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拳理探微(二)
太极拳的特点之力学原理
太极拳的特点之力学原理太极拳技击法皆遵循阴阳之理,以“引化合发”为主要技击过程。
技击中,由听劲感知对方来力大小及方向,“顺其势而改其路”,将来力引化掉,再借力发力。
下面是店铺为专门您整理好的:太极拳的特点之力学原理。
太极拳的特点之力学原理孙子指出;'兵者,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知已知彼,百战不贻.不知彼而知已,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已,每战必败.'做为徒手竞技的太极拳也富于用兵之道。
一是保存自己,二是战胜敌人。
从太极拳的用力方法,是攻防兼备的。
太极拳以静制动,力从人借,以揉克刚,又与三十六计中,以逸待劳,顺手牵羊等相符相称。
因此,太极拳不仅符合用兵之道,而且,具有坚实的力学根据。
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指出'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旨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视髦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这个论述较为完整的阐明了,外家拳是以壮欺弱,以快胜慢。
而内家拳则是以弱胜强,四两拨千斤。
并以体弱老者可胜多人的实例佐证,把太极拳建立在科学的力学基础之上。
太极拳的特点之力学原理第一、平衡中心是太极拳技击的中心环节。
物理学告诉我们;两端承受的重量相等叫平衡。
在哲学上则指矛盾的暂时的相对统一。
平衡和运动不可分,在绝对的永恒的物质运动过程中,存在着相对的暂时的静止和平衡。
太极拳为整体力的发放并攻防兼备,首先要做到立身中正安舒。
练拳经验有三调;及调身、调心、调气。
调身是前提、是基础,没有调身,调心调气就无从谈起。
身体中正不偏,各部关节屈伸顺随。
全身才能放松,也才能正确掌握行功走架的要令。
在太极拳的步法中,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
中定最关建,中定不但是立身中正的前提,而且是技击化打的基础。
相反,没有立身中正,身体失去平衡,行功走架东倒西歪,技击发力便无保证。
历史上许多太极拳高手,都特别重视立身中正,将立身中正做为拳理拳法的重要法则。
著名的陈式太极拳大师陈长兴特别注重竖直腰身,立身中正。
太极拳拳理解读
太极拳是一种传统的中国拳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它结合了易经阴阳五行之变化的运动,以及中医经络学、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了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武术运动。
太极拳的拳理基于阴阳循环的理论。
在练习时,太极拳强调身姿中正、意动神随、呼吸自然、用意不用力、意气相合、气沉丹田等原则。
太极拳的每一个动作都包含着阴阳之变化,虚实、轻重、刚柔、进退、开合等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依存。
太极拳的招式动作圆柔连贯,如行云流水,没有突兀和断续之处。
这种连贯性不仅增加了动作的难度,而且要求练习者在保持身体平衡的同时,不断调整自己的重心和姿势。
这种练习有助于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以及增强大脑对身体的控制能力。
太极拳还强调“以柔克刚”。
在实战中,太极拳强调用巧妙的技巧和策略来化解对手的攻击,而不是直接以力量对抗。
这需要高度的智慧和经验,同时也需要练习者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反应能力。
此外,太极拳还注重内功修养。
在练习时,不仅要注意招式的正确性,还要注意呼吸的配合和内在精神的修养。
这种内在的修炼有助于提高练习者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培养出沉着冷静、谦虚谨慎、坚毅不拔等优秀品质。
总的来说,太极拳是一种具有深刻内涵的武术运动,它不仅强身健体,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教育意义。
通过练习太极拳,人们可以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五行理论,体验到中国哲学的智慧和魅力。
吴式太极拳拳理拳法详解
吴式太极拳拳理拳法详解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的代表之一,源于中国道家文化,是一种以柔克刚、以静制动的内家拳。
吴式太极拳是太极拳的主要流派之一,由吴鉴泉先生创立。
吴式太极拳以其独特的拳理、拳法和拳术风格,深受广大太极拳爱好者的喜爱和推崇。
本文将从吴式太极拳的拳理、拳法和拳术三个方面进行详细的解析和阐述。
一、拳理拳理是太极拳的核心,也是吴式太极拳的精髓所在。
吴式太极拳的拳理主要包括阴阳、虚实、沉浮、松紧、缩放、起落、进退、开合、顺逆、虚实相生等方面。
1.阴阳阴阳是吴式太极拳最基本的拳理之一,也是太极拳的核心概念。
阴阳是指事物的两个相对而又统一的方面。
在吴式太极拳中,阴阳表现为拳势的开合、虚实、进退等方面。
阴阳的运用可以使拳势更加灵活自如,具有极强的攻防转换能力。
2.虚实虚实是吴式太极拳的另一个重要拳理,指的是拳势的虚实程度。
虚实的运用可以使拳势更加灵活,具有欺敌之实、出奇之虚的效果。
虚实的运用需要具备较高的技巧和经验,需要通过长期的练习和实践来逐渐掌握。
3.沉浮沉浮是吴式太极拳的一种特殊的身法,指的是身体的沉降和浮起。
沉浮的运用可以使拳势更加沉稳有力,同时也可以使拳势更加灵活自如。
沉浮需要通过长期的练习和实践来逐渐掌握,需要具备较高的技巧和经验。
4.松紧松紧是吴式太极拳的又一个重要拳理,指的是身体的松弛和紧张。
松紧的运用可以使拳势更加灵活自如,同时也可以使拳势更加有力。
松紧需要通过长期的练习和实践来逐渐掌握,需要具备较高的技巧和经验。
5.缩放缩放是吴式太极拳的一种特殊的身法,指的是身体的缩小和放大。
缩放的运用可以使拳势更加灵活自如,同时也可以使拳势更加有力。
缩放需要通过长期的练习和实践来逐渐掌握,需要具备较高的技巧和经验。
6.起落起落是吴式太极拳的一种特殊的身法,指的是身体的起伏和下压。
起落的运用可以使拳势更加灵活自如,同时也可以使拳势更加有力。
起落需要通过长期的练习和实践来逐渐掌握,需要具备较高的技巧和经验。
太极拳理论研究—2太极拳理论微观解析,生物能量智慧运化学说
太极拳理论研究—2太极拳理论微观解析,生物能量智慧运化学说#原创#,#新作者扶植计划第二期#太极拳理论微观解析——太极拳理论微观学说太极拳微观理论生物能量智慧运化学说太极拳理论宏观学说,主要是以自然界的规律为基础的太极拳理,体现人体的形和意的整体运行的方式和方法。
而太极拳理论微观学说主要是指以太极拳理来运化人体内涵的方法。
1、太极拳微观理论的基础太极拳的内涵是大家经常提到的人体的“精”“气”“神”,强调人的整体性,“精”是人体物质的精华,是生物体内所具备的活性物质,人体本身就是物质的,“气”是指人体内运动的气血,指人体能量的运化,气血的运行快慢和多少体现人体活动的能量的大小,只要人活着人体的气血就不会静止。
“神”就是神经系统和感知系统,是指人的思维意识对身体本身的作用和影响。
太极拳的内涵也是太极拳理论微观学说的基础。
太极拳活力——'精' '气' '神'2、太极拳微观理论——生物能量智慧运化学说太极拳微观理论就是以个体分析太极拳理的运化过程,从微观上讲太极拳理符合生物能量运化的规律,对人的身心健康起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下面主要从微观上论述太极拳微观理论——生物能量智慧运化学说太极拳术就是一种生物能量的智慧运化过程,太极功夫是意念思维与生物能量的结合,意念是生物物质的一种存在形式,生物能量是可以通过气血运化的一种能量,而气血的运化是通过意念思维来整体统一指挥的,意念思维就是一种生物磁场,气血就是可以被磁化的单元体,只有生物磁场足够大,把身体的生物能量磁化到足够精准和统一,各单元体没有中间环节,所有单元体生物能随着其意念而运化,并且可以在意念的指挥下瞬间分合,对内分虚实,对外成整体运行,此乃微观太极拳原理。
太极拳术的主要特点就是意念思维指挥气血能量即智慧与生物能量的紧密结合。
太极推手、合二为一,智者胜!3、微观太极拳理的解析微观太极拳理的内涵就是人的意识指挥人体生物能量的运化,能量爆发主要体现在精气的容量与大小和神意与气血的感应速度。
“孙禄堂《拳意述真》探微”系列之二 孙氏武学“内劲”论(下)
探微天下功夫(接上期)五、内劲之应用有哪些类型?李存义先生把拳术内劲之应用分为四种类型:即明刚、暗刚、明柔、暗柔。
尚未交手时,其人周身动作、神气都充分显露出来;两人相搏,手用力一抓,则如同钢钩一般,气力似透于骨,被抓之人身体如同被人捆住一般,无法自由动转。
这就是明刚中之内劲。
其人动作看起来平平常常,和顺自然,似无稀奇之处;交手时,其手指看似柔若无骨,然而用意一抓,神气透于骨髓,牵连心中,被抓之人如同遭到电击一般。
这就是暗刚中之内劲。
其人形式动作,看似身体柔软,毫无气力,然而“身体动作,身轻如羽,内外如一,神气、周身并无一毫散乱之处”;与其交手时,抓之似有,打时似无,其人又没有丝毫要打人的意思。
这是明柔中之内劲。
其人神气威严如同泰山,若与人相较,其转动如钢球,身体看似硬,一用力打去,身体又极灵活,手如同鳔胶,胳膊如钢丝条,能将人黏住或缠住,让对手感觉无招可用,其人又从没有格外用力,始终是一气呵成而已。
这就是暗柔中之内劲。
四类内劲,如以个性鲜明的水浒英雄作不恰当的比喻,则:勇武好斗、率直鲁莽的黑旋风李逵为明刚;看似柔而实刚的浪子燕青为暗刚;柔非无力,有仁人君子之心的及时雨宋江为明柔;侠骨柔肠、忠肝义胆的花和尚鲁智深属于暗柔。
当然,这里的比喻主要是指他们性情上的,并非指他们的武技水平。
四类内劲应用方式并非内劲的四个层次,除了明刚稍嫌“低级”外,后三者彼此之间并无高下之分,更多地与施为者的性格、品德、涵养以及体型的高矮胖瘦有关。
六、内劲与人的品性修养有何关系?宋世荣先生云:“内劲者,内为天德;外法者,外为王道。
”天德,指天的德性。
语出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人副天数》:“天德施,地德化,人德义。
”董氏认为上天的道德在给予。
至宋代程朱理学,则以纲常伦理为天德。
谓仁、义、礼、智、信是人类与生俱来的美德。
德在于人的内心,故“内为天德”。
于拳术而言,内劲,即太极一气也、无一法也,仁义礼智信存于其内。
积蓄内劲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和完善人们固有的伦常美德的过程。
太极拳解密
太极拳解密太极拳解密之一:太极拳的本质太极拳解密之二:松肩坠肘及其练法太极拳解密之三:虚领顶劲太极拳解密之四:意念太极拳解密之五:双重太极拳解密之六:劲道太极拳解密之七:松腰松胯太极拳解密之八:太极气功太极拳解密之九:传统杨氏太极拳。
太极拳解密之十:太极内功太极拳解密之一:太极拳的本质提问时间:2010-02-27 21:59太极拳的发源地是咱们中国,练太极拳的人何止千万,可许多人练不出太极功夫,其实就是不知道太极拳的本质。
练太极拳有迷茫区,许多人都知道松,可很少有人知道松的结果或松的目的是什莫。
当然,有其他一些原因造成太极拳爱好者练不出太极功夫。
一是体操化,如简化太极拳,完全错误。
二是力气化,如有些人在散打中加入太极拳的招式,就认为是太极拳了。
三是书本的误导,一些书中尤其是现代人出的书中,对太极拳的解释极其错误。
四是视频误导,受理解错误的诱导,做出来的动作也是错误的。
那么,什么才是太极拳的本质呢,沉:就是太极拳的本质。
松:是方法,沉:是目的。
沉:是感觉,如,一抬手臂就要有沉感。
沉:是太极拳的根本,其他的气、腰挡劲、圈、园、球等等,都是在沉的基础上的附加品。
失去了目标,就等于失去了练的方向,再加上太极操和力气化的忽悠,就会与应该走的方向越走越远。
除了脑袋以外,身体其他的肢体和肉体都要练出沉来:简单说就是,手臂沉,并作用到肩,肩放松,手臂的沉重感就会通过肩部作用到脊椎,再加上脊椎的含胸拔背,造成背部的向后撑,从而完成脊椎到手臂的撑劲,也就完成了手臂的力由脊发,没有手臂的沉,就不会有手臂的撑劲。
通过松腰,使得腰以上的身体重量作用到跨上,下沉。
通过松垮,把跨以上的重量作用到腿上,从而完成腰挡劲,下沉。
通过松腿脚,把脚以上的身体重量作用到脚底下,从而能完成力发于跟,下沉。
小沉要服从大沉,小沉要辅助大沉:这一点不太好理解,身体各个部位是有重量的,通过松,要体现出这种重量来,就自身的重量来说,手臂就属于小沉,身体就是大沉。
太极拳原理精讲
太极拳原理精讲太极拳在整个运动过程中自始至终都贯穿着“阴阳”和“虚实”,这在太极拳动作上表现为每个拳式都具有“开与合”、“圆与方”、“卷与放”、“虚与实”、“轻与沉”、“柔与刚”、“慢与快”,并在动作中有左右、上下、里外、大小和进退等对立统一的独特形式。
这是构成太极拳的基本原则。
﹌﹌﹌﹌﹌﹌﹌﹌﹌﹌﹌﹌﹌﹌﹌﹌﹌﹌﹌﹌﹌﹌﹌﹌﹌﹌﹌﹌﹌﹌﹌﹌﹌﹌﹌﹌﹌﹌﹌﹌﹌﹌﹌﹌﹌﹌﹌﹌﹌﹌﹌﹌太极拳不仅在外形上是独特的,而且在内功上也有其特殊的要求。
练太极拳时,首先要用意不用拙力,所以太极拳在内是意气运动,在外则是神气鼓荡运动,也就是说既要练意,又要练气。
这种意气运动的特点是太极拳的精华所在,并统领着太极拳的其他各种特点。
此外,练太极拳时全身放长和顺逆缠丝相互变换之下,动作要求表现出能柔能刚,且富弹性。
它的动态,要求一动全动,节节贯穿,相连不断,一气呵成。
它的速度,要求有慢有快,快慢相间。
它的力量,要求有柔有刚,刚柔相济。
它的立身与动作,要求中正不偏,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和开中寓合、合中寓开。
具备了这些条件,太极拳才能充分发挥它的特殊作用。
在体育保健上,不仅能增强运动器官与内脏器官,并能锻炼和增强意识的指挥能力,亦即“用意不用力”的能力,可以顺利地指挥着气活跃于全身。
这样就既练了气,也练了意,意气相互增长与强旺,身体自然强壮。
同样,在技击上也有其独特的作用:可以以轻制重,以慢制快,克制自然,并掌握自然,动作起来可以一动全动,“周身一家”,达到知己知彼和知机知势的懂劲功夫。
第一特点大脑支配下的意气运动1)“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2)“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3)“心为令,气为旗”,“气以直养而无害”;4)“全身意在神,不在气,在气则滞”。
从上列四项规定可以看出,太极拳是用意练意的拳,也是行气练气的拳。
但练拳时,要“以心行气”:心为发令者,气为奉令而行的“传旗”;一举一动均要用意不用力,先意动而后形动,这样才能做到“意到气到”,气到劲到,动作才能沉着,久练之后才能收敛入骨,达到“行气”最深入的功夫。
太极拳拳理及应用
太极拳拳理及应用太极拳是一种起源于中国的传统武术形式,以其“以柔克刚”的特点而闻名于世。
太极拳拳理主要包括虚实、运动与静止、动与静的变化、上下相应、顺势而为等内容。
而太极拳的应用则可以分为身体锻炼、养生保健和自我防护三个方面。
太极拳的拳理是太极拳技术的核心,它是根据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阴阳学说而形成的。
太极拳的拳理强调“虚实”,即在施展技术时,有意识地运用身体上的虚与实相对应,形成了动与静相结合的技巧。
例如,当进行一招击打时,一只拳头实,一只拳头虚,以此来达到灵活应变的目的。
太极拳的拳理还强调运动与静止的变化,即在运动中保持身体的稳定和平衡。
通过运用拳理的知识和技能,学员可以更好地掌握太极拳的技术。
太极拳的技术和应用多种多样,主要可以分为身体锻炼、养生保健和自我防护三个方面。
首先是太极拳作为一种身体锻炼方式,能够全面锻炼身体的柔韧性、协调性和力量。
太极拳的动作缓慢而流畅,通过练习太极拳,可以促进肌肉的放松和血液循环,锻炼身体的柔软度和均衡性。
此外,太极拳的动作也需要身体的协调和平衡能力,通过不断地练习,能够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和平衡性。
太极拳还注重内外兼修,既有外功的力量练习,又有内功的气功修炼,通过调整呼吸和运动的配合,能够提高身体的力量和耐力。
其次,太极拳也是一种养生保健的方法。
太极拳强调“柔中有刚”,以柔克刚,追求“以静养动”。
通过太极拳的练习,能够促进身体各部分的血液循环和气血的流动,达到调整身体机能、增强抵抗力的效果。
太极拳的呼吸方法也有益于调节情绪和压力,提高心理健康。
此外,太极拳的练习还可以改善姿势和身体的对称性,减少肌肉的紧张和疼痛,促进身体的舒适和健康。
最后,太极拳还可以作为一种自我防护的方法。
太极拳强调利用对手的力量来反击,通过灵活应变和迅速反应,以柔克刚,达到防御和攻击的效果。
太极拳的技术注重利用身体的旋转和扭转来增加力量和伤害,通过练习太极拳,能够提高自我防护的能力,增强自信心。
太极拳的拳理是什么?
太极拳的拳理是什么?从运动的普遍性原理看,一个人的运动水平,最重要的一项,实际上就是代表了这个人的协调性水平,说白了就是肌肉的重新组织能力水平。
太极拳就是一项非常讲究肢体协调的武术运动。
古人创造太极拳,发展太极拳,不一定是为了追求运动水平,在刀剑属于朝廷管制器具的年代,最有可能的是,太极拳或为杀死、杀伤对手,或为逃脱对手的打击目的而创设和发展的肢体技能。
其套路实际上包含了三个要素,一个是基本功的训练,第二个是技击训练,第三个是拳理的理解方法。
套路的设计是精心组织的,没有任何一招式属于废招,就连一个起式,也已包含了太极拳技击的内涵。
每一种运动每一种拳法,其肢体运动方向和技法结构的不同,产生了对肌肉、对骨架的要求不同,所以采用固定的一个站桩姿式去强化武术的运动,递增功力是不科学的,因为它并没达到运动动力的定型,只是起到辅助作用。
而各拳种的动力定型是代表功夫上身的一种体现。
人体肌肉的发力部位、发力次序、发力路径、发力大小、发力方向,发力速度、松紧程度以及发力准确度,都需要有一个重新组织的过程,而且只有一种组织方式是正确的,这就是要符合太极拳招式的外在特征,又同时要符合太极拳内涵劲力要求的组织方式。
初学太极拳,给我感受最深的是,人体的自身肌肉需要有一个重新组织和学习训练过程,这也就是我反对站死桩的原因。
我们学习太极拳,我想就是要体会和找到这种最准确的肌肉重新组织方式。
关节、韧带、副韧带没有按太极拳的要求去组织正确的肌肉运动方式,是无法达到太极拳的招式标准的,我们经常所说的标准件就无从谈起。
下图是国家体育科学研究所测前臂旋内、旋外测试数据:上述数据中可以看出我们练太极拳的,在小臂的旋内、旋外力矩上是占优势的,虽然是在单向用力上, 说明与平时的顺逆缠训练有关系。
太极拳的发力方式,实际上是从肌肉发力转变为骨架传力的过程,我暂且使用“骨扭力”这个名词吧。
在螺旋对拉拔长的训练过程中,副韧带是螺旋拧长的,这时候一部分肌肉是为了控制拉开拧紧主动用力,一部分暂时不用的肌肉纤维是被拉长的,这个棚拉动作的出现,达到了拉开拉长所有肌肉纤维和韧带、副韧带。
太极拳系列讲座之二
太极拳系列讲座之二-1庞明(2000年6月29日)我们讲太极拳关键是练气,是不是因为我们练气功才这么讲?其实不是这样,太极拳本身练气。
今天我先结合太极拳的有关著作给同学们讲讲太极拳练气的问题,然后再讲如何气贴于脊。
先讲孙禄堂的太极拳。
孙禄堂是近代著名的拳家,他的功夫很好。
其理论研究在近代拳家中也是很深刻的。
他不仅对宋明理学、太极学有研究,对道学也很有研究。
孙式太极拳也叫开合太极拳。
这本书是1924年出版的。
书的开头是“太极拳之名称”,讲太极拳的名称是怎么来的。
下面我就边念原文边解释。
“人自赋性含生以后,本藏有养生之元气。
”人生下来之后,有这么一个气,叫元气。
元气对人的生命活动有保养作用。
“不仰不俯,不偏不倚,和而不流,至善至极,是为真阳,所谓中和之气是也。
”这儿讲的是中和之气。
中和之气的讲法源于儒家的《中庸》。
从宋明理学之后,在中国的道学、儒学和武术中,理气学说占了很大比重。
他这个解释是按儒家的理气学说讲的。
“喜怒哀思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我们原来讲气功时管这叫中和,由这引发的气叫中和之气。
“其气平时洋溢于四体之中,浸润于百骸之内,无处不有,无时不然,内外一气,流行不息。
”这个气全身各个地方都有,一直在流行,里里外外都是这一个气。
“于是拳之开合动静,即根此气而生。
”他说拳的开合动静,都是根据这个气来的。
孙禄堂写的形意拳、太极拳、八卦拳拳谱都是从这个气来立论的。
“放伸收缩之妙,即由此气而出。
”一个放,一个伸,一个收,一个缩,拳的这些表现和妙处也是从这个气来的。
“开者为伸、为动,合者为收、为缩、为静。
”这是讲拳的开合动静问题。
“开者为阳,合者为阴。
放、伸、动者为阳;收、缩、静者为阴。
开合像一气运阴阳,即太极一气也。
”练拳无非是个开合伸缩的问题,这里边就是太极一气。
“太极即一气,一气即太极。
以体言则为太极,以用言则为一气。
时阳则阳,时阴则阴,时上则上,时下则下。
阳而阴,阴而阳,一气活活泼泼,有无不立。
揭秘太极拳_运行方式的原理_顾新法
太极拳实战讲究以势赢人,实际就相当于“仗势欺人”。
双方在推手时,一方虽然力气大于另一方,但是不掌握太极劲法,一旦失势,无从对抗,就会造成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后果。
这如同古战场上甲方兵强马壮,乙方虽然力量薄弱却占据了山上有利地形,待对方进入狭窄山谷,乙方从山上向下放滚石檑木,此时,甲方虽然比对方战斗能力强,但是也只有被打,无还手之力。
由此可见,双方对垒,取势的重要性。
太极推手实战的占势,虽与作战方式不同,但道理一样。
首先要明了对方进攻的意图,当对方推来,我用手臂与他打来的部位接触,运用“粘、黏、连、随”的方法感知和掌握对方力的动向,将对方来力在运行中化解并引向背势,然后进行反击。
这个过程都是在太极拳“∞”运行方式中运用内功技法来进行的。
一、太极“∞”运行方式的内容(一)太极拳“∞”运行方式的理论根据对照太极图,以双脚之间的横向距为直径,画一个圆为底盘,它代表了太极拳在定步时的运行范围。
双脚为支撑点,身体重心则在此圆中沿着正“∽”或“反∽”(“~”)路线运行。
圆底盘的“~”轨迹恰恰勾画出一对方向相反的阴阳鱼形。
鱼的图形和黑白颜色表示身体重心在双腿上,为一虚一实。
圆盘上的“~”曲线是对称的分界线,画出一对方向相反、大小相等的阴阳鱼形,代表“虚、实”是互变的,表示随身体渐渐移动,支撑重心的腿由实渐渐变虚,同时,另一腿则渐渐由虚变实。
圆底盘中间的这条“~”分界曲线,还表明我腿脚及胯将身体移动时的运行轨迹,其两侧的大小相等阴阳鱼形还表明,身体在移动中用旋转劲调整着身形,保证身体两侧的对称运行,以达到身体平衡、中正。
太极图的黑白眼,白鱼黑眼,则表示,重心腿为“实中含虚”,虚腿则“虚中有实”,这就要求支撑重心的实腿“不全然占煞”,虚腿“不全然无力”,要求双腿曲蓄有余,为太极“∞”往复运动留下了回旋余地。
太极图显示了“一阴一阳为一太极”。
那么,一正“∽”与一反“∽”(“~”)相合,组成了一个“∞”形,它表示完成了太极拳运行的一个往复周期。
太极拳学名词释义(二)
太极拳学名词释义(二)1.圆背十要之一:练习太极拳对背部行功的要求。
在理论上,当胸空时背自然圆,实际操作时则以吸收胸窝而形成圆背。
另外腰胯部位松空后,会体会到脊骨的节节上拔,久之脊椎会渐有热胀粗状感,这是能够圆背的基本。
圆背相对空胸空腰来说是果,所以不必刻意在背上追求,求也难得!胸空为隐是阴,圆背是显是阳,胸空背圆则上身自然圆虚。
在体用中可以在毫无形迹的不为人知的情况下,改变自身原有重心状态,以便避实就虚及引人落空。
拳经中“虚灵在中”即指的是这种境地!如此才能做到“力从心借,气由脊发”,乃至“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神明之境。
2.弛项十要之一:指对头颈周围部位的要求和行功法。
当神意远瞻时,(即做到虚灵神顶时)稍稍留意微收下颌,可使颈周围内外自然虚松。
颈部舒松程度直接影响头部的灵活程度,是头部这个全身总指挥官能够发号施令的必须条件。
3.溜臀十要之一:溜相对翻、翘、蹶、凸而言。
臀即腰下腿后两股,俗语说屁股蛋。
溜臀是放松臀部的要求和功法。
溜臀有阴、阳两法,以配阴阳拳势。
阴溜是臀部意思向下后向前,阳溜是直下。
初习者虽用意也难体会,不易导致形体的被动运转,可相应注意收吸腹股沟,及空松腰胯部位,熟练后自然易于体会形意的相合,随机自溜。
溜臀可使腰椎至尾椎部舒松,因此,溜臀和松腰互为关键,能空腰则臀自易溜。
不溜臀则腰无法松空,尾闾部位无法中正,自然精神也不能上贯于顶。
可以说溜臀是做到立身中正支撑八面的极重要因素,所以称之为人体的后中心。
4.裹裆十要之一:即对裆部的要求和行功方法。
裹裆的目的是为了达到裆部圆虚,另有吊裆、圆裆说都是这个意思。
要在身心松静状态中寻找裆部圆虚的感觉,即是具体的操作法,提示:无形的收吸左右腹股沟,则易于体会到裆部的圆虚感。
5.鼻为中心这是达到周身一致运行的关键!鼻子本身处于身体的正中,鼻动则中心动牵动全身。
基于实手是鼻子的延长这一原则,则鼻子的运动是系于实手的。
而实手的运动以是因为脚下的阴阳变转形成的!只要肩以下胯以上不生动意、不犯主动、没有妄动,自然易于达到“(脚下)一动(则全体)无有不动“的经典要求。
太极拳拳理是什么
太极拳拳理是什么太极为家三大拳种(形意、太极、八卦)之一,之所以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传承至今,不在慢腾腾的外在表现形式,而在内含一套独具特色的拳学理论。
归纳概括,即阴阳学说、八卦学说和五行学说。
下面就让店铺给您介绍一下太极拳拳理,欢迎阅读。
太极拳拳理古人讲“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所谓无极,即迷迷茫茫,混混沌沌,在人则为腹内中和之气;所谓太极,即动静变化,开者为动,合者为静,在人则为伸缩卷放;所谓两仪,即阴阳二气,阴动阳静,阴息阳生,在人则为虚实变化;所谓四象,即前后左右,意注一向,防守四方,在人则为进退顾盼(对应金木水火土);所谓八卦,即太极八手,棚捋挤按,采挒肘靠,在人则为攻防之法。
简而言之,阴阳学说指的是身体的虚实变化,八卦学说指的是手上俯仰翻转,五行学说指的是脚下进退闪躲。
以上只是概说,内之精妙,不可尽言,望学者细心揣摩,心悟体会。
阴阳学说。
“一阴一阳谓之道”。
阴阳学说是古代劳动人民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理论工具,具有朴素的唯物论观点,相当于现在的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哲学。
古人根据阴阳、动静的运动变化规律,在无极的空圈内画了一对动静旋转开合对称的黑白鱼,分别代表阴阳二气,黒者为阴仪,白者为阳仪。
黒中含一白点代表阴中有阳,白中含一黒点代表阳中有阴,这就是相传至今的阴阳太极图。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
要想理解、掌握太极拳,必须掌握阴阳学说。
太极拳吸收引进了阴阳的辩证哲理,具备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动静相兼。
静是阴,动是阳,动从静中生,阳从阴中来。
太极拳是静中求动,动中求静,动静相兼的运动,无论是先求无极的静中求动,不是行拳走架的动中求静,都以动、静二字为根本。
二是对立统一。
太极拳每个动作中的开与合、虚与实、动与静、柔与刚的变化,既对立又统一。
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使运动处于统一的整体之中。
所以太极拳强调“有前必有后,有上必有下,有左必有右,有内必有外”的对称平衡运动规律。
你必须知道的太极拳拳理
你必须知道的太极拳拳理太极为家三大拳种(形意、太极、八卦)之一,之所以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传承至今,不在慢腾腾的外在表现形式,而在内含一套独具特色的拳学理论。
归纳概括,即阴阳学说、八卦学说和五行学说。
古人讲“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所谓无极,即迷迷茫茫,混混沌沌,在人则为腹内中和之气;所谓太极,即动静变化,开者为动,合者为静,在人则为伸缩卷放;所谓两仪,即阴阳二气,阴动阳静,阴息阳生,在人则为虚实变化;所谓四象,即前后左右,意注一向,防守四方,在人则为进退顾盼(对应金木水火土);所谓八卦,即太极八手,棚捋挤按,采挒肘靠,在人则为攻防之法。
简而言之,阴阳学说指的是身体的虚实变化,八卦学说指的是手上俯仰翻转,五行学说指的是脚下进退闪躲。
以上只是概说,内之精妙,不可尽言,望学者细心揣摩,心悟体会。
★阴阳学说。
“一阴一阳谓之道”。
阴阳学说是古代劳动人民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理论工具,具有朴素的唯物论观点,相当于现在的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哲学。
古人根据阴阳、动静的运动变化规律,在无极的空圈内画了一对动静旋转开合对称的黑白鱼,分别代表阴阳二气,黒者为阴仪,白者为阳仪。
黒中含一白点代表阴中有阳,白中含一黒点代表阳中有阴,这就是相传至今的阴阳太极图。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
要想理解、掌握太极拳,必须掌握阴阳学说。
太极拳吸收引进了阴阳的辩证哲理,具备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动静相兼。
静是阴,动是阳,动从静中生,阳从阴中来。
太极拳是静中求动,动中求静,动静相兼的运动,无论是先求无极的静中求动,不是行拳走架的动中求静,都以动、静二字为根本。
二是对立统一。
太极拳每个动作中的开与合、虚与实、动与静、柔与刚的变化,既对立又统一。
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使运动处于统一的整体之中。
所以太极拳强调“有前必有后,有上必有下,有左必有右,有内必有外”的对称平衡运动规律。
简化太极拳势技击含义与攻防变化拆解(二)-吴阿敏24式简化太极拳
简化太极拳势技击含义与攻防变化拆解(二):吴阿敏24式简化太极拳拳势技击含义与攻防变化拆解二十四势太极拳势拆解是对整个套路中每个具体拳势技击含义分别予以阐释,以明白拳势应用意义,可以检验自身盘练拳架正确与错误、掌握内劲技术要领的程度,进一步提高水平。
其套路演练动作请参阅有关教材,不再重述。
太极拳势具有“一势三变”的规律,同一个势子在不同流派拳套中又有不同变化,二十四势太极拳每势不一定只有一种攻防含义,本拆解主要介绍二十四势太极拳原势动作一种或数种较有代表性的技击含义与变化。
每一势攻防含义的拆解,都是由双方不接触状态开始,进而搭手接触施技到分出胜负为止,谨供习练者参考。
一、预备势、起势攻防含义图解1、预备势攻防含义图解二十四势太极拳预备势采用太极拳的“无极势”。
此拳势系桩功、静功、内功、气功、养生功,是“阴阳之母”的“无极”,是无极生太极的关键所在,积聚内功、养蓄灵机、随时发动。
预备势与起势定步与动步相交接、相补充、相转换;隐含阴阳动静周转之拳理;体现技击交手之规律。
从攻防角度要求预备交手时,以静待动。
静是一种心态,静是前提,是遇敌不慌,是沉着机智的冷静,是“泰山崩于前而心如止水”之静的定力,大敌当前要有面前有人似无人的气魄。
切莫面对强劲的攻势被动挨打,要静观敌情,察来势之机,揣敌之长短,在瞬间确定敌来势而从容应变,因敌变化而动,避其锋芒,乘其隙,击其虚,在交手中始终保持平静的心态。
有人认为二十四势太极拳采用无极势作预备势,洞门大开、空档尽露,在技击时破绽太大而不可取,其实这只是其一,是表面、浅层次道理。
君不想你若防守过于严密,对方不宜下手,必然充分准备,采取更快的速度、更大的劲力、更刁钻的角度、更凶猛的攻势发起进攻……。
而技击高手则辨证看待问题,往往采用无极势预备应敌,示之以虚、故意露出破绽;“开门缉盗,请君入瓮”;对手发动攻势后露出“破绽”即可“关门打狗,送入坟墓”。
个中奥妙待练到时自可领悟。
太极拳的力学原理
太极拳的力学原理太极拳的力学原理太极拳素以柔化见长,以小力胜大力著称。
太极拳打手歌中有“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之说。
因此“四两拨千斤”也就成了太极拳的代名词。
太极拳论更有“用意不用力”之论。
以至人们一谈太极拳就是松柔,讳力忌刚,似乎,太极拳成了一点都不能用力的运动,谁用力或讲力就大错特错。
其实“用意不用力”亦是一种用力方法,是用力的学问,否则就不会有“意到气到力自到”之说了。
正如拳论所说“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
”当然,“用力之久”并非长期用力,而是下工夫之意,也就是掌握用力的方法。
实际上,太极拳本身就是用力的学问。
传统太极拳虽讲劲,但并不排斥力。
劲者,原字为会意字,乃是左斤右力之合,力大之谓。
劲不过人为地在力之外加进了人文色彩而已,但并不能改变力的本质。
太极拳所称之劲,不过灵活的整合之力。
称劲的目的,就是不要用僵拙之力。
任何运动,都是矛盾双方的力的作用的结果。
没有力,就不可能产生运动,没有力也不可能有劲!力就其本身来说就是一种能量,能量有动能和势能。
能量是可以相互转换的,运动反过来也能产生新的力量,即通过运动使能量得以转换。
有势则用力,有力亦有势,所以称势力。
因此有人说,太极拳不过气与势而已,用势即太极。
太极拳亦不过一拳耳。
“拳者,力也,力之平衡,力之协调,力之运用。
”那些所谓的不动就能把人打出去的功夫,不过“痴人说梦”而已。
拳不能离开运动,运动离不开力学。
力学是研究力的学问,力是力量的简称,力有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运动力学还包括物质的质量和速度。
在拳中无非有两种力:静力和动力。
从效能上看,无非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发力方法虽然有慢快,有刚有柔,亦无非松紧而已,松紧乃是人体运动的原动力,离开松紧人将停止一切运动,所谓的劲力将无从谈起。
太极拳通过自身的优美运动,对生物运动力学做了完美的诠释。
太极拳的力学原理一、拳中所求力的形式。
人的运动不同于机械,是有弹性的运动,肌肉筋腱骨节都是有弹性的,而且人的运动是有思维的运动,一切运动都是神经反应和传导的结果,人体运动力学有其独特性,关键是依其理而指导。
太极拳经典拳论
太极拳经典拳论(一)太极拳论——张三丰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
气宜鼓荡,神宜内敛。
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
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
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
向前退后,乃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
其病必于腰腿求之。
上下前后左右皆然。
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
在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
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
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
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
周身节节贯串,无令有丝毫间断耳。
(二)太极拳论——王宗岳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极,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
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
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
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平准,活似车轮。
偏沉则随,双重则滞。
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已从人”,多误“舍近求远”。
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三)太极拳释名——王宗岳太极拳,一名“长拳”,又名“十三势”。
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
十三势者,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也。
掤、捋、挤、按、即坎、离、震、兑,四正方也;采、挒、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
太极拳的拳理是什么?
太极拳的拳理是什么?谢邀。
最近有关太极拳的争论逐渐的多了起来,尤其是不久前有关太极拳和散打搏击的那场较量,更是把太极拳推上了舆论的一个风口浪尖。
再加上以前不少比较让人哭笑不得的所谓“太极神功”的视频等等,更让太极拳被质疑四起,甚至就是骂声一片。
那么这个时候看到头条上面有这样直接正面询问太极拳本质上面的问题,那么我也就忍不住说一下我自己对于太极拳的理解和看法,实际上对于太极拳的质疑这个现象来说,根本不奇怪,甚至我个人认为,太极拳从诞生出现在公众视线的那一天开始,应该一定是伴随着不断的质疑而走到今天的。
究其本质上的原因,我想,应该就是这个太极拳的拳理吧!简单理解拳理,那么就是某种拳术的理念,理论基础。
太极拳最权威的理论基础自然就是所谓《太极拳论》这点估计应该只要是接触过太极拳的人都不会去反对。
哪怕是没有练过或者说是仅仅知道太极拳,并没有深入学习练习太极拳的人,应该都会把太极拳论作为拳理的最终解释。
然而为什么太极拳的实战型被广泛的质疑,甚至现在谈及太极拳的评论当中必然会有所谓骗子的骂声呢?抛开其他外在原因不谈,就连现在多数自称练习太极拳挺长时间,甚至是自认为练习比较有成就的人,对于太极拳的最核心的拳理,估计也是一知半解甚至是仅仅自认理解而已。
说到这里看到这里的人完全也可以把我也包括在上面我说的这类人当中。
因此我这次头条上的回答,仅仅只是抒发一下我自己对于太极拳的理解心得而已。
有不同看法或者质疑的欢迎直接提出。
太极拳。
顾名思义,就是以太极作为核心理论的拳术。
然而太极这个理论看起来简单,说起来太大了。
大到宇宙万事万物,基本上都可以拿太极去套,总可以说的通。
我一直说太极拳这个名称,是拿大概念大理论去套小概念的一个名词,所以总会有太空太玄的质疑。
说白了就是假。
然而反过来说,中国几百种传统武术种类里面,也只有“太极拳”好像能够配的上“太极”这个词。
因此如果一定要给某一个武术冠以“太极”这个名字,恐怕也只有“太极拳”可以了。
太极拳理及太极拳技术分析演示文稿
• 马克思曾说过:“良好的情绪胜过十 付补药”,故“心静、体松”要求排 除杂念、淡泊名利、不缠琐事,诸葛 亮有“淡泊其明志,宁静以致远”的 名言。这些对不良情绪均有疏导、转 移,促进心胸豁达、开襟,若能与书 法、绘画等宁神静气、修性养身配合, 则效果最佳,据福州109岁的老人称 “心理健康”是关键、“七情六欲” 不为过亦为是其关键。
32
动作结合呼吸
• 太极拳呼吸要求“深、长、细、匀”、 “通顺自然”,初学者要求自然呼吸,待 动作熟练后,可以根据个人锻炼的体会和 需要,在合手自然的原则下,有意识的引 导呼吸。身体上升时吸气,下蹲时呼气, 举手时吸气,下落时呼气,亦可采用腹式 呼吸,以求深、长。
33
• 当开、升、起、屈时,有意识吸气(如白鹤亮翅, 如封似闭前)。当合、落、降、伸时,有意识呼 气,同时要有充实如下沉的意识。(如海底针, 拦雀尾的下蹲和向前挤)。但呼吸不是绝对的, 练起来呼吸的次数、深度各有不同。同一套路, 不同体质的人或不同速度演练时,呼吸无法强求 一律。当有时感到难以将动作和呼吸结合时,仍 用自然呼吸加以调节,才能保证动作与呼吸顺畅、 妥善,特别是体质较弱之人,更应因人而宜,保 持呼吸自然顺遂,不能以力使气,生搬硬套,违 背呼吸自然规律,以免伤害身体。
29
E、虚实分明
• 动作达到终定式为“实”,动作变转过程为虚。支撑重 心腿为实,辅助支撑或移动换步腿为虚。上肢动作体现 主要内容的手臂为实,辅助配合手为虚。用力时,要有 张有弛,区别对待。实则沉着、充实,虚则轻灵、含蓄。 握拳由松而紧,或由紧而松。避免不分主次,平均用力 和双重,导滞的毛病。虚实、刚柔对立统一,太极拳运 转过程中,两手两腿大多是一实一虚相互交替,即使动 作做到终点时,也要求各关节、肌肉保持少许伸缩、转 化余地,过去称为“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做到“柔中 寓刚,刚中寓柔”过去有讲,“迈步如猫行,运动如抽 丝”也说明这个道理。
拳理2
听劲听劲"听劲"太极拳推手劲法术语。
指推手时感知对手劲力变化的能力。
《陈式太极拳》注:"所谓听劲,乃是由皮肤的触觉和内体感觉来探测对方劲的大小,长短和动向的意思。
"听劲是懂劲的必由之阶,练习听劲须由学习沾黏劲入手。
运用听劲时,应"先将己身呆力俗气抛弃,放松腰腿,静心思索,而敛气凝神以听之"。
补充:听劲,是太极拳及推手中的专用术语。
听劲,是双重之意,是耳听、眼观及周身肌肤触觉,觉察和心灵、神经系统的感知。
至于感知灵敏度的高低,是由练拳和推手工夫的深浅所决定的。
听劲大致可分如下三个阶段:意是骨感听之,二是皮感听之,三是毫感听之。
听劲要有定量概念,才能助于懂劲作出正确的判断,制定符合客观情况的攻防方案。
任何一个力的组成都有三项要素:大小、方向和着力点,因此在力学上通常用矢量来表示力。
要想了解一个力,首先须与此力接触,才能感觉到它的大小和方向,否则是主观上臆想和推测。
所以听劲要听着力点的劲,“挨何处,心要用在何处”(李亦畲《五字诀》),而不是听别处。
掌握对方劲力的虚实变化,最重要的关键是着力点,必须把注意力集中在着力点上,务求精确地获取此处劲力的大小和方向。
通过听劲来了解对方的劲力,其途径原则上有:一是尽量增长对方的劲力作用过程;二是尽量增加自己的劲力的敏感程度。
太极拳法规定采取用意不用力的原则,以增长对劲力的敏感;采取由圆弧向直线转化,以完成由防御向进攻转化。
劲论听劲,是太极拳及推手中的专用术语。
听劲,是双重之意,是耳听、眼观及周身肌肤触觉,觉察和心灵、神经系统的感知。
至于感知灵敏度的高低,是由练拳和推手工夫的深浅所决定的。
听劲大致可分如下三个阶段:意是骨感听之,二是皮感听之,三是毫感听之。
何谓骨感?骨感是之初学者皮感不灵,待拿、挤、按受制时,才知自己已经被动,方才紧急应变。
何谓皮感?皮感是指以心意为统率,以沾、粘、连、随为根本,以肌肤为主导,在推手时,以肌肤感触觉察彼之左旋右转、上起下落及轻重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极拳术的理论基础——儒家经典《周易》
太极拳术“文修”、“武练”的基本法则,全都基于《周易》的太极阴阳学说。
《周易》的太极
阴阳学说,指导并规范了太极拳术的行功。
《周易》是太极拳术的理论基础。
《周易》由《周易古经》与《周易大传》所组成。
前者是一部占卜之书,成书于殷周之际。
后者为儒家学派所撰,是阐释《周易古经》的著作。
《周易大传》把《周易古经》中所蕴涵
的义理精微挖掘出来,并提升到哲学高度,进而用以阐述宇宙万物的生成、变化和发展,使《周易》成为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
它对我国的武学、医学、养生学、军事学、哲学、自然
科学…都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
《周易大传系辞》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两仪就是阴阳,
太极则是蕴含阴阳而阴阳未分之态。
太极拳之所以最终这样定名,表明太极拳的演练与技击,是以《周易》的太极阴阳学说为理论指导。
《周易》的阴阳,是一哲学概念,它泛指事物中普遍存在着的、两个对立着的东西。
对太极
拳来说,就是指虚实、开合、攻防、进退…等。
《周易大传系辞》又说:“一阴一阳谓之道”。
这里的“道”,是指事物的本质与规律。
它的意
思是:万事万物均是由相互对立的阴与阳所构成,它俩既是相互对立的,又是相互依存的,
并且还能相互转化;阴阳的对立和统一运动,是构成事物发展变化的普遍规律。
北宋周敦颐在其《太极图说》中,对《周易》的太极阴阳学说作了如下解释:“无极而太极。
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
静而生阴,静极复动。
一动一静,互为其根。
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
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二气交感,
化生万物。
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他的意思是,太极是宇宙万物的本原,由它变演而化生万物。
更有学者认为,太极既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又存在于宇宙万物之中。
根据“太极存在于宇宙万物之中”这一理念,创建和发展太极拳术的先贤们指出,人体亦太极也。
并要求太极拳的盘架,应模拟宇宙的太极阴阳演变来运行。
同时强调,无论练拳或技击,都务须遵循与运用“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互变,互为其根;阴阳交感,相生相克”的易
理原则。
《王宗岳太极拳论》正是依据这些易理原则,而对太极拳的演练与技击提出了具体
要求,并成为太极拳术所必遵的规范。
《王宗岳太极拳论》开篇说:“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简短
四句,就规定了太极拳整体的运行原则。
它完全基于易理,非常重要!以其非常重要,让我
们予以详细解释:
对于演练太极拳来说,所说的“无极”,就是“空无所有,物我两忘”一片寂然的“静态”;这里
所谓的“太极”,就是“意方萌动,形犹未动”虚极静笃的“静态”,我们不妨称它为“准静态”,
以别于无极的“静态”。
根据《道德经》第40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所以说“太极
者无极而生”。
因太极为内蕴阴阳、阴阳未分之态,由它进而分阴分阳,以此称太极为“阴阳
之母”。
“动之则分”,是说动则太极“一分为二”,为阴为阳。
具体到演练太极拳,“动之则分”
的“动”,是指运行或开或合的拳势动作。
“静之则合”,是说静则阴阳“合而为一”,成为太极,或进而归于无极。
具体到演练太极拳,“静之则合”的“静”,既是指两动之间的似停非停的太
极态,也是指起始与最后的无极态。
遵照《王宗岳太极拳论》的这一行功要求,太极拳运行时,要由起始“空无所有,物我两忘”
的无极“静态”,再进入“意方萌动,形犹未动”的太极“准静态”(预备式),才转入中间的拳架演练,最后又经太极而复归无极(合太极)。
整个太极拳的中间演练过程,是分阴分阳的动态,
与两动之间的静态——太极“准静态”,不断交替运行的过程。
动静循环,生生不已。
动时心
存静意,其动何尝不静;静时已寓动机,其静又何尝未动。
一动一静,互为其根。
阴阳转换,动静循环,渐变互变,一任自然。
根据对《王宗岳太极拳论》开篇几句的诠释,就会知道,演练太极拳,就是人这一太极体,
对“无极而太极,太极生阴阳,阴阳互变,动静循环,生生不已”的模拟。
由上分析得出演练太极拳的几项基本准则:
1、行拳务须由无极而太极,再而动分静合地演练拳架,最后又由太极而复归于无极
如此行功,方能体现太极内功拳的本色,方能全面收到强身健体、养气蓄神和修身养性之功,方能从中体悟太极拳的文化内涵。
切不可匆匆开始,草草结束。
2、虚静为本太极者阴阳未分、鸿蒙未开之态也。
对演练太极拳而言,太极就是神情一片
寂然,而内心微存动意之虚静状态。
运行中,此太极之虚静态,与分阴分阳之动态,往复循环,生生不已。
动时,仍存静意,虚静之神情不丢,其动又何尝不静。
在这样虚静的状态下
行拳,就构成了太极拳有别于其它拳种的一大特色。
根据《道德经》,“虚极、静笃”,则具洞悉一切的灵智。
太极态之虚静,应系“虚极、静笃”
之虚静。
以虚静为本练拳,自是步入太极上乘功夫的前提。
《黄帝内经素问》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见以虚静为本演练太极拳,对养气养心养神、健体强身也有着极佳效果。
加之,虚极静笃,则无我无私、胸怀坦荡,更收养性修身之功。
3、以静御动,虽动犹静太极拳之演练也,太极之静,与分阴分阳之动,往复交替。
动时
心存静意,其动何尝不静;静时已寓动机,其静何尝未动。
在整个行拳过程中,心神始终处
于虚静状态,且以此虚静,掌控着拳势的运行。
故曰:以静御动,虽动犹静。
所谓“以静御动”,即为于静之中,用心意“以御”动也。
说得通俗点,就是:在心神虚静的状
态下,用心意指挥动作的运行。
4、一任自然,阴阳协调变换“太极生化”之演变也,无极而太极,太极生阴阳,阴阳交感,化生万物,是最为自然而然者也。
拳名太极,自当循此“自然”之道。
又据易理,宇宙阴阳协调,方能化生万物;人体阴阳协调,方能健康长寿;行拳阴阳协调,方能强身健体。
所以,
就演练太极拳而言,“自然”主要是指:运行时,阴阳(虚实、开合、进退、屈伸…)极其协调
地变换。
绝不是咋样舒服,就咋样行拳。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自然”,是“循乎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之意。
它与《道德经》的“道法
自然”的“自然”,是同一个意思。
阴阳极其协调变换,是事物健康发展的客观规律。
可以说,太极拳术(盘架与技击)的运行法则,无不基于易理。
《王宗岳太极拳论》对拳理所
阐述的“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偏沉则随,双重则滞…粘即是走,走即是沾。
阴不离阳,阳不离阴。
阴阳相济,方为懂劲…”不正是易理的:“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互变,互为其根;阴阳交感,相生相克”的具体运用。
鉴于
有关解释已经很多,这里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