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困生转化开题报告

合集下载

【精编范文】学困生开题报告-word范文 (17页)

【精编范文】学困生开题报告-word范文 (17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学困生开题报告篇一:学困生转化开题报告《“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的研究》开题报告一、背景1、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情感,但随着学生年级的变化,学科知识的要求、能力不断提高,在班级中出现了一部分对学习态度消极、兴趣淡薄,缺乏信心的“学困生”。

要改变这一现状,就有必要对这些“学困生”特点、成因、转化策略研究。

2.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要求我校是一所农村乡镇小学,学生素质相对较低,学困生数量较多。

要提高我校的办学质量,必须研究学困现象,采取有效措施改变现状。

要有效的解决这些“学困生”在学习上的困难,就必须对“学困生”学习困难认知特点及教学对策进行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本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是农村小学生在新课程理念下学校“学困生”转化对策,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入转化学困生的对策研究。

此课题的研究,对于深入分析农村小学的学困生的转化,更好地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高标准地完成巩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任务,具有深远的意义。

面向全体学生,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基础,是提高教育教学效益,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

对当地本地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整个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都具有强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本课题在国内外早已有研究、探讨和论述,但是仅限于从学术界的角度进行探讨和分析,如果从学校实际教学的角度,从校长、班主任一任课教师及学生的视角去研究这个问题,更具有深层次探索和研究的价值。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揭示农村小学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探索农村小学转化学困生的新思路和新方法,研究的内容包括学困生的内外原因的调查和分析,转化工作中学校、家庭和教师应尽的责任。

本课题的主要观点是农村小学学生存在学困生产生,其表现较为复杂、多方向、多层次的特点,但是究其主要原因不外乎是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外因包括社会环境、家庭教育环境、生活条件。

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的开题报告

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的开题报告

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的开题报告第一篇: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的开题报告“农村小学数学学困生成因及对策研究”开题报告一、问题的提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提高国民素质已显得愈来愈重要。

而国民素质的提高,教育是关键,占全国绝大多数人口的农村教育问题就更为重要。

数学学科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其学习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一个人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发展。

如果不加强对这部分学习困难生的教育,势必将影响到他们将来的学习和发展。

对于农村孩子而言,还有着与城里孩子所不同的地方,比如有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根本谈不上对子女学习的检查和督促;还有的农村学生家长文化素质不高,对子女的教育只是偶尔落实在口头上,没有一个长期的、完整的、持之以恒的培养计划等等。

因此,我提出了《农村小学数学学困生成因及对策的个案研究》的课题,试图找到农村小学学困生的致差原因,并对症下药,一一加以解决。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在教育词典中对“学困生”是这样定义的:在班级中经常违反道德原则,或者犯有严重过错的学生。

他们常常表现为思想觉悟低,不遵守纪律,不能完成学习任务。

新课程理论认为:每一位学生都是金子,他们的潜力是巨大的,小学数学教师要观察、分析和研究数学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心理特点和生存现状,做到因材施教,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有效转化数学学困生,真正做到关心、关注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和谐发展,健康成长。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国外最早研究“学困生”这一问题的专家是摩根。

赞科夫从情感、意志等特点分析差等生;布德威克、韦纳等人研究“学困生”的失败归因特征;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认为,“学困生”的实质是学习个体自信心缺乏与自我概念的消极;布鲁姆信为“学困生”学业成绩差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教师不正确的学生观及不恰当的教学方法造成的等等。

在国内,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开始重视对“学困生”的研究。

戴湘华,吴祥帧,王铁军,徐仁德等。

近年来,我国在“学困生”领域的研究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研究的重点已从探讨学习困难儿童的特点及原因,转变到如何通过教育干预切实改善他们落后的学习状况,以便大面积提高我国义务教育质量上来,同时也在更加深入地探讨如何指导帮助学习困难儿童成功地迈入社会。

【最新文档】学困生开题报告word版本 (17页)

【最新文档】学困生开题报告word版本 (17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学困生开题报告篇一:学困生转化开题报告《“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的研究》开题报告一、背景1、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情感,但随着学生年级的变化,学科知识的要求、能力不断提高,在班级中出现了一部分对学习态度消极、兴趣淡薄,缺乏信心的“学困生”。

要改变这一现状,就有必要对这些“学困生”特点、成因、转化策略研究。

2.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要求我校是一所农村乡镇小学,学生素质相对较低,学困生数量较多。

要提高我校的办学质量,必须研究学困现象,采取有效措施改变现状。

要有效的解决这些“学困生”在学习上的困难,就必须对“学困生”学习困难认知特点及教学对策进行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本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是农村小学生在新课程理念下学校“学困生”转化对策,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入转化学困生的对策研究。

此课题的研究,对于深入分析农村小学的学困生的转化,更好地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高标准地完成巩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任务,具有深远的意义。

面向全体学生,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基础,是提高教育教学效益,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

对当地本地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整个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都具有强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本课题在国内外早已有研究、探讨和论述,但是仅限于从学术界的角度进行探讨和分析,如果从学校实际教学的角度,从校长、班主任一任课教师及学生的视角去研究这个问题,更具有深层次探索和研究的价值。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揭示农村小学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探索农村小学转化学困生的新思路和新方法,研究的内容包括学困生的内外原因的调查和分析,转化工作中学校、家庭和教师应尽的责任。

本课题的主要观点是农村小学学生存在学困生产生,其表现较为复杂、多方向、多层次的特点,但是究其主要原因不外乎是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外因包括社会环境、家庭教育环境、生活条件。

学困生课题开题报告(17篇)

学困生课题开题报告(17篇)

学困生课题开题报告(17篇)学困生课题开题报告1本课题起讫时间为20***年8月——20***年8月,为期两年。

1、制定研究方案阶段:20***年8月,广泛收集资料,分析本课题已有研究成果,找准切入点,拟定研究方案。

组织申报课题。

2、课题启动阶段:20***年9月——20***年11月。

完成文献收集整理,撰写开题报告。

3、课题研究阶段:20***年11月——20***年6月。

(1)聘请专家对课题研究进行指导。

(2)由课题组负责人与其他成员相互搭配,分头前往云南红河哈尼彝族自治州、楚雄彝族自治州、石林彝族自治县等彝族聚居地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调查,对彝族优秀歌舞进行系统调查研究和记录整理。

(3)明晰保护和传承彝族歌舞的重点内容。

(4)在校园内广泛开展传承彝族歌舞活动,并将其设置为地方课程,聘请擅长彝族歌舞的专家进行教授。

研究传承彝族歌舞的途径和方法,,撰写中期调研报告。

4、课题总结阶段:20***年6月——20***年8月。

撰写课题研究报告,收集课题研究成果,进行课题研究总结,编辑系列研究成果,举行结题活动。

学困生课题开题报告2(一)学困生产生的原因:对学困生产生的原因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1、学生自身形成的原因;2、学校教育方面导致问题产生的原因;3、家庭和社会教育方面缺失导致问题产生的原因。

(二)对学困生疏导的对策:对学困生的疏导对策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1、利用正面典型的成功事例,培养学生的思维的转变;2、引导学生通过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克服不良习惯;3、通过培养师生情感,转化学困生思想上的认识,提高教育水平;4、努力为学困生创造良好的教育情境,使其潜移默化,促进学困生的转化。

学困生课题开题报告31、小学科学课堂教师观念的转变及学生学习方式改进的分析与研究。

2、小学科学课堂教师观念的转变及学生学习方式改进的基本途径。

(1)、课堂教学主要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的。

通过引导需求、激发兴趣、设计活动、图像呈示、任务驱动、体验成功等手段可以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并获得发展。

农村小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报告开题报告.doc

农村小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报告开题报告.doc

农村小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报告开题报告9月农村小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课题开题报告梁山县镇教务处课题组向领导、专家和老师汇报,我市《农村小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项目是济宁市的科研课题。

经领导批准,我今天就开始这个话题。

我将代表研究团队向领导、专家和老师汇报本课题的相关信息如下:首先,本课题的背景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面向全体、尊重差异、关注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越来越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实现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难点在于农村。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要实现新的跨越,离不开农村人口素质的不断提高,而初等教育承担着全面提高我国人口素质的重任。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所有的孩子,为了所有的孩子”的概念已经变得越来越流行。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的教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全面发展。

教好每一个学生是教师的职责,实现全面优化是教育者的共同愿望。

此外,我们镇是著名的“建筑之乡”和全国著名的“拖车之乡”。

由于从事建筑和拖车行业的人数众多,留守儿童数量众多,受思想认识、周围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学困生”问题尤为突出。

它严重制约着学生的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虽然我们镇已经认识到贫困学生对提高全镇教育教学质量的不利影响,全国许多著名专家学者对贫困学生的转化提出了许多方法、策略和理论研究,但我们还没有找到一条真正贴近我们镇实际的转化贫困学生的有效途径。

因此,如何将贫困学生转化为贫困学生,如何从困境中解脱出来,成为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鉴于上述背景,我们将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更新教育理念,突破常规教育教学策略,探索、实验和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并决定开展《农村小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

二.主体的定义1.本课题仅限于对我镇小学学困生成因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2.学习困难学生的定义。

有学习困难的学生,即有学习困难的学生,是指智商处于正常水平,由于非智力因素,学习成绩不达标,可能影响或妨碍他们进入下一阶段学习的学生。

农村小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的研究开题报告

农村小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的研究开题报告

“农村小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的研究”开题报告各位专家、各位领导、各位代表:大家好!非常高兴到这里,就“农村小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的研究”这个课题,来和大家做一下交流,请各位专家、各位校长和各位代表提出修改意见。

我们这个课题,主要取材于以下几方面的问题:【课题研究的选题目的和价值】1、教育实际问题:我校位于殷都区最西部,是一所典型的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学生来源单一,主要来自西梁村、东梁村和史车村。

许多家长文化程度不高,对孩子生活、学习重视程度不足,另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许多家长外出打工,很多孩子成了“留守学生”,家庭教育、辅导成为空白。

我校某班内“学困生”几乎达到了20%左右。

这种现状严重制约了我校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影响了义务教育的整体水平,也有悖于素质教育的精神,有悖于新课标提出的“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获得基本的学科素养”等要求。

因此,教学中,加强对“学困生”转化,是我校亟待解决的课题。

2、素质教育问题:我国教育部公布的《关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中明确规定:教育要面向全体,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得到全面、主动活泼的发展。

但是在我们的常规课堂上,同样的老师,同样的学习内容,同样的学习形式,同样的学习要求,应用于年龄大致相同的学生身上,却产生了不同的效果,尤其是地处农村的学校,由于种种原因,出现了优等生、中等生和学困生。

3、课程改革问题: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但是随着学生年级的变化,学科知识的要求不断提高,在我们的班级中出现了一部分学习态度消极,学习兴趣淡薄,学习自主性差,缺乏自信心导致学习成绩等各方面跟不上的“学困生”。

尤其是地处农村的小学,这种问题尤其突出。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课题组成员认为,本课题的研究对改变学困生的现状、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都具有较高的价值。

农村小学学困生转化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农村小学学困生转化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农村小学学困生转化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在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孩子的教育无疑是重中之重。

关乎每个家庭,关乎民生,关乎社会平稳。

小学是人一生的起点,更是基础之年,因此根据以人为本,教育平等的教育思想,小学的教育更是基础的基础。

是孩子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良好道德品质养成的关键时期,所以我们尽可能让每个学生得到发展,所以小学阶段存在的“学困生”的改变及提高,势在必行。

我们必须更加关心“学困生”这个特殊群体的成长,有义务关注他们,给他们更多的关爱,呵护学困生心灵,使学困生能愉快地上课,学习,学好基础的课程,进而爱上学习,并由学困生成为合格生及优等生,从而健康成长。

我校虽是一所农村学校,但学生来源复杂,外来打工子女、留守学生多,现有123名学生,其中流动人口子女约占22%。

部分学生家长文化水平偏低,缺乏对孩子有效的教育和辅导。

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知识水平的基础不同,两级分化现象比较严重,若教师不对症下药,不注意研究学困生的成因及其转化方法,势必造成学生间差距越来越大,整个班级的学困生一定会呈上升趋势。

语文学困生的大量存在,成为制约学校教教学质量提高的瓶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一)素质教育的需要。

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之一就是要面向全体,关注每一位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得到全面地、主动活泼的发展。

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课程改革的需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但随着学生年级的变化,学科知识的要求、能力的不断提高,在班级中出现了一部分学习态度消极、兴趣淡薄,缺乏信心的“学困生”。

要改变这一现状,就有必要对这些学困生的特点、成因、转化策略进行研究。

(三)学校提高整体教学质量的需要。

学困生的转化课题开题报告

学困生的转化课题开题报告

学困生的转化课题开题报告学困生的转化是教育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课题。

为了更好地探讨学困生的转化问题,我们提出了本项研究课题。

以下是本课题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学困生的存在是教育工作中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这些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无法适应学校的教育教学方式,导致学习成绩下降,甚至辍学。

如何帮助这些学困生转化,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是教育工作者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学困生的成因和转化策略,帮助学困生提高学习成绩,树立自信心,重新找回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具体目标包括:1.了解学困生的成因和现状;2.探讨学困生的转化策略;3.提出具体的转化措施和方法;4.为教育工作者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方法。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个案研究法等多种方法进行研究。

具体步骤如下:1.收集相关文献和资料,了解学困生的成因和转化策略;2.设计问卷,对学困生进行调查,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和需求;3.选取典型的学困生个案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成因和转化策略;4.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具体的转化措施和方法。

四、预期成果本研究预期取得以下成果:1.形成一份详细的学困生转化策略报告,为教育工作者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方法;2.帮助学困生提高学习成绩,树立自信心,重新找回学习的兴趣和动力;3.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方式的改进和优化,提高教育质量。

五、研究计划本研究计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第一阶段(1-2个月):收集相关文献和资料,了解学困生的成因和转化策略;2.第二阶段(2-3个月):设计问卷,对学困生进行调查,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和需求;3.第三阶段(3-4个月):选取典型的学困生个案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成因和转化策略;4.第四阶段(4-5个月):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具体的转化措施和方法;5.第五阶段(5-6个月):撰写研究报告,整理研究成果。

六、结语学困生的转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教育工作者的不断努力和探索。

《语文教学中学困生转化策略的研究》开题报告

《语文教学中学困生转化策略的研究》开题报告

《语文教学中学困生转化策略的研究》开题报告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我的微型课题《语文教学中学困生转化策略的研究》,经市教育教学研究中心批准,现将本课题的有关情况向各位领导、专家和老师们汇报如下:一、本课题的选题背景和依据(一)选题背景态度决定高度,积极的学习态度是成功的保障。

良好的学习态度,是一个学生应该坚持的品质,拥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将受益于终身。

一个没有正确学习态度的学生肯定学习状态不佳,成绩较低,而且往往伴随厌学心理。

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实施,在我所担任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发现班级中两极分化的现象较严重,部分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达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目标,他们对学习态度消极、兴趣淡薄、缺乏信心,难以完成学业任务,而这些学困生又是不容被忽视的。

因此,要在初中施行和推进素质教育,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和实施对“学困生”的转化工作,而对“学困生”的态度转化尤为重要。

基于此,我选择本课题。

(二)理论依据《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可见新课标要求对全体学生的教育,是为了整体的提高我国国民素质。

新课程标准下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强调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力求学习效率。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其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而学生的学习态度贯穿于学习过程的始终,对学习活动及其结果产生重要的影响。

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本课题研究的实用价值本课题的研究既有利于转化学困生对语文学习的态度,同时可以减轻教师极其繁重工作量,加大对学困生的心理关注及思想教育。

做到不放弃一个的目的。

开题报告之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开题报告之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开题报告之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的研究开题报告之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的研究艰苦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大学毕业前大家都要写毕业设计,一般我们做毕业设计前都会要求先写开题报告,如何把开题报告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开题报告之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的研究,欢迎阅读与收藏。

开题报告之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的研究篇1一、背景1、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关注每一位,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绪,学习情感,但随着学生年级的变化,学科知识的要求、能力不断提高,在班级中出现了一部分对学习态度消极、兴趣淡薄,缺乏信心的“学困生”。

要改变这一现状,就有必要对这些“学困生”特点、成因、策略。

2、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要求我校是一所农村乡镇小学,学生素质相对较低,学困生数量较多。

要提高我校的办学质量,必须研究学困现象,采取有效措施改变现状。

要有效的解决这些“学困生”在学习上的困难,就必须对“学困生”学习困难认知特点及教学对策进行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本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是农村小学生在新课程理念下学校“学困生”转化对策,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入转化学困生的对策研究。

此课题的研究,对于深入分析农村小学的学困生的转化,更好地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高标准地完成巩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任务,具有深远的意义。

面向全体学生,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基础,是提高教育教学效益,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

对当地本地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整个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都具有强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本课题在国内外早已有研究、探讨和论述,但是仅限于从学术界的角度进行探讨和分析,如果从学校实际教学的角度,从校长、班主任一任课教师及学生的视角去研究这个问题,更具有深层次探索和研究的价值。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揭示农村小学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探索农村小学转化学困生的新思路和新方法,研究的内容包括学困生的内外原因的调查和分析,转化工作中学校、家庭和教师应尽的责任。

学困生转化的开题报告

学困生转化的开题报告

学困生转化的开题报告“小学语文学困生成因及转化策略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而深入落实本组课题《小学语文学困生成因及转化策略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研究实践,研究学习成绩后30%学生与有个别学习障碍学生的成因和因材施教的策略,使教育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整体教学成绩,促进学生整体全面进步与发展。

二、研究思路、内容于社会、家庭等多方面的原因,小学学困生队伍比例急剧加大,这给研究工作带来新的挑战与活力。

为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就必须对学困生的自然现象与个体心理进行深入的了解、分析和研究。

在诸多小学学困生形成的原因中,学习方式与习惯、心理障碍是重要因素。

要促使他们的转化,就要排除其自卑心理,发扬闪光点;排除其戒备心理,弥合融洽点;排除其惰性心理,强化勤奋点;排除其厌学心理,激活乐学点。

结合本班学困生实际情况,我的基本研究思路是:针对学困生的不同心理,察言观色,讲究方法;针对学困生的不同成因,追要溯源,对症下药;取得家长的有力配合,提高家长素质,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关注;帮助学困生树立自信,体验成功。

尽一切可能,用一切力量转化学困生,逐步缩小学困生的差距与比例。

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在探索学困生成因的基础上,分清学困生的类型及特点,寻求转化他们的不同的方法策略,对学困生进行转化教育工作,是本学期研究的核心内容。

我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细致研究:1 、新增学困生的成因及心理分析的研究;原研究对象转化的持续性研究。

2、良好的师生关系的研究。

3、学习兴趣与自信心培养的研究。

4、学校、社会和家长如何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学困生转化工作方面的研究。

5、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的研究。

三、推荐的研究方法在课题研究的具体操作中,主要方法有:文献研究法:学习有关教育理论,更新教师观念,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关注学困;密切关注国内外学困生研究的发展动态,吸收最新的研究成果,不断调整我们的研究方案。

《 “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的研究》开题报告

《 “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的研究》开题报告
对策,是指解决某种问题所使用的策略,这里指针对成因,采取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策略实行转化学困生,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途径等。
五、研究的目的及要解决的问题
1.通过对学困生的现实理解,把握学困生的认知特点及规律,寻求有效的教学对策,丰富当前教学理论。
2.针对学困生的认知特点,转化已存在的学困生,减少新的学困生的出现,从而最大程度地降低低分率,从而大面积的提高教学质量。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揭示农村小学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探索农村小学转化学困生的新思路和新方法,研究的内容包括学困生的内外原因的调查和分析,转化工作中学校、家庭和教师应尽的责任。本课题的主要观点是农村小学学生存在学困生产生,其表现较为复杂、多方向、多层次的特点,但是究其主要原因不外乎是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外因包括社会环境、家庭教育环境、生活条件。转化学困生的方法主要策略是加大校外的教育力度,加大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作用。农村学校本身的教育教学力度要加大,转化教育教学思想的力度要加大,要不断树立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终身发展的新理念。
3.从对学习困难学生自身的特点进行分类,主要有:
缺乏学习的动机。缺乏动机,学习没有干劲是学习不良学生最突出的心理特征。研究发现,大约一半的学习不良学生学习意愿弱。
情感上存在障碍。学习不良学生遇到挫折容易焦虑、抑郁,有时面对小小的冒犯就情绪失控,顶撞老师,违反校规。
意志薄弱。学习不良学生容易受外界干扰,缺乏自制力和坚韧性。研究发现,41.26%的学习不良学生遇到困难爱打退堂鼓。
3、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的智能是多元的,虽然并非每一个方面都能达到最高水平,但有一方面是最佳的,并且每个人的最佳智能单元是平等的。多元智能理论强调人的智力是一种潜能,每个人都具备多元的潜能,都具有可挖掘的创造潜力。

关于学困生课题的开题报告(通用3篇)

关于学困生课题的开题报告(通用3篇)

关于学困生课题的开题报告(通用3篇)关于学困生课题的篇1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深入,对学生学习知识的要求、能力不断提高,学困生课题开题报告。

越来越多的学生对学习态度消极,兴趣淡薄,信心缺乏,导致了"学困生"的产生。

但是,"学困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具有相对性、暂时性、可变性。

"学困生"面对学习问题,当现有知识的水平与问题解决所需要的水平距离比较大,在一定时间内不能解决,需要他人的帮助而解决,在问题解决之后,"学困生"解决问题的水平也会相应地提高。

面对这种情况,小学教师在教学中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转化已有的"学困生",使"学困生"和普通生公平地学习,这对于推进学校的素质教育,提高数学学科教育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关于"学困生",国内外有很多相关研究。

国外最早研究"学困生"这一问题的专家是摩根,他是英国的一位眼科医生,源于他在工作中发现了"词盲现象";赞科夫从情感、意志等特点分析差等生,布德威克、韦纳等人研究"学困生"的失败归因特征;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认为,"学困生"的实质是学习个体自信心缺乏与自我概念的消极,布鲁姆信为"学困生"学业成绩差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教师不正确的学生观及不恰当的教学方法造成的等等。

在国内,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开始重视对"学困生"的研究,真正引起重视是在1978年以后。

戴湘华,吴祥帧,王铁军,徐仁德等人对差生的心理特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经验型或分析型研究。

钟启泉从国外差生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成果为依据,从原因诊断的角度、治疗的角度、教学论和性格学分析的角度以及预防教育的角度,综合地考察差生问题,揭示现代差生概念的内涵,并提出相应的教学方略。

学困生课题开题报告

学困生课题开题报告

学困生课题开题报告一、课题背景学困生是指在学习方面遇到困难或面临学业问题的学生,他们在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学习态度等方面存在着各种问题。

解决学困生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一直是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点。

然而,当前学困生问题仍然比较突出,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和解决。

二、问题分析学困生问题的出现可能涉及多个方面,包括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方法不当、学习习惯差、学习自信心不足等。

这些问题对学困生造成困扰,并限制了他们学习的发展。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学困生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找出问题的主要症结,以便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三、研究目的本课题旨在探讨学困生问题的主要原因和解决方法,以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指导,帮助学困生克服困难,提高学习能力,实现个人发展。

四、研究方法1. 文献研究: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研究成果,分析学困生问题的现状和主要原因,了解相关研究的发展和成果。

2. 实地调查:通过问卷调查和面对面访谈等方法,深入了解学困生的实际情况,获取第一手资料,掌握问题的具体表现和原因。

3. 数据分析:对所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通过统计方法,从中发现问题的共性和症结所在,为问题解决提供科学依据。

五、研究内容1. 学困生问题的现状分析:通过对学困生现状的调查和分析,了解学困生问题的普遍性和主要表现形式。

2. 学困生问题的主要原因探究:通过对学困生问题的分析,找出其主要原因,包括学习动力、学习方法、学习环境等方面的因素。

3. 学困生问题的解决方法研究:结合学困生问题的主要原因,研究有效的解决方法和策略,包括激发学习动力、培养科学学习方法、改善学习环境等方面的方法。

4. 解决学困生问题的措施建议:根据研究结果和分析,提出对学困生问题解决的措施和建议,包括学校、教师、家长等各方面的参与和努力。

六、预期成果本研究将对学困生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分析其原因和解决方法,为学困生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指导。

预计将得出一系列有关学困生的研究成果,并提出解决学困生问题的措施和建议,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有益参考。

小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微课题开题报告

小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微课题开题报告

小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微课题开题报告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大家好!我们向中心校申报了《小学学困生转化策略》微课题,经领导批准,今天开题。

我代表课题组,将本课题的有关情况向各位领导、专家和老师们汇报,敬请提出宝贵意见。

一、课题的提出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面向全体,尊重差异,关注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越来越倍受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实现教育平等和教育的均衡化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小学教育肩负着全面提高我国人口素质的重担。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的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教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

教好每一个学生是教师应尽的职责,实现整体优化是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心愿。

鉴于上述背景,我们将借鉴优秀的研究成果,更新教育观念,突破常规的教育教学策略,探索、实验、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决定开展《小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的课题研究。

二、课题的界定1、本课题限定在我校小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的研究上。

2、对学困生定义的界定。

学困生,即学习困难学生,指的是智商在正常水平,由于非智力因素学习成绩不合格而影响或无法进入下一阶段学习的学生。

3、对非智力型学困生定义的界定。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主要为非智力型学困生是指感官和智力正常,但因社会、家庭、学校、心理障碍等非智力因素造成学习成绩低于智力潜能的期望水平、远未到教学目标要求的学生。

4、本课题预定研究小学语文、数学两学科的学困生,找出成因,实践转化对策,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研究对象:一至六年级三、课题研究的意义学困生问题是基础教育的一个大问题,如果能成功找到转化学困生的转化策略,成功地实现学困生的转化,既针对目前我们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所要解决的问题,又将日常工作和科研工作相结合。

在研究实践中寻找一种新的、有价值的、有实效的、可操作性强的转化学困生模式,既满足于当前新课程的需要,又能丰富基础教育的教学理论。

促进学困生转化教学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促进学困生转化教学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促进学困生转化教学策略研究-开题报告农村学校转化学困生的策略研究》开题报告负责人:XXX各位领导、老师们:我校《农村学校转化学困生策略的研究》课题,是松原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

根据上级主管部门的指示,经本课题小组研究决定,今天开题,我代表课题研究组,将本课题的有关情况向各位领导和老师们汇报如下:一.本课题选题的依据及意义一)选题的依据1.教育学理论:教育活动是有目的的活动,这种活动的最高目的就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成员,使人得到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从个性养成开始,要为学生提供充分实践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入一个自主的、积极的、充满创造性的研究过程。

充分调动“学困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让他们都得到健康的发展。

2.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理论认为人的智能具有多元性,某一智能的高度发展,是对人的才智的一种发现和提升,而对于自身不太发达的某一智能,可以通过后天的开发使其得到发展。

3.心理学观点:认识过程是指人们获得知识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在“需要、诱因与动机”的关系中,需要是人对某种客观要求的反映,这种要求可以来自有机体的内部(内环境),也可以来自个体周围的环境;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诱因是与需要相联系的外界刺激物,它吸引有机体的活动,并使需要有可能得到满足。

这表明教师在课堂上调动“学困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得到知识和能力的提高是可行的。

4.哲学观点:“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经由过程内因而起作用”。

教师在课堂讲授中主动变更“学困生”的研究主动性,激发他们的研究动机,让他们主动参与讲授活动,从而提高他们在课堂上的研究收益。

这一点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讲授观念是相融与统一的。

5.现代课堂教学理论:现代课堂教学是以现代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为指导的,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作为现代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教学过程各要素的及其优化组合为特征的教学实践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的研究》开题报告
一、背景
1、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每
一位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情感,但随着学生年级的变化,学科知识的要求、能力不断提高,在班级中出现了一部分对学习态度消极、兴趣淡薄,缺乏信心的“学困生”。

要改变这一现状,就有必要对这些“学困生”特点、成因、转化策略研究。

2. 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要求
我校是一所农村乡镇小学,学生素质相对较低,学困生数量较多。

要提高我校的办学质量,必须研究学困现象,采取有效措施改变现状。

要有效的解决这些“学困生”在学习上的困难,就必须对“学困生”学习困难认知特点及教学对策进行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本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是农村小学生在新课程理念下学校“学困生”转化对策,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入转化学困生的对策研究。

此课题的研究,对于深入分析农村小学的学困生的转化,更好地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高标准地完成巩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任务,具有深远的意义。

面向全体学生,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基础,是提高教育教学效益,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

对当地本地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整个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都具有强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本课题在国内外早已有研究、探讨和论述,但是仅限于从学术界的角度进行探讨和分析,如果从学校实际教学的角度,从校长、班主任一任课教师及学生
的视角去研究这个问题,更具有深层次探索和研究的价值。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揭示农村小学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探索农村小学转化学困生的新思路和新方法,研究的内容包括学困生的内外原因的调查和分析,转化工作中学校、家庭和教师应尽的责任。

本课题的主要观点是农村小学学生存在学困生产生,其表现较为复杂、多方向、多层次的特点,但是究其主要原因不外乎是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外因包括社会环境、家庭教育环境、生活条件。

转化学困生的方法主要策略是加大校外的教育力度,加大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作用。

农村学校本身的教育教学力度要加大,转化教育教学思想的力度要加大,要不断树立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终身发展的新理念。

四、课题主要概念内涵
农村小学:指有一定的经济作保障,学生家长有着一定现代意识,能实行新课程改革的小学。

学困生:学困生又称学业不良的学生。

是指智力正常,但学习效果低下,学习困难而达不到规定的学习要求的学生。

其特点为:①学习成绩长期而稳定地达不到规定要求;②身心生长发育正常,智力正常;③造成的学困原因不同,但学困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潜能,通过干预或辅导是可以转化的。

学困生成因,是指造成学生学习困难、成绩落后的所有因素,有非学校教育因素和学校教育因素及学生自身因素。

非学校教育因素有生理因素,家庭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学校教育因素有办学思想,教育者自身的缺陷,学校内部各种教育力量没有形成合力等;学生自身因素有生理因素,智力因素,动力因素等。

对策,是指解决某种问题所使用的策略,这里指针对成因,采取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策略实行转化学困生,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途径等。

五、研究的目的及要解决的问题
1. 通过对学困生的现实理解,把握学困生的认知特点及规律,寻求有效的教学对策,丰富当前教学理论。

2. 针对学困生的认知特点,转化已存在的学困生,减少新的学困生的出现,从而最大程度地降低低分率,从而大面积的提高教学质量。

3. 探索乡镇农村小学学困生的成因,探索学困生转化的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体系。

4. 通过对乡镇农村小学学困生的成因和转化策略的研究,促使教师重视并研究学困现象,提高教师对学困生的教育能力,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六、国内外同领域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学困生的成因和转化是既古老,又不断推陈出新的永恒的命题。

课题组已经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查询,我们对国内外关于学困生的研究进行了分类整理,主要有以下一些成果。

(一)关于学困生的分类关于学困生的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角度。

1. 按学习困难程度分类有:严重学习困难学生、中度学习困难学生、轻度学习困难学生;
2. 按心理特征分类有:慢智型、懒惰型、自卑型、逆后型、模糊型、迟钝型;
3. 按学习动机分类有:被动型、随波型、混日型、虚荣型。

4. 学习困难学生综合分类有:智力型差生、非智力型差生。

(二)关于学困生的成因
关于学困生的成因,主要有以下一些理论或研究成果:巴班斯基(苏联)对学业不良原因的分类,盖里蒙特的分类,波里索夫的图式,翟特林的分类,何家铿的差生成因分析,万智儒的差生个案研究,苏霍姆林斯基的成因分析,陈仙梅的结论,金星明、郭迪的调查,科尔曼报告,王敬国分层抽样调查等。

这些理论和成果分别从不同角度考察了学困生的成因。

1. 从非学校教育因素方面考察,学困生的成因主要有:生理因素;早期教育不良因素,智力因素,动力因素等等。

从家庭因素教育的因素方面考察,学困生的成因主要有:父母文化程度低,父母的不良行为影响,家庭教育不当,家庭气氛不良,家庭经济困难,家庭环境恶劣,家庭缺乏温暖,不当激励、过分期望等。

从社会环境因素方面考察,学困生的成因主要有: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不良文化环境的影响,早期社会性学习存在缺陷,不良人际关系的影响等;
2. 从学校教育的因素方面考察,学困生的成因主要有:办学思想不端正,高考指挥棒导致学校机制的形变,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学困生的发展;教育者自身的缺陷,教师职业道德有待加强,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水平不高,教育方法欠妥,对学生压抑有余理解不足;学校内部各种教育力量没有形成合力,致使学困生的产生;教学方面的问题,教材要求偏高,课业负担过重,班级人数多教师工作量过大导致辅导学生不足等等。

3. 从对学习困难学生自身的特点进行分类,主要有:缺乏学习的动机。

缺乏动机,学习没有干劲是学习不良学生最突出的心理特征。

研究发现,大约一半的学习不良学生学习意愿弱。

情感上存在障碍。

学习不良学生遇到挫折容易焦虑、抑郁,有时面对小小的冒犯就情绪失控,顶撞老师,违反校规。

意志薄弱。

学习不良学生容易受外界干扰,缺乏自制力和坚韧性。

研究发现,41.26%的学习不良学生遇到困难爱打退堂鼓。

自我概念消极。

自我概念是一个人对“我是谁”、“我是什么样的人”等一系列问题的回答。

学习不良的学生自我概念消极,他们总认为自己无能,对完成学习任务没有信心,而研究也表明,学习不良学生对自己学业的评价显著低于非学习不良学生。

七、完成课题的基本条件和可行性分析
(一)研究的条件分析
1. 人才条件优越
学校百分之九十以上是中青年教师,具有专科以上文化程度,他们朝气蓬勃具有开拓精神,积极投身各项教改实验,科研氛围比较浓郁,课题组的核心成员都是从事教学的骨干,来自于教学一线的不同学科,他们教学的经验丰富,教科研能力较强。

2. 地理位置适合
我校所在地市是边疆欠发达地区,所招收的学生皆来自于我校附近的及个自然村,学生所具备的认知特点即为农村小学生所具有的认知特点,有区域的代表性。

3. 教学条件比较完善。

学校配备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和设备,教学条件比较优越,是黑河是农村一
类学校。

(二)研究的保障措施
1. 加大领导力度。

学校成立研究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研究工作。

2. 充分发挥专家组的学术引领作用。

聘请市教育学会的专家作为课题研究顾
问,充分发挥专家组的把关作用、指导作用和辅导作用。

3. 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参与教师的研究素质。

4. 建立、健全研究制度,定时间、定地点、定研究内容,保证研究落到实处。

八、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研究的对象是我校所有的学困生。

他们主要表现为学习态度不端
正,缺乏自信,学习方法欠妥,学习被动,学习习惯较差,在正常的教学要求下,对学习感到困难,对完成学习任务有一定的困难。

(二)研究方法
1.文献法:了解国内此类研究状况及成果,搜集相关理论与资料,为课题提供理论支持。

2.调查法:有问卷调查和跟踪调查,分析学生学习现象,确保研究对策,进行定量定性分析。

3. 实验法:注重案例分析,采用教育激励,心理疏导,学习辅导等措施促进学习顺利克服学习障碍,进行有效学习。

4. 个案研究:对具有典型特点的学生,进行调查、跟踪,从个性到共性揭示
一般规律。

5. 教育经验总结:从感性材料中注意提炼,及时总结,以形成有价值的成
果。

九、研究阶段
(一)第一阶段(2010年9月—2010年1月),完成课题研究方案的制订、申报工作,确定课题组成员的分工,进行理论资料的准备。

调查分析,收集资料,起草“实施方案”及实施执行计划。

(二)研究阶段(2011年2月—2011年8月)。

综合运用各种研究方法,调查研究农村小学学困生产生的内外深层次的原因,写出阶段性调研报告。

(三)第三阶段(2011年9月—2012年7月)在第二阶段的基础上,
研究制定实验新课程理念下农村小学学困生转化的方法、措施,
写出转化对策、研究论文。

(四)第四阶段:(2012年8月--2012 年12月)实施总结阶段。

总结几年来的实验工作,收集汇编实验成果,写出综合实验报告。

十、预期研究成果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包括调研报、论文和实验报告,主要有《新课程理念乡村小学学困生形成原因调查报告》、《乡村小学转化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的研究》报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