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大院里的家训家风故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家大院里的家训家风故事

发布时间:2016-01-14 08:51:27来源:山西晚报作者:任俊兵责任编辑:李青波中国网山西综合编辑2015年12月29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的“中国传统中的家规”第26期,推出《山西灵石王家大院:规圆矩方正品立身》一文,重点推荐灵石静升王家家训。一个家族在灵石县静升古镇绵延700余年,鼎盛的8代历时450年,其历时经久、人才繁茂的根本在于什么?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在其相关文章中提出,王家之所以历代繁荣,根源便在于代代坚守了王氏家族的家训。

2016年1月11日、12日,本报记者来到位于灵石县静升镇的王家大院,挖掘了这个家族迄今留在古镇上的一个个家训家风故事。

忠信诚实王家人

汾河之东、太岳山下的灵石县静升古镇有一座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的家族大院。这座名为王家大院的建筑,集中体现了晋商文化的建筑技术发展和建筑艺术特色,是明清民居建筑的集大成者,被誉为“中国民间故宫”。

说起这座恢弘的建筑群,首先要提的就是静升王家的始祖王实。静升王家,是太原王氏的后人,早年辗转到了灵石县,落脚在汾河峡谷的沟营村(今灵石县富家滩镇沟峪滩村)。元成宗大德七年,全国多地发生地震。这一年的9月17日,洪洞县赵城发生8级大地震。这次我国第一个史载文献最详尽的大地震,摧毁了临汾、霍州、洪洞、灵石等地

众多殷实的家庭,居于灵石的王实及其三个兄弟也不得不一次次奔波来去,选择新的落脚点。

王实原本和哥哥王忠、王信、王诚居住在一起。地震之后,经过几年的颠簸,王忠去了平阳(今临汾),王信、王诚迁到了沟营村附近的山头上,王实则于元皇庆年间(1312年至1313年)定居在静升镇。

王家当时还没有做官的,经商也只是在务农之余做些小生意,但对于子女却极其注重忠实、尚礼、诚信、仁义的教育。这一点,从王实他们兄弟四人的名字即可以明白,“忠、信、诚、实”。

大地震,让他们失去家园的同时,也不得不谋求新的生存之道。据史料记载,王实来到静升后,开始了卖豆腐的生涯。王实卖豆腐,做的也是诚信生意——所用原料都是真材实料,买卖当中宁愿亏了自己,从不占乡邻秤高秤低的便宜。卖豆腐途中,王实曾偶遇一名老人病倒在街头,他便将老人带回家,悉心照料。老人恢复健康后,有感恩人,用尽毕生所学,为王实一家选好了如今的王家大院之址,嘱咐他们要起墙筑院、广植良木。

静升王家从始祖王实开始,便非常注重做人、做事的原则、规范。多少年的积累,到王家第十六世王廷璋创建五堡之一的“和义堡”时,王家结合自家的行为规范,最终借用北宋贤士张思叔的《座右铭》,立下家训:“凡语必忠信,凡行必笃敬。饮食必慎节,字画必楷正。容貌必端正,衣冠必肃整。步履必安详,居处必正静。作事必谋始,出言必

顾行。常德必固持,然诺必重应。见善如己出,见恶如己病。凡此十四者,我皆来深省。书此当坐隅,朝夕视为警。”

孝义之行,信服于乡党

王家人在家训的形成和坚守中,如何来约束子女后人?如何践行这些规矩?

今年1月11日,灵石县王家大院的一间办公室内,王家第22代传人、72岁的王儒杰谈道:“王家历经700余年,八世繁盛,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严格遵守着一套家训家规。王家家训要求子孙后人做人做事诚信仁义,不得从事违法乱纪之事。家训还要求后世之人,‘常德必固持,然诺必重应。见善如己出,见恶如己病’,这些都为王家的繁盛积累下了坚实的基础。”

王家第十五代的王梦鹏,获取生员后不谋官、不贪财,而是在当地广做善事、好事,孝义之行信服于乡党。

王梦鹏字六翮,号无逸。他11岁时父亲辞世,20岁时母亲病殁。因四叔无子,王梦鹏15岁时便承欢叔父膝下。史料记载,王梦鹏不论对生父母还是养父母,都“夏扇席,冬温被”“克尽子职”。

王梦鹏生于“雅有儒者风”的商贾之家,鄙视为富不仁,嫌恶奢侈懒惰,对于劣行恶习,更是愤慨不已。当地人从静升村去马和一带,需要经过三条小河,道路狭窄泥泞。王梦鹏注意到这件事后,多次专门往来于两地间,并捐银百两,让人将道路从八尺拓宽为一丈,还修了石桥、排水渠,在路的两面修了石坝。

两地的村民有感于王梦鹏的做法,也纷纷捐钱捐物,很快将道路修好。道路修好后,王梦鹏左思右想还是不放心,用现在的话说“路修好了,日常还得保养”。于是,他又捐银二十两,责成专人放贷生息,将所得的利润和本金作为此后这一道路的“专项维修资金”。

王家十七代的王如玑生于1695年,卒于1759年,字魁山,诰授中宪大夫,晋封资政大夫。清乾隆九年(1744年),励志报国的王如玑“授例选授内务府光禄寺署正”负责皇室膳食酒祀之事,“居职二年,克勤克慎”。十一年(1746年),他又被提拔升任刑部陕西司郎中。初到刑部,他便是每遇案件“务期明允”,定要查个水落石出,按律执法。

清乾隆十六年,已升任道台的王如玑不幸染病,回到家乡疗养。王如玑回到家乡后,每遇乡里族里贫苦之家,都要给衣给食帮助;遇贫寒学子赴省赴京科考,多资助川资路费。

静升村村东的“养正书塾”、村西的“端本书屋”,都是王如玑父亲捐银建成。但一度因求学者众多,“经费严重不足”。王如玑回乡后得知,立即捐银四百两,用于书屋的日常使用和学生书本等的开销,让那些家庭贫困而有志求学的孩子都能够上得起学……

采访中,王家大院顾问、静升镇静升村的张百仟谈到,王家历代家训家教之严,普通人家难以奢及。据他通过史料、史实结合民间流传的故事所知,王家为商、为官发迹后,不忘周济乡里,为善一方,如王家十五代的王梦简、王麟趾,十六代的王生炳、王生炯、王奋志,十八代的王世泰等等,都广有善名。

王家家训严格到什么程度?张百仟介绍,王家家训的其中一条是“不得从事违法乱纪之事”,并且规定犯罪之人不得进入祖坟。据说,实际生活中,王家便曾有后人因年轻气盛与人打斗造成人命官司,后被处斩。按说,被处死后终归是家人,需要在当地安葬。但王家人最终按照族规,没有将其入葬祖坟,而是为他建了一个孤零零的单冢。

院落内随处可见的家训

“勤治生俭养德四时足用,忠持己恕及物终生可行”“读君陈篇惟孝友于兄弟,遵司马训积阴德于子孙”,“廉耻自守则常足,道德是乐乃无忧”……如今走进王家大院,随处可见一处处的古训、家规。

除了这些告诫子孙的楹联和文字,大院内,各类砖雕、石雕及窗棂、匾额上,也都处处体现着这个家族对家训、家风的重视。

一进王家大院,回头的门楼上便是两个遒劲的大字“视履”,其意来自于《易·履卦》,意思是考察行为得失,一生大吉。大院的乐善堂上,也有两个大字“敦厚”,两字来自于《礼记·经解》,“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是教导后世为人要淳朴宽厚。

红门堡的一处匾额上,有“规圆矩方”四个大字。来此参观旅游的人都会注意到,如此醒目的文字,却在“矩”上多了一个点。对此,王家大院的工作人员谈道,这不是笔误,而是王家的人刻意为之,意思是在王家做事做人都要做到“规矩多点再多点儿”。

在王家大院内的几处院落内,院中的不少房屋柱础下方等,都用各类石雕雕刻着二十四孝等故事,以及《三字经》中的经典故事等。“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