表达。
情绪也离不开情感,情绪的变化反映了情感的深度,在情绪中蕴涵着情感。
初中《心理学》提纲
第一章绪论心理学的任务:1、描述心理事实2、揭示心理规律3、预测和控制学习心理学的意义:1、有助于提高教学工作的质量2、有助于提高思想教育工作的效果3、有助于进行教育科研工作4、有助于促进自身发展心理学的研究程序:1、确定问题并提出假设2、确定研究对象3、界定概念及其测量工具4、选择研究方法4、解释结果并作出推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有研究者直接观察记录被试的行为活动,从而探究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存在何种关系的方法。
2、调查法:以被调查者所了解或关心的问题为范围,预先拟就问题,让被调查者自由表达其态度或意见的一种方法。
3、个案研究法:收集单个被试的资料以分析其心理特征的方法。
4、实验法: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来研究这种变量的变化对其他变量所产生的影响。
第二章科学的心理观第三章感觉和知觉第一节感觉一、感觉的概念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任何感觉的产生,都需要具备两方面的客观条件:1、直接作用于我们人体的、具有一定能量的客观刺激物;2、接受刺激的相应的感觉器官。
二、感受性及其变化规律: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或感觉的灵敏程度)。
感觉阈限是指能够引起感觉的刺激量。
绝对感受性:人刚刚能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感觉能力。
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差别感受性:刚刚能觉察出同类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别量的感受能力。
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感觉出的两个同类刺激间的最小差别量。
三、感受性的变化和发展规律1、同一感觉中的相互作用(同一感受器中,其他刺激影响着该感受器对某种刺激的感受性的现象)(1)感觉适应:由于刺激物对感觉器官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受性提高或降低的现象。
视觉适应有暗适应和明适应两种。
(2)感觉对比: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感觉对比有同时对比和先后对比两类。
2、不同感觉间的相互作用(多某种刺激的感受性,由于同时受到其他感受器的机能状态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的现象)这种作用具体包括:(1)不同感觉间的相互影响;(2)不同感觉间的相互补偿;(3)联觉3、视觉后像(对感受器的刺激作用停止以后,感觉并不立即消失,还能保持一段极短的时间,这种暂时保留下来的感觉印象称为后像。
心理学的重点提纲
心理卫生的健康含义:心理卫生作为一门学科,研究维护保持人的心理健康的规律提供了解决心理方面的观点提高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的原则途径措施方法:无疑会对人的健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健康心理的标准:健康心理需是心理的臻于完美的状态,认知能力发展正常,智力水平正常范围内情绪正常健康,意志健康心理行为与协调一致,具有良好的自我意识健全的个性人际交往正常较强的适应能力家庭环境与早期教育是如何影响心理健康的亲自,双亲,父母的文化修养个性,家庭成员间的关系气氛的影响学校心理辅导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同和相同相同:基本目标和任务,只能相互衔接。
实际操作不同:目的,内容,工作角度,方法沉默的种类和应付方法:创造性,自发性,冲突性,方法,1辅导员对辅导缺乏信心,2辅导员本身不知道说什么,3辅导员主动有目的具有辅导价值的沉默解释时注意的问题:心理测试具有典型性,2具有情境性,3应与其他相结合,4对来访者进行分析5不公布6从各个特制之间的联系来解释测验结果谈话中注意的问题:1避免生僻字,节省时间2符合年龄的问题,3谈话主题明确4启发导深入了解问题5灵活掌握发问技巧6适时插问7适当运用表情和动作行为转变的基本原理:行为学习理论厌恶法:利用条件反射,把令人讨厌刺激与来访者的不良行为结合形成条件反射,用来对抗原来的行为,进而消除这种不良行为脑力震荡法的步骤内容:自由的考虑采用的方法,有利于发散思维,给学生创造安全的气氛,让学生对一个问题多种解决方法适合于各年级学生,特别适合于学生智力训练记忆力训练方法步骤。
记忆在学习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1保持信心2集中注意力3理解后记忆4探寻规律5运用联想6多种感官参与7不断复习8掌握记忆方法注意力训练的方法步骤1明确学习目标2学会积极暗示3建立学习兴趣4外化心理负担5保证身体健康6避免单调7选择适应的学习环境8合理运用代替法9渐进注意法过分担忧:杞人忧天,疑神疑鬼,心神不定,辅导员应该告诉他考虑到坏事可能是好的,考虑过分会弄的心神不定,如果坏的事情发生了,应该去面对,再说天灾人祸,是难以控制预防的好的方法就是不去想,以平静的心态去面对嫉妒这种情绪的弊端应注意:它是人性的一种弱点,发生在年龄文化社会地位相当又竞争关系的人之间注意:1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2走出自己圈子做聪明人3建立丰富内涵抑郁症:对未来感到迷惘,睡眠不足,严重者有轻生念头克服:主动寻求帮助2学会达观3淡泊名利4助人为乐5建立心理防御机制6体育疗法7注意外表固执原因:家庭教育,父母影响,过去经历,自卑,对抗克服固执:认识固执本质,接纳意见,角色互换,征求他人意见孤僻:多交朋友,参加活动,主动关心别人依赖:找到依赖原因,独立克服困难,制定计划考试怯场:预想考试过程,自信训练注意力分散:早睡早起,自我减压,放松训练,使用适当方法强迫症:思维停顿法,满灌疗法失眠:认知疗法,活动疗法保持心理卫生原则:自我意识良好,社会功能,人际关系,积极劳动实践世界卫生组织10条标准:精力,态度积极,精神饱满,适应外环境,控制力强眼睛有神,牙齿清洁,头发又光泽,肌肉皮肤有光泽马和密提出标准:足够安全感,了解自己,生活切合实际,不脱离周围环境,保持人格完整和谐,有学习的能力,良好人际关系,适度发泄控制情绪,发现个性,满足自己需要健康四条原则:客观性原则,只反映某一时间状态,心理是一种理想尺度,三个方面思考发展性特点:身心健康,潜力可挖素质尚待完善,引导认识自我,强调发展影响性摘要作用:了解辅导员要点,提供机会,暗示一个阶段结束心理评估原则:客整动综指保心理评估客观原则:客观存在的对象进行观测探讨,收集资料,适当用评估工具,保证科学性整体性注意:从整体出发,从内在认识心理,从不同层次水平侧面分析,横向纵向看问题,从整体认识动态性原则:探求家庭环境社会学习的影响,在不同年龄的影响,从发展的角度评估心理测验一般原则:正确认识,保护测验内容,做合格测验者,适应心理测验,慎重解释行为转变辅导过程:了解行为的原因,矫正异常行为,确立主动配合,选择治疗技术,代币法:确定行为,确定类型,建立兑换原则学校心理辅导的目标:立足面向未来,保证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心理辅导多层面学校心理辅导的基本目标:通过学校,学生具有良好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心理学提纲00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心理现象的内容:分为两类:心理过程个性心理心理过程:(1)认识过程(2)情感过程(3)意志过程个性心理:(1)个性倾向(2)个性心理特征3、学习心理学的意义:理论意义:1、有助于学好教育科学理论。
2、有助于建立科学世界观。
实践意义:1、有助于掌握学习规律、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
2、有助于搞好教学工作。
3、有助于自我意识的发展。
4、有助于提高心理素质,保持心理健康1879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创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被公认为是心理学科独立的标志。
4、心理学研究的原则:(1)客观性(2)发展性(3)实战性5、心理学的方法:(1)观察法:是在日常生活的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观察和记录被试的外部表现,以了解其内部心理活动的方法。
(2)实验法:是有目的地严格控制或创造一定条件来引起某种心理现象的方法,它是心理学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
6、反射种类:俄国生理学家巴铺洛夫在20世纪初通过条件反射实验研究了大脑皮层的机能,开辟了高级神经活动生理学的研究领域,创立了高级神经活动学说。
分为:无条件反射条件反射从条件反射又分为:第一信号:是以具体事物作为信号刺激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系统。
第二信号系统:凡是以语言、文字作为信号刺激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系统1、感觉的概念: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的概念: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2、感觉与知觉的区别: 1)反映的内容不同2)产生的生理机制不同3)影响因素不同感觉与知觉的联系:1两者同属认识活动的初级形式,都是对当前事物的直接反映。
2)感觉是知觉的基础。
3知觉并不是感觉的机械相加。
3、感觉的作用1、感觉是其它一切较高级、较复杂心理活动的基础。
2、感觉提供内外环境信息,保证了有机体的正常活动。
(通过感觉提供的信息来了解机体内部状态和外界事物)3、感觉保证了有机体同环境的信息平衡,维持了心理活动的正常进行。
心理学提纲
第一章心理学的对象任务和方法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二、人的心理现象人的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在心理学中,人们通常从两个方面去研究心理现象。
一个方面是心理过程,它是探讨人的心理的共同性;另一个方面是个性心理特征,它探讨人的心理的差异性。
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认识过程是人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形式反映客观事物的特征、联系或关系的过程。
个性心理特征是在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点,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是密切联系和互相影响的。
个性是通过心理过程形成的,个性一旦形成后又制约着心理过程的进行和发展,并在心理活动中表现出来。
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者间的关系?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并不是孤立的、不相联系的,而是一个统一的总体,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
1)认识过程与情感过程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认识过程是产生情感的基础,另一方面,情感过程也反作用于认识过程。
2)认识过程与意志过程的关系:一方面,认识过程是意志活动的前提,另一方面,意志也可以影响人的认识过程。
3)意志过程与情感过程的关系:第一,人的情感对意志行动有一定的影响;第二,意志可以调节人的情感。
第二节心理学研究的任务和意义一、心理学研究的任务心理学研究的任务就是探索心理规律,所谓探索心理规律,就是要查明影响人的心理因素(包括环境因素、机体因素和心理因素)的变化与心理变化的确定关系。
二、人的心理的实质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心理的实质是: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三、研究心理学的意义1、研究心理学的理论意义1).为辩证唯物主义提供科学的依据,同唯心主义作斗争。
心理学的研究对邻近学科如文学、艺术、美学、管理学等等也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心理学是教育科学的基础理论之一。
2、研究心理学的实践意义(1)根据心理规律去影响人的心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学提纲范文
心理学提纲范文是怎样的呢?心理学提纲如何书写呢?欢迎阅读小编整理的心理学范文,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题目:网络,人性回归的伊甸园--从心理学角度看网络人际传播
前言1
第一章网络人际传播概论2
1.1网络人际传播的相关概念2
1.2网络人际传播现状及趋势2
第二章网络媒体吸引人的魅力所在5
2.1网络媒体切合了个体人际传播的需求5
2.1.1网络满足了个体社交的需要6
2.1.2网络媒体满足网民受尊重的需要6
2.1.3网络重新建构自己形象7
2.2网络人际传播的特点──虚拟空间中的真实交流。
7
2.2.1匿名的传受双方带来虚拟的情境8
2.2.2虚拟空间中的真实交流9
第三章网络人际传播现象分析10
3.1网络成瘾10
3.1.1网络成瘾界定10
3.1.2网络成瘾的原因11
3.1.3网络上瘾不是网络的错13
3.2 bbs网络社区14
3.2.1bbs网络社区网聚人的力量14
3.2.2bbs社区人际传播的特点15
3.3网络恋情及17
3.3.1昙花一现的网恋17
3.3.2“网恋”五类及结局19
3.3.3网络恋情的美梦与噩梦20
3.3.4网络色情及21
第四章网络人际传播对现实人际传播的影响23
第五章结语23
知识扩展:心理范文
文章通过对中职生的就业心理进行分析并探讨相关对策,以期提高中职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提高,促进中职教育的大力发展.
中职生;就业心理;问题与对策
一、中职生就业心理问题形成原因分析
(1)就业形势因素的影响.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用人单位挑肥拣瘦,使本来就没有什么优势的中职毕业生对就业产生畏难情绪.(2)毕业生自身因素的影响.中职学生大都是在初中阶段学习成绩平平的学生,本身就存在学习能力不高和方法不当等问题,加上年龄偏小,心理承受和自我心理调适能力不高,心理不成熟为人处事的能力较差.(3)学校教育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主要是限于毕业生毕业前的一段时间,就业指导的内容也仅停留在对就业形势、就业政策的一般性介绍.就业指导工作功能单一,内容狭窄,缺乏对中职生择业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引导,在职业判断和选择能力的培养以及创业教育等心理教育问题的教育.(4)社会和家庭因素的影响.中职教育是一种培养行业需求的中等实用型人才的教育,但是现在社会上在人才录用观念上还存在首先看毕业生的学历及毕
业学校,甚至对中职毕业生的能力和素质在认知上存在偏见,在整个社会氛围对中职生的误解中,学生的就业心理和承受能力就更容易发生变化.
二、中职生就业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1)自负心理.自负是个体对自己估价过高,不切合实际,自视清高的心理状态.在择业中主要表现为盲目追求好单位、高工资,期望值过高.并且“眼高手低”,不愿从基层做起,对用人单位横挑鼻子竖挑眼,就出现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困境,从而造成就业受挫,难以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产生心理失衡.
(2)自卑心理.自卑是个人对自己的不当的认识,择业过程中往往过于拘谨,缺乏勇气和自信,不敢面对竞争,不敢参与竞争,从而错失良机,影响了求职择业.矛盾心理.矛盾心理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方向的动机、欲望、目标和反应同时出现,由于莫衷一是无法裁觉而引起的紧张心态.在中职生就业中主要表现为遇到各种各样的就业选择,会左右为难.
(3)悲观心理.中职生在择业中,一旦受到挫折而感到无能为力,就会逃避,不再想主动争取择业机会,就会产生心灰意冷,听天由命的悲观心理.这种心理与就业的竞争机制和社会环境是不相适应的.
(4)焦虑心理.这种心理主要表现为整天想着就业的艰难,对未来的职业生活忧心忡忡,造成精神上紧张,过分看重初次就业对一生的重要性;因为应聘失败,意志消沉,甚至产生彻夜难眠现象;部分学生对前途感到悲观失望,会出现情绪低落、整日忧心忡忡,愁眉不展,唉声叹气等消极现象这势必影响自己对用人单位做出正确的评价,也必然造成就业的失败.依赖心理.这部分中职毕业生在就业时往往缺乏进取精神,不能主动争取就业机会,抱着等、
靠、要的依赖思想,寄希望于学校、家庭.
三、中职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对策
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增强中职生的竞争力是解决中职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根本.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增强和提高教学质量,提高中职生的竞争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加强教学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提前接触所学专业的工作环境,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按照要求学习,不断提高毕业生的求职技能和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使毕业生充分就业,不断提高中职教育在社会上的声誉和地位,从根本上解决中职生在就业心理问题上的困境.注重就业心理咨询、辅导工作,引导学生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是解决中职生就业心理问题的重点.中职学校在就业心理辅导中应重视学生就业心理咨询工作,加强心理咨询室的建设,配备足量的心理辅导教师,建立良性的心理咨询、辅导机制,培养学生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
有效的就业心理辅导,主要包括以下几点:正确分析自己,消除心理障碍;转变就业观念,走出就业误区;学会自我调整,培养良好的择业心态.通过以上的辅导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就业心理,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克服心理障碍,排除心理危机,走出就业心理误区;有助于帮助学生正确对待就业过程中遇到的挫折和焦虑,提高学生自我调节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磨炼坚强的意识,保持积极进取的态度和乐观豁达的心态,不断提高和完善自我.
积极引导学生多参加社会性的实践活动,是解决中职生在就业心理问题的有效途径.社会实践可以实现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社会价值观、职业能力、敬业精神等能力的培养,通过参与行业公益活动、社会调查、企业经营活动等方式最近距离地感受就业,转变择业观念,激发创业潜力,适应就业市场,通过开展“职业
生涯规划设计书”策划展示、“创业方案”设计大赛等活动,让学生体验用人单位招聘与就业工作全过程,提高求职技巧、创业能力及就业竞争力,把握行业规范和用人标准.这种形式的交往更能激发学生兴趣,发挥学生的自觉性,因而更有效.
总之,中职学生优秀的就业心理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建立完善的培养机制,努力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方的纽带培养作用,帮助中职生树立良好的就业心理,也必将对中职教育快速、健康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