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课内阅读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课内阅读答案姓名学号
《穷人》
1、《穷人》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个短篇小说。课文记叙了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与渔夫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下渔民的悲惨生活,赞美了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的美好品质。
2、《穷人》一文以(桑娜的内心矛盾)为主线,围绕收养西蒙的两个孤儿这件事,前后设置了两个悬念:(渔夫是否平安回家)?(渔夫回家后能否同意收养孩子)?
3、写出省略号的作用:
(1)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始终不见丈夫回来。表示省略递增的次数(表示列举事物的省略)
(2)谢谢上帝,总算活着回来啦。……我不在,你在家里做些什么呢?表示语意的跳跃(表示语意未尽)(3)我嘛……缝缝补补……风吼得这么凶,真叫人害怕。表示说话结巴,欲言又止(表示说话短短续续)4、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
(1)哪些词句描写了小屋的温暖舒适?用“—”划出。
(2)从中你看出桑娜是个怎样的人?桑娜是个勤劳、淳朴、贤惠,持家有方的人。
5、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1)“这样做”指收养西蒙的两个孤儿,把他们抚养成人。
(2)这句话矛盾吗?为什么?
这句话看似矛盾,实际上反映了桑娜同情穷人、关心穷人的善良品质。
6、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门吱嘎一声,仿佛有人进来了。桑娜一惊,从椅子上站起来。
“不,没有人!上帝,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桑娜沉思着,久久地坐在床前。
(1)在“□”填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2)上面几个自然段主要是对桑娜心理活动方面的描写。
(3)这里的省略号表示心理活动的时断时续
(4)“忐忑不安”的意思是忐忑:心神不定。形容心神极为不安。
(5)桑娜为什么这样忐忑不安?
桑娜抱回孤儿后,面对自己的五个孩子,想象生死未卜的丈夫,她紧张、担忧,她不知道丈夫会说什么,觉得自己这样做丈夫增加了负担,觉得对不起他;她担心丈夫突然回来,不知道怎么告诉丈夫自己把孤儿抱回家的事。但她宁可让丈夫揍一顿,也要收养孤儿。我们可以感受到生活给桑娜带来的压力,感受到桑娜热爱丈夫,同情孤儿,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心灵。
(6)这些心理描写可以看出桑娜是一个热爱丈夫,同情孤儿,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善良的人。
7、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1)这是对渔夫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
(2)渔夫皱起眉、严肃、忧虑的神态和搔搔后脑勺的动作,都表明了这“是个问题”。
(3)“嗯,是个问题!”这里的“问题”具体指的是如何处理邻居西蒙死后留下的两个孩子,不可能不收留孩子,但收留孩子呢,自己家生活会更加艰辛,因此说这是个问题.
(4)“熬”在这里是忍受(疼痛或艰苦的生活)的意思。渔夫心里很清楚,收养两个孤儿会给自己一家带来更艰苦的日子,但他还是做出了“得把他们抱来”的决定。这说明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他人的善良品质。
(5)“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说明渔夫感到问题很难办。“搔搔后脑勺”说明他他正在认真考虑。“嗯,你看怎么办?”说明他在征求妻子的意见。“快去!别等他们醒来。”说明他已做出决定,他怕孩子醒来,催促桑娜去抱孩子。。
(6)读画波浪线的句子。这句话中有两个“我们”,能去掉一个吗?为什么?
不能,这两个“我们”所表达的意思并不一样,第一个“我们”表示的意思是作者有点犹豫不决的样子,他在考虑今后的生活,而第二个“我们”则表示非常肯定,他已经下定了决心,收养西蒙的两个孩子。
唯一的听众
8、《唯一的听众》一文记叙了“我”在一位音乐教授真诚无私的帮助下,由没有自信学会拉小提琴,到能够在各种文艺晚会上为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的事,赞美了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表达了“我”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
9、《唯一的听众》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我”的心理、行动的变化,一条是老妇人的语言变化。
10、林子里静极了。沙沙的脚步声,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我在一棵树下站好,庄重地架起小提琴,像参加一个隆重的仪式,拉响了第一支曲子。
(1)“林子里静极了。沙沙的脚步声,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这样的环境描写衬托了“我”怎样的心情?
这样的环境描写写出了早晨树林的安静,衬托了“我”为能找到这样安静的练琴环境的兴奋心情。(2)“沙沙的脚步声,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形象地说明“我”对拉好琴重新找回了自信。(3)拉完第一支曲子后,“我”的心情:“我”当时的心情很沮丧,又一次失去了自信。
11、我的脸顿时烧起来,心想,这么难听的声音一定破坏了这林中和谐的美,一定破坏了这位老人正独享的幽静。
文中的两个“一定”强调了难听的琴声带来的后果,突出了“我”的沮丧,说明了“我”又一次失去了自信。
12、“我猜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只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的话,请继续吧。”
老妇人不聋,却说自己“耳朵聋了”。从这句话中,我感悟到老妇人的良苦用心,和她对年轻人的爱护与鼓励。她听出“我”拉的不好,也看出“我”没有自信,于是撒了个善意的谎言,让“我”有了面对她拉琴的勇气。
13、以后,每天清晨,我都到小树林去练琴,面对我唯一的听众,一位耳聋的老人。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我停下来时,她总不忘说一句:“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我心里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
(1)“我”每天都到小树林去练琴的动力来自于老人的陪伴,老人的夸奖。
(2)“从未有过的感觉”就是被人肯定的快乐
(3)老人并不指点“我”如何拉琴,她用语言帮助“我”重新找回自信,激励“我”刻苦练习。反映了老人与众不同的教育方法。
14、每天清晨,我要面对一位耳聋的老人尽心尽力地演奏;而我唯一的听众总是早早地坐在木椅上等我。有一次,她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我也常常忘记她是聋子,只看见老人微笑着(靠)在木椅上,手指悄悄(打)着节奏。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这些词语让我看到了一位用心灵倾听(投入、专注)的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