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酸雨对太湖地区主要水稻土土壤pH及植物生长的影响

模拟酸雨对太湖地区主要水稻土土壤pH及植物生长的影响
模拟酸雨对太湖地区主要水稻土土壤pH及植物生长的影响

模拟酸雨对太湖地区主要水稻土土壤pH

及植物生长的影响

成杰民 潘根兴 仓 龙 杨建军 王敬海

(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南京210095)

E ffect of simulation acid rain on plant and pH of paddy soils in T aihu area

Cheng Jiemin ,Pan G enxing ,Cang Long ,Y ang Jianjun and Wang Jinghai

(C ollege of Res 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Nanjing Agric Univ ,Nanjing 210095)

太湖地区是我国高强度经济开发地区,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日益加快,环境污染不断加剧[1,2]。由此引起土壤环境质量强烈地变化。笔者对太湖地区土壤环境质量研究证明,近10年来,该地区水稻土中重金属元素活性升高伴随着土壤酸化[3]。本文试图以缓冲能力不同的太湖地区两种典型的水稻土(乌泥土和白土)为供试土壤,以一年生意大利黑麦草(Loliun multiflorum )为供试作物,配制不同pH 值的模拟酸雨为灌溉水。在盆栽条件下,多次刈割鲜草,通过对产草量、土壤样品的化学分析,研究模拟酸雨长期作用对土壤pH 值及植物生长的影响,为太湖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1 供试土壤

供试土壤采自太湖地区吴县市具有代表性的水稻土(白土、乌泥土)耕层(0~15cm ),基本性质列于表1。

表1 供试土壤的基本农化性质

T able 1 B asic properties of soils studied

土壤类型

S oil

pH 值(H 2O )有机质/

g ?kg -1OM 全N/

g ?kg -1T otal N 速效P/

mg ?kg -1Available P 速效K /

mg ?kg -1Available K 全Cu/

mg ?kg -1T otal Cu 全Zn/

mg ?kg -1T otal Zn 全Pb/

mg ?kg -1T otal Pb 白土Bleached soil 乌泥土Paleo 2gley soil

41946113

20192516

11621144

81157144

4013950198

2819527150

4318069182

2816330107

112 生物试验

每盆装土3kg ,1998年11月5日播种多年生黑麦草,播前每盆加尿素11043g ,磷酸氢二钾1100g ,

苗出齐后间苗,每盆留30棵。

用两种土壤(白土、乌泥土),各设4个处理:以pH 516的模拟酸雨浇灌的为对照,和pH 值为410,310,210的模拟酸雨浇灌的处理,3次重复。整个试验过程中,黑麦草生长所需水分按各处理用

模拟酸雨浇灌。其配制方法见文献[4]。

收稿日期:1999Ο11Ο03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00,23(2):116~118Journal o f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 sity

113 分析方法

土壤农化性质的测定:参照文献[5];土壤中Cu 的测定:用王水Ο高氯酸消解,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Ξ;植株中Cu 的测定:采用干灰化Ο湿消化结合,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3。

2 结果与讨论

211 模拟酸化对黑麦草产量的影响

1998年11月至1999年6月黑麦草生长期间,分别在1999年的2月、4月和6月分三次刈割鲜草。分别统计两种供试土壤上各处理的干草平均产量,以对照为基数的相对产量列于表2。

表2 盆栽黑麦草地上部生物量及相对产量

T able 2 E ffect of acid rain on the yield of rye grass in greenhouse experiment

乌泥土Paleo 2gley soil

对照CK

处理1Treatmen 1

处理2Treatmen 2

处理3Treatmen 3

白土Bleached soil

对照CK

处理1Treatmen 1

处理2Treatmen 2

处理3Treatmen 3

第一茬First reaping 每盆产量/g Y ield per bowl 1172cB 2155bA 2150bA 2178aA 1180bB 2105bB 2150aA 2153aA 相对值/%Relative yield 100150145162100114139141第二茬Second reaping 每盆产量/g Y ield per bowl 3156aA 3159aA 3187aA 3147aA 3144bB 3163bB 4114aA 3131bB 相对值/%Relative yield 10010110997151001061209612第三茬Third reaping

每盆产量/g Y ield per bowl 2107aA 1170bA 2101aA 1160bA 1183aA 1140bB 1150bB 0149cC 相对值/%Relative yield

100

8211

9711

7713

100

7615

8210

2168

3多重比较采用Duncan πs 法。小写字母代表0105显著水平,大写字母代表0101显著水平,处理之间有相同字母者差异不显著。 3The com parison between different treatments uses ‘Duncan πs ’.The small letter indicates 0105remarkableness and the capital letter indicates 0101re 2

markableness.The same letters in different treatments show no remarkableness.

结果表明:(1)模拟酸化对干草产量的影响在各割次中有所不同。两种供试土壤与对照相比,各处理的相对产量均为:第一茬处理明显高于对照,且随处理pH 值的降低产量增高,说明模拟酸雨对产量有正效应,与王力军[6]等的研究结果吻合;第二茬两种土壤上各处理与对照之间差异均不显著,当处理pH 等于210时,产量略有下降;第三茬则与第一茬的趋势相反,处理显著低于对照,且随处理pH 值的

降低,表明土壤酸化对产量有负效应。

(2)模拟酸化对两种供试土壤上黑麦草产量的影响强度有所差异。对缓冲能力较弱的白土影响强度较大。如白土上黑麦草相对产量第一茬按处理顺序依次为pH 410(114%),pH 310(139%)和pH 210(141%),随pH 值下降而递增;第三茬按处理顺序依次为7615%,8210%和2618%,表现出随pH 值下降而递减的趋势。而在乌泥土上则差异不明显。212 模拟酸化对土壤pH 值的影响

在模拟酸雨长期作用下,各茬收获后的土壤pH 值(表3)随收割茬次的增加有所下降,对照的降幅小于处理,处理间降幅随处理pH 值的降低而增大,至第三茬收割时,白土的pH 值已降至4158~4118,与原土(pH 4194)相比分别下降0146~0176个pH 单位,而乌泥土降至5126~4160,与原土(pH 6113)相比分别下降0187~1153个pH 单位,乌泥土的降幅高于白土。这是土壤原pH 值不同所致[7]。

?

711?第2期 成杰民等:模拟酸雨对太湖地区主要水稻土土壤pH 及植物生长的影响Ξ环境监测分析方法编写组1环境监测分析方法1城乡环境保护部环境保护局,1983.300~302

表3 种植三茬后土壤pH 值

T able 3 Soil pH after three crops

乌泥土Paleo 2gley soil

对照

CK

处理1Treatmen 1

处理2Treatmen 2

处理3Treatmen 3

白土Bleached soil

对照CK

处理1Treatmen 1

处理2Treatmen 2

处理3Treatmen 3

第一茬First reaping 61035191517351214191419141834158第二茬Second reaping 51715170515351004178417641674126第三茬Third reaping

5126

5126

5126

4160

4158

4156

4150

4118

参考文献

1 陈家其1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1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4,4(4):29~23

2 蒋定安,成杰民1近10年来宜兴市水稻土表层土壤pH 及B 、Cu 、Zn 、Mn 有效态含量的变化1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1997,20(4):111~113

3 赵其国1从现代土壤学看江苏农业持续发展中的问题1土壤,1996,(4):169~175

4 汪雅各,盛沛麟,袁大伟1模拟酸雨对土壤金属离子的淋溶和植物有效性影响。环境科学,1988,9(2):22~265 史瑞和,鲍士旦主编1土壤农化分析(第二版)1北京:农业出版社,1992.29~186

6 王力军,青长乐,牟树森1模拟酸雨对土壤化学及蔬菜生长的影响1农业环境保护,1993,12(1):17~207 潘根兴,冉玮1中国大气酸沉降与土壤酸化问题1热带亚热带土壤科学,1994,3(4):243~252

(责任编辑 张耀栋 是雅蓓)

?811? 南 京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第23卷

探究酸雨对生物的影响的实验指导

探究酸雨对生物的影响的实验指导: 1.建议测定酸雨条件下种子的发芽率来探究酸雨对生物的影响。 2.将实验设置成对比实验。 实验组:模拟酸雨:请同学们用白醋,比如北京六必居白醋用1份白醋加一份清水可以控制PH在4。 对照组:可以用等量的清水做对照。 注意:实验组和对照组用的种子的种类、大小、数量、新鲜程度及其他影响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均应相同。(建议选用小麦、绿豆、玉米、花生等种子,最好用50粒种子便于计算) 3.为了减少实验误差,两个实验均应设置重复实验。建议最好做4~5个重复实验,并且每一组都用记号笔做好标记,防止混乱。 4.每天要给种子浇水,但实验组一定要用酸雨浇,对照组用清水浇。大约5~7天后,统计各容器中种子的萌发数,再计算发芽率。 5.为了方便记录实验数据及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建议同学们设计一个表格来记录观察结果。如果有问题,可以参考老师提供的表格。 表酸雨对小麦种子萌发影响表

6.统计计算:分别求实验组和对照组种子发芽率的平均值,作成柱状统计图,进行分析比较。 7.分析实验结果 8.得出结论。 9.小结和反思:在这个探究实验中,你有哪些需要总结和反思的。 10.提出新问题:做完这个探究实验,你又产生了哪些新问题?请把问题写下来,然后通过查阅资料、请教老师,或者设计新的探究方案,继续探究。 11.最后写实验报告交给老师。(要求开学就交作为期末考试成绩的一部分,并要求配有你做实验过程及实验结果的图片资料)。 如果有条件,最好探究不同等级的酸雨对植物种子发芽率及植物生长的影响

实验报告的撰写指导: 实验报告 探究课题:探究酸雨对生物的影响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设计实验: 实验材料及用具:。实验组:; 对照组:。 实验的方法步骤: 1、; 2、; 3、; 4、; 。。。。。。。 实验结果:(填入上述表格或你自己设计的表格中) 数据的统计整理,作出柱状统计图。 实验结果的分析:, 。 得出结论:。 小结和反思:, 。 提出新问题:。

酸雨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酸雨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摘要:酸雨是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环境公害之一,酸雨污染造成的危害日益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控制酸雨和全球酸化是人类走向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环境问题。本文对酸雨形成及危害进行分析,旨在寻求防治酸雨的有效措施。关键词:酸雨危害防治措施 1引言 近代工业革命,从蒸汽机开始,锅炉烧煤,产生蒸汽,推动机器;而后火力电厂星罗棋布,燃煤数量日益猛增。遗憾地是,煤含杂质硫,约百分之一,在燃烧中将排放酸性气;燃烧产生的高温还能促使助燃的空气发生部分化学变化,氧气与氮气化合,也排体SO 2 。它们在高空中为雨雪冲刷,溶解,雨就成为了酸雨;这些酸性气体成为放酸性气体NO X 雨水中杂质硫酸根、硝酸根和铵离子。1872年英国科学家史密斯分析了伦敦市雨水成份,发现它呈酸性,且农村雨水中含碳酸铵,酸性不大;郊区雨水含硫酸铵,略呈酸性;市区雨水含硫酸或酸性的硫酸盐,呈酸性。于是史密斯最先在他的著作《空气和降雨:化学气候学的开端》中提出“酸雨”这一专有名词。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消耗迅速增长,相应向大气环境排放的酸性物质大幅增加,中国长江以南成为继欧洲和北美之后的世界第三大酸雨区。[1] 2酸雨的形成 大气中的酸性化学物质溶于雨水中,雨就会变成酸性。造成雨水酸化的污染物很多,其污染来源大致可分为两类,一为自然物质,二为人为物质。前者,如火山喷发出大量的

不成太大的威胁;后者为工业生产、民用生活燃烧煤等产生大量的SO 2 及氮氧化物,被空 气中的O 2 氧化后,再与空气中的水蒸气结合生成硫酸和硝酸等强酸性物质,使得雨水的pH 值降低,最后降落到地面形成所谓的“酸雨”。[2]其化学反应过程可表示为: (1)酸雨多成于化石燃料的燃烧: 含有硫的煤燃烧生成二氧化硫S+O 2=点燃=SO 2 二氧化硫和水作用生成亚硫酸SO 2+H 2 O=H 2 SO 3 亚硫酸在空气中可氧化成硫酸2H 2SO 3 +O 2 →2H 2 SO 4 (2)氮氧化物溶于水形成酸:雷雨闪电时,大气中常有少量的二氧化氮产生。 闪电时氮气与氧气化合生成一氧化氮N 2+O 2 =放电=2NO 一氧化氮结构上不稳定,空气中氧化成二氧化氮2NO+O 2=2NO 2 二氧化氮和水作用生成硝酸3NO 2+H 2 O=2HNO 3 +NO (3)此外还有其他酸性气体溶于水导致酸雨,例如氟化氢,氟气,氯气,硫化氢等其他酸性气体。 3酸雨的危害 酸雨被称为“空中死神”,酸雨危害是多方面的,包括对人体健康、生态系统和建筑设施都有直接和潜在的危害。 3.1酸雨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酸雨对人类健康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首先酸雨中含有多种致癌因素,能破坏人体皮肤、黏膜和肺部组织,诱发哮喘等多种呼吸道疾病和癌症,降低儿童免疫力。其次,酸雨还会对人体健康产生间接影响,在酸沉降作用下土壤和饮用水水源被污染;其中一些重金属会在鱼类体中富集,人类因食用而受害。据统计,欧洲一些国家每年因酸雨导致老人和儿童死亡的病例达千余人。美国国会调查表明美国和加拿大在1990年一年约有5200人因遭受酸雨污染而死亡。1981年瑞典马克郡有一家3名孩子为绿头发,原因是酸雨使其饮用井水酸化,井水腐蚀了铜质的水管,洗涤过的头发被溶出的铜化合物所染绿。在墨西哥pH为3.4~4.9的酸雨并不罕见。该国卫生部调查表明,墨西哥的呼吸器官疾病死亡率为世界最高。[3]

土壤环境污染对农作物的影响

土壤环境污染对农作物的影响 班级:食品081班 姓名:张蓉 学号:0812034040 指导教师:梁引库 二0一零年六月九日

土壤环境污染对农作物的影响 Soil environment pollution effects on crops 张蓉 Zhang Rong (陕西理工学院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汉中 723000)(Shaan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 Hanzhong 723000) 摘要:土壤是生物和人类赖以生存和生活的重要环境。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深入,我国土壤环境污染不断加剧。目前,土壤生态环境安全已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本文阐述了我国土壤污染的现状、危害、及土壤污染物对农作物的影响,分析了我国土壤污染问题的防治问题,提出一些解决土壤污染的建议。 关键词:土壤环境;农作物;危害 Abstract: The soil is biological and human survival and the life of the important environmental Al -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in China, the depth of the soil env -ironmental pollution increasing. At present, the soi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ecurity has become t -he factors restri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sustainable.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present situ -ation of soil pollution, damage, and soil to the influence of the pollutants crops in China is analyz -ed, and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soil pollution problem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 -stions to solve the soil pollution. Key words: soil environment,crops, damage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主要自然资源之一,也是人类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现今,土壤环境和食品安全已成为影响广泛而深远的热点问题。由于现代工农业生产的飞跃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工矿企业将固体废弃物向土壤倾倒和堆放,公路废气、城市污水、工业废水、大气沉降物进入土壤,不断恶化了的土壤污染态势,使土壤质量下降,土壤农作物受到严重危害。土壤质量是在特定的生态系统和土地利用方式下,维持土壤基本功能的能力和保持土壤生物的繁殖、环境质量和促进动植物以及人类健康的能力。随着污染的日益严重,土壤环境污染物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发生的地域和规模在逐渐扩大,危害也进一步深入。土壤污染问题已成为影响农业生产、人类健康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1.我国土壤环境污染现状及危害 1.1我国土壤污染现状 土壤污染是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环境质量恶化,并影响土壤利用功能的现象。土壤作为开放的缓冲物质体系,同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被认为是地球上各种人为的和自然的污染物的汇集,承担着环境中大约90%的污染物质[1]。土壤污染很难恢复,即使有机污染物能被降解,但一般也需要经过很长时间。 土壤污染大致可分为:重金属污染、农药和有机物污染、放射性污染、病原菌污染等多种类型。据报道,目前我国受镉、砷、铬、铅等重金属污染的耕地面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土壤与植物》.doc

最新资料推荐 9土壤与植物 教学目标: 1、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各种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作书面计划,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2、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与交流,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 3、能设计研究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影响的实验。 拓展性目标: 继续完成“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影响”的实验,认真观察,做好记录。 教学准备:植物与土壤的图片和资料。 三株生长情况大致相同的同一中植物。 三种不同类型的土壤。 搜集赞美土壤的诗歌。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过程: 出示学习目标: 1、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各种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 2、能设计研究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影响的实验。 活动一:

自学指导: 小组内互相交流搜集的土壤对植物生长作用的有关图文资料。( 1 分钟) 大量的有关土壤的信息即被充分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教师出示自己搜集的 资料卡。提出问题: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作用? 分组讨论: 提出猜想与假设,并做好记录。应用各种方法来证明自己的猜想与假设。 汇报讨论结果。 小结学生探究过程与结果。 活动二: 自学指导: 1、交流搜集的有关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的资料。 2、“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影响?”小组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设计实验方案,将预测结果记录下来,并讨论方案的可行性。( 5 分钟) 无论学生提出的实验方案是否可行,教师都应给予肯定,鼓励学生动脑思考,让学生选择自己可以验证的方案,预测实验结果,以备与实际实验结果相 对照,长时间观察。 3、学生试着汇报科学推断。 小结:这个实验需要较长时间来观察,要坚持不懈。 4、展示教材上的资料卡。 让学生开阔视野、增加信息量。 自由活动: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赞美土壤。

酸雨对农作物有哪些危害

酸雨对农作物有哪些危害 酸雨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尤其是我国酸雨污染比较严重:西南、华南地区形成了继欧洲和北美之后的世界第三大酸雨区,并有向华中、华东、华北蔓延的趋势。究其原因,人类大量燃烧含硫和氮的燃料,排放大量的硫和氮的气体氧化物(酸性气体)到空气中,在降雨时,雨水与酸性气体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相应弱酸,当PH值小于5.6时就形成的酸雨.酸雨的形成与酸性气体的排放量成正相关,与降雨特点相关,与地形和大气运动特点有关。 酸雨的出现对整个生态系统来说是灾难性的,比如酸雨对农作物的影响就极其巨大。由于酸雨可导致土壤酸化。我国南方土壤本来多呈酸性,再经酸雨冲刷,加速了酸化过程;我国北方土壤呈碱性,对酸雨有较强缓冲能力,一时半时酸化不了。土壤中含有大量铝的氢氧化物,土壤酸化后,可加速土壤中含铝的原生和次生矿物风化而释放大量铝离子,形成植物可吸收的形态铝化合物。植物长期和过量的吸收铝,会中毒,甚至死亡。酸雨尚能加速土壤矿物质营养元素的流失;改变土壤结构,导致土壤贫脊化,影响植物正常发育;酸雨还能诱发植物病虫害,使作物减产。酸雨可使土壤微生物种群变化,细菌个体生长变小,生长繁殖速度降低,如分解有机质及其蛋白质的主要微生物类群牙孢杆菌,极毛杆菌和有关真菌数量降低,影响营养元素的良性循环,造成农业减产。特别是酸雨可降低土壤中氨化细菌和固

氮细菌的数量,使土壤微生物的氨化作用和硝化作用能力下降,对农作物大为不利。 而影响了农作物的结果就是影响人类自身,我们正在把碱性石灰投入到酸性土壤中进行中和。但是,用石灰中和并不是万全之策,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更多酸雨有哪些危害的知识以及环境污染安全小知识,请大家继续关注的内容。

酸雨的形成及危害

酸雨的形成及危害

酸雨的形成及危害 随着工业的发展,酸雨危害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它和“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一起被认为是人类面临的三大灾难性的环境挑战。在环保署研究报告中,已统一雨水酸碱值达 5.6以下时,正式定义为“酸雨”。氢离子浓度对数的负值,叫pH值,变化范围一般为0-14之间。纯水(蒸馏水)的pH值为7;酸性越大,pH值越低;碱性越大,pH值越高。未被污染的雨雪是中性的,pH值近于7;当它为大气中二氧化碳饱和时,略呈酸性(水和二氧化碳结合为碳酸),pH值为5.65。在正常情况下,由于大气中含有一定的二氧化碳,降雨时二氧化碳溶解在水中,形成酸性很弱的碳酸,因此正常的雨水呈微酸性,PH值约为5.6~5.7。酸雨中含有硫酸和硝酸等酸性物质,其中又以硫酸为主,约占百分之六十到百分之六十五,硝酸次之,约百分之三十,盐酸约百分之五,有机酸约百分之二左右。 酸雨的成因是一种复杂的大气化学和大气物理的现象。酸雨中含有多种无机酸和有机酸,其中绝大部分是硫酸和硝酸。多数情况下,以硫酸为主,从污染源排放出来的SO2和NOX是形成酸雨的主要起始物。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大量烧煤的烟囱排放出的二氧化硫酸性气体或汽车排放出来的氮氧化物烟气上升到天上形成了酸雨。二氧化硫主要是来自于矿物燃料(如煤)的燃烧,氮氧化物主要是来自于汽车尾气等污染源。其形成过程为:大气中的SO2和NO经氧化后溶于水形成硫酸,硝酸和亚硝酸,是造成降水pH值降低的主要原因。 酸雨酸化水体可导致水生生物减少甚至绝迹,过食物链而危害人

体健康;酸化土壤则使其中钙、镁等元素溶出流失,使土壤的肥力下降,损失一些建筑物和文物胶等产生破坏作用,导致使用寿命缩短。酸雨主要由以下几种危害: 一、对人体的危害:一是通过食物链,使汞、铅等重金属进入人体,诱发癌症和老年痴呆症。二是酸雾侵入肺部,诱发肺水肿或导致死亡。三是长期生活在含酸沉降物的环境中,诱使产生过多的氧化酶,导致动脉硬化,心肌梗塞等疾病概率增多。 二、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危害:重点体现在对土壤和植物的危害。对土壤的危害,包括抑制有机物的分解和氮的固定。淋浇土壤中钙镁钾等营养元素,造成土壤贫瘠化。对植物酸雨将损害新生的芽叶影响其生长发育,导致生态环境的退化。 三、对建筑物材料和市政设施的危害:酸雨能侵蚀建筑材料,金属结构,油漆等。特别是许多以大理石和石灰石为材料的历史建筑物和艺术品,耐酸性差,容易受到酸雨的腐蚀和变色。 四、对水生环境的危害:酸雨的沉降可造成水质酸化。水质酸化造成鱼类和其他水生物群落的丧失,会改变营养物和有毒物的循环。使有毒金属溶于水体中,并进入食物链,使物种减少和生产力下降。有资料表明,水体pH值降到5以下时鱼类繁殖和发育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严重影响。

酸雨对生物的影响

酸雨对生物的影响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初中生物“酸雨对生物的影响”实验的创新设计 教学目标 1、探究酸雨对生物的影响。 2、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会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3、认识酸雨的危害,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1、探究酸雨对生物的影响。 2、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会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教学难点 认识酸雨的危害,树立环保意识。 课前准备 金鱼若干条、清水、模拟酸雨、培养箱。 教学过程 一、引入 “酸雨对生物的影响”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114-115页的一个探究实验。对于这个实验,书上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实验设计,只是在实验提示中这样提示:“可以测定酸雨条件下种子的发芽率或幼苗的生长状况。”课本中的这种设计只能说明酸雨对植物的影响,并不能说明酸雨对动物的影响;并且该实验设计较为复杂,也需要较长的时间。 通过以下我对实验进行的改进,不仅能让大家很明显地看到酸雨对动物的影响,而且实验操作简单,不需要很长的时间。

二、实验原理 用食醋和清水配制实验用的模拟酸雨,PH值控制在小于的范围内。把金鱼分别放在装有清水和模拟酸雨的培养箱里。可以观察到小鱼在模拟酸雨的水中感到明显不适。三分钟后出现了死皮的现象。 三、实验过程 1、将金鱼分别放入清水和模拟酸雨的培养箱里。 2、三分钟后观察小鱼在清水和模拟酸雨中的反应。 四、实验结果和结论 实验结果:养在清水中的金鱼,生命现象正常;养在模拟酸雨中的金鱼,生命受到威胁。 实验结论:上述结果说明酸雨对金鱼有影响。 五、小结 本实验设计不仅能说明酸雨对金鱼的影响,而且实验操作简单,不需要很长时间,效果明显。通过实验,我们可以深深的感受到,酸雨对动物的危害和影响如此之大。是啊!世界并不是人类自己的,也是世界万物的,人们应该保护环境,如果人类放肆的排放黑烟、污染环境的话,就会形成酸雨或者强酸雨,就会导致一些动植物受伤甚至死亡。现在就让我们行动起来,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大家一起来保护环境吧!

植物与土壤的关系简介

植物与土壤的关系简介 1. 土壤的生态意义 土壤是岩石圈表面的疏松表层,是陆生植物生活的基质。它提供了植物生活必需的营养和水分,是生态系统中物质与能量交换的重要场所。由于植物根系与土壤之间具有极大的接触面,在土壤和植物之间进行频繁的物质交换,彼此强烈影响,因而土壤是植物的一个重要生态因子,通过控制土壤因素就可影响植物的生长和产量。土壤及时满足植物对水、肥、气、热要求的能力,称为土壤肥力。肥沃的土壤同时能满足植物对水、肥、气、热的要求,是植物正常生长发育的基础。 2. 土壤的物理性质及其对植物的影响 (1)土壤质地和结构土壤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组成的三相系统,其中固体颗粒是组成土壤的物质基础,约占土壤总重量的85%以上。根据固体颗粒的大小,可以把土粒分为以下几级:粗砂(直径~)、细砂(~)、粉砂(~)和粘粒(以下)。这些大小不同的固体颗粒的组合百分比称为土壤质地。土壤质地可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大类。砂土类土壤以粗砂和细砂为主、粉砂和粘粒比重小,土壤粘性小、孔隙多,通气透水性强,蓄水和保肥性能差,易干旱。粘土类土壤以粉砂和粘粒为主,质地粘重,结构致密,保水保肥能力强,但孔隙小,通气透水性能差,湿时粘、干时硬。壤土类土壤质地比较均匀,其中砂粒、粉砂和粘粒所占比重大致相等,既不松又不粘,通气透水性能好,并具一定的保水保肥能力,是比较理想的农作土壤。 土壤结构是指固体颗粒的排列方式、孔隙和团聚体的数量、大小及其稳定度。它可分为微团粒结构(直径小于)、团粒结构(~10mm)和比团粒结构更大的各种结构。团粒结构是土壤中的腐殖质把矿质土粒粘结成~10mm直径的小团块,具有泡水不散的水稳性特点。具有团粒结构的土壤是结构良好的土壤,它能协调土壤中水分、空气和营养物质之间的关系,统一保肥和供肥的矛盾,有利于根系活动及吸取水分和养分,为植物的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的条件。无结构或结构不良的土壤,土体坚实,通气透水性差,土壤中微生物和动物的活动受抑制,土壤肥

酸雨对环境的影响及其防治措施

酸雨对环境的影响及其防治措施 由于工业和居民生活向大气中排放污染物质造成的大气降水、地表淡水和土壤的酸化问题,现已成为全球性的尖锐问题。在我国,酸沉降对农作物、森林、土壤和水体的影响已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和生态危害。因此,针对具体的酸沉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农、林业的危害损失,提出有效的防治技术和措施,对改善我国酸雨区的生态环境质量,促进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标签:酸雨形势危害原因措施 酸雨这一概念是英国化学家RA史密斯于1872年最先提出的。顾名思义,酸雨就是显酸性的雨。目前,一般把PH小于5.6的雨水称为酸雨。它包括雨、雪、雹、雾等降水过程。从大气污染物沉降的角度又把“酸雨”称为“酸性降水”。又称为“酸沉降”,再考虑到对环境的影响,为了更完整地表达“酸沉降”这个环境问题的概念,有人称为“环境酸化”。 1酸雨的形成原因 工业生产、民用生活燃烧煤炭排放出来的二氧化硫,燃烧石油以及汽车尾气排放出来的氮氧化物,经过“云内成雨过程”,即水汽凝结在硫酸根、硝酸根等凝结核上,发生液相氧化反应,形成硫酸雨滴和硝酸雨滴;又经过“云下冲刷过程”,即含酸雨滴在下降过程中不断合并吸附、冲刷其他含酸雨滴和含酸气体,形成较大雨滴,最后降落在地面上,形成了酸雨。由此可见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是人类的活动。 2酸雨的形势 酸雨已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酸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得到恢复,未来20年内酸雨的影响将继续扩大并对工农业及人民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而我国酸雨正呈蔓延之势,是继欧洲、北美之后世界第三大重酸雨区。80 年代,我国的酸雨主要发生在以重庆、贵阳和柳州为代表的川贵两广地区,酸雨区面积为170 万平方公里。到90 年代中期,酸雨已发展到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及四川盆地的广大地区,酸雨面积扩大了100 多万平方公里。以长沙、赣州、南昌、怀化为代表的华中酸雨区现已成为全国酸雨污染最严重的地区,其中心区年降酸雨频率高于90%,几乎到了逢雨必酸的程度。以南京、上海、杭州、福州、青岛和厦门为代表的华东沿海地区也成为我国主要的酸雨区。华北、东北的局部地区也出现酸性降水。1998 年,全国一半以上的城市,其中70% 以上的南方城市及北方城市中的西安、铜川,图们和青岛都下了酸雨。酸雨在我国已呈燎原之势,覆盖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30% 以上。 3酸雨的危害 ①对人体健康的直接危害,硫酸和硫酸盐雾的毒性比SO2大得多,可以侵

安全稳定-酸雨对我们会造成什么影响

酸雨对我们会造成什么影响? 我国的酸雨主要是因大量燃烧含硫量高的煤而形成的, 多为硫酸雨,少为硝酸雨,此外,各种机动车排放的尾气也是形成酸雨的重要原因。近年来,我国一些地区已经成为酸雨多发区,酸雨污染的范围和程度已经引起人们的密切关注。 什么是酸? 纯水是中性的,没有味道;柠檬水,橙汁有 酸味,醋的酸味较大,它们都是弱酸;小苏打水有略涩的碱性,而苛性钠水就涩涩的,碱味较大,苛性钠是碱,小苏打虽显碱性但属于 盐类。科学家发现酸味大小与水溶液中氢离子浓度有关;而碱味与水溶液中羟基离子浓度有关;然后建立了一个指标: 氢离子浓度对数的负值,叫pH。于是,纯水(蒸馏水)的pH为7;酸性越大,pH越低;碱性越大,pH越高。(pH一般为0-14 之间)未被污染的雨雪是中性的,pH近于7;当它为大气中二氧化碳饱和时,略呈酸性(水和二氧化碳结合为碳酸),pH为 5.65。pH小于5.65的雨叫酸雨;pH小于5.65的雪叫酸雪;在 高空或高山(如峨眉山)上弥漫的雾,pH值小于5.65时叫酸雾。检验水的酸碱度一般可以用几个工具:石蕊试剂\酚酞试液\pH 试纸(精确率高,能检验pH)\pH计(能测出更精确的pH值)。 酸雨的危害 1、酸雨对土壤的危害

酸雨可导致土壤酸化。我国南方土壤本来多呈酸性,再经酸雨冲刷,加速了酸化过程;我国北方土壤呈碱性,对酸雨有较强缓冲能力,一时半时酸化不了。土壤中含有大量铝的氢氧化物,土壤酸化后,可加速土壤中含铝的原生和次生矿物风化而释放大量铝离子,形成植物可吸收的形态铝化合物。植物长期和过量的吸收铝,会中毒,甚至死亡。酸雨尚能加速土壤矿物质营养元素的流失;改变土壤结构,导致土壤贫脊化,影响植物正常发育;酸雨还能诱发植物病虫害,使作物减产。 2、酸雨对人体的危害 一般说来, 酸雨的PH 是在皮肤和胃肠系统允许范围内的, 对人体不产生直接危害, 而是以间接的方法, 将河水中有毒全属如长、铅、镐、侣或铜通过三条途径引入食物链危害人体:(1)酸雨使湖水或河水中的有毒金属化合物如甲基汞等沉淀下来, 留在饮水中或被鱼吸收。人通过吃鱼受害。(2)在中和能力弱的土壤中, 正常固定在土壤中的金属被酸雨洗涤, 流入湖或河中, 或渗入含水层,污染饮水水源。(3).酸性强的饮用水浸蚀吝器和管道的金属部分, 增加饮水中的金属含量, 危及人体。如瑞典儿童饮用含铜量高的酸性水质而发生腹泻的症状。美国纽约州和宾夕法尼亚州饮水中的含铅量已超过安全标准, 危及人体健康。另外, 最近在加里福尼亚州的PH值为1.7的酸雾, 使如多个跑步者中有十多个人当场昏倒。 3、酸雨对建筑物的危害 酸雨能使非金属建筑材料(混凝土、砂浆和灰砂砖)表面硬化水泥溶解,出现空洞和裂缝,导致强度降低,从而建筑物损坏。建筑材料变脏, 变黑, 影响城市市容质量和城市景观,

冀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土壤与植物的生长》说课稿

冀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土壤与植物的生长》说课稿 今天,我所讲的是冀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2课《土壤与植物的生长》。本课的教学目的是能用感官和简单的工具研究出三种土壤的主要差别,并结合自己研究的结果说出什么是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 从能力培养来看,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合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的能力。思路是:首先指导学生认识土壤是什么颜色的,土壤颗粒的大小,土壤有没有黏性等。然后通过观察实验,认识土壤的表面现象。在认识了土壤的这些特征基础上,研究土壤渗水速度的快慢和保水能力的高低。培养学生爱护土壤,保护家园和爱家乡的美好情感。重点是利用感官和简单工具观察三种土壤和土壤渗水实验, 难点是指导学生探究土壤渗水情况。 在设计思路与教学内容上: 首先是出示一组图片,以“是什么使这些美丽的植物生长的如此美丽?”这一问题引入,让学生说一说,随后引出“土壤”,紧接着让学生利用各种工具观察土壤,从而对土壤有一个基本的认识。然后突出问题“为什么有时下过雨后有些地里的水很快就干了,而有的地里上的水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干呢?”从这一问题入手,展开讨论,设计土壤渗水的实验,通过实验推出沙质土渗水最快,其次是壤土,黏质土渗水最慢,并且由土壤渗水的快慢推出土壤保水能力的大小。 本课的整体教学思路是:导入新课,由问题引入;结合实际经验确定了实验方案;并实验;形成认识。这个思路是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悟、

解决科学问题的过程。 对于全课的教学过程来讲,是在有意识的向学生渗透运用科学探究来解决科学问题的思路:提出假设、实验证明、汇报结果。与此同时,在确定实验顺序这个主要环节上,也是体现一个解决科学问题思维方法的教与学,这就是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的重难点所在。

酸雨产生的原因和危害介绍

酸雨产生的原因和危害介绍 酸雨正式的名称是为酸性沉降,指pH值小于5.6的雨水,酸雨的形成原因工业的发 展所造成的大气污染所导致的。下面给大家分析,希望能帮到大家。 1.由污染源排放的气态SO?、NO经气相反应生成H?SO?、HNO3或硫酸盐、硝酸盐气溶胶; 2.云形成时,SO?2?和NO?﹣的气溶胶粒子以凝结核的形式进入降水; 3.云滴吸收了SO?、NO气体,在水相氧化形成SO?2?和NO3-; 4.云滴成为雨滴,降落时吸收了含有SO?2?和NO?﹣的气溶胶; 5.雨滴下降时吸收SO?、NO,再在水相中转化成SO?2?和NO3-。 氮氧化物以及硫氧化物是形成酸雨的主要酸性氧化物,在国外酸雨中硫酸和硝酸之比 约为2∶1,而我国降水中硫酸和硝酸之比约10:1。这说明,我国的酸雨主要是大气中的 二氧化硫造成的。这与两区能源结构的差别有关:美国加强风能、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 资源的利用,同时减少煤、石油、天然气的使用,使其大气中含硫的氧化物较少;然而中 国的在风能、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上普遍较低,仍然以煤、石油、天然气为 主要能源,使我国大气中含硫的氧化物较多。 当前世界最严重的三大酸雨区是西北欧、北美和中国。我国酸雨分布:覆盖四川、贵州、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江西、浙江、江苏和青岛等省市部分地区,面积达200多 万平方公里的酸雨区。 从化学角度看,大气中的酸性物质增加或碱性物质减少,或两者同时发生都将导致降 水酸化。 1.酸雨可导致土壤酸化。我国南方土壤本来多呈酸性,再经酸雨冲刷,加速了酸化过程;我国北方土壤呈碱性,对酸雨有较强缓冲能力,一时半时酸化不了。土壤中含有大量 铝的氢氧化物,土壤酸化后,可加速土壤中含铝的原生和次生矿物风化而释放大量铝离子,形成植物可吸收的形态铝化合物。植物长期和过量的吸收铝,会中毒,甚至死亡。酸雨尚 能加速土壤矿物质营养元素的流失;改变土壤结构,导致土壤贫瘠化,影响植物正常发育; 酸雨还能诱发植物病虫害,使农作物大幅度减产,特别是小麦,在酸雨影响下,可减产 13% 至 34%。大豆、蔬菜也容易受酸雨危害,导致蛋白质含量和产量下降。酸雨 对森林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对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的恶化作用造成的。在酸雨的作 用下,土壤中的营养元素钾、钠、钙、镁会释放出来,并随着雨水被淋溶掉。 所以长期的酸雨会使土壤中大量的营养元素被淋失,造成土壤中营养元素的严重不足,从而使土壤变得贫瘠。此外,酸雨能使土壤中的铝从稳定态中释放出来,使活性铝的增加

酸雨的形成原因及其影响

酸雨的形成原因及其影响 1、酸雨的形成原因 酸雨的发现 随着工业革命带来了科技的急速发展,能源的消耗日益增加,这些能源主要来自是煤,进而导致燃煤数量的日益猛增,但煤中含有杂质硫,在燃烧煤的过程中将排放酸性气体2SO ;同时燃烧产生的高温还能促使助燃的空气发生部分化学变化,促使氧气与氮气化合,也排放酸性气体x NO 。这些酸性氧化物在高空中被雨雪冲刷,溶解从而形成酸雨。1872年英国科学家史密斯分析了伦顿市雨水成份,发现它呈酸性,且农村雨水中含碳酸铵,酸性不大;郊区雨水含硫酸铵,略呈酸性;市区雨水含硫酸或酸性的硫酸盐,呈酸性。于是史密斯首先在他的着作《空气和降雨:化学气候学的开端》中提出“酸雨”的概念。 酸雨只是酸沉降中的一种,酸沉降是指大气中的酸性物质通过降水,如雨、雪、雾、冰雹等迁移到地表,或酸性物质在气流的作用下直接迁移到地表的过程,前者为湿沉降,后者为干沉降。 酸雨的形成原因 酸雨的形成是一种复杂的大气化学和大气物理的现象。酸雨中含有多种无机酸和有机酸,无机酸中绝大部分是硫酸和硝酸,从而形成硫酸型酸雨和硝酸型酸雨两种。工业生产、民用生活燃烧煤炭排放出来的二氧化硫,燃烧石油以及汽车尾气排放出来的氮氧化物,经过“云内成雨过程”,即水气凝结在硫酸根、硝酸根等凝结核上,发生液相氧化反应,形成硫酸雨滴和硝酸雨滴;又经过“云下冲刷过程”,即含酸雨滴在下降过程中不断合并吸附、冲刷其他含酸雨滴和含酸气体,形成较大雨滴,最后降落在地面上,形成了酸雨,我国的酸雨是硫酸型酸雨。 酸雨的形成分为以下几个过程: 1.由污染源排放的气态2SO 、 X NO 经气相反应生成42SO H 、3HNO 或硫酸盐、硝酸盐气溶胶; 2.云形成时,-24SO 和-3NO 的气溶胶粒子以凝结核的形式进入降水; 3.云滴吸收了2SO 、X NO 气体,在水相氧化形成-24SO 和-3NO ; 4.云滴成为雨滴,降落时吸收了含有-24SO 和-3NO 的气溶胶; 5.雨滴下降时吸收2SO 、X NO ,再在水相中转化成-24SO 和-3NO 。 氮氧化物以及硫氧化物是形成酸雨的主要酸性氧化物,在国外酸雨中硫酸和

酸雨对环境和人类的影响详细版

文件编号:GD/FS-3181 (安全管理范本系列) 酸雨对环境和人类的影响 详细版 In Order To Simplify The Management Process And Improve The Management Efficiency, It Is Necessary To Make Effective Use Of Production Resources And Carry Out Production Activities. 编辑: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

酸雨对环境和人类的影响详细版 提示语:本安全管理文件适合使用于平时合理组织的生产过程中,有效利用生产资源,经济合理地进行生产活动,以达到实现简化管理过程,提高管理效率,实现预期的生产目标。,文档所展示内容即为所得,可在下载完成后直接进行编辑。 酸雨(acid rain)是指PH值小于5.65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雨水被大气中存在的酸性气体污染。酸雨主要是人为的向大气中排放大量酸性物质造成的。我国的酸雨主要是因大量燃烧含硫量高的煤而形成的,多为硫酸雨,少为硝酸雨,此外,各种机动车排放的尾气也是形成酸雨的重要原因。近年来,我国一些地区已经成为酸雨多发区,酸雨污染的范围和程度已经引起人们的密切关注。什么是酸?纯水是中性的,没有味道;柠檬水,橙汁有酸味,醋的酸味较大,它们都是弱酸;小苏打水有略涩的碱性,而苛性钠水就涩涩的,碱味较大,苛性钠是碱,小苏打虽显碱性但属于盐类。科学家发现酸味大小与水溶液中

生态环境的影响

生态环境的影响生态环境破坏对人类生存影响很大。它的主要形式有土壤退化、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地盐碱化、臭氧层破坏、酸雨等类型。 在我国,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西北沙漠地区的荒漠化、黄淮海平 原的盐碱化,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生态平衡是动态的平衡。一旦受到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干扰,超 过了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而不能恢复到原来比较稳定的状态时,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遭到破坏,物质和能量输出输入不能平衡, 造成系统成分缺损(如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结构变化(如动物种群的突增或突减、食物链的改变等),能量流动受阻,物质循环中断,一般称为生态失调,严重的就是生态灾难。 温室效应——地球发烧之谜 温室效应是指二氧化碳、一氧化二氮、甲烷、氟利昂高温室气 体大量排向大气层,使全球气温升高的现象。目前,全球每年向大 气中排放的CO2大约为230亿吨。比20世纪初增加20%。至今仍以每年0.5%的速度递增,这必将导致全球气温变暖、生态系统破坏以

及海平面的上升。据有关数据统计预测,到2030年全球海平面上升约20cm,到本世纪末将上升65cm,严重威胁到低洼的岛屿和沿海地带。 臭氧层破坏——女娲后代需补天 臭氧层是高空大气中臭氧浓度较高的气层,它能阻碍过多的太阳紫外线照射到地球表面,有效地保护地面一切生物的正常生长。臭氧层的破坏主要是现代生活大量使用的化学物质氟利昂进入平流层,在紫外线作用下分解产生的原子氯通过连锁反应而实现的。最近研究表明,南极上空15-20千米间的低平流层中臭氧含量已减少了40%-50%,在某些高度,臭氧的损失可能高达95%。北极的平流层中也发生了臭氧损耗。臭氧层的破坏将会增加紫外线β波的辐射强度。据资料统计分析,臭氧浓度降低l%,皮肤癌增加4%,白内障发生则增加0.6%。到本世纪初,地球中部上空的臭氧层已减少了5%-10%,使皮肤癌患者人数增加了26%。 土地退化和沙漠化——孕育沙漠的温床

酸雨对森林的影响

酸雨对森林的影响 酸雨会对森林植物产生很大危害。根据国内对105种木本植物影响的模拟实验,当降水pH小于3.0时,可对植物叶片造成直接的损害,使叶片失绿变黄并开始脱落。叶片与酸雨接触的时间越长,受到的损害越严重。野外调查表明,在降水pH小于4.5的地区,马尾松林、华山松和冷杉林等出现大量黄叶并脱落,森林成片地衰亡。例如重庆奉节县的降水pH 小于4.3的地段,20年生马尾松林的年平均高度生长量降低50%。 酸雨对森林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对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的恶化作用造成的。在酸雨的作用下,土壤中的营养元素钾、钠、钙、镁会释放出来,并被雨水淋溶掉。所以长期降酸雨会使土壤中大量的营养元素淋失,造成土壤中营养元素的严重不足,从而使土壤变得贫瘠。此外,酸雨还能使土壤中的铝从稳定态中释放出来,使活性铝增加而有机络合态铝减少。土壤中活性铝的增加,会严重地抑制林木的生长。 酸雨会抑制某些土壤微生物的繁殖,降低酶活性。土壤中的固氮菌、细菌和放线菌等也明显受到酸雨的抑制。酸雨还可使森林的病虫害明显增加。在四川,重酸雨区的马尾松林的病情指数为无酸雨区的2.5倍。 酸雨对中国森林的危害主要是在长江以 南的省份。根据初步的调查统计,四川盆地受酸雨危害的森林面积最大,约为28万公顷,占有林地面积的32%。贵州受害森林面积约为14万公顷。根据1988年的有关研究结果,仅西南地区由于酸雨造成森林生产力下降,共损失木材630万m3,直接经济损失达30亿元(按1988年市场价计算)。对南方11个省的估计,酸雨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可达44亿元。北美酸雨区已发现大片森林死于酸雨。德、法、瑞典、丹麦等国已有700多万公顷森林正在衰亡。 现在大多数专家认为,森林的生态价值远远超过它的经济价值。虽然对森林的生态价值的计算方法还有一些争议,计算出来的数字还不能得到社会的普遍承认,但森林的生态价值超过它的经济价值,这一点,几乎已达成共识。根据计算结果,森林的生态价值是它的经济价值的 2~8倍。如果按照这个比例来计算,酸雨对森林危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是极其巨大的。

土壤与植物的关系

土壤与植物的关系 土壤的生态意义: 土壤是岩石圈表面的疏松表层,是陆生植物生活的基质。它提供了植物生活必需的营养和水分,是生态系统中物质与能量交换的重要场所。由于植物根系与土壤之间具有极大的接触面,在土壤和植物之间进行频繁的物质交换,彼此强烈影响,因而土壤是植物的一个重要生态因子,通过控制土壤因素就可影响植物的生长和产量。土壤及时满足植物对水、肥、气、热要求的能力,称为土壤肥力。肥沃的土壤同时能满足植物对水、肥、气、热的要求,是植物正常生长发育的基础。 土壤的化学性质对植物的影响: (1)土壤酸碱度:土壤酸碱度是土壤最重要的化学性质,因为它是土壤各种化学性质的综合反映,它与土壤微生物的活动、有机质的合成和分解、各种营养元素的转化与释放及有效性、土壤保持养分的能力都有关系。土壤酸碱度常用pH值表示。我国土壤酸碱度可分为5级:pH<5.0为强酸性,pH5.0~6.5为酸性,pH6.5~7.5为中性,pH7.5~8 。5为碱性,pH>8.5为强碱性。 (2)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腐殖质和非腐殖质两大类。前者是土壤微生物在分解有机质时重新合成的多聚体化合物,约占土壤有机质的85~90%,对植物的营养有重要的作用。土壤有机质能改善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有利于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从而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养分的吸收。 (3)土壤中的无机元素:植物从土壤中摄取的无机元素中有13种对其正常生长发育都是不可缺少的(营养元素):N、P、K、S、Ca、Mg、Fe、Mn、Mo、Cl、Cu、Zn、B。植物所需的无机元素主要来自土壤中的矿物质和有机质的分解。腐殖质是无机元素的储备源,通过矿化作用缓慢释放可供植物利用的元素。土壤中必须含有植物所必需的各种元素及这些元素的适当比例,才能使植物生长发育良好,因此通过合理施肥改善土壤的营养状况是提高植物产量的重要措施。

谈酸雨对农作物的影响及防御措施

谈酸雨对农作物的影响及防御措施 摘要:主要介绍酸雨的概念及其形成因素,着重分析酸雨对改变土壤性质和土壤中微生物的负面影响及对农作物的直接危害,提出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酸雨对农作物的危害。 关键词:酸雨;农作物;危害;防御措施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改造自然活动的加剧,酸雨发生频率呈上升趋势。酸雨对公众健康、工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及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越来越严重。由于目前农业生产绝大部分还是露天工厂,酸雨对农作物的危害尤为突出。 1 酸雨的概念与形成因素 1.1 概念 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0的大气降水。大气降水的形式包括雨、雪、冰雹、雾等。未被污染的降水是中性的,pH值在7.00左右;当大气中SO2、CO2等有害物质浓度增加,与大气中水汽经过化学物理变化,形成pH值小于5.60的雨叫酸雨;形成pH值小于5.60的雪叫酸雪;形成pH值小于5.60的雾叫酸雾。 1.2 形成因素 酸雨的成因既有人为的因素,也有大自然的影响。人为因素主要是工业生产、燃烧煤炭、石油及汽车尾气和民用生活燃烧排放的硫和氮的氧化物;大自然因素主要是火山爆发等产生的物质,经过云内成雨过程,即水汽凝结在硫酸根、碳酸根等凝结核上,发生氧化反应,形成硫酸雨滴和碳酸雨滴;又经过云下冲刷过程,即含酸雨滴在下降过程中不断合并吸附、冲刷其他含酸雨滴和含酸气体,形成较大雨滴,最后降落在地面上,形成酸雨。

1.2.1 酸性污染物的排放及转换条件。一般来说,某地SO2污染越严重,降水中硫酸根离子浓度越高,导致pH值越低。 1.2.2 大气中的氨。大气中的氨(NH3)对酸雨形成是非常重要的。氨是大气中唯一的常见气态碱。由于它的水溶性,使它能与酸性气溶胶或雨水中的酸反应,起中和作用而降低酸度。大气中氨的来源主要是有机物的分解和农田施用的氮肥的挥发。土壤中氨的挥发量随着土壤pH值的上升而增大,而大气水汽中酸度随氨的增加而降低。 1.2.3 颗粒物酸度及其缓冲能力。大气中的污染物除酸性气体SO2和CO2外,还有一个重要成员——颗粒物。颗粒物的来源很复杂。主要有煤尘和风沙扬尘。后者在北方约占1/2,在南方约占1/3。颗粒物对酸雨的形成有2个方面的作用:一是所含的催化金属促使SO2氧化成酸;二是对酸起中和作用。但如果颗粒物本身是酸性的,就不能起中和作用,而且还会成为酸的来源之一。目前我国大气颗粒物浓度水平普遍很高,为国外的几倍到十几倍。 1.2.4 天气形势的影响。如果气象条件和地形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则大气中污染物浓度降低,酸雨就减弱,反之则加重(如逆温现象)。 2 酸雨对农作物的影响 酸雨对农作物的危害,主要是通过对土壤性质和土壤微生物的作用对作物产生间接影响和直接危害,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 2.1 加快土壤酸化 酸雨首先导致土壤酸化。我国北方土壤呈碱性,对酸雨有一定缓冲能力,但南方土壤多呈酸性,经酸雨冲刷,就使酸化加剧;同时土壤中含有大量铝的氢氧化物,土壤酸化后,可加速土壤中含铝的原生和次生矿物风化而释放大量铝离子,形成植物可吸收形态的铝化合物。植物长期过

酸雨的形成、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酸雨的危害与预防 摘要: 随着我国及世界工业的不断发展,大量烧煤的烟囱排放出的二氧化硫酸性气体或汽车排放出来的氮氧化物烟气上升到天上形成了酸雨。酸雨给地球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经济都带来严重的影响和破坏,如何控制酸雨和二氧化硫的污染,如何减少与预防硫的排放已成为世界环保的主题。本文介绍了酸雨的形成、分布、危害及酸雨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酸雨的形成,危害,环境污染,防治措施 酸雨是含有相对较高酸性的降水。一般的降水,在一个标准大气压、25℃时,它的酸碱度PH值大约为5.65,为弱酸性。而酸雨是指PH 小于5.6的降水。因大气中含有天然和人为的污染物,降水过程中把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其它杂质通过化学反应生成各种酸类,使雨水酸化,降落到地面。1872年英国科学家史密斯分析了伦顿市雨水成份,发现它呈酸性,且农村雨水中含碳酸铵,酸性不大;郊区雨水含硫酸铵,略呈酸性;市区雨水含硫酸或酸性的硫酸盐,呈酸性。于是史密斯首先在他的著作《空气和降雨:化学气候学的开端》中提出“酸雨”这一专有名词。 一、酸雨的形成 大气污染发展到酸雨,是18世纪以英国为中心的烧碱工业蓬勃兴起以后的事情。特别是18世纪末烧碱作为玻璃和肥皂原料,产量爆炸性地扩大以后。生产过程中排放的氯化氢气体在工厂附近造成了酸雨(氯化氢溶液就是盐酸),田地中的农作物和附近的森林全部枯死。1862年5

月12日伦敦《时报》曾报道了这一情况。后来,由于燃煤的工厂不断增加,雨水中的硫酸成分也逐渐多了起来。酸雨危害的严重,使英国在各地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个大气污染公害监测网。史密斯在1872年发表的《空气和降雨:化学气象学的开端》一书中,首先使用了“酸雨”这个名称。 (一)酸雨的形成过程 目前,一般把PH小于5.6的雨水称为酸雨,它包括雨、雪、雹、雾等降水过程,从大气污染物沉降的角度又把“酸雨”称为“酸性降雨”又称“酸沉降”,再考虑到环境的影响,为了更完整地表达“酸沉降”这个环境问题的概念,有人称为“环境酸化”。酸沉降的科学概念还包括干沉降,是指大气中所有酸性物质转移到大地的过程。目前人们已把酸雨和酸沉降的概念等同。近年来,也通称以上过程为酸性降水。 酸雨主要是由上升的大气污染物质NO、SO2等与大气中的水分在光照或其它条件下反应形成的。还有很多其它含磷、硫、氮的有机污染物,氟化物,溴化物,氯化物等。甚至于CO2 也会在特殊情况下生成酸雨。还原性物质会被臭氧等氧化,进而与水结合形成酸雾或酸雨,同时消耗臭氧导致臭氧空洞,紫外线会乘虚而入,直接杀伤地球上的所有生命。氧化性物质会与还原性物质发生大气反应,生成氧化物,氧化物等则会直接与水结合生成酸雨。 (二)酸雨形成的主要物质 酸雨的形成是一种十分复杂的大气化学和大气物理过程。酸雨中含有硫酸和硝酸等酸性物质,其中又以硫酸为主,一般约占60%~6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