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形成机理与风险分析
泥石流形成机理及影响因素分析
泥石流形成机理及影响因素分析泥石流是一种由陡坡上的大量泥土、砂石和水混合物组成的自然灾害。
它们以其瞬间的流动速度、巨大的破坏力和可预测性的危害而闻名。
本文将探讨泥石流的形成机理以及影响泥石流的因素。
泥石流的形成机理可以归结为两个主要因素,即地形条件和降水条件。
地形条件包括坡度、坡面形状、地表覆盖物以及坡体的稳定性。
陡坡容易导致土壤和岩石的崩塌,而扇形坡面形状会增加泥石流形成的可能性。
同时,地表覆盖物如植被和岩石遗迹可以增加地表的粗糙度,从而增加泥石流流动的阻力。
此外,坡体的稳定性也是泥石流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当坡体发生滑坡或崩塌时,下方的泥土和石块会被推动形成泥石流。
降水是引发泥石流的重要因素之一。
降雨可以通过增加土壤饱和度和降低土壤的抗剪强度,促使泥石流的形成。
大量的降雨会导致土壤的饱和度增加,进而导致土壤的流动性增强。
此外,降雨还会增加坡面上的渗流水量,进一步增加土壤流动的可能性。
在降雨过程中,陡坡上的水流会将土壤和砂石带入河流,并形成泥石流。
除了地形条件和降水条件外,还有其他一些因素可能对泥石流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
这些因素包括地震、地质构造、冻融作用、人类活动以及植被状况。
地震会导致地表的震动,进而引发土壤滑动和崩塌。
地质构造的变化也会使地层中的砂石变得不稳定,从而导致泥石流。
冻融作用可能会破坏山体和岩石,增加泥石流形成的可能性。
人类活动也可能对泥石流的形成产生影响。
例如,过度采伐森林导致植被破坏,使土壤暴露在降雨中,增加了泥石流的可能性。
此外,建筑开发和道路建设都会改变地形和地质条件,从而增加泥石流发生的风险。
植被的状况对泥石流的形成和发展也有重要影响。
植被通过根系和茂密的枝叶来固定土壤,降低土壤的流动性。
植被还可以拦截雨滴,减缓降雨对土壤饱和度的影响。
因此,一片茂密的植被可以显著减少泥石流的可能性。
总之,泥石流形成机理的分析需要考虑地形条件和降水条件。
地形条件包括坡度、坡面形状、地表覆盖物和坡体的稳定性,而降水条件则是引发泥石流的重要因素之一。
汶川震区银厂沟区域8·18暴雨泥石流灾害成灾机理与特征
汶川震区银厂沟区域818暴雨泥石流灾害成灾机理与特征黄勋;唐川;乐茂华;唐得胜;蒋志林【期刊名称】《工程地质学报》【年(卷),期】2013(21)5【摘要】2012年8月18日汶川震区的银厂沟区域暴发群发性泥石流,造成人员伤亡,公路、房屋等基础设施严重受损.这场泥石流灾害发生在汶川地震极震区内,是地震与强降雨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因此研究其成灾机制和灾害特征对于进一步认识强震区泥石流活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地面调查和遥感解译方法,分析银厂沟区域泥石流形成条件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强震条件下崩塌、滑坡等产生的松散固体物质,是泥石流活动的物质基础;沟道受松散岩土体堵塞,有利于泥石流规模放大;“快速激发型”的雨量特征为泥石流暴发提供了动力.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泥石流起动、运动和堆积过程,总结了泥石流活动特征,发现泥石流沿发震断裂呈“带状”分布,成因组合上属于“降雨控制型”,尚处于“青年期”,且在成灾模式上满足“致承耦合”效应.【总页数】9页(P761-769)【作者】黄勋;唐川;乐茂华;唐得胜;蒋志林【作者单位】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 成都610059;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 成都610059;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 成都610059;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 成都610059;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 成都61005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42【相关文献】1.汶川强震区泥石流特征研究——以银厂沟东林寺—海汇桥段为例 [J], 马煜;马东涛;李锋;王显林2.汶川震区北川五星沟暴雨泥石流灾害调查 [J], 董建辉;魏良帅;张国强3.汶川震区龙门山镇高架子沟“8·18”泥石流灾害机理与特征 [J], 余天彬;任光明;王猛;王杰;高波;蒙明辉4.汶川震区文家沟泥石流成灾机理与特征 [J], 倪化勇;郑万模;唐业旗;徐如阁;王德伟;陈绪钰;宋志5.汶川震区哈尔木沟堵河型泥石流灾害特征与防治方法 [J], 黄海;谢忠胜;石胜伟;佘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泥石流地质灾害发生机理及其防治措施
泥石流地质灾害发生机理及其防治措施杨保好摘要:近年来,我国泥石流灾害频繁发生,特别是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的发生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的损失。
这不得不再次警醒世人,不得不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思考。
我们不禁要问:泥石流地质灾害发生机理是什么,人类又将如何减少乃至避免泥石流灾害呢?关键字:机理人为因素自然因素防治1.泥石流地质灾害发生机理分析通过对泥石流灾害的探讨,我们了解到,一直以来,自然因素是导致泥石流发生的主导因素,但从近几年来,我们发现,人为因素对泥石流频繁发生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诱发乃至助涨作用。
1.1.泥石流灾害发生机理的自然因素分析泥石流是携带着岩石、粘土和其它碎屑而快速运动的特殊洪流。
从历年来泥石流发生的区域来看,我们发现这些区域具有以下特点:一、地质构造比较活跃的山区。
二、降雨比较集中的季风地带。
三、植被覆盖率低且土质疏松。
根据泥石流的特点和区域分布,我们可以得到泥石流发生的自然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当地地质构造不稳定,地貌高低不齐,岩石、碎屑物质等堆砌比较疏松,并且地形落差大。
二、降雨比较集中,特别是持续性地暴雨、特大暴雨,导致水流不畅,积水较多,压力过重,岩石、碎屑物质等顺势而下。
三、山区土地贫瘠,植被覆盖率比较低,渗水性差,不利于雨水就地存储。
这些因素可以说在不同程度诱发、促进乃至直接导致泥石流自然灾害的发生。
1.2.泥石流灾害发生机理的人为因素分析不可否定,自然因素是导致泥石流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但是,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也不能回避,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对泥石流灾害频发发生起到诱发作用,从而加重了泥石流对人类的破坏。
就个人看来,人类活动诱发泥石流灾害的发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随意砍伐森林,导致森林等植被覆盖率进一步降低,土质变得更加疏松,存水、蓄水能力越来越弱。
二、盲目追着经济利益,过度开山开矿,从而导致地表坍陷,岩石松动,加上盲目开采矿山、矿石遗留下的废弃物任意堆积,没有及时进行良好的处理,为泥石流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甘肃省岷县特大雹洪泥石流灾害成因分析
量超 过 2 0 m m ,6 h降水 量超 过 3 0 m m ,局 部 地 区冰
雹粒径达 1 5 m m以上 。
此 次 暴 雨 过 程 具 有 范 围广 、时 间 短 、强度 大 、 突 发 性 强 的 特 点 , 暴 雨 中 心 位 于 麻 子 川 乡 上 沟 村 、 闾 井 镇 大 庄 村 , 上 沟 村 1小 时 和 6小 时 降 水量 分 别 为 多年 均 值 的 2 . 8倍 和 2 . 9倍 , 大 庄
作 者 简 介 :王 生 辉 ( 1 9 6 2年 一 ) ,男 ,工 程 师 。
・
2 2・
水 文 水资 源
水 利 规划 与 设计
2 0 1 4年 第 9期
流 域 、闾 井 河 及 其 支 流 申都 河 流 域 为 山洪 泥 石 流
重灾 区。
河 道汇 集 , 使 得 干 流 洪 水 迅 猛 增 长 ,表 现 出起 涨
水文水资源
水利规划与设计
2 0 1 4 年第 9 期
甘肃 省岷 县 特 大 雹洪 泥石 流 灾 害成 因分析
王 生 辉
( 甘肃省定 西水 文水 资源勘测局 甘肃定 西 7 4 3 O 0 0 )
【 摘要 】 通过 分析岷 县 “ 2 0 1 2 0 5 1 0 ” 暴雨 洪水 的特 性 ,指 出短历 时强降水 是形成本 次灾害 的动力 因素 ,特殊 的地 表地 质特 征是 形成本 次灾 害 的物 质基 础 ;沟 道 防洪标 准低 、人水 争地 等因素 加大 了灾情 ;气象 预警 能力低 ,未 能
村 l 小时和 6 小 时降水量 分别为多年均值 的 2 . 1 倍和 1 . 9倍 。 麻 子 川 站 (自动 监 测 点 ) 降 水 量
《2024年2012年7月21日北京特大暴雨成因分析》范文
《2012年7月21日北京特大暴雨成因分析》篇一一、引言2012年7月21日,北京遭遇了罕见的特大暴雨天气,这场突如其来的暴雨给城市带来了严重的灾害。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预防类似天气事件,本文将对这次特大暴雨的成因进行详细分析。
二、天气背景及暴雨概述在分析成因之前,我们先来了解这场特大暴雨的天气背景。
当时,北京正处于雨季,气候湿润,空气湿度大。
而这场特大暴雨主要是由于大气环流、地形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其特点是降雨强度大、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给城市交通、人民生活和财产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三、成因分析1. 大气环流因素大气环流是影响天气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这次特大暴雨期间,北京地区受到了副热带高压和西南暖湿气流的影响。
副热带高压使得空气湿度增加,而西南暖湿气流则带来了丰富的水汽。
这两种气象因素共同作用,为暴雨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2. 地形因素北京地区的地形对暴雨的形成和传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北京地处华北平原的北部,地势平坦,周围有山脉环绕。
这种地形使得暖湿气流在山区形成抬升作用,进一步加剧了降雨强度。
同时,山区的水汽也会随着地形逐渐向城市地区输送,导致城市地区的降雨量加大。
3. 其他气象因素除了大气环流和地形因素外,还有一些其他气象因素对特大暴雨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例如,前期持续的高温天气使得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增加,为暴雨提供了更多的“水源”。
此外,局地性的对流天气系统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降雨强度和范围。
四、结论与建议通过对2012年7月21日北京特大暴雨成因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首先,大气环流、地形和其他气象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这场特大暴雨的形成;其次,这场暴雨给城市交通、人民生活和财产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影响;最后,我们应该加强对这类天气的监测和预警工作,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
针对于这场特大暴雨的成因,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 进一步加强对天气系统的研究,提高对特大暴雨的预测和预警能力,为公众提供更为准确和及时的天气信息。
泥石流灾害的溯源分析与治理方法
泥石流灾害的溯源分析与治理方法泥石流灾害是由于山体沟壑中的泥土、沙石等松散物质受到雨水、融雪等自然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的地质灾害。
泥石流过程中,泥石流体流速度快,含有大量的泥沙石块,往往会对沿途的建筑物、道路、农田、林地等造成巨大的破坏和损失,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极大的威胁。
因此,在治理泥石流灾害时,需要对其溯源分析,找出其成因,并采取有效的治理方法。
一、泥石流灾害的成因1.气象因素气象因素是泥石流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气候和降雨是泥石流的主导因素,长期的降雨或强降雨、冰雪融化等都会造成大量的上游泥石流松散物质堆积,并通过重力加速流向下游。
2.地质因素地形因素是泥石流形成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地形梯度的变化往往会使得大量的松散物质在陡峭的山坡上积聚,然后受外力影响下滑,形成泥石流。
此外,地震等自然因素也可以导致泥石流发生。
3.人类活动因素人类活动也是造成泥石流的原因之一。
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破坏、短视的建设等,对泥石流的发生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山区过度的砍伐、面积过大的水库蓄水等都会直接导致泥石流的发生。
二、泥石流灾害的治理方法1.加强监测和预警对泥石流灾害进行有效的监测和预警,能够及时发现泥石流的迹象,并采取措施避免灾害的发生。
例如,使用雷达、遥感等技术监测山区环境,建立自动监测系统等。
2.植被恢复和保护植被恢复和保护是控制泥石流发生的一种重要方法。
通过加强林木和草地资源的保护,能够有效减少水土流失,保持山区植被的完整性,进而减少泥石流的发生。
3.构筑堤防、控制泥石流构筑堤防、控制泥石流也是有效治理泥石流灾害的方式之一。
可以通过设置引流渠道、建设挡土墙、设置警戒线等措施来减少泥石流对下游的影响。
此外,适宜的排水系统也有助于有效减少泥石流的发生。
4.做好应急抢险在泥石流灾害发生后,做好应急抢险工作非常重要。
及时组织人员进行救援和撤离,为灾民提供必要的救助和后续的生活保障,能够有效缓解灾害产生的不良影响。
山洪灾害成因分析及防治探讨
山洪灾害成因分析及防治探讨摘要:中国是一个拥有很多山丘的国家,全国面积的2/3都是山丘,因此中国的自然条件特别繁杂,降雨时段也特别集中,非常容易遇到极端的天气状况。
这就造成中国的山洪灾害持续的发生,山洪灾害的预防与治理始终是中国防汛工作的薄弱程序。
针对山洪灾害所使用的防治方法已经迫在眉睫。
文章对这几年来山洪灾害的产生成因和防治措施实施了讨论。
关键词:山洪灾害;成因;防治引言:山洪灾害就是因为大区域的在山丘地区降雨因此导致的滑坡、泥石流等导致的灾害。
这种灾害给人民的经济与生命、财产安全导致了非常严重的损失。
想要全面的发展山洪灾害防治措施的的工作,那么就一定要综合认识山洪灾害的成因,从而有效的提升山洪灾害的防治措施。
1、山洪灾害形成的原因山洪灾害关键出现在地形地质构造相对繁杂的山坡或丘陵区域,其产生的因素关键有分为两个重要原因: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从自然因素出发:①降雨原因:导致山洪灾害的一个直接原因和激发条件就是降雨,降雨量大也就说明着强度大、激发性相对强而且集中降雨的时间,在一定的下垫面条件下,非常容易出现溪河洪水灾害、泥石流和滑坡灾害。
第一,由于降雨的历时相对长,所形成的径流量相对大,雨水对土地、岩体的侵蚀作用相对大,造成产生的山洪、滑坡和泥石流相对严重。
②地质地形原因:山洪灾害产生的另一个关键原因是不利的地形地质原因,在中国山丘的面积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 2/3 以上,第二,中国的地势特征是西高东低,以阶梯状分布。
自西向东呈现出三级阶梯,在各级阶梯的过渡的地带和拥有大山系与边缘地带,山地的坡度从 30°~50°,而且河床相对陡,容易产生山洪灾害。
因为中国的地质结构相对复杂,断裂发育,关键以纵向的结构与歹字型的结构相对突出,对泥石流的产生与活动有着控制作用。
而软硬相间的岩石分布区域更加容易受到风化作用,遭受的侵蚀会更加强烈,这样的地质结构非常有利于产生山洪灾害。
从人类活动方面出发:因为经济发展的速度持续加快,对自然界的物质的索取与日俱增,过渡的滥砍乱伐与对部分开荒、工程建等活动造成之前的地质结构出现了改变,改变了地形、地貌导致了某些区域非常容易出现山洪灾害。
泥石流的形成原因
泥石流的形成原因第一篇:泥石流的形成原因泥石流的形成原因泥石流是暴雨、洪水将含有沙石且松软的土质山体经饱和稀释后形成的洪流,它的面积、体积和流量都较大,而滑坡是经稀释土质山体小面积的区域,典型的泥石流由悬浮着粗大固体碎屑物并富含粉砂及粘土的粘稠泥浆组成。
在适当的地形条件下,大量的水体浸透流水山坡或沟床中的固体堆积物质,使其稳定性降低,饱含水分的固体堆积物质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发生运动,就形成了泥石流。
泥石流是一种灾害性的地质现象。
通常泥石流爆发突然、来势凶猛,可携带巨大的石块。
因其高速前进,具有强大的能量,因而破坏性极大。
泥石流流动的全过程一般只有几个小时,短的只有几分钟。
泥石流是一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国一些具有特殊地形、地貌状况地区的自然灾害,是山区沟谷或山地坡面上,由暴雨、冰雪融化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介于挟沙水流和滑坡之间的土、水、气混合流。
泥石流大多伴随山区洪水而发生。
它与一般洪水的区别是洪流中含有足够数量的泥沙石等固体碎屑物,其体积含量最少为15%,最高可达80%左右,因此比洪水更具有破坏力。
泥石流的主要危害是冲毁城镇、企事业单位、工厂、矿山、乡村,造成人畜伤亡,破坏房屋及其他工程设施,破坏农作物、林木及耕地。
此外,泥石流有时也会淤塞河道,不但阻断航运,还可能引起水灾。
影响泥石流强度的因素较多,如泥石流容量、流速、流量等,其中泥石流流量对泥石流成灾程度的影响最为主要。
此外,多种人为活动也在多方面加剧这上述因素的作用,促进泥石流的形成。
泥石流经常发生在峡谷地区和地震火山多发区,在暴雨期具有群发性。
它是一股泥石洪流,瞬间爆发,是山区最严重的自然灾害第二篇:舟曲泥石流的形成及防治舟曲泥石流的形成及防治泥石流的形成机理及特征:泥石流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按其物质成分可分为泥石流、泥流和水石流三类。
《2024年2012年7月21日北京特大暴雨成因分析》范文
《2012年7月21日北京特大暴雨成因分析》篇一一、引言2012年7月21日,北京遭遇了一场罕见的特大暴雨。
这场暴雨不仅给北京市民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也对城市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本文将对这场特大暴雨的成因进行详细分析,以期为未来城市规划和防洪减灾工作提供参考。
二、气象背景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这场特大暴雨的气象背景。
北京地处华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较为集中。
然而,2012年7月21日的这场暴雨超出了常规的气候背景。
根据气象部门的数据,这场暴雨是由一系列复杂的天气系统相互作用所引发的,包括低涡、切变线等。
这些天气系统将大量的水汽从海洋带入内陆,为暴雨提供了充足的源动力。
三、成因分析1. 自然因素(1)地形因素:北京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区和平原相间分布。
这种地形条件使得暖湿气流在山区抬升,形成云层,进而产生降水。
此外,山区的地形也会减缓雨水的流速,使得雨水更容易在平原地带积聚。
(2)气候异常:当时气候异常也是导致特大暴雨的重要原因之一。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频发,这场特大暴雨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的。
此外,气候异常还导致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增加,为暴雨提供了更多的水源。
2. 人为因素(1)城市热岛效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热岛效应日益显著。
热岛效应导致城市上空的空气层温度升高,空气中的水汽蒸发加快,形成更多的云层和降水。
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暴雨的强度和持续时间。
(2)下垫面不透水面积增加: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大量不透水材料如混凝土、沥青等被用于道路、广场等建设。
这些不透水材料使得雨水无法迅速渗透到地下,而是迅速在地表汇集并形成径流,加剧了城市内涝的程度。
四、结论与建议通过对2012年7月21日北京特大暴雨成因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自然因素如地形、气候异常等是导致特大暴雨的主要原因之一。
2. 人为因素如城市热岛效应、下垫面不透水面积增加等也加剧了暴雨的强度和持续时间。
《2024年2012年7月21日北京特大暴雨成因分析》范文
《2012年7月21日北京特大暴雨成因分析》篇一一、引言2012年7月21日,北京遭遇了历史罕见的特大暴雨天气。
这场突如其来的暴雨不仅对城市交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还引发了大规模的洪涝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本文将对这次特大暴雨的成因进行详细分析,以期为未来类似天气的应对提供参考。
二、气象背景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这场特大暴雨的气象背景。
在暴雨发生前,北京地区处于副热带高压边缘,空气湿度大,水汽含量丰富。
同时,受到暖湿气流与冷空气的交汇影响,形成了较强的降雨条件。
此外,还受到了台风和季风气候的影响,使得降雨强度进一步增强。
三、地理环境因素北京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这种地形特点使得雨水在短时间内难以迅速排出。
此外,城市中的建筑、道路等硬质化地面使得雨水无法迅速渗透到地下,加剧了地面的积水情况。
同时,城市中的热岛效应也使得降雨云团在城区上空停留时间较长,进一步加剧了降雨强度。
四、气候系统因素从气候系统角度来看,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频发。
北京地区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降雨量呈现出增加的趋势。
此外,大气环流的变化也会对降雨产生影响。
例如,副热带高压的强度和位置变化会影响到水汽的输送和分布,从而影响降雨的强度和分布。
五、综合成因分析综合分析,北京特大暴雨的成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气象背景因素,包括水汽含量丰富、降雨条件充足以及台风和季风气候的影响。
其次是地理环境因素,北京的地形特点、城市硬质化地面以及热岛效应等均加剧了暴雨的影响。
此外,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和气候系统变化也进一步影响了北京地区的降雨情况。
综上所述,要想应对这类特大暴雨天气,我们需采取一系列综合措施。
一方面,要提高人们对极端天气的预警和应对能力,加强气象监测和预报的准确性。
另一方面,要改善城市排水系统,增加雨水收集和利用设施,提高城市应对洪涝灾害的能力。
此外,还需要加强城市绿化,减少热岛效应的影响,降低降雨强度。
同时,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也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减缓其影响。
泥石流形成原因与特征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勘查方法
泥石流形成原因与特征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勘查方法泥石流是一种灾害性极大的自然地质现象,它在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方面具有严重的影响。
理解泥石流的形成原因和特征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并采取适当的勘查方法,对于预防和减轻泥石流灾害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泥石流形成的原因可以归结为地质、降雨和人为因素。
地质因素主要包括地形、地质构造和地质物性等。
降雨因素是泥石流发生的直接原因,它可以导致土壤饱和、坡面破坏和山体滑坡等,从而促使泥石流的形成。
人为因素主要包括破坏植被、违法采矿和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等。
破坏植被会增加山坡的脆弱性,违法采矿会改变地貌和地质构造,不合理的土地利用会加剧泥石流的危险性。
泥石流具有一些明显的特征,包括高流速、大流量、高含沙量、高风险和瞬态事件等。
高流速和大流量意味着泥石流具有强大的破坏能力,能够毁坏和冲垮经过的房屋、桥梁和道路。
高含沙量使得泥石流具有较大的流态阻力,从而使得其在泥石流通道中堆积形成沉积物。
高风险意味着泥石流发生频率的高、规模的大以及对周围环境的严重破坏。
瞬态事件则是指泥石流的发展速度非常快,通常在短时间内发生,限制了泥石流预警和防范的有效性。
在泥石流影响因素的勘查方法方面,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地质和地形特征。
这可以通过地质勘查和地形测量来实现。
地质勘查主要包括地层、构造和物性特征的调查,可通过钻探、采样和化验等手段来获取。
地形测量则可以通过地形图、卫星遥感和激光雷达等技术来获取地形信息,从而揭示泥石流的发生可能性和影响范围。
其次,降雨特征的勘查方法也非常重要。
这可以通过气象台站、降雨雷达和降雨观测等手段来实现。
了解降雨的空间和时间分布,对泥石流的预测和预警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还可以借助数值模拟和统计分析等方法,对历史降雨数据进行识别和挖掘,以确定泥石流爆发的潜在风险区域。
最后,人为因素的勘查方法包括植被调查、土地利用调查和采矿监测等。
植被调查可以揭示泥石流发生的植被覆盖率和类型,从而评估泥石流的发生风险。
2010~2012我国发生的重大泥石流灾害
2011年6月9日晚 开始,湖南岳阳 市属下的临湘市、 岳阳县等地因暴 雨发生山洪泥石 流。 截至6月11日凌 晨已造成18人死 亡、28人失踪。
引发原因: 特大暴雨 山上的矿山废沙
•一是临湘很长时间没有降雨, 旱情严重致使土壤疏松 •二是詹桥镇观山村、云山村 等地表层土质为沙性,结构性 弱,附着力差,土壤表层里面 为大松石,暴雨击溅和地表漫 流的冲刷下,很容易下切侵蚀 发生滑坡
平谷区大华山镇大峪子村东侧,一座 桥被水漫过,一辆运桃大货车
密云县大城子镇一处被垮的路面
原因分析
发生原因
强降雨
诱发因子 山地地形、土地松 软
云南省 怒江
新疆乌 恰县
四川 凉山
甘肃省 定西市
2012上半年我国发生的重大泥石流灾害事件
新疆克州 阿克陶县
贵州 凯里市
大理市 凤仪镇
四川 凉山
雨雾
被泥石流冲走的车辆(8月18日摄)
8月18日,在云南怒江贡山县普拉底乡,抢险人员准备用大 型机械抢修通道。
2011年我国主要的泥石流灾害(上半年)
云南怒江州 福贡 广西 桂林全州 县咸水乡 泥石流 灾害 贵州 局部 云南贡山 丙中洛乡 等等
甘肃 陇南市 宕昌县 四川 凉山
2011年3月21日 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福贡县 (东经98.86,北纬26.90)
江边步道继续被上涨的河水吞噬
茂县泥石流灾后现场
雨雾 雨雾 雨雾 雨雾
213国道因泥石流、山体垮塌再度中断
原因分析
连续强降雨
2011年7月25日
北京密云及平谷泥石 流
2人死亡6千人被转 移
具体情况
2011年7月25日,受强降雨影响,密云 县和平谷区多个村镇出现泥石流及洪水 险情,连夜转移出6000人 。密云县大城 子镇是受灾严重地区之一。该镇位于密 云县东部,共有22个村落。沙厂水库的 一条支流环绕该镇,降雨量增大时,水 流溢出河堤冲上街道,洪水流入部分村 民院中,全镇很多村民财产蒙受损失。
泥石流灾害的形成与防治
泥石流灾害的形成与防治自然灾害是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
其中,泥石流灾害以其猛烈的冲击力和巨大的破坏力一直被人们所关注。
泥石流灾害的形成涉及多种因素,并且其防治工作也变得愈发重要。
本文将从泥石流的形成机制入手,探讨泥石流灾害的防治方法。
泥石流是指由大量的水、泥土、石头和其他碎屑物质混合而成的流体,沿着山坡或山谷迅速下滑的自然现象。
它通常在陡峭的地形上出现,山坡上的土壤被大雨或融化的雪水浸泡,导致土壤结构松散,失去了自身的稳定性。
同时,降雨也能增加山坡上的水分含量,降低土壤的黏性,从而使土壤更容易形成泥石流。
此外,地震也是引发泥石流的重要因素之一。
泥石流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动力堆积、流动和沉积。
在动力堆积阶段,大量的土石体沿着山坡失去稳定性,形成松散的土质堆积物。
当土壤松散堆积物受到外界力的作用,如重力、地震或降雨冲刷时,泥石流就开始流动。
在流动阶段,泥石流迅速流动,形成流速快、冲击力强的急流。
最后,在沉积阶段,泥石流减缓并逐渐沉积,使得泥石流流域内的土石体逐渐堆积。
针对泥石流灾害,防治工作至关重要。
首先,要加强对泥石流形势的监测与预测。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完善的监测系统,对潜在泥石流灾害区域进行实时监测,及时掌握地质灾害信息,以便及早采取应对措施。
其次,要加强对泥石流形成因素的研究。
深入了解泥石流灾害的形成机制和主要影响因素,为制定科学的防治方案提供理论基础。
此外,加强对泥石流的预警与紧急应对机制也是防治工作的重要环节。
通过建立健全的灾害预警系统,及时向公众发布灾害警报,引导人们采取适当的逃生和避险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在泥石流防治工作中,还可以采取采集和清理泥石流堆积物的措施。
通过合理利用泥石流沉积的黑土和砂石等资源,可以为灾后重建提供一定的物质基础。
此外,进行泥石流的土地整治和治理工作也是重要的防治措施。
通过建设固定护坡、挡土墙等工程,加强地质灾害点附近土壤的固结和稳定,减少泥石流形成的可能性。
2010~2012我国发生的重大泥石流灾害
云南省普洱市景谷县(23°N, 100°E)
景谷境内突降单点暴雨
云 南 省 普 洱 市 景 谷 县 泥 石 流
云南省大理洱源泥石流
时间
简介
2012年8 月6日
因暴雨引发的 大理洱源泥石 大理洱源 流造成2人遇难, 1人失踪,4人 (26°N,99°E) 受伤,百余名 群众被困。
地点
云南昭通市彝良县泥石流
2011年6月9日晚 开始,湖南岳阳 市属下的临湘市、 岳阳县等地因暴 雨发生山洪泥石 流。 截至6月11日凌 晨已造成18人死 亡、28人失踪。
引发原因: 特大暴雨 山上的矿山废沙
•一是临湘很长时间没有降雨, 旱情严重致使土壤疏松 •二是詹桥镇观山村、云山村 等地表层土质为沙性,结构性 弱,附着力差,土壤表层里面 为大松石,暴雨击溅和地表漫 流的冲刷下,很容易下切侵蚀 发生滑坡
泥石流后倒塌的楼房
3、2010年8月7日晚至8日凌晨,甘肃省甘 南藏族自治州的舟曲县地理位置约东经 103°51′30″~104°45′30″,北纬33°13′~ 34°1′发生强降雨引发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 ,1765人遇难和失踪。 原因:甘肃省甘南州舟曲县发生持续强降 雨,引发泥石流灾害。滑坡泥石流堵塞嘉 陵江上游支流白龙江,形成堰塞湖,回水 使舟曲县城部分被淹。
5、 2010年8月18日1时30分,云南怒江州 贡山县普拉底乡力透底村地理位置约东经 98°08′~98°56′,北纬27°29′~28°23′之间发 生泥石流灾害,92人遇难和失踪。
原因:由于连日频降暴雨,致使该区域发生泥石流灾 害。怒江中下游为云南省确定的地质灾害重点防范区 域,随着雨季的到来,集中降雨会造成山坡土体快速 饱水,山坡稳定性急速降低,导致发生滑坡、泥石流 灾害。
2012年我国山洪灾害特点及问题
收 稿 日期 : 2 0 1 4 - O 1 — 2 1
第 一作 者 简 介 : 马 美红 , 女 , 助 理 工 程 师
1 . 2 山洪 灾 害 特点 除具有 分布广 、 突 发强 、 损 失 重 等 一 般 特 点 外 ,
2 0 1 2 年 我 国 山洪 灾 害呈 现 出 以 下几 方 面 的特 性 。
的统 称 , 是洪 涝 灾 害 的一 种 。 近年 来 , 全球 山 洪灾 害 问题
日益 突 出 , 据 国际气象组织调查 , 全球 l 3 9个 国 家 中有 1 0 5个 国 家把 山洪 灾 害 造成 的 损 失排 在 自然 灾 害 的首 位 或 次位 … 。 我 国 山洪 灾 害频 发 、 损失大 , 死 亡人 数 占 因洪
3 0 0 0
3 2 目 0
辍 2 5 0 0
<
2 0 0 0
\
月份
1 5 0 0
1 0 0 0
图2 2 0 1 2年 3~ 1 O月 我 国 山 洪 灾 害 发 生 次 数 及 死 亡 人 数
彗5 o o
O
.
_一
( 2 ) 中小 型 溪 河洪 水 为 主 , 大型 泥 石 流 致灾 严 重 。 近
全年死亡总数 的 1 2 . 9 %。 2 0 1 2年 3 ~1 0月 我 国 山 洪 灾 害 发 生 次 数 及 死 亡 人 数 如 图 2所 示 。 可见 , 2 0 1 2年 我 国 山
年 以来 同期 首位 , 造 成山洪灾害频发。 全 国有 2 3个 省 ( 自治 区 、 直辖市 ) 发生 1 8 2 起 有 人 员 死 亡 的 山洪 灾 害 事 件, 造 成4 7 3 人死亡 , 遍 布华北 、 东北 、 华东、 中南、 西 南 和 西北 各 个 区域 。 山洪 灾 害死 亡 人数 占洪 涝 灾 害总 死 亡 人数的 7 0 . 3 %。 2 0 0 0 年 以来 我 国山 洪 灾 害死 亡 人 数 及 其
暴雨引发的洪水和泥石流:分析暴雨引发洪水、泥石流等灾害的机制及防范措施
暴雨引发的洪水和泥石流:分析暴雨引发洪水、泥石流等灾害的机制及防范措施引言•介绍暴雨引发的洪水和泥石流灾害•强调其重要性和影响范围暴雨的形成机制•解释暴雨形成的原理•探讨暴雨的气象条件•分析降雨量和降雨强度的关系洪水的形成机制•解释洪水形成的原理•探讨暴雨对地表径流量的影响•分析河道堵塞和堤坝决口对洪水形成的影响泥石流的形成机制•解释泥石流形成的原理•探讨暴雨对土壤侵蚀和山体崩塌的影响•分析地形和水文条件的影响暴雨引发洪水和泥石流的防范措施气象预警系统•介绍气象预警系统的作用和意义•探讨气象预警在防范洪水和泥石流中的应用工程措施•介绍常见的工程措施,如建设防洪堤、修建水库等•分析这些措施的效果和局限性人为干预措施•探讨人为干预对洪水和泥石流防范的作用•介绍常见的人为干预措施,如植被恢复、土地治理等社区参与和教育宣传•强调社区参与和教育宣传在防范洪水和泥石流中的重要性•介绍相关的社区参与和教育宣传活动总结•总结暴雨引发的洪水和泥石流灾害的机制和影响•强调防范措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暴雨引发的洪水和泥石流:分析暴雨引发洪水、泥石流等灾害的机制及防范措施引言:洪水和泥石流是暴雨天气常见的灾害形式,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和环境造成严重威胁。
了解暴雨引发洪水和泥石流的机制,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对于减少灾害风险和保护人民群众的安全至关重要。
暴雨的形成机制:暴雨形成的原理主要是由于大气水汽充足、垂直上升运动强烈和大气层中存在着适宜的动力条件和水汽条件。
在特定的气象环境下,暴雨降水量和降雨强度非常高。
洪水的形成机制:暴雨会对地表径流量产生显著的影响,当降雨量大于土壤的渗透能力或地表已经饱和时,雨水无法迅速渗入地下埋深,会迅速形成地表径流。
而在河流、湖泊等低洼地区,暴雨引发的地表径流无法及时排出,就会形成洪水。
泥石流的形成机制:暴雨会导致土壤水分过饱和,增加土壤的重量,使山坡失稳,易发生山体滑坡或坍塌。
同时,降雨过程中,水流冲击山坡,将土壤带走,形成泥石流。
中国西部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形成机理与风险分析
中国西部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形成机理与风险分析项目名称:中国西部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形成机理与风险分析首席科学家:崔鹏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起止年限:依托部门:中国科学院二、预期目标(一)总体目标本项目总体目标是:面对极端激发条件下我国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频发的严峻形势,面向国家山区建设中急需解决的山洪泥石流防灾减灾问题,结合山地灾害、水文学、土力学、流体力学、气象学、地质学和地理学等领域的最新进展,深入研究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形成机理、动力学演进过程和成灾机制。
在此基础上,建立基于灾害动力学过程的风险分析理论和方法,发展特大山洪泥石流风险调控原理与技术,提升我国山洪泥石流灾害应急救灾和减灾水平,为保障我国山区人民生命财产和重大工程安全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1、建立西部山区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预警理论与方法体系针对愈发严峻的山洪灾害问题,从气象、水文、地质地貌等多个方面出发,通过野外观测、遥感和GIS技术、模型试验等手段,探索特大山洪泥石流的形成、演进和致灾机理,建立山洪泥石流预警方法体系,提高我国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2、提升我国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应急救灾和减灾水平在2006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对自然灾害的界定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
山洪灾害涉及水旱、气象、地质灾害等多个方面,其全国性的总体应急预案的制定,是亟待实现的国家目标。
本项目的研究成果,将为制定全国山洪灾害防治应急预案提供科学依据。
3、提高我国山洪泥石流灾害学科的整体研究水平通过山洪泥石流灾害预报、评估理论与方法的建立,有力推动山洪泥石流灾害学科及相关学科的迅速发展,同时,形成一支专门从事山洪泥石流灾害科学研究的、组成相对固定的、多学科交叉的、老中青相结合并以优秀中青年学术骨干为主体的研究队伍,促进我国山洪泥石流灾害科学研究的整体学术水平的提高。
2012:暴雨来袭——专家解析我国暴雨致灾根源
2012:暴雨来袭——专家解析我国暴雨致灾根源
肖湘
【期刊名称】《中国减灾》
【年(卷),期】2012(000)008
【摘要】2012年的这个夏天,暴雨肆虐,随之而来是洪水、泥石流、城市内涝等灾害,一步步挑战着我们的承受极限。
17月21日,北京遭遇61年以来最强的特大暴雨,损失惨重。
近年来,国内各地频频出现城中“看海”景象,长沙、武汉、杭州等许多大中型城市均因暴雨频发内涝,逐步将暴雨洪涝灾害导致城市内涝问题推上公共议事日程。
【总页数】4页(P12-15)
【作者】肖湘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458.121.1
【相关文献】
1.暴雨来袭时,打一场有准备的胜仗!——葫芦岛抗击“7·20”、“7·25”特大暴雨工作纪实
2.2012-08-13关中西部致灾大暴雨中尺度分析
3.中国致灾暴雨研究的进展和若干热点问题--第四次全国暴雨学术研讨会
4.暴雨、高温、台风“组团”来袭专家支招如何安全度汛
5.国家973项目“我国南方致洪暴雨监测与预测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专家组扩大会议和后3年启动会议在京召开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形成机理与风险分析
学术研讨会会议回执
注册费可以提前通过电子汇款方式或现场缴纳现金的方式缴纳。
电子汇款方式如下:
账户名称: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开户行:511609017-01-0149008063
账号:交通银行四川省成都市分行磨子桥支行
汇款后请及时把汇款凭据传真到大会秘书处
(请参会者务必于8月20日前将会议回执返回大会秘书处,以便秘书处和会务组安排住宿、野外考察等相关事宜,8月20日后返回的会议回执秘书处将不保证在心族宾馆为其安排住宿)。